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饮用水处理现状

2025-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内外饮用水处理现状(共8篇)

国内外饮用水处理现状 篇1

由于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城市市政自来水根本不能直接饮用,目前国内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饮用水大致为以下三种情况:

1、饮用纯净水

我国著名的水营养专家、中国医促会健康饮用水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复兴教授指出:纯净水是一种“干净水”,但他也是一种不健康的退化水,纯净水只解决了水污染问题,但没有解决“水退化”和水的生理功能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与矿物质有5%-20%必须从水中获取,这些元素在水中的比例同人体的构成比例基本相同,容易被人体吸收,有利于人体健康,食物中微量元素不能代替一切。而纯净水不含任何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矿盐和硬度都接近于零,仿佛处于“饥饿”状态,具有极强的溶解力,是“至清的死水”。因此长期饮用纯净水不仅不能带来营养,相反还会将体内部分微量元素与矿物质溶解,随着新陈代谢排除体外。

当然,纯净水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他不含矿物质,而在于它的PH值呈酸性。人体液PH值在7.35-7.45之间,因此,摄入体内的水应该弱碱性较佳。因为一旦体质呈酸性,细胞的作用就会变差,身体各个器官的作用、组织结构就会减弱;新陈代谢趋缓,废物则不容易排出;肾脏于肝脏的负担都会加重,从而导致慢性病形成。

特别指出的酸性体质是癌症易发型体质,所以的癌症的人,体质往往先酸化,才诱发癌症的。

若一个人的身体完全变为酸性体质,这个人的生命至多维持两天,因为变成酸性体质时,会引起败血症和尿毒症而至人死亡。

纯净水抽走了水中的矿物质,如同抽走了水分子的支架,也就是改变了水的结构,水分子会串联成线团凝聚态,使相对独立的小水分子相互凝聚,变成大框架结构,不易通过人体的细胞膜,被人体吸收。水不被细胞吸收,就不能参加人体一系列的代谢活动,也就起不到促进新陈代谢与增强人体排毒的功能。

所以喝的水出问题,不只是肾会出问题,很可能导致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生殖系统也出问题。

2、饮用白开水

长期饮用白开水对人体的伤害是很严重的。因为现在的水与几十年前的水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当然,开水可以杀死水中的一本分耐高温的细菌、病毒,但是细菌、病毒的尸体仍然留在水中,进入人体后即成为医学上所说的“热源体”,临床中常见的“无名热”原因多源于此。

美国环保局一项报告指出:煮沸的水等于是一种将有用的氧和矿物质埋掉的“死水”,而大部分的不纯净物质仍然留在水中。根据弗罗里达大学健康于行动学系的调查,煮沸等于浓缩诸如砷、贡、铅、镉等有害物质,更加危险的是被x污染过的说,经过煮沸后,所含的X浓度反而增加,对人体极为不利。

经过煮沸的水,纯粹只是水,而且还可以称为死水,因为它根本没有氧。为什么我们喝山泉水(小分子水),用山泉水洗澡会让身体很舒服,因为山泉水的含氧量很高。因为白开水失去养太多,不能用来浇花、养鱼就是这个道理。而且经常喝缺氧的白开水,是使人体细胞因缺氧而变形,从而导致癌变的重要原因。

喝白开水的最大弊端是:自来水经过漂白处理后,水中含有余氯,在90-100度之间水中的余氯生成三氯甲烷的浓度最高,而三氯甲烷已被医学界确认有致癌作用。

3、饮用桶装矿泉水

矿泉水确实是一种好水,它含有人体所必须的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无论从营养学角度来讲,还是从口感上去品味,确实能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因此,桶装矿泉水虽然价格相对较高,但越来越被重视饮水健康的人们所接受。然而,令广大居民担忧的状况却是接二连三的发生,让人们不禁迷惑:今天,水还有好水吗?

并不是所有的矿泉水都是弱碱性的。桶装水本身的材料存在隐患:据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对桶装水质量调查中,微生物超标的情况反映居于首位,而症结的根源却在于桶本身的材料和桶的消毒环节。虽然,之前媒体频频曝光的100%有毒的胶桶已经基本销声匿迹,实际上PC桶也有千差万别,有的用再生料做,有的则掺杂了杂质,长期装水会带来健康问题。近些年来桶装水市场采用旧塑料、洋垃圾、医疗针管等末端原料的“黑心桶”。带来了很大的饮用水安全隐患。

假水:采用自来水简单过滤冒充矿泉水的“黑心水”

饮水机本身存在的饮用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等因素被频繁曝光,“问题水”层出不穷,日益暴露出生产、流通、销售诸多环节的严重问题,消费者感到粗目惊心,桶装矿泉水也不能随便喝。

饮水机带来的安全隐患

所谓的“二次污染”,指的是桶装水在饮水机中被污染。主要有五个方面。

1、饮水机工作原理造成:

饮水机是利用空气压力的原理进行工作的,由于采取空气压力原理的循环系统设计,饮水机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胶管、塑料管等化学成份的物质,加上空气质素越来越差,空气酸碱系数增大,对管状物的氧化腐蚀严重,造成胶管、塑料管的糜化,产生白色成片状物,二次污染桶装水。

2、换水过程中造成:

绝大多数饮水机的结构一般是由桶装水的桶颈倒过来放在饮水机的座上,在桶装水装上饮水机以后,每放出一升,必定有相应的一升体积的空气夹带的灰尘、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霉菌等多种细菌也随之附着在饮水机内部,此后细菌会在饮水机内不断繁殖,呈淡黄色,黏滑感。时间一长就可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

3、饮水机内部结构造成:

桶装水里的水通过饮水机软管流入两个水胆内,一个是热水胆,一个是冷水胆,这两个水胆除了将冷热水分区之外,还起到沉淀水中杂质的作用,问题就出在水机座以及冷热水胆内的三个部分。人们通常在桶装水喝完之后,只重新换上一桶水就了事,却忽视了在换水过程中,饮水机内胆还会一直存有近1000毫升的水,一桶水喝的时间越长,空气所夹带的细菌繁殖的数字就越惊人。停用一段时间或高温高湿条件下的饮水机,造成的二次污染更大。

有些饮水机内部很容易产生积水,如此阴暗潮湿的环境,非常适合微生物生长。“霉菌适宜在25至32摄氏度中生长,其他微生物适宜在35至37摄氏度的环境下繁殖,这与室内温度刚好吻合。纯净水流经带有这些霉菌、病菌的进水口,也会受污染。细菌不断地繁殖,从而引发消化、泌尿系统等50多种疾病,4、加热过程中造成:

由于桶装水(特别是矿泉水),水中有矿物成分,在经过长时间的加热升温,容易产生水垢,附在储水斗或热胆内,长时间累积会形成一层层黄色物质,二次污染桶装水。

5、储存、运输过程中造成: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污染源却来自桶装水的桶颈部分,桶装水是经过严格消毒杀菌的干净水,但是由于在储存、运输或开封后会接触到细菌,(特别开封后长时间装在饮水机上饮用的桶装水)(一般一桶水一周左右饮完最为适合),细菌会在饮水机内部繁殖,造成桶装水的二次污染。因为桶颈部分这是与饮水机“聪明座”最紧密接触的地方。一些厂家对瓶颈部分不严格消毒,密封性能不够,甚至使用劣质瓶盖,工人在运输过程中,一提瓶颈,瓶盖会脱开,使饮水水遭到二次污染。

净水器存在的问题

众多电器大卖场,各种品牌的净水器正在“争奇斗艳”。有的说进口技术,有的说专利产品,纳米膜、纯晶技术、能量活水机„„各种品牌让人眼花缭乱。

国家质检总局历时数月,深入调查,发现部分劣质产品不仅起不到净水的作用,甚至反而造成水的污染;个别产品铅、砷等重金属超标,长期使用可能造成人体神经性损伤等严重后果。

昨天,针对净水器行业乱象,质检总局启动净水器产品质量执法打假“质检利剑”集中行动,在全国范围展开专项整治。

生产车间 沾满污渍的手在装滤芯

宁波是净水器的主要生产地之一,下辖的慈溪、余姚分布着数百家净水器生产企业,产量约占全国的60%。

宁波万爱电器有限公司宣称,其生产的“万爱”牌净水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指定的专用饮水产品”“产品获得欧共体CE、GS认证”。但在公司门店,销售人员对是否获得这样的指定和认证解释不清。

另一家名为慈溪爱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艾尚”净水器生产车间,厂房为两层砖房,生产条件极差。一个半露天的小平房内,一包包编织袋包装的活性炭堆在角落,一个女工双手沾满污渍,徒手将已称重完毕的炭颗粒装入滤芯,过滤所用的PP棉也随意丢放。

送检样品 四成不合格

国家质检总局在宁波、深圳、南京等地,抽取33家企业的33种型号净水器送检,了解净水效果堪忧:13家企业的产品不符合《家用和类似用途反渗透净水机》、《家用和类似用途超滤净水机》标准规定的质量要求。

——在微生物检测即大肠杆菌类检测项目上,所有送检样品基本上“全军覆灭”。

——肉眼可见物检测。该项检测是将整机在水中浸泡24小时,看相关材料和配件在水中是否会出现沉淀物。在实验室,记者看到包括“美之净”在内的一些大品牌也不合格。

——有机物溶出检测。该项检测需要将整机在水中浸泡24小时,检测相关材料和配件在水中溶出的有机物指标,一般情况下均有溶出,关键看是否属于标准范畴。但本次检测中,有40%的样品有机物溶出超标。

——重金属溶出检测。通过浸泡实验发现,有超过20%的样品溶出物超标,其中“净怡”砷明显超标。

——出水水质,部分品牌与自来水水质一致。通过实验发现,号称德国独资的“世保康”等品牌的出水水质与自来水水质一样,并无其宣传的效果。

“问题”净水器为何大行其道? 这么多问题产品,如何混进市场的? 目前净水器没有国家标准,各类净水器相关产品执行的均是企业标准。就准入而言实行卫生许可制度,即厂家先将样机交检测机构检测,检测机构出具合格证明后,再向各省的卫计委申请卫生许可证批文。取得批文后,方可生产销售。

但现实是,卫生许可证只对出水水质负责,并不对整机负责;检测机构只对厂家送检的样机负责,并不能保证批量生产的产品质量。

此外,一些不良商家采用各种手段蒙骗消费者。比如,广东艾沃公司生产的“艾沃”牌净水器,在说明书上明确注明是RO机,但整机实为低一级的超滤机。该产品说明书上标有一行小字“以实际产品为准”,执法人员说,这属于欺诈消费者。

一些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知名度,在包装箱上注明与某某电视台合作及MA等字样,但MA实为“煤矿安全标志”,与净水器没有任何关系。综合新华社报道

矿物质水的安全隐患

(1)目前在市场上流行的瓶装饮用水主要是有三种:纯净水、矿物质水、矿泉水。一般的消费者容易将矿物质水与矿泉水混淆,普遍认为矿物质水就是矿泉水,你了解了以下4个问题以后,就会明白两者有天壤之别。

目前矿物质水还没有国家标准(这也是让人感到不安的一个原因),从浙江等几个省的地方标准来看,矿物质水是指纯净水经添加矿物质类食品添加剂或天然矿物提取液后制成的饮用水(参考浙江省饮用矿物质水地方标准DB33/339-2001)。纯净水一般都是用自来水加工灌装而成的,一直受到专家和消费者的诟病。这也意味着绝大多数矿物质水也是用自来水制成的。

众所周知,补充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一个综合概念,单独补充某一样的做法早已过时。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存在一个微妙的平衡关系,片面补充某一种,往往导致另外好几种的排泄增加,适得其反。比如过多的补充钙,就可能导致大量镁被尿液带走从而补了钙缺了镁。镁与钙的合理比例应该为:2:1。因此有医学专家认为,补充矿物质应该“协同作战”,最好就是自然态下的均衡吸收。

在自然态下,优质的水中所含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呈现一个均衡的比例,或者说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这种奇妙的和谐。因此天然状态下的水中所含营养物质能起到一个“协同作战”的效果。比如优质天然水中的镁与钙比例就正好接近2:1。这就是为什么世界顶级矿泉水依云始终强调自己含有“天然的”、“均衡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然而我们在矿物质水中看不到这种上苍赋予的和谐,矿物质水往往只往纯净水中添加某几种矿物质(提醒消费者可以关心一下你喝的水所标的矿物元素表),不但起不到补充矿物质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其它矿物质的流失。比如:人体长期只补充镁、钾两类矿物质,就可能导致相应比例的钙和铁,以及其他维生素族营养物质的流失。因此,矿物质水补充矿物质的作用值得质疑!国内矿物质水添加的矿化液主要成分一般为硫酸镁和氯化钾。因此矿物质水在具有了镁离子和钾离子的同时,也具有了额外的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

硫酸镁又成为泻盐,超过390毫克每升便会引起腹泻。更为关键的是,硫酸根离子并非营养物质,所有国家的任何饮用水标准都只标明其含量不得超过多少,而没有必须达到多到的标准。氯酸盐也存在着同样的尴尬。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饮用水的要求也由单纯的安全上升到健康。健康水有一项重要指标就是pH值呈弱碱性(7.0-8.0)。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国内矿物质水几乎都呈酸性,有的品牌甚至低于5.6。饮用水中矿物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维持水的弱碱性。矿物质水中的矿物质显然没有这个用途。

原因有两个,其一,它是在偏酸性饮用纯净水的基础上添加人工矿化液而成的,所谓先天不足;其二,矿物质水添加的化合物有硫酸镁等。众所周知,硫酸镁是强酸弱碱盐,溶解在水中,水溶液呈酸性,因此可谓是“酸上加酸”。

以上种种,可以让我们更多的了解水,认识矿物质水,对我们真正的健康生活一定是大有助益的。

国内外饮用水处理现状 篇2

1.1生活垃圾产生量

目前全球每年排放各类垃圾近1.0×1010t。产垃圾最多的国家是美国, 每年已超过2.5×108t;德国人均年产垃圾541~609 kg, 年产垃圾5 000万t[1];2006年, 日本生活垃圾总产生量为5 202万t, 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115 kg/d, 日本东京日产垃圾已达1.2×104t。

1.2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前, 美国、英国、德国、荷兰、西班牙和法国等一些国家的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为填埋法。此后,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焚烧法处理生活垃圾。现今, 日本、丹麦、法国和新加坡等国采用焚烧法处理生活垃圾的比例接近或已经超过了填埋法, 国外已经很少使用堆肥法处理生活垃圾。发达国家对于生活垃圾中可利用物的回收再利用率较高, 平均在20%~30%之间。

1.2.1填埋技术现状

英国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 美国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采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 (有控制的生活垃圾填埋技术) 。一些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合成材料 (通常为1.5~2 mm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 作为垃圾填埋场的衬底, 防止垃圾填埋场的有害物质向地下渗透, 以保证填埋场的使用寿命超过200年[2]。

1.2.2堆肥技术现状

20世纪70至80年代, 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大量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堆肥场, 与此同时不少国家还制定了相关的垃圾堆肥技术指标。80年代后期, 这些堆肥场相继关闭, 生活垃圾堆肥技术的发展陷入了低谷。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国家仍在坚持不懈地改进垃圾堆肥技术, 以提高垃圾堆肥产品的质量, 稳步推动着生活垃圾堆肥技术的发展。如今, 国外垃圾堆肥场的数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但这并没有抑制垃圾堆肥技术的发展, 制造有机复合肥技术此时发展较快。

1.2.3焚烧技术现状

国外垃圾焚烧技术发展最快的时期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这20多年间, 几乎所有的中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不同规模的垃圾焚烧厂。垃圾焚烧法的减量化、资源化及无害化效果都很理想, 垃圾焚烧技术蓬勃发展[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机械炉排及流化床焚烧炉的类型基本定型, 二次污染物防治技术已经成熟。

1.3垃圾处理法规

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垃圾资源化处理作为垃圾治理的最终目标, 并把该目标提高到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进程中, 都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相关法规。除了制定相关法规外, 发达国家还对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 依据“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 借助经济手段以保证相关措施的实施[2]。

1.4垃圾处理发展趋势

(1) 提倡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实施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 以尽可能地对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和循环资源化利用。

(2) 鼓励有机垃圾堆肥处理。今后, 国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体系中堆肥技术仍将占有重要位置。

(3) 稳步发展垃圾焚烧技术。与垃圾填埋技术相比, 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选址容易、处理速度快、减量化显著、无害化彻底以及可回收焚烧余热等优点, 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预计将来仍会继续得到发展。

(4) 完善垃圾填埋处理技术。尽管填埋技术的处理率有所下降, 但该技术仍是垃圾处理的最终方式。预计垃圾填埋场的污染控制措施会不断完善, 将向大型化发展, 并将限制最终进入垃圾填埋场的有机物含量[2]。

2日本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2006年, 日本生活垃圾总量为5 207万t, 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115 kg/d, 循环利用总量为1 021万t, 焚烧量为3 506万t, 最终处理量为680万t。2006年, 日本生活垃圾的减量化率为97.5%, 直接填埋处理率为2.5%, 循环利用率为19.6%。

焚烧处理是日本最主要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处理量占垃圾总产生量的75%以上;直接填埋的生活垃圾所占比例不足垃圾总产生量的3%, 而且还在逐年下降。今后发展的垃圾填埋场基本上都将作为最终处理厂使用。

日本是目前生活垃圾焚烧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垃圾焚烧厂的数量位于世界第一位。焚烧炉型主要有炉排炉 (比例最大) 、流化床焚烧炉和气化熔融炉。

气化-熔融焚烧系统是为了满足环保标准、提高能源回用效率而开发的新型生活垃圾焚烧技术, 近年来在日本发展迅速, 市场占有率增长很快。垃圾气化-熔融焚烧炉可以有效地解决二恶英排放问题。生活垃圾在气化炉 (流化床焚烧炉或回窑式焚烧炉) 中气化, 产生的可燃气体在熔融炉中燃烧到1 300℃以上, 大幅降低了二恶英的产生量, 并使灰渣熔化, 作为水泥原料。

日本从2003年开始实行新的二恶英烟气排放控制标准。二恶英的上限浓度为0.1 ng-TEQ/Nm3, 该标准对处理规模为大于100 t/d (4 t/h) 的垃圾焚烧炉有效, 日本的大多数生活垃圾焚烧炉均包括在此范围内[4]。

3美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美国城市生活垃圾人均日产量1960年为1.22kg, 2003年为2.02 kg;总产量1960年为0.881亿t, 2000年为2.34亿t, 2003年为2.362亿t, 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垃圾回收再利用率分别为29.4%和30.6%, 逐年增加。2003年美国废物再循环利用企业共计5.6万家, 提供就业岗位110万个, 年销售额高达到2360亿美元。

填埋仍然是美国销纳城市生活垃圾的主渠道。1988年美国城市固体废物填埋场为7 924座[5], 随后填埋场数量逐年减少, 到2002年全国仅拥有1767座垃圾填埋场, 下降幅度明显, 体现了美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理念和处理方式的转变[6]。

垃圾堆肥曾是美国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式。由于堆肥场运营资金、堆肥产品质量及市场拓展等问题, 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型机械化垃圾堆肥场在20世纪80~90年代就关闭了, 使得垃圾堆肥进入了低谷。

近年来, 随着日益重视废物的资源化再利用, 垃圾堆肥技术作为废物资源化的重要措施之一也得到了应用, 尤其是餐厨和庭院垃圾堆肥等应用最为广泛。

美国餐厨垃圾的年产量平均为2629万t, 占整个城市废物总量的11.4%[7]。美国各州都进行了许多尝试, 利用堆肥技术处理餐厨垃圾, 使之变废为宝, 效果也十分明显。

从20世纪80年代起, 美国政府投资70亿美元, 兴建了90座垃圾焚烧厂, 年总处理能力3 000万t。至90年代, 美国已建402座垃圾焚烧厂, 焚烧率达18%, 到2000年又提高到了40%。至今, 美国已建114座垃圾电站, 总容量达2 650兆瓦, 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底特律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发电厂, 日处理量可达4 000 t。夏威夷垃圾发电厂装有2台垃圾焚烧炉, 日处理能力为2 160 t, 它们可提供全市6%的电力。在过去6年运营中, 已处理掉499万t垃圾, 相当于全岛垃圾的90%以上。

4德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德国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541~609 kg/a, 即1.5~1.67 kg/d。2004年, 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587kg/a, 其中家庭垃圾为520 kg/a, 其它城市生活垃圾为67 kg/a。

德国目前采取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除了回收可循环利用的垃圾 (包括堆肥) 外, 主要采取热处理 (焚烧) 、机械和生物处理、填埋等几种方式。

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可回收物质约占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的20%~50%, 主要包括轻质包装材料、塑料、废纸、橡胶、纸板、织物、玻璃、铝、铁、其它金属、复合材料等。在分类收集后, 送入相关的工厂循环利用。可生物降解物质占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的20%~60%, 主要包括食品垃圾、庭院垃圾、花园修剪垃圾等生物质垃圾, 通过生物降解方式进行堆肥或以其他方式处理。

残余物质是除上述垃圾种类之外的生活垃圾, 也被称为剩余垃圾或混合垃圾, 主要包括其它的垃圾混合物、砂土、尘土、灰渣等, 通过热处理 (焚烧) 或机械生物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最后进行填埋[8]。

4.1填埋处理

1992年德国政府颁布了垃圾处理技术标准 (TA) 规定, 从2005年6月1日起, 进入填埋场的填埋物总有机碳 (TOC) 要小于5%。这意味着填埋的垃圾基本上就是灰渣, 即只有经过焚烧或机械、生物预处理的生活垃圾才可以送入垃圾填埋场。

由于经过了预处理, 德国的垃圾填埋场的数量在迅速减少, 填埋量在逐渐下降。1990年德国约有生活垃圾填埋场8 273座, 到2004年, 减为297座, 生活垃圾直接填埋年处理量也由1990年的4410万t下降到2003年的970万t。

4.2焚烧处理

1965年德国只有7台垃圾焚烧炉, 年处理量为71.8万t, 发电量占全国居民用电量的4.1%。1985年, 德国的焚烧炉已有46台, 焚烧垃圾年处理量占该年垃圾生产量的30%, 约为800万t左右, 产生的电能可供全国人口34%的居民用电。在柏林、慕尼黑、汉堡等大中城市, 民用电的10%~17%来自垃圾焚烧。1995年德国垃圾焚烧发电的受益人口已经达到50%。2005年, 德国的垃圾焚烧厂数量已经达到73座, 总处理规模达1792.2万t/a, 焚烧处理比例超过了55%。

在德国的73座垃圾焚烧厂中, 日处理能力300 t以下的共有12座, 合计处理能力为82万t/a;日理能力为301~600 t的共有24座, 合计处理能力为383.2万t/a;日理能力601~1 000 t的共有21座, 合计处理能力为554.3万t/a;日理能力1 000 t以上的共有16座, 合计处理能力为758.4万t/a。

4.3堆肥处理

堆肥是德国城市生活垃圾生物处理的一种主要方式。堆肥处理的对象是食品垃圾、庭院垃圾、花园修剪垃圾等可以用于堆肥的生物质垃圾。这些垃圾经过收集后直接进行堆肥处理, 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肥效的物质, 进行循环利用。因此, 可堆肥的生物质垃圾在德国的垃圾分类中, 被列入可回收利用垃圾类中。

4.4机械生物处理

机械生物处理 (MBA) 技术是通过采用机械、生物或机械和生物混合技术对原始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综合处理技术。

机械生物处理是德国及其它欧洲城市生活垃圾的一种重要预处理方法。从2005年6月1日起, 德国禁止填埋未经焚烧或机械生物预处理的生活垃圾, 从而使德国的垃圾处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机械生物处理技术作为生活垃圾最主要的预处理方法之一,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4.5垃圾处理法规及收费

德国有关垃圾处理的核心法律是1994年颁布、1996年生效的循环经济与垃圾法。德国是世界上垃圾收费制度实施得最有效的国家之一。2004年, 德国一个4口之家的生活垃圾收费水平为150~230欧元/年, 相当于每人每月3~5欧元, 占平均年收入的2‰~5‰。

5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政策

5.1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我国平均每天每人产生0.8~1.1 kg垃圾, 并且每年仍以8%~10%的速度增长, 全国主要城市年产生活垃圾2.0×108t左右。预计到2030年将会达到4.09亿t, 到2050年将达到5.28亿t。历年累积堆存的城市生活垃圾总量更是高达70亿t, 全国约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围城[9]。

目前国内垃圾处理行业整体仍处于无害化处理的初级阶段。到2010年底我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63.5%, 其中进行集中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的比例分别为77%、18%和5% (注:占无害化处理总量的百分比) 。为了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标, 我国城市垃圾主要通过填埋、堆肥和焚烧进行处理。从2003年至今, 填埋法处理垃圾量占总量的比例从85%下降到80%左右。堆肥法对垃圾分类要求较高, 处理垃圾时可减容70%左右, 但我国垃圾分类做的不到位, 导致堆肥垃圾处理量占总处理量的2%以下[10]。

垃圾焚烧技术可有效减少垃圾容量75%以上, 并且占地面积少, 不易造成污水渗透等污染。此外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可进行供热和发电等二次利用。因此垃圾焚烧技术近些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有望成为我国垃圾处理的主流方式。至今我国焚烧垃圾的比例在15%~20%之间, 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据有关部门预计, 2015年我国垃圾焚烧的比重将达到30%, 2020年会增加到40%。

目前, 卫生填埋仍是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2008年, 我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总量约为10 216万t, 其中卫生填埋约为8 560万t, 占总量的83.8%;垃圾焚烧152万t, 占总量的14.9%;堆肥处理135万t, 占总量的1.3%。卫生填埋所占比重将逐渐降低, 垃圾焚烧法将成为大型城市处理垃圾的首选[11]。

5.1.1垃圾焚烧处理

目前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截止到2008年9月, 统计全国共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厂100座, 其中建成56座, 在建44座, 炉排炉与流化床焚烧厂的规模之比约为60 470 t∶31920 t (65%∶35%) , 数量之比约为63∶37。超过70%的生活垃圾焚烧厂集中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2010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总处理能力达到48 000 t/d, 年焚烧垃圾1 750×104t。

我国垃圾焚烧炉的二恶英的排放浓度都满足国家现行排放标准1.0 ng-TEQ/Nm3, 其中75%达到国际排放标准0.1 ng-TEQ/Nm3。

5.1.2卫生填埋处理

我国垃圾卫生填埋的对象为混合垃圾, 因此存在以下缺点[12]。

(1) 混合垃圾中可以实现资源回收 (可回收、可焚烧或可堆肥) 的组分均被填埋, 造成资源的浪费。

(2) 由于我国垃圾填埋前没有经过分类处理, 混合垃圾中水分及有机物含量都很高, 造成了大量渗滤液的产生, 增加了处理成本。

(3) 混合垃圾卫生填埋会占用大量的空间资源, 在场址选择愈加困难, 填埋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13], 我国垃圾卫生填埋进入了瓶颈期。

5.1.3垃圾堆肥处理

我国2003~2008年垃圾堆肥处理量及堆肥场数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近年来垃圾堆肥场逐年减少, 垃圾堆肥量迅速下降。

5.1.4餐厨垃圾处理

据统计, 目前我国城市餐厨垃圾年产生量超过6 000万t, 全国日产餐厨垃圾超过1 000 t的城市有17座。按目前的33个试点城市来算, 单个项目的投资应当在1亿~2亿元, 投资至少在20亿~30亿元。如果按国务院提出的50%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目标, 总投资预计在100亿~200亿元。

5.2我国垃圾处理政策

5.2.1上网电价政策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垃圾焚烧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 (发改价格[2012]801号) , 2012年4月10日以后, 以生活垃圾为原料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均先按其入厂垃圾处理量折算成上网电量进行结算, 每吨生活垃圾折算上网电量暂定为280千瓦时, 并执行全国统一垃圾发电标杆电价每千瓦时0.65元 (含税, 下同) ;其余上网电量执行当地同类燃煤发电机组上网电价。垃圾焚烧发电上网电价高出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部分实行两级分摊。其中, 当地省级电网负担每千瓦时0.1元, 电网企业由此增加的购电成本通过销售电价予以疏导;其余部分纳入全国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解决。

5.2.2鼓励垃圾焚烧政策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07]15号) 要求“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 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 “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年6月4日) 明确提出“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利用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 “鼓励在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稀缺地区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 在经济发达、城市垃圾热值较高且土地资源有限的地区, 可加大发展垃圾焚烧技术。

国务院在2011年4月25日批转的《意见》中明确称, 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要优先采用焚烧处理技术[14]。

5.2.3垃圾收费政策

2011年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出台, 该意见指出, 城市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应按照“谁生产、谁付费”的政策有条不紊的实施。

5.2.4垃圾处理投资政策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2011~2015) 》已进入实施阶段。根据该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投资总量将达2 600亿元。而“十一五”期间, 垃圾处理行业的总投资仅700多亿元。

5.2.5餐厨垃圾处理政策

2011年3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目标。

2011年4月, 国务院再次提出, 到2015年全国范围要有超过200个城市建设餐厨垃圾的处理设施。

5.2.6垃圾焚烧二恶英排放标准修订

修订国家已经颁布的《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18485-2001中的二恶英排放标准。由原来的1 ng-TEQ/Nm3提高到0.1 ng-TEQ/Nm3, 与国际接轨。

5.3发展趋势

“十二五”期间, 国内垃圾处理的主要推广途径渐渐转向焚烧处理, 迎来了垃圾焚烧的黄金时期。垃圾焚烧设备未来5年的市场总需求约为300亿元。我国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分类综合处理代替传统的垃圾处理模式; (2) 集中产业化处理模式代替分散处理模式;

(3) 全方位的环境保护模式代替但简单的污染控制模式;

(4) 高科技深入模式代替低水平处理模式。如采用现代化机械进行垃圾分选, 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减低填埋场的渗滤液浓度, 将生物技术应用到垃圾堆肥中以提高堆肥效率和质量。

我国目前垃圾无害化处理 (填埋、堆肥和焚烧) 所占比重约为70%左右, 我国环保部门规划到2015年这一比重将提高到80%, 将有5 800万t的新增垃圾处理量, 市场空间十分巨大。

摘要:首先概述了国外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发展趋势及相应的法规, 然后以日本、美国和德国等为例详细介绍了这几个国家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技术, 最后介绍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处理政策、发展趋势及前景。

国内外饮用水处理现状 篇3

一、制药废水的基本概况

制药废水是指在药物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由于生产的药物品种和生产工艺不同,所排出的废水的成分也有着千差万别,主要包括合成药物生产废水、中成药生产废水、抗生素生产废水以及各类制剂生产过程的洗涤水和冲洗废水四大类,其特点是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毒性大、色度深和含盐量高,属于较难处理的高浓度有机污水。

二、制药废水的危害

制药废水绝大多数极易挥发,使空气中的化学物质浓度超过环境本底值,引起大气污染;如果制药废水进入水体, 能长时间残留在水体中,通过食物链逐步进入人或动物体内,较强的毒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各种危害。

三、制药废水处理技术进展

制药废水处理有较为成熟的工艺,有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常见的制药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技术进行分类,可分为以化学氧化法为主的Fenton法、湿化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臭氧氧化法、超声声化法、电解法、催化铁内电解法以及物理方法如混凝沉淀法、气浮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另外还有多种方法联合处理更加高效的处理制药工业产生的废水。

混凝沉淀法:混凝沉淀法处理制药废水,主要被广泛用于废水预处理及后处理过程中,原理是让混凝剂(如氯化铁、聚合硫酸铁、聚合氯化铝、聚丙稀酰胺等)中和废水中的胶体物质,使胶体微粒相互集结、失去稳定性,最终沉淀聚合,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水质处理方法。但混凝沉淀法会导致二次污染,因为沉淀会变成大量的污泥,难以处理;并且经过处理后的水质仍然盐度高、pH值低,氮、氨元素的去除效果也不好,因此不常作为水处理工艺单独被使用。

电解法:电解法处理制药废水正逐渐被人们重视和青睐,因为该法具有效率高、操作易等优点,对有色废水进行脱色作用较好。大量实验表明,利用内电解技术处理化工制药废水,对污染物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废水COD(化学需氧量)去除效果最佳,最高去除率可达65%以上,并可以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通过厌氧生物的后续处理出水可达到二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但电解法能耗高,并且与混凝沉淀法类似、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泥,从而引发二次污染。

3.吸附法

吸附法处理制药废水是物理处理法,是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剂(如活性炭、活性煤、腐殖酸类、吸附树脂等)对废水中的一种或几种污染物进行回收,从而达到对废水净化处理的目的。但是此法用途面狭小,一般仅在中成药或各种西药等产生的制药废水预处理中使用,且吸附剂容易发生脱落、被腐烛等现象,无法广泛使用于其他废水处理工艺之中。

氧化法:氧化法处理制药废水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湿化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臭氧氧化法和微波诱导催化氧化法等。

湿式氧化法是由Zimmerann最早于1944年提出,初期被应用于造纸废水处理,但其技术条件的苟刻。后又发展了如催化湿式氧化技术和催化湿式过氧化物氧化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处理后COD去除率可达81%。Shemer等在H2O2/Fe2+方法中加入紫外光的照射处理(光催化氧化法)含甲硝唑模拟废水, 结果表明,UV/ H2O2/Fe2+对甲硝唑去除率明显提高, 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废水去除率达94%。臭氧氧化法是利用臭氧的极强的氧化能力处理废水, 反应灵敏,操作简单,且氧化过后变成氧气,没有二次污染,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但生产臭氧的电耗较高,且臭氧不稳定,需加强对臭氧气体与水接触方式和接触设备方面的研究。

Fenton试剂法:Fenton试剂法一般用在制药废水的预处理过程中,Martinez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过氧化氢和亚铁离子的加量分别为3mg/L和0.3mg/L的情况下,COD去除率可达56.4%;如果反应超过10分钟, COD去除率即可达90%。这种处理方法反应时间速度快,处理效率高,处理效果比较理想。Fenton法还常常与混凝沉淀法、电解法、氧化法等方法联合使用,Yu Yang等运用Fenton法与氧化法联合处理高浓度制药废水,COD去除率可达到57.53%。

膜分离法:膜分离法处理制药废水也是一种物理处理法,利用了某些材质的膜具有选擇通透性,能阻止例如污水中的各类有机物大分子通过,仅允许小分子通过,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膜分离法能耗低,无相变, 而且设备简单,可根据水处理量的变化而调整装置规模,操作方便安全,运行可靠性高,不会二次污染环境,并且可能在产生环境效益的同时,又产生可回收有用物质,具有双重效益。

其他方法:处理制药废水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气浮法对庆大霉素、土霉素、麦迪霉素等制药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具有明显优势;用超声声化法处理制药废水中TPPO时,COD去除率为54%左右,在加入lmg/LFe2+后,COD去除率明显提高,可以提高至60%,且随着Fe2+浓度的增加,COD去除率也显著提高;厌氧水解处理作为预处理时, 不需曝气,不仅生产运行成本低,还可提高可生化性,降低后续生物处理的负荷;絮凝沉淀+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制药废水是一种经济合理的处理工艺。

(作者单位:培力(南宁)药业有限公司)

[1] 齐旭东, 李志会. 制药废水微波辅助类芬顿预处理技术的影响因子优化.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3,39(12):1898-1904.

[2] 贾晓凤, 孙长清, 买文宁, 等. 连续流态下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处理制药废水的性能.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38(4):870-876.

[3]Yang Yu, Wang Peng, Shi Shujie, et al.Microwave enhanced Fenton like process for the treatment of high concentration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68):238-245.

[4]Mendez-Arriaga F, Esplugas S, Gimenez J.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 drugs with TiO2 and simulated solarirradiation [J].Water Research, 2008, 42(3):585-594.

饮用水突发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篇4

一、目的

为了切实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充分保护师生身体健康合法权益,坚决遏制、杜绝生活饮用水水污染事故的发生;同时为了积极、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生活饮用水水污染事故,及时控制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危害,高效、有序地组织开展事故调查、现场处理及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活饮用水污染对人体危害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秩定,特制定我校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二、成立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责

为加强对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实施应急处理,成立学校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各负其责,各尽其能。

1、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李学文 副组长:张生新

成员:张格圣 魏登堂 周月菊 高秉伟 胡延庆 万骏霞

闫立青 万慧娟 肖武元

2、组长主要职责:负责发生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时,及时启动应急处理预案,对事故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部署协调应急救援工作,协调学校与各级部门及学校内部之间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3、组员主要职责:主要接受学校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部署,负责组织学校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具体调查、处理、救援及上报工作,积极配合各个相关部门对学校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开展的各项调查、处理、救援等工作。

三、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

1、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后,学校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紧急组织有关工作小组和人员,立即赶赴现场,配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迅速开展现场调查,查找污染原因及污染物,了解污染物的种类、性状、毒性及污染程度,掌握供水范围及接触人群身体健康危害程度等,分析污染的扩散趋势,并据此提出科学、行之有效的紧急控制消除污染措施。

2、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水质监测方案,科学采集水样和检测,快速找出主要污染物,并进行动态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水质污染程度、污染趋势、水质动态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确定污染物、污染治理、恢复供水提供科学依据。

3、当出现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或桶装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威胁供水卫生安全等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供水,在保证水质卫生安全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其他临时供水途径,以保证师生正常生活饮用水问题,避免和减少水污染对师生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4、发生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后,应依法立即、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水污染事故状况,配合卫生监督部门开展有关调查、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开展水质监测,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在卫生监督部门的指导下,制定限期治理方案,针对水污染环节和污染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控制事态进一步的蔓延和扩大,严防水污染事故再次发生。

5、当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得以控制,污染原因消除后,在恢复供水前,必须重新进行自备水源水或二次供水质检测,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后方可供水。

四、预防措施

1、建立健全本单位各项供水卫生管理制度:形成由单位一把手负责,饮用水卫生管理员主抓,供管水人员具体执行的管理模式,并逐一认真落实,达到实效。

2、学校供管水人员卫生知识的培训:组织供管水有关人员学习现行生活饮用水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有关卫生要求,使其知法、懂法、自觉守法,不断增强依法供水、管水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按要求履行其职责及义务,保证所供给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同时开展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及救援知识专门培训和教育,增强水污染事故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必要时进行现场实地演练。

国内外饮用水处理现状 篇5

纯净水水厂设备解决饮用水深度处理难题

我国的水资源匮乏,纯净水水厂设备,人均淡水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污染严重,水处理设备里面水质的好坏关系到人类生存,加上自来水消毒副产物的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所以发展饮用水深度净化技术势在必行。但是有些国外经验只适合当地的水,且有一些工艺比较复杂,费用较高,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不能对其照抄搬用,应该进行总结、鉴别。

中国水网、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办的2010水业高级技术论坛将于6月11-12日举办,同以往三届一样,主办方精心设置了此次论坛的内容,“饮用水深度处理与自来水厂提标改造单元”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刘文君教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王如华等已经确定将在这个单元进行重要发言,他们将对饮用水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程进行总结,并对水厂工艺升级改造工程进行案例分析。水处理设备,矿泉水设备

饮用水的净化技术与工程设施,是在人类与水源污染及由此引起的疾病所做的长期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称之为饮用水革命。回顾从1804年在英国的佩斯利(Paisley)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城市慢砂滤池水厂至今190余年来,饮用水革命可以分成二个显著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由于排出的污水、粪便和垃圾等使地表和地下水源受到污染,造成霍乱、痢疾、伤寒等水传染病的多次大规模的爆发和蔓延,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些惨痛教训,促进了饮用水的第一阶段革命。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饮用水的净化主要是以除去原水中的浊度和杀灭水传染病原菌为目的,其代表的处理流程是混凝沉淀→砂滤→投氯消毒,称为普通净水技术。它基本上消除了上述水传染病的爆发。

技术资料由北京处理提供

北京莱特莱德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第二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饮用水源不仅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等点污染源的污染,而且还受到更难控制的非点污染源的污染,给水中带来了难以或不能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例如,美国环保局从自来水中分析出的154种有机污染物中有80%是难以或不能生物降解的。尤为严重的是由于水中有机物的增多,通用的氯化消毒会产生多种有机卤化物,这些有机卤化物往往比其先质毒性更大。因此,第二阶段的饮用水革命的任务不仅是除去浊度和病原菌,而且还要除去多种多样的有机和无机微量污染物,称为深度净化技术。

我国不仅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而且是一个水资源受污染严重的国家,传统的城市给水处理技术已远远不能满足处理微污染水体的要求。

正是因为水与人体健康的密切相关性及我国饮用水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发展深度净化技术是完全必要的。对自来水的深度净化的工艺也是多种多样的:多级蒸馏法、离子交换法、活性炭吸附等,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还有超滤技术等。

我国饮用水水质安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6

一.我国饮用水安全现状

根据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年报,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的7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32%和27%。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并且水污染已出现由支流向主干延伸、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由陆地向海域发展的趋势。2005年,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Ⅲ类水质的湖(库)6个,占21%;Ⅳ水质的湖(库)3个,占11%;Ⅴ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8%;劣Ⅴ类水质湖(库)12个,占43%。其中,太湖、滇池和巢湖水质均为劣Ⅴ类。滇池水的Ⅴ类水质占69%,劣Ⅴ类水质占31%。不少湖泊出现藻类爆发。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供水安全问题逐步显现, 并且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非常突出。据国家统计, 全国 660 个建制城市均已有自来水设施, 大中型城市居民的自来水普及率达 99%以上, 小城市(30 万人口以下)居民的自来水普及率为 87%, 总供水能力约 2.4 亿 m3/日。近年来, 关于城市供水体现出 3 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缺水城市数量增多与缺水程度逐步加重并存。全国的建制城市中, 有 2/3 的城市存在缺水问题, 北京、天津、济南、大连等城市缺水形势越来越严峻;二是城市水污染、水环境问题突出, 城市水源地约 30%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氨氮、耗氧量等主要指标超标, 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城市水污染相当严重, 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深圳市等水污染表现尤为典型;三是兴建调水工程成为很多地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重要措施, 不仅北方地区修建了调水工程, 南方的很多城市也提出了兴建调水工程的构想和计划, 从一个侧面表明, 城市供水问题越来越复杂, 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二.发展趋势

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

我国异常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现状,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充分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解决。2006年2月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要切实解决七大突出的环境问题,其中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排在第一位,《决定》指出: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并明确把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三峡水库库区及上游,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及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太湖、滇池、巢湖作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把渤海等重点海域和河口地区作为海洋环保工作重点。严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到2010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胡总书记在2006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

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重点流域“九五”、“十五”(2001~2005年)水污染防治计划,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削减指标落实到排污单位,逐步完善排污许可证管理方式,并建设了一批重点治理工程项目。截至2005年底,列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2130个项目中,已完成1378项,占项目总数的65%。“三河”、“三湖”流域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污水处理厂达416个,日处理能力2093万吨;流域内的5000多家重点污染企业,已有80%以上实现了达标排放。目前,流域水污染物大幅度削减,水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一些河段和湖体水质有明显的改善。三峡库区上游特大型城市重庆市制定了《重庆市碧水行动实施方案(2005~2010年)》[6],目标规定,长江干流水质要从2005年的Ⅲ类提升到2010年总体达到Ⅱ类;嘉陵江、乌江水质要从2005年总体达到Ⅲ类提升到2010年稳定达到Ⅲ类。为此,重庆市兴建了多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要从2005年的50%提升到2010年的75%。另外,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要。

国内外饮用水处理现状 篇7

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世界各国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都极为重视,但受经济、社会体制和地理环境等不同条件的影响,法规内容及技术标准的规定程度也不尽相同。本文将重点介绍部分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水源地水质标准等情况。

1 国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概况

1.1 国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标准概况

国外在饮用水水源地标准制定方面大多采用自愿性标准体系,一些强制性标准多结合技术法规共同实施。标准的类别基本上划分为国家标准、团体(协会、学会)标准和企业标准3个类别;标准的形式包括:技术标准、技术导则、标准案例、补遗、公告、协议标准和事实标准等。

美国至今尚无专门针对水源地保护的联邦法律,其水资源体系的技术标准多以相关法律作为支撑,在具有充分法律依据的前提下,由指定的机构负责各种标准的制定工作。如:《清洁水法案》(Clean Water Act,CWA)和《安全饮用水法案》(Safe Drinking Water Act,SDWA)是其进行饮用水源管理的法律依据。CWA规定了包括水源地在内的各州所有水体环境应达到的最低要求,但CWA和SDWA都并未就水源地保护提供详细规定,各州还是要根据CWA和SDWA的规定,针对各自水源地情况进行水源地评价,制定各自水源保护法规,制定水源保护区计划,建立水源地保护体系。美国环保署(USEPA)还发布了《水源保护手册》(The Source Protection Handbook)用于指导社会团体进行水源地保护。

日本饮用水源保护法规体系由《河川法》、《公害对策基本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构成,并建立了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制度、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制度、水源地经济补偿制度和紧急处置制度。中央政府的环境省下设水质保护局负责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的统一管理,地方在饮用水源污染防治中起着重大作用,但也受中央政府的节制和指导,日本对水源保护的法律结构如图1所示。

日本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一切重大事宜均由总理大臣直接管理,同时在内阁中设置直属二级单位国土厅,其内再设置水资源部,作为水资源日常管理的最高协调部门。国土厅、水资源部的人员均来自水资源的分管部门,有不同的水管理专业背景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受国土厅的协调,建设省河川局是防洪建设与管理的政府最高分管部门;厚生省水道环境部是自来水事业的政府最高分管部门;通产省水道局是工业用水的政府最高分管部门;农林水产省构造改善局是农林用水的政府最高分管部门,日本政府水资源管理体制如图2所示。

德国在水源保护区方面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一系列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法规、政策与规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德国《水法》规定,所有饮用水取水口都要通过建立水源保护区进行保护,并先后颁布《地下水水源保护区条例》、《水库水水源保护区条例》及《湖水水源保护区条例》。县级以上政府参考以上法律和条例,结合本地情况立法划定水源保护区,制定和颁布保护措施。各地政府立法划定水源保护区,颁布保护措施标准不一。德国现行水源保护区条例中没有《河流水水源保护区条例》,原因是河流水水质一般较差,且不稳定,因此,不推荐河流水为饮用水直接水源。

新加坡水源污染控制主要由环境部依据《水源污染管制与排水法令》执行。为了保护水源区的原水水质,环境部严格执行各项反污染法令,实行严格的反污染措施,并与公用事业局联合使用一套抽取水样本的完整网络系统来监测地面径流及水源地的水质,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了水源地污染。

1.2 国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概况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是指国家为防止水源地污染、保护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它分为地表和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国外饮用水水源多选用地下水,因为地下水水质良好、性质更稳定。德国《湖水水源保护区条例》第一版1975年出台,至今没有新版。主要原因是湖水水质受流入河水水质影响,水质低,湖水水源保护区不多。

在地下水饮用水保护区划分上,应用较多的是“经验值法”。M.Knorr博士通过试验发现,饮用水中的病菌病原体在地下水层中的随流生存时间少于50天,由此建立50日流程等值线这个概念。德国《地下水水源保护区条例》1994年第四版,可以说是最全面的地下水水源保护区条例,而在讨论整理此版过程中,地球化学及生物化学专业人员对50日流程等值线提出异议,因为50日流程等值线岩土过滤器适用于30年代的病菌病原体,不一定适用于90年代的病菌病原体。但地球化学及生物化学方面的实验数据证明了50日流程等值线的上述问题。最后,此版保留了50日流程等值线,也大大提高了保护区的保护强度。Ⅲ级区即流域剩余部分,一般分ⅢA,ⅢB。习惯上以取水口为中心画一半径为2,000m的圆线作为ⅢA区外界,其余部分为ⅢB区。其对地下水保护区划分示意见表1。

除了“经验值法”,地下水保护区划分常用的方法还有公式法、地下水流动解析解模型法、地下水流动/溶质运移数值模拟法等。

1.3 国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概况

1.3.1 美国水源水质标准概况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水环境质量标准。按照CWA304(a)的要求,美国环保局(USEPA)负责制定、发布水质基准,即推荐污染物浓度的科学参考值,并需要经常修订以准确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该推荐性的水质基准为各州和授权的部落制定其各自的水质标准以保护人体健康和水生生物提供了指南。

按照304(a)的规定而制定的水质基准只依据污染物浓度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数据和科学判断,并不考虑达到环境水体中的化学物质浓度的经济影响或技术可行性。目前,美国最新的水质基准是2004年美国环保局发布的《国家推荐的水质基准》。依据USEPA发布的水质基准,各州和授权的部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水质标准以保护水体的特定用途,不同指定用途的水体在水质指标的选择以及标准值的确定上有着不同的选择。各州和授权部落在采用美国环保局发布的水质基准时有4种选择方式:(1)根据推荐的基准确定水质标准的标准值;(2)采用修订的基准作为标准值以反映环境的特殊情况;(3)采用由其他科学方法得出的标准值;(4)在不能确定数值性标准值时采用叙述性标准。当新的或修订的304(a)基准一旦发布,USEPA希望各州和授权的部落在其水质标准中迅速采用新的或修订的水质基准数值。

1.3.2 欧盟水源水质标准概况

欧盟的水环境质量标准是以指令的形式发布的,即于20 0 0年10月23日通过的《欧盟水框架指令》(2000/60/EC)。在欧盟层面上,指令(Directive)与法律(Law)、法规(Regulation)和建议(Recommendation)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一经颁布必须执行,不同点在于法律和法规直接按照其文本的内容执行,而指令和建议要写进本国法律后方可执行。因此,欧盟水环境指令中的所有要求都要写进本国的法律并按照其时间要求执行。

57/440/EEC是关于饮用水源地地表水的指令,该指令后经79/869/EEC指令和91/692/EEC指令修订,要求各成员国按照自来水厂的处理工艺将用作饮用水源水的地表水分为3类,涉及46个水质指标,对每类水质分别规定了每个指标所需达到的指导值和限值,并规定了采样点位置、采样次数及分析方法。

2 我国饮用水源地保护概况

2.1 我国饮用水源地保护标准概况

我国尚无一部针对水源地保护各方面的标准法规出台,但与之相关的一些规定却散见于各相关标准中。建设部曾于1993年颁布的CJ 3020-93《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但由于久未修订无法满足新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实际上已不再被采用。2007年新颁布的HJ/T338-200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对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不同类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进行了规范。

2.2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概况

在HJ/T338-200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中,对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根据一般河流和潮汐河段,应用经验方法和模型计算方法分别对水域与陆域范围进行划分,经验值法对其水域的划分示意图如图3所示。

针对湖库型水源地的分类,分别用经验方法和模拟计算方法对水域与陆域范围的水源保护区进行划分,经验值法对其水域的划分示意图如图4所示。

对地下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分为经验值法和公式法,对不同类型的地下水构造划分条件不同。经验值法对孔隙水和裂隙水水源地保护区水域的划分如图5所示。

对不同类型岩溶水水源保护区(水域)的经验值法划分示意图如图6所示。

2.3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概况

目前,我国相关的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共有5个,其中3个是国家标准: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两个是行业标准:T 206—2005《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和CJ 3020—93《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将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和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中的有关饮用水源水质项目和数值进行比较可知,依照不同的水体用途及性质,相应标准中的项目有所不同,3个标准中规定指标相同、限值不同的有14项,其中包括毒性指标4项;规定的指标不同的有127项,其中包括毒性指标101项,所规定的指标和限值都相同的仅有9项。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制定是综合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二者的水质标准而定。对于相同项目,饮用水卫生标准更多采用较地下水更为严格的地表水的卫生指标而确定;对于不同项目,地下水所涉及项目种类要比地表水和饮用水所规定少,这与地下水更为单纯和稳定的环境有密切关系。也正因如此,做好地下水源的保护十分重要,因为地下水源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很难短时间内恢复。

3 国内外情况对比分析

3.1 国内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比较

比较分析我国与国外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上的异同,总结如下:

(1)标准适用范围不同。在我国,一部HJ/T 338-200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是全国,而忽略了各个水源地间的差异性。在美国,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职责在各州,SDWA中明确规定在各州制定水源地评估计划并进行评估”中包括“水源保护区划分、潜在污染源清单、易感性分析和公众参与”四项,这样,各州可针对自身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水源地划分方法,提高标准的可行性。

(2)保护区划分方法侧重不同。美、英等国的饮用水水源多数为地下水,我国则以地表水为主。这就在划分方法上有所区别,在地下水的划分上,除经验值法外,国外采用较多的为地下水流动/溶质运移数值模拟法定量。

(3)划分技术的成熟度不同。我国在水源地保护上起步较晚,对水源保护区的划分也是近年才引起重视,因此,在技术上还需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

(4)后继修订不及时。一个新标准最初应用于实践中,应随时得到反馈,依照在实际应用时产生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修订,随时适用于发展中的社会和变化的社会需求。

3.2 国内外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差异分析

虽然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中的水质指标由GB 5749-85的35项增加至106项,对微生物、感官指标等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但经过比较发现,我国的水质标准与国外水质标准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具体如下:

(1)水质标准修订周期长。GB 5749-85与GB5749-2006间相隔了21年,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饮用水水质要求也会发生较大变化,同一个标准用了21年,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美国SDWA中要求,美国对饮用水水质标准实行滚动更新制度——污染物候选清单(CCL),定期对管制的污染物进行更新。我国可以此为鉴,定期对污染物进行补充、修订。

(2)水质标准指标的制定缺少前瞻性。如:在美国的水质标准中,为更加强调人类的感官性能,利用鱼类和植物对毒性进行反应来研究已知或潜在的毒性会对水体造成的危害。我国则缺少制定标准指标时适度的超前性。

(3)应更加结合国情。新的饮用水水质标准与国际指标比较接近,但就我国目前国情来看,实施情况不容乐观。首先,除少数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城市具备全套检测106项指标的能力外,多数地区并不具备检测能力;其次,有些污染物有特定的产生渠道,依照不同地区的特性,应适度调整指标及其相应的数值要求。建议采用分级或分区域的水质标准,借鉴美国的基准经验,这样更有利于适应我国国情,推进标准的实施。

此外,将我国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Ⅱ类水体水质标准中各指标与国外部分饮用水水源地的数值做一比较(见表2)。

单位mg/L

可以看出,我国的水质指标与多数外国指标相比较为严格。由此建议:制定水质标准时应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来考虑具体要求的数值,直接套用国外标准的数值,忽略本国水处理工艺和地方水源的实际情况,这样制定出的标准则难以在我国切实实施并发挥其应有作用。

为了尽可能避免产生制定出的标准不符合我国国情的现象发生,建议制定饮用水源水水质标准和级别,首先要充分考虑水质基准,同时还要考虑到自来水厂的不同处理工艺、处理水平;也要考虑本国的相关水质标准、经济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和权衡。制定过程可分为资料调研、提出草案、标准论证和制定标准并实施4个阶段。为了简化源水水质标准的制定过程,推荐将源水水质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分成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假定所有的水厂均采用传统的净水方法即混凝-沉淀-消毒工艺,在此基础上制定源水的水质标准并付诸实施;在第二阶段,根据水厂不同的处理工艺划分源水的水质级别,在此基础上制定不同级别源水的水质标准。以目前为例,由于实际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成为目前评价我国地表饮用水源水水质的唯一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成为目前评价我国地下饮用水源水水质的唯一标准。制定的标准,为了与现有的标准相衔接,平稳过渡,不至于造成很大的波动。应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为基础,再参考我国其他几个相关的水质标准和国外先进的饮水水源地水质标准编制。

4 结论与展望

我国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技术与经验不如国外成熟,这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再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出与国情相符合的保护规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用水数量的增加和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也确实感受到尽快对饮用水水源保护规范化的紧迫需求和实施必要。

摘要:不同国家对其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规范都不相同。本文介绍了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和我国对各自水源地划分标准和水源水质标准两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饮用水源,保护,规范

参考文献

[1]侯俊,王超,兰林,万雷鸣.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规体系现状及建议[J].水资源保护,2009,25(1):79-85.

[2]李建新.德国饮用水保护区的建立与保护[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4):88-97.

[3]李建新,唐登银.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划定方法—英国的经验值法与实例[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2):153-157.

[4]夏青,陈艳卿,刘宪兵.水质基准与水质标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5]郑丙辉,刘琰.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标准问题与建议[J].环境保护,2007(18):26-29.

国内外饮用水处理现状 篇8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消毒工艺;优化

前言:生活饮用水中所含的消毒副产物、无机物、有机物致癌风险经常让人们感到恐惧。如何喝上放心的水早已成为人们和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饮用水的处理工艺也对水质存在这相应的影响。

1饮用水处理工艺

1.1企业供水处理工艺

目前我国的供水企业大多数均采用常规的处理工艺进行对水的处理。其流程为:先对水进行混凝处理,其次进行沉淀作用,然后通过过滤的水资源进行消毒。这种普通的处理工艺程序的目的是为了将水中的大肠杆菌、细菌和无机物以及有机物进行祛除,已达到国际饮用水的卫生标准。

1.2反应池工艺

在常规水的处理中,混凝反应为其中的一种处理办法,强化混凝是指以常规的混凝处理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混凝法的升级版。其通过对水源的HP调节,和对金属盐混凝剂的投放量增加这两种方法来更好的对悬浮物和有机物进行祛除,以达到最佳的混凝效果。一般的强化措施包括:絮凝工艺流程、强化颗粒碰撞、絮凝药剂的性能改善等强化[1]。近几年随着学者们对其深入的研究发现,对其造成影响的混凝剂主要有水利条件、温度、混凝剂形态、水体的分布情况和有机物性质以及投药量等。对过滤工艺的强化是指对生物滤料的新研发,使普通石英和生物滤料相结合,强化其普通滤池。强化过滤工艺最常用的有对新冲洗技术的研究和进一步对改性涂料的研发这两种方法。改性涂料指的是在传统的滤料表面通过化学反应附加一层活性氧化物又称其为改性剂,以此来对表面积的滤料进行扩大增加,加强其吸附能力。研究新的冲洗技术指的是通过滤料的冲洗对截污能力的一种保证状态,常用的冲洗方法有气水结合冲洗和气冲洗。

1.3沉淀池工艺

沉淀池工艺是沉淀混凝反应后留下的絮凝体,沉淀的水流方向和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絮凝体的沉降效果。一般情况来讲,沉淀池的建筑面积越大或者停留的时间越长其沉淀出的水的水质越好,沉降效果越佳。我国目前情况平流式沉淀池是应用最广泛的,但是由于平流式沉淀的时间较长而且占据了较大面积,导致其越来越不受欢迎。知道一些新工艺的诞生,如高密度沉淀池和水平管沉淀池,水平管沉淀池接近于浅层理论,其方法避免了二次沉淀,提高了沉降效率[2]。

1.4消毒工艺

生活应用水必须经过消毒工序将饮用水中的浮游生物、病毒、大肠杆菌以及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有害细菌进行杀灭。消毒工艺是生活饮用水处理工艺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消毒的方法和形式以及消毒剂的选用和用量都直接关系着人类饮用水的指标和人类的身体健康,消毒剂氯氮的运行成本低以及操作简单被我国各个供水厂普遍应用。如今液氮消毒已经被二氧化氮的消毒剂取代,二氧化氮具有更加高效的消毒作用。但是由于其成本高的原因二氧化氮一直没有被广泛应用。如图1,全自动二氧化氯发生器示意图。

2反应池的工艺优化对水质的影响

反应池工艺对水质的影响:一,进水流量稳定时,微涡反应池对亚硝酸盐、氨氮、Mn、Fe以及浊度的去除率高于折板反应;二,进水流量增倍,微涡反应池经过沉淀的水浑浊程度在3NTU以下的时候,板折反应池经过沉淀的浑浊度上升为6.736NTU,微涡球的构造特殊可加强池内的碰撞几率,使池内形成无数涡旋,有利于对絮凝提的沉淀,同时还可以使水流均匀分布,防止短流的情况发生。

3沉淀池的工艺优化对水质的影响

沉淀池工艺对水质的影响:一,原水流量不变,V型水管的沉淀池对耗氧量、亚硝酸盐氮、氨氮、Mn、Fe以及原水的浑浊去除率高于斜管沉淀池;二,原水流量倍增,V型水管的沉淀池对耗氧量、亚硝酸盐氮、氨氮、Mn、Fe以及原水的浑浊去除率明显低于斜管沉淀池。V型水平管能对强大的康复和冲击力、操作弹性大以及产水量进行有效的提高,是目前沉淀池情况而言比较理想的。

4消毒工艺的优化对水质的影响

消毒工艺对水质的影响:一,具备强氧化性的稳定性质的二氧化氮作用在囊藻时,稳定性的为氧化氮与被抑制的叶绿素a二者的投加浓度成正比关系,在24小时内有最佳的抑制效果。由于胁迫增加的氧化所导致的破坏细胞膜从而对正常细胞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使MDA得取值出现了异常;二,当二氧化氯的量在出水厂0.1mg/L-0.06mg/L时,官网末梢水和出水厂中的耐熱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以及细菌总数均为验出。此现象说明了二氧化氯在低浓度的状态下仍然具有稳定的、持久的杀菌能力[3]。安徽省卫生计生委昨日通报2014年生活饮用水化学处理剂的检测结果,在抽检的5个产品样品中,有4个产品的铅含量不合格,不合格率高达80%。据了解,由于铅在环境中的长期持久性,对许多生命组织有较强的潜在性毒性,所以一直被列为强污染物范围。急性铅中毒的症状为胃疼、头痛、颤抖、神经性烦躁等,严重的可致人事不醒甚至死亡;在很低的浓度下,铅的慢性长期健康效应则表现为影响大脑和神经系统。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生活用水的质量堪忧,水是人类生存的源头,人的70%由水组成,水是人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多层工序对水进行处理,以尽量对水的质量进行提高,可以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情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淑芳.生活饮用水处理工艺优化对水质的影响[D].厦门:华侨大学,2014.

[2]左金龙.饮用水处理技术现状评价及技术集成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3]宫志敏,应圣洁,彭春林,等.不同水源水与处理工艺对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4,21(16):3106-3108.

上一篇:教育局局长在2021年全县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秋色高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