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例子

2025-0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用好教材例子(精选9篇)

用好教材例子 篇1

摘要:从认识上、教学中、练习时三个方面,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忽视课文这一“例子”在作文教学中作用的现状。提出了充分发挥课文在作文教学中充当“例子”作用的方法。主要从重视“例子”,学好“例子”,用好“例子”这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课文;写作教学;范例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遗憾的是,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临事而迷”,不能充分地用好课文这个例子。课文‘例子’作用被忽视的情况屡见不鲜。 1.重视“例子”

选入中学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从思想内容到写作方法,从精心选材到语言锤炼等方面,应该说都有许多可供学生习作时学习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部作文宝典,是中学生作文的宝库。老师应该紧紧抓住写作的重点,强化这些方面的教学。例如《同志的信任》一文中,突出的是正、侧面描写的结合,因此,应该抓住本文的这个“范例”,让学生明确何为正、侧面描写,为何正、侧面描写,如何正、侧面描写。又如《春》一文中,重点是景物描写,因此,不仅要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更要突出指导学生怎样以本文为“范例”进行景物描写,并把它做为重点来解决。这样,才不致于让学生感到更多的只是怎样怎样“美”,而应引导他们更多地重视为何这样“美”,如何才能这样“美”。上课之前,应

明确通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哪一项作文知识;上课时,应把该项知识做为一个重点去解决;上完后,应围绕该知识让学生去练习、掌握、积累,把这当做重点去突破。 2.学好“例子”

应该说,对于初中生,尤其是起始年段的学生,对写作,大部分的还是习惯于“模仿”。有鉴于此,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作文定格上的训练,先让他们“照着葫芦画瓢”。《大纲》提出:“教材„„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可见,课文是最好的“葫芦”,是学生“画瓢”的最好模型,也应该是教师教“画瓢”的最好范例。

那么怎样学好课文这个“例子”呢? 2.1 以课文为例,临其形

2.1.1 仿谋篇布局。苏轼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学写作文,也应该先学习别人的布局谋篇,学画“胸中之竹”。教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怎样精心安排结构,学习典范的开头、结尾,学习过渡照应之法,先写后写之序,详写略写之功。先让学生在脑子里装上一些模式,有样可学,有规可循,遇到一些题目就可以依样画葫芦。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功到自然成。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可以该文为例学习倒叙的写法。像《看戏》一文可学详略得当的处理„„诸如此类的模仿学习,就可不断丰富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至于《松鼠》一文抓特点,按顺序的说明文写法,则是学生学写各类动物说明文的有力参照;《谈骨气》则是学生学写“论点型”议论

文,学习例证法的范例。

2.1.2 模遣词造句。教学生习作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必须重视他们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提高。因此,除了教会学生观察、积累之外,教会他们如何运用尤为关键。不少学生,他们也观察、积累,但一到运用时,脑子里茫茫然,表达上辞不达意、言不由衷、语汇贫乏、句子干巴。而课文中,娴熟生动的语言比比皆是。不必说记叙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百草园的景物描写,作者从形、色、声、味趣等几个方面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也不必说议论文《纪念白求恩》一课中最后一句“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思想内涵之丰富、气势之强大、顺序之合理;更不必说古诗文里凝练的词语、琅琅上口的文句。单是那些散见于各篇课文中貌似平实、蕴含深义的语句更是寻常可见。所有这些都是学生资以借鉴的典范。 2.2 以课文为例,摹其神

2.2.1习审题拟题。课文的题目总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文章的内容,起着统摄、定向的作用。教学时,很有必要将题目与文章内容,与谋篇布局紧密相联,理清理透。使学生明了它们之前的关系,有所悟。然后,在此基础引导学生为自己的作文命好题或在习作中审好题。例如学完《荔枝蜜》后,让学生去拟出借物喻人的题目,学生很快拟出《石赞》、《小草歌》、《蜡烛颂》。又如逢上《一张珍贵的照片》这个题目,让学生仿效《一件珍贵的衬衫》去审题,差不多就可以无师自通了。

2.2.2 学选材立意。著名作家魏巍在朝鲜战场上采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搜集到的素材有厚厚的两大本,可是他最后只从中选定了三个材料,编写了三个小故事,用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高尚情怀。这个事例,对学生的选材立意的学习,无疑是有极好的借鉴作用。《七根火柴》一文中“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对学生来说更是值得好好学习。议论文在选材立意上也有可学之处。说明文抓住特点的写作方法,在选材立意上更显“例子”作用。 2.3 以课文为例子,法其体。许多优秀的作家在长期的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选入中学课本的课文中不乏其例。让学生在“临”、“摹”基础上去“法”名家之“体”,兼采众家之长,逐渐形成文章之格,进而达到“人各有体”。例如借杨朔散文之“体”,让学生从中效法学习写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借莫泊桑小说之“体”,让学生效仿其“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文中”的构思,都是大有可为之处的。其他作家的优美文章在”体”方面的可学之点,也是学生模仿的载体。 3.用好例子

“作文之源在生活,作文之流在阅读。”说明课文应在写作训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每篇课文,在写作方面,都有可资学生学习的地方,哪怕只有一个小方面。现行的语文课本,每个单元都有写作的要点,每篇课文都有写作训练的重点或相应的练习题目。因此完全可以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后,模仿该课文的长处,有点放矢的加以练习,确实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得。比如学完《我的老师》,布置学生仿写一篇,学生并不会感到有多大难处。例如《鞋》一文,可让学生以此为材料,练习改侧面描写为正面描写。《一件珍贵的衬衫》则让学生模仿那倒叙的写法。学了说明文《松鼠》就可以叫学生写一篇牛、羊之类的说明文;学了议论文《谈骨气》,在写一篇《谈„„》时,尽可以模仿它,即使是文言文也可以拿来训练写作,或扩写或改写就是一法。《狼》一文中“杀狼”一段扩写出来就是一篇文章,更不用说全文了。

用好教材例子 篇2

苏教版必修一选有老舍的名篇《想北平》, 朴实无华的语言, 字里行间却浸满了对北平的想念和热爱。对老舍而言, 生于斯长于斯, 北平的点滴, 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诸多的烙印。在《想北平》的第6 自然段, 老舍满怀深情地写道:“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 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 也没有钱买古物, 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这一段直白地描写了北平的点滴, 剖析来看, 主要有如下艺术特点:

一、结构紧凑

为了让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老舍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总写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继而分写北平的花草、蔬菜和水果。这样写能够让文章条理清晰, 内容紧凑。借助这样的示范, 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如下:

好集邮、爱游览的人们自然喜欢高邮, 因为这邮票多景多。我不好玩, 也无集邮兴致, 但我却喜爱高邮的吃食多多。麻鸭是高邮人都知道的玩意儿, 麻鸭产的双黄蛋更是天下闻名。取一枚高邮鸭蛋, 找到大头, 敲击、剥壳, 再用筷子一捣, “吱”的一声, 金灿灿的油就冒出来了, 味道是极好的。

“老板, 来二两面。硬点, 葱多些!”“好勒。”大街小巷这样的对话声不绝于耳。不用说, 这便是邮城著名的阳春面馆了。只见老板抄起几个大碗, 一字排开。右手执勺搅着面, 左手高举撒葱花, 再淋上老抽, 配上秘制酱料, 加入起早熬了几个小时的骨汤, 放入手拉的阳春面, 成了!

小作者模仿老舍《想北平》的结构形式, 采用总分式结构, 先总叙高邮的吃食多多, 再分写鸭蛋、阳春面等常见食物, 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二、手法多变

为了凸显北平的特色, 老舍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北平。选取典型, 便是老舍的一大妙招。像北平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 无论是历史悠久还是建筑恢宏, 时间或者空间, 都有很多的素材供选择。但是, 人民艺术家老舍独辟蹊径, 选取的却是百姓常见的花、菜、果。花是牵牛、靠山竹和茉莉;蔬菜是青菜、白菜、黄瓜等;水果也是北平常见的沙果黑枣之类。这些“接地气”的食物, 非深入生活、深爱北平不能写就。因此, 如果学生观察生活, 做个有心人, 笔下自然笔笔生辉。

高邮湖便是一处著名的景点。夕阳西下, 天边的晚霞与这宁静的湖泊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微风拂过, 湖面上荡起一阵涟漪, 岸边的垂柳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偶尔传来的几声“嘎嘎”的叫声打破这宁静, 几只麻鸭从芦苇丛中钻出来, 四下追逐嬉戏, 溅起一阵水波, 如珍珠落入银盘般, 发出清脆的声响。渔人悠哉地撑着长篙, 嘹亮着歌儿, 划向湖心, 利落地收着网, 欢喜地满载而归。豆大的水珠儿顺着网“哗——哗”滑下水面, 惊扰了一旁的麻鸭, 它们扑闪着翅膀, 向岸边飞来。摇晃的芦苇“沙沙”作响, 与这嬉戏声相互衬托, 真可谓是动静相生, 人在画中了。

高邮地处里下河一带, 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此地的高邮湖是淡水湖泊, 当地的麻鸭为全国独有, 遍地都是。芦苇则傍水而生, 渔民们靠水吃水, 这些景物都是水乡泽国的“标配”。作者选取典型景物, 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渔歌唱晚图。

三、语言精准

老舍的相当重视对语言的锤炼, 《想北平》短短的一段文字, 每个动词的运用都恰如其分, 精妙传神。“墙上的牵牛, 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 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 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 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加点动词, “招”将花草拟人化, 写出了它们生机勃勃, 惹人喜爱。一个“担”, 让读者隔着文字, 仿佛看到农民扁担在肩一步一晃地进城叫卖。再有“溅”字, 表现泥点之小, 粉尘之细, 一股清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可见, 锤炼语言, 可以让表达更精准, 画面更灵动。

“突——突——”发动机的声音掠过湖面, 惊飞了几只傍着水边休憩的水鸟。巴士行驶在凹凸不平的漫水公路上, 人们似沙丁鱼般拥挤在这充斥着机油味的车厢里, 随着巴士颠簸。巴士驶过, 公路边的芦苇随风偎依地面, 夕阳的柔光为湖面撒上一层金粉。湖面上荡着一叶独舟。我长吁一口气, 夕阳西下, 奔波之途, 思乡之意, 揉断肝肠。

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篇3

一、用好教材,从阅读方法角度解读文本,教给学生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叶圣陶在《谈语文教本》一文中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不要将着眼点只放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层面上,还要放在归纳、整理、运用、创新的层面上,真正使学生获得能力的培养。当学生走出字词句章知识的桎梏,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具有个性特质的语文学习能力时,教材就成了学生学习的极好示例。

无锡名师叶映锋执教的《背影》就收到了此种效果。《背影》是经典名篇,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老课文了。如果还是循规蹈矩地将教学目标仅仅设定在“感受深挚的父子之爱,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等字词句章的层面上,采用“四次背影,四次流泪”这样的传统教学设计,教学者一定会感觉在旧事重提,提不起兴致,学习者自然也找不到学习的兴奋点,教学效果自然是不显明的。而叶老师在教学时独辟蹊径,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引导学生走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误区,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我们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联系全文分析人物形象。这样教学之后,学生不仅会读《背影》一篇,也会读类似《背影》的文学作品千万篇,还会避免“认为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行为不雅,违反交通规则”的无稽之谈的产生。

二、用好教材,由点到面解读文本,教给学生深入阅读整部书的方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不少名著作品精选,如选自《安徒生童话选》的《皇帝的新装》,出自《伊索寓言》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出自《史记》的《陈涉世家》,出自《水浒传》的《智取生辰纲》等多篇。从教材编撰的角度而言,是为了提高语文教材的文化品位;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而言,是为了让中学生更多地接触、了解并亲近名著,在涵泳体察中增进人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后一个目标,通过名著类课文的教学,引领学生步入姹紫嫣红的经典世界,让他们更深层次地去阅读,感悟,积累……

如对于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就应该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深度阅读寓言、童话故事的方法上。因为这几篇文章的体裁是寓言、童话。童话、寓言故事是少年学生最乐读的作品,故事性强,趣味性强,浅显易懂,学生在小学时早已读过这两篇,甚至不止读过一遍。如果教学时仅停留在有趣的故事上,课文讲析上,如复述故事、分析形象、理解寓意、认清寓言结构等,那就是低效甚至无效教学。

此类课文教学要就原著论教材,不能就教材论教材。教学时先让学生把节选的内容当作独立的文本来读,读出“教材”之意。接着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亲近原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的《三打白骨精》就给我们作了很好的范例。窦老师不是就一课教一课,而是透过《三打白骨精》让学生了解了整部《西游记》。窦老师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巧设情境与学生对话,对话出了小说中环境的描写,小说中情节的研究,小说中人物的评价。她让学生在白骨精的“三变”,孙悟空的“三打”,唐僧的“三责”和猪八戒的“三挑唆”中感受文本反复叙事的特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又让学生将“白骨精”这一人物替换成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中经历的八十一难中的其他人物,明白整部《西游记》在写作结构上也是反复叙述的特点,而对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也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大体把握《西游记》惩恶扬善的主题。

作为教师,明确名著类课文的价值取向,探究并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此类课文,潜移默化中积淀丰富的文学底蕴,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开阔自己的文化眼界是极为有利的。

三、用好教材,选取巧妙的切入点解读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切入点就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好的切入点要小巧,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新颖别致,富有艺术创造力,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入点可以是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段,也可以是文中的一个场面,一个细节,可以是表达中心的句段,也可以是描写的精彩之笔,有时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标点。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切入点的选取和设计恰当与否至关重要,切入点常常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明一点而悟全文”的作用。

叶老师教学《背影》,切入点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她从关于《背影》的另一种声音入手。这些声音包括:余光中先生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说:“《背影》一文久有散文佳作之誉,其实不无瑕疵,其一便是失之伤感。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这篇课文却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有些人不欣赏《背影》,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父亲穿越铁轨,违反交通规则;二是父亲的形象不潇洒。北外副教授丁启阵以《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为题,力挺这种观点。叶老师便以对话这些声音为教学内容,学生兴致盎然,全力解读课文,全心感受父亲美好而感人的形象。

再如《变色龙》的教学可选取赫留金的“他的法律上写得明白。……如今大家都平等了。……不瞒您说,……我弟弟就在当宪兵。”这句话作为切入点,直指作品所揭示的中心;《芦花荡》则可以选取结尾一句话“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做切入点进入情节的梳理、人物的品析、环境的揣摩。由于切入点选取得精巧新颖,点燃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学时便会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胜景。

此外,教材还是教会学生写作,培养学生美好品德的好例子,广大同仁要好好利用。

用好教材中的“说写双通道” 篇4

上完五年级课文《勤奋自学成大器》,问学生:“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很多学生会回答:“我知道了华罗庚学习十分勤奋刻苦,我要向他学习。”“我懂得了只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就能成为大器之材。”„„这些回答都没有错,但如果学生只能说出类似的答案,我认为,对于这篇课文,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失败的。学习一篇课文,不能只关注课文“写什么”,还要了解课文“怎么写”,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也能这么写。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是一门学习语言和文字的学科,语文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在于语言文字的应用,也就是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所谓的“语用教学”。

其实,“语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我们的沪教版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说写双通道”,便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的语言积累运用的训练。

一、语用意识在“说写双通道”中的体现

以沪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的语文教材为例,40篇课文,除去8篇自读课文没有课后练习外,剩下的32篇课文中,有24篇附有“说写双通道”的练习设计。而且在这些练习中,涵盖了语言能力训练的各个方面。

课文《笛声》后的“说写双通道”练习:“‘孩子没有作声,看见老师傅忙着满头大汗,就把工具一件件递给他’,那天工作后,老木匠和聂守信会说些什么?说一段两人之间的对话。”——这是依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课文《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后,“说写双通道”练习:“第二次手术做完以后,病人竟没有一点儿痛苦,人们十分惊讶。想象一下,这时,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同样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并且将口头表达训练和文字表达训练结合起来。

经典课文《小珊迪》后的说写练习,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我”和珊迪的弟弟之间的对话,而且还要“注意用上写对话的不同形式”,这是对语言描写中提示语位置的变化这一知识点的巩固训练。

除了想象说话(写话)类的训练,“说写双通道”中更多地着眼于对文中精彩语句、段落的积累、模仿。郑振铎的名篇《燕子》,第一段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写出了燕子的外形特点,“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课后的“说写双通道”便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抓住特点说一说;学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则要求学习课文第一节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一幅画或一张照片。这样的练习,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不仅要知道课文“写什么”,还要知道课文“怎么写”,并且能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语言实践。

“说写双通道”的题型设计活泼而不死板,形式多样。《晏子使楚》一课后,让学生为课本剧补上人物对话,再演一演;学习了《尊严》一课,则要以“人穷志不短”为题,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这是复述能力的训练;还有学习《父亲的谜语》中父亲编谜语的方法,自己编写谜语与同学交流;为《揭开雷电之谜》中富兰克林制作的风筝写一份说明书„„这些,都是在体现着语文学习的本质:以课文为例子,积累语言,学习表达。

二、依托“说写双通道”进行的语用实践

既然教材中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说写双通道”这样的语用训练范例,那么就要利用它、用好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和学生一起通过“说写双通道”的练习,逐步树立“语用”意识,进行“语用”实践。

1、“说”

与低年级相比,高年级“说”的训练更多地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进行沟通交流。“说写双通道”中的说话练习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积累文中语句,模仿其修辞、结构、顺序,进行内化、迁移。例如《燕子》一课,教学重点便是模仿第一节,介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教学中,学生明白了课文语段只是抓住了燕子最与众不同的三个特征,羽毛、翅膀和尾巴,用上准确形象的形容词,燕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于是在介绍小狗、金鱼、鹦鹉等动物时也能抓住特点,以“一身”、“一对”、“加上”、“凑成”等类似词语串联,形成流畅而生动的语言;学习《桂林山水》一课,“说写双通道”中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游览过的名胜古迹,抓住特点作介绍。课堂中,我通过反复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介绍桂林的山和水,都用了相同的段式和修辞手法。再进行说话练习时,学生便有意识地运用对比、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介绍某一景物,思路清晰,语句通畅。

第二类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说话。这要求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有深入了解,对文章结构、故事情节有整体把握。如前文举例,《笛声》老木匠与聂守信的对话、《小珊迪》中“我”和珊迪的弟弟的对话。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说话时,不仅要注意说得是否合理(即符合文章主题、故事情节),更要注意语言的规范、表达的形式。《小珊迪》的“说写双通道”要求用上对话的不同形式,也正是着眼于此。

2、“写”

古今中外,很多作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写作可以模仿,如李白仿崔颢的《黄鹤楼》而写出了名诗《登金陵凤凰台》。鲁迅的《狂人日记》模仿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这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对于小学生而言,正是语文打功底的时候,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模仿课本中精彩的语句,模仿作者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在模仿中进行遣词造句,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从三年级开始,我校学生便有一本特别的作业本,我们称之为“练笔本”。有别于作文本、周记本,练笔本可以说就是“说写双通道”的练习本。我们会挑选某一篇课文,根据“说写双通道”的要求,进行仿写练习。如学习《颐和园》中介绍景点的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点。要求学生运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有顺序地进行景物描写。五年级上学期《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一课学过之后,模仿课文写法,写自己生活中的小镜头。学生有了范文、有了参照,写起来便少了选材的犹疑、少了文笔的枯涩。于是便有了《操场上的小镜头》:“„„最胖的范弼程在最后压阵,他把绳子缠在自己腰间,扎着马步,双眼圆睁,肉嘟嘟的脸涨得通红„„”;《地铁上的小镜头》;“„„小伙子低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灵活地跳动着,脸上不时露出微笑,是在和女朋友微信聊天吗?„„”很多精彩语句是在平常的作文中看不到的。

学期结束,再让学生翻翻自己的练笔本,他们会发现,自己写出来的那一个个片断,原来都体现着写作的技巧:先概括后具体的段落结构、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细致的语言神态描写„„也许他们也会发现,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自己也能像课文的作者一样,写出优美生动的文章。

3、多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除了说话训练和仿写练习,我们还可以根据“说写双通道”的训练要求,开展更多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晏子使楚》一课后,同学们补充了人物台词,自主编排课本剧,你扮晏子,我演楚王,还能反复修改剧本,使语句更加通畅,更加符合人物身份和故事情节;学习了《真正的愤怒》,我让学生设计节约用水的标语,要求语句精炼、新颖有创意,班级里交流选出十佳标语,张贴在教室、食堂饮水机旁和卫生间洗手台边;《一夜的工作》上完后,同学们查阅资料,整理修改,在班级中开展周总理故事交流会,使学生们更深入地体会周恩来的高风亮节„„这些都是课后“说写双通道”的训练设计,我希望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学生们能渐渐树立起在生活中合理、规范地运用语言的意识。

三、说写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当然,由于课时的限制,并不是每一篇课文后的“说写双通道”都要精心指导完成;由于班级学生学情的不同,也不是每一次“说写双通道”都以一个标准来要求。因此,在课文“说写双通道”的选用和指导训练上,也要关注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1、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就必须善于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所谓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标”对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结合课文的内在训练因素,按照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所确定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单位或部位。语言文字训练点确定得好,语言文字训练才会卓有成效。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从字词句段篇和语修逻文等方面去捕捉和挖掘文章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一本语文书,有24篇课文设计了“说写双通道”,既有说话能力的训练,又有仿写方面的练习。因此,我们必须有所取舍,必须考虑,这一课中的“说写双通道”是否能体现本年段的训练重点?是否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是否贴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否则,做再多的训练也是吃力不讨好。

2、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说写双通道”,立足于对课文语句的积累,对表达方式、写作方法的学习和模仿,但归根结底,模仿是为了创新,积累是为了运用。学生能模仿《颐和园》的“移步换景”,写一段景物描写片断,那么在完成一篇写景文章时,也能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构思;学生能写出一段《操场上的小镜头》、《地铁上的小镜头》,那么在观察一个场景时,他也能有意识地抓住典型人物,关注他们的神态、动作„„只有当学生能让积累的语言,归纳出来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方法,并能自觉地迁移运用,我们的训练才是有成效的。

用好教材,搞活教学 篇5

一、创设情景, 活化教材, 让教学活动充满鲜活性

新课程强调, 教材内容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 而教材中有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的, 抽象的, 学生难以理解, 如果处理不好, 就会使教材知识成为“一潭死水”, 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把若干教材新知识渗透到合适的情景中, 激发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如在讲《珍爱我们的生命》时, 教材要求学生肯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自觉领悟生命的价值, 延伸生命的价值。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 不好理解。于是我创设故事情景, 运用《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中赵明剑被五步蛇咬伤后断指自救又不顾生命危险救起两位被困山中游客的故事, 随着故事的层层展开, 我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 赵明剑为什么要断指自救?赵明剑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在现实生活中, 一旦我们的生命遇到威胁时, 你知道哪些自救知识?我们为什么不能放弃生的希望?假如, 赵明剑去救人的话, 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假如你是赵明剑的话, 此时该怎么办?赵明剑拖延救治自己的时间去救别人, 这样做值不值?赵明剑从断指自救到救助别人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边听故事边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讨论。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体会到要肯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自觉领悟生命的价值, 延伸生命的价值。通过故事情景, 达到了教学目标, 少了一份说教, 多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联系热点, 发展教材, 让教学活动充满时代性

思想政治课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 就决定了它与时代最贴切, 而政治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 因此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用心观察、留心注意国内外重大时事政策, 收集整理与教材基础知识和原理相关的活素材, 把它引入课堂,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更好地实现知识的领悟与运用, 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社会, 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 把学生关心的社会时事热点、重大的国际新闻等资源引入教材, 既能拓宽教材, 又能开阔学生视野, 也能激活课堂教学, 更能彰显思想品德教学的时代特色。如在讲履行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时, 我就联系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活生生的事例来说明。如学习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时, 我就联系循环经济, 资源节约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热点同教材知识的切入点展开教学。如学习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时我就联系每年度的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事例来说明。总之, 只有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联系社会热点, 将教材激活, 借助社会热点问题促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形成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的能力, 实现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理解与有效运用。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变成为鲜活的和永不枯竭的能力。

三、善于创新, 整合教材, 让教学活动充满实效性

新课程强调, 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 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教材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 是学生开展活动可利用的资源。因此在教学中, 应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学生的生活实际, 与时俱进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 将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教材, 使教学内容更加开放, 更结合学生的实际,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在讲《做情结的主人》时, 我没有完全根据教材顺序, 而是根据教材的知识, 结合学生生活中存在的实际情况创设漫画情景, 然后请学生发挥想象, 说说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哪些麻烦事, 有哪些情绪反应, 这些情绪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 然后又请学生做心理医生, 帮他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通过对教材的整合加工, 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同学十分踊跃投入, 大胆发挥想象, 各抒己见, 学生的主体得到很好的发挥。经过加工后的教材, 更符合学生的情感体验, 更富有个性化, 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合教材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合理调整相关的教材内容, 同时要把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整合到教材相关的章节中, 教材内容和学校的德育活动想结合, 既能丰富活动形式, 又能丰富德育内容。在整合教材时, 还要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对教材“例子”作用的思考 篇6

教材收录的文章又称文本,是一个多面体,它可以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字面上讲,它说的是:庐山绚丽多彩、风姿各异;而它的寓意则是:认识事物须保持距离;从做人的伦理道德上看,它告诉我们:处人待事毋偏执;以佛家的立场,它的神秘意义又是:执滞者难悟佛门。再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然而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去评读之,你会发现那只是作者的白日梦。荷塘月色并不只是写景它实是江南水文化的象征,是作为与现实相对照的精神故里。《荷塘月色》所写并非眼前的实景而是带有一层梦幻色彩,是与屈原的千古一梦一脉相承的。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只是一个例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例子”作用大约也就仅仅着眼于它的字面意义这一层了。于是“照本宣科”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成了“传声器”,学生则是“接收器”。填鸭式、满堂灌、囫囵吞枣使得学生对教材只知其然,而不只其所以然。学习成了高度紧张的机械应付,缺少心理的安全与自由,造成学生文学素养、人文情怀的迷失,枯燥、乏味又疲惫。所以,教材的“例子”作用,决不能局限在字面意义这一层,必须向它的象征层、隐喻层甚至更博大的未知世界去开拓。

要想全方位、立体化地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笔者以为,一方面要动用教材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材帮助学生构建起更多的知识学习体系。

一、整体把握,运用教材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章?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还是应用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语文的工具性,教学中必然要求重视加强对学生“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必然要求为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打下方法、能力的基础,必然要求不能弱化“讲”的地位和作用,否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花哨浮躁教风的具体体现。基于语文的人文性,必然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意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熏陶、精神熏陶,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环保意识、合作意识等,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然要求从整体上、细微处去全面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使教材的“例子”作用不仅表现在形成语文能力方面,也表现在陶冶美的情操和指导美的行为方面。

如《白鹭》(《郭沫若论文集·丁东草》)一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教学时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仔细领悟课文语言,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以增加积累,帮助学生形成语文能力。一方面,也要启发引导学生从“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概括描写、从“雪白的蓑毛”、“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白鹭的精巧;从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的鲜明对比中,体会白鹭的寻常;从“增一点则嫌长,减一点则嫌短,素一点则嫌白,深一点则嫌黑”中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和谐之美;从“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这一画面中感受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从“看来是不大安稳,而它却很悠然”和“这是别的鸟少有的一种嗜好”中想象并体会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美……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另一方面在深入品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还应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让学生去反思生活中对诸如“白鹭”一类的鸟的不公正行为,使保护鸟、维护生态平衡的观念深入人心,指导学生美的行为。

二、一线串珠,通过教材构建起更多的知识学习体系

现实中,一个学期三四个月,仅仅二三十篇课文的阅读量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必须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建立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努力实现学“活语文”。有一段时间,不少人都在主张“亲近名著”、读“原汁原味的名著”,想法很好,可这样做现实吗?让小学生读《红楼梦》,知道几个人物的名讳就很不错了,这对语文学习有多大的益处,值得商榷。于是又有人说,让孩子们读《故事大王》、《米老鼠》、《奥特曼》吧。又如何呢?片面的一味迎合学生的阅读兴趣,那要老师干什么呢?教师和学生的区别就在于,如果教师更了解文本的背景,更了解文本的价值。如果教师不去引领学生阅读,又怎么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呢?

最现实的是:在充分尊重学生阅读趣味的前提下,语文课要进行“教材例子”的发散,把内容相关的、结构相识的,内容相同而方法相异的等等知识,引导、推荐给学生,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面状或球状的立体知识结构。

仍以《白鹭》一文为例。当这篇文章学完后,一只体态匀称、色彩和谐、悠然自得的白鹭已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们不仅对白鹭,乃至对所有那些“在黄昏的空中低低地飞着的”都产生了新的认识、新的体验。于是又一个新的教学契机产生了。此时一方面可以翻出《燕子》、《鸟语》、《翠鸟》、《珍珠鸟》等文章进行“温故”,再次引领学生去感悟,积累那优美、凝练的散文语言,增加文化底蕴;一方面可以推荐《大雁是如何飞行的》、《蝙蝠的耳朵》等文章,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增强科学的意识、创新精神。另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这篇状物小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由于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监视、干扰,只能写一些即兴短章,情寄文中,咏物抒怀,赞美自然,批判丑恶,两天之内一气呵成《丁东》三章”。在此基础上,推荐《丁东》的另外两章《丁东草》、《石榴》给学生。

用好教材例子 篇7

(一)为什么会“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仔细想想:它原来是建立在一个观念上的——读是为了写,读好文章,就是为了能自己能举一反三的写好文章。文章只是写作的一个例子。如果读只是为了读,就用不着例子。读是一个过程,不能举一反三,也用不着举一反三。在这个“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里,只是把读当作一种手段,或者说是方法,阅读变得多么地没有意义,除了当例子。

(二)我们平时读文章,总不见得就是为了写文章吧?但是我们课堂的语文课教学的内容里,各种修辞、表达无一不是把它作为写作的一种举一反三的借鉴。课堂语文阅读和生活阅读的不一致,可我们还是把它当作语文课堂的一种专利和特点,实在是让人不能接受。

阅读不仅是为了写作。事实上我们教一篇篇课文,并不是只要求学生写出一篇篇好文章。语文课上的阅读与平时读书之阅读不可能完全一样。前都是学科教育,后者是生活情趣。但它们有相通之处:情感体验。

读与写有着“天生”的联系。读得多,潜移默化,这方面古人很多经验。至于读是不是为了写,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理解。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并不只是为了教学生会写,我已经强调过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目的是为了写作”,这是你自己强加给语文教学的观点,并把它做“假想敌”进行批判。

(三)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就是一个点,阅读只是为了写,因此阅读的课文只是一个写作教学的例子而已。所以我们的教材里的课文变动可以很大,今天是这篇文章,明天可以是那一篇,因为我们关注是不是文章的内容,而只是关注文章作为例子有多少值得让学生学习写法的价值。

(四)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的课文,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但是我们一提起笔来,还是忘记了学的课文里教的一切,没有人会说,我的写作是学了那一篇课文后,举一反三得来的。

(五)“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让我们消解了读课文原本的意义,使我们的课堂阅读与日常的生活阅读相脱离。

其生命力的根在于生活阅读,常态的阅读。我们的课堂,首先应该向生活阅读靠近。

(六)我们的阅读应该帖近生活。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也应该贴近生活。课堂阅读不是为了写作,也不光是为了审美,阅读为生活,应当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从这个角度出发,课文就不是例子,课文内容对我们的人生是一种补充,我们编写教材,就得从内容出发,考虑该选那些内容,以前我们的《三字经》《二十四孝经》就是从培养成一个怎么样的人出发来设计的内容,我们现在的教材有这样的设计吗?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倒是有,可惜设计得不是完整。所以说我们的语文有思想没内容,我们的社会有内容没思想。有思想没内容的,就等于没思想,有内容但是没思想却要好一些。所以读历史社会课比读语文要有趣得多。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用三字经,不用二十四孝这些东西作为教学材料了。文化是发展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承载方式。

教材应该不仅是例子,更应该是对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够提供足够帮助的最主要的工具。新课改的新教材完全是学生自己看不懂学不会的玩艺儿,例如数学教材。当呼延宇批评新教材里“不全都是垃圾”时,就有人说“合格的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学生学教材”,一个合格的教师就是课程(“教师即课程”),最优秀的教师根本不用教材等等冠冕堂皇的说辞来为新教材遮羞。那就奇怪啦,什么叫教材呀?教材难道不主要是供学生用的吗?这新教材是专为教师用来教学生时,学生才可以从老师用教材进行解读施教时才能够搞懂,课上稍不留神没有听懂或与同组同学假装探究交流时没有弄明白,就休想课下通过细心阅读思考课本里的讲解分析而明白个俩仨的。为什么美国学生现今用的教材动辄上千页厚,可是新课改用的新教材精薄不说,再把里边花里胡哨的图画啥的去掉,就没玩艺儿了,反倒是教辅用书火了,一本比一本厚,什么“北大绿卡”啦、“黄冈秘籍”啦、“直通哈佛”啦等等。

应该说“课本是一个可反复拆卸的模型”,通过不同训练目的的多次拆卸过程,让学生学会“组装”的能力。我不赞同“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的提法,因为“例子”制作出来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而天下的文章是多种多样的。

用好数学教材应做到“五变” 篇8

一、变数学为生活———用好教材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学习“位置与顺序”之后, 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看一看, 用“前后”、“上下”、“左右”说一说景物的相对位置, 同时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拓展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去。

教师若能经常地、有意识地、恰当地融入生活素材, 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身边处处有数学。

二、变静态为动态———活化教材

教材中的情境图是静态的画面,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 把情境图处理成可操作的动态情境, 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感受数学知识鲜活的状态。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 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 为了更好地利用情境图, 教师可以把它设计成一个动态的情境串。先出示20只羊, 让学生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怎样分, 就能一眼看出有20只;接着, 从四面八方跑来80只羊, 让学生感受现在的羊比20只要多得多, 学生再估一估羊的只数, 感知100的多少;第三步, 小羊变成了小棒、正方形、圆形, 让学生试着数数, 感知整十数;最后, 在草地上画出100个小方格 (每行10个, 共10行) , 小羊排好队准备在草地上休息, 分批进入小方格, 每进去一些, 就让学生说说那个数的组成, 全部进去以后说一说这个小方格中休息的是第几只羊。这样, 通过情境串的形式, 把静态的图画变成动态, 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使情境图发挥了最大的价值。

三、变枯燥为情趣———趣化教材

教师应把教材中枯燥的、难以感受理解的内容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 捕捉各种“生活现象”, 设计“有趣练习”, 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如“七的乘法口诀”课堂练习可以这样设计:

师:“七”是一个很奇特的数, 古代很多问题与七有关,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七言诗 (播放《枫桥夜泊》) , 这首诗有多少字呢?你能用一句口诀算出来吗?

生:四七二十八。

师: (课件出示七巧板拼成的“刻舟求剑”的故事) 这五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同样用一句口诀算出来。

生:五七三十五。

……

师:实际生活中, 你发现了哪些与七有关的问题?

(学生举例, 自由发言)

师:一个星期有7天, 一个人一天要喝6杯水, 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

生:六七四十二。

师: (课件出示) 七个小矮人伴着音乐唱歌:“一个矮人一张床, 七个矮人七张床, 一个矮人两个碗, 七个矮人十四碗。”听音乐, 自己继续编一编。

这样, 教师将乘法口诀同文学、音乐、生活常识等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操作、讨论、对话、唱歌中思考, 把七句抽象的“七的乘法口诀”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图, 让学生在“玩、做、唱”中不知不觉地将枯燥的口诀输入到“记忆存储器”中。

四、变结论为过程———体验教材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这样形成的数学知识才不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先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然后出示平行四边形, 问:“大家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计算吗?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突然, 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从书上看到的。”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生:“我知道, 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一块来, 再拼成长方形。”师:“你知道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高剪, 不沿着高剪可以吗?”该生摇头。师:“不要紧, 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来验证一下, 好吗?”这样, 本来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 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过程, 从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变抽象为直观———拓展教材

小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应建立在直观、具体、形象的基础上, 他们的思考往往要以具体表象作为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主动参与探究与思考。

如:教学“圆环的面积”一课时, 教师先让学生在纸面上用圆规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 用剪刀把圆剪下来。接着在圆面上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同心圆, 再将这个小圆剪下来, 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呢? (圆环) 最后, 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求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 不需要老师教, 学生就能牢固掌握。

又如“圆柱表面积”教学片段:

师: (课件出示) 圆柱形茶叶罐, 请算一算要生产一个这样的茶叶罐, 需要多少铁皮呢?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生:这个茶叶罐所用的铁皮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 要计算需要多少铁皮只需算出它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的和。

师:若要算这个圆柱体笔筒需要多少塑料, 应该算出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生:因为笔筒没有盖, 所以只要算出圆柱的侧面积, 再加上一个底面积就行了。

师:若要算这段塑料水管需要多少塑料呢?

生:只需算出侧面积就行。

……

师:从刚才的探讨中, 大家发现了什么?

确立新理念用好新教材 篇9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前提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应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师生之间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 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 需要有相互的尊重与理解, 需要有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因此需要教师营造真诚、友善、亲切、和谐的氛围。

2.优化教学环节,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 要改革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综合性学习的引进, 已使现行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遇到了挑战。整本书的阅读、专题性学习、口语交际的各种活动, 经常需要突破课堂时空的束缚。原先的一些课外活动, 如:角色扮演、演课本剧等也被引进课堂, 故而, 开放、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势在必行。其主要措施有: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课堂与节假日, 合理安排学习的各个环节;以项目、活动、专题、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 不以40分钟为单位组织教学;适当调度课时, 以应特别的需要;引进课题研究、“长作业”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不必要求作业都当堂完成。

其次, 要主动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其关键在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每个学生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思考、讨论, 发挥聪明才智。应该说, 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并非技术问题, 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课堂教学质量不仅与教师的水平有关, 更与教师的人格有关。另外, 应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 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体验和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遇到了许多具体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 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力求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些具体问题。

1.汉语拼音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拦路虎”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我们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 拉近小学生与教材情境图、语境歌以及表音表图的距离, 拉近汉语拼音与小学生生活的距离, 变枯燥为趣味。对刚刚入学的儿童来说, 虽然a、o、e、b、p、m、f等字母他们从未见过, 但是用这些字母标识的语音却是在他们口语中经常出现的。只要我们善于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 使之与所学的字母接通、匹配, 就能够化难为易。如:将字母寓于一个小故事当中进行教学, 并辅以朗朗上口的语境歌, 也能化难为易, 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学龄初期的儿童长于形象思维, 又比较好动, 我们应顺应他们的这些特点来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可采用图片、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手段, 以歌谣、游戏、活动、故事等为主, 化抽象为形象, 使学生在情境中读准音, 在探讨中认清形, 在游戏中巩固练习, 从而顺利完成拼音教学的任务。

2. 如何贯彻“认一认”是用好新教材、完成识字任务的一个难点

我们按照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一边教拼音一边教汉字, “学”和“认”同步, 并坚持认写分流、多认少写的原则, 使学生轻轻松松学汉字。为了贯彻拼识同步、双线并进的“认一认”, 我们通过看图识字、拼读音节识字、运用卡片识字、联系语境识字、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识字以及看实物、配合动作演示或列举句子的方式, 创设了丰富多彩的识字情境, 寓识字于轻松愉快的游戏之中,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3. 在教学口语交际时, 我们应尽可能做到准确理解、体会和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要求

上一篇:高考优美作文开头排比句下一篇:教官带军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