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结婚风俗礼仪

2025-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庆结婚风俗礼仪

重庆结婚风俗礼仪 篇1

中式传统婚礼 进入21世纪,时代在一步步的前进,婚礼也从繁到简再到繁,现如今,重庆的新郎新娘们开始越来越对中式传统婚礼感兴趣了。现在,给重庆即将举办婚礼的新郎新娘们讲讲我国传统婚礼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拜堂! 拜堂是古时婚礼中的必经过程,只要拜过堂,一对新人就成为了真正的夫妻,正所谓拜天,拜地,拜父母。一场新人也经过了诸多亲友的见证而成事实。中式传统婚礼中在迎娶之日,男家发轿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

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架麦。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戚朋友、职司职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

拜堂仪式程序如下:引赞:新郎莅位(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

安庆结婚风俗礼仪 篇2

这是安庆订婚的特别说法,在这一天男方父母来到女方家下礼金,定结婚日子,还有商讨结婚细节等,更重要的是如果下报日成功了,那么恭喜你这媳妇十有是跑不掉啦!据老人讲,下报日这天,男方除了要带上好烟好酒外,还要提上花生、莲子、红枣、桂圆四样,各为四两送到女方家里。

【糕】

子孙桶还要放上两条糕,给男方新房的亲戚占喜的。子孙桶在新娘出门的时候,由女方兄弟在拎着跟在新娘后面带出娘家拎进洞房。

这原本是具有安庆风味的一道美食,因为“糕”通“高”,寓意吉祥,当然是安庆结婚时必不可少的一样好东西,女方要在陪嫁的被子里藏糕,男方的亲友回去找,找到就意味着以后会步步高哦!更重要的是新娘从婚车下来的时候还要踩着糕下来哟!结婚总要取个好意头嘛

【喝糖水】

大连结婚风俗礼仪 篇3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男女一般在十八周岁以上结婚。婚期选择双日子,以求吉利。婚期定后,女方置办嫁妆,称为”陪送“;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男方设新房,打制家具,铺新床,办酒席。婚期当天早上发轿,轿杆上放一只公鸡随带四色礼,回来时,女方给一只母鸡名为”跟轿鸡“,表示双双对对,回来时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女方有送亲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亲的称“上客”、“大宾”。

喜轿回到男家时,新娘、新郎由宾相搀扶,双双拜堂,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双亲,最后新郎新娘对拜。拜后,由家人在地上次递传送麻袋称为”传代“,为新娘铺路到洞房。另有撤帐人端起放有五谷杂粮、枣子、铜钱的箩筐,口唱撤帐歌,将筐中物品撒放在新郎新娘的头上,直到进入洞房。再用称杆桃开新娘的盖头,意为称心如意。合礼后新娘站在床沿边”装新“,这时闹房的便开始了。

闹房时还唱闹房歌。唱词有”看新娘、贺新郎,一进洞房喜洋洋,左脚进门生贵子,右脚进门生凤凰“;”手打灯烛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妆,高的柜、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卧鸳鸯,鸳鸯成对,凤凰成双“。新房内充满欢乐和诙谐。晚上还有”听房“的习俗。

回门:婚后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向长辈们行见面礼,并上坟祭祖。三天夫妻双双回门省亲,当天返回。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称”回门“。

婚礼当天的基本程序

一、接亲

1、婚日当天新郎、伴郎穿戴整洁后取新娘捧花、胸花、扎婚车,随彩车前往新娘家接娶新娘;

2、此时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到影楼化妆(或在家里化妆);

3、摄像摄影人员在新娘家里先行拍照完毕;

4、新郎从彩车下来开始,在新娘家要经历拦门、行礼改口、接收红包、为岳父母佩戴胸花、入新娘闺房献花、为新娘穿鞋、互戴胸花等环节;

5、随后新娘与父母等亲人拍照留念,最后的项目是新人吃饺子;

6、吃过饺子后,新郎新娘就可以登车奔赴新房了,接亲的环节至此完成。

二、过门

1、婚车抵达新房家在新人进入新房前,一般要有个小的欢迎仪式,如鸣放礼炮礼花或奏乐撒花瓣等;

2、新郎亲属出门迎接新人,女性亲人主动从送亲的女方亲人手中接过喜盆等嫁妆,在新郎新娘后面簇拥新人步入新房;

3、新娘见公婆、改口。从现在起新娘正式成为新郎的家人,,新娘的弟弟挂门帘、请一个健康的男孩压喜床、新人坐福等;

4、娘家来宾看新房,亲家会面合影等;

5、拍新人、新房内几组镜头。由于婚礼仪式在酒店举办,过门的环节要比接亲的环节节省时间;

6、婚礼车队赴酒店的路上往往要浏览市容进行拍照,尤其我们大连的广场、绿地、建筑等景色十分诱人,摄入画面亦为婚礼增光添彩。

注意事项

1、结婚后第三天,要回娘家。大连结婚习俗当中需带礼品有活鲤鱼,意思是年年有余;粉条,代表好日子长远;酒,代表天长地久等,礼品要成双。

2、回娘家要头顶太阳去,日落前返回,娘家不可留客。小两口回家时,娘家要把女儿带来的礼品返回一部分,然后再加上几样,让女儿带回去给亲家。

西班牙结婚风俗礼仪 篇4

西班牙婚纱、礼服变化较大。中世纪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贵族新娘时兴穿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权力。14英国亨利六世的女儿费莉芭公主完婚时首次穿出白色婚纱新娘服。1840年英国未来女王维多莉亚身着白色长裙披纱出现在隆重盛大婚礼仪式上,从此白色婚纱为新娘盛装而逐领婚礼服装潮流,并保留拖地长尾的样式。在20世纪50年代,西班牙对婚纱礼服并不太讲究,一般只要是为结婚定做或新购即可。颜色大多为黑色或其他深色。现在新娘婚纱为纯白色或象牙白色。值得一提的是新颖别致的新娘王冠。相传在相当久远的年代,新娘王冠系用树根、树叶和草根编制而成,后来改用黑麦秸、爱神木、橄榄枝编制,其后变为用花枝、花束制作。

婚礼婚俗

西班牙人忌讳在周二和十三号这样的日子办喜事。6月份结婚者最多,其次为7月、9月、10月,1月最少。

东北结婚风俗 篇5

2、新娘坐车到婆婆家,下车之前要向婆家要下车礼。新娘家务必选一能说会道之人,下车礼越多越好,新娘越有面子。新娘下车时伴娘务必保护,不然会被闹新娘的小伙子闹得不亦乐乎。但是此刻的风俗是不闹新娘闹伴娘,所以伴娘要有思想准备。

3、新娘下车之前,男方家放鞭炮,敲锣鼓。鞭炮往往要放半小时左右。

4、下车后进家门先跨火盆。火盆里烧松枝、麸皮。取红红火火、幸福美满之意。跨过火盆时,就有人向新人撒粮食、麸皮、花生等。

5、然后拜天地。拜天地是结婚第一个高潮。左邻右舍、同学朋友这是闹新娘最凶,婚礼主持人在此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6、拜完天地拜高堂,最后夫妻对拜,入洞房。

7、入洞房又是一个高潮,闹新房的人向新娘要喜烟、喜糖,不给就脱新娘的鞋。以后有新娘3天回门,7天回门之说。

重庆过年风俗作文 篇6

重庆人最喜爱过年,恨不得天天都像过年一般热闹: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俗,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大同小异。但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

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祷、喜庆活动。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而热烈的摆手舞。一时间,满耳喧天鼓乐,满眼婆娑舞影。骁勇善战的苗族人,则对唱歌情有独钟。一年一度的“赶秋”,是苗族人大展歌喉的传统节日。青年男女还可以在“赶秋”节上,借歌声互表衷情。

刚进腊月,重庆市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人们就忙开了。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我去吃年夜饭时,光闻到它们的香气和看到它们美味的样子,就已经垂涎欲滴了。

大年三十,我们玩了个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我们就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以示辞旧迎新。哥哥很想放鞭炮,于是开车到郊区,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尽情大放一番。

大年初一,我们都不出门,守在家里。听妈妈说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那天不能睡午觉,会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大家都必须多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我们就开始拜年了!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我们还在初二之后吃了顿“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我们小孩子就在池塘边、树林里尽情的玩耍。

我们的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也就是中国的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

徐州节日风俗礼仪 篇7

(二)赏灯、赏月 元宵节家家做灯、人人赏灯。较有特色的是一种面灯,蒸大包子时专门蒸制的,形如钵,唯上沿捏成莲花边,里面放些豆油(香油更佳),另用新棉花做灯捻(芯),油燃尽后,面灯也烤得黄黄的,食来脆香可口。

丰、沛县一带,面灯最负盛名.农民多蒸成十二种属相或标志十二个月的面灯.晚间点燃后放大门、畜房旁边和鸡舍、石磨、粮囤、灶台上。以灯内水量和灯花预卜当年各月雨量和年景。

(三)抛(heng)刷把帚 元宵节这天晚上,徐州东南睢宁、古邳一带有抛刷把帚的“放火”习俗。元宵节的前几日,孩子们就开始搜集刷把帚了。元宵节的晚上,孩子们把刷把帚拿到空地,将其点燃,抛向天空,掉下来再抛上去。边抛边唱:“刷把子,琉璃灯,老和尚帽子大窟窿。刷把子,琉璃灯,一棵秫秫(高粱为小秫秫,玉米为大秫秫)打半升”。

新沂县一带的“抛刷帚把”及游戏时所唱歌谣与此相同,但时间在农历二月二。

中国传统风俗礼仪 篇8

1、拜太岁

太岁是古老的中国民间信仰,源于古代中国民间的天体崇拜,与岁星(木星)有一定的关系,由道教继承发展为拜太岁信仰。常见的化煞解厄方法,大多数以在正月初八举行。当代拜太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城隍庙、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香港蓬瀛仙馆等道观。

2、五福

这“五福”代表五个吉祥的祝福:寿比南山、恭喜发财、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善始善终。传统习俗中,五福(蝠)合起来就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时,我们衷心祝愿各位把下面的五福搬回家。

3、满月酒

满月酒,是指婴儿出生后一个月而设立的酒宴。中国古人认为婴儿出生后存活一个月就是度过了一个难关。这个时候,家长为了庆祝孩子渡过难关,祝愿新生儿健康成长,通常会举行满月礼仪式。

该仪式需要邀请亲朋好友参与见证,为孩子祈祷祝福。这就是“满月酒”的来源。现如今,人们为庆祝宝宝出生一个月而设立酒宴,这个仪式便称为“满月酒”。

传统礼仪习俗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清明

民间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

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中秋

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

民间传统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

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寒食

印度风俗禁忌礼仪 篇9

印度是一个讲礼节的民族,又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共存的国度。有的印度人逢到外国人时,能用标准的英语问候“你好”。有的则用传统的佛教手势——双手合十。印度教徒见面和告别多双手合十礼,并互相问好祝安。印度人在双手合十时,总是把双手举到脸部前才算合十。这种招呼,显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你必须注意的是,切莫在双手合十的时候,也同时点头(外国人在印度常有这种动作,容易引起当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坏了亲切和气的气氛,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

如你的脖子上被戴上了一个花环,这是印度人对你的尊敬。你应马上取下来,以此表示你的谦虚。印度人还有尊重长者的风气,一般不在长者面前喝酒抽烟。长辈有所吩咐时,幼辈应答应一声“是”,并把头昂起来,以示乐从。

对老人或父辈,在名字后面加上一个“吉字”(意为“老翁”、“若伯”,或称“巴布”(意为“大伯”、“父亲”)。对伟人、老人和大师更为推崇,如对师长、导师称古鲁”,称甘地为“圣雄”(意为国父),称博学家、梵学家为“潘迪特”(贾·尼赫鲁生前享有此誉)。对一般学者称“斯利”(意为先生)。对精通伊斯兰教主义和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学者,称“毛拉”或“大毛拉”。

与印度人打交道时,一般不要询问询问对方的家庭、工作、收入等问题,以免引起不悦。不要以政治话题开始谈话。特别是一些敏感的问题,印度人喜欢谈文化成就、印度传说、宗教、社会风俗、历史,谈论这样的话题较为投机,也许能有助于你与对方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

印度人身份悬殊,有等级制度,很重视身份。甲某高乙某的等级,甲乙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当严格。

饮食习俗

印度教教徒中,有很多人食素。素食者最普遍的食物是大米、面饼、蔬菜、豆类、牛奶、酸奶和奶酪。印度菜多汁,味道厚重。印度人一般用手把米饭、面饼和菜和在一起食用。

调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黄油,不喜食油腻。喜食菜类有:西红柿、洋葱、土豆、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特别爱吃土豆(洋山芋),认为是菜中佳品。不吃菇类、笋类及木耳。一般不喝酒,认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饮酒则很有限制。喜品茗,饮红茶、咖啡、牛奶、凉水等比较普遍,故在宴请印度客人时,如对方不愿喝酒,不要勉强劝酒。锡克教徒绝对禁酒。

印度人有吃抓饭的习俗。右手抓饭、接食物。在朋友相聚或参与招待会、聚餐会时,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在这种场合下,通常是站着进食,到餐桌上拿取本身喜欢吃的食物。左手拿盘子,右手抓食物,使用3指(大姆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拌匀,随后再一把把抓着吃(一般不备筷子、叉子和匙子)。

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层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会地位高的人荤食者越少(社会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但也吃鸡蛋、黄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允许吃鸡、鸭、鱼。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盘中取食。伊斯兰教徒喜食牛、羊肉,禁吃猪肉。因此,进饭馆就餐时,应按照菜谱点菜,不要轻易点食猪肉、牛肉。印度有许多素食饭馆和旅馆是不供给肉食的。

饮用生水。这在外国人听来感到是太不讲卫生了。但是因为印度气候炎热,又普遍喜吃咖哩、生洋葱等,此类食物具有良好的杀菌能力。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他们喝生水的习惯。就是到了大饭店、大宾馆,首先给客人也是杯生水,饭店和旅馆一般不供应热开水。

不吃牛肉,但喝牛奶,喝茶也离不开牛奶。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有许多印度人追求不杀生,因此不吃肉,但人体的生长发育需要不断补充蛋白质,只有喝牛奶了。印度人不仅平时喝奶,就连喝茶也离不开牛奶。把适量的牛奶倒入茶杯中,搅拌一下后慢慢品味,真能感觉出味道好极了。

印度的风俗禁忌

印度有“牛的王国”之称,牛是当地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 在路上驾车时,千万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制品进入庙宇,同时最好也尽量避免以牛为摄影对象。印度还有一项特别不同的习惯,回答对方问题时若将头歪一边或摇头,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万别会错了意,造成不应有的麻烦。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实行种姓制度,打听当地人的种姓阶级也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

不要摸小孩的头印度等地的人们不希望别人摸自己头上的任何一部分,他们也不喜欢去摸别人。他们认为,头部是人体最高的部分,也是人体中最神圣无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头,被视为神明停留之处,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允许触摸。

被邀去吃饭不必客气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吃东西时要大家一起分享,独食是小气而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印度人邀请人共餐,绝不是碍于情面假惺惺,而是诚心诚意的邀请,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回绝当然令人不高兴。

不跟身份悬殊的人进餐印度。尼泊尔人很重视身份,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属阶级有异,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饭,尼泊尔人也同样有类似的阶级划分,在其国内,对身份的重视,超过了一切。

马里风俗礼仪习惯 篇10

马里人在吃饭上很有规矩。一般吃鸡大腿的归年长者或男人吃;鸡胸肉归年长的妇女吃;鸡脖、胃和肝归当家人吃;鸡头、爪和翅归孩子们吃。他们有吃鼠肉的习惯。他们的鼠肉是凭借不吃鼠肉的狗来给他们捕捉的。马里第三大区首府锡卡索的居民,有捕食蚂蚁的习惯。他们吃的大都是长约寸许的白蚁和成蚁和刚脱翼的幼蚁。他们喜欢吃中餐,用餐不习惯使用刀叉和筷子,而是乐于以右手抓食取饭。

在马里,最著名的菜肴就是“沙烤全驼”。这种菜的制作,要经过一段复杂的过程。他们先将宰杀的全驼割去双峰,去除内脏并洗净,再将事先烤好的一只全羊放入驼腹、而净羊腹内再装一只烤好的全鸡,净鸡膛内再装一只煮熟的鸡蛋,然后封驼腹,不放任何调料,把全驼放入用干柴烧灼了的烤坑内,在驼身上埋一层薄沙,上面架好干柴烘烤,约两小时左右即可启食。

马里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烹制少调料,餐桌备调料;注重菜肴的鲜嫩、香。

②口味 一般口味清淡,偏爱微甜味。

③主食 以米为主,对面食也乐于品尝。

④副食 爱吃骆驼肉、牛肉、羊肉、鸡肉、蛋类、鱼等;蔬菜喜欢胡萝卜、土豆、卷心菜、西红柿等;调料爱用盐、葱、姜等。

⑤制法 对烤、煎、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京菜、清真菜。

⑦菜谱 很欣赏大拼盘、软炸里脊、炸香蕉夹、盐爆里脊、手抓羊肉、香酥鸡、烤全羊、烤肉、软炸鸡条、扒三白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喜饮啤酒,爱喝可可、咖啡和绿茶。

⑨果品 爱吃西瓜、芒果、香蕉、椰子等水果;干果爱吃花生米等。

马里的风俗禁忌

马里人有一多半信奉伊斯兰教,信大体上拜物教的人占30.5%,信奉天主教和--教新教的共占1.5%。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认为左手是肮脏和下贱的。使用左手实际上就是对人的一种污辱。有的也忌讳“13”数。认为“13”是个不幸和不吉祥的数字。马里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

生活细节

上一篇:饮料行业2012年经济运行情况下一篇:事业单位考试数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