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科学教育浅谈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前儿童家庭科学教育浅谈(推荐8篇)

学前儿童家庭科学教育浅谈 篇1

郑红

【摘要】:在学前儿童家庭科学教育中,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支持和引导儿童的经验建构,提高其科学能力,并善于进行随机教育,培养其科学探究习惯。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学前儿童 科学教育观 家庭教育 科学探究 家长 科学能力 好奇心 心理环境 探索活动 周围世界

【分类号】:G78

【正文快照】:

家庭教育若开展得好,往往既温馨又愉快,能最大限度地解除外界给予孩子的压力和紧张感,同时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能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教育。这对在家庭中实施科学教育也是一样的。本文将探讨家长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时应注意的几个重要方面。

学前儿童家庭科学教育浅谈 篇2

一、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的特点

1.早期性

毕加索有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表现自己, 他从某些本能的欲望和需求出发, 借助各种符号系统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并与外界沟通。只要是身心健康的儿童, 在他能用工具随意涂抹的瞬间开始, 就能自发的运用“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咿呀学语儿童留在家中墙壁上、纸张上的痕迹, 就是他们表现自我和发展能力的一种美术活动能力的萌芽。

2.灵活性

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比较自由随性, 兴致来了就可以画一阵, 不想画了, 甩下笔可以走。可以在家庭的任何时候、任何场所, 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不必像学校要有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比如, 茶余饭后, 家长可以和孩子用各种材料进行手工制作;逢年过节, 一家人齐动手, 美化家庭环境, 提升家庭环境的审美性等。

3.稳定性

在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中, 父母情感的稳定性是家庭教育的前提。不管美术活动场所、内容、时间、对象发生怎样的变化, 家长在家庭美术教育的方式与风格总是相对稳定的。

二、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出现的误区

1.重技能轻创造

在当今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 我们最容易接受的教学, 大多是注入式教学, 即家长、老师怎样教, 幼儿怎样画, 亦步亦趋, 不能走样, 近似于机械模仿, 家长喜欢看到儿童画的“像模像样”。

2.重颜面轻实效

在家长们追求不输在起跑线的目标中, 儿童自由自在的空间越来越小, 取而代之的是机械、枯燥的美术培训班。据笔者了解, 很多家长一见面就聊孩子学了哪些知识, 报了几个培训班。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参加几个辅导班, 家长聊天时就很没面子。“你看人家***, 学画画好几年了”这是家长告诉常说的的一句话。

3.重结果轻过程

有些家长评价幼儿的作品就是看幼儿画得像还是不像, 认为不像, 就急躁, 批评多于表扬。这种评价方式造成幼儿消极心理引导和暗示, 让孩子认为, 画就得像, 否则就不好。

三、如何做好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

1.改变家长的观念

首先, 家长要认识学前美术教育的实质, 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是通过美术知识, 美术语言的传授, 综合开发孩子的观察力, 想象力, 创造力等各种能力。培养孩子一定的审美能力, 艺术素质和人格品质, 这对于孩子将来的生活、学习, 甚至在他成人后的事业、家庭、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意义。其次, 家长应该保护儿童的绘画兴趣, 鼓励儿童大胆作画, 激发他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愿望。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说:“假如儿童未经外界的干扰而成长, 则他们的创造活动就无需任何刺激, 每一个儿童都会无拘无束地运用创造欲望, 而对他表现的方式充满自信”。第三, 对儿学前儿童来说, 相对于作品而言, 更应该重视创作的过程, 重视作品对于创作者的意义。第四, 家长不要为了自己面子, 不考虑儿童爱好, 跟风似的报美术培训班, 而占用儿童自由活动的时间。

2.给儿童提供足够的条件

包括宽松的心理环境、孩子涂鸦的足够物质条件。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保证儿童在想画画的时候, 愿意画, 不怕画, 并能够得到适当的绘画工具。比如, 在我女儿一岁多时就开始拿着各种笔涂涂抹抹了, 这就是“涂鸦”的开始。当时家里刚装修好的房子, 洁白的墙壁, 这可能也刺激了女儿灵感, 她就开始在墙上“创作”, 家里老人说, 好好的墙怎么就让她乱画呢?我认为, 所有的墙加起来也就是几桶乳胶漆的代价, 如果一个孩子因此而等到更好地创造性地开发, 这个代价是值得的。现在10岁的她, 很熟练地自信地画着她稚气犹存的心中的连环画时, 我就觉得格外欣慰。

3.加深儿童对生活和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家长应扩大儿童与外界接触的范围, 满足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让儿童在创作中感受绘画的乐趣。家庭美术教育、美术欣赏自儿童一出生就可以进行, 当初在我女儿出生后, 我就把家里墙壁上挂上了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 虽然那时她看不懂, 但若干年后在给她拿出原来的作品看, 她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给予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那时的孩子虽然不能和你对话, 家长就要慢慢给他讲:这是花, 是红色的;上面是天空, 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这是柳树叶, 长条形状, 嫩绿色……这一切都会在他幼小的脑海里留下印记。要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躺在草地上, 随心所欲地玩泥巴, 鼓励幼儿随意选择材料和方法去画画, 告诉他们不要以为只能用水彩笔或油画棒绘画, 绘画可用的材料各种各样, 随手可取, 如棉花点染、树枝造型、树叶树皮装饰、各种布料创造肌理效果、橡皮印章画、铅笔屑粘贴、树叶拓印、吹墨画, 等等。

总之, 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要认真对待, 但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我们要在给儿童提供充分的条件前提下, 顺其自然, 适时适度引导。

摘要: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通过绘画、手工、欣赏等美术活动, 促进儿童的手脑协调综合发展的综合艺术, 是多学科、多知识的综合体现。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要认真对待, 但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在给儿童提供充分条件的前提下, 顺其自然, 适时适度引导。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误区,建议

参考文献

[1]朱家雄, 林琳, 吕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楼必生, 屠美茹.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Z].1999.

[4][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

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篇3

关键词:家庭;音乐;游戏;教育

时代不断地向前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现代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碰撞,家长的教育意识也在不断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学习音乐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在儿童的成长阶段,音乐教育主要来源于父母和幼儿生活中的其他成年人。如果在家庭生活中音乐能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联系的一种最初级、最基本的方式,那么,它将在孩子与周围世界的情绪、情感交流中起重要作用。在父母的歌声中,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声音和对他的爱。在舒缓的音乐中,孩子可以获得平和的情绪。

《放马山歌》是汉族民歌。是流行于云南的一首著名山歌。歌词非常简朴,七言两句为一段,反映牧童生活。音乐结构也很简练,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下乐句的曲调,是根据上乐句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成的,手法洗练。其中夹以“喔噜噜的”等衬腔,以及赶牲口的吆喝声,富有生活气息,活跃欢快。现在,《放马山歌》也因其优美的旋律,而被改编为众多民乐的演奏曲目,如柳琴独奏《放马山歌》。

《放马山歌》家庭音乐游戏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一、儿童已经具备的音乐能力

能够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从无意的敲打向有意敲打过渡,能注意自己的动作,如拍手、走步等符合音乐的节拍。

二、《放马山歌》音乐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宝宝能准确地拍打四分音符的节奏。

技能目标:通过语言和歌唱的方式表达四分音符的时值。

能力目标:能随着音乐感知韵律,体验快乐的情绪。

三、音乐活动前准备

让幼儿保持愉悦的心情,温柔轻声的和宝宝说:今天妈妈和你玩一个游戏,你一定会喜欢的。切不可训斥孩子或命令孩子的语气。

四、《放马山歌》音乐活动活动过程

1.基础练习:幼儿和家长伴随着音乐做动作,体会四分音符的长短,加强对四分音符长短的听觉认识。家长和宝宝对应歌词做相同的动作。说明:谱例中“手”意思是拍手,“腿”意思是拍腿。

2.大手小手动一动:伴随音乐让手指动起来,可以加强幼儿对四分音符长短的记忆。家长和宝宝的动作不相同,当幼儿熟练之后可以家长和幼儿动作互换继续游戏。

动作标记说明: 代表妈妈,双手手指并拢,指尖对指尖搭成小房顶的形状,双手反复做合上打开的动作。在有 标记的地方合上,没有标记的地方打开。 代表宝宝,宝宝双手并拢合在一起,伸到妈妈的小房子里,再把双手从妈妈的小房子里缩回来。有 标记的地方伸进妈妈用手搭成的小房子里,没有标记的地方缩回来。幼儿和家长可以跟音乐边唱边做动作。

3.单家庭韵律活动:适合于家庭内部,人员不多的情况下来做的体验性活动。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需协调四肢,使得肢体动作配合音乐的韵律,家长引导辅助幼儿的活动。动作分为上肢和下肢的动作,在游戏中家长可先带领幼儿左下肢韵律活动,幼儿适应后再加上上肢的韵律活动,标記:“左”意思是迈左脚,“右”意思是迈右脚。

具体韵律活动如下:家长双手与幼儿的双手面对面的拉在一起共同做律动,下肢向左迈两步(即左右),再向右迈两步(即右左),如果宝宝不适应也可以原地踏步。互相拉着的手可随音乐和脚下的步伐摆动。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笔记整理) 篇4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全过程有四类对象、四个过程、两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等四个要素构成。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中的对象:学前儿童、学前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对学前儿童及家长进行指导者和组织管理者

二、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具体过程:学前儿童的发展、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等四个过程。

三、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客观因素:指学前儿童在家庭内生活、游戏、学习的物质条件,家庭成员的组织结构,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关系。主观因素:指家长自身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和期望值、家庭的心理氛围和家庭作风等。家庭环境的主观因素对学前儿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业。

四、制约家庭教育的社会大背景:社会背景也是一种环境因素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

一、情报研究:情报研究是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调查研究法:对家庭教育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研究。调查研究通过对已有事实的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和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是认识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的类型:(1、现状研究、2、相关研究、3、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4、发展研究)

三、经验总结:家庭教育的经验总结是家庭教育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经验总结,积累家庭教育的经验,获得对家庭教育规律的认识,对提高家长自身教育素养、改进家庭教育过程、促进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对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作品分析法、观察法)

五、行动研究:是指一种由实践者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以实践者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为中介的、循环递进的研究活动。行动研究具有的特点:

1、自然性

2、行动性

第三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1、学会认识、2、学会做事、3、学会共同生活、4、学会生存(现代教育四大支柱)

5、终身学习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发展趋势:

1、教育走进家庭,将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2、教育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依托社区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发展方向。

4、创建学习型家庭拓宽了家庭教育的思路。

5、在学习型家庭中,学习是非正式状态下,没有压力并处于低权威下进行的。第二章:家庭 第一节:家庭的概述

一、家庭:本质是婚姻和血缘关系,是夫、妻、子、女以及其他生活在一起的近亲所组成的小团体。

1、婚姻是家庭的起点,是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也是判断是否是家庭的首要指标。

2、血缘是家庭的纽带,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因血缘关系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判断家庭的有一个重要指标。

3、共同生活、有密切的经济交往是家庭成立的必要条件。

家庭并不是与人类社会产生同时出现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家庭发展的四种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它是普那路亚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过渡形态)、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过渡形态。

四、一夫一妻制家庭:人类家庭形式从对偶家庭再向前就发展成为一夫一妻制家庭。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后一种婚姻家庭形式。第二节:家庭结构

一、家庭结构的概念:是指家庭成员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二、家庭结构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隔代家庭、残缺家庭、联合家庭

核心家庭:家庭内只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这种类型的家庭较有利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容易协调,有利于为子女成长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父母与子女发生互动的频率和机会相对其他类型的家庭更高、更多,更容易建立亲子之间的感情,绝大多数核心家庭夫妇都是双职工,随着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加他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主干家庭:是指父母和一双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在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而且每一代只有一对夫妇组成的家庭。其特点:代际关系较为复杂,一般来讲,人口也相对于核心家庭较多,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婆媳关系、翁婿关系等等,有利一面主要表现为:可以弥补双职工家庭在料理生活及照顾、抚育孩子时间、精力的不足。老一辈人往往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两代人可以取长不短,不利的一面主要体现:不同代际,由于年龄、观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方面有差异,在家庭教育时会出现矛盾。这种教育的不一致会削弱家庭教育功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三、我国现代家庭发展的趋势:小型化、核心化 第三节:家庭关系

一、家庭关系的特点:

1、家庭关系是以婚姻血缘为纽带的。

2、家庭关系最为持久、稳定。

3、家庭关系表现出任何一种社会关系都不曾有的连续性和承先启后性。

4、家庭关系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道德的监督。

二、家庭关系的类别: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婆媳关系。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是以血缘或收养为基础的,亲子关系在家庭中直系血亲中最近的一种关系,它是不可选择的,他是永久的。它有特定的权利与义务。父母必须抚养子女(从法律上肯定了家庭教育功能),子女必须赡养父母,亲子关系是人生最初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三、家庭功能:

1、生育功能、2、性生活功能、3、抚养和赡养功能、4、情感交往功能、5、物质产物功能、6、教育功能、7、娱乐功能、8、宗教和政治功能

四、家庭功能的变化:

1、生育功能逐渐退化、2、生产力从丧失到恢复。

3、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4、教育功能分化: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更体现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方面,而过去偏重的知识技能更好的是有学校承担,家庭教育功能的分化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后果。

5、赡养功能弱化。

五、家庭教育功能的演变: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家庭教育相比,社会主义家庭家庭有许多新特点,越来越多的家长非常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而且自觉地用民主态度教育孩子,儿童青少年的权益受到法律保护。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家庭教育中传授产生技能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小,而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处事能力的培养将得到进一步强化。第三章:家庭教育 第一节:家庭教育的概述

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教育与影响过程,家庭教育的这种教育和影响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而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占据主要地位。

二、家庭教育的性质:

1、它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

2、它是一种充满了亲情的教育。

3、它是一种稳定的持久性教育。

三、家庭教育的特点:

1、教育内容包罗万象。

2、教育形式无固定模式。

3、家庭教育因素复杂多样

四、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起着奠基作用。

3、家庭教育不仅是家庭内的个体行为,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五、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1、家庭物质环境的影响:居住条件对幼儿身心发展会有影响,居住面积大,孩子的活动场地大,有利于幼儿身体发展。居住面积狭小,采光、通风条件不好会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家庭的经济收入多少虽然不是家庭生活幸福的唯一条件,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条件,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

六、家庭精神环境对子女的影响:家庭的精神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素养等方面。家庭成员能和睦相处,夫妻恩爱感情深厚,家长爱学习,自觉不断地最求新知识,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父母也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并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形成热爱真理、尊重知识、勤奋好学的氛围,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益的。相反之。

七、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终生的)第二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正规、更科学、更系统。

二、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工作,发挥整体合力。(1)、使家长了解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相应地做出配合。(2)、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表现情况。(3)、努力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

2、要充分调动家长主动关心子女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发扬家庭教育的优势。

3、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要加强可操作性,落到实处。

4、家庭教育指导要面向全体性

三、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得到重视与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因为信息化时代使得学校、家庭不过是少年儿童接受信息的诸多渠道中的一条途径。

四、幼儿园如何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正确利用传媒?(选择性、有限性)第三节:学习社会中的家庭教育

一、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首先是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持续加快,每个人都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问题,人们所学的知识老化的过程不断提前。

要实现家庭的终身教育目标,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家庭成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保持高涨的学习欲望和能力。

3、塑造新的生活形态

二、学习型家庭的界定:学习型家庭是以终身学习为理念的,是一种家庭文化,它塑造着家人彼此期待的行为模式,共同愿望,并提供新生代社会化的基础,学习型家庭是现在和未来家庭的理想图景、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

三、学习型家庭的特点:

1、家庭成员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2、要有主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

3、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投入。

4、能正确评价学习成果。第四章家长与子女

第一节:父母的职责(指角色地位和责任)

一、家庭角色分为两种:一种不可选性,一种可选性 生活中影响角色的因素:

1、社会地位对父母角色的影响。

2、教育背景对父母角色的影响。

3、性格对角色的影响。

4、成长经历对角色的影响。

二、父母的作用:

1、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

为什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第一个直接模仿的对象,首先,家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决定了他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他们能给孩子树立一个怎样的榜样。从孩子身心发展来看,幼年的孩子不仅身心依赖父母,同时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眼里都是对的。幼年期孩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模仿,模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主要学习形式。

四、称职父母的典型特征:

1、身体素质。

2、道德品行。

3、观念意识。

4、文化修养。

5、人生态度。

五、父母的角色分工及教育责任:父亲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父亲能给孩子带来稳定、安全的心里感觉,是力量的象征,父亲主动参与家庭教育可以增加孩子的兴趣和自信。现代的观念认为父亲应更加重视子女的自主行为。

母亲的教养作用:传统的观念认为母亲在家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料理家务,解决生活琐事、抚养孩子、满足孩子生理需要,培养孩子生活和行为习惯,使子女有良好的品行。现代的观念认为母亲的作用更主要体现在:训练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第二节:祖辈的职责

一、祖辈家长是指比父母长一辈的家长。

二、祖辈家长的家庭类型:

1、主干家庭的祖辈家长。

2、隔代家庭和留守家庭的祖辈家长

三、祖辈家长的作用:

1、承担部分家务劳动,在生活上帮助子女解决后顾之忧,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

2、弥补年轻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

3、继承民族传统 文化思想,将我国优秀的道德观念一代代传输下去。

四、祖辈家长教育的特点:

1、与年轻家长相比,他们的教育特点,隔代亲,与年轻父母相比,他们的文化知识、外界信息、身体状况等较为欠缺,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应处于配合、弥补的地位。

2、祖辈家长家庭教育的优势:有充足的实践与孙辈进行互动接触,祖辈家长在家庭中特殊的权威性往往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效果。较好的继承“家风”一个家庭在历代的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道德规范等。

五、祖辈家长教育的局限性:局限性首先表现在祖辈家长教育条件的不平衡,祖辈家长相对比较封闭,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能力较弱。第四节:亲子关系

一、社会转型期的亲子关系特点的新发展:

1、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性增加,亲子之间交流接触的机会降低。

2、子女的自主意识加强,他们追求亲子之间的平等对话。

3、家庭结构小型化,亲子关系更趋直接、集中。

二、亲子互动:互动的基本特征是两个不同主体间相互的行动、行为,亲子互动是亲子关系的动态展示。

三、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父母自身的因素:父母的观念意识中儿童观、生育观、教育观是否正确对亲子关系影响很大,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会影响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也 是影响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父母的性格特征各不相同。

四、子女方面因素

五、环境因素:指传统文化背景和时代风尚 第五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与类别

一、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所谓观念,是指一个人的看法、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观念是人对外部事物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看法,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

家长教育观念是指家长在怎样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认识。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规定着学前儿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它包括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

二、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合理的期望值可以给孩子与家庭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

三、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类别:

1、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是学前儿童家长对学前儿童的认识和看法。主要指学前儿童家长对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权利和地位、儿童的特质和能力以及儿童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传统儿童观:学前儿童父母往往把子女放在完全依附自己的地位上,以为子女必须一切听从大人的安排,接受家长的灌输。现代儿童观(儿童公约):

1、无歧视原则。

2、儿童利益优先原则。

3、保障儿童生存权、生命和发展的原则。

4、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的原则。现代的学前儿童家长承认儿童也是独立的社会成员,应该有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其人格应得到尊重,并自觉地遵循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

1、孩子是一个非成年人。

2、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应该尊重他的权利和人格。

3、孩子是一个有潜力的人,家长应该信任和培养他。

4、孩子与孩子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为学前儿童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科学教教育观:

1、首先,儿童是独立的个体。

2、其次,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素质发展的需要。

3、最后,家长应了解学前儿童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支撑其躯体、协调其行为的是丰富的精神世界。学前儿童家长的人才观:学前儿童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包括人才的标准、人才的价值等。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一、对儿童实行“六解放”:脑、眼睛、耳朵、嘴、手、脚

二、不同的教育观对其教育行为的影响:应是引导孩子去追求真理,启发他的智慧,指示给他人生的正确目标和意义,防止和纠正他们的恶劣习惯和行为,引导他们向上和进取,使孩子们的精神和身体都能够充分合理地成长。

三、不同的人才观对其教育行为的影响:高期望、低期望、期望适当。

四、皮格玛利效应(期望效应):需要父母真诚的爱,耐心的爱、信任和合理的期望,始终相信孩子会达到希望的目标,不管他当前遇到多少失败和挫折,这时最重要的是安慰和指导。

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因素

一、学前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 所谓学前儿童家长受教育程度,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受教育的年限、状况。父母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其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所具有的教育观念:

1、不同受教育程度幼儿父母的儿童观不同。

2、不同受教育儿童父母的人才观不同。

二、学前儿童家长不同的职业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

1、不同职业幼儿父母的儿童观不同。非脑力劳动幼儿家长比脑力劳动幼儿家长更无原则地爱孩子。

2、不同职业幼儿父母的教育观不同。

3、不同职业幼儿父母的人才观不同。

第六章:学前儿童家长的家养方式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含义与类型

一、方式:人们水花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我们认为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它是对父母各种家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二、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1、民主权威型,2、绝对权威型。

3、娇惯溺爱型,4、忽视冷漠型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对其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

一、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养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儿童有独立性、积极性、态度友好、情绪安定等性格特征。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在其教育行为上注意给孩子创设理解、民主、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给孩子的发展提供兴趣与需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自由与独立,接纳孩子的行为,并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尝试。

二、绝对权威性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家长在教育行为上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要求过分严厉,过多限制,缺少宽容,奉行棍棒教育,造成幼儿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自我依赖程度也较低,往往不能接纳自我,情绪不安定,极易产生恐惧和逆反心理,表现为逃避或反抗、胆怯或粗暴。他们既依赖、顺从被人,又常常对别人反抗、凶残。

三、娇惯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父母吧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当的位置上,倾注给孩子的爱抚程度很强,超过了一般的限度。过多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依赖性强、骄纵、神经质、缺乏独立性、懒惰、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目空一切、任性、为所欲为,缺乏责任感和忍耐心,不适应集体生活,遇事优柔寡断,形成一系列不适应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

四、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家长地孩子不闻不问,容易产生分歧与代沟,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情绪不稳定,富有攻击性,对人冷酷,自我控制力很差。也有些人有较强的自理精神和创新性

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因素

一、家长本身特点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家庭中要倡导一种恩爱、和谐的夫妻关系)

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

三、孩子本身的特点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

1、孩子的性格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

四、孩子的年龄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3-6岁儿童母亲的家养方式在多数方面尚未出现明显分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母亲教养方式的分化是以儿童当前的特点,发展任务及社会的要求为转移的,3-6岁儿童而言,保障生存与身体健康一直是他们的基本任务,而且幼儿期的就教育是以愉快轻松的游戏为主。

五、孩子性别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第七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类别

一、学前儿童教育能力的概念:家长教育能力是家长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运用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解决在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培养使子女 身心健康的机智、策略、技巧和技能。

二、性质: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是解决具体怎样教的问题,是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

三、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类别:

1、了解儿童需求的能力(1、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孩子。

2、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孩子。

3、在劳动活动中了解孩子。

4、在学习活动中了解孩子)。

2、评价儿童发展(1、评价幼儿发展额趋势。

2、评价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认,情,行)。

3、协调亲子关系。

4、处理儿童问题。

四、如何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弄清情况,分清是非,作出恰当的判断,分析情况和问题的原因,再着手去处理、解决。对待子女的进步或过失,要抓好“第一次”家长要特别重视对孩子第一次错误和过失的处理,抓好不放,谨慎处理,严加管教。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一、了解幼儿需求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1、了解儿童安全感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1、首先是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来自父母的和睦,2、其次了解幼儿的安全感来自于同伴和团体的信任。

3、最后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孩子的自信心)

二、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家长的教育行为有哪些?

答:

1、首先要保护孩子,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家庭感觉。

2、了解儿童安全感需要能力强的学前儿童家长,会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满足孩子获得同伴认可的需要。

3、了解儿童安全感要能力强的学前儿童家长重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能提供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锻炼、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逐步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心。

4、家长创造交往条件,往往无条件地鼓励孩子呼朋唤友,无条件地欢迎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

5、在孩子不顺利和成功时给予信任,当孩子在遭受到失败和挫折时更给予信任。

三、了解儿童创造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建立孩子的创造能力了家长的教育行为有哪些?

答:

1、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创造的需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去创造。

四、了解儿童成功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建立儿童成功需要的能力家长的教育行为有哪些? 答:

1、成功的体验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他是孩子建立自信必不可少的条件。了解儿童成功需要能力强的学前儿童家长,当孩子得到成功时,父母则由衷地赞赏孩子,由衷地为孩子的梅一点进步高兴。

五、了解儿童探索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了解儿童探索需要的能力家长的教育行为有哪些? 答:

1、对孩子的一幼稚的动作,如用手掏墙角的沙泥,也给予极大的关注,并允许孩子进行这样的探索,对孩子提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各种各样问题,耐心解答,有的实在回答不出来,或查阅字典,或亲身实践,直到孩子满意为止。

六、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评价儿童发展能力强的学前儿童家长,能用家庭教育得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对孩子做出纵向大发展性评价。

1、做出纵向评价。

2、评价儿童发展有依有据。

3、就事论事不借题发挥。

4、评价时坚决不感情用事,而是非常客观和理智。

5、从自身找原因

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家长了解儿童需求能力的因素

一、影响学前儿童家长了解儿童需求能力的因:

1、家长的主观随意性

2、忽视沟通,拒绝沟通

3、轻信、胡猜

二、影响学前儿童家长评价儿童发展能力的因素:

1、评价缺乏家庭教育得基本知识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知识。

2、评价缺乏依据,贬低孩子。

3、带有过重的感情色彩。

4、错误归因评价。

三、影响学前儿童家长协调亲子关系能力的因素:

1、亲子关系没有一定的宽容和松弛度。

2、家庭教育没有规约。

四、影响学前儿童家长处理儿童问题能力的因素:

1、片面了解、掌握情况。

2、未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知识

第八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原则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

一、家庭教育的目的:人的社会化 为什么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 答:

1、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最早获得最基础的生活技能和知识。

2、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获得对社会的最初认识。

3、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逐步懂得一些最基本的社会规范。

二、反向社会化(后喻文化)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

1、幼儿在体力、智力、品德、审美诸方面发展。

2、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幼儿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家庭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四、学前教育的目的作用:

1、学前家庭教育目的的控制、促进着学前儿童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指导着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原则、任务、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任职教育、品行教育和审美教育四个方面。

一、健康教育与的任务与要求:在学前儿童个体的发展中,生命的健康是保证其发展的物质条件。

二、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的任务:

1、交给孩子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和卫生常识。

2、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3、激发孩子参加户外锻炼的兴趣和愿望。

4、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健康教育的要求:

1、首先应关注孩子饮食的安全,不要给孩子吃不洁食物或变质食物,防止病从口入。

2、其次,应注意孩子游玩的安全。

3、应关注孩子大脑的安全。

4、应关注孩子看电视的安全。

四、认识教育的任务及要求

学前儿童家庭认识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丰富孩子的认识经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动手、动口、动脑习惯,促进孩子智力、能力的发展。

五、认知教育的要求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和交往的工具,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认知教育的时候,要格外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发展孩子倾听语言的能力。其次,应发展孩子理解语言的能力。第三,应发展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第四应发展孩子识字的能力

六、品行教育的任务

在孩子还处于学前教育期就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完全符合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客观规律。学前儿童家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塑造孩子文明的行为,陶冶孩子积极的情操,提高孩子社会交往的能力,形成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七、品行教育的要求:首先应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其次,应培养孩子的合群性。最后应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八、审美教育的任务及要求

九、审美教育可以陶冶性情,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增进健美。下去儿童家庭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孩子感受美,启发孩子表现美,鼓励孩子创造美,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十、审美教育的要求:

1、首先,应加大孩子的艺术投资。

2、其次应尊重孩子的艺术爱好。

3、再次应鼓励孩子的艺术创造。

第三节:下去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一、寓教于生活和娱乐中的原则:

1、由于学前儿童还很幼小,他们不能独立生活,需要成人照料,孩子的任务就是成长和玩。

2、寓教于生活和娱乐的原则,并不要求家长花费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学前儿童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只需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就可以了。

二、理性施爱和要求适度相结合原则

1、理性施爱(的作法)?

答:要贯彻理性施爱的原则,学前儿童家长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而且要有正确的儿童观,具有正确儿童观的家长,既看到儿童身心不成熟、幼稚的一面,又看到他们具有极大可塑性,更理解孩子身心迅速发展,拥有巨大潜能,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的方面,根据正确的教育目标,严格要求孩子。

2、要求适度原则:(的作法)?

答:

1、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可行性、渐进性和实效性几方面。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提出的教育要求有助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个性的成熟,完善,教育要求的可行性,是指家长所提的驾驭要求应符合孩子的发展水平,使之稍作努力便可获得成功,3、教育要求的渐进性,是指家长所提的教育要求符合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顺序,考虑知、情、意、行相互关系形成系列。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5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不科学,或娇惯溺爱或简单粗暴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学者指出,现代儿童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心灵施暴式、过分溺爱式、物质刺激式、放纵式、愁眉苦脸式五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常常与家长聚少离多,亲子互动较少,孩子和家长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因为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对孩子的关心、沟通和教育较少,因此,他们会在内心深处对子女产生愧疚心理。对孩子提的要求,家长都会尽可能给予满足。又因为孩子平时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对孩子更是十分宠爱,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种情况下,容易养成儿童的骄纵个性。另一种情况是,有的家长平时较少与孩子沟通,较少关心孩子,放任孩子,但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或是自己工作不顺心,就会对孩子大声呵斥,严重时会责打孩子。不管是骄纵溺爱还是简单粗暴,都是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投入较少,家庭教育环境不良

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由家庭负担的教育方面的费用。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家庭为子女的教育所支付的最低成本,包括交通费、食宿费、园服费、保教费和文具费等,这是必需投入。家庭扩展投入是家庭为使子女享受额外的教育或优质教育而特别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家教费、课外辅导费和其他费用等。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较少,主要是孩子在园的各项学习费用,也就是教育的必需投入。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参加幼儿园学习的费用,几乎没有其他费用。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甚至无法入园。相比之下,城市家庭的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时间外出务工,家庭成员不完整,家庭内部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一些父母及其他长辈只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忽视孩子情感的培养;家庭互动中教育的成分较少,家庭文化环境中教育文化氛围也不良。部分农村家庭忽视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作用,使得学前留守儿童不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快乐成长。

(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隔代教育问题众多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父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具有消极的影响。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教育孩子的重任多数就落在了祖父母身上。但因为祖父母年龄较大且文化水平较低,不能跟孩子很好地沟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这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9.2岁,并且他们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报告同时指出:隔代的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可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而隔代教育又具有较多的弊端。

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父母进城务工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加上农村的经济收入满足不了全家的生活支出,农村许多年轻人、中年人选择离开孩子,进城务工,努力挣钱。离开家庭,也就暂时放弃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职责。因此,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

(二)农村家庭的传统观念重视提升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忽视家庭教育

农村家庭受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认为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就是要提升孩子的物质生活质量。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一些父母远离家乡,离开自己的孩子。其实,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就是陪伴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一些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关注孩子身体的生长,忽略对孩子生命价值、品质习惯的养成。这些传统的观念限制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低,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靠祖父母抚养和教育。而大多数祖父母的文化水平都很低,不能给予儿童最新的知识,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也不了解。同时,文化水平低导致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他们容易忽视家庭教育对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意义,导致家庭教育在学前留守儿童生活中的缺失。

三、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加大地方经济投入,发展地方产业,让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回流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家长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在农村,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已经不能够保证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农村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离开故土和年幼的孩子。父母长期远离,导致农村一些学前留守儿童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几近空白。为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一方面,政府可采取措施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吸引进城务工人员留在本地,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政府应着力发展地方产业,或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提供相关经济资助和政策帮助,让他们不用远离家乡和孩子外出务工。

(二)社区:优化农村幼儿园师资和设施,建立家长咨询站,弥补家庭教育不足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加上家庭教育的空白或缺失,使得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农村的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且其师资和设施并不完善。为了弥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幼教机构需负起留守儿童早期教育的责任。优化师资,注重对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提升,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同时,还可以依附幼儿园建立家长咨询站,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给予农村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咨询儿童教育问题的机会,并提供相关的帮助。

(三)社会:开办家长学校,提高隔代教育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隔代教育产生许多问题:祖父母溺爱孩子、祖孙关系不平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隔代教育无法避免,那么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以提高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迫在眉睫。开办家长学校,提升隔代家长的文化素质,利用教育讲座、影片宣传等方式,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并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导。同时,定期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加强孩子与祖父母的情感交流,弥补家庭情感关怀的缺失。总之,社会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只有这样,学前留守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四)家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学前儿童家庭科学教育浅谈 篇6

1、在家庭中人们进行学习或娱乐活动的形式,我们称作家庭娱乐方式

2、南北朝时的文学家、教育学家颜之推所著的家庭教育的名著《颜氏家训》

3、欧洲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用“问答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求真理

4、表扬奖励是对孩子上进愿望和积极行为的一种正面强化,而批评惩罚则是一种反面强化

5、在农村家庭教育中最普遍运用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有情感陶冶法、实践养成法、规范约束法、表扬奖励法和批评警示法

6、家庭教育运用书信对子女进行说服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有效的方式方法我国称之为诫子书

7、我国当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将教育先哲的“身教”升华到更高的理论层次,将“以身作则”概括为做父母的第一条原则

8、德国的儿科医生内特尔总结了他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临床研究经验,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独生子女研究的论著《独生子女及其教育》。指出了独生子女问题行为的原因,在于家庭的溺爱及独生子女本身的孤独

9、优婚的基本条件是:选择血统远,身体健康,个性协调,志趣相投的配偶

10、核心家庭是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它包含了两种最主要的家庭关系即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11、以血缘关系及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称为亲子关系

12、家长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子女身心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因

13、家长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

1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可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主张在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条件下进行启发

15、良好的性格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同时又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

16、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17、受社会经、文化、科技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功能呈现弱公和强化的发展趋势

18、原始社会的家庭教育是以社会性、终身性为特征的教育

19、要做到优生就必须把住优婚、优孕、优娩几个重要环节 20、由祖父母、父母、子女三代人组建的家庭称主干家庭

21、优生是一门学问,1865年美国的人类学家法西斯戈尔登创立了优生学

22、家庭是社会文化的载,家庭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播社会文化

23、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说“孩子的照管和教养将成为公众的事情,社会将同等关怀一切儿童,无论是婚生的和未婚生的”

24、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家庭的结构叫做联合家庭

25、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超常儿童的数量约占人口的3%左右

26、儿童的品行是内在动因和外部动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变化的

27、目前,我国独生子家庭教育较多的属于娇惯型和支配型

28、“教育孩子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放在他们眼前,一旦你把他们素质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明他们为什么漂亮或为什么陋,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都大。”这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书有家教 名言

29、以血缘关系及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结合称作亲子关系 30、人的物质消费、精神文化及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称作家庭生活方式

31、残疾儿童儿“缺陷儿童”,如:弱智、盲、聋哑、严重的情绪障碍、肢体残缺等

32、我国历来重视和提高对子女实施早期家庭教育,而最早的教育始于胎教

33、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大多属于娇惯型和支配型

34、表扬激励是对孩子的上进愿望和积极行为的一种正面强化

35、从榜样发挥作用的机制来看,榜样是为儿童提供思想言行规范要求的物化模式

36、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是家庭情感教育中隐性内容,对子女身心健康发展明显的导向作用,并能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37、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社会的细胞

38、家庭具有自身的自然属性,但是家庭和性质和特点主要受其社会属性所决定

39、家庭教育的一般特征表现在启蒙性、随机性、伦常性和全面性上 40、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是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专著

二、选择

1、家庭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情感教育

2、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文化程度和文化科学知识的素养是指文化素质

3、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父母、子女三代人组建的家庭称为主干家庭

4、影响子女发育的第一要素是家长身体的健康状况

5、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形式,同时它也是社会的细胞,我们将之称作家庭

6、家庭教育的目的,实质是指引家长的教育活动不离开总教育方向和目标

7、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及人才竞争的需求,独生子女教育观应解决好如下问题,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8、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即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称作家庭结构

9、在家庭教育中,认为树大自然直,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子女养大,长大了自然就会有礼貌有知识,因而不注重对子女的教育,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然发展观

10、在家庭的经济生活中,人们消费需要的各要素之间的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形成了一定的消费结构

11、家庭教育能产生一种使每一个成员能为某个具体目标而团结在一起,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努力的功能,我们称之为聚合功能

12、保护子女的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是父母对子女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13、对子女心理异常的早期发展和治疗,防止其发展,是家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二级预防

14、教育方法为无原则的赞许肯定,或以慈爱的方式出现的限制的教育方式是保护主义型

15、对独生子女来说,来自各方的教育影响和要求力求一致,教育才能获得实效,这表明家庭教育措施的求一致

16、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家庭组成的家庭称为联合家庭

17、农村家庭教育追求周期短,受益面大,这反映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效益性

18、被后人称为“我国家庭教育理论发展史上一座丰碑”的是指《颜氏家训》

19、家庭教育中应该坚持对子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坚持在一般智力的基础上培养特殊人才的观念,这体现了家庭教育人才观 观念的变革 20、因离婚、死亡、遗弃、分居和其他原因而缺少配偶一方的家庭称为单亲家庭

21、现代社会对人口质量的高标准,对家庭教育提出了三优要求,即优生、优育和优教

22、家庭具有繁衍后代,养育子女的自然功能,也具有社会功能,其社会功能指经济功能、安全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

23、在家庭教育中,表扬和激励与批评惩罚是长善救失的有效方法

24、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是指娇惯型、支配型、忽视型和专制型

25、家庭教育中的人生指导包括人生观指导、学习指导、职业指导和交友指导

26、家庭教育的目的不仅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还受时代的生产力、科技水平以及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制约

27、研究表明,家庭结构、父母情感、家长职业、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和家长本人的修养直接影响子女品德及个性发展

28、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教子做人,这主要体现在勉子立德、戒子自立、教子孝亲、训子俭、爱而有教、强调以身作则重视环境熏陶

29、家庭教育的一般特征是其启蒙性、随机性、伦常性和全面性 30、判断事物是否符合个人认定的真理标准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指理智感

31、在家庭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32、家庭教育具有灵活分散的特点,它分散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是家庭教育一般特征的随机性

33、家庭教育中可以利用亲子关系,充分发挥其感化作用,将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这反映了伦常关系中感染性

34、“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这句格言出自《大学》

35、家长重视指导子女学习人生,寓教与日常生活之中,注重躬行身教,这表明了家庭教育育人效应中的育德效应

36、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属于核心家庭家庭结构

37、家长的身体素质素质是影响子女发育的第一要素

38、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光荣、崇高,有自豪感,这是家长业务素质中的敬业

39、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要注意调动子女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及创造性,引导自觉地努力,形成良好个性品质,这体现了家庭教育的启发诱导

A启发诱导B正确导向C理性施爱D要求适度

名词解释

1、家庭教育的方法:是为完成家庭教育的任务,所采用的具体手段,亦即家长对子女实施教育时所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

2、家庭德育:主要是父母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塑造儿童灵魂的重要环节

3、家庭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物质消费精神文化及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

4、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及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结合

5、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以培养社会需用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

6、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即家庭中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

7、单亲家庭:因离异、死亡、遗弃、分居和其他原因而缺少配偶一方称为单亲家庭

8、消费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物质的,精神文化的需要,消耗消费资料及劳务的活动方式

9、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平均每人消费的生活资料的劳务的数量和种类,它反映人们物质和文化需要满足的程度

10、残疾儿童变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如弱智、肓、聋哑、严重的情绪障碍,肢体残废等

11、说服教育:是家庭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对子女施以影响,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和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行为规范的方法

12、核心家庭:是由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组成的家庭,它包含了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13、消费结构:在家庭的经济生活中,人们消费需要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形成了一定的消费结构

14、颜氏家训:南北朝学者颜之推所著的家庭教育的巨著,被后人称为“我国家庭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奠定了我国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

15、主干家庭:指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三代人组建的家庭

16、社会风气: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综合的反映,也是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综合表现 简答

一、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1、功能得到了强化,家庭教育将从单纯的依靠学校育人转变以学校为重点,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新格局

2、育人观得的转变,由以前的光宗耀祖的治家型,转变为“为国教子”的报国型育人观

3、出现新模式,家庭教育将从非科学状态转为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的科学领域

二、家庭结构对子女教育的影响来自哪些方面

1、家长教育目标导向是否一致,2、家庭成员关系是否协调,3、家庭精神状态是否振奋,情绪是否平和愉快,4、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否符合子女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三、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特点

1、独生子女的智力发展特点:研究指出,独生子女及多子女家庭中的头生儿比一般非独生子女的智商要高得多

2、独生子女的情绪特征:普遍表现为任性、爱激动、发脾气。独生子女主导情绪是乐观的,但是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活动受情绪支配

3、独生子女意志行为特征:普遍表现为有主见、不顺从、任性,难于自制、缺乏恒心、怯懦。

4、独生子女的性格特征:独生对他人不尊敬、不合群、不友爱、依赖性强、有攻击性行为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四、中国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1、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影响方面与农村家庭教育正确导向的矛盾

2、农村家庭教育科学化的迫切要求同农村家长教育素质之间的矛盾

3、农村家庭经济生活的迅速改善同农村文化氛围落后的矛盾

4、农村中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现状同社会与家长期望之间的矛盾

五、沿海开放城市家庭教育环境的变化特征

1、核心家庭比例上升:核心家庭中的家长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格外重视,对子女的期望更加殷切,他们肯于对子女增加教育投入,为新一代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外:居室是家庭的外壳,是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基本条件。

3、儿童活动空间在缩小: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儿童室外活动空间也在缩小,儿童缺乏活动场地

4、对子女教育的经济投入在增加:经济关系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家长普遍关心子女的智力开发

5、家长的特殊结构和心态: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教育者,家长的素质对子女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

6、离异家庭逐年上升:离异家庭中的子女缺乏经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和母爱或父爱,被焦虑、紧张、痛苦的情绪所困扰

我国沿海开放地区发达城市的家庭教育,受社会大背景的制约影响,家庭环境呈现出物质条件好,家长期望值高,家庭结构新的特点;同时,形成了物质环境与精神氛围的矛盾,家庭教育投入与产出,即家庭教育动机与效果的矛盾,家庭教育与学校和社会教育价值导向的矛盾等新问题

六、家庭教育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1、家庭教育的启蒙性

2、家庭教育的随机性

3、家庭教育的伦常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

4、家庭教育的全面性

七、社会改革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哪些

1、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在社会变革中,逐步从家庭中心观念向为子女、为社会的观念转变

2、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改善了家庭教育的条件:丰富了家庭生活的内容,改善了家庭的文化氛围。家庭教育投入增加。家庭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3、改变了家庭教育的格局:小型化的趋势形成了家庭教育的新结构。生育观的变化有利于家庭成员素质的提高。民主平权的新观念,改善了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型,促进了家庭成员个性的成分发展

八、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家庭环境,潜称默化。即家庭生活环境熏陶法,家长有意识的创设一个和谐、良好、优美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子女在其中受到潜称默化的影响

2、说服教育,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是家庭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包括谈话、讨论、书信。

3、躬行身教,标榜示范:从榜样发挥的作用来看,榜样是为儿童提供思想言行的规范要求的物化模式

4、实际锻炼,习惯养成:实际锻炼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家长应根据家庭教育的任务和不同年龄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锻炼内容

5、奖励惩罚,长善救失:是家长对子女的优良品行或不良品行进行评价,予以肯定或否定,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一种方法

九、社会风气对家庭教育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求知上进之风,求新、求异、求美之风,竞争求胜之风,求效益讲质量之风

2、不良的社会风气的消极影响:拜金之风,赌博之风,吃喝之风

十、家庭教育目的功能有哪些

家庭教育目的,实质是指引家长的教育活动不离开总的教育方向和目标

1、启动功能

2、导向功能

3、激励功能

4、聚合功能

十一、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1、正确导向原则: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对子女的身心发展施加教育影响,使他们在正确引导下,朝社会与家庭期望的目标成长

2、理性施爱的原则: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但要以无私的亲情热爱子女,更需要情感与理智相结合,坚持科学的教育

3、启发诱导原则: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要承认子女在学习成长中的主动地位和独立人格,注意调动他们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创造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努力,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4、要求适度的原则: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严格的要求才是认真有效的教育。但是要针对子女的发展实际,提出内容适当的教育要求

5、教育一致性原则:学校家庭一致;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目标要求一致

十二、家庭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

1、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2、促进子女道德感的形成与发展

3、促进儿童美感的发展

4、促进儿童实践感的发展

十三、家长教育行为的主要类型 从三维角度来分将家长教育行为分为八类:

1、保护型

2、溺爱型

3、权威型

4、理智型

5、期待型

6、严厉型

7、严格型

8、忽视型

十四、家庭美育的任务

1、培养孩子的审美感受力

2、培养子女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子女健康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子女的创造美感

5、培养子女的正确的审美观

6、培养子女主动表达美的能力和积极创造美的能力

十五、农村家庭教育改革的重点

1、农村家庭教育的正确导向,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目标,体现 了家长的价值观及对子女教育导向

2、将农村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纳入科学化轨道

优生和胎教,农村家庭的早期教育,学龄初期儿童的教育内容,帮助少过危险期

十六、简述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精华与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

1、重视家庭教育

2、提倡早期教育

3、注意教子做人

4、爱而有教

5、强调以身作则

消极影响

1、家长本位的亲子关系

2、禁锢保守的养育方式

3、利已的教育观念

十七、家长的哪些素质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1、家长的身体素质:家长身体的健康状况是影响子女发育的第一要素

2、家长的心理素质:家长的心理素制裁是影响子女身心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因

3、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与家庭教育质量有直接关系

4、家长的品德素质:家长的品德素质是个人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的综合反映,是决定子女品德面貌的基础

十八、制约家庭教育目的的因素有哪些

家庭教育目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或家庭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在培养子女怎样做人的问题上的集中表现。

1、家庭教育目的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家庭教育目的随着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而变革,它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相适应

2、家庭教育目的受代表该时代特征的生产力、生产水平主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3、家庭教育目的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论述题

试述家庭教育中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的具体要求

1、明确目的,立足教育

2、公正合理,恰当适度

3、及时强化,讲求实效

4、保持一致,形成合力

5、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6、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7、慎用惩罚,禁施体罚

试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论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科学

独生子女的弱点主要归因于家庭教育,而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皆源于家长的教育观。足以导致独生子女形成特殊心态及弱点的错误观念主要如下:

1、独生子女中心的教育观

2、近期效应的教育观

3、不切实际的期望观

观念的变革,是实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科学化的前提。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及人才竞争的需求,独生子女教育观应该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1、教育目的

2、教育态度

3、教育方式

4、教育内容

5、教育方法

要做好改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巨大工程,必须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采取全方位的改革对策

1、全社会都来关心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2、树立科学育人,以法治教的观念

3、大力开展推广“三优”的科学普及活动

论述我国家庭教育在生儿育女观念上的变化

我国家庭教育在生儿育女观念上有以下四点变化

1、从养子防老、传宗接代的旧思想向为国教子、家庭幸福的观念转化

2、从只养不教向教养结合转化

3、从重智轻德向全面发展转化

4、教育教育方法由专制型的民主型转化

我国家庭教育的具体任务 有如下四个方面的任务

1、家庭德育任务

培养儿童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的道德感情 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2、家庭智育任务

传授有关自然、社会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子女将知识发展为技能技巧 开发子女的智力

培养子女的非智力因素 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学龄前儿童主要是传授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初肯知识 子女入学后,父母主要是协助学校智育

3、家庭体育任务

保证子女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各器官机能的充分发展 培养子女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寓美育于体育之中,发展子女健美的体格和优美的姿态

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利用居处地理环境条件,开展游戏、体操、球类等体育活动,以促进子女的身体健康

4、家庭美育任务

培养孩子的审美感受力 培养子女鉴赏美的能力 培养子女健康的审美情趣 培养子女的创造美感 培养子女的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子女主动表达美的能力和积极创造美的能力

案例分析题

1、天津市河西区调查了312人,其中离异父母一方付子女抚养费300~500元占26.9%,500~800元的占27.5%,根本不给抚养费的占25%,有的则是离异时一次性付抚养费了事,单亲家庭中父或母承受了比正常家庭更大的生活压力,有的无暇关注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请根据提供的数据,分析单亲家庭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单亲家庭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学校学习适应不良者居多

一、在生活方面,单亲家庭经济收入少,往往形成家庭生活的困难,生活水平下降。造成对子女无办抚养。

二、在家庭教育方面,单亲家庭的父或母,因精力、体力、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教育子女方面困难重重。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不足和失误形成的行为品德方面的问题远远超过完整家庭

三、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发展多有不健康现象

2调查情况表明:小学儿童与母亲相处时间约2小时,比父亲相处多30%时间;中学生与母亲相处时间多于父亲50%。由此可见,农村的母亲比父亲对子女潜移默化影响更大些,但是母亲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于父亲。请根据农村家庭教育科学化的要求与农村家长素质的现实状况来分析该案例

第一、将农村家庭教育和方法和内容纳入科学化轨道,提倡科学育人的方法。

第二、农村家庭的家长文化层次不高,教育素质又很低,特别是母亲的文化素质不高。家庭教育中,致使农村的家庭教育功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要提高警惕母亲的各项素质才能承担家庭教育的重任。

3、近年来,社会上吃喝之风愈演愈烈,对青少年学生影响很大。沈阳市统计局在对311名12岁儿童调查中发现,180名儿童曾经饮过酒,占60%。请根据提供的数据,分析社会会风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家庭教育有积极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家庭教育有消极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吃喝之风愈演愈烈,对青少年学生影响很大。社会上利用公款吃喝,家庭中借各种名目大吃大喝,不少子女直接参与这种活动。一些学生也借机请客吃饭,饮酒作乐。吃喝之风同一切不良风气一样,腐蚀儿童身心

4、根据广州市0~6岁11548名儿童单纯性肥胖与营养不良现状调查显示: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过于娇生惯养,偏食和过于精细,使幼儿中单纯性肥胖与营养不良者日益增多,其中单纯性肥胖占17.35%,重度肥胖占0.93%。养和教是家庭教育两个重要的职能,请根据上述数据,对儿童的教养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对儿童重养轻教,只要孩子吃好喝好不管教得好不好!儿童正处于学习语言、养成好习惯的最佳期,家长加强对子女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儿童的成长是很必要的。

家庭教育学(名词解析与案例分析)家庭教育的方法:146页

家庭生活方式75

亲子关系81

家庭德育

家庭结构70

单亲家庭73 消费水平75

残疾儿童287

说服教育160

核心家庭

消费结构76

主干家庭

社会风气 家庭教育

案例分析::: 单亲家庭(天津市)

P73 家长素质

P260 重养教

P237 吃喝之风

当前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导与行 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前幼儿,心理健康,责任,义务,重任

随着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 人们懂得了休闲, 一切吃喝娱乐的地方常常闲人云集。有的人沉浸在四四方方的麻将桌上;有的人沉浸在吆五喝六的啤酒桌旁;有的人沉缅于震耳欲聋的K歌厢房;有的人静夜上网聊天偷菜婴儿啼哭也无妨……是选择做生活的主宰者, 合理地利用闲暇, 发奋进取, 不断地充实自我?还是忙里偷闲糜糜堕落?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试想想, 有的家长沉浸于此中忘记了吃饭, 忘记了睡觉, 更忘记了自己为人父母所应尽的责任。有的父母为了喝酒导致人命伤亡, 有的父母为了打麻将负债累累, 有的父母彻夜放歌致使孩子煤气中毒……世人闻之痛心矣!痛定思痛之后, 怎样为父母呢?笔者以为家庭是培养儿童良好性格和早期智力开发的摇篮, 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和终身性的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 家庭教育为儿童以后的教育辅下了第一块基石, 家长应认识到教育子女是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是一种法定的社会责任。

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被视为幼儿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 幼儿健康行为的建立、改变和巩固的规律是幼儿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幼儿知识经验较少, 对自己的身体缺乏认识, 独立生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都比较差, 若家长能根据幼儿的特点抓住点滴时间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则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行为模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一、通过感知讨论有关健康的知识, 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知水平

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不仅有利于他们形成对健康的积极态度, 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健康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与幼儿健康教育相关的信息, 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 善于运用周围环境中各种有教育意义、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有意识的引导, 将与健康有关的信息纳入幼儿感知、关注的范围, 在幼儿感知后鼓励幼儿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交流, 并在这一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认知, 提高对健康的认知水平。

二、通过实际操作练习, 帮助幼儿获得健康的行为方式幼儿通过感知讨论知道了为什么做、应怎样做, 还要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才能获得相应的行为方式

家长要成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引路人, 首先应以身作则, 做孩子的榜样, 建立真正的威信。因为学前儿童的模仿力强, 可塑性大, 所以学前儿童父母要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 做到身体力行, 言行一致。日本心理学家大西宪明说过:“做父母的必须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进行反省, 在考虑怎样对待孩子的问题之前首先扪心自问, 作为一个人, 我应该怎样生活?……”只有这样, 子女才信赖和尊敬父母, 在思想感情上与父母保持一致。

正方向发展:孩子在幼儿时期不娇惯, 不放纵, 教育及时得体得法, 则可能形成勤、俭、勇、诚、谦、合等性格特点。勤, 即勤奋、勤快。他们从小就热爱学习、勤奋、刻苦。俭, 即节俭、俭约。他们在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从小就不浪费一星一点儿物品。勇, 即胆大勇敢, 且有韧性。他们从小就不怕苦, 不怕难,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也一定想办法完成。诚, 即诚实。他们从小就实实在在, 不说谎、不作假。谦, 即谦虚。他们从小就能虚心学习, 谨慎从事。合, 即合伙合群。他们从小就能够跟别的小朋友合得来, 友好相处, 关系融洽。

具体做法如下:

1. 平时引导孩子多活动、多模仿、多动脑、多动手, 能自己做的, 一定让他们自己做。对于他们在生活中, 活动中的一些 (哪怕是微小的) 勤奋、勤快的表现, 及时进行表扬、鼓励, 以增强他们更大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 平时教育孩子爱惜粮食, 爱惜物品, 爱惜一切劳动成果, 养成节俭不奢侈浪费的良好品德, 并使他们在生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3. 平时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胆大、心细且不怕困难的良好品性。无论做什么事或玩什么游戏, 一般情况下让孩子自己来, 家长只是给予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要引导孩子做得有头有尾, 善始善终, 敢于承担责任, 绝不要养成他们半途而废的坏习惯。

4. 平时教育孩子说话说实话, 办事办实事, 要实在, 要诚实。这就需要我们要像《曾子杀猪》中的曾子那样, 说到做到, 对孩子所做的承诺, 所许的愿, 一定得负责到底, 绝不应从一开始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而不利于孩子的良性成长。

5. 平时有意识地让孩子与左邻右舍、居住区的孩子多结伙、多说话、多在一处活动、玩耍、做游戏, 并且引导教育他们与别的小朋友好好相处, 合玩合乐, 能说到一起做到一块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前根除前边所论及到的独、暴等不良脾性。而换之以合、谦等良好的脾性, 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当然这则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密切配合, 如教育孩子在和别的小朋友的相处之中不霸道, 不任性, 以礼待人, 懂得温和谦让。如自己错了敢于承认, 并诚心地向别人道歉, 以取得别人的谅解和友善。而要做到这些, 我们做家长的绝不应“近视”和护短。否则, 将大大不利于自己宝宝身心的健康成长。

于是, 我在这里大声呼吁家长, 拿出爱心, 拿出诚心, 拿出真情, 拿出热情来教育培养好我们的“小太阳”“小皇帝”“小公主”“小未来”。

反方向发展:如果孩子在幼儿时期娇生惯养, 放任自流, 则可能形成懒、奢、懦、伪、暴、独等性格特点。懒, 即懒惰, 懒散。他们从小就松松垮垮, 不严格, 拖三拉四, 不愿动脑动手, 学习更谈不上用功了。奢, 即奢侈、浪费。他们从小就大手大脚, 喜欢吃好的, 穿好的, 玩好的, 吃或用的东西随手抛掉, 一点也不心疼。懦, 即胆小怕事, 不敢承担责任, 且无韧性。且很少把事情善始善终地做好。伪, 即虚伪, 不诚实、不实在。暴, 即暴躁、浮夸。他们从小性情粗鲁, 脾气暴躁, 没有礼貌。独, 即独断专横, 独来独往。他们从小就脾气固执, 性格孤僻, 跟别的小朋友合不来, 且往往吃独食, 占独位, 半点儿不让人。

以上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 必然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 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孩子从小就进行有益有素的训练, 以促使其向正方向的有益于社会的良性的发展。

家长要不断充实自己, 掌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 努力学习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从而不断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儿童的兴趣十分广泛, 好奇好问好探究, 家长应当有丰富的知识领域以满足其求知的欲望。父母还应掌握爱与严的分寸, 正确地把握爱与严的尺度, 这是家庭教育的一门艺术。热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所有为人父母的一种天然的本能, 但是, 真正的爱是什么?是娇惯、溺爱、放纵吗?否, 真正的爱应当表现得有节制、有分寸、有理智, 既要反映出尊重孩子的人格, 满足孩子的正当需要, 又要能抵制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决不无原则地迁就和让步, 不允许孩子用哭、闹作为满足欲望的手段。严是严格执行一定的行为要求。严决不是板起面孔, 动辄训斥, 打骂, 处罚, 长期以往, 幼儿会形成逆反心理, 同时起到了相反的教育作用。严要严在刀口上, 要求在适当, 允许孩子在一定行为范围内有决策、选择的权利, 凡是儿童自己会做的事, 父母不包办, 凡是儿童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 父母不代替。凡是会损害儿童自尊和自信的语言、行动, 父母不要做。家长对儿童有爱有严、掌握恰当, 家庭各个成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一致, 教育要求保持一贯, 这对儿童一生都将发生良好的作用。

最后, 家庭应为孩子建立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家庭应有稳定的生活日程和秩序, 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对保证儿童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家庭中, 父妻之间应平等相处, 做到互爱互助互谅。同时在事业上比冀双飞或夫唱妇随等, 父母和孩子之间要保持一种和谐、融洽的民主气氛, 父母要尊重儿童的意愿, 从而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和树立自信心。家庭生活要有张有驰, 合理地利用闲暇时间。在周末带着孩子去大自然领略风光, 或去亲朋好友家做客, 这都是好的度过闲暇的方式, 但父母要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尺度, 交往不要过频。

愿天下父母抬起头来, 看看自己可爱的孩子, 肩负起教育下一代的重任,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学前儿童家庭科学教育浅谈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07-01

当前,虽然广西基本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但是在笔者所在的钟山县,贫困家庭儿童失学现象仍然很普遍。为了更好地发展学前教育,减轻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钟山县建立了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设立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补助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给予资助。钟山县结合本县学前教育的情况,探索出了学前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幼儿资助管理模式,力求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政策的运作管理

(一)建立机制

为了做好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工作,钟山县教育局首先成立了学前教育资助管理领导小组,与钟山县财政局联合下发了《钟山县学前教育资助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二)调查摸底

建立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制度后,钟山县教育局开始进行调查摸底,做法是:首先,进行人员安排,人员安排由资助办全体工作人员、乡镇中心校负责人、学前班教师组成;其次,重点调查在小学就读的学前班幼儿、各乡镇幼儿园幼儿的情况;最后,先进行个别访问,了解全部幼儿入园的情况,然后进行家访,具体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

(三)建立档案

通过调查摸底,钟山县教育局初步掌握了全县范围内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的基本情况,并且建立了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档案,档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学校、幼儿园管理的档案,一种是由钟山县资助办管理的档案。

(四)资金发放

首先,钟山县教育局制定补助资金预算方案,确定每一位受助学前教育幼儿的补助金额。其次,制作补助资金发放名册。最后,发放补助资金。发放补助资金主要通过农村信用社代发,由农村信用社划出资金后,给受助儿童监护人发放学前教育入学补助金发放通知,待监护人确认资金到账后,填写学前教育入园补助金通知回执单交给学校(幼儿园)。

(五)调查回访

为了更好地掌握学前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幼儿资助政策的落实情况,领导小组需要不定期进行回访,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回访,一种是单位抽样回访,对管辖的单位抽取20%的单位进行回访,一种是受资助贫困儿童抽样回访,对回访的单位再抽取20%的儿童进行回访。回访的形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工作人员亲自看望受资助儿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一种是工作人员对受资助儿童进行家访,掌握受资助儿童的家庭情况,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比如,幼儿莫花儿(化名)的父亲病故后,母亲改嫁,他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由于父亲的病,家里欠下了一大笔债。得知这一情况后,资助办工作人员给莫花儿办理了助学资助款,为其能够正常上学提供了保障。此外,在回访工作中,工作人员还设计了回访记录册,登记回访情况,内容包括乡镇名称、幼儿园名称、回访时间、回访人员、受资助儿童的姓名和学习情况等。工作人员通过研究回访记录册,改进了工作方法。

二、对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政策的评析

首先,进一步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无缝连接和全程覆盖,建立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其次,“入园补助金”比较有效公平地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进行资助,但是还存在真正贫困的儿童无法享受补助的现象,如有的农村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儿童因各种原因无法入园,特别是孤儿、低保家庭儿童,无法真正享受“入园补助金”优惠政策。第三,“入园补助金”有效地减轻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学前教育的负担。最后,为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供了保障。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发放入园补助,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入园接受学前教育提供了保障。

积极探索学前教育资助的投入机制,为发展学前教育创造了条件。因此,教育有关部门应该提高学前教育资助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学前教育资助工作效率,同时还要加强学前教育资助课题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学前教育资助工作的开展。

(责编 欧孔群)

上一篇: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调研报告下一篇:2024年下学期广播站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