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丑小鸭教案设计(共10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在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描写丑小鸭和白天鹅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丑小鸭遭遇不幸及最后变成白天鹅的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
在读、画、议中学习品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文中的重点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演读、引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体验,激发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中懂得遇到不幸,不要灰心,别人遇到不幸,不要嘲笑。要相信自己,当别人嘲笑自己时不要自暴自弃的道理;初步培养积累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体验,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深切地懂得要自强不息,不能自暴自弃。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安徒生爷爷认识了丑小鸭(贴图),瞧(课件点击词语),丑小鸭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来了,他们还带来了词语宝宝, 你们和词语宝宝认识吗?
学生认读词语。
2、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丑小鸭的故事,你们还记得丑小鸭长什么样子的吗?
师:丑小鸭长得丑是它的错吗?就因为它长得丑,它来到这世界上遇到了哪些不幸呢?
二.学习3、4、5、6自然段,体会不幸遭遇。
1、师:听了故事,我们知道了丑小鸭的遭遇是那样的不幸,那样的可怜,我们也为他感到难过,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6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出了丑小鸭的不幸与可怜,找出并用心体会。(课件展示)
生默读课文3—6自然段
师:读完了吗?我们先来看第3自然段(课件点击3自然段句子)丑小鸭遇到了那些不幸?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养鸭子的小姑娘的动作、神态,会怎么说?
从“欺负、咬、啄、讨厌”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丑小鸭还遇到了哪些不幸?
师:小鸟是怎样讥笑它的?
学生自由说。
师:那面对小鸟的讥笑,猎狗的追赶,假如你是丑小鸭,你的心情会怎样?
师:此时丑小鸭又伤心又难过,他只好白天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理解:只好、才。
师:秋天到了,树叶黄了,受尽折磨的丑小鸭再也不敢出来了。它一个人只好在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
理解“悄悄地”
为什么要悄悄地?(感受丑小鸭的不幸)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冬天到了,天气变得非常非常的冷。又累又饿的丑小鸭终于坚持不住了。它昏倒了,躺在水里一动不动,和冰块结在了一起,冻僵了。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可在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后,应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各种采访工具,广泛收集有关战争的材料,尝试调查报告的写作。
每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两首诗。学习这两首诗,一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二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三应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诗歌,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三)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这两首取材于战争的诗(以下称《十五从军征》为“诗A”,《出塞》为“诗B”)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比较点,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1.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是从一位征夫归来却无家可回而无限哀伤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诗B则是从征夫出征未还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幸及人们企盼国土不被践踏的美好愿望。
2.手法和情感不同
诗A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写征夫人老归来,面对庭院荒凉,墓冢累累,一人空悲戚,暗写天灾人祸、社会黑暗、亲人尽数逝去。诗A明暗结合,表达了征夫无尽的悲哀和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诗B则是联想、用典并举,写实、写虚同用,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风格与情调不同
诗A语言质朴无华,行文从容舒缓,运笔沉稳厚重,透露了悲伤低沉的情调;诗B则粗犷奔放,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形成了悲壮高昂的情调。
4.繁简和意境不同
诗A使“繁”:前六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中六句描绘了无限的悲凉,后四句抒发了无尽的悲哀,创造了凄清悲怆的意境;诗B用“简”:首句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眼前与历史相勾连,次句道出了历代征夫的悲剧,三、四句用典,表明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出示扩读资料。
《国殇(节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后]
1.你发现这两首诗写战争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国殇》取材于秦楚丹阳、蓝田之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着眼于安史之乱。
2.能为这两首诗划分节拍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1.若按意义断,七言诗一般为四三断。
2.若按音节断,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一二断或二二二一断。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首写战争的诗,认真朗读、划分节拍后,选择一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夜莺之歌》与《雨来没有死》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诸多同异的两篇记叙类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找寻两篇文章的同与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品质,感受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内容。
(二)分组再读,发现同异
各学习小组组织读书,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同中求异
这两篇课文(下称《夜莺之歌》为文A,《雨来没有死》为文B)的同中有异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学生议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形象塑造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都塑造了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地与外族侵略者斗争并安全脱险的小英雄的形象。B相异处:文A侧重表现人物的机智及英雄行为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小夜莺特意在等敌人并机智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文B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勇敢和英雄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小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却坚强不屈,因为他深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情节安排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均围绕侵略者的斗争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冲突。B相异处:文A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将一件事分为“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等情节,时间跨度小。文B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了雨来成长、成熟过程中的几件事:水性好——上夜校——父熏陶——作掩护——敢斗争。文B时间跨度较大,更多地注意了前后事件的铺垫和因果照应。
(二)异中求同
这两篇课文的异中有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表现主题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取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从“消灭敌人”的角度,讴歌了前苏联人民与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文B则取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保护同志”的角度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B.相同处:两文都赞美了少年英雄的壮举,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都传达了作者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使用方法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采用了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文B则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来选取事件,缝合文章。B.相同处:首先,两文都采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伏笔,发展情节。其次,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最后一课》(节选)
他(韩麦尔)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坐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四世同堂》(节选)
他(祁瑞宣)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2.请快速阅读,找到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点各一处,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然后以下面两个比较点作示范分析]
A.人物的表现同中有异
两位老师都做了亡国奴,因而他们的表现都很反常,都失去了自控力。不过韩麦尔老师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课,以此寄托他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热爱,下课时的表现则说明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祁瑞宣老师则是说不出话,他的一句“今天不上了”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满腔愤怒。
B.表现的主题异中有同
两文的作者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两文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篇取材于战争的短篇小说,认真阅读后,选择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采用篇内巧抓比较点即人物的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在真实与假设的丰富比较中锻炼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深入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互动过程
一、巧用资源,尝试发现
(一)播放电影,营造氛围
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剪辑为3分钟的精萃,突现壮士的英勇场面。
(二)书中找宝,问题互助
1.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体现壮士“壮”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2.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交组长,老师寻求帮助。
二、比较思考,探究形成
(一)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可选,假如他们不选择文中写到的那条路,而选择另一条路,你认为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结果会怎样?这种选择好不好?
(二)有同学说,就算选择了走狼牙山之路,也完全可以不跳崖。人家美国人教育士兵: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先投降,保住生命。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壮士选择不上狼牙山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从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角度而言,五壮士的实际选择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民族,当日寇的铁蹄残酷践踏我们美丽国土的时候,在日寇的屠刀恣意杀戮我们善良的人民的时候,用宝贵的生命去铸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的长城,恰恰是动地惊天、气贯长虹的壮举。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美国的狄斯尼的《勇气》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时,一个美国伞兵在诺曼底着陆后与其战友失去了联系,陷落在了敌控区。他想到了隐蔽,他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这户法国农家的夫妻把他藏到了碗橱里。德军把他搜了出来,关在了仓棚里并枪毙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后来美国兵又从仓棚里逃了出去。但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避开敌人的视线,又来到了这户农家。法国妇女仍毫不犹豫地把他藏了起来。德国人再没来这里搜查,这个美国兵脱险了。
2.周样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五壮士的选择和这位美国士兵的选择有无不同?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五壮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美国伞兵聪明机智的选择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气,都是英雄的壮举。前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和大部队,后者用保全生命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再与敌人战斗的机会,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查找以“在战争中的选择”为题材的两篇文章,阅读后,确立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本单元中进行了篇与篇,一篇内的比较阅读。本课可采用提供扩读材料作课内课外篇目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读读议议,尝试发现
(一)出示扩读材料,学生自由散读
《晏子谏求雨》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本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泊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独立思考,确定比较点
建议:如果我们就两篇短文进行比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
(二)独立操作,探究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可与同学、老师探讨]
以内容为基点的比较;以人物性格为基点的比较;以进谏方式的基点的比较;以写作方法为基点的比较。
三、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请查找两种不同进谏方式——曲谏、直谏的文章,比较异同,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两首诗、四篇文章时贯古今,地及中外,均取材于战争。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中心,调查、访问此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受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综合活动过程]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战争的影片、图片和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分好调查小组,选定小组长,自行拟订计划,定准调查时间,明确参观地点,确定采访对象,备好采访工具。
二、调查中的操作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主动热情;2.仔细倾听,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三、调查后的整理
1.分类归纳,详略处理,配制图片;2.利用网络,补充材料,拓宽视野;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写好报告;4.形成看法,认真讲解,广泛交流。
四、操行评价
可采用教师宏观点评,学生组内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注意到目的和效果、态度和方法、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认识“丑陋笑嫉妒来势汹汹”这4个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品词、造句的能力;想象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了解丑小鸭命运的戏剧性变化。
3、丑小鸭的成长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26丑小鸭
1.齐读课题。
(1)从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学课文你想知道什么?
(大家为什么叫它“丑小鸭”?它为什么离开家?离开家以后,遇到了哪些困难?丑小鸭怎么发现自己是一只天鹅的?)这些问题,通过学课文,找出理想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借助插图,理解内容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词,初读课文,读通每句话。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效果,并予以评价。
4、自读全文,请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没读懂的用“?”标出。
(三)理解第1、2自然段,读出情感
1、指名读第l、2自然段,思考:丑小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你从哪段读懂的?
2、找出丑小鸭,让学生看看丑小鸭和其他鸭子的不同之处。
3、从课文中画出描述丑小鸭样子的句子,了解大家叫它“丑小鸭”的原因。
4、轻声读第l、2自然段,说说你还能读懂什么?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
5、大家想想,“特别”这个词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l、2自然段。
(一)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
过渡语:丑小鸭的命运怎样?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丑小鸭为什么会受欺负呢?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它?
2、读读课文,说说大家是怎样对待他的?他为什么离开了家?当时的心情怎样?
3、品析词句:你读懂了哪些词语和句子?
重点理解:“孤单”、“……除了……谁都”体会到丑小鸭当时单身无靠,没有朋友,大家都不喜欢他,这是他出走的原因。
4、丑小鸭被迫离开了家,你们有什么感想?
小结:丑小鸭很可怜,大家都很同情他,也想帮助他,说明你们都很有爱心。
5、指导朗读,用同情、关心、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丑小鸭在家时的孤单。
过渡语:丑小鸭离开家以后,他又遇到了哪些事情?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第4自然段,问:丑小鸭离开家以后遇到了什么困难?
2、抓住“只好”、“才敢”让学生体会丑小鸭离家出走以后,环境不仅没有改善,情况反而更糟。
3、用悲凉、同情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小结:小鸟讥笑,猎狗追赶,白无躲,晚上才敢出来,说明丑小鸭出走后并没有获得自由和幸福。
(四)学习第5、6自然段
1、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丑小鸭为什么悄悄地过日子?
着重体会“惊奇”、“羡慕”。丑小鸭惊奇的是世界上竟有这么美丽的鸟;他羡慕的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天鹅那么漂亮,也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
2、思考:伴随着天气的变化,丑小鸭找到自己的家了吗?他是怎样过冬的?丑小鸭遇到困难以后都是怎样做的?
体会“冻僵”、“幸亏”,说明丑小鸭冬天无处藏身,处境悲惨,险些冻死。
3、有感情地朗读第5、6自然段,要读出丑小鸭命运的.悲惨。
(五)学习第7自然段
1、天气暖了,丑小鸭出来散步,他突然发现了什么?
2、丑小鸭怎么发现自己是一只天鹅的?
3、反复朗读,理解内容,理清这个自然段顺序,弄懂句意。
4、训练朗读:从“忽然”开始,要用惊奇、欣喜的语气朗读,表达出丑小鸭为自己命运的改变,愿望能够实现而十分高兴的心情。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把有关天气、环境描写的句子画下来,并说说随着天气、环境的变化,丑小鸭的命运如何变化?
(七)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要启发学生领悟这样的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困难,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同时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学内容】
《丑小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教材分析】
课文是根据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写的一篇童话故事。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丑小鸭,丑小鸭出世后,因为“丑”经常被欺负、被讥笑、被追逐、孤孤单单的生活着。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和前程,丑小鸭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最后,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故事十分感人,贴近儿童生活,语言优美,极具感染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古诗,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基于对课标和教材的认识,教学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学习策略的有效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并有的放矢地渗透识字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细读文本,感悟丑小鸭的“丑”与它的悲惨遭遇,通过阅读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感受丑小鸭的不放弃,进而让学生从小懂得要善待他人,也要正确地对待自己。【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能自主、有效地学习生字和课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能抓住重点词语(如:“又大又丑”“欺负”“讥笑”等)体会 丑小鸭的丑和它的悲惨遭遇,并积累好词好句。
3、善于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和想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不灰心,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教学流程】
一、情境熏陶、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也要听一个童话故事,古诗的名字叫《丑小鸭》,教师板书课题。
2、简单介绍安徒生的相关资料。(课件)
【设计意图:上课后直奔主题,通过对作者的简单介绍,并借助课件的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文的兴趣与阅读课外书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有效识字
1、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标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词语认读:(1)同桌互相读,如果全读对了就夸一夸他,如果没读对就教一教他。
(2)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
(3)指名读,相机指导“烘“字的认记方法,“欺负”、“篱笆”等词语后面字的轻声读法。
(4)借助图片,归类认记词语“芦苇”、“篱笆”
3、检查生字,随机指导:
(1)做游戏,读准鸭蛋上面的字音,小鸭子就会和你见面呢。(2)结合字理讲解“卧”字
(3)重点强调“剩”的读音,并相机指导长句的朗读。【设计意图:不同的识字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体验了成功的乐趣,还积累了有效的识字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品读感悟、放飞情感
(一)细读语句,体会其“丑”
1、有节奏、有停顿地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联系课文插图说说这只鸭子长什么样?
2、丑小鸭长这样,那鸭妈妈的其它孩子呢?你能学着刚才的样子填一填吗?对比填空,体悟丑小鸭的与众不同。
3、朗读感悟丑小鸭的“丑”。
【设计意图: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提高朗读的要求:有节奏、有停顿地再读读课文,并通过对比填空这一环节的训练,有效积累并列式的短语并学会简单运用,同时再次通过朗读提升对文本的感悟,进一步体会丑小鸭的“丑”。】
(二)有效教学,理解词义
1、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欺负”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讥笑”是什么意思吗?我们帮助它找了一个意思非常相近的词语,也能帮我们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了词语,相信读课文的时候呀就会有更深的体会了,自己再来读读这两个句子。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从“欺负”入手,学生通过朗读、勾画、体验感受丑小鸭被欺负以及不幸的遭遇。为了根本落实学生学习策略的有效性,通过不同方法的渗透,教给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有效方法,并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体会地、多元化地、声情并茂地再读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内心感悟和展示。】
(三)品读领悟,体悟情感
1、教师范读课文的3、4自然段,并将文中的丑小鸭变换成第一人称“我”。
2、学生评说: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
3、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相机推荐四字词语:忍饥挨饿、孤单寂寞、东躲西藏、提心吊胆。
4、学生积累并将词语运用在表演读的过程中。
5、你想对这只丑小鸭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的有效范读不仅能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同时有效指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丑小鸭的内心世界,在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中,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样的做法,既提高了学生对课文人文美的认识,又在思考、表达、朗读、交流中渗透了创造意识。】
四、分组读词、巩固识字
1、同学们的书读的越来越好了,相信这一课的生字词也已经牢牢地记住了,一起再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对词语进行分组后再让学生读一读,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复习,达到强化的作用。】
四、规范书写、学写生字
1、这节课我们要写“鸭”和“鹅”两个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范写“鸭”字,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练写。
3、学生在书中的田字格里自己写一遍。
4、教师展示一位同学所书写的“鸭”字,全班一起评议。
5、同桌互评,取长补短后再练习写一个,看看是否有进步。
6、用刚才学的方法,认真地写“鹅”字。
一、作者简介:
冰心,(原名谢婉莹)此笔名出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代表作有小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和小说散文集《往事》。她的诗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为三大主题。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游船赴美国留学。这首诗是诗人在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
二、朗读诗歌
把握好节奏、重音和感情基调。读得应尽量深情、低沉
朗读标准:
声音响亮 吐字清晰
节奏分明 感情充沛
三、赏析诗歌
(一)、你认为这首诗的哪几句写的最精彩?为什么?
第三节的四句使诗的构思峰回路转,别出心裁。出人意料的独特想象,刻骨铭心地表达了对母亲、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深化了主题,感人至深。
(二)、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作者赋予“纸船”什么含义?
诗人以纸船来托物言情,借用纸船来象征自己漂泊无依的孤独感,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四、我的爱对你说
请你也用托物言情的方法,尝试写一首诗或是一段话,表达对父母或其它亲人的爱.
五、冰心《纸船》与泰戈尔《纸船》比较欣赏
《纸船》 泰戈尔 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我把园中长的秀丽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梦的篮子
1.冰心诗里,作者叠纸船是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泰戈尔诗里,诗人做纸船是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诗句回答)
2.冰心诗里“我要它到的地方”是指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泰戈尔诗里“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自己的名字和住的`村名,目的是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冰心诗里揭示中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一个短句来概括,中心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泰戈尔诗里末句的“梦”是怎样的梦?请结合诗意谈谈你的理解。 或许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或许是渴望得到友情和承认,或许是要给远方的人们带上祝福,或许是祈盼自己的人生之船能在大风大浪中平安渡过
六、作业:
1.课后阅读冰心《繁星》、《春水》
舒婷的《啊,母亲》
沈从文的《一个母亲》
安徒生的《母亲的故事》
罗兰的《母亲节试写母亲》
纪伯伦的《母亲颂》
一、教学目标:
1.流畅的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体会侧面描写手段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比喻、夸张以及侧面描写等在文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批注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战台风》曲激发学生的探讨、了解大风雨的情状。和学生一起谈大风暴的危害,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的脆弱渺小。
作家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现为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其作品有:《商州》、《废都》、《高老庄》等。
2.逐段讲解课文内容
(1)第一段:写树林全貌。以树林的各种不同的姿态,突出风的狂暴。把树林比作面团,树林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就像揉面团一样真是新奇的想象。“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一切都在旋”把风的强劲、肆虐、无所不在凸显无疑。树叶不同的姿态把风的强完全讲了出来。生字词:偌(ruo、)大、房舍(she、)
第二段:柳条的不同动态,一下抛举空中,一下扑撒下来。这些动态将风由小到大,展现出来。如此一来,就把原来无生命的物变成有生命的了。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样。杨叶变换模样,也把风的来回反向展现无遗。一个“插”、一个“响”身形具备,未见风,却把风的声响已入耳旁。生字词:刹(cha、)那
(3)第三段:羊的跑、撑、撞、滑、跌倒形象的写出断牵绳的羊在风中的一连串的表现。“在院子里旋转”展现女孩的无奈、“两步远”、“长时间”的对比令人寻味,让人身临其境。栅栏
(4)第四段:攀附不住,把狂风肆虐的状态表现出来,使狂风大作枝蔓摇曳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像一条死蛇形象的刻画出葡萄蔓被风刮落的情状。
生字词:攀附;蜷曲
第五段:飞不下来、飘、斜、颤、、翻、旋、停、掉这些动词生动的写出了鸟在大风中由起飞到被垂落的过程。无以风字,而风无处不在。 倏忽
第六段:精湿的猫,一精湿,将雨浸湿的万物情状,表现出来。废纸、猫、瓦片等则侧面刻画疯狂雨骤的情形。
第七段:“凸起来,再凸起来”生动的表现出浮萍因为水的暴涨而急剧向上凸起的状况。“几条鱼儿在岸边的草窝里蹦跳”鱼因为水的暴涨而被冲出水里,也侧面表现了雨的狂暴。
第八段:“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灯还是点不着”这形成强烈的对比,说明风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这一简短的话语,将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天性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表达了对孩子天真的无尽赞颂。此处也从侧面看出屋外的雨如瓢泼般下来,漫进了屋里。
3.课文结构解析
树林
柳条、杨叶、芦苇 疯狂雨的
第一部分前 断了牵绳的羊、穿红衫子的女孩 肆虐
五段,狂风 葡萄蔓、苍蝇
肆虐 鸟 孩子天的
风雨 赞美、歌
废纸、湿猫、瓦片
第二部分 浮萍、鱼儿
6——8断
油灯、老头、孩子、纸船
前一部分写狂风肆虐。通过五段,对不同对象的描写,来侧面烘托风的肆虐,风的无处不在。各种对象都有不同的状态。都以对象来写风。对象的状态因前已有述,在此不做赘述。
第二部分写暴雨的打击。后几段都写了不同的状态,侧面描写狂风暴雨打击下的大自然。但在不同的在雨中各物中,其他的对象都在风雨中无可奈何,小孩子却在大雨中很欢快活泼。这正是对孩子活泼的赤子之心的热忱赞美。
课文修辞的作用
(1)比喻,作者的比喻新奇,想象丰富。(具体事例略)
(2)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使人更加轻松的理解课文的内涵,也可以让文章的更加形象生动。(具体事例略)
侧面描写,不正面写所要写的对象,通过写其他对象来写。文中无以笔写此物,而出处写此物。本文正是用这样的手段。
5.课文主旨
(1)赞美孩子天性。
(2)突出自然的强大、宇宙的威严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台阶》教案设计范文一
教学目标
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教学重点
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
识记字词:凹(ao)凼(dang)门槛
(kan)涎(xioan)水 揩(kai)嘎
(ga)筹(chou)划黏(nian)尴尬
(gan ga)撬(qiao)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关心国事大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
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台阶》,《台阶》
一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自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
复述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
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思考、讨论、理解、了解人物形象。
思考题:
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难问题,通过四人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
然后进行课堂发言。
提示:
a.“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
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
法形容。
c.父亲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情节,读一读,议一议。
思考题:
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
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段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为什么失去了一部分劳动能力的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
理解?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提示:
教师可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1、2、5、12、14、20、22、25、28段,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引发想像,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合乎情理。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5题,理解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拓展延伸
思考题: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
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
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
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教师小结
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业
写成“研讨与练习”
调查附近农村的经济现状。从农民家庭收入的角度,与改革开放之前比较,看有了哪些
发展。写一份500字的调查报告。
七年级下册语文《台阶》教案设计范文二
1.结合小说的文体特
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
2.深入体会文中“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
一、导入新课
播放《农村老父亲》导学视频。
同学们,看到画面中那一张张刻有岁月印痕的沧桑面容,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眸,我们仿佛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们坚强的身影,今天我们将学习李森祥的《台阶》,它将为我们生动展现父辈们的现实生活画卷和深沉的艰苦创业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自读指导,根据文体特征把握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迅速阅读文本,分析本文与前两篇课文的差异,明确本文文体。
明确:本文是一篇小说。前两篇文章都是叙事写人散文,围绕中心事件叙述零散事件,详略得当,表现文本的思想感情。本文乍然一看,以第一人称叙事,语气似散文一样自然亲和,极似叙事性散文,但仔细分析,文中所叙人事皆围绕“台阶”这一主题有一个发展过程,主题寓于情节之中,因此本文是一篇小说。
2.请说说本文围绕什么展开故事情节,并根据小说文体特征,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给课文划分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明确:小说以浙东乡村为背景,围绕“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展开情节。
文章结构层次
开端
(1—9段)
第一层
父亲年轻时造了三级青石台阶,青石台阶承载了普通农家的平凡生活。
第二层
父亲立志造高台阶新屋,含蓄表达父亲的朴实追求。
发展
(10—16段)
第一层
讲述父亲艰辛、漫长、执着的准备工作。
第二层
描述父亲在酷暑严寒中的辛苦工作,表现其造屋的坚强意志。
高潮
(17—24段)
第一层
描述父亲造新屋的过程。
第二层
描述父亲在霜冷露重的深秋早晨为修台阶做准备。
第三层
描述父亲在热烈的鞭炮声中既高兴又尴尬的表现。
第四层
描述父亲将老屋三块青石板撬来,当作新台阶基石,修成九级台阶。
结尾
(25—32段)
第一层
讲述搬进新屋后,父亲坐在新台阶层,却感觉不自在。
第二层
描述父亲挑水上台阶闪了腰。
第三层
讲述父亲失去了往日生机,感慨自己的衰老。
3.请根据已分析的结构内容,用一段简练的文字概述本文内容。
明确:父亲总是觉得自家的台阶低,对别人家的高台阶总是羡慕不已。在他家乡有这样一种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因此父亲不甘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吃苦耐劳,经过漫长的准备,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喜上心头,但是心愿已了的父亲却觉得坐在新台阶上不自在,挑水又闪了腰,恍然觉得自己年岁已大,多了种莫名的失落感。
目标导学二:细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父亲的形象始终贯穿于各个情节之中,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父亲形象”的语句,并作适当分析。
(1)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明确:从背石板的描写中,可看到父亲强健有力的形象,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反而可惜磨坏了草鞋,也凸显出了一个勤俭的老实人形象。
(2)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明确:文章描写“我”与父亲关系的语句不多,但就此一句中便能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凸显出一位慈父形象。
(3)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
明确:父亲由于长年从事劳作,脚上积了许多沙泥,表现出父亲的创业艰苦,“唿嗒唿嗒地走回来”不仅是带水草鞋的厚重,也是他脚步的厚重,这里以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位踏实的劳动者形象。
(4)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明确:虽然一无所有,但是知道积少成多的道理,两个“捡”字与一个“塞”字,是无数个日月重复的动作,父亲是一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创业的朴实者形象。
(5)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明确:父亲专注的目光,表达了他的决心。他有志气,不甘人后,要自立于受人尊敬的行列,有长远的目标,丝毫不会动摇。
(6)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明确:这一系列动作描写,看似写出了一个滑稽的形象,实际上是写出了父亲骨子中深藏的朴实与安分,他所追求的“形式地位”得到了,然而骨子中的低调朴实却又让他显得局促不安。
分析总结: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也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辛勤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辛苦,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目标导学三:揭示“台阶”意义,深刻理解主题
“台阶”既是本文的题目,也是本文的线索,父亲的一生,也凝聚在小小的台阶上。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台阶”在文中的含义。
1.“三级台阶”意味着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级台阶”是父亲从很远的山上背下的三块青石板,每块三百来斤重,垒成三级青石台阶。父亲为此感到十分自豪。平时,母亲一边坐在门槛上干活,一边看“我”在青石台阶上玩耍,父亲累了,就在青石板上休息,因此,“三级台阶”承载着一家人的平静和睦生活。
2.“高高的台阶”对父亲来说意味着什么?
“高高的台阶”对父亲来说,是人生的目标,是赢得一定地位的象征。正是如此,他才不惜一砖一瓦地积累材料,呆呆地望着别人的高台阶出神。“高高的台阶”也是血肉之躯的父亲战胜严寒酷暑、疲惫困苦的精神动力,更是父亲终日劳碌、坚忍执着的力量源泉。
3.“九级台阶”建成之后,对于父亲有着怎样的意义?
一个普通农民,省吃俭用、辛苦劳碌半生,终于建起一栋中意的房屋,这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九级台阶”,是父亲的人生杰作,他当天就坐在一级上抽烟,这看起来不经意的一坐,却是半生的渴望。然而“九级台阶”的建成并没有让他真正感到了地位的提升,骨子中的朴实反而让他觉得十分不自在,不止如此,当这的愿望达成之后,他便不复人生目标,很快失落了,这个不服老的人,真的老了。
目标导学四:读懂结局,升华情感
父亲经过了日积月累的努力,终于筑起了“九级台阶”,倘若文章就此带着父亲的幸福戛然而止,那不过,但作者却延续笔力,写出了父亲的失落,更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结尾,虽不是悲剧,但却如同有悲剧一般的力量令人哀伤。对于作者如此结尾,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参考素材: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明确:即便是在农村人心中,也同时藏着物质的梦想与精神的梦想,但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与精神生活的改善并不是同步的,作者也许正是窥见了这一点,才安排如此结局。
拓展:在生活中去认识你的父亲,去关怀和爱戴自己的父亲。
三、板书设计
台阶——父亲——
(线索)(劳动人民)执着吃苦耐劳
勤劳朴实
善良敦厚
有志气有理想
谦卑坚韧不拔 写作特色细节描写
对比手法
详略得当
七年级下册语文《台阶》教案设计范文三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的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李祥森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考虑到学情我进行了大胆的取舍,结合第三单元写作要求学生了解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把人物的细节描写和对父亲的形象分析两条主线相结合进行备课,力求让学生了解父辈的艰辛和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理解、热爱自己的父亲。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生长在农村,对于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有所理解。但目前的学情是留守儿童滞留农村和农村荒的问题使得农村儿童不理解父辈的艰难困苦,加之叛逆期的到来使得他们对父辈充满不理解甚至是怨恨。于是我没有对文章中的故事内容和情节脉络做深入的解析,浅尝辄止,而力求在品读细节描写的作用和效果的前提下,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突出父亲的责任感和艰辛,以此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词句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3.品读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热爱、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尊重父亲的感情,并学会理解,热爱自己的父亲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能初步使用细节描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置课堂随笔练习:描述你的父亲,并找一两个学生起立,现场朗读。
教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刚才听过大家对于父亲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每一位父亲的外貌、体型、职业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份责任心,一份对家庭,对子女的责任,为了让家人享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为了让你们能享有现在的教育资源,父辈们辛苦工作,努力赚钱。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台阶》,虽然名字叫“台阶”可讲的也是一位父亲的事情,下面让我们打开语文书,翻到第11课,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展示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词句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3.品读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热爱、尊重父亲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
教师:首先,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请打开导学案,将学案上的作者简介及生难字词、成语的相关空格填上,并找一到两名同学说说自己的答案。
作者相关: 李森祥;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 》 《 》
小说文体: 三要素:____;____;____,其中____是小说的核心;____是小说的背景;____是小说的骨架
生难字词
凹()凼()硌()涎()水 揩()嘎()筹()划 黏()撬()尴()尬()过瘾()唿()嗒 熬()住 憋()住 门槛()
成语积累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三.感知课文
教师:现在,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速读课文。结合你的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一说本篇文章“台阶”有什么特殊含义?本文的故事情节怎样发展的,是否能将这篇文章划分一下文章结构?把答案填在导学案的相应位置。
教师板书:
1.________(1--9)
2.造台阶的准备(_--_)
3._________(17--24)
4.造好了高台阶之后——父亲老了(_--_)
学生浏览课文之后,和教师一起填黑板上的空
[文章的脉络:
1.为什么要造台阶(1--9)
2.造台阶的准备(10--16)
3.开始建造新屋和台阶(17--24)
4.造好了高台阶之后——父亲老了(25--32)]
四.品味细节
教师:现在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的情节脉络,也从中发现了文章前后数十年的岁月流逝,新屋造好了、台阶变高了、父亲也老了,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的父亲建造了一栋台阶高高的新屋,扬眉吐气了一把。可是在他新屋建成的那一天却及其不适应大家的目光,很尴尬,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这段对父亲的描写
(21自然段 “父亲的双手……露出尴尬的笑”)
这一段描写及其传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父亲内心激动喜悦,却不适应大家的目光,手足无措的神态,这种有目的性的细化描写的方法,就是细节描写,请大家看白板
(白板展示 细节描写定义及相关知识)
现在相信大家对细节描写有了些模糊的印象,现在我们从这篇课文中找几段细节描写,一起分析一下,这篇文章从内容脉络上可以划分四个部分,现在以排为单位,每排重点细读一个部分,找出你所负责的部分里的细节描写,并前后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这段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
1.第4自然段 我对台阶的一系列举动
2.第5自然段 对于父亲脚的描写
……
第二部分
1.第13自然段 摇摆的树枝,父亲的目光
2.第15自然段 磨穿的鞋堆的超过台阶
……
第三部分
1.第19自然段 父亲的头发沾满露珠
2.第20自然段 父亲双手的描写 手足无措
3.第24自然段 父亲对台阶的一系列举动
……
第四部分
1.第26自然段 父亲在台阶上磕烟枪
2.第27自然段 父亲坐台阶的描写
……
(同学来找描写,能找那个说那个,不必找全)
归纳细节描写,从中总结父亲的形象
1.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兴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的身上还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谦卑。
五.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出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层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六.作业
描写你的父亲或母亲,最少采用三次本课所学的细节描写,总字数500字左右。
【板书】
台阶
李森祥
1.为什么要造台阶(1--9)
2.造台阶的准备(10--16)
3.开始建造新屋和台阶(17--24)
知识与能力: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会浓浓的母子情。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学习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学会感恩他人。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纯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
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和事物来书写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读《亲爱的宝贝》——一个在外打工的母亲写给女儿的信。
二、走近作者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获诺贝尔文学奖。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三、检查预习——学生展示积累的字词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幻灯片演示)
匿( nì?)笑 祷告( dǎo ) 花瓣( bàn?)
衍( yǎn?) 沐( mù )浴 摇摆(bǎi )
2、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偷偷地笑。
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四、激情诵读,感悟亲情
1、范读,教师朗读提示。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朗读。
3、?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的孩子;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按偏旁归类识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认识生字。
2、启发学生发现用一个部件和几个部件组合,构成几个新字的识字方法。通过读,积累句子,巩固生字。
3、积累反义词,巩固学过的生字。
4、围绕“诚实”这个主题,进行口头表达。
课前准备
1、学生:“字词游戏”中汉字的字卡。
2、教师:口语交际《该怎么做》课件。
第一、二课时(或1、5课时)
我的发现
1、我会认。
a、认读这些汉字,去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先读第一组:饿、饼……,要求读准字音。引导发现这些字都是“食”字旁,都与“食”有关。
c、学习第二组:猴、猫……,要求同上。
d、识记生字。
e、鼓励学生自己用巧妙的方法记住生字。
2、我会填。
a、引导学生思考,“今”“相”“自”“音”“你”“原”都可以和哪一个字在一起组成另一个字?
b、试着加一加,看是不是加上这个字都能组成另外的字。如果行,就对了。再把这个字填进圆圈里。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与其他同学商量)
c、拓展练习:
如:“少”“工”“气”“羊”“先”加一个什么偏旁可以换成新的字?(氵)
日积月累
1、读读记记。
a、先读读句子,想想这两句话的意思。
b、记背这两个句子。
c、鼓励学生课后搜集、背诵这类给人以启发的句子。
2、我会写。
a、先读一读“冷”“热”,想想这两个字是相反的意思,再说出另外五个字的反义词。
b、把这五个意思相反的字分别写进对应的田字格里。提醒学生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姿势。
3、我会读。
a、学生自读,读正确、读流利。
b、边读边想,了解大意。
c、有感情地朗读,同桌互读互听。
展示台
1、用学生说、老师写的方式,比比谁认的字多。
2、玩“字词游戏”。
a、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卡片,练习组新字的游戏,边组边读。
b、学生在书上通过连线的方式组词语,边组边读,还可以与另外的字组词语。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该怎么做
学习目标
1、借助图画读懂故事。
2、积极参加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3、激发交谈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交际习惯。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引入
小朋友注意听!(课件:破碎声)
你们听到什么啦?想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吗?
学习交流
1、看图了解故事。(训练点:转述、听)
a、(课件展示书上的插图)请女同学看图了解事情,男同学闭上眼休息。要求看图的`女同学默读图下的两段文字,记清楚看到的事情,准备把看到的事讲给男同学听。
b、(关课件)请女同学把这件事告诉男同学。比一比谁讲得清楚,谁听得仔细。
c、请几位男同学把听到的事情讲给大家听。
d、(出示课件)请学生说说,谁讲得最清楚。
e、师小结:小朋友们,我们在和别人进行交谈时,要注意:说话说清楚,听话听仔细。(板书:说清楚听仔细)希望小朋友在和别人交谈时,努力做到这两点,好吗?
2、自由谈论。(训练点:说清楚、听仔细)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小松该不该如实地把这件事告诉爸爸?爸爸的做法对吗?
a、请和周围的小伙伴说说自己的看法。
b、全班交流,说说你们的看法吧!有不同的意见吗?(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不同的看法)
3、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交流讨论。
同学们,你们挨过打吗?怕挨打吗?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发生在小松身上的事,现在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的身上,(破碎声响起)是你不小心把爸爸心爱的花瓶打碎了,你该怎么做呢?(课件呈现问题:如果我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呢?)(板书:该怎么做)
a、请学生下座位,去找自己的好朋友把想法说清楚,再认真听一听好朋友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做。(强调说话说清楚、听话听仔细)
b、全班交流: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教师不做评判,鼓励学生说出不一样的做法)
c、教师小结学生的几种做法,并引起新一轮的交流、讨论:你觉得哪种做法好?为什么?你觉得哪种做法不太好,为什么?(教师不仅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个别讨论、争论,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d、四人小组讨论:哪种做法好,为什么?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尽量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
4、转换角度,创设情境。
a、引导交流:刚才小朋友谈到了自己心里想的,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大人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想,怎么做?如果叫你去采访一位不认识的大人,你会怎么问呢?见面先说什么?再问什么问题?问完后你该对别人说什么?希望同学们在和别人的交谈中不但要把自己的话说清楚,把别人说的话听仔细,还要做到有礼貌。(板书:有礼貌)
b、品德导向:课前老师采访了几位家长,大家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录音课件:要是我儿子弄坏的东西很贵重,我会觉得心痛,可能会控制不了情绪,但冷静下来还是要肯定他是诚实的。其实,有时候孩子做错了事,比如打碎东西什么的,如果他主动来告诉我,是可以原谅的,如果他不诚实,我会很生气,说不定会打他。我的孩子比较内向,她如果不小心弄坏东西,我会先安慰她,再提醒她以后做事细心点)
看来,爸爸妈妈和老师还是喜欢怎样的孩子?(板书:诚实)
5、结合生活,创设情境。
a、同学们,平时我们在学校学习,可能会不小心弄坏别人的东西,比如(出示课件:不小心弄坏别人的新文具……)你该怎么做呢?
b、如果是你的新文具被别人弄坏了,你会怎么想?(生自由谈)我们不小心弄坏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想想别人的心情,不仅要诚恳地向别人道歉,还要尽量去弥补自己的过失,你们说对吗?
全课小结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范文一
导入:播放歌曲《三月三》。歌中飞舞的风筝,也把我们的思绪带向了那快乐美好童年时代。刚刚告别童年的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放风筝的感受),放风筝是快乐的。但文中的我有没有感受到那份快乐呢?围绕风筝作者又想抒发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学习第八课《风筝》。板书课题)
一、字词常识积累:
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881年出生于绍兴一个封建大家庭。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和精神的麻木。便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去唤起国人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通过写文章,办杂志,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1926年 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写了数百篇杂文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的国民党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与世长辞,终年55岁。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2、检查预习: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
丫杈cha 嫌恶: wu;厌恶 堕duo 憔悴qiao cui 惊惶:huáng;惊慌 瑟缩:sè;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 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虐杀nue 残暴杀害
3、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在听读或默读时,都要拿起笔来,拿起笔来干什么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读书学习方法,做批注。象刚才有的同学记下了关于鲁迅一些知识,还有在每段前标上了序号,这都是做批注。师可以检查一下。好,还有的同学对一些你认为重要的、精彩的、新颖的、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进行了圈点勾画,或将自己对文句的理解、评价写在了行间或旁边的空白处,或结尾处。这都是在做批注。总之在听读时将自己的一得一见,用拾贝之心写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这种读书习惯。
下面同学们在听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做一些批注。
二、课下都预习过,再默读一遍 3分
你能简单的向我们介绍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概括课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我”小时候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并且故意弄坏了他偷做的风筝。但当自己醒悟过来一心想补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感到很后悔,很悲哀。
朗读
鲁迅的《风筝》是一篇用充满诗意的笔触书写的优美散文。
在听读的时候要注意品味把握优美的语言和作者丰富的感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学生听配乐录音。
1、指导学生自由朗读1遍。师介绍朗读的要求。要读准字音、要有恰当的语气、准确把握内在的情感
2、每组的同学在组内每人读两段轮流读,选出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起来读。读后让学生互评指出不足。
师问:你能体会一下文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吗?生随意说,师不做评价。
三、分析课文3、4、5段即“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1、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写的最精彩,给你的印象最深?(引出3、4段)
2、读:请2名学生朗读3--5段。
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这两段的内容吗?
对这件事情在文章后面“我”专门有一个称呼?“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
3、分析文段
(组内讨论交流)小兄弟: 兄弟两人,你喜欢哪一个?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1、用几个词来形容小兄弟,并在文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语句。
天真、活泼、聪明、勇于创新、胆小、怯弱、让人同情 的小兄弟形象,@ 常见的风筝是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弟弟独立做的蝴蝶风筝,用小风轮做眼睛,还用红纸装饰着可见他具有创新精神、聪明;张着小嘴,惊呼,跳跃,体现了他的天真、活泼;在尘封的什物堆中 苦心孤诣的偷做风筝 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体现了他的胆小、怯弱、可怜。
2、a、弟弟喜欢风筝吗?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一点?
张着小嘴 呆看出神 有时至于小半日 惊呼 跳跃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b、找同学结合课本讲解一下插图。
c、作者塑造了弟弟这一细致传神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的? 结合上面@ 主要从动作、神态等方面刻画人物。
(组内讨论交流)过去的“我”:
大家都喜欢小兄弟,为什么不喜欢过去的我呢?过去的我是什么形象呢?
1、概括:愚昧 粗暴专横 虐杀者
a文章中哪儿体现出?
“没出息孩子所作的玩艺;是笑柄,可鄙的。在我中年后看到了外国的书才知道游戏是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可以看出过去的“我”的愚昧;我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伸手抓断”掷在地下、“踏扁了”、“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
b请同学模仿我的粗暴
2、小兄弟在我的这种粗暴专横管理下会健康快乐的成长吗?为什么?
认同我愚昧专制的教育方式,丧失创新精神;他本来瘦,不参加活动身体也不健康。不活泼
3、(组内讨论交流)结合刚才的分析思考,你应该明白我为什么把这一幕称做是“精神的虐杀”吧
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美好的心灵,践踏扼杀了小兄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展开全文阅读
C在这“精神的虐杀”一幕里,作者把当年的我写成凶神恶煞,粗暴的管理可爱的弟弟,阻止弟弟游戏,还把他偷做得风筝踏坏了,让弟弟心灵受到了伤害。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深深的内疚 自责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勇于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精神
对弟弟的爱,虽然以落后的教育方式管理弟弟,但在当时确实为了他有出息。
封建的教育思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禁止游戏。
(组内讨论交流)联系下文你知道文章中还有哪儿体现了兄弟情深,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吗?
懂得游戏对儿童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 以及弟弟忘记了,我的只得沉重着。
拓展
你觉得鲁迅先生通过这篇文章想让我们的爸妈和老师怎样来管理教育我们呢?生说师肯定并补充
尊重孩子的天性;培养多方面的爱好;让孩子有游戏的权利;放手让孩子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等等。这样才能锻炼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四(组内讨论交流)、朗读1---2自然段 及5—12段 思考:可分读或重点读(师集中写在小黑板上,每排讨论一个问题)
1、第一自然段中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它在整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惊异”是因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弃风筝来;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结构上看“惊异和悲哀”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2、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因为自己一向认为管小弟弟管的对,现在看到书上的道理,知道那是对弟弟心灵的迫害和残踏,我的心情也一下子沉重起来,良心遭受谴责就象受到惩罚。
3、弟弟忘记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只得沉重着?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永远无法补过了
4、在最后一段中“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我要讨弟弟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悲哀的!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是无可把握的,也摆脱不了的。
五、今天我们对课文的分析就到这里,同学们刚才在书上的批注做的很好。还不明白得问题可以圈出来,课下提交给组长,下节课再讨论解决。
六、教师小结
文中蕴含着作者多重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归纳:
A、有兄弟情深;B、有“我”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精神;C、科学地培养教育孩子 D、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E、批判落后的教育思想;
我们要学会从多角度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
《风筝》又是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就可以忘记春天放风筝的事情,当然也就可以减轻当年放风筝对弟弟的迫害而产生的愧疚。所以他希望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严冬,有一定的象征义,是说自己沉痛的感情。我没有得到弟弟的原谅,也就是说弟弟并不觉得我这样做是对一个孩子心灵的伤害,现在虐杀者从愚昧中觉醒了并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为此我感觉到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所以我感到四面都是严冬,正给我寒威和冷气。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范文二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B案
课前准备:
学生:放一次风筝
第一课时
回忆趣事,导入
1.打开话题: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的快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是否读出高兴的语气,听后仿读,读好课文。
2.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a、读通第2自然段,创造比读的氛围,在读、听、仿读、赛读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相机理解憧憬。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想象入境: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干什么?
4.朗读展示:谁想放的,请他来读读课文。鼓励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读)
5.说读结合,入境入情。
a、大家是怎么放风筝的?出示填空
b、再读,注意填进去的字,把怎么放的告诉同桌。
c、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叫给大家听听。
6.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读课文。
当堂作业。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经验介绍给大家?
2.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以读为凭,读中悟情
1.自读课文第4节,把喜欢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可以采用赛读、评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
2.仔细品读,体味心情。
a、反复诵读第1.2句,在读、评中体会“我们”高兴的心情,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好。
b、引读过渡,设置情境:(师引)忽然吹来一阵风,线(生读)正当大家玩得高兴,风筝却被风吹走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呀?做些什么呀?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相机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体验到的着急、担心、期望的心情读好感情变化部分。
3.抓住情感积淀,学好“找风筝”。
a、设置情景:自己心爱的风筝飞走了,赶紧去找一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
b、细读体味:请学生朗读课文,问问:“你”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心情怎样?并指导读好课文,在读文体会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些词来评点促读,如“四处寻找、半个下午、垂头丧气……”等读出失望的心情,“说不定、继续寻找”等读出希望找到的心情,在此中间,还可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垂头丧气”。
朗读启发,拓展活动
1.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有欢喜也有担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欢笑也有眼泪,同学们能把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地读给同桌听听吗?
2.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像这一群小朋友一样的体会,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
课堂练习
1.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可以是几句话)(上面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3.有时间把同学写的交流一下。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3分钟)
1、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
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
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教学环节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出示听读要求:
1、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3、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
1、生字词教学
2、概括课文内容: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文字提示学生回答)
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
三、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探究意蕴。(20-25分钟)
出示学习步骤和要求:(学生自读与合作探究用时5分钟,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问题2分钟,完成预设的两个问题15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意蕴,自我质疑、释疑。
2、小组内交流、探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预设:
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2.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由问题1“精神虐杀”引导进入第三、四段学习:
1.“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对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杀”弟弟的?(找相关的动作描写,并朗读。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灵有没有受到伤害?(找相关的神态描写。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怜)
3、我踏扁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童心、快乐、创造力等。从第三段里找相关的神态描写,并诵读)
4、我为什么要“精神虐杀”弟弟?(领悟到,出发点是关爱,是亲情)
5、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写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怜?反映了鲁迅什么样的感情?(悔恨、自责--同样体现对弟弟的亲情)
问题2:为什么弟弟不记得了,我不觉得宽松,而是“沉重着”?(我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想弥补而无从弥补,心里更加歉疚、自责)
小结:二十年的时光,变了的是对风筝和游戏的看法,不变的是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浓浓的亲情。
四、教学环节三:感悟主题,体会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3-5分钟)
1、从风筝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
(自省精神知错就改勇于承担;关爱弟弟,手足情深)
2、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学环节四:说说写写,拓展延伸。(5分钟)
说一说:
在跟家人和同学的相处中,你有没有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他人的经历,至今想起有什么感受?
写一写:
给曾经“精神虐杀”过你或你“精神虐杀”过的人写一封信,真诚地与对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课后完成)
六、课堂小结(1分钟)
二十年前,年少的鲁迅毁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二十年后,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浓浓的亲情,鲁迅又还给了弟弟一只风筝。而这只风筝同时也送给了我们。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在误解和冲突中也蕴藏着亲情;也是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错就改,要勇于承担责任。
一边是严于律己,一边是宽以待人,拥有这样的一双翅膀,我们一定可以在爱的天空中翩翩起舞,爱的天空,将充满自由和温馨。
七、教学反思
1、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了,但对学情的把握还很有欠缺。导致的结果是课堂上给予学生熟悉文本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听一遍再快速地读一遍,对课文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究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后面的质疑和释疑环节学生很难做到自主发现、探究,原定的“生成性教学”体现得不明显,学生提问往往问不到点子上,释疑更难以把握课文意蕴。
2、整堂课的教学,事实上仍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得少。一是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深,致使很多问题最后变成了老师的讲解;二是老师心太急,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讨的时间,而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环节匆匆抛出答案。事实上是理念上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表现。
【七年级语文丑小鸭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丑小鸭》(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07-07
七年级语文《黄河颂》优质教学设计教案10-06
七年级语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设计07-14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丑小鸭教案11-11
《丑小鸭》 学案设计(七年级下册)07-12
七年级语文下:《诗》设计11-29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9-11
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07-02
七年级语文下:《安塞腰鼓》设计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