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小衔接工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幼小衔接工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通用8篇)

浅谈幼小衔接工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篇1

1、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及统一性

2、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幼小衔接工作的片面性 2.2 幼小衔接工作单向脱节 2.3幼小衔接工作的突击性 2.4幼小衔接工作小学化倾向严重 2.5 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的误区

3、幼小衔接工作策略 3.1 加强衔接工作的全面性 3.2 幼小衔接的双相衔接

3.3 转变教师观念,坚持教育持久性和循序渐进 3.4 重视家长工作,努力做到三方统一

浅谈幼小衔接工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 要】本文尝试从幼儿园工作的视角,试析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否则衔接不当会对幼儿造成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影响。这是一项需要三方合作统一的长期而持久的工作,作好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使幼小顺利过渡。

【关键词】幼小衔接 存在问题 策略

现在幼儿园和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怎样才能顺利的进入小学,幼儿园也对幼小衔接的工作尤为重视。人生百年,立于幼学。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于后续的学习产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龄前阶段的启蒙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对于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两者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国家制定了各种章程出台了各项法令,明确的指出幼儿园对于有效衔接工作的各项指标,但在实际操作中,幼小衔接的形式却不容乐观。

1、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及统一性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若处理不好,会影响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由于生活习惯上的改变,以及课目的繁多,使许多小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自理能力差、疲劳、厌学、等现象。很多孩子在进入小学以后,有些生活不能自理,上课时尿裤子不敢和老师说;没有时间观念,上课迟到;经常忘东忘西,带学具、家庭作业本;上课时不举手随便回答、接话;不知道谦让和关心别人;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无法融入集体等等。因此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和家长对于幼儿是否能顺利进入小学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

幼小衔接是要让幼儿既自然过渡升入小学,适应小学生活,又不要孩子在幼小衔接中失去快乐的童年的生活。可在实际工作中幼小衔接形式却不是很乐观,对于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小学和家长没有达成统一见解,合作也就无从谈起,甚至面对幼儿的不适应现象相互推卸责任。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是否能顺利进入小学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并未能意识到孩子家园工作对于幼儿进入小学阶段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小学老师在孩子刚进入小学对于孩子种种不适应,都归结为幼儿园老师没教好,因为小学的侧重点是对于孩子知识技能的掌握等。而幼儿园则认为家长不配合,由于大多是独身子女,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使得孩子依赖性太强,什么都包办代替不注重培养和配合幼儿园工作。由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较大,三方并未达成统一见解,使得很多幼小衔接的工作都是趋于形式上,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幼小衔接工作是一项既有连续性的要求也有阶段性的要求的工作。连续性要求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有效地连接与过渡,幼儿园教育要为小学教育做准备。阶段性要求教育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使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途径等都符合儿童健康发展的需要。2 而是否能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三方的统一。

2、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幼小衔接工作的片面性

幼小衔接是一项全面素质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大多都忽视对于幼儿德、体、美、劳的教育,目前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

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特别是对数学和语文的知识衔接,忽略对幼儿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创造力以及学习习惯、生活技能和品德方面的培养。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幼儿在进入小学时时,上学经常迟到;没有基本的安全意识,把纽扣、塑料等放进嘴里;物品随意丢放、忘东忘西;一出校门吵着闹着让家长买这买那,不买就哭闹、踢打;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会自己穿衣服、不愿意走路,不喜欢运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且大多数幼儿的意志力较差并且由于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有些在幼儿园已经学会了自己吃饭,穿脱衣服,整理玩具的幼儿,回到家又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并且现在的住房大多是高楼,户少。大多家长不愿意方孩子单独在楼下玩,孩子在家的时候只能看看电视,打打游戏,或是做练习题,没什么锻炼的机会,也很少同龄孩子接触,缺乏社会交往能力。

2.2 幼小衔接工作单向脱节

现在大多幼儿园都积极的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方法、目标、作息时间等方面逐渐一步一步向小学靠拢。但是小学很少考虑一年级初入学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每个幼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别差异,重要的是每个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虽然一样,但是每个幼儿园在模式上和要求上的偏向性却有所不同。很多小学教师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幼儿出现的各种问题,常说的一句话是:“幼儿园老师是怎么教的。”实际只是为幼儿园参观小学准备一些试听课和带幼儿参观一次小学环境,却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过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到底衔接了哪些内容,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技能与知识。只要出现问题,都归结于幼儿园老师没教好,家长没管好。没有真正意义上了解幼儿入学后情绪产生的波动,以及对初进小学的不适应从何而来。也未曾真正了解过幼儿在幼儿园时期的生活以及作息安排的改变。幼儿在幼儿园时期每日一日活动,有户外游戏时间、上课时间、午睡时间、区角游戏时间、还有适时的看动画片、听音乐跳舞的自由活动时间,教学内容丰富,教具新颖富有童趣。而在小学,只有上课下课,最多是每节课件休息10至15分钟。对于一年级学生,初进小学产生的情绪波动和出现的问题,小学老师不知道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幼儿的能力有强弱之分,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能很快的适应小学的生活,但能力较弱的幼儿,如果小学老师不加以了解,忽视孩子的不同,幼儿很容易产生厌学等不良情绪。

2.3幼小衔接工作的突击性

幼小衔接是一项长远的工作,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进入小学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许多幼儿园在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都有一个误区,认为那是到大班才开展的工作,甚至很多幼儿园到了大班下学期才开始实施。幼儿在小班、中班时候,忽视对幼儿习惯的培养,只 3 注重家长的意见,偏重于幼儿的吃、穿、冷、暖。忽略幼儿品德、卫生、倾听、表达能力、劳动能力、独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在幼儿进入小学后,许多一年级的学生不会自己系鞋带,整理书包、不会听课、不会翻书、不回握笔、经常迟到,厌学情绪严重,忽视了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规律。家长们从开始对孩子没要求,一时间变成了诸多要求,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在上,到了大班或进入小学,拼命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学习班,成果不佳,就打骂孩子,却很少从大班时期愿意常常陪孩子看一本书,一起阅读,听孩子说故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办代替。早晨上学来不及,就帮孩子穿衣服、系鞋带,结果孩子进入小学后,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开始对孩子的嘘寒问暖,进入小学后每天问的是作业布置的哪些,书背好没有,无法适应小学生活。

2.4幼小衔接工作小学化倾向严重

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将小学的内容提前的教授给幼儿,形成“小学化”倾向严重的教学误区。许多民办幼儿园在幼儿上中班的时候就开始教授幼儿写拼音、认汉字、做数学加减法。要求幼儿上课要坐端正、不许乱动、不能做小动作、练习写字常常坐满超过半小时以上。但很多幼儿园老师未曾真正了解过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并且对于各门课的教授方法和书写格式等全然不知,就以自身认为的教学方法提前教授,使得幼儿进入小学后必须从头再改。在一个民办的幼儿的暑假困难班中,中班升大班的幼儿,每天回家有做不完的作业,在和家人聚会出去吃饭等菜的空档,都在不停的写数学题。发现后,尽然是一道数学算式,老师让抄14面之多。教师的说法是为了让孩子练字和加强记忆力。这样的提前教授和强加给孩子的知识,使得孩子提前厌学,对知识产生恐惧而不是兴趣。许多幼儿园不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教学教具单一,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等,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每节课时间15分钟、中班20分钟、大班25分钟,前后浮动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这是幼儿时期,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注意力而设定的富有科学的教学实践,也是最有效的,提前的增加课时量和超纲的教学内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还有不少幼儿园有许多硬性要求的行为规范、学习上的许多规则,小学化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不符合新世纪育人的需要,对幼儿形成负面影响。

某知名论坛上,有网友发帖说“读幼儿园的孩子被作业雷焦了”,贴出了一道幼儿园大班的作业题:“调皮猴买了苹果、梨、桃和橘子。苹果+桃+梨=15元,桃+苹果+橘子=18元,梨+苹果+橘子=16元,橘子+桃+梨=17元。你能判断出这些水果每只分别是多少钱吗?请填上正确的价格。”(2010年03月26日 《钱江晚报》 洪信良)这样超常的教育,阻碍了幼儿应有的发展。每个年龄都有这个阶段的任务,需要循序渐进,要有一个过度,不能在幼儿没到小学的时候提前大量教授小学的知识,这样会起反效果。

2.5 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的误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孩子像一棵大树,老师是树上的叶子,家长是树干,叶子常换但是树干始终都伴随着大树的成长。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家长的参与才能很好地完成。但由于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的偏差和不当,有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是负责孩子的饮食和健康,孩子学不好都是学校没有教好。则部分家长只重 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以及对终身的影响。现在每个年轻人大多都很忙,许多都是由爷爷奶奶们接送和陪伴成长。“隔代教育”的溺爱现象容易造成孩子不良心理和坏习惯。溺爱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爱!爱得过度就会发生质变!据不完全统计,许多人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健康习惯、饮食习惯以及交往能力,都是由幼儿时期开始逐渐形成。不及时的加以引导和纠正,光是给孩子储备大量的学习知识,又缺乏良好的习惯培养,会造成孩子缺乏认真、畏难情绪严重、厌恶学习、身体状况底下,是的有效衔接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3、幼小衔接工作策略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3.1 加强衔接工作的全面性

有人说:“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于孩子一天做多少,也不在孩子于一天做多好,关键在于孩子能够坚持多少天。积少才能成多,坚持才有结果。”

幼儿园要从小班起,循序渐进的做好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从孩子每日的卫生、饮食、合理的安排时间、身体素质的加强锻炼、安全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对幼儿展开全面性的引导和要求。

中班要加强良好的品德习惯培养,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会让幼儿一生受益。培养幼儿讲文明懂礼貌、学会尊重他人、能与他人分享、学会宽容、有一颗感恩的心的品德习惯。

大班要加强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培养幼儿善于思考、耐心倾听、有自信心、认真观察的习惯,引导幼儿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培养幼儿坐、立姿势,握笔姿势,让孩子用心听、并适时的给予孩子提问,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通过一个事物让幼儿经过认真观察,提出问题,多想多问,锻炼幼儿的想象力,通过想象力引起兴趣,引起兴趣后引导幼儿思考,有引导性的解答,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于发散思维,渐渐的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耐心引导和鼓励幼儿认真、耐心、细心的完成每一件事,事情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过程中观察幼儿是否认真负责的去完成,能静下心有益于更好的参与到学习生活。

小学要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发现孩子的长处。不是只有学习才是第一位,要注重全面发展的培养,让孩子对生活抱有理想,愿意交流与他人分享,热爱生活、热爱运动、对艺术有热情,教会孩子掌握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并运用自己的时间去完成知识技能。不要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孩子其他各项的突出表现。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教育家,也可能成为艺术家、发明家等等。要多看到孩子除了学习外好的一面,加以引导,是的孩子能全面发展,进入社会大家庭。

3.2 幼小衔接的双相衔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应确立近、远期两个教育目标,近期目标是帮助儿童顺利过渡进入 5 小学。带幼儿参观小学校园,熟悉小学环境,看一年级学生是怎样上课,怎样坐。请小学老师来幼儿园为幼儿试上展示课,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的教学模式。远期目标是为儿童一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近期目标确立的幼儿园的衔接任务是:为儿童终生的发展奠定最初的素质基础,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独立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求知欲等。

小学适当的安排一年级教师来幼儿园听课,了解幼儿园真正的一日活动和教学安排,从分了解幼儿园保教的市级情况,以及日常常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不是凭个人教育经验想象、摸索代班。合理的安排各学科进度,降低教学初期的教学难度与要求。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给低年级学生上课时要增加趣味性正确的应用评价杠杆,转变教学理念,事实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鼓励学生,不要只注重“智”的教育,更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更好的做到双相衔接,使幼儿更快的适应小学生活。

3.3 转变教师观念,坚持教育持久性和循序渐进

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而提高教师的素质的关键则在于转变就有观念,提高教师对衔接意义的认识,加深广大教师对儿童过渡期特点的理解,幼儿教师要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等书籍,注重培养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孩子上小学提前做好心里准备,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自我服务能力、注意力、社交能力、受挫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小学教师要认真的学习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从而使广大教师能够自觉地研究过渡期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特点及需要,有计划,由针对性的开展衔接工作。

3.4 重视家长工作,努力做到三方统一

幼小衔接不只是幼儿园以及小学的事情,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工作情况,以及纠正一些家长对小学片面的看法,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的配合。要求家长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科学常识、生活自理能力、20以内加减法、会认识简单的汉字、责任意识的培养。学会真正爱孩子,不迁就:让孩子懂得应该和不应该;不纵容:教孩子学会辨别对与错;不代替:做一个“有心的家长”。父母要以身作则注意言传身教,父母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孩子的榜样,因为幼儿时期,儿童的模仿能力强,看到好的举动,无形中就会模仿,反之也一样。一个家长的人生经验、身心修养、平时的为人处世,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也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准,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长大以后少走弯路,所以,父母要多给孩子正面的形象。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对于外界是全方位吸收的,看到什么学什么。所以其实,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自我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平时注意及时观察孩子在家的各方面表现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也将孩子在园的一些情况和家长做及时的沟通,帮助幼儿共同实现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

幼小衔接的工作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可以完成的,需要三方联合起来努力,相互联系、相互配合,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一起去解决,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让幼儿顺利的适应小学的生活。

参考文献

浅谈幼小衔接工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篇2

一、我国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忽视幼小衔接的连续性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只注重阶段性而忽略连续性,也就是说,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都注重本阶段的教育目标与内容,导致彼此之间相互割裂,小学教育脱离学前教育,失去基础。学前教育阶段主要以游戏与活动促进儿童进行体验式学习并享受快乐,而小学教育中则偏重系统知识的掌握,两个阶段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存在质的不同。然而,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双方的教师都不了解彼此之间的教材、学生特点以及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小学教育中,儿童刚进入小学时并没有完全摆脱幼儿的特点和学习方式,但是这时小学教师却要以小学生的标准来要求儿童,使得儿童无法适应小学生活,因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2. 小学阶段不关注幼儿园出园情况,形成单向衔接局面

受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小学忽视教育衔接。实际幼小衔接中,幼小衔接教育表现为衔接教育是幼儿园唱主角,小学协调工作往往被忽视。长期以来,我国制订计划或课程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问题上,主要考虑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初中和高中的衔接,甚至高中和大学的衔接问题,很少考虑小学和幼儿园的衔接问题,这也就形成了习惯看法,幼儿衔接与小学无关或关系不大。传统习惯看法导致小学教师对初入学儿童心理缺乏足够而充分认识,小学没有培养幼儿的适应性的衔接任务和准备,从而忽视与幼儿园的协调,造成幼小衔接单向性,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认识观念出现问题,对幼小衔接错误地理解,片面操作,进一步加剧了教育断层,衔接不能深入而持久地展开。

3. 学前教育小学化,增加儿童负担

很多儿童的家长已经注意到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但大都简单地认为提前学习小学的教材,就可以减轻儿童小学入学的压力,就是为入小学做好准备。为了使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在家长的要求下,很多地方的幼儿园直接小学化,将小学生行为规范等搬到幼儿园来,强制性地往幼儿头上套。例如:幼儿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必须绝对服从,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做小动作、说话等。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学前教育的小学化也是幼小衔接不到位的体现。

二、我国当前幼小衔接的应对策略

幼小衔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宏观层面有政府重视程度、教育理念、教育体制、财政投入、师资配备等,微观层面有教学内容设计等我们将就遵循成本、可行性、推广程度三个方面寻找幼小衔接的应对策略。为此,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做好适应儿童发展的教育,使两者之间相互衔接。

1. 幼儿园大班开始从某些方面向小学靠拢

“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因此双方的主要实施者:幼儿园和小学,为了做好衔接工作就必须彼此之间相互合作。首先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要适当地向小学进行靠拢,尤其是幼儿园大班的教育,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大班中调整学习时间与内容,尽量与小学一年级教育保持联系,也可以组织儿童到小学去参观,使儿童对小学教育有一个思想准备。小学教育也要经常与幼儿园教师相联系,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共同探究教学方法。

2. 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注重课程的连续性

为做好幼小课程的衔接,教师应打破幼小课程各自为政的状况,积极加强双方的联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小步子的教学逐步实现课程衔接,从而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小过渡。法国“教学阶段”理论把学前儿童和小学生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教育阶段、基础学习阶段和深入教育阶段。无论是在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或评估标准上,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视为一个整体。

3. 注重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学习能力衔接为重点

儿童在身心发展时期,各方面的发展都很不成熟,尚不具备较高的学习自控能力,而且儿童的很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因此要做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做游戏、讲故事等方式来激发儿童对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儿童在进入小学后依然保持着学习兴趣,这样儿童在小学中就能主动地学习,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另外教师在做衔接工作的时候要注重儿童情商的培养,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要把个性化与社会化紧密结合起来,为孩子进入小学后的社会适应早做准备。

除上述外,教育行政部门必要时还可把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监督和管理统一起来,给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搭建业务交流的制度化平台。如组织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开展幼小衔接、小幼衔接的双向协同衔接的策略研究,进一步统筹规划、双向联动,促进幼儿园与小学幼小衔接的教研交流,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在幼小衔接上的认知、态度、实施策略的脱节,消除教师在幼小衔接上的“鸿沟”。通过幼儿园与小学幼小衔接协调互动机制的建立,达到双方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共识,从而在合作中更有效地将“幼小衔接”“小幼衔接”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伏荣超,孟庆尚.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科研论坛,2006(6).

[2]王声平,杨晓萍.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8-153.

浅谈幼小衔接工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篇3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6-0161-02

幼小衔接,一直是幼教工作者和家长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关于幼小衔接的问题,许多的幼教工作者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笔者尝试从幼儿园工作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寻幼小衔接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使幼小衔接顺利过渡。

一、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

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发现幼儿园小学化管理非常严重,而且呈加速蔓延之势。尤其幼儿园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习为主。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背诵课文、做数学题,并以此来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的指标。讲课则一味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等,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还有不少幼儿园有许多硬性要求的行为规范、学习上的许多规则,比如对老师要绝对的服从,要听话,不许插嘴;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玩小动作、说话。小学化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不符合新世纪育人的需要,对幼儿形成负面影响。

2、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有些小学教师认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事,与小学无关,形成衔接的一边倒。因此,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儿童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协调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联合国的有关资料提出:“儿童要为入学做好准备,学校要为儿童做好准备。”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3、幼小衔接片面化和表面化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然而,有些幼儿园严重忽略这一指导纲要,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特别是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实际上,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健康的身体、积极地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性等能力和品质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教育中往往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生活能力以及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违背教学规律,摧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家长理念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家长的参与才能很好地完成。由于传统的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储备知识”用尽了,又缺乏认真的学习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这些家长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有的甚至形成了阻力。

二、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不当形成的原因

1、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不同

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非义务教育的机构,其特点是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以游戏为主要教育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多采用直观教育,以游戏寓于教育之中,没有考试制度。而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其教学特点则以老师口头传授为主,学生以听课、读书、做作业方式来掌握所学到的理性知识,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必要的考试制度。这样骤然变化,往往超出了儿童的心理、生理承受能力。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

这是幼儿园与学校的最大区别,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时间较多,而且中午有午睡时间,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教学时间长,生活节奏紧张,作息制度严格,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孩子初上小学,骤然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会觉得很不适应。

3、师生关系的不同

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与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活动之中,而且,幼儿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融洽的心理气氛。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重视完成各科教学大纲、作业批改及课堂纪律,对学生生活关心的机会少。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

4、生活环境的不同

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一般布置的美观、形象和富有幼儿情趣,有许多的活动区域,比如:自然角、玩具柜、图书架等,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与同伴进行交往。为幼儿创造了积极、宽松的学习和活动气氛。小学的教室环境布置相对严肃,座位固定,没有自由角,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较少,对幼儿缺乏吸引力。

种种不同,告诉我们幼小衔接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如果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刚入学的儿童大约有40%会出现上述情况。因此,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要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幼儿园小朋友顺利进入小学展开学习生活,为幼儿做一个充分的学前准备。

三、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

升入小学的幼儿面临活动形式、生活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等变化,这一切给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出了一道难题:如何做好幼小衔接?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幼小衔接工作?

1、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

过去,许多的幼儿园未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这一高度认识幼小衔接问题,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无非就是学做一天小学生,致使许多孩子出现未入学盼入学、上了学不愿学等不适应问题。教师应转变观念,把幼小衔接工作看作是促进儿童顺利地实现从学前期自身发展特点的交替、转化、升华的发展过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所以应从幼儿入园开始,培养其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稳定的情绪、对活动的态度以及各种行为习惯,使幼儿逐步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是为小学打基础,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2、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多方衔接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适当调整一日生活内容与时间,经常组织大班儿童到小学去参观,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小学教师也应该与幼儿园老师多交流和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方法、研究孩子的心理状况。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与小学两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应与家长互相配合。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家园练习册、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途径吸引家长配合幼儿园、小学做好衔接工作,使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

3、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后认为,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适应性这个方面。多年来,传统的幼儿园正规教育更多的是为幼儿入学做心理准备,但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明显不足,要进一步加强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让幼儿学会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面对问题,教师把权利和责任交给孩子,让儿童自己解决,教师则注意事态发展,必要时引导帮助幼儿逐渐脱离成人的直接照顾。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明确提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可通过开展规则游戏让幼儿逐步了解规则,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的自控能力。在语言、美术、计算机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主动性。为了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各科教学中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合作的愉快。

4、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的衔接

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在入学的前几个月,可以按照小学的时间表为孩子列出一份作息计划,适当缩短午睡时间,每节课可延长到35分钟。适当增加智力活动的比重,以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多进行口算、心算能力的培养,语言课增加看图说话及说话绘画方面的训练内容,以此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幼小衔接工作是教育者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搞好它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密切联系,需要家长的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 江苏出版社,2002.

[2]杨燕.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7,(4).

[3]谢广田.幼小衔接:突变·减坡[J].幼儿教育,2003,(2).

浅谈幼小衔接工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篇4

【摘要】 :学校保卫工作作为校园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安全与稳定,在当前形势下要做好小学安全保卫工作必须弄清安保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克服目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本文从校园保卫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出发,对校园保卫工作的开展提出应对策略——要加强保卫干部队伍建设,改革保卫工作机制,加强物防、技防设施建设。

【作者单位】 :大榆镇小

【作者姓名】 :汪顺忠

【关键词】 : 安保、卫生、消防、暴力、交通

【参考文献】 :《北京青年报》、《世卫生组织报告》

一、加强学校安全的重要性

学校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小学生能否安全、建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意外伤害是儿童青少年致伤、致残的最主要原因。在我国,学龄儿童的意外伤害多数发生学校和上学的途中;而在不同年龄的青少年中,又以15~19岁意外伤害的死亡率最高。

意外伤害不仅造成了大量儿童的永久性残疾和早亡,消耗巨大的医疗费用,而且削弱了国民生产力。不仅给孩子及家庭带来痛苦和不幸,而且给社会、政府及学校造成巨大的负担和损失。据调查,1999年~2002年间,北京市共发生学校赔偿经济损失的学生伤亡事故360余起,其中有一半以上学校在处理事故时遇到困难。

因此,学校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妨害学校安全的隐患到底有哪些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呢?

二、学校安全常见的安全事故

一是不当活动事故。学生在课余时间相互追逐、戏耍、打闹时不掌握分寸和方式方法,使用石子、小刀、玩具等器械造成的伤害。

二是挤压、践踏事故。放学和下课时在楼道、门口等黑暗和狭窄的地方互相争先而造成的挤压、践踏等事故。学校楼房走廊栏杆的高度不符合要求;学校设水池;体育设备不定期检查、维修、更换,有些危房在带病使用;学校设施老化。

三是交通事故。随意横穿马路、强行超道、高速骑车等造成的交通事故。乘座货车或超载车辆而造成车翻人伤亡的事故。

四是体育活动事故。体育活动或体育课上不遵守纪律或注意力不集中,活动随意,体育器械使用不得要领而造成的伤害。

五是劳动或社会实践事故。在劳动或社会实践中安全意识差,操作不熟练或不按要求操作而造成的伤害。

六是学校暴力事故。学校安全保卫制度不健全,防范措施不得力,学生受到校外不法之徒的侵害。哥们义气拉帮结伙;为小摩擦使用武力;盲目消费导致偷盗;不良交往拉人下水;少数教师有体罚行为。七是消防事故。学生取暖、用电、饮食不当而造成火灾、触电、中毒等事故。一是侥幸心理严重,导致老化的供电线路和设施仍在凑合着使用、消防器材不足、楼房过道设计不符合消防规定等等。二是消防知识缺乏,大多数师生不会使用灭火器,消防课极少上,发生火情更不知如何处理。三是管理措施松懈,如学生随便使用电器,煤气,蜡烛等易燃易爆物品。

八是学生身体特殊事故。因学生特殊疾病、特殊身体素质、异常心理状态受到意外冲击而造成的伤害。九是自然灾害事故。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差,遇到暴风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无法有效防卫造成的伤害。

十是卫生事故。学校卫生管理重视不够,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特别是农村学校食堂基础

设施条件落后,卫生设施差等问题仍很突出,已成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隐患

三、加强学校安全策略

(一)加强管理明确责任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切实担负起学校安全管理职责,将行政区域内所有小学校的安全工作纳入监管范围。

一要进一步落实学校管理工作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小学安全和管理工作。

二要将加强学校管理和安全工作纳入各地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加强力量,健全制度,从思想上、组织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

三要重点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民工子弟学校安全工作。要指导学校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四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及时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寄宿制学校建成后出现的治安、卫生、饮食、交通等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宿舍、食堂等建筑用房建设和使用标准严格把关,不留建筑上的安全隐患。

五要认真抓好学校防火、学生食堂和宿舍管理、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坚决防止火灾、集体食物中毒、交通等重大事故的发生。

六要组织开展面向本地区全部农村寄宿制学校、民工子弟学校的安全检查,逐一检查这些学校安全制度、应急预案的制定情况,校舍、食堂、自备水源、厕所等易发事故环境的隐患排查情况,做到制度预案不健全不放过,重大隐患不整改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二)加强检查消除隐患

小学校要在春秋季开学前,普遍开展一次学校安全大检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地方各级教育行政和督导部门要以农村小学为重点,通过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指导督促学校把上级部门对安全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和措施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要将督导检查情况向当地政府反馈,并在行政区域内进行通报。要把督导检查结果和学校安全工作情况作为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指标。

(三)加强教育提高意识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校要与当地公安机关和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密切配合,围绕“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主题,深入组织学生开展“全国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等安全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小学校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组织观看录像、发放安全手册、制作宣传板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预防火灾、拥挤踩踏、交通、溺水等事故的教育;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一次紧急疏散、逃生自救演练,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分级分批组织开展小学校长安全管理培训。要根据当地实际制订培训计划,将安全管理纳入校长园长培训内容,通过远程教育和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培训内容为有关小学安全的法律法规、政策、常见事故的预防、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培训时间不少于16学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校长园长和学校其他安全管理人员集中进行安全管理专门培训。小学要组织全体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学习安全知识,开展应急演练,提高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保护能力。

(四)加强合作齐抓共管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加强与公安、安监、卫生、文化、建设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及时沟通情况,解决重点问题,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做好小学安全管理工作。把小学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等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要会同卫生部门切实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有效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五)落实《公安机关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

一是对发生在学校及周边,侵害师生人身、财产权利的刑事和治安案件,实行专案专人责任制。二是在学校周边治安复杂地区设立治安岗亭,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巡逻,强化治安管理。

三是根据需要向学校派驻保安员,负责维护学校安全。

四是选派民警担任小学的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负责治安防范、交通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每月至少到学校工作二次。

五是在外地交通复杂路段的小学上学、放学时,派民警或协管员维护学校门口道路的交通秩序。六是在学校周边道路设置完善的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等交通标志及交通安全设施,在学校门前的道路上施划人行横道线,有条件的设置人行横道信号灯。

七是在城市学校周边有条件的道路设置上学、放学时段的临时停车泊位,方便接送学生车辆停放。八是对寄宿制的学校,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消防监督检查;对其他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并督促指导其依法履行消防职责。

(六)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安全工作六条措施》

一是积极配合当地公安机关认真落实《公安机关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切实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二是迅速组织力量对学校周边地质和校舍情况进行排查,凡发现地质隐患的要迅速报当地政府妥善处置,对排查出的具有安全隐患的教室要停止使用,必要时可以临时停课。

三是每逢开学、放假前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意识,特别是要以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应对洪水、泥石流、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急训练,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

四是学校每学期要对校车的安全保障、驾驶员资格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严禁租用个人车辆接送学生,凡是用于接送学生的校车必须经交管部门审核合格。

五是寄宿制学校要配备教师或管理人员专门负责管理学生宿舍,落实夜间值班、巡查制度,坚持对寄宿学生实行晚点名和定时查铺制度。

六是杜绝将学校场地出租用于停放社会车辆,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学生安全的活动。

浅谈幼小衔接工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篇5

发布时间:2011-10-24(齐鲁牧业报)

加强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工作,防止动物疫病和畜产品安全事件发生,是保障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保证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但实际工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注意。

1存在的问题

1.1 畜产品生产和经营者安全意识浅薄

部分养殖户缺乏长远目光,只看重眼前利益。尽管国家和各级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相继出台了《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综合性法律。但是,一些人仍我行我素,病害畜禽产品上市屡禁不止,仍然存在不法分子生产、经营和使用假冒伪劣兽药、饲料的行为,饲料中随意添加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对人体可造成伤害的药物、激素等添加剂,畜产品中有害残留严重超标。

1.2 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

部分地区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

1.2.1 技术人员衔接不上。

当前,畜牧兽医工作者相当一部分是非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偏低,而原有的技术骨干大多年龄较大,知识老化,技术人员出现断层现象。

1.2.2基础设施较差。

基层动物防疫机构设备陈旧,目前,绝大多数基层畜牧兽医站没有显微镜、冰箱等基本设施,动物疫病诊断技术手段落后。

1.2.3基层防疫体系薄弱。

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形同虚设,无法正常的开展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1.3生产企业不规范,污染严重

许多养殖户或养殖企业生产不规范,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能达到安全、标准的要求。这给新品种推广,畜禽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治,畜产品出售检疫等的标准化过程增加了极大的阻力,不仅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安全健康,也使得我国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接连受挫。同时,畜牧业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无节制的草地放牧,引起草地退化沙化;人畜混住,增大疫病传播的机率;畜禽粪尿等排泄物,不能及时无害化处理,污染周围环境、土壤、水源等。

2应对策略

根据现阶段动物防疫工作现状,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

2.1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

疫情的监测与报告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疫情威胁,抓好畜产品生产、加工各个阶段的疫情监测与报告工作也是畜产品安全工作的重点所在。在全面开展疫情监测的基础上,重点应加强主要环节的监测,包括规模化养殖场、畜禽屠宰场和交易市场的定时、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相关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疫情风

险评估,做好预警、预报,完善动物疫情报告制度,提高疫情报告的时效性。同时,应加强举报疫情的核查工作,及时排查疫情隐患,查找防控工作漏洞,制定应对措施,强化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主动性。

2.2 加强兽药和生物安全监管

兽药在畜产品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不法分子为了一时私欲,制假、造假,给畜产品的安全工作带来极大危害,如何确保兽药的科学、合法使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实工作中,应加大兽药质量抽检、兽药残留监测和监管力度,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严厉查处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违法违规案件,强化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诊断试剂的订购、供应管理,保证质量和有效供应。此外,应加强涉及生物安全有关环节、部门和领域的管理,对实验室有关活动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2.3 强化动物卫生执法监督

制约不法分子行为的根本在于法律,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着力加强流通环节的各项防控和监管措施。加大产地检疫力度,严把饲养、屠宰、加工、储运和交易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关,对不符合要求的,必须彻底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要予以取缔。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站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执行引进动物报批报检和隔离检疫制度。要加强边境、边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的监管,切实做到“内防外堵”,密切关注境外疫情动态,防止外疫传入。

2.4 建设与完善动物防疫体系

要把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动物防疫基础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全盘谋划,积极推进。落实村级防疫员补助经费,解决好基层动物防疫员工资待遇和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到职能、编制、人员、经费、设施设备等各项工作到位,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实行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建立稳定的动物防疫经.费投入机制,将兽医机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障和稳步提高动物防疫工作所需免疫、监测、净化、检疫监督、兽药监管、物资储备、疫情扑灭等经费投入。

2.5 做好宣传

浅谈幼小衔接工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篇6

——浅谈数学教育中的幼小衔接问题

惠州市机关幼儿园

古武香

本学期我执教的班级是大班,幼小衔接问题便成为教育教学的一大重要课题,下面,就数学教育中的幼小衔接问题,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衔接是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解决好衔接问题,应明确衔接点问题产生的根源。通过教育实践及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了解,我认为幼小数学教育衔接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幼儿学习心理等方面。

(一)在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上没有严格把关

幼儿园数学教材的内容是:使幼儿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学会10以内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量,学习一些量的比较;初步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初步获得简单的空间方位和一些时间观念。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材的内容是: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运算;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运算。现在不少幼儿园将一年级的数学内容提前到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教育中进行教学,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幼儿上小学时对所学的内容似曾相识,但对这些内容的数学思维训练要求尚未掌握,不但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困难,而且幼儿入学初期失去了学习的新鲜感,产生厌学情绪。

(二)在教法上整体观念不强

幼儿园数学教育和小学数学教学这两个层次的教学有着各自的分工、特点,但整个教学过程的进行是相互衔接的,每个环节应得到均衡发展,这就要求任何一个层次的教学必须有整体观念,在教学时注意知识的延续,教法上的 过度。

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的机构,幼儿主要是在玩中学习,教学形式以游戏为主。灵活、自由、趣味性强,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和规范性。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各种知识的传授必须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大纲、教材进行系统教育,有目的、有要求,教学形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习活动中严肃氛围显著增加,游戏色彩大幅度减弱。这两种教学形式上的一“动”一“静”,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教法上的差异,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是难以适应的。

(三)幼儿的学习心理存在障碍 1、儿童心理发展方面。

我国小学适龄儿童的年龄在6~7岁左右,正是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的过渡,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作准备,后一阶段同前一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学前期与学龄初期正处于两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两种不同认识水平、两种教育环节的转变期,入学儿童从学前期跨入学龄初期的转折,没有一个减缓坡度的过程,则会产生心理上的“陡坎”。

2、数学思维方面。

在幼师学校的课程设置上,文化课的比例有所削弱,特别是数学教学与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在学校处于薄弱环节,学生没有重视也没有用足够的时间与精力钻研数学学科的内容。学校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擅长于形象思维、舞蹈、音乐、绘画、手工等技能技巧,缺乏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训练与现代科技意识及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大多数教师不能真正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往往是在机械地传授知识,忽视了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幼儿在 学前期未能达到应有的思维训练的要求,在头脑中没有树立应有的数学思想。小学教育中数学是一门主科,其要求比音乐、绘画、手工要高,需要有初步的数学思想、抽象的概括能力,且课堂的教学密度大,幼儿的思维水平难以达到教学要求,造成心理障碍。

那么,应当如何解决幼小数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呢?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注重幼儿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使阶段性与连续性达到统一。

(一)吃透两种教材,注意知识结构的衔接、数学思想的建立 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幼儿园教师不但要钻研幼儿园教材,还要钻研小学一年级教材,从数学知识结构上弄清知识的衔接点、思维的过渡点,将这些作为幼儿园数学教学的重点,从而达到为幼儿进入小学作准备的目的。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任务是:教给幼儿一些数学初步知识,发展幼儿智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纲要》指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也就是说,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应当联系现实生活寓教于乐,在生活场景和模拟情境中展开,幼儿数学活动的现实目标应立足于感知周围事物的数量关系,对数学现象产生兴趣,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思维和技术工具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满足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智力。

要顺利完成幼儿数学教育的任务,达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必须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把数学教育贯穿在幼儿感兴趣的各类活动中。在瑞吉欧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幼儿兴趣点上生成的主题活动,充分尊 重了幼儿的兴趣需要。本学期,我将幼儿数学教育融入了所开展的主题活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人体探索》主题活动中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五官、四肢及其功用、婴儿的诞生等人的秘密,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把数学教育的重点放在对概念的理解上,通过幼儿对五官、四肢、娃娃数量等的观察、操作、理解而得出“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从一个数里减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进入小学后,数字扩充到20以内并要求用数字列式,这只是在数量与表示方法上变化了,加减法概念的内涵延伸了,如果学生有了在幼儿园的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时既不会感到吃力,又不会失去新鲜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有增无减,这种效果是在幼儿园教育中机械传授20以内数的运算所不能达到的。

又如在“等分”的教学中,我利用小朋友喜欢婴儿,乐意为婴儿分送食物等特点,让幼儿为娃娃等分各种形状的饼干及其它物体,在幼儿理解了“二等分、四等分”的含义、学会了操作方法后,并没有再教幼儿学习八等分,而是提出“看哪位小朋友分的方法最多?”这样幼儿兴趣盎然,一个个比比、画画、剪剪,得出正方形、圆形等一系列不同的四等分,一系列操作过程正是幼儿对“等分”含义的理解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等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除法运算、分数运算的基础,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由于学生有了在幼儿园对“等分”含义的认识与这种发散性的思维训练的基础,上小学后,除法运算、分数运算会学得更灵活、更深刻,这正是幼儿教师挖掘教材中数学思想所产生的效果。只有把握好幼儿园数学教材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两种知识结构的渗透点、发展点,才能真正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减少彼此重复、脱节现象,使幼儿在浅显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数学思想,感觉到进入 小学初期的数学学习是幼儿园数学的延伸,在数学思维与能力上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二)处理好沿袭与变革的关系,注意教学方式与学习环境的衔接 在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既要考虑到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采用直观操作与游戏形式,又要考虑到此时幼儿的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将进入以上课为主的小学学习。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可适当减少“游戏法”的使用,增加“引导发现法”的使用。逐渐培养幼儿探索数学初步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入小学时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用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会感到陌生而不适应。其次,应适当调整大班幼儿的一日生活内容,使其身心状态和学习环境与学校生活的内容和节奏逐渐协调起来,构建一个适合幼小衔接的育人环境。如增加及适当延长集体活动的时间,在数学教育中幼儿可坐在桌子旁进行学具操作,做做、讲讲、练练,提问、思考、回答等穿插进行。这样,幼儿园与小学相比,游戏活动增加了,与中小班相比学习内容增加了,既像幼儿园又像小学,既生动活泼又严肃紧张,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向小学过渡,从而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交流,稳定入学的倾向性

在数学教育中,操作的规范性,学具使用后的收拾还原;培养幼儿的学习适应能力与引导幼儿实现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化,树立认真的学习态度;在书写阿拉伯数字时,执笔书写的姿势、习惯、笔顺及对学习任务认真完成等等,一定要严格并持之以恒。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要互相联系,定期交流、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心 理状况,组织毕业班的幼儿到小学去参观,请小学生到毕业班介绍小学的学习生活及要求,使幼儿对小学数学学习的任务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使幼儿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遵守规则、完成任务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非智力因素,以达到适应小学数学教学要求的目的。

(四)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数学素质

解决数学教育中的幼小衔接问题,教师的数学素质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幼儿教师要切实把握住幼儿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思维品质的要求,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过渡。这不是单纯钻研幼儿园教材能解决的,必须以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作基石,只有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才能用高观点去挖掘与处理数学教育中的实质性问题,从而较顺利地解决数学教育中的幼小衔接问题。

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篇7

幼儿教育泛指学龄前儿童各种教育的总称。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幼儿园托儿所等教育机构的教育。小学教育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的第一个阶段的教育, 也称基础教育或初等教育。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中也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与小学相互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衔接工作做得如何, 直接影响到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情况和和今后的健康成长, 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所以, 研究幼小衔接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在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一) 幼儿教育阶段小学化。这种现象普片存在与各类园中,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教学形式上, 以课堂教学取代游戏作为主要的方法。

现在的幼儿园为了追求表面的学习效率, 逐渐变为与小学课堂一样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 幼儿在老师的灌输下学习拼音和数学, 全然没有探究的过程。

2. 在教学内容上过于追求知识的数量和难度。

幼儿的思维还处于前运算阶段, 其思维以表象为主, 思维形式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而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思维才进入具体运算阶段, 能够完成较复杂的思维操作。因此, 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有差异的, 幼儿园的教育应该是有启蒙性的。但是有许多幼儿园忽视了幼儿的发展水平, 把小学的内容放到幼儿的教学活动中, 例如数学认识方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5-6岁的幼儿能通过事物操作的方式和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但是很多大班的幼儿却在黑板上背诵抽象的20甚至50、100内的加减法。

3. 在教学管理方面, 用小学的管理制度来管理幼儿。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 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 幼儿的学习以无意注意为主, 如果此时强迫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 会遏制了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对幼儿来说是极其残酷的, 这严重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不仅不能为小学教育起到奠基作用, 反而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首先, 幼儿园所进行的幼儿小学化学科教育教学, 不可能与小学教育完全相匹配;其次,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一些基础知识, 对于刚入学的幼儿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失去了好奇心, 新鲜感, 容易形成不认真学习或无所谓的不良态度;再次, 由于在幼儿阶段承担了难以承担的学习任务, 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甚至对学习产生害怕、恐惧、厌学情绪。

(二) 幼儿园和小学联系不紧密

有的幼儿教师或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认识程度不够, 或者虽然认识到了, 但是由于片面追求成绩或专业素养不够, 影响有效正确的衔接。很多幼儿园的老师只负责将学生带到幼儿园毕业而已, 本地所属的小学也没有和当地的幼儿园进行联系, 各自分工, 完成自己的任务。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幼儿园教师不了解小学教育规律;小学教师不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即使幼儿园、小学教师想互相了解情况, 想坐在一起研究共同感兴趣的课题但却限于条件而无法实现。再加上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总体比较薄弱, 所以幼小衔接在不少方面还是实施不力。

(三) 衔接的较为片面

幼小衔接应是幼儿在身心发展的多方面的平稳过渡, 但是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幼儿阶段重视“智育”衔接而忽视体、德、美育, 小学阶段重视语文、数学知识而忽视其他学科, 重视知识上的衔接而忽视情感的关注, 重视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忽视学习心理、兴趣动机的变化。

二、我国幼小衔接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知识本为的目标取向

我国的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性质是面向全体的、普及的, 非选拔性的。但是, 长期以来, 在我国应试教育模式下, 形成了以知识评价为主的考试制度和升学制度。在体、智、德、美四育中, 重视“智”的衔接, 忽视体、德、美的衔接, 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重视知识, 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曾接触过一个小学二年级的课程安排, 大多是语文数学, 一周很少有音乐、美术、体育课。即使有有时也会被一些语文或者数学老师占据, 低年级如此。三年纪以上这些课程就更少了, 也缺乏专业的美术、音乐老师, 在5年级一个班的美术课上, 没有专业美术老师, 班主任教数学同时又是自然、美术课老师, 上美术课的时候就是将本子发给大家自由的画, 没有指导, 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安排的课程, 还经常占用美术课的时间, 一半时间用来修正数学作业。这样的课程安排和师资配置怎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呢。

(二) 不平等的衔接关系

幼小衔接中人们总是惯性的认为幼儿园应该为小学做准备, 小学为中学做准备, 中学为了大学……当今总是要适应未来, 而很少人去考虑未来要延续当今。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无条件服务小学的过程, 《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小学相互衔接, 是相互衔接而不是向小学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应该有共同的目标, 相互学习, 形成合作伙伴关系,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这种意识, 当今的日本幼小衔接不再是幼儿园单方面向小学靠拢, 而是相互协作的关系了。

(三) 家庭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空前提高, 但是他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片面的认为教育内容越多越好, 要求对幼儿施以识字, 算术以及特殊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家长对幼儿的特长还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全然不考虑儿童自身的兴趣和需要, 希望自己的幼儿快快成才。为了迎合家长的这些需要, 幼儿园开展了各种超越幼儿身心发展的识字教学, 算术教学和各类繁多的特长教学。对早教机构教育的调查的整理中发现, 大部分家长都提出了缺乏专业的学前教师的指导, 希望幼儿园可以开设一些课程给家长指导。家长对幼儿身心发展不了解, 只注重幼儿知识的积累, 而不注重兴趣的开发和培养。让幼儿参加一些特色的班级也是为了以后打算而不是真正从幼儿的兴趣去考虑。把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任务全都交给老师来负责, 由于学前教育机构的师资力量的不足, 容易造成部分幼儿身心发展的偏差。

(四) 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缺乏相互了解

从职前来说我国的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都是分开培养, 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不了解小学的教学方式, 同样小学教师也不了解幼儿园的活动方式。同样是培养基础教育的教师, 法国的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在入职前要相互学习对方专业内容, 母育学校教师和初等教育教师接受相同的培训。职后, 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各自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缺乏联系, 幼师把幼儿送出去, 小学教师把幼儿接进来, 阶段性非常明显。而法国把附设与小学的母育学校教育和小学教育分为了三个阶段, 分别是2-5岁的启蒙阶段;5-8岁的基础学校阶段;8-11岁的深入学习阶段, 每个阶段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进行教学, 使教育一体化。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本, 幼儿教育又是基础的基本, 幼小衔接的顺利衔接将会缓解教育的阶段性和身心发展连续性的矛盾。儿童是社会的人, 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 成人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 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 而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 或把成人的一套强加于他们;儿童期不只是为将来做准备, 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李大维, 刘秀丽.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06) .

[2]王宗敏.小学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2.

[3]罗英智.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误区和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1999, (Z2) , 31-32.

[4]张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03) , 119-120.

[5]杨宗琴.衔接莫过了头—早期教育[J].2000, (02) .

浅谈幼小衔接工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篇8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这一阶段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幼小衔接问题在教育学术界提出的时间较晚,直到近几年才逐渐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一个新兴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图书市场已顺势出现了不少幼小衔接图书,但由于起步较晚、市场不够成熟,该领域图书的选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也存在不少可为的空间。以下,笔者将针对我国当前幼小衔接图书的现状,结合几年来策划、编辑幼小衔接图书的实践,谈一谈对幼小衔接图书选题策划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复合型的作者团队,提高图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从整体上看,我国当前幼小衔接图书的作者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学前教师、小学教师、知名家长、专业研发团队、儿童文学家。但是从个体上看,多数图书的作者类型较为单一,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学前教师可能无法很好地认识到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将面临的各种问题,以致选取的内容不够典型、全面;小学教师虽能通过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深刻地意识到入学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但可能不够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致设计出的内容难度过大、形式不适宜,不利于幼儿接受;家长虽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但多数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大多侧重对这阶段的育儿经验进行总结,其科学性、普适性还有待考证等等。以上这些都阻碍了幼小衔接图书内容质量的提高。

因此,可考虑建立由高校学前教育教师,幼儿园、小学一线教师等组合而成的复合型作者团队,由高校学前教育教师整体把握图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由幼儿园一线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现状判断内容的形式是否易于幼儿接受、内容的难度是否落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由小学一线教师根据入学儿童出现的各种适应问题鉴定内容选取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等,从多方面共同考证图书的内容质量,提高图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二、坚持知识与方法、品质并重,确保难度适宜

长期以来,由于升学压力、认识偏颇等因素的影响,幼小衔接图书在内容上存在明显的认识错位。首先,内容的知识本位色彩过重。目前大部分在售的,尤其是国内原创的幼小衔接图书重视知识的传授,提前给幼儿呈现小学阶段的知识。从目前当当网上热销的各种“幼小衔接”丛书来看,这些丛书大多由“拼音”“汉字”“数学”“英语”等学科内容组成,有的甚至出现了“幼小衔接测试卷”。这将导致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失去对所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系统、牢固掌握,最终影响学习效果。其次,图书内容的难度偏大。目前幼小衔接图书中的部分内容难度过大,如识字、书写练习,算数练习等过于复杂,如“100以内加减法”(这是一年级下学期的数学课程目标),明显超出了这一阶段幼儿的能力范围。难度过大必然会令多数幼儿产生挫败感,甚至失去对小学学习的信心。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笔者认为,幼小衔接图书选题应该从教育科学出发,从此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出发进行策划。首先,要在内容上摒弃知识本位的倾向。因为事实上,幼小衔接教育的核心并不在于将小学知识提前呈现给幼儿,而在于让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有效地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逐步适应小学生活。所以,出版社应坚持知识与方法、品质并重的理念。这一原则落实到具体的策划、审稿环节,则要求编辑具备一定的学前教育学和小学教育学基础,注意平衡书稿中知识与方法、品质的比例,使幼儿不但获得小学所需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准备,而且形成入学需要具备的学习品质(如专注、坚持不懈、独立等)与习惯(如及时复习和预习、整理书包、按时作息等),掌握相关的思维方法(如比较、推理、等量替换、按群数数等)和社会交往技能(如交流、合作、助人等)。其次,应确保内容难度适宜。具体到策划工作,编辑应熟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小学一年级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等教育文件,了解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以此把握书稿内容的难易程度。比如,将“春”“夏”“秋”“冬”等较为复杂的汉字的书写要求降为认读,并配以相应的儿歌和情境图,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新知。如此,使内容科学、有效,落在学龄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保护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切实帮助幼儿平稳度过幼小衔接这一关键期。

三、编写教师指导说明或用书,帮助教师有效开展幼小衔接教育

我国当前幼小衔接图书的受众主要为幼儿及幼儿家长,而鲜有供教师阅读的相关图书。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家长、教师三者的共同努力,因而幼小衔接图书不仅要面向幼儿,而且要面向家长和教师。值得赞赏的是,当前图书市场已有数本面向家长的图书,且做得较为成功,如《幼小衔接你准备好了吗》《陪孩子走过6岁入学期》《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等,它们能有效解决家长在这一时期的困惑,帮助他们和孩子一起顺利度过这一转折期。但是,当前面向教师的相关图书太少,多数出版社在出版相关幼儿图书时,没有附上与之配套的教师指导说明或用书,这势必导致多数教师在实施幼小衔接教育时有点无所适从。由于幼小衔接教育包含多领域内容,数个领域内容之间如何组合教学、以什么方式和方法教学等均值得研究和探讨,这涉及课程论和教学论问题,绝非幼儿教师一拍脑袋就能想清楚的事。另外,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基本达到了幼儿园阶段的身心发展目标,但尚未达到小学生的心智水平,如何制订这一阶段幼儿应达到的目标,如何对他们提出合理的要求和期望,这涉及教育心理学问题,也绝非幼儿教师仅根据经验就能判断出来的。对于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而言,他们可以通过独立、主动的学习和研究,成功驾驭相关教育活动;但我国目前幼儿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大量乡镇园、农村园的幼儿教师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对于大多数普通幼儿教师而言,在引导幼儿和幼儿家长使用幼儿图书时,他们需要教师指导说明或用书作为“拐杖”,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幼小衔接的教育工作。

因而,在策划幼小衔接图书选题时,应将编写与幼儿图书配套的教师指导说明或用书纳入计划。在成本和印张有限制的情况下,可在幼儿图书的每个学习内容后面,附上简短的教师指导说明,点明该内容的重点目标和指导时的注意事项等。例如,在利用“切蛋糕”的任务引导幼儿学习等分的内容后面,可附上“理解等分中的函数关系,知道分的份数越多,分得的数量就越少”的指导说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出版与幼儿图书配套的教师指导用书,以帮助教师进一步学习幼小衔接教育理念,详细了解内容设置的由来、预设的目标、教学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更有效地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时期。

四、开发相应的电子图书,进一步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我国当前幼小衔接图书中,绝大多数为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屈指可数。在这些电子图书中,一部分是同一书名的纸质图书的电子文本,与纸质图书的同质性很高;另一部分是音像图书。这两种电子图书都缺乏操作性和互动性。

针对以上情况,在策划幼小衔接图书选题时,应考虑开发与对应纸质图书内容、形式不完全相同的电子图书,如在纸质图书精美图文的基础上增加朗读、讲解等声效,以及交互性质的操作与反馈功能,让幼儿的学习更加直观、生动、有趣,进一步提高幼儿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幼儿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电子图书的出版还有推动纸质图书销售的连带效应。国内外已有案例和数据说明,电子图书的开发有利于相应纸质图书的销售和品牌树立。例如,此前接力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次发现”丛书,其中的《七星瓢虫》和《走进森林》经过改编后,变成富有游戏、操作、体验、互动、娱乐、教育等多重功能的电子图书(手机App),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下载。作为新的学习体验方式,它们有效促进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同时,作为相应纸质图书的试读本,它们有效带动了纸质图书的销售,使该套纸质图书的累计销量达到了几百万册,也进一步巩固了接力出版社童书在市场上的品牌和地位。由此看来,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幼小衔接纸质图书的基础上开发、出版电子图书,能使幼儿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促进衔接的顺利完成,还能顺带拉动纸质图书的销售,使二者形成共赢的局面。

(作者单位系福建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关键技术下一篇:公司劳动合同协议书通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