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
一、重视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科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学生实验,对每一个实验,我都要亲自给学生演示1-2遍,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仔细体验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体会成功的快乐。本学期我组织学生做了制作雨量器、制作天气日历、自制风向标、溶解实验、分离食盐与水、土电话的制作、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等,大大小小的实验有20多个。通过实验,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浓厚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增强,科学课堂一片欢声笑语。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实验中获得知识
我让学生大量的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是教学目标之一,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从实验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知识。本学期,学生不仅记住了科学书本上的知识,而且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比如,如何减少噪声、怎样加快物质的溶解、怎样观测天气,同学们做的井井有条,而且有一定的深度。知识掌握了,学习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学生更是体验深刻。
三、不足
重视了实验,也重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但却忽视了学生的记忆,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好多的知识,学生能够解释很多相关的现象,但要学生准确的去吧它表达出来,却漏洞百出,词不达意。孩子还小,心里明白不一定就能说的出来,更别说写出来了。一次科学考试中,学生的实验题、选择题、判断题都得了满分,可是填空题、问答题却出现了很多的笑话。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组织形式, 这样的形式满足了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 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实践中, 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尽人意。对于小学生合作讨论或操作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 有些观察讨论不得要领等,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导学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导学关键问题的实践研究, 希望寻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导学方法, 使小组成员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学会倾听、表达、讨论, 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 建立起小组成员之间信任、协作的团队探究能力。
2 研究模式:“两实践-两反思”模式
3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各种各样的岩石”
4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1) 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 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 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 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2) 过程与方法
(1) 在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形式, 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 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2) 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 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5 研究过程
1) 第一次教学。
环节一:石头展览会。
你们的的岩石都带来了吗?把它放入盘中。看看这些石头都是岩石吗?与同学分享一下“你的岩石是从什么地方收集到的?它有什么特点?”
先在小组内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环节二:观察岩石。
老师也带了6种岩石, 分别编上了1-6号, 请每个小组选择4颗岩石进行观察, 并填写两张“观察记录单”和两张“气泡图”。小组内可以分工。
环节三:给岩石分类。
各种各样的岩石虽然各不相同, 但是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你发现了吗?如果让我们给它们分分类, 你准备怎么分类? (按颜色、按形状、按透光性……)
把你们的分类结果填在“岩石分类记录表”上。
【课堂发现】
可取之处:教师能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 提出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达到的目标。
问题发现:
(1) “石头展览会”一开, 学生就兴奋地看自己和同学的石头, 有的忘记了老师提出的三点分享要求, 有的或者分享前两点, 而重点“说说它有什么特征”说得很简单。
(2) 观察岩石小组合作没有开展起来, 学生一人拿一块岩石自己观察, 怎样填写记录单也感到困难。
(3) 给岩石分类小组有讨论, 但是分类结果的表述记录不规范。有的学生对分类不太了解, 一个也分成一类。
自我反思:
(1)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比较喜欢玩, 对于老师的口头要求记得不很牢。
(2) 观察4颗岩石填写四张记录 (其中两张气泡图) 任务比较重, 学生不知具体该怎样合作。
(3) 孩子的认知水平为小学四年级上期, 对于完全空白分类记录表, 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分类情况, 有一定难度。
教研组讨论后改进办法:
(1) 将小组岩石分享的三点内容出示一张幻灯片, 对于重点的第3点改变颜色, 增大字号。
(2) 将观察4颗岩石改为着重观察2颗岩石, 合作的方法建议组内再分成两组, 3人观察一颗, 填写记录单, 然后再交换观察, 补充记录。
(3) 分类记录表改为填空式, 语言部分老师写出来, 学生主要填分类的关键字如:颜色, 和分类结果岩石的序号。
2) 第二次教学改进。
主要展示环节:
环节一:石头展览会。
那么这些天然的石头都有哪些特点?我们来开一个石头展览会, 老师让你们带的岩石都带来了吗? (屏显)
看看我们所带来的都是岩石吗?
你是从什么哪里得到的?
和同学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环节二:观察岩石。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的岩石收好, 我们来观察老师给大家带的6种岩石 (屏显:建议合作学习方法) 。
–小组先选择2颗岩石。
–3名同学观察一颗, 完成记录表, 另外3名或2名同学观察另一颗, 填写气泡图。
–记录完成后, 组内关键交换岩石和记录单, 进行补充和讨论。
环节三:给岩石分类
虽然每块岩石都有各自独特的特征, 但是不同的岩石之间还是有些相似之处, 如果把这六块岩石分分类, 你们准备怎么分? (按什么标准分, 分成哪几类)
主要观察点:
【课堂发现】
可取之处:
(1) 小组内学生分享自己带的岩石知道该说的要点了。
(2) 小组观察岩石有了合作的气氛。
(3) 分类记录表填得也比较快了。
问题发现:
小组观察岩石活动时小组合作是有了, 但是探究性比较少, 就是按照老师板书的颜色、花纹、透光性等观察方面去观察, 再记录。主动发现的意识不明显, 不强烈。
自我反思:
老师包办得比较多, 怕学生没有想到一些观察方法 (如刻划) 和观察方面 (如岩石是颗粒状还是层状) , 因此在介绍观察方法时就尽可能地告诉了具体的观察方法, 和每种观察方法下应观察到哪方面的特征。
教研组讨论后改进办法:
引导观察方法时不将观察的方面写出来, 只是引导一下,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看哪些组观察得多, 记录得多。然后小组汇报时再全班补充, 老师写出观察的方面。并进行表扬评价。
6 总体小结与反思
经过两次实践两次反思和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导学关键问题”的初略研究, 我对科学课的小组学习教师导学方法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第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 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一种教学活动,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不甚了解, 因此教师不仅要思考整节课的教学设计, 还要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这样在小组热热闹闹的背后才有实质的活动过程, 学生才有合作的体验和收获。第二, 科学课小组合作还要体现探究的特点, 因此在思考小组合作的内容方面要设计探究的内容, 活动既有老师要求的程序, 又有过程中的探究。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更有兴趣。第三, 为了激励学生的探究能力, 还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修订稿)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以学科素质发展为导向,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更好地进行科学教学,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
二、目标的落实
(一)加强了新课改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1、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新课标的学习。本学期,我们教研组通过教研活动重新学习现代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掌握新教材,研究改革思路,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加强教研组职能,切实开展好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不断研究新课例,学习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不断充实自身的业务素质,始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3、通过“备、说、上、评”活动,开展课例研究。4月2日上午,由刘红梅和王大雁老师分别执教同一节课,即三年级下册第22课《安全用电》,然后学片老师分别对这两节课进行了评课,大家首先肯定了这两节课的大家首先肯定了这两节课的成功之处,然后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诚恳的交流与剖析,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主题大家对两节课的成功之处进行了整合,初步探讨出了“对于搜集整理资料的课应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路子,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在分析学生学情,课前布置搜集资料,课上整理、交流资料和课后评测学生学习结果上寻求多种途径和方式,使教师教学有效,学生学习有效。
4、新学期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优化课堂教学。学片教师积极按照教研室的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制作课件比赛,活动中,大家努力克服学校条件差,基础薄弱等困难,出主意,想办法,每位教师都参加了本次比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科技前沿动态,复杂抽象的科学研究过程,激发课堂活力,着重提高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积极参加学区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每次学区组织的教研活动,我们都认真参加,并且在活动中积极发言,不断吸取新的教学思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2017-2018学年度上期)
朱锦兵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科学课,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为了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直以来我从学生实际出发,本着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但由于知识难度的增加和学生基础较差,想再向前提高,需要做的工作就相当大了。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本学期我试着做一些大胆的尝试。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在每次操作实践中,针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学生学不好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是与学生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科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基础知识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科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尽量降低教学目标。
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要抓好科学用语的使用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深入浅出地分析,力求100%的学生理解,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科学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时间,多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的内容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去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解决教法、学法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课一定是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厚了。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我努力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另一方面,力求以最优的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了寻求最好的教学设计,加强了解 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差异,在课堂提问、布置练习时留有不同层次的问题,再次就是把握每课的重难点,力求人人掌握重点知识,绝大部分能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较轻松地掌握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认识科学知识,认识科学事物变化中的规律,在开学初就开始发动学生找备用实验器材、材料,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掌握知识效果也较好。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平时科学试题中常出现科学探究内容,这对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平时教学中涉及能源、环保等社会热点的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加强,这就要求科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要求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用科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科学课程标准
加强新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用先进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现在的新课程,很多老师都感觉到处理教材有一定的难度。内容形式多样,活动性、操作性的内容占教材绝大部分比例。面对这种情况,一是通过个人自学和集体讨论学习相结合形式学习新课程理论,充实头脑,深刻把握课标精神内涵;二是通过网络收看新课程解读、新课程讲座等专题影片,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做到融会贯通;三是提高网络研修、个人自省的方式,在网络上与教材交流群中的教师商讨每课中的疑问和教学设计,利用读科学课杂志的机会,了解同行们对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策略,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学各环节,提高教学效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有时候还是让学生接触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力的培养。
五、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各种教研活动中,听完课后要主动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探讨成功经验及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自己和他人更好的课堂效果。
2、坚决杜绝了教师无备课便上课及教师备、教不一致的现象。每一天上午第一节课,在无特殊的状况下,校长和教导主任进入课堂,除第一节课外,学校还采取推门课制度,随机听取教师上课状况,并随时检查当堂备课,查看教师备教是否一致,这样,基本杜绝了教师的备课意识。
三、教研活动方面:
1、虽然坚持了每周的校级教研活动和乡级教研活动,但效果不明显,教师参与度不高,教师对教研的形式比较反感,下学期争取集思广益,采用一些教师们感兴趣、有实效、有使用价值的教研活动,真正起到教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2、整体阅读活动继续坚持早午自习的阅读制度。透过本学期到后铺小学、闸板口小学、实验小学的参观学习,发现我们的早自习阅读书目单一,并且不适合晨颂。因此,本暑假给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搜集适合本年级的美文、古诗、诗歌等,全乡整理成册,作为晨颂教材,这样将丰富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我们的语言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爱上我们的文学。
3、课题研究,本学期按照课题的进度,继续开展我校的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和运用环境的现状分析及改善策略研究》,虽然在进行中,但实效性不大。
4、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给教师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本学期我校教师石元佳、董会龙参加了乡级基本功大赛,虽然整体成绩不高,但对这些年轻教师的各方面起到了必须的锻炼和提高。
四、学生发展
1、教导处和政教处相结合,继续加强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等各项养成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透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板报等形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2、为了丰富学生的在校的活动,本学期开展了丰富的活动:3月27日举办了由教导处自命题的二三四五六年级的查字典比赛;4月15日举办的一二三四五六年级的数学口算比赛;4月23日举办的全乡讲故事、演讲比赛;4月25日五年级胡青云、六年级杨子琪参加了乡级讲故事比赛,胡青云并晋级了县级讲故事演讲比赛;在4月29日举办的乡级运动会上,我校取得了总体成绩第三名;5月5日组织三四五六年级学生举办了《汉子大比拼》活动;5月30日的庆六一文艺汇演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各种潜力,活跃了校园的文化生活。
五、教师发展方面
1、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本学期我校曾派多名教师到实验小学、后铺小学、闸板口小学参观学习,学习兄弟学校的一些好的教学方法、管理方法及措施,透过比较,查找不足,以此提高。
2、为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及教学潜力,本学期我校王双双、王静、董会龙老师参加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活动,臧新改教师参加科学国培培训。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现代教育中, 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后, 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大家。先前的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作为一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 更应当及时地转变观念, 以适应新的课程要求。
首先, “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及时转变角色。对过去已经形成的老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要及时修正, 改变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知识教学目标上, 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要改掉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的注入式教学。要把课堂的主角身份还给学生, 教师起到导演的作用。可以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形成多样化课堂, 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 使得教学气氛和谐, 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 真正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 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 多“看一看”, 多“做一做”, 多“说一说”。因此,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要大胆地放手, 从而达到化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还学生主体的地位, 让学生从感知中领悟到知识。充分让他们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以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 要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与否和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 学生往往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爱上了该教师教授的这门课程, 也往往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 而永远厌恶某门课程。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的是要求有一个和谐、赏识、宽容、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教师的宽容之心, 能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保持愉悦的良好心情, 必然有利于学习。而宽容和对学生的赏识, 更能为学生兴趣之火的燃烧添加无尽的燃料。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小学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而实践活动则顺应了儿童发展成长的特点。通过丰富课堂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等方式, 给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等实践操作的机会,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很自然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 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 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讲授“乘法的计算”时, 如果讲授多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可以借助1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更进一步, 学生会有一种攀登高峰的感觉,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能提高探究能力。
三、建立生动丰富的课堂
生动活泼的课堂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在玩中学、乐中学, 在不自觉中学到知识, 是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和老师都很愉快, 没有感到学习的辛苦和劳累。
生动活泼的课堂的建立, 要借助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大大弥补了自制教具的局限。尤其是在多媒体教学中, 如果在注意关注鲜艳的色彩、可爱的形象、逼真的动感、迅捷的切换等技巧, 更会大大吸引学生,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设置猜疑
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中设置各种猜疑, 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 故意设置猜疑环节, 让学生想、猜, 大胆发言, 没有批评, 只有鼓励, 学生们的想法会多起来, 答案也五花八门, 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课堂也更活跃了。经过长期的实践, 老师会发现, 通过设计各种灵活、开放性的练习, 让他们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沉浸于猜想的成功之中。
总之, 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数学课程的特点, 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化, 营造良好的课堂, 服务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通过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结合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加之设置各种猜疑环节, 能很好地促进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其主体地位, 使学生从“乐学”到“要学”, 从“要学”到“会学”。
参考文献
[1]贾艳红.新课程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J].大观周刊, 2012 (15)
[2]刘新霞.浅谈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及实践[J].读写算:教育导刊, 2012 (6) .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回顾本学期里所做的工作,能够感觉到自己又在很多方面有了提高了。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一下。
在这一个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中,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努力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经常学习《新课标》,认真备课,教法力求活有实效,让学生自主性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在上好课的同时,细致地批阅作业,并帮助学生及时订正。课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教学工作中,我立足课堂。为了更好地在课堂阵地上发挥最大的功效,我努力学习。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通过学习,我不断充实自己,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匆匆的一学期结束了,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工作。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用德律己
我热爱和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热爱本职,踏实工作,不追逐名利。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并且能够顾全大局,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方法引导:制作树叶贴画的方法。
活动设计:探究叶子的特点、作用, 制作树叶贴画。
一、活动主题背景
在美丽的大自然中, 除了色彩缤纷的花朵之外, 最引人注目的应该算是千姿百态的叶子了, 正是有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叶子, 各种各样的植物才得以正常生长。此外, 植物的叶子能够释放氧气, 为人类提供食物、遮风挡雨……事实上, 树叶还可以在我们的一双巧手下, 摇身一变成为漂亮的作品。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兴趣, 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组织学生观察认识常见的树叶, 如叶的种类、用途, 并引导学生欣赏叶子的美。
3.指导学生制作叶贴画,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参与其中, 尽量发展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活动准备
1.搜集各种各样的叶子。
2.搜集叶子的种类和用途的相关知识。
四、活动过程
(一) 激起兴趣, 导入活动
1. 听儿歌说出儿歌中唱出了什么?
2. 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神奇的礼物, 赶快打开礼物盒看看到底是什么?
(板书:叶子) 这节活动课是和叶子有关的, 有信心和老师一块完成本次实践活动吗? (有) 请用你最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二) 实践活动
现在请同学们拿起叶子, 仔细观察, 看看它们分别像什么?谁来告诉老师? (学生汇报交流)
1. 认识叶子
(1) 形状
除了我们手中不同形状的叶子, 老师还搜集了一些不同形状的叶子, 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叶形 (卵形、心形、扇形、鳞形、掌形、龟背形) 。再介绍一些特殊的叶形 (矩圆形、圆形、三角形、箭形、琴形、戟形、剑形。) 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我们手中叶子的不同形状呢?指名回答。 (师板书:形态各异)
(2) 颜色
叶子除了形状不同, 还有什么不同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生观察, 讨论得结论。 (师板书:颜色不同)
(3) 结构
通过学习, 我们知道了叶子形状不一样, 颜色也不一样, 仔细看看这么多叶子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老师可以作指导, 然后课件出示叶子的结构图, 指名学生进行分析。
(4) 了解叶子作用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 叶子的种类真多啊。我们认识了叶子形状、颜色、结构后, 同学们想一想叶子有什么用处呢?你知道吗?
学生汇报交流。 (银杏叶价值:银杏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实践证明, 平时以艾叶每月熏蒸1~2次, 在冬季及流感流行季节每周熏蒸1~2次, 能使各种常见致病菌、病毒的数量显著减少, 从而有效预防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茶叶可以泡茶。枫叶:祛风除湿, 行气止痛:用于肠炎, 痢疾, 胃痛;外用治毒蜂螫伤, 皮肤湿疹。叶子可以吸灰尘、叶子可以遮风挡雨等。)
学生汇报交流。 (交流中顺便赞美叶子的奉献精神)
2. 制作叶贴画
(1) 欣赏叶贴画
漂亮的叶子不仅能美化环境, 还能美化我们的生活。请看这是聪明的孩子用叶子做成的贴画, 漂亮吗? (课件出示)
(2) 指导学生制作叶贴画
你们想不想也用自己聪明的智慧来制作一张更漂亮更有创意的叶子贴画和他们比一比呢?好, 下面我们以小组进行一场比赛, 看哪一组做得更漂亮更有创意。在做之前, 老师有几个要求:首先, 小组成员商量好, 你们准备做什么样的贴画;其次, 尽量不要破坏叶子的完整性;最后做好后, 给你的贴画起一个动听的名字。十分钟后以小组展示。现在开始计时 (老师在巡视过程中鼓励学生抓紧时间)
(3) 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展示的过程中) 用你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 你们小组做的是什么样的贴画?再次鼓励:你们真了不起, 一个个都是心灵手巧的小制作家。哪一组的制作更漂亮呢?老师把自己的贴画奖给最佳制作小组的同学们。大家用掌声鼓励他们。同时也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三) 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 我们的收获可真大呀, 我们知道了叶子的形态各异, 颜色不同, 作用广泛, 它既能美化我们的环境, 又能美化我们的生活, 真是神奇的叶子。叶子的奥秘太多太多了, 希望同学们下去以后多多练习。 (课件出示拓展延伸, 师布置作业)
(四) 活动总结
一学期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工作,紧张、碌而收获多多,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更上一个台阶,特总结如下;
一、教师个人素质方面。
1、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作为一名非专业的科学老师,我知道自己有很多的不足,教学经验也很不丰富,所以我要求自己每星期最少听一节课,如果碰到公开课,不是自己科组的,我也会跑去取经,所以什么课都听,我想学科虽不同,但课堂的组织每科都是有共性的。从听课中,我感觉到了自己和其他老师的差距,从中也收益多多,2、多看专业书籍,给自己及时充电。专业知识是个人修养的重要表现,这是只通过听别人的课是学不到的,只有自己多看专业书,来提高自己的修养,特别是科学老师,科学课程包括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的内容,知识涵盖面非常的广,所以我经常会跑图书馆,借《科学课》、《科学探索》等科普书籍回来阅读,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经常上学校的《教师自助学习网》学习有关教学的知识,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二、课堂常规教学
1、备好课,做好上课前的充分准备。
作为一名老师,首先最基本的就是上好课,而上好课的基础就是备好课。我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每次的培训会,我从不缺勤、早退,认真领会会议精神实质;每次的集体备课,我都仔细听,认真记,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每个星期只要备四节课,我都会提前一个星期备好,写好教案。提早准备好材料,有些实验没有器材,我还自己掏钱买。我们的学生一星期才回家一次,比如有些材料需要同学回家带的,必须提前一周告诉同学,带过来。在备课的时候,我会充分的分析每课的重难点,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力求自己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备课时,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虚心请教,或上网查资料,积极吸取别人的优秀经验,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等。
2、上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方面:科学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有明显的不同,且教学内容广泛,因此,我努力改变教学的模式,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我选择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以观察为主的课,我尽量带学生到教室外面进行教学,让他们亲历现场观察大树、叶片、蜗牛、蚂蚁、蝗虫等,要求他们有顺序地观察,并进行追踪观察,做好记录。这样强调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的增加,下课了还追着我兴奋地谈他们的发现。努力准备较充分的观察材料(如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或图片等);以实验为主的课,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自参加实验活动,注意在教学中渗透科学认识的程序,即: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经过思考,做出假设-通过实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如教学四年级《如何加快溶解》一课,我让学生观察一块肥皂,提出问题:肥皂能在水中溶解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再让学生讨论:“如果要使肥皂溶解得快些,你们有什么方法?”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搅拌切碎 用热水。再自主选择研究主题。讨论好实验方案后,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在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最后教师分发实验器材,学生合作实验。学生便在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增强了自己的实验能力。以科学考察为主的课,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努力组织学生进行考察活动;以口头表达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在讲清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努力增加了训练的机会;以逻辑推理等内容为主的课,从具体形象思维入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并教给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三、不足之处
《电路出故障了》
赵二小 张琦
一、教材分析:
《电路出故障了》一课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典型的串联电路。接着课文创设了电路出故障了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查明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对电路进行检测,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在电路检测器制作完毕后,要学生思考一下,怎样用它去检测有故障的电路?教师最后应说明,电路检测器是一种检测电路的工具,以后会经常用到,强调它只能在实验室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在学这篇课文时,学生已经初步适应了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再加上前面教学的铺垫和原有的生活知识,基础较好。此外,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二人一组,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因此,教师通过创设情境,重视学生积极合作,引导他们大胆猜想发言。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材料准备等:
1、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会探究电路故障的原因;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注意渗透安全用电知识的教育。
(3)科学知识:认识电路及电路检测器,知道什么叫电路,会做电路检测器。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探究电路出现故障的原因。
(2)难点: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3、教学课时:1课时
4、教学准备:
学生用:
(1)每组小灯泡2个、灯座2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3根。(这些材料有“问题”)
(2)电路检测器:小灯泡1个、灯座1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2 根。
(3)科学文件夹(记录表)。
教师用:
(1)小灯泡2个、灯座2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3 根。
(2)万用表1只、电笔1支等。
二、设计理念: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使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的为每个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提出各自的想法,然后能够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教师创设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探究问题、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活动中获得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及引出电路:
同学们,你们认识桌上的这些材料吗?如果把它们组合起来会有什么现象?教师出示组合的电路,指出灯泡亮了,说明电流经过了小灯泡。教师故意断开导线,问:“现在出现了什么情况?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由小灯泡、电池、导线组成的电流的路线叫电路。(板书电路)
[设计意图:通过小灯泡的亮灭,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电路的概念,为下面的故障作铺垫。]
(二)组装电路:
1、这些材料你能组合吗?
在组合前,老师有个问题:“你们在组装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比一比,哪组快?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有问题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三)交流讨论:
1、说一说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
小灯泡没有亮是怎么回事?引出课题,板书:电路出故障了。
2、你们知道小灯泡在组装过程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3、你们知道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吗?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在科学文件夹上。
4、交流讨论的记录,教师整理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猜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鼓励学生提问,学会做好讨论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四)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1、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找到了,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说一说,你的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步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电路故障,也为引出电路检测器作铺垫。]
2、我们还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检查。
3、(分发材料)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必要时,教师可以辅导)展示几组好的电路检测器。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做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电路检测器。]
4、我们用它怎么来检测呢?教师可以指导使用方法,讲清检测标准,然后让学生检测演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很重要,教师要指导使用方法,讲清检测标准,建议可以使用检测器电路图,这样可以更清楚明了易懂。]
5、现在你能准确找到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吗?在刚才的电路上试一试、找一找?
[设计意图:这一步旨在让学生学会使用电路检测器。]
6、说一说,你们检测出来电路是什么故障吗?
7、你能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每组需要的材料可以派人到讲台上领取)
[设计意图:学生找到故障后,又自己去解决故障,有一种胜利成功的感觉。]
(五)课外延伸
1、如果家里的日光灯不亮了,能不能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为什么?
2、你能用其他方法检测吗?(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后,分别出示电笔、万用表,而且简要说明电路检测器只是万用表的一个“小弟弟”。)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警告学生不能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220v的家用电器电路,渗透安全用电教育。此外让学生了解其他检测方法,增长知识,扩大视野。]
(六)小结:说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自评自己及小组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学会评价自己及他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便教师在下一轮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三年级生物单元的教学, 笔者认为应该让科学课堂植根生活, 把握生命教育的活动的点、线、面、体.
一、开展零距离观察, 调动科学课堂兴奋点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 才能显示成效.三年级是小学《科学》课初始阶段, 小学生对这门新课极感兴趣.
教材中, 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观察实践来进行, 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 再联系课内所获知识, 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教室外面, 与所观察研究的对象零距离接触, 开展研究活动.
科学课的观察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感知活动的观察, 要求观察者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感知.二是作为科学方法的观察, 要求观察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 想各种办法进行观察, 其中包括运用工具进行观察.如果观察大树,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来到室外, 来到大树下, 让学生在与大树的近距离接触中, 通过多种手段、方法开展观察活动.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绳子测量树的粗细, 用放大镜观察在树下活动的虫子, 还要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 收集实物标本, 拓印树皮图案等等.
对蜗牛的观察, 我首先指导学生开展寻找蜗牛的活动.学生们在寻找时发现:蜗牛都是在比较潮湿、阴凉的地方找到的;或者待在比较嫩的叶上, 叶子上还有缺损.这些来自于自然生态的问题, 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回到教室后, 我们同样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对蜗牛进行研究, 如用放大镜观察蜗牛身体的构造, 用尺量一量蜗牛的大小, 甚至用电子秤称量一下蜗牛的体重等.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 他们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实验, 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用感官进行观察, 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 用维恩图帮助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走进自然的怀抱, 让学生开展零距离的观察,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奋点, 而且能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获得刻骨铭心的探究经历, 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观察活动中去.
二、创设情境实验, 架设活力课堂中轴线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教学做是一件事, 而不是三件事”.这些话语的核心意思是强调“做中学”.科学探究离不开实验, 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创设有情境的实验, 是激发和诱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有效手段.什么是有情境的实验?我想应该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生活单元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实验“情境”因素, 营造“生态场”, 让学生来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
在研究蜗牛的运动方式时,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旧光盘、笔芯、明胶片、钢丝等材料自制的“蜗牛竞技场”, 让孩子们观察蜗牛在“竞技场”上的表现.教室里顿时热闹开来:有组织蜗牛赛跑的, 有让蜗牛走钢丝的, 有让蜗牛爬竿的……十多分钟“玩”下来, 孩子们意犹未尽, 汇报时的收获自然也是精彩的:孩子们已经会用“爬”、“慢”等词汇描述蜗牛的运动;知道蜗牛是用腹足作波浪形前进的;在爬行过程中有粘液留下的痕迹……
在认识蚂蚁的身体时, 我给每组学生提供了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各一个, 从网线的内芯剪了八断长短不一的细电线, 让每组学生用这些材料来拼一拼蚂蚁的身体, 然后进行交流, 相互纠错.通过拼图的游戏来组织课堂, 每位同学对蚂蚁头、胸、腹的大小比例, 三对足以及触角的生长位置就不会忘记了.同时, 又把枯燥、平淡的交流活动变得活泼生动, 富有情趣.
在教师指导下, 对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的一系列观察活动经历, 对学生在课外、校外的自发观察认识活动施加了积极的影响.创设情境实验, 放手让学生“玩”, 则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玩”中感悟生命之奇妙.
三、组织实地考察, 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 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在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结果, 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求证的过程, 懂得了方法, 这是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因此生活才是教育第一课堂.实地考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通过调查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调查, 也是让学生进行“生态体验”的有效平台.
如教学《水生植物》一课时, 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边上的小河边去看看, 了解一些常见水生植物, 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态体验机会.让学生亲自看看, 整个河道基本都被水花生覆盖, 就像一片草坪, 河的两边也全都堆满了厚厚的水花生, 已经看不见河水;只有被围栏围起来的地方, 有少许的浮萍, 但是水底下看起来却是黑压压的, 一点儿也不清澈.看到这样的情景, 学生自然会想, 这些植物有哪些好处、哪些危害呢?
考察活动中, 我们还可以找找周围有没有水葫芦、金鱼藻等其他水生植物, 然后各小组收集一些水生植物装在保鲜塑料袋中, 带回教室进行观察、研究.这样的活动, 才能触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体验科学探究的“科学味”.
科学源于生活, 生活蕴含科学.把生活科学带入课堂, 是一种比较适合现代孩子的学习方式.孩子们会感受到科学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觉得科学其实就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让学生们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与社会交往, 与自然接触, 与人交流, 在这样很现实、很客观的互动中, 懂得了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探究空间.
四、建设生态场馆, 关爱生命资源联合体
“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当从尊重生命开始, 使人性向善, 使人胸襟开阔, 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科学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进行科学探究的生态环境, 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教材的特点, 开发学生身边的环境, 把各个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化资源与科学结合起来, 同时对学生进行感悟生命、关爱生命的教育.
如上了《蚯蚓》一课, 我在实验室里开辟一角, 放上一个小水缸, 成立了一个管理小组, 让同学们为蚯蚓建立了一个家———栖息地.学生们亲手为蚯蚓建立栖息地, 并不断地给予照料, 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 从而大大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的意识.学生们通过对小动物生活环境的布置, 既运用了所学的知识, 使知识在体验中得到了升华, 又产生了某些情感, 特别是增强了对生物生存环境的高度关注.
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在班级中建立一个生物角, 让学生把一些花草等植物带到教室里, 把家里饲养的小金鱼带到教室里;在校园里开辟一个小小植物园, 带领学生亲自种植一些花草, 并进行管理维护;在校园里种几棵桑树, 方便学生采桑养蚕.蚕是学生们容易亲近、愿意亲近的小生命.当学生们用心去呵护蚕宝宝、养育蚕宝宝的时候, 其意义早就不是单纯的养蚕了;当学生们通过蚕来体味生命存在的时候, 珍爱生命的教育也就孕育其中了.
通过开展小种植、养殖活动, 学生可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动植物的生长规律, 体会生命科学的奇妙.当然, 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精心指导, 必要时作示范.这部分活动大多是由学生课外完成的, 培养他们自觉地长期观察记录生长变化的兴趣尤为重要.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总结
任课教师:万勇小学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生探究对象是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共安排了5个教学单元:《骨骼与肌肉》、《养蚕》、《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调查与预测》。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教材设计了触摸、模拟、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作用,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懂得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
第二单元《养蚕》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完整的养蚕过程,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体验到为养蚕所付出的辛苦劳动和养蚕成功的快乐。
第三单元《物质的运动》选取了力学中可直接感受的“运动”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物质的基本规律之一,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方向,力有大小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对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探究,使抽象的力的概念得到理解和深化,能综合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自主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单位:白沙滩镇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8木材 教材分析
“材料”是《课程标准》中强调深化的内容。材料及材料的使用情况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材料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是“材料”单元的第一课,以“木材”作为学生研究的素材,旨在让学生从研究身边常见的材料入手,认识人们对木材的利用,认识木材对生活的重要性。并能养成对常见材料进行研究的好习惯。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年学习科学的经历,他们对于科学的学习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于自己动手做来研究问题更是有着很大的热情,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学习的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好,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展开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教学重、难点:
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从而发现木材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木材,如:杨木、梧桐木、槐木、松木、枣木、椿木等。
教师准备:酒精灯、火柴、放大镜、电池、小电路、导线若干、小刀、湿木头、干木头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把谁带到课堂上来了 生:木材。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木材。(板书
8、木材)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木材的图片出发,激活学生与木材相关的知识和生活情景。为下面新知识的学习作了一个很自然的引入过程。)
二、探究木头的特点
1.课上交流
师:提到木头你会想些什么? 生:想到大树。
师:对,木头来源于树木。生:想到家里的家具。
生:木头可以燃烧用来作燃料取暖。生:想到木头可以做玩具。
生:古时候人们还可以用木头做木桶和马车。师:是的木头在生活中用途非常广。生:想到我们用的纸张。
师:现在有的纸张是用木浆做的。
……
出示图片:大树、家具、木桥、木房子、木质工艺品。师:木头在我们生活中极其常见。说说你见过什么木头呢? 生:我见过杨木、松木、梧桐木等。生:我见过椿木和榆木。
……
师:能说说你见过的木头有什么特点吗?
生:我见过木头的有的是红色,有的是黄色,还有的是褐色的。生:有些木头的摸上去很光滑,有的很粗糙。生:有的木头有香味,有的没有。(设计意图:学生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通过“交流与讨论”的教与学,满足学生这些需要于一身,在这一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交流与讨论”的学习场所。这样构建起来的环境是民主和谐的交流讨论教学环境,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和信息交流,形成满意、愉快、互助、互动的积极学习氛围。)
2.提出探究问题
出示:几种木头做成的物体图片:木纹、木船、圆木、火柴、枕木。师:根据这些图片你会想到木头的什么特点? 生:木头都有好看的木纹。(板书:木纹?)
生:我想到木头不怕水,还想到木头能漂在水面上。(板书:不怕水?浮在水上?)生:我想到木头不会传电。(板书:不导电?)生:我认为木头很容易点燃。(板书:易燃烧?)生:是不是做枕木的木头很特殊? 师:说说哪里特殊?
生:它是不是象石头一样很硬。(板书:硬度大小?)师:老师板书的这些都打上了问号,这是为什么? 生:老师是不是不相信?
生;老师是想让我们研究这些问题。
师:能把这些问题说完整吗?比如(利用大屏幕出示),是不是所有的木头都不怕水,是不是所有的木头都能浮在水面上,不同的木头在水里的浮沉情况一样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木头都不导电? 师:很好。
生:不同的木头导电能力一样吗? 生:不同的木头硬度一样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木头都容易燃烧?
(教师打出学生的问题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利用有趣的生活中常见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如:根据这些图片你会想到木头的什么待点?利用六幅插图,学生会提出:木头有好看的木纹,木材可以浮在水面上。木头可以燃烧等问题。看完图片让学生提出问题,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师:同学们可真像小科学家一样会提问题,你打算怎样研究这些问题呢? 生:我们查资料。生:我们做实验观察。
师:我们选择做实验的方法,课下再查资料好吗?请每个小组先选择内容再制定研究方案。(学生讨论、汇报。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设计对比性实验。)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实验过程防止烧伤、割伤等。
2、根据要求,正确使用酒精灯和连接电路。
3、记录员把同学看到的现象全部记录下来。
4、实验结束后把实验器材放到指定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理的猜测,得出了需探究的问题,这一节就是针对学生自己猜测的内容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通过全班交流,小组内修改实验方案进而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利于正确而完善实验方案的生成。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设计一些实验,是的确有成效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率先提出了“注重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的教学理念与当今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因此在现如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上注重儿童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应始终贯穿于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整个实践过程。)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适时注意学生的实验,并提出有效的引导)。
(设计意图:我认为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的感性材料丰富、深刻,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5.汇报交流
师:下面请各小组分别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研究情况。生:我们研究的是木头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我们把不同木头制成大小一样的的木块放进水里,发现它们都浮在水面上,但是杨木露出水面的部分比槐木露出水面的部分要大得多,比梧桐木露出水面的部分要小一些。
生:我们也是做的这个实验,我们还发现外面涂了漆的杨木比没有涂漆的杨木变沉了,木头涂了漆就不怕水了。
师:是的,木头内部有的缝隙比较大,里面会吸水,不过吸水能力有差别,用来做船的木头不但结实,而且吸水性差,通过外面涂上油漆或在桐油里浸泡等方法,使它更耐腐蚀,常见的有柏木等。
生:我们小组比较的是哪种木头易燃烧。把一样粗细的木条放在酒精灯的火苗上,最先燃烧的是松木和梧桐木,后来杨木燃烧了,槐木最慢。生:我们研究的是哪一种木头比较硬,我们分别用小刀在梧桐木和椿木两种木板上用小刀刻,梧桐木很容易刻,而椿木就难刻,梧桐木用手指甲就能划出道道。师:思考过原因吗?(学生摇头)
生:我们小组思考了,我们又观察了这两种木头的纹里,发现纹理的粗细不同我们认为纹理比较细的木头比较硬,纹理比较粗的硬度比较小。
生:我们小组是观察的木头的木纹,我们发现有的木头有漂亮的木纹,有的就没有,有的木纹是直的,有的是弯的,还有的一圈一圈的。
生:我知道一圈一圈的是年轮,通过数年轮可以知道这棵树长了多少年。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出示:木头的特点:
1、大部分木材易燃烧。
2、木材有花纹(年轮等)。
3、木材软硬度不同,有的较软,有的很硬。
4、木材有沉有浮,浮的多,沉的少。
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导电性能很弱。
(设计意图:实验后,引导“得出结论”从现象到分析比较、推导得出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
三、认识天然材料和木头的应用
师:根据大家对木头的了解,我们知道木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天然材料,人们要想得到木头就要依靠种树,而不会直接制造出来,象这种材料我们叫做天然材料。你还能举出几种天然材料吗? 生:石头 生:棉花
……
出示:资料卡:
天然材料: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竹子、煤、石油等非人工合成的材料。师:塑料是不是天然材料? 生:不是。师:为什么?
生:它不是来自大然的材料,所以不是天然材料。师:那它是什么材料? 生:它是人们造出来的。
师:对,所以称为人造材料。人造材料还有什么? 生:人造纤维 生:人造革 „„
出示:资料卡: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人造革、人造纤维等人工合成的材料。
师:同学们知道一棵树从小长到能盖房子或造家具一般要用多长时间吗? 生:两年。生:五年。
出示:
一棵树从幼苗长大成材需要的时间 杨树
3----5年
柳树
8----10年
松树
12----15年
紫檀木
25年以上
师:俗话说:十年树木,也就是说一棵树长大成材一般要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有的还要更长时间。由此你会想到什么? 生:木头是不容易得到的。
生:我们要爱护木头,不要浪费。生:我们还要多植树。
……
师:目前我们社会上使用一次性木筷的现象仍非常普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
生:我认为虽然方便,但是太浪费了。生:应当用其他的筷子来代替。四:评价总结:
1、这节课同学们对木材进行了悉心研究,真不简单!你们能不能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研究的内容,谈自已的收获。
(设计意图:整节课上完学生掌握的知识是比较零散的,不牢固的。这时。我抓住课堂小结这一环节,首先发挥学生的主体,让学生集体交流,老师再用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勾画出刚学过的重点知识.就能给学生加深印象,并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拓展资源
师:请同学们课下一是查阅资料了解木头的有关知识,比如什么样的木头在水里是下沉的,楠木为什么这么珍贵啊等。二是调查一家中等的快餐店一年要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一年需要多少木材。根据你的调查写一份倡议书,我们开展一个向一次性木筷挑战的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科学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板书设计
8、木材
木材的特点:
1、木材有纹理。天然材料:
2、木材易燃烧。人造材料:
3、木材有软有硬。
4、木材大多数浮于水面,少数沉。
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头导电弱。检测试题
一、填空 1.我知道木材的特点有:。
2.木墩上的环形花纹叫,它记录了树木的。3.木材是材料,人们可以用木材做、、、等。4.我知道材料分材料和材料两种。
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国的森林资源丰富,所以产品的包装应该多使用木材。()
(2)有些木材具有特殊的香味,有的还能驱虫,可用来制作名贵家具。()(3)所有的木材在水中都不会下沉。()
(4)在北半球,通常树木朝南的年轮比朝北的年轮疏松。()
三、把木材的特点和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用线连接起来。
四、简答
发现电线断落在地上,可以使用干燥的木棍将其挑开。这是利用木材的什么特点? 教学反思
问题是探究的开始。在引入时,我注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探究问题,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学生不仅在课堂开始会提出一些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认真观察及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思考,直到带着产生的新问题走出课堂,在课后将探究活动持续进行下去。
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他们一方面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心理也较为浮躁,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枯燥乏味或是缺乏吸引力的东西更是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些都给我们的阅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那么如何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创新改革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四年级的孩子是活泼好动的,喜欢活泼多彩的教学方式。然而目前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基本上还是“黑板、粉笔、教材”这老三样,十来岁的孩子天天面对这些东西,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同时我们的课堂也缺乏互动,老师提问,下面经常鸦雀无声,大家都不想不愿意回答,课堂气氛十分沉闷。
2. 教学理念落后。
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还是把教师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过分强调学生的勤奋刻苦。通常一节课全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老师几乎不会去考虑学生想不想听,爱不爱听,而且语文经常是二三节连上,老师讲得辛苦,学生也听得昏昏欲睡,这对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
3. 过分拘泥于教材。
阅读教学与其他语文教学相比,更具灵活性,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把课文背下来,所以教材上的课文只是一种引导。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看到很多教师是“教材有什么,我就讲什么”,一遇到比较重要的课文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叫学生大段大段地背下来,缺乏对阅读资源的创新和开拓。这样流于形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既感到厌烦,更不清楚自己在干嘛,严重的甚至会对阅读技能产生偏差,认为阅读就是照本宣科,就是背诵,这和我们的教学目标产生了比较大的分歧。
二、应对措施
1. 加强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CAI)近年来发展迅猛并在教学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凭借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互动性,CAI能够实现很多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目标。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字里行间的那种深深的悲痛之情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和感受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他们离那个年代已经很遥远,很难体会到那个环境下人们的感受。而CAI则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我们可以先播放电影《周恩来》,通过真实资料和电影艺术的协作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周总理伟大而高尚的人格魅力,然后我们再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真实视频资料,学生在画面中人们悲痛欲绝的呼喊的感染下,才能从根本上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悲痛。播放结束之后,我们再结合课文进行分析,学生才能在脑海中建立课文文字与中心思想的有机联系,形成对阅读理解的直观印象。课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安排学生写读后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感受,这样对从根本上给他们打下阅读的基础是非常有用的。
2. 改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学生应该成为绝对的教学中心,要将更大的空间和舞台还给学生。比如,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过一把“老师瘾”,以《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搜集相关资料,由学生自己设计课题并进行课程的讲解,结束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和补充。在课程设计和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地加入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摆脱教师和书本的束缚,对课文产生自己的理解,从而自发地对文章进行理解和分析,这正是我们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最为重要的一环。如果有到过卢沟桥参观游玩的学生那更好,其绘声绘色的描述将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讲解又能在加深自身印象的同时在学生群体中形成积极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自发学习活动中来。
3. 以生活为源泉,丰富阅读素材。
生活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而生活中的东西也更能引起小孩的兴趣。比如在讲述《颐和园》和《圆明园的毁灭》这些课文时,可以结合时下热播的古装影视作品,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影视作品的看法。比如我在讲授这些课文时就是借助《铁齿铜牙纪晓岚》电视剧的,因为它轻松幽默,学生们都很爱看,于是我们看后一起讨论。当时这么美好、强盛的国家为什么后来会遭到列强的侵凌?学生们踊跃发言,而且他们对连续剧中人们安定生活的直观印象和《圆明园的毁灭》中的残垣断壁形成强烈对比,理解和记忆都非常深刻。
与此同时,我再将课文深化到爱国主义的高度,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们去烈士陵园,或是推荐他们去观看《南京!南京!》这些正在热映的爱国主义影片,这些看起来和我们的阅读教学没有关系,但实际上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能正真理解课文的内涵并且由点及面,将思维发散,形成自身的阅读方式和理解方式,这也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抛弃与时代不符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才能迈上更高的台阶。
摘要: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 他们一方面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另一方面心理也较为浮躁, 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枯燥乏味或是缺乏吸引力的东西更是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些都给我们的阅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那么如何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创新改革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涂全波.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邵新裴.人文关怀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 2005, (1) .
[3]刘新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汇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教育部.小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小学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01-02
2022小学四年级下科学教学总结07-10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进度09-29
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计划12-04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01-06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10-26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12-20
小学四年级英语教学总结09-30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学总结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