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探讨(共9篇)
关键词:竞争 求知 合作 学习
传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注重以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人才的发展。近几年来的教学理论较过去有了较大的进步,课堂教中提出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方针,但由于受到传统理论思维的影响,一张课桌隔开了学生和老师,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是一句空话,关健原因在于:一是缺乏正确的教学理论作指导;二是教师对学生不敢放手,怕学生放手就倒。岂不知,现在愈是不敢放手,将来就更容易倒下,合作学习理论的导入,特别是合作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有效地缓解了师生间矛盾,使“教为主导,练为主线”成为现实。特别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同舟共济,密切合作,真正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师和同学们面前都勇敢地抬起了头,成为学习上的真正主人。
合作教育理论的观念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朋友关系,是合作关系。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这就需要指导教师采用各种科学的、正确的方法来诱导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不断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求知呢?
首先,教师应在观念上有一个解放,那就是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努力成为他们的朋友。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学生只有尊重、热爱、信任他的老师,才能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产生兴趣,而兴趣却是最好的老师。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自我解放,把一些不该讲、不该由教师包办、学生能独立解决的知识,统统地放给学生。要敢于放手,放手不是不管。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导演的角色,只有教师导的好,学生才能演得好,才可能获得成功。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1)我先复习我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长方形有什么特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2)出示教材上实物说,这些物体的形状和过去学过的平面图形相同吗?什么地方不同?引出了新课,长方体的认识,谁能找出长方体的物体?你为什么把这些物体的形状都称为是长方体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长方体的特征。
(3)先让学生剪下教材第135页的图样,再分组活动、相互交流: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长方体有几条棱,相对的棱长度怎样?长方体有几个顶点?(4)通过小组合作,每小组推选一名同学把活动的结果用语言概括出来,这样从面——棱——顶点观察、讨论。最后加以综合,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且掌握得牢固。 小组合作改进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一个服装厂用一批布做一种儿童服装,原计划每套用布2.2米,可以做660套的。现在改进了技术,实际每套用布2米,这样比计划可多做多少套?”读题以后,让每个学生列出算式:有的列2.2×660÷2-660;有的列(2.2-2)×660÷2;有的列660×(2.2÷2)-660;还有的列660×(2.2÷2-1)。再开展小组活动、相互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说出自己是怎样列算式的?这样使每个同学都能明白列每个算式的理由,并知道哪一道算式算起来简单,掌握也很牢固。
其次,合作学习还应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真正在竞争中求知,在合作中学习,使每一个同学都成为活动的中心,从而激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同,理解接受知识自然快慢不一,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让优等生吃好,又让后进生吃饱呢?这一矛盾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而合作学习的导入,则有效地缓解了这一矛盾。合作学习重在合作,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使优生优培、后进生转化成为可能。课堂教学中成立若干个水平相当的异质小组,对一些疑难问题,为了取得满意的答案,为了在小组竞争中求胜,使小组成为一个整体,荣辱与共,紧密团结起来。而且,在异质小组中很自然使优生成为小先生,担起了辅导后进生的责任,而后进生,由于来自内部小集体的压力和责任感,也迫使其不敢落后,自我加压,迎头而上,当然合作。学习既要合作又要有个性能力的发挥,这样在习题设计上要进行分类,做到因材施教,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应尽量让异质小组中的优生来完成,对一些坡度较小、易于突破的题目应放给后进生不定期解决,各得其所,效果更好。
再次,合作学习,是以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巩固和深化,现代教学,提倡精讲多练,加大学生的训练梯度和训练量。数学是一门基础课,所谓的训练无非是对计算、思维、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和逐步提高,而在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不是适应这一要求,学生要合作,就必须用思维和空间想象来对所面对的难题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理解,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也许是因为合作学习正是“时髦货”,在当前绝大多数的公开课上,我们处处可见“合作学习”的身影。是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需要并适于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来解决?答案是否定的。无可非议,合作学习是有很多优点,但我们也不能处处、什么问题都用,否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须与其他方式相结合,适当运用。一般说,下列情况需要采用合作的策略: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举手如林时;当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群策群力时。对于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只需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而较复杂、抽象、难理解、综合的学习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用集体的智慧去探究、去解决。
二、组织形式多样化
合作学习不能仅满足于这种形式,它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比如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组际合作、集体合作,或根据性别、学习成绩、能力进行同质分组,或者是对某一问题感兴趣,想共同解决而合作,或者是自愿组合,教师不能一成不变、长期地运用某一形式,当然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循序渐进。实践表明,应该从2人配对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当学生取得经验之后再深化发展。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时,教师应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考虑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自身需求,灵活运用,将更有利于学生在良好的合作组织中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如数学实践活动课,就较适于6~8人合作,并可组际合作,跨班合作、还可延伸到课外。在同一节课里,要探究、解决几个不同的问题,可让志同道合的、相同问题的组成合作小组;练习、复习课时,有时是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互帮互助,有时是根据问题的难度,进行分层同质合作,优生为一组,中等生为一组,差生为一组……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合作机制
合作学习有效,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要想合作学习真正有效,教师就要花大时间、下苦功夫去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合作技能。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怎样的合作机制,让学生有章可循,有道可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拓每个人思路的目的等等。但由于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合作的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不要把过程与方法讲得过分精细、过分强调。如在某位教师上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小小采购员”上,教师要求同学们为班级的联欢会设计经济又合理的购物方案。明确了要求后,学生们7~8人合作为一组,展开活动。我注意观察着旁边的两个小组是怎样进行合作学习的?其中一组手忙脚乱,七嘴八舌,意见不统一,尤其是在调查各种物品单价时(模拟超市及水果摊等),各问各的,计算多种物品的总价时,是由书写最漂亮的一位同学填表,其他人都在忙着计算。按从上到下顺序一个个计算下来,结果到了全班汇报交流时,购物方案还拿不出,问题得不到解决,另一组则井然有序,小组长精心组织,分工明确,调查单价及计算总价时,是两、三个人负责完成某一类物品,很快他们组就完成了任务,高举手抢着要汇报了。在同一节课里,同样的条件和时间,由于合作机制的优劣,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合作效果。没有科学、有效的合作机制,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并不会为解决问题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合作机制的优化与否,将决定合作成效的高低,是能否解决好问题的关键。
四、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巩固合作效果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张扬个性、各抒已见、相互交流、团结共进的合作学习氛围,如建立评比奖励制度,哪个小组人人都参与、组织纪律好、发言得精彩、合作得成功就加分或奖励小红花、小红旗、小星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激励性的评价,如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一阵热烈的掌声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催化剂,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创设情境;效率
一、科学安排小组成员,优化合作效率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在充分了解全班学生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优化组合,合理安排组内成员的分工,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点,以相互取长补短;让各小组间力均势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互相促进。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采用多样的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效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习任务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同桌合作学习。它适合小问题讨论。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后,按照“一帮一”的方式安排座位。让学困生在互帮中获得信心,让学优生在各方面也能不断提升。如:在二年级《毫米、分米的认识》的教学中,学生会把新知识“毫米、分米”和旧知识“厘米、米”混起来,分不清它的实际长度,这时让同桌进行合作,通过你比我估,你量我看,共同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心理作用下积极参与,渐渐对长度单位有更具体的认识,从而达到建立表象,发展空间观念的目的。
2、四人合作学习。它适合于难度较大问题的探究。当问题难度大,同桌完成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四人合作,能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的教学拓展延伸部分,我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里喜欢的物體:①选择喜欢的测量物体;②估计它的长度;③测量验证。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选的选,估的估,量的量,有的拿粉笔,有的拿尺子――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可见,孩子们在合作中不仅学会了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乐趣,使四人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3、自由组合学习。它适合于个性相倾或程度相当学生间的研讨。它遵循自愿原则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三、创设合作情境,优化教学质量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但它不是万能钥匙,它需要适宜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应创设合作情境。
1、创设合作情境,满足表达欲望。学生在老师的激发下,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后,便踊跃举手等着发言,他们希望老师能给自己这个机会,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但班级人数多,一节课的时间又有限,教师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表达需要。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弥补这个遗憾,让学生有机会“一吐为快”,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伴听。这样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表达欲望,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2、创设合作情境,突破教材难点。许多数学教材中的难点知识,在课堂上依靠个人的力量和有限的时间是很难完成的,需要依靠团体成员的共同努力,通过动手试验探索,以及经过大量计算找到规律,进而得出结论。那么这就需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在三年级《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摸球游戏。我如果让全班每人摸一次球,结果不明显,不能说明问题,如果每人摸20次球,摸球时间多了,势必影响到探究总结的时间及问题的深入。于是,我采用小组形式进行摸球,并做好记录,然后,全班交流汇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从而给学生留足时间进行探讨、挖掘出问题深处的内涵,使教材中的难点重点迎刃而解。
3、创设合作情境,提供成功体验。美国的研究表明,合作学习的确能够在推动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水平、解决复杂问题并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且研究也证明,合作学习对于差生的转变似乎更格外有价值。因为学生在同学之间没有心理压力,敢想敢说,组员为了共同的“利益”,会主动互帮互学。学生不仅提出自己的解题策略,又分享了别人的不同解法,从而内化优化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合作中发展。当合作取得成功时,他们总会露出喜悦而甜蜜的笑容,为下次的合作增添许多信心和凝聚力。
四、培养小组合作习惯,提高合作效率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常出现学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我们重点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培养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语言表达是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标志。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提供让学生多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就能达到这一目的。
2、培养认真倾听的能力。合作学习中除了要自己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外,更应具有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好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听清同学发言的要点,听清同学发言中不合理的地方,同时懂得同学发言时如果出现差错,不能相互取笑,应该给予理解和鼓励,同时做出评价,达到共同启发,共同进步。
3、培养敢于质疑的能力。敢于质疑是良好的合作品质,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学生在倾听中产生疑惑,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质疑,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合作学习更加深入地进行。
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积极地表达、倾听、质疑。从而挖掘出更多集体的智慧,增强小组间的凝聚力,这样的合作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将更进一步深入。
一年级的小学生不论是在知识接受能力,还是自制力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且具有很强的玩心,很难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而通过采用动画人物、讲故事与儿歌等一些激趣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将原本较为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转变的更加形象具体,也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激趣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科学灵活运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速集中其课堂注意力,也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轻松的掌握更多数学知识,全面调动其数学学习兴趣,也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构建更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导语激趣
良好的课程导入,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F能够为下一教学环节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教学准备设计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内容、环节的优化,还应重视导语的巧妙设计,以此来全面激发学会学习兴趣,激活、拓展其数学思维。比如,在讲解“6的认识”一课时,就可以借助计算器这一辅助教具,进行1、2、3、4、5,的连拨,并让学生跟着一起数,之后再一个个的拨下去,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5比4多几?”因为5比4多1,所以5就站在了4的后面,那么5的后面应该是几呢?在学生说出6之后,再引入本节的课题,通过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课程导入,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也能够获得更理想的授课效果。
二、动画人物激趣
刚步人小学的学生往往都具有较强的荣誉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征,结合其兴趣爱好,让其进行“熊大、熊
二、光头强”等动画人物的扮演,并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比赛,这样不仅有助于调动其学习参与热情,也有助于提升授课效率。比如,在讲解了1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争当熊大、熊二与光头强”的比赛,让各小组之间进行计算比赛,由教师念算式,学生来抢答,抢答的又快、又对的就可以进行自己喜?g角色的表演。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同学间进行抢答,这样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让其在抢答、表演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也能够让其轻松、愉快的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三、实践活动激趣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方法之外,还应重视起对教育对象的研究,结合其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以此来调动其学习兴趣。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其巧妙融入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当中。比如:在讲解10以内的加减法时,就可以尽可能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操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得到准确答案,在增强兴趣与信心的同时,也加强掌握与应用。如,针对4+3=?这道题目来讲,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红粉两种不同颜色的花,让其拿出4朵红花、再拿出3朵粉花,之后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朵化,在学生数完后,就可以高速学生这两种花的放在一起,就可以运用4+3=7和3+4=7来表示。
四、童话激趣
一年级小学生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童话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其不再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过于枯燥无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小动物,学生对其往往都具有不可抵抗的喜爱之隋,这时,教师就可以将一些数学知识巧妙的编程一些童话故事来让学生一边玩一边学习。比如,可以选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熊妈妈、熊宝宝,熊宝宝过生日时,熊妈妈想邀请小猴子、小兔子和小山羊到家里来为熊宝宝庆生,摘了5个苹果、4个桃子、2个梨请大家吃,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童话情境中后,教师则可以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来让学生思考解决,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够进一步锻炼、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生活化激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教师在设计、组织各项教学活动中,应不断加强其活动内容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多引用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元素,以此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也让其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科学有效的发现、解决各类问题。比如:在讲解“应用题计算”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创设文具购买情境,在相应图片上标注好价格信息,然后为学生布置不同的购买任务,并逐渐增加购买任务的难度,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参与热情,锻炼、提升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生活教学情境的创设,也能够让其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在今后的学习探究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的配合教师,也让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更灵活的学习方法。
摘要:众所周知,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有利于锻炼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从小开始,从小抓起。本文就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展开,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给其他的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方法研究;途径分析
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育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日后打基础的阶段,要树立全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内外寻找数学的乐趣,这既是当下数学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
1要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思考,将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成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当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时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分析“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此时,学生们也都大胆提出很多问题:比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又比第一天多修了几米呢?”“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呢?”等,这样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从综合的角度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鼓励质疑问难,激励学生的创新勇气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也要进行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作为一种有效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强有力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着这样一个理念:“提出一个问题实际上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锻炼、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结合小学生的好奇好问以及求知欲望强等心理特性,为探讨知识营造宽松、自由、开放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让他们在探讨知识的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例如,在探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相关内容时,有学生问道:为什么要将零除外呢?包括零可以吗?再如,当学生学习完“圆柱体的表面积求法”的知识后,有学生问道: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能不能也用侧面积加上底面的面积呢?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教师要多给予肯定,给予鼓励,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智慧的火苗熊熊燃烧,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3创新教学组织
创新教学组织是将课堂教学中的诸要素比如教学内容、方式、时间等有机组织在一起,将其组织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其功能,达到既定目的。组织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保证教学质量。不同的组织方式有不同的教学功能,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内容、目标组织教学,在保证整体性的同时,也要照顾差异性,既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样有助于及时应付意外情况的发生。例如,在分析“圆柱体的认识”的内容时,教材主要是通过立体图与透视图来揭示圆柱体的特征的,但是教学概念太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在实际教学时可调整为: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观察圆柱体的模型,观察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用厚纸仿做一个圆柱体。在操作的过程中,不要以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的思维,多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操作。亲自动手,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的构造和特征的认识,这种认识的产生则是创新,主要是因为它突破了原来的抽象,而且还能让学生对圆柱体的印象更加清晰、更加深刻。
4引导操作,激发灵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与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演示或者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有益的。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长方体是由三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组成这一规律,这样也便于学生更深入去领悟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还能更快更准地找准长、宽、高。课前也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长、宽、高动手去制作一个相关的长方体;在上课时将长方体展开,然后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形,总结出计算方法。在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也能在活动中不断地体验,在体验中感受、领悟、发掘长方体表面积的有效计算方法。教师不要直接将知识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亲身去经历,用心去感悟所学的知识。教师再通过恰到好处的“导”,将学生的思维激活,让学生由感而发,这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才会更牢靠且颇具意义。事实证明,直观的教学效果远比抽象教学效果更快更直接更有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而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新能力自然也就随之得以提升,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为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温玉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20).
[2]周红英.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71.
【附小教研片】
下宫小学
俞裔银
【内容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随着新课程理念推行,过去的教学方式正受强有力的冲击。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新课标教学
数学概念是揭示物质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具有抽象性、复杂性、严密性,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具有固定和同化新知识的功能。一切的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它是数学的基础,是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形成,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1、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石
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我们要认识、把握某个事物,必须首先弄清这个事物的本质属性,否则就无法正确地认识事物。例如:加法这个概念,指的是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的运算方法。如果学生不理解加法的概念,只知加法的符号表示,那么他可能会十分顺利地计算加法式子,而一遇到实际生活的问题,就会犯糊涂了,或者思维混乱,或者死套所谓的经验,见到“一共”就加,见到“比多”、“比少”就减。所以我们要想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掌握知识,并能正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重视概念教学,充分认识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
2、正确掌握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必要前提条件
可以说,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思维形式中,概念是起点,没有概念,或是概念错误,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判断,无法进行正确的推理。例如:下列各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3/
3、4/
3、2/
3、9/
4、39/40。要解答这道题,学生必须对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十分清楚,才能去判断和推理。正是在应用正确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逐步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也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掌握概念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
3、概念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和迁移能力的增强
实践证明,学生对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得越深刻,学习有关的知识越容易,迁移能力也就越强。例如:只要学生真正掌握了商不变性质,就有助于以后分数、比例的学习,能顺利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通分、约分、扩大、缩小的问题。而且只有以最基本的概念为核心,通过不断的迁移,学到的知识才不是孤立的、零散的,才有助于形成主次分明,纲目清楚的认知结构,才便于学生理解、迁移和记忆。例如:分数意义、分数计算、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这部分知识,其中分数意义是最基本的、最核心的一个概念,有关的知识在这个概念的统帅下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结构。
二、当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1、削弱了概念的教学。教师对概念的讲解浮光掠影,粗枝大叶,对概念所包含的丰富内涵理解不够,挖掘不够,只通过模仿记忆和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快速熟悉知识和技能。
2、缩短了形成的过程。将学生要探索的概念知识全盘托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记得快也忘得快。
3、忽视了概念的运用。认为只要概念知识学好了,自然会应用了。概念抽象概括了,并不等于教学完成了,学生只是记住了概念,而不知如何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
4、忽略了概念间的联系。学习某个概念,不注意联系相关联的概念,将许多有联系的概念孤立的保留在学生的头脑中,达不到概念间的沟通,不能组成概念系统,形成认知网络。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施的策略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它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使它在教学中成为一个难点。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这便成为教师要探讨的课题。概念教学的策略可分为四个步骤: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内化概念,应用概念。
(一)引入概念
概念如何引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标准》的这一理念,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求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在概念教学时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尤为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产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概念的引入方式要恰当,要根据不同的概念创设不同的情境。创设情境引入概念的方式很多。创设故事情境引入,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移动”时,可这样引入:“大家爱听〈〈西游记〉〉的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孙悟空智斗黄牛怪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来到黄牛山,碰到山上的黄牛怪,黄牛怪大声叫着: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回答道:休想,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神奇的宝贝,高喊:变、变、变,只见金箍棒变得越来越长,从0.009米变成了0.09米又变成0.9米再变成9米,没等黄牛怪反应过来,就被金箍棒压死了。”这样的情境引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动手操作情境引入,一些有数学背景的玩具和游戏不仅能愉悦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性情,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学生用同样的纸比赛折飞机飞行,发现有的飞机飞得很平稳,有的飞机却飞得不平稳,通过观察发现,飞得不平稳的飞机是因为机翼两侧不对称,飞得平稳的飞机是对称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学习。
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切忌单刀直入,全盘托出,而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旧到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入。
(二)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及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形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1、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数学课本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用小棒、圆片来理解“平均分”“10以内数的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等探索规律;用搭积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概念知识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创造性地用教材,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精心挖掘教材中的资源,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
2、在探索交流中形成概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像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室等物体。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概念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得以形成。
3、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概念。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主体的一种学习活动,全班的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彼此尊重,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尊严,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学生通过担任各种角色,逐渐培养起沟通、理解和合作的技巧,形成了对他人、对集体积极的态度,形成有自己个性的正确的价值观。经过不同想法的碰撞,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概念知识得以形成。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多次合作学习。教师发给每组两张表格,让学生根据2003年的年历填写,并具体写出要求:数一数、填一填。
合作要求:
1、先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
2、再四人一小组,共同记录表格;
3、合作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任务。
完成后,再次进行合作。教师再发给每组几张表格,让学生根据2000年至2007年的年历填写。任务完成后,进行交流。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和体会,讨论小组合作的结果,然后让各小组在全班交流探索到的知识,分享成果。最后,教师适时再让小组合作自行创造新的年历。
(三)内化概念
初步形成的概念,巩固程度差,容易泛化为邻近概念。这说明一个事实,概念抽象形成了,并不等于牢固掌握,真正理解了,这时需要适时内化。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得学生对概念知识的掌握在发展中飞跃。比如:可以在对比中内化概念,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利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确切的数学概念。例如:教学“正反比例”后,可以出示下面一组题目: ① 4小时行了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8小时,求甲乙两地的路程。②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5千米,8小时可以到达。如果每小时行40千米,要几小时才能到达?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题目中讲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哪种量随着另一种什么量变化?相对应的哪两种量的什么值一定?然后运用比例的概念判断各成什么比例,再引导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概念进行对比,辨析其异同点,并填写下表。
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对正反比例的联系与区别有了实质性的理解,从而进行实际应用就感到轻松了。
概念建立起来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新的概念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纳入原有的概念体系中去,找出概念间的纵横联系,达到概念间的沟通,从中寻找概念的生长点、连接点,组成概念系统,形成概念网络,便于记忆和提取,为进一步学习新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等腰三角形的认识》,由于“等腰三角形”是属于三角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认知仓库中提取出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也就是说关于“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可以放到三角形中来理解,那么学生就知道了新知识要放到头脑中三角形这个大类别里;又由于“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教师又引导学生用已获得的等腰三角形去同化等边三角形。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概念,而且使原有概念的认识得到扩展,并在知识不断扩展中逐步形成有关概念的网络。
(四)应用概念
在传统的概念学习中,接受概念知识被确定为最终目的,学生被动的从事着单调的、大量的解题、考试等学习活动。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应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学生学到的概念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才有意义。对于概念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个误解,认为只要概念知识学好了,自然就会应用。实际上,很多数学家都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它绝不是概念学习的附属产品,为了培养应用意识,必须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概念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应用概念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应用概念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智力游戏类。例如:学习了简单的分数认识后,可以设计“我说你拿”的游戏:一个同学说拿出全部的几分之几,另一个则从10根小棒中拿出相应的数量。应用数学概念知识破解游戏中的奥秘。在游戏中学生兴致高涨,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这个概念知识的理解。设计创作类。例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让学生用纸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既可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又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论文调查类。例如: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之后,安排一个调查活动,让学生到周围的几家超市或商店调查同样的商品的价格,然后比较并做出选择,知道怎样购买商品,这样可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在教学概念时,应视具体的概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可达到最佳的效果,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概念教学的万能模式或方法。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加强对概念教学的研究,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丰富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王坦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5.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吕世虎 巩增泰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6.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陈清容 吕世虎
一、注重思想引领, 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小学课堂中, 学生未能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 同时, 学习的自觉性不够, 开展自主学习要求教师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方面, 教师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细化, 根据知识板块开展一定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导学生自我思考并解决相关问题。另一方面, 教师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形成自我思维习惯, 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 能够进行课前预习和思考, 推动教学活动的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推动数学教学的关键因素, 只有教师讲授的课堂是不完整的, 自主性学习的开展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 在教圆的面积时, 一上课, 就用课件演示一只羊被一根绳子栓在木桩上, 问这只羊能够吃到多大面积的草。这样的事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立马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重视体验以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教学, 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有效的引导, 与学生在合作式的教学中, 引发学生独立的、积极的思维,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由此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 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 创设民主、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 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节“小小包装设计师”的教学内容。老师在课上要求学生对自己喜爱的一本书的外包装进行设计, 在设计的过程之中可以用到自己所学的知识, 其中设计得好的学生将会有一定的奖励。学生听完这些介绍之后, 对动手进行外包装的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设计当中。学生从各方面, 其中包括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和环保等进行了探讨, 最后学生设计出了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等多种包装设计, 设计得好的同学得到了教师的奖励, 在此次设计当中学生亲身经历了一场快乐的体验, 而且加深了对长、正方体的理解, 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自身的能力。
三、创和谐氛围, 使学生“乐”学
“自主性”学习必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坚持教师与学生人格的平等, 相互尊重、相互探讨。为此, 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坚持以积极评价为主,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独立个性。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显性”学习氛围, 又能关注学生“喜欢学, 愿意学, 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在心理学习环境。有了这种良好的氛围, 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自主地去学习。例如, 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谁能够准确计算出我们这个教师的粉刷面积? 有同学提出如下公式可以计算出, 即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2来计算。但是有同学立马发现了问题, 经过讨论大家分别提出:“地板不要粉刷, 应减去”, “门窗的面积也应该减去……”课堂顿时变得生机勃勃起来, 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
四、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
新修订《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的课程性质中指出的“四基”是指什么? 四基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以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往往教学中只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前两者, 而忽视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后两者, 因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加强四基教学的同时, 还要对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有充分地重视, 特别是要对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引起充分地重视, 教师要做到如下二点: 第一, 重视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课来说, 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思维过程, 因而, 数学教学应注重揭示思维过程,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第二, 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操作技能是指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所需的技术和能力。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 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教师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不再拘泥于课堂, 而是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如自己动手测量一下黄豆的单位质量, 然后计算一下一千克的黄豆到底有多少粒等。
五、为学生提供探究机会,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一) 精心设计具有探究性以及启发性的问题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 给学生提出迫切需要的问题, 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 还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培养学生创新探究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时, 还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一个班上有32名学生, 其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过了9个生日, 只有小明过了2个生日,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一问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迫切希望解开这个谜底, 提高了他们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 二) 为学生留出思考创新的时间
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一定要预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并且由教师组织学生全班或分组充分讨论得出最后的结论。特别是一些思想性比较强的问题, 更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经过独立自主地思考, 学生才能对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解题思路自然更加清晰,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三) 发挥多媒体优势, 优化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是,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 但好奇心强, 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特别感兴趣。针对这一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例如, 在进行运算的教学中, 小学生的求知欲大多较强, 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重, 教师可以通过应用较为生动的视频教学和动画演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六、结论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方式的运用,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的参与性,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提升学习质量。只有学会自主学习,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复杂的工程。只要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方面多动点脑筋、多想点办法, 相信我们的学生会越来越聪明, 越来越会学习。
摘要: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数学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策略, 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探究机会, 改变传统作业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性学习,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淑娴.加强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教学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 (02) .
[2]李艳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0, (24) .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氛围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不是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受到其所处教学氛围的影响,倘若教师可以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那么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应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意识,在教学中多多激励和表扬学生,哪怕学生获得比较小的进步,教师也需要给予赞扬和肯定。例如,教师在讲解分数基本性质的时候,可以提问学生:“谁可以写出大于 ,小于 的最简分数?”有的学生会讲:“我认为4和3之间并不存在其他的数,因此写不出你所要求的数。”此时,教师首先应当表扬学生,对他敢于回答和积极探究给予肯定和赞扬。这样,学生在坐下之后,经过一番沉思,从而能够写出这个分数。
二、启发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根据当今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和体系,不同数学内容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新知识的形成大都是以旧知识作为前提条件,并且从某个视角来讲,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和铺垫。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如何计算长方形面积之后,能够要求学生参与实际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明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能够要求学生自主地进行,在不断地探究之后将问题解决。如此不但将问题有效地解决,而且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和理解。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务必要不断地探究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快乐,最终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姜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2(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观;抽象;具体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学科,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占有重要地位。小学数学教育近年来出现了“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的现象,有些教师甚至发出“一节课就讲了8道题,最后还有几个人没学会”的声音。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小学数学生活化”来解决这一问题。葛芳认为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满堂灌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对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缺乏关注,更别说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生活,于是学生毫无学习兴趣可言。[1]这一观点实质认为小学数学并没有与生活联系起来。而鲁静认为教师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引用生活事例而出现了违背生活化教学目的的现象。[2]综上所述,问题并不是出在生活化本身,而是在于小学数学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将知识生活化,并且这一生活化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3]教学观是教师对教与学这一活动的认识,基于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教学行为。根据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概括化不同,可衍生出抽象教学和具体教学两种教学观。抽象与具体是来自于哲学的一对概念。抽象本质上是将同类事物的共性提取出来,是一个归纳的过程。而具体是个性的体现,是演绎的过程。由归纳得来的知识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共性,这种高度的概括化、符号化的产物本身的难理解性正是本文所阐述的抽象概念。而具体是作为共性知识的演绎过程,即对于抽象化知识的图像化、生活化推演。这一形象化的过程由于引入了与学生相关的经验使得知识的学习变得简单。本文所讲的抽象教学是教师把抽象化的结果直接传授给学生。但是真正教的过程应该与学的过程契合,即如何发现知识也就如何讲授知识。发现知识的过程是由演绎到归纳的过程,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也应由演绎到归纳,由生活到知识。而演绎的过程正是具体教学的过程。这两种教学观以认识论为基础,对这两种教学观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所以,理解学生,阐明教学,澄明概念,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抽象教学观
(一)抽象教学的观念逻辑
抽象教学根植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展开,数学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科学性。小学数学的抽象性很强,其抽象性主要是符号意义的抽象性。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断言:“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一个结论:除了正常的言语之外,其他一切自主的传统观念方式,总是从口到耳的典型语言符号的直接或间接转移,或至少也要用真正的语言符号做媒介。”[4]课堂教学以语言符号的传播为主,这就造成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产生困难。这种教学模式试图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但是殊不知却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小学生由于很难理解符号的含义,所以只能通过机械的记忆能力实现自己知识的习得。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九九乘法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师想通过规律的总结来使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但是却忽略了符号抽象的弊端。所以抽象教学是从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出发,采用刻板教学的模式,实现“知识―知识”的教学。以上类似于直接教学的概念,是以斯金纳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作为出发点,以直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所以以这样的逻辑指导教学势必会出现抽象教学的现象。
(二)抽象教学的根本缺陷
就其实质而言,抽象教学是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作为起点,直接以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模式。这一教学观由于其忽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从而表现出其缺点。1.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的运算阶段,他认为“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是他们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相联系,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看出,虽然在小学阶段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这种抽象思维是建立在具体的场景基础之上的。所以以抽象性为起点,直接以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抽象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违背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导致了学生学得难、教师教得难的双难现象。2.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进行“外在学习”前面所说的数学教学是以知识为主的符号性教学,而这种符号性教学本身具有抽象性,这种知识的习得不能通过理解记忆的方式习得,只能通过马斯洛所谓的“外在学习”的方式获得。马斯洛认为“外在学习是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其着眼点不在于理解,属于一种被动的、机械的、传统教育的模式”[6]。所以根据马斯洛的观点可以看出,抽象学习就是一种外在学习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由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只不过是对课堂的刺激做出自己的反应而已,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而真正的教学在于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能够进行自由、主动、创造的学习。3.课程的编排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所以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假如教材的排列能使学生先知道最靠近他们的心眼的事物,然后去知道不大靠近的,再后去知道相隔甚远的,最后才去知道隔得很远的……”[7]。从夸美纽斯的话可以看出,编排学生的课程内容是有一定方法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以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为主,而且教育的内容需要通过实物来引导。抽象教学正是忽略了这一特点,没有对具体的知识进行转换,以知识对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如果不进行转化,学生学习便会出现困难,由此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二、具体性教学观
以知识到知识的抽象教学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一种外在学习的方式。小学数学教育的难度在于如何把这种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我们需要在知识与知识之间搭建一个桥梁,这一桥梁就是现实的生活。具体性教学采取课本知识与现实结合的方式,利用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采用生活教学的方式,实现“生活―知识”的转换,从而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一)具体性教学的形成逻辑
具体性教学不是一个由外力驱使的被动机械过程,而是一个遵循真正的兴趣原理,伴随着积极体验的生命生成创造过程。小学数学的学习遵循具体的学习原则,知识要向图形图像进行转化,所以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就是一些具体的实物教学,如何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具体性教学正是通过引入生活资源在知识与知识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实现抽象知识的具体化,满足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资源引起学生求知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运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解释抽象的数学知识,既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运用,因此教师要勇于创造性地从生活中挖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注重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注重数字知识与生活的结合。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要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够正确运用,所以数学生活化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探索知识。
(二)具体性教学的实现条件
具体性教学就是小学数学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小学数学化。1.小学教学情境化具体性教学关键在于“如何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这是具体性教学的核心问题。一个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无法开展活动的,课堂的模式和科学研究的模式基本相同,即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只有在课堂中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课堂中发散思维,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深入研究知识,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8]在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时,教师也可以把生活情境设置在联系中。这样有利于把数学的枯燥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结合到一起,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对已有的练习册中不合适的题目进行改良或者重新编写,将试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编题目,把学生的题目引入练习中来,使学生能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再创造。教师选用合理的生活中的案例编写练习题,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服务生活。2.小学教学可以在学校和家庭双向进行教师可以与家长协商,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帮助家长完成一些具体的事情。比如家长可以让孩子拿碗筷,清晰地告诉孩子碗筷的数量,让孩子具有初步的数的概念;引导孩子去买东西,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概念,并让孩子对超市小票的数字进行核算,如核算正确即可得到奖励,核算错误则取消奖励。这可以极大地鼓励孩子参与活动,在生活中完成四则运算的学习。在学校里强调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人,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9]只有生活化的课堂才能更多地获得学生的理解,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8]葛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鲁静.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探讨】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微课的应用探讨06-04
小学数学作业批改方法07-04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推荐09-17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09-25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法10-02
小学数学课堂实验学习11-07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06-22
小学数学竞赛学习材料07-02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研究09-16
小学数学说课方法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