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古筝(通用9篇)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叫《夕阳筲鼓》.古筝独奏曲《春江花月夜》的移植,是以琵琶独奏曲《夕阳筲鼓》为依据,先从曲调入手,在取其精化的原则下集中发展。
古曲《春江花月夜》气韵优雅,刻画入微,既有继承,又有出新,于悠扬秀美中见气势,于优美抒情中见豪放,音乐丰满,起伏有致,富于形象,耐人寻味,不愧为万世流芳之本。
源流
《春江花月夜》原名叫《夕阳箫鼓》,见于已故琵琶演奏家吴婉卿1875年的手抄本。至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国收入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工尺谱本)中,更名为《浔阳琵琶》,这时乐曲已发展为十段,由李芳园分段标以“夕阳箫鼓、花蕊布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干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词藻华丽的小标题。以后又有人将曲名改为《浔阳月夜》、《浔阳曲》。
乐曲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诗意“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相联系而成曲的。虽然标题与《琵琶行》中诗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相似。但乐曲情趣已超脱“枫叶芦花秋瑟瑟”的秋意晚江别,而强调了“春江花月夜”的春意江夜美。
意诗意趣
《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大多较为典雅、轻快、细腻、流畅,并具有绵延起伏和级进等特点。
全区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八次变奏及尾声构成,是一道独具特色的变奏曲。这种曲式由以个音乐厅主题乐段做基础,其他各乐段运用各种变奏的手法加以变化,丰富了音乐表现力,推进了音乐发展。这种手法善于细腻,深刻低从不同的意境何角度,去揭示乐曲主题内容,塑造音乐形象。乐曲通过优美质朴的抒情旋律,流畅而富于变化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各种演奏技法,犹如一幅动人的长卷山水画,贴切低变现了乐曲的诗情画意,下面就曲中的几段音乐做简要的介绍。
引子部分,乐曲第一段江楼钟鼓,是引子及主题显示部分,由清脆嘹亮的古筝滚指连重走发启奏开始,形象低模拟鼓声由慢渐快。接着引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抒情、优美、婉转如歌。句尾的大鼓滚奏音形,描绘出夕阳西下,泛舟肩上,游船箫鼓齐鸣的动人情景,紧接着音乐进入主题做“接头合尾”式的变奏部分集中在每个乐段的前半部,而后半部则基本相同,也就是前变后同,故有变化对比,又有重复统一,不断推进音乐向前发展。
筝曲移植
古筝独奏曲《春江花月夜》的移植,是以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为依据,先从曲调入手,在取其精化的原则下集中发展。在继承发扬古筝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着意在音质、音色、力度,速度的`对比变化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又较好地刻划调度了古筝的托、擘、抹、挑、连重托、大小勾搭、套指、滚、拂、拨、摇、撮、及压、按、滑、吟、点、空、走、弱、音、制音、“流水”等不可取代的艺术特色,使诸种手法之间,能相互巧妙地的配合,承接自如,为演奏者提供发挥艺术才华的可塑性,使乐曲增加了色彩,丰富了表现力。在曲调的进行中,各种技巧的施展,往往在节奏上形成对比,大有“你简我繁”, 我简你繁”和向更高一层,深一层的“由简入繁,简中尽是精华点”的艺术情趣发展,听起来慢得情联而不绝,紧得意蓄而断。做到取意干净利落,绝无客声,对比流畅而多变,节奏急而不乱,缓而不断,音质响如金石,轻而不浮,力求圆、润、甜、脆的美声,弦必匹配、指必抓尖,因曲求音,优选弹点。运用刚柔虚实,脆中之力,明确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的要求,着意高洁雄美。在练习过程中百练知其妙趣,千练习得其趣妙,万练则忘其为古筝之声
我卷开胶布,拿出指甲,静静的欣赏那柔和的感觉。感觉自己仿佛坐在古时的宫殿里,身穿镶满金银钻石的锦衣,弹奏出清丽、婉转的名曲《春江花月夜》。
身旁词人伴唱,歌童伴声,没有一处是不令人陶醉的。月光倾泻、清花流淌、意蕴宁融的琴声。所以,我为古筝狂。
又一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实则令我感动不已。那是两个蒙古少女龙梅与玉荣的故事。1964年,她们在雪地里赶羊时,突遭风暴,她们竟冒着漫天大雪把羊群成功赶回到寨子里,没想到,这两个孩子却被冻成了冰人。
我心中感慨万千,汹涌大浪卷入满城风沙,洒落辽阔的草原,静静守候着英雄姐妹。踢踏的豪情,婉丽的沉醉,我将这个英雄故事融入在琴音中,古筝让我与历史对话,倾听他们的故事,所以,我为古筝狂。
我为古筝狂,就要狂到内心深处,体会蕴含的情感。《凉凉》便是如此。它的华丽、清凉与婉转令我心神向往,让我深深的富有层次的体会到了白浅与夜华三生三世的纠缠、三生三世的爱恋、三生三世的等待与三生三世的守候。
“桃花落尽满天飞”,“人间四月芳菲尽’’。这十里桃花又怎能不让我为《凉凉》喝彩,为《凉凉》心动,为《凉凉》感慨,为《凉凉》彷徨。是古筝带我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为古筝狂。
古筝,它高贵,它典雅,它神圣,它能让所有古风之美好,之凄美,之静凉,让我为之追求,为之向往,为之热爱。
--题记]
看吧,在烟波浩渺的江潮海浪中,涌出了一轮明月.于是,一刹那间,”月光滟滟随波千万里“,整个江海水面,乃至整个宇宙都仿佛充溢了月光,”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多美,多富韵味的月景.
在月夜,没有白昼的谣言与鲜明,一切都埋没于黑暗.月光淡淡的勾勒出它们美丽的轮廓,神秘而美丽.
你站在月下,让月光穿过你的发梢,流下缕缕灿烂的光芒.任凭你独自享受这月之美,月之馨,月之醉.
月已西移,天穹中的一条条银带衬着那即将逝去的月色,有些恋恋不舍,徘徊着不愿离去.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畔何人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一阵阵捉不住的恢弘与激昂荡涤在殷红的感情世界里,仿若乘舟轻行于性情温驯而黑暗披落的大江。逐渐,黑白味调点染上平静的色彩,气温氤氲成雾气,画面燃烧起来绚烂成一片深蓝。不!那要更深一点,是月光抚揉下汹涌翻滚的水流。
调皮的水流在月光的冷冻中平复下来,朦胧的江心静然升腾起一朵娇艳的莲花喷红了周围模糊的界地;面似铁色的江水又粉黛了半个天空。这两种刺眼的颜色寂寞而相互弥漫,汇合在水天一线,倏然膨胀为春的灵性。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赏析本诗的月下之景、望月之情、人生之理,融入个人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3.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味,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景、情、理的结合,激发自己的人生感悟。【教学方法】
以高效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师生互动合作。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展示点评为主,教师给予适时点拨,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
1,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导学案,上交老师批阅、评定等级。2,课堂上按老师的任务要求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展示点评,完成学习目标。【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朗读梳理。
借助导学案中的预习案,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一、明确本单元诗歌学习的要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了解作者和诗歌概况: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张若虚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突破宫体诗的藩篱,以和谐的歌调、清新的语言,描绘月夜的诗情画意,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诗歌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奠定了基础,对后来诗歌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而“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借助注释,查工具书,整理字词。
字音:滟滟、甸、霰、汀、纤尘、皎皎、浦上、扁舟、江畔、徘徊、砧、碣石 字词:滟滟、芳甸、空里流霜不觉飞、但见、青枫浦上不胜愁、扁舟子、明月楼、可怜、离人、光不度、水成文、闲潭、碣石潇湘无限路、落月摇情满江树
四、自学检测:
了解诗中写景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把握诗的中心意象,并以中心意象为线索,梳理本诗内容层次,整体感知。(明确:诗歌中心意象是“月”,围绕月的变化,以月升、月照、月斜、月落为线索,引出月下美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形成了画面美、哲思美、情感美。)
四、自由朗读,感受诗歌韵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结合探究案,赏析诗歌中景、情、理的结合,走进诗境。【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导入:春江潮水,花林月夜,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千年前的月,仍是那轮月,出现在千年后的夜。一曲《春江花月夜》唱响了中国在历史长河中最绝远的青春之歌,唱出了人们在如水月夜下最美丽的忧伤与憧憬,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张若虚笔下那春江月夜的诗情画意和烂漫唯美。
二、明确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补充资料:诗论家评价此诗:王夫之《唐诗评选》:“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唐诗杂论》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
学科班长点评导学案完成情况。(包括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存在的困惑)
三、教师配乐朗读,生接读,让学生在倾听中走进诗歌的意境。
四、围绕学目标,设置三个探究题。
对以下问题,分配好每个小组展示和点评的任务,让学生先个人思考,再小组间交流讨论,后展示点评。(明确讨论、展示、点评的每项要求)探究一:景物美
这首诗是从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入笔,在前八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体会其意境。(明确:意象:春江、潮水、海、明月、江波、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画面:教师可朗读优美的文字促进学生想象春江月夜的美景,形成画面感。)补充:关于意象,诗论家的观点: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胡应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明确诗歌中意象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春江花月夜中月作为核心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让学生分享自己曾学过的咏月诗句。探究二:情感美
望月易让人产生情思,望月之人除了诗人还有谁?月触动了他们内心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明确:从意象、修饰词、人物动作心理情态等角度分析人物情感。)思妇怀远图:月的“徘徊”,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月亮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卷”和“拂”:人的动作情态,“卷不起”、“拂不去”和前面的“月徘徊”相呼应,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烦恼和惆怅。缠人的月色,恼人的月色,惹得思妇更为思念。“愿逐月华流照君”:思妇无限愁思的细腻心理描写。希望化作一缕月光,飞流到亲人身边,去抚照远方的亲人。“鸿雁、鱼龙”: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并运用用典的手法:“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己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可见二人音讯断绝,又凭添几重愁苦和无奈,相思无着落。
这是一幅轻曼如烟、柔婉似水的思妇怀远图,抒写了思妇缠绵悱恻、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
游子思归图:“梦”一词说明游子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花落幽潭” -春光将去,“江水流春”-青春易逝,“落月”-衬寂寞凄苦之情。月已斜,花已谢,春已去,但人未归。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昨夜闲潭梦落花„江潭落月复西斜”虚实结合,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惆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落月”、“海雾”等衬托游子无限的思念伤感;“碣石、潇湘”喻天各一方、相距遥远;以 “无限路”表达游子有家却难归的无奈。“沉沉”渲染了游子的凄苦孤寂。“摇”、“满”:化虚为实,西落的明月伴着离情把一片伤感惆怅洒满江边的树林,月光之情,游子思妇之情,诗人之情交织一处。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这是一幅有家难归、孤寂无奈的游子思归图。
师:这份游子思妇间的情感是带着一份淡淡的忧伤,是青春式的美好,是对幸福的追求和憧憬,是“哀而不伤”的情愫。探究三:哲思美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月发出奇想,引出对于宇宙人生的思索,他思索了哪些问题?结合诗句分析。
对于人生而言,你觉得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生存姿态面对个人的人生?拓宽思维角度,谈谈个人看法。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对宇宙本源奥秘的探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对人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思考。张若虚别开生面,翻出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补充:前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而张若虚别开生面的表现。让学生自由分享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言之成理即可,扩展自己的思维,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其间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春江花月夜的四幅画面,感受了诗歌中情景理融合的独特韵味。引用李泽厚的评价“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六、课后练习
借助“月”的意象完成一部作品,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篇短文。
七、学科班长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包括学习内容、小组表现情况、突出个人)。
八、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月下之景
春江花月
画意美 月下之思
宇宙人生
哲理美 月下之情
思妇游子
情感美
张若虚的诗人借对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五种良辰美景的描绘,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构成了境界非凡的奇丽景色。“‘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绝诗,才真绝才也”。
“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全诗以“月”为主体,14个“月”字统摄全诗。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恩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画面及场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一、该诗在创作上有三个重要特点: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潮水和月夜做为开始,作者就“江”、“月”即景抒情。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继而又引出对花林美妙景色的描绘:“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犹如一股清爽之风扑面而来,刹那间便感觉到那种清爽美的存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这种淡静如水的环境中,灵魂仿佛被净化,使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圣洁心情。
2、含蓄表述,意蕴悠长。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面对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诗的后半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恨闺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过渡非常的自然,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之状,情和景高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意蕴是非常深远的。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在澄澈空明的孤月中,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别绪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感情色彩,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然后,作者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春江花月夜》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它并没有直接书写游子思妇的感情,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景色表述,而后很自然的过渡到的。以景喻人,以景衬托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那一份悠长的相思之情寄托于明月和春潮。
3、语言清晰,结构严谨。
《春江花月夜》全诗语言清晰,对仗工整,韵律婉转,浓淡相宜。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有强烈的节奏感;又由于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使语言清新流畅,琅琅上口。
艺术中国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艺术中国
二、该诗的艺术价值
艺术中国
1、对唐朝后期作家的影响
《春江花月夜》对民族审美积淀的形成,对后世的诗歌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来写月亮的诗歌中,《春江花月夜》当属第一。曹公的那句“何处秋窗无雨声”与“何处春江无月明?”如出一辙。从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能窥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影子。
历史上咏月名句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青天来月有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张孝祥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等。虽然都是旷世杰作,但都不如《春江花月夜》那样浑然天成。
2、对其它姊妹艺术的影响
唐诗《春江花月夜》对音乐,舞蹈等相邻艺术也有其深远影响,有著名的舞蹈《春江花月夜》、还有一首著名的民族器乐曲的名字也叫作《春江花月夜》。据说此曲用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唐诗《春江花月夜》命名,是因为作者受到张若虚所作《春江花月夜》开头的一段诗句的启发,乐曲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花影层叠的迷人景色。尽赞大自然的绮丽美色,尽情赞赏了江南水乡的风姿意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古典音乐中的杰作,她表现了祖国山川的秀丽隽永和优美宁静,她用中国特有的音乐旋律来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她也是一首世界名曲,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点,也是西方文化中所不具备的。她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难得的佳作。张若虚仅凭这首《春江花月夜》便足以千秋扬名。
历代文人都给这首诗以高度的评价:
艺术中国
清末王凯运评此诗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较为公允地指出了它的源流、地位和影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图中,春潮涨起, 与大海相平, 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 花林闪着银 光;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 不见飞动; 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 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性问题, 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 “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 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始终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静默不语, 它在期待何人呢?……想到这里,诗人的视线追随着一片白云,飘于青枫浦上,他又起了一种感慨:生命短暂,应该珍惜,而天下,又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的两地悲愁呢!于是,很自然地,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诗歌转入到了抒写离情。这其中,前半部分写思妇,她在楼上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随而形影不离,照着她的妆镜台,照着卷帘,照着捣衣砧……让她想随月光飞去离人身边,然而鸿雁不可传书,鱼龙不可捎信,皆因路途太遥远,它们帮不上忙。
后半部,则写了游子的悲愁,他在梦中见春花凋零,悲伤青春过半,归期未卜,梦醒时,落月西斜,徒然映照着似流逝青春的东去长江水。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月藏入海雾中,天南海北,无限路途,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他怆惘不知,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诗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景、情、理水乳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 知识目标
1.了解盛唐诗歌诞生之前唐代诗坛的现状。
2.掌握张若虚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3.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 能力目标
1.鉴赏本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情理互蕴的艺术手法;
2.分析诗歌在谋篇构思,传情达意等写作方面的技巧。
◆ 情感目标
1.借助诗歌的艺术意境,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推进人民生活高质量,重点和难点是提高低收入群众“两不愁三保障”水平,特别是改善低收入群众居住条件。我们坚持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标志性工程,提升政治站位,加大推进力度,全力突破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改善低收入群众居住条件来提升脱贫质量。
2.感悟人生,陶冶性情,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1) 通过Simulink对简化的起重机起升机构的模型进行系统仿真,得出了该系统的仿真结构图,为系统的仿真分析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 教学重点
1.领会掌握诗歌写景的非凡技巧和由景到情到理的过渡衔接技巧。
2.品味诗歌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许多地方科技期刊主要采取纸质发行的方式,网络数据共享跟不上数字化发展进程。对于在基层工作的科研人员来说,一方面自身没有意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成果交流与展示;另一方面单纯的纸质发行和内部刊物的形式无法使科技成果在更大的平台上进行共享和交流。地方科技期刊虽然品种繁多,但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并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树立期刊品牌意识,其中具备期刊独立网站和数字化采编系统的更是屈指可数。[1-3,6]
◆ 教学难点
认识诗歌由景及情,由情入理,生发出的对人生和宇宙的终极思考。
【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以及诗歌特点,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词——句——篇,景——情——理,本着宏观把握、整体感知的原则,主要使用讲授法、朗诵法和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1.意象导入(5分钟)
中国文学和绘画创作中,一些约定俗成的、有特殊意蕴的意象,千百年来,文人画家都用这些空灵多姿的意象,传情达意,寄托思想。《春江花月夜》集五种意象于一体,意象玲珑斑斓,课前通过查找资料,大家已经了解了诸如“春来发几枝”“忽如一夜春风来”“大江东去”“月是故乡明”“夜来幽梦忽还乡”“却话巴山夜雨时”等诗歌意境,现在我们就进入《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的世界。
2.初唐诗坛(5分钟)
(1)初唐诗坛之“四杰”
初唐诗坛需要注意的是陈子昂的诗歌革新及其“复归风雅”的主张和初唐四杰“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创作实绩。初唐四杰“王杨卢骆”都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王勃说他们“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他们不凭借政治势力和出身门第,完全凭着自己的创作登上初唐诗坛,上承陈梁,下启沈、宋,在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擅长五律。人们熟知的名句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等。“四杰”代表了当时诗歌革新的方向,他们的诗歌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范围,杜甫《戏为六绝句》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肯定了“四杰”的历史地位。
(2)初唐诗坛之陈子昂
根据上述分析,首先分别更换BPCP、DBTV16CP、20CP各模块及安装垫,故障未消除;其次更换相应的过滤组件,故障未消除;最后更换相应的后备制动阀、压力表,故障仍未消除。机车本务模式时,自动制动手柄置重联位,单独制动手柄置运转位,关闭制动柜总风塞门A24,列车管压力不会上涨。最后确定是EPCU气路板故障,内部串风导致列车管压力上涨,直追总风压力。
陈子昂胸怀大志,才情四溢,富有积极进取精神。但他始终没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所谓“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他在诗歌创作上倡导“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以复古为革新,主张继承建安风骨、正始之音,为唐代诗歌踏出一条浪漫主义大道,通向强烈的政治性、崇高的思想性和爽朗遒劲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诗歌境界。
(3)张若虚的诗歌神话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时期的诗人,大致与陈子昂等人同时登上诗坛。由于史传无确切记载,其生平事迹不详,只知他是扬州人,做过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称为“吴中四士”,以《春江花月夜》创造诗歌传奇。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乐府旧题,但作者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盛唐诗歌以意境取胜的审美标准,提供了成功的`范式。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说“《春江花月夜》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指出了该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初唐诗坛的这三股力量,互相鼓荡,共同作为,有力地扭转了初唐诗坛贞观诗风和上官体的流弊。“四杰”反对纤巧,提倡刚健;陈子昂主张“比兴言志”;张若虚诗歌兴象玲珑。而“刚健”、“言志”、“兴象玲珑”正是盛唐诗歌的突出气象。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盛唐诗歌的诞生,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那么轻松浪漫,而是有其艺术上的继承发展的,王杨卢骆、陈子昂,张若虚等都为盛唐诗歌的到来做了重要的艺术准备,盛唐诗歌的大幕是由他们共同开启的。
3.诵读——整体感知(15分钟)
课堂上老师先范读,接着学生齐诵,整体感知诗歌“春江花月夜”的意象、游子在外的情感、宇宙人生的哲理以及整个诗“哀而不伤”的情感笔调。引导学生把握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释之理,让学生边吟诵、边联想、边思考:5种意象,36句诗,252个字,何以让我们生发一种由外而内、由浅及深的体验:景的审美、情的共鸣、理的认同?生命与自然、与宇宙的契合竟如此和谐。由此激发出的对诗歌的喜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崇敬是那么强烈。(教学目标自然实现)
4.赏析——突破重点难点(10分钟)
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写景句、抒情句、议论句,注意写景中隐含的时间推移,随着“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的渐次呈现,随着歌诗意境的扩展,江畔伫立、叩问宇宙的诗人本身也成为了诗歌的第六种意象,诗歌所延伸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都是由第六种意象绾结而生发的,诗人思接千载,连续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天才的构思,神来的意境。由实及虚、由叙到议、由描写到抒情,不着痕迹,天衣无缝,笔法婉致,不由学生性情摇曳,思想碰撞,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情感的激荡和思想的感悟中突破。
5.延伸——感悟人生(5分钟)
教学的重点难点突破之后,趁着学生思想情感的余波,教师就势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瞬间,学生的感悟会随着沸腾的血液流遍全身,“此中有真意”的感慨便也脱口而出,对什么是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也就有了真切的感受,陶冶性情、培养兴趣的情感目标也就巧妙地实现。重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语言节奏与情感节奏的呼应,做到有感情地诵读,我认为这时候是诵读最易出彩的时机,可以叫学生单独朗诵,为背诵打好基础。
6.讨论练习——拓展能力(5分钟)
(1)凭记忆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这些句子是自己的感受最深和最容易记住的?(教师插讲钱钟书与杨绛互对背诗的典故,算作对这个问题的侧面回答)。
(2)分析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
(3)拓展三个写作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以大方当地水西文化为依托,根据地形地貌和当地传说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为线索,慕俄格古城设计了十二个节点,九大集群、三十多个旅游特色点,全面展示彝族生活,将整个项目以参与式、互动式的旅游体验为特色,打造古彝圣地,原味重现彝人生活的风情画卷,将游戏体验和风情体验相结合,让游客感受到非同寻常的旅游体验。更让酒店在当前市场消费市场中不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会议、旅居、举办婚礼的首选之地。
作者情志与作品辞采之关系:为文造情?为情造文?
运动微分式(38)所包含的方程个数等于节点位移向量的维数,但该方程中还包含了另外一个未知函数,即轴线的运动量w0(t),因此需要补充一个方程。为此,对车轮的垂向运动应用动量定理。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 有句无篇与有篇无句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王国维《人间词话》)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指引之下,我国的企业获得了更多走出去的机遇,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加入“一带一路”中来,因此,在与众多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中,由于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性而导致了我国的税收征管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我国采取的措施有签订“国际税收协定”、建立完善现有税收体制、培养更多的人才等。在“一带一路”的指引下,同时完善税收服务体系,那么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1) 选择控制部位。该系统具有机旁和集控台2个控制部位,其中:机旁控制具高优先权,控制部位转换只能在机旁进行;集控台控制部位转换开关仅实现联络功能(操作部位不一致时输出报警)。
近年来,国内视频监控市场每年都在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随着平安城市等大型联网监控项目的普遍建设,高清IP监控产品得到广泛应用,系统点位容量和行业需求不断激增,越来越多的用户认识到安防监控平台软件是整个系统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
◆ 情寄八荒之表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人间词话》)
7.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昨夜闲塘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张若虚
归宿,我在寻找一个归宿。春愁,总是淡哀、缄默的。离别的声哨吹得响亮,我们都在闪闪春光中渐行渐远,嗅着花香和泥土的清爽渐行渐远。
那夜我梦,袭一长衣拂袖立于江边。看花怎谢怎飞怎满天,我怕落得的却是满地箫凉吧!柔静中总卷得那一丝凄美,迟迟抬不开脚步,被花所牵绊。不愿远去,终也不忍走进。不知你是否会晓得,我心底的那一捧纠结。落花流水,又岂能带走我心中忧虑。不过是梦罢了!罢了,合上眼眸,静思这一片安宁,享受这仅剩的一刻安宁。挣脱安宁,睁开眼眸,见到的是满树的花开,满天的喧嚣。闹中取静的不过是前人,我做不到。最近疲倦,不再活跃,我不知是仍在怀念过往,还是不敢展望。因为幸福,所以才会爱笑!我知道我一直很幸福,所以才会怀念,才会舍不得,连回忆都不舍得唾弃。我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爱笑了,幸福了,也就不舍了。换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真的很难,难得你经常一个人。因为你根本就不懂要去找谁完成。春江花月夜,怎么看都觉得惨淡?一路走来,我遇见了许多,也遗忘了许多。留得住的,我以为便就是最真的。
摸摸索索,跌跌撞撞,走到了这一步,便要一直勇敢下去
那夜我梦,春江花月夜,花谢花飞花满天。
【春江花月夜古筝】推荐阅读:
诗词春江花月夜10-05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12-30
春江花月夜原文译文01-17
春江花月夜赏析全文01-24
《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11-10
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01-20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上交10-12
音乐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06-09
春江,春江王安石,春江的意思,春江赏析06-08
富春江上教案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