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经典台词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入殓师经典台词(推荐10篇)

入殓师经典台词 篇1

海上钢琴师经典独白台词1

1.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

2.我生于船,长与船,世界千变万化。

3.琴声有限,琴艺无限,钢琴有88个琴键是谁也不否认的,可它弹出的音乐却是无限的!

4.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但最好的事,我可以步下人生的舞台。毕竟,对人们而言我并不存在。

5.我喜欢那样,我应付得来。

6.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很古怪,不愿和任何人讲话,从早到晚,总是一个人独处,好像心里有个解不开的疙瘩。

7.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

8.虽然我们互相说着回见,但我们心知肚明,分离即永别。

9.你把我推到舷梯上然后扔给我一架有百万琴键的钢琴,百万千万的没有尽头的琴键,那是事实,max,它们没有尽头。那键盘是无限延伸的。然而如果琴键是无限的,那么在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

10.只要你还有一个好故事,还可以找个人讲讲,就还不算完。

11.别以为我不幸福,我不会再那样了。

12.天啊!你……你看过那些街道吗?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下去该怎么办?你怎么选择其中一条来走?怎么选择“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或者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

13.历史不是由“如果”构成的。我唯一肯定的事。

14.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有88个键,错不了,并不是无限的。

15.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

16.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么过?

17.我担心上帝那里的名单上没有我的名字。

18.比起奔向未知的茫然,守着旧梦湮灭是多么浪漫的事!

19.改变生活,重新开始。

20.若你只是想免于海上的颠簸之苦,若你只是想要脚踏实地,那你可能永远不能再听到那原本近在身边的天籁。

21.只要你还有个好故事,和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

22.那个世界好重,压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结束,你难道从来不为自己生活在无穷选择里而害怕得快崩溃掉吗?

23.陆地上的人们浪费了太多手时间去问什么,冬天来临时,巴望着夏天,夏天到来时,就已经开始害怕冬天,所以人们用不厌倦旅行,总是在追寻,四季日春的远方。

24.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

25.陆地?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条太长的航程,是瓶太香的香水,是篇无从弹奏得乐章。

26.在有限的钢琴上你能自得其乐,我学会这样生活。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女人,是个太长的旅程,是瓶太浓的香水,是个我不知该从何谱起的乐章。

27.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

28.阻止了我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

29.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

30.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31.虽然我们互相笑着说“回头见”,但是我们都心知肚明,分离即永别。

32.偌大的城市,绵延无尽。并非是我眼见的让我停住了脚步,而是我所看不见的。你能明白吗?

33.尽头在哪里?可以给我看看尽头么?

34.只要你还有一段好故事,并能向某人讲述它,那你就不是在瞎折腾。

35.拿一部钢琴来说,从琴键开始,又结束。你知道钢琴只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它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制作出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活的惯。

36.走过跳板,前面的键盘有无数的琴键。

37.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你明不明白?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

38.也许他从未看过这世界,但近三十年来,世界就在这船上不断来去,而在这船上过了近三十年,他窥视这一切并得其神髓。

39.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

《入殓师》影评 篇2

首先,简要做下故事的梗概:小林原本是位管弦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然而因为乐团的解散他不得不放弃了演奏家之路,返回到了故乡。正在为工作发愁的他,误打误撞进了所谓的NK代理公司,其实就是入殓公司„„ 开始不好意思和妻子、朋友说自己的工作,自己也不乐意做这份工作,但到后来渐渐被感化,慢慢接受了自己的这份职业。然而,因为偏见,家人和朋友相继开始排斥远离自己。不过,死亡终究是件常事,当亲眼看着小林帮自己的亲人入殓时,大家最终明白了职业不分贵贱,入殓师并不是什么不正经的职业,并且重新接受并肯定了他。在故事的最后,小林替自己死去的父亲做入殓的仪式。虽然在场的只有自己和妻子,可是他依旧同往常一样正式,丝毫不敢懈怠。这一段可以说是给整个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对亲情做出了最直接的诠释,即:不管过去发生过什么,最终,爱和思念会超出一切。

故事用的是插叙的手法。在最开始的片段,我们看到的是已经成为入殓师,并且接受自己身份的小林跟随前辈去一家人家做入殓。开始一切正常,直到小林发现这位“女孩”原来竟是男人。师傅询问家属是要化男妆还是女妆,家属认为既然是从小当女孩儿养,自然应该用女妆了。“女孩”究竟是怎么死的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意外,也许是因为厌倦了这种被操控被强迫的人生,可真正令我心寒的是死后自己的一切都将有别人说了算。如果家人是爱自己的那还好,可若不是,岂不是到死都不得自在。总是能看着家人与死者告别的入殓师,应该对这种诀别与亲情有更多的感慨吧。

镜头转回过去,小林此时还是大提琴演奏家,生活本来简单快乐。然而,乐队的解散使他意识到生活其实并不容易,自己原来梦想中的生活实际并不现实。河中死去的鱿鱼应该是本片第一次正式地诠释死亡,死亡随时可能发生,它的发生总是始料未及的。回到乡下的小林误打误撞的成为了一名入殓师。入殓师,即是为逝者化妆整容的人,在传统的日本农村入殓的过程是当着众家属的面完成的,整个仪式庄重,又细致。令人无奈的是,这种常常与死者的职业,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相当低贱,肮脏和见不得光的。小林在“应聘成功”回家面对妻子时,不敢直接说出实话,只是支吾是“一份在婚丧单位的工作”。其妻子很想当然的以为是指婚庆服务,小林也不好意思反驳。此时不只他人,即使小林自己也无法认可自己的这份职业。

内心矛盾的小林,看着桥下那些拼命逆流而上却最终死去的鱼儿们,心中充满了不解,他不理解鱼儿明明会死为何还要做最后这种“毫无意义”挣扎。身边的老人颇有深意地说道“这是或许本能吧”。确实,对于“死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吧,消极的来想: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活着时所做的一切都归为零,变的毫无意义,抱有这种思想的人生也会是无趣的。既然如此,为何不换种想法呢?让自己的人生快乐起来。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归宿,那再在乎它也没用,在活着的时候就尽量让自己尽兴、无悔不是很好? 对于那些死者而言,他们撒手人寰后,这个世界一些都没有意义了。可对于他们的家人来说,将自己的亲人打扮得漂漂亮亮,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依旧保持光彩绝不是没有意义的。毕竟,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看到自己亲人容貌,他们希望那最终刻在自己脑海中的亲人是美丽的,是幸福的。逝者已去,但活着的人好要带着这份记忆活下去。在陪着社长一次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林渐渐领悟了这个道理。尤其当他看到社长每次帮逝者入殓时认真负责的神情,以及家人们在仪式结束后对他们的感激,也是他渐渐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及重要性。原来入殓师并不是丢脸的职业,相反,它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秘密终究会被发现。小林的妻子知道他为入殓师时嫌他脏,他的朋友也疏远他,甚至有人把小林的工作看成了一种赎罪。这些对小林来说都是人生的打击。好在有社长的理解以及小林本身坚定的信念作为支持,他成功的挺过了这段艰难地时期。

后面的故事可以说是柳暗花明了,妻子因为发现自己怀孕而归来,碰巧遇上澡堂婆婆的葬礼。第一次亲眼目睹丈夫所做的入殓仪式的美香,如同小林第一次看社长做入殓时一样,被整个仪式的庄重所震撼,同时也对入殓师的印象有了根本的转变。而小林的朋友,也就是澡堂婆婆的家人也因为这次入殓对小林改变了看法,向他道歉并重新接受了他。

最后,主角与父亲的关系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一条线索。每当别人问起他的父亲,小林都会回答“原来经营着一家咖啡店,后来跟着一个店员跑了,因为当时还很小,连脸都记不清了,到现在也没有再联系过,可能已经死了吧。”

从他的言语中不难看出,小林对抛弃自己的父亲是相当怨恨的。虽然,不记得脸了,可是对于父亲的感觉还是很清楚的,父亲留给自己的石头也一直留着,和当年的大提琴收在一起,可见其对小林的重要性。这也验证了一句话:没有爱,哪儿来恨?刚得知父亲死讯的时候,小林的内心很矛盾。此刻,怨恨、遗憾充斥着小林的心,“我们已经20年没有联系了”、“我们已经没有关系了”这些话都是借口,是推脱。最终在社长、一起工作的女员工以及妻子的劝说支持下,小林终于选择直面自己的内心赶回父亲的身旁,见了他最后一面。当看到葬仪社的人对尸体根本不尊重,只是很随意的当物品一样搬运时,小林爆发了。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与父亲告别,亲自为父亲举行入殓仪式。整个故事也在这里进入最后的高潮。入殓的过程中,小林掰开父亲手指,其指尖滑落出小时候与之交换的那一颗小石头,原来父亲并没有忘记自己,当时小林的心必定相当震撼。记忆涌现:自己为父亲刮胡子的场景,父亲的面容渐渐清晰,两人交换石头的画面。最后是亲人送别仪式,妻子递来石头,他却握住了妻子的手,将石头贴在妻子怀孕的肚子上,也算是孙子对爷爷的送别吧。

观《入殓师》有感 篇3

全剧以大提琴师小林生活工作贯穿,先是所在的大提琴团队解散,他迫于生计和妻子回到老家,误打误撞误入了一家“旅行的家务助理”,一个大提琴师一个入殓师,一个是高尚,一个是低贱的生活,但是薪水不错,就勉为其难的工作了。当他面对第一具尸体时,那是个腐蚀,他恶心的差点把肠子吐出来,他恐惧,在澡堂一遍遍搓洗着身体,似乎要和刚才面对死亡诀别似地,当他回家后看到妻子炒鸡块,还是忍不住吐了出来。而这一切他只能独自默默忍受,他甚至认为现在入殓师的职业就是对自己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的惩罚。

小林每天所做的事很简单,就是用酒精擦洗死者的身体,给死者化妆,甚者抹上口红,让死者恢复到生前的美丽,就像睡着了一样,每一位死者都给人一种平静的美和不平静的余味。同时,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入殓师细腻的情怀和真实的感情,而对于逝者的亲人来说留下的也是永远定格的美丽,所有的恩恩怨怨,点点滴滴随着生命的消失落入尘埃,重要的是那份思念,重要的是那曾经永恒的爱,永远的定格在了这一刻。

而故事的转折就是小林在帮澡堂老板娘入殓时,那时他已经习惯了这份工作,他的妻子、朋友看着它虔诚的擦洗澡堂老板娘的身体,为她化妆,让他美丽的离开,那一刻小林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和尊重,澡堂老板的儿子对他的拥抱和感谢,当老板娘火化时,同来的还有在澡堂洗了50多年澡的顾客,小林得知了他是火葬场的员工,他亲自将老板娘的尸体推入火炉说:死可能是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带给人无尽的思索,这也许就是生与死的简单意义。

入殓师影评 篇4

“这是我第一次反对你吧,”美香对小林大悟说,“你拉大提琴是这样,你要回山形山村也是这样。”

我很喜欢而且佩服大悟的妻子。她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一脸笑容。大悟的大提琴团解散后,她还想用心地去与大悟一齐偿还贷款。在大悟说想要回老家时,她也是满面笑容地答应了。还说“住妈妈留下的房子还能够省下房租的钱。”我当时觉得大悟必须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有一个那么支持他的人。

第一次看大悟拍人体模特视频时,我是一向乐着看完的:社长不留意抹到大悟鼻孔里的泡沫还在随着他的呼吸开开和和。他被社长刮到脸后惊恐地说“好疼,好疼”更是让我觉得太好玩了。这是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如果我是他的妻子,在一开始看到这个片子肯定也会和美香一样,震惊!谁都期望自己的亲人干一份正常的工作,最好是不与让大家忌讳的东西、事物打交道——谁能受得了天天与死人打交道的呢?这一次,美香没有顺着大悟,一气之下回了娘家。

但小林大悟和美香之间还是有感情的。几天之后,美香又回来了,还是带着招牌似的甜美笑容,这次带回来的还有他们的孩子。美香又劝大悟放下这份工作,她怕他们将来没办法对孩子开口——父亲的职业是一个入殓师。但是,澡堂老板娘的去世改变了美香的看法。那是美香第一次看大悟为人入殓,美香最后明白了丈夫在做什么,美香一下子就理解了“帮忙别人踏上旅程”的职业是有多么的高尚。大悟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他记得老板娘戴鹅黄色丝巾的幸福的样貌。我想这个时候,他是一个出色的入殓师,因为社长在帮忙别人入殓时候也会注意到细节。美香开始理解了丈夫的工作。

结局很美。当美香说出“我丈夫是入殓师”的时候,她完全理解了丈夫的选取。大悟对逝者的态度与前来为他父亲办事的人的态度成了鲜明的比较。是他的妻子力劝他来的,在小林为父亲入殓的过程中,当他从父亲手中拿出那块小石头的时候,他心中的恨转化成了爱。小林心中的冰融化了,变成了眼泪,那些痛苦,随着胸口的温热,消散了。

入殓师观后感 篇5

这是一部有着积极向上意义的电影,尽管没有谈到宗教,可同样让人感觉有宗教一样的平和与神圣。看着入殓师带着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严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虔诚地给死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到:死亡并不可怕——那不是归去,而是启程。也许,入殓工作对于死者毫无意义,只是给生者将难以言出的情感释放出来的唯一机会。既然人们都觉得生如夏花一般绚烂,那死也理应像秋叶一样静美。所以,入殓仪式就是生者向死者表达的最终又最重的敬意,入殓师也正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总是能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这个行业的改观。

一直令人生畏和唯恐避之不及的入殓职业,因工作者的胜任、家人朋友的理解、特别是客户的高度认可和评价反馈,使得小林慢慢从“呕吐”到消化再到嗜好这一行,入殓师的工作也经历了“职业——专业——事业——志业”的升华。小林的职业做好了,他的生活、他的家庭,就像他工作之余拉响的大提琴一样,舒适、悠扬,让人畅想,让人向往。小林本来是与高雅艺术打交道的的大提琴手,但现实生活却让他不得不从事卑微甚至见不得人、遭人唾弃的事情。他本人从不大愿意面对到内心正视,从窘困的边缘处境到让妻子以及周围人理解,这位入殓师不再遭冷落,而是以其“让死者安息、生者慰藉”的工作赢得了死者家属的尊敬。说白了,职业就是你这个人:先活着,后生活。

小林说,自己坚持不改从事入殓师工作,是因为每个人都要死的,不论是寿终正寝或是飞来横祸或是少年夭折,逝者只是进入下一旅程,在那里我们再相见。生命就是一段旅程,人生旅途的行者,要慢慢走,慢慢欣赏。生命就像一首乐章,要像篇中的大提琴演奏一样,舒缓的旋律不仅可以抒情,就连演奏生死也那么情意绵绵。

整部影片的色调淡雅,忧郁,沉静,内敛——浅黄的草,银灰的树林,潺潺的流水,茫茫的雪山,带着典型的日本式的审美将情节和对白时而沉重、使人热泪盈眶;时而又轻松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衬托地淋漓尽致。在绝大多数电影中,死亡常常被表现为血腥和暴力的结果,只有这部片子,才能让人在认真地思考、感受死亡之余,还能从中得到生活的激励及对生命的敬畏,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而不仅仅是悲怆和痛苦。

不管是人生观、价值观、亦或职业观,感谢《入殓师》,让我对这一切有了重新的认

庞敏

入殓师观后感 篇6

——《入殓师》观后感

从前说起“日本文化”这个词的时候,我能想到的只有“茶道”“插花”“艺伎”或是“和服”。而《入殓师》则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日本,让我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另一个方面——死亡文化。

影片中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由于乐队的解散,生活的压力,他和妻子被迫回到了山形县老家,并在阴差阳错间成为了一名入殓师。在不断跟随社长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为死者入殓的过程中,大悟由最初的彷徨,恐惧,甚至恶心渐渐转变为了习惯,尊重甚至是热爱入殓这一职业。而跟随着小林大悟这位懵懂间闯入殡葬业的新人,我们也看到了一幅日本社会的众生相:易性癖的止夫,染发的女生,死亡两周却无人知晓的老妪,受家人尊敬和喜爱的普通家庭主妇,要求穿长筒袜上路的奶奶,脸颊印满儿孙祝福唇印的爷爷,操劳一生的鹤乃汤阿婆……目睹着一连串普通生命的逝去,一场场庄严的家庭成员告别式,一系列复杂而又精细的入殓仪式,我们仿佛也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同时也对日本的死亡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美丽”——《入殓师》细致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入殓仪式的场景:小心翼翼地为死者擦拭,换衣;一丝不苟地为死者打磨面容,上妆;双手合什戴上保佑的佛珠;将死者抬进棺材;而死者的家属则围坐一旁低头肃穆……这样郑重而庄严的仪式营造出的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感,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入殓师的温柔情怀与日本文化对死亡的尊重。这样肃穆的入殓仪式不禁让人们对死亡产生了敬畏:原来人的离去可以这样美,就像一个画着美丽妆容的新娘等着上花轿去迎接新的人生,原来人的辞世是这样的宁静祥和,就像踏上了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旅程,是的,死亡只是踏上了另一段旅程,而入殓师则是帮助人们安稳地踏上这一段旅程。日本佛教文化中“虚无寂灭”,“轮回转生”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生的勃发与死的流转异曲同工。影片中,与鹤乃汤阿婆相交多年的殡葬师说了一句话“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我作为看门的人,在这里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们告别,我都会说:路上小心,我们会再见的。”这位殡葬师无疑已经看透了生死,同时他的话也很好的反映了日本佛

教文化对于死亡的理解——人,是有来生的。

然而,像殡葬师这样豁达的看透生死的人毕竟是少数。影片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小林大悟在处理完高度腐烂的老妪遗体时止不住内心的恐惧与恶心,到澡堂疯狂的搓澡,回到家中疯狂的亲吻他的妻子以求得内心的安慰。看到这一幕时我不禁动容——这是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本能的恐惧,以及对生的渴望啊!每个人都惧怕死亡,入殓师亦不例外。然而,入殓的过程让入殓师对死亡有了比常人更多的理解,也对死亡有了一份比常人更多的尊重。

生与死不过一线之间,死亡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影片中,殡仪社的职员说了一句话,“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说来是个讽刺”。面临死亡,世间一切尊贵卑微的等级差异,在走向黑暗虚无前消失殆尽。生前一切极致享受都被抛在了身后。至此,还有什么放下抑或放不下?《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日本文化中尊严如何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死亡,通过入殓师的出色工作,变得不再可怕,它与生命成为连续的整体。这就是《入殓师》在不经意之间散发的魅力:看似在讲述不同的死,其实更是阐述不同的生:死亡不再是冰冷可怖的结束,而是优雅从容的超脱。透过《入殓师》,日本民族豁达通透、虚幻无常的死亡观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影片的最后,小林大悟那离家多年的父亲客死异乡,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小林最终决定奔丧。在他精心地为父亲剃须更衣进行入殓仪式时,他在父亲僵硬的掌心中发现了他给父亲的唯一信物——小石子。这一发现也摧毁了小林内心的冷漠与矜持。从最初闻知父亲死讯时的心理抵触到收敛遗体时的泪水如注,小林从怨恨父亲多年的心理围城中得以解脱。隔绝不断的毕竟是血缘亲情,而升华到爱的理解宽容似乎更为可贵。最后,大悟把父亲手中的小石子轻轻掰开,放入已经身怀六甲的妻子的手中,妻子面带微笑,把小石子紧贴在微凸的腹部上,此时此刻,伴随着久石让舒缓的大提琴曲,小石子无疑具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人间的爱从未消逝,反倒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这部力求简洁唯美,细腻表现人文关怀的散文诗影片,不仅折射出了日本的历史传统、文学艺术、生死极致、佛教轮回影响等社会文化习俗诸多层面,更充分表现出了日本文化那豁达的生死观以及对死亡,对死者的充分的尊重。《入殓师》的“死亡教育”仿佛提醒混沌生活着的现代人,面对浑噩的生,肆意挥霍的生,你的每一天,似乎都是无可挽回的夭折死亡……而对于有幸周游的智者,“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我们还会再见的……

《入殓师》观后感 篇7

在未看电影《入殓师》时,影片给我的第一感觉像似一部乏味无趣的恐怖片,当我看罢整部电影过后,我不由得有这般的感叹:“不能以影名就此来判断一部电影的好与坏,但我更亲睐于片头字幕中的那个中文译名《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

《入殓师》主人公名为大悟,本是东京一管弦乐队的大提琴演奏家,由于乐队解散,他也随即失业,便和妻子美香一起回到了自己乡下的老家。其实,在老家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大悟没有实用的一技之长,还是很难就业的。一天,在与妻子家中就餐的时候,无意中从报纸上获取了一条惹眼的招聘广告:“帮助旅行的工作,年龄不限,高薪保证……诚聘旅程助理”,顿时喜出望外。第二日便一个人前去应聘,待到大悟见到公司的社长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旅游助理实则是入殓师,就是将死者的遗体放入棺木并为之妆容的工作。

迫于生计,大悟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在他工作期间,先后经历了尸体腐烂不堪的孤身老太、长相甜美英年早逝的人妖青年、风韵尤存便离去的漂亮母亲……一桩桩各式的道别在他身边过后。从此他也习惯并且喜欢上了这份让常人难以接受的工作,在他看来,这是逝者安息应有的最后礼遇。

是的,他也是这样做的。面对每一位人间离去的逝者,大悟都倍加温柔地为他们进行人生最后一次妆容的润泽,他温柔细腻的手,让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者一般的生机,给他们永恒的美丽,他照亮了生者的记忆,一种对逝者静谧着的温存,所有瞬间的举动竟然都如此美丽。进而反观我们的周围,有多少冷酷无情的人以宰割活人为乐趣?又有多少粗暴贪婪的人在活人的面前横征暴敛?其实,在当前这个社会,粗暴、冷酷已是我们普通人对待他人的一个惯性方式,我们早已麻木却浑然不觉。正因如此,我们便可以想象,一个人,若在世间活着的时候便得不到尊重,那么当他在人间离去的时候,又有何尊重可言?

影片中多段给人的感官体验极深,其中,遗体火化师在火化澡堂老板的时候说的一段话,让我逐字逐句的敲击了出来:“感叹之后,就开始一点点回忆过去。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看,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其实,我们现今存活的每一个人,未尝不是一直努力着去死呢?影片正是给我这样了一个启示:死亡,其实是开启另一扇门的开始。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着生存与死亡的考验。电影《入殓师》讲述着不同人不同原因的逝去,但整部影片让人泪中有笑,散发着一种人性的味道。当然,这种人性的味道不是腐烂着的,是可以用心灵便轻而触摸到的,是人性的善意与关怀,亦是温柔着的,渗入骨髓着的温暖。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篇8

这部电影讲述了三种情感,第一是爱情,主人公大雾与他的妻子之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和谐,两个人之见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体谅,给人很温馨的感觉,影片的第二种感情是父子之情,其实电影从开始时就埋下了伏笔,大雾经常回忆起小时候与他的父母在河边的沙滩上捡石头的场景,但是每当出现他父亲的是后却总是模糊不清的,只有轮廓而已,当到了影片结束的时候,才出现大雾的父亲那清晰的一面,影片的第三种感情是大雾与他的师父之间的情感,开始大雾去公司应聘的时候,当他知道他所进入的公司的性质时候,几既惊讶又难以接受,但是通过他师父的一次次的教导,使大雾终于理解了他的职性质,使他欣然的接受了自己职业,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自己的职业,

从音乐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整部影片都以大雾手里的那把大提琴作为主线,大雾拉大提琴的场景贯穿于这个部电影之中,而所拉的曲子正式映衬了电影的主题,电影的情感,影片中的曲子是久石让写的,而他其恰恰善于写这种伤感,煽情的曲子,善于运用大提琴与钢琴的配合,本来电影的故事情节就已经十分感人,再加上久石让的音乐,不得不让人流着眼泪看电影,实在不能不触动人的灵魂,十分感人,

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是,故事情节的主人公相当少,至少有几个人,但是却绝不会让观众有空洞之感,故事情节也不复杂,但却一定能够打动人心,让人们从零一个角度理解了死亡的概念,影片后来讲述到大婶死后,一直默默爱恋她的那位大叔讲的几句话,他说,人死并不等于结束,只是人们要通过这扇门,走向另一个永远没有痛苦的世界,这或许就是导演要对观众们所说的话,

入殓师观后感两篇 篇9

影片的剪辑节奏比较平缓,慢节奏的进行,有利于影片主题――生命与死亡的表达。在重要情节的剪辑上,多次运用了叠画、渐入淡出,再搭配着宏大优美的音乐,合适的配乐,干净的画面,淡淡的风格,让影片给予观众一种温暖却带有些许哀伤的感觉。

影片的音乐是一大亮点。音乐虽宏大、哀伤却带有丝丝暖意。音乐在影片中贯穿始终,对于影片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影片的气氛起了很好的烘托。比如,在大悟的妻子美香离开家之后,大悟和社长以及女职员在一起庆祝圣诞节的时候,大悟用大提琴演奏的乐曲,中间穿插着大悟帮人入殓的镜头,更衬托出入殓这个仪式的神圣和入殓师这个职业的光辉。

影片的台词比较少,更多的时候是用镜头告诉观众导演想说的。给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的空间。比如说在美香无法理解大悟的职业愤然离开之后,影片没有让大悟用旁白或者台词来表达自己对于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理解,而是用笑着送别奶奶的一家、喜爱棒球小男孩的离去和带着无数的吻离开的老爷爷,穿插着大悟在空旷的田野里演奏大提琴的镜头来表达入殓师这个职业带给人们的是安慰的旅途和新的生命的开始。

影片采用插叙的叙事方法,一开始就直接是小林大悟从东京回到乡下两个月以后,他和社长在大雾中开车去工作。影片开门见山的直接引入了入殓的过程,入殓师熟练、精细、井井有条、训练有素的动作,以及那专注、一丝不苟的眼神,全都体现出对逝者的尊重。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景象已经不仅仅是一场仪式,而是一场精彩艺术的表演。在这之后,影片的名字出现,淡出的效果直接切入了更为宏大的交响乐演出,与开头那场入殓的表演交相辉映。之后影片开始顺序发展,从小林大悟的失业到和妻子回到家乡,再到大悟误入了入殓师的行业,期间穿插着大悟和他父亲的故事,将观众一步步带入对生与死的思考中。影片也从这里进入了与追溯和死亡相关的情境,那种宁静的调子也就此展开,很平稳柔软的安宁,伴随低沉悠扬的大提琴声,与浓烈的悲伤并无关联,更不会有恐惧。

影片的主线是大提琴和那颗小石头。影片从开始就是大悟在一场音乐会上演奏大提琴,最后乐团解散了,大悟回到乡下,从事了自己和别人都接受不了的工作后,他用演奏大提琴来缓解自己心中的抑郁,并通过演奏小时候的大提琴引出了另外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石头。在音乐声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的过去,慈爱的母亲和看不清相貌的父亲。第二次大提琴出现是在妻子走后,他和社长在一起吃饭,给社长和女工作人员演奏。这一次也是影片的高潮,也是转折。在音乐声中,社长和女工作人员开始了对自己生命的思考。在整部影片中,反复出现主人公在旷野里拉琴的景象,音乐听起来忧伤,平缓,但有一种大气。

而那个石头是在记忆里和父亲交换的。大悟给父亲的是一颗小鹅卵石,父亲回给的则是一块较大的石头,就是回家后他拿出大提琴后看到包着的那一块。在影片后面,他和妻子一起到河边散步,他捡了一块小鹅卵石给妻子,说不同的石头代表不同的感觉,圆溜溜的代表平静,还说父亲答应自己每年给自己一颗,但只给了他一颗就和家里的服务员私奔了。最后给父亲入殓时,他艰难掰开父亲手指,指尖滑落了那颗大悟给父亲的小石头。大悟小心的给父亲刮了胡子,在泪水里终于记起了父亲的面容――父亲给他石头的那个景象。当亲人送别的时候,妻子递过石头,大悟握住了妻子的手,将石头贴在妻子怀孕的肚子上,那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也算是未曾谋面的孙子对自己爷爷的告别。

小林大悟:原本希望在乐团有一番作为,甚至花费大价钱买了最好的大提琴,可是命运却不给予他继续留在舞台上的权利――乐团解散。人到中年且琴艺不佳的小林大悟只得携妻子回到家乡。为了生计,他接受了入殓师的工作。大悟经历了开始时的胆怯,后来慢慢从旁学习领悟,而后由于妻子的反对曾想退却,但最终坚持了下来,认定了入殓师这份工作。很喜欢男主角在工作时的那种专注且执着的眼神,这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告慰。

主人公大悟是一个孝顺、有责任心、坚持的人。他对于自己因为在国外而没能见到最后一面的母亲,还是曾经犯过错误他一直无法原谅的父亲,他的爱始终深沉而悠久。对于妻子,他努力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为了生活能好一些,努力去找工作。面对妻子对入殓师工作与自己的理解不同时,他很难过,甚至打算为了妻子放弃自己的工作,他做到了一个男人对于妻子的爱与责任。面对入殓师这份普通人无法理解与接受的工作,他却在一次次面对神圣的入殓仪式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这份工作。对于朋友和妻子的反对,他想过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小林美香:是一个传统的日本女性,以男人的一切为自己的归属,只要丈夫决定的事情,不管自己是高兴还是悲伤,却都能大力支持。面对丈夫入殓师的工作,这个传统的女性,第一次表现出了对丈夫的不满,她不能接受丈夫的工作,他怒然离家。从澡堂老板娘到大悟父亲的入殓仪式上,这个传统的女性,理解了丈夫,明白了入殓工作的神圣,最后那句“我的丈夫是入殓师”是他对丈夫义无反顾的支持的最好表达。

佐佐木:这是一个像哲人一样的老人,他从妻子离开的时候开始从事入殓师的职业,他总在大悟困惑或者想要放弃的时候,用自己的行动或者简单的几句话点醒梦中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让大悟明白了入殓师的神圣和光辉。

主题

通过死亡这个永恒的话题,来向我们诉说生命和死亡之间并不是对立的,他们是一种延续,一种爱和希望的延续。那奋力上游的鱼儿正是为了产下后代,延续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种族,哪怕是要付出死亡的代价,死,或许是一条生命的结束,但,却是新生命的开始。还有那放在美香肚子上的小石头,那是对父亲的原谅,也是对父亲的告慰,大悟父亲的生命终结了,可是他的血脉仍旧在延续,他对儿子的爱,也在延续。

就像影片中所说的一样:死,也许是一扇门;但死,并不意味着结束,穿过那里,走向下一站,就像一扇门……我们还会相见的。

1.入殓师观后感

2.《入殓师》 观后感

3.影片《入殓师》观后感

4.关于入殓师观后感

5.入殓师观后感1000字

6.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7.《入殓师》 电影观后感

日本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篇10

知道《入殓师》的上映与引进,让人们从心底里思考与感悟这个故事。

从电影构思来看,《入殓师》本身便是一个突破,鹤立鸡群。很少有导演会在热闹的商业电影行业中,以入殓师为对象拍摄影片。因为在多数人眼里,入殓师、葬仪师、火化师等职业都是“脏”的,“不洁”的,与他们所认为的美学不符。

另一方面,他不是从“热爱”或“喜爱”入手,开始它连一丝丝的认同感都没有,而是从一次乌龙的误寻工作时间展开。但随人物感情由反感——动容——迷茫——深爱的逐步深入,观众的心已适时柔软。

从影片场景看,有动人,也有惊人的一面。一开始,大雾迷蒙的冷清街道上,车子缓缓而行。故事是从主人公已经担任了一名入殓师讲起,采取倒叙。在社长“你要试试看吗?”的问句与注视下,大悟神情,动作严肃而神圣地入殓。让观众了解入殓过程的同时,更引人。

令人影响深刻的,是长相是美女,但实际身为男儿身的人、为工作担任可笑模特、搬运近腐烂的尸体而呕吐不止、脸上留下后辈尊敬不舍的唇印的寿终正寝的爷爷、死去的澡堂老奶奶,与理解丈夫的妻子态度的转变……

在一间日本房间中,透光性良好的屋子里,视觉中有淡黄色柔和的阳光,一扇扇整齐的门窗,中间躺着已逝之人,一旁,大悟神情严而泰然地为其上妆,再一旁,社长以日式跪姿安然地注视着大悟的举动。此时,岁月不再,时间静止,心中潺潺的暖流感人心扉。

此时,音乐是最动人的表述者,而语言显得苍白。久石让的配乐旋律如歌,对电影的情节与音乐的把很有分寸。高潮与煽情时,一席大提琴为主奏乐器的音乐演绎了令人潸然泪下的情节与诉说。

也许奥斯卡的殊荣,与音乐也脱不了关系。

真正好的,优秀的电影,理应是有意义的。《入殓师》这部电影,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思考与感悟的。一开始知晓自己入错了门,找错了工作的大悟是无奈而反感的,但最后他也想不到自己会真心认同这份工作,这份与众不同的工作。

不要质疑或过早否定一件事、一个人。因为你不知道它真正的价值。有些许东西,是估不出价的。谁说卖相的优劣即是事物本质优劣的判别?以貌取人,以貌取物,定不长久。

不交心,不理解之前,妻子美香对丈夫的评价是“脏”,以及心灰意冷。但经过双目的注视,心灵的接纳,以及澡堂老奶奶去世一事后,美香终于理解了大悟,成为他坚实而有柔软的后盾。

理解与信任是相处之道,真正的心意与意义,皆需用心而品。

静止的时间里,入殓师为死者上妆。在明媚与安详中,入殓师跪于一旁,精心而化,重还死去之人以生的美妙。此时,在入殓师严重,眼前死去之人最美,而另一方面,为逝者上妆者,亦是最美。

上一篇:以游记为主题的作文400字 难忘的假期下一篇:一次什么的尝试中考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