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信仰宗教承诺书(精选8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郑重承诺,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要求,认真遵守《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的规定,不信仰宗教,不参与宗教活动。
承诺人(签字):
年 月 日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党员不准搞封建迷信,不准信仰宗教,不准参与邪教,不准纵容和支持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及其活动。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而向宗教那里寻求精神依托。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时代的“寒暑表”, 是否有信仰, 信仰什么, 不仅关系到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 也关系到国家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然而, 通过调查发现, 病态的“宗教升温”现象已经在大学生中得到反映。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 涉及大学生宗教信仰相关问题22个。笔者在某大学大一、大二学生中发放问卷200份。其中被调查的男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8%, 女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2%。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7%信仰宗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 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人数占大学生比例较多。第二, 宗教暧昧现象比较明显。所谓宗教暧昧是指人们对宗教缺乏科学理性的批判态度, 甚至在心理上与行为上趋于认同的状态。[2]第三, 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模糊。第四, 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
因此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理性分析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及原因, 寻求相应对策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分析
德国社会学大师马克思·韦伯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努力生存的社会, 无不多少具有宗教性质的信仰, 人类总有必要解释人生的恐惧与困惑, 人类对此追寻一致的反应就是宗教。大学生处于20多岁, 大学时代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尽管他们曾经或正在接受着无神论和马克思主义教育, 但当他们学习、生活、爱情遇到挫折或是困惑的时候, 有的却不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寻求答案, 而是从宗教信仰那里得到心灵的解脱。
第一, 环境因素。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因素与民族、家庭环境因素。首先是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导致大学生向宗教靠拢。随着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世界政治风云变幻莫测, 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处于低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 我国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经济与道德等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疑问有时得不到及时解答深感迷茫和困惑, 转而将心灵的依托寄托在某些宗教中的“神”身上。其次是民族、家庭因素的影响。某些大学生是少数民族, 整个民族都信奉某种宗教, 大学生从小受其熏陶、感染, 因此自然而然信奉某种宗教。调查显示有20%的大学生是因为家庭和民族的原因信仰宗教的。
第二, 大学生内在心理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多元化的倾向, 崇尚个性解放、信仰自由。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自我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思想不够成熟, 存在绝对化、片面化的特点不能认清宗教的本质。调查显示, 某些大学生认为, 教堂、寺院是联络思想感情的最佳场所, “佛”、“主”是人们倾诉隐私的最佳对象;信教能弥补、治愈心灵的创伤, 能使寂寞无聊的心绪找到寄托之所, 能起到鼓舞人的作用, 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宗教组织的内的互相关怀、互相帮助, 某些宗教宣扬的“真”“善”“美”等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摆脱现实中的诸多困惑和苦恼, 如基督教要求要“像爱自己一样爱你的邻居”;佛教力主“普渡众生, 戒杀生, 吃斋念佛”;伊斯兰教追求“至仁至慈”, 这种爱和仁慈吸引着大学生、整合着大学生, 他们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愿意加入宗教团体。
第三, 宗教魅力的吸引。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思想解放、言论自由,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激荡,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调查表明85%的大学生认为这一政策是对的, 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者。因此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圣经》等宗教方面的书籍就被大量印刷, 大学生总是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和各种思潮, 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 能够迷惑人和吸引人。大学里海纳百川的学术氛围使充满好奇的大学生有兴趣、有时间研读宗教典籍, 耳濡目染的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 在生活中追逐宗教文化的一些时尚如佩戴十字架项链、怀揣神像、到教堂里唱赞歌甚至将来结婚也像电视那样来个西式的教堂婚礼等。这样的时尚追求的多了, 加之受教徒的影响, 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一些积极的道德诫律和规范, 这些戒律和规范在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确具有独特的积极的意义。宗教的距离感慢慢就会消失, 如果再面对学业、恋爱、生活的压力就可能会动摇长期在他们心中形成的无神论思想, 最后皈依宗教成为教徒。
第四, 难解现象的困惑。某些事实让大学生感到不解, 一是某些名人, 甚至某些著名科学家也信奉宗教。追逐时尚、追星成为当下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而大学生走在追求时尚的前列, 追星也自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是宗教上的某些预言似乎都得到了证实;三是世界灾难性事件增多。近年来世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难, 这一切都使某些大学生希望通过宗教信仰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福音。如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的关于玛雅人对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使得大学生对宗教充满了好奇, 于是有些大学生出于好奇心阅读相关书籍, 查找相关资料, 加之新教徒的大力宣传他们信仰宗教就不足为奇了。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
第一, 要加强政策引导管理, 在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基础上积极引导, 并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大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理应对国家的宗教政策有所把握,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但调查显示却不容乐观:24%的大学生认为能在大学校园里公开传教, 17%的人认为无所谓, 42%的认为不可以。60%的大学生认为共产党员可以信仰宗教, 23%的大学生认为党员不可以信教, 17%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作为公民的大学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公民, 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肩负重要的的历史使命。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 处在这一阶段的年轻人, 思想活跃, 求知欲望强烈, 他们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 还对承载着这些知识的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当代大学生包括宗教信仰者, 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对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高度的认同,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巨大成就深深教育了他们。因此, 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的科学精神, 尊重客观规律, 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自觉地防止和抵御宗教观念以及各种有神论的侵蚀, 经过不断地努力, 最终成长为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掌握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一代新人。
第二, 要加强唯物宣传教育, 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 宣传科学, 广泛开展科普宣传, 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从目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来看, 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积极进行无神论教育。我国当代著名任继明先生指出:无神论宣传和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相似于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不懂初等数学, 就无法谈论高等数学;不懂无神论或者说无神论世界观不坚定, 就不能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就是说在马克思教育中一定要贯穿无神论教育, 只有让大学生从根本上了解无神论, 才能解决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思想困惑和疑难问题, 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辨别真假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和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对宗教的本质认识不清, 甚至有2%的大学生认为宗教即科学。调查也表明大学生自身有了解宗教文化的需求:45%的大学生认为应该, 但要适度加强大宗教信仰的宣传力度并开设相关的课程;49%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听听相关的宗教文化课程。在高校可以开设宗教文化方面的选修课和相关讲座, 正面介绍关于宗教方面的知识, 揭掉宗教的神秘面纱, 去掉信仰宗教的盲目性, 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知识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 增长见识, 提高人文素养, 了解宗教的本质。加强宗教文化及热点问题的探讨、研究, 积极开设有关热点问题讲座, 有利于正确认识我国宗教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问题。
第三, 要加强校园育人功能, 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思想阵地, 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 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 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 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3]因此,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 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社团活动, 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品味。
第四, 要加强心理教育疏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 加之社会不公平、官员腐败、贫富差距加大等使一部分学生出现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不是寻找我们的党团组织和相关人员, 而是借助宗教。宗教作为一种和人们的认识、感情、意识等有关心理活动, 在某些方面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 特别是人在处于恐惧、孤独、失落、焦虑、压抑、苦闷等复杂的心理感觉时, 一部分人往往会从宗教中寻找依托, 求得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慰藉与解脱。[4]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说明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某种程上对大学生中的存在的问题在方法和手段、途经还欠科学, 人文关怀不够, 尤其是个性化的人文关怀不够。大学生虽然生理上日趋成熟, 但心理上处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 高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 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可通过网络在线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承受挫折的能力。
总之,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 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 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的前提下, 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宗教观,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
摘要:在当今宗教升温和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转而信仰宗教。通过对在校部分大学生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 剖析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其成因, 探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 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李钊文、周红艳.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社会学解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 (5) .
[3]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当前,大学生信仰宗教现象已成为不争事实,并且呈现出信教人数多、信教种类广,呈民族分布的特点,但大多数学生又对宗教真正认识不清。
1.信教比例不高,绝对数大。综合学者在各高校调查结果和本人在新疆的调查情况,不考虑区域差异性和少数民族地区受传统宗教影响的特殊性,当前大学生信仰宗教人数比例最高在32%左右,最低在3.0%-4.0%之间,对于绝对数量十分庞大的大学生总人数来讲,若按2011年大学生总规模3105万人计算,信教大学生最多达993万人,最少也有93万人,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了重大挑战。
2.信仰宗教种类多,成区域分布特点。从总体上看,大学生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从区域分布上看,受传统性信教影响,汉族聚居地区或生源主要为汉族的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另有少数大学生信仰其他宗教。在少数民族地区或有自身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大学生占大多数,少数民族传统信仰的宗教在区域内高校成为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部分;从大学生民族成分上看,汉族学生信仰宗教多为佛教、道教、基督教,较为分散,而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信仰本民族传统宗教。
3.大学生对所信仰的宗教认识不深刻,有盲目信仰倾向。信教大学生对所信仰宗教的宗教文化并不甚了解,对宗教文学著作、宗教音乐、宗教舞蹈等知之甚少,了解不深;而且信教大学生到宗教活动场所真正参加宗教仪式的人数并不多,大多数只为参观、祈福而已,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徒。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
1.大学生自身因素的推动。一是以宗教信仰为寄托排解学习生活压力。当前大学生面临生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如学习、恋爱、就业、人际关系等,部分大学生处理问题能力不足,适应能力欠缺,易产生消极情绪和逃避心理,容易倾向于从虚拟的宗教世界中寻找答案,为自己辩护或自我安慰。二是大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推动。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群体,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探知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宗教领域恰是大学生群体在日常教育中不易接触的且极具神秘色彩的事物,更能激发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而且,大学生心理还不稳定,具有可塑性,容易随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甚至不自觉地盲目跟从信仰宗教。三是以宗教信仰作为表达自我的方式。与从小学到高中的紧张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将他人约束为主变成了自我约束为主,大学生多了自由和自主性。在反叛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容易将以前教育中的压力以一定的方式发泄出来,追寻一种另类表达自己的方式,缓解自身的孤独、失落和焦虑。
2.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期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发展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如腐败、就业等,少数大学生对此类社会问题认识不清,理解不够,易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加上学习生活中的压力,转而向虚幻的宗教寻找答案或寻求慰藉。家庭对大学生宗教观的影响不容忽视。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因家庭成员信教或民族传统信教,家庭成员的宗教情感和信仰行为主动引导或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大学生宗教认识和宗教信仰,使之成为大学生内化的思想认识,成为家庭成员宗教观念先入为主的事实,构成了传统性信教。
3.宗教神秘性和渗透性的吸引。宗教本身就是极具神秘色彩的事物,而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中,宗教作为一个系统性内容讲解的并不多,教材中涉及内容少,深度不够,加之宗教已渗透到道德、文化、艺术等领域,大学生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很容易接触到此类书籍、影视作品等,都进一步增加了其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
三、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宗教观的对策
宗教文化是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劝人抑恶扬善,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有着一定积极作用,然“宗教易造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排斥心理”。高校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对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1.注重教育,加强引导,以真理和事实塑造人
①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巩固无神论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是充实“两课”教育的内容,转变教育方式。在教育活动中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多讲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明确宗教的本质和根源,把宗教观教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去宣讲;同时,要加强对党的宗教政策的宣讲,注重将理论讲授与学生讨论、学生演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及时为信仰宗教学生解难答疑。
②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强化大学生对宗教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明确宗教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于科学技術的限制,无法对一些社会或自然现象进行科学、合理、让人信服的解释;更让学生明白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解决了一系列宗教提出的疑难问题,举例子,摆事实,如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就承认生物进化论,大气流动形成风而非有所谓的风神等。
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释放大学生对宗教的依赖性。许多大学生信仰宗教是面对学习生活压力,或缺乏自我调节方法,或无处倾诉释放,无法排解所致。高校应注意心理疏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心理咨询室,发挥好心理咨询室和日常心理辅导的引导作用,注重同学生思想上的交流沟通,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惑,注重培养大学生理性认识和健康人格,提升大学生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④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要求强,社会期望高。学校要充分利用形势政策教育,对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不回避,详细讲透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加大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宣传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充分发挥典型宣传的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提高对社会和生活的热爱和信心;切实解决现实问题。学校对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及时满足,不合理要求也要认真、细致、耐心地解释,做好学生服务工作,特别是要积极引导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建立新的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抓好管理,抓好教学,抓好就业服务,让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活中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降低宗教的吸引力。
2.注重管理,强化秩序,以制度和纪律规范人。高校应充分运用上级及高校规章制度,加强师生管理,减少学生宗教行为。明确教师是学生模仿和学习对象,对学生有言传身教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教师管理,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要求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行,牢记讲台有纪律,不信教,不传教。加强学生管理,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散播宗教言论,不参与和组织宗教活动,不成立宗教团体和组织。
3.注重文化,优化氛围,以先进的校园文化熏陶人。高校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先进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教育的途径和载体,也是教育的外部氛围和环境。营造平安、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帮助大学生缓解压力、增强自我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要求学校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积极向上,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为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丰富多彩,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文娱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和自信,自发抵制宗教的渗透。
参考文献:
[1]孟兆怀.宗教信仰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宜宾学院学报,2010(5):2.
[2]孙琼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青年研究,2008(5).
[3]陈一祥,林伟荦.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源及其教育对策[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4]饶夏溦,黄玉钗.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6).
[5]杨晓慧.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
[6]张宗鹤.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调查报告:以北京、天津地区为例[J].金陵神学志,2006(3).等
信仰宗教告知书
为不断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意识,预防和制止非法宗教活动滋生,东宋镇中心小学对全体师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告知学校全体师生,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针对于普通信教群众和公民的,共产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离退休党员干部不能混同于普通信教群众,教师属于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坚决做到不参加宗教活动,并做好亲属教育引导工作。
由于小学生的思想认识还不成熟、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家长更不允许带孩子信仰宗教,进入教堂,望家长能够引起重视。
对私自进入教堂的学生,学校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对违反规定的教师,将依规依纪进行严肃处理。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要求学生做到自己不入宗教场所的同时并引导家人、亲戚、朋友不进宗教场所。要求每一位教师立足实际、立足岗位,不断加强自身及家庭民族团结教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巩固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努力工作,为人师表。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成长方向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他们的价值取向往往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不可否认在大学生中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这主要表现在: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更开放;只重视物质追求不谈理想,不要信仰等方面。新时期正确对待和引导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帮助大学生认识和把握新时期正确的理想信念,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具体措施是: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他们;消除他们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用科学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加强党建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关键字: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都有不同的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宗书记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出发,高教,主要是指宗教观念,它属于精神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下文化,属于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生活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一种反映,一种解释。但这种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以理和解释,采取了幻想的、颠倒的、歪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曲的形式。宗教信仰是一种社会行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等方面的内容。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一个万能的“神”,这个神能主宰人想和坚定信念,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的命运,主宰万物发展规律,并且不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可违逆,人类需无条件服从,经常是思主义的坚定信念。重视和加强大学“神创论”。此外宗教信仰具有移民生信仰教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性、民间性与外向传播性等特征,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工作在常伴有群众性、民族性、复杂性、长一线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实际的学期性、政治恶意性、文化侵略性、活生工作管理中更要深知这项工作意义动国际性、手段多样性等特征。的重大,注重对大学生中存在宗教信1.2 宗教的两面性 仰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引导大1.2.1 宗教中的积极方面 学生选择正确的信仰进行研究。宗教中有相当一部分道德规范
如: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1 宗教信仰的含义及宗教的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
爱人、惩恶扬善等,这与中华民族的两面性 伦理要求相容。同时宗教也关注世界1.1 宗教信仰的含义 观、人生观、价值观,强调灵魂净化、宗教信仰是世界各民族中普遍存慈悲兼爱,在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在的现象。不仅是一种观念形态、历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确具有史文化,还是一种社会实体,它对各独特的积极意义。客观而论,当前我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民俗、生活方式国宗教界广大信徒包括教职人员是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的。宗教作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支积极力量,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团体。1.2.2 宗教中的消极方面
宗教本身是具有欺骗性的。宗教通过借助神灵,把人的本质力量变成幻想的现实来满足人和欺骗人,获取一种所谓的精神上的抚慰。一些宗教宣传从根本上否定了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出发认识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理念,轻视现实生活、迷信幻想,阻碍科学的发展;在充满激烈社会冲突的阶级社会中,这种思想也阻碍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众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另外,宗教容易作为西方教会国家非法实现其政治目的的工具,被人利用宗教的某些方面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通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规和政策的活动与宣传,企图颠覆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我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从事分裂民族和控制、干涉我国宗教事务的活动。
2.高校学生的“宗教升温”现象
2.1 高校学生对宗教信仰的现状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理解与把握人和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理论。宗教自从诞生以来,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恩格斯认为: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本质的经典诠释。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宗教信仰问题已不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高校是一个开放的“小社会”,近年来校园内宗教传播和影
响呈现扩散的趋势,出现了“宗教信仰升温”的现象。
2000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研究”显示,上海市大学生中因各种原因而信教的合计为1 1.8%。据最新的网络调查显示.有42.5%的大学生有宗教信仰或者有宗教信仰的倾向。笔者认为这个数据有些偏大,有待商榷。2008年5月对暨南大学254名大学生的随即抽样调查显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占9%,这个数据与实际状况比较接近。
在调查访谈中,有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宗教信仰盛行,社会就会安定,就会繁荣,所以希望大家都有宗教信仰。”还有学生认为:“信仰,只是一种精神支柱,不要太追根求源,我现在和你差不多,上帝就那样在我心里似是而非的存在着,但我很快乐。”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依然停留在常识和知性层面上.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综合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尽管统计数据差异较大,但信仰宗教的比例最低也在10%左右。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升温”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也成为摆在我们、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和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2 原因解释
2.2.1内在精神需要
人类思想史长期以科学主义为主导,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思维,在主客体之间搭起认识之桥,方能把握科学规律,从而支配客体。科学理性被人类推崇到至尊的地位,“以致造成物欲横流、精神境界低下”的现象。Ⅲ庄子曾质疑:“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当代人文主义哲学家伽达默尔等人也不满足于这种传统的主客体关系的认知方式.提倡万物一体、相通融合,强调在更高的审美境界高度来把握万有相通的宇宙整体。由于科学以外部事实为追问视域,无法满足人内心深处的终极意义追问,“于是人转向科学和事实世界之外,到‘神秘世界’的领域中去寻找意义和价值。显然,这种把意义和价值推到超验的彼岸的观点是抽象的、不现实的”。英国著名学者费雷哲认为,宗教指的是对被认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自然力量的迎合和抚慰。显然宗教认为在大自然的隐蔽处存在着一种有意识、有人格的力量——人格神;崇拜者如果迎合、取悦人格神,便可以使之造福于自己。人类始终追求有意义的存在,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存在的意义或精神的寄托,宗教的存在则让一部分人得到了精神的寄托,获得了人生精神的支点。人类的意义追求和精神需要是宗教信仰产生的内在动因。
2.2.2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的深入,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的倾向。价值体系的多元结构,势必会导致一元化价值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和解构,造成价值观体系的紊乱和冲突,引发人们思想的混乱。进一步加剧人们在信仰上的迷茫和无所适从的状态。在多元的文化价值时代。多元与一元不是简单、外在地对立和排斥的,而是相通、共生、良性互动的关系。如果不能尽快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统领、主导、整合多元的价值局面,势必会导致信仰层面的危机,在这种局面下,宗教也就会自然成为人们多元的信仰选择之一。
2.2.3特殊的人生境遇
宗教信仰是基于人类的基本精神需要而形成的,它具有强大的精神内聚力,并能将精神、情感里的要素标准化、神圣化,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消除人生苦闷。当人遇到挫折和失落,导致心境复杂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的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比如,当大学生面临学习和生活的困难、恋爱受挫、就业失败时,往往会思考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追问人生价值和意义何在。如果此时大学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可能就会动摇他们在长期教育中形成的无神论信仰,转而诉求宗教,寻找生命的价值,在宗教意义上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产生心理皈依,形成宗教情感和宗教认同,最终就有可能形成宗教信仰。此外,特殊的家庭环境也是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甚至是终身的,有些家族有信仰宗教的传统,孩子受到熏染,日后契机成熟,自然会引发宗教信仰的“幼年”冲动。
2.2.4宗教艺术的魅力
宗教独特的建筑、音乐、绘画、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以希腊宗教艺术为例:希腊的艺术家们在相对自由、宽松的宗教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想象力,形成了希腊宗教艺术的独特而卓越的审美观点和创作方法,创造出来的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性化的特征,许多雕塑艺术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完美的形象,如光明和文艺之神阿波罗被塑造成一位健美、漂亮的体育家;许多文学作品,如荷马史等取材于神话,表现历史和现实;此外,大量的宗教电影、文学作品也让青年大学生感到艺术的震撼,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在全球所有书籍中发行量最大,也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
2.2.5青年大学生追求时尚的个性特征
青年大学生处在人生矛盾最为复杂的阶段,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西方宗教以各种奇异的形式,在不同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敢于尝鲜的“口味”和猎奇的心态,在广度、深度、频度、强度四个维度上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难以预测的影响。此外,青年大学生在个性特征上还有把现实需要与理想追求整合统一的迫切愿望,这种整合的诉求不仅表现在内容和程上,还表现在性质和方向上。信仰具有“方向性”的特点,这也是青年人的困惑和烦恼所在。青年大学生处在特殊的发展时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需要在“方向性”上得到指导和帮助。宗教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长期的,现实生活中,突出表现为大学生的行为举止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一些宗教的符号,并以此作为流行时尚。比如,佩带十字架装饰物,佩带观音佛像,进寺庙献香许愿,参加教堂活动,宗教节日圣诞节广受大学生欢迎等。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的相关对策
3.1 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高度的实践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应该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平理论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大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精神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3.2 增强大学生对宗教的客观认识,消除他们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网络技术的高
速发展,西方文化和外来宗教的新鲜时髦而有趣的表现形式使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了消除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应在高校开设宗教文化类的选修课、讲座等,正面介绍宗教知识,让大学生了解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宗教本质的认识更加具有理性,在人生信仰、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之间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3.3 广泛开展科普宣传,用科学知识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高校应重视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用科学知识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来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在高校中普及科技知识,揭露宗教的真面目,让大学生认清宗教和迷信的本质,帮助大学生们摆脱宗教迷信束缚,抵制歪理邪学,反对伪科学,增强大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其次对一些目前不能解释的离奇现象,应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大学生不至于被迷信、伪科学等所迷惑。3.4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避免宗教迷信影响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同学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让大学生与社会和谐相处;帮助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扰,在大学生无助的时候给予关心、指导;高校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切实解决好就业难等涉及大学生利益的种种社会问题,减轻大学生的生存压力。3.5 强化高校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直接面对和接触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既是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说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极为重要。为了能及时给大学生解疑释惑,澄清大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认识,应当要求高校教师高度认识自己的本职工作,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强化高校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提高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加强对外籍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工作,既尊重其宗教信仰,又要引导他们遵守我国的宗教法规,不允许外教在校园内从事宗教活动,密切关注有宗教渗透的外教动态,提高防范意识。
3.6 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支部的作用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各高校党委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党建工作。根据大学生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客观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业余党校、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班等有效阵地,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更多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大学生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并让大学生了解入党和宗教信仰相对立的现实问题。党和政府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但这一政策不适用于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明确规定,共产党员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唯物主义者,不能信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应坚持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待宗教,认识和掌握宗教自身规律。加强党员形象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 先锋模范作用。虽说小部分党内“蛀虫”破坏了党的作风建设,但这些决不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党旗依然高高飘扬。应通过业余党校学习、组织观看宣传片等教育活动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党和政府与人民心连心,越是在98抗洪、“5·l2”抗震救灾等人民遭受危难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就越能显示出中华民族中流砥柱的作用,用实际行动抒写伟大的忠诚,集中体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无私品格。
3.7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与西方宗教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其中的儒学教育、诚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有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在致力于对大学生信仰教育,还应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培养大学生、塑造大学生。使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爱国思想、正确的人生理念、浓厚的人道精神,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8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高校理想信仰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高校应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以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并把心理咨询工作做实、做细,紧跟时代步伐,针对大学生的不同个性心理因势利导,及时治疗和疏导。切实帮助大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心态得以正常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从而改变大学生盲目信奉宗教的从众心理。
3.9 从人的本性出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 信仰表现人对最高价值的追求,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支配、统摄地位。高校为了重建大学生信仰的精神家园,应该从人的本性出发引导大学生的发展。人的信仰是人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个人价值的形成和实现离不开集体。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信仰融人到国家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中,个人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要让大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在社会中生存,不可能脱离精神文化的引导和脱离政治思想的影响,大学生需要融入社会之中,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激励。只有树立符合国家社会整体利益的理想信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3.10 高校应通过与家长共同配合,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家长应配合学校开展对学生的信仰教育。首先,大力提倡家庭幸福和睦,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融洽相处,相互尊重,快乐地共同享受生活,进而延伸至和外界社会、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友好共处,才能真正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其次,家庭教育必须素质化。主要通过高校思政管理人员运用他们掌握的教育理论、方法,结合每位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家长提高
家长实践能力。通过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等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最后,高校思政人员要与家长共同配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同时对大学生的信仰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分辨善恶、去伪存真,提高他们道德判断的能力,推进真正意义上的理想信仰教育。
参考文献:
[1]谈宗凡.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4).[2]刘莉萍.论儒学与中国宗教信仰的关系[J].伦理学研究,2006,(5).
[3]尤建国.论高校信仰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4]宋敬敏.信仰教育应作为高校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J].北京成人教育,2000,(8).[5]金志霖.当代大学生与宗教信仰[J].当代宗教研究,2002,(3).
[6]陈琳.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青年探索,2005,(3).
[7]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46,12.
[8]J.G.费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9—20.
[9]张世英著.境界与文化—— 成人之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3.
执笔人:汉语言121 ***
一、小组分工
***(组长):查阅资料、撰写调研报告。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整理、统计回收的问卷数据。**: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整理、统计回收的问卷数据。***:调查问卷设计、排版、打印。***:查阅资料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抽样调查。本次调查的问卷在教室、图书馆等人流量大且人员随机分布的地方随机发放问卷。
三、调查对象
本校人文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
四、问卷内容
学生基本信息调查: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政治面貌。
大学生信仰与不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对宗教的认识。
对身边亲人、朋友宗教信仰态度问题。
对宗教、国家、科学三者之间关系的认知。
五、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总共分发100份问卷,回收94份,有效份数94份,回收率94%,有效率94%。据统计,在本次调查结果中,信仰宗教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21.3%,其中信仰基督教的有8人,占40%,信仰佛教的人数为11,占总人数的55%,信仰伊斯兰教的则只有1人,占总数的5%。同时,被调查者中,团员占89.4%,团员以上占10.4%,团员中信仰宗教的有%,团员以上政治身份者信仰宗教的占20%左右。本次调查在性别上也有细微的差别,男生40人,女生54人,大致比例为0.74:1,其中,女生信仰宗教的人数比例居多。
从统计的数据看,本次调查结果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1)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比例较小,信仰多为佛教和基督教。但据往年的调查数据来看,这个比例正在上升。这次调查的人数中,信仰宗教的仅占总人数的21.3%。在当代科学和文化的熏陶下,绝大多数大学生信仰科学真理,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也不排除信仰其他或是没有信仰的。而且,家庭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2)当今大学生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够坚定。这也许和大学生由于家庭原因信仰宗教有关。当被问到所信仰的宗教与科学社会相冲突时,信仰者中只有10%的人会继续坚持宗教,而有60%的人处于迷茫状态不知道如何抉择。(3)大多数人比较尊重宗教信仰,认可宗教的存在并认为其会继续发展。(4)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存在性别差异及身份差异。信仰宗教的多为女性,且政治身份较低者居多。女性的理性思维相对较弱,感性思维较强,1 / 3
在面对宗教宣传时相对容易为之动情从而信仰宗教。而政治身份较低者,即团员及以下人员,可能没有足够的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真理,而在宗教中找到了诉求。这一点也是本次调查中与以往其他人的调查的不同之处。
本次调查中还有一道相对开放的题目,即自由表达自己对宗教信仰的看法。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有人认为,大学生应该相信马克思唯物主义,而不是客观唯心主义,即不能过分信仰宗教。有人认为宗教信仰只是个人偏向,应予以理解,但不可过度迷信害人害己。还有人理性地分析,认为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六、原因分析
在当今信仰自由的时代,宗教信仰已经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统计数据和心理知识看,形成这些宗教信仰的原因也多种多样。
首先,国家政策和信仰环境开放给宗教信仰提供了基本条件。《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宗教信仰的首要内容便是:宗教信仰自由与否。除此之外,宗教立法的内容还包括特定的宗教信仰,宗教组织及宗教文化传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等。但这些法规都为宗教信仰自由服务,尊重每个人信仰宗教和不信仰的自由权,不歧视个人的宗教信仰,保护宗教信仰的平等。所以,在这样相对较宽松的宗教信仰环境中,大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信仰,可以参与合法的宗教活动表现自己的信仰。
其次,自然中一些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和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让大学生内心产生对命运和超自然事物的崇拜,而宗教思想恰好可以解释,因此他们的信仰由科学社会转向宗教。除此之外,民族传统也有一定的影响。我国传统思想中包含着佛家的思想,这也是引导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一个原因。
家庭因素也是原因之一。在本次调查中,35%的人是因为家长的要求或家人的带领下才信仰宗教的,可见家庭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忽略。还有少部分大学生从小通过家庭接触宗教,并对其有直观和切身 的了解,在家庭的引导下成为家族宗教信仰的继承者、延续者。
中西方文化交流也是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影响因素。世界上90%的国家都有宗教信仰,如日本、苏联等,还有一些国家成立官方宗教,将宗教与政法联系在一起。在世界交流日趋方便的今天,宗教文化也随着全球化的潮流向世界各国传播,我国也融合了世界各国的一些宗教信仰习惯。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潮流中的大学生自然也接受了西方的一些文化和宗教信仰,于是,宗教信仰多元化,宗教信仰的人数也日趋增多。
个人的因素才是主要原因。这里的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心理受压能力、社会归属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却又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而恰恰宗教思想或宗教活动的新颖独特、宗教聚会的欢乐和谐给他们带来了社会
/ 3
归属感,给他们的心灵寻求到了慰藉和寄托。而且,宗教崇拜仪式的神圣感、信徒的虔诚等也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走进宗教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例如和朋友一起信仰相同的宗教进而培养感情等。
七、应对对策
对于大学生而言,有一个自己的信仰固然是好的,但不可过头,不能因为宗教而做出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为了面对如今宗教信仰日益多元的现状,维持学校的和谐环境,学校可以采取一些应对对策。
首先,设置相应的课程,用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世界观和宗教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限制他们的信仰及思维。在社会主义的国家,我们可以适当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客观地认识科学社会原理,从而避免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走向歧途。
其次,学校应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参与活动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学校还应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部门,并通过讲座等活动宣传心理咨询的科学性,消除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不正确认识。通过心理咨询,适时的解决大学生的部分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宗教信仰问题,从而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最后,大学生也应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通过实践直面人生中的挫折和压力,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并逐步培养,而且要正确理解宗教的意义。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可以选择合理的方式宣泄,而不是不加理性思考就加入一个并不熟悉的宗教,借以宣泄情绪或寻求安慰。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
1、信仰宗教的比例不容忽视
赵良等的调查结果为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0.11%。杨晓慧等的调查结果为4.1% 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信仰某种宗教, 14.6% 的大学生表示倾向于信仰宗教。关于信教大学生人数比例的调查结果还有11.14%、10%、17% 等。综上可见大学生信教比例不容忽视。即使取最少的4.1%, 那么一所中等规模大学的信教学生也将达到几百人, 这个绝对数相当可观。
2、确切人数摸底困难
学校禁止一切宗教活动和宗教宣传导致学生信教行为在学校隐蔽化。这给摸底普查工作带来了难度。调查研究经常采取的问卷调查法, 容易被学生尤其是信教学生的故意弃权和错填所失真。又因为信仰为公民的自由既可以随时发生改变又没有强制措施要求准确申报, 所以摸底工作即使认真开展也会因为对方配合的原因造成不准确。
3、对宗教的理解片面而肤浅
我国目前并不广泛存在信仰某一宗教的客观环境, 所以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几乎都来自个人的渗透和影响。大部分人即使信教也仅仅停留在有兴趣的层次, 对其信仰的宗教非常了解的人很少。对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宗教与邪教的区别、信仰宗教能否入党等问题, 多数学生概念模糊。因为宗教的世俗化发展, 大部分大学生对宗教持宽容态。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反对信仰宗教和对信仰宗教持“鄙视态度”。
4、具体宗教的影响
各宗教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均衡, 信仰天主教和道教的情况极少。自称信仰佛教的学生很少参加宗教活动和遵守教义规定, 仅仅是表现为口头信仰。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几乎全部为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信仰基督教学生参与宗教活动的程度最高, 基督教堂和家庭据点在高校周围广泛分布。宗教在高校的渗透也以基督教渗透表现最为突出, 笔者所在高校遇到的宗教渗透情况全部为基督教渗透。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
1、家庭原因
据我们抽样调查, 一半左右信教大学生受家庭成员的影响而信教。从小受家庭熏陶而信教很难通过后天教育改变。这个群体可以被认为是坚定的信徒。
2、自身原因
在现实中遇到挫折的人更容易在非现实中寻找心灵慰藉。我们的调查发现, 性格内向、缺少朋友、缺乏安全感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宗教渗透并期望在宗教活动中寻找自己位置。好奇和求知欲也促使一些学生了解宗教思想和参加宗教活动。
3、社会原因
我国目前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会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失衡。学校思政教育以正面单向灌输为主, 在一定程度的脱离实际。加上社会对宗教的宽容态度以及渗透形式的多样化, 因此大学生的信仰转向宗教存在现实和客观的土壤。
三、对策分析
1、第一课堂弘扬主旋律
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不可忽视。高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 教育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和方法 ,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尊重科学、遵循客观规律、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 引导他们认识宗教唯心论的根本属性, 了解宗教存在着长期性、民族性、国际性、群众性、复杂性等特征的原因, 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通过加强教育, 坚定青年学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2、第二课堂实践主旋律
要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作用。要不断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在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在实践中, 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并开阔胸襟和眼界, 通过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来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自觉地抵制有神论的渗透和侵蚀。
3、做好特殊群体和个体的帮扶
在现实生活中, 特殊困难群体或个体如果受到宗教组织的救助或帮扶, 就会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使宗教渗透的进行变得顺利和通畅。大学生中群体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障碍等特殊群体, 一些学生个体会因为家庭突变、感情挫折等意外事件造成学业和生活的困难。如果学校对这些特殊群体和个体的帮扶不够, 而恰好宗教组织对其进行了雪中送炭式的帮助, 那么对此无论怎样开展教育工作都将苍白无力。所以思想教育工作一定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需要帮助的学生能够真正及时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那么宗教渗透在现实中自然无的放矢。
4、依法抵御渗透
高校要建立抵御渗透的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依法对校园宗教渗透进行预防和处理。要发挥信息员的作用, 及时甚至超前掌握相关动态, 对有苗头侵害大学生思想的非法宗教渗透进行必要干预和防范。要积极与上级相关主管部门建立沟通机制, 坚决把宗教布道者挡在校园之外, 坚决取缔校园周边的非法宗教集会。对师生的校园传教行为一定要依法依规处理, 对校外人员入校传教要及时发现并移交公安机关。
参考文献
[1]赵良, 温成涛.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2) :138.
[2]杨晓慧.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12) :19.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正确面对宗教信仰问题关系到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甚至关系到学生和社会的安全。文章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研究高校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研究其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工作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宗教;信仰;调查研究
受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高校学生中信仰宗教的人数有所增加,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也已经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现阶段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1.问卷基本情况和收发情况
此次宗教信仰情况调查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采用按比例随机发放原则,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870份,有效率87%。有效答卷中,男生428人,女生442人;党员60人,团员763人,群众47人。
2.调查统计结果及分析
2.1现阶段大学生信仰倾向
关于您认为什么是人生信仰的问题,有519名学生选择了心里明白,有225名学生选择了没什么概念,只有126名学生选择了可以系统描述人生信仰。这说明了目前高校信仰教育的缺失,大部分学生对于人生信仰的理解处于模糊状态。
关于信仰倾向问题的调查,有名310同学选择了科学,64名同学选择了宗教,307名同学选择了马列主义,189名同学选择了个人成功或者其他。
从信仰倾向的问题选择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中,社会主义主流信仰仍处于主要地位,大部分的学生希望通过科学知识和马列主义的指导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但学生的信仰倾向并没有集中在科学或者马列主义某一个方向,说明现阶段大学生的信仰认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受信息多元化的冲击,现阶段高校学生的信仰认知不仅来自学校的主流信仰教育,还受到了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大学生适应经济社会的自主意识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面对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倾向于个人的成功,信仰倾向表现得越来越务实。
2.2现阶段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关于您是否拥有宗教信仰的问题,有655名学生明确表示没有,有151名学生表示对宗教感兴趣,想去信仰,只有64名学生拥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在拥有宗教信仰的64名学生中,有36名学生信仰佛教,有21名学生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4名学生信仰伊斯兰教,2名学生信仰道教,1名学生信仰其他宗教。
可见,现阶段高校的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人仍然是少数,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宗教的一定的兴趣,这与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较强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学生了解到宗教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便捷。年轻人好奇心强,对宗教自然会产生探究的兴趣。除此之外,随大流地跪拜、上香、获取和佩带各种宗教器物,如佛像、十字架等也被认为是一种潮流[1]。
2.3 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
在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64名同学中,关于其宗教信仰原因,有31名学生认为促使人信教的原因是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有17名学生认为宗教能够消灾免祸,有11名学生认为是内心的需要,精神寄托。有5名学生认为信教是信真理。而有明确宗教信仰的学生中,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家庭信仰背景和家庭教育决定了他们必然根据其民族习惯接受自己长久以来坚持的宗教信仰。生活在大学生身边的信教人士的个人品行和人生信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起着根深蒂固的塑造作用。正是这些人所追求的至善道德,在当今社会的道德“重构”中显示出了独特意义。这种道德的恪守者,不再被一些大学生视为“异端”,而在某种程度上被当作“楷模”,对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召[1]。
2.4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理解
关于您认为什么是宗教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40名学生对于宗教持有相对客观的态度,认为其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或者是一个有自己组织和教义的团体。这也体现了现阶段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更趋于理性,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政治教育中的宗教性质和内涵的界定。
关于您认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的问题,有392名学生选择没有矛盾,有381名学生选择说不清,有86名学生选择相互对立,有11名学生选择宗教就是科学。
对于宗教是否对你有帮助的问题上,在有宗教信仰的64名学生中,有20名学生选择对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帮助;有33名学生认为可以帮助约束个人品行习惯;有5名学生选择宗教史神圣的,需要信仰;有6名学生则认为没有作用。
2.5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教育的理解
关于大学生对待身边信教的同学和朋友态度的问题,有592名同学选择了非常理解或者基本理解,选择不理解或者鄙视有宗教信仰的人的有278名。关于高校是否应当开设课程,进行宗教知识的讲授,有861名同学选择了应该但要适度,只有9名同学选择坚决反对。由此不难看出,尽管有明确宗教信仰的学生占少部分,但大多数学生对于身边有宗教信仰的人以及宗教信仰教育持相对宽容的态度。
3.现阶段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化趋势
在本次调查中,学生信仰的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宗教形式。这说明了目前高校学生群体当中,宗教信仰形式呈多元化趋势。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由于社会和家庭背景不同,很多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把具有地域特色的宗教信仰带到学校。此外,迅速发展的现代化传媒也为各类宗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学生可以在更开放的环境获取更多的宗教知识,促进了大学生探索宗教的兴趣。
3.2 信仰教育薄弱,宗教知识缺乏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什么是人生信仰,什么是宗教等知识还处于一种迷茫状态。特别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他们对信仰的概念还是相当模糊的,对于国家相关的宗教法律制度更是知之甚少。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其信仰问题关系着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在价值多元、思想困惑、道德失范等多种复杂因素作用下的社会转型期,改变教育手段,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4.正确引导现阶段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对策建议
4.1 进一步改进和强化马列主义世界观教育
从现阶段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来看,高校必须采取更加积极可行的教育教学手段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与时代接轨的马列主义世界观。让大学生看到马列主义唯物史观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像以往仅简单地灌输知识。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学校,针对其家族宗教信仰传统,通过积极的方式宣传无神论的思想,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信仰。
4.2加强科学知识和宗教知识的普及教育
人们对周围自然环境和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是迷信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大学生往往是通过图书、网络或宗教人士的宣讲等手段了解宗教知识,难免对宗教产生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大学教育应当尊重客观规律,开设宗教类选修课,正面介绍宗教知识,宣传国家的宗教政策,消除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引导大学生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的界限,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或者信仰宗教,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广泛借助于第二课堂、网络及各种活动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把握好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导向和政治方向,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4.3 高校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大学生宗教信仰活动
从大的趋势看来,大学生宗教信仰呈逐年上升趋势。高校应正视这一客观事实,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保障大学生宗教信仰活动的健康开展,规范校园内的宗教活动,积极有效地防范和抵制各种势力、邪教组织在大学校园的宗教渗透活动。[2]同时增强大学生宗教法律意识,积极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及时了解学生信仰状况和发展趋势,开展有效监管。
4.4 重视宗教学科与思政队伍建设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手段,遵循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入手,创新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新式。深入调查研究大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知识体系,了解他们的信仰状况。改变以往的思政教育填鸭式手段。以正确的理念教育学生,以灵活的手段引导学生。为学生构筑起一个思想性和学术性并存,并且能够体现自主参与的思想交流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塑造作用。提升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使这些工作人员也能了解基本的宗教文化和国家相关政策,以便有效地进行日常或突发有关宗教事务的处理。
5.结语
现阶段高校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中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分析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新趋向,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地抵御有神论思想,才能正确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陈立新.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兼析锦州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成因,2011,(2).
【学生不信仰宗教承诺书】推荐阅读:
不信仰宗教心得05-26
宗教信仰程序07-05
宗教信仰对照材料06-17
俄罗斯族宗教信仰10-18
宗教信仰现状调查问卷12-07
员工宗教信仰管理制度09-06
浅谈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09-18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05-29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与重建07-16
大学生如何树立与培养法律信仰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