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总结(精选5篇)
1.1.英国的传播学研究从60年代开始蓬勃兴起,可分为(ACDE)A.社会学派B.行政学派C.社会心理学派D.政治经济学派E.“职能”学派
1.2.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分为的研究层次是(ABCDE)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E.大众传播
1.3.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的研究层次是(CDE)A.宏观研究B.微观研究C.理论D.模式E.研究方法
1.4.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也会接受群体的影响,产生对群体的(BCE)A.离异感B.归属感C.认同感D.陌生感E.获得支持的力量
1.5.以下属于定量研究方法的是(ABDE)A.抽样调查法B.问卷调查法C.类型分析法D.内容分析法E.控制实验法
1.6.组织传播的形式很多,包括(BCDE)A.打电报B.报告会C.演讲会D.研讨会E.展销会
1.7.就信息传递的方向而言,组织传播主要有(ABE)A.自上而下B.自下而上C.自内而外D.自外而内E.横向传播
1.8.组织传播是(ABCDE)A.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B.组织活力的源泉C.组织关系的粘合剂D.组织功能的润滑油E.组织肌体的防腐剂
1.9.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CD)A.区域性B.不同个性C.共同性D.社会性E.全球性
1.10.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ABE)A.为我所用B.中西结合C.尽量吸纳D.批评为主E.批判吸收
1.11.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组织包括(ABCDE)A.地方电视台B.广告公司C.报业集团D.音像出版社E.电影制片厂
2.1.实用性传播可分为(ACE)A.新闻性传播B.单一性传播C.宣传性传播D.复合性传播E.教育性传播
2.2.工业化使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传播出现的几大趋势是(CD)A.系统化B.科学化C.相对独立化D.职业化E.产业化
2.3.传播学的分支有(BDE)A.自我传播学B.大众传播学C.群体传播学D.人际传播学E.组织传播学
2.4.被公认为传播学“奠基人”的学者是(ABCDE)。A.哈罗德·拉斯韦尔B.库尔特·卢因C.保罗·拉扎斯菲尔德D.卡尔·霍夫兰E.韦尔伯·施拉姆
2.5.早期传播学的研究取向主要是(ABCDE)A.传播的结构和过程研究B.传播的技巧和效果研究C.传播与群体、社会关系研究D.传播方法研究E.传播综合研究
2.6.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代表作是(AB)A.《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B.《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C.《传播与说服》D.《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E.《解放社会矛盾》
2.7.在批判学派看来,传统学派的“病症”主要是(BCE)A.过分轻视微观研究B.过分偏重微观研究C.过分依赖定量方法D.过分依赖定性方法E.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
2.8.传统学派又被称为(ABD)A.经验学派B.实证学派C.理论学派D.行政学派E.批判学派
2.9.卡尔·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BCD)A.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B.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C.由微观人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D.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E.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3.1.传播过程研究的现状是(ACE)A.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B.模式构建基本完成C.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D.研究工作基本完成E.研究工作尚未完成
3.2.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下列环节(ABCDE)A.传者B.受者C.信息D.媒介E.效果
3.3.5W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具有(AC)A.直线性B.突破性C.孤立性D.双向性E.循环性
3.4.拉斯韦尔模式对传播学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具体来说是因为它(AB)A.第一次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过程B.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C.添加了情境和动机这两个环节D.区分了要素和环节的差别E.重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3.5.关于申农一韦弗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BCDE)A.这本来是一个纯技术性的、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通信过程模式B.模式中的信源相当于传者,信宿相当于受者C.注意到了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D.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E.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3.6.在申农一韦弗模式中,媒介被细分成(ACD)A.发射器B.信源C.信道。D.接收器E.信宿
3.7.传播模式的类型有(ABC)A.文字模式B.图像模式C.数学模式D.应用模式E.理论模式
3.8.传播过程基本模式可以分为(CDE)A.文字模式B.图像模式C.线性模式D.控制论模式E.社会系统模式
3.9.布雷多克把5W模式变成7w模式添加的环节是(BD)A.信源B.情境C.信宿D.动机E.噪音
3.10.德福勒模式表现出的控制论模式的特点是(ABC)A.传播要取得理想效果,关键看传者对“反馈”的重视程度B.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C.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均被表现出来D.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E.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
3.11.下列曾对社会系统模式做过贡献的有(CD)A.奥斯古德B.施拉姆C.赖利夫妇D.马莱茨克E.德福勒
3.12.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AC)A.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B.引申出“传播单位”的思想C.变“单向直线式”为“双向循环式”D.加入并突出了“噪音”E.注意到了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3.13.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是模式,主要三大类是(ABC)A.线性模式B.控制论模式C.社会系统模式D.信息系统模式E.电子模式类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因此,此题正确答案为ABC,而DE为干扰项。
3.14.伯洛的传播过程理论的主要论点是(BCE)A.传播是一个静态的过程B.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C.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D.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封闭E.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
4.1.传播学研究的课题有(AB)A.受众利用传媒的差异分析B.大众传播的社会角色分析C.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渊源关系分析D.新时期新闻学的发展分析E.全球经济分析
4.2.随机抽样的形式主要有(ABCDE)A.简单随机抽样B.整群随机抽样C.等距随机抽样D.分层随机抽样-E.多阶段随机抽样
4.3.非随机抽样的形式主要有(ACDE)A.判断抽样B.调查抽样C.偶遇抽样D.定额抽样E.雪球抽样
4.4.界定调查总体时需要加以定义的方面是(ABDE)A.单位B.时间C.地点D.内容E.空间范围
4.5.内容分析手段的特征是(ACE)A.客观B.主观C.系统D.定性化E.定量化
4.6.提问项目的形式一般要经过的步骤是(ABCD)A.课题分析B.概念具体化C.确定指标D.编制提问E.分析问卷
4.7.提问设计的艺术性原则要求艺术地提出问题的方法主要有(ABCDE)A.委婉法B.间接法C.消虑法D.虚拟法E.援助法
4.8.问卷发送的方式一般有(BDE)A.偶遇式发送B.访员面访C.民意测验D.邮寄问卷E.报刊问卷
4.9.答案设计的形式有(ABCDE)A.二择一式B.多项选择式C.排序式D.等级式E.矩阵式
4.10.语义内容分析可以细分为(ABC)A.指定分析B.归因分析C.断言分析D.语句分析E.词章分析
4.11.判断一个分类标准是否可靠、有效、合理,所使用的标准应具有(ACD)A.完备性B.显著性C.互斥性D.一致性E.客观实在性
4.12.常用的统计分析指标有(ACDE)A.绝对数B.相对数C.百分比D.平均数E.相关系数
4.13.内容分析的取样过程一般包括抽取特定的(ACE)A.媒介样本B.受众样本C.日期样本D.效果样本E.内容样本
4.14.内容分析的基本推理模式有(ABC)A.趋势推理,B.共变推理C.因果推理D.内容推理E.标准推理
4.15.控制实验法包括的基本要素是(BCDE)A.实验室B.实验者C.实验变量D.实验对象E.实验观测
4.16.控制实验法的种类主要有(AB)A.实验室控制B.实地实验C.个体控制D.目标控制E.全程跟踪控制
5.1.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对传播的个人功能的研究所体现的方面是(BCDE)A.个人功能的“游戏说”B.信息功能C.发展个性的功能D.与社会整合的功能E.娱乐功能
5.2.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解(ABDE)A.分为社会性和自我中心性两大类B.多属于工具性的C.具有社会协调功能D.游戏说E.可纳入使用满足理论
5.3.拉斯韦尔认为,大众传播具有的社会功能是(ABD)A.环境监测功能B.社会整合功能C.娱乐功能D.文化传递功能E.授予地位功能
5.4.大众传播的功能是纵向的、动态的,也是复杂多变的,它所具有的特点是(BCD)A.整体性B.暂时性C.适应性D.可变性E.目的性
5.5.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研究儿童的谈话过程而发现,传播的个人功能可分为(AD)A.社交性B.群体性C.个体性D.自我中心性E.排他性
5.6.怀利在1942年提出的报纸所具有的功能是(ABCDE)A.提供消息素材B.分析消息(即编辑功能)C.当有些消息不一致时,提供一个一般性的参照系D.消遣E.向世界传播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5.7.传播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在(ABCD)A.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B.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C.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D.娱乐的功能失调E.舆论监督的功能失调
5.8.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社会功能,是同结构功能主义一脉相承的,其观点主要包括(ACD)A.授予地位的功能B.文化传递的功能C.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E.社会整合的功能
5.9.在传播的个人功能方面,与工具说观点相对立的观点是(BC)A.谈话说B.游戏说C.使用满足说D.假想说E.理想说
5.10.以下对于社会协调功能的理解正确的是(ABCD)A.也称为整合功能B.通过议程设置功能的方式C.有利于统治阶级政权稳定D.防止外来文化入侵E.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
5.11.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认为传播具有三个功能,它们分别是(ABD)A.环境监测B.文化传递。C.社会发展D.社会协调E.娱乐
6.1.传播者包括。(ABCDE)A.记者编辑B.报社通讯社C.电台电视台D.出版社E.电影制片厂
6.2.报刊的四种理论是指(ABCD)A.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B.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C.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D.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E.报刊的实用主义理论
6.3.以下观点属于自由主义的是(ABC)A.自我修正的观念B.自由发表意见C.观点的自由市场D.主张自律E.承担社会责任
6.4.以下对社会责任的叙述正确的是(BCD)A.是对集权主义的改良B.是对自由主义的改良C.主张自律D.只是一厢情愿的主张E.足以与自由论抗衡
6.5.报刊的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观念及体制,包括的大众传播的主要控制模式是(BCDE)A.个人自觉式B.君主独裁式C.自由放任式D.自我约束式E.国家统管式
6.6.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中指出的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关系是(ABDE)‘A.官方形式B.商业形式C.主仆形式D.利益关系形式E.非正式形式
6.7.大众传播的基本控制形态有(ABCE)A.政治控制B.经济控制C.受众控制D.文化控制E.自我控制
6.8.大众传播成为一种大规模的事业,其外在标志是(AC)A.大众报业的兴起B.广播的兴起C.通讯社的产生D.电视的兴起E.通信卫星的问世
6.9.以下对把关学说叙述正确的是(ABC)A.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B.最早由卢因提出C.宣告镜子理论的终结D.是一种深层控制E.重要的是政治把关
6.10.目前世界各国与大众传播有关的法律包括(ABCDE)A.广告管理法B.诽谤罪法C.反垄断法D.图书出版法E.许可证申请法
6.11.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操纵新闻的发布、控制消息的来源是一种十分风行的政府控制传播的手段,包括(ACE)A.记者招待会B.检查C.试探性气球D.征税E.新闻发布会
6.12.控制研究的内容包括(CDE)A.传播效果的好坏B.渠道是否畅通C.施控行为D.受控情状E.控制形态
6.13.政治控制的常见手段有(ABCDE)A.立法B.行政C.操纵新闻D.检查制度E.征税津贴
6.14.通过立法对大众传媒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ABCD)A.新闻法B.广告管理法C.诽谤罪法D.保障隐私权法E.证券交易法
7.1.信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标志是(ABCDE)A.共享性和扩散性B.传递性C.扩充性D.浓缩性E.替代性
7.2.早期的内容分析只是研究“讯息”的(ADE)A.内容B.本质C.实质D.传递E.交流
7.3.大众传播所传播的内容是有选择的,信息自选的过程是(ABC)A.选择性接触B.选择性理解C.选择性记忆D.选择性吸收E.选择性使用
7.4.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渗透和介入表现在(ABD)A.传播模式及理论B.方法论上的启示C.形式与内容D.理论框架的设想E.哲学基础
7.5.按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可分为(CDE)A.客观信息B.主观信息C.语言D.符号E.图像
7.6.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是(BCD)A.符号B.物质C.能量D.信息E.文字
7.7.以哲学的认识论为标准,信息可分为(BCE)A.客观信息B.潜在信息C.先验信息D.主观信息E.实得信息
7.8.以下属于符号的有(BCD)A.颜色B.字母C.电码D.交通标志E.声音
7.9.按信息内容的性质,信息可分为(ABCDE)A.新闻信息B.教育信息C.说服性信息
D.商业信息E.娱乐信息
7.10.按照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来区分,可把传播信息分为(ADE)A.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B.主观性信息C.客观性信息D.维持性信息E.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
7.11.任何信息都包含(BCE)A.语言层次B.语用层次C.语法层次D.语境层次E.语义层次
7.12.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其主要特点是(ABCD)A.时效性B.公开性C.主观性D.倾向性E.阶级性
7.13.以下属于人工信息的是(BCDE)A.声音B.语言C.数字D.公式E.电码
7.14.语言符号的特性是(ABC)A.有声的B.声音和语意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C.具有一定模式D.借助感觉器官E.不表意
7.15.符号可以表示信号所无法表示的抽象概念,用以表述事物的(ABC)A.性质B.特征C.范畴D.用途E.标志
7.16.动态的图像包括(ACD)A.动画片B.照片C.电影D.电视E.漫画
7.17.非语言符号有(ABE)A.体语B.类语言C.文字D.程序E.艺术
7.18.系统科学认为,客观世界的构成因素是(ACD)A.物质B.新闻C.信息D.能量E.生物
7.19.以下属于对内容分析的一般性结论的有(BCE)A.是大量信息的全盘照搬B.是大量信息经高度筛选的抽样C.娱乐性信息分散人们注意力D.娱乐性信息集中人们注意力E.形式简单
7.20.当前的信息革命会对信息传播带来的变化有(ABCD)A.小型化B.个人化C.多样化D.分散化E.大众传播“泡沫”化并最终消失
7.21.如果消费者对某些广告的大肆宣传已感到厌烦时,广告仍然继续“狂轰滥炸”,其效果适得其反,这一现象说明了(ABDE)A.信息超量的后果B.信息低量的后果C.大众传播的麻醉性功能失调D.广告的功能失调E.信息流量的控制失调
8.1.在口语传播阶段人们使用的传播手段有(ABCE)A.烽火信号B.图画C.刻木D.书简E.声音
8.2.口头语言具有的特征是(AB)A.系统性B.抽象性C.特殊性D.一般性E.精确性
8.3.口语作为一种传播手段的缺点是(ABCD)A.不能离开发声的人而独立存在B.不利于保存信息C.传播范围狭窄D.影响到信息流传的精确性E.传播速度慢
8.4.报纸的特点是(ABCDE)A.信息容量大B.易于保存C.报道范围广D.内容详细E.受众选择性大
8.5.无线电广播的长处有(BCD)A.超越时空的力量B.传递信息极其迅速,时效性强C.受众面广,渗透性强D.用丰富的语言感染听众E.视听兼备,图声并茂
8.6.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共性是:大众传播媒介都具有(BE)A.保存性B.大量收集信息并大规模复制的特点C.选择性D.价格低廉的特性E.向全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特点
8.7.电视的不足之处是(BCD)A.超越空间的力量弱B.画面转瞬即逝C.制作费用昂贵D.不易携带E.视听兼备,图声并茂
8.8.麦克卢汉把下列传播媒介归为“冷媒介”的是(BCE)A.印刷媒介B.电话C.电视D.无线电广播E.有声电影
8.9.下列属于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著作的是(ACD)A.《媒介即讯息》B.《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C.《谷登堡的灿烂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D.《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E.《帝国与传播》
8.10.下列媒介理论中,属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是(BCE)A.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B.媒介是人体的延伸C.冷媒介和热媒介D.电子传媒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E.媒介即讯息
8.11.下列媒介理论中,属于梅罗维茨媒介理论的是(ACD)A.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B.媒介是人体的延伸C.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D.电子传媒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E.情境决定论
8.12.下列媒介理论中,属于英尼斯媒介理论的是(CD)A.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B.媒介是人体的延伸C.传播媒介的偏倚性D.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组织的形态,并常常转移权力中心E.情境决定论
8.13.依据英尼斯的观点,下列媒介中属于“偏倚时间的”媒介的是(ACD)A.羊皮纸B.电话C.石头D.黏土E.电视
8.14.依据英尼斯的观点,下列媒介中属于“偏倚空间的”媒介的是(BCE)A.羊皮纸B.电话C.石头D.印刷媒介E.电视
8.15.英尼斯认为“偏倚时间的”’媒介的缺陷有(BCE)A.不利于控制时间B.不利于控制空间C.不利于长久保存D.不便于运送E.仅为少数特权分子所掌握
8.16.下列有关“偏倚空间的”媒介说法正确的是(CE)A.不利于世俗制度的确立B.不利于控制空间C.光强调偏倚空间性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D.不便于运送E.无法传达口语传统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8.17.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缺陷有(ABE)A.忽视传播占有方式及使用情况的重要性B.把人类文明发展史等同于传播史C.使用的是静态的方法,缺乏动态分析D-忽视了人们通过媒介发生的相互作用而几乎只关注人们面对面交流中的相互作用E.走向技术决定论的极端
8.18.麦克卢汉认为,印刷媒介的作用有(ABC)A.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了视觉的作用B.在人类同环境的关系中造成了不平衡C.分裂了人类的感觉生活,阅读和思考成为个人化的行为D.各种感受器官可以同时受到刺激,处于和谐状态E.使整个世界似乎紧缩成了地球村
8.19.为了扬长避短,杂志更多的趋向于(ABCE)A.专门化。B.专业化C.图文并茂D.传递信息迅速E.满足于不同类型读者的要求和爱好
8.20.麦克卢汉划分“冷”“热”媒介的依据是(ABDE)A.信息的明确度B.信息的清晰度C.信息流量的大小D.信息接受者的参与程度E.信息接受者想像力的发挥程度
8.21.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ABCE)A.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B.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和文明的影响C.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的关注D.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因E.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
9.1.在大众传播学中,对受传者的研究包括(ABC)A.对受众率及其构成的研究B.对影响受众信息接受行为的中介因素的研究C.对受众、媒介、效果之间的关系的研究D.对社会功能的研究E.对社会信息反馈的研究
9.2.受传者是(ABCDE)A.信息传播的对象B.传播过程的要素之一C.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D:传播过程的积极参与者E.在传播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9.3.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有(ABCE)A.广泛性B.混杂性C.分散性D.显著性E.隐匿性
9.4.受传者对信息的选择过程是(BCD)A.选择性购买B.选择性接触C.选择性理解D.选择性记忆E.选择性欣赏
9.5.受众的动机主要有(ABDE)A.消遣娱乐B.获取知识C.获得经济利益D.满足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E.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
9.6.大众传播中的反馈具有的特点是(ABCDE)A.延迟性B.间接性C.代表性D.累积性E.量化性
9.7.受众的反馈的重要性表现在(ACDE)A.反馈是传播过程的不可缺少的要素B.反馈是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C.离开反馈,传播者无法了解受传者对信息的要求D.离开反馈,传
播过程便不完整E.离开反馈,传播者无法调节、改进信息传播
9.8.大众传播媒介能够满足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表现在(ABCE)A.大众传播媒介是联系社会的桥梁B.大众传播的内容可以成为社交中的话题C.接触特定的媒介信息内容,显示受众成员的兴趣D.大众传播媒介能成为“空中学校”E.通过媒介使用行为,彼此感到心理上的接近感、联系感
9.9.我国收集受众反馈的传统方法有(ABCDE)A.读者来信B.观众来信C.听众来电D.受众来访E.召开座谈会
9.10.受众调查中采集数据的方法主要有(ABCDE)A.面对面调查法B.电话询问法C.仪器记录法D.日记兼仪器记录法E.无线电全方位受众调查
9.11.下列属于受众的选择性因素的有(ABC)A.选择性理解B.选择性接触C.选择性记忆D.选择性回忆E.选择性反馈
9.12.传播学者解释受众选择性因素的观点有(ABCDE)A.认识连贯论B.认知不和谐论C.实用论D.使用与满足论E.可获得性论
9.13.受众调查的重要性表现在它是(ABC)A.掌握受众心理的重要途径B.充实、改进大众传播内容和提高传播效果的依据C.促进大众传播机构和受众之间联系的有效方法D.媒介获得利润的重要途径E.调查人员的“饭碗”
9.14.调查人员登门造访调查对象,进行当面问答,请调查对象当面填写调查问卷表的采集受众反馈数据的方法可称为(ADE)A.面对面调查法B.电话询问法C.仪器记录法D.当面访问法E.亲身询问法
9.15.读者调查的种类主要有(ABDE)A.读者概况调查B.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C.“节目检验”研究D.读者一非读者研究E.对读报用途和读者所得到的满足的研究
9.16.对读报用途和读者所得到的满足的研究的目的是(AC)A.调查受众读报的动机B.试图找出调查中“非读者”不读报的原因C.调查受众从读报中得到的满足D.调查受众从读报中得到的经济效益E.测定哪些读者阅读报刊中哪些内容
9.17.美国常见的听众、观众调查有(BD)A.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B.“节目检验”研究C.使用与满足研究D.“音乐节目受欢迎度调查”E.实地调查
9.18.下列方法中,被用于读者一非读者研究的方法是(CDE)A.辅助回忆的方法B.人口统计学分类法C.当面访问法D.邮寄问卷的方法E.打电话询问的方法
9.19.下列方法中,被用于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方法是(ADE)A.辅助回忆的方法B.人口统计学分类法C.实地考察法D.邮寄问卷的方法E.打电话的方法
9.20.下列项目中,属于大众传播中的定量化形式反馈的是(ABCDE)A.广播节目视听率B.电视节目视听率C.报刊发行量D.唱片销售量E.书籍销售量
9.21.在美国,广播收听率调查应运而生的重要原因有(BC)A.政府的重视B.广播的普及C.广告商对广播的兴趣D.受众的强烈要求E.传播学者的努力
9.22.大众传播的反馈的主要特点之一是(C)A.直接性B.一次性C.延迟性D.及时性
10.1.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分为(ACE)A.认知层面上的效果B.社会层面上的效果C.行动层面上的效果D.文化层面上的效果E.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10.2.构成每一个具体的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包括(ABCDE)A.传播内容B.传播者和受传者C.讯息载体D.媒介渠道E.传播技巧
10.3.从时间上考虑,可以将传播效果分为(AB)A.长期效果B.短期效果C.积极效果D.消极效果E.预期效果
10.4.从与传播者意图的关联上,传播效果可分为(BD)A.短期效果B.预期效果C.积极效果D.非预期效果E.逆反效果
10.5.从效果的性质上,传播效果可分为(CDE)A.短期效果B.预期效果C.积极效果D.消极效果E.逆反效果
10.6.大众报刊的特征是(BCDE)A.读者仅限于组织成员B.完全具备现代媒介产业的经营形态C.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的信息服务机构D.拥有巨大的发行量E.读者是“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受众”
10.7.从20世纪初到现在,传播效果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都有明确变化的是(BCD)A.传播观B.效果观C.媒介观D.受众观E.宣传观
10.8.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一(AE)A.个人的反应B.社会的反应C.个人的自发反应D.集合的自发反应E.对媒体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
10.9.短期的非预期效果包括(CD)A.个人的反应B.社会的反应C.个人的自发反应D.集合的自发反应E.对媒体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
10.10.20世纪以来,与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变化密切关联的有(ABCD)A.时代演进B.研究视角C.研究方法D.媒介环境E.研究成果
10.11.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进人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课题和领域有三个,它们是(CDE)A.“皮下注射”研究B.“有限效果”研究C.传播流程研究D.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E.“使用与满足”研究
10.12.英国学者D·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的理论主要有(ABD)A.常识理论B.社会科学理论C.议程设置理论D.现场理论E.培养理论
10.13.政党报刊的特点是(AE)A.以政论为主‘B.完全具备了现代媒介产业的经营形态C.以刊载低级趣味内容招徕读者D.面向的读者是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受众E.读者局限于组织成员和部分外围群众
10.14.霍夫兰等人的研究表明,制约传播效果的“条件”有(ABCDE)A.传播者的主观愿望B.传播主体C.信息内容D.说服方法E.受众属性
10.15.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是(BC)A.魔弹论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B.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C.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D.魔弹论的观点流行E.皮下注射论的观点流行
10.16.赫尔卓格认为使得人们喜爱知识竞赛节目的基本心理需求有(ACE)A.竞争心理需求B.休憩心理需求C.获得新知的需求D.夸张心理需求E.自我评价需求
10.17.构成传播流程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ACE)A.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B.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C.卡兹的《人际影响》D.英尼斯《传播的偏倚性》E.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
10.18.通过调查,贝雷尔森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利用形态,其中有获得外界消息的新闻来源和(ABCDE)A.日常生活的工具B.休憩的手段C.树立社会威信的手段D.社会的手段E.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10.19.研究人员通过对“伊里调查”全部调查数据重新进行分析,提出的理论假说有(ABCDE)A.政治既有倾向假说B.选择性接触假说C.意见领袖理论D.两级传播理论E.对大众传播媒介类型的概括
10.20.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主要有(ABD)A.强化效果B.结晶效果C.休眠效果D.改变效果E.警钟效果
10.21.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后,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括(ABCDE)A.议程设置功能假说B.沉默的螺旋假说C.知识格差研究D.培养分析E.编码与释码研究
10.22.20世纪60年代后,再次复兴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具备的新特点有(BCE)A.重视对“传播流程”的研究B.对“使用与满足”的形态进行系统的定量定性研究C.重视对
受传者使用动机产生的社会条件的考察D.社会调查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E.加强了对“使用与满足”过程的理论总结
10.23.20世纪70年代后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或假说的主题、内容各不相同,但有几个共同的特点,即(ABCDE)A.研究焦点集中于综合的社会效果B.研究焦点集中于长期的社会效果C.研究焦点集中于宏观的社会效果D.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E.密切结合社会信息化的现实
10.24.休眠效果理论说明(BC)A.信源的可信性完全决定着信息的传播效果B.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是极为重要的C.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D.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信源的可信性E.从短期效果来说,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10.25.一面提示法的优点是(ABE)A.能够对己方的观点作集中阐述B.论旨明快C.给人一种公平感D.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E.简洁易懂
10.26.两面提示法的优点是(CDE)A.能够对己方的观点作集中阐述B.论旨明快C.给人一种公平感D.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E.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
10.27.一面提示法的缺点(AE)A.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B.论旨变得比较复杂C.理解的难度增加D.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反而容易造成为对方作宣传的结果E.使说服对象产生心理抵抗
10.28.传播对象的属性通常包括(ABCDE)A.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B.人际传播网络C.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D.人格、性格特点E.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等
10.29.传播对象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包括(BCDE)A.级另0B.性别C.年龄D.职业E.文化程度
10.30.根据众多的研究成果,“明示结论”法使用的场合应该是(ABCD)A.在论题比较复杂的场合B.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场合C.在说服对象的理解能力比较低的场合D.在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E.在论题简单的场合 10.31.根据众多的研究成果,“不明示结论”法使用的场合应该是(BDE)A.在论题比较复杂的场合B.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场合C.在说服对象的理解能力比较低的场合D.在论旨比较明确的场合E.在论题简单的场合
10.32.卡兹等人在《个人影响》中提出的测定意见领袖的指标是(ABE)A.社交性B.生活阅历C.学历D.文化程度E.社会经济地位
10.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E)A.意见领袖总是集中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B.“自信心假说”认为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C.论题简单、论旨明确时最好用明示结论D.“一面提示”对文化水平高者的说服效果较佳E.对持反对态度的人来说,“两面提示”比“一面提示”更佳
10.34.传播对象的所有属性作为人们接触特定媒介或信息之际的“既有倾向”或背景,规定着他们对媒介或信息的(ABCD)A.兴趣B.感情C.态度D.看法E.传播效果
10.35.从自信心角度对个性倾向与一般可说服性的关系进行考察的是贾尼斯,1945年,他采用临床实验的方法,测试自信心强弱的三项指标为(ACE)A.社会不安全感B.竞争心理倾向C.委曲求全性向D.自我保护意识E.感情抑郁程度
11.1.根据“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传播媒介是重要的(BE)A.理论源B.信息源C.经济源D.关系源E.影响源
11.2.最早提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传播学家是(AD)A.M·E·麦库姆斯B.D·麦奎尔C.麦克卢汉D.D·L·肖E.S·温达尔
11.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ABC)A.着眼于认知层面B.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宏观的、综合的社会效
果C.暗示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D.这个假说中的“舆论”与历来的舆论概念不同E.认为传播媒介是拟态环境的营造者
11.4.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的理由是(BCD)A.现代新闻机构规模庞大B.没有一种对事实负固定责任的组织C.新闻“检查”机制的存在D.宣传活动的不同目的使新闻和事实原貌发生偏差E.传播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差异
11.5.从一系列研究实例来看,学者们考察“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的主要角度是(ABE)A.认知模式B.显著性模式C.理解模式D.记忆模式E.优先顺序模式。
11.6.韦伯对议题的分类包括(ABD)A.个人议题B.谈话议题C.敏感议题D.公共议题E.平衡议题
11.7.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有不同的特点。下列说法与研究结论相符的是(ABCDE)A.电视的热点化效果较为突出B.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C.电视总是挑出最主要的议题突出报道D.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E.报纸可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11.8.“把关”和新闻要素研究认为,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ACD)A.时空因素B.历史因素C.媒介的办报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新闻价值观和倾向D.社会文化规范E.媒介所在的城市
11.9.在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信息源是(AD)A.政府机构B.各社会团体C.新闻媒介D.垄断企业E.个人
11.10.在资本主义社会,政府机构、垄断企业进行信息操纵的手段通常有(AE)A.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B.制造新闻C.收买新闻记者D.进行暴力恐吓E.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
11.11.构成“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命题有(ACD)A.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B.“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C.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D.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E.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
11.12.诺依曼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状况的主要信息源有(AD)A.所处的群体B.学校的教师c.自己的配偶D.大众传播E.把关人
11.13.下列关于“培养”理论正确的说法是(ABCDE)A.媒介提供给人们的只是“象征性现实”B.它的基本观点是强调社会成员的“共识”C.被称为“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D.认为一般受众不可能对媒介内容中的虚构成分作出判断E.拟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11.14.“培养分析”认为电视的独特优势是(ABCDE)A.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受众的接触时间最长B.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C.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D.现代人从幼年起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加以区分E.电视能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中去
11.15.文化指标研究包括(ADE)A.制度分析B.功能分析C.结构分析D.培养分析E.讯息系统分析
11.16.霍尔认为受众的“释码”包括的类型有(ABC)A.同向解读B.对抗式解读C.妥协式解读D.选择式解读E.命令式解读
11.17.下列关于“上限效果”的说法正确的是(CDE)A.能够消除“知识沟”的存在B.“上限”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存在的C.“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中是存在的D.在人的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中,“上限”是不存在的E.“上限效果”假说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可以实现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幼稚的
11.18.“知识沟”理论的研究领域包括(ABC)A.罗杰斯倡始的“始新与普及”研究B.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开发研究C.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D.霍尔的编码与释码研究E.霍夫兰的批判学派研究
11.19.培养理论又称为(ABC)A.培养分析B.教化分析C.涵化分析D.内容分析E.文本分析
11.20.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的特点是(ABCD)A.双向性B.信息内容和传播对象的特定化C.媒体功能的融合D.国界的消失E.实现信息平等
11.21.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播效果研究关注的新课题包括(ABCDE)A.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B.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C.“信息沟”、“知识沟”与社会平等D.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E.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
11.22.艾玛蒂等人为上限效果假说提出的论据有(ABC)A.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B.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C.现有知识已达到的上限D.传播者本身具有的上限E.社会的发展具有的上限
11.23.蒂奇诺认为,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有(ABCDE)A.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B.传播技能上的差异C.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D.社交范围的差异E.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11.24.我国的传播效果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特点有(ABCDE)A.现状把握型调查多B.经验总结型调查多C.学术探讨型调查少D.理论研究型调查少E.对理论模式的总结不足
11.25.我国现阶段的传播效果调查可以分为(ABD)A.媒介接触调查B.评价性调查C.实地调查D.专题调查E.虚拟调查
11.26.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是(ACD)A.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B.意见领袖C.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D.缓和社会各异质部分的矛盾与冲突的“熔炉”E.社会现实的制造者
12.1.关于传统学派的说法正确的是(ABDE)A.托庇于社会科学B.属于人文科学C.是“科学家”D.围绕传播的规律E.注重如何传播
12.2.从德国前往美国从事过传播研究的是(ABDE)A.卢因B.拉扎斯菲尔德C.霍克海默D.阿道尔诺E.马尔库塞
12.3.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有(ABCDE)A.霍克海默B.马尔库塞C.阿道尔诺D.哈贝马斯E.弗洛姆
12.4.关于批判学派的“传播与意识形态研究”,英国批判学者加纳姆归纳的观点是(ABCDE)A.媒介有巨大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影响力B.这种影响力主要通过议程设置功能发挥出来C.经过过滤的“议题”,一般采取支持现存制度的立场D.媒介标榜的“中立”给人一种可信赖感E.资产阶级媒介的传播者的立场与价值观同人民是基本对立的
12.5.我国曾流露出批判学派的思想倾向的人物有(AB)A.于磊焰B.彭程C.王志兴D.林珊E.徐崇温
12.6.批判性传播研究中的三个探讨方向是(ABC)A.意识形态B.政治经济C.大众文化D.道德法律E.宗教影响
12.7.对实证研究、实证方法啧有烦言的有(ACDE)A.传播学批判学派B.传播学传统学派C.西方马克思主义D.哲学上的非理性思潮E.艺术上的浪漫主义
12.8.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进行首次合作时双方的代表人物是(AE)A.拉扎斯菲尔德B.卢因C.霍克海默D.勋伯格E.阿道尔诺
12.9.目前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BCDE)A.马泰拉特B.哈贝马斯C.詹姆斯·哈洛伦D.努登施特伦E.哈默林克
13.1.电脑联网业的特征包括(ABCDE)A.电脑网络具有连接网上的任何用户,使之共享网上信息资源的基本性能B.互动性和反馈效果强C.功能多样性D.信息传受双方的角色可
以互换E.网上传播是非实时的非同步传播
13.2.数字化技术的特点有(ABDE)A.无任何失真B.能以光速传输C.即模拟技术D.可无时限地保存E.计算机可以处理其信号
13.3.数字化技术带来的虚拟现实能够彻底改变传统的(ABCDE)A.教育方式B.训练方式C.研究方式D.设计方式E.实验方式
13.4.在我国,已建立网站的广电媒介有中央电视台和(ABCDE)A.中国教育电视台B.北京电视台C.西湖明珠电视台D.岭南视听信息网E.香港电台
13.5.信息产业包括(ABCDE)A.电子商务B.软件开发C.有线电视经营D.通讯产业E.信息咨询业
13.6.数字化技术的功能有(ABCDE)A.存储和传输tB.数据压缩C.解压D.解码E.编码
13.7.信息高新科技对传播理论的影响是(ABC)A.电子传媒与印刷传媒的界限的模糊化B.职业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在信息把关方面的角色界限的模糊化C.点对面传播与点对点传播之间的界限的模糊化D.新闻与广告的界限的模糊化E.信息的真实与虚假的界限模糊化
13.8.在英国,加入互联网的报纸有(ABCDE)A.《每日电讯报》B.《金融时报》C.《新科学报》D.《卫报》E.《泰晤士报》
13.9.下列对数字化时代受众的认识正确的是(ABCDE)A.受众的选择权更大B.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增强C.媒介是人体的延伸D.信息选择方面以“拉”为主E.传受双方的角色界限日益模糊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 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与工作能力成为了即时之需。因此, 德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形成了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应用型高等教育。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传统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已无法适应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的需要。而承载精英教育的老牌、名牌院校培养的人才大多研究性较强, 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就此, 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为创办时间较短、区域优势不明显的新设院校提供了错位竞争的契机。不少新设院校积极寻求改革, 突出自身特色, 多设置应用学科专业, 面向行业培养学以致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随着学校办学定位的转型, 课堂教学也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积极实行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代替知识培养的系统性, 这种课堂教学改革的转变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在理论的学习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理论性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将以笔者所教授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传播学概论》为研究对象, 探索应用型大学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二、《传播学概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多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应用知识能力, 这使得理论性课程教学遇到了难题, 大多数理论课程强调的是知识系统的建构和基础理论的讲解, 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播学概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极强的课程, 它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传播学概论》课程主要向学生讲授传播的历史发展、传播的结构、传播类型、受众理论以及效果理论等。传播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 起源于欧美, 内容既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等行为科学, 又涉及到信息论、控制论、统计学等信息科学。由于其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源于欧美国家, 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如果《传播学概论》的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讲述方式上, 理论教学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往往只是对基础理论机械地记忆, 不能建立合理的实际联想, 很难把课堂教育内容和实际建立联系, 致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本用不上, “学而无用”。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不相符的。因此《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传播学概论》教学改革新思路
1. PBL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为了提高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传播学概论》的课堂上把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呢?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PBL教学模式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 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PBL强调的是以现实问题为核心, 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 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 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 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 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特点, 笔者在《传播学概论》的课堂上强调以学生自主地解决真实情景的问题为中心, 提高学习者有效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思维能力, 从而有效地将这种能力迁移到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如何将真实情景置于课堂之中,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笔者主要采取的是情境模拟教学法和案例讨论法。
2. 情景模拟教学法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 教师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提出一个接近于真实问题的情境, 选派若干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情景模拟, 其他同学进行观察,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相关传播理论, 引发讨论, 总结其核心内容。例如在讲授“符号与意义”这一问题时, 教师选派四个学生, 两个学生一组, 以玫瑰花为道具, 分别演绎男生向女生送玫瑰花表达爱意和中共地下党以玫瑰花为暗号接头的两个情境, 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两组情境中玫瑰花是符号, 而其所表达的意义却不同, 为什么?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即“符号与意义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情境在符号与意义的对应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情境并不一定均由老师制定, 学生也可以自主提供素材, 这种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例如在讲授“非语言符号的类型与功能”时, 教师将学生分为八个组, 学生自己设置情境分别演绎眼神、距离、服装、气味等不同类型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作用, 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性,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较为抽象的内容,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学生都被纳入到课堂这个具体的环境中,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有效地创造教学情境。从而实现PBL教学模式中以“问题”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双方实现有效互动。
3. 案例讨论法
依据PBL教学模式的思想, 案例讨论法也是笔者在课堂上使用的主要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 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为具体、生动的案例, 从而以案例的形式把学生置于鲜活的现实问题之中。针对案例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 使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出相关理论。案例讨论法在《传播学概论》课程中的运用, 有助于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以及理论的理解。案例讨论方法在课堂上的使用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案例的选择;二是讨论的组织方式。
由于《传播学概论》课程多开设在新闻专业、传播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等, 这些专业的学生需具备一种专业素质, 即关注时事。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时效性, 不能一个案例用十几年。同时, 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当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 教师在案例中提出问题, 学生在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得案例与课程内容的讲解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在讲授群体传播中集合行为中, 笔者并没有以群体传播的概念、群体传播的特殊传播机制等一些理论知识为出发点, 而是以发生在2011年的抢盐风波为案例, 首先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去, 让学生主动了解抢盐风波发生的整个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抢盐过程中个体的行为、情绪如何受到群体的影响, 以及“碘盐防辐射”和“碘盐库存不足会涨价”这些谣言是如何产生的, 从而引出群体传播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即群体传播的特殊传播机制, 以及流言和谣言产生的社会环境。以时效性较强的案例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传播学知识, 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讨论形式的组织对于案例讨论法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PBL教学模式强调以“合作学习”为课程运作模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由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传播学概论》上如何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笔者主要采用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的方法。
学习小组的建立既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也是《传播学概论》课程内容的需要。传播学作为一个舶来品, 它的核心理论都是由欧美的学者提出的,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 中国学者还没有提出经典的传播学理论。因此《传播学概论》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多是建立在西方的政治文化背景下, 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这些经典理论会出现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是教材上没有的知识点, 需要通过讨论来学习。同时, 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多提出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 而我们知道现在大众传播中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 学《传播学概论》不可能不考虑新媒体, 而传播学的多数经典理论缺乏对于新媒体的研究, 这就要求教师要补充关于新媒体的内容。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发展性, 讨论是理想的学习方式。因此建立学习小组, 学生展开讨论是《传播学概论》本身课程内容的需要。
同时, 建立学习小组, 学生展开充分地讨论, 实现“合作学习”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学习小组的讨论分为课外与课堂两组形式。讨论的有效实施需要学生在课堂外阅读相关书籍, 搜集相关资料, 学习小组可以把讨论放在寝室、餐厅等日常生活场所, 在讨论中充分的预习, 增进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 教师引入案例, 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辩论, 既符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促使学生把传播学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又培养了学生批判思维的能力, 在讨论与辩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驳斥他人的观点, 这种思维方法的培养学生将会受益终身。同时, 在案例的讨论中, 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得到提高。
案例讨论法在《传播学概论》课堂中的应用可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四、结语
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要求抓住学生未来职业领域的实践性特征进行教学, 作为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传播学概论》课程, PBL教学模式的引入, 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提高, 在真实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而教师成为了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而不是形成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 笔者认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学不能致用”的问题。
摘要: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以现实问题为核心,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播学概论》以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为主导思想, 运用情景模拟法和案例讨论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以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代替知识培养的系统性。
关键词:《传播学概论》,PBL教学模式,情境模拟教学法,案例讨论法
参考文献
[1]杨先起《.传播学概论》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初探[J].新闻世界, 2009, (9) :188-189.
[2]宫京成.新闻学专业理论课程“讨论课教学模式”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9) :137-138.
这个月读了《传播学概论》这本书中关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了解了大众传播的发展,什么是大众传播及其特点,以及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对传播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世道。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大众传播的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得它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的信息系统。
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类型的传播所不具有的性质和特点。理解这些性质和特点是我们把我大众传播的本质出发点。
那么什么是大众传播呢?简单的理解就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就是大众传播,我们每天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就是在接触大众传播。不过这种简单的理解不能帮助我们把握大众传播的实质,要把大众传播作为社会科学考察的对象,就必须为它下一个较为严谨的定义。
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的定义是“大众传播是即现代印刷和广播、电视等影像和声音媒介组织运用法人资金,借助高科技和产业化手段,在国家调控的范围内向未知的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产品的实践活动。”
关于什么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的这个定义将大众传播的主体表述为“媒介组织”更为确切。
实际上,由于大众传播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出它的全部特征,结合传播学的宗旨,对这一概念作出的界定是: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从以上定义出发,与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这些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电视台以及大量发行为目的的各种音乐、影像制作公司。在西方国家,媒介组织以公共法人和企业法人形态为主;在我国则以采取企业经营方式的公有制事业机构形态为主。这个特点说明,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印刷技术以及电子传播技术的进步。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受众是一个模糊的集合概念,并不特指社会的某个阶层或群体,而是指社会上所有的“一般人”。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也意味着它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大众传播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产业,期产品价值是通过市场得到实现的,人们无论从印刷媒介还是从电子媒介获得信息,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说明大众传播的信息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但是另一方面,信息产品又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一般物质产品不用,人们对它的消费主要是精神内容即意义的消费。意义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型;二是没有灵活有效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大众传播过程的单向作用性质为它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这个特点是由以上五个特点所决定的。换句话说,由于大众传媒是从事信息的大量生产和传播的信息产业,由于它的内容与社会观念、价值和行为规范具有直接关系,由于传播过程的特殊性赋予它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从以上对大众传播基本特征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中来理解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备这些功能,而且起着突出重要的作用。拉斯韦尔是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为全面分析的人。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美国学者赖特继承了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在这里,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起来尤为重要的作用。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其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是一致的。
3、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既是在家庭、学校等群体中进行的,也是在特定的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这个功能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继承”功能是相对应的,也有一些学者称之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4、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等。大众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提供娱乐,尤其是在电视媒体中,娱乐性的内容占其传播信息总量的一半。
(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施拉姆把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遗产继承归入政治功能的范畴,而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归入一般社会功能的范畴。施拉姆分类法的重要贡献就是明确的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了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不仅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施拉姆的这个观点已经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证实。
大众传播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在大众传播诞生以前,人类经过了以口语和手抄文字传播为主的漫长时代。15世纪40年代,古登堡在中国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机,是信息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19世纪30年代之前,印刷媒介尤其是报纸已经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是19世纪30年代的事情,其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以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在这个过程中,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由“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二是有政党经费运营向市场运营和企业运营的船业,只有到了这个时期,报纸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大众传播时代的起点是19世纪30年代以后,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电子媒介的出现。1838年,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美国开设了第一条电报线路。此后,这种“闪电式的传播线路”迅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通信网络。电报本身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而作为现代中药传播媒介的通讯社,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与电报不同,电影一开始就是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的。电影的发展十分迅速,自1895年巴黎出现第一家电影院以后,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由“一个新奇的玩意”进化成了一种主要的大众娱乐形式。早期的电影内容良莠不齐,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影很快发展成为包括生产、发行和放映在内的大规模产业,成了艺术、娱乐、商业和现代技术的融合。
电影虽然创造了新的大众文化,但它并没有进入一般人的家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是广播。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收音机越来越趋于小型化、便携化,价格越来越低廉,成为现代人获得信息和娱乐的便利媒介。
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就是电视媒介的出现和发展。电视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使得电视迅速成长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主要的大众传媒。
在电视出现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媒介拥有如此众多的受众和普遍的影响。电视的吸引力来自于它的媒介特性:电视集视听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的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电视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像。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接触大众传媒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大众传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
——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判断题:
1.模式是理论的简化形式(正确)。
2.传播效果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有赖于对“传播效果”概念本身的拓展。(正确)
3.按照罗杰·布朗的定义,政府的战时动员、商家的消费广告、教师的授课、家长的教育,都出属于宣传活动。(错误)
4.“信息娱乐”实质上是市场对大众传播侵蚀的产物。(正确)5.收视率是衡量电视节目价值的唯一指标(错误)
6.对美式传播学研究来说“大众传播理论之大部分(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研究的是效果问题”(正确)
7.把关人的概念,最早是由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所提出的。(错误)8.有限效果论又被称为“最小效率定律”,甚至是无果论(正确)9.拟态环境是大众传媒介造就的一种“假环境”,它对于社会来说极其有害(错误)10.通常而言,媒体从业者与医生、律师、教师一样,应该是专业人士而非业余爱好者。(正确)
11.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一修正案,其内容包括“国内不得制定任何法律…限制言论和出版自由(正确)”
12.传播就像血液流经人的心血管系统一样流过社会系统,为整个有机体服务。(正确)13.第四势力的说法,是对世界各国大众媒体所承担的政治监督功能的一种准确的描述。(错误)
14.发展传播学研究大众媒介与落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勒纳、施拉姆、罗杰斯等)(正确)15.自由主义传播思想起源于美国。(错误)
16.大众传播的传播者通常是职业化、组织化的(正确)
17.《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是1947年由哈钦斯领导的“新闻自由委员会”发布的.(正确
多选题:
1、交通广播是如今最成功的业务化频率之一,它发挥了广播媒介的哪些优势?
a广播的时效性强,它可以及时传递路况信息。c广播诉诸听觉,具有伴随性,适合司机使用。
2、下列哪些理论,是在美国总统竞选时期进行调查后提出的?
A. 两级传播论、c、议程设置论
3、把关人对信息采取的行动包括(搜集、过滤、加工、传播)
4、在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中,哪些层次中人际传播是不可或缺的?(b爱河归属的需要、c社会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5、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受众解码的方式有三种,包括(a偏好式、b妥协式、c对立式)
6、下列机构,属于美国的全国性无线电视网的有哪些?cbs、fox、nbc、abc
7、下列属于定性研究方法的是?话语分析、民族志、小组座谈
8、下列说法中,符合人类传播演进规律的是? 人类总是不断发明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媒介
新媒介的发明速度越快越好,其传播能力也越来越大
传播演进是文化积累的要求,更是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产物 9下列说法中,对议程设置理论解说正确的是?
它是麦库姆斯和肖在查普尔调查之后正式提出的 该理论为,媒介为受众设置了议程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说对该理论的研究影响很大
10关于发展与传播的问题,主要的理论模式包括(A现代化模式,B依附理论模式,C参与模式
11下列哪些线性属于传播学所研究的对象?A传播中外,咸使知闻,C这位候选人在社交网站上设立主页,传播自己的政见,树立良好的形象D小道消息传播的最快
12下列研究中,对理解群体传播效果有价值的包括(A谢里夫的群体实验,B阿西的群体压力研究,C卢因的食品习惯改变实验)
13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包括?(物质、能量、信息)
14下列传播效果论种,属于有限效果阶段的包括(两级传播论、态度劝服理论)
15下列现象中,哪些体现了符合的发展性?(A原始人逐渐创造了口头语言B电影产生后,人类逐渐创造了视听语言体系C互联网出现了“颜文字”等)
16传统上,广播使用的符号体系包括(人类语言、音乐、音响:除人类语言和音乐之外的其他声音符号)
单选题:
1“媒介即讯息”的提出者是?b麦克卢汉
2传播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一“佩恩基金会研究”的内容是?d电影对儿童的影响
3“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句诗及其背后的故事,体现了人际传播的那个特性?c私密性
4谁提出了“顽固的受众”的说法?d雷蒙·鲍尔
5按照戈尔丁·麦奎尔的传播效果类型图,社会化效果属于?d长期的无意图的效果。6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什么?d知识与创意 7下列不属于定量研究方法的是?d叙事分析法
8梅尔文·德福勒认为,美国大众传播内容系统的核心是?低级趣味内容 9《参考消息》的创办,符合哪一条态度劝服规律?d防疫论 10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c施拉姆 11传播对应的英文单词是?A,communication 12控制分析是对五W中的哪个部分的研究?A,传播者
13《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性节目发挥的主要社会功能是?B,引导舆论
14如果说“阳春白雪”通常指的是高雅文化,那么“下里巴人”则是?A大众文化 15“传播的偏向”是谁提出的?A,英尼斯
16下列成语可用于形容大众文化的是?B,下里巴人
17霍夫兰在二战后期对士兵“速胜论与持久战”态度的研究,关于其结论正确的是?B,一面说对强化态度更有效,而两面说对改变态度更有效
18《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的作者是?B,哈罗德·拉斯维尔
19对漫画《比戈特先生》的研究发现了什么?C,选择理性解会减弱信息的效果 20“克林顿:只是普通人”的宣传使用了哪一种宣传技巧?B,平民百姓法 21《伟大的美国价值观测验》支持了哪一种效果观?D强大效果论
22创新扩散研究的一项最有影响的实证研究是?B杂交玉米种子推广研究 2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于哪个世纪?(20世纪)24女性主义媒介研究者可能对下列哪项研究不感兴趣?D对乳腺癌健康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
25奥斯古德·施拉姆人际传播模式,属于以下哪一种(B控制论传播模式 26怀特认为,报纸编辑在大众传播过程的角色是?(C把关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 无分。
1.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观点,属于斯蒂芬森的是()A.社交性
B.工具性
C.目的性
D.游戏性 答案:D
2.1920年,李普曼在()中提出了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的问题。
A.《自由与新闻》
B.《舆论学》
C.《传播模式》
D.《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答案:A
3.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用“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指称()A.流行文化
B.通俗文化
C.大众文化
D.商业文化 答案:C
4.传播学的四种理论建构类型中最有影响的是()A.归纳理论
B.演绎理论
C.机能理论
D.模型 答案:C 解析:(P65)机能理论综合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成分,既强调数据,又重视解释,因而成为最
有影响的理论学说。
5.受众控制主要体现在()A.前馈
B.反馈
C.进行受众调查
D.舆论监督
答案:B
6.下列对维纳的研究成果表述不正确的是()A.创立控制论
B.认为信息就是我们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
C.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D.撰写《科学与信息论》 答案:D
7.下列传播学者中首先将媒介与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探讨的是()A.麦克卢汉
B.英尼斯
C.施拉姆
D.德夫勒 答案:B
解析:(P190)麦克卢汉的研究以将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探讨而著称,而真正首先
开拓传播学中这一研究领域的,则是他的老师英尼斯。
8.媒介分析的研究客体是()A.传播者
B.受众
C.内容
D.渠道 答案:D
9.用实验证明,趋同行为的动机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的是()A.曼德尔
B.罗杰斯
C.阿什
D.马丁 答案:C
10.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共同缺陷是()
A.概念界定不够清晰
B.缺乏批判精神
C.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
D.学术观点过时 答案:C
11.批判学派和传统学派的根本差异是()A.研究方法 B.研究对象 C.研究立场
D.研究内容 答案:C
解析:(P331)传统学派是肯定现状、服务现状,而批判学派是批判现状、否定现状。这种对
传播现状的不同的立场与态度取向,是两大学派所有分歧的根本之所在。
12.“传播单位”模式由()提出。
A.竹内郁郎
B.申农-韦弗
C.奥斯古德
D.施拉姆 答案:A
解析:(P49~50)申农—韦弗模式属于传统的线性模式;由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合作提出的模式
属于控制论模式,并从中引申出“传播单位”的思想。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则在其基础上稍作改进,正式提出了“传播单位”模式。
13.怀特的把关研究提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A.把关信息
B.把关过滤信息
C.冗余信息
D.有效信息 答案:B
14.把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的是()A.申农
B.维纳
C.德夫勒
D.香农 答案:A
15.内容分析的对象是()A.表面讯息
B.隐含的深层内容
C.语境
D.主体 答案:A
16.经济控制在资本主义国家具体表现为()A.广告
B.税收
C.登记
D.行政
答案:A
解析:(P142)经济控制的关键在媒介的所有权上,这个问题在资本主义国家具体化为垄断与
广告两个方面。故选A。政治控制主要是政府控制,B、C、D项均属政府控制的具体内容和手段。
17.人脑的()可以用来解释“休眠效果”
A.喜新机制
B.忘却机制
C.逆反心理
D.记忆机制 答案:B
18.批判学派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的“总体性”方法,用总体的目光审视传播。
A.卢卡奇
B.葛兰西
C.霍克海默
D.阿特休尔 答案:A
19.互联网是()A.单一型媒介
B.复合型媒介
C.第三媒介
D.传统媒介 答案:B
20.把关模式“试图描述在新闻事件与最终的接受者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是()
A.麦奎尔
B.麦克内利
C.怀利
D.巴斯 答案:B
21.《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的作者是()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答案:A
2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主要运用了()A.归纳理论
B.演绎理论 C.机能理论
D.模型 答案:D
23.()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指出,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里,平等将成为社会的核
心价值。
A.麦奎尔
B.罗杰斯
C.贝尔
D.霍尔 答案:C
24.针对传播主体展开的研究是()A.内容分析
B.议题设置
C.媒介研究
D.控制研究 答案:D
25.美国第三届总统()曾宣称“宁要报纸,不要政府”。
A.林肯
B.华盛顿
C.杰弗逊
D.富兰克林 答案:C
26.()将政府操纵新闻制造的人为事件称为“伪事件”。
A.阿特休尔
B.施拉姆
C.弥尔顿
D.波尔斯丁 答案:D
27.()提出“知识沟”理论假说。
A.诺伊曼
B.松伯格
C.蒂奇诺
D.艾蒂玛 答案:C
28.韦伯对议题的分类不包括()
A.个人议题 B.谈话议题
C.敏感议题
D.公共议题 答案:C
29.下列属于定性研究法的是()
A.抽样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因素分析法
D.控制实验法 答案:C
30.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信源的可信性
B.媒介的权威性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
D.内容的说服力 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 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 未选均无分。
1.下列关于“潜网”的说法正确的有()A.就是关系网
B.媒介将违规者除名是潜网的直接表现
C.是一种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
D.任何媒介都担负者社会控制的职能
E.潜网的控制是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 答案:C^D^E^ 2.印刷媒介受众调查包括()A.读者概况调查
B.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
C.对读报用途和读者所得到的满足的研究
D.读者—非读者研究
E.音乐节目受欢迎度调查 答案:A^B^C^D^
3.下列关于麦奎尔传播功能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有()A.同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密切联系 B.“个人社会化”是其观点的出发点
C.把传播的个人功能纳入到“使用与满足”理论 D.把传播功能和受众动机等同起来 E.提出大众传播的“动员功能” 答案:A^B^C^D^E^ 4.报纸的特点是()A.信息容量大
B.保存信息的能力强 C.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 D.时效性较差 E.廉价
答案:A^B^C^D^E^ 5.内容分析的一般性结论是()A.大众传播的内容只是从它所得到的信息中进行高度的抽样
B.受传者所吸收或使用的信息,又是从大众传媒中过滤出来的抽样
C.大众传媒的,娱乐性的远远多于消息性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社会大众对重要问题 的注意力
D.大众传播为了引吸受众,大多追求内容平易,形式简单,层次较低 E.指出信息的实质是减少收信人的不确定性 答案:A^B^C^D^ 解析:(P149~150)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热媒介
答案:热媒介: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度清晰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像力发挥程度低。2.传播效果
答案: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即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另一方面
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3.工具说 答案:工具说:是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一种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传播属于工具性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传播行为既有目的性,又有认知性。4.自信心假说
答案:自信心假说:贾尼斯认为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这一结论,被称为“自信心假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信息流量失控会造成什么危害? 答案:答案暂无
2.信息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答:首先,就大众传播领域来说,层出不穷的传播新技术,将使传播出现多样化、小型化、分散化以及个人化的局面。其次,传播新技术促进社会信息的加快流通和信息量急剧增长,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将带来深刻的变革。
3.卡特赖特的研究提出的劝服有效包含哪些原则? 答案:答:(1)信息必须引人注目。(2)应使受传者从感受转变为一种认识。
(3)应使受传者认识到该事宜对他只有利而无害。(4)应使受传者采取行动的途径简便、具体、直接。4.怎样正确理解“可读性”?
答案:答:可读性是同信息交流直接相关的一个问题,是由西方新闻界首先提出来的。它指的是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由于广播电视的发展,还可以把它延伸为广播新闻等节目的可听性和电视新闻等节目的可视性。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可读性与趣味性混淆起来。5.网络媒体有哪些重要特征?
答案:答:(1)共享性,即电脑网络具有连接网上的任何用户,使之共享网上信息资源的基本性能。
(2)互动性,由于这一特征,网络传播活动中的反馈环节大大加强。
(3)传播方式的兼容性,既可用于人际传播,又可用于群体和组织传播,更可用于大众传播。(4)开放性,网络上大量的信息内容是对所有网络用户公开或对所有专门付费索取特定的信息服务的网络用户公开的。
(5)从理论上讲,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成为信息提供者,并且传受双方的身份可不断互换。(6)信息接收时间由用户自己掌控,信息接收行为与传递行为不必同步。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9分,第2小题14分,共23分)1.从研究方法看,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答:(1)科学性。传播学研究是一种有理论指导、有控制手段的程序化的科学认识活动。①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传播学研究一般都有比较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是由一定规则和结构组织起来的求证过程,通过有目的的调查与研究,检验理论假设的正确性,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②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传播学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控制机制,确保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③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人们对传播研究中所得出的有关结论和数据都要进行一系列严格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并采用统计手段检验其显著性和客观实在性。④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从成果上看,传播学研究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所得出的结论与原理不是偶然的、不可复现的,而是只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便必然会产生和再现的。(2)操作性。传播学研究与传统新闻学研究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它摆脱了传统思辨哲学的影响,非常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以操作性见长。传播学研究的这种操作性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其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分布上:①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做出符合实际的描述。②解释,即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做出解释。③预测与控制。传播学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仅仅是为了“解释世界”,而且也是为了“改造世界”。
(3)综合化与定量化。现代传播学研究由于其面向实际的操作性要求,越来越强调测量的可靠性和研究的有效性。这就要求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综合化、定量化。所谓“综合化”是指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所谓“定量化”是指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目前,定量分析已成为世界传播学研究的主流。2.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基本特征、长处与不足各是什么?两者相对比,可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答:传统学派注重挖掘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出发点与着眼点都紧扣具体的传播实践,都与人们的实际传播经验密切关联,其研究方法及成果都带有十分突出的、十分明显的经验色彩,所以又有经验学派之称。其长处在于:研究的成果往往能够直接用来指导传播实践,特别是对开展卓有成效的传播活动作用更大。其缺陷在于:对现存社会及其传播体制持一种非批判的肯定态度,因此,总把自己置于现存秩序“之内”,把现存秩序当做一种固定不变的既定事实接受下来,从而自觉不自觉地以维护现存秩序为己任。总之,传统学派奉行的是同现存社会相一致、相调和的“服从主义”。与之相反,批判学派的基本特征则是,对现存社会持一种无情批判的否定态度,因此批判学派总是力图站在现存社会秩序“之外”,拒绝承认现存秩序的合法性,并自觉地以批判现存秩序为己任。于是,批判学派主要致力于传播现象之深层背景的考察,更注重传播与传播体制的阶级性,更强调传播与社会的联系,故而其研究有高屋建瓴、振聋发聩、大刀阔斧之势,令人有酣畅淋漓、茅塞顿开之感,这是其长处。批判学派的不足在于:忽视或根本就无视对传播自身规律的探讨,置实际经验和具体问题于不顾,一味进行大而无当、天马行空的高谈阔论,远离传播实践,结果其研究大多无助于指导人们从事传播活动。
总之,两相对比,传统学派偏重于传播的小规律,批判学派偏重于传播的大问题;传统学派实际在维护传播现状,批判学派则旨在否定传播现状。也就是说,传统学派在传播理论上虽然颇多建树,但却很少对传播现象提出根本性的质疑;相反,批判学派虽然无情地撕破现实的虚假面纱,将它的丑恶暴露出来,但却很少提出有益于传播活动的科学学说。
种问题。②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传播学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控制机制,确保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③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人们对传播研究中所得出的有关结论和数据都要进行一系列严格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并采用统计手段检验其显著性和客观实在性。④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从成果上看,传播学研究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所得出的结论与原理不是偶然的、不可复现的,而是只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便必然会产生和再现的。
(2)操作性。传播学研究与传统新闻学研究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它摆脱了传统思辨哲学的影响,非常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以操作性见长。传播学研究的这种操作性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其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分布上:①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做出符合实际的描述。②解释,即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做出解释。③预测与控制。传播学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仅仅是为了“解释世界”,而且也是为了“改造世界”。
【传播学概论总结】推荐阅读:
中传媒传播学概论06-11
自考本科传播学概论11-07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10-03
传播学概论2018秋在线作业答案09-28
传播公司实习总结05-24
学校网络文明传播总结09-25
网络传播学笔记06-05
公共传播学论文06-13
经典传播学案例07-26
北大传播学考研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