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安全工作预案(精选7篇)
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与灾难!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更好地珍惜宝贵的生命,增强全体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提高遇到应急(地震)情况下自救、自护的能力,保证师生在应急事故(地震)中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逃生,防止踩踏等事件的发生,根据上级通知精神,王司李小学结合学校实际现制订应急预案如下:
一、时间:2018年5月11日。
二、我校本次防灾减灾的重点为抗震防灾。
三、安全指挥系统:
总指挥:于建勇 副总指挥:周慧娟 策划组织:魏红伟 安全保卫:原红涛 应急急救护救:卢丽敏 发出警报:韩新情
现场摄时:张磊
四、教学楼层楼梯口安全责任人:
疏散线路沿线工作组 北教学楼楼梯: 东一层楼梯口:刘欣
东二层至一层楼梯拐弯处:刘伟 东三层至二层楼梯拐弯处:商瑞芳 东安全地带组织管理:原红涛 西一层楼梯口:袁艳蕾
西二层至一层楼梯拐弯处:王芳 西三层至二层楼梯拐弯处:闫凯丽 南楼梯: 一层:李跃 职责:
①、合理调节学生疏散的进度,特别是防止过度拥挤造成踩踏事故。
②、处理学生疏散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五、活动要求
㈠活动的宗旨是:为了一切学生安全,一切行动听指挥。㈡各班主任务必跟学生说明清楚这是演练不是真的地震,必须注意安全,不能从楼上跳下来。
㈢各班主任务必强调演练前做好准备,如:系好鞋带、以免逃生时发生意外。不能在疏散过程中弯腰系鞋带或捡东西,以免造成踩踏事故。
㈣警报响起时,各班级务必迅速离开教室到走廊排成两列纵队,班主任在队伍的前面,并按照次序带队到下层楼梯口,待下层楼的同学疏散完毕再进行疏散。
㈤疏散到安全地带的同学请迅速到指定地点集合,不能阻挡疏散通道,影响其他同学疏散。
㈥南楼的同学疏散后由班主任指挥引导学生在操场指定位置集合排队。
六、紧急疏散演练路线及要求
演练各班撤离顺序和路线如下:
教学楼、综合教学楼
教学楼:
一层: 一年级、二(1)班、二(2)班、三(1)班、三(2)班五个教学班同时撤离。
二层: 四(2)班 五(1)东楼梯撤离、四(1)班西楼梯撤离
三层: 六(1)班 五(2)班西楼梯撤离 六(2)班东楼梯撤离
以上楼层教学班按班级顺序有序撤离,前一个班级安全撤完楼梯后,后一个班级才能开始撤离。
3、疏散时编组编队要求:
①二楼以上的课堂老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人数以及座位排列分布的情况,原则上每8—14人组成为一个疏散组,每2组之间要有一定的疏散间隔时间,因为2—3楼的楼梯道疏散密集,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前后2人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楼梯道因过速过多地疏散人数,而产生拥堵、挤推、冲撞、踩踏等意外伤害情况的发生
4、要求
㈠班主任要和学生一起下楼,照顾好本班级同学有序迅速下楼。
㈡各安保人员要保证学生安全,等各班级学生全部下楼后所有安保人员再下楼,确保学生安全疏散。
㈢以上请班主任、安保老师密切配合,一切行动听从总指挥
和副总指挥要求,安全迅速有序的做好本次紧急疏散活动,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安全。
㈣各班级班主任,在疏散前务必了解本班级同学身体状况是否良好,发现有癫痫病、心脏病、走路不方便等弱势同学,必须提前离开教室,不能参加此次活动。
(五)楼梯层负责安全的所有工作人员随最后撤离班级一起行动。
七、应急避震要注意什么
1、地震时人们可能受到哪些伤害(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
2、避震原则,一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规。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状况千差万,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二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三在公共场所要听从指挥,不要擅自行动。
3、避震要点:⑴震时是跑还是躲,⑵躲在什么地方避震,⑶应采取什么姿势(趴下、蹲下、坐下 或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
1.1 健全法规体系, 实施依法减灾
加强减灾工作的法治化建设, 全面实现依法行政, 依法减灾。认真贯彻国家减灾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减灾工作行政执法责任制, 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同时, 积极开展减灾工作立法调研, 制定减灾工作和自然灾害管理的地方行政法规, 进一步完善减灾法规体系和减灾预案, 实现减灾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1.2 明确职责, 加强监督管理与协调配合
要全面落实首长负责制, 进一步明确领导职责初部门职责。灾害防治工作中监管, 计委、规划、交通、县政等部门要在建设项以立项、选址、用地、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各司其责, 相互配合, 紧密合作, 加大监管力度, 严格把关, 共同做好灾害防治工作。
1.3 资金保障措施
某县地质灾害发育非常严重, 所需要资金数额巨大, 加上该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财政收入有限, 人民群众自救能力十分有限, 因此, 解决该县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来源是落实本规则的关键。县政府应该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从国家、地方政府、赢利单位以及社会个人几个方面入手, 利用财政专项投入、社会资助、有关专项资金等多渠道吸纳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 建立地质灾害专项资金, 确保防治方案顺利实施。
1.4 技术保障措施
1.4.1 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队伍的合作。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必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队伍的合作,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 提高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特别是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和抗灾应急能力, 加强灾害防治研究, 提高抗灾应急能力。
1.4.2 搞好专业人员技术培训工作。
采取请专家进来办培训班或派人员外出进修等方法, 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 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 从而确保灾害防治规划能更有效落实。
1.4.3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水平。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对城市、镇、县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的工作人员, 定期组织进行地质灾害基础知识培训, 提高其识灾、防灾技能"。目前广大群众预防地质灾害意识普遍不强, 防灾知识相对缺乏。为此, 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媒介, 深入系统地介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经验, 提高全民识灾、防灾和临灾自救技能, 调动广大群众防灾减灾的积极性, 进一步增强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宣传, 减少人类不良活动有法的自然灾害。
1.4.4 加强工程建设项目过程管理。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各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设计方案、招投标、施工方案、工程质量、环境管理以及工程验收等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实现程序规范化、设计合理化、建设规范化。
2 搬迁避让措施
地质灾害一般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避让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但是避让仍有诸多弊端:
2.1 县普遍地质环境恶劣, 人多地少的情况下, 难以找到理想的避让新址, 如选址不当, 可能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2.2 避让后, 灾民无地或无误缺少耕地, 不利于经济发展。
2.3 避让所需费用比较高, 各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 灾民的
自救能力差, 避让会给政府和人民带来较大的负担。
因此, 应该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搬迁效益。避让的灾害点一般选择条件为人数较少, 治理施工技术难度大、治理费用过高, 耕地面积不大的灾害点, 或是危险性很高, 己经造成大量房屋明显变形破坏成为危房、极易成灾的灾害点易采取避让的措施。
3 工程措施
对县级当前来讲险情重、危害性大、稳定性差、对社会有重大影响且无法进行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点, 应进行工程治理。
3.1 滑坡的工程治理措施
结合县滑坡地质灾害以中小型土质滑坡为主的特点, 建议重点选择施工技术成熟、工艺简便、造价低的排水工程、护坡工程。排水:在滑体周围设置围截排水沟, 使外来水源不能进入滑体;修造渗管、渗井及排水沟, 排走滑体内的水;护坡防止冲刷, 堵塞地表裂缝、防止入渗。支挡:设置支挡构筑物, 如修建挡墙、抗滑桩等, 以增大滑体抗滑力, 防止其滑动。卸荷与填土:为改善斜坡形态, 消除隐患, 可在斜坡上方削方减载, 消除危石, 在坡脚填上加压, 防止其滑动。改良:为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 对坡体岩、土性质进行改良, 可采用灌浆法、锚固法何焙烧法等, 并贯彻早治、小治的原则。
3.2 防治危岩、崩塌的主要工程措施
修建护墙和护坡, 以防止斜坡岩土剥落, 对小型危岩体或峭壁进行人工削坡或清除危石。镶补、填塞斜坡岩石缝洞, 对大的危石进行支挡、锚固, 提高岩体稳定性, 疏导地表、地下水。修筑挡土墙、落石平台、拦石栅栏等, 保护房屋公路及行人安全。
3.3 泥石流的工程治理措施
泥石流活动集中分布在沟道中及附近低地, 泥石流沟道普遍淤塞严重;根据泥石流沟的形成特征, 上游泥石流形成区以拦挡工程措施为主, 稳固坡体松散物质, 采用排水、护坡、拦挡等措施, 使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稳住在原地, 减少补给泥石流的松散物质量。矿山规范采矿废石和弃渣的堆放, 设置一定的拦挡措施, 使其不得挤占和淤塞河道。下游泥石流堆积区以排导工程措施为主, 对泥石流淤积严重的河床进行清淤疏通, 使其排洪冲砂通畅。首先开展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 根据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进行工程技术方案比选。
4 生物措施
要保证地区的生态安全, 仅靠工程建设措施难以扭转生态破坏范围扩太、程度加重的趋势, 必须重视生态恢复与景观再造.改变生态环境.减轻地质灾害, 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生态技术措施主要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林恢复建设、小流域水土保持建设、水库渠塘等水利灌溉设施建设等能够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地质环境的技术措施。依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仁词.改斜坡耕植为水平耕植.变坡地纵向种植为横向种植.以减少水土流失;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 改变以大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商品率:大量植树造林, 恢复良好的森林植被覆盖面, 加强坡地森林的涵水能力, 逐步恢复和优化生态环境。减少地而侵蚀量, 扩大人口环境容量.为土地的复耕及移民安置创造有利条件。建议根据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行业规划, 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进行配套建设, 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摘要: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减轻人员损失和经济损失, 是一项长期任务。应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全面规划,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危害程度的大小, 区别轻重缓急, 确保重点, 分步实施。从自然地质环境的保护入手, 结合国家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计划, 宏观上作好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 最大可能的避免和减少危害。
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茂松认为,我国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李茂松认为,要充分认识农业自然灾害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整体上,我国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改变,而且从长期看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因此,要始终立足于防大灾、抗大灾、长期与灾害作斗争的意识。他提出我国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方面的几点建议:一要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条例的制定;二要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机构、落实经费;三要建立政府主导、各级财政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机制,民众参与、协调统一的高效运转机制;四要修订和完善《重大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特别是备灾物资、资金的准备。当前急需开展的一些工作包括:一是开展全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调查;二是制定全国农业灾害风险区划;三是制定全国农业防灾减灾规划;四是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五是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六是加强农业减灾防灾科技创新。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或事故,为了减小事故造成的危害,时常需要预先编制应急预案。那么什么样的应急预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1为建立社区自然灾害紧急救助机制,提高社区防灾、减灾应急反应能力,提升社区应对灾害水平,进一步明确责任,完善社区综合减灾有效措施,保障社区居民的财产安全,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特结合社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社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各工作小组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依靠居民群众、社会组织共同参与防灾减灾。
二、适用范围
凡在我社区辖区范围内发生的水旱灾害,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等地质灾害,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以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本预案指导XX社区辖区自然灾害的应对工作,并与XX街道应急预案对接。
三、组织机构
为落实“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社区成立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协调开展灾害应急响应、紧急救援、灾民安置及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领导小组组织情况及工作职责如下:
(1)传达、贯彻上级部门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指示,并组织实施;
(2)召开会商会议,对社区风险源进行会商和评估,研究提出对策;
(3)配合上级工作组开展工作,与社区有关部门保持联系;
(4)承办社区紧急救援、灾民转移安置等有关方面的协调事宜;
(5)负责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
灾情收集组:由社区灾害信息员xx、xx负责收集灾情情况,及时将灾情向组长汇报。
治安交通小组:由社区民警xx和治安员xx组成,主要职责是实施安全警戒,维持现场秩序;治安员配合交通管理部门疏导周边交通,开辟应急通道,保障应急处置人员、车辆和物资装备应急通行需要。
医疗救护小组:由社区卫生部门有关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开展伤员救护和卫生防疫等工作。
安全疏散组:由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应急志愿者队伍组成,居委会主任xxx为疏散责任人,负责引导疏散、转移受灾居民及受灾户安置过渡工作。按照社区疏散路径将受灾居民转移到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或安全地。
综合保障小组:由社区居(村)委会、辖区企事业单位和物业公司(或管理企业)的有关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负责为现场指挥部提供场地、办公设备和后勤服务保障;协助疏散人员,安置受灾群众,引导居民开展自救互救。
信息报道组:由社区居委会成员xx、xx组成,负责组织防灾减灾工作宣传报道;按规定及时向街道办事处发送灾情有关信息;对辖区居民进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四、灾害隐患
(一)灾害风险隐患清单
xxx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清单——自然灾害
xxx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清单——事故灾难
xxx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清单——公共卫生事件
xxx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清单——社会治安
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2为确保我校在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各项应急工作能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国务院《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应急机构的组成1、领导小组。我校防震减灾工作在市教育局及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实施。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破坏性地震及防震减灾工作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校防震抗震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备,落实饮食饮水、防冻防雨、教材教具、抢险设备等物资,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4)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抗震减灾工作,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工作局面稳定。
二、临震应急行动
1、接到上级地震、临震预(警)报后,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抗震工作。
2、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大型活动。
3、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对大型锅炉、供电输电、机房机库等重要设备、场所的防护,保证防震减灾顺利进行。
4、加强广大师生宣传教育,做好师生、学生家长思想稳定工作。
5、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信畅通,及时掌握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6、按预案落实各项物资准备。
三、震后应急行动
1、无论是否有预报、警报,在本区范围或邻近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后,领导小组成员立即开展工作,在上级统一组织指挥下,迅速组织学校抢险救灾。
(1)迅速发出紧急警报,组织仍滞留在各种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撤离。
上课时间:
A、各班学生在上课(值班或值日)教师的组织下立即有序撤出教室到操场空旷地带避震;
B、所有校内其他人员立即撤到操场空旷地带。
就餐时间:
A、在餐厅就餐的学生在值日教师及后勤人员的组织下有序撤离到操场空旷地带;
B、所有校内其他人员立即撤到操场空旷地带。
(2)迅速关闭、切断输电、燃气、供水系统(应急照明系统除外)和各种明火,防止震后滋生其它灾害。
(3)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并送至附近救护站抢救。
(4)加强对重要设备、重要物品和历史文物的救护和保护,加强校园值班值勤和巡逻,防止各类犯罪活动。
3、积极做好广大师生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消除恐慌心理,稳定人心,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4、迅速了解和掌握本校受灾情况,及时汇总上报局办公室及镇党委政府。
四、其它要求
1、进入防震紧急状态后,全体小组成员及工作专班人员必须保证通讯畅通。及时落实上级有关指示和命令。
一、总则 1.1 目的
为了保证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制定本预案。
1.2 工作原则
1.2.1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环境气象的原则。
1.2.2 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应当坚持防灾与救灾并举、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好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1.2.3 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应当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全力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1.2.4 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应当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浙江省气象条例》及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1.4 适用范围
1.4.1重大气象灾害,是指暴雨、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环境气象的灾害。1.4.2 在乐成街道范围内开展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应当遵守本预案的规定。
二、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指挥部的组成与职责
街道办事处加强对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的领导,设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服从街道办事处的安排,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
2.1 应急指挥部组成
乐成街道办事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作为全街道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常设领导机构,统一组织、计划、协调和指挥全街道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主要承办指挥部日常工作,传达指挥部指示和命令,负责全街道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传输。2.2 指挥部的职责
指挥全街道气象灾害预防、预警、减灾和救灾工作,在发生全街道性重大气象灾害时,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具体为:
组织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组织制定、实施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决定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指挥和协调有关部门、其他组织和个人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
决定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重大事项。2.3 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传达、落实指挥部的决定;
为指挥部启动和终止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负责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警报的发布,并及时有效地提供气象服务信息;
负责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审核和上报工作; 具体协调处理和及时报告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实施中的有关情况; 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承担其他应急预案中规定的相应职责; 承担本应急预案的修订与解释工作。2.4 其他有关部门职责
建立相应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流程和制度; 贯彻落实指挥部的决定; 做好职责范围内灾情收集上报;
按照职责分工和管理权限,做好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的有关工作。街道农技、国土资源、林业、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部门:及时提供干旱、地质灾害、森林火险、环境监测等信息;对易于发生气象衍生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
街道社会事务办:综合组织协调救灾工作,负责气象灾害情况的检查、核实、上报,组织指导灾后转移安置灾民,安排落实灾民生活,负责组织协调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组织指导社会捐赠;
街道农业经济办: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街道防洪、抢险工作。对主要河流、水库实施调度,安排、指导灾区水利设施的修复;及时提供畜牧灾害监测信息,组织、协调和指导灾后畜牧业生产自救; 街道人武部:按照《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的规定,组织协调民兵参加抢险救灾工作;
街道综治办:负责灾区的社会治安工作; 街道财政办:做好应急资金以及应急拨款的准备;
街道规划建设和环保办:组织对灾区城市中被破坏的燃气、城乡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城乡基础设施功能,协调有管辖权的部门对被破坏的供水工程进行修复;
交通部门:尽快恢复被毁坏的公路和有关设施,优先保证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运输;
通信部门(街道电信、移动、联通分公司等):组织协调尽快恢复被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通信畅通;利用手机、小灵通短信和卫星、网络等快速传递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街道卫生院:迅速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帮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负责协调医药经营企业为灾区配送所需医药用品,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水、食品等;
供电部门:协调电力企业应急工作和电力供应保障;
广播电视站:及时准确的播发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警报和预警信号等信息,做好有关广播电视宣传动员和新闻报道,其他媒体做好相应的宣传动员和新闻报道;
三、预防预警机制 3.1 信息监测、预测与报告 3.1.1 气象灾害信息来源
街道指挥部办公室应当做好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警报,及时提供警报、实况监测和气象灾害情况。
民政、农技、林业等相关部门和其他组织及个人提供的气象灾害情况。3.1.2 气象灾害信息审核
3.1.2.1 指挥部办公室对收集到的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审核,符合气象灾害预警标准的,报送县气象局和街道办事处。
3.1.2.2 有关部门对收集到的气象灾害信息,经审核符合气象灾害预警标准的,及时报送街道办事处。3.2 预警级别的确定
按照灾害性天气气候强度标准和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程度,确定为四级预警:
3.2.1 Ⅳ级预警。市气象部门预报预测本行政区域内出现暴雨、气象干旱、寒潮(含低温冻害)、大风、高温热浪、雷电灾害等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省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较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4级的,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4级的,或者出现、可能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
死亡人数3(含3人)人以上,小于10人;倒塌房屋200--300间;农作物绝收面积300-1O00公顷(其中病虫害绝收面积50-100公顷);四大牲畜死亡3000-6000头(只);山坪塘出现垮坝事件;灌面10000亩以上渠道中断供水。
3.2.2 Ⅲ级预警。市气象部门预报预测本行政区域内出现暴雨、气象干旱、寒潮(含低温冻害)、大风、高温热浪、雷电灾害等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省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5级的,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5级的,或者出现、可能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
死亡人数10(含10人)人以上,小于30人;倒塌房屋300-400间;农作物绝收面积1000-2000公顷(其中病虫害绝收面积100—l000公顷);四大牲畜死亡6000-1万头(只);小(二)型水库出现跨坝事件。3.2.3Ⅱ级预警。市气象部门预报预测本行政区域内出现暴雨、气象干旱、寒潮(含低温冻害)、大风、高温热浪、雷电灾害等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省气象主管机构特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出现、可能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死亡人数30人(含30人)以上,小于50人;倒塌房屋400间以上;农作物绝收面积2000公顷以上(其中病虫害绝收面积1000公顷以上);四大牲畜死亡1万头(只)以上;小(一)型以上水库出现垮坝事件;森林火灾、森林病虫灾受害面积1000公顷以上。
3.2.4 Ⅰ级预警。市气象部门预报预测本行政区域内出现暴雨、气象干旱、寒潮(含低温冻害)、大风、高温热浪、雷电灾害等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极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出现、可能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
死亡人数50人以上。3.3 预防预警行动
街道办事处收到市气象局气象灾害监测、警报、预报预测信息后,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会审,属于可能发生气象灾害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关工作部署,党工委、办事处各级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别从思想、组织、人员、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做好启动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准备,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
3.4 预警支持系统
3.4.1街道办事处加强气象灾害预警支持系统建设,保证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3.4.2街道办事处支持市气象机构建立和完善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象预报分析处理、气象信息传输、气象灾害信息综合加工处理和现场指挥为主体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3.4.3 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和完善本部门互联共享气象灾害紧急处置信息系统,保证指挥部紧急调用救灾资源。
四、应急预案启动与响应 4.1 应急预案启动
街道办事处确认发生或可能发生Ⅳ级预警以上气象灾害的,决定启动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将启动预案的决定向社会公布并上报市人民政府。
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警报由气象局发布。当市气象局监测和预报(预测)到发生或可能发生一般(Ⅳ)级预警以上气象灾害时,报街道办事处和上级气象机构,街道办事处决定启动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将启动预案的决定向社会公布并报市人民政府。
4.2 应急响应
4.2.1 街道所属应急响应,由街道指挥部依照本级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响应程序并组织实施。
4.2.2 气象灾害在本行政区域发生或可能发生后,街道办事处可向市人民政府请求灾害应急救助。
4.3 信息共享和处理
4.3.1 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服务等信息实行分级上报,由街道指挥部办公室处理,其它街道所属相关部门在收到气象灾害信息报告时,应及时抄送街道指挥部办公室。
4.3.2 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详实,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4.3.3气象灾害涉及境外人员伤亡、失踪、被困时,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有关涉外机构通报。4.4 应急通信方式
4.4.1 参与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的单位应当保证通信畅通,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4.4.2 街道指挥部应当将值守电话和辅助通信方式报区应急指挥部。
4.5 紧急处置
气象应急预案启动后,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指挥部的部署,迅速采取以下措施:
4.5.1 紧急处置措施
指挥部办公室立即发布启动内部相关的应急程序的命令,各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救灾现场,做好相关的灾害监测、现场服务等工作,并参与现场抢险救灾;
及时向上级气象机构、指挥部报告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预报服务情况。
4.5.2 相关部门的紧急处置措施
迅速调派紧急处置和救援队伍,进入救灾现场;
按照预定方案设立紧急避难所,转移和疏散受灾人员,做好受灾群众的就地安置,保证必需的生活设施和食品供应;
紧急调拨和配送救灾所需生活必需品、药品等物资和抢险专用设备、器材;
做好现场紧急医疗救护,维护社会治安和生活秩序;
根据指挥部的决定,通知相关单位停产、停业、停课。4.6 动员社会力量
4.6.1 街道办事处和街道所属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气象灾害抢险救灾工作。4.6.2 其他组织或个人应当服从安排,主动参与气象灾害抢险救灾工作。
4.7 气象灾害评估
4.7.1 街道指挥部办公室在区气象部门的指导下组织气象灾害评估;其他相关部门应提供因气象灾害和衍生灾害造成损失的实时和历史资料。4.7.2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及时上报上级气象机构和市人民政府。4.7.3 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可作为气象灾害救助、赔偿的依据。4.8 新闻报道
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启动后,指挥部应当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灾情和救援情况等信息。
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信息,必须使用指挥部统一发布的信息。4.9 应急结束
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终止,由指挥部办公室提出建议,报经指挥长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五、后期处置 5.1 善后处置
5.1.1 民政部门组织指导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做好灾民安置和救济款物的接收、发放和使用的管理工作,确保受灾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5.1.2 公安部门应当及时对灾情现场实行道路交通管制;交通部门应当迅速组织专业队伍对受损道路设施进行抢修;必要时,指挥部可紧急动员和征用其他部门及社会交通设施装备。
5.1.3 卫生部门及时组织实施气象灾害现场救护,做好疾病控制和卫生防疫工作。5.1.4 公安机关应当维护救灾现场治安秩序,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5.1.5 街道办事处及相关部门在对受灾情况、恢复重建能力及可利用资源评估后,制定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的计划,进行恢复重建。
5.2 社会救助
5.2.1 设立气象灾害救助基金,积极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捐助救助基金。基金的来源、使用情况应当定期向捐助人和社会公众公开。
5.2.2 民政部门以及公益性社会团体和组织应当广泛动员和开展互助互济和经常性救灾捐赠活动。积极吸纳对口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救助款物。
5.3 气象灾害成因分析
街道指挥部办公室应当组织人员对气象灾害成因进行分析,加强对策研究,分析报告报上级气象机构和市人民政府备案。
六、应急保障 6.1 通信与设备保障
6.1.1以现有的气象通信网为主体,建立跨部门、跨地区,有线和无线、地面和卫星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稳定可靠的气象信息通信系统。6.1.2建立反应快速、灵活机动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应急期间通信畅通。
6.1.3街道指挥部应当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现场建立移动式气象监测站或现场气象服务保障系统,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气象保障。6.1.4 有关单位应当加强对重要通信设施、传输线路和技术装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配置备份系统,建立健全紧急保障措施。6.2 应急支援与实施保障 6.2.1 加强城乡应急工程设施建设,组织实施防御暴雨、高温、干旱、低温、冰雹、雷电等防护工程的建设和应急维护,注重紧急疏散避难场所和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完善紧急疏散避难场所的指示标志。6.2.2 街道办事处酌情组建和管理气象灾害专业抢险救援队伍。人武部、公安、卫生等部门应当按照要求,做好气象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6.2.3 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所需的财政经费,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解决。
6.3 宣传、培训和演习
6.3.1街道指挥部办公室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对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的宣传
6.3.2 广播电视、文化、学校等有关部门应当配合气象机构开展与应急工作相关的社会教育;制定应急知识教育、培训计划,对社会公众开展气象灾害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知识教育;对本部门的应急人员进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6.3.3街道办事处根据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各种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演习。街道指挥部应当定期组织相关业务技术人员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演练。
街道办事处加强对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保证各项应急措施及时到位。对执行不力的部门和单位,责令改正,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
七、附则 7.1 沟通与协作
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交流与合作,提高防灾减灾预警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与上级气象机构和相邻乡镇的合作,提高联防、联动水平。
7.2 奖励与责任追究 7.2.1 奖励
对在参加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省、州的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参加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追认烈士。
对因参与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7.2.2 责任追究
指挥部成员单位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四十条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发生气象灾害后,有关部门谎报灾情或者知情不报,或者拒不履行本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职责,或者拒不配合、阻碍、干涉灾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街道办事处或者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安全生产领域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摘要:一个时期来,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紧密结合实践,致力于探索建立安全生产工作体系,为安全生产领域防灾减灾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体制和制度保证及技术支撑.作 者:王德学 WANG De-xue 作者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期 刊:自然灾害学报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年,卷(期):, 16(z1) 分类号:X9 关键词:防灾减灾 安全生产 体系1. 华工建筑整体建造情况
华南理工大学北校区系原中大石牌校园的一部分,位于白云山以东的丘陵地带,地处近郊。校园中心区的主要建筑群、水系、道路等基本保留,风貌尚存。其规划、设计和建设正处于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设的高潮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校园建筑建于1932-1937年间,存在有三种不同的建筑风格:中国固有式风格、混合式风格和现代主义风格。主要建筑皆采用中国固有建筑形式,,其他建筑形式和装饰则相对简洁,融中西不同风格于一校之中。建造技术普遍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钢屋架或混凝土平屋顶、钢窗等西方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亦是传统古典复兴式的建筑风格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近代优秀建筑作品。
2. 校园建筑调查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由于现行规范不可能面面俱到,设计也不能尽善尽美,因此已落成的建筑物不可能百分百安全,再加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建筑物本身的老化,安全隐患必然存在。对已落成建筑物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是城市防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选取了华工48栋建筑作为调查对象,从建筑设计,后期改造,周边环境等多方面分析了建筑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供可参考的改进和防范措施。(表1)
2.2 主要现状问题与对策
如今高校的普遍扩招使原有校园设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使用需要,随之而来的是校园建设面临新建、改建、合并、调整等各项任务,后建建筑与原有建筑不协调,存在功能分区不明确、使用不方便、交通混杂等问题。
此次调研着重于对校园建筑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因素进行调查,问题如下:
2.2.1 用电隐患
2.2.1. 1 现状问题
(1)电器设备临近外廊露天放置,没有足够的防潮防水措施,接口的裸露对电路造成不稳定因素,造成电箱内元件短路,导致火灾隐患。
(2)外露且凌乱的管线布置无任何保护措施,在外部自然条件下易老化损坏,造成触电事故或引起火灾。
2.2.1. 2 解决对策
(1)将高压电箱移入室内房间,最好设置专门的设备房,并做好防潮防湿措施。使用防火材料包裹隔缘,并定期检查替换。
(2)建筑所有电线尽量不出现明线,且处理整齐。对缠绕在外墙的管线进行全面整理,埋入墙内或地下,并设保护管线,改变凌乱外露的现状。
2.2.1. 3 小结
旧式建筑普遍存在着电源线明线铺设的现象,对于各种电器设备的放置也没有配备足够的空间。同时这些老房子的电力配置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消除电气设备的隐患,关键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运行。在电气设备安装中,正确选择各种电气设备的规格形式和容量;各种电光源灯具控制开关安装中做好防热、防爆和防漏电措施;电气节点保证接触良好,正确选用各种过载保护措施;在电器设备运行中保证绝缘良好,严格执行操作制度,加强维护保养做好通风措施。安全合理用电,严禁电气带病运行等隐患出现。
2.2.2 防水隐患
2.2.2. 1 现状问题
(1)厕所排水不畅,地漏排水效果不好,有积水,易滋生细菌且易滑倒。
(2)外廊作为学生们晾晒衣服的主要地方,较易形成地面积水。走廊排水坡度不足,且多处凹凸不平,不能及时把积水排出。
(3)卫生间入口设有相当高度的挡水。各层男女卫生间门口均设有50mm高的挡水,材质与室内地面相同,不易识别。
注:以上问题是概括性统计数据,并不能完全涵盖现实存在的所有隐患,部分建筑物存在未能达到的调查范围,在已发现的各类问题中,有些已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得到改善。
2.2.2. 2 解决对策
(1)适度找坡,利于排水,保持管道的通畅性。将台阶做防滑处理。
(2)增设屋顶、窗外等晾衣空间满足晾衣需求。重新布置下水道口,重新找平地面,使坡度满足排水需求,每层划分排水分区。
(3)建议降低挡水高度,并将走廊一侧做成斜面,通过室内装修合理找坡,增加排水,或于挡水上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识。
2.2.2. 3 小结
防水故障的出现集中在屋顶、墙壁以及室内,主要为卫生间周围的漏水、屋顶突出物的机械室与设备室的漏水、楼梯间平台的雨水渗入、门厅周围的漏水,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是设计者、施工者和使用者对于防水认识的忽视和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期建成建筑的防水问题应积极进行调查研究,根据现有使用状况改进设计,并提高防水施工的精度和工艺。
2.2.3 防火隐患
2.2.3. 1 现状问题
(1)消防器具及配套不足,不能保证各层均有消防器具使用。
(2)消防栓水管暴露,玻璃窗破损,个别安检签单被撕损。
(3)消防水管配备的水龙头有漏水现象,致使楼梯处常年积水。
(4)早期安装的消火栓长期缺乏维修保养,导致锈蚀、阀塞无法启闭供水,灭火器喷嘴堵塞、药剂失效损坏、丢失等现象。
(5)部分室内装饰、装修使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可燃材料。
2.2.3. 2 解决对策
(1)添加灭火器,定期维护消防设备,并及时更新不能使用的消防设备,确保发生火灾时能正常使用。
(2)消防设施要定期检查,保证所有设备都可以正常使用,如有破损、毁坏,要及时修理更换,以免造成意外伤害。
(3)使用符合高校建筑安全标准的材料,尽可能地减少可燃物质,采用不燃性材料或难燃性材料,避免采用燃烧时产生大量浓烟或有毒气体的材料。
(4)建筑中每一层的消防器都应该有专人定期检查,并妥善保存签单记录。
(5)增加挡土墙与建筑之间的距离,或增加局部通道高度,保证消防车顺利通过。
2.2.3. 3 小结
早期修建的一些砖木建筑,因建筑设计防火等方面的技术规范尚不完备、导致消防通道不畅通,易燃建筑之间防火间距不足,大型建筑无防火防烟分隔,内部装修大量使用易燃材料等许多先天性火灾隐患。
在各类安全隐患当中火灾造成的损失往往最为严重,校方应保证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安全检查、消防器材的更新配备、消防应急措施、消防教育培训等环节的严格执行,并对消防重点部位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定期对消防设备维护保养,确保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等部位运作良好,与校园所在社区内的消防部门建立有效沟通。
2.2.4 疏散隐患
2.2.4. 1 现状问题
(1)一些被用作试验室和机房的房间,不少窗户因此被用木板、机箱等堵住封死,不但影响室内的通风,而且会造成起火时逃生路径的减少。
(2)后加入口闸门将楼梯部分封堵,只留下了不到40公分的通道,导致上下楼的疏散楼梯休息平台宽度不足。
(3)相邻房间外开门的开启方向不一致,使用时易相互碰撞。
(4)部分疏散出口为内开门且常年封闭不可开启,能为堆放杂物的交通死角。
2.2.4. 2 解决对策
(1)对有窗户被封死的房间进行消防检查,保证房间符合相关的规定
(2)调整疏散闸门位置,加设休息平台。
(3)外开门的设计不能互相影响开启,且不能影响走廊疏散宽度。
(4)按照规定应当将所有疏散门改造为外开门或双向开门。建筑内的安全出口要处于常开状态,或者在紧急时刻可以电子操控或人为打开。
2.2.4. 3 小结
近10年来发生的群死群伤特大火灾事故中,疏散通道堵塞、安全出口锁闭是导致人员严重伤亡的主要原因。很多高校建筑为了方便管理和防盗的需要,擅自将出口、通道上锁或封堵,一旦发生火灾,疏散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无数的火灾案例表明,安全疏散不畅是造成火灾人员伤亡的根本原因。校园建筑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护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畅通无阻,并设置明显标志。严禁将烟火、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等带入馆内,各类安全器材和设置及自动报警系统装置要保持良好状态预备应急灯、手电筒、绳子、锤子等物品。
2.2.5 防伤隐患
2.2.5. 1 现状问题
(1)因建造时间较早不符合现行规范要求的人体尺度问题,不符合公建设计要求。栏板与栏杆之间空隙过大,连廊局部高度过低,后期铺装造成的地面局部小高差等。
(2)校园仿古建筑底部设有混凝土基座,拐角处比较锋利,且高度恰好与一般儿童的身高相当。
(3)室外走廊采用光滑铺砖,楼梯踏步采用水磨石地面,使用日久渐被磨蚀光滑。
(4)自建筑建成初期保留下来的古树未设置防雷设施。
2.2.5. 2 解决对策
(1)建议在保持当前风格样式的基础上,按现行规范要求改造不符合人体尺度的各类维护结构与使用空间。将建筑内部所有微小尺度的高差做成斜面,或在高差处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识。
(2)可以将转角处做成圆角或是在尖角锋利处包上圆角,如果倒圆角不方便可以做成两个钝角的斜面。
(3)改用防滑性能良好的较粗糙的面砖,如水磨石、麻石等,并保持地面干燥。楼梯踏步上设置防滑条。
(4)建议采用合适的支架承托树木侧枝,避免倾覆,并设置适当的避雷装置,免遭雷电击毁。
2.2.5. 3 小结
校园内年代较早的建筑普遍存在人体尺度上的问题,在设计建造之时所遵循的人体工学参数较之当下实际情况普遍偏小,不利于身高较高者使用,并可能发生危险。
对已建成的早期校园建筑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维护与改造,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使用舒适度,延长建筑构件使用寿命,通过细部创造更宜人的便捷的校园空间。
2.2.6 结构隐患
2.2.6. 1 现状问题
(1)老建筑因常年使用,地势不平坦,结构存在老化,损坏等问题,无法提供足够的承载能力。
(2)内墙出现多处裂缝,存在漏水,损坏等问题。
(3)铸铁窗户的玻璃厚度薄,并且固定在铁框上并不牢固。剧烈的碰撞或者台风季节都容易使窗户破碎或脱落,对下方经过行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2.6. 2 解决对策
(1)对建筑进行全面的评估、鉴定。如果不符合使用要求,应及时进行修缮、加固。
(2)应加固、查找防水层未做好或已失效的部分重做防水层,并重新粉刷。
(3)把铸铁窗户更换成相对较安全的铝合金窗户,并加大檐板的出挑深度,减少高空坠物的危险。
2.2.6. 3 小结
旧有建筑物长期负荷运行,受环境侵蚀,使结构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建筑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构件老化、不合理的加建、墙体开裂、防水层失效等,是水电火震灾害隐患的直接诱发因素。
对校园建筑的修建前代和维修记录有一个系统的存档是十分需要的,对各单体建筑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测并采取应有的结构加固与维护措施是解决其它安全隐患的基本前提。
2.2.7 防盗
2.2.7. 1 现状问题
(1)部分学生宿舍的雨水管外露于墙壁,容易成为盗贼潜入或逃跑的途径。
(2)宿舍二楼部分窗户并没有设置防盗网,且二楼靠近坡地,较易攀爬。而自行车部分停放则设置在室外,安全性差。
(3)连体宿舍由于地形关系形成屋顶标高的错落,为侵入者提供了便利。
2.2.7. 2 解决对策
(1)避免出现可供垂直攀登的构件,管道在各层设置阻止侵入的装置。围栏的设计应运用纵向构件而非横向,以防攀爬。
(2)在主要入口处加强管理,二楼与一楼增设防盗网,增建可围护的自行车停车区。边界围墙和围栏的高度应足以防止攀爬,并且在顶部有阻止侵入的装置。
(3)保证屋顶的检修门、天窗通风口和其他通道被锁定。
2.2.7. 3 小结
学校的管理者应当针对学校可能发生的入侵威胁采取主动或被动的设计、技术和运行方面的应对方案。可通过物理环境的设计去积极影响人们的行为,让身处该环境的人们感到安全,而有不良企图的人会发现在该环境内实施入侵行动将承担很高的风险,如良好的照明、清晰的视野、监控系统和自然的障碍物。还可运用技术手段,通过警报系统、监控摄像头、金属探测器等。
3. 结语
对已落成建筑物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高校校园安全容量和防灾减灾能力,是城市防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兴建新的学校,还是翻新现有的学校,安全都应该被视为设计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方面应依赖于技术,一方面在建设初期通过设计者的重视加以防范和避免。安全是一项共同的责任,完成这个日益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校园社区所有成员的合作,需要教育者、工作人员、警察与相关社区公民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
摘要:基于当前防灾理念,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园已落成的各主要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校建筑主要灾害及隐患特征,总结了影响校园建筑安全问题的相关因素和最普遍的威胁类型。指出对已落成建筑物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校园安全容量和防灾减灾能力,是城市防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校园建筑,安全,防灾,减灾
参考文献
[1]郑力鹏.开展城市与建筑“适灾”规划设计研究.建筑学报,1995(8):39-41
[2]郑力鹏.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园建设的典范——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规划建设.新建筑,2004(6):64-67.
【防灾减灾安全工作预案】推荐阅读:
x村防灾减灾应急预案05-26
防灾减灾安全知识10-30
防灾减灾日安全演练通知07-06
镇防灾减灾工作总结05-25
小学防灾减灾的工作方案12-06
中学学校校园防灾减灾工作总结10-08
减灾防灾10-01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07-17
防灾减灾 珍爱生命07-20
城市防灾减灾教育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