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阅卷分析语文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江苏高考阅卷分析语文(共8篇)

江苏高考阅卷分析语文 篇1

喻旭初担任江苏高考语文阅卷作文总复查组副组长多年,今天,他再次为现代快报的考生读者们点评高考作文增分的四要素,即审题要准确、取材要鲜活、结构要清晰、语言要规范。

了解了这“四要素”,写作文时不会跑题、犯不该犯的错,还能够了解到增分的方法,让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加出彩。

审题要准确

加字词让题目由大变小

不要贪多求全转移话题

以纯命题作文为例,题目的字越少,可供发挥的空间就越大。正因为空间大,就很容易空。怎么办?可以在题目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些字词,这可使题目由大变小,既便于入手,也容易写得集中而实在。比如《新》这个题,可以在“新”前加,变成创新、革新、刷新、求新„„也可以在“新”后加,变成新潮、新颖、新鲜、新奇、新景象、新变化、新思维。再如《生活》这个题,你可以在“生活”前加,变成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多彩的生活、苦难的生活、我的精神生活,也可以在“生活”后加,变成生活的瞬间、生活的甜蜜、生活的磨炼„„

审清题意后,怎样才能始终扣题而不至于中途跑题呢?(1)不要贪多求全。不能把想到的都写进文章中去,这很容易造成内容分散而使文章主旨不突出。(2)不要节外生枝。写了一件事后,忽然写了一件跟题目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的事,那就偏题了。(3)不要转换话题。开头能扣住题目去写,但中途改变了原先扣题的那个话题,两个话题不是同一概念,那就跑题了。(4)不要无限联想。恰当而适度的联想是思考深入的一种表现,但联想太多,难免会出现某些联想偏离题意的情况。做到以上四点,你就不会偏题跑题了。

结构要清晰

议论文可用基本式结构

佳作多采用总分式结构

结构体现思路,讲究结构就是理清思路。从应试角度看,写议论文最好采用基本式结构,把文章分为“引论”(提出问题或摆出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或总结全文)三大部分。这种结构思路很清晰,也比较容易把握。

也可用总分式结构,或先总论后分论,或先分论后总论,或先总后分再总。近几年的不少高考佳作采用的大都是这种结构。还可以用对照式结构,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形成对照,从而得出结论。最能体现议论文严密性的是递进式结构,一环套一环,一层深一层,逻辑性很强。不过理论水平不够的同学,不要轻易运用。

基本式结构中的“本论”部分和总分式结构中的“分论”部分,都可有若干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有时是并行的,从结构角度看,可称之为并列式结构。它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常被运用,给人观点明确、一目了然的感觉,效果很好。

有些高考议论文,虽然总体结构是清楚的,但读起来仍感到不够顺畅,这是因为一部分跟另一部分之间缺少自然的衔接。这就需要在一个分论点跟下一个分论点之间加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以便使文气贯通。

取材要鲜活

可关心弱势群体和环保

议论文举例要人无我有

不要动不动就拿名人、伟人、古人说事,说多了无新鲜感,没人爱看。取材鲜活的材料,会让人眼前一亮,感觉就不同了。要尽可能多联系现实,这会使文章有生活气息,有时代色彩。联系些什么呢?

1.关心弱势群体。如进城务工人员、城镇低收入人群、找工作或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农村的留守老人和儿童、身残志坚的残疾人等等。怀着同情与关爱去写他们,能成好文章。

2.歌颂特殊工作。如维护法律尊严的法官和律师、辛勤工作在反腐第一线的纪检干部、在灾难中救人的医生和护士、为农村或山区的教育贡献青春的教师、攻坚克难为国争光的科技人员、为城市美容的环卫工人、无私奉献的各种志愿者、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家等等。以他们的事迹为素材写记叙文,或以他们的事迹为素材写议论文,表达得好,会很吸引人。

3.重视环境保护。如城市改造与科学规划,宜居城市与生态环境,还有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保护,等等。如果叙述得清楚,分析得深透,可能产生震撼力。

取材鲜活怎样落实到不同的文体上去呢?

1.如果写记叙文,应该选有动情点的人或事,最好写自己或自己家庭中某件有别于他人的一段经历,如果能突出一两个生动的细节则更好。

2.如果写议论文,必须注意论据材料的鲜活:

(1)举别人很少举过甚至没有举过的事例,如救灾英雄、科技精英、体育新星、公安干警、个性青年、网络红人等等。

(2)引用别人很少用过甚至没有用过的名言警句。

(3)摆出报刊上披露的有说服力的数据。这一条极少有人重视,摆得好,会很引人注目。做到这一条,平时要注意收集、积累。

总之,要掌握好以下原则:(1)多选有细节的小故事,少选浮泛的大事件。(2)多选贴近现实的,少选古代历史的。(3)多选有独特个性的,少选大家都熟悉的。(4)多选正面积极的,少选反面消极的。

语言要规范

不要乱用方言生造词句

少用甚至不用网络语言

高考作文对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文从字顺。具体说:每句话的意思要明确,不能产生歧义;句与句要连贯,不能出现跳跃。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为了炫耀自己词汇丰富而使句子文白杂糅。

(2)不要为了追求新奇而生造除了自己外谁也不懂的词语。

(3)不要为了体现“严密”而使用令人费解的长句子。

(4)不要为了显示“地方特色”而乱用方言。

总之,要做到“语言规范、准确,语意通畅,没有语病”。所谓规范,就是要使用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和逻辑规律的书面语言,少用甚至不用网络语言和娱乐语言。

江苏高考阅卷分析语文 篇2

一、2014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书面表达

2014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书面表达属于读写任务作文,要求考生先阅读一段短文,然后用英语写一篇150词左右的文章。以“汉语中出现英文单词或英文缩写的现象”为话题,写作内容规定用约30词写出短文概要,再用约120词发表个人支持或反对的观点,并用2~3个理由或论据来支撑观点。

二、阅卷情况分析

1.评分原则

2014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书面表达有六个方面的评分原则:(1)总分25分,分5个档次给分,5分为一个档次;(2)评分时,根据考生文章的内容和语言初定所属档次,再以该档次要求来衡量、确定或调整档次,给出得分; (3)词数过少(少于130)或过多(多于170),酌情扣1~2分;(4)评分时注意:内容要点是否齐全、运用语法结构和词汇的数量及其准确程度、上下文是否连贯、语言的得体程度;(5)拼写与标点符号问题视其错误情况对表达的影响程度酌情扣分;(6)书写较差导致字迹难以辨认、卷面凌乱等而影响正常阅卷的,得分降低一个档次。

2.例文分析

[例文1] Due to the popularity of some English words, they are included in the Chinese dictionary,which aroused a heated debate1 . A group of scholars are strongly against whereas others approve of the inclusion.

The Chinese language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ousands of years ago,has witnessed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a, it acts as a symbol2 that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can recognize, hence. In my humble opinion, it is unwise to include these foreign words in our own dictionary.

From my perspective, living in a society full of invasion of foreign culture, we should take up the responsibility to stand our ground and stick to the treasurethat our ancestors have provided us3. What’s more, only by showing respect for our language as well a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wisdom hidden among those characters can we rise to the challenge from other countries perfectly, since it is the root of Chinese people.

(注 :该文158词且字迹清晰 、卷面整洁 ,得21分 。 )

该考生准确表明了自己的反对观点,文章覆盖所有试题规定的写作要点且段落清晰、层次分明,语言表达上有很多亮点:运用了定语从句 (which aroused a heated debate)、形式主语(it is unwise to include...)、非谓语动词 (living in a society..., we should...)、 倒装句 (only by showing respect for...can we...)和状语从句(since it is the root of Chinese people)等较复杂的结构,以及arouse, be traced back, witness, stand our ground, stick to, take advantage of和rise to the challenge等高级词汇。此外,例文1还适当使用了whereas, in my humble opinion, from my perspective和what’s more等连接成分。该考生的英语基本功扎实,能正确使用语法、结构和词汇,有效地运用多个衔接成分,全文语言流畅,结构紧凑,但也出现了一些表达错误,如:

(1)时态错误:根据本段的语境,用一般过去时不够准确(见例文1中的1处),应改为现在完成时which has aroused a heated debate更为妥当。

(2)大小写错误:一个陈述句结束使用了逗号,属于标点符号错误。另一个句子的首字母未大写,属于大小写错误(见例文1中的2处),应改为...has witnessed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a.It acts as a symbol...

(3)短语错误:使用provide sb. sth.(见例文1中的3处),应改为the treasure that our ancestors have provided us with。

这些错误是考生在尝试使用较为复杂的句法结构或较为高级的词汇时出现的用法不当问题,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因而也没影响其所属的档次。

[例文2] Some English word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latest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which a group of scholars think goes against Chinese language policies, but others are in favor of the inclusion.

I’m not in favor of the inclusion, because Chinese culture is different from English culture. We have own languagegrammer1 . Although we can saythis special English words2 in our daily life, this words go against Chinese language policies. Andif someone find3 this words in Chinese dictionary, they will think this words are Chinese words, not English words.It is harmful for our culture4.

I think one country should protect their own culture. Although other countries’culture are also important, we should be proud of our own culture. If this words are included in the dictionary it will threaten the Chinese language. We should find the beauty of our language. So, don’t take these English words in our Chinese dictionary.

(注 :该文160词 ,字迹清晰 、卷面整洁 ,得16分 。 )

该考生较好地完成了试题规定任务,清楚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对定语从句 (which a group of scholars think goes against Chinese language policies) 和一些状语 从句 (Although we can say...) 等复杂句法结构的运用基本准确;还恰当地使用了一些高级词汇,如in favor of, go against, threaten。全文语言基本流畅、内容较连贯,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但第二段的表述有点缺乏连贯性,稍显凌乱,此外某些语法和词汇的使用也存在错误,如:

(1)语法错误:主语为单数则谓语动词也要用单数形式,if someone find...就犯了主谓不一致的错误(见例文2中的3处),应改为if someone finds...。

(2)用词错误:this special English words应改为these special English words(见例文2中的2处),下文也出现了多处同样的错误。is harmful for our culture属于短语使用错误 (见例文2中的4处),应改为is harmful to our culture。还有单词拼写错误,grammer应改为grammar(见例文2中的1处)。虽然拼写错误一般都视为小错,但2014年英语科目阅卷组认为grammar一词属于最常用的基本词汇,所以认定其为大错。

[例文3] 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on that English word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lastest1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ny scholars have an argument about i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we can easily come across some English words. We often use some English words to commicate 2 with others. It is very interesting! So, in my opinion,the Chinese dictionary borrows the English words into itself will have great function to deal with some people’s questions about these English words3.

In fact, the inclusion of these English words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other countries. It can help us know the culture of other countries. We should promote our own country’s culture development,by the way of take in4 the advantages of other culture.

Based on my own individual experience,use some English words to commicate with others can strength friendship and shorten distance between people5 . The English word in our life will be popular and useful.

(注 :该文163词 ,得13分 。 )

该考生能审清题意,基本完成试题规定任务,也适当使用了同位语从句(the phenomenon that...)、非谓语动词(based on my own individual experience)、高级词汇 (如promote, take in)以及一些连接成分(如so, in fact),与前两篇例文相比,例文3遗漏一个要点———未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此外,考生的汉语式思维使得文中出现了汉语式英语及意思不明的句子,如:

(1)拼写错误:没有lastest这个单词,应改为latest表达意思 “ 最近的 、 最新的 ”(见例文3中的1处)。 commicate应改为communicate(见例文3中的2处)。

(2)句型错误:介词of后面的动词take(见例文3中的4处) 为介词用法错误,应改为by the way of taking in,但这里简化成by taking in就行了。考生在尝试用较复杂语法结构时出现了错误(见例文3中的3处),应加个连接词that来引导主语从句就准确了,此句应改为that the Chinese dictionary borrows the English words into itself will have...此外,本句后半部分表达的意思也不够明朗。

(3)汉语式英语:考生受汉语式思维的影响而忽略了句子语法上的表达(见例文3中的5处),动词原形是不可以作句子主语的,此句应改为using some English words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can...

3.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遗漏要点

尽管命题要求十分清楚,但不少考生还是审题不够严密。板块一中,不少考生并没有抓住所给短文中的三个关键信息,即流行、收录和争论,只写了要求的部分信息, 导致得分档次不高。板块二要求考生针对“汉语词典收录英语字母和词汇”给出支持或者反对的鲜明观点,但部分考生观点不明确,这种写法最多只能及格;也有考生将自己的观点写成了专家或大众的观点,遗漏重点,得分只能在及格分以下;有考生受观点类作文影响,先写一些人支持再阐述理由,然后写另一些人反对再阐述理由,最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属于严重跑题,得分也只能在及格分以下。板块三要求考生陈述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或论据2~3个即可,部分考生写了4个,这也算是一个次重点的问题;有的考生将理由写成了英语学习流行的原因或错误地理解成是阐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这就属于2~3个次重点都错了,只能得不及格分数。

虽然评分细则并没有对板块四做明确的要求,但作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是应该包含结尾部分的。考生可单独写一段,也可接在全文后面,凡是没有写结尾的作文,阅卷组要求扣1~2分。此外,写作要求中规定了不必写标题,部分考生却写了标题,多此一举。

(2)语言基础薄弱

书面表达在高考阅卷时遵循语言第一的原则,根据语言的使用情况来确定作文的档次。从阅卷情况看,很多考生的写作表述相对简单,句型结构和词语搭配还会出现很多失误,拼错单词,汉式英语也频频出现。有的考生虽然使用了高级句型和词汇,但却不能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如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非谓语动词等,倒装句型、被动语态也用得不多。例如,在概述短文时不少考生试图用主语从句表达(That many English word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latest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has caused a heated discussion),但却落了连接词that;有的考生想用定语从句表达 (Many English word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latest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whichhas caused a heated discussion),但却把which写成了what。文章一开始就出现了“硬伤”,给阅卷教师也留下了英语基础不扎实的印象。

再以词汇为例,有的阅卷教师会偏爱能使用高级词汇的文章。但是,大多数考生却不具备词汇升级意识,一说“同意”就是“agree”;一说“导致”就是“cause”;一说“认为”就是“think”。在今年的阅卷过程中,平时教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如opinion, convenient, beneficial, grammar等, 甚至连短文中出现的popular, include都有很多的拼写错误,阅卷组认定这些实词错误都为大错。

三、教学启示

随着高考英语试题要求的提高,根据2014年江苏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阅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我有针对性地总结了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三点启示,以期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作文分数。

1.广泛阅读,涉及不同话题

话题“英文表达是否该收录到中文字典中”曾经是2010年的热门话题,需要考生对两方语言甚至文化有一定深度的见解。如果平时鲜少阅读过类似话题的文章,那要写出思想、拿到高分还是非常有挑战性的,甚至难以下笔,不知所云的考生也是大有人在。

我建议学校每周应安排两堂英语课外阅读课,教师可以从《21世纪英语报(高中版)》《英语周报》等报刊或网络上精心选取难度适当、内容广泛、体裁丰富、语言地道、趣味性强的阅读材料,重新编排归类整合,然后再发给学生传阅和交流。阅读过程中遇到优词佳句可以做必要的摘录,然后加以理解背诵,以背促写。通过阅读大量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和记忆优美地道的英文表达,学生将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多样的素材,活跃英语思维,丰富语言表达。如此日积月累,不仅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还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化,使得今后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2.认真审题,列出内容要点

构思可以从审题和谋篇布局两方面进行,一篇书面表达一般在25分钟内完成,学生应该利用5分钟的时间把握主题思想,理清写作思路。《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作文的第一要求是“按要求写出内容要点”,那么严谨细致的审题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在弄清写作要求,明确写作意图的前提下,才能写出符合题意、要点齐全、内容贴切的文章。2014年的考生之所以有偏题或遗漏要点的现象,就是由于读题不仔细,没有把握材料的主题思想而造成的。

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试题提供的材料,弄清题意,把握中心思想,建构一个完整的框架, 确定文章的体裁以及应采用的人称和时态。结合试题中已给的开头提示句认真理解考题,然后在草稿纸上列出题目要求中的全部内容要点,再根据文章类型及题意对要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分成恰当的段落,规划好文章的结构。草拟提纲时,还要紧紧围绕开头的提示句,注意句子意思的衔接,如果提示句不完整,还得将之补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也要注重结尾,因为好的结尾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如此,写出的文章才会结构紧凑,条理清楚且不会离题万里或遗漏要点。

3.斟酌词句,优化句子表达

从阅卷情况来看,考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语言表达错误且不地道是整体分数偏低的主要原因。学生在书面表达中语言上的“亮点”就是得高分的关键。那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狠抓基本功训练,严格要求学生认真端正地书写单词、句子,注意标点符号和大小写;要求学生正确背诵所学的句型和词汇并加以适当的检测;有目的、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利用熟悉的基本句型模仿造句或转换句型,举一反三;有意识地强化句子的翻译练习,一句多译,指导学生尽量使用丰富的句式、优美地道的语言准确、恰当地表达。

基础知识的夯实必须要落到实处,教师要督促和鼓励学生多读、多记、多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高级词汇和句型,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写出“有洋味”的文章。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将逐步拓宽自己的英语思路,不断丰富词汇和句型的表达,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在英语写作时得心应手,从而为获得高分打好扎实的基础。

江苏高考阅卷分析语文 篇3

题目某山区外围有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型公路,为进一步改善山区的交通现状,计划修建一条连接两条公路和山区边界的直线型公路,记两条相互垂直的公路为l1,l2,山区边界曲线为C,计划修建的公路为l.如图所示,M,N为C的两个端点,测得点M到l1,l2的距离分别为5千米和40千米,点N到l1,l2的距离分别为20千米和25千米.以l2,l1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假设曲线C符合函数y=ax2+b(其中a,b为常数)模型.

(1)求a,b的值;

(2)设公路l与曲线C相切于P点,P的横坐标为t.

①请写出公路l长度的函数解析式f(t),并写出其定义域;

②当t为何值时,公路l的长度最短?求出最短长度.

标准答案:由题意知,点M,N的坐标分别为(5,40),(20,2.5).

将其分别代人y=ax2+b,得a25+b=40,

a400+b=2.5,解得a=1000,

b=0.

(2)①由(1)知,y=1000x2(5≤x≤20),则点Ρ的坐标为t,1000t2,

设在点Ρ处的切线l交x,y轴分别于Α,Β点,y′=-2000x3,

则l的方程为y-1000t2=-2000t3(x-t),由此得A(3t2,0),B(0,3000t2).

故f(t)=(3t2)2+(3000t2)2=32t2+4×106t4,t∈[5,20].

②设g(t)=t2+4×106t4,则g′(t)=2t-16×106t5.令g′(t)=0,解得t=102.

当t∈(5,102)时,g′(t)<0,g(t)是减函数;

当t∈(102,20)时,g′(t)>0,g(t)是增函数;

从而,当t=102时,函数g(t)有极小值,也是最小值,所以g(t)min=300,

此时f(t)min=153.

答:当t=102时,公路l的长度最短,最短长度为153千米.2错解及错因分析

错因1数学阅读能力差,基本概念模糊,导致题意理解错误.

第1小题中求a,b的值,很多考生将点M,N的坐标写成(40,5),(2.5,20),从而导致求a,b的值出错.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点坐标的概念理解不到位,将题意中的距离与坐标混淆.事实上点M到的l1(即y轴)的距离应该是点M横坐标的绝对值,点M到l2(即x轴)的距离应该是点M纵坐标的绝对值.同样,点N到l1(即y轴)的距离应该是点N横坐标的绝对值,点N到l2(即x轴)的距离应该是点N纵坐标的绝对值,即点M,N的坐标为(5,40),(20,2.5).

第2小题第1问中,求公路l长度的函数解析式f(t),首先必须求出切线l的方程,然后再求出其与坐标轴的交点,从而求出f(t).解题时学生首先要知晓导数的几何意义即为切线的斜率,再结合切点的坐标求出含有参数t的直线l的方程.

第一种错误是,学生对题干信息“公路l与曲线C相切于P点,P的横坐标为t”束手无策,主要是对导数概念的几何本质认识不清,不知道曲线在某点处导数的几何意义就是以该点为切点的切线的斜率,所以就不能正确地将描述几何特征的文字语言“公路l与曲线C相切”转化成可解决的数学语言,无法求出切线方程.

第二种错误是,许多考生在求得切线l的方程y-1000t2=-2000t3(x-t)后,直接将y换成f(t),化简成f(t)=-2000t3(x-t)+1000t2后就结束了.误认为含有t的表达式就是要求的函数解析式f(t),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这一类错误主要由于下面的两方面原因所致:一是考生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理解不透,从而无法正确应用概念解题,就像一位棋手,如果他没有搞清楚下棋的规则,就无法赢得下棋比赛一样.二是部分考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相对较差,不能将应用题中的文字语言准确地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另外,考生将y直接换成f(t),是将问题中的“直线l的方程”和“线段的长度”这两个简单的概念混淆,说明没有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和利用自己的结果对过程进行推理验证的习惯.

错因2运算基本技能差,导致解题思路正确但过程错误.

第1小题,很多学生在得出方程组a25+b=40

a400+b=2.5后,不能正确地求解方程组,从而失分.第2小题第1问中,在求解切线y-1000t2=-2000t3(x-t)与坐标轴交点时,有部分考生不能正确求解出结果,从而导致线段长度的函数解析式f(t)不正确而失分.第2小题第2问中,运用导数的知识求解f(t)最值时,部分考生直接对f(t)=(3t2)2+(3000t2)2进行求导,而没有将根号下面的式子单独拿出处理,从而使求解过程复杂易错,再加上对导数公式运用不熟练,这样直接求导的不少考生没有处理出正确的导函数.可见考生缺少必要的化归意识.事实上,文科考生也不要求掌握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另外,在求解导数g′(t)=2t-16×106t5的极值点时,关于方程g′(t)=2t-16×106t5=0,很多考生求得的结果错误,如t=88×106、t=1002等根式运算、化简错误导致失分.还有考生没有化简,如t=1068、t=68×106、t=320002、当然没化简不会扣分,这些都说明考生的基本运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第2小题第2问有些考生直接应用基本不等式g(t)=t2+4×106t4≥2t2·4×106t4,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主要是因为考生没有考虑到基本不等式应用条件中的“定值”.也有很多学生将f(t)=(3t2)2+(3000t2)2变形为9t28+9t28+9×106t4,对9t28+9t28+9×106t4应用推广的均值不等式进行求解,可能是没搞清楚补充的推广式,出现较多的错误,如9t28+9t28+9×106t4≥39t28·9t28·9×106t4、9t28+9t28+9×106t4≥29t28·9t28·9×106t4、9t28+9t28+9×106t4≥39t28·9t28·9×106t4、9t28+9t28+9×106t4≥239t28·9t28·9×106t4等错误,推广的均值不等式a+b+c≥33abc是理科选修内容,大部分考生是通过老师课堂补充而知道的,但似懂非懂,对式子的形式不是很熟悉,从而导致应用时出现了各种错误.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补充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些概念公式并非是明智之举,不仅会给学生造成额外的负担,更可怕的是学生应用这些似懂非懂的知识解题会犯错.3关于教学的建议

从整体的答卷情况来看,大部分考生应用题出错,不仅有其主观原因,也反映出我们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关注以下几点,有助于提升考生解答应用题的得分率.

31加强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往往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概念的内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要求学生将新的概念知识与大脑中原有知识体系建立联系.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主动建构得来,不是教师以组织好的最佳方式直接传输给学生.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概念本身应该是概念课的思维结果,是学生要掌握概念,所以概念的生成要由学生自己完成,不能由教师直接呈现.否则概念仍然是老师的而不是学生的.教师需要做的事就是设置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概念的本质.明了概念提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设法让学生切实感知这个概念是我们已有知识系统的必要完善,从而使学生新学习的概念可以自然融入已有知识系统.习得的知识只有融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才能长久保持和适时提取应用.需要指出的是课堂必须给学生逐步认识概念本质、生成概念的时间,我们教师不必也不能人为地加速学生概念生成过程.可以说高中数学的教学一大部分是概念的教学,学生如果吃透概念的本质,搭建好概念框架,高中数学的学习必然会游刃有余.

3.2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

应用题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能力、概括能力、运算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些基本能力中阅读能力是求解应用题的基础,也是我们学生特别欠缺的.所以,在日常的应用题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应用题来自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而我们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对不少应用题的背景难以理解,这就造成了他们无法读懂题目,更谈不上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表达式.因此,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加强对问题背景的分析梳理.另外,从本题的计算过程来看,很多考生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复杂的数值运算及含参数表达式的运算练习,在练习中总结经验、提高运算准确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考场上稳操胜券.

3.3注意解题规范

江苏高考阅卷分析语文 篇4

2014年江苏的高考数学试卷,保持了去年的命题风格,在知识覆盖、技能的掌握、能力的体现以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等各方面都很好地贯彻了《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和命题指导思想,表现出江苏高考数学试卷一贯特点。

填空题均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考查为主,虽然第11~14对学生的基本思维品质有所考查,但对考生思维的挑战性不高,绝大多数考生可以应答自如。

解答题的基本题型、知识分布和难度要求与去年基本持平,试卷结构稳定,试题内容通俗。第15~17题题分别对三角函数运算、立几命题证明和解几椭圆曲线基本量进行考查十分常规;应用题背景涉及文物和环境保护,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数学建模简单,解决方法多样;第19、20题上手容易,考生从压轴题获取较多的分数成为可能。试卷最大特点是难度水平的保持,选题仍然较多源于课本,平凡而不乏变化,考查的问题与平时所学所练基本无异,学生解题可以驾轻就熟。

与去年一样,今年试题深刻严谨隐含其间,易中有难,凡中有变,能力要求不低,要想得高分也非易事,试卷的效度、区分度和选拔功能也会继续保持。高考命题如此保持连续性,一定会对教学导向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产生重要的影响。

高考语文作文阅卷体会 篇5

罗山高中 李柏胜

高考,作为国考和全民运动,一直牵动着国人的神经。每年的高考作文,又是整个社会讨论的焦点和热点。赞赏者有之,力挺者有之,拍砖者有之,质疑者有之。但是,人们又必须承认,高考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最后的公平。“你学,或者不学,高考就在那里,不早不晚;你背,或者不背,范围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愿,或者不愿,分数就在那里,不多不少;你骂,或者不骂,大学就在那里,不离不弃。”所以说,抨击高考、批评时政只能是得不偿失,顺应形势、寻找规律才可能有所作为。

笔者非常有幸参加了河南省2014年的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整理出一些高考阅卷的心得体会,并无意泄露高考阅卷的机密,如果我的只言片语对高三语文老师和备考的学生有所帮助,那就善莫大焉。

2014年6月10日,河南开封。天上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地面温度超过40℃。这一天是高考阅卷报到的日子,他们从河南的四面八方赶来,在河南大学汇聚。河南大学新校区计算大楼前,两个武警战士笔直地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任凭汗水虫子般地在脸上爬行。一副长长的对联特别引入注目:“严肃认真公平公正选栋梁事关民族社稷,一丝不苟任劳任怨荐英才情系家长考生。”

报到后,每一位阅卷老师领到一份高考试题和参考答案。我翻开作文,一字一字阅读,希望能够从中找到破译的密码。

材料作文自2006年重出江湖,就备受青睐。至于担心学生无从下笔,多位老师都表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这几年作文题基本都是材料作文,立意角度比较多,相对比较宽松,有利于给学生更多的施展空间,比命题作文更难押题。

2014年河南省的高考作文,就是新课标卷一的作文,以其鲜明的思辨色彩得到行业内外普遍的好评。

试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体育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而成功过桥者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双方落下桥,而自己通过。不过,今年的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的要求,与近几年高考一样。

下面,对这个作文做一个剖析,谈一点感受:

一、审题。所给材料审题难度适中,比起去年和前年难度稍有增大。2013年加有关键语:“要有经验,更要有勇气。”点了一下。今年,纯粹是客观叙述,而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去取舍。这样,考生会有更大的思考空间、选择自由度。

同时,这个材料还切合了当今遵守规则、竞争、合作、互利共赢制度创新等社会热点。对青年学生在思想教育上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材料共有六句话。其作用分别是:第一句,介绍项目;第二句,说明规则;第三句,陈述习惯做法(一人落水,一人通过,一胜一败,非此即彼);第四句,介绍新的做法(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第五句,众人争议;第六句,推及其他。

既然是众人争议,自然是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有人认为犯规了,有人认为没犯规;有人认为应该遵守规则,有人认为应该打破旧规实现体制创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争论的角度,大致有三:

(一)赞成。认为竞争中也可以实现合作双赢;认为应该打破陈规,革故鼎新;认为创新体制可以解放生产力;或认为转换思维角度带来双赢结果。

(二)反对。认为破坏规则是投机取巧,违反公平原则;认为规则意味着秩序,不可任意践踏;或认为竞争就是应该分出胜负高下;或认为规则是公平的基础,要在全社会形成敬畏规则、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之风。

(三)结合。抓住两个方面,认为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有合作精神;或既要锐意创新,又要遵章守规;或既要合作,又要维护规则。

二、立意。考生作文立意只要在上面分析的三个角度十多种立意的框架内,都会符合要求;无论是抓住其中一个方面,还是结合两个方面,都可以。

在此基础上,只要能够深入地追根溯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就是有思辨色彩,有思维深度。就是说,关键要看学生剖析得深入与否。

在符合题意的基础上,立意深刻与否,剖析深入与否,是文章基础等级“内容”项得分高下的关键。文章能够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如“合作共赢”“合作成功”“尊重规则”“变通的智慧”或“让思维转个弯”等,都是好的。

就题目本身来看,这的确是一道好作文题。许多考生也会感激这样的好题。但是,对于有的考生来说,这会是个噩梦,是个灾难!

——因为,事实上,从2006年我们河南省高考作文采用新材料作文这种形式以来,作文“偏题”“跑题”的声音一直在备考和高考中不绝于耳。每年的高考,甚至每一次模拟考试,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作文立意偏题或跑题。

所以,如果写为如下立意,则差不多要被看作偏离题意:

1、拥抱是一种力量;

2、互助互爱;

3、为他人考虑;

4、换位思考;

5、成全他人;

6、团结协作;

7、谦让;

8、宽容;

9、和平共处;

10、尊重他人;

11、和谐;

12、学会分享;

13、友谊;

14、防患于未然;

15、成功需要感情;

16、学会思考;

17、规则不够严密;

18、革新;

19、尊重传统文化; 20、有规则就有漏洞

学生一定要弄清命题方向,有时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像作文,一旦偏题,那么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后果甚至就是灾难性的。如果在高考考场上审题出现偏差,那会是终生遗憾。

三、标题。好题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而选拔就要区分优劣,分出三六九等。好的文章标题,对文章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高考作文命题在呈现多元化命题特征的同时,材料作文仍是命题趋势。自拟题目,大有讲究。可是有许多考生精心拟题的意识严重淡化,他们奉行着“题不在好,有了则行”的原则,不愿意也舍不得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拟题上,认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拟题得不偿失。还有考生认为有了作文题目就不会因缺失文题而被扣去2分。熟不知,一个好的题目会成为一个亮点,为文章增色不少,其潜在的价值远远不止2分。如果众多的考生,或千人一面地引用材料中的中心词和关键词做自己作文题目,或机械呆板地挪用一些陈旧俗套的题目做自己作文的题目,那只会让阅卷者望而生厌、大倒胃口甚至引起反感。

作文拟题很能体现考生的才情,彰显考生的个性。考生精心为自己的高考作文拟写一个令人耳目一新、富有创意、具有美感、精练简洁、寓意深刻、与文章内容珠联璧合、与材料 的内涵丝丝入扣的“靓题”,定能让在炎热六月勤阅卷、有疲倦感的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神清气爽。激发阅卷兴趣。阅卷老师对考生的文学素养必然有个初步的肯定,对考生的作文也有个好的第一印象,最终影响到阅卷老师对考生整篇作文的优劣评价。

郑板桥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高考作文(命题作文除外),从应试角度来讲,题目不仅本身占分,而且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所以自由拟题绝不能等闲视之。

结合今年的高考作文,标题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了作文得分的一道重要分水岭。

好的标题要能够言简意赅地说明文章立意,要有能够包含文章主旨的关键词。一般情况下,书写还行,无硬伤,看到标题,阅卷老师就想打50分以上的好题有:

1、竞争中合作求双赢;

2、守规则而知变通;

3、合而互利,斗则两伤;

4、同木共度,合作双赢;

5、莫被惯性思维束缚头脑;

6、狭路相逢智者胜;

7、竞争单雄,合作双赢;

8、尊重对手,追求共赢;

9、规则虽硬,创新更美;

10、是创新还是作弊;

11、合作诚可贵,规则价更高;

12、打破习惯,革故鼎新;

四、选材。这样的作文,可写的材料多之又多。教材内,生活中,杂志上,网络上,乃至试卷上,都有。如:廉颇与蔺相如的争斗与合作,项羽与刘邦的合作与分裂,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论争与友谊,林肯化政敌为友,林丹与李宗伟的对手友情,王皓与张继科,奥尼尔与科比,加多宝与王老吉,马云与马化腾,曼德拉与南非白人,国共两党的合与斗,孙刘联合抗曹,等。当下的世界也需要合作共赢,比如世界环境治理需要各国协同作战,中国和欧洲合作联手打造经济繁荣;“马航失联”事件中各国团结合作;各民族要团结合作;体育比赛中团队协作方能胜出;人与人之间也要合作才能双赢等。

“题目明其旨,表达定等次”。选材恰当与否,对于文章的成败也是至关重要的。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这里的“物”就是指文章的内容,文章所选用的材料。它们犹如钢筋水泥砖之类建筑的材料,没有建筑材料则高楼大厦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生命力的。

作文选材要恰当。材料还要能够为中心服务,能够典型而丰富地表现中心。即使是立意正确,如果选材与表达开不够好,也不能得到高分。例如,写“合作共赢”“互利互助”之类主题的,所选材料如果是竞争双方之间,或者是具有竞争关系的对象之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生,则可为文章增色;如果写人与人之间或者团队内部的团结协作,则属于举例不当。

又如,写创新的,如果写打破旧规则旧制度的材料,或者是破除惯性思维方面的材料,则可以为文章加分,如果写科技上的创新,与遵守规则和打破规则无关,则属于举例不当。

五、构思。好文章不但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还要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有构思,显示思路、层次与脉络。

从总体上,文章有总分结构、对照结构、层进结构和并列结构等常见结构类型。而文章的主体呈现部分,又有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由主到次、由详到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因到果、由果到因、由现象到本质等顺序。好文章就是要做到意思醒豁,层次清晰。

对于主旨的表达,要做到多层次、多角度。层次与角度单一就会显得不够丰富和全面,那样的话,感染力说服力就不够强。

六、等级。文章立意合乎题意,其他方面也达到要求的,根据表达的高下确定其为一等或二等;文章有一个中心,立意与材料内容或寓意沾边的,可入三等,如团结达到双赢、拥抱是一种力量、转身换位顺利过桥、学会宽容、互助让你我双赢、后退一步海阔天空之类。而与材料内容与寓意丝毫没有关系的文章,或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只好让它进入四类。

作文满分60分,打分按内容、表达和发展等级三方面各占20分进行。一等16-20分,二等11-15分,三等6-10分,四等0-5分。每一等次内部也要分出上中下来。

同一文章三个方面的得分可以跨等,但不能隔等。如内容为一等的,表达不应低于三等;

反之,亦然。

七、扣分项目。

1、缺标题,扣2分。

2、错别字,每见一个扣1分,重复不累计,扣到5分为止。

3、标点符号使用错误,酌情扣1-2分。

4、字数不足。不到800字的,每少50个字扣1分。字数不到400字的,不再分项打分,只打一个总分,最多20分。

5、考生写文言文、篆体文等另类作文有专家打分。

八、写作禁忌。

1、不可只列个提纲;

2、不可照搬照抄前边的文章;

3、不可宿构或套作;

4、不可书写潦草,不写繁体字和已取消的简化字;

5、不可写为文言文;也不滥用网络语言;

6、不可写得思想消极或反动。

九、分数的判定

一篇作文要由两位老师来打分,也就是说一篇作文最初有两个分数,如果这两个分数相差在8分之内,那么,这篇作文最终的分数是取平均值。如同一篇作文,一位老师打50分,另一位老师打56分,那么,这篇作文最终的分数便是53分。

如果两位老师打分相差较大,电脑则自动将作文提交到三审程序,如果三审打分还是比较离谱,则进入四审程序,由专家组成员进行打分,一般这类有争议的作文,要么是高分作文,要么是低分作文。

一般情况下,90%的作文是在“二人转”中被定“终身”,很少有作文进入三审、四审程序。

阅卷老师每天的工作量是有规定的,每天至少要阅900份试卷,从看到作文,到在键盘上打出分数,再到电脑记录分数,平均时间是26秒。

那么,要想拿到高分,考生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作文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呢?

河南大学文学院许兆真教授有个形象的说法,叫“四步见血”,即标题,开头,中间和结尾。这四步都要通过关键句凸显作文的主旨或论点,这些关键句是阅卷老师的采分点,也是作文的思路。

十、当下作文教学的方向

1、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今年作文与现实生活以及学生自身的经历关系密切,学生应该很有话说。但许多考生竟无话可说,文章空洞无物,有的文章甚至让我们感到学生幼稚无知,这真令人深思啊!所以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要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要多阅读。既要读有字的教科书,也要读人生、社会这两本无字的书,真正做到生活处处皆语文。

2、要学会思辩。“遵守规则”与“学会变通”关系的认识水平高低将决定文章立意优劣。此次作文中暴露出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学生思想的简单、呆滞,不能辨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两点论中没有重点论。有些考生在破题之后只能勉强地拿一二事例作平面的类比,不懂得条分缕析,深入拓展。所以在平时学习中,应该学会用哲学思辩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3、要严格作文行文规范。在阅卷时,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现在学生的规范意识太差。首先是文体的规范,高考作文要求文体自选,不是要求学生没有文体,而是选定一种文体去写。很多考生写得文体四不象,没有严格的文体规范意识。其次是书写的规范,很多考生的书写字体潦草,卷面脏乱差。再一个是很多作文没有题目,有的字数不足,有的因字数不足被扣掉7分。有的出现了明显的知识错误。很多作文甚至高分作文出现错别字、病句、结构不严谨、标点符号不会书写和运用等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应严格作文规范意识,从书写到语句运用,应该精益求精。

江苏高考阅卷分析语文 篇6

2018年,西城北区有二十多位教师参加了高考语文学科阅卷工作,分布在散文阅读、微写作、作文阅卷组。现将相关总结整理,供老师们参考。

一、散文阅读第20题阅卷分析

(一)一、题目要求

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要点:

不同:

1、在细节的描述上更加具体,如细致地描写了仙女钻出蚌壳由小变大的过程。

2、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仙女带来的各种美味佳肴与孩子的喜好有直接关系。

3、故事的场景与孩子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如奔向自己家里的八仙桌,往来于桌子与水缸之间。

作用:

1、突出了河蚌仙女故事对“我”的重要意义。

2、表现出儿童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反映了在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下儿童的独特心理。

二、考查意图

1、文学作品语言、艺术形象、表现手法的赏析(第一问的指向:如细节的处理,河蚌仙女形象的分析,主观色彩的程度分析——“不同”的角度:具体,主观,生活化)

2、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既是“比较”,就少不了对两段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第二问,这样写的作用——想象,对作者的影响)

三、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及反思:

1、语文基础薄弱

“水缸”二字各种变形,如写成“水缺”的大有人在,还有写成“水罐”、“鱼缸”的,甚至将“仙女”写成“鲜女”令人啼笑皆非。

反思:看起来是低级错误,但猜测如答案有“铺垫”二字,一定错得更为惨烈。建议日常教学在学生的答题文字上也应有严格的要求,错别字要扣分,更要有效的纠正。

2、“套路”痕迹严重

看起来第二问是“作用题”,但不同于套路的“内容结构表达” 反思:这都是我们教出来的的,一看此题属于“作用题”,就按照“内容、结构、表达”套用……

解决办法:真正读懂文本是关键

A.关注语言标志:第四段的冒号后面的内容——答此题的关键

B.表述整体要一致,不是只看个别关键词,还要看整个句子意思的指向,是否合理 C.一看“作用”就关注套路,一定要看清问什么(3、4两个段落“不同”的作用)

问的是“手法”,还要关注两段“内容”的归纳 每道题的职责担当不同(关注全文的是下一个题),要尊重文本 所以,严格说此题答作用题“套路”中“引出下文的……”都是有问题的,但能写出“引出下文的……”通常是我们教出来的听话的好学生。

其实,答准本题的思路稀松平常,读懂文本列出3、4段每段在涉及到“河蚌仙女”故事的时候到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就能准确地完成本题的作答。

3.对散文主旨理解偏差

一上来就过度解读文本,将主旨解读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之类。甚至连“奋斗”等时代热点大词儿都上来了……还有局限于个人对故事的“原生积累”,纠结于故事的核心是河蚌仙女还是田螺姑娘

反思:还是我们教出来的,答每道题每一问都要扣主旨,扣思想感情,而当主旨和思想感情不是特别好挖掘的时候,考生就去生搬硬套时代的主旋律。

4.“上位概念”写不出

本次散文阅读似乎没有直接考归纳概括题,但其实在考查手法鉴赏的时候是会涉及到的 看答案要点中的“在细节的描述上”,“主观色彩”表达,“生活场景”表达等无一例外都是在手法鉴赏时必备的“上位概念”。但考生少有能准确表达出来的。反思:“上位概念”的概括其实是关注到的,但主要训练的是在长文本阅读中概括。所以学生不会迁移。其实这种高级的概括在文学类文本中也是应该关注到的。

聪明的答法,现实中自己的如何如何(扣住了“现实,自己”)自己家的水缸如何如何……(扣住了“生活”)写出“一盘一盘菜”(扣住了“具体”)

4.分“两问”答题的“矫枉过正”。

严格分两问答题的应该都是我们反复训练的“好学生”答法,但在具体表述时将“内容”要点答到“作用”,或者将“作用”要点答到“内容”也是常见的、考生失分比较多的地方。反思:到底是分两问写,还是杂糅写?(看来各有利弊)

摘点的功利指向(之前指导学生按问按“点”答题,这是一种“答题技巧”的指导;但如果今后指导学生“杂糅写”是不是又会指向“机心”的误区。

也许应该分类指导:基础好的学生必须厘清概念,严格按问按点答题,这是阅读指导中必须恪守的底线和规律。基础薄弱的学生在紧要关头应该鼓励其将能想到的要点一并列出。

5.答题字数超出规定区域。

无法正常评阅 反思:我们经常跟学生说最低的答题要求就是将答题区域写满,所以推断答案超出规定区域的考生大多是听话的学生,或者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对他们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必须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概括,否则贻害无穷。

6.说来一笑各种版本:

情色版:写出了作者对仙女的欲望……

希区柯克版:仙女从水缸底部一步一步(挣扎着)爬上来…… 幻灭版:写出了水缸对作者精神上的长期刺激……

反思:其实文本不难理解,答成这样许是紧张所致?

四、思考与建议:

1、真正读懂文本

特别是一轮复习的时候,不要“套路为先”,而要恪守“问什么,答什么”。可以将阅读文章和题目分两次发给学生,强制学生看懂文章,做好整体主旨和脉络的梳理,批注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阅读测试题发给学生。

2、真正关注《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和近三年的高考真题

这一点我们在复习备考中是关注了的,但还不够坚决。

模拟题在某种程度上是“滞后”——即模拟的是前一年的高考题。作为语文教师,对模拟的处理一定要做到精练精讲,比如重点抓几个区(例如西城、海淀)的模拟题,找寻其与历年高考真题的内在关连。绝不要盲目刷各个区县的模拟题——盲目刷题必然导致的后果是疲于奔命,效率低下。

比如高考之后,有人发现这篇阅读选文出自《读者》,估计必将掀起2019年模拟从《读者》找寻阅读资源的狂潮,但如果就此步入歧途,一定得不偿失。

真正挖掘高考真题和《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才是正解。

例如本题的命意,很像考试说明《心灵的篝火》44题(P41),梅里雪山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考查的是考生理解文本核心要素(“梅里雪山”如同本题的“河蚌仙女”)所起的作用,进而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与主旨。

所以高考命题真的是有依据的,不是全盘高仿前一年的高考题,我们不能总是亦步亦趋,应该找好抓手,摸索规律,有效备考。

二、散文阅读第20题阅卷分析

(二)一、近5年散文阅读题型比较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本次阅卷心得进行总结,现将2013到2017年5年的北京卷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分布总结归类如下:

1.梳理概括题:连续5年出现梳理概括类题目,概率很大,但是在2018年的散文阅读题里面没有出现相应的题型;

2.句子含义题:分别在2015年和2017年两年出现了句子含义类题目;

3.赏析题:在2016年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赏析题:写作手法赏析、句子赏析;

4.题目含义理解(赏析)题:2016年出现题目含义理解(赏析)题,此种题型在2018年高考中再次出现;

5.构思匠心题:2015年、2017年中出分别现过1次构思匠心题,2017中题目说明更详细,给考生的提示更充分;

6.开放型题:2013年和2014年分别出现过开放型类题目;

7.作用题:作用题在近5年的高考中都未出现过相应的题型,因为对于考生来说,该类题目已经形成了较为熟悉的答题思路,因此本次考试中很多考生受到了“套路”的影响。

二、试题分析

散文阅读第20题原题表述是: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审题后我们发现,本题十分明显有两个小问:不同点和“作用”。1.不同点

对于不同点,很明显的一点是第④段的描述比第③段的描述有更多的细节描写;不容易区分的是后两点答案,即: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有“我”)以及发生在我家。后面两个区分点乍一看似乎很像,其实如果细细琢磨,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分的:首先考生较为容易得出来的一点应该是发生在我家,即这个故事更现实,是和我的生活相联系的,这也是读文本后较为明显的一点区别;但是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实更加强调了河蚌仙女故事对“我”产生的影响之深,从而为下文进一步阐释我的文学梦从水缸开始的原因以及对“我”的好奇心的激发。

2.作用

此“作用”非彼“作用”。最关键的两个字是“这样”,“这样”指向题目前半部分的表述:即第④段和第③段对于河蚌仙女不同的表述,而非普通的“作用”题。此问可以乘着第1问来回答,找到了不同点,依据不同点则很容易得出这样写的作用:突出了河蚌仙女的故事对“我”的重要意义,即对我以后写作的影响;进一步点出来对“我”以后写作的重要意义的原因则是表现出来的孩童的好奇心、天真。

三、学情分析

在阅卷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以下几点:

1.将此“作用”题与曾经讲授过的“作用”题相混淆,很多考生写出了“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等套路词语;

2.在“不同点”及“作用”两问中,分别都有不同程度的漏点情况,即考生思维不够全面;

3.答题所涉及的文本范围不够清晰,在很多考生的答案中涉及到了后文及整篇文章主旨所涉及到的内容。

四、教学建议

2018年散文阅读共有3道题,第21题为题目含义理解赏析题,曾经在2016年的考试中出现过一次,对于考生来说较为熟悉;最后一题为开放类题目,也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出现过,因此也不会慌了阵脚。但是在考试现场,当考生在紧张的情绪下看到第20题的时候,可能会直接套作用题的思路进行答题,这也是本题失分最突出的一个原因。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精确总结近几年的高考题型,进行归纳总结;

2.让学生对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每一种题型做到心中有数,真正理解每种题型的答案是怎么得出的,而不是死记硬背;

3.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即考试的时候带着脑子去,读懂试卷上出题老师的意图是什么,绝不能一味地生硬地去“套”答题套路;

4.一定不要空题,让学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思维呈现在试卷上。

三、散文阅读整体情况阅卷分析

【现代文阅读第20题】

一、题目分析

作为阅读题的第一道简答题,考察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题目明确要求分析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何不同。考察学生精读语段,比较、辨析信息不同,并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要审清“这样写”指代什么,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表现写法的鉴赏。

二、考情分析

1.不理解试题指向

只看到文章第④段……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忽视限制语:“对河蚌仙女梦想”,看不清限制语,就会泛泛而谈,盲目落笔。缺少对应、概括归纳意识。问到“对比”,不清楚针对哪个点进行对比,只是简单的将③、④段中故事描述不同的地方一一复述列出。

2.缺乏对文章的深阅读

大致浏览文章内容后匆匆落笔,造成信息遗漏;一般可以答出第一条,后面两条很少同学能答出来。

3.语言表述能力较弱

对主旨思想有相对准确的把握,但是却不知如何分析文章,从而有效组织完整、全面的答案,导致最后的答案只有只言片语。缺乏到位的概括,表述时要点不突出或缺失。4.错别字多,字迹潦草

三、教学建议

本题作为阅读题的第一道主观题,考察内容较为基础,仅限于对文章部分内容的精读、概括、比较,但是结果不是很理想。原因在于平时基本功训练不到位。在日后教学中应更加注重: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浮躁,习惯跳读、略读,且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内容。日常教学应加强训练学生一句句读文章,并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对文本的脉络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对主旨思想有准确的把握。

2.打破做题的思维定式。就题论题,就文本说文本。而不是套定式,说空话,答题全凭自己理解,动不动就上升、抬高。训练学生认真审题,圈划题目中的要求、限制语;题目是靶心,只有看清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培养规范答题的意识。明确了试题指向后,先构建答案的框架,明确要点,再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力争做到与题目要求一一对应,所做出的回答要点覆盖全面,语言到位,避免答非所问情况的发生。

4.夯实书写整洁的基本功。在平时教学中督促学生练字,养成书写美观的习惯。

【现代文阅读第21题】

一、试题分析

考点:此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作者思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其实是在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C层级)和鉴赏评价的能力(D层级),这在《考试大纲》中属于跨级的两项能力,对学生要求较高。

考查意图:作者选择文章物象时,是具有特定的意图的。答题时,就要求学生从物象对作者用意、对文章的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考情分析

考生答题中主要难点在第一问中,对于文章整体思路把握不清,对文本理解不到位,因此出现两种较常见的问题:第一,在回答问题中,有一部分考生直接摘抄原文相关信息,并未进行整合、加工;第二,在表述上没有抓住关键信息,即“水缸”、“好奇心”和“文学创作”的关系。因此,考生的解释不清楚、透彻,尤其是没点破“好奇心激发、维系文学创作”的作用,或只含糊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对文学启蒙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针对考题的命题趋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梳理文本思路,把握作者写作意图,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全文,而不仅仅着眼于局部。

2.加强此类文本的阅读训练。文学类文本意蕴深厚,且象征性较强,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大量的阅读与练习,提升学生对此类文本的理解敏感程度。3.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答题时句间须有更清晰的逻辑,而不能随意作答。4.注意强调学生书写,卷面整洁很重要。

【现代文阅读第22题】

一、试题分析

本题有延伸题意味,既要读懂文本,又要与实际生活联系,引发学生更加宽泛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语文的应用性。试题要求明确,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阅读对象的限定是“非文本”,感悟应建立在阅读对象基础上,体验与感悟之间应当有内在的联系。本题较为宽泛,既让学生有话可说,又有区分度,同样的对象,相似的经历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二、考情分析

1.审题不清,答题随意。

阅读对象为“非文本”的要求已经非常明确,但有些学生仍视而不见,或者打擦边球。如果对象没有选择正确,整个思维链条的开头就已经偏离,后面的感悟再有深度,表述再有文采,也只能算跑题。2.思路局限,行文拘谨

因为要结合自己的经历,有些学生就感到茫然,还有套作的现象。因为阅读对象的选择有些随意,导致体验与感悟之间缺少逻辑性,感悟的深度就无法实现。

三、教学建议

1.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试题的灵活性,以提升学生的应变力;深度发掘文章,力求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悟文章内涵和特点,增加学生对文本“如何写”的借鉴能力,并能学以致用。2.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

以多种形式开展阅读,除了教材、名著、校本,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例如结合游学,走进生活,收获感悟,提升内在的修养和境界。既有老师的引导,也有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自己认识并收获的思维过程,是老师不能替代的。

四、微写作阅卷分析

(一)一、试题分析

2018年的微写作题目,仍然坚持2017北京语文高考的思路,紧密结合名著阅读来考。考查作品覆盖了高考说明所涉及的《论语》《红楼梦》《红岩》《边城》《老人与海》《呐喊》《平凡的世界》七部名著,三道题入手角度虽不同,但都着眼于语文学科的根本内容——“读”与“写”。从“读”来讲,七部名著都考查了学生通过“读”来获取对文学名著内容的了解,从而产生所思所感,感受其中的“可悲可叹”,获得“教益”,从而形成自己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对于真正阅读过七部名著,或者只阅读过其中一本的学生来讲,难度并不大。从“写”来讲,三道题的考查虽各有侧重,题1着眼于运用“排比”“比喻”抒写教益,题2着眼于“简述”人物情节,体现“可悲可叹”,题3着眼于为人物写“评语”,但其实质都是回归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质上——熟练运用雅正的语言、多种表达方式、方法来进行精当的表达。考查难度平易,此次阅卷的第2题尤其是。

题目2要求: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此题从读来讲,着眼于通过阅读的三部名著,抓住令自己“感”“叹”的人物、情节,形成思考;从写来讲,不外乎是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所以整体来看,考查点其一,所写人物形象首先要符合原著对人物的定位,情节要准确,不可张冠李戴;其二,叙述要紧扣“可悲”、“可叹”,内容要充分;其三,对人物的“悲”“叹”要评价到位、深入、清晰、有层次。

二、学情分析

第2题的考查虽则平易,但很多考生没有仔细思考题目中“可悲”“可叹”二词的意义,表现平平。从读来看,所写人物形象不符合原著,情节、人物性格定位均与原著不符,甚而至于出现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从写来看,叙述上,对人物情节叙述不准确,或泛泛而谈,所叙内容不能充分突出人物令人“悲”“叹”的特征;甚至无视题目中“既可悲又可叹”的双重要求,将“悲”“叹”两词合并为一,只叙述了人物的悲剧命运、经历中的悲惨事件,完全没有自己的“悲”“叹”;或将“叹”狭隘地解为“赞叹”,而忘却了“叹息”、“叹惋”等意,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叙、议逻辑不通之处。

所以透过考卷种种不理想的呈现,不难发现一个实质的问题就是,在“读”与“写”之中还横亘着一个更实质更关键的因素——思考,而这恰恰是人的根本,更应是教育者、语文教师的根本。没有“思”,空有读,我们的孩子只能掉入书袋;没有“思”,空有写,我们的孩子只能是舞文弄墨的技术工人。当然,透过考卷种种不理想的呈现,我们还能发现一个现实的危机就是,我们的孩子品味语言,细致推敲语言的能力正在逐渐丧失,甚而至于我们羞于字斟句酌,将之斥之为咬文嚼字的矫情!殊不知,斟酌推敲语言,准确、精彩地表达是语文学科不能回避的专业属性。所以,引导学生静下心来阅读,细致地品味语言、字斟句酌,实在、深入地思考,从而吸纳、感动、形成思想;再运用所学语言表达的种种方式方法,以我笔写我心,才是我们最须做的。

三、教学建议

由此,三道微写作题的考查实则是提示我们,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学改革大潮中,我们还须坚守语文的根本,坚守语文教学的阵地:培养学生良性的语文学习习惯——字斟句酌,体味语言魅力;阅读吸纳,获取思想力量;写作释放,展示个性风采。

所以对于2019年的微写作备考,或者说对于未来的语文备考,我们的关键在于让读——写——思,真正发生,深入学生的血脉!深入学生的灵魂!

五、微写作整体情况阅卷分析

(二)高考语文北京卷从2017年起增设名著阅读考查,分值为10分,在微写作板块呈现,考查学生对规定的12部中外名著的阅读的精度和理解的深度,力图在“是否读了?”“是否想了?”“想的深浅”三个层次实现对学生的区分。意在以考试为导向,引领学生走进跨越时空、深入人性本质和本源的精神宝库。应该说,从引导学生“真读书”的角度,高考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可贵的探索,可以预见,这样的努力和探索还将持续未来一段时期,这样的坚持和执拗相信也极容易得到广大教师和考生的理解。

一、试题分析

我们先来看2018年的高考微写作原题。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试题仍然延续三选其一的命题形式,其实质是允许学生在名著阅读方面有偏好,或者说承认学生阅读有偏好这个事实。考虑到①和②都是三选一,所以整个题目实际就变成了七选其一,涵盖了《考试说明》中2018年要求的七部名著。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学生没有读全这七部名著并不影响学生在该题目上获得高分,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读过”而没有“想过”则会有一番苦头(至少命题者是这么想的)。

三道题目中,①考查“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②③考查“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

先看①,题目从四个方面作了限定:阅读范围限定了《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三部名著,答题内容限定了“从中获得的教益”,语言形式限定了“一组排比比喻句”,字数限定了“120字左右”。从名著阅读的设题意图来看,在四方面限定中,“从中获得的教益”当然是核心,但是在阐发的过程中,恐怕很大程度上会受“排比比喻句”的制约。当然,这一组排比比喻句可以是以博喻的形式阐发共同或不同的教益;也可以是三个主体的三种比喻,阐发三种或一种教益(三个主体可以同属一部作品,也可以分属不同作品)。比喻手法的运用,当然以与教益相关者为上。从命题方面来看,题干作如下阐述是不是更好一些?“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选择至少一部作品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②中,题目也从四个方面作了限定:阅读范围限定了《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三部名著,答题内容限定了“简述这个人物形象”,人物选择限定了“既可悲又可叹”,字数限定了“150-200字”。四个方面的限定中,“简述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形象”是核心。“可悲”与“可叹”,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可悲”意为“令人悲伤;使人痛心”,落脚点在“读者”对人物性格、命运、遭遇等的感受和理性思考上;“可叹”意为“令人叹息,令人感叹”,可以是悲叹、叹惋、慨叹、赞叹等,落脚点也在“读者”对人物性格、命运、遭遇等的感受和理性思考上。要求学生“简述”,而学生的内心活动更多的应该是“简评”。从命题方面来看,题干作如下阐述是不是更好一些?“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的既可悲又可叹之处。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③中,题目也从四个方面作了限定:阅读范围限定了《论语》,答题内容限定了“写一段评语”,人物选择限定了“孔子的众弟子之一”,字数限定了“150-200字”。四个方面的限定中,“为孔子的一名弟子写一段评语”是核心。评语即“评论的话”,其内容可以包括被评者的身份、性格、习惯、表现、业绩、优缺点和需努力的方向等。因为第13题考查的《论语•先进》选文涉及孔子的三位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所以本题在举例式列举时避开了这三位弟子,这并不是说学生答题时不能参考上述选文。鉴于本题“喜欢”的前提限定,考生在谈“缺点”的时候还是应该慎之又慎,把握好“度”。这样的一段评语,其样子大体相当于文学史中的人物简介,其依据当然只能是《论语》而不能是其它艺术作品。由于《论语》是文化名著,是儒家经典,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要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至于人物形象,既不是文化经典的重点,也未必该成为学生阅读的重点。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吃到了一道好菜,应该会记住是在哪家饭店就餐,但未必会知道这道菜是哪位厨师做的。对于文化经典,恐怕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中名言的积累、理解和运用”方为正途;否则,大量考生只能在《侍坐》篇中转圈圈。

从表达方式的要求来看,①偏重于议论抒情,②偏重于记叙描写,③偏重于议论。表达方式的选择无难易之分,只是根据不同的表达要求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而已。

三道题目难度相当,只是难点不同。①难在形式——一组排比比喻句;②难在“可悲又可叹”的理解与界定;③难在根据文化经典谈“人物形象”。如果试题难点所在恰是命题考查点所在吻合,那就是命题者的喜事,也是广大教师和考生的乐事。如果拿今年的这组题目与去年的这组题目做一比较,恐怕还有很多或许有趣或许有益的话题。现将2017年同组题目抄录如下,方便各位比较之用。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②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③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二、学情分析

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在参加高考之前连一部规定的名著都没有读过的考生,可谓少之又少;而在阅读的深度上,其水平则可谓千差万别。换句话说,绝大多数考生答题出现问题恐怕不会是因为“没有读过”,而是因为“没有读深”;更准确地说,是没能在试卷上把自己阅读名著的精度和理解名著的深度体现出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是因为时间紧张。在目前的试卷长度下,学生留给大小两个作文的时间非常有限,在“10分”与“50分”的利益权衡中,很多考生很可能会采取“丢车保帅”的策略,在微写作部分草草了事。

二是因为审题能力差。例如①虽然规定了120字左右的字数限制,会不会有考生根本视若无睹,只是以写满空格为标准,空耗了更多精力?②虽有“既可悲又可叹”的明示,会不会有考生只是顾及其中一个方面或者只是陶醉于讲述自己所了解的人物?③虽然要求给“孔子的弟子”写“评语”,会不会有考生给孔子写评语或者只是讲述孔门弟子的事而写的不是“评语”?至于在写评语时有可能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我在感情上是同情的。

三是“作文”意识不强。本质上,语文的大小作文也是问答题。这话没错。但是如果考生仅仅把大小作文当成问答题来作答恐怕是愚蠢的。因为作文(包括微写作)的阅卷一定会考虑成文的整体性。如果有头无尾或者首尾皆无,恐怕会吃亏的。

四是语文其它方面素养不足。例如①受困于“比喻”这一从小学开始学习的修辞手法,②受困于“可叹”的准确含义界定,③受困于“评语”的一般写法。这些知识本身与名著阅读无关,却一定会影响甚至极大影响学生在名著阅读考查方面的得分。顺便说一句,学生的审题能力差,本质上绝对不是所谓的“粗心”,而是学科素养低。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哪怕时间再紧张,也一定会在最短时间内发现题目关键的所在。

五是阅读名著停留在“看热闹”层面。看过没有?看过了!讲的什么?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故事!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不知道!如果读到这个份上,也就无怪乎在考场上只有故事而没有思想了。更为可怕的是,阅读如果停留在“故事”层面,最终结果一定是连故事也记不大清了。

三、教学建议

以上所有的原因中,名著阅读本身的问题是核心问题。而解决学生“浅阅读”的问题,不能放手给学生,必须依靠教师。我一直认为,微写作的备考,人物的理解是重点;而人物的理解,必以把握情节为前提。这两年的高考试题也验证了这一点。既然这样,教师是不是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从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对重点情节理解精,对重点人物理解深?必要时是不是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评述文章。其次,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微写作部分涵盖了当年《考试说明》要求的所有作品,理论上,考生只要精读其中一本就可以应付考试,未来还会是这样吗?我看未必!大家公认的区分度好的试题是2017年微写作②以花喻人,而这道试题恰恰只涉及《红楼梦》一部作品。从命题方面来看,如果一道试题要包容更多的作品,其要求必然走向宽泛,其结果必然是答题泛化,难以精准区分考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深度:恐怕这也是命题者所不愿意看到的。未来,当命题者放开手脚的时候,有可能三道题目只涉及三部作品但是对阅读深度要求更高,那些没有按要求读《考试说明》规定的所有作品或者只是了解故事梗概的同学,一定会叫苦不迭。与其这样,不如我们未雨绸缪,从高一开始合理安排名著阅读要求的篇目,做到阅读全覆盖,考试无遗憾。

再次,高效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固化习惯。特别是进入高三之后,备考时间有限,学生练不完,教师讲不完,所以一定会在练习的环节和内容上有所取舍。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时间多么紧张,微写作的训练,教师的评阅和讲评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少了这两个环节,学生练习的认真程度就会大打折扣,训练的价值也就几近于无了,学生甚至会不断固化不良习惯。教师在评阅中,可以通过赋分让学生清楚自己当下的水平,通过批改为学生指出进步的方向。在讲评中,可以与学生一起剖析典型案例的优缺点,也可以以题目带动某个或某些人物的形象分析。总之,学生的优良习惯是在一次次高效训练中得到固化的,学生的认识水平也是在一次次的有效指导中得到提升的。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当学生在我们的指导下语文素养得以大幅度提升时,在考场上自然也就能更加从容镇定,信手拈来,也就离名著阅读“启迪智慧,提升自我,认识社会”的终极目的更近了一步。

不当之处,恳请各位指正。

五、议论文写作阅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作文题目由引题正文及要求三部分构成。引题第一句话“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直接点明今年参加高考同学出生的特殊性,新世纪出生的同学已走进高考考生,这也和年初各个年龄层的人都大肆回味18岁的社会热点现象相关联;引题第二句话“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这样特殊节点上出生的青年成人了,而这18年是祖国飞速发展的18年,特别是2018年3月19大的召开,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样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千禧一代有什么独到的地方,引入一个相对宏阔的时空中。

正题则非常明确简洁,命题命体:主标题新时代新青年,二个宏大的概念;副标题谈在 祖国发展中成长则给出限定。接着明确文体写议论文。

要求三句话则是强化议论文三要素的要求,论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试题非常明确考查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及表达能力,其中最重要 的是对三个核心概念的新时代、新青年及祖国发展的界定阐释及关系建构

学情分析:

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不能清晰地梳理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几个核心概念缺少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独到的切入点;二是缺乏逻辑思辨意识;三是对于当下时代及国家现实的认知较为浅显;四是自我融入时代融入现实的思想淡薄。五是学生思想较为趋同,缺乏个性鲜明,思辨深邃的佳作。

教学建议:

一是必须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在平时的授课中渗透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教育,比如我们每周利用校本报纸新知周报美文版及新闻版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二是注重教研资源在课堂中的深度灵活的运用,比如一模作文阅卷总结时提出的北京卷风格“讲政治,念家国,感时代,审生活,选呈现”,依据这样的表述我们把2018年1月到5月中旬的时政热点以时文选粹的方式编辑给学生,同时考前一周给学生进行了热点关键词的作文提纲训练,其中就有新时代我们一起出发这样的文题呈现,同时提示学生在总结自己18年的人生体验时注意融入时代融入社会,使得学生看到这样的文题不慌乱;三是注重逻辑思维训练,注重让学生梳理并建构清楚作文题目中出现几组概念且概念间的关系如何表述清楚;四是注重紧跟时代的新的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

总之,现在的作文命题越来越注重四项语文核心素养的考察,越来越注重和时代社会接 轨,就要引领学生真正了解我们生活的社会,国家是怎样的,不回避问题,但更要给他们积极阳光正向的引领,让他们真正学有所成,回馈国家社会,成就自身。

六、议论文写作阅卷分析

(二)试题分析:

论文题目是“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要求学生准确把握2000年到2018年期间“新时代”的特点和这期间成长起来的“新青年”地特点,并能体现“新青年”在“新时代”中的成长。

这其实是要求学生写作不能单纯的“坐而论道”,作为高三学生、已经成人的中国公民,更应该关注时代发展、国计民生,写作应该为济世经邦服务,应该体现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有感情有温度的“红色写作”。

学情分析:

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两新只说一新,结构层次平行铺开,不会层层深入分析;好一些的只完成“规定动作”,说清楚“在新时代新青年成长”;更好一些的同学能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有“自选动作”,比如辩证分析、如何处理“新”与“旧”等。

教学建议:

要训练学生思维,使其有深度和辩证性;要关注国内外时政,形成自己的素材库;要对新闻背后的社会热点、国计民生、大国博弈等,有所思考;要训练学生写好议论段,突出说理去除大段叙事。

七、议论文写作阅卷分析

(三)试题分析:

今年的作文题“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由主副标题组成,题目相对较长,对学生的审题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从考察内容上来讲,依然具有北京往年高考作文题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

该题目需要关注三个要点:新时代、新青年、成长,并要求考生从中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作为“新时代新青年”,这道题目保证了考生一定有话可说。小到身边事,大到国家事,小到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大到国家重器的建设等,都可能引发考生对自己的成长与祖国发展的思考,积极展现新一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

学情分析:

1、审题不清。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没有关注到本题其实是一道关系型作文,应该从新时代、新青年和成长中建立有机联系,而只从一个方面来谈,比较普遍的问题有:把作文写成了祖国发展的大事记,或者列举一些名人事例,没有体现出新青年等。

2、空洞地唱赞歌,缺少论证力量,缺乏感染力。许多考生写作的内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有祖国的发展,也有自己的成长,但是缺少论证力量,感染力欠缺。

教学建议:

1、加强审题训练。切题应该是我们写作文的一个基本要求。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还是应该加强审题训练,保证学生不跑题,不偏题。

2、加强素材积累。写作中既要关注社会热点,文化传承等,也要展现个体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把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3、强化文体意识。日常教学要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比如这道作文题,就应该写成议论文的样子,有论点、论据、论证,而不能写成似是而非的文章。

八、议论文写作阅卷分析

(四)考题分析:

试卷上所呈现的考题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不可分割,它们之间是互为补充的。A.新时代与祖国发展,发展成就新时代,显示为时间关系为近十几年来,可以将新时代与发展视为互指,二者可替换。B.新青年,指考生自己或他们这一代人。C.发展与成长,发展指祖国这些年在各领域的典型变化、成就;成长指新青年因(随)祖国发展而产生的变化,包括认知层面、行动层面,或说包括心理特征、行为习惯、价值追求、精神品质等。

副标题界定了主标题,不能够泛谈。根据提示,标题可变换为:A.谈新青年在祖国发展中成长。B.谈新青年在新时代中成长。C.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新青年。

题目外显为关系型作文,主副标题可以互为条件:祖国发展可以是新青年成长的条件、环境,新青年成长也可以是祖国发展的前提、助力,可单向写,也可双向写;同时,题目又内隐比较性思维,过去、现在、未来的比较,新与旧的比较;而且论题关系比较复杂,新时代与新青年,祖国与个体,发展与成长。

九、议论文写作阅卷分析

(五)试题分析:

议论文“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是一个关系型作文,要求考生讲清楚个人成长和祖国发展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两者之间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也可以写新青年如何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在写作过程中,要把握住“新”,既要突出时代特色,又要从00后的独特思考。本题紧扣时代脉搏旨在引导考生思考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关注时代的发展与趋势,从而合理定位,规划人生。

学情分析:

本题在审题上难度不大,多数考生都能切题,即围绕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但“新”字体现不够,流于空洞说教或励志宣言,立意不够高;论据的选择上欠新颖详实,可读性和感染性较差。

教学建议:

首先,坚持全面育人。如果学生从心底里不认同我们的国家,如果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不上来,那考生就不可能在高考的考场上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高水平的、体现时代特色的好文章来。

其次,个别考生存在文体不清的问题,为此,在平时的阅读和表达交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文章的表达方式及特点,通过对所学作品进行归纳、分类等梳理,形成文章的体裁意识,并积极创设表达情境,在实践中练习。

十、议论文写作阅卷分析

(六)试题分析

本次议论文考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力度,具体表现在考察学生是否具备大视野,深思考,真情感。

所谓“大视野”,在于是否能够进行宏观大图景描绘、能否在新旧时代大对比中挖掘原因、能否从不同领域、不同事件中抽象出问题实质,能否将平时知识储备和感性认知充分调动后快速形成理性思考。

所谓“深思考”,表现为是否能够围绕“时代与青年”的联系进行深入细致探讨,对其中的关系进行“抽丝剥茧”或“层层剥离”,而不停留在简单的互相影响上。

所谓“真情感 ”,是考察学生是否真的对当今社会与国家现状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平时对社会问题较为关注,且已有一定程度思考,且愿意为社会和国家变得更好去努力。带着这样充沛的情感,才能有独特的真思考。

所有高于现象的判断,优于标签的分析,异于常人的“自己”都不是临场发挥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的“质变式爆发”。最终作文考察评价的不只是写作能力,还有文章背后的那个“人”。欲立文章,先得立“人”。

学情分析:

“一叶障目”式审题:没有统观全局的意识,盲目抓住一点,任性倾撒全部所知。视野过于狭窄,认知浮于表面:没有视野,不关注生活与社会。无法将自己的视野和认知形成理性思考:只描绘,无分析。

口号式论调泛滥,虚假式情感凸显:所有的泛泛而谈都源于对时代和青年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建议:

一、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以人为本,同时调动学生丰富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索。以责任感为培养目标,让学生成为对时代有用,对自己充满价值感和成就感的人。

二、开阔眼界,提升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能力。视野广博是形成理性分析的基础,一个人思维的深度跟他视野的宽度有很大的关系。人们日常做判断,是在掌握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来做的,掌握的信息越丰富越全面,考虑的才越可能是重点,结论才越可能接近真相。因此读书不是一句空话,读好书,读经典,博采旁收;与人交流,和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人聊天,会补充或巩固原有的想法,或激发出新想法。

三、作文教学应当是基于学生写作特点的发挥。就应试而言,基于学生自身特点或擅长的领域进行知识储备也是应当的。

四、作为作文中必不可少的论据,不在数量,在于恰确,在于为议论服务。但论据的多样性,充分性也必不可少。论据可以是个体事迹,可以是群像,可正可反。

十一、议论文写作阅卷分析

(七)1.试题分析

⑴ 外显为关系型作文。

祖国和新青年互为条件关系或因果关系: ⑵ 内隐为比较型思维。

题目中隐含着动态过程:原来、现在、未来,新旧不同,国家青年皆如此。⑶ 论题关系复杂,强调思辨性:新时代与新青年、祖国与个体、发展与成长等等。⑷ 关于“发展与成长”

发展:祖国近些年各个领域的典型变化、巨大成就; 成长:考生或一代人因祖国发展而产生的变化。⑸ 用意:①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②引导青年学生多将视线投注到国家和社会的变化中,并思考自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2.学情分析

⑴ 文体意识模糊。议论文最大的特征是说理,而很多同学没有“说理”的意识,把文章写成了抒情性的文字,比较常见的一个模式是:第一段扣题“新时代新青年”;第二段写在国际地位上中国有了很大提升,“我很激动”;第三段写在科技方面中国有很多成就,“我很欣喜”;第四段写在文化方面中国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很欣慰”;结尾高呼“厉害了,我的国!”根本就不是议论文,而是高唱赞歌的抒情性文章。

⑵ 没有观点。衡量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观点是否明确,但没有观点的文章非常普遍,很多同学还是没有建立起关于议论文的基本观念,只是把题目的要求又写了一遍——新时代中新青年在发展,却没有明确地写出自己对这个命题的认识、观点。

⑶ 结构不清晰。有些文章段间关系、句间关系模糊,需要老师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辨析思考,在紧张的阅卷过程中很容易吃亏。

3.教学建议

⑴ 提醒学生一笔一划写字。卷面整洁清晰非常重要,清楚先于美观。

⑵ 审题是重中之重。在安全区间立意、构思,才能首先保证自己的作文在一、二类中,要提醒学生力求使自己的作文切题、合题。

⑶ 帮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使文章规范化。

⑷ 在结构上,提醒学生注意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性,并清晰地表现出来。在段首提炼出该段的中心句,或是运用表示转折、因果、并列、假设等关系的连词,都是不错的办法。

⑸ 提醒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事件,并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十二、议论文写作阅卷分析

(八)今年北京卷的作文受到了不少的争议甚至是诟病,阅卷前人们都担忧考生的文章多会表现出一种假大空文风。阅卷结果表明,此言不虚。喊口号、表感激、明心志成了大多文章的鲜明特色。(喊口号,人民日报社论——如“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有光,中国便不在黑暗”“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表感激,生为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狂妄的民族自信。如,一篇作文,上来第一句,“首先,我先表个态,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明心志,非常多的文章的思路都是主体段落,每段举几个例子,结尾表达作为新青年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表达了自己未来的报效国家的志向。绝大部分文章结尾段都非常空洞)绝大多数考生将文章写成了“祖国赞歌”。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议论文写作思维问题。二是题目呈现的倾向性问题。

受到较好议论文训练的高三考生,拿到任何一个议论文题会自然按照审题、概念辨析、确定观点、寻找论证,分析论证等思路来构思文章。本题看似题目“新时代新青年”平平无奇,但却内设了“新”的概念。学生关键就要举例分析新时代、新青年都“新”在哪里。按照议论文写作的思路,首先是要辨析概念的,“新时代”、“新青年”它之所以称之为“新”,它新在哪里?当下的新时代和过去相比它的特征是什么?是科技智能化时代,是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还是充分尊重人的自由选择的新时代?这一点上考生做的极其糟糕,少有人能从议论文说理的角度,来谈“新”的本质特征,基本都停留在事实层面,胡乱举一些中国的科技成就。所以很多考生新时代的特征极其不明显。常见的一种类型文就是,新时代我们需要ABC。或者新时代有ABC,举例说做到了ABC。(ABC即创新、开拓进取、奋斗、工匠精神)这些品质放在哪一个时代都是可以的,并没有呈现出新时代的典型特点或新青年应具有的品质。这类文章究其原因,没有仔细结合题目来写,只顾把考前积累的材料往上搬。所以,今年阅到的不少文章 “不像议论文”甚至“不是议论文”。

上述现象的产生我觉得题目的引导有一定关系。考生对于自己题目的理解比较固化、窄化。没有说“新”一定要体现在政治、科技层面。“新”或者“祖国发展”除了政治、科技、器物层面完全可以体现在社会层面、思想观念层面。但是,原题“祖国”政治性的引导太强。就如同,去年《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一题,为什么学生都涌去天安门拍照,因为天安门是共和国的象征。“共和国”语词本身政治意味太浓,加上备考中老师们不断强化的时政意识,考生不敢不往这方面写,甚至认为往宏大方面写恰恰是拿高分的不二法门(这方面老师们的引导也是一个问题)。所以,今年学生看到题目一激动,想到自己考前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素材,想到了只要多表态度的漂亮话就不会被判低分,因此,考生们谈到祖国的发展,无非都是中国天眼,墨子升天、蛟龙入海,可燃冰等,黄大年、宋玺等英雄伟绩了。这些不熟悉的话题就容易写空,她们对祖国的发展促进对考生来说除了立志向他们学习,再也写不出别的了。

因此,如果导语加上几句“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生活方式不断变迁,人们的观念也发展变化,大家成长为青年”。这样考题本身是否能扭转考生既有的不太好的写作心理设定呢?给考生一些别的角度的指引呢?

实验中学这届高三备课组让学生写了不少这方面的题目(如谈时代的发展与职业的变迁,如谈新时代人们生活动力,价值追求的排序;00后的职业观)新时代可以是中国社会更加多元化了,人们职业选择、价值认同更加多元化了;人们思想观念对成功、幸福的定义与以前不一样了;这些可能是学生有切身体验的,它能够有话说的地方。

私以为,这些题目比今年高考题的开放度、思辨性以及对学生观察生活的考查都优于今年高考题。

从这几年北京卷都还是避免不了比较大的时政类话题,但如果引导学生化大为小,小处落笔,从自己生活出发,写真话,谈与自己个人体验相关的话,还是非常关键的。

十三、记叙文写作阅卷分析

(一)2017年高考过后,社会上以及语文教育届都对当年北京作文题目一片哗然,无论是记叙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还是议论文——《说纽带》仿佛都带上了政治色彩,这让语文教师与考生都措手不及,这也是语文教师不愿意看到的。很多老师都评论道这样的作文缺失了语文的味道,当然,那时的我也在其列,如今带过一届高三,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了新的审视与思考。

纵观2014至2018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我们会发现,2014至2016年的作文题目(《老规矩》、《假如我与心中英雄生活一天》、《“老腔”何以令人震撼》)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味道,而近两年的作文题目,无论是2017年的《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说纽带》还是今年的《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青山绿水图》都明显向家国大事靠拢。这样两种导向不禁让我思考高考的功能,从国家层面来讲,高考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而时代不同,国家需要的人才自然也不同。

进入21世纪,教育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了“核心素养时代”。自2015年3月我国正式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起,“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届的热词。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它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而反观现在的多数中学生,周遭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们缺少社会关爱与家国情怀,因此网络上戏称他们为佛系少年。无论是在日常教学中还是在此次高考阅卷中,都会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写出的文章普遍境界低,如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有很多考生只是历数了自己从小学到高中的变化,缺少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也有考生能够写出国家的发展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但对于自己的成长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贴标签。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学生不关注也不了解国家的发展,无法将身边的小事与国家大事联系在一起,对于自己作为一名社会人能够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哪些贡献也没有思考过。再例如学生写绿水青山图,多数学生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绿水青山的写实,只有较少的学生能够站在整个国家的发展的高度去考虑如今的生态现状。难以想象,这样的青年将来如果成为国家的栋梁。不仅如此,在高科技的冲击下,近年来传统文化也逐渐丧失。我想也正是基于现在中学生的现状,所以近年来名著阅读进如中学课堂,爱国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如今的高考作文题目也是必然趋势。

丢失传统,我们不知从何而来,没有家国,我们不知到何而去。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的不是诗人,而是有担当能担当的青年。这让我想起龙应台的《我们为什么要学文史哲》中的一段话:“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於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後,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我想,我们的学生不一定如同古代文人一样悲天悯人,但至少要有大的情怀,大的格局,而这些是语文教育可以带给学生的。而若想学生拥有这些,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因此,语文课不应该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语文教师要用好所教每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对问题和现象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十四、记叙文写作阅卷分析

(二)一、试题分析:

本次作文题目二为: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有细节,有描写。

仔细推敲本题考点,我觉得它主要考查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作的能力,尤其侧重描写能力。对“图景”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和展现成为扣题的得分点之一,另外,如何对主题“人和自然的和谐”的表现,采用怎样的故事叙述也很关键,考查学生选材及剪裁的能力,更考查学生对生态,对自然,对和谐这些问题的思考程度。

二、学情分析: 在阅卷中,最大的体会是,平时大部分模拟题的作文导向,让我们都陷入了一个陷阱里,就是记叙文只关注情节的训练。可这个题目,要求是记叙文,可却和“描绘美好图景”大相径庭,叙述为主的记叙文又如何描绘图景呢?以描绘图景为主的文章,又怎能叫记叙文呢?在平时作文的训练中,我们在教学上大都强调用情节的跌宕起伏来巧妙合理地突出主题立意,大都在情节立意上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可是,高考作文这样相悖的要求,实在挺为难学生的。

所以,在阅卷中,我们读到的作文80%全在情节上费劲心思,在情节上绞尽脑汁,试图以曲折惊奇新奇的设计来表现主题,结果适得其反。这是阅卷中学生作文出现的最普遍的共性了。

三、教学建议:

说句心里话,我觉得今年这个题目要求,让我挺郁闷的,因为我觉得自己挺对不起学生的。高考题目我没能力去呵责它,如果还能再教一遍高三,我觉得自己要做好作文教学的这几方面:

第一,不再盲目地教教材,而是重新审视和组编教材,灵活地把教材当成学生作文的“养料”,或“媒介”,或“范本”,提高教材的运用效能。

第二,高一,高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写各种文学样式的文章,不能太应试仅限于议论文和记叙文,而是拓宽他们的写作思路,开阔他们的作文视野。高三,再有目的地收回来。

第三,作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需做教学的规划。这不应只是班主任,家长,各科老师的事。在作文教学中,也应针对各种题材或主题做逻辑上的训练,对各种态度观点或命题哲理做情理上的阐述,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做哲学上的引导。因为,作文的核心应是一个人思维思想深度的体现。教会学生这点,才是语文老师的使命。

十五、记叙文写作阅卷分析

(三)一、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读题时需要关注的限定因素至少应该有三个:

1、“图”。图即画面,可以是实际存在的画面,也可以是想象出的画面,而且这个“图”最好是中国的,而不是国外的,因为题目中有“中华民族”、“每一个中国人”这样的主体限定。

2、“和谐”。“和谐”是对“图”的限定,点名了图画的特点。

3、细节描写。缺乏细节描写的记叙往往显得空洞无味,需要加入一些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更何况本题明确要求了要“有细节,有描写”。

除了这几条限定条件,“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这一条体现了题目的开放性,给“展开想象”以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

从命题趋向上看,这道题目在呼应国家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与议论文“新时代新青年”的相通之处是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其考查意图应是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发展,有一定的责任意识。

二、学情分析

仅就“绿水青山图”这篇作文的写作情况来看,考生在写作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的问题。题目明确要求立意要积极向上,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叙述和描写的主体应该是“和谐”,人与自然之间互相的友好。有些考生在构思时选择了对比的写作思路,思路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对比的两部分比重容易把握不好。比如有些考生用百分之七八十的比重在写环境污染、满目疮痍的画面,批判人类破坏环境的种种表现,而最后结尾部分忽然笔锋一转,仅用寥寥数语来写环境改善后的情况,很显然已经比重失当,偏离了题目要求,这是没有好好审题所导致的。

2、忽视细节描写。明确了这是一篇“想象类记叙文”之后,一部分考生把写作的重心放在了编故事上,用新颖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却在叙事的过程中忘掉了细节的描写,让文章空有一副骨架却没有具体可感的细节、画面,导致整体内容不佳。

3、立意容易流于俗套。立意是否高远是区分高分作文和一般水平作文的重要因素,就这篇作文而言,有的考生仅仅描绘了一个景区的优美山川、静态景物,写了一篇游记类的文章,感慨一番自然之美便作罢;有的考生在静态图景的描写之外加入了人的活动,考虑到人与自然界诸生灵之间的互动,考虑到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有的考生想到未来城市的合理规划,考虑到如何用科技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自然,让我们的民族得以世代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生息繁衍......立意高下显而易见,流于俗套的作文自然没有优势。

三、教学建议

1、审清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在平时的教学中仍应加强审题训练。

2、高考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基本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备考时要关注时代发展动态,关心时事,扩开思路和眼界。

江苏高考阅卷分析语文 篇7

2014年高考的背影已经在依稀的微光里消退, 但留给失分考生的伤痛可能不会因为它的远离而消失。“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对于参加2015年高考的同学而言, 了解别人答题失误情况, 探究失误原因, 找到提升对策, 或许是语文备考的一条捷径。

【原题呈现·诗歌鉴赏】

阮郎归

无名氏1

春风吹雨绕残枝, 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 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 燕双归。讳愁 无奈眉2 。翻身整顿着残棋, 沉吟应劫迟3 。

【注】1作者一作秦观。2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3劫:围棋术语。

(1)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失误扫描】一是答非所问;二是只有观点, 没有分析;三是在没有观点的情况下, 简单翻译诗句充答案。

误例:

(1)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表达了凄苦哀伤的情感。

(2) 表现了词中人物凄苦的愁 绪, 是借助“翻身”“沉吟”来表现的。词人心烦意乱, 想下棋却又下不下去的愁情。

【失误分析】

(1) 答题涉及了答案关键词“奠定情感基调”“凄苦哀伤”等, 说明考生读懂了诗歌, 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但是, 忽视了题干中的“请结合内容分析”, 缺少分析环节就会失去“分析”这2分。

(2) 考生对“什么样的情绪”回答了两次, 第一次说“凄苦”有些重, 第二次“心烦意乱”比较准确。这个答案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第一问的回答思路混乱、条理不清;二是第二问的回答只是举例, 没有概括, 缺少“人物动作描写”之类的概括语言。

【备考建议】一是审清题意, 根据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答题时先理清 思路,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有个小规划, 不可跳脱、重复。二是掌握诗歌简答题的基本格式, “观点+分析”;先“概括”, 后“分析”, 一样也不可少。

【参考答案】 (1)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 残红满地, 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 红日却西沉, 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 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 无法排遣的愁情。这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继续下, 以转移愁情, 可又因心事重重, 以致犹豫不决, 落子迟缓。

【原题呈现·文言断句】

对文中画波浪 线部分的 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失误扫描】错选A项、C项。

【分析与对策】A项, “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 “史馆修撰”是一个语意整体, 错误断句不仅割裂了这个整体, 而且使“修撰以下之”语意不明;B项, “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恬然自恃”是一个语意整体, “自持殊不介意”让人摸不着头脑。

【备考建议】正确断句必须以文段大意为前提, 要特别注意不要割裂语意密切的短语;充分注意利用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文言虚 词断句;三是充分利用句子的结构特点断句。

【参考答案】D

【原题呈现·文言文翻译】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禹、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 不忘规过, 臣不胜大庆。

(2) 而亲贤下士, 推毂后进, 虽位崇年高, 曾无倦色。

【失误扫描】这道题的失误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不理解原句大意, 译句驴唇不对马嘴。二是错译关键词。

误例:

(1) 1“罪己”的“罪”字误译为名词, 如译为:也有罪过、犯有过错、错误, 记下自己犯的罪等。2“规过”中的“规”字误译为:规范, 规避, 规谏, 规定等。

(2) 1“亲贤”的“亲”字, 误译为“礼遇”“尊重”“礼贤下士”“亲自礼贤下士”。2“推毂”误译为“推动, 鼓励, 推崇”。

【失误分析】

(1) “罪己”的“罪”是动词, 认为有罪, 认为自己有罪, 认识到自己犯有过错, 反省自己的罪过;归罪自己, 怪罪自己, 责怪自己。“规过”中的“规”是动词, “过”是名词“过错”“错误”。“规过”, 改正错误, 纠正错误, 修正错误, 矫正错误, 校正错误, 更正错误。

(2) “亲贤”的“亲”是动词, 亲近;亲贤, 亲近贤士。“推轂”, 推举, 推荐, 举荐。

考生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解释词类活用的词语。

【备考对策】一要根据具体语境释词, 注意句中关键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点, 如“罪”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二要严格“对译”, 将单音词双音化时, 尽量用上这个单音词, 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译。如“罪”译为“归罪”;“亲”, 译为“亲近”。

【参考答案】

(1) 大禹、商汤归罪 自己, 他们勃然 兴起。有德行的君王, 不忘改正过错, 我深表庆贺。

(2) 而亲近贤才, 屈身交接士人, 荐举晚辈, 虽位尊年高, 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原题呈现·名篇名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 并因此流泪叹息 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 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 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误扫描】一是填不上诗句或错填为别的诗句;二是误填其中某个字词。第 (1) 题, “长”误为“常”, “掩”误为“淹”, “涕”误为“泣”, “艰”误为“坚”等。第 (2) 题, “得”误为“能”, “猱”误为“揉”;第 (3) 题, “溅”误为“贱”或“渐”等。

【备考建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推荐的64篇古诗文, 逐篇、逐句过关, 篇篇默写下来, 互评互改;准确背诵并理解名句含义;书写时注意易混的同音字、形似字等。

【参考答案】 (1)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原题呈现·文学类文本】

(1) 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失误扫描】

(1) 这道题的失误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答案要点不全, 只列举其中部分要点;二是理解不正确, 或不能用准确的词语将自己的理解概括出来;三是用具体的情节叙述, 代替抽象的人物个性的概括。

误例:

1渡夫热情坦诚, 乐于助人。在傍晚时分, 他热情地接待了“我”, 让我住在他的船上。

2渡夫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当他听到我是请假回家看望母亲时, 情不自禁地说他喜欢孝顺的孩子。

3渡夫性格古怪, 不合群。他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既不管地, 也不管天。

(2) 这道题的失误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从“怎样”的角度答题, 只是摘引、压缩原文, 将渡夫的故事简略地讲一讲。二是从一方面切入, 谈“怎样叙述”。

误例:

小说叙述渡夫的故事, 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我 (一个回家探亲的士兵) 来到渡口, 乘船过湖, 在船上与渡夫的交流, 让渡夫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写, 让人觉得故事真实可信, 更具感染力。

【失误分析】

(1) 表面上看, 考生给出三个要点, 实际上, “热情坦诚, 乐于助人, 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三个短语, 都是从渡夫“对待别人的角度”对其品行的概括, 属于一个要点。“渡夫性格古怪与人不合群”则是考生对渡夫的曲解, 因此, 这个答案只能得2分。

(2) 回答问题角度单一, 考生只从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 切入, 好处“真实可信”。 (只能得2分) 根据小说实际, 考生还应该想到, 故事的切入点“钱”, 故事展开的形式“对话”, 故事的自然背景设置等角度, 并分别说明其好处。 (才能得6分)

【备考对策】一是养成多角度分析、概括问题的习惯, 如概括渡夫的性格, 除了从“对待别人”的角度概括, 还可以从“渡夫的品性”的角度, 概括出“刚强不屈, 不畏身心劳苦”, 从渡夫“生活态度”的角度, 概括出“坚忍不拔, 不向命运低头, 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等。二是学会分析概括的方法, 如, 从人物的语言、行为、经历中概括其品质、性格等。三是不要用情节的叙述代替理性概括, 如第 (2) 题, 考生答“他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既不管地, 也不管天”, 就没有对原文进行分析概括, 其实, “六十年, 我不管地, 也不管天”里, 正体现了渡夫“不向命运低头, 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的生活态度。

【参考答案】

(2) 1以“我”的视角来叙事, 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2以“钱”为话题, 引入渡夫的故事, 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多用对话形式, 以渡夫之口讲述自己的经历, 使叙事更加集中;4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 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每答一点给2分, 给满6分为止)

(2) 1热情坦诚, 乐于助人, 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2刚强不屈, 不畏身心劳苦, 靠自己的气力赚钱;3坚忍不拔, 不向命运低头, 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原题呈现·实用类文本】

(1) 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2) 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失误扫描】

(1) 这道题失误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答案要点不全, 能从成员、内容上回答, 遗漏第三个要点;二是语言不简明, 概括性不强, 引述原文过多, 淹没答案要点。

误例:

1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 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2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 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 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 乐此不疲。

(2) 这道题的失误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摘引原文叙述性的文字, 代替抽象的“人格魅力”;二是答案要点不全, 勉强概括出部分要点;三是不能准确把握叙事性材料的实质, 不能正确地概括玻尔的“人格魅力”。

误例:

1玻尔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 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2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 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 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3玻尔是一位爱国的科学家,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 玻尔起初 留在国内, 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

【失误分析】

(1) 虽然考生引述的内容里包含了答案的因素 (从1中可以看出, 参加这场对决的是当时世界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家, 2里包含了答案里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 但是, 毕竟没有形成考生自己的观点, 只是引述了相关的文句。这两个点各得1分。还有, 考生没有注意到这场论战对双方的认识与研究, 以及对整个物理学界的学术影响。答案要点不全, 这道题考生只能得2分。

(2) 题干要求谈的是“特有的人格魅力”, 考生却没有把玻尔的人格魅力清晰地提炼出来, 而是罗列了与之相关的事例, 以事件的叙述, 代替对人格魅力的概括。如1可从他对人才的识别、培养的角度概括。此外, 作为一名著名科学家, 玻尔与爱因斯坦的论争里, 表现出其 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 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却被考生忽视了。

【备考对策】

一是分析问题要多角度开展, 单一的角度写的内容再多也只得一个角度的分 (2分) 。如 (1) 题, 就要从参与论争的成员、内容、影响三个角度思考作答。二是要善于对原文内容进行概括, 概括可以是提取式的, 如 (1) 2如果把论争中涉及的内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提取出来, 就会多得1分;也可以是提炼式的, 如 (2) 题, 从文中“希特勒上台后, 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 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 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 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可以提炼出玻尔具有人道主义情怀。三是思考问题, 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如 (2) 题, 对玻尔“人格魅力”的思考, 就应该着眼于“追求真理”“爱国”“培养后进”“人道”等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 1从成员上看, 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2从内容上看, 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3从影响上看, 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 (每答出一点给2分)

(2) 1追求真理, 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 不掺杂个人恩怨;2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3慧眼识才, 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 并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4有人道主 义关怀, 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每答出一点给2分)

【原题呈现·成语辨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 最恰当的一组是

1医疗质量是关系 到病人生 命安危的 大事, 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________的天职。

2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 常令父亲们___________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3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 ________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B.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C.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当仁不让

D.义不容辞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失误扫描】误答A、B。

【失误分析】没有结合语境, 着力从成语使用对象的角度辨析。“义不容辞”, 容, 允许, 辞, 推托, 道义上不允许推辞;与第一空的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相吻合。“责无旁贷”, 贷, 推卸, 自己应尽的责任, 不能推卸给旁人;与父母“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相吻合。“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 不推让;与“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相吻合。

【参考答案】C。

如果能结合以上对 失误的分 析与备考 指导, 分考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答题的“规范化”训练, 解决答题思路、步骤、细节、方法的问题, 相信备考学生的答题水平会在短时间内实现质的飞跃。

江苏高考阅卷分析语文 篇8

新材料作文的命题者先提供一段文字,或者图表等形式,在图文材料中一般隐含某种寓意,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自己选择不同的审题角度,把握内涵,确定中心,不再由命题者“定标题”来规定相关的审题角度或进行含义的明示。

一、审题立意

1立意的多向性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探险者与蝴蝶”材料和要求如下: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地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假设在往年的话题作文阶段,很显然,最后一句“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作为提示语,暗示学生在审题立意中应作为关键句,可以由此把握住材料中的主要写作对象和含义,具有导向性。但是,这则材料作文则不同,“②角度自选”要求考生不能仅仅抓住材料中某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或某一句话来立意,而应该抓住材料的不同对象,也就是不同的“角度”以及“核心语义”来审题立意。

在“新材料”作文中,材料中不同的对象都可以作为审题立意的角度,比如这次作文出现的对象有:探险者、蝴蝶和蜡烛。可以把握每一个对象中蕴含的不同深意。

首先,从蜡烛的角度分析。当时探险者因为要深入山洞探险,所以点燃蜡烛,本没有想到会打扰或者破坏蝴蝶的生存环境,但是,他们的无意之举,确实在客观上,改变了山洞里的温度和湿度,而对此非常敏感和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的蝴蝶,只好退回到更深处的山洞石壁。微弱的改变竟然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结合原材料最后一句提示语,可以确定立意:“小”与“大”。“小”可以包括:“细节”、“小事”、社会中的“小人物”,但是应该和他们所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大影响联系在一起分析,如果仅仅单纯地分析某一方面,则偏题。进行关系型话题的辩证思考,可以写出思维品质较高的考场作文,这也是本次作文的主要立意。

其次,从探险者的角度分析。当他们进入山洞之后,看到有很多美丽的蝴蝶在山洞的石壁上休息,探险者并没有因为蝴蝶的漂亮和对它们的喜爱,就去捕捉它们,反而是选择了不打扰蝴蝶,悄悄地离去,这样的行为背后,虽然已经在不经意间破坏了蝴蝶的生存环境——蜡烛使山洞的气温和湿度发生了变化,但是应该不难发现其中的主要原因和体现出来的探险者的思想:保护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

再次,从蝴蝶的角度分析,蝴蝶在面临突然来临的生存威胁时,并没有选择“适者生存”,学会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是退回到更深处的山洞石壁内,从积极的角度立意的话,可以隐喻象征人生的哲理——某种处世的哲学——静美、在浮躁的社会中追寻心灵的家园、坚守等。如果有这样深刻的立意,就可以从很多较浅显,同时人云亦云,缺乏新意的立意中脱颖而出,体现出思维的深度和高度。

以上的立意角度是笔者对《评卷手册》上明确提供的关键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和谐”、“小与大”、“关系”、“影响”的解读。实际阅卷过程中,考生如果能够紧密结合原材料,不离开原材料的主要内容以及含义范围,说得有道理,能够自圆其说,都不算审题失误。

有一位考生对原材料中的“蝴蝶”产生疑问:“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会生活在山洞里吗?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系蝴蝶研究专家钱范俊教授说:“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山洞,至少在中国基本没发现过。”蜡烛会让它们退避三舍?这不是蝴蝶是蛾子吧!飞蛾扑火自古有之。这种“生物式质疑”,以新颖的角度、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思维分析,博得了阅卷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赞许。

材料作文最为忌讳的是材料立意的晦涩或单一。所以很多考生虽然抓住了最后一句话,审题准确,却成绩平平。审题立意应该是作文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大变化,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准而求新”。

2立意的所指和能指

审题的丰富性,是否就意味着在审题方面可以不做过多的要求呢?非也。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既是写作的依据,又是写作的范畴。它既具有指导性,又具有限制性。因此,只有在读懂材料,理清材料所指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写作。《评卷手册》上有这样一段话:

提供给考生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行性。由于任何语言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故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能指、所指的“固有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立意自定”并不意味着随意“立意”,“角度自选”也并不表示没有“角度”,脱离材料。

3审题立意的赋分和样卷分析

拿到一份考生作文试卷,阅卷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归类”,也就是《评卷手册》上面提供的《评分表解》三大类、六小类,按照“审题”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切题(56分~70分)、基本切题(42分~55分)、不切题(0分~42分)。按照“立意”分为六大类,分别是:一类卷独到深刻(63分~70分)、二类卷准确正确(56分~62分)、三类卷基本正确(49分~55分)、四类卷略有牵强(48分~42分)、五类卷牵强贴标签(41分~28分)、六类卷不正确(27分~0分)。

如何将46万考生的作文进行归类呢?如果作文没有偏题,切题了,首先赋分42分以上。比如一篇扩写原材料的作文:“探险者”去洞里追赶“大蝴蝶”,一直追到山洞的深处,还不肯罢休。这时候,从山洞深处突然飞出一只特别大的蝴蝶,被作者称为“蝴蝶王”,“蝴蝶王”从嘴里喷出火来,终于把“探险者”赶出了山洞,这种低幼化,明显受到网络游戏影响的文章,最终因为切题而得到42分。

另一则案例,可以看一下《评卷手册》提供的样卷14,题目叫《心田花开》,开篇这样写道:

林清玄的百合花开了。猛抬头,我心田里的姜花也开了。——题记

我的书桌旁有两盆植物,一盆是姜花,另一盆也是姜花,姜花如花,但它不会开花。

主体部分采用了双线交织的手法,以姜花会开花比喻梦想能实现,抒发考前30天的内心情感,故题为《心田花开》,从原来以为姜花不会开花,到后来“忽然看到姜花冒出花朵,淡黄淡黄的,小如花”,让该考生“突然明白:梦想总是遥不可及,不应该放弃。我定会如姜花一样,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完成自己不平凡的人生,让心间开出一朵骄傲之花”,写“小小姜花”对自己高考时心情的影响,对人生的激励作用,文辞优美,情感细腻,但“文章无视试卷所提供的材料,没有能从材料的内容中引出自己的观点,感悟,而是另起炉灶,自成话题,表达人不该放弃梦想的主旨。有宿构的印记。”(王涛)该文判为六类卷,20分。

第三则案例,可以看一下《评卷手册》提供的样卷1,题目叫《熄灭蜡烛,莫惊扰美》,文章是这样写的:

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美”绝不等同于“拥有美”——甚至,“观赏”与“欣赏”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用目,后者用心。心可以抵达目与足不能企及的远方。……

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无心之失可能造成对美的惊扰,进而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宁静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更大的威胁。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愿你我熄灭心中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

这篇文章的立意可谓别致、独到、深刻:罗丹的名言“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几乎尽人皆知,而作者偏要唱反调——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眼睛,更缺少的是一颗不去追名逐利的宁静的心。可以说这样的立意与成千上万的考生“小与大”的指向性审题有明显的新颖、独到、深刻之处,使阅卷教师眼前一亮,最后得分68分。

可见,在阅卷过程中,审题立意这一关并没有受材料的指向性关键语影响,并没有因为文章写的是“小与大”就在分值上有所倾斜。只要是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范围的立意,都是允许的,而且现在鼓励能有思想火花,有个性解读的审题立意。

二、改变的启示

“新材料作文”与以往“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相比,优势较为明显。

首先,不再由命题者提供写作的对象来限定写作的范围,或者由所提供的材料指向性明显的语句,引导学生单一地理解把握原材料。它打破了故有的思维限制,扩大了写作对象的范围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让考生紧密联系材料,体现审题的准确度,同时又不限制考生的思维,让他们尽可能地驰骋思维,体现出思维的缜密性、发散性和创新性,“新材料”作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同时,命题形式上的灵活性以及思维角度的丰富性,需要学生自己决定写作的角度和思考材料中的深刻内涵,这就避免了“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直接可以套用作文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新材料”作文功不可没。

这样的改变对高考作文的改革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何永康教授说这种题型在近几年将保持相对稳定,如果不出意外,下一年度应该依然是新材料作文。

三、补充提示

在审题立意不偏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得到远远高于平均分的高分呢?议论文关键还是加强理论分析能力、逻辑思辨性、对素材层层解剖的深刻性,以及平时素材的广泛积累。记叙文关键是写人叙事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素养”的体现。

当然,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对语文不够重视等问题依然存在。“语文素养”的培养看似很空,但实际上,教师在每一次的作文训练和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甚至在每一张模拟试卷的现代文阅读中,都应该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写好规范、优秀的议论文和记叙文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比如:议论文关键需要加强思维的训练,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一篇高分的议论文,应该体现思维的质量,至少有一处正反对比的辩证思维,文章整体应该呈现出“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层层递进关系。

但依然有考生的作文是平面式的结构,举两到三个例子,一个开头,一个结尾,文章就结束了。有的作文还是使用分论点式的并列结构,甚至所举例子和观点没有任何关系,有的干脆没有论据,连议论文的“三要素”都不能保证。有的考生简单分析问题之后,就开始记叙自己的生活经历,文体既不是议论文又不是记叙文,或者仅在开头和结尾强行贴一下标签。学生思维混乱和低幼化的问题,在现行以议论文为主要文体的高考作文中,暴露得非常明显,这也是我们在平时作文教学与训练中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同时,记叙文由于避开了理性思维的高要求,所以问题明显较少,但是依然有很多学生不会写记叙文。具体表现在:象议论文一样分析所举的若干例子,同时加入个人的情感故事,文体不明;故事的主旨和材料没有“神似”,好像在说和材料没有任何关系的另一件事,只在结尾点一下主旨;故事全部是记叙,没有任何描写,情节平淡,表达能力差,甚至胡编乱造,不是这里发生车祸就是那里死人,更不要说有构思,有细节,有文采,故事真实,富有生活气息,手法以小见大,小切口,大主题等要求了。

联系前三年的作文题目,2010年“绿色生活”体现了一种生活理念,2011年“拒绝平庸”体现了一种人格修养,2012年“忧与爱”则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这些题目都涉及人生、社会的话题,都引导考生热爱生活,关注现实,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给广大师生一个启示:作文决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比单纯的写作方法更重要。作文最终考查的是认识水平。

上一篇:22学校中层干部考核方案下一篇:农民工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