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调研思考报告
务的三大支柱。目前,商业银行已经由争夺以存贷款业务为特征的传统业务领域转向争夺以中间业务为特征的现代业务领域。
一、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商业银行摆脱经营困境,提高盈利能力
我国已建立起了一个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以10余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近100家城市商业银行为两翼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且20世纪90年初建立的证券市场分流了部分银行资金来源和贷款融资需求,同时,银行负债成本居高不下,资产质量下降,银行授信风险普遍增加,银行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注重传统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同时,尽快发展中间业务,以求在努力减少经营风险的同时,寻找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从而减低经营风险,提高赢利能力。
(二)有利于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我国加入wto,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短期内中资银行传统存贷业务不会受到太大冲击,所以竞争的重点就落在了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上。外资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早,服务品种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已相对成熟,它必将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中间业务服务,来争取稳定的客户,促进其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并从中赢得巨大利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种类少、服务面窄、市场占有量小、收益比重低,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随着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快,能否在中间业务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系到能否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格局中生存和发展。
(三)有利于化解风险,提高银行市场形象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的单一业务结构使得获利能力降低,银行经营风险也不断增加。而中间业务主要利用银行现有技术、装备、人员、网点和信息开展各种业务,一般不需要增加太多的额外投入,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与一般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其风险系数要小得多。因此,为了增加收益,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中间业务的开展,能够使银行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这不仅是其实力的象征,也是其服务社会的体现。随着服务结构的改善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塑造并推广自身的市场形象,取得广大客户的信任。
(四)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和居民的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结构调整及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带来社会资金流速的加快和流量的增加,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增加了对诸如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方面的需求,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基础。所以,充分发展这些中间业务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和居民的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中间业务开展的范围窄、层次低,覆盖面不均衡。中间业务是一项范围广、跨度大的系统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大多是起步较早、操作简单、科技含量低的传统品种,如结算、一般性代理、信用卡业务等。对中间业务缺乏内涵式开拓,即较少开拓经营深度,提高经营要素的质量,银行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等软件优势来充当客户的财务和投资顾问,代客理财,为企业兼并、重组、收购提供项目融资等高层次的服务。
2007年包头辖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量(万元)
国内支付结算业务
国际支付结算业务(外汇)
银行卡
业务
代理
业务
担保及
承诺业务
交易类
业务
(外汇)
托管
业务
其他
89060757
1446396
1786440
5274372
4616644
2877
3236099
8652269
从表中可以看出,包头辖区各金融机构开展的中间业务主要有:国内支付业务结算、银行卡业务、代理业务,这三项业务收入占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80%--90%左右;而国际支付结算业务、担保及承诺业务及交易类业务、托管业务等收入仅占全部代理业务收入的8%--10%左右,传统的中间业务品种仍占主要地位。
(二)中间业务定价政策不完善。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未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进行系统、明确的规范,对中间业务的收费行为缺乏统一的、明确的刚性约束。一方面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规定不具体,太笼统,可操作性差;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没有自主定价权,没有形成市场定价机制。
(三)中间业务发展效益低下,缺乏积极发展的意识。中间业务
是以为社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手续费为目的的金融服务业务,但由于受传统银行经营观念的束缚及客户金融意识较弱等原因的影响,对中间业务没有合理的定位和规定,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广大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缺乏认识,大部分中间业务成为银行的无偿服务,不讲价格,不计成本,致使银行信用价值扭曲错位。仅作为一种争取存款的手段,使中间业务的应得收入流失,不能产生效益,挫伤各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以包商银行为例:2007年建设银行包头分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年业务收入的9.8%,包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仅占全年业务收入的3%。
(四)缺乏开展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且无人才培育和管理的专门机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和信息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它需要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商业银行上述人才普遍缺乏,也没有专门的人才培育机构。
(五)经营观念陈旧,市场营销手段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低成本存款的手段来看待,中间业务无论在业务品种的开发还是市场营销管理方面,均缺乏总体的经营发展目标和规划。体现在银行一些中间业务的开展方面,有的是被动发展,有些则是国家行政指令和政策倾斜的产物,如代理国债、政策性银行业务等。没有把中间业务作为利润的增长点来看待。因此,对中间业务的市场宣传和营销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措施,造成一方面银行推出的部分中间业务客户不了解,另一方面客户需要的产品银行又不能提供,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六)运作不规范,缺乏完整系统的科学管理。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的开发、运作进行系统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协调与配合。在运作中,大部分商业银行仅限于下达中间业务完成计划,而对如何加强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提高发展水平,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足,常常使基层行在中间业务市场开拓中处于被动局面。此外,中间业务的管理模式还大多是一种分割式模式,中间业务管理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完成。这种分散化的管理,而且各个部门往往是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采取不同的考核目标和激励措施,这既不利于信息沟通,又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也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整体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人才结构。人才是竞争的核心与关键,中间业务面临着国内外各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首先,商业银行要抓紧培育新型的金融人才,使从事中间业务人员的知识全面化、科学化、精通化。加强对现有员工进行在岗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型的综合人才。其次,要建立一种良好的进人、用人和责任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员工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树立效益观念。商业银行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运作程序和管理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要把目光紧盯市场,推行和强化营销,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夯实现有的市场基础。要摒弃过去那种盲目追求总量扩张、只注重外延发展的粗放型经营观念,在注重外延合理扩张的同时,更要注重内涵的有效发展。使投入、规模、质量这些综合指标切实与自身整体效益紧密挂起钩来,以确立合乎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路子和模式。
(三)加强监管,鼓励和支持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已给监管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银行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的主动性,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与加强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统筹研究,减少无序竞争,引导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良性发展,达到有效化解各种风险的目的。
(四)规范银行内部管理,优化中间业务管理部门。各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中间业务管理部门进行整合与再造,建立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负责制定中间业务的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负责全行中间业务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和推广,对中间业务进行日常的管理与协调,保障中间业务稳步健康的发展。
(五)成立中间业务管理、决策机构,要按市场导向重新考虑内部职能机构的设置,从上到下建立独立的中间业务管理组织机构,打破以存贷款为中心,以产品来设置职能部门的旧框架,并且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负责全行的发展战略经营规划,制订明确的中间业务发展规划,定期督导、考核、奖惩中间业务的经营状况,协调各部门关系,搞好市场调查,积极为推行。
一、昆明市经济适用房相关的基本情况
(一) 经济适用房建设情况
2000年昆明市启动经济适用房建设工程, 2004年—2008年四年间全市累计实施经济适用房计划349万平方米, 累计竣工78.5万平方米, 销售面积70万平方米, 约10400套。2009年由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经济适用房规划面积80万平方米, 较上年25万平方米的规划面积增加55万平方米。目前在建工程面积83.33万平方米, 累计投资17亿元。目前, 昆明市区正在建设的经济适用房有子君村经济适用房, 蒜村经济适用房和羊仙坡经济适用房。其中, 子君村经济适用房项目, 占地约601亩, 总建筑面积约91万平方米, 住房13633套, 总投资约25亿元;蒜村经济适用房项目占地约119亩, 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 住房3044套, 总投资约5亿元;羊仙坡经济适用房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 其中计划配建6万多平方米的廉租房。
(二) 经济适用房开发贷款情况
从融资渠道看, 昆明市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有银行贷款、房地产开发商自筹、房屋预售款等方式。截止2009年4月末, 昆明市经济适用房开发贷款余额7.3亿元, 同比增长9.39倍。其中最大一笔贷款为建设银行发放的4.5亿元贷款, 用于子君村经济适用房的建设。
(三) 经济适用房申购条件
1. 具有五华、盘龙、官渡、西山、高新、滇池旅游度假区、经济开发区城镇居民户口。
2. 已婚 (含未满30周岁的离异或丧偶带小孩) 或年龄在30周岁以上的单身无房户。
3. 人均收入低于昆明市政府规定的收入标准 (原则上家庭
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 , 目前申请家庭的人均收入标准已由原来的402元/月提高至947.65元/月。
4. 无住房、或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低于昆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0%。
5. 未享受过住房实物福利分配 (包括房改房、安居工程房、
集资建房、合作建房、解危解困房等国家、单位已给予住房补贴) 。
二、昆明市子君村经济适用房的相关情况
(一) 建设情况
子君村位于昆明市的东南面, 距昆明市区大约8公里, 区位优势较好。子君村经济适用房是昆明市政府组织建设的首个经济适用房项目, 也是云南省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 总投资约25亿元, 占地约601亩, 计划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3633套。小区内将由政府配套建设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设施, 以及卫生医疗、超市、农贸市场等生活配套, 并配置1500个车位, 绿化率达到40%。子君村经济适用房项目于2008年8月开工建设, 由昆明市土地投资开发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工程计划分两期完成, 一期35万平方米, 合计5300套, 目前已完成部分住房的主体建设, 投资额完成6亿元左右, 住房最大面积69.85平方米, 最小面积38平方米 (合计339套) , 一期工程将在2010年5月交付使用, 全部工程预计2012年完成, 工程进度正在加快进行。
(二) 销售情况
据调查, 子君村经济适用房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子君村经济适用房政府销售定价2100元/平方米 (成本价2500元/平方米) , 大幅低于周边商品房均价 (4200元/平方米) 。昆明市申请购买子君村经济适用房的家庭达5万余户, 而实际房源只有13633套, 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 政府只能采取对符合购买经济适用房条件的购房户实行排号方式决定购买资格和选房顺序。为此, 昆明市房管局统一发放了《昆明市子君村经济适用住房购房凭证》编号顺序分批选房。昆明市子君村经济适用房项目于2008年11月开盘出售, 采用分期付款方式, 首次签订购房合同时应交付总房价60%的房款, 竣工交房时交付其余40%房款。截止2009年5月25日, 共发放购房凭证1815本, 住房实际成交1037套, 实际购房户数占已发凭证户数的57.1%, 实现销售额约0.8亿元。据了解, 部分困难家庭放弃或暂不购买的原因如下:一是无法及时筹集到首付款, 购买子君村经济适用房的对象是城市低收入家庭, 尽管房价大幅低于周边楼盘, 但一次性要付60%的首付款, 对这些家庭而言有很大困难;按最小户型38M2计算, 总房款的60%为47880元, 部分低收入家庭 (月平均收入300元至400元) 的排号购房者不得不放弃了购房计划。二是不能取得按揭贷款, 担心到2010年5月无法支付40%的尾款。三是部分家庭对子君村经济适用房的位置、房屋面积不满意, 想购买下一批次的经适房。
三、昆明市经济适用房未办理银行按揭贷款的问题所在
目前, 金融机构对昆明市经适房建设给予积极支持, 其中, 2008年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对子君村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给予了4.5亿元开发贷款, 但目前还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经济适用房办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原因主要是:
(一) 由于经适房用地属划拨土地, 使经适房流通性受到限制
建盖经济适用住房的土地是通过政府划拨取得, 划拨土地使用权的价值缺乏市场议价的过程, 其流通性在法律层面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没有以土地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流通性好。按现行法律规定, 划拨土地使用权设置抵押登记后, 在实现抵押权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价款, 先用于偿还或者补交土地出让金后, 余款才能用于偿还抵押债权, 因此, 使用土地性质的不同导致经适房流通性受到限制。
(二) 经适房抵押登记手续不能办理, 存在抵押悬空风险
根据市政府规定, 目前昆明市房管局对于建盖在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上的经济适用房暂不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在抵押登记手续缺失的情况下, 银行一旦对购房人发放住房按揭贷款, 则可能存在抵押悬空风险, 抵押担保存在的障碍制约了按揭贷款的发放。
(三) 开发商的阶段性担保不落实
在商品房按揭贷款发放程序中, 在房产证未取得而抵押物不能落实的情况下, 银行为规避信贷风险, 一般要求开发公司提供自签署购房合同至取得产权证期间的阶段性担保。由于目前经济适用房抵押登记手续不能办理、划拨土地的性质等原因, 致使开发商不愿意代表购房者向银行提供阶段性保证担保, 使得按揭贷款中所必备的阶段性担保不落实。
(四) 是涉及经适房的不良资产处置存在法律障碍
1. 根据《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 (建住房[2007]258号) 规
定, “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 同时规定经济适用房购买后不满5年, 不得上市交易, 其转让受到法规限制。购房人因特殊原因确需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 必须由政府回购, 不能进入市场自由流通。
2.《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
中指出, 被执行人及其家庭生活必需的居住用房, 不得拍卖、变卖和抵债。这些都给银行处置与经济适用房相关的不良资产造成障碍。
由此看来, 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 是制约银行办理经济适用住房按揭贷款的主要原因。从调查情况分析, 依法办理抵押担保登记手续是商业银行办理按揭贷款的前提条件, 而且是从法律角度上讲的必备条件。如果不能满足这一法定条件, 按揭贷款的“按揭”基础也就不复存在, 商业银行的贷款就没有法律保障, 经济适用住房便不能取得按揭贷款支持。
四、完善经济适用住房银行按揭贷款业务的建议
(一) 政府方面
1. 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及规章。
一是解决基本法律制度及部门规章中与抵押登记相关的问题。相关法律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规定, 使得经济适用住房不能办理抵押登记、房屋交易流通受限制, 没有合法设定抵押担保登记为前提, 银行在办理经济适用住房按揭贷款就缺乏信贷准入的基本要件。只有解决了这一信贷准入问题, 银行的经济适用住房按揭贷款才能顺利开办。二是解决基本法律制度中债权实现的保障问题。解决了信贷准入的问题, 还需要解决司法审判后抵押权的执行问题, 即只有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对用经济适用住房设置的抵押物进行拍卖和变卖, 实现抵押权, 才能解决商业银行依法清收债权的后顾之忧, 才能推动经济适用住房办理按揭贷款业务的合法开展。
2. 建立保障性住房担保基金。
基金的来源可包括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 地方政府配套资金, 经济适用房上市交易补交的土地收益及土地增值税, 廉租房房租收益, 政府土地收益的一定比例, 社会捐助等。保障性住房担保基金实行专款专用, 严格审计和监督, 确保资金用途。建议担保基金对困难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按揭贷款实行免费担保, 对不能偿还银行贷款的购房者可从保障性住房担保基金直接支付, 优先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
3. 实行财政贴息。
对确实还款困难的购房者, 由财政提供贴息, 适当减轻其还款负担。
4. 对不同经济条件的购房户可考虑实行不同的供房方式。
根据供应对象的家庭收入多少和变动情况, 实行全额出售、半售半租、全租等多种售 (租) 房方式, 灵活调整保障资源分配的对象和租金水平, 更加公平地配置保障性住房资源。
(二) 银行方面
1. 出台《经济适用房按揭贷款的指导意见》。
目前, 金融机构基本上是采用商品房贷款的管理模式来办理经济适用房的信贷业务, 在信贷准入上门槛较高。建议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制定《经济适用房按揭贷款指导意见》, 明确对经济适用房发放按揭贷款的条件及相关规定, 使商业银行既能支持低收入家庭对经济适用房的购买, 又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2. 商业银行应适当改进信贷流程。
近几年来,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都相继开办了中间业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业务品种少、服务范围窄和服务手段差等原因,使得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举步维艰,似乎中间业务难以深入开展,圭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均组织管理体系。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咯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司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而且,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一套完整的开办中间业务的管理办法及具体操作程序,致使各商业银行难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的中间业务经营制度和风险评估与监控制度,严重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2.商业银行在经营观念上存在偏差。我国银行由于受传统银行经营理论影响较深,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认为中间业务是银行的派生业务,而资产负债业务才是商业银行的本源业务。忽视了中间业务本身具有增效创收的功能,没有从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枉进行发展。所以,在我国各商业银行开展约260余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中,绝大部分产品品种属于结算类和代理收费类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金融信息咨询、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金融创新矣品种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上还没有开展。
3.缺乏高质量、高效益的中间业务品种。目前我国商业{艮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代发工资、代理兑付、代理买卖等方面,并且报批手续繁杂,业务发展空间限制较多。而且由于不少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中间业务作为一个竞争手段,致使银行在中间业务中出现随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恶性竞争局面,养成了广大客户不能接受银行收取中间业务手续费的观念,致使中间业务的收入成效难以体现,银行信用价值扭曲错位,中间业务一时不能为银行带来明显而直接的经济效益,挫伤了各级银行进行业务开发的积极性。
4.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需要更多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其它科学技术,需要掌握先进科技手段的高层次、综合性的人才,需要较全面地掌握有关银行、保险、证券、外汇、国内外经齐形势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现阶段各行对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中间业务的人力投入上明显不足,造成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欠缺。据统计,截止1998年底,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科学历以上的职员仅占0.4%;高中以下学历的职员占35.6%;大部分职员为专科生,占全部职员的55.8%,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品种的重要因素。
5.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的滞后,限制中间业务的发展。一系列中间业务的产生与推广的背后,是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对其进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我国计算机网络化程度还较低,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严重地制约了中间业务产品的设计和有效服务。
二.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思考
1.转变经营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中间业务作为三大支柱业务之一来抓。发展中间业务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银行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是《艮行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轨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完善服务功能,向“金融百货公司”、“金融超市”发展,增强自身综合实力的重要战略。各大商业银行应切实更新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思想与策略,提高对中间业务的全新认识,把发展与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联系起来,把中间业务放在与存贷款等传统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
2.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分层次地开发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有计划地稳步推进。首先,在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防范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重点发展无风险或风险程度较低的,非信用性、非融资性中间业务,尤其是不产生直接负债或有负债的管理性业务。如:汇兑结算、金融咨询、代理业务、银行卡业务、代办保险等业务。其次,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推进和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在建立健全金融法规制度,有效规范经营行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担保、承诺、信托租赁、备用信用证、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如偿还贷款担保、跟单信用证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追索权担保、追索权的债权转让、对附属机构的融资支持以及贷款或投资的承诺业务等。最后在商业银行具备了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有能力切实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可适当发展风险较大,收益较高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如外汇期货、货币利率互换、金融期货与期权合约、外汇及证券各种指数、其它资产的期货与期权等。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国际全面接轨的需要。
3.制定和调整统一的收费标准,提高中间业务收入,防止不正当竞争现象发生。为规范收费行为,维护商业银行和客户的合法权益、建议尽快出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办法》,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及其他相关事项做出具体规定。商业银以此为据,实行中间业务收费明码标价, 自觉接受人民银行监管与客户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在中间业务收费标准的调整制度上,应坚持收入与支出匹配、风险与收益对等、向国际惯例靠拢的原则,坚持以成本费用为基础,加上法定税金和合理利润,并考虑市场状况和客户承受能力。
4.努力开发优势业务品种,增加中间业务的科技含量。
商业银行应开拓其他银行尚未占领的领域,最先推出具有独创特点的业务种类,不断拓展资金营销的渠道,赢得低成本的资金市场,创造更高的经营效益。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中间业务的优势项目,向证券业、保险业方面渗透,形成三业一体化的局面。在拓展中间业务的时候,压依托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计和开发与高新技术有关的中间业务产品,并及时研制与之相配套的各种软件和程序,扩大网络建设规模,提高网络通信质量和处理能力。
5.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完善、健全操作系统及组织规则。国有商业银行应改变过去盲目随意性发展中间业务的状况,应根据各自的经营特色和优势,积极制定发展中间业务的具体规划,建立中间业务的经营机构和管理部门;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尽快开发通用银行信息系统和开放式金融风险网络系统;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不断加快现有人才的知识更新,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增强中间业务的知名度,引导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形成以资产、负债业务发展带动中间业务发展,以中间业务发展巩固和促进资产、负债业务发展,三大业务整体联运,齐头并进的经营格局,努力实现中间业务产品的规模化和效益化,使中间业务真正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
开展代理保险业务调研的报告
XXXXXXX:
近年来,我行将代理保险业务作为重点中间业务来抓,代理保险业务也由此成为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代理保险业务是扩大经营收入、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的必然选择。
(一)代理保险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通过调研,我行代理保险业务存在以下的风险:
一、宣传广告风险。保险产品的宣传与广告不仅关系到代理人推销的效果,更直接影响到购买人对产品及其风险的正确认识。在具体实践中,保险代理公司会存在代理保险产品的宣传、广告词往往存在被扭曲、被夸大的风险。尤其是所谓的“联合推出”、“银保理财业务”等,引发了购买人对保险产品的误解,也使我行容易陷入购买人与保险人之间越来越多的矛盾和纠纷。
二、角色混同风险。“银保”角色混同主要是基于“银保”产品的雷同。大部分寿险产品套用银行存款本金、存期、利息等概念。这种套用使寿险产品与金融机构存款产品极其雷同,容易使客户混淆保险产品与金融产品的区别。由于产品雷同、客户认知不高及银行人员宣传模糊,客户购买保险产品后,并不明白自己就变成了保险公司客户,而认为自己还是金融机构的客户。
三、不当承诺的风险。一些保险公司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在向客户介绍和宣传保险产品时,过于强调保险的分红增值功能,疏忽对
保单条款的介绍,甚至可能出现不实的口头承诺,这使得一些客户误认为买的是金融机构的保险产品,出现问题可以找银行,这些都为金融机构发生保险代理业务纠纷埋下了隐患。
(二)政策建议
一、清理代理保险中的不正当宣传,将违背金融法规、误导客户、容易引发风险的宣传一律禁止。加强正规宣传,促使社会公众对银行代理保险工作的认同,提高风险意识,增强对代理保险工作的信心和理解。
二、完善银保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从长远来看,金融一体化是银行保险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应逐渐突破现行分业监管的模式,实行功能型监管制度。可以根据金融产品的功能即金融业务进行监管,而不管这个业务由哪个金融机构从事,即由针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转变为针对金融产品的监管。一方面在出现金融业务交叉现象时,可以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整体监管,使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的关注视野放大,另一方面鉴于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据此建立的监管体系和规则更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从而有效地解决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现象的出现。
特此报告。
XXXXXX
内容摘要:WTO后过渡期是国内银行提高自身实力迎接外资银行竞争的关键时期未来银行的竞争,是新兴业务的竞争,尤其是中间业务的竞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抓住时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强国际竞争力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透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制度创新
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中间业务发展对商业银行现代化和金融现代化极为重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对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现代化改革进程、提高商业银行效益和提高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为迎接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
经营理念有较大突破我国商业银行正逐渐转变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新的利润增长点、建立现代化经营机制的“排头兵”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都成立了中间业务部,对中间业务进行创新和营销,加强风险控制和业务稽核各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逐步由辅助性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收费意识明显增强
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在2001年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均收入约占7%,到2002年底中国建设银行已开办中间业务品种达300个,实现中间业务收入43.7亿元,约占总收入的10%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由2000年到2003年年均增长约34%,工商银行2004年的国内中间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
中间业务品种明显增加随着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和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结算、汇兑、代理等中间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诸如信用卡、信息咨询、租赁、代保管、房地产金融服务、担保、承兑、信用证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间业务品种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且发展中还存在不规范、低效率、市场竞争混乱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中间业务规模小、收益低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近几年取得快速发展,但同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40%~5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平均为7%~8%,有的甚至不足1%,比例最高的
中国银行也只有17%
经营范围单
一、品种结构不合理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到260多种,但60%集中在代收代付、结售汇、结算等劳务型业务上,都是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利润率很低相比之下,那些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却很少
中间业务发展环境差、市场竞争无序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比较晚,政策、市场、法律和制度都不完善中间业务产品很多都是证券、保险和银行业务的混合体,而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限制了业务的创新中间业务市场也没有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指导其发展,使银行在中间产品市场竞争中出现了无序的恶性竞争由于信息不对称,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价标准,银行为了争夺客户在许多中间业务服务中少收费甚至不收费,银行之间行成了“囚徒困境”博弈均衡,严重打击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体制,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业务政策和决策的统一性、连贯性以及业务推动的有效性,严重制约着中间业务的发
展在某些商业银行中,由于对中间业务的认识有偏差,虽然逐级设臵了中间业务部,但上级行往往没有制定对下级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的考核办法和考核制度,无法形成严格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代理问题,出现了银行经理和企业勾结利用虚假中间业务套汇、融资,增大了中间业务发展的风险,最终制约了其发展
硬件、技术与人才支持不够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技术含量高,是知识密集型业务,需要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精通法律、金融、计算机等方面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来开拓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无论在专业人才、技术装备以及技术手段上,对中间业务的支持力度都不够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政策建议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使其跟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从而为推动中间业务的
拓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我国金融业应该早日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的趋势,只有混业经营才能更好的使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同时,应该发挥银行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使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能够信息对称,能达成一个最优均衡此外,要完善法律环境,健全法律体系,以法律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培养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金融监控
加快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好的制度能够提高生产力,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革商业银行应该按股份制改革,完善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减少多层代理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对违法违规的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商业银行应该借鉴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办法,在发展中间业务中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基于收益的绩效考评体系和配套的激励机制
完善对中间业务的金融监管,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监管部门应出台中间业务监管原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制定业务规范,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加强金融监管、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使商业
银行中间业务始终处于规范、有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状态应借鉴国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标准、监管手段、风险测量指标体系等,提高对中间业务的监管水平由于中间业务不同品种的风险差异很大,监管部门应据此对中间业务实行分类监管,对商业银行不动用自身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提供收付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全面放开,由商业银行自主经营和管理,对担保、承诺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类的中间业务,因其可能形成客户对银行的负债,风险较大,监管部门应强化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将其纳入授信管理范围加强风险管理因此,制定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注重人才开发战略中间业务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多类型、具有开拓敬业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员工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了解中间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到业务创新中来同时,必须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尽快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人事激励约束机制,能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
加大科技投入中间业务要依托于高科技发展,特别是通
过网络计算机和电子通信商业银行要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建立全国信息共享的通讯网络,形成较完备的信息系统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完善开办中间业务所需的硬件设施,组织研发队伍不断开发新的软件系统以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还要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国强,郝广才,田晓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2.贝政新,谭寅生,万解秋.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运作与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国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国际化比较与发展战略.金融研究,2003
——关于北大荒粮食“银行”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前工办明电“2012”1号通知要求,针对确保‚强工‛三年攻坚战首战全胜重点针对的十四个议题,我们充分讨论了北大荒粮食‚银行‛在建三江经济开发区前进区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和特殊地位作用,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对北大荒粮食‚银行‛的发展进行了调研。
坐落于前进农场的北大荒粮食‚银行‛,是北大荒商贸集团依照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经济发展战略创办的藉以打造现代粮食物流平台的一种创新经营模式。
垦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垦区粮食流通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垦区粮食是一季生产,秋收后农户由于还贷和备耕需要,不得不将粮食集中上市变现,使粮价向下波动,影响农民增产增收;二是农民缺乏储粮条件,水稻收获后堆放在自家的田间地头,损失严重;三是粮食外运集中到十一月和第二年三月之间,运输瓶颈十分严重;四是农民急需的生产资料、资金和土地租金无从解决,往往要高息贷款,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因此粮食‚银行”为了既能服务三农,又能实现三个维护(即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粮食安全)就应承担起农场粮食顺利销售这一重任。
粮食‚银行‛运营实质,就是粮食企业与商业银行合作,把粮食这一特殊商品与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相结合,以农民商品粮为基础,以粮食企业为载体,以银行的相关资源为补充,以电子交易平台为主导销售-1-
渠道,以‚四散化‛运输为物流方式,通过粮源集并、加工存贮、质押贷款、现货销售、电子交易、陆海联运的一体化保障性业务流程和专业化集约型整体联动,推进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构建,强化粮食物流产业化经营,破解粮食流通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瓶颈‛难题,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跨越式同步提升。
北大荒粮食‚银行‛是黑龙江省首家的粮食‚银行‛。作为一种创新型经营模式,粮食‚银行‛汇集了收储保管、物流节点、交易平台、销售保障、融资借贷、仓储基地前移等方面的复合功能,粮食‚银行‛的建立,引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各大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持续跟踪报道,国内反响强烈。粮食‚银行‛自开业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
粮食‚银行‛的经营理念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种粮农民利益‛。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通过民生银行的贷款搭建一个流通平台,解决农户卖粮难、卖价低、保管难、运输难、筹资难等瓶颈难题。具体运作方法是:农户和粮食‚银行‛签订存粮协议,办理粮食‚银行‛存粮卡,并把粮食送到粮食‚银行‛,通过粮食‚银行‛的检验员验质,检斤员检斤,再把粮食卸到指定的仓库,这些粮食的所有权归农户,存取自由。粮食‚银行‛为农户免费保管3个月,3个月以后收取保管费6元/吨,6个月后仍未取走,粮食‚银行‛根据市场行情和国家保护价与农户协商销售这些粮。如果农户通过粮食‚银行‛销售需向粮食‚银行‛支付15元/吨的手续费,买方付10元/吨;农户将粮取走,自行销售,需向粮食‚银行‛支付25元/吨的手续费。农户
存粮后,可凭所存粮食做质押贷款业务,并获得粮款60%的贷款。
粮食‚银行‛的创立,直接给广大储粮农户带来了更大收益。随着粮价上涨,2009年初,粮食‚银行‛的储户在春节后将粮食变现,比在2008年11月份出售,每吨增收近400元。以建三江分局为例,在粮食‚银行‛于2008年11月18日投入试营业之际,前进农场第四作业区的农户靳伟一次性存入粮食360吨、第十四作业区的农户王兴革一次性存入粮食430吨,春节后相继销售,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其他储粮户也都比秋粮刚上市时销售多收入5~20万元。在2010年春节前,粮食‚银行‛储蓄的粮食全部销售变现,农户比秋收时直接在田间地头销售合计增收8,000万元。近日,粮食‚银行‛的存粮户相继结算,虽然今年的粮食市场行情很不稳定,但大多存粮户相较于2011年年底粮食价格仍增收几万元不等,由此他们对粮食‚银行‛更加认同,建议多开营业网点。
粮食‚银行‛运行三年以来,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存粮踊跃,赞誉颇丰。2009年,通过粮食质押,存粮农户就已从大连民生银行取得相当数额的抵押贷款,缓解了农户的生产、生活所需资金带来的压力。粮食‚银行‛在为存粮农户储存粮食的同时,还坚持自营粮豆,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为粮食‚银行‛是免费为存粮人保管三个月,又可为国家节省数额巨大的收储资金及利息,由此也不难看出:粮食‚银行‛在服务‚三农‛进程中,不愧为粮食企业模式创新的导航仪、种粮农户增收提效的助推器!
目前,内蕴着现代粮食物流的集并与复合功能并直接突显为以网点收购为基础、集并仓储为后援、质押贷款为延展、电子交易为骨干、现货销售为主体、陆海联运为保障的粮食‚银行‛运营体系的创构已经完
成,面向垦区内外,正在大面积推广。2011年11月,中央电视台CCTV-1新闻中心新闻采访部农业组记者蒋树林、张春喜在上级领导陪同下,来到北大荒粮食‚银行‛对存粮农户进行了采访。记者现场采访了农户李权,问将粮食存在北大荒粮食‚银行‛有什么好处,李权满怀喜悦地回答说:‚粮食‚银行‛解决了我们的卖粮难、卖价低、保管难、运输难的问题,减少了粮食在田间地头的损失,还能办银行贷款,为我们解决急于还贷和备耕的需要,粮食存在这里价格降了就按保护价计算,粮价涨了的时候出售就按涨的价计算,真正使粮食卖上好价钱。‛农户李权还说:他已存了两年了,增收了十万多元。这些都是农户们的肺腑之言,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这种创新经营模式,实现了‚农民收益、企业获益、银行受益、国家满意‛的运营主旨。
粮食‚银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经营灵活的策略优势,这是其它粮食收购企业无法比拟的。这几年,在商贸集团和粮食物流公司领导的正确决策下,看准时机,抢前抓早,在粮食未成熟前,公司为了确保完成总公司下达任务,多次往返于各农场铺设网点,选择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粮食‚银行‛的发展,为去年顺利完成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粮食刚刚收割,分公司就兵分几路,下农场、去连队、搞调研、和农户交流,发放粮食‚银行‛宣传手册、宣传单,调查存粮人的意愿,讲解粮食‚银行‛的优惠政策,扩大粮食‚银行‛的知名度,使农户从不知到认知,最后认可。
在收粮期间,我们分公司所有员工都以‚我是粮食‘银行’人‛为自豪,工作上兢兢业业,服务上热情周到,做到送粮车随到随卸不压车,有的一干就是一个通宵。还有就是我们的人性化管理,对待农户视为上
帝,因为只有他们送粮,我们才能收到粮,因此我们分公司成立了小食堂,农户饿了可以去吃热呼呼的饭菜,设立了小药箱,农户和装卸工人有感冒发烧和小擦伤可以随时去用药。通过这些细微的举措,让农户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从而保证了去年的收购任务,粮食收储量达16万7千吨,实现销售收入5个亿,利润总额1000万。粮食‚银行‛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跨越发展。经过三年的成功运营,总公司把我们的做法复制到其他分公司,为总公司全面广泛开展粮食‚银行‛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粮食‚银行‛在商贸集团和粮食物流公司的领导下,通过利用现有装卸设备和基础设施对粮食进行专业科学的集并和仓储管理,与大连北良港、营口港及锦州港协作建立陆海联运节点,优化运输路径,通过电子交易平台的套期保值、现货交易、拍卖交易等功能对粮食进行保值和销售。通过粮食物流全国各个销售公司对粮食进行统一销售,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粮食物流保障体系,保证粮食的收、储、运、销的有序开展,从而创建起一条从主产区到主销区的一体化粮食物流供应链。
下一步,我们要和米业合作,把我们收的粮食‚银行‛粮快速变现周转,使我们企业和米业共赢,快速发展,同时与农民合作社合作,争取把合作社的粮收入囊中,使粮食‚银行‛真正做大做强,为国家的粮食事业贡献力量。
北大荒粮食‚银行‛
关键词: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发展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 利用技术、信息、网络、资金以及信誉等方面的优势, 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和其它委托事项, 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发展中间业务能使银行在节约资财、降低信用风险的前提下增加收入, 强化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 提升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目前, 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 中间业务的水平已成为评价银行金融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一、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意义
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的特点。作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已成为银行业拓展生存空间的焦点。近几年,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很快, 收入呈现两位数、三位数增长。2006年, 工商银行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为163.44亿元, 增长55%;建设银行增长了60.5%;民生银行手续费总收入增长148%, 手续费净收入则增长了176%。中间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重点, 并将对银行总体业绩的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带动作用。
(一) 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在存贷款利差不断减少和资本监管不断加强的今天, 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共同构成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对面临严峻挑战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说, 发展中间业务对调整业务结构、改善和加强经营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降低经营风险、拓宽利润渠道、提高盈利水平的需要。
中间业务有覆盖广泛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 政府、企业和公众金融需求日新月异, 而这也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中间业务中, 信用卡、国际结算、信用证等的手续费相当可观, 将成为商业银行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
在中间业务活动中, 商业银行利用自身技术、信息、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 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 在满足政府、企业、公众需要的同时, 获得了低息稳定的收入。这些, 将在潜移默化中增加银行的资金实力。
2. 发展中间业务是改善经营机制、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需要。
现代商业银行已不再是简单的存贷款金融机构, 而是以获利为经营目标, 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 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中间业务的发展不仅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而且是金融理论创新的具体表现。现代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中间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强大的推动力, 可以说电子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速度和规范化程度。
中间业务涉及金融、财会、法律、税收等各个领域, 需要大批熟悉金融市场业务, 善于把握创新动向, 了解市场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发展中间业务及其创新产品, 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银行观念, 改善经营机制, 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加快银行业经营管理现代化, 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3. 发展中间业务是深化金融改革, 促进金融业务创新的需要。
国有企业改革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而中间业务的拓展又推动着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 企业的发展必然对银行产生诸如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各方面的服务需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可以向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居民提供消费信贷、代客理财、信息咨询等高层次服务, 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
(二) 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紧迫性。
一是从国内看, 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哪家银行能在更多的领域内和更大程度上快捷准确地解决客户的金融需要, 客户就会主动地选择哪家银行, 哪家银行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否则, 就会失去客户, 业务就会萎缩, 利润就会下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以中间业务为依托, 开发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 从而拓展银行业务领域和服务功能, 已成为许多商业银行稳定客户群,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方式。面对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已迫在眉睫。二是从国际上看, 银行业的竞争不再是资产规模和资本价格的竞争, 而是服务的竞争、中间业务的竞争, 中间业务已成为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争夺市场份额的焦点。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这些业务大都属于中间业务的范围, 是中外银行竞争的主战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不会在机构设置等方面同中资银行竞争, 而是会借助其技术、产品开发、定价等方面的优势扩大业务, 在高端城市争取高端用户。尤其是一些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中间业务, 更是他们竞争的重点。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扩大业务范围, 增加业务种类,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在巩固传统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产品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
二、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 重视程度也远不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20世纪90年代, 国内商业银行才真正开始发展中间业务。由于受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和分业经营的限制, 国内商业银行仍倚重传统的存贷业务, 中间业务发展比较缓慢。与西方商业银行发达的中间业务相比, 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
(一) 绝对收入额及其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偏低。
除中国银行因外汇业务收入较大使中间业务的收入比重较高外, 其他几大银行所占比例均较小。有关数据显示, 德国商业银行60%以上的收入来自中间业务, 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收入约占总收入的70%, 香港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约占总收入的22%。2006年我国10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低于10%。最高的招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也不过14.3%和12.3%, 远低于国外商业银行的普通水平。
(二) 对传统类中间业务依赖较大, 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 不仅业务量占总收入的比重偏低, 而且品种少, 仅仅限于结算、代理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尤其缺少咨询服务类、投资金融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 服务手段落后。
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大量具备金融、法律、企业管理、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我国商业银行员工的整体素质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差距较大, 不能满足新型中间业务创新的要求。
(四) 缺乏高素质的中间业务管理营销人员。
中间业务具有涉及面广的特点, 对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比如理财顾问应该对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都有较全面的掌握。我国商业银行高素质中间业务管理营销人员严重缺乏, 对市场研究不深, 把握不准, 缺乏对市场和产品的深度开发。市场营销机制不全, 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竞争力。
三、对加快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 加快调整经营战略, 促进转变经营理念。
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必须做好“四个转变”:即要在经营理念上, 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在经营目标上, 从传统的专业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变;在经营模式上, 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在经营策略上, 从低端服务向高端服务转变。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宗旨, 切实转变经营理念, 调整经营战略, 把中间业务当作改善服务、提高形象、增加效益的重要手段, 像抓存贷业务那样抓好中间业务, 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 加快中间业务制度创新, 完善对中间业务的监管。
应借鉴国外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办法, 在发展中间业务中进行制度创新, 建立基于收益的绩效考评体系和配套的激励机制。完善对中间业务的金融监管, 借鉴国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标准、监管手段、风险测量指标体系等, 提高对中间业务的监管水平。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构建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 加强金融监管、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 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始终处于规范、有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状态。
(三) 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加强风险防范管理。
要重视关系营销, 通过集中关注和连续服务, 与客户建立一个互动的长期关系, 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充分利用商业银行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便利、快捷、安全的服务, 不断增进客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使客户成为银行永久的合作伙伴。还要从结构、功能、形式等方面入手, 规范和优化金融产品, 不断给客户带来新的利益与需求的满足, 提升客户的价值, 赢得客户的长期合作。
还要根据中间业务主要面临的风险类别, 确定其风险控制点, 提高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例如:对结算、代理类中间业务应重点控制操作性风险, 加强对业务流程的制度性建设和操作的规范性管理;对融资性中间业务主要控制市场风险, 可以参照贷款业务的管理办法;对担保类中间业务主要控制企业信用风险, 可以运用保证金存款、抵押品和信用良好企业的保证来实行反担保;对服务类中间业务主要防范声誉风险,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信息处理能力及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 提高商业银行整体业务素质。
国外商业银行一般都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间业务高端人才, 他们所从事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与资本市场相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中间业务领域。而国内商业银行中对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以及对国内外经济形势都比较熟悉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还非常稀缺, 高端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瓶颈”。
因此, 亟需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人员的整体水平。在银行内部按公开选拔, 公平竞争的形式, 把精通业务、年富力强、具有开拓意识的人安排到中间业务岗位上来, 并通过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中间业务的理论与实务、外语、计算机、公关艺术等较高层次的系统培训, 以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需要。还应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金融机构引进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充实中间业务开发队伍, 建立相应激励机制, 并辅之以较高的物质待遇, 促进高端人才的不断流入, 为中间业务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
在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大背景下, 中间业务的水平已成为评价银行金融现代化的重要指标。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 中间业务已成为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领域之一。在中资银行的战略转型中,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已被提高到显著位置。所以, 面对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尽快拓宽业务范围, 大力发展和创新中间业务, 向客户提供多样化、高层次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竞争能力, 加快中间业务与国际接轨步伐。
参考文献
[1]刘忠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案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145-147.
[2]杨明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3]孙智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6 (8) .
[4]张维平.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4 (5) .
已有文献多采用计量方法对金融同业市场的发展进行研究,主要从银行间市场批发性资金的波动、银行间市场的有效性等方面展开。本文拟结合危机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及政策调控的背景,在客观阐述近几年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取向探讨同业业务发展的合理性及可能带来的冲击,并就如何规范同业业务的发展作了初步思考。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运行环境发生改变,商业银行资产方与负债方同时遭遇“脱媒”,尤其在2011年中国实体经济降温之后,银行利润增长压力凸显。为了规避金融管制,谋求经营业绩持续增长,已经完全市场化的同业市场成为商业银行突破传统业务模式、多元化利润增长的重要平台,而同业、投行以及理财业务等创新型业务已然成为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一个集体性方向。
首先,金融脱媒中“负债脱媒”导致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同业业务作为批发性资金的头寸调剂渠道对“熨平”金融体系流动性波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金融深化条件下资金存在的形态会多种多样,但资金频繁切换于存款、理财以及资本市场对商业银行而言则是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尤其在2011年下半年以后,商业银行存款增长全面乏力,在存贷比的“监管红线”要求下,银行存款大战不断升级。从数据表现来看,2011年之后银行存款季末冲高的特征尤为明显,但一旦度过季末存款迅速从银行流走。商业银行依托同业市场调剂资金余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2009年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与同业拆借的交易量是89.7万亿,到2011年增长到132.9万亿,这一指标到2012年则增长至188.4万亿。
其次,宏观调控下商业银行传统授信业务发展受限,依托同业业务创新,商业银行既能实现资本节约、满足监管要求,还能实现盈利水平的持续增长。在中国,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对银行经营至关重要,商业银行所有的经营行为与业务创新,除了利润导向,还有就是监管的导向。2010年以后,宏观调控转向,银行信贷额度收紧,商业银行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积极寻找各类业务的创新发展。如已经被叫停的同业代付,是以同业资产的名义为企业提供贷款,对银行而言,既可以逃避贷款额度以及存贷比指标的约束,又能帮助银行节省资本,还能将客户带来的利润最大限度留在银行体系内,这对银行而言是一举多得,这也是同业业务不断膨胀的最初动力所在。同业代付的具体模式,是一家商业银行向代付银行存出一笔同业存款,从而形成自身的同业资产,而受托支付的商业银行计入的却是同业负债,与企业发生的支付行为计入的科目是其他应收款项。对企业的信贷投放已经实现,但却未出现在任何一家银行的信贷资产中,只是体现为两家银行同业往来的增加,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中也仅视同25%的银行同业类风险资产。在同业代付被叫停之后,商业银行则继续利用其他同业非标业务的创新、表外业务以及通道业务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并维持了盈利水平稳定增长。同业业务蓬勃发展的这几年,也是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以来业务创新最为活跃的阶段,充分体现出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再次,受到同业市场规模壮大的影响,同业业务本身蕴含的盈利空间逐步增大,成为银行利润增长的一极。在实际业务运作中,同业资产的投资资金可能并不完全来自行内闲置一般性存款资金,更多的可能是来自市场的同业负债,同业业务以短套长的期限套利逐步成为重要的盈利模式之一。同时,为了捕捉市场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同业市场中,以往以传统业务为主的部分银行也开始加大同业等创新业务的发展力度,将同业业务授权下放至分行。随着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分层,在同业业务一对一的市场询价交易机制的安排下,信息不对称现象时有发生,这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明显的套利机会。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多元化符合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改革发展的方向。尽管市场化运作的同业业务未必会改善银行的净息差,但它符合低资本消耗方向下银行集约经营的思路,在金融市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同业业务的蓬勃发展也意味着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途径日渐增多,交易方式和品种也更加灵活多样。
(一)同业业务发展的合理性
1.同业业务的蓬勃发展是商业银行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探索与萌芽
前文已经谈到,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在严格的监管压力下调节自身资产负债结构最有效的手段,这实际是在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缺乏资产流转渠道的背景下,银行萌发的非标准化资产流转方式。例如目前开展较多的信托受益权投资、他行理财投资以及券商资管计划等等,尽管其中各类投资项目本身存在对企业的融资行为,如果直接融资形成银行信贷,显然在目前缺乏信贷资产证券化手段的情况下,这对商业银行而言是形成了一笔相对固定的资产,但如果包装成为信用受益权或者理财产品以及券商资管计划等,就具有了在金融同业之间流转的可能,而目前这类同业资产流转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中国商业银行个体差异巨大,有些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占比较低,但负债资金富裕,而有些银行客户资源相对丰厚,但资金来源不足或自身规模受限。同业市场的发展有利于金融机构之间资源的相互调剂,在解决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往同业业务中相对传统与标准化的票据转贴现及回购业务便是典型的商业银行调剂资产结构的重要方式。从近几年上市银行的业绩表现来看,投资者对同业资产发展相对积极的银行往往更加关注,其盈利增长能力似乎也更强。例如上市银行中兴业银行的同业资产(包括存放同业、拆出与买入返售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一直在上市银行中排名前三之内,尤其在2012年其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兴业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已经达到38%,与信贷资产比重持平,而其净利润的增速在上市银行中从之前的中等水平攀升至前三甲。
2.同业合作广泛深入发展,是我国金融市场混业经营迹象的初步显现
近几年银基、银保、银信及银证的合作不断广泛,体现出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各类金融机构突破自身业务边界谋求资源整合与借力发展的改革取向。同业市场的发展令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由单纯竞争转为竞争加合作分工,是金融机构在市场变化情况下的适应性选择,有利于各类型机构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业务,分享收益,在带动各机构收益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如商业银行与金融租赁公司开展的应收租赁款回购,从某种程度上讲便是银行以自身的客户资源和资金承载能力对接金融租赁公司业务资源的重要体现。
(二)同业业务对金融体系运行带来的冲击
但我们必须看到,当银行传统信用中介越来越多的不再通过直接信贷予以实现,而是借助金融同业之间的资金流转来实现,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表象将会有所改变,而传统的监管手段也可能趋于失效。
第一,企业授信向同业“信用”转化,宏观调控手段趋于失效。目前对于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存贷比、信贷额度、贷款投向以及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实现,但对同业业务的扩张没有额度限制,因此借助同业业务的包装,银行能够逃避贷款额度以及存贷比指标的约束,令宏观调控手段失效。在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中,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投放也能通过包装成理财产品同时银行同业非标资产投资买回,将直接放贷带来的100%资本占用变为银行信用下25%的资本占用,变相提高了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不利于宏观当局对商业银行杠杆率的控制。
第二,资金投放链条拉长,金融资产趋于泡沫化。试想,如果一笔资金不是通过银行信贷的方式投放,而是陆续经历若干个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最终传递至企业手中,必然会带来金融资产若干倍膨胀,造成金融资产“泡沫化”。尤其随着对同业业务利润增长要求的提高,同业业务本身就有了不断扩张的动力,如果考虑其中部分业务具有的回购放大机制,同业业务越来越体现“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从2013年前5个月经济金融数据来看,金融体系繁荣与实体经济低迷形成鲜明对照,一方面实体经济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至2009年底以来最低水平,经济景气指标中PMI指数也徘徊于50%的“荣枯线”附近,但社会融资总量却能较去年同期猛增59%,M2同比增速也连续创出15%—16%的近两年较高水平。
第三,在同业资产自我膨胀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逐利行为容易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增大。前文谈到,同业业务的重要盈利方式之一是期限错配,而每一个参与资金流转链条中的机构,都具有以短套长以获取期限套利的冲动,当金融资产泡沫化过程中期限错配现象同步加剧,就会意味着表面平衡的流动性局面实际非常脆弱。2013年6月银行间市场上演的中国式“钱荒”,从某种程度上便是今年前几个月同业业务大规模膨胀导致流动性风险集聚的重要体现。这种脆弱的流动性局面一旦遭遇超预期因素干扰,市场流动性便会出现“崩塌式溃败”。
同业业务的发展顺应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是商业银行在传统存贷利差缩窄、宏观调控以及监管收紧等几方面因素夹击下为寻求自身可持续性增长而进行的努力。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而言,未来金融体系中会有越来越多的资产或负债处于完全市场化状态,这意味着金融体系运行会越来越多的体现出顺周期特征。作为商业银行以及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在试水完全利率市场化的业务中,面对去年四季度以来各类资产利率全面下行,逐利行为下导致以量补价行为发生,金融资产膨胀而期限错配规模不断放大,由此也埋下了流动性风险的隐患。这反映出在金融经济形势日新月异、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与盈利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及宏观当局的监管政策与导向都需要作出积极调整。在2013年6月中国式“钱荒”发生之前,金融体系表面流动性的指标都非常正常,如商业银行总体杠杆率并未超标,上市银行总体流动性比例也维持在较高水平等等,而6月份流动性危机的冲击让人始料未及。未来规范同业业务发展,需要从宏观制度引导及微观化解渠道两方面展开。
在微观层面,第一,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试点,引导部分同业业务由非标准化向标准化转变,为金融机构主动调节资产结构创造手段。前文已经谈到,同业非标业务的流转实际可以视为是一种类证券化产品,解决的是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问题,缓解商业银行盈利目标与监管指标之间的矛盾。但非标业务最大的风险在于形式多种多样,监管部门难以把握实质性风险。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试点,能有效推动同业非标业务向标准化业务的转变,增加同业资产流转的透明度,降低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体系的整体风险。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还停留在试点阶段,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我国资产证券未到期的余额是278亿元,而同期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余额是26万亿,金融机构表内贷款余额是66万亿,信托公司与银行对接的单一资金信托余额也有6万亿。可见,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无论是发展空间还是市场供给量及市场承接量来看,都存在巨大的可能。
第二,建立商业银行稳定资本补充机制。资本稀缺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是同业业务不断膨胀的另一重要原因。在2013年新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后,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令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中对资本补充的要求更加迫切,而建立起商业银行稳定资本补充机制将有利于缓解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中监管资本套利的导向。
在宏观制度方面,首先需要思考存贷比等指标设置的合理性,因为为了满足这一监管红线是很多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创新的最早动力。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差异化竞争格局已经有所显现,也体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和资产负债结构特点。在统一的监管指标导向下,催生了众多为了规避管制而进行的创新行为,既不利于引导金融市场稳健运行,也不利于引导我国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建议逐步调整存贷比等指标的政策工具定位,可以考虑从监管指标逐步弱化为监测指标,而针对不同类型银行可考虑设置差异化监管指标。
第二,改进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的设计与监督。目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测的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依存度、存贷款比例、流动性覆盖率及净稳定融资比率等等。从流动性风险监测的指标体系来看较为全面,其中创新性的同业业务对银行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依存度等指标影响较大,但这类指标都是时点指标,而在业务运作中商业银行会通过关键时点的结构调整来满足监管要求,不利于对流动性风险的实质性把握,建议提高部分流动性监管指标的监管频率或改进监管方法,将时点指标修改为日均指标予以监控。
[1]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专题组.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报告(2011).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部课题组.金融管制下的区域银行同业市场业务发展及功能演进研究,西南金融,2013(4).
[3]叶翔,梁珊珊.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海南金融,2013(1).
[4]吴霞.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发展现状及其影响探析.武汉金融,2012(11).
[5]夏斌,徐佩.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同业授信业务的思考.银行家,2010(11).
[6]倪东明.利率市场化的中日比较及其推进效应.现代经济探讨,2012(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调研思考报告】推荐阅读: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问题与06-16
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全文07-15
关于银行业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融合的思考07-06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介绍06-27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详解09-24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10-01
浙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调研报告06-30
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05-27
农村商业银行授权业务题库10-08
第8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