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精选8篇)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篇1

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分配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工资分配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经过20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随着国有企业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企业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充分暴露出来。从工资的形成来看,分配行为不规范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用工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这种劳动合同制仍只是定性地表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而对利益关系基本没有作出定量的规定。这使得目前国有企业工资分配随意性较强,职工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被忽视。甚至还存在着少数非国有企业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恶意克扣、拖欠劳动者工资,或者不执行国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现象。工资形式过于单调,内部分配平均主义仍然严重

在企业内部分配结构中,没有按不同类型、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等情况确定不同的工资分配形式。不同职业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并没有按改革目标所希望的那样真正拉大,知识、技术、人才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完全承认,企业内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报酬区别在结构工资中虽有反映,但反映这种差别的岗位工资只占很小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工资变动搞普调,使平均主义分配趋于制度化,奖金津贴搞平均,人人有份,使收入分配与劳动严重脱节。

职工的工资收入构成不合理从职工由企业所得全部收入的构成来看,货币化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偏低,各种补贴、医疗费报销、住房等福利性收入要占相当大比重。而福利性收入得到的多少主要由职工在企业的工龄、身体健康状况而定,这使得那些素质低、身体差、年岁高的职工一般不愿意离开企业,而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因在一定的时间内与这些福利性收入无缘或得到很少,纷纷跳槽,这就使国有企业职工形成冗员甚多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由于改革没有到位,国有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苦乐不均现象

有的企业占有因行业垄断或资产占有丰厚而获得的级差收入。这些级差收入本应上缴国家,由国家统一调配使用,即使留在企业,也只能是归属企业发展基金,即归为国家的再投入,不能用于职工分配。而现在,一些企业钻政策的空子,想方设法向职工分配这种企业得到的级差收入,这使得一些行业的职工工资收人大大高于其他企业。尤其是使一些困难企业的职工望尘莫及。从国有企业看,航空、邮电、铁路、金融、证券、保险、电力等行业的职工,不仅收入水平较高,而且住房、保险等福利待遇优越。同这些垄断性行业相比,制造业、采掘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的职工,则不仅收入水平偏低,而且福利待遇水平也不高。这种悬殊的差异,固然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效率差别有关,但更多的则是分配机制不同而致。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工资+奖金+津贴分配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分配形式和途径,以不断调动和激发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企业工资市场化

所谓工资市场化,就是工资以市场为基础而形成。这是与传统的计划工资相对应的一种工资制度。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企业工资分配必须适应将来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必须与市场工资水平接轨,计划经济模式下那种企业自我封闭式的工资分配形态将不复存在。所以应尽快在思维方式和分配办法上实现转轨,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市场决定工资。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篇2

五、我国一人公司制度的完善建议

1.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行《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监事显然是一人公司的必设机构, 但是这时的监事不仅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而且增加了一人公司的经营负担。因此, 监事作为一人公司的必设机构这一要求可以取消, 监事依股东的自由权利可设可不设, 不对其进行干涉。

2.明文规定适用法人格否认制度的范围

立法者应根据实践的情况在《公司法》实施细则中进一步对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的行为范围, 以及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条件等作出规定。可考虑采用概括与列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 为避免对法条中未能列举的情形无法可依的情况, 规定对未列举的情况, 若符合四点适用要件的, 亦构成适用法人人格否认的情形, 要求公司股东与公司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3.设立外部审计人制度。

外部监督制度是与一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内部监督制度相对的保证一人公司交易安全的配套制度, 目的是提醒交易方认识到一人公司的潜在风险, 减低一人公司因人格形骸化导致的资本腐蚀风险。就外部监督问题, 基于一人公司的种种风险弊端, 独立的外部监察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五、总结

《公司法》关于一人公司制度的规定表明了我国学术界对公司法法理的突破。这一突破顺应了现代经济社会中公司发展的规律, 有利于发挥其治理结构简单高效、决策灵活的特点, 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效力, 激发投资者单独投资创业的积极性, 并拉动市场内需, 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我们在分析一人公司自身问题和发展方向时, 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杨鸾.关于完善我国一人公司制度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

[2]刘起运.浅析一人公司制度[J].法制与社会, 2011 (11) .

[3]王有昌.一人公司制度现状分析及完善建议[J].知识经济,

[4]刘震, 王一涵.浅析一人公司制度立法的不足与完善[J].现在交际, 2011年11月.

与社会, 2008.

■涂凯平中国联通绍兴市分公司

按照我国政府的管理权限划分, 中国的国有企业可以分为中央企业 (由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 简称央企) 和地方企业 (由地方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 。央企在现代企业改革过程中, 它的财务管理改革工作十分重要, 如何对央企的财务管理机制进行调节, 是我国政府、央企管理者共同需要努力地方向。

一、现代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央企财务管理机制调节

1. 央企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1) 部分央企市场变化能力不强, 经营成本增长过快。

(2) 部分央企经营风险增大:借新债、还旧债维的资金运转模式来支持日常运转, 容易导致资金链条断裂;从事股票、委托理财、期货、衍生品等高风险业务的央企亏损较严重;不重视法律的审核把关, 容易造成法律纠纷。

(3) 部分央企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基础较为薄弱, 会计核算达不到规范标准, 会计信息不真实;通过少转、推转成本、费用挂账、少提折旧、多计或提前确认收入等非法手段虚增利润;内部制度不健全, 审计监督不到位, 经营管理存在漏洞, 经营决策和投资管理缺少内部的监督与制衡。

2. 近年来, 央企财务管理机制调节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1) 央企经营制度变化深刻

央企将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 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经营制度, 建立业绩考核模式, 层层落实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制, 初步形成了“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递、激励层层链接”的制度;通过加大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 促使企业员工竞争上岗、量化考核、末位淘汰、收入分配与业绩挂钩, 形成了“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奖惩制度;董事会试点工作不断改进, 外部董事制度初步形成, 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风险控制能力得到提高。

(2) 央企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央企积极调整与重组, 企业资源向主业集中, 产业链不断完善, 企业的控制力、竞争力获得强, 通过强强联合, 使企业整体实力、市场地位大大提升;科研院所进入央企, 实现产研结合、技术创新;“窗口”公司并入央企, 使央企海外市场的开拓、竞争能力得到增强;产业相关企业进行合并重组, 对非主业资产采取剥离重组, 资源有效配置, 增强主业竞争力, 发挥协同效应;困难企业进行重组, 实现扭亏脱困, 焕发新生机。

(3) 央企经营管理水平提升。

央企确立财务管理为核心, 加强财务战略管理, 明确年度绩效目标和整体发展目标, 实现短期效益、长远发展相结合;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控控,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内控体系;强化财务资金管理、成本控制, 推广精细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先进方法, 积极创新央企财务管理, 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 建立融资平台, 加强企业内部资金的统一结算和集中调度。

(4) 央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

央企着力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加快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工作。

3. 央企财务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国资委高度重视央企的财务监管工作, 构建出资人财务监管体系, 确保央企改革发展加快、经营管理提高。依法监管是央企监督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根据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要求, 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 并制定了实施细则, 逐步建立出资人财务监督制度。夯实基础, 确保央企核算的真实性, 清产核资, 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和资产损失。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动态监测、决算管理体系, 核实央企账本、规范央企财务管理。严把审计关, 探索、建立、完善审计监督体系, 将经济责任审计、财务专项审计、内部审计、中介机构的审计质量监督相结合。

二、中央政府监管和国家政策扶持下的央企财务管理机制调节

1. 国新办:央企改革发展和“十二五”思路发布会, 关于央企财务管理机制调节的内容 (发言人原文, 未作改动)

在“十一五”期间, 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状态是比较好的。概括地讲, 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在重大活动和抢险救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在前些年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推进。比如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建立, 对企业经营者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制度初步形成, 企业改制上市、引入了市场的资金和约束, 企业重组优化了资源配置等等。对于国有企业来说, 改革是一个核心性的命题。不进行市场化方向的改革, 国有企业生存都难, 更谈不上有所发展。

目前我们正处在以国有大企业改革为中心的阶段上, 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找到国有大企业与市场经济最终融合的方式。我们判断, 依托资本市场实行公众公司改革、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 是未来国有大企业和市场经济最终结合的具体形式。围绕这一关键环节, 还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 比如:第一, 进一步收缩战线, 集中资源于重要的行业和关键领域。第二, 进一步推动企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第三,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就是现在我们所推动的董事会制度。第四, 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系统, 保证透明度, 更有效、更科学地考核和评价。第五, 进一步推动企业内部改革, 使内部机制进一步市场化, 同时进一步减轻国有企业的各种负担。所以, 国有企业改革还远远没有结束, 任务量还是非常大的。

随着中央企业境外资产的增长, 境外资产的监管实际上对国资委来说是一个新课题, 我们目前正在研究。据我所知, 我们的业务局正在研究两个文件, 一个是《中央企业境外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一个是《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这两个文件的名称都是暂行办法, 说明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地研究明白。有不同的建议, 有不同的选项, 比如说有的建议, 我们的监事会把监督范围延伸到境外去, 还有的建议比如说委托境外中介机构统一进行审计等等, 这都是可以研究的可能性。无论怎样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首先责任主体必须明确, 因为中央企业境外资产一般都是二级企业的资产, 监督责任首先在集团公司。

高管的薪酬, 国资委建立了之后, 就建立了一套薪酬的管理办法。因为国资委建立之前, 薪酬是自己给自己定的。国资委这套管理办法是依据考核结果, 同时也参照社会上的水平。但是参照实际是这样, 现在对于中央企业的高管是半市场化的办法, 明显的比社会上同类岗位要低, 而且低得比较多。之所以是这样一种折中的办法, 是因为这些企业需要参与竞争, 你的岗位需要有一点市场竞争力, 你要承认这个岗位的价值。但是同时他们又不是完全的市场人, 我们对他们的管理还有很重的行政色彩, 所以采取了一种半市场化的办法, 这也是改革过程中的一种折中的措施。我们想, 这个措施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具体的标准, 实际上我们以前在不同的场合都跟社会说过, 领导人的收入对于国资委来说, 对于监事会来说是非常透明的, 是没有问题的, 需要的话, 可以向社会公开。

2. 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财务工作会议

“十二五”时期和未来十年央企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路是:完善财务功能、提升财务能力、加快财务转型、实现管理一流。具体目标是:创造世界一流的财务绩效成果、达到世界一流的财务管理水平、建成世界一流的财务管控体系。央企要树立以实施战略、支撑决策为导向的财务管理理念, 构建以权责清晰、管控有效为特征的财务治理结构, 优化以面向业务、创造价值为目标的财务管理模式, 打造以专业高效、结构优化为标准的财会人才队伍;要着重提升决策支撑、价值创造、风险管控、统筹协同和协调服务五大能力。

国资委将进一步强化央企财务监督工作, 积极推动央企完善财务功能, 提升财务能力, 充分发挥财务的决策支撑、资源配置、风险防范作用, 推动央企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深化全面预算管理, 加强成本费用控制, 强化重大财务事项管控, 改进财务决算管理方式, 加大责任调查与追究力度, 强化债务风险管控, 贯彻落实境外资产监管办法, 积极推进内控机制建设, 做好“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总结, 探索建立首席财务官制度。

三、总结

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央企改革要求, 我国央企在现代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机制调节, 必将会得到很好地改善, 央企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将更加顺利高效的展开, 从而使央企的发展更好更稳更快。

参考文献

[1]袁中华.现代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2]罗乾宜.大型央企集团财务治理模式及其制度创新[J].会计研究, 2012.

[3]张瑶瑶.“十二五”对央企风险管控提出高要求[N].中国会计报, 2010.

[4]何刚.浅议以加强财务管控来提升中央企业风险管理水平[J].现代商业, 2012.

[5]王焱.浅谈央企资金管理及“小金库”问题[J].财政监督, 2012.

[6]江致礼.5大重点规范央企财务工作[N].首都建设报, 2008.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财务管理;风险控制

1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1.1 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还不到位 国有企业现代化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改进的过程,由于受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重重困难,其中财务管理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经常因为财务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而引发风险。首先,财务预算管理不够完善,存在事后管理现象,财务管理制度过于形式化,财务监管不到位,易导致资金流失,费用成本严重透支;其次,由于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提供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导致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和决策出现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复杂的改革环境提高了财务风险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和损失性等特点,很容易受内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内外部环境都比较复杂,在改革实施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可能因为得不到准确的信息而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不能很好地把握改革策略和机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风险。另外,国有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肯定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这就可能带来财务或经济管理上的风险,阻碍企业改革的实施。

1.3 改革过程中体制转换产生了新的风险点 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必经阶段就是进行财务制度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出现由于旧制度与新制度之间衔接性差,由此带来的风险也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而难以控制,进而导致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疏忽遗漏,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和损失。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资产流失。这是因为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体制的不清晰容易造成权责不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混乱,国有控股产权转让程序不规范,都会导致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资产流失,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管理风险。

2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对策研究

2.1 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国有企业要想在改革过程中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防范企业改革中的财务风险,必须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转变财务管理理念。让每个员工都积极参与到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活动中来,帮助基层财务人员的树立财务管理观念,严格遵守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和制度,从而有效避免由于财务信息不准确造成的风险。另外,构建以内部控制为导向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也是非常必要的。在现代化的国有企业改革管理中,要加强会计、审计等部门的建设以及专业人员的配备,保证审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从源头防范控制财务风险 要想切实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从源头上盡量控制和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一个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它是以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为基础,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盈利能力的综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搜集到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财务指标,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控制的目的。

3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

3.1 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财务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进行改革,面着对复杂多样的财务风险,只有建立了全面、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有效避免改革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国有企业要根据各种风险产生的原因、对改革的影响及变化趋势等,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才能真正的控制风险。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应从整体业务范围出发,在改革的进程中进行超前、系统的风险分析,构建一套完整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体系,防止由于缺乏预警而导致风险的出现。同时,在全面制定执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还要规范设计各种财务风险的控制和应对策略,为实现科学的风险管理提供保障。

3.2 强化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财务制度建设 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防范财务风险的一个关键措施就是强化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财务制度衔接,避免由于制度衔接不好而导致的财务管理漏洞。在这方面可以在改革的中间阶段使新旧财务管理制度并行,保证企业各项财务管理业务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在新制度运行准确无误后再废除旧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好改革前后各类账目的交接工作,避免由于制度漏洞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也能有效防止改革过程中的资金流失。

3.3 改进财务成本控制方法 针对目前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资金流失、成本费用严重透支的现象,企业必须不断改进财务成本控制方法。目前一些国有企业财务部门成本控制还停留在粗放水平上,财务数据报表的编辑标准和方法不能统一,大量的财务数据文件存在造成数据统一难,管理难。因此,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引进一些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来改进成本控制质量。

4 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财务风险,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深入分析造成这些风险的原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防范,比如加强相关财务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设,强化改革前后新旧制度的衔接,防止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完善企业改革过程中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加

强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提高财务风险控制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从而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实现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鑫.黑龙江省国企改革中企业并购的风险管理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

[2]马强弟.国有企业改革的风险与防范[J].上海商业,2012(9):12-13.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篇4

我是幸运的成为了这次远程国培的一名普通的学员,在第一次作业《请结合具体案例共享您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改进办法》的时候,我头脑里顿时思绪万千。我作为一个偏远地区学校的特岗区教师关于困惑的小结,希望专家们在百忙中能看到我们的困惑,直视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解决或者缓解这些问题,让我们一线的教师在教书的艰辛历程中永远有一个明亮的指示灯在指引我们,也让我国的教育走上通畅之路!谢谢专家老师!

一、对于在实施课改中的遇到的困惑总结如下:

1、重视过程、情感与重视考试分数结果怎么协调?

就目前来看考试的结果是最重要的评价,其他的过程、情感相应评价体系缺失,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单纯的解题和单一的考试评价已经极大的挫伤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这两部分怎么才能协调?

2、处理教材要求与课标要求怎么协调?

教材中许多内容超出了课标的要求,学生无法学有所得,有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降低求知的欲望;弃之不讲,会给今后的教学评价留下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许多内容教材中又缺少体现,补充内容,教学时间不够,否则,又无法到达课标要求。尤其是老教师(驾驭教材,处理教材能力有限)困难重重。

3、初高中内容的衔接存在脱节

在初中新课标中,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四点共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等等被删去了,在高中解析几何中却常会用到,先前的学生回来经常会提到高中老师抱怨这点。因式分解的要求降低。初中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新课标不作要求,但高中要经常用到这两种方法。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无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都已不作要求,对今后学习与数列相关的计算(往往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时会有影响。

4、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有偏差

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发展于生活的理念,但由于学生的能力及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对课本的阅读理解感到困难,他们很需要教师的解释答疑,但按照课时的安排,完成教学内容已感到吃力,对于我们这种生源差的学校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跟不上,对学习的新知识没有时间理解和消化,学生几乎没有学后反思的环节,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5、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把握如何掌握“度”?

老师在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学方式运用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老师说这种形式化的或者理解上的一些建议。

6、评价上改革的困难。

评价要求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特别是过程性评价,老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如何去体现情感评价,这个也在老师们的探索过程之中。刚才说老师在应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包括成长记录带,观察等等,但是大多数老师如何在实际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这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我们去做,这也会让老师感到有一些困难。

现在一些利害性的考试,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比如说,综合与实践能不能进入书面考试,比如说,学生的学习过程能不能进入书面考试,学习能力能不能考,现在国外也都在做这方面的探索,比如说,很多题目和传统的题目有很大的的变化。目前评价改革方面的探索是整个世界的课题。所以希望老师们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在这些方面还会有很大变化的。

7、活动课的内容和次数与非活动课如何协调?

活动课是新课改的特点之一,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规划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但课时的有限性严重制约了活动课的设计。一种好的方案无法实施,师生双方都感到很无奈。

8、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展开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优秀的教学理念,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当代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趋势。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能力的平衡状况,学习材料搜集的客观可能性,学生对课余时间调控能力的大小等等。但学生一般都不具备这些基础和条件。如果在基础和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全面展开自主学习,是否会流于形式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

9、教学中如何体现课改理念和培养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特色,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模式的合理性在于课堂结构的严谨性,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教学评价的时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但其弊端是显性的,它在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时,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交往合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不利于学生健全的人文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养成。但课改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将如何继承值得我们去思考。现在的学生大家有目共睹,想敢想、说能说,但不少学生是比较浮华的,不扎实„„

10、“四能”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该如何驾驭学生? 本次课标的修改,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双基”到“四基”的变化,从“双能”到“四能”的变化。“双基” 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是在原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本次课标把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上升到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指导我们的行为,充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活动能力,从而积累活动经验,让孩子们在充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而“双能”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能”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无疑会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很值得提倡。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该如何驾驭学生,似乎许多数学活动都被老师的讲解所代替,尤其是“统计与概率”这章内容,并没有被我们上出新意,似乎只是小学的延续。我老是设想:如果我们真的能将部分精力投入到课程的设计上,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从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应用于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效果肯定不比老师整节课讲一些抽象的概念差,特别是学生在具体活动过程中清楚地感知了我们所讲的东西,老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而已。可惜我们很少做到!

11、能否让学生尝试操作信息技术?

课标里提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信息技术不仅在教学中,而且在评价中,在学生的交流中,在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发挥作用。

我很认同这一说法,但不用反思,就知道我们离目标太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多也就用ppt演示以表示直观,或用来代替黑板。每次听完一些优秀的公开课,很羡慕人家的多媒体演示,既直观又生动,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让学生去进行操作,包括对函数图象的探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等等。我想,只要我们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有意义的数据,并且利用电脑去处理,然后得出一些有用的数据,远比我们提着课本反复重复怎样处理有效得多,因为学生亲身经历过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对于函数图象的变换,如果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操作,就不再对函数图象的变换感觉抽象和陌生,因为他们真正找到了图象变化过程中的变和不变。“孩子对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有特殊的敏感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很快就能掌握,让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说,一个是搜集信息的能力,一个是利用信息的能力。数学的学习有很多方面是需要学生搜集社会上的、生活中的一些信息,这个搜集信息的方式手段有很多,可以简单的去观察一些信息,观察一些数据,这也是搜集。然后还可以利用现代的互联网去搜集一些信息,然后就是利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然后把它变成一种资源,用到学习过程里。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I-Pad 已经进入了美国某些学校的高中课堂,这对我们来说不得不进行反思!

我们在孩子用电脑的时候,唯恐他们“不务正业”,从而想办法到处“堵”,可结果事与愿违,正因为他们平时用电脑的机会太少,所以越堵越出问题,试想,如果真的我们有朝一日大胆的跨出这一步,也许会多出现很多的惊喜,孩子会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我们无法预见的结果。

12、计算器的使用的困惑?

对计算器的使用让我有着些许的困惑,固然,经常用计算器确实会削弱学生的运算能力,但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处理?

13、课题学习怎么处理?

对于课题学习,课标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领域要求:有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能讨论一些简单的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体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数学有整体性的认识,能积极思考面临的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解决问题。因此“课题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题学习”就教学内容本身,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例如:七年级下册《美丽的镶嵌》,能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同时它是一种有效的操作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感悟图形的几何性质,图形的美。同时运用图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有重要的价值。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学习乐趣。但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课题学习无法很好的设计,认为它耗时,费力,对于成绩的提高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很多老师认为可有可无,视而不见,把教材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及作业讲一下,缺少真整意义上的探索。美国的艾伦·柯林斯曾经说过:“课题学习虽然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希望我们在对课题学习这一环节中能得到有效地指导!

14、标准中涉及的一些新内容的处理。

比如说统计与概率,概率的内容原来在中小学里边几乎没有,这是一个新的内容,这对中小学老师也是新的内容,怎么样让学生理解概率的概念,还有一些位置、平移、旋转这样一些新的内容,对狠多老师来说还是新的东西,老师们在运用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困惑。其实这些内容增加也对教师的学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说这些内容,从数学上怎么理解它,怎么样能够理解标准当中的定位,老师们都要不断的去琢磨,去学习。

15、对过程性目标,怎样体现,怎样操作,怎样考核?

在标准里提出了过程性目标,在标准里面,有很多这样的话,如经历什么、体验什么、探索什么,这些都是过程性目标。以前的教学大纲里没有这样的过程性目标,都是具体的结果性目标,对这些过程性目标,怎样体现,怎样操作,怎样考核,老师也出现一些困惑。比如说经历讲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这个问题怎样去体现,老师做了一些探索,但是有一些老师还对这个问题怎样去落实,以及落实到什么程度,而感到有一些困惑。

这个也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因为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争论,结果是对于目标,大家没有什么争论,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能不能从过程到目标,怎样把过程当目标,这是新课程改革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也需要课程的改革者和课程的实践者不断的积累经验。老师们要为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创造性的思考。

二、对于在实施课改中的遇到的困惑得以解决得对策与思考总结如下:

几种对策与思考(转载与老师的思考)

对策一,探索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体制

课程改革给学校创设了一种能够包容多元文化的开明的教育氛围,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也应用课改的理念来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评价机制。这里直接关系到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师最终能否给学生实施开放、多元的评价,取决于学校管理者能否给教师实施人文化、个性化的评价。

对策二,探索整合与新课改相吻合的教学内容

遵循课标要求,参照各种版本教材的内容设计,合理取舍教材内容,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按照课标要求适当补充课外材料,为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大的空间。

对策三,探寻摸索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

进一步按课改要求调整教学方法,把学生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如根据学科特点编排学习小组,预先设计问题探究,提倡学生提供多途径、多渠道获取相关知识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编写学习计划;倡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对学习内容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主解决存在的疑虑和遇到的学习障碍、自我评价等等。

对策四,探寻摸索与新课改相匹配的辅导方式

学生受家庭条件、课余时间等主客观方面的影响,搜集材料的途径、方式等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要在学生提出合理要求的时候尽最大可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如提供学习材料,指导研究方法等等,减少学习上的阻力,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文素养和合作意识。当然这种帮助,不是包办代替,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对策五,探求建立与新课改相关联的交流渠道

集体备课时在经常性地研讨基础上,以分片形式积极探求与兄弟学校、科研部门展开深入的、广泛的信息交流,使我们的新课改能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高起点地进行。

改革与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不能因为前进道路上有困难而裹足不前。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我们才能走向成功,达到理想的彼岸。让我们与改革同行,潜心研究、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用激情和智慧去谱写教育教学的新篇章!

黄伟健老师的思考: 我们应该多一点自己的思考,不要跟风,既不要作秀,又不能丢弃新理念精华。既不丢弃传统,又不能一味传统到底。一个教师的成长途径是多样的,湖北省武汉市教科院裴光亚写过好多我们值得一看的好文章,摘录两段如下: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重要。如果一位教师,在他的青春年华都碌碌无为,很难指望他的未来。因为人们曾经用“春蚕”、用“蜡烛”来比喻教育人生,这是一个奉献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下也是一个没落的过程。不论你具备怎样的学历,毕业于何种院校,如果没有进取的愿望,没有人生意义的追求,没有向往,没有对教师使命的崇高理解,你的水平都将向同一个层次聚焦,这个层次便是中学。一切事物都向阻力最小的方向发展,人的发展也不离外。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这是一个极限过程,以中学水平为极限。当你以高学历为起点时,这将是一个单调下降的过程。

这就是部分中学数学教师的“命运”, 试想一下,这是多么悲哀。但我们并不因此而失望。因为导致这种命运的前提是没有内心追求和外力支持;更因为我们知道,平凡的岗位同样可以立功、立德、立言。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设计,通过专业成长的道路,来改变这种命运。当然不是指改变你的处境和身份,而是改变其内心,提升其素质,使你强大起来。当你有社会担当,有人格尊严,有与大师平等对话的胆识,有在数学教学领域自由骋驰的本领时,你的人生就是灿烂的。

我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1、同伴互助

校本教研要创新。可以是学案、教案的编写,可以是例题的设计和解答,可以是听课和评课,可以是教师专业基本功比武,可以是数学专题研讨,可以是数学沙龙,可以是指定老师的发言。

2、专家引领

聘请专家指导也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可以是专题讲座,可以是技能辅导,也可以是课堂评价和试题评价等等。

3、个人研修

教师的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个人研修。要认真备好每堂课,关注课堂上每个意外的发生,多反思多写反思笔记,多解题、多解难题,提高一题多解的能力,关注学生作业和考试中发生的问题,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出错原因,多看专业书籍和文章,多上网向高手、专家学习,多积累资料,学习编制数学题的技巧,提高命题能力,学习课堂数学表达能力,为成为一个具有教学智慧、对数学有良好的敏感度、能洞察学生内心的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篇5

湖南电大零陵分校06秋行政管理专业(专科)余翔

【摘要】企业文化正如一个人的灵魂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人所重视。企业文化包括物质层、观念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对企业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物质层主要通过对外界和员工的生理产生影响来促进企业发展;观念层主要通过具体的规定来影响、约束员工的行为;精神层则是通过对员工的心理产生影响来使员工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

【关键词】 定位 内涵 作用

企业文化的作用很多企业已经能够认识到。企业文化正如一个人的灵魂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人所重视。一个人要立于社会,要有所成就,没有一点精神是不行的,一个企业要想成为百年老店,没有灵魂是不行的,没有不断地自我修炼是很难长期立足于市场的。但是它究竟在企业发展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呢,我想可以这样认为: 首先不能把企业文化当作一种“面子文化”。大家知道, 企业文化要协助企业统一思想,规范员工的行为,增加员工的工作激情和信心,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其次是要“恪守信条”。企业家的成功和团队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企业家对下属要么坚决不许诺,许诺就一定要遵守,哪怕会带来一些损失,否则,作为企业家失去的东西将会更多,还有谁会给你创造财富;再次是“敢于挑战”。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社会责任心,会致使一些员工对企业不满,影响企业整体士气,品牌形象会逐渐受损,企业难以健康持续发展。所以,无论我们把企业文化上升到怎样的高度,无论我们运用怎样的策略来塑造企业文化,我们都不要忘了企业文化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

一、企业的文化特点和建设定位

了解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阶段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指导企业文化运转的核心内核是企业自我学习自我修炼的能力。很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并不能切实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只是把企业文化当作一种“面子工程”,办公室张贴张贴文化海报,走道里摆放摆放文化框,车间里悬挂一些“催人奋进”的口号,公司展厅里放上几本企业文化词典,结果是“多有人‘观赏’,而少有人问‘精’,更无人‘力行’”。这实际上是把塑造企业文化当作买花瓶,把企业文化当作一种花瓶,一种供来访客人观赏的花瓶,实质是在“糟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作用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如一个人来到世间,总是要成长的,至于成长的方向则是可以控制和干预的,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环境,社会的环境和学校教育等使得具有同样能力的两个相同的个体,走出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1996年,海尔公司提出“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经营理念。在那个时代,海尔作为国有企业,提出产业报国,符合身份定位。同时,国内电器行业群雄纷争,国外品牌大举进入国内市场,国内电器企业数量众多,良莠不齐,行业内部存在整合发展的需要。并且海尔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器生产基地之一,提出产业报国,也符合行业地位。海尔提出“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之后,并随着推出的海尔一族系列产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继视察,极大地提升了海尔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并进一步巩固了海尔在电器行业的领导地位、增强了行业整合能力。海尔通过对生存问题的分析,适时提出了“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构建了新的一种文化倾向,极大地拓展了企业生存的空间,增强了企业生存能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是一个全面思考企业生存问题的过程。对企业和企业文化的深入研究表明,一个成功的公司,是能够不断思考影响企业生存要素的公司。企业从思考生存的过程中获得对企业自身和企业环境的认识,并形成的符合自身和环境的工作方法、手段,从而构成了企业文化真正的核心内容,奠定了共有价值观或共有理念的基础。来源于思考企业生存问题的共有价值观或共有理念,才能够真正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才有可能达成文化落地的基础。

企业文化建设过程是一个分析企业关键影响要素的过程。一个企业,无论大小,总会面临资源投入、资源转换、价值实现、价值分配这样一些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利润。在企业的生存过程中,企业需要面对社会、政府、投资者、供应商、客户、雇员等等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获得利润、获得多少利润,以及企业利润是否能够支撑企业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都是重要的,但在企业经营实际中,或者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段,不同的利益团体对企业的重要程度是有区别的,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或者几个利益团体就确定了企业文化的主体内容。

企业文化建设过程是一个确定沟通基础上的过程。企业文化宣言,或相关的文件,作为企业生存问题的解答,反映了对企业生存最至关重要的一个或几个领域。企业雇员或利益相关者,利用文字性的企业文化宣言,配合相关的解答,以及对企业实际行为方式进行观察的印证,了解了企业的工作原则,从而明晰企业如何行事、在与企业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行事、在企业中应该如何行事等问题。

二、企业文化素养的内涵如何把握

分析一个企业文化的成长阶段:开始必定是杂乱无章,无力量合力,但有一定的影响力,无自己特点和个性;然后把目前给企业带来积极和消极方面的因素及相应措施罗列出来,根据自己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和员工心理学,甚至人体工程学组织专门研究:人作为生产要素,如何达到最佳状态。诚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如人之优缺点,成功与否取决于优点多过缺点;企业的成功也取决于企业文化的优势方面胜过劣势方面;总之企业文化是要为公司的经营服务的,不必要矫枉过正,剔除所有消极的因素。

企业在寻求持续生存的过程中,符合企业实际、顺应企业环境、明晰的企业文化有着很重要作用,从企业外部环境看,能够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为企业吸引生存资源;从企业内部经营看,能够为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升企业生存能力。

1989年,爱立公司成立,以代理交换机为生,后进入交换机生产领域。爱立公司进入国内企业没有优势这一领域,就确定了爱立文化的走向。作为一个成长型的企业,如果要与欧洲老牌电信设备供应商竞争,华为只有走速度这条线,比对手更快地响应客户的需求,用一个月做出对手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做出来的事情,以此来打动客户,获得市场。可以看出,华为公司基于此所形成的狼性文化是一种市场导向、客户导向的文化,是以客户为重的。同时,在爱立公司内部形成这种文化之时,外部的社会环境也是支撑华为文化的,随着上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年轻学子已不安于平静的生活,快速成长、快速积累逐步成为年轻人需求的主旋律,支持爱立公司狼性文化的三高机制(高效率、高压力、高工资)满足了这些年轻学子的需求。市场环境和内部需求的有效结合,迅速提升了爱立公司的生存能力。企业的灵魂核心人物-企业家,他(她)的个人修炼至关重要,企业家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改变气质,以适应企业发展的不断变化需求。局外的人公正,但往往与实际不符;局内的人能够抓住实质,但往往有个人私心;只有通过修炼有道的企业家才能够高屋建瓴综合考虑天时地利人和,并通过企业有目标有步骤地制定,实施并检视企业文化。

能够生存的企业不多,能够活得好的更少,能够活得长的更是凤毛麟角;百年老店都是由时间和市场的无情竞争打造的;极少有一个人能够通盘考虑,且能够长期一贯实施;所以企业文化的立足点应该是企业的自我学习修炼能力。

三、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具体包括物质层、观念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对企业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物质层主要是对外界和员工的生理产生影响来促进企业发展;观念层主要通过具体的规定来约束员工的行为;精神层则是对暗示员工的心理来达到使员工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形象对外界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唤起外部对企业的认同,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对外辐射的手段很多,而且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广告、传播、公共关系等企业宣传方法,来把自己推荐给公众。在这种推荐过程中,企业文化和外界进行接触,发挥其独特的辐射作用,以给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

2。企业文化从物质层中的“企业为所有员工创造的工作环境”,到观念层中的“企业精神和实质”,再到精神层中的“预期、价值观”等,都对企业内的员工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优良的工作环境和良好心理预期会使企业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企业文化的作用正是通过激励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使员工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调动员工的精神力量。由于它迎合了人的需要,适应了人的本质,因此企业文化的鼓励作用比其他任何形式都更有效。

3.企业文化中包括企业的奋斗目标,企业的行为规范和企业的共有价值观,这些都对员工的行为有着强烈的指导作用。如企业宗旨指导着员工努力方向,企业规范指导着员工的行为,企业的共有价值观指导着员工的态度。

4.企业文化的局限作用体现方面,一是规章制度和制度的执行情况对所有员工产生行为层面的约束,二是企业价值观对所有员工产生道德层面的约束。其中,价值观的约束作用较为明显、更为有效。行为层面的约束需要有人监督,而道德层面的约束则由员工自身来执行。所以,优良的企业文中的共有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十分强调。

5.良好的企业中,员工之间会有相互赏析、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态度。它是一种极强的粘合剂,能从各个方面把员工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这种向心和凝聚作用,员工就会把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命运与企业的兴衰,与企业其他员工成功与否联系起来,所谓“上下同欲”就是指思想、信念的一致,这是深层凝聚力的来源。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促进方面,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某些特定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其一、负导向作用。

一个企业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不良企业文化则具有负向作用。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些不适合市场经济的不良文化,诸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不思进取、“等、靠、要”的懒汉思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不讲效益思想;怕担风险、不敢冒险、明哲保身的消极保守思想;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中庸哲学;满足于“进步不大年年有”的小富即安思想等,都会对员工的行为产生负导向的作用。另外,当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企业目标不完全一致时,也会影响员工做出正确的行为。

其二、惯性作用

企业文化应具有自身相对固定的特点。企业的共有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然而当今社会变化越来越快,如果企业文化不跟着改变,就容易僵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惠普前任总裁L.普拉特认为,企业的继任者同时继承了好的和坏的东西。他说:“是的,作为继任者,我继承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这意味着你同时继承了一切好的和坏的东西,当你要改变时你会发现很难。公司的创始人要改变什么就改了,而我要改变什么时,他们就会说:等一等,戴维(指惠普的创始人戴维·帕卡德)不是这么干的。这时,你就必须与他们的守旧和惰性作斗争并取得成效。”另外,我们国有钢铁企业中常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说法,也是指一直在企业中工作的人提任领导后,难免会受到以前种种习惯的影响;而从外面来的领导,可以顾虑少一些,力度大一些。

其三、封闭作用

企业文化得到了员工的一致认可,全体员工都会以自己的企业为荣,以自己的企业文化为荣。但这种自豪感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使员工产生盲目自大的思想,抱着已经形

成的企业文化不放,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去接受新鲜事物,不愿意虚心承认不足,这样就会严重地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阻碍企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有则成语,叫“夜郎自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搞好经营工作,创造经济效益或物质财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如果企业失去了创造物质财富的功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价值。但是,真正优秀的企业绝对不是仅仅“销量第一”、“规模第一”或“利润第一”的企业,它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来自于社会,也必将还原于社会,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社企关系。企业的发展壮大或被淘汰出局,都要由社会来承接。更主要的是,社会是企业的生存环境,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企业也难以生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要保障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企业就应该主动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及对内部员工的责任,从而为自己的长远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来说,从一定范围来看,企业与社会间的关系也是互动关系,是“双赢”的。无论是一个产权单一的国有企业或是的一个产权多元化私营企业,它都要既为投资者着想,也要为它所存在的国家、社区和消费者着想,更要为企业内部的职工着想。只有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利益,才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企业,这个企业才能真正的发达繁荣,企业自身才能塑造和谐的企业文化,走上更高的层次乃至实现常盛不衰。

参考文献:

1.《企业经营战略概论》刘仲康 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2

2.《企业管理咨询》刘仲康 主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

3.《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 主编 新华出版社,2004.10

4.《现代企业管理》杨湘洪 主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2

5.《管理学基础》单凤儒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篇6

摘要:本文结合财政部最新出台的第200号文件重要精神,以房地产企业为例,讨论企业预算管理当前时期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若干改革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政;管理会计;预算管理;房地产

中图分类号:F299.233.4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房地产企业发展态势从最初的火爆异常逐渐转为平缓,甚至许多原本势头强劲的企业由于经受不住激烈的竞争和严酷的市场筛选而逐渐式微。面对此种情况,房地产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财政部最新出台的第200号文件,给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与指引,因此,结合文件精神强化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建设及创新是房地产企业寻求新出路的关键。

1第200号文件精神阐述

在财政部最新出台《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200号——预算管理》中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内容及管理原则做出了明确指导。

1.1管理原则

战略导向原则、过程控制原则、融合性原则、平衡管理原则以及权变性原则。在应用环境上应重视预算管理基础环境建设(战略目标、业务计划、组织架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信息系统)。

1.2制度体系

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加强预算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及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等,以形成完整管理体系,提升预算管理总体质量与效率。

1.3预算编制

第200号文件要求预算编制做到依据合理、内容全面、程序规范以及方法科学,实现广泛接受和实现预算控制目标的目的。

1.4预算执行

在预算执行与考核方面,要求强化预算执行问责、加強预算控制,强化执行监督与分析控制能力,同时加强相应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质量。考核方面要建立健全预算考核制度体系,奖惩分明及清晰。

2房地产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房地产企业不同于一般生产经营性企业,其企业规模大、部门广、人员多。因此,预算编制及相关管理工作也更加复杂与庞大。笔者所在的房地产公司就面临着诸如用户使用感受差、管理工作投入产出比例低等诸多问题。具体来说,财务部预算编制容易受到业务部门预算编制的影响,在编制流程上存在不清晰不流畅问题。此外,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缺少有效沟通的手段和渠道,因此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沟通成本较高,业务部门费用调整频繁,不利于预算的及时落地与上报。再如,业务部门数据提供不及时,系统中各数据之间也缺乏逻辑关系,无自动计算程序,绝大部分数据都需要手动填写,给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造带来十分繁重的工作量。此外,预算编制过程中对历史数据的处理时间过长,耗费大量时间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极大地影响了预算管理相关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对于预算管理在企业决策层的决策职能发挥也造成了极大影响,严重制约了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化与精益化管理改革推进效率。

3房地产企业预算改革措施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强第200号文件的学习与精神领会,以文件为指导加强实施,有效规范预算管理,提升工作质量。

3.1管理目标及方案

管理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个预算体系建设能否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第一,从第200号文件精神出发,在管理目标确立上应有效结合企业现有各项制度及管理平台,加强原有预算体系的整合与优化,推动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的规范化与体系化提升。第二,加强预算管理工具的有效应用,力争通过预算管理工作质量提升来切实强化预算管理对整个企业的决策支持作用发挥,有效实现公司价值。

3.2前期准备

第200号文件精神强调预算管理应有效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企业发展及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有力辅助和推动。因此,在预算管理体系改革的前期准备阶段,应重点加强分析落实,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分析工作应分为多个部分,首先是全面的资料收集,如公司整体的运营资料、各业态预算表单、信息系统相关资料及其他类型资料。其次是就所收集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现有问题与企业负责人及各业务部门负责人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确认问题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再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诊断分析,提出诊断报告和优化方向。

3.3确立预算管理指标

预算管理指标的确立应以充分保证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达成为目的,就房地产企业发展经营战略来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寻求企业各项业务的快速扩张,实现市场占有率和份额提升。其次,是保持价值创造的持续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效益获取。再次,塑造良好的企业社会影响,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维护企业社会信誉。针对这些方面的`企业战略目标,在全面预算管理指标设置上应从企业经济附加值出发,进行逐层分解和目标设定。顶层为企业经济附加值,二层为企业税后经营业利润和资本成本。资本成本又分解为净资产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税后经营业利润分解为税前利润、应纳税费和其他收入及费用。最后将税前利润分解为主营收入、销售支出、研发费用、主营业务成本支出和管理费用几个基础指标。

3.4预算编制改革

传统的预算编制往往采用历史基础加弹性空间的预算编制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下期预算编制提供一定数据参考,但一方面过于庞杂的历史数据录入会耗费大量的人工及财力,另一方面,以历史数据为依托的预算编制并不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的当前发展需要及未来战略实现对预算编制的需求。此外,此种编制方法还可能造成部门间持续加剧的贫富不均现象,不利于企业的内部协调运作及对新兴部门的有力扶持。所以,应采用零基础预算编制方法,以企业的当前和未来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给予预算编制最大的灵活性和部门发展最大支持,有效摆脱传统预算的种种历史遗留问题。

3.5组织流程优化

组织流程关系到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效率和数据有效性与真实性。在组织流程上应进行积极的树立与优化整合。首先,加强编审责任的有效归属,以及业务数据由专门归口部门负责,以解决线上线下两套数据及数据传输不及时和审核意见不统一问题。其次,加强权限设置管理,有效规范用户数据处理,避免数据被覆盖的突出问题。再次,加强时间管理,尤其是业务部门数据传输要进行明确的时限规定,避免数据传输滞后给财务部门编报工作造成影响。

3.6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加强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十分迫切。笔者所在公司的信息化系统设计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为业务运营层,包括各项数据资源获取、设计规划、物资设备采购招标、工程建设管理、销售运营及售后客服和物业管理等。这几个部分分别对应不同的功能系统。资源获取对应投资管理系统,设计规划对应项目管理系统,采购招标对应供应链管理系统,工程管理对应工程管理系统,销售运营对应销售管理及商业管理系统,售后客服及物业管理对应客户关系及物业管理系统。第二层为管理支持层。分别由预算管理系统(财务核算、资金管理、税务管理、审计与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以及报表合并系统、管理合并系统、收入成本分摊系统和平衡记分卡系统组成。这一层级的主要职能是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并对最高层级决策支持系统负责,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数据。

3.7审计监督与绩效考核

审计监督与绩效考核是保障管理制度有效推進的重要辅助,致力于做大做强的企业领导者都十分关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

第一,要进行独立运作机构的设置,不仅独立于财务管理部门,同时也要以制度的形式将其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以确立,避免工作开展过程中受到阻碍,同时要加强审计监督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约束力,实现上下统一的规范管理。

第二,要加强审计工作的市场需求分析,引入市场专门人士参与审计项目制定和落实,避免闭门造车的问题发生。

第三,要将审计问责范围进一步扩大,实现上下联动,激发管理层人员的管理及部门约束意识。

第四,加强审计监督的宣传引导工作力度,避免企业内部对审计工作的错误认识阻碍工作有序开展,积极消除部门间矛盾以及部门与决策层交流不畅问题。在绩效考核的制度改革与创新方面,需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将绩效考核与预算管理充分结合,避免焦点不清现象。二是利用平衡记分卡系统,优化绩效考核指标设置,避免过分追求财务指标而忽略非财务指标的现象,尤其需要重视企业员工学习成长及客户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的落实,确保绩效考核的均衡及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全面有效支持。三是加强绩效考核结果的评定体系优化,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要重视与考核人员的沟通交流,重视被考核人员对结果的信息反馈,加强反馈渠道建设。重视反馈信息一方面能够及时疏通员工思想,消除矛盾和误解。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与一线人员的交流,及时发现原有考核制度中的不合理问题,纠正制度缺陷,让绩效考核体系得到不断的优化与升级。

3.8加强对标管理

房地产企业当前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预算管理工作作为当前企业管理改革的重点,积极引入对标管理意义重大。选择优秀而成熟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对标对象能够有效避免改革过程中的弯路,实现跨越式成长。对标管理对企业的管理改革意义重大,但要以企业的自身情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放开眼界不断寻找更适合的对标对象,确保企业能够在对标管理中持续进步。

4结束语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尤其是预算管理改革创新,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积极落实。但管理之路不会一帆风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仍会层出不穷。但只要立足企业自身,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能够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不断获得新的成长与进步,推动企业不断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商,2013(28):81.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篇7

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土地产权流转相类似, 中国公有企业的改革起初也是民间和地方自发形成的, 而不像发达国家是“自上而下”在中央政府的主导和号召下开始的。但随着改革过程的进行需要政府的许可和配合, 政府对公有企业改革的主导作用和方向的掌握作用越来越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公有企业的民营化大致经历了政绩导向、内部人控制、国家干预和纵深改革四个时期。如下表所示:

二、民营化中公有资产流向

公有企业的民营化经历了消极民营化和积极民营化两个过程, 首先是将亏损企业改成民营, 后来执行“靓女先嫁”的政策, 将盈利企业也进行改制。1985-1997这十余年间, 公有企业内部表现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随着承包制和两权分离, 对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没有跟上, 以至于经理人员实际上控制了整个企业。企业的经理和员工成为“内部人控制”的获利者, 运用其对企业的控制权将企业收入分入自己囊中, 而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予关注。企业外部的地方监管部门虽然对公有企业没有所有权和直接控制权, 但可以运用他们对企业经理人员的任用和罢免权利、各种审批权利对经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权制度, 地方政府部门也存在与经理人员合谋的驱动, 这样他们与经理人合谋, 共同将公有企业瓜分。

公有企业的建立和维持运转靠的是国家财政。公有企业私有化过程中, 一要剥离债务, 二要给职工工龄买断、股权或者就业安置, 之后的剩余部分作为企业净资产转让。债务剥离名义上是公有银行的坏账, 实质上是国家财政资金, 给员工的安置名义上是企业的资金, 实质上是公有资金。这样公有资产就流向了企业的经理人或接收人以及企业员工。在转让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各级监管部门也成为主要的受益者。

三、公有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后的利益格局

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资本市场逐渐建立起来。1998年前后, 部分公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重组在政府的扶持下进行上市, 实现了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公有企业的产权开始多样化, 打破了单一的产权结构。但仍然存在公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 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营, 造成政府对股市的干预, 公有企业股票一般不会下跌。表现出资本市场只是企业融资市场, 而不是控制权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公有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和产权结构。政府对公有企业的扶持, 导致公有企业内部收益越来越高, 地方政府部门及各级主管部门在其中继续获利。进一步拉大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收入差距。

四、公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财富分配失衡问题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公有企业作为企业的一种形式, 具有财富分配效应, 加之公有企业的规模和收入都非常大, 其在收入初次分配中具有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公有企业的财富分配职能并进行正确引导可以在财富分配改革中发挥正面效应。目前, 国家对于公有企业的改革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 例如实行国有资本管理和国有资本运营相互分离的制度。在此基础上, 笔者给出如下措施:

(一) 改革公有企业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的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 是保障人才和劳动力合理流动, 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基础, 是使企业能够自如地应变市场的必要前提。减轻公有企业的社会负担, 为公有企业与非公有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应当抓紧做好以下工作: (1)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立法和相关制度, 继续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 积极解决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缺口, 提高保险费征缴率, 稳定职工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心理预期; (2) 要尽快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切实搞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工作, 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坚决清理追缴企业欠费和回收挤占挪用资金; (3) 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监察力度, 加强失业保险金的收缴、管理和运用, 同时做好失业救济工作, 保证失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同时, 逐步探索公有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私营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并轨, 这即有利于社会财富分配差距的解决, 又不会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二) 完善资本市场建设

资本市场是起到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的有力引擎, 通过资本市场的完善可以调节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完善资本市场建设首先可以解决公有股的产权主体问题, 真正确立一个能对公有资产负责的持股主体;其次, 改变股权过度集中的状态, 在公有企业中引入共培育其他经济成分的产权主体, 逐步减持公有股, 放弃对个人持股的限制, 逐步让比国家更有效率的自然人成为企业的投资主体;再次, 逐步统一分割的资本市场, 解决公有股流通的问题, 完善所有者的控制权。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的流动性, 促进公有企业重组和公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性调整。并不断完善和创新资本市场本身的制度结构、组织结构、融资工具以及融资结构。

(三) 运用税收制度和基本工资制度进行调节

实施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和兴办中小企业的减税政策, 实行大中小企业税收差额制度, 这样不仅可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为其发展提供资金支援, 还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规模, 为垄断的形成设置障碍,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 对外资企业按规模大小、市场份额大小和利润多少进行差额制收税。对公有企业要计提利润, 用于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等的投资。对所有企业设定最低工资标准, 实行非线性税收制度, 对企业的各项福利开支进行规范。

摘要:中国公有企业的改革是经济市场化和竞争化的必然要求, 但在改革过程中也造成了大量公有资产流入部分私人手中、体制内与体制外收入差距以及公有企业内部财富分配差距, 从而推动了收入差距的拉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企业的财富分配效应, 应该通过改革公有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资本市场制度、税收制度等来促进公有企业在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效率。

关键词:公有企业,改革,财富分配

参考文献

[1]沈志渔, 罗仲伟等.21世纪初公有企业发展和改革[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4.

[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中国公有企业的民营化演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9.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内涵;发展

一、提升高度,更新观念,充分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当前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项具体的业务工作,而是重大战略问题。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绩效、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对内凝聚力和对外竞争力等方面的成效,已为实践所证实。IBM咨询公司(世界最大的咨询机构)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发现:“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凭借优秀、独特的文化作支撑,将技术、体制和管理创新根植于优秀的企业文化之上,并形成强大的合力,保持了百年不衰”。

(二)企业文化建设是树立公司品牌形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优秀的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起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显著作用。据IBM咨询公司的跟踪调查显示,全球225家最大的承包商,每年都有一些被淘汰、甚至破产,大多原因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出现偏差,导致了错误的战略抉择。实践证明,没有企业文化作支撑的企业不可能长盛不衰。

(三)企业文化建设是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发展后劲的有力保障

推动企业发展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所以,企业文化的核心特质应当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根本落脚点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一个欣欣向荣的企业,不一定是拥有最有价值的资源、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的企业,而是能激发其员工潜力的企业,是最善于提升员工素质、促进员工发展的企业。

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员工队伍,需要我们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人本理念,树立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观念:用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把尊重员工、热爱员工、依靠员工、培养员工和发展员工的理念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中去,激发员工潜能,提高员工素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发展环境。

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建立学习型组织结合起来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追求。衡量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不仅要看企业员工的文化素养高不高,更要看企业自身的变革、提升能力强不强。

建立学习型组织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两者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可以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巩固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又有利于营造学习型组织的良好氛围。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建立学习型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实现企业管理和员工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入

企业文化建设在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企业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一定的文化基础为依托,可以达到了“行为规范、人心稳定”的良好效果。也可能由于员工队伍庞大、人员分散、流动性大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文化理念、价值观念认知上的差异。这就需要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统一员工的价值观和实际行动,通过指导和交流座谈等多种方式,注重加强对文化理念的灌输,以企业文化来影响教育、激励感召广大员工,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同时,使自我超越成为每名员工的自觉追求,广大员工在认同和践行企业文化中,凝结成强大的干事创业力量。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做好分项文化工作的开展

作为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企业文化,只有落实到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管理功能。企业文化建设要以项目文化建设为抓手,立足企业实际,不搞花架子,不急功近利,不盲目模仿、照搬,不搞形式主义,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重点突出“安全文化”、“和谐文化”、“廉洁文化”等分项文化建设工作。使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转化为广大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行动,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要以规范员工安全行为为根本,以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为目标,进行安全理念渗透和员工安全行为的养成,提高广大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要突出风险预防,实施超前治理,狠抓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推进全面质量标准化建设,把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和谐文化建设方面,要深入开展“五型机关”创建和评比活动,落实机关工作人员日常行为规范。进一步推进文明生产整治工作,加强可视化、定置化管理。开展好“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和谐站区”、“和谐支部”、“和谐班组”、“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强化政治本安体系建设,以企地和谐共建构筑稳定的企业环境,以局部和谐促進全局和谐,真正实现企业整体和谐。

在廉洁文化建设方面,要以廉洁文化理念教育为基础,提升领导干部思想境界,规范约束行为,促进廉洁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要加强廉政文化制度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和执行,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确保“政通人和”、“企业兴旺”目标的实现。

三、重在落实,持续创新,全力开创企业文化建设新局面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口号,更需要企业各级上下配合、梳理、凝练、实施。要通过广泛宣传引导、深入贯彻落实、不断丰富完善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将其贯穿到经营管理的每一环节,固化到每个岗位,在员工群众基础深厚的土壤里开出文明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一)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主导作用

各级领导干部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建设者、推动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领导班子的思想观念、决策方式和作风建设等,对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起着重要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站在企业兴衰成败的高度去认识企业文化建设,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研究企业文化战略,落实企业文化要求,实践企业文化理念,为各级组织和广大员工做出表率。同时,要抓好员工企业文化教育,把领导倡导、示范与群众参与、实践结合起来,上下同心,形成合力。

(二)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宣贯氛围

广大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基层。要通过企业文化基层宣讲、开辟企业文化专栏、企业文化培训等方式,宣传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以及各种理念、愿景,宣传企业文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突出亮点,引导员工认识、了解、认同,促进企业文化落地于班组、扎根于岗位,内化为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积极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贯彻、传播中去,真正做到全员参与,避免“上热下冷”的现象。

(三)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内涵

企业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坚持深入一线,挖掘基层和员工群众中的感人事迹,树榜样、立标杆。要善于总结和提高,不断创新,一方面,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中一些好的做法提炼出来,将其固化并加以推广;另一方面,要在坚持共性的前提下体现个性,在统一指导下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力争越到基层,企业文化越鲜活、越有特点、越有个性。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亮点和品牌,构建起既规范统一,又丰富多彩,具有行业特色的文化体系。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势在必行,任重道远。这就需要广大干部员工积极行动起来,不仅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播者,更要作为企业文化的执行者,将企业文化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角落,辐射到四面八方,这样,“企业文化建设”这一不竭动力必将推动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创园总结下一篇:县商务局召开队伍建设年活动动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