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汉朝的历史典故
然而,到了公元前167年5月,西汉文帝刘恒却突然发布了废除肉刑的诏书:“今人有过……朕甚怜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史记·文帝本纪》)
让人惊讶的是,促成汉文帝废除肉刑这一历史重大决策的,竟然是一位年龄只有十几岁的民间小姑娘。她的名字叫缇萦。
《汉书·刑法志》里记载这样一个案例。汉文帝时有一个叫淳于意的人,曾任齐太仓令,为官清廉,后辞职研究医术,到处游历给人治病。有一次在为一个贵妇人治疗时,因贵妇病入膏肓,病重去世,他遭到了诬陷。昏庸的官吏判他有罪,须受肉刑。由于淳于意曾当过官,所以应当被押送长安受刑。与家人临别之时,淳于意眼望哭成一团的五个女儿,不禁悲从中来,喟然长叹:“哎!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紧急事情,一个有用的也没有!”听到父亲讲这些话,女儿们更是痛哭不止。
这时,淳于意最小的女儿缇萦走上前来:“父亲,孩儿虽是女流之辈,如今也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我要和父亲一起去长安,上书皇上,替您洗辩冤屈。”淳于意没有想到小女儿竟如此勇敢,心中感到很有些宽慰,但从齐地到长安路途艰险,所以坚决不同意。缇萦以死相求,差解怕闹出人命来,只好带她前往。
经过一路艰难跋涉,父女俩终于到了长安。缇萦怀着对父亲的无比挚爱,和对千万受刑者的深切同情,请人代拟奏章,并冲破种种阻碍,大胆上书汉文帝陈述冤情:“我的父亲曾是齐地的一个小官吏,有清廉的好名声,现在不慎犯了事,按律当受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被砍去了脚,就成了残废;被割去了鼻子,就不能再安上,即使他们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情愿做官府的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当时官府中的奴婢生活是相当凄惨的,她们日夜劳作没有丝毫人身自由,和囚徒没什么两样。缇萦为父亲免遭酷刑的这种千里迢迢冒死上书的胆识孝心,和这种甘为奴婢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宽仁贤德、爱民恤民的汉文帝。同时,汉文帝也充分认识到,继续沿用秦代的肉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不利于政权的稳固。于是,他下令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罚,也没有让缇萦去当奴婢,并在第二天就下令废除汉代初年还保留的黥(刺面涂墨)、劓(割鼻)、刖(砍断脚趾)三种肉刑,责成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等负责修改刑律。
同年,新的刑律修成并颁行天下。新刑律规定:黥刑,改为递去头发,以铁束颈服刑四年;劓刑,改为打三百板子;斩左趾,改为打五百板子;对于那些犯斩右趾以及杀人自首、官吏贪赃枉法、监守自盗等罪,于判刑之后又犯笞刑罪者,一律弃市处死;而对于判处其它各等徒刑,在一定年限内无逃亡等行为的,则可相应递减刑罪,直至释放免刑为庶人。史书称,从此以后社会“风气笃厚,禁网疏阔,刑罚大省”,以至一年之中仅“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焉。”(《资治通鉴·汉纪》)
汉文帝废除肉刑,既顺应了民心,又为农业生产保全了更多的劳动力,有利于自身的统治,合乎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少女缇萦为救父不畏艰难和强权,勇敢地上书皇帝,又为汉文帝废除肉刑提供了契机,最终促成了肉刑的废止。缇萦上书救父的事迹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东汉着名史学家班固曾由衷地赞叹道:“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还有人写诗赞扬缇萦:“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一、源于上古
根据《述异记》中记载, 上古时期蚩尤民族头上长着长而尖的犄角, 耳鬓两旁长着剑戟。他们在与黄帝打仗时就会用头上长长的犄角抵人, 进而让敌人难以招架及防御。这种以角抵人, 人莫能御的作战方式成为了摔跤的最早起源, 有着非常广的流行范围, 后又被称作角试。在管子《七法篇》中对其有着详细的记载, 每到春秋时期都会有身强体壮的人士汇聚在一个广场上进行角抵技艺的较量, 这被称作春秋角试。延续到了秦代被称作角抵。根据《事物记源》中的记载, 在战国时期还专设有武场, 并以角抵作为娱乐的重要形式之一。秦代的角抵运动开始进入到宫廷时, 是记载于《礼记·月令》篇中:“天子命将帅讲武习角觝。”秦汉时期的相扑运动没有被列为一种体育项目, 而将其列入百戏中的一种。在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各诸侯国相互争斗, 这就出现了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而开展的武术运动, 而角抵便成为其中的重要斗争或训练形式。到了秦代, 正式将角力活动更名为角抵, 并在民间及宫廷广为流行。秦二世时期, 更是将角抵活动与优俳放在一起, 这足以说明该项运动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汉代的角抵戏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代表及统称, 且它与商周时期的社乐、春秋战国时期的讲武之礼有着直接的关系, 是当时宫廷运作及以军乐为主的尚武精神的较早的戏剧样式。角抵极大地保留了社乐的民众参与及广场性的重要特征, 并传递着先秦时期的社祭、摊仪中壮丽的艺术特征。
在汉朝, 已经将角抵戏引入进了宫廷之中, 汉朝时期的统治者已经将角抵运动作为宫廷一项重要的娱乐内容或项目。当时的统治阶级还广泛搜集民间的舞蹈、音乐等, 用来祭祀、宴请中的娱乐观赏。当时的八方乐舞齐聚咸阳城, 非常热闹。秦朝统治者还为此专门设立了乐府, 并出现了“后宫列女万余人, 气冲于天”壮丽景象, 同时还非常推崇角抵之戏的表演。汉朝时期, 郡县兵器都汇聚于都城咸阳, 销为钟鐻, 讲武之礼, 并罢为角抵。可见, 当时非常提倡徒手搏斗的角抵活动, 并开创了角抵戏活动的先河[2]127—129。后来, 两人角力的娱乐项目或比赛, 逐步演变为一种表演性质的杂技艺术活动。同时, 正是由于角抵活动用于表演及娱乐, 使得该活动成为了当时统治者进行娱乐的重要形式与途径。据《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角抵, 出奇戏, 多聚观看者, 漫衍鱼龙。”这里就形容了角抵运动表演的场景, 当时观看者非常多, 出现了大规模的表演活动,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角抵运动的盛行。到了元帝时期, 因国势的衰微、税负的增重, 人们不堪忍受, 角抵以其供帝王淫乐备受质疑, 到了汉元帝时期正式被废除。但是, 到了东汉和帝时又重新流行, 并成为了接待外藩重要的礼仪项目。同时, 在规格及地位上与前朝相比有了较大的提升, 并增加了杂技、戏舞等内容。
二、兴于汉代
春秋战国时期, 角抵逐渐演变为选拔格斗英勇人才的“角试”, 《管子》记载说当时的齐国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全国范围内的“角试”, 目的在于为军队选拔出手不凡、武艺高强的英雄豪杰, 角试时“举之如飞鸟, 动之如雷电……, 莫当其前, 莫害其后……, 莫敢禁固”。秦灭六国之后, 据《历代兵制》载:“秦始皇并天下……郡县之兵器, 聚之咸阳, 销为钟鐻, 讲武之礼, 罢为‘角抵’。”可见, 角抵戏是在秦始皇加强其政治统治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也因之逐渐沦为一种专供娱乐的表演性节目。汉代的角抵活动是一种在宫廷及民间重要的娱乐活动, 其一般都盛行于节假日期间, 且大都集中在春夏季节进行表演。角抵活动的场地非常广泛, 可以在宫廷、军营等地方进行表演和竞技, 分布范围相当广泛。根据典籍记载:“汉统天下, 罢讲武礼, 为角抵。”[3]61—62由于汉朝的统治阶级担心民众造反, 于是便罢武礼、息兵事, 把角抵变成了一种寻欢作乐的游戏节目。汉代是角抵活动的发展与繁荣时期, 这不但有玩物丧志的统治者, 还有诸多王公贵族都非常热爱该项活动。角抵作为一种包容广泛的戏剧总称, 有包含诸如相扑、摔跤之类的武术表演, 而在汉代主要是中国戏剧代表性的统称。汉代的角抵活动, 大都保存了“社乐”特征, 并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当时的角抵活动的内涵主要为“赛”, 其是“塞祷”的意思, 更是竞争意识的培养, 是个人、团体、乡党, 甚至是国家竞争意识培养的重要形式[4]7—8。
西汉时期, 角抵戏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伴随着汉朝的崛起, 同时还有战争的需要及统治阶级的个人喜好, 一方面, 汉朝统治者在军队中专门设立了角抵场, 用于专门训练士兵, 提高士兵的身体基本素质, 增强士兵的对敌作战能力。比如南阳邓州曾出土了一块汉代时期以三人互相搏斗为主题的“角抵”画像砖, 突出了角抵格斗的惊险场景和武将的高超技艺。在该幅画像中, 画面中间之人身披坚实铠甲, 腰佩精美长剑, 目光炯炯有神, 但见他成右仆步姿势站立, 左臂屈肘并稍高于肩, 右臂微斜并向下直伸, 推掌于体前, 将前来挑战的左侧武士击倒, 同时又及时转身防御右侧来袭的武士, 这凸显了角力的灵活性及技巧性。画面中, 左边的武士身着宽袖长衣, 下身有长裤束腰, 装束很是符合表演的要求。由于当场被中间的武士击倒而站立不稳, 连随身携带的佩剑也掉落在地上, 非常形象逼真。画面右边的武士也卷裤束腰, 脚尖点地, 急速地向中间的武士飞奔而来, 似乎想要来个偷袭。整幅画面生动有趣, 妙趣横生, 生动地展现了汉朝角抵运动的情形。在河南郑州还出土了一块人与猛兽进行角抵画像[5]13—15。在画像正前方有一头硕大的公牛前腿有力张开, 试图用尖锐的牛角刺杀站在正前方的勇士, 这为勇士身着短衣, 下穿肥裤, 一手死死按住牛角, 用尽全力抵住公牛的凌厉气势, 整个动作潇洒稳健, 充满着英勇的气氛。整幅画像生动自然地描述了汉代人与兽之间开展角抵格斗的情形。另一方面, 汉朝皇室在角抵中加入夷乐、杂技、歌舞等元素, 以向臣民和外使展现国家的实力。据《汉书·武帝本纪》载, “元封三年 (前108) 春, 作角戏, 三百里内皆观”, 又记载说:“元封六年 (前105) 夏, 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这两次盛会都是在汉武帝时期由汉代皇室直接举办的, 规模宏大, 气势轩昂。也正是自这个时期起, “角抵”开始列为接待外藩所举办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
三、几经演变
由于中国古代生产力状况, 古代的体育项目基本上都起源于祭祀或生产等方面的仪式, 相扑就是起源于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吴兴杂记》中就曾记载, 唐朝时期的中元节, 就会举办相扑比赛, 以避瘴气。这里的瘴气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其实是一种农闲时的娱乐活动。相扑运动从产生时的娱乐表演功能, 逐步走向军事训练和强身健体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相扑运动从西汉中期到五代末年, 除了汉元帝时期遭到废除外, 一直都受到宫廷的喜爱, 并且该项活动还流行于军队中, 以供士兵训练或娱乐。角抵活动的荣誉感及竞争意识来源于先秦时期的饮射礼及讲武戏之中, 并经过长时期的薪尽火传, 最终出现在后世的庆典和节会中, 其将各项歌舞及杂艺结合在一起, 并形成了广场演出的重要艺术精神。汉代提倡角抵活动, 在文艺史开创了角抵百戏的先河, 直到今天还在进行。后来角抵这种游戏还包括了各种技艺的综合性表演, 即有统治者的“方为角抵俳优之观”。可见, 汉代的角抵活动在朝野都非常盛行。
参考文献
[1]路志峻, 张有.中国角抵戏的本体发展与历史演进[J].敦煌研究, 2008 (4) .
[2]刘萍萍, 范娜娜.浅谈相扑的来源和发展[J].潍坊学院学报, 2005 (2) .
[3]蒲剑.从角抵到百戏[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5 (5) .
[4]林友彪.伐鼓鱼龙杂, 撞钟角抵陈——汉代角抵考[J].武术科学, 2011 (11) .
据史料记载,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他父亲刘钦时任济阳县令。刘秀出生的时代是一个矛盾丛生、动荡不安的时代,9岁时,父亲去世,刘秀兄妹成了孤儿,生活无着,只好回到祖籍枣阳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刘良抚养。“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
在枣阳白水村,刘秀生活了近。在那里,他同族人、乡亲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相亲相助,“乐施爱人”,“勤于稼穑”;他还善于经营,每年夏、秋大忙以后,他便利用农闲时间,赶着毛驴把谷物等农产品运往新野、南阳销售,增加收益。王莽天凤年间,刘秀到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求学,进入太学,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专门攻读《尚书》。但他绝不固守一经,而是通览博学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22岁)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卒,年仅24岁(虚岁)。
说起来,汉灵帝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完全是一个意外的幸运。刚刚死去的汉桓帝没有儿子。他的窦皇后及其父亲窦武,决定在皇族中选一个继承人。他们看上了刘宏,因为刘宏的曾祖父是河间王刘开,父亲解渎亭侯刘苌与桓帝刘志是堂兄弟,刘宏是桓帝的亲堂侄。但这些亲戚关系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刘宏年纪小,当时还是个只有12岁的孩子。
原来,从汉章帝开始,东汉的统治就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外戚专权,在西汉就已经很普遍了,最后就是外戚王莽取代了西汉,建立了新朝。因此到了东汉,皇帝们就对外戚掌权很是忌惮,但是,东汉自章帝以下的诸帝都是少年登基,年幼不能理政,只能靠皇太后临朝称制,太后自然会想到依靠娘家的人,于是就带来外戚的专权。可皇帝总会长大的,汉灵帝刘宏不甘心大权一直在外戚手中,而外戚专权却使得朝中大臣大多拥护他们,皇帝就只能依靠身边亲信的宦官来剪除外戚,其结果就是外戚倒台,宦官主政。等到下一届皇帝即位,这样的循环就再来一遍。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他们都不是按政府正常途径选拔官员,一旦掌权,往往结党营私,横征暴敛。于是东汉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走向灭亡。对于外戚来说,只有皇帝登基的时候年纪很小,太后称制才名正言顺,他们才能得到专权的机会,而东汉诸帝又往往早亡,没有子嗣,所以他们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都愿意选小孩子,以便于控制。12岁的刘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推上皇位的。
汉灵帝虽然登上了皇位,但十几岁的小孩什么都不懂,自然得由窦太后执政。窦太后的父亲窦武被封为闻喜侯;其子窦机为渭阳侯,位拜侍中;其兄子窦绍为鄠侯,迁步兵校尉;窦靖为西乡侯,位拜侍中,掌管羽林左骑。窦氏一家权倾朝廷内外,十分显贵。一轮新的循环又开始了。
但是,这时的情况稍稍有了些变化。外戚和宦官相继专权,把持朝政,朝廷中那些按照“察举”等正当程序选拔出来的官员,自然十分不满。此外,东汉朝廷很重视儒学教育,在首都洛阳的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竟能达到三万人之多。这些人聚集在京师,干预舆论,影响政治的力量十分可观,他们和朝中正直的士大夫联合在一起,以“清议”为武器,已经成为了独立于外戚和宦官之外的又一股政治力量。他们对外戚和宦官的抵制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戴,使得皇帝有时也不得不屈从。汉桓帝时,就曾迫于太学生的诣阙请愿,不得不把因为得罪宦官而遭受处罚的官员赦免。但宦官们对此岂肯善罢甘休,就诬陷他们结党谤讪朝廷,惑乱风俗。于是汉桓帝下令逮捕“党人”,并列出名单公告天下,凡属“党人”,一律禁锢终身,不得做官并出游。这件事就被称为“党锢之祸”。只是朝廷虽然把这些人宣布为罪人,但他们在民间依然有很高威望,连朝廷中的高官,也有不少同情他们的,窦太后的父亲窦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窦武虽然也是外戚,但却和这些清流士大夫关系不错,曾经在党锢之祸后为“党人”请求过赦免。现在灵帝即位,窦太后临朝,朝廷大权已经在他的手里了,他就把那些被禁锢的名士又召来做官,并和一向反对宦官的大臣陈蕃联合起来,打算诛灭宦官。这时,大宦官曹节被封为长安乡侯,暂时受到压制,但通过灵帝乳母和太后的身边宫女,向窦太后献殷勤,又取得了窦太后的信任。结果,窦太后对窦武和陈蕃的密谋一直犹豫不决,反反复复。最后,这件事情被被宦官得知,就激起一场大事变来。
建宁元年(168年)九月初七日,宦官发动了宫廷政变,先把汉灵帝和窦太后挟持在他们手里,夺取了玉玺,又派人去逮捕窦武等人。后来就宣布窦武和陈蕃谋反,把他们杀掉了,那些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清流士大夫,自然又被统统罢免,朝廷大权,再一次到了宦官手里。
汉灵帝刚刚当上皇帝,就碰上了这么一场政变。他只是十来岁的小孩子,又来自外藩,从没有生活在皇宫,哪里能明白这士大夫和宦官的斗争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宦官曹节等指控“党人”图谋不轨的时候,小皇帝还不知道“不轨”是什么意思。不过他看到周围人头纷纷落地,也觉得挺害怕的,从此甘愿把大权交到宦官手中。他周围的张让,赵忠等十名宦官,都曾担任中常侍,封为列侯,号称“十常侍”。这些宦官本是在皇帝身边的伺候之人,见皇帝年幼,也甘愿给他寻找各种新鲜玩法,好让他寻欢作乐,不理国事,方便自己弄权。汉灵帝见这些宦官如此知心知意,就更加宠幸他们了,有一次竟然说:“张常侍是我爹,赵常侍是我妈。”
宦官们作了皇帝的“爹妈”,从此大权在握,其父兄子弟、姻亲宾客遍布天下,专横跋扈,贪婪放纵,大肆抢掠财物,损害百姓。甚至连他们造的宅第,都模仿宫室的样子。他们怕灵帝登台看到,就骗他说:“天子不应该登高。天子登高,百姓就会失散。”灵帝对宦官言听计从,从此就不敢再登台榭。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情感态度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策略 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
五、课堂难点解决措施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学为主,可以自己下去找些资料
教师引导辅助学生掌握重难点 六、教学过程
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及导学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和名诗古句,引起学生感官上的刺激 教学过程 配乐诗朗诵《沁园春 雪》导学 教师活动 书写板书
导学案
(一)文景之治:?
阅读课本67和68页,完成以下任务:
1、背景:西汉初年,社会状况如何
西汉初年,经济 ,到处一片 景象。?
2、措施:汉高祖、和 ?吸取了 教训,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 变西汉初年的状况
①减轻 。②注重发展 。?
3、表现:“文景之治” 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文帝、景帝分别 采取了哪些措施促使了此局面的形成
①奖励 。②提倡 。③重视 。?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阅读课本68和69页,完成以下任务:
1、措施:(1)政治上:为加强 ,武帝接受 的建议,下令允许 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 ?。?
(2)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含义是 。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 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 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西汉(前2—8年12月),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秦朝灭亡后,经过楚汉相争,刘邦击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秦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被秦末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空前繁荣,史称“文景之治”。汉武帝继位后进行改革以此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中朝、刺史制度、盐铁官营等,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对外则开创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的辽阔疆域;又打通河西走廊设立四郡,开辟了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拓展了对外交往。另外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开创察举制、创立太学等亦影响深远。汉昭帝继位后,沿袭武帝晚年息兵养民的国策,恢复武帝时期损耗的国力。汉宣帝时,对外降服匈奴并设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对内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开创“孝宣之治”。公元8年12月,王莽篡权称帝,西汉灭亡。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
历史之西汉定都:
汜水之阳的定陶,只是刘邦即帝位的临时地点,汉的国都原在栎阳。楚汉战争结束后,关东广大地区都统一在汉王朝之下,若仍在栎阳建都就不妥。于是高帝五年(前202年)五月,刘邦本来想定都洛阳。但仅仅一个月,有前往陇西戍边的齐人娄敬,路过洛阳时求见刘邦。他向刘邦指出:应定都关中。娄敬详细地分析了将国都定关中的好处。他指出:洛阳附近“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而关中不仅地势险要,物产丰富,“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而且宜于对广大的关东地区进行控制:“阴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的分析,使刘邦下定决心,立即拜娄敬为奉春君,赐姓刘氏,当天即下令定都关中。
刘邦车驾由洛阳入居关中。开始仍在栎阳旧都“治栎阳宫”,同时命少府阳城延在原秦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乡建筑新宫,至高帝七年(前2)二月,始具规模,首都从栎阳迁往长安。从此以后,长安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以后的事实证明,西汉迁都关中的措施是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的。再加上西安靠近长城,有利于抵御匈奴和开拓疆域,并且由于关外各诸侯势力狼牙交错,定都关中也有利于控制天下,因此,西汉定都关中是正确的。
东汉时期,长安依然为西京,所以,两汉期间,长安一直作为都城存在。
历史之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
与民休息也就是历史上常说的“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班固说:“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无为而治汉高祖称帝后,有鉴于秦亡经验,遂在政策上采取道家“黄老治术”、“无为而治”的理念。首先,采取“郡国制”,郡县和封国并存,在中央实行与秦朝相同的郡县制,地方实行分封制。皇帝分封侯国和王国,其中侯国只享有封地内的税收无军事和行政权并受郡的管辖,而王国则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另外,对内注意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为恢复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对外则和亲匈奴,维持边区和平。汉朝这一系列政策大体维持了一时和平,但亦引致一系列问题,对内的轻徭薄赋政策,令地方上一些豪强势力日大,形成土地兼并;对外则匈奴侵略日频,威胁边区和平。
在执行这些政策之余,汉高祖也对在楚汉相争中有大功的异姓诸侯王们起了猜忌之心。韩信就是在这时候被萧何用计被吕后处死,随后彭越、英布等人也相继被铲除。异姓诸侯王几乎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刘姓诸侯王。刘邦在白马之盟上对众人说了一句话:“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尹赏最初在巨鹿郡中担任小吏,因其为官明察清廉,而升任楼烦县长。尹赏后来被举荐为秀才,担任粟邑县令。左冯翊薛宣上奏说尹赏有处理繁重难办事务的能力,于是尹赏被调任为频阳县令,后因用刑使罪犯致残而免官。后受御史推荐担任郑县县令。
长安除贼
永始、元延年间,汉成帝懈怠朝政,外戚骄横放肆,红阳长仲兄弟串通游侠,收纳亡命之徒。而北地的大豪客浩商等图报私怨,杀害义渠县长及其妻子儿女共六人,并往来于长安城中。丞相、御史派遣属吏追寻贼党,朝廷也下诏书命令捕捉,很久才将其捕获。长安城中盗贼奸民极多,里巷中的游荡少年合伙杀害官吏,有的还接受贿赂替人报仇,他们做红、黑、白三色弹丸每人摸取,得到红色弹丸的去杀害武吏,得到黑色弹丸的去杀害文吏,得到白色弹丸的则为遇难的同党治理丧事;一时间城里乌烟四起,盗贼们路劫行人,大街上死尸挡道。满城中鼓声不绝。
尹赏以三辅高第的身份被选拔临时担任长安县令,并得到特权可以随机从事。尹赏到任后,便修建长安监狱,他命令向地下打出许多深洞,各深数丈,取出的土则在四周垒起土郭,然后用大石头盖在洞口之上,并称这些洞为“虎穴”。 完工之后,他就部署户曹、属吏,以及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等下属,让他们分别举报长安城中各处的轻薄少年和不服管教的恶劣子弟,对役本地户口的商贩工匠,而身着危险服装如披镗甲着臂衣,手持刀箭兵刃的,也悉数查记,共得数百人。
例题解析: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族提出“和亲”,符合下列哪种情况()A.汉朝同意和亲是被迫的 B.和亲对汉而言是屈辱的 C.和亲是汉以求暂时避免匈奴骚扰 D.和亲是汉匈民族间的和睦相处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认识能力。此题的解答,首先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历史情况是:公元前一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并同汉朝订立了友好盟约。到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提出和亲请求,宫女王昭君也是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可见这次和亲汉朝不是被迫的,当然也就不存在屈辱而言,A、B两项说法错误。汉初和亲是为了暂时避免匈奴的骚扰,而昭君和亲双方是自愿的,且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D 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A.可汗 B.单于 C.赞普 D.大王
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 D.逐渐有了农耕
3.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打击了外族入侵
4.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为()A.汉武帝 B.汉高祖 C.冒顿单于 D.呼韩邪单于
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7.汉武帝派兵从匈奴手中夺取了()A.河套地区 B.河西走廊地区 C.漠北地区
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8.下列对秦汉时期匈奴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当时还不是中国境内的民族。B.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C.对秦汉北部郡县的侵扰,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D.匈奴族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北方的发展。9.下列对西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战争。B.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C.是西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D.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10.西汉宫女王昭君前往匈奴和亲的原因是()A.不满西汉宫廷的黑暗而前往的。B.西汉皇帝为图边界安宁而强迫她的。C.匈奴军队在同西汉战争中抢去的。D.为了促进汉匈两族友好相处而自愿的。
11.下列几个历史事件,发生在西汉时期的是()A.大秦遣使来汉 B.班超出使西域 C.张骞出使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12.阅读材料
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
③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13.阅读材料:
材料一:“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视见高”——董必武《谒昭君墓》
材料二:“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胡”是指谁?当时他们的首领是谁?
②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以后的情况?
③结合的诗句,你能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吗?
④昭君出塞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14.你能比较汉初和亲与昭君出塞和亲的异同点吗?
15.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16.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A 6.D 7.D 8.A 9.B 10.D 11.C 12.①霍去病。②为国忘私的高贵品质。③匈奴从此再不能与西汉抗衡。13.①匈奴.呼韩耶单于。②昭君出塞。
③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14.目的相同:都是通过和亲政策换取汉匈两族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不同点:汉初和亲是被迫的,具有屈辱性,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和亲是主动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它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15.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贡献,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主要内容有:匈奴的崛起与蒙古草原的统一;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匈奴自战国时兴起历经秦汉,本民族的统一强大及与中原地区的和战变迁;两汉时国力的变化及对匈奴政策的不断调整;“战”与“和”两种方式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本课的学习将向学生进一步阐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二、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两汉与匈奴的民族关系。我主要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从较多图片、小故事、视频等资料入手,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科学性,更要注重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因为初一年级的学生,尚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但好奇心驱使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但是他们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本课涉及民族问题较多,所以更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认识匈奴在开发边疆中的作用及汉匈关系。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史实,分析漠北大战的影响。掌握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3、通过认识昭君的贡献与品质,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4、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初步认识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认识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参观历史陈列室的方法,情景体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生欣赏视频《我们依旧血脉相连》,后教师朗诵。
【设计意图】利用歌曲及视频相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为以下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打好基础。
(二)整体感知
以参观历史陈列室(汉匈历史藏品区)为线索,陈列室的藏品为:一件鸣镝、一封国书、一座石雕和一把琵琶,把本课内容整合为:
一声鸣镝,唤醒了一个民族—匈奴崛起; 一封国书,羞辱了一个王朝—无奈和亲; 一座石雕,铭刻了一段铁血—大破匈奴; 一把琵琶,弹出了一片和平—昭君出塞;
(三)讲授新课
1、请出第一件藏品:鸣镝。一声鸣镝,唤醒了一个民族—
匈奴崛起
(1)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看视频,提高学生兴趣。(2)一代枭雄
【设计意图】以填发明者档案的方式来识记,激发学生求知欲。(3)一统草原(4)漫话发展
【设计意图】让学生合作完成,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出匈奴进入鼎盛时期,一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2、请出第二件藏品:一封国书。一封国书,羞辱了一个王朝—无奈和亲
出示冒顿单于给吕后的一封国书,得出这封国书对西汉来说是屈辱的,并寻找原因。
(1)追根溯源
【设计意图】出示两则材料,得出原因:汉初经济萧条,实行屈辱的和亲。
(2)力量对比图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匈奴实力强大,西汉国力衰微。所以实行屈辱的和亲政策。
一封国书,羞辱了一个王朝——无奈和亲因强而战力量对比因弱而和
3、参观藏品三:石雕(马踏匈奴)。一座石雕,铭刻了一段铁血—大破匈奴
(1)剑锋直指
【设计意图】出示汉武帝的挑战书,让学生质疑,得出国力强盛所以向匈奴发起挑战。
(2)追忆历史
【设计意图】回忆汉武帝国力增强的措施,以这是便理解汉武帝反击匈奴的物质条件。
(3)力量对比
一座石雕,铭刻了一段铁血——大破匈奴背水一战国力衰弱主动出击力量对比国力强盛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历史胜利的天枰倾向汉朝,原因汉武帝国力强盛。
(4)细说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加深记忆。
(5)风云际会
【设计意图】讲解卫青、霍去病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的情操。播放音乐配备诗朗诵渲染气氛。
4、继续参观第四件藏品:一把琵琶。一把琵琶,弹出了一片和平—昭君出塞
播放昭君出塞的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基本史实。
(1)一把琵琶
【设计意图】出示昭君出塞基本史实,加深记忆。(2)力量对比
一曲琵琶,弹出了一片和平——昭君出塞主动和亲呼韩邪单于国力衰弱赞国同力和强亲盛力量对比
(3)和亲之论
【设计意图】汉初时期的和亲与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讨论激发积极性,得出结论。
(4)再议和亲
【设计意图】出示史料对昭君出塞的作用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昭君出塞历史意义的认识。
同时配音乐师讲解后人对昭君的评价,加深学生的认识。
5、颗粒归仓
回忆本课参观陈列室的收获,认识到无论是战是和和平与交往始终是秦统历冒汉一史颗—顿之了发
粒单际蒙展
归奴的西草汉主流
初。
仓于古匈—和原汉卫—战汉呼武时派帝匈奴霍青去病漠北——在—役中大元韩请帝期汉破期于汉,武匈,元战奴帝匈奴时单。—和昭君—亲出—,塞—邪求和帝
6、各抒己见
对于汉武帝和王昭君历史上这两个“一刚一柔”的人物,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你更欣赏谁的做法?说说你赞赏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发言增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战”与“和”两种方式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7、追踪觅影
【设计意图】视频播放匈奴对欧洲的影响,教师讲解匈奴的去向,并得出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伟大的历史。
8、情感升华
与“刘姓”有关的历史典故
刘姓历来英才辈出,在我国历史上上演了许多威武雄壮的“活剧”,因此产生了许多有名的历史典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长期以来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们已经说过的因刘姓产生的“运筹帷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典故,都为后来的人们在政治、军事和应对世事变化上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另外还有许多典故也同样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财富,下面仅举几例:
楚河汉界
爱好象棋的都知道,中国象棋棋盘上有“楚河汉界”,这便是由一个有名的历史典故而来。 公元前2夏,项羽在彭城大败汉军,刘邦退到荥阳,楚军追至荥阳,之后两军互相攻伐长两年之久。楚军对荥阳加紧围攻,刘邦逃至成皋。项羽攻破成皋,刘邦北渡黄河,得到韩信的援助,势力又壮大起来,决定采取深沟高垒和项羽打持久战,以消耗楚军兵力。项羽率兵东进开封、商丘一带作战,刘邦复取成皋。项羽急忙从商丘回师,刘邦闭城不出。
此后不久,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在荥阳同项羽相持,一路由韩信率领,抄楚军后路。公元前2秋,楚军粮尽,形势促使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楚河汉界”,后来被人们用于象棋的棋制,极富理念价值,为人们审时度势采取对策提供了借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载,项羽大军进驻鸿门后,有人告诉项羽说沛公刘邦要在关中称王。刘邦为平息这场**,和谋士张良到鸿门向项羽谢罪。项羽设宴待之。席间,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可项羽不理睬。于是,范增叫来项羽的兄弟项庄说:“你进去假装舞剑助兴,找机会杀了沛公。”项庄进屋,拔出剑在沛公面前起舞。
项羽的族叔、张良的故友项伯看出了项庄的意图,为保护刘邦,拔剑与项庄对舞。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此情心里着急,出去找到刘邦的部将樊哙说:“沛公现在很危险,项庄表面上舞剑助兴,实际上想杀沛公。”樊哙强行进帐,怒视项羽,指责他听信谣言,要杀有功之臣。
过了一会儿,刘邦乘上厕所的机会逃回了自己的军营。这则成语故事比喻表面上用正当理由掩盖,实际上却别有用心,启示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防上当。
桃园结义
《三国演义》第一回说,刘焉出榜招募义兵,刘备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刘备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正饮间,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玄德见其长相不俗,邀他同坐,其人曰:“吾姓关名羽……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三人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从此结为生死兄弟,后来同心协力,誓成大业,至死不渝,为后人留下以义结友的典范,世代效法。
三顾茅庐
曹操击败刘备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若得此人帮助,可得天下。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恰遇诸葛亮出游未回。几天后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去。诸葛亮的弟弟说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过了新年,刘备选个好日子,又去隆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之策。诸葛亮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刘备三顾茅庐请得了诸葛亮。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后来诸葛亮做了刘备的军师,帮了刘备的大忙,于是后人引用这一典故来形容虚心求才的渴望和诚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立下很大功劳,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认为功大才高的韩信最危险。
韩信感叹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他,改封淮阴侯。被削去了王位的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他在长安响应。 陈稀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吕后想把他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擒住。吕后将其残忍地杀害。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后来被用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有关汉朝的历史典故】推荐阅读:
初一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07-27
有关感恩的历史小故事09-20
有关七年级历史期末试题12-06
学习有关的成语05-28
有关春天的谚语06-07
食疗有关的论文07-14
幸福有关的作文07-16
有关自律的名言07-16
有关老师的诗句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