现代盈余管理的现状(通用5篇)
在我国,会计还十分年轻,缺乏一些具体交易的会计处理准则,证券市场的监管功能还不完善,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和发达市场国家在动机上有一些区别。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取得银行的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包装上市以及后来的配股等等。然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不发达,监管能力不到位,有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到了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程度。
对比国外的盈余管理方法,可以发现只要我国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对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都是有益的。
透视我国盈余管理现象,对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分析如下:
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最基本的动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由于利益诱导效应,企业股东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一经确立,“道德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于是一些缺乏会计职业道德的从业者,就有意破坏诚信原则和会计规则,实施盈余管理。
2.盈余管理的避税动因也是十分明显的。由于经营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对经营者而言,税收优惠政策及会计政策的灵活选择为其开展盈余管理实现“避税”提供了弹性空间。
3.企业之间的交易往往建立在信用基础上,因此,为了树立良好形象,许多企业就有强烈的动机粉饰财务报表,以在客户中建立良好的信用。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其社会形象非常重要,它们往往通过盈余管理提升企业业绩,向市场传递绩优信息,从而达到改善企业形象的目的。
二、会计职业道德判断建设不完善带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会计人员道德素质不高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需要恰当的职业道德判断,恰当的职业道德判断需要会计人员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我国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导致会计理论发展缓慢,经济活动内容单一,这些都限制了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2.会计职业道德判断意识不强
我国由于受产权机制的制约,会计人员与企业的经营者同属企业管理人员,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且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等均由经营者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势必会做出有利于经营者的职业道德判断,从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3.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经济主体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是指财政、税务、审计、银监、证监、保监等部门的监督。内部监督由于会计监督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往往流于形式。外部监督由于点多、面广、任务重、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都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不能从外部监督上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在职业道德判断的建设中完善盈余管理制度
1.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对于在校学生的教育,既打好专业基础,又塑造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是新时期对合格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提出的要求。在校启蒙式的职业道德培养,需要创建会计文化氛围,进行多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在近似的环境中体味会计的真谛,在感触中觉悟,在感触中培养,在感触中提高,成为既有会计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会计素养的新型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全面改进教学方法。
2.注重会计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关键,就是要熟练掌握和合理运用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加强业务培训,会计职业道德判断的技术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真实、公允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准则。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就在于促使及会计人员能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并且不受权势和偏见的影响,确保判断所产生的会计资料能客观、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长远来看,应建立以社会舆论和诚信档案制度为基本形式的社会评价机制。这种方式具有特殊的内在威慑性,并最终促成会计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真实、公允地进行会计选择。
3.健全会计职业道德判断的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机制是指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监控和经常性的检查,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错误,依法查处可能存在的舞弊造假,确保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运行。会计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公司治理结构是约束管理人员职业判断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的基石。社会监督是职业判断的外部监督机制。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制约因素
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者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而有目的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盈余管理既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又是管理层出于自利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作为财务披露的热点问题,受到国内会计学者的日益重视。大多数证据表明,盈余管理具有负面效应。因此哪些因素能够制约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成为许多会计学者关心的问题。国内会计学者分别从独立审计、公司治理和会计准则等多方面对影响和制约盈余管理的因素做了分析和研究。
一、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公司治理结构分为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但从外部来看,中国尚未建立起发育完全、运作规范的股票市场,经理市场尚未形成;从内部来看,国有企业存在所有者缺位现象,《公司法》所规定的各机构相互制衡的机制也远未发挥作用。因此,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上,主要讨论董事会特征和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1.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在现代公司中,董事和董事会通常是作为股东的代表实施公司治理的。由于董事会把提供资本的股东和使用这些资本创造价值的管理者联系起来,因而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市场经济中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会作为一种治理机制,目的在于监督管理层以控制包括盈余管理在内的代理问题。现有研究证实,董事会对公司的盈余管理和财务报表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且此种影响取决于董事会的规模及其构成。
苏卫东、王加胜(2006)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利润虚增呈负相关、与利润隐藏呈正相关,董事长、总经理二职合一对利润虚增有着显著的影响、对利润隐藏无显著影响,而董事会会议次数增加会加重盈余管理现象[1]。另外,杨兴全、石芳(2007)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2]。傅蕴英[3]的研究,在董事长、总经理二职合一和董事会会议次数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上取得了与前述相反的结论。
2.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股东在监督管理层方面更能发挥积极作用。由于监督成本的不可分摊性和监督收益按持股比例的均分性,造成中小股东很少有动机实施监督行为。相反,大股东因持股比例较高使其既有动机又有能力监督管理者。因为大股东的利益更多地与公司的价值有关,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其监督管理层以维护自身利益的动机越强。因此,大股东的存在有助于抑制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然而,大股东的存在也会带来另一种利益冲突,即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特别是,由于盈余管理为大股东提供了一条有效转移中小股东财富的渠道,当大股东对公司具有超强控制能力时,就有动机操纵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来掩饰其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张祥建、郭岚(2006)研究了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过程中盈余管理行为的特征,并重点分析了大股东控制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具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53.20%时,盈余管理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表现出正相关关系[4],而当这一比例超过53.20%时,盈余管理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则具有负相关关系。毛洪涛、吴将君 (2007)以2004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股权越集中,公司的应计利润[5]越容易被大股东所操纵。同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时更容易操纵应计利润。蔡吉甫(2007)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4年的数据,使用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估计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系统研究了董事会监督、管理层持股和大股东治理等治理机制对控制公司盈余管理的效率问题。研究结果显示,独立董事、管理层持股和大股东治理与公司盈余管理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6]。傅蕴英(2004)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认为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对于公司的盈余管理并不具备传递效应[3]。
二、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由于会计信息的提供是由会计准则规范的,因此会计准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虽然有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不一定能确保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必然得不到保证。因此,国内学者主要从会计准则建设和会计信息质量两方面入手研究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会计准则建设
朱国泓、孙铮( 2004 )认为,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策略选择及务实安排是以满足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会计信息质量需求为判别基准,对我国会计国际化实施动态评估和微调,是我国直面会计国际化理想而现实的选择[7]。任春艳(2004)分析认为,会计准则不仅是会计信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也是审计师执业和政府监管部门事后惩戒的重要依据。通过案例和统计分析包括重要性原则、资产减值政策和非经常性损益的问题,深刻地揭示出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常常会成为上市公司规避准则意图的手段,说明了会计计量的不确定性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也反映出原则基础下滥用职业判断的弊端,以及会计准则未及时制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启示:为了防范盈余管理的发生,会计准则制定者应当努力使会计信息向更高程度的真实性发展[8]。王建新(2007)在新《资产减值》准则的研究框架下,结合公司治理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特征、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显著地影响了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这一盈余管理行为,认为新准则具有一定程度的规避和防范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作用[9]。
2.会计信息质量
一般来讲,会计信息失真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会计造假,即违反会计管制的违法行为;二是盈余管理,即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无论是会计造假还是盈余管理,归根结底都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10]。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和相关性,如果现有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量不变,通过改变现行会计系统提高某一会计信息相关性,会降低可靠性,即该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冲突的[11]。盈余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于扭曲了会计盈余信息,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刘峰、吴风、钟瑞庆(2004)提出会计信息质量受外部机会、会计准则、法律风险等因素共同影响的分析框架,沿用传统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检验方法(相关性)分析发现,在我国资本市场环境下,没有证据表明会计准则的变化会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并认为法律风险缺失导致会计准则的改进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到会计信息质量上来[12]。
三、外部审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国内关于外部审计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主题有两个:一是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二是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
李增泉(1999)发现,“标准”公司与“非标准”公司在年报公布前后有不同的市场表现,审计意见会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13]。李东平 等(2001)的研究,得出了注册会计师没有针对盈余管理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的风险考虑不足的结论[14]。夏立军 等(2002)以上市公司2000年度财务报告为研究对象,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和监管政策(股票特别处理、暂停交易以及配股的政策)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注册会计师并没有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令人担忧[15]。李爽 等(2003)发现,当公司管理当局企图通过盈余管理而实现盈利时,作为外部监控机制的独立审计往往会对管理当局的会计处理发表保留意见[16]。章永奎 等(2002)在研究中引入了修正的琼斯模型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计量,并在盈余管理程度和审计意见之间建立了回归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17]。何红渠、张志红[10]和陈关亭、高晓明[18]的研究认为,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李维安 等[19]和贺镜帆[20]的研究认为,审计师对盈余管理较高的公司更可能出具非标准意见,公司通过非经营性项目管理盈余的行为对不同的审计意见影响不同。周兵、王德义(2005)认为,审计师对盈余管理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持忽视和容忍的态度[21]。王霞、张为国(2005)以1999-2002年发生财务重述的样本来检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质量。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财务重述公司之前年度蓄意错报的行为,注册会计师有所察觉并反映在审计意见中。错报的金额以及错报涉及项目的多少对审计意见的出具有显著的解释力,表明注册会计师基于重要性标准的考虑,能够揭示重大的盈余管理行为[22]。
2.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外部审计作为一种市场活动,审计质量必然受到双方市场博弈和审计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则外在地表现为事务所变更、审计费用和事务所排名等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宋衍衡、殷德全(2005)从会计师事务所更换以后审计收费变化的角度考察继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质量,发现继任注册会计师对于不同类型公司的审计收费确定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于盈余管理动机强烈的公司,继任注册会计师倾向于以公司的盈余管理幅度来衡量审计风险,并为此要求了较高的回报;对于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继任注册会计师则会根据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降低审计收费。研究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更换以后审计收费的这种变化形式将会影响继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23]。
李东平 等(2001)分析了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与次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与前一年度的“不清洁”审计意见变量成正相关关系[14]。刘伟,刘星(2006)通过对2001- 2003年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师变更与公司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增长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24]。
伍利娜(2003)分析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发现净资产收益率处于“保牌”区间,与年度财务审计费用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公司规模、是否由国际5大(4大)所审计显著正向影响年度财务审计费用[25]。刘运国 等(2006)在Simunic审计收费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03年我国深沪股市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分析发现,一定程度上审计收费与盈余管理正相关,说明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盈余管理所带来的风险,增加了审计成本[26]。
蔡春 等(2005)的研究发现,非双重审计公司的可操纵应计利润显著高于双重审计公司的可操纵应计利润;“非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的可操纵应计利润显著高于“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的可操纵应计利润[27]。李仙、聂丽洁(2006)对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我国IPO市场上经“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低于“非十大”审计的公司;专业审计师能够有效抑制IPO中盈余管理动机,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28]。宋建波、陈华昀(2005)通过分析沪市上市公司2000- 2002年被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情况,结论是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在逐渐提高,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起到有效限制作用[29]。
四、文献研究述评及启示
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会计行为,也是一种管理行为。盈余管理的对象是会计数据,但其行为主体是企业管理层,企业存在的内外制度环境形成影响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国内研究者分别从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和外部审计的角度研究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通过对上市公司资料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的监督共同以会计制度、准则为依据,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起着制约作用。但已有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审计方面,且结论尚不统一,甚至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和外部审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同时起作用的,但以往的研究将不同影响因素割裂开来,孤立地研究某一方面的影响,这可能导致研究结论产生显著的误差,同时无法反映不同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关系。因此有必要通过构建系统性实证分析模型,深入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在对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中,实证研究成果较少,难以反映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物流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理论界的青睐。简单的说, 物流管理就是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标, 在节省成本的前提下, 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 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 从而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实现物资从产地到最终消费地的流动。
2 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现状
2.1 物流管理机制体制不健全, 缺乏统一标准。
我国物流企业发展起步晚,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发展速度很快, 但机制体制建设没有跟上物流发展的脚步, 物流企业管理制度不成熟,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着小、乱、差的状况, 并且物流业务能力水平比较低。制度环境的缺陷不能适应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 需要进一步完善。标准是物流发展的基础, 物流企业缺乏统一的标准,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物流企业的行业形态和工商登记管理等缺乏统一标准;二是物流企业硬件和软件的规定缺乏统一标准。目前, 我国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 企业各自有自己的标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之际, 标准上的不统一会带来很多问题。
2.2 物流管理观念落后, 缺乏革新精神。
对企业物流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物流管理管理观念落后, 这是我国物流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只重视生产、工艺创新, 轻视物流管理, 对现代物流在新经济时代中作为“第三利润源”缺乏足够的认识, 循规蹈矩, 缺乏革新精神。物流活动的实质是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但我国部分物流企业对于服务的认识程度还不够, 态度蛮横、包裹丢失、运输过程中的暴力现象时有发生, 这严重影响了物流企业的形象, 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此外, 由于物流管理的网络化不健全, 信息传递沟通速度慢, 员工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缺乏创新意识, 企业不能及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迅速做出反应。物流企业不能与时俱进, 管理观念落后, 直接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2.3 物流企业基础设施简陋、信息技术水平低。
我国物流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物流企业设备建设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老化, 规划布局不科学, 物流过程中环节繁多, 自动化、机械化水平低, 人抬肩扛还占重要地位, 交叉作业、无效搬运、迂回运输等现象严重, 服务效率低、技术能力不足, 资源闲置和浪费比较严重, 增加了物流成本费用。虽然一些企业认识到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对物流管理系统进行升级, 形成了本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 建立了物流信息管理模式, 但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技术上不够成熟, 企业对物流管理信息的利用还不够, 达不到信息化要求, 计算机的应用也限于日常事务的管理, 没有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方面的优势。
2.4 物流管理水平低、缺乏物流专业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由于我国物流企业起步相对较晚, 物流人员培养滞后, 人才短缺障碍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缺乏熟练掌握物流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的综合性专业人才队伍, 难以利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物流企业由于资金和时间限制, 没能及时用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员工, 人员老化、思想和观念落后, 在物流运营中缺乏严密的监控和管理, 员工思想理论与实际脱离, 导致企业效率低下, 不能有效应对来自国内外市场的挤压和竞争。虽然近年来许多院校都开设物流管理相关专业培养各层次物流人才, 但无论从物流从业人员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对物流人才培养已经迫在眉睫, 必须加快培养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
3 发展建议
3.1 完善物流管理机制体制, 加大政府扶植力度。推行现代化的物流
管理模式, 完善物流管理机制体制, 才能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物流企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必须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并辅之以必要的运行机制, 从组织结构上保证物流管理职能在企业管理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物流企业必须有自己的行业规则, 有适用于整个行业的统一标准, 物品在运输过程中, 必然要涉及到在企业内部以及不同企业间的转换, 统一的标准可以减少转换的时间, 提高效率以减少成本, 使企业逐渐走向正规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 而且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应该加大扶植力度, 对物流企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 加快物流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采取各种优惠措施, 促进物流企业快速发展。
3.2 提高对物流管理的认识, 转变经营观念。
企业的管理者奠定着企业的文化基调。物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必须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 提高对物流管理的认识, 把物流管理放在战略管理层面加以研究, 制定出符合当前发展的管理范式。企业在运营中要以反应速度快、差异最小、库存最低、运输效率高等为目标, 不管是管理者还是业务人员, 都应向着此目标努力, 树立正确的物流管理观念, 只有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才能使行动加以改变。此外, 企业还要重视供应链管理思想,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全过程监管和控制, 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 把有限资源集中在具有竞争优势业务上, 对于经营不善的业务则外包出去, 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 形成自己的优势。同时, 物流企业还应建立绿色物流观念,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减少物流运营中的能源资源消耗, 促使物流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
3.3 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 创新物流管理监控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先进的技术永远是物流企业占领市场的法宝。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革新物流管理工作、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是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重要途径, 这也是物流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物流企业的发展, 必须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势态。学习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时, 要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 引进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 绝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引用。还应该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成果创新物流管理监控手段, 充分利用ERP等管理技术系统, 促进企业物流管理的深化。采用标准化的计划评审技术、预测控制技术对企业的物流管理进行整合, 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售后服务水平。
3.4 加强物流从业人员培训, 注重人才的培养。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源, 没有员工就不可能进行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也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物流运输, 所以提高业务人员的技能水平, 在物流管理中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 物流企业对员工培训发展不够重视, 业务人员不够专业, 技术能力低, 无法达到现代化物流所追求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因此, 企业应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不断的让员工获取和共享新知识, 提高技能水平, 建立一支精通物流管理技术、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 以满足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此外, 企业还应该引进物流高科技人才, 为企业增添新鲜活力。
参考文献
[1]闫长远.分析现代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前沿, 2012 (16) :101-102.[1]闫长远.分析现代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前沿, 2012 (16) :101-102.
[2]房延生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J].企业管理, 2011 (6) :166-167.[2]房延生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J].企业管理, 2011 (6) :166-167.
[3]赵伟.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商贸, 2009:113-114.[3]赵伟.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商贸, 2009:113-114.
[4]赵峰.如何做好企业物流管理工作[J].农业经济, 2011 (14) :137.[4]赵峰.如何做好企业物流管理工作[J].农业经济, 2011 (14) :137.
(一) 建立农村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
当前农村普遍存在财务管理问题, 为了公开农村财务管理情况, 调和农民和村干部之间的矛盾, 财务方面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管理监督制度, 使村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化, 严格审查农村财务管理情况, 实行民主管理, 改革现有财务管理模式,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电算化试点, 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 保证农村资源合理流动和农村财产的安全。对农村财务加强监督, 严格财务审查手续, 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从而建立完整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二) 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广泛宣传国家关于土地管理方面的政策, 搞好土地承包、土地转让和规划用地工作, 在农村用地方面开拓视野, 确定基本农田不流失的情况下, 抓好农村土地增值工作, 不但要规划好近期用地情况, 也要制订远期用地规划。在土地流转方面要有专人负责, 乡镇一级政府部门在土地使用方面要严格把关, 乡镇政府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中加入土地流转工作情况。
(三) 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最近几年, 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经营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为了保证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制定切合实际情况的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尤为重要。根据农村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以后的发展趋势, 确定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 不但要照顾到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 而且要兼顾农村以后的经济发展需求, 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要切实可行。
(四) 加强农村管理干部的培养
做好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 需要有一支文化水平高、廉洁自律的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应该组织农村干部参加多种层次的经济管理培训工作, 考察学习经济管理先进村的工作经验, 对农村干部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保证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性。
二、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 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农村很多干部只是沿用中国传统管理制度, 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这些干部头脑中, 认为农村的减负工作实际上是给上一级政府部门造成麻烦的工作, 以为土地换证和土地流转只是白白浪费了许多力气, 人们根本不予认可。因此, 很多农村干部只是应付工作, 没有取得上级部门和村民的支持, 引起大量村民的不满。
(二)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应该管理农村的土地承包合同, 审查农村的财务工作, 监督农民的经济负担情况。这些内容非常复杂, 需要熟练掌握国家政策, 具有很高的专业技能, 但因为没有相应国家法律的支持, 所以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做不到合理监管农民负担, 不能解决许多土地合同矛盾, 阻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 干部队伍不稳定
乡镇农经站干部经常任意调换, 从而使农经站经常出现空岗情况, 所以很多农经站工作人员工作不踏实, 造成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四) 村级办公经费不够充足
目前很多农村的经济状况较差, 甚至连村干部的工资也不能按时发放, 使大量村干部丧失了工作积极性;有的村只好向村民借款办公, 从而负债累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不允许向农民收费, 只有依靠国家财政付出。因为村庄的运营资金缺乏, 所以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甚至有的村庄干脆放弃不做。
三、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 充分认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 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必须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求各级领导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做好此项工作的指导工作。使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到户, 在农民自愿、合理补偿、依法办事的方针指导下, 严格管理土地承包权的流转,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 建立双层经营体制。要加强监督管理关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 防止农村出现混乱情况。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责任是农村经济的审计监督工作。所以, 各级领导部门要充分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使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发展外向型经济
最近几年, 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因此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劳动力, 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是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利用各种措施, 扭转他们的观念, 鼓励他们办厂, 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创收。在创业过程中, 要根据这部分劳动力的优势, 吸引外商投资, 进行实地考察, 创办外向型企业, 不但可以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又使农村经济获得发展, 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办法。
(三) 合理处理农村债务
为了使农村经济管理经费得到合理利用, 减轻农村的经济负担, 可以采取机构裁减、费用固定等方法, 达到节约经费的目的。再有, 要严格控制新债务的出现, 对村级集体经济进行严格监管, 遇有村集体借款情况, 要严格审批。各村承办公益事业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 不允许超额支出, 欠下巨额债务。在农村管理经费的使用方面, 尽量细化管理制度, 做好经费的预算工作, 防止浪费管理经费的情况, 从而使管理经费得到合理利用。
(四) 完善激励政策
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缺少必要的管理经费, 只有拥有充足的管理经费, 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才能有效调动基层经济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实行绩效考核, 有利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结语
总之, 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在管理过程中, 首先要建立文化素质高、人员稳定的管理队伍;其次, 管理工作要着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问题, 主要有土地承包、农村财务管理等方面, 使乡镇政府以服务农民为主, 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 农村经济也获得了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管理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本文主要讲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以及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旨在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解决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矛盾。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邵书慧.基于农地流转的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 (04)
[2]齐秋水.浅谈土地流转的形式、意义与对策[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2011 (02)
[3]徐桂峰.镇江地区农村致富问题探析[J].农技服务.2011 (06)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管理层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会计政策,这种操作致使财务报表等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盈余管理主要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受到审计中间机构、会计中间机构等制约,使管理者不敢轻易实施,而具有很强隐蔽性的真实盈余管理受到了大量管理者及企业的追捧。随着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上市公司越来越偏爱用真实盈余来掩饰企业的财务状况。比如2007年后,研发支出资本化条件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主观判断,企业经营者很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使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成为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盈余管理的动机有很多,对于上市公司最常见的动机包括:债务契约动机、扭亏为盈动机、收益平滑动机及增发新股动机等。当前,少有学者研究不同的盈余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鉴于此,本文拟对二者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
二、文献综述及假设提出
(一)文献综述
在早期的盈余管理概念里,盈余管理仅仅是指管理企业的应计盈余,通过不同会计处理方式对会计报告期的盈余进行相应操纵,但这样的操纵并不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Schipper(1989)最早提出盈余管理,他指出盈余管理不但包含应计盈余管理还包括真实盈余管理,并且真实盈余管理比应计盈余管理更难被外界所识别。Healy和Wahlen(1999)首次完整地提出盈余管理的定义,即真实盈余管理及应计盈余管理的定义。Roychowdhury(2006)则用计量模型来衡量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认为管理者会为了自身利益需要而进行相应的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差异在于,真实盈余管理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
Cohen(2008)对自1987年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后的应计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发现,在法案颁布前,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每年在增加,而在法案颁布后,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在逐年减少,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却在逐年递增。Burgstahler和Dichev(1997)研究发现,美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会为了避免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Suzanne Landry(2002)发现,当企业拥有资本化的选择时机时,管理者为了避免破产及平衡企业利润,往往将会计政策的选择作为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我国学者黄梅(2007)首先提出了真实盈余管理的常见方法。张岗、陈旭东(2014)研究得出,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达到业绩考核条件、规避审计带来的风险,会相应地进行较少的应计盈余管理,而选择较多的真实盈余管理。很多学者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如:上市企业为了避免退市而选择真实盈余管理(谢柳芳,2013);企业在不同盈利条件下对非流动资产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崔海红,[5]);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会影响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代霞,2016);不同盈余管理决策会影响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曹洋,2016)。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到,学者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越来越重视。但是,学者们很少系统地研究管理者在不同业绩条件下管理者动机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不同利润状态下企业盈余管理动机的差异性,分别研究企业亏损状态下债务契约动机、微利时扭亏为盈动机、良好盈利的收益平滑动机以及高利润时增发新股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
(二)假设提出
债务契约是指企业的债权人与企业高管签订的用于明确双方权利及义务的一种法律文书。作为企业的债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债权不受损失,会对企业提出很多限制性条款。Suzanne Landry(2002)的研究中也指出企业高管为了平滑收益或者出于按时还债的动机,会想出很多方法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如利用企业研发资本是否资本化作为真实盈余管理手段。我国学者宗文龙等(2009)基于会计选择理论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进行回归检验,发现债务契约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或者降低资产负债率。因此,为了满足债务契约的条款,四种盈利水平的企业大多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以提升债权人的信心。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企业管理者出于债务契约的动机而更愿意进行真实盈余管理。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证监会对连续亏损的企业会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两年净利润为负的公司,对其进行ST处理,对三年连续亏损的公司,则暂停其股票在资本市场交易。不少学者对这类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大多数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会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以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顾煜和贺静(2015)的研究显示:真实盈余管理是微利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Burgstahler和Dichev(1997)指出,当某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处于亏损或者亏损边缘时,企业管理当局就会理所当然地进行真实盈余管理。陆建桥(2002)以同行及规模差不多的亏损企业为样本,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亏损企业更容易进行盈余操纵,并且管理层为了满足业绩考核条件,也会选择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李莉(2016)研究指出,管理者为了获得股权激励,更多地选择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在亏损及微利公司中,管理层扭亏为盈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那么,盈利良好及高盈利的企业又是出于何种动机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呢?管理层为了避免公司的股价大幅波动,就会对利润进行调整,而投资者此时则会要求更高的回报,进而让企业的资本成本增加。管理层出于对企业融资及流动资金充足的考虑,会选择平滑企业的利润。许罡(2011)的研究表明,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与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的动机都有关系。真实盈余管理会计政策的选择主要是增加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而所形成的资产在摊销和折旧时在后期还可以继续影响企业的当期和后期的利润。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在盈利良好和高盈利的企业,管理层的收益平滑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企业再融资动机是上市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上市公司为了配股及增发,必须符合相应的要求。为了达到再融资的条件,上市公司很可能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权来达到再融资的目的。在发行配股或者增发新股前期,不少企业会利用会计政策来实施真实盈余管理(Theo,1998;Rabgan,1998)。许罡、朱卫东(2010)的研究表明,管理层控制了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利,而这样的选择权为管理层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在企业有配股动机时,可以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来达到配股条件。特别是一些盈利较好但与再融资条件有一定差距的企业,就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但对于高盈利企业,往往不愿意增加新股东,而喜欢采用负债的方式来筹集企业所需的资金,因此这些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反而有所减少。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在盈利良好的企业中,增发新股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在高盈利企业,增发新股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强度呈负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9~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之所以从2009年开始选择,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对整个资本市场冲击较大,以至于会计数据差异太大,研究的意义不大。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本文按下述标准进行了整理:(1)剔除*ST及ST类企业;(2)剔除金融类企业;(3)业绩考核需要至少三年的数据,因此剔除前三年变量缺失的公司。参照上述原则,本文获得9798家样本企业数据。另外,为控制异常数据对研究的影响,对连续性变量在1%以及99%分位数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本文所用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采用Stata 12.1完成。
(二)变量定义及样本分类
1. 变量定义。
本文参考李增福(2011)的研究构造了一个综合指标|Rem|来衡量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em=Ab Prod-Ab Cfo-Ab Sga。由于无需考虑管理者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向,因此对Rem取绝对值。|Rem|越大,说明所选样本真实盈余管理现象越严重。为了计算|Rem|,采用了Roychowdhury(2006)提出的模型,该模型主要考虑的是企业出现异常的生产成本(Ab Prod)、现金流量(Ab Cfo)以及酌量性费用(Ab Sga),通过这三个方面来计算得到|Rem|。回归模型如下:
上式中,Sgat表示本年酌量性费用,为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之和;At-1表示年初总资产;St为本年的营业收入;△St代表本年与上一年的营业收入之差;Cfot、Prodt分别为本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和本期生产成本总额。通过回归的三个公式得到各自的残差,即这三方面的异常值,即异常酌量性费用(Ab Sga)、异常现金流(Ab Cfo)、异常生产成本(Ab Prod)。三个残差代入计算Rem,然后取绝对值得到|Rem|。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9年的绝对值为0.1764,这有可能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上市公司管理者进行了更多的真实盈余管理;2010~2013年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较低;2014年和2015年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上升较快,分别为0.1637、0.1810,很有可能是中国经济整体下滑导致管理层进行了更多的真实盈余管理。变量定义及说明如表2所示。
2. 样本分类。
本文旨在分析不同动机下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为了更好地验证本文的假设,本文按照企业的不同盈利水平对总样本进行分类,具体如表3所示:
(三)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验证不同盈余管理动机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本文构建以下回归模型:
1. 构建模型(4)用于检验全样本企业,检验4个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
依据假设1可以推断,无论是何种企业,都存在债务契约动机,因此预测系数β1为正数;大部分亏损企业、微利企业、盈利良好企业出于保壳或者增发的需要,都会产生收益平滑动机,一些高盈利的企业也有可能会故意降低利润,因此预测系数β2为正数;扭亏为盈动机和增发新股动机在总样本里难以预测。
2. 构建模型(5)用于检验亏损企业和微利企业,在这种盈利水平的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债务契约动机、扭亏为盈动机及收益平滑动机,而不存在增发新股动机,模型如下:
依据假设2可以推断,亏损企业和微利企业都存在债务契约动机、扭亏为盈动机及收益平滑动机,因此预测模型(5)的系数β1、β2为正数,本文预测债务契约和扭亏为盈动机系数要比总样本中的系数更大。
3. 构建模型(6)用于检验盈利良好、高盈利企业,这类企业存在债务契约动机、收益平滑动机及增发新股动机,而不存在扭亏为盈动机,模型如下:
根据假设3和假设4可以推断,盈利良好、高盈利企业存在债务契约动机、收益平滑动机及增发新股动机,因此预测模型(6)的系数β1、β2为正数。
而依据假设4,盈利良好的企业面临增发新股的动机,会进行相应的真实盈余管理,所以盈利良好的企业系数为正;而对于高盈利企业,由于业绩良好,不需要在增发新股时担心业绩达不到要求,甚至很多企业都不愿意进行权益融资,所以预测其增发新股动机的系数为负。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3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全样本来看,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em|)普遍不高,均值为0.213,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异较大,并且标准差大于平均值,说明样本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公司负债率(Debt)的均值为0.498,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公司规模(Size)的均值为22.178;总资产利润率(Roa)的平均值为0.044,说明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一般;两职合一(Dual)的平均值为0.253,说明身兼两职这种情况并不多。
(二)相关性分析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em|)与企业资产负债率(Debt)的相关系数为0.119、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em|)与扭亏为盈动机(Loss)相关系数为0.147,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债务契约动机、扭亏为盈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假设1、假设2得到了初步的验证。而收益平滑动机(Smooth)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27,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3得到了初步验证。增发新股动机(Snnet)并没有通过检验,有可能是总样本里面的亏损和微利等公司偏多,假设4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和两职合一的系数分别在10%和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规模越大、董事长兼总经理时都容易产生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而总资产利润增长率(Roa)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的业绩越好,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注:***、**和*分别代表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三)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看出,总样本中的债务契约动机(Debt)及扭亏为盈动机(Loss)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02和0.051,分别在1%及5%的水平上显著;利益平滑动机(Smooth)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也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增发新股动机(Snnet)没有通过T值检验,与上面的相关性分析及预测得到的结果一致,假设1得到了验证。
为了更好地验证假设2、假设3、假设4,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分类,分为亏损、微利、盈利良好以及高盈利企业,对4类子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在不同盈利条件下各个动机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从表6的子样本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亏损企业还是盈利企业,其债务契约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可以得出债务契约越多,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严重的结论,假设1再次得到了验证。
亏损、微利企业中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与扭亏为盈动机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16、0.10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并且两个系数都大于总样本系数0.051。这表明,两类公司在扭亏为盈的动机下,真实盈余管理现象比较严重,假设2得到了检验。
在盈利良好、高盈利企业中,我们可以看出收益平滑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39、0.121,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这两类公司的收益平滑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假设3得到了检验。
企业增发新股动机下,盈利良好公司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回归系数为0.155,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这类企业往往为了增发新股,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更加明显。而高盈利企业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回归系数为-0.061,二者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高盈利企业没有增加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因为这类企业盈利水平超过了增发新股所要求达到的条件,所以盈利越好,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越少,假设4得到了检验。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上述回归结果,本文进行稳健性检验。为了避免验证结果的误差,先利用方差膨胀因子来检验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在检验结果中没有发现VIF大于10的情况。因为本文是运用Roychowdhury模型计算出来的残差值衡量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很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在稳健性检验中把残差三等分,去掉容易产生误差的中间组,对模型再进行回归。回归结果与上述回归结果系数方向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进一步支持了本文的假设。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金融市场及资本市场的管理部门对企业监管手段越来越严厉,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越来越容易被暴露。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由于难以被识别,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来掩饰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了分析不同盈利水平下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本文选取我国2009~2015年不同盈余的上市公司,基于差异动机对其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进行了分析。
本文将盈利水平分成了亏损、微利、盈利良好及高盈利四类来进行检测,得到了这样的结论:(1)不管在何种盈利水平下,企业的债务契约动机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2)对于亏损和微利企业,为了保住上市资格及满足管理者自身的利益需求,扭亏为盈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3)对于盈利良好及高盈利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减少企业股票盈余波动,基于收益平滑动机选择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4)盈利良好的企业为了增发新股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而高盈利企业管理者往往不愿意增发新股,因此这类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较低。
(二)建议
【现代盈余管理的现状】推荐阅读:
盈余管理论文07-04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10-06
现代物流发展现状10-22
学校管理的现代化07-28
儒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影响07-22
浅析现代物流管理业的发展09-19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11-05
现代物流企业创新安全管理的策略07-11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09-28
现代化企业网络管理的方法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