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稿(通用5篇)
成长是每个人不变的话题,而作为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就是关于成长的话题,因此我做以下教材分析:(承上启下的过渡语。)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伤仲永》这一课处在“成长篇”这一单元里,也正是学生塑型和和价值观正确引导的阶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体悟一些道理,使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想成才后天的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言文知识,积累文言文字词及句式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随笔形式,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谈个人启示。
教学重点:理解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并学会寓事于理,纵向对比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文言文字词与句式的归纳。
二、学生学情分析:
首先,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很薄弱,紧紧在七年级上册中学过几篇简单的古文,而且文言文的语感和逻辑现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出入,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发怵的,因此在教学生要注意情境的导入,给学生一个被吸引的学习环境。
其次,这一学段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已经到达一定阶段但是总结概括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和锻炼学生们的总结概括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再次,学生的写作也正处在一个初始的阶段,对于中学的写作要求还尚未熟识,因此在教学过程和文章分析中要有意识的渗透写作方法,积累和提高写作方面的知识和水平。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作为一节古文课,我要采取“引导――合作――探究”的方法。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从中使用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音频、视频。在课堂上主要引导学生自主的合作探究分析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文章的主要思想。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欲”在情境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学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依靠学生的积累以及课前的预习和资料的查询,自备文言文工具书,在课堂上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归纳最后在辩论中深化感悟。
四、教学过程:
名言导入: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也知道“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么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么一篇文章,看看一个天才是怎样堕落的,看看小小的我们的未来是多么的明媚!
引入课程:《伤仲永》王安石
首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一个检查,让学生们分小组合作整理出最饱满的王安石资料库,找小组代表回答,比一比看谁找得多记得多。再由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王安石的泉币资料,让学生稍作补充笔记。
接下来是朗读课文。语文中的“听说读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因此,要以各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第一遍:播放示范朗读,学生画好停顿幅,第二遍:再次播放示范朗读,学生跟读。第三遍,一边播放朗读一边播放视频(文章内容)是学生边边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次,小组间合作圈点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再全体同学一起讨论。最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扫除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再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每小组出一个代表讲述故事内容。再通过讲述回归文本,翻译全文。
再次,疏通全文后进入课堂的难点――归纳文言文字词、句式。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句式。
紧接着从难点学习过后理解了文章的细节,就是锻炼学生的提升概括能力。小组件的讨论探究文章主要说明的什么道理,突出的写作特点。最后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下升成结论。
最后,开展课堂小辩论赛。针对成才的关键:天资聪慧和后天教育两方进行辩论。在“说”中提升总结归纳的能力和口才。
作业布置:“写”采用寓事于理或纵向对比的写作方法,假如你是成年的方仲永,现在写一份忏悔录。
附板书设计:
幼时―― 指物作诗立就―― 天资聪慧
↓ ↓ ↓ ――― 不
少年(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减 使 →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 ↓ ↓ ――― 学
成年(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普通人
五、设计与评价: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要求:
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译课文。
2、了解作者:
本文选自《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 ,号 ,江西临川人, 时期, 家、 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 之一。
3、在文中( )内给加点字注音,在【 】给加点字解释;
金溪民方仲永,世【 】隶【 】耕。仲永生五年,未尝【 】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 】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 】养父母、收【 】族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 】皆有可【 】观【 】者。邑人奇【 】之,稍稍【 】宾客【 】其父,或【 】以钱币乞【 】之。父利【 】其然【 】也,日扳( )仲永环谒( )【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 】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 】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 】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 】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 】于材人【 】远矣。卒【 】之为【 】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也,
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为众人;今夫( )不受之天,固【 】众人,又不受之人,得【 】为众人而已耶( )?
二、学习过程:
(一)、理解课题:
课题中“伤”的含义是 ;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跟老师读课文,弄清节奏与停顿:(试着划分节奏)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余闻之也久。 ⑤卒之为众人。
(三)、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四)、小组交流,口译课文;
(将自己有疑难的地方画下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五)、积累虚词,精确翻译:
之:①忽啼求之 ( ) ②借旁近与之 ( )
③传一乡秀才观之( ) ④邑人奇之 ( )
⑤或以钱币乞之 ( ) ⑥余闻之也久 ( )
⑦不能称前时之闻( ) ⑧仲永之通悟 ( )
⑨受之天也 ( ) ⑩卒之为众人 ( )
(六)感知内容,归纳大意: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第一层: 。
第二层: 。
(七)朗读课文,深入理解: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答: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
(4)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仲永/生五年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传/一乡秀才/观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4、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5、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6、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7、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展 示 课
一、预习反馈;了解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或提问了解预习情况
二、明确目标:1、翻译内容;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解读写作手法及作者的思想观点。
三、分组合作:
(一)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观点。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准备阶段: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隶:
谒:
扳:
称:
泯: 四、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
(一)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
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二)学生自由译讲课文,讨论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投影出示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字词。〔参考〕1.“借旁近与之”:给
2.“即书诗四句”:动词,写
3.“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4.“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5.“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6.“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7.“贤于材人远矣”:比
8.“卒之为众人”:最终
9.“如此其贤也”:好
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①现在 ②本来 C、重点句子翻译 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吧?〕
(三)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四)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五、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出示自学指导
(二)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二)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
(三)讨论上述问题。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六、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当堂训练。
(一)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父异焉
未尝识书具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稍稍宾客其父
不能称前时之闻 父利其然也
卒之为众人
环谒于邑人
或以钱币乞之
于舅家见之
借旁近与之 贤于材人远矣
余闻之也久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三)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提示:
1、可选择不同的角度(方仲永、方父、邑人)•
2、自由准备两分钟。
3、语言要简练、声音要洪亮。
八、课后小结 出示〔“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些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同学们牢记这句话,并以此自勉。
九、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发言整理成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到摘记本上。
附,板书设计:
5伤仲永
王安石
幼年:忽 即 立
少年:不能称
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泯然众人
1、本文围绕着哪个字眼展开叙述?作者围绕着这个字眼展开了怎样的叙述?
本文围绕“伤”字展开叙述,叙述了仲永由才思敏捷到才能衰退到最后才能平庸的变化过程,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1)才思敏捷,天资非凡(2)才能衰退,大不如前(3)才能平庸,与众无异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1)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方仲永“受于人者不至也”
4、文中开头交代了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反衬出仲永的天资过人,为下文作者的“伤”做铺垫。
5、全文并没有作者的议论,那么作者哀伤和失望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答:童年的方仲永,天赋超人,能“指物作诗立就”;但到了十二三岁时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再次见面已“泯然众人矣”,对比之中作者的失望哀伤之情渗入其中。
6、文中方仲永才能变化有三个阶段,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不能称前时之闻(3)泯然众人矣
7、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天资过人,而略写他才能衰退和消失?
突出他的天赋之高,以烘托“不使学”的严重后果,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表达作者惋惜之情,使读者警醒。
8、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联系实际谈谈。
启示:即使天赋再好,一个人的成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后天教育十分重要。联系实际:作为一名中学生,无论是否拥有天赋,我们都要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认真听课,努力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口技》必背简答题
1、文中口技者为我们表演了哪三个场面?
一、梦中惊醒;
二、渐入梦乡;
三、失火救火
2、文中围绕着哪个字展开叙述?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3、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人的善?(1)正面描写口技人高超的表演(2)侧面描写宾客们热烈的反应和口技人简单的道具
4.第二段中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的过程,其中写声音的顺序是怎样的?
由远而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分而合5、第四段描述梦中惊醒的过程,其中写声音的顺序是怎样的?
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多到杂
6、文中二三四段的结尾句写的都是什么内容?属于什么描写?这些描述起什么作用?
答:都是写宾客的反应,侧面描写,衬托出口技者的高超技艺,表达了作者对口技者的赞美之情。
7.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艺人的演技有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前后照应,使结构更完整;也通过口技者道具的简单侧面烘托出口技者高超的技艺。
《狼》必背简答题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故事?
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教育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2、《狼》的写作思路是什么?/屠户杀狼的过程如何?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3、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的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请指出描写屠户心理的词语。惧-----大窘-----恐------悟
5、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屠惧”“投以骨”
6、狼得骨头后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2)“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狡猾和贪婪。
6、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性格?课文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文章最后一段说“狼亦黠矣”,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狼的“黠”?文中的狼凶狠、狡猾、贪婪但又愚蠢。文中①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③“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等句子可以体现出来。
7、文中的屠户具有怎样的性格?课文通过哪些语句表现出来的?
文中的屠户机智、勇敢、果断。从文中①“投以骨”、②“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等语句可以可以看出来。
8、写出五个含有狼的成语。狼心狗肺 狼狈为奸 引狼入室狼子野心如狼似虎
9、分别从狼、屠户的角度,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屠户: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有取得胜利。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稿】推荐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03-02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09-17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07-06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说课稿07-27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散步》11-27
初中语文七年级散步说课稿12-14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优秀说课稿09-30
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说课稿12-17
七年级语文丑小鸭说课稿03-29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说课稿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