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公共管理伦理学(共4篇)
MPA是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英文缩写。作为一种专业学位,MPA最早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现在,它已经在欧美及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流行开来,它在国外的地位可与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地位等量齐观。国外的MPA教育尽管模式多样,但在总体上以招收政府部门及非政府部门的在职人员为主。MPA是一种应用性而非学术性的研究生学位,毕业生主要是到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的民间公共服务机构从事管理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背景下,政府职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从传统的“ 干部”角色转变到现代公务员的轨道上来。调查表明,我国最近几年晋升的处级公务员,迫切需要改变目前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管理工作的被动局面,需要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理论、政策分析方法、经济管理知识、法学理论和相关的实用性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因此,通过培养MPA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是国家在新的形势下提出的战略目标,也是对国家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加快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专业建设的步伐提出的一项重要与紧迫的任务。
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在中国设立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并初步决定于2001年10月进行首次MPA联考。
我国开展公共管理(MPA)教育有关政策: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MPA教育的有益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结合我国公共管理工作的实际,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MPA教育制度,培养掌握公共管理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等知识解决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培养目标: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的公共管理机构的高层次专业性管理人才。
(3)招生对象: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具有学士学位)、有四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年龄在45岁以下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的公共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在职培训政府公务员为主,同时兼顾非政府的公共管理或服务部门的人才培养。
(4)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突出MPA学位的特点,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MPA培养方案。MPA的课程设置要突破原有按二级学科设置的局限,从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性出发,从职业要求考虑,体现跨学科、复合型、应用性的特点。为统一标准、选拔合格生源,入学考试采取全国联考的方式,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录取,以保证质量。学习年限二年半至四年。论文选题必须紧密联系管理实际,特别是我国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的管理或服务部门的实践。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成果,也可以是较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论文内容要有现实性、应用性,体现学生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报名手续:首先填写《考生报名资格审查表》(向各院校MPA办公室索要或从网上下载),并获得本单位人事部门的推荐后,交至主办院校进行资格审查(包括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身份证等)。在规定时间内,持已经审查过的《考生报名资格审查表和本人的学历(学位)证明到国务院学位办指定的报名点报名。
考试科目:政治、英语、行政学、管理学、综合(语文、逻辑学和数学,比例为4:3:
3)。其中政治为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考试形式以面试为主,每门课的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考试、阅卷。
考试时间及地点:全国联考时间为每年的10月份。考生可在招收院校所在地指定地点考试;经招收院校同意,也可在考生工作单位所在地指定地点考试。
报考办法及条件:为利于攻读硕士学位人员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实行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报考办法。考生必须经本单位人事部推荐方可报名。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可在系统内发文部署有关推荐报名事宜。
招收人员比例:2003年起不在区分公务员与非公务员,一律平等录取。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的一般逻辑构图是劳动一价值一价格:旨在确立生成规定上的对象运动的连续性假说。马克思把价格归结于价值,把价值归结于劳动。这样就从经济形态的全领域中把握了生产和分配,同时揭示了“商品经济形态”的发生。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马克思以他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本立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和货币(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原理
1、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
马克思在他首创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中阐明了这一原理。指出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的存在形式。它反映着商品生产所特有的社会生产关系。价值是通过物与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
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价值形成过程的原理。
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作为劳动过程,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抽象劳动创造出商品价值。具体劳动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把生产资料中包含的物化劳动转移到商品之中,同时作为抽象劳动又把新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之中。从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商品价值首先包含从生产资料中转移来的物化劳动,这部分劳动实际上是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耗费。商品价值还包括当期投入的活劳动。
4、价值增殖过程的原理。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不仅是价值形成过程,而且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社会特征。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资本家垫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如果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只形成与购买劳动力的花费相等的价值,资本家就不会进行生产投资。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在于使资本增殖。资本能够增殖的原因在于,劳动力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商品,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垫付资本,只是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就能够创造出来,而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资本增殖。
5、价值构成的原理。
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由生产资料的物化劳动﹑劳动者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三部分组成。从资本主义生产者的角度看,价值由补偿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和补偿购买活劳动的资本v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即价值=c+v+m。
6、价值是商品经济的历史范畴的原理。
价值是从属于商品的。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人类劳动才表现为价值。价值范畴的历史性是由商品范围的历史性决定的。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我国现实意义: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理论依据,合理调整收人分配关系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的思想,1969年阿罗第一个使用“交易费用”这个术语,威廉姆森系统研究了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
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交易费用这一思想的提出,改变了经济学的面目,使呆板的经济学具有了新的活力,并更具有现实性。它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建立在虚假假设之上的完美经济学体系,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经济学更加完善,而且这一思想的提出,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交易费用经济学包含以下几点基本结论:
(1)市场和企业虽可相互替代,却是不相同的交易机制。
人类行为和交易费用的理论基础——制度理论,因而企业可以取代市场实现交易。
(2)企业取代市场实现交易有可能减少交易的费用。
(3)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
(4)企业“内化”市场交易的同时产生额外的管理费用。当管理费用的增加与市场交易费用节省的数量相当时,企业的边界趋于平衡(不再增长扩大)。
(5)现代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及企业节省交易费用的努力是资本主义企业结构演变的唯一动力。
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了节省这种交易费用,代替市场的新的交易形式应运而生,这就是企业,而企业的不同组织结构也是为了交易费用节省的必然结果。
交易费用理论仔细区分了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市场交易双方利益并不一致,但交易双方地位平等。企业内部交易一般是通过长期合约规定(如企业主和雇员),交易双方利益比较一致,但地位并不平等。市场交易导致机会主义,但在企业内部,机会主义对谁都没有好处。
政府经济职能
政府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从社会经济生活宏观的角度,履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地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能和功能。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组织和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法、方式、手段的总称。
一、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演变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不同概括方面。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
(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职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发挥政府经济职能作用的问题,理论界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主要职能。
(二)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职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前一时期可以称为转轨经济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的本质还表现为计划经济,但市场经济的成分不断强化。这一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代表性观点是“三职能论”。即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调节、监督三大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基本职能,调节和监督职能是派生职能。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二、政府经济职能的分类
政府的经济职能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是由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具有保卫国家.维护国内安全的政治职能外,还具有领导和管理经济的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是由政府来执行的,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
(一)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
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如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与规则,以奠定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提供交通、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保护各类产权主体合法的财产权利;提供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进行国防建设,维持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环境;政府通过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
在经济实践中,政府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征收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实行直接的转移支付制度及对商品和劳务的国家分配政策等措施,贯彻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调节收入分配,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另外政府还可通过制定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确定全局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等方式发挥其作用和职责。
(三)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
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管理,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优化国有资产运营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但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政府在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前提下,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实行宏观的管理和调节。
公共企业理论
公共企业,也称国有企业(state-owned enterprises),是指所有权或控股权属于政府,并且受政府直接控制的经济实体。
(一)公共企业存在的一般原因
在西方国家,公共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关。对我国来说,公共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源于社会主义实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总的说来,公共企业存在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同原因在各个国家中的重要程度既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其历史、政治因素及经济思想、经济体质有关。
(二)公共企业存在的具体原因
提供公共产品
对大规模或战略性项目进行投资
控制自然垄断行业以保护公众利益
增加财政收入
挽救亏损企业
控制金融机构 其他原因(三)公共企业的类型 1.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提供的服务包括供水、排水、电力、天然气供应、电信等,它们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具有两大特征:自然垄断性;政治敏感性。2.陆上运输与邮政服务
陆上运输包括市内和城市间的各种公共运输系统。它们本质上与公用事业一样,但不同的是它们面临着竞争的挑战。特征:政治敏感性;竞争性。
无论是公共运输还是邮政服务都有一种财政上入不敷出的倾向。但是如果提高价格或削减服务,政府则要付出巨大的政治成本。3.竞争性企业
竞争性企业指政府所有的商贸企业,它们与私营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直接的竞争。这类企业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航空公司、石油公司等。特征:竞争性。
政府介入竞争性企业的理由:市场中的企业失灵;刺激竞争;保持对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的控制;
随着民营化进程的推进,这类企业已被大量地削减。4.管制机构
这些机构属于政府所有并受政府的控制,它们通过销售商品获得资金以维持自己的运转。特征:强制性收购或强制性购买。
(四)政府对公共企业的控制与责任
公共企业中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表现为:一方面,它不像政府各部门那样要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另一方面,也不必承担对股东的责任,而这种责任一般被认为是私营企业的巨大优势之所在。由于目标与目的不明确,因此不可能对公共企业管理的实际好坏给予准确的判断。
公共企业中存在着政府控制与管理自主性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政治官员与官僚制组织的中央部门一直认为对公共企业控制不力 ;公共企业的管理部门则抱怨政府对管理权力干预太多。
解决方法:(1)通过控制削弱追求相互冲突的目标的自由裁量权;(2)通过奖惩减少追求相互冲突的目标的激励因素;(3)通过教育与游说减少相互冲突的目标;(4)剥落共同目标的面纱,承认与接受利益冲突,将按规则进行公开协商达成有效协议的制度合法化。
外部效应理论
从公共管理学定义外部效应是指经济当事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会对其他经济当事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施加的有益或有害影响的效应。
(一)外部效应分类
外部效应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好的或积极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正效应(如花圃或果园给养蜂人带来的好处);坏的或消极的影响被称为外部负效应(如化工厂有害化学物质和噪声的散布对环境所产生的消极或危害性影响)。当外部效应出现时,一般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调节以达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外部效应的存在既然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政府就应当负起这个责任。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直接的公共部门的生产来推进外部正效应的产出;通过直接的管制来限制或遏制外部负效应的产出,如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硬性规定特定的污染排放量,企业或个人必须将污染量控制在这一法定水平之下,或者政府征收排污税等方式来治理企业或个人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外部效应八种排列
①消费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消费者因其他消费活动受益 ②消费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生产者因其他消费活动受益 ③消费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消费者因其他消费活动受损 ④消费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生产者因其他消费活动受损 ⑤生产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消费者因其他生产活动受益 ⑥生产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生产者因其他生产活动受益 ⑦生产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消费者因其他生产活动受损 ⑧生产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生产者因其他生产活动受损
(三)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1.正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产量不足
以教育为例,受到良好教育的公民使全社会受益,这种利益是不可分的,但受到教育的公民也直接受益,这部分利益又是可分的 2.外部负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产量过剩
当存在成本外部化现象时,情况则恰恰相反,生产商忽视产品的外部成本将会造成产品的实际供给量大于帕累托最优的供给量,这也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
(四)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1.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具体来说,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实际上就是外部效应的边际价值被定价。就负的外部效应而言,其内在化就是外部边际成本被加计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从而物品(服务)的价格得以反应全部社会边际成本;就正的外部效应而言,其内在化,就是外部边际效益被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之上,从而物品(或服务)的价格得以反映全部的社会边际效应。2.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政府一般运用矫正性的税收来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其操作的方法是:对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以此将征税物品或服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3.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政府一般采用纠正性的财政补贴来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其操作的方法是: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按照该种物品或服务的外部边际效益的大小发放财政补贴,以此将补贴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提高到痛社会边际效益相一致的水平,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产权理论
一、产权的含义
产权是财产权利的简称,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产权首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产权制度,虽然没有提到产权,但经常提到所有权、所有权关系、商品所有权和资本所有权。科斯:将产权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纳入到经济分析中,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认为交易费用和产权制度有密切关系,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形成不同的交易费用。
二、产权的内容
1.狭义所有权又称归属权:产权主体把客体当作自己的专有物,排斥别人随意加以侵夺的权能和作用。
归属权的含义:①表明对客体的归属、领有关系,排斥别人违背他的意志和利益侵犯他的所有物;②可在他的所有物上设置法律许可权;③利用所有者的权能收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2.占有权:指主体实际地或直接地掌握、控制或管理客体,并对它施加实际的、物质的影响的职能,即事实上的管领力。
3.支配权:①指所有权主体在事实上或法律上决定如何安排、处理客体的权能;②主体安排和决定客体使用方向的权能
4.使用权:产权主体利用、改变或消费客体的权能。包括三种情况:①利用、应用而不改变客体的原有状态②改变客体的某些状态,而不改变其根本性质或物质存在形式③消费客体,即消灭它的原有物质状态,转换它的原有存在形式。
三、产权的属性 1.排他性与非排他性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私有产权的决定性特征是其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德姆赛茨指出:排他性是指决定谁在一个特定的方式下使用一种稀缺资源的权利。
产权排他性的实质是产权主体的对外排斥性和对特定权利的垄断性。私有财产的排他性一方面把选择如何使用财产和承担这一选择后果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使所有者有很强的动力去寻求带来最高价值的资源的使用方法。
2.可分割性和不可分割性
私有产权的可分割性是指对特定财产的各项产权可以分属于不同主体的性质。
产权可分割性应注意的问题:
①产权的可分解性不是无限度的,不是说,产权可以无限分解,分得越细越好。②不是任何一项产权都可以任意再次分解 3.可让渡性与不可让渡性
产权的让渡是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手和交易,按让渡内容的多少可以分为全部产权的让渡和部分产权的让渡。按产权的让渡时限可以分为永久性让渡和有限期让渡。有限让渡的特点是相应的产权只在契约期让渡,契约期满,有合法地回归原主体手里。
产权有限期让渡产生的前提:
①特定财产的权利体系发生分解,即不在属于同一个主体或者可以不属于同一个主体。②信用关系产生和信用制度达到一定的完备度。
公共产品理论
(一)公共产品的概念
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或服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或服务获得消费的减少。它是以整个社会为单位共同提出的需要,如国防、公路、法律、环境等。私人物品则是用于满足私人个别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二)公共产品的特征
1.消费的非竞争性。指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不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产品的数量或质量。就是说,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如国防、公用电网、灯塔等。不会因增加一个消费者而减少其他任何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量。
2.受益的非排他性。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不喜欢的公共产品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例如国防,一旦形成了国家国防体系,提供了国防服务,要想排除任何一个生活在该国的人享受国防保护,是非常困难的,或者成本高到不可接受。而私人物品恰恰相反,例如一件衣服或一个面包,购买者按照所标明的价格支付了货币就取得了该公共产品的所有权并可轻易地排斥他人消费这种产品,这也就是所谓的排他性。
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享用,或者,不能按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将其限定为仅供付款的个人或厂商享用。
(三)政府的公共提供方式
政府的公共提供有如下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民间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民间企业去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2.政府控股、参股经营。对于那些初始投资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如道路、桥梁、铁路等,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3.政府补助。补助方式包括补贴、减免税等。
(四)公共产品理论的现实意义。
公共产品理论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社会契约论基础上,以市场失灵为研究的起点,将纠正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作为公共部门发挥作用的范围,为解决市场失灵、缓解本国社会矛盾、减轻社会摩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我国实际,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建设时期,首先,政府是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但是仅靠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根本无法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民众对公共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其次,政府对公共产品的垄断经营,会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所以,从现实出发,应该引进市场机制来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应树立公共产品的市场化经营理念,破除公共产品“福利型”、“供给型”的观念,同时引进多个市场主体,在公共竞争的条件下,实现公共产品的高效配置。
财政支出理论
一: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所需或用于国家投资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情况)转移性支出:政府资金无常的单方面转移包括辅助够买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区别:是否在交换、购买商品行为。
按支出功能分类共17类 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1绝对量指标
2财政支出占GDP得比重 3财政支出的增长率
4财政支出的增长弹性系数=财长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 5财政支出的边际系数=财政支出的增长额/GDP的增长额 类比财政收入的规模的衡量指标 1绝对量的指标
2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3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4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 5财政收入的边际系数=财政收入的增长额/GDP的增长额
三:财政支出规模的一半趋势:一般情况下是不断增长,是绝对增长。
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
2替代—规模效应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内在因素: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收入提高,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税收上升,故财政支出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
外在因素:危机时期政府被迫提高税率,财政支出增加,危机过后之粗会持续较高水平。3经济发展阶段论
早期: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重要比重
中期:政府投资还在进行,但政府将逐步换为对私人投资以弥补市场缺额 成熟期: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支出。
四: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2政治因素,主要体现在意识证据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经济
3社会因素,如人口、结业和卫生。
财政收入理论
一、财政收入分类的依据
财政收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定量的货币资金。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财政收入首先应理解为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财政分配活动的一个阶段或一个环节,在其中形成特定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财政收入是以货币来度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财政收入又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即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的价值,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对财政收入进行分类的要求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分类似乎应合乎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与财政收入的性质相吻合。二是要同各国实际相适应。
二、财政收入分类
(一)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
按财政收入形式的分类:包括税收、收费、债务收入、铸币收入和通货膨胀收入。按财政收入形式又通常将财政收入分为经常性收入和非经常性收入。
(二)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
按财政收入来源的分类:包括两种不同的亚类:一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中外合营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或外商独资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等;二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产业部门、第二产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收入等。
(三)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类
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类: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
三、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一)财政收入分项目构成 税收收入、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
(二)财政收入部门构成 1.农业是财政收入的基础; 2.工业是财政收入的支柱; 3.其他行业是财政收入的重要部门。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一、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
(一)我国财政收入变化趋势
1.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长,从总体上说,增长形势是良好的。2.1978—1995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原因及其影响
(1)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同时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2)预算内资金拮据,难以满足各部门正常的公共需要,导致预算外资金和各种基金规模增长;
(3)中央可支配的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4)银行扩大业务职能,代替了部分财政职能; 3.“九五”时期实现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二)我国目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分析和判断 1.财政收入(预算内)规模水平2.政府收入(包括预算外)规模水平3.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关键在于调节财政收入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4)坚决取缔乱收费,继续进行税费改革,控制预算外资金的增长;(5)对现行税制和税收政策继续有增有减的结构调整;(6)兼顾“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的方针;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从理论下看,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及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就多,一般而言,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当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两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渊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
2.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之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的增长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
(二)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经济发展水平是分配的客观条件,而在客观条件既定的条件下,还存在通过分配进行调节的可能性。所以在不同的国家(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同的)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财政收入规模也是不同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从1979当年,同时采取三大措施:即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对企业减税让利。三大措施的实施对财政收入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引发物价总水平上升的原因;二是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
第二,决定价格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现行财政收入制度;
第三,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往往是和产品比价的变动同时发生的,而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以另一种形式影响财政收入。
财政预算理论
公共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机关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收支计划 是财政数据记录、汇集、估算和汇报,也是一个计划。19世纪以来,现代公共预算已作为现代国家进行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是建立廉洁、经济、负责的现代政府的基本条件
(一)基本内容
1.财政收支的规模与结构;
2.个级政府在处理这些资金收支问题上的地位、权利以及相互关系; 3.预算收支在实现过程中必要的编制、审查、执行和检查监督等程序; 4.政府为保证预算收支计划实现所采取的措施及规章。
(二)公共预算的本质
1.公共预算反映政府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选择。2.公共预算反映了支出上的优先权。
3.公共预算反映了服务于不同目标的各种决策的相对比例。
4.公共预算将公众的偏好与政府产出联系起来,向公众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工具,并使公众能够通过影响预算,使政府的收支活动符合自己的偏?谩? 5.公共预算反映公众对于不同形式和不同水平的税收偏好,也反映了特定集团的纳税人转移税负的能力。
6.公共预算反映不同的个人和组织影响预算结果的相对权力。
(三)我国公共预算原则 1.合法性原则:
预算编制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 2.真实性原则:
对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要认真测算,力求真实准确 3.完整性原则
将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部门预算 4.科学性原则
预算收入的预测和安排支出的方向要科学 预算编制的程序设置要科学 预算编制的方法要科学 预算的核定要科学 5.稳妥性原则
稳妥可靠,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6.重点性原则
兼顾一般的同时,优先保证重点支出 要先保证基本支出,后安排项目支出 先重点、急需项目,后一般项目 7.透明性原则 8.绩效性原则
建立绩效考评制度,由“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
(四)我国公共预算特征 1.构建公共性的支出结构。
2.改革公共预算编制组织形式。(部门预算)3.优化预算支出实现方式。(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4.改革预算收支分类方法。(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
(五)公共预算政策应用的局限性
1.公共预算发挥作用或产生效应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而不是在政府运用一定的预算政策工具调控之后,即期就能发挥相应的作用。2.公共预算进行调控的程度和力度要受财力的限制。3.公共预算调控的范围有限。
财政政策理论
财政政策,通常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刹糠帧?
一、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一是财政政策目标(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二是财政政策主体(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三是财政政策工具(税收 财政支出 公债 财政预算)。
二、财政政策的类型
1.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社会总需求过程中发挥作用方式的不同分类
内在稳定器:指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本身的特点,依靠其本身具有的内在机制,自行发挥作用,自动调节经济,收到自动抵消经济波动、稳定经济的效果。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现实情况,灵活改变税收和财政支出,以达到调节总供求、熨平经济波动的目标。2.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分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增加和刺激总需求,促使总供求平衡的财政政策。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可以达到增加和刺激总需求的效果。扩张性财政政策经常导致财政赤字
紧缩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促使总供求平衡的财政政策。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过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规模,减少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可以达到减少和抑制总需求的效果。紧缩性财政政策一般会导致财政结余
中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政策。其政策功能在于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同步增长,以维持社会总供求对比的既定格局;政策的实施则表现为财政收支在数量上基本一致。中性财政政策的特点在于对总供求产生不具倾向性的调节作用。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再通过投资乘数影响产出的政策。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依据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具优势,互有特点,因此二者的协调配合有助于实现多元政策目标。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功能差异要求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
扩张性财政政策在促进产出与就业的同时,可能发生挤出效应,从而排挤了私人部门的投资。扩张性货币政策却能够通过降低利率,促进产出与就业的增加,因而有利于鼓励私人部门投资的增长。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节范围差异要求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侧重于调整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直接作用于公平问题。货币政策侧重于调节货币这一资源在社会各领域中效率的发挥,直接作用于效率问题。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用效果的差异要求二者的协调配合
在经济萧条、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起到刺激经济回升的作用。货币市场还可能落入流动性陷阱。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完全失效,只能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启动投资需求。反之,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时候,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双松”政策组合。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双紧”政策组合。
3.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一松一紧”政策组合。
4.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一紧一松”政策组合。
财政体制理论
财政体制是指关于财政层次和结构、机构设置、各级财政的权限和责任及相互关系的原则规范和制度安排。内容包括以下四点:1.财政管理的层次、结构和机构的设置;2.各级财政的职责划分;3.各级财政的收支划分;4.各级财政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体制的特点:分级性;整体性;规范性;相对稳定性。
财政体制设置的基本要求:体现公平与效益
财政体制的类型
(1)财政联邦制模式:通过宪法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权进行界定,特点是:
中央与地方在宪法规定的领域和范围内相对独立、平等,互不从属 中央与地方均直接对人民行使权力,每个公民都隶属于两级政府 中央与地方在宪法规定的事务上相互协调
财权相对分散,联邦以下各级政府拥有较大的财政决策权,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提供以地方配置为主,中央与地方实行以分权独立为基础的协调合作
代表国家: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2)财政单一制模式(中央集权制财政模式):地方财政接受中央财政的统一领导,根据中央财政授权进行财政活动,地方分权水平低,自主性小
代表国家:中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财政体制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一)以足投票理论
1.1956年蒂布发表《地方支出的纯理论》提出此理论
2.基本思想
基于地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征税问题,各地方税收负担轻重不同,公民就要从负担重的地方迁移到负担轻的地方,即用“脚”表达了他们的偏?谩? 地方政府如果想留住居民,就要听取他们的意见,改进公共产品提供的质量和效率,各地形成公共产品的竞争
财政层次应考虑不同地区居民的习惯、偏好、收入等因素。
(二)俱乐部理论
1.1965年,布坎南以一个小型俱乐部为例探讨了关于财政层次于人口规模的关系问题,因此,又叫俱乐部理论。
2.基本思想
在特定地区内,假定该地区的消费者具有完全相同的偏好和收入,分析在何种人口规模和公共品提供数量下,对每个消费者征税最少,而其收益最大。即人均社会边际收益等于人均社会边际成。由此得出,一定公共产品供给下人口规模的最佳数量。
财政层次划分应考虑偏好相同的人口数量、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数量和质量等,尤其要重视人口数量和规模的分布情况。
(三)财政分派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奠定了非正式组织理论基础的是()。
A.沟通理论B.霍桑实验C.需求理论D.科层组织理论
2.x-Y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威尔逊B.巴纳德C.卡斯特D.麦格雷戈
3.20世纪初,()提出计划(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的科学管理,开创了人类社会管理的新纪元。
A.威尔逊B.韦伯C.帕金森D.泰罗
4.需要层次论的代表人物是()。
A.梅奥B.巴纳德C.马斯洛D.麦格雷戈
5.管理学丛林时期经验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西蒙B.卢丹斯C.德鲁克D.韦伯
6.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的组织结构是()
A.金字塔形结构B.菱形结构C.扁形结构D.方形结构
7.我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是()。
A.集体领导制度B.委员会制C.行政首长负责制D.民主集中制
8.以下组织属于行政组织的是()。
A.人事部B.组织部C.宣传部D.中央军委
9.与办公厅在机构类型上同属一类的机构是()。
A.监察局B.地区行署C.政策研究室D.审计局
10.宗教领袖型独裁制的典型代表国家是()
A,以色列B.伊朗C.美国D.土耳其
11.行政决策的基础是()。
A.行政领导B.行政执行C.行政信息D.行政监督
12.按照综合分数的高低选择目标的目标确立方法是()。
A.综合指标法B.综合评分法C.目标排序法D.逐步淘汰法
13.以函询调查的方式向专家提出问题进行预测的方法是()。
A.德尔斐法B.会议法C.时间序列法D.趋势外推法
14.行政组织权力体系类型包括()。
A.集权制和分权制B.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C.集权制和委员会制D.首长制和分权制
15.从行政协调的方式上看,行政协调可以分为()。
A.合作式协调与应变式协调B.促进式协调和纠偏式协调
C.会议协调和非会议协调D.认识性协调和利益性协调
16.()实质上就是信息的传递与处理过程,包括输入、分类、筛选、储存、使用、输出、反馈等环节。
A.行政协调B.行政沟通C.行政监督D.行政命令
17.行政沟通机制包括刚性机制和柔性机制,而柔性机制又包括语言机制和()。
A.口头机制B.联系机制C.表达机制D.心理机制
18.在某单位的办公室中,王、赵、孙、李相互之间经常进行思想以及工作方面的交流,这种沟通 1
模式属于()。A.聚联式B.单联式C.互联式D.混联式
19.根据预测对象的历史和现象资料找到规律的方法是()。
A.德尔菲法B.会议法C.时间序列法D.趋势外推法
20.如果在行政协调过程中,出现了个别问题,牵涉到个别人或者个别单位,不便行文,也不需要召开会议。这时,宜采用的协调方式是()。
A.主体合流法B.中间数法C.当面表态法D.谈心法
21.对于非原则性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利益分配上的协调,在不伤害有关各方积极性的前提下折衷处理,实现各方都能接受的权利分配方案。这种协调方式称为()。
A.主体合流法B.中间数法C.当面表态法D.跟踪处理法
22.影响信息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
A.信息失真B.信息搜索C.信息加工D.信息偏差
23.我国许多行政法规称为暂行条例或暂行规定,制定暂行条例或暂行规定的行政立法属于()。
A.特殊授权立法B.一般授权立法C.试验性立法D.自主性立法
24.实行公共财政的前提条件是()。
A.经济发展B.国民经济C.市场失灵D.市场经济
25.在预算编制方法上,我国目前仍普遍采用()
A“零数法”B.“基数法”C.“整数法”D.“差数法”
26.在公共财政管理中,受益者是特殊个人或群体时,一般采用()的形式更符合效率原则。
A.征税B.公债C.收费D.罚款
27.在当今世界各国,()是最主要的公共收入形式。
A.税收B.非税C.公债D.攻府收费
28.公共财政具有鲜明的()性质。
A.阶级B.公共C.经济D.统治
29.客体行政文化指向是()。
A.行政权力确认B.行政责任界定C.行政管理对象D.行政主体意识
30.行为激励的具体方法包括目标激励、竞争激励、()以及反激励。
A.奖惩激励B.内容激励C.过程激励D.综合激励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韦伯将人类社会的权威划分为()。
A.传统型B.魅力型C.克里斯马型D.法理型
2.下列属于法律手段的是()
A.行政决定B.行政命令C.行政检查D.行政强制执行
3.下面哪些管理实践符合Y理论对人性的假设?()
A.分权化与授权B.参与及咨询管理C.工作丰富化和多样化D.胡萝卜加大棒
4.导致信息失真的原因是()
A“噪声”B.情境变化C.情感因素缺失D.反馈
5.参谋子系统的组织形式有()
A.官方机构B.半官方机构C.民间机构D.跨国机构
6.沟通柔性机制的约束机制包括()
A.法律约束机制B.语言约束机制C.体制约束机制D.心理约束机制
7.行政文化的发生性构成包括()。
A.行政规范B.行政意志C.行政心态D.行政评价
8.行政立法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A.依法立法原则B.程序和民主原则C.实事求是原则D.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协调原则
9.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包括()
A.综合管理类B.专业技术类C.行政司法类D.行政执法类
10.当代西方国家以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为向的政府改革基本可以被定义为追求“三E”,“三E”是指()。
A.经济B.节约C.效益D.效率
三、案例题(41-50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51题20分,共40分)
[案例1]
昆医附一院的“文化移植”
对于昆医附一院,业界并不陌生,2001年3月,这家医院曾经因一位医务人员冷漠对待患者,而遭到媒体的口诛笔伐。
该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会诊”了医院的状况后,认为这家医院的社会形象之所以受损,在于它深受“大锅饭”和“铁饭碗”之害:各部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财务控制系统,使医院的运行成本
高得惊人;大多数医生认为医院的名声可以确保病人源源不断,因此没有必要改变服务态度。咨询专家霍华德·沃德教授说,这只能靠实施一次“文化移植”才能彻底解决问题。虽然医生善于实施器官移植,但对“文化移植”无疑极为陌生。有能力主持这种“手术”的通常是工商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在他看来,卫生系统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远不如其他行业,与工商界相比,医院有许多束缚,其中最明显的是医院不能自由地根据市场的正常法则调整自己的价格,政府依然要制定医疗过程中的价格上限。“医院有50%以上的常规项目的价格是不能随行就市的。”
尽管同样认识到了这点,该院院长赵旭东和党委书记王平依然决定实施“手术”。“手术”的思路是,借鉴企业经验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具体方案是:通过“建立全面而又专业化的医院管理制度、变革工资制度、变革人力资源制度”,实现“提高效率、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目标。一年多之后,该院的一次测评显示:医院职工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服务意识明显增强;职工工资比前一年平均上升了38%;成本控制降低了7.7%;收支节余上升了32%;全院各科室工作效率平均提高了30%左右;团队合作得到加强。
41根据案例,昆医附一院应属于()
A.私人组织B.公共组织C.民营企业D.第二部门
42医院借鉴企业经验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制度,这种方式属于政府工具中的()
A.经济手段B.工商管理技术C.市场化手段D.社会化手段
43针对医务人员冷漠对待患者的问题,医院提出提高服务质量,当代政府工具中提升服务质量的工具主要是()
A.奖惩激励B.树立典范C.顾客服务D.行政监督检查
44医院“文化移植”的实质是()
A.引进西方文化B.弘扬先进文化C.引进企业组织文化D.拓展医院文化功能
45组织文化的功能不包括()
A.激励功能B.约束功能C.导向功能D.协调功能
[案例2]
安全事故折射监管乏力
“只讲生产、不讲安全,只讲效益、不讲安全,只讲赚钱、不讲安全。”时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王君用了24个字形容新塔矿业公司这家铁矿企业。他同时指出,监管部门对企业的违法生产行为没有严厉打击,最终酿成大祸。发生事故的新塔矿区980平硐尾矿库建于上世纪80年代,1992年停止使用。2005年新塔矿业公司通过拍卖购买了铁矿产权。陶寺乡42岁的农民秦耀说:“矿老板开矿利润高,对矿工们的安全却不顾,一下子丢了这么多人命。”据调查,该公司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前年被山西省安监局吊销,采矿许可证于去年8月到期,但直到9月8日早上发生事故,公司没有停止生产。矿方本应修建新尾矿库,却擅自在旧库上挖库排尾,选矿挑出来的泥沙和矿洞里的水都汇集于此,终至溃坝。
在事故抢险现场回答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王德学询问时,XF县安监局局长张新如表示,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已被吊销却仍在非法生产这一情况他是知道。他称:“我们下过整改令,但企业不听。”在回答“为什么不向政府申请把矿炸掉”的问题时,张新如说:“当时这家公司的采矿许可证还没有到期。”但事实上,该公司的采矿许可证2007年8月就到期了。当地安全生产监管软弱乏力,而民间声音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当地人说,这座尾矿库的安全隐患,连一个普通村民都能看得出来。云合村五组60多岁的孔照华说,老坝很危险,但老板为了省钱,不舍得建新坝。村委会多次向矿上提出赶快采取措施,“但他们就是置之不理。”
目前,XF县给予县安监局局长张新如等数人撤职处分。XF县委书记亢海银、县长李学俊被停职检查。11日,时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王君在事故现场会上说,XF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暴露出当前尾矿库安全工作存在着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企业违法违规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不实的问题。山西省多位安全生产专家在受访时表示,对官员的问责是必要的,但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事前预防比事后问责更为重要,建立安全防控体系是当务之急。山西省安监局局长张根虎说,山西省至今仍有550多座尾矿库。还有专家认为,一些地方以GDP为政绩
导向,某些地方官员愿意“亲商”而不愿“亲民”:自下而上的呼声引不起重视,自上而下的监督也就自然失之乏力。46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的主要职能不包括()
A.经济调节B.公共服务C.强化管制D.社会管理
47政府对企业实施安全生产监管的方式,属于政府工具中的()
A.经济手段B.行政手段C.法律手段D.社会化手段
48企业经营目标与公共管理目标之间体现出()
A.权力冲突B.角色冲突C.利益冲突D.职责冲突
49事故后对官员的处理体现出其承担了()
A.广义的公共责任B.狭义的公共责任C.政治责任D.法律责任
50村委会和村民在安全监控体系中属于()
A.行政监控体系B.内部监控体系C.纵向监控体系D.外部监控体系
[案例3]
温州市政府向低质商品“亮剑”
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温州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为此温州市政府痛下决心,向低质商品“亮剑”,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并加强质量监管,在外出水陆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皮鞋、低压电器等产品的出境实行“准运证制度”,严堵假冒伪劣产品的外流。在此基础上温州市政府提出“质量立市”的口号,在全国率先制定“质量立市”的地方法规。1992年温州市政府继而提出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
51.运用行政改革理论,结合案例,分析政府在低质商品问题上应该管什么,怎样管。
四、简述题(52-56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52.简述行政司法的原则与主要内容。
53.简述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
54.简述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区别。
55.简述公共责任的内涵与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的内容。
56.简述行政决策监控子系统的内涵及其作用。
五、论述题(20分)
57.结合我国公共部门改革的实践,谈谈新时期我国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目标与对策。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30分)
1.B2.D3.D4.c5.C6.A7.D
8.A9.c10.B11.c12.B13.A14.A
15.A16.B17.D18.c19.D20.D21.B
22.A23.c24.D25.B26.c27.A28.B
29.c30.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 分,共30分)
31.ABD32.ACD33.ABC34.ABCD35.ABCD
36.BD37.ABCD38.ABCD39.ABD40.ACD
三、案例题(41-50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51题20分,共40分)
B42 B43 C44 C45 D46 C47 C
C49 B50 D
51.运用行政改革理论,结合案例,分析政府在低质商品问题上应该管什么,怎样管。
(1)从我国行政改革的实践看,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形成新的管理模式。现阶段正在进行的行政体制以及新一轮的机构改革的目标也正在于此。(5分)
(2)行政改革的深化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5分)
(3)该案例反映出,政府必须强化管理职能,加强市场监管。(3分)
(4)在处理低质商品问题上,政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5分)
1)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的问题。
2)完善政府管理法制体系。为政府全面依法行政创造完备的法制环境;强化监管;强化行政人员法律素质培训,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
3)改进行政管理方式。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如命令、指挥、审批和干预等。
四、简述题(52-56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52.简述行政司法的原则与主要内容。
行政司法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按照准司法程序审理和裁处有关争议或纠纷,以影响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具有相应法律效力的特殊具体行政行为。(2分)
行政司法的主要内容包括:(1)行政复议制度。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2)行政听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的决定前,通过准司法程序(提出要求、受理、回避、辩论、质证、最后决定作出)来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程序性法律制度。(3)行政裁决制度。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明确授权,以消极第三者的身份充当纠纷裁决人,对平等主体之间与行政管理相关的民事纠纷进行裁断的法律制度。(2分)
行政司法兼有行政和司法两重性的特点,其原则是:(1)合法性原则。(2)公平、公正原则。(3)效率原则。(4)程序适度原则。(5)司法终局原则。(2分)
53.简述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6分)
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当做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注重人力资源的规划与开发,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1分)
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包括:
(1)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使之走上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1分)
(2)建立健全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个人自主择业,单位自主择人,国家宏观调控,市场供求调节,社会服务完善,人才资源合理流动。(1分)
(3)建立健全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调控体系。(1分)
(4)健全法律体系,有法可依,依法管理。(1分)
(5)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造就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1分)
54.简述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区别。
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1)动因不同。西方是为克服资产阶级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所产生的行政弊端,保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效能而建立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目的是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2分)
(2)基本原则不同。西方文官制度强调“政治中立”;我国公务员制度规定,公务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2分)
(3)管理方式不同。西方独立于党派之外;我国公务员制度按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它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强调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并把政治立场和思想品德放在考核的首位。(1分)
(4)服务宗旨和利益关系不同。西方独立的利益集团,是雇员与雇主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务员的根本宗旨是国家行政的根本宗旨,并接受人民的监督。(1分)
55.简述公共责任的内涵与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的内容。
公共责任包括广义的公共责任和狭义的公共责任两种。
广义的公共责任是指国家公共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对国家权力主体负责,必须提高自身职责的履行,来为国民谋利益。狭义的公共责任是指国家的公务人员违反行政组织及其管理工作的规定,违反行政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和职责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3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即实行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3分)
56.简述行政决策监控子系统的内涵及其作用。
监控子系统是指决断子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行政决策行为以及对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情况依法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我国设有内、外两大监控体系。内部监控体系是政权体系内部的上级部门以及横向的权力部门,如中国共产党的纪检委、人民政府的监察部门(决策系统内各部门也处于相互监督、制约之中);外部监控体系由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新闻舆论等组成。人民群众是最有效也是最有力的监控力量。(3分)
监控子系统的作用是:(1)防止决策者滥用决策权;(2)促使政策内容切合实际;(3)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
政策。(3分)
五、论述题(20分)
57.结合我国公共部门改革的实践,谈谈新时期我国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目标与对策。答案要点:
(1)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现实必要性(2分)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全国人民正朝着新的目标迈进。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预期目标,必须靠深化改革。而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不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以顺利向前推进。
(2)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8分)
1)服务型政府,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充足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是: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实现和保障社会公正;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政府财政资源主要向公共产品服务领域投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切入点。
2)责任政府是能够回应社会和民众的正当要求并加以满足,承担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政府。责任政府的基本特征是:政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政策,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回应社会公共需求;具有完善的责任控制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如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政府必须对行使职权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当行为或不良后果承担直接或间接的法律责任。
3)在我国,法治政府包括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等六个要求。对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言,法治政府意味着: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进程,把机构改革过程和成果法制化;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既不能失职不作为,又不能越权乱作为;坚持和自觉地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司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实行行政复议制度,加强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
(3)当前,要实现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就必须采取以下对策:(8分)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2)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作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①优化同级政府组织结构。②理顺上下级政府机构设置。③减少行政层级。
3)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建立决策调查研究制度;完善集体决策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实行决策事项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制度,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严格实行决策失误引咎辞职、经济赔偿和刑事处罚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并逐步实现制度化,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公民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4)完善政府管理法制体系。为政府全面依法行政创造完备的法制环境;强化对政府行为的监管;强化行政人员法律素质培训,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
1、约翰 纽斯特罗姆和基斯 戴维斯指出,领导是影响和支持其他人为了达到目标而富有热情地工作的过程。
2、作为管理职能的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人们为实现组织和群体目标而作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
3、领导职能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是管理的核心问题。
4、领导构成包括的四要素:权利;对人的认识与理解;与组织和群体成员的联系;领导的风格。
5、公共组织领导者是指从事公共管理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中依法担任领导职务、行使法定领导权力并肩负有相应领导责任的个体和集体。
6、我国行政机关领导者的职务,按照国家公务员的领导职务序列,共有十个职位等级,分别是: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另外设有8个非领导职务序列,即巡视员(相当于厅局级正职);副巡视员(相当于厅局级副职);调研员(相当于县处级正职);副调研员(相当于县处级副职);主任科员(相当于乡科级正职);副主任科员(相当于乡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
7、当前我国法定的担任公共组织领导者职务序列中的人员,是通过选任制;委任制;考任制;聘任制四种方式产生的。
8、公共组织领导者的权利构成包括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利。
9、职务权力的主要影响方式:合法要求;奖励报酬;强迫;决策;信息控制。
10、个人权利(即非职务权力)是职务之外的,是由个人性格、知识、经验、能力、技术,乃至个人的品质和行为、业绩、声望或其他个人因素获得的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也就是个人影响力。
11、个人权利的主要影响方式:专家权;个人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品质;创新精神。
12、领导者的基本技能:THC,即技术技能;人事技能;观念技能。其中观念技能是最重要的。
13、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14、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这是一种集体领导制度。集体领导就是集体决策、共同负责的制度。对重大问题,由领导集体全体成员通过讨论,做出决策和决定。
【mpa公共管理伦理学】推荐阅读: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写作要求09-21
公共管理伦理学读后感12-08
公共管理学重点题目11-05
公共管理学领导力07-18
公共管理学练习题12-04
公共管理学概论周晓红12-07
57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12-16
加强公共伦理制度建设意义05-31
公共基础知识法理学题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