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精神高中作文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匠心精神高中作文(精选12篇)

匠心精神高中作文 篇1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需要一茬又一茬的手艺人,有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辛苦的心。对于他们而言,若没有数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千锤百炼,恐怕难以拿得出像样的作品。如铆工刘师傅所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而这工匠精神的“匠”又何尝不是一种“犟”,一种在事业上的倔强,在行业中的矢志不渝。于是乎,吾辈还需肩负一份从一而终的坚守,恢宏工匠精神的蓬勃志气。

时代发展瞬息万变,创新亦需工匠精神。龙泉剑瓷之所以能声名鹊起,靠的是几代手工艺人对于剑瓷传统手工艺的执着求索与推陈出新。他们运用智慧,将龙泉剑瓷得以再次兴起。不仅传统手工艺需要工匠精神,在科技发展领域也同样需要工匠精神。“大飞机”上天,“蛟龙”入海,“玉兔”登月,5G信息技术一展雄风。这些科技的背后,皆需要一代又一代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他们敢于创新,敢闯敢拼,同时坚持让工匠精神以创新为导向,那么其就可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新时代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机。

匠心精神高中作文 篇2

多数教师缺少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 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 且不分难点、重点。一学期下来, 只满足于作文练习的次数, 根本不管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否提高。部分教师作文教学方法陈旧, 重行文、轻过程, 重讲评、轻操作。作文批改方式单一, 没有采取一些适应实际的批改方式, 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不能多方面再现学生作文的优点。作文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任务, 教师为了完成学校的作业大检查而不得不要求学生写作文, 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得不写作文。可以想象, 以这样的态度写作, 作文训练的要求一定不能落到实处。那么针对以上误区如何改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作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如果教师自身作文水准不够、写作无法, 那么就会误人子弟。因此, 教师必须刻苦努力, 不断地读书、思考、写作。教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 对学生的帮助就越大。教师可以把自己写的散文、日记、书信、教研文章读给学生听, 与学生交流写作过程中的思考、体会、甘苦。在作文课上教师要与学生同题作文, 完成作文后讲解自己的审题与立意、选材与构思、布局与谋篇, 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 让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悟出写作的方法。

教师作为作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在教学中发挥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角色定位直接反映教师对教学的整体认识。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是引导者、交流者, 而不是指令者、权威者。学生才是教学主体, 教师只起辅助作用, 作文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综合语言表达过程。作文教学应该是师生间的对话, 是以实现人格对等的灵魂交融及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心智启迪, 教学目标是培养有个性的学生。

二、要求学生真正感受生活

如果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 作文写作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作要源于生活, 没有生活的创作是无味的, 更是无趣的。纵观历代闻名的作家无不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 所以教师在训练学生写作时要注重培养他们感受生活的能力, 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作文训练对培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作文的能力很有效, 从应试这个角度讲, 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 但学生在整个写作训练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 思想受到限制, 思维受到限制, 所以很难出现佳作。而高中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 尤其要侧重课外作文训练, 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 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 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 从生活中找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参观、采访、野游、调查等多种课外活动, 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 开阔他们的视野, 使他们深入接触社会实际, 掌握更多的素材, 提醒他们要特别关注自己, 以敏感的心、细微的洞察力发现生活中的每一微小变化, 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 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均不能一一涉及。文章是心灵的产物, 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 这样既能使学生积累丰富写作内容, 丰富他们的生活, 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事实证明, 学生的课外习作往往比课内作文质量更高, 内容更充实。

三、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 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

必须弄清楚考试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区别, 考试作文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 而平时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考试作文看结果, 平时作文重过程。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 又怎么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 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当然, 我们所说的学生作文的自由, 不是对学生的作文放任自流、不管不问, 而是努力给他们以写作的自由空间和选择自由, 他们不愿意写的不逼着他们写。更多的时候, 教师只需提供一个写作的情景或话题。我一直认为学生作文是其在进行艺术创作, 而不是在教师严格标准下的“文字堆砌”。既然学生作文是其创作的艺术品, 就必须允许他张扬个性、表现自我。

四、注重锤炼作文语言, 打造作文亮点

通常写作语言不外乎以巧用修辞手法、妙用古典诗词或引用警句等方式增添语言亮色、展现文化内涵, 我们的文章不一定非得用上以上所有的润色方法, 能用上两种已实属不易, 当然, 能用时坚决“当仁不让”、“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们反对“唯文采”的倾向, 为了文采而文采, 不顾文章的思想和题材实际, 只注重语言的漂亮外壳, 结果往往是空洞无物、华而不实。根据作文的题材、主旨, 恰到好处、不留斧迹、自然而然、行云流水般地完成一篇佳作。

五、提倡学生自助式评改, 改变教师评改中的“家长制”行为

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师单一评改方式由于教师水平的制约、情感定势的影响、情境因素的困扰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导致作文评改产生偏差。结果学生写得辛苦、教师改得辛苦, 大家苦多甘少, 却收效甚微。如何变苦为乐, 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呢?其实可以改变教师在评改中的“家长制”的行为, 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唱配角,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某种角度而言,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写出的批语、发表的看法, 较之教师所做的, 更有启发性、激励性, 更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 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 才能把文章写好。”

匠心精神的演讲比赛稿 篇3

每当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都在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匠心精神”?到底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匠者,做到真正的创造创新?

匠心首先是虚心。

虚以待物,宽以待人。只有保持谦虚的心,才能有足够的心理空间去发现世界、理解世界。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学__过PID算法了,后来研究生用PID算法做论文,后来工作了还在使用PID算法。但是每次设计控制系统,每次调整参数,每次研讨方法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试问,如此简单的方法,我们真的研究透彻了吗?做技术工作,眼要放的高,心必须要放的低,唯有此才能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匠心是恒心。

不管是学__某种技术,亦或研发某种产品,再或者开发某个项目,大多开头的时候我们会信心十足,动力充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出现的课题,各种失败的打击会不断的蚕食我们的精力。我们还能像开始一样的坚持吗?恒心是什么,恒心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耐受力,恒心比__更重要,如果__是一场百米冲刺,恒心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而且很有可能是尚不知目的的马拉松,我们能做的只有奔跑。恒心更能考验匠者的毅力。

匠心是细心。

细微之处彰显非凡品质。对于技术和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必不可少。我还记得上两个月中国游客到日本抢购马桶盖的新闻,从功能上讲,国产的产品并不差,但是常常细微之处方显功底,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细微之处的东西。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部分国人崇洋媚外造成的闹剧。那好吧,我们用汽车去做对比,为什么合资车性价比较国产车低,但其仍然是很多购车一族的首选,你去问他们,他们大多回答是国产车小毛病多。小毛病多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却影响了产品的品味,进一步的影响了产品的品牌。

匠心是不断追求的执著心。

不断追求,不断创新是当今社会永恒的话题。我不反对创新,但是我反对没有根基的创新。真正的匠者,一定要在某个领域做到虚心、恒心、细心,才能进一步的谈创新,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是浴火后的新生,是锤炼后的淬火,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洒脱心态。

践行工匠精神,做有匠心的好教师 篇4

最近在网络学习培训,看到这个工匠精神,深有感触。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现在简单的阐述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践行工匠精神,做有匠心的好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1.敬业:首先我们应该爱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享受我们工作,才能像工匠一样做出高品质的艺术品。教师是一个“平凡”的工作,如果确定做这个职业,就必须放平心态,拒绝浮躁,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信念和信仰。

2.专业:工匠首先是专业的,他必须有精湛的技艺,而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同样应该如此:我们必须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和精湛的专业知识。

3.娴熟的教学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论和方式都不断发生着改变,因此我们也必须创新我们的教学模式,丰富我们的教学技能,多让学生参与课堂当中,可以多以活动式、任务式、团体式的模式来分配我们的课堂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精益求精”学生管理态度:我们所面对的是一帮特殊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是不被重视的,在学习和生活习惯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管理上做到细致和高要求,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价值观。作为班主任,学生管理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做好每个学生的信息档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到真切、暖心的关怀到每一个学生。班主任每天进教室的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数人、查仪容仪表、查卫生”,向班委了解班级问题,做到当日问题,当日解决,不过夜;学校领导、学生处安排的工作在系领导的管理和任务分配布置下能第一时间有效落实到位,做到不拖沓,不模糊,学生工作做到无死角,从根本上遏制了很多问题的发生。德育教育上,随时观察注意学生思想行为举动,做到及时沟通和思想教育,每周一班会,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每天晚上准时观看新闻联播,并组织讨论,让学生每天学习国家政策,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利用晚自习时间进行国学经典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真正全面的做到了精细化管理,5.坚持:工匠精神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坚持,坚持把一件事做完,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工匠做一件艺术品也许要几十年才获得成功,尤其在这种“快经济”时代,有时候人们只注重眼前的东西而忽略了一些根本,对于教师这个特殊职业而言,我们更需要求真务实工作态度,坚持自己内心的那份纯真。做这份职业我们要坚持,培养学生我们也要坚持和耐心,因为这是一个长远的事业。坚持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坚持对学生期望,坚持用自己的工匠精神去感染学生,那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学生。

匠心作文500字 篇5

木桌的上方,随意陈设着一个瓷瓶,瓶中插着一枝海棠。踏入房间,是一个全新的天地传统花灯制作。

屋子的主人是一位老奶奶,满头银丝,面容和蔼。头上簪着银制头饰,上着靛蓝白印花的衬衣,下穿藏青色长裤。奶奶已有85岁高龄,平日里最喜爱的便是坐在桌前,用自己的耐心和惊人的手艺,拿几张普普通通的纸在手里,慢慢地变幻出一盏盏精美的花灯。而她平日里有点颤抖的手,只要一提起画笔,就如同被加了仙法一般,画出的图案生动有力、栩栩如生。那图案被取下粘到灯笼上后,在灯光的衬托下,更是生动活泼,灵动异常。

屋子里的人都是奶奶的手艺传人,他们或在搭置骨架,或在绘画物品,或用刻刀雕刻花纹。那些平凡的事物在他们手中,慢慢地长出草,开出花,荡漾出山水长空

古桌边有一个少年,是这屋子里最年轻的孩子了。此刻,他正要把一节短短的红蜡烛放进纸做的六角宫灯中,这个宫灯的六个角分别雕刻成龙头的形状,那长长的龙尾拖到了支架上,支架边则是拖尾的祥云,或一朵独傲,或两朵互藏,或一簇聚在一起,似乎有了人的心绪,人的神态。灯笼上画的6幅图分别为梅、兰、竹、菊、鹤、荷六种动植物,虽都为墨笔所勾描,但烛光一照,便仿佛一切都动了起来,山青、水秀、雾散、花开

匠心精神高中作文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问题设计,问题教学法,注意事项

一、问题提出

“当今世界,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抢占制高点, 靠科技创新, 而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具有问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已成为教育的核心问题”。随着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学会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学校新课程实施和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那么, 从教学操作的角度看, 突破口在哪里呢?我认为, 突破口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中谈到, 从中可见答案的概貌:“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 可以认为在这种课上, 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 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 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究情境下的思维逻辑。”依此, 我们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以作这样的界定: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 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采用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是课堂问题的设计。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 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 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 (1) 空:追求热闹场面, 要求一问齐答, 表面轰轰烈烈, 实则空空洞洞; (2) 虚:问题没有思考价值, 属无效提问, 如喜欢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 发问不少, 收效甚微, 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 (3) 刁: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 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4) 滥:提问没有新意, 课课都是雷同的提问。常常听学生说, 上课听得懂, 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 我已强调多少次了, 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 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 茫然不知所措, 解题时张冠李戴、生搬硬套, 表述时逻辑混乱等, 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被动接受者。2009年4月, 我有幸参加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改革观摩教学, 可谓受益匪浅, 但课程教学也存在幼稚化倾向, 比如尽管学生的活动形式很多, 但学生的思维是限定着的, 教学的整个过程几乎都是预设而没有生成有价值的内容。虽然有挑战性的问题, 但因为缺乏基本的问题意识和教学高度, 更多的设问流于形式, 缺乏教学有效性。那么, 怎样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提问, 以使所设疑问合理、适当、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性, 真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呢?下面我试结合教学实践就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与做法。

二、运用问题教学法, 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 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 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人文科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因此围绕其中的概念、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的提问都要经过精心设计。

(一) 遵循认知规律, 选择有效问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联系师生之间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国内近年来研究资料表明, 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 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 必须恰到好处地选择和设计问点。

1. 设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温故知新。

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由章、节、目三点要素组成, 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前后不同的, 章节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 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 这种提问方法主要用于新课的导入和一节课中前后知识点的连续分析上,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打破先复习旧知、再激情引入的格局, 将两个方面的功能合二为一, 实现一题多能, 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加紧凑、流畅、自然。如我在执教“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 首先复习提问:近代中国外交政策是什么, 导致结果?重大史实?因此基于历史的教训新中国实行了新的外交政策。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这节新课, 也给这节新课奠定了知识基础。

2. 设在学生兴趣的共同处, 活跃气氛。

学生是带有一定的情绪和思想在课堂上学习的, 如果教师能对他们进行一种积极的、充满兴趣的情绪感染, 那么, 他们内心产生的学习动力将是无限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若设问的切入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联系热点焦点问题, 就能引起学生共鸣。如教授高中历史必修二有关“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时, 根据以前的了解, 歌星周杰伦是许多同学崇拜的偶像, 基于这一学情, 我再次研读课程标准, 分析教材内容, 并做了一下尝试:以周杰伦《青花瓷》作为导入设计, 当我播放歌曲时, 学生边欣赏边摇头晃脑, 一部分学生小声跟着唱了起来, 心情激动愉悦。我就势设问, 青花瓷作为中华文化的奇葩, 在杰伦的歌词里有何描绘?中国手工业品除了青花瓷还有哪些代表, 你了解多少?毋庸置疑, 歌曲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入乎其内, 选择最佳问点, 才能让最佳问点出乎其外。

3. 设在学生思维的疑难处, 激发思维。

古人云:“小疑而小进, 大疑而大进, 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对于教学的重难点有时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突破。要启动学生的思维, 一定要从疑问开始, 把需要解决的课题, 有意思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 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设疑, 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力凝聚在一起, 从而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我曾听过某老师执教的必修二专题四《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 受益颇多。在探究“为什么变”这一难点时, 该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把变化放在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中去考查, 进行层层设问: (1) 西服什么时候传入, 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 为何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2) 为什么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和干部服装取代近代以来的旗袍和西装成为流行时尚? (3) 何时打破了这种局限, 人们的服饰开始变得绚丽多彩, 并与世界接轨?这又是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每一阶段的变化都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也理解了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一切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4. 设在问题的循序渐进处, 深入探究。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 其效能就越高。”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其必然的逻辑, 即由已知到未知, 由少到多, 由浅入深, 由简至繁, 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因此,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 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 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 循序而问, 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我在教学必修一《新中国初期外交》专题教学时, 对于万隆会议这一知识点, 简化设计顺序性提问。

(1) 万隆会议与以往的国际会议相比有什么特点?

(2) 会议进程是否顺畅?遇到了什么难题?

(3)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作了什么努力?

(4) 求同存异方针含义?同是什么?异是什么?其实质精神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一致?对会议起什么作用?

(5) 最后会议圆满成功有什么意义?

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提问和讨论, 学生不断激发思维火花, 进行有序的思维训练, 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 提高概括和推理能力, 对知识有深刻、完整的认识。

(二) 精选适切材料, 创设问题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而材料就能担当催化剂的作用, 问题设计如过于拘泥于教材的内容, 必然会致使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中的知识, 长期如此危害是很大的。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材料创设有意义的历史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当然, 这里所说的新, 有个度的要求, 就是说所引用的材料和所设置的情境, 与教材的体系和主干知识应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二者的关系是墙内根和墙外花的关系。一般而言, 文字材料较为理性, 图片、视频材料比较直观, 更有震撼力, 可有效激发学生关注材料、研读材料, 引发思考进行探究。如我执教选修四《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课时, 播放《大国崛起》中有关1787宪法制定的视频, 并设问: (1) 独立战争胜利后, 美国国内局势如何?1787宪法制定目的是? (2) 华盛顿为什么在制宪会议上很少说话, 体现了何种高贵品质。 (3) 这部宪法主要内容是?你如何评价这部宪法?正是各类材料的有序呈现, 使学生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华盛顿, 一下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 使学生探究步步深入, 最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三) 预留思维空间, 智用开放性问题。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根据思维过程中指向性的不同, 可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所谓分散思维, 就是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 并引出更多信息, 使思考能从各种设想出发, 不拘泥于一个途径, 不局限于特定的理解, 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开放性问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等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在解答过程中, 可以设计诸如“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阐述理由?”“如果不……结果又将怎样?”的问题。如我在讲授必修一专题三《伟大的抗日战争时》一课时, 联系当今日本历史教师给学生出的考试题:“中日之间每一百年必有一战, 19世纪有甲午战争, 20世纪有日中战争 (抗日战争) , 21世纪也必有一战, 你认为其原因会是什么?地点会在何处?结果又会怎样?”以此为切入点,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此你有何想法?我们应该怎么办?你认为中日21世纪会发生战争吗, 请说明理由?”这样的问题很多, 我们经常问一问学生, 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使其形成开放的视野和正确的历史认识。

三、实施“课堂问题”教学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 是生成不是预设。

很多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在于是否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 认为教学过程, 是教师将预定的教学目标灌注给学生的过程, 是学生对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认同和顺应过程。其实不然, 教学不仅有计划、预设, 更多的是开放、动态、生成的过程。随着流程的变奏, 教师要对预设的问题及时调整和补充, 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由此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二) 提问主体多元化。

实践证明,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 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答”, 更要学会“问”。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的主要承担者, 但不是唯一承担者。要发动学生通过预习提出疑难问题和设计考题, 把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放在首位。学生问题从何而来?心理学家唐克尔关于问题的定义或许能给我们启发:“当一个集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时, 就产生了问题。”从这个角度看,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注重教学艺术, 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唤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使其形成批判与质疑精神之上的提问能力, 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

(三) 反思总结促发展。

学习历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是探究与享受历史。享受探究的成果, 更是在享受探究的过程, 试想, 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 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 当探究成为一种习惯, 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 他们难道不是在“享受”历史所带来的乐趣吗?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谰.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2]朱汉国, 王思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周榘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匠人匠心的优秀作文 篇7

清晨,在荷塘坌的小巷里,有一个早点摊,虽然没有招牌,但是你绝对不会错过它,因为总有一群食客排着队等待。人群的中间是一辆三轮车,车上的案板上有一排发酵好的面团,一口用炭火烧热的铸铁锅,一缸盐,一盆葱,一桶油,还有一个做饼人。她穿着白围裙,戴着白袖套,身旁放着一排切成等份的面团。她站在案板后面看着面团,就好像一名威武的将军在检阅自己的部队。开始做饼时,只见她信手拿起一个面团,“啪”的一下甩在案板上,手法娴熟地把面团擀成饼状,然后抓起一把葱花,抹上一撮细盐,然后将面包团成团,再次擀成饼状。大饼下锅,刷油、翻面,再刷油,起锅,一股挡也挡不住的香气便扑鼻而来。通常这时,我都会迫不及待地把热乎乎的大饼塞进嘴里,一口咬下,外层的酥脆和里层的柔软,手拉手在我的舌尖来了一场华尔兹,我似乎还能听到葱花在嘴里劈啪作响,为它们伴奏,真是好一场华丽的舌尖盛宴呀!

我一边吃着大饼,一边看她不停地忙碌着,不知道这几个动作她重复了多少次,才能这样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这大饼特别好吃,她笑着回答说:“因为我做了二十六年的大饼,那么长的时间,足够让我不断尝试,不断总结。面团要揉几下才劲道,炭火要烧到几成热才能把饼做得外酥里嫩,要几分钟才能让饼不焦,味正好……”

原来简单的大饼背后,竟然有这么不简单的道理。我想做饼人真正的秘诀应该是她的匠心,在早餐店都用电饼铛的年代里,她坚守着一口铸铁锅;在快节奏的社会里,她依然用炭火慢烧;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她静静守着一隅,不急不躁。

匠心筑梦作文800字 篇8

——题记

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我就是那个为理想而奋斗的筑梦少年。我喜欢驰骋在绿红相间的塑胶篮球场上,听球鞋和大地摩擦发出斯斯的声音;我喜欢迎风奔跑,让汗水在肆意的风中发酵;我喜欢左穿右越摆脱对手感受篮球撞击球框的喜悦。我像所有篮球者梦想的那样,惟愿:以我之青春,书写绚丽的梦想。

我,人虽小,但梦想很大;梦想虽远,但矢志不渝。每天,不论刮风下雨,不论烈日曝晒,不论寒冬袭人,篮球场上,都有我奔跑的身影,我知道,扣篮除了必备的协调性、敏捷度、爆发力、弹跳力,还有一个无法通过努力得来的能力——身高。

初夏的傍晚,彩霞铺在天空的一端,微风轻轻吹拂着我黝黑得有些发亮的脸庞,我轻轻地仰起头,手中紧紧地抱着我心爱的篮球,约上素日里和我一起打球的小伙伴,微风携来一个隐隐的声音告诉我,即使没有身高,我也要努力练习,无论结果如何,我享受这美好的过程,并期待着美丽的结果。

我敏捷地在球场奔跑,对手用尽全力阻挡我前进的步伐,我时而像小企鹅蹲似的把球运于身后,时而侧着身子用力拍打着球,球不离我手,对手毫无办法,就在我想投篮的瞬间,只听“啪”的一声响彻整个球场,大家都停了下来,对手非常不好意思地笑着向我道歉:“原本我想要抢球,一不小心拍到了你,真是对不起。”而我,完全沉浸在即将投篮的期待中,疼痛与这比起来,不值一提,“哐啷”一声,球进了,我大笑。拍拍对手,眼里只有进球的喜悦,和对下一场比拼的期待。

创新精神高中作文 篇9

创新是一种有力的翅膀,带着人们发现不同,创新亦是一种美丽的翅膀,让人们改变生活。插上创新的翅膀,让目标离我们更近!

佛罗里达州有一个农人花钱买下了一片土地,但土地贫瘠,无法耕种。于是他开拓思维,将此地专门用于饲养响尾蛇,由于条件适宜,他大获成功。在常人看来,贫瘠的土地毫无价值,但在有创新思维的农人看来,这是一块宝地。农人插上了创新的翅膀,飞过荒芜之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财之道。不同于常人的思维,远于常人的眼光,让平凡的农人受到了赞誉,他发现了不同,获得了财富。

创新不仅能为我们赢得赞誉,还能改变生活,提及创新便不得不提起的苹果公司便是典范。当IT行业的同行还在生产带按钮的大块头时,由乔布斯带领的苹果公司已经开始研发智能手机了。在IPHONE发布时,世界都为其超凡的创新理念所折服。不得不佩服苹果公司,他们用创新的翅膀在市场自由翱翔,引领着一个时代的潮流,实现了乔布斯改变世界的宣言。是创新的思维,令人惊奇的勇敢开拓,为苹果奠定了风云IT行业的基础,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试想倘若行人远绕毒树而行之,那是自保,倘若行人砍到毒树,那是行义,倘若行人围树建篱,那是博爱,但唯有行人以创新思维重视毒树并化之为于人有益的药品,这才是对全社会都有利的大道。插上创新的翅膀,方可批判性的继承,方可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我们身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在科技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遇事总搬旧套,用旧思维思考,那就永远不能进步,久而久之,波及开来,社会就不会进步,而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只有人人都用进步的眼光看问题,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的社会才能持久弥香。

高中精神作文 篇10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将个人快乐建立在占有大量物质基础上,他们为了享受,可以放弃尊严,甚至可以出买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在我看来,这是愚昧的。真正的享受应该是精神上的享受,真正的快乐是精神上的满足。

所以,人的一生既不能沉迷于物质,也不能沉溺于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高中作文 篇11

是什么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个名字?是什么又值得我们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那只不过是一张普通的脸却让无数人敬仰,那只不过是一个弱不禁风的身躯却让无数人感动,那只不过是一个和普通人一样大的心却让无数人自卑。有这样一种精神,它不是一瞬间的光芒四射,也不带有丝毫堂皇的理由。但他却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一个民族的灵魂深处,雷锋精神正变成一颗珍贵的火种,代代相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回首我们的生活,身边也有很多的“活雷锋”。比如我们的老师,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不知批改过多少作业,不知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又不知放弃了多少陪伴家人的时间,他们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教导我们怎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桃李满天,下自成蹊。我们的老师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正是雷锋的传人吗?解放军战士,他们守卫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用生命筑起共和国的长城,冲锋陷阵,是排头兵:抗洪抢险,是排头兵;舍己救人,还是排头兵……几天几夜未曾合眼,他们无怨言;与亲人聚少离多,他们无怨言;无私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他们无怨言……他们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解放军战士不正是雷锋的传人吗?这正是大爱无言,奉献无声。

五十年前的今天,毛泽东曾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五十年来,雷锋精神已深深地融入中华儿女建设祖国、奉献社会的热血之中。雷锋,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学们,让我们人人争做“活雷锋”,树立崭新的自我形象。文明礼貌对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用文明代替粗俗,用风度铸造儒雅。用实际行动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活着就是为了能让别人生活的更加美好!”

工匠的精神高中作文 篇12

大师情怀,是以才华为基础的狂放不羁,是以视野为前提的自我革命;工匠精神,是追求完美、一板一眼,心中只有作品,没有对名利的妄念。

大师固然无价,但工匠精神更值得大多数普通人学习。

工匠精神易学,难度容易接受。王羲之四海放浪形骸,鲁迅怒怼整个文坛,那是建立在极高的才华与极强的自信之上,甚至借助了运气的成分。敢于挣脱世俗束缚,需要巨大的勇气;而悲悯整个民族,首先要宽恕你的宿敌;聆听心灵的召唤,还要有召唤才行。这些大师情怀,实在难学。而工匠精神,概括起来只有恒久、完美和单纯。与大师相比,工匠只需要剔除随便、马虎与浮躁这些小缺点,不必苛求太多。

工匠精神普适,不对人要求太严。大师情怀只适用于大师,而加之于普通人身上,就成为狂人。大师毕竟是以天赋为基础的,在全人类中也是极少数。而工匠精神是普适通用的行为准则,大多数人都有条件具备。与人才辈出的犹太民族相比,德国人貌似少了一份才气与灵气,但德国至今仍在医学、工业成为典范,离不开全国上下的匠人精神。德国人将规则看得神圣,将流水线上的每部产品乃至每个结构件当做艺术品看待,愿意并乐于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某项工作。人民在充实中幸福,国家在沉默中富强。平凡的工匠带来了非凡的成就。

其实,工匠精神与大师情怀并非天涯相隔。日本服装大师三宅一生,每年两次参加时装大会,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他曾这样评价自己:(我这一辈子)只是做了一块布。没有自我炒作,没有追随潮流,也没有野心勃勃。这位大师级的服装设计者,却又这一颗谦卑、专一、精益求精的心。这位大师本就是一个工匠,水到渠成,厚积薄发,是工匠精神培育出了一位大师。

上一篇:冬季小班育儿知识下一篇:办公室员工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