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复习资料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记叙文复习资料

中考记叙文复习资料 篇1

记叙文-----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线索、线索:地点线 人线 时间线 事线(明暗两线,人物情感、行踪)、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地点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题型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记叙:是事物动态(如人物的经历、事件的进行、空间的转换等)的述说,重在过程性,时间这一要素是十分突出的。

一、理清记叙顺序:顺 倒 插 补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层次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二、记叙的人称:1 2 3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便于直抒胸臆,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抒情: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方式。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人物描写: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景物、场景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B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事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 揭示社会现实。

描写法又分为:白描(无比喻修饰,以叙述代替,重在传神)、细描(细腻深刻、修饰较多);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通过旁人的眼睛或者周围事物来描写);主观描写(带感情色彩)和客观描写(不带感情的准确的,如在说明文中)。

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文章的结构

1、划分段落、层次:

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方法:A.从内容方面,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中间: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在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B、从结构方面,起承上启下的句子: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C、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分析词语

1、词语选用

方法: 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方法:A、一般是往前找;

B、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解词 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 X X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4、修辞赏析 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 ”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

谈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概括段意、层意、中心

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段的意思。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层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给文段拟标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 XX ”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附 1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中考记叙文复习资料 篇2

一、反思:过去中考阅读理解复习存在的误区

1.重课外轻课内。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中考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大量的课外文章出现在语文试卷里,题目越来越灵活,涉及的内容也更宽。在这样的中考趋势下,有的教师就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课内的文章反正当初已讲过一遍,不复习无所谓,还不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课外阅读练习。其理论依据是,这样既省时,又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重练习轻指导。也许是大家都觉得中考复习时间太紧的缘故吧,一些教师唯恐学生题目做得太少了,得不到练习,也是几乎一天到晚试题试卷漫天飞,最终弄得学生也身心疲惫,根本来不及去反思总结。当然老师也来不及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分析归纳。其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越是临近中考学生越需要答题的指导,而不是如海的习题操练。作为教师首先应当给学生“指引方向”,而不在乎老师“累得满头大汗背着学生走多远的路”。

二、明确:中考记叙文的考纲、考点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如能从内心深处明白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那么一切都迎刃而解。教师组织学生中考记叙文复习第一要务便是让学生明白记叙文考什么。教师指导复习时和学生一起回顾三年来的语文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系统归纳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总结考点,并找到答题的思路与技巧。学生灵活掌握,又怎会失分太多?

考点归纳:1.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这主要涉及记叙文的六要素,复习时提醒学生答题要注意一些变式题,诸如段意概括、文章标题的拟定、新闻导语的补充等。

2.记叙的结构、顺序及人称的考查。理解文章思路,结构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的记叙线索,并领悟其作用;明确常用的几种记叙顺序诸如顺叙、倒叙、插叙,及其作用;理解记叙人称特色作用。

3.语句品析,这是历年中考重点。复习时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语境去理解文中词语的特殊含义、言外之意及深层含义。以下句子须予以关注。(1)起始句、中心句,开门见山,引起下文,统领全篇或揭示对象。(2)转承句,承上启下,使得文章思路清晰。(3)议论句揭示文章主旨,升华主题,内涵深刻,启人深思。(4)抒情句,表达情感引起读者共鸣。(5)写景句,或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思想情感,或推动情节发展。(6)修辞句,结合具体的修辞手法来分析,规范答题,可以给学生一个答题模式,如分析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时,就可按照模式来回答:“判定修辞 + 生动形象地(表达效果)写出了 + 写作对象 + 特征 +表达的情感”。

4.艺术手法的赏析。记叙文中对比与烘托、象征与联想的运用;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转折与悬念的安排;虚实结合、详略安排等技法也经常行之于试卷之中。

5.深入领会文章表达的事、情、理,并能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拓展延伸,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探寻:记叙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1.答题原则: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必须明确做阅读理解题的原则,即整体性原则。学生答题时要引导他们有语境意识,学会根据上下文去完成考题,绝不可以“一厢情愿”地游离于文本之外,信马由缰地任意发挥。关于这一点具体来说,整体性原则就是考字看词,考句看段,考段看篇。

2.答题方法:凡事都有个方法问题,方法对头才会事半功倍,尤其初三学生临近中考时间紧、任务重,教师绝不可以带着学生搞题海战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复习,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地塞答案。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得益于法”。这里笔者把记叙文(当然也适用于所有的现代文) 的阅读答题方法做一个归结,即“三读两做”五步答题法,希望对今后的教学能够有所帮助。方法陈述如下:“先读文题和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初读全文,感知文章内容,明大意———根据初读顺藤摸瓜找答案,做易题———找准所谓的难题涉及到的段落去精读———做难题,根据局读上下勾连定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3

一、 概括类题型答题技巧

能概括故事情节、文意、层意、段意;能概括文章结构特点、文章思路与线索、文章中心和人物性格特点;能筛选、概括文章重要信息。

【答题技巧】概括故事情节类题应按照“主人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答题步骤,组织简明连贯的语言进行答题。

【典型试题】阅读《滚下楼的高才生》(刘墉:《视野》,2011年6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30字以内)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时先思考,故事是围绕哪位主人公展开情节的。虽然故事中出现两个人物马克和老太婆,但不难发现是马克的执著打动了主持面试的学术权威老太婆,他最终被破格录取,因此主人公应确定为马克。时间应为第一次口试,地点应在常春藤名校。

【参考答案】马克第一次到常春藤名校参加口试迟到了,但他没有放弃,结果被录取了。

二、 理解类题型答题技巧

能准确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在文中的含义与表达作用;能理解题目的含义、作者情感、人物性格,再现人物心理活动;能理解文章结构安排目的、手法运用目的。

1.答题技巧解析之一

【答题技巧】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与表达作用,先写出词语的本义,然后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结合词语所在具体语境分析所采用的描写手段、修辞手法及特定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词语已经不再具有词典中的本义,而只具有其新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典型试题】阅读《光明行》(杨轻抒)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始终甩不掉那把罩在我头顶上的雨伞。

【解题思路】先思考“甩不掉”的本义是挣脱不开、摆脱不掉,然后迅速返回原文,找到词语所在的位置。

联系上下文可知“甩不掉”写出了“我”双目失明后一时无法接受现实的烦躁与苦闷,也写出了女孩热心帮助“我”的执著与坚定,表现女孩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参考答案】这是动作描写,意思是摆脱不开,生动形象地写出女孩帮助“我”的坚定执着,同时也写出“我”的内心烦躁。

2.答题技巧解析之二

【答题技巧】理解题目的含义,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联系原文答出其字面义,再联系文章主旨答出其深层含义即可。

【典型试题】阅读《母亲的菊花》,思考题目的含义。

【解题思路】题目关键词是“菊花”,它在文中不仅指父亲生前在院中所种菊花,在母亲心目中它也俨然成为父亲的象征。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可以知道母亲对菊花的那份深情,其实正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参考答案】文章以“母亲的菊花”为题一语双关,既指园中篱下的菊花,也是父亲的象征,文章借此表达了母亲在生命中一直所坚守的那份对父亲的挚爱深情。

三、 赏析类题型答题技巧

品味文段在遣词造句上的特色,品析文段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能针对文段语言的表达和写作方法,自选角度,自由品析。

【答题技巧】首先从文章整体考虑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之后按照“内容+手法+手法作用+主旨”的答题步骤进行解答。常见写作手法包括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典型试题】阅读《母亲的菊花》,就文章的写作技巧发表自己的看法。

【解题思路】文中的菊花是父亲的象征;母亲一直不肯照相的情节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回忆父亲养花的经历属于插叙。

【参考答案】1.文中的菊花是父亲的象征,借菊花来表达母亲对父亲的挚爱深情,形象具体,意蕴含蓄深远。 2.二、三、四段写母亲从春到秋一等再等不肯照相,为文章设置了悬念,引出下文对父亲爱菊花的叙述,使文章跌宕起伏,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插叙父亲爱菊、养菊的经历,交代了母亲等菊花开时再拍照的原因,揭示了前文设置的悬念,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结构曲折有致。

四、表达类题型答题技巧

根据文意,能进行补写、续写、仿写;根据理解,能对人和事做出个性化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提出建议;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能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准确表达自己的结论或观点。

【答题技巧】补写、续写、仿写要注意人称与当事人一致,情节符合语境即可;对作品进行评价只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联系实际要求围绕文章观点谈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即可。

【典型试题】阅读《水边的文字屋》,思考虽然现在的你还没有建好自己的文字屋,但在亲近文字的过程中一定也有独特的感悟,请将你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解题思路】联系自己实际经历写出独特体验、见解。

【参考答案】我在写作中的感悟是,要学会观察生活,丰富见闻,珍惜个人独特感受,真实地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悟,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才能写出好文章。

中考复习之记叙文阅读3 篇4

B.当西方世界还在经济危机的迷雾中彷徨,生机勃勃的华夏大地,首先传导出经济复苏妙手回春的强烈信号。C.登上市郊真武山,举目远眺,只见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D.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时节,泛舟风光旖旎,美不胜收的襄阳古护城河,那真是惬意无比啊!

2、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2010年4月25日至5月10日麻城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麻城杜鹃旅游文化节”的活动,使“杜鹃花城”的名声响彻云霄。

B、马的颚骨虽然很长,它却没有如驴的那副蠢相,如牛的那副呆相。相反地,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各得其所。

C、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产生小的灵感,就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D、玉树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3.结合语境,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我们希望看到一个落英缤纷、屋舍俨然、民风淳朴的都市桃花源。(俨然:形容庄严。)B.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温总理的话语像和煦的春风温暖了人们的心。(和煦:温暖。)C.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D.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全社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教育部门加强内部改革,增强造血功能。(造血:比喻部门、组织、单位等从内部挖掘潜力,增强自身的实力。)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2009年11月26日,中国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我们相信,通过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能转变发展方式,过上低碳生活。

B.在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中,李锐同学首当其冲,率先跑到终点,为我班赢得了荣誉。

C.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摆在娄底人民面前的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D.现代文明固然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是不是应该给原始的纯自然的美留下一席之地呢?

5.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B.周道如砥:原意是用来形容周朝的政治清明,平均如一。课文中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C.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D.素材:指经过提炼和加工后的典型材料。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句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B.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颗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C.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D.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7.下列语句中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青春的舞蹈就是宣告: 的青春是死水,我们不要; 的青春是萎靡,我们不要; 的青春是敌人,我们不要; 的青春是堕落,我们不要。

A.停滞 单调 偏激 无梦 B.单调 无梦 偏激 停滞 C.停滞 无梦 单调 偏激 D.单调 停滞 无梦 偏激

记叙文阅读3 【复习要点】:读懂人物,把握形象

人物的性格是指记叙类作品中所描写的各种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特征。人物的性格一般有温柔、野蛮、泼辣、阴险、稳重、幼稚、暴躁、内向、开朗、善良、风趣幽默、洒脱等。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或同一阶级但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中和具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其性格特征决不相同。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和处理方法也不同。所以,我们要了解人物就必须把握其性格。怎样多角度、多侧面地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

一、深入剖析事件分析人物的性格

人物通常是靠事件来表现的。通过事件,可以看出人物的职业和身份。这是分析人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分析人物的性格时,尤其要抓住文章中特殊的事件来看,因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在一个特殊事件里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二、品味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

人物是靠各种描写来表现的。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可以把握作者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外貌能说明人物的处境、身份和职业等特征,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心理描写则能直接反映人物的特点。例如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作家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就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三、通过环境背景分析人物的性格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故事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因此人物的性格或情节的发展必然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了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必须准确地把握各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渲染、烘托气氛,抒发或寄托作者和人物的感情。社会环境描写不仅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对人物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使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切合时代。

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可以剖析人物的性格。

四、通过场面分析人物的性格

记叙类作品常常通过若干场面描写,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在脑中勾画出人物的形象。所以通过剖析场面描写能探究人物的性格。

五、联系作品的主题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的性格 作品的主题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要靠人物和事件来表现的。我们也可以通过联系作品的主题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反推人物的性格。【答题技巧】: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2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3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典型试题】:

盲人看(毕淑敏)

每逢下学的时候,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蚁穴。那是家长等着各自的孩童回家。

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悄无声息地站着。从不张望校门口,直到有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拉着他说,爸,咱们回家,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着盲杖,一同横穿过马路。

多年前,这肓人常蹲在马路边,用二胡演奏着很悲伤的曲调,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断断续续地抽噎,听了只想快快远离,他面前盛着零碎的破罐头盒,永远看得到锈蚀的罐底。我偶尔放一点钱进去,也是堵着耳朵近前。后来,他摆了个小摊子,卖点手绢袜子什么的,生意很淡。一天晚上,我回家时一下公共汽车,黑寂就包抄过来。原来这一片突然停电,连路灯都灭了。只有电线杆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捅破星天。靠拢才见是那肓人打了手电,在卖蜡烛火柴,价钱很便宜。我赶紧买了一份,喜滋滋地觉着带回光明给亲人。

之后的某个白日,我又在路旁看到那肓人,就气哼哼的走过去,说,你也不能趁着停电,发这种不义之财啊!那天你卖的什么蜡烛,算什么货色啊?蜡烛油四下流,烫了我的手。烛捻一点儿也不亮,小得像萤火虫尾巴。他愣愣的把塌陷的眼睛对着我,半天才说,对不起,我、、、不知道、、、蜡烛的光、、、该有多大。萤火虫的尾巴、、、有多亮。那天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我只知道、、、黑了,难受。

我呆住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即便烛光如豆,还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几多。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我还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他,我好悔。后来,我很长时间没到他的摊子买东西。确信他把我的声音忘掉之后,有一天,我买了一堆杂物,然后放下了50块钱,对盲人说,不必找了。

我抱着那些东西,走了没几步,被他叫住了。大姐,你给我是多少钱啊?我说,50元。他说,我从开没拿过这么大的票子。

见他先是平着指肚儿,后是立起掌根,反复摩挲钞票的正反面-,我说,这钱是真的,你放心。他笑笑说,我从没收过假钱。谁要是欺负一个瞎子,他的心就瞎了。我只是不能收您这么多钱,我是在做买卖啊。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错了

不知他从哪里学了按摩,经济上渐渐有了起色,从乡下找了一个盲目的姑娘,长了亲。一天,我到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妇想跟着,沿着花径在走。四周湖光山色美若仙境,我想,这对他们来讲,真是一种残酷。

闪过他们身旁的时候,听到盲夫有些炫耀地问,怎么样?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好好看吧!

盲妻不服气的说,好像你看过似的!

盲夫很肯定地说,看过,常来看的。

听一个盲人连连响声地说出“看”这个词,叫人顿生悲凉,也觉出一些滑稽。盲妻反唇相讥道,介绍人不是说你胎里瞎吗,啥时看到这里好景色呢?

盲夫说,别人用眼睛,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

他说着,用手捉了妻子的指,沿着粗糙的树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极小的叶子上,说,你看到了吗?多老的树,芽子叶是嫩的。

那一瞬,我凛然一惊。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

后来盲夫妇有了果实,一个瞳人亮如秋水的男孩。他渐渐长大了,上了小学,盲人便天天接送。起初那孩童躲在盲人背后,跟着杖子走。慢慢胆子壮了,绿灯一亮,就跳着要穿过去。父亲总是死死拽住他,用盲杖戳着柏油路说,让我再听听,近处没有车轮声,我们才可以走、、、终于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讲,爸,我给你带路吧。他拉起父亲,东张西望,然后一蹦一跳地穿过地上的斑马线。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无所顾忌地前行,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

孩子越来越大了。当明眼人不再接送这么高的孩子时,盲人依旧每天倚在校旁的杨树下,等待着。1 文章题目为“盲人看”,你是怎样理解“盲人看”的内涵的?

文中的盲人为了谋生,先后变换了哪几份工作?写盲人工作的不断变换,直至最后娶妻生子,旨在表现什么? 3 作者对盲人的了解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试概括作者通过哪些事了解了盲人的哪些方面?

“我知道自己又错了”,是作者意识到自己对盲人的两次误解,作者两次误解了盲人什么?

在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一部是描写主人公遭遇困境而不懈努力的?请填写下列空格。书名:

作者: 主人公:

主人公所遭遇的不幸:

痴 心 石 三毛

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的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的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主人笑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我以为,父母是不了解我的。

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有一次,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

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艰难。半醒了,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觉,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捧着两块石头。

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拣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栋,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说完把石头递给了我。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你不是以前喜欢画石头吗?我们知道你没有时间去捡,就代你去了,你看看可不可以画?”妈妈说。

看着比我还要瘦小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我将那两块石头放在客厅里,跟在妈妈身后进了厨房,然后,三个人一起用饭,饭后爸爸看的“电视新闻”开始了,妈妈在打电话。我回到父母家也是属于我的小房间里去,赫然发现,父亲已将这两块石头,移放在我的一部书籍上,那套书,正是庚辰本《脂砚齐重评石头记》。6.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道题。(5分)

(1)小时候,为什么“我以为,父母是不了解我的”?

(2)“我”希望父母了解吗?为什么?

7.从“我”没有与家人一起去海滩的这件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出三个特点。(6分)8.请从下面三个细节中选择一个,具体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5分)

①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②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拣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 ③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9.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10.阅读拓展(4分)

(1)下面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名言,请你选出与本文主题一致的一项。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B.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有读者在评论三毛《痴心石》的时候,引用了这样的诗句:“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请参看文末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说出以上诗句出自中国哪部古典文学名著? 【巩固练习】:

偷父 刘心武

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 各处,一一按亮灯,到卫生间一仰头,o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 了!这时,忽然听见卧室床下有动静。我左手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右手操起 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瘦小的少年从床底下爬出来了,剃着光头,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用窗帘又指 着他:“你偷了些什么?把东西掏出来!”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他那一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询问。

他今年14岁,家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 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这个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 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卧室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又抢到手里,准备拨ll0。这工 夫,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爬了出来,回 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2)“我要……我要 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 郁,胡子拉碴的。

少年告诉我,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隔着铁栅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 爸,总想偷走它。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 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茬儿,那熏鼻子的汗昧加烟味加酒味……不记得是哪一天,忽然说他 们那村,I-AAT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 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 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 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 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也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又出门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冲出楼门,四面张望。

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一派寂静笼罩着我。

——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选自2005年12月25日《文学故事报》,有删改)15.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4分)

16.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4分)(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请揣摩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3分)18.文章末尾,“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中考记叙文复习资料 篇5

【概念】

一、表达方式:

A.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C.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D.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二.记叙文

1.记叙文概念:记叙文以写人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为主)。2.分类: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3.记叙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4.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三.小说

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了……的气氛。(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5、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四.散文

1.散文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2.散文特点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3.散文的分类

①抒情散文(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类)②记叙散文(叙事散文)③议论散文(哲理散文)4.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5.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6.散文的语言 ①质朴、自然② 生动、形象③深刻、隽永 【记叙性文章阅读考点及技巧】 一.修辞手法(两个字)及作用: 1.概念

①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②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③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④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⑤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⑥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⑦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⑧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⑨引用: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用来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论理,增强表现力,说服力。

⑩反语: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是用来表示讽刺嘲弄的。

⑾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作用是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揭示出人与物的特征,并引发读者联想。

2.修辞赏析格式 ①比喻:“……”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或写出……的道理)。②拟人:“……”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词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或思想、感情、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③夸张:“……”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点,强烈表达作

者……的感情。④排比:“……”一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条理清晰,突出……(事物)的……特点,强烈抒发作者……的感情,读起来节奏鲜明,语气强烈。⑤对偶:“……”一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形式优美,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读起来音韵和谐。⑥反复:“……”一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的意思,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⑦设问:“……”一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强调……的意思,引人注意,启发思考。⑧反问:“……”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态度鲜明,强调……的意思,语气强烈,抒发……的感情。⑨引用:“……”一句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感情。⑩反语:“……”一句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强烈讽刺……(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感情。3.从语言角度赏析:

先举含修辞的例句再赏析其修辞“……”一句运用……修辞手法,写出……(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或写出……的道理)。

二、语段、句子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1.形式

①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②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写景方法)

③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

④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人物描写方法)⑤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⑥细节描写(环境、景物、动作、外貌、神态)2.答题格式

①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景方法,赋予……(事物)以动感,写出它……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②运用了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的写景方法,正面写……(事物)侧面写……(事物),写出……(事物)的……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③人物描写语句的赏析

a“……”一句运用了外貌(肖像)描写的方法,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思想性格等情况。

b“……”一句运用了语言描写(或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的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c“……”一句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④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句的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情、感情)、预示……(人物)的……命运

b社会环境描写作用: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的社会现实。

三、句子、词语含义或作用

考试题型1.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言外之意)及表达效果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或比喻义,结合上下文理解表达效果。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意是……,这里意思是……,写出……(景物)……特点或表达……(人)对……(事物)的……感情。

考试题型2.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⑴.常考的指示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⑵.在指示代词前后找,或根据上下文概括。

⑶.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示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考试题型3.某句话(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能。原句(词语)的意思是……,去掉就没有这些表达效果。考试题型4.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构和内容)? 答题格式:⑴.结构上从以下几点分析

①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渲染……气氛,为……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②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为……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文末: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⑵.内容上:此句表现的……的意思,点明……主题(深化……主题)。考试题型5.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①比较词义,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②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考试题型6.分析记叙文语段中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答题格式:渲染……的气氛,表达了……感情,突出……(人物)……特点 考试题型7.某句话中某个词(句)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行。因为该词(句)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的……,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不行,因为该词(句)比另一词(句)的……感情更强烈(或更突出对象的……性格特征)。考试题型8.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这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或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考试题型

9、评价、赏析一句话

思路: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再评思想内涵 答题格式: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语言生动(或优美、讲求对称、准确严密),表达了……观点,给人……感受(启迪、教育)考试题型10.关键句子的理解

⑴关键句子的种类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⑵理解关键句子

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答题格式:表达了作者……感情(或思想),在文中起……作用。

四、线索及作用

1.线索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 ④时间⑤地点⑥作者的情感 2.找线索的方法:

①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五.标题作用

题型1.分析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指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变色龙》的标题“变色龙”就不是写善于变色的蜥蜴,而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

题型2.分析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线索(2011年《洁净之莲》);表明写作对象(《藤野先生》);关联主要情节(《智取生辰纲》);象征比喻(《海燕》);透露情感主旨(《心声》);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形象生动性等。

一般题型:文章以“ ”为题有什么好处?例1:漳州市2010年市质检:文章以《江南 江南》为题有什么好处?【解析】结合标题做出分析:

1、标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富有文学性,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3、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眷恋之情。

例2:福建省2017年中考:文章以“一颗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6分)【解析】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这样的题目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的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还可能赋予它深层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文章内容、主旨进行挖掘。解答:从表面意思来看,一颗小白杨指的是塔斯提哨所(边种的一棵小白杨);结合文章内容来看,白杨树也象征着像王克怀这样的边防战士;结合文章主旨来看,它又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一种不畏艰难、默默无闻的守边精神。

题型3.如何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要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不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以贯穿文章的线索为题,以写作对象(即关键的人、物)为题,以文章的主旨为题,以主要情节为题等。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做到紧扣文本、言简意赅。题型4.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

总之,标题是文章的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只要走进文本,细细揣摩,看清要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六.内容、情节概括分析

1.主要内容或事例或段意的概括:格式(一句话):(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怎样)2.故事情节作用(“情节构思是为表现人物服务”)①创造悬念,引人入胜;②前后照应、埋下伏笔;③侧面衬托,突出主体;④总结上文、点明题意;⑤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最后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原文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情节(事物)为下文的……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突出了……,点明了…… 3.限字概括情节

一般用“动词+名词”格式,从语段中提取有概括力的词语,某人+某时+做某事。4.划分层次

①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②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③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④总分总(掐头去尾)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之类的题,是阅读写作中我们经常失分的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表现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题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

七、表现手法

1.概念①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答题格式:把……(物)比作……(人),表现……(人)的……精神(品质),突出……的主题。②衬托: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

答题格式: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③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答题格式:把……与……对比,突出……(物)的……特点。

④扬抑: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答题格式: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 ……(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⑤铺垫伏笔:(语句不在最后)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答题格式: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渲染……环境(情绪、气氛)伏笔:在文章的开篇将下文要表现的人或事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⑥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答题格式: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更突出。

⑦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答题格式:正面直接描写……(描写对象);或侧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描写对象)……特点更鲜明、⑧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答题格式:通过……小事中来反映……主题,以小见大,突出中心。

⑨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⑩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答题格式:通过描写……(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⑾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答题格式:把……感情寓于……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

⑿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意象

答题格式:虚写……,实写……,表达作者……感情,表现……主题。⒀意象: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答题格式:借助……(意象),表达作者……感情,表现……主题。⒁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事、物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但意境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著能够触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

八、归纳人物形象、景色特点、景物特征 1.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①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就是通过分析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方法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②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叙述和结尾景物描写,都属于侧面描写。③.从细节描写入手。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

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如《故乡》一文中对闰土和杨二嫂的肖像描写和《范进中举》中的语言、动作描写,实际也都是出色的细节描写。

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这些词语不仅是对人物神态的描写,也直接展示了人物的性格。

3.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有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看清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九.归纳主题 1.找主题句

①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②找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

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2.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十.拓展开放题

1、开放性阅读试题题型: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⑦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2.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①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②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③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④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⑤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

4.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十一、记叙文中议论抒情:

1.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十二.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①第一人称:“我”是作者本人、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②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③第二人称:

作用: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表达更加亲切、自然,感情抒发更直接

十三、语言赏析: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指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中考记叙文复习资料 篇6

(一)记叙文简单的文体知识:

从一个大范围看:记叙文有一般记叙文和特殊记叙文之分。其中一般记叙文就是简单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而抒情意味浓郁的散文和有着虚构情节的小说就属于特殊记叙文的范畴。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首先注意弄清文章的体裁,然后根据不同的特点认真答题。

1、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1)从对象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2)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3)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

(4)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

2、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3、记叙的顺序:顺叙 倒叙(同一件事)插叙(另一件事)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顺叙过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笔直接进行记叙,而是有详写,有略写;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直接写,有间接写。如何处理素材,安排笔墨,采用不同的写法,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来决定。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

我们分析一篇记叙文,应能认识它的记叙顺序,并且能够对这种顺序的选择运用的作用有所了解。考试检查这种能力,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让考生分析某篇学过的,而且记叙的特点又比较突出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这种情况只限于基本课文;如果要求考生回想的课文,那就必须是要求熟读或背诵的。另一种是列一篇课外的文章或一段记叙完整的文字让考生分辨。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讫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4、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5、记叙的线索:一人、一事、一物、时间、地点、感情。线索要贯穿整篇文章。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6、表现手法:对比(一般情况中,指的是正面和反面的对比)象征(注意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隐含在表面意义之后的意向)烘托(有时是环境的描写)

7、分析记叙文的段落结构:

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即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②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③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④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⑤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8、八种常用修辞手法的定义:

(1)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有人一样的感情和人一样的动作神态。

(3)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句子或短语量上够不上三个的,不是排比。

(5)对偶: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诗歌或对联中出现。

(6)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短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重复的词、短语或句子中间插入其它内容)两种。(7)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设问分两种,一种是自问自答,一种是问而不答。

(8)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以肯定形式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二)阅读步骤:分以下几步:

第一:要速读全文,确定文体,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概要。

第二:精读文章,弄清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注意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

第三:看文章所设的问题,再次回头细读文章,一一找出答案。(能用文章原文回答的,尽量用原文回答。)

第四:对拓展延伸的题目,要审清题意后再认真回答.(三)阅读题答题要点:

答题原则:

1、明确文体(文体知识扎实)

2、联系主题

3、语言准确,言之有物

具体方法: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理解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或段意、层意。答题时,注意语言的文体特色。记叙文是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或写了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议论文是针对什么问题,作者有怎样的观点;说明文是介绍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段意、层意的总结要针对某一段落进行。注意提示语:题目、开头、结尾;议论句、抒情句;总结性词语。

记叙文的整体感知与记叙的六个要素密切相关,当然,有时候文章中的时间、地点是虚化了,而经过又不能多说,所以记叙文的整体感知就是如下要素:人物、事件、结果。

(2)对文章思路的理解。文体不同,思路考查也不同。

阅读记叙文要对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行文过程能够分析理解,对人物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变化进行品析理解。(3)能够理解上下文前后呼应、紧密相关的内容。包括:词义照应,如就某个词找出与之对应的描述句子; 结构照应,如对过渡句的理解,开头与结尾的呼应等;

选择照应,如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能还原到恰当的位置上。这需要在充分理解这句话内容以外,还必须弄清原来位置的语言环境。

(4)能比较阅读。即对体裁和题材相同或相近,表达方式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文段就内容、中心、结构、写作特点、语句理解等方面进行比较。

2、理解某一段的作用:

首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过渡段——承上启下。

3、理解句子作用: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联系主题。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首句总起、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从艺术效果看: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描写的句子一般穿插在行文的过程中,而议论抒情的句子多在文章的结尾,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

4、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1)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2)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做出准确理解。

5、培养学生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能力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的整合知识。

⑦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

中考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篇7

一、掌握记叙文的考点

掌握记叙文的考点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应对题目,而且能了解文章的重点,缩小应试的范围。以下是广东省某年中考记叙文的考点整理。

考点一,了解叙事线索的类型,包括:人物线索、时间线索、感情线索和时间线索等。寻找线索的方法有:根据文章的题目,文章议论的语句,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反复出现的事务等寻找。

考点二,理解关键性词语,把握和感悟关键语句的作用。理解记叙文的关键性词语有助于揭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关键性语句对揭示文章主旨、点题、推进文章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考点三,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方式、技巧等,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性格等特征。

文章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一般包括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等。表达技巧一般指善用修辞手法、正确的语言文字及名言等证明自己的观点。

语言类题近年来一直是中高考的失分大项,语言是衡量语文水平的第一要件。写文章一般都离不开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才能把握住人物的整体。

考点四,结合情境谈体验,设身处地地思考文章情境环境,结合自己的想法,总结文章的思路和启发。

二、如何加强记叙文答题技巧

1. 如何理清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纲领,是连接文章内部材料的绳索。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理清了全文的思路。

例如:广东省中考记叙文———《词典的故事》题目:文中“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几个词语依次概括出来。盼望→(%%%%)→(%%%%)→看到希望→珍惜。如果能紧紧抓住“我对得到词典的渴望心情”的开始及“如何得到词典的曲折过程”这条线索,就能很快地理清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到对应的答案。

2. 如何把握文章主旨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是为了考查学生通读全文后对整篇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如何概括。考生在阅读全文中,要学会用简单、精辟的词句反映全文的主要内容,以便形成对全文的总体印象,把握文章主旨。如《词典的故事》一文中通过起因:“小时候,我渴望有一本词典。”经过:“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结果:“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从而归纳出“我是如何得到第一本真藏书———词典”的。

3. 如何从关键词入手

理解判断关键词语,阐述关键性的意义,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对这些关键词语的分辨主要可以结合词语特定的语境分析词语的真正含义。此外,要注意该词的感情色彩,分析明词、引申词,以及比喻词的含义。另外,要注意把握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的运用,以及代词的指代内容及对象。《词典的故事》题目: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效果。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产生好感。(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在应对此类题目时,要理解标注的词语为全句的关键词语,“好听”这一形容词反映了作者从进入新华书店时的喜悦心情,“撞”字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发现词典时的激动心情。

4. 如何把握关键性语句

理解、把握关键语句的作用和感悟关键语句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描述中的句子主要有直接和暗示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的;有推动故事的发展情节的;有渲染气氛的;有对文章的中心及主题深化的,等等。其作用主要有:对上下文照应、首尾呼应、总结上文的作用;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引领下文的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揭示文章主旨,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等等。记叙文《美丽如初》的题目: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作者抓住描写景物的幽美宁静的特点,衬托人物美丽和充满母爱的性格(心灵),从而起到了引领下文的作用。

5. 如何赏析作者对文章的表现手法

赏析作者对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助于了解作者对全文的情感思路的表达方式。赏评的角度可以采用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逐字逐句的方法,反复默读语句,找出重点词语与中心语句。也可以分析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写作的目的和意图,设身体验作者思想感情,比较阅读,发现异同。

6. 如何赏评文章语言、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赏评的角度可以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着手进行。写人叙事类的文章都离不开对人物的分析,人物整体上可以分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和中心人物。正面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是善良、正直、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等等;反面人物性格特征一般有诡计多端、奸诈狡猾、势利、恶毒、自私自利等;中间人物很少作人物分析,一般中考不列入考试范围。中考记叙文———《让我看着你》的第五题题目: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形象、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表达人物的性格特征:善良、完美、疼爱孩子、豁达。

三、结语

中考记叙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每一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和主旨,设身处地地思考,逐字逐句地分析考试要点,了解题型对应的答题基本方法,才能轻松把握记叙文的众多知识点。

参考文献

[1]王凡.中考记叙文解题方略[J].拾贝者, 2011, (03) :125.

试论中考记叙文阅读的命题特点 篇8

一、 多元的文本结构

为了体现答案的创新性和多元性,很多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在文章的内容与写法方面,都给考生预留了广阔的答题空间。

【示例1】阅读第7题:2011年3月18日的《扬子晚报》刊登这篇文章时,删去了第①②小节中划线的三个句子,请你比较阅读,你觉得删去好还是保留好,为什么?

【答题策略】

这是一题关于文本结构的开放性试题,答“可以删”或“不可以删”都可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分析人物的形象与本文中心(或作者对人物的感情色彩)之间的关系。从文章第3至5节看,主人公的形象是:精神明媚、热情动人、妆容精致,而划线的三句话(她笑着说,红唇鲜艳,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也正是体现了“她”美丽、健康的外在形象。当然,联系全文, “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固然表现了“她”爱笑的特点,但这一特点文章有两次涉及,一再写有重复之感。显然,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只要言之成理都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

(1):留好。因为这几句话既能够体现“她”美丽、健康的外在形象,又刻画了她爱笑乐观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喜爱之情。

(2):删好。①“红唇鲜艳”“灿若木棉花”,这是“她”的外在形象,并非作者要着力表现的内在品性;②“她笑着说”“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固然表现了“她”爱笑的特点,但这一特点文章多处涉及,一再写有啰嗦之感。

二、开放的语言赏析

中考记叙文阅读一般都会有一道语言赏析题。主要类型包括赏析语段、赏析句子和赏析词语三大类。

【示例2】阅读第8题:文中第⑨小节划线句含义丰富,试作分析。

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

【答题策略】

本题对句子的赏析,只给定句子,但没给定角度,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思考:从关键词语、修辞方法、描写角度(环境描写或人物描写)、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句子。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答题切入口,运用最熟悉的答题方式进行答题。

【参考答案】

答:蓝,既指“湖蓝”“天蓝”,又指“蓝蓝”。情景交融,写我们为纳木错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美景所陶醉,也为蓝蓝与疾病抗争的精神所感动。

参考答案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句子,这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了赏析。

三、广阔的阅读体验

这类试题往往从阅读材料发散开去,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作出多元的解读。

【示例3】阅读第10题:这篇文章引发了同学们对“我想要的生活”的一场讨论,以下是部分同学的观点:

观点一:生活就应该像文中的“她”一样,“养花种草,出门旅游”“去做义工”,这才是丰盈的生命。

观点二:在追求事业和成就的时候有得失名利之心,无可厚非,只要合情合理合法,就不能苛责。

观点三:追求事业和成就应该是人生的主旋律,“她”的生活是在生命只剩下三个月的情况下“非常态”的选择。

观点四:功名得失、事业成就都是浮云,生活在于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享受。

你是怎么看的?你可以赞成上述某个观点,也可以反对某个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请阐明理由。

【答题策略】

上述题目是基于文章内容的开放,对观点持赞成还是反对,或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都应该符合基本的心理认同,而不是游离开认知规律。因而答题时必须明确作者在文中表露的观点和立场,结合自身体验,答题才能得心应手。比如本文的中心是:蓝蓝在“身患绝症”之时,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更热爱生活,珍惜每一天。她战胜了自己,创造了奇迹。作者赞美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观点三过于强调事业和成就对于人生的意义,却忽视了健康、幸福等与生命本真相关的要素;而观点四表达的却是一种“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思想,显然与中心是对立的,如果考生对观点四表示赞同,那肯定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

例1:我同意观点一,我觉得这是一种充实愉悦的人生态度。“养花种草,出门旅游”,为一朵花停留,为一片水感动,灵魂安宁,岁月不惊,何其美好!

例2:我反对观点三。事业和成就可以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不应该是主旋律,当人们为了得失名利“玩命去争”,甚至伤害家庭幸福和自身健康,那么也就失却了生命本真的意义。

上一篇:六年级数的认识教案下一篇:年度工作绩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