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有效追问
福建省上杭县实验小学
廖荣莲
追问是指,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对学生的正常回答进行追因,对肤浅回答进行追根以及对错误回答进行追究。教师应善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深度开发”,让学生的认识能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适时、有效地追问可以使教学锦上添花,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
那么,在学生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把握好哪些追问的契机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于寻常处追问——彰显智慧
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Free Talk”导入新课。但是,不少看似对答流畅、气氛热烈的Free Talk,却总是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原因在于,这种Free Talk只是简单机械的旧知重视,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回答练习,对学生思维的改善、语言的丰富并无多大价值。倘若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发挥教学机智,巧妙追问,则可更好地激活学生思维,丰富课堂语言。
[案例一](沈峰老师课堂教学片段)
T: My English name is fanny.Who can cay hello to me? Try to use my English name, please.S1: Good morning, Fanny!
T: Good morning!What’s your English name?
S1: My English name is King.至此,学生的回答正常、合理,然而沈峰老师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当学生回答完自己的English name后,她展开追问:
T:Oh, you are King!(追问)Then who is the Queen?(师生大笑)
S1: I don’t know,沈峰老师抓住king这一单词的特殊之处(King首字母大写可以表示英语姓名,小写则为“国王”),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案例二](《小学英语》闽教版第七册Review 1的教学片段)
T: What day is today?
Ss: Today is Monday.T: Yes.It’s a new week.How were you last weekend?
S1: I flied a kite.T:(第一次追问)Where did you fly the kite?
S1: I flied the kite in the park.T:(第二次追问)Who did you go with?
S1: I went with my friend.T:(第三次追问)What kite did you fly?
S1: I flied a butterfly kite.T:(第四次追问)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there?
S1: Yes, I did.通常老师在学生回答至“in the park”后就嘎然而止,但是这位 老师却充分发挥了教学机智,在学生回答完“I flied a kite.”后连续展开四次追问。所问问题主题鲜明,语言鲜活,信息量大,极大地丰富了师生课堂会话的语料,增加了话语交际的深度。
二、于粗浅处追问——激活思维
“教师之为教,不为全盘授予,而是在相机诱导。”(叶圣陶)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他们的思维活动比较粗浅。在课堂上,教师应适当进行深层次的追问,在学生回答的粗浅处牵一牵、引一引,让他们往更高层次继续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语言知识。
[案例三](沈峰老师执教《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6“Let’s go by bus”的片段)
T: Look at me please.Now, I’m a grandma.I’m ill and tired.I want to go home.I need help.How can I go home?
S1: By bus.T: It’s too late.There is no bus.(第一次追问)What should I do? S2: By taxi.T: Good idea.But I have no money.(第二次追问)What con I do now? S3: Let’s go on foot.T: I’m ill and tired now.I can’t walk any more.(第三次追问)Who can help me? S4: I’ll ride a bike and carry you home.T: OK.Thank you.You are all kind.对话中,沈峰老师在学生给出by bus回答后并未停下来,而是不断地给学生制造“麻烦”,目的是通过追问,逐步引导学生给出“by taxi”、“ride a bike and carry you home”等答案。上述追问紧扣主题,在训练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实现了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的统一。
[案例四](一位教师在执教“Ningkang’s dad is famous”一课时所设计的“Guess who it is?”的游戏)
(屏幕出示)He is tall.He is from shanghai.His favorite sport is basketball.He is a Chinese player of NBA.T: Who is the man? S1: He is Yao Ming.T:(第一次追问)How do you know him? S1: Because his favorite sport is basketball.T:(第二次追问)Do you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S1: Yes, I do.T:(第三次追问)Are you Yao Ming?(学生大笑)S1: No, I’m not.T:(第四次追问)Which are the true clues?
S1: He is from Shanhai.And he is a Chinese basketball player of NBA.T: Great.You’re right.不少教师在学生回答出“He is you Ming”后就结束了对话,但 是这位教师却没有“善罢甘体”,在学生准确猜出人物后继续追问,最终使学生说出了猜测的线索“He is from Shanghai.And he is a Chinese basketball player of NBA.”。可见,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是否给出正确答案或者仅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递的过程中,而应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想像力、推理能力等。
三、于错误处追问——巧妙纠错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一些差错是不足为奇的,教师不应打断学生的话语或告知正确答案,而应发现学生错误隐含的教学价值,通过追问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恰到好处的暗示,让学生明白错误的成因,找到问题的症结,准确理解所学的知识。[案例五](沈峰老师课堂教学片断)
T: Boys and girls.What do you have? I mean“What all of you have?”
Ss: We have an English book.T:(第一次追问)You have only one English book? Ss: No.T:(第二次追问)So, what do you have? Ss: We have English books.T: Yes.You have English books.You have many English books.[案例六](《小学英语》闽教版第七册Review 1的教学片段)在复习一般过去时的时候,执教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展示出 示):My diary_____on the desk just now.T: Who can fill it? S1: We must fill the word “is”.T: Why? Read the sentence once again.(第一次追问)Can you find the key word? S1: Sorry.We must fill the word “was”.因为句子中有短语just now。
T:(第二次追问)我们可以对句子做什么修改,这样就应该填is了呢?
S1:将just now变成now就可以了。
T:(第三次追问)如果in和was都可以填,那么句子应该怎么变化呢?
S1:(思索片刻后恍然大悟)去掉just now, is和was就可以填了。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执教老师在学生出错后都没有轻言“No.”或者急于给出正确案件,而是通过数次追问,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明白出错的原因并进行自我纠正。这样,即纠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四、于意外处追问——生成精彩
课堂之所以充满活力,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可能完全出乎我们意料。教师应耐心聆听学生的“意外”回答,睿智追问,开启学生思维,让教学在“节外生枝”中演绎精彩。[案例七]执教老师讲授单like后,要求这生用I like„说话,还没有等老师说完,一位学生就大声地抢着说: S1: I like money.T:(第一次追问)Why do you like money? S1: Because money can buy many things.T:(第二次追问)For example? S1: Money can buy fruit, toys, ice cream, hamburgers„(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仅以一句“Anything else?”进行追问,直至学生说“That’s all.”)
T:(第三次追问)Can money buy health?(板书health,提示:健康)S1: No.T:(第四次追问)Can money buy lives? S1: No.T:(第五次追问)Can money buy love? S1: No.T: So money can’ t buy everything.Everybody likes money, but we do understand money is not everything.对于学生I like money的意外回答,执教老师没有把它视为对正常教学的“干扰”,也没有置之不理或讥讽相待,而是就此话题展开五次追问,层层深入,最终让学生在一次次的“No.”中明白了“Money is not everything.”的道理,在训练口语的同时,与巧妙进行了德育 渗透。
[案例八]执教老师正在有条不紊地讲解More Exercises板块的内容,突然课件中闯入了一位不速之客——瑞星杀毒的小狮子现出在了屏幕上,又是翻跟头又是打呼噜,俏皮的样子逗得学生开心地笑了起来。
1.在新课导入时追问——水到渠成
一节课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始几分钟。关键就是如何善用这宝贵的几分钟, 做到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眼球、打开学生心扉、使学生思维的齿轮运转起来。因此导入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是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必要途径, 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追问导入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法, 其作用在于使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追加相关的语言信息, 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自然而巧妙地导入到新课内容, 从而使学生水到渠成地领会新课内容。如:以下是笔者在执教Go for it七年级下册, Unit 11 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运用追问导入新课的一个教例:
T:Do you have good friends?
Ss:Yes , I have.
T:How do you describe your friend?
S1:I think she is kind. ( 她是善良的。)
S2:He is an honest person. (他是一位诚实可靠的人。)
T:What does he like?
S1:He told me he likes sports.
S2:She told me she likes music.
S3:He told me he likes to play computer games. ( She like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S4:He told me he likes painting.
…… (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 既复习了旧知识, 又引出了本课的生词)
T:What does your best friend like to do?
S1:He likes climbing mountain.
S2:He likes watching TV.
T:What kind of movie does he like? (笔者紧追不舍, 直至引出本课的主题game shows)
笔者在这一对话过程中, 以第一个提问为起点, 一环扣一环, 在第二个追问“What does he like”中, 引导学生既复习旧知, 又引出本节课生词, 在追问三“What does your best friend like to do”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 抓住时机, 进一步因势利导, 追问四“What kind of movie does he like?”很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主题“game shows”, 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
2.在新知传授处追问——落实到位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英语教师应时刻遵循学生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这关键是看教师能否成功地用英语组织教学, 精心预设语言输入和输出等每一个教学细节, 在知识的重难点处, 结合具体的语境, 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多种方法进行追问, 在语言的最近发展区内,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 学习语言知识和感悟语言功能。让学生的语言习得建筑在由自己在具体的情境中构建的“默会知识”。从而使知识点落实到位, 最后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笔者在新授ask sb to do sth的这个句型时的一个细节追问。
T:Look at the man in the picture.Who is the man?
Ss:He's Mr Zhang.
T:Is he a teacher?
Ss:Yes.
T:Is Mr Zhang as a PE teacher or a music teacher?
S2:He's a PE teacher.
T:Yes.He's a PE teacher.What's he doing now? (重复一遍) Look carefully.Mr Zhang is asking his students to run. (重复一遍) Well, what does“ask his students to run ”mean? (停一下) Nowlook, (走到一位学生面前, 边说边做起立的动作) ask you to stand up.
S:Stand up.
T:Ask you to sit down.
S:Sit down.
T:Girls and boys, here“asking his students to run ”
mean.Are you clear?
Ss:Yes. (学生基本上理解了ask sb to do sth的意思)
T:Good.Now.Iʼll ask you to do some things.Please
listen.carefully.
Ss:OK.
笔者通过追问, 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和猜测语言功能, 理解和感知语言知识。笔者对这个句型的处理虽然很费时也很烦琐, 但很有效。从学生的反映情况看来, 学生在感悟中已领会ask sb to do sth的意思, 这实际上也是现代教学效率观和“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即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 一种对话性实践, 绝不是教师片面灌输、被动的活动。教师倘若每节课都能对新授语言点进行细腻的追问, 让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感悟新知识, 那么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必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积累。
3.在生成错误处追问——更正强化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 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 从错中探究。在学生出现表达错误时, 教师应及时把握纠错时机, 给予一定暗示性的追问, 就能有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巩固和强化语言知识。
笔者以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 6为例, 本单元主要教学Do you like... 句型。本片断教学是在学生基本感知Do you like... Does he/she like...的答语之后的。
T:Do you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S1 (a boy) :Yes, I do.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T (other boy) :Do you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S2: Yes, I do.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T (point to other S3) :Does he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S3:Yes.he does.He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
T:How about you? Do you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S3:Yes.I do.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T:Oh, I know.He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 (突出likes的声音) , and you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too (point to S2) .Does she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S3:Yes, she does.She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 too.
以上教例笔者针对学生的错误表达 (动词第三人称单数) , 进行了进一步的追问, 给予学生适当的暗示, 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澄清、判别, 进行自我纠错, 同时也保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认识从肤浅走向深入。
4.在课堂意外处追问——生成精彩
新课程倡导生成性理念, 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 从根本上讲, 预设和生成并不矛盾, 而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统一体。生成离不开合理的预设, 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要敢于打破预设的框架, 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 以睿智的追问, 拓展想象的空间, 点燃他们创造的火花。以G0 for it九年级Unit 4 What would you do?为例, 本单元主要教学if引导的虚拟语气的句型。笔者教学第二课时后的一个口语练习.
T: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a lot of money?
S1:I would help others.
S2:I would give it away to the charity.
S3:I would give it away to Construction Project Hope.
S4:I would built a giant.And then... (抓着头似乎还有话说, 估计另有注意)
T:And then what would you do?
S4: I would recruiting more workers. (这位学生不好意思地说, 好多同学都笑了)
T:If you recruit more workers, what would you do?
S4: I would have more money.If I had more money.I would help more people.If I helped more people, I would be very happy.If I was happy, I would be healthy.
真没想到, 笔者“And then what would you do?”、“If
you recruit more workers, what would you do?”进一步追问下, 这位同学把自己未来的梦想说出来, 博得了同学们的喝彩和掌声。唤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接下来, 每一位学生都热情高涨, 畅所欲言, 把自己的梦想说出来。笔者干脆调整了课堂教学计划, 把课堂交给了学生。直到下课铃响, 同学们都还沉浸在自己的口语练习中,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5. 在深度匮乏处追问——追求完美
英语是语言的学科,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主要是要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课堂上, 学生会充满热情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可是, 由于很多限制, 学生的表达往往是不够全面的。学生不全面是正常的, 可是教师如果不能把学生生成的不全面的资源加以利用, 那将是非常大的资源浪费。这时, 只要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再进一步追问引导, 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鼓励, 搭设思维跳板, 帮助学生开拓思路, 活跃思维,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 学生的表达就非常完美。如笔者以下的一个教学片段:
T: if your car had stucked into the mud in the stormy weather, what will you do?
S: I will call the police for help.
T: What will you say to the police?
S: I am in trouble, Please help me.
T: Do you need to tell them more details? (笔者并不满足与以上浅层次的回答, 继续追问。)
S1: Yes. I will tell them where I am.
S2: I will tell them what happened.
S3: I will tell them who is together with me and how we are.
T: Very good. I'm sure the police will come to help you at once.
以上教学片段,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假如你的车在暴风雪中陷到泥坑里, 你被困在车上, 你会怎么做?”在学生回答“打电话报警”后, 笔者并不满足于以上的浅层回答, 继续 “What will you say to the police?”“ Do you need to tell them more details?”来追问, 积极创设语言表达情景, 来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回答。刺激学生从自己的精神领域中寻找并扩散与课堂上所学内容相同的千百个接触点, 使得学
生积极主动地探究, 在大家出谋策划下, 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使得问题的解决趋向完美, 从而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6.在言语操练处追问——拓展延伸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 并发展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这就需要言语技能在实践中获得, 英语交际能力也要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获得。而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彰显出它所特有的魅力。在课堂的言语操练巩固环节, 教师要把握契机, 以文本知识为纽带, 促成拓展延伸, 适时追问, 引领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巩固、运用。让学生在课堂结尾处再形成一次语言表达和运用的高潮, 生成书本之外的精彩。例如, 笔者在教学Go for it 八年级上Unit 8 谈论过去活动这一话题时, 在结束文本后, 结合了学生上星期的海边秋游活动设计, 笔者为进一步拓宽延伸本节课的知识, 进一步巩固一般过去时的用法, 创设了以下情景加以追问:教学片段如下:
T: Look at these pictures. (学生去秋游的照片)
Ss: ( 学生看到自己在照片上, 都异常兴奋、激动)
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
Ss: Last week we had a school trip.
T: Where did you go?
Ss: We went to the seaside.
T: How was the weather that day?
Ss: It was sunny that day.
T:Who did you go with?
Ss:We went there with our teacher.
T:How did you go there?
Ss:we walked.
T:What did you do there?
S1:we played games with our teachers.
S2:We played water.
T:How did you feel after the trip?
Ss:We felt tired, but happy.
笔者利用学生回顾上星期所做的事, 拓宽了本节课 (过去时态) 的一个教学情节, 赋予了语言操练真实的语境, 在教师的追问引领下, 做到了语言教学情景化、生活化,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环节的创设不仅了解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摘要:“追问”是学生基本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 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 再次激活学生思维, 促进他们深入探究语言表达和运用。本文从师生课堂教学几个互动环节出发, 提出如何适时、有效把握追问的六种艺术策略, 夯实高效课堂。从而有效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构建和提升学生的语言潜力, 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追问艺术,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岚.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鄂州大学学报.2001.
[3]陈向阳.浅谈课堂教学互动效应的内在机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
[4]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有效追问;探索
一、高中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对课堂教学所提的问题设计,预设有余而生成不足,基于课堂主问题的有效追问在课堂教学中被忽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课堂上,教师死抠主问题,不敢做有效生发,没有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出来反而将其浇灭。有时候,学生对于某个问题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但是由于知识和口语的局限,却没有办法很准确地用英语表达出来,或者表达不够完整、不够规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要通过有意识的追问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表达得更连贯、更准确,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在动态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追问”无疑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
二、课堂有效追问的探索与实践
1.在缺乏深度处追问
学生在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而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时,他们回答的问题显得粗浅,缺乏有深度。这时,教师要及时地向他们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激发起他们思维的创新火花。例如,在教学必修4 Unit3 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 一课时,最后我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Why do you think Charlie Chaplin was so successful?”为了启发学生思维,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我先后追问了学生两个问题:“Do you think his poor childhood helped him to succeed?And do you think he would still be so successful in our times?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提到:“His childhood was very poor and he could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of the poor people and had pity on them.” 教师这样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会培养学生刨根究底,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态度与精神,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做到融会贯通。
2.在产生歧义处追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面尝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甚至鼓励学生发表“异想天开”的回答。其实,学生能提出新的独特的见解,表明他们真正地进行了思考。例如,在上必修1 Unit 5 Another story about Elias一课时,当问到学生:“Can you imagine Eliass life in prison?Why do you think so?”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为了鼓励学生说出不同见解,我又问:“Do you have different ideas?这时只有个别学生能回答了,为让大家的耳朵一亮,我赶紧追问:“Can you give your reasons?” 学生说道:“He was better educated with the help of Mr. Mandela when he was imprisoned,so he was able to find a better job after he was released. Whats more, he had the chance to know more friends besides Mandela,so I think he was not lonely.”于是我总结了一句:“So he was lucky in the long run.”在此问题上借助两种不同的观点,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又能使学生对Eliass life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3.在发生意外之处追问
课堂教学随时会发生意外,然而一些教师仅仅把它看成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对这些意外事件或是熟视无睹、或草率了事,这样做,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禁锢了他们的想象。因此,对学生的意外回答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让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价值。
如,在教学必修3,Unit 1 Festival around the world一课时,课堂最后我让学生讨论:“What festivals do you think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what are the most fun?”学生各抒己见,其中一个调皮的男生说:“Qingm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fun.”他的答案出人意料,大家都笑了,我也幽默地追问他:“Do you have good reasons?Dont you think your ancestors would get angry if you made fun of them?”他的回答也同样幽默:“I think its fun to make Qingming Tuanzi together with my mum. Its delicious. And its fun that we give flowers and food to our ancestors although they cant see or eat it.”顿时,课堂上又活跃了起来!
4.在生成空白之处追问
教师要借助教学文本,把握契机,在生成的空白处适时追问,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一次思维高潮,体现出“课已终,情犹存,意更深”的课堂教学。如,在教学必修4 Unit 5 Theme parks-fun and more than fun一课时,为了联系文本内容,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我让小组讨论做一项工程:“Can you design a theme park for our hometown?” 鉴于学生在这方面毫无实际经验,要让学生有大量的语言输出比较难,于是我就追加了几个“梯子”: “Whats the name of your theme park?Where would you like to build it?What can people see and do in your theme park?Is there any special events on festivals,for example, Childrens Day?When does it open? How much is the entrance fee? 这些问题既和课文紧密相连,又能打开学生的思维。通过适时地追问拓展延伸了文本内容。我想,鲜活、灵动和智慧的课堂与课上巧妙地追问是分不开的。
三、高中英语课堂追问有效性实践的效果
1.追问展示了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机智
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清晰而恰当,增强了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效地帮助和促进了学生的英语学习。
2.追问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做出积极、睿智的回应
把问题分解成相对容易的分问题或者变换角度,引导学生换一种角度去看待思考问题,对学生由于缺少知识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细造成的失误,教师采取提供线索、放大错误等方式进行“追问”,使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失误,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3.设计问题时,教师注意到了追问的思维含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实际性的提升
应当谨记: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必须追问的问题。
总之,有效的追问源于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和和灵活的教学机智,同时,它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领学生走向思维的纵深,攀登思维的高峰,它让课堂得以升华,它永远是英语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愿所有的英语老师将追问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08-01.
[2]陈新芸.实施有效追问,构建生命课堂.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05).
[3]刘阐军,华双.有效追问:一种深度问题教学的方式.考试周刊,2011(08).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中的这段话,表明在教学中“问”的方法,是先易后难。而追问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如果运用恰当,将会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精彩无限。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比作一面平静的湖水的话,那么追问就是命中学生心湖的石子。这个石子如果能适时扔出,那么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眼界将更宽阔,思维将更活跃。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它可以出神入化,化平庸为神奇,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学懂。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
那么,什么是追问呢?“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或深化或纠偏,“穷追不舍”,有利于学生的正确理解。追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追问的艺术性,把握时机,充分发挥追问的效能。
对于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常常实施“追问”策略,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追问,历来与教育行为共存,孔子的“循循善诱”,乃至当今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其行为实质就是追问。
首先,巧妙追问,教师要怎样做?
一、设疑要新颖,所问能激起兴趣
提问,就要发放信息。而信息的发放,最为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妙,能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独到,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淡无奇。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因而也会产生一定的触发性,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契机,所问要有思维价值
所谓思维价值,关键就是提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学习对象,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
追问要抓住时机,即时进行,对学生的闪光处及时肯定,以鼓励其信心。追问要讲求实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和广阔,而切莫图热闹,作一些重复浮浅的低效问答。课堂教学追问往往是紧接前一次提问实施的,同时又应该是随机的,临时的。它有着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向学生思维的广度,要求知其一,又能知其二;二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要求学生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追问,由于它的生成性,同时就具备了不可预测性。教师如何把握好这两个特性,实现追问的价值,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何时追问,何处追问,就成了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追问的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课堂学习氛围有所松懈,学习状态低迷的时候。
课堂学习速度过快,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疲劳、焦虑造成认知的困境,造成情绪的浮躁,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然;即使速度适中,若匀速不变,没有节律,没有起伏,没有变化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没有刺激。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强烈明快的节奏感,如一首诗,更如一曲音乐,一个恰当的情境性追问,引导学生时停、时急、时慢不断激起思维的波澜,使知识更好的渗进学生的心里,这是教师追寻师生和谐的最高境界。
(二)思维肤浅,思考方向迷茫,深度广度受限的时候。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往往借鉴别人的较多,自己的独特见解较少。表述的时候基本上是重复别人的意见或旧知。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追问,来鼓励学生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三)思维混乱,学习高度紧张,产生歧异莫衷一是的时候。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鼓励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甚至鼓励“异想天开”,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创造个性品质,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有批判精神,勇于提出创新性见解。要培养这种品质,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不同意见,并巧妙地引导他们“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求真知。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学生能提出新的独特的见解实在难得,表明他们真正地进行了思考。
(四)求异过度,考虑问题一味求新,剑走偏锋,“钻牛角尖”的时候。
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在思考中一味求新求异,从而远离文本,产生不合逻辑的思维结果。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简单的予以否定而不能充分阐述理由,往往会因为学生的不服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通过适当的追问让学生自己发现思维上的问题,自行纠正,快速回到正常的思维轨道上来。
三、融入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追问不仅是一种理答,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情感渗透的平台。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叩问心灵,感受到一种人性之美。让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而不思则罔”嘛,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学生在阅读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之作时,思想上往往是困惑迷茫的。他们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处,应该学习与借鉴什么。即使偶尔有一些美的体验与感悟,也往往是凭借直觉,无法从理论上加以阐释,无法用言辞加以表达,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从认识上来说,远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这就亟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而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引领学生直切文本主旨,径奔知能关要,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倒不是什么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感觉,提什么样的问题,要根据具体的课例来进行分析。读懂了什么,感觉是什么,并不适合所有的课文的。首先,教师要走进教材,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上,梳理出一个整合性的问题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的品词析句,切记,不要在课上设计太多的问题,教师自己把课文肢解了。有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喜欢的小节”开始我们的学习。而且在让学生谈“读懂了”什么的时候,必要的铺垫一定要做充分,就是看是不是学生把整篇课文在头脑中建立起了一个整体的联系建立了,学生谈的才不会偏离多远,没有充分感知就来问这个问题,学生只能用课文中的,自己印象深的只言片语来回答,肢解课文是肯定的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其次、巧妙追问,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启发生命。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倾听,尽管学生可能运用的是另类的话语方式,尽管他可能将课堂拦腰割断,使教师处于尴尬之境,但是如果用最大的耐心去聆听它,用最大的热心去解读它,用最大的诚心去赞赏它,就会有非同寻常的收获。
(二)教师要把握好追问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问题提出了,学生回答不上来。“启而不发,问而无答”,怎么办?这时,追问可以以另一种形式出现——或者,降低难度,将前面的问题分解成相对容易的分问题,或者,变换角度,引导学生换一种角度去看待思考问题。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特别是对由于缺少知识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细造成的失误,教师既不应给予草率评价,也不应忙着明确指出其错误,而应采取提供线索、放大错误等方式进行“追问”,以便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失误,这样做的意义显然要远远大于教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三)教师要注意追问的科学性与逻辑性
课堂追问的科学性是有效追问的前提,它首先要求我们的问题符合语文学科特点,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指向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喜欢对学生的常识性知识进行“穷追猛打”,甚至不断拷问学生天文地理数理化生的其他学科知识,失去了语文课堂的基本定位,这是极不科学合理的。语文课堂追问不仅要紧紧扣住语文学科特点设问,更要紧抓文本,使相关问题符合文本特征。另外,课堂追问的科学性还要求我们在追问时必须考虑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确定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通过追问形成有效地过渡迁移,使学生形成认知新图式,建构认知新意义,从而达成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追问是一种课堂教学手段,它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教师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迅速地判断,自然地引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在课外”。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追问艺术,定能使这种教学技术更趋成熟,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思想的成熟,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妙趣无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音乐的潜能,建立音乐学习自信心,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音乐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有效评价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激情,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学生的音乐能力得以提高,达到音乐课堂教学的预期目的。
一、评价主体双向化
1.正确的自我评价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从而自我提高的过程。
在教授歌曲《金孔雀轻轻跳》中,我在拓展练习中是这样设计评价内容的:1.姓名2.“我”表现的孔雀美丽吗?3.为什么?备注:好―☆☆☆,中―☆☆,差―☆。
通过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优美歌声,体态律动,器乐伴奏等多方面表现进行星级评价,对不足之处进行记录,学生对自我的表现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自我认识,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充满信心。这种评价方法在低段的课堂教学中就应逐步建立。
2.积极的学生互评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演奏作出简单的评价”的要求。同学之间的评价能够增进彼此间的交流,提高自我审美、分析和表达的能力。例如:学生在课堂进行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组表演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评价内容的:1.小组名称2.表演投入3.合作默契4创作有新意5.为什么?备注:好―☆☆☆,中―☆☆,差―☆。
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参与各式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建立了他们自己一定的评价标准。同时通过教师耐心的指导孩子们开始能以欣赏的眼观去评价,态度显得积极主动,在肯定优点的同时还能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3.平等的师生评价
《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如教授《幸福快车》这首歌曲时,有位学生跟我说这首歌原来是首英文歌曲,歌名叫The Walkers《Sha La La La La》,后来由徐天填词,张宏光编曲孙悦翻唱的,我马上对他说“你的知识面真广,比老师强,谢谢你让我们了解了这个知识点!”还让全班同学给予他赞扬的掌声。师生互动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是促使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二、体现评价过程的生动化
1.把握评价的良好时机
评价贯穿音乐活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在适当的时候,找准教育契机进行评价,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收获。
(1)把握评价激励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言行,随时扑捉他们的闪光点,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评价。学生从教师及时的评价中得到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了继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2)把握评价引导时机
音乐是一门非语义学科,正如“一千个读者就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音乐留给孩子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如学习歌曲《小企鹅》时,教师加了一个为歌曲进行舞蹈创编的活动环节,学生们踊跃参与活动,个个都化身为可爱、调皮的小企鹅了,最后,凡是参与创编活动的学生都得到了奖励,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和激情。
2.彰显评价的语言艺术
(1)表扬语言――生动具体
评价学生时教师应将一些具体词汇放入其中让学生清楚“好在哪儿,怎样好”就会大不一样。如“你唱得真有感情,如果能把音唱准就更好了”“你的动作真优美,像只美丽的小孔雀!”“你的思维真敏锐,提的问题很中肯!”„„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正在被认可,内心倍感自豪,而问题的具体化,也让学生可操作,有的放矢地改正,从而信心倍增。
(2)暗示语言――恰当得体
音乐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体态语言进行评价,包括动作、表情、身体等语言。如教师面含微笑用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他,轻轻点头以示鼓励,竖起大拇指、为他鼓掌表达对他精彩表现的赞赏。这些都会给孩子们以激励的作用。
(3)批评语言――幽默委婉
海茵兹?雷曼麦曾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例如在学习《踩雨》这首歌曲时,学生在用铃鼓为歌曲伴奏时演奏得大声而有力,看到此景,我先用手捂住肚子作痛苦状,然后用伤心而疼痛的口吻说:“唉,今天的铃鼓可挨了一顿狠揍,看来回家要贴膏药和服止疼片了。”听完后,同学们哄堂大笑,可也明白了老师的意思,随即都减轻了演奏的力度,伴奏的效果也好了很多。实践证明,幽默委婉的语言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下改正缺点。
三、评价方法多元化
1.鼓励为主,挫折并存
“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表扬与鼓励应是评价的主要手段。但鼓励、赞赏的评价中有些学生会产生骄傲自满的现象。而挫折性的评价,对于个别过于自信的孩子以挫折感,是促进学生进一步成长的评价。不过,在设置挫折评价时,老师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度的掌控。
2.尊重差异,弘扬个性
音乐学科,学生天生的素质很重要,所以对不同条件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是科学评价的关键。如学生学完一首歌曲后,我将学生的表现划分四个等次进行评价,A等:必须唱准音高节奏,还要表现出歌曲的情感,B等:基本能按音高演唱歌曲,C等:节奏或情感方面能表现好一项,D等:敢于演唱,针对他们的条件只要能按要求完成的我都给他们“优”,但有一个统一要求就是每位学生要“每次进步一点点”,这种有效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总之,有效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器,是小学音乐活动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小学生身心特点来设计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教学评价,要采取丰富而且是多元化的方法进行有效评价。
● 孙正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的基础,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形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充分地显示学生的创造精神、情感态度和自我价值。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那种教师权威式的讲解与“独白式”的教学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互动,有效的互动需要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爱学生。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并与之平等相处,学生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胸豁达,炽热认真,一视同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他们。
2.重交往。教师应明确地认识到,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授与受的关系,而且是人与人,你与我的平等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教的权威,而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主动地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信任老师,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
3.勤勉励。赏识学生,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等。
4.作表率。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教师不应该刻意地去针对某一个学生,制造冲突矛盾。特别是在师生之间发生某种隔阂,冲突矛盾时,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已的情绪,主动地,妥善地消除提高自已的素质,完善和发展自已。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新课标指出,“互动”就是要彻底改变单
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为了使“互动教学”扎实有序的进行,在教学中收到实效,我将其分为两个方面,首先着眼于“师生互动”,打破那种旧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然后创设“生生互动”的情景,加强生生合作与交流,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师生互动”是互动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也是改善师生关系,更新传统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改变过去的那种教师一言堂的做法,将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新型学习关系中的主人。
1.课前互动,营造和谐氛围。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师动生不动,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首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注意到互动首先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教师没有创设一种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可以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科的喜爱,这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很多名师在上课之前都非常注意与学生进行课前几分钟的互动,创设和谐、安全、活跃的心理气氛,为课堂教学开展奠定基础。要较好地实现情感互动,需要教师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激活,课堂教学效果就好。反之,如果师生不能产生情感互动,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根本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学生甚至放弃学习,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2.课中互动,激发学习热情。课堂是教学工作中的主要阵地,要实现“互动教学”,就必须将“课堂”这一主阵地充分利用起来,要想真正见到实效,仅凭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各环节是不够的,它只是学生的表象反映,我觉得的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让学生从心里上与你贴近,让学生从内心萌生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动教学”。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而应建立在师生间的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地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放下包袱,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才能将互动教学推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三、建立有效的小组互动活动
小组活动是进行生生互动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实际效果往往不是教师所期望的那样,有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交流。交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即“想说”,二是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并能听懂从而积极响应,理解与辨析,给予正确评价,即“会听”。交流中能有机会说的同学是少数,大多数同学在大多数时间是以“听”的方式参与交流的。教师应彻底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小组交流时别做闲人,而是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加以指导。在全班交流时,要确保发言人的发言能代表本组成果,形成“想说”、“会听”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同学的发言是最大的收获。惟有这样日积月累,教师才得以解放,学生才得以发展,一言堂才变成真正意义的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四、生成积极的激励性评价
激励成就互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评价,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所以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而且更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采取具体的激励措施,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学生成功时,教师的“你真棒!”带给学生的是莫大的光荣;当学生失败时,教师的“换一种思路试一试!”带给学生的是莫大的信心;当学生进步时,教师的“我发现你比以前更加优秀了!”带给学生的是最好的鼓励;当学生出错时,教师的“你真勇敢,下一次肯定会更好!”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多大的信任。教师的评价能满足孩子内心的需要,更能促进学生快乐的成长。除了语言性的评价,还可以书面评价。一节课完就当堂来评今日的数学之星并在书的封面盖上卡通以示奖励。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鼓励和尊敬。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表扬学生,鼓励学生,尊敬学生,热爱学生,佩服学生„„这一切我觉得主要运用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的评价能满足孩子内心的需要,更能促进学生快乐的成长。“老师,我不同意这种解法,我认为„„”“老师你说的这种解题方法我还是不理解,我觉得我有道理!”这样的积极互动,势必能完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就可形成师生平等、共享知识的精彩课堂。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能真正体现课堂的高效性,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动”出学生的思维,“动”出学生激情,“动”出学生的创造,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真正有效。
(孙正刚
课堂追问,它是指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清弄懂,在已有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对问题的“二度提问”。它要求根据师生互动情况,对学生的理答及时做出的点拨和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那么如何才能使追问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呢?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学生思维空白处追问———拓展延伸
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他们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发展, 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还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空白点,巧妙地将其设计成“语言训练点”,在学习思维的空白处引一引,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由此拓展新的课程资源,延伸学生说的内容。
在学习中要学生用有限的知识水平来描述感恩节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采用追问的手段,描述了更多与节日相关的时间、原因和人物等信息。学生在教师的巧妙追问下,表达了自己对父母、朋友和老师的真实情感,从而培养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在文本缺陷处追问———发挥想象
就初中英语课堂而言,面对教材文本的“缺陷”,学生也容易产生一种想要“填补”或“完善”的思想,使这个教材文本成为一个“完形整体”。这里,教师的追问如同不可或缺的汽车引擎,让学生内心深处固有的那份“内驱力”得到及时的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及时的点燃;追问还使学生将思维进行发散,使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听到不同的见解,接触多维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 , 译林版《 牛津初中 英语》9B第一单元<Life onMars>Reading课时时,文章描写了火星生活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给予学生许多的信息。但是文本内容却没有提到火星生活的娱乐活动内容,而这方面的信息对于初中生而言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因此,笔者就这方面的“空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展开了如下的讨论。
T:Boys and girls, we have known a lot about “ Life onMars”,but we haven’t known anything about entertainment onMars. What about playing basketball?
S1: We could easily jump too high. Maybe we can scoreeasily and win the match!
T:We could watch wonderful Low -gravity basketballgames . Is it amazing? Ss: Yes!
T: And if Iwant to see a film ,must I go to the cinema?S2: Of course not!
T: Why? S3:There are many online theatres. T: That’sgreat!
通过探寻本课时文本的缺陷处,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发深度思维,拓展想象空间,使其主动参与互动,大胆表达想法,从而巩固了学生对本课时《Life on Mars》内容的完整掌握,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学生出现错误处追问———巧妙纠正
“理想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 课堂中学生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发现学生错误隐含的教学价值,适时纠错,通过追问学生的错误进行恰到好处的暗示,恰如其分的利用这些差错,会使学生在不经意间认识错误的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准确理解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平添一些美丽。例如《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2 Colour第五课时语法学习时出现的问答情形。
T: At weekends, I prefer doing Yoga to playing basketball.What about you ?
S4: I prefer playing basketball to do Yoga.
T: Oh, you prefer playing basketball to do Yoga .( 重读todo以示强调引起重视)
S4:Oh, I prefer playing basketbll to doing Yoga.
T: Good. And watchig TV? Going shopping?
S4: I prefer watching TV at home to going shopping.
T : Well done! Maybe girls prefer going shopping towatching TV. (全班同学不禁会心的笑了)
显然, 这位学生在第一次使用prefer doing sth. to doingsth.回答教师问题时发生了明显的语法错误 ,但是教师并未直接指出该生的错误回答,而是通过追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错误给予恰到好处的暗示,引起学生的注意。于是,在教师的第一次追问下,学生意识到了自己使用语法的错误,并且及时进行了自我纠正错误。为了进一步检查该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又进行了第二次追问,引导该生谈论自己的周末活动,并再次强调同一句型结构。学生很快就得到了正确的回答,巩固了所学学知识。教师的两次追问不仅使得师生交流顺利进行,而且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从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四、在课堂意味处追问———演绎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可能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教师应该耐心聆听,适时地鼓励,积极回应,巧妙追问,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让教学在“节外生枝”中演绎精彩。
【關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追问 探究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把数学课堂打造成探究的课堂,就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追问、追问、再追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追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对新知自主探究的动力,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追问,是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催化剂”,能诱发和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案例: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教师创设这样情境:一天,小兔们去羊村找小羊玩。羊妈妈热情地招待了小兔们,上菜园拔了整整130个又大又脆的萝卜,并吩咐小羊分给小兔们吃。可怎么分呢?小羊数了数,共有30只小兔。于是小羊找了树枝在地上列起了算式:130÷30=4.....1,小羊指着上面的4,说:“你们每个拿4个萝卜,我就吃剩下的1个吧!”小兔子们纷纷点头同意,直夸小羊懂事大方,然后各自拿走了自己的一份。结果小羊发现剩下的萝卜不只1个,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利用生活情境,给学生留下“追问”的动力。
二、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精心设疑、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追问”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又有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为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精心设疑,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追问”探究。
案例: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从“乌鸦喝水”的故事入手。乌鸦用什么方法喝到了水?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师看准时机导入“到底是为什么呢?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教师设置悬念,质疑、激思,有效地培养学生“追问”探索。
三、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从思路的疑问处,引导学生“追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和疑问,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追问”能力。
案例:在教学《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时,教师说:同学们,恭喜你们闯关成功,把数学广角的数学问题都解决了,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数学广角了,今天在数学广角里你最满意自己的什么表现?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就能够激发学生 “抢着”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追问”热情。
四、注重合作,主动探究,引导学生“追问”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生在脑中形成一个问题,并能够大胆的提出,学会追问,是主动学习的重要步骤。
案例: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中,我先出示了 和 ,问生:“这两个分数谁大?”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大,这时师揭示答案 = ,学生们个个纳闷,这时师让生拿纸条验证。验证后,有学生就问:“老师, 和 它们的分母和分子都不一样,怎么就一样大了呢?”师肯定他说:问得好!怎么就一样大了呢,现在请同桌合作,拿出准备好的纸条,分别折出以下分数。”在生动手、观察、比较完成后,师再一次追问:“你们发现什么了吗?”通过这样的引导,久之,学生就能够去粗取精的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渐渐的学会“追问”。
五、变换方式、形式多样,引导学生“追问”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现实中的数学知识,并探寻数学问题。
⑴教师给予暗示,引导学生“追问”。 “好玩、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数学课题往往隐藏值得追问的内容,上课时告诉学生今天上课的内容在课题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课题中猜测出今天要学的内容,根据课题预设问题。
⑵注重生活细节、掌握技巧,引导学生“追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就是让学生从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把握数学思想或者数学的思路,在知识的迁移中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⑶扩大知识面、在实践操作中“追问” 。学会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在学习《起跑线》时,教师带学生到操场,对学生说“同学们,你能根据这个操场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就提出了:操场的面积是多少;操场的周长是多少;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然后让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操作、交流,引出学生深层次的数学见解,这样有利于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有效追问】推荐阅读:
追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中06-13
小学英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10-10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课堂观察三追问11-07
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01-31
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09-19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07-06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01-29
创设有效情境 让小学英语课堂变得有趣02-04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04-05
体验单元整合,实现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