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的测量教学反思
龙江县第三中学 赵永秀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电阻的测量》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七章第三节内容。从编 者的编写意图来看,《电阻的测量》安排在欧姆定律之后,是欧姆定律的应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正确、安全的使用电路元件,是对电路元件使用方法的巩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从整个初中电学体系看,本节内容是继规律型实验,如: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探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电阻的关系之后的第一个测量型实验,是后续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高中学习伏安法测电阻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电学的重点,是高中物理知识下移的良好载体,处于电学实验的核心位置,是中考热点。
教材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表格等,并要求学生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的经历,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但考虑到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少,学生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不能很好的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表格
(2)实验操作中,出现一些电路故障不能迅速排除。(3)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存在的困难,我将整个教学分为三个板块,一是探究前的准备,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步骤。二学生自主探究。三是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三个环节是层层递进的。实验探究,一般可以分为七个环节,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为突出重点,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作为重中之重。为加深理解温度对电阻值的影响,要求学生一半做测量小灯泡电阻、另一半做测量定值电阻,通过对比加深理解。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由于该实验电路中器件较多,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实验前,教师应对如何正确连接电路作适当提醒:按怎样的顺序连接电路可以避免错误呢?一般采用“先串后并”的方法,先连“主电路”,即按电路图将电池组、电流表、待测电阻、开关、变阻器连成串联电路,再把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阻两端。怎样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先断开,滑片P位于变阻器电阻值最大的一端。
2.要注意认清电压表电流表的“+”、“-”接线柱和量程的选择。3.反复检查电路,证实正确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试通电。
关于以电路欧姆定律为背景的部分电阻测量问题的教学策略, 从教学方法上应沿承如下递进的顺序。
一、两种仪表齐全, 只需选择电流表内接还是外接,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实验器材和量程即可
例1 (2011天津) 某同学测量阻值约为25 kΩ的电阻Rx, 现备有下列器材:
A.电流表 (量程100μA, 内阻约为2 kΩ) ;
B.电流表 (量程500μA, 内阻约为300Ω) ;
C.电压表 (量程15 V, 内阻约为100 kΩ) ;
D.电压表 (量程50 V, 内阻约为500 kΩ) ;
E.直流电源 (20 V, 允许最大电流1 A) ;
F.滑动变阻器 (最大阻值1 kΩ, 额定功率1 W) ;
G.电键和导线若干。
电流表应选______, 电压表应选______。 (填字母代号)
该同学正确选择仪器后连接了以下电路, 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并使测量误差尽量减小, 实验前请你检查该电路, 指出电路在接线上存在的问题。
1) ——;
2) ——。
解析:电源电压20 V, 为了测量准确, 所以电压表的…量程选15 V。待测阻值约为25 kΩ, 所以电流表的量程选……500μA,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比待测阻值小很多, 所以分压…式接法操作更方便, , 所以选择内接法。……
本实验是伏安法测电阻最基本的应用, 虽然学生解决…起来比较顺利, 但本实验是所有变换之根源。…
二、尽管有两类电表, 但由于量程不符, ……需要对其量程进行改装, 选择恰当的定值…电阻扩大至恰当的量程
如图1所示的电路可以改变电流表的量程, 如图2所示的电路可以改变电压表的量程。
三、两类电表和定值电阻的角色相互转化
近年高考题中测电阻的实验题中经常给出两类电表, 有时还给出定值电阻, 它们有何用途呢?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教师在实验教学时也感到十分头疼, 想办法转移实验仪器的角色,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2 (2011上海) 实际电流表有内阻, 可等效为理想电流表与电阻的串联。测量实际电流表G1内阻r1的电路如图所示。供选择的仪器如下:
(1) 待测电流表G1 (0~5 m A, 内阻约300Ω) ,
(2) 电流表G2 (0~5 m A, 内阻约100Ω) ,
(3) 定值电阻R1 (300Ω) ,
(4) 定值电阻R2 (10Ω) ,
(5) 滑动变阻器R3 (0~1000Ω) ,
(6) 滑动变阻器R4 (0~20Ω) ,
(7) 干电池 (1.5 V) ,
(8) 电键S及导线若干。
(1) 定值电阻应选_________, 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_____。 (在空格内填写序号)
(2) 用连线连接实物图。
(3) 补全实验步骤:
(1) 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___________________;
(2) 闭合电键S, 移动滑动触头至某一位置, 记录G1G2的读数I1, I2;
(3) 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以I1为纵坐标, I2为横坐标, 作出相应图线, 如图所示。
(4) 根据I2-I1图线的斜率及定值电阻, 写出待测电流表内阻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
本实验求电流表的内阻。只有流过电阻的电流数据, 但没有电压表如何获得电压数据呢?本实验中定值电阻和待测电阻并联, 所以电压相等, 利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已知电流的定值电阻可以转化为电压表。类似的情形, 如图3, 已知电压的定值电阻R0可以起到电流表的作用, 如图4, 已知内阻的电压表V1也可以起到电流表的作用, 如图5, 已知电阻的电流表G1可以转化为电压表等。当缺少某种电表时可以利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进行角色转换获得电流或电压数据, 其实都是伏安法测电阻衍生出来的等价方法, 万变不离其宗。
四、电表只作为显示示数的一种表面象征, 而采用间接方法测量未知电阻
例3 (2011全国理综) 为了测量一微安表头A的内阻,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图中A0是标准电流表, R0和R分别是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S和S1分别是单刀双掷开关和单刀开关, E是电池。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的填空:
(1) 将S拨向接点1, 接通S1, 调节_______, 使待测表头指针偏转到适当位置, 记下此时____的读数I;
(2) 然后将S拨向接点2, 调节_______, 使_______记下此时RN的读数;
(3) 多次重复上述过程, 计算RN读数的_______, 此即为待测微安表头内阻的测量值。
本实验我们用电阻箱RN等效替代待测电阻, 则RN读数就是待测电阻的阻值, 电流表的读数不变是本实验的前提条件。此方法通常称为替代法。类似的情形如图6, S2断开, 记下电流I, S2闭合, 调节R2使电流表半偏, R2的阻值就是待测电阻的阻值。待测的电流表的内阻<
【关键词】欧姆定律 仪表精度 不确定度
【中图分类号】O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1 引言
电阻测量的方法有很多种[1-2],可以直接采用多用表进行测量,如果电阻阻值处于1.000~9.999×106Ω之间也可以采用惠斯通电桥法进行测量[3]。电阻作为一个基本的电学量在现代技术中应用也相当普遍,比如通过测量温度与电阻的关系,来研究导电性复合材料填充热塑性高分子材料或者碳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加热和交变机械载荷联合作用下,动态记录结构变化信息[4]。通过土壤改良来降低土壤电阻率[5]。通过测量土壤的电阻,研究低洼地的土壤沉积问题[6]。通过测量某个温度区间电阻的负温度系数,来研究晶体的性能[7]等。
而伏安法测量电阻阻值并且分析其测量不确定度是物理实验中最为经典的实验与分析方法,本研究课题基于欧姆定律伏安法测量电阻阻值,进而分析不确定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 伏安法测量电阻
欧姆(Ohm)定律告诉我们,通过一段导体的电流I与该段导体两端的电压V成正比,与该段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即
(1)
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为:I-安培,V-伏特,R-欧姆。
若用电压表测得电阻两端的电压V,用电流表测出通过该电阻的电流I,由欧姆定律即可求得电阻R,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做伏安法。伏安法测量电阻原理简单,测量方便,尤其适用于测量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的研究。但是,用这种方法测量时,电表的内阻会影响测量结果。下面讨论电表内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用伏安法测量电阻时,可采用图1中的两种接线方法。图1(a)为电流表内接法,(b)为电流表外接法。
图1(a)中,电流表读数I=Ix(通过待测电阻?R?x的电流);电压表读数V=Vx+VA(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与电流表两端的电压之和)。将电表指示值I、V代入式(1),得到待测电阻Rx的测量值为
(2)
式中RA为电流表内阻,可见,采用图1(a)接法时,测量的电阻值R比实际值Rx偏大。实验中电流表上标出电压降为0.27-0.45mV,选定电流表量限后,即可估算出所用电流表相应量程的电阻RA的值,则待测电阻Rx为
(3)
是电流表内阻给测量带来的相对不确定度。
在图1(b)中,电压表读数(电阻Rx两端的电压);电流表读数。将电表的指示值I、V代入式(1),得到待测电阻的测量值为
(4)
将式中()-1展开成泰勒级数,并且保留其一次项得到
(5)
式中RV为电压表内阻,可见,采用图1(b)的接法时,测得的电阻值R比实际值Rx偏小。实验中电压表上标出了不同的量程其内阻的计算公式“45mV档,0.33Ω/mV;75mV档,0.4Ω/mV;3-600V档,500Ω/V”,即根据所用的量程就可以计算出电压表内阻RV的数值,待测电阻Rx为
(6)
是电压表内阻给测量带来的相对不确定度。
由此可见,用伏安法测量电阻时,由于电流表的内接或者外接,用欧姆定律计算测得的电阻值总是偏大或偏小,即存在一定的系统不确定度。究竟采用哪一种接法,必须事先对Rx、RA、RV二者的相对大小作出估计,当Rx>>RA,而RV未必比Rx大时,可采用图1(a)的接法;当Rx< 3 实验分析 图2是采用单刀双掷转换开关K2,来实现电流表内接和外接,开关倒向A时电流表内接法,倒向B时电流表外接法。 由欧姆定律得相对不确定度传递公式: (7) 式中UV=电压表量限×电压表精度等级%,为电压V的绝对不确定度,V为读出的电压值;UI=电流表量限×电流表精度等级%,为电流I的绝对不确定度,I为读出的电流值,由此求出的值,即为由于受到电表精度限制带来的Rx最大可能的相对不确定度. 用计算Rx的绝对不确定度,则待测电阻Rx的测量值表示为 实验操作时,若采用的电压表只有量程为3V和15V,电流表量程只有0.6A和3A,则因为仪表精度等级不够,很难进行不确定度分析。 实验中有0.5级的多量程电流表和0.5级的多量程电压表,还有一个备用的0.5级量程1000μA的微安表,电源是电压在0~30V之间连续可调的稳压电源,于是我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首先估算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阻值。在电流表上标出电压降为0.27~0.45mV,取其平均值为0.36mV,若选用量程分别为7.5mA,15mA,30mA,75mA,150mA,则电流表内阻分别为0.048Ω,0.024Ω,0.012Ω,0.0048Ω,0.0024Ω。以电压表上标注的“45mV档,0.33Ω/mV;75mV档,0.4Ω/mV;3-600V档,500Ω/V”计算电压的内阻,若选用量程分别为45mV,75mV,3V, 15V,30V,则电压表内阻分别为0.33Ω,0.4Ω,1.5×103Ω,7.5×103Ω,1.5×104Ω。采用电流表内接和外接法如图2进行测量,根据式(3)和式(6)计算出待测电阻阻值。 第二、采用式(7)估计测量的不确定度。 例如测量约18kΩ的电阻,其值远大于RA?,电路采用安培表内接法。假如该电阻上有10V的电压降,则电流约为0.55mA,采用量程为1000μA的微安表,则偏转55%,可以读到3位有效数字,若采用多量程电流表,选择量程为7.5mA,则偏转约7.4%,读出约11.1格,有3位有效数字,选择的电压表量程为15V,即偏转66.7%,采用式(7)进行计算,电压表产生的相对不确定度为0.8%,而采用0.5级的量程为7.5mA的电流表,则产生的不确定度为7%,采用0.5级量程为1000μA的微安表,则产生的不确定度为1%,最后计算的结果,则采用0.5级的量程为7.5mA的电流表和0.5级量程为15V电压表则测量结果为2位有效数字,而采用0.5级量程为1000μA的微安表和0.5级量程为15V电压表则测得3位有效数字。 例如选用约200Ω的电阻,由于电阻功率的限制,电流不宜超过100mA,若选择电压降为1V,则在电流表内接时,电流约5mA,选择0.5级的量程为7.5mA的电流表和0.5级的量程为3V的电压表,采用式(7)进行不确定度计算,则电流表产生的不确定度为1%,电压表产生的不确定度为2%,可以得到3位有效数字,但是对于待测电阻为500Ω,则只有2位有效数字。如果采用电流表内接法,通过该电阻电流为75mA,电压降约为15V,选择0.5级的量程为100mA的电流表和0.5级的量程为30V的电压表,采用式(7)进行计算不确定度,电流表产生的不确定度为0.6%,电压表产生的不确定度为1%,可以得到3位有效数字,对于待测电阻为500Ω,仍有3位有效数字。 若采用电流表外接法,如果该电阻上电压降为15V,电流为75mA,则电流表的读数约85mA,选择0.5级的量程为100mA的电流表和0.5级的量程为30V的电压表,采用式(7)进行计算不确定度,电流表产生的不确定度为0.6%,电压表产生的不确定度为1%,可以得到3位有效数字,对于待测电阻为500Ω,仍有3位有效数字。由此看来,对于数百欧姆的电阻其值既远大于RA,一般又远小于RV,安培表内接、外接均可。 4 结论 综上所述,可得到以下两条结论: 第一、采用伏安法测量电阻时,选择不同的量程使电流表和电压表使其都偏转较大的角度,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较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考虑到实验仪器的安全,要求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偏转应在1/3~3/4之间,而且先估算后操作。 第二、采用伏安法测量电阻时,在待测电阻功率许可的条件下,根据电表的量限分布选择适合的电压降,可以使测量不确定度减小,也需要先估算后操作。 参考文献 [1] 严俊.电阻测量的八种方法[J].物理教学探讨.2006,24(278):20-23. [2] 方慧宇.电阻测量的常用方法[J].物理教学探讨.2008,26(314):79. [3] 江兴方,谢建生,唐丽.物理实验[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4] 胡永明,益小苏.交变载荷下复合材料的电学响应[J].材料工程.2001,2:40-42. [5] 毛海瑞,刘光斌,刘伟,等.电磁兼容实验室接地装置的设计与安装[J].上海航天. 2000,2:46-51. [6] S. J. Gumiere, Y. L. Bissonnais, D. Raclot. Soil resistance to interrill erosion: Model parameterization and sensitivity[J]. Catena. 2009, 77:274-284. 陕西省商南县白浪镇九年制学校吴传奇 一、课题: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二、课程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三、设计思想: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以此为依据,形成了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如下理念: 理念一: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意义不能给予,只能发现。探究式学习方法能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富有探索性的物理学习实践是发现物理现象背后意义的关键,亦是物理素养形成的过程。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测量灯泡电阻的探究性过程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意识,感受到从错误逐步走向正确,从失败到成功的喜悦。 理念二: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重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 能力、实践或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有关评价指标要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评价主体上要重视学生参与评价;评价除重视终结性评价外,还要重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评价方式与方法注重“量化”的同时重视“质性”评价;评价手段要体现最新评价思想;评价实施过程应具有灵活性与动态性。本节课教师注重改变了以前只看结果的单一评价体系,在探究过程当中不断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实验结束后,培养学生有主动进行自我评价的意识,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发现新问题,善于主动与他人交流,听取他人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这些都是在以前的教学中所忽略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 2)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有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领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法,初步形成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培养初步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初步培养合作交流的愿望,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电学的三个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我们已经知道测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测电压可以用电压表,那么用什么方法测量电阻呢? 板书课题: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今天,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测量小灯泡电阻,二是根据测量数据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讨论。 (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 请同学们翻开书,书上已给出了电路图,我们用给定的电路图来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板书: 一、用给定电路图测量 2. 板画电路图,边画边问,学生齐答。 板书:实验原理:欧姆定律 3. 提问:根据已给的电路图,怎样测电阻呢? 4. 引导大家考虑如何选择电表的量程? 5. 我们做实验还应有实验步骤,记录表格以及结论。 板书:量程选择:? 实验步骤:? 记录表格:? 结论:? 这几个问题都要同学们通过实验来解决,实验之前商量一下如何分工,实验中请注意把实验步骤和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同时思考实验中需注意什么问题? (三)学生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教师巡视,指导。 (四)分析和论证 1.请几组同学到讲台上来和大家交流他们的实验过程。 2.鼓励学生今后进行这样大胆的尝试。 3.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反思这几个问号。 板书: 二、反思实验过程 1.量程选择:电流表:0~0.6A 电压表:0~3V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有合作精神,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以及滑动变阻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能通过反思来获取更多的知识,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2.实验步骤:1)断开开关,连接电路 2)接入电路的R调到最大 3)闭合开关,调节R,读取并记录几组电流表、电压表数据(U≤U额) 4)计算小灯泡阻值 3.记录表格:用实物投影打出学生的一组较标准的 (五)评估 1.请同学们观察其中的一组数据,结合你自己测量的数据有没有发现什么新的问题? 同学回答:数据有较大的差异。 2.鼓励学生并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的原因:同学们以认真的态度完成实验,对于各组实验数据差别较大,能够尊重事实,如实记录,这是应该具有的科学态度,希望今后能够继续保持,但是有的同学对数据差别较大有些疑惑,请大家联系实验所得数据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来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 4.结论 现象:电阻随电压升高而增大 原因:温度升高,电阻增大 怎样得结论: 1)用不同温度下测得的阻值求平均值不妥 2)在额定电压下取几组数据求平均值,测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电阻 (六)布置作业 1.要求学生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其内容应该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并与其他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课外自助实验时间探究电流表内接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怎样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还学习了进行实验的基本步骤,体验了测电阻的过程。同时我们学会了通过对实验过程的反思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学会了通过对结论的讨论,发现新的问题。希望今后同学们能够继续这样探讨下去。 六、板书设计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一、用给定电路图测量 实验原理:欧姆定律 量程选择:? 实验步骤:? 记录表格:? 结 论:? 二、反思实验过程 1.量程选择:电流表:0~0.6A 电压表:0~3V 2.实验步骤:1)断开开关,连接电路 2)接入电路的R调到最大 3)闭合开关,调节R,读取并记录几组电流表、电压表数据(U≤U额) 4)计算小灯泡阻值 3.记录表格:用实物投影打出学生的一组较标准的 4.结论: 现象:电阻随电压升高而增大 原因:温度升高,电阻增大 怎样得结论: 1)用不同温度下测得的阻值求平均值不妥 2)在额定电压下取几组数据求平均值,测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电阻 七、教学结构图 八、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节课时,考虑到学生对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相对比较熟悉,因此直接由学生回答电流电压可以用什么仪器测量引入新课。但由于学生对设计电路图和分析数据比较困难。 为了能让学生投入到探究课中,能动手、动脑,在每个环节中,我都由浅入深提问引导。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我都第一时间给他们指导解决,这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气馁,感到实验很有趣。而进行数据分析时,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建议。实验后让学生自评和互评,这一点在整节课中我感到最理想的。 课堂练习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一巩固这节课、二复习前几课的内容。学生也掌握得不错。 整节课我认为还有些没有处理好,如:学生做实验的时间没有控制好、最后的数据分 ——“电阻的测量”的教学设计 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 搜集整理。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 南京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朱琦 电阻的测量这一节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即有联系实际的意义,又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设计本节课时,充分注意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对于中学生来说,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而其往往从疑问和惊讶开始,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果在教学中重视把教学与引导学生求异质疑相结合,注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培养和发展,并能在研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驾驭知识,改造现实的自豪感。因此,这节课运用了建构主义的理念,创设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由学生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做有效地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结构。 根据学生前概念局限,认为电压表、电流表的连接对电路本身结构不产生影响,设计的这节课的主要流程是: 一、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发现问题,产生惊讶,创设问题情境,主动进入学习角色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欲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本节课首先复习初中测量电阻的原理和方法,由学生画出测电阻的电路图(学生会画出电压表、电流表的两种不同的接法,如图所示),展示学生所画的两种接法的电路图,提问两种接法测电阻有无差异(学生会说:无)对于学生的回答不作评价,由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实验桌上放有电压表、电流表、毫安表各一只,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阻值约为1Ω和10KΩ左右的电阻(当然这两个电阻的阻值没有事先告诉学生),学生根据所画的两种接法分别测出其中一个电阻,然后再用两种接法分别测出另外一个电阻(并要求学生根据电流表的偏转情况正确的选择电流表),通过实验学生会惊讶发现测其中一个电阻时电压表发生明显的变化,测另一个电阻时电流表发生明显的变化,使学生心理经历一次前科学意识与物理规律的强烈碰撞,从而产生问题:1:为什么两种电路图测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同,2:为什么两种电路测其中一个电阻时是电压表发生明显的变化,测另一个电阻时是电流表发生明显的变化。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思维,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激发了学生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的角色。 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的情境下,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建立物理图景 在学生发现问题后要求学生用计算器算出这两个电阻大约是多少,发现当阻值为1Ω左右时,电压表发生明显的变化,当阻值为10KΩ时,电流表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电路结构的分析,得出:在第一个电路图中,电压表具有分流的作用,在第二个电路图中,电流表具有分压的作用,当用两种接法测阻值较小的约为1Ω的电阻时,电流表的分压作用相对比较明显,这时电压表的示数相对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当用两种接法测电阻比较大的阻值约为10KΩ的电阻时,电压表的分流作用相对比较明显,电流表发生相对比较明显的变化,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互学习的教学情景下,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潜能,建立物理图景。 三、利用所建立的物理图景,在“协商”、“会话”的情境下,进行误差分析及减少误差的办法 在“协商”、“会话”的情境下,学生已建立了物理图景,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在实验测量中,是外接法好还是内接法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把问题引向深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协商”、“会话”学生自己得出:在外接情况下电流表测的是电阻和电压表的总电流,由此算出的电阻为R外=U测/I测=UR/(IR+IV)=1/(1/R+1/RV),在内接情况下,电压表测的是电阻与电流表的电压,算出的电阻为R内=(UR+UA)/ IR=R+RV,如果R较小,R《RV R外=1/(1/R+1/RV)=R/(1+R/ RV)≈R,及电压表分流的作用相对来说较小,测电阻的误差较小,这时采用外接法较好,如果R较大 R》RA,R内≈R,及电流表的分压作用相对来说较小,测电阻的误差较小,这时采用内接法较好。 四、强化练习设计,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为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需设计出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强化练习,这类练习应经过精心挑选,即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又要能适应不同的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的认识,实现意义的建构。因此,设计的强化练习为:要用伏安法测定一电阻,阻值约为10Ω,额定电压约为4.5V,可选用的仪器: 电源 干电池1节 ε1=1.5V 蓄电池1组 ε2=6V 直流稳压电源1个(输出电压10V)电压表 V1(1——10V)内阻(10KΩ) V2(0——30V)内阻(30KΩ)电流表 A1(0——0.6A)内阻(0.5Ω) A2(0——3.0A)内阻(0.1Ω)滑动变阻器1个 0——10Ω 开关、导线若干 要求选择规格合适的器件组成正确的电路图 《电阻》这节课,让学生初步体会了改变电流的两种途径,探究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了解电阻大小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定性关系,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初步形成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强化了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并活学活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通过两种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经过实践,效果不错。 一、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教材设计实验,通过讨论来设计电路图,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步骤。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主探究,他们都能积极地实验,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从而落实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二、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科学思维和方法的熏陶。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对自然科学的亲和力等情感态度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心智方面也可得到培养。物理课程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节在实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活动中,学生小组合作比较成功,组内同学能够达到互动的目的,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并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从学生的检测和调查反馈情况来看,就学生的学习这一块的目标基本达到。 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好,遇到公开课这样的场合,有点怯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正。 康争明2010、11 《电阻》教学反思 高 桥 中 学 康 争 明 一、伏安法: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阻的方法 例1有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流表、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你如何测出一个电阻器R的阻值? 解析:(1)按图1所示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2)闭合开关,三次改变R'的值,分别读出两表示数;(3)算出三次R的值,求平均值. 说明:这种方法的优点为: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测量误差.缺点是:因为电压表的分流作用,测量结果偏小. 二.伏阻法:用电压表和已知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测量电阻的方法——在没有电流表时 1. 电压表和定值电阻替代电流表 例2有一个阻值已看不清楚的电阻器R,我们要测出它的阻值,但手边只有一个电池组,一个电压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器R0和几根导线,你有办法测出R的阻值吗?说出你的办法和理由. 解析:(1)如图2所示,将被测电阻R与已知电阻R0串联接入电路,先把电压表并联接在R两端,测出电阻R两端的电压U1. (2)将电压表拆下,与R0并联接入电路测出电阻R0两端的电压U2. (3)求解:由,得. 说明:这种方法利用了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的特点,其优点为:测量较为准确,元件使用较少.缺点为:需要进行两次电压表连接,实验时间加长. 2. 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 例3给你以下器材:一个电源(其电压未知),一个标有“20Ω1.A”的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一个开关,一只电压表,一个待测电阻Rx.请你设计一个能测出Rx电阻值的电路.要求: (1)画出你所设计的电路图(电压表连入电路后位置不可变动). (2)简要写出实验操作步骤. (3)根据你所测出的物理量写出表达式Rx=_____. 解析:(1)电路如图3所示. (2)①如图3所示连接电路,将滑片移到阻值为零的位置,记下电压表示数U1. ②将滑片移到阻值最大位置,记下电压表示数U2. (3)求解: 说明:该方法的优点为:使用电器元件少,连接简单.缺点是:因为电压表的分流作用,测量结果偏小,且不能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三、安阻法:用电流表和已知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测量电阻的方法——在没有电压表时 1. 电流表和定值电阻替代电压表 例4现有电池组、电流表、开关、导线和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0,没有电压表,你如何测出被测电阻的阻值? 解析:(1)如图4所示,将被测电阻R与定值电阻R0并联接入电路,用电流表测通过被测电阻R的电流I1. (2)将电流表拆下,与定值电阻串联接入电路,测出通过定值电阻R0的电流I2; 3. 求解:由I1R=I2R0得 说明:这种方法利用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的特点,其优点为:测量较为准确,元件使用较少.缺点为:需要进行两次电流表连接,实验时间加长. 2.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 例5现有电池组、电流表、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导线及开关,你如何测出被测电阻的阻值? 解析:(1)如图5所示,将被测电阻与变阻器并联接入电路,滑片位于阻值最大位置,先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变阻器电路I1. (2)将电流表拆下,与定值电阻串联接入电路中,测出通过被测电阻的电流I2; (3)求解:因为I2×R=I1×R',所以 说明:该方法中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等效于一个定值电阻,其缺点为:需要进行两次电流表连接,实验时间加长.优点为:测量较为准确,元件使用较少. 方法2:(1)如图5所示连接电路,滑片位于阻值最小的位置,记下电流表示数I1. (2)滑片位于阻值最大的位置,记下电流表示数I2. (3)求解:因为I1×R=I2×(R+R')所以. 说明:这种方法优点为:使用元件少,操作简单;缺点是:不能进行多次测量以减小误差. 实验室中要测量一只阻值约为数百欧的电阻,能提供的器材有: 干电池两节、学生用电压表(量程为0~3V、0~15V)、滑动变阻器(100Ω 2A)以及电阻箱(0~9 999Ω、5A)各一只、开关、导线若干。 请写出你设计的实验方案(用相应的字母表示各个测出的物理量):(1)实验思路;(2)电路图;(3)实验器材;(4)实验步骤; 写出待测电阻Rx的表达式。 这是一道典型的在缺少实验测量器材的情况下进行未知电阻测量的电学特殊测量题。这一类型的题目或是缺少测量电流的电流表,或是缺少测量电压时所需的电压表,那么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我们应该如何去思考,解决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测量未知电阻的一般思维方法: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实验室测量电阻时会选择伏安法测电阻:用电压表测出未知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未知电阻的电流,再应用欧姆定律:R=U/I算出未知电阻的大小。其实在缺少实验测量器材的特殊测量中,我们还是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分析和思考。但我们要充分利用已知电阻R0为测量的转换桥梁:如果没有电流表,我们就让已知电阻R0充当电流表来与未知电阻Rx串联,通过用电压表测量出已知电阻R0的两端的电压从而算出通过已知电阻R0的电流,即为未知电阻的Rx并联,通过用电流表测量出通过已知电阻R0的电流从而算出已知电阻R0两端的电压,即为未知电阻Rx两端的电压。 同学们,下面我就电阻特殊测量的两种情况具体分析: 2 缺少电流表测量未知电阻:(以本题为例) 因为未知电阻值约为数百欧,所以可以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为200Ω充当定值电阻R0,又因为两节干电池充当电源,电压小于等于3V,所以电压表量程选择0~3V,为了实现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还应当在电路中串联滑动变阻器R′,电路图设计如下: 测量过程中,测出R0两端的电压U0,再测量出Rx两端的电压为Ux,利用I=U0/R0算出通过R0的电流I,即为通过Rx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Rx=Ux/I=Ux/(U0/I)=UxI/U0;然后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再测量两组数据,实现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3 缺少电压表测量未知电阻 例 实验室中要测量一只阻值约为20Ω的电阻,能提供的器材有:干电池两节、学生用电流表(量程为0~06A、0~3A)、滑动变阻器(20Ω 2A)和电阻箱(0~9 999Ω 5A)各一只、开关、导线若干。 因为未知电阻值约为20Ω,所以可以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为10Ω充当定值电阻R0,又因为两节干电池充当电源,电压小于等于3V,所以电流表量程选择0~06A,为了实现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还应当在电路中串联滑动变阻器R′,电路图设计如下: 连接好电路图后,将滑动变阻器调节到适当的位置,用电流表测量出通过R0的电流I0,算出R0两端的电压U0=I0R0即为Rx两端的电压。再测量出通过Rx的电流I,运用欧姆定律算出Rx的值Rx=U0/I=I0R0/I;然后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再测量两组数据,实现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电阻的特殊测量中,只要我们抓住测量电阻的一般思维方法,在无法直接测量电流或电压时借助于已知电阻的阻值来解决问题,未知电阻的特殊测量并不特殊。 电流、电压、电阻,是新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五至七章的内容。电流、电压、电阻是电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三个物理量,它们是学习电学其他物理概念的基础,是掌握电学中的物理规律、认识电学中的物理现象所必不可少的知识。这几章的主要内容有:电流的概念和单位,电流表的使用,电压的作用、大小和单位,电压表的使用,电阻的概念、大小决定因素和变阻器。 目前的教学是处在九年级下学期第一轮总复习阶段,对于这三章内容的复习关系到整个电学的复习,能够清晰地掌握好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探究过程: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人类认识电流的过程开始,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猜想———学生设计实验(主要是设计第一幅图,第二幅图一般学生不易设计出)———学生实验并得出数据 2、分析数据:分析数据间代数关系;图像分析数据(从数据看是正比或反比,从图像跟能说明正比反比关系),此过程学生在书中图像画能比较阿訇的说明问题。 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课堂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愉快的学习氛围,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本节采用对比复习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回忆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把电流表、电压表再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观察,引起思维,产生疑问,激发兴趣,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踊跃发言,各抒已见,从而顺利归纳出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循序渐进,突破难点。采用对比复习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学习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有更多的同学参与课堂的讨论。本人力图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过程,增强了自信心,让他们初步体会到“创新”的喜悦,加深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感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对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体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了解决问题过程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认识了课程三维目标要求中的知识,培养了课程三维目标要求中的多种技能,在学习过程体验了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知识应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发现了学生有可挖掘的巨大潜能,教师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课堂上仍然有大部分学生不愿或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疑问大胆提出进行交流,特别是基础差的同学在这方面表现更不能令人满意,这也许跟这部分同学缺乏自信有关。今后将注重培养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一、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入门,电流的概念比较抽象,讲解时学要用形象的身边的事例(如:水流)类比电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电流,掌握电流。 二、对简单的电路连接及画电路图,采用先教方法再让学生探索,然后教师纠错的教学方法,能起以下几方面作用: 1。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避免学生以为学生内容简单而掉以轻心; 4。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三、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电路元件,使学生充分体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简单电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学生活用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 这节课本应是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三种讲授新课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先让学生总读课本,然后根据课本的要求,按照“五步——反思”教学方法和科学探究六个步骤去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边巡视边辅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更正,学生分组实验结束,教师再讲授这节课有关内容及实验过程请注意事项。 第二种方法是教师边讲授新课,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课思路同时进行分组实验。比如教科书P75:设计实验中,怎样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怎样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I?在讲授过程中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分别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教师再次提问那电压表、电流表应该怎样连接?让学生画出电路图,根据电路图即刻动手接实物图……(以下的实验也是在教师的提示下去进行实验) 第三种方法: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将这节课所应讲授的内容全部讲授结束,特别强调下一节物理课到实验室做实验一、实验二时注意事项及应该怎样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以上提及的三种教学方法,我都曾尝试,不同的是第一种教学方法是在普通教室进行授课,第二、三种方法则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采用第一种方法讲授新课时,成绩比较好的几位同学收获非常大、记忆犹新,但对于学习一般的同学则感到难,不和从哪里入手去做实验。第二种方法学生动手时全部在教师的指挥棒指导下进行动手实验,大部分的实验小组都能如期完成实验,但学生在听课过程感到压力大,有手忙脚乱的感觉,实验虽如期完成任务,但课后作业检测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反映,在上课时只能顾及教师所提示怎样做实验的步骤,其他则没有时间去思考、消化。第三种方法,教师先讲授本节课有关内容,并强调了下一节物理实验课应注意事项及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上课时轻松,第二节课到实验室做实验时比较顺利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感觉良好!为此,同一节课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收效却不同。 关键词:电线电缆;导体电阻;影响 中图分类号:TM2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016-01 在诸多电线电缆质量检验项目中,导体电阻是重要检测项目之一。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往往由于忽略某些因素,导致测量结果的偏离。本人通过多年检测实践,总结出以下几个影响测量结果的方面和解决办法,与大家共讨。 一、系统误差 一般情况下,我们檢测的样品的导体电阻都远小于1Ω/m,通常采用双臂电桥和专用的四端测量夹具,再配合试样、标准电阻、检流计、变阻器、电流表、直流电源、连接线、开关、温度计等器材,组合成一个测量系统进行检测。不难看出,检测设备的精度、检定及校准是造成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 如何减少系统误差呢?我们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定或校准,以保证所有设备的精度都能满足检测的需要。使用双臂电桥时,标准电阻与试样间的跨线电阻应明显的既小于标准电阻又小于试样电阻。否则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补偿,如引线补偿,使线圈和引线阻值比例达到足够平衡,使跨线电阻的影响降低到保证电桥准确度符合规定的要求。对夹具的要求是每个电位接点与相应的电流接点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试样截面周长的1.5倍。 二、过程误差 过程误差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方法误差,就是在整个测量过程中,由于方法使用不当,或测量程序出错而导致的误差。GB/T 3048.4-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4部分:导体直流电阻试验》标准中,对导体电阻的检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一)取样。试样制备很重要,这涉及到试样表面处理,电流引入方式,夹具的型式等。基本技术路线是减小绞合导体中因单线表面状况接触电阻的影响,使得每根单线中的分布电流均匀,以提高测量的准确度。截取试样的长度不小于1m,一般夹具之间的距离是1m,两个夹具20cm,所以我们一般取样应在1.4m-1.5m。去除所有导体外层,或只去除测试部分导体外层,不能损伤导体。测量时试样不应弯曲也不应导致试样伸长,这是因为试样的长度和截面积都是影响导体电阻测量准确性的因素。将试样接入电桥前,导体表面应预先清洁,去除表面污秽和油垢及表面的氧化层。对测量大截面的铝导体的导体电阻时,标准中有具体的要求:导体截面积(95-185)mm2,取3米;240mm2及以上,取5米;有争议时导体截面积185mm2及以下,取5米;240mm2及以上,取10米;且电流引入端应用铝压接头(铝鼻子)压接,其电位电极可采用直径约0.1mm2的软铜丝在绕线外紧密缠绕1-2圈后打结,防止松动。 (二)检测。在检测前,试样应在试验环境中要放置一定的时间,以达到全部导体温度与环境平衡。也可将导体试样浸入可以控制的液体槽内(如精密油浴),到少浸入1h后测量。建议检测时由一人测量,并且要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检测,使得检测前后的温度变化不大于1度。可以对电线电缆的电阻值尽可能估计准确也可以参考标准相对应的规格型号的导体电阻要求值作为预设值,以减少检测用时间。这样可以减小试样发热或人体散热导致房间温度升高引起的误差。在测量小电阻时(小于0.1Ω),我们可以采用电流换向法,分别读取一个正向读数和反向读数,取算术平均值。这里的换向,并不是把电缆两端调换一下,而是只调换电流输入端子,电缆连接并不动。在满足试验系统灵敏度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较小的测试电流,因为大电流容易使导体快速升温,导致测量误差。 三、环境误差 标准对于导体电阻测量时外部环境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我们应有效控制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测该参数允许波动范围内,也就是检测过程中,只能在1℃的范围内波动。GB/T3048.4-2007标准中规定,型式试验时温度应在(15-25)℃范围内,例行试验时温度应在(5-35)℃范围内,空气湿度不大于85%RH,下限没做要求。因此,选择实验室时,首先应选择恒温恒湿室,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那么我们要考虑空气流动度较小,相对封闭,湿度不易过大的房间。对于温度控制设备的要求就必须高,建议采用调频双温空调。温度计的精确度要达到要求,标准规定其能精确读取到0.1℃,而且所使用的温度计必须定期进行计量检定或校准。温度计应放置在距离地面不小于1m,距离墙面不小于10cm,距离试样不大于1m且大致与试样同一高度的区间内。试样在实验室放置时间不少于16小时,以保证试样温度和试验环境温度的一致,避免热辐射和空气对流的影响。 四、人为误差 导体电阻试验的检测人员应通过相关标准的培训,并经考试合格,持有检验员证方可进行检测。检验人员应对相关的标准有深刻的认识,能够熟练掌握导体电阻测量的作业指导书,在读数时应认真细致,尽量避免人为误差。必要时,我们可以采取多人比对的方式来确定导体电阻测量值。电阻测量值应按GB/T 3956-2008规定的公式和系数校正到20℃下1km长度的数值。计算结果首先应符合有效数字位数的运算法则,更重要的还应取决于测量系统的误差,并不能仅按产品标准来确定。 在GB/T3048.1-2007标准中指出,我们按标准要求进行检测,其目的是使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使试样在实施试验前和试验中,因环境条件引起的性能变化,能被限制在确定的和一致的条件范围内。误差是肯定存在的,只要我们充分考虑到以上几个方面,尽量把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使测量值更接近真值。 参考文献: [1]GB/T 3956-2008《电缆的导体》 [2]GB/T 3048.1-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1部分:总则》 [3]GB/T 3048.4-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4部分:导体直流电阻试验》 [4]万树德《电力电缆及其检测技术(二)》 【电阻的测量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12-28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09-09 测量的教学反思10-02 电阻教案07-12 电阻焊标准10-31 电流电压电阻知识总结11-20 高温电阻炉发展现状10-14 用水测量时间课后反思范文09-22 观察和测量的教学设计06-15教学设计: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篇4
电阻的测量教学反思 篇5
《电阻》教学反思 篇6
测量电阻的几种方法 篇7
例谈电阻特殊测量中的思维方法 篇8
电流电压电阻教学反思 篇9
电阻的测量教学反思 篇10
电阻的测量教学反思 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