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精选7篇)
自学题:
1.查阅资料,了解杜甫,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人的感情。4.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首诗。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过程】
一、揭题。1.简介杜甫:
考考大家,在中国文坛上,“李杜”是什么?谁被称为诗圣?谁被称为诗史? 知道杜甫为什么被推崇为“诗史”吗?(因为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现实生活的历史画面。)。
出示杜甫的名篇名句及其解释,帮助孩子体会他的诗风。
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洋溢着爱国精神的诗——出示课题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受这首诗中的情感。3.解题 :
1)理解词义:“闻”是什么意思?”官兵”是哪儿的?“收”是什么意思?“河南河北”是什么地方? 2)说说题目的意思。
3)交流了解背景:了解了题目意思后,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简介“安史之乱”
二、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初读诗句。
1.出示古诗,检查读音 2.指名读诗,正音。强调“蓟”“涕”“卷”“襄”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衣裳:轻声,上身为衣,下身为裳;
涕泪:鼻涕和眼泪。
卷:名词读第四声;动词读第三声。
妻子:妻子和儿女 3.齐读这首诗。
4.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后,杜甫是怎样的心情?说一说。
三、再读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杜甫是在什么地方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怎样听到的?你是怎么知道的?(理解诗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
2.忽然听到这么一个好消息,杜甫高兴异常,诗句中有个词语是怎么描写的? 理解“喜欲狂”:看到这个词语,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3.诗句都在描写诗人的“喜欲狂”,你感受到了吗?读读诗句,将感受到的诗句或词语划下来。
4.交流:相机知道理解诗句
◎初闻涕泪满衣裳。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用一个词语代替就是喜极而泣。
深化:收复蓟北这叛军的老巢,意味这山河重新统一,漂泊“剑南”急于返乡的诗人真实是天大的喜讯,一时悲喜交加。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这个词已经和现在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区别。)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深化:关于读书,杜甫有句名言,是什么?对于爱读书的杜甫来说现在却随 2
手胡乱地卷起书,再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啊,太过于“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这个词和现在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区别。)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5.指导朗诵这欣喜若狂的心情。
指导分清虚实。狂的原因是什么?表现是什么? 6.内心的狂喜,不由让诗人张开了这样的想象? 7.理解诗句: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8.看地图的线路。
说说你感受到什么?(这一路要经历三个省。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9.朗读诗句。
10.总结学法:
一、知诗人,解诗题。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想意境,悟诗情。
四、诵诗句,背诗文。
四、升华
1.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你怎么理解“快“?这应缘于大悲之后的大喜。多年郁闷,一扫而光,岂能不快?兴致勃发,挥毫作诗,焉能不快?
2.有感情朗读,背诵 3.欣赏杜甫的《春望》。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读读诗意。
国家破亡,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人烟稀少,一片荒凉。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3
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战争时间太长,家书更加可贵。头上白发本来就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
2.选择正确的答案。(用“√”表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① 对侵略军的一种痛恨。()② 对战争的一种厌恨。()
③ 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3.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春望》不同的风格。
七、布置作业。
1.先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再解释句子的意思。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忽: ;涕泪: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妻子: ;漫:
2.根据要求填空。
①《 》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喜欲狂”表现了诗人
的心情,从“,”可以看出来(填诗句)。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是。(填诗句)
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句诗反映了诗人 的心情。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涕泪满衣裳
收„„ 喜 漫卷诗书 无比欢快、热爱祖国
放歌、纵酒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谈话理解遗嘱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爱国的古诗,能背诵一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国古诗。回忆学习方法。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遗嘱吗? 遗嘱一般都会写些什么内容?
2.我搜集了一些名人的遗嘱,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郑板桥等人的遗嘱。)3.学生读后交流感受。
二、读题解题,了解背景
1.同学们,在1210年,有一位85岁的老人,即将离开人世,他也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是一首诗——《示儿》(板书)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
(“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 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
咐。
5.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他什么事都丢开了,惟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诗篇,与世长辞。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临死之前还要叮嘱儿子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板书:但悲不见九州同)
二、自由读这首诗。1.检查读音 2.指名读诗 3.读出节奏
三、理解这首古诗内容。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过渡:那么,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南宋权贵和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出示《题临安邸》,师深情朗读。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 6
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九州同”的北宋和平安宁、繁荣昌盛!可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北宋国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而诗人陆游看到的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象?(生边品读诗边想象,然后交流)
4.山河破碎、金兵肆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就是陆游看到的啊!——一个被侵略者践踏得满目疮痍的九州!此情此景,诗人陆游怎能不“悲”呢?请同学们带着深切的悲愤吟诵第一、二句诗。(生自由读、齐读)5.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虽然是深深的“悲”,但仍未绝望,他内心深处还有一种更为强烈的愿望,那是什么?(盼望国家重新统一)哪句诗写出来了?(王师北定中原日)
6.盼望祖国重新统一,盼望国家繁荣昌盛!同学们,你们可知陆游盼了多少年?盼了65年!65年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强烈的期盼吟诵第三、四句诗。(生自由读,齐读)
7.一个“悲”,一个“盼”,诗人弥留之际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祖国统一,《示儿》表现的就是诗人矢志不渝、至死不变的爱国热情!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悲”和“盼”一起来吟诵全诗。(配乐,师生齐诵)
四、拓展。
1.父亲的嘱托,孩子们未能忘,出示大屏幕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爱国诗人陆游有了一定的了解。诗人至始至终都在为国家的统一而作努力。他的另外一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出示,我们来看一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五、布置作业。
1.先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再解释句子的意思。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7
元: ;但: ;同: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 ;乃翁:
2.根据要求填空。
①诗人在临终前感到悲伤的事情是(填诗句),叮嘱儿子的事情是(填诗句),表达诗人 之情。
②读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两首诗后,我们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是,不同点是前者通过 来表达爱国情的,而后者是通过 来表达爱国情的。
3.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完成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读一读解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4)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诗意]南宋时期,金占领了中原地区。爱国诗人陆游在山阴(今属浙江)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恢复统一。2.背一背这首诗。板书设计:
示儿
悲 不见九州同
盼 北定中原日
习作1 【教学目标】
1.学会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热爱大自然,感受假期生活的乐趣。
4.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描写细致,感受真实。【教学过程】
一、作文指导
一、引导学生审题:
指导学生看本次习作要求(见教材第20页)。分小组酝踉本次习作要求。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
写我们暑假中的一段或者一次“经历”。这种经历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痛苦的、寂寞的,甚至是烦恼的。
二、师生交流,激发写作兴趣。
1.我想我们都喜欢出去游玩,去拥抱大自然,在假期中,想必大家也定有难忘的经历?能告诉大家吗?生自由交流。
2.是呀,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回忆起了难忘的假期生活,与其回忆,还不如现在就动笔记录下这一串串足迹,好吗?
三、片段赏析、发现写作方法。
1.如果我们到风景区游览,欣赏自然风光,增长见识,留影拍照,真是一件乐事。那怎样给自己最喜爱的照片配上一篇精彩的文章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一会儿我们来献计献策。
2.谁有好的建议,快给大家说说!
(1)按一定顺序,也就是旅行的顺序来记,这样更清晰;
(2)要围绕照片的内容来写,把那里的美丽景色生动的描绘出来;(3)可以把照片的地点和内容作为文章的一个重要部分,精彩片断;(4)要围绕快乐来写,写出旅途的难忘。)
对于以上的建议教师要给与及时地引导、归纳和鼓励。3.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观察景物的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
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点评:此处老师的设计为我们的学习扫除了习作路上的一大难题。4.如果是走走亲戚,又该注意些什么呐? 5.如果是看球赛呢?
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要写出细节,事有具体的实例,景有重点的景致与自己的感受。
四、创设情景,感悟写作方法
1.同学们,我们要记录自己的假期生活,你们还想到了什么?(旅游、骑马、划船、看比赛、走亲戚、会同学„„)要把自己最喜欢、印象较深的地方作为重点来写。2.师:能结合你具体情况给大家具体讲一讲吗? 3.师举例让学生练习说。
点评:此处的设计重点在说,课堂上练说意义不大,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因为这个题材是很丰富的,可略。
五、理解“难忘”,拓宽学生思路,丰富写作素材。
1.刚才,大家在提建议时,说到了要记录假期生活的快乐,那在你在假期中除 了快乐的经历让你难忘以外,还有不同的感受让你难忘吗?
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难忘的经历。
(可以是惊险的一段历程;可以是紧张的一个画面;可以是兴奋的一个瞬间;可以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可以是一次后悔的经历;可以是一种心酸的滋味„„)2.师:现在,对于“难忘的假期生活”,你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3.师:是呀,一段难忘的童年之旅,之所以难忘,就是因为纪录了你自己亲身感受,刻骨铭心的历程,也许是快乐的,也许是神奇的,也许是充满挑战的,只要你写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一篇有价值的好文章。
这节课,就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假期生活,想想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及当时的感 受,然后有条理的写下来,注意突出重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六、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
二、讲评课
(修改人根据本班情况自备)【教学目标】
1.学习细节的描写,将事情写详细。
2.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激发学生习作修改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题材。【教学过程】
一、回顾作文要求:以一件详细的事来反映事情的中心。
二、总体评价: 1.优点:
整体的结构完整,很多同学注意了首尾呼应
同学们在对描绘事情时已经有了细节意识 2.缺点:不清楚具体地该如何将细节写生动
部分同学在选取事例不够鲜明
个别同学的语句不够通顺
三、指导修改:
1.欣赏“XXX”同学的习作,同学讨论自己的感受。选材突出中心 语言精练
2.打开自己的习作,对照老师的要求看看自己缺少什么?
3.自己修改自己习作的部分句子,修改后比修改前好在哪里?交流讨论。
四、生修改习作,师巡视:
五、师指导个别习作基础较弱的学生
练习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
①认识轻声这一注音方法。
②能区别同一词语是否轻声在词义上的区别。③会运用轻声的注音方法。2.诵读与欣赏
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体会歌词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语文与生活。
教学难点:熟读并背诵《爱我中华》。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
(一)学习第一题。1.读题
2.讨论:古诗中“妻子”该怎么读? 3.教师小结
(二)学习第二题。,1.出示题目
2.学生比较,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学习第三题。1.小组讨论选择 2.全班交流
二、教学第二部分:诵读与欣赏 1.自由读歌词 2.指名读,正音 3.讨论理解 4.欣赏歌曲
5.教师小结
四、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
描红古诗《示儿》,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2.写好毛笔字
学写毛笔字“陪”“将”,注意字形左窄右宽。教学重点:写好钢笔字。教学难点:写好毛笔字。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教学第三部分:写好钢笔字 1.观察字帖。2.交流观察所得。
3.教师补充:诗歌书写应注意的问题。4.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5.评比书写情况。
三、教学第五部分:写好毛笔字 1.复习毛笔字书写要点 2.读帖 ①字形特点 ②笔画特点
3.教师示范书写,讲解要点 4.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5.评讲书写作业
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①通过查资料,了解一种以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②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教学重点: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会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的语言介绍一种少数民族。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一种少数民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口语交际 1.审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和风土人情、民俗习惯,请人选一个你了解的民族,向同学们作介绍。2.明确口语交际要求
①介绍一种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②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3.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①符合口语交际要求
②小组中要体现互动,介绍人要能解答同学的疑问 4.小组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学生评议、互动。5根据介绍情况进行评选,选出本次“口语小明星” 6.教师总结
三、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要求:
① 绍一种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一) 轻松背诗。
1.出题背诗。
师:从一年级到现在, 我们已经学过许多首古诗词了。我们来个背古诗比赛, 好不好?
(1) 出示诗题《赠汪伦》, 学生背诵。
(2)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干什么?
2.提高难度。
师:如果你能根据老师出示的画面, 就能想起来这是哪首诗, 那就更厉害了, 现在我们就尝试一下。
(1) 出示《回乡偶书》《夜书所见》的插图。
(2) 先个别背, 再集体诵读。
(3) 这两首古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二) 寻找规律。
1.教师出示每首诗的关键句, 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诗有什么共同点。
2.师:透过这些诗句, 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3.师:这样背古诗, 你有什么特别的收获? (把描写同类内容的古诗放在一起, 更方便记忆。)
4.总结学习方法:读书最重要的是方法。如果我们能把学过的诗词分类存放在自己的记忆中, 学习将变得更轻松。
【设计意图:借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引领学生回顾描写有关思乡之情与送别之情的诗词, 巧妙地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学习用归类的方法积累古诗。】
二、反复诵读, 读出节奏
(一) 简洁导入, 直奔主题。
1.师: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来试着读读这首诗? (师指名读)
2.自由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3.根据学生的朗读, 划分古诗的朗读节奏。
4.学生按照划分好的节奏, 齐读古诗。
(二) 词语质疑, 初步解答。
1.师:古诗的用词含义深刻, 有些词不易理解, 你们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1) 生质疑, 如:“之、故人、西辞、烟花、孤帆、尽、唯见、天际”等。
(2) 师生共同答疑。对于“之、故人、烟花”这样的词语, 生交流解答后, 师追问: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的?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师小结:同学们, 借助书中的注释来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难词解答, 粗知古诗大意。】
三、想象画面, 体会意境
(一) 简单概括, 了解诗意。
1.师:通过反复朗读, 你知道诗人干什么了吗?
2.师:谁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 把诗人做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生概括古诗的主要内容。
(二) 借助画面, 体会意境。
1.师:你们再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诗, 说说你还看到哪些画面?你是从哪句诗中读出这个画面的?
(预设:第一个画面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三月美景图, 第二个画面是一叶孤独的小舟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第三个画面是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
2.紧扣诗句的关键字词, 读出画面, 进一步理解“辞、下、碧空尽、天际流”的含义。
3.重点解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 朋友的船越去越远了, 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 可李白还是久久地站在长江边, 结合诗句, 说说他此刻看到了什么。
(2) 一条小船越去越远了, 只剩下一个影子。到最后连影子也消失在天边了, 诗人把这些意象写成了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 李白伫立在江边, 遥望江面, 繁忙的长江上, 难道只有这一叶孤帆吗?还有什么呢?诗人的眼里为什么只有孤帆呢?
(4) 让我们一起想象画面, 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4.指导朗读。
A.指导朗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1)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两句诗, 想象一下这是什么样的景象。 (生想象, 交流。)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在长江边上, 两位老朋友正在送别, 说着道别的话。孟浩然辞别了老朋友, 乘船向东, 前往扬州呢!
(2) 指名学生读, 要求:想象着画面, 按照诗歌的节奏读诗。
(3) 师生共同点评。
B.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 诗的后两句又描写了什么景象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 想象诗中的画面, 再跟同桌说一说。
预设:我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 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 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2) 指名学生读, 要求:想象着画面, 按照诗歌的节奏读诗。
(3) 师生共同点评。
(三) 想象画面, 言语实践。
1.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 想象着诗人所描绘的画面, 反复诵读。
2.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 望着孤帆远去, 朋友远行, 心中想起了与友人一同饮酒作诗的日子, 不禁自言自语地感叹道:___;想着朋友孤身一人坐着小船驶向扬州, 不禁自言自语地祝福道:___。
3.同学们, 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情意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4.学生集体诵读。 (配古琴曲《送别》)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巧妙之处有三:一是紧紧围绕“你看到哪些画面”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 学生在描述画面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领会了关键字词的意思;二是激发想象,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三是进行言语实践。借助古诗情境, 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人之情感。】
四、总结学法, 自学古诗
1.同学们, 学到这里, 我们从诗歌中看到了一位重情重义的诗人形象, 现在, 让我们再进一步了解一下他吧。 (介绍李白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2.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预设一:懂得了归类学习古诗的方法。
预设二:读古诗不仅要用眼睛、用耳朵, 还要用心。
预设三:读古诗要先了解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后体会一下看到什么画面。
预设四:学习古诗可以先读出节奏, 再读出画面, 最后读出意境。
3.运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方法, 尝试自学《送元二使安西》。
4.通过三个方面检查:
(1)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2) 能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3) 说说两首诗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5.检查反馈。
【设计意图:重语言习得, 重方法指导是“教语文”的核心。通过总结学法并当堂进行实践, 凸显了“运用”, 强调了“实践”。真正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五、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请学生选择作业:
1.抄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扩写成一篇短文。
3.再搜集几首描写友情或亲情的古诗, 并诵读积累。
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路,导入内容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1.播放有关春天的图片(音乐伴奏),学生欣赏。
2.学生说自己印象中的春天。
3.背诵已经读过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师:春天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引得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赞叹,让我们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再一次走进春天。(板书课题:咏柳、春日)
[优美的图片、悠扬的音乐,教师引领学生赏春天、说春天、诵春天,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使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春天的美。]
二、整体诵读,触摸意象
1.自由练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再读古诗,思考交流: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不同点:(1)作者是不同朝代的;(2)所写的事物不同:《咏柳》是写——初春二月的柳树,《春日》是写——春游所见的景色。
[初读诗歌,目标明确。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读的要求由读正确、通顺到读出诗的大概内容,读得有层次,读的要求逐步提高。]
三、分步解读感受意境
(一)学习《咏柳》。
1.读诗赏画,画中品诗。
(1)出示《咏柳》诗句,指名读诗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喻柳,足见其清新自然;“绿丝绦”——柳枝的绵长和柔软;“春风似剪刀”——运用设问加比喻,把春风比作一位能工巧匠,歌颂了充满生机的春光。
(3)齐诵整首诗。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碧玉”、“绿丝绦”,感悟作者笔下柳树的美丽和高贵;抓住“春风似剪刀”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神奇。]
2.引导对比,体会心境。
(1)师:在贺知章的笔下,柳树是如此的美丽、高贵,春天是这样的生机勃勃、神奇。可是。古代诗人写了许多有关柳树的诗歌。它们又是怎样的情形?再来看其中的一首。
出示白居易的《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2)师:在这首诗中。诗人眼中的柳树怎样?心情怎样?请大家先自读古诗,了解大意,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这是一首折柳赠别诗,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所以,这里的柳是别离之柳,表达了诗人伤春叹别之情。) ’
(3)师:同是柳树,在不同的人的笔下,有不同的画面和形态。贺知章为什么会感觉到柳树的美丽和春天的美妙神奇呢?这当然和他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有关。
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唐天宝三年,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宫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柳树,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3.师生合作,引读诗句。
课什出示古诗插图,配乐引读。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青翠欲滴啊!——生读:碧玉妆成一树高。
师: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读: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生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师: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生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4.结过渡:贺知章将对万物萌发、百花争艳的春天的赞美集于柳树一身,柳树成了春的使者、春的化身。那么。朱熹眼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
[对比赏读,写作背景的及时补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感悟“同物同景不同‘诗”’的缘由,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习《春日》。
1.理解诗意,体会心情。
(1)学生自读吟诵,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2)师:知道诗人朱熹在春日里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依据是什么?找出诗中的词句说明。
(寻芳——踏青赏花,看花观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无边——一望无际,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万紫千红——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2.想象画面,诵读诗句。
师:朱熹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能不高兴吗?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欣赏到万紫千红的春色,心情怎能不好?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时你就是踏春赏春的朱熹,看到那万紫千红的景色,你想怎样吟诵此诗来表达此时的心情呢?(引读整首诗,读出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
[立足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通过自读理解后再来解读朱熹的心情,也就找到了本诗的教学重点及情感基点。学生的反复吟诵,想象画面,与语言“亲密接触”读出了诗人的心境,读出了诗人的情感]
3.用心品诗,感悟哲理。
师: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心里非常高兴,这只是文字表面的意思,这首诗还有它的深层意义,不了解朱熹就读不出诗的真正内涵。
(1)了解作者朱熹,特别强调他的诗歌特点:他的诗自然清新。寓意含蓄,简练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秀美和诗人的远大胸怀,常于朴实中透出深刻的哲理。
(2)抓住重点,感悟诗理。
泗水——在山东的曲阜,从曲阜的北面流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孔林、孔庙、孔府所在的那个地方。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就知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他看到这个“川”就是泗水,孔夫子是在这个地方教他的门徒的,也就是说这里即圣人之地。
胜日寻芳——实际上告诉我们他在春日寻找的这个“芳”,这个芬芳的东西是孔孟之道的芬芳、是人间的圣人之学的芬芳。
万紫千红——他找到了一种充满希望的景象,也就是找到了民族精神和人生意义。他的这首诗,在从容沉着的风景描写之中,透露的是一种自信和喜悦。
[了解朱熹的生平及时代,了解诗中有特别意义的地点和景物,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有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4.对比赏读,感悟春美。
师:朱熹眼中的春天是万紫千红、满含哲理且透露着自信和喜悦的,那么春天在其他诗人的眼中会是怎样的形态呢?我们再来看另一首写春天的诗。
出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小组合作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它所描写的春天的形态,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2)交流体会: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春游西涧时看到的暮春景色,他当时正任滁州刺史,他向往归隐山林。诗人先写涧边的春意盎然的景象,从“独怜”看出他的喜爱之情,再写郊野渡口的水势急迫、空荡的渡船,流露出了诗人淡淡的忧伤。
(3)小结:同是春天,在不同诗人的眼中,春天的色彩也是不一样的,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诗人总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或寄托自己的情感。
[适时的对比拓展,能丰富学生的想象,体会诗人的心境,真正感悟《春日》的深刻内涵,也让学生懂得心境决定物境。]
四、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师:春天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是碧绿、高贵、神奇的——引读《咏柳》;在朱熹的眼中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富含哲理——引读《春日》。
在其他别的诗人眼中春天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课外再找描写春天的古诗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感情和心情。
一、教材简析
《赠刘景文》一诗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一诗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设想
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四、教学用具:字词卡片、图片等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集中学习要求认的字。
(1)、同学互教识字
(2)、小组合作识字:小组讨论怎样记这些生字。比如,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做动作识记等。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教师介绍诗人情况,再听教师范读,学生先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
2、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学生自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3?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学生可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可针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这首古诗的大意。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反复朗读,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第二课时
学习《山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1、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
2、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分析字形或用编顺口溜的方式识记要求写的字,如“风吹树枝摇,折断小枝条——枫”;“自言自语——记”。还可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检查巩固。“枝”“枫”两个字都是木字旁,要重点指导写好木字旁,注意“木”字的捺在木字旁里变成了点。
2、观察范写,学生练习书写。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七)实践活动
看课文后的小朋友说:“我还会背别的古诗,现在就背给大家听。”学着这位小朋友的样子,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附:资料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写秋天的古诗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教学准备: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1.理解课题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 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了解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介绍作者李白: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4.学习这首诗(1)出示整首诗(2)指名读一读
(3)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李白是怎样描写庐山瀑布的?(4)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拓展:你还了解李白的哪些诗句,能给大家背背吗?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日照 香炉 生 紫烟,遥看 瀑布 挂 前川。飞流 直下 三千 尺,疑是 银河 落 九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绝句是我国古代诗体的一种,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这首诗都是七绝。绝句是诗体的名称,并不是诗歌的题目。诗人兴之所至,来不及细想题目,就以“绝句”为题了。)
2.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有“诗圣”之美称。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与愉悦的心情。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诗人闲坐草堂,借窗观景,赏景作诗时的心情是喜悦舒畅的,对和平安宁的生活充满向往之情,所以,其笔下之景是明快的、优美的。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 黄鹂 鸣 翠柳,一行 白鹭 上 青天。近景
窗含 西岭 千秋 雪,舒畅愉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3.背诵这两首古诗,能默写《题西林壁》。【教学重难点】
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收集苏轼、陆游的生平经历
2、描写庐山的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历史时空 1.出示宋代的中国地图,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宋代的疆域及南北宋的历史,引出两位大诗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绘画、书法;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父亲陆宰,做过京西路转运副使,金兵南侵时,陆宰被免职,带着家眷南归,侥幸逃脱一场大劫难。但北宋王朝的覆亡耻辱,深深铭刻在每一个怀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心中,他们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位宋代大文学家的作品《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板书课题)
二、凭借注释资料,整体感知诗句
1.自由阅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让两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诗,纠正没有读准的发音。3.默读两首古诗,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4.检查学生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三、品味古诗,让学生在比较中发表真实感悟
1.播放古典音乐,教师描述每一首诗的历史背景,引读这两首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并探讨:两首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捕捉阅读深入点。因为“游”是两首诗共同的理解点。可在学生多元、零散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同样是“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安慰;都是在游览中有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境遇的一种寄托,陆游希望自己,乃至整个南宋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苏轼也为自己被贬找到一条理由,当时的王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同点:如,游的地点不同,一个是农家,一个是庐山;游的感受不同,一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当学生体会到某一方面时,就启发学生对比地读出来,在理解中反复吟咏这两首诗。
四、联系个人经验,让学生在古为今用中丰富自己的文化“武库”
1.苏轼和陆游的这两首诗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启迪着人们的思想,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生活中广泛使用。请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写在括号里:
(1)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优点,还有那么多缺点。真是()。
(2)爸爸前一段时间做生意亏了,很难过。最近又扭亏为盈了。看到爸爸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想到一句诗:()。
2.引用这两个名句,说说自己的亲身体验。
3.这两首诗魅力真大,让我们记住它吧。播放古典音乐,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五、通过名句展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热情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魅力四射,但它们仅仅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一粒很小很小的“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还有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名句。1.你还能背诵出哪些古诗名句?请背一背。2.请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乐游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辉泪始干。(唐 李商隐《无题》)
如果喜欢,请大家到课外去找找,并读读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每个五遍 2.默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 《题西林壁》 …… ……
山重水复疑无路,不识庐山真面目,柳暗花明又一村。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学反思】
长久以来,古诗教学有句口号,那就是“不求甚解”。但是公开课上,我们每每见到的仍是逐句分析讲解,直到嚼碎吃透。《题西林壁》是三年级下学期的一首哲理诗,其他老师都认为这首诗不好教,尤其是放在三年级,难度更加大了。但既然我选择了,就不能放弃。整个准备过程也是我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我努力了,就是成功。我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风光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读带讲,让学生自读自悟。
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概括起来,也就是耳熟能详的那八个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课安排另一首诗《游山西村》不少学生已会背,对诗所蕴含的的道理估计有一定的感触。所以,这节课,我打破了一节课一首诗的老套路,安排两首诗一节课完成。首先,让学生自读感悟,了解诗的大致内容,并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学生凭借工具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读懂了诗意。体会诗句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他们:“这两首诗中都有一句经常被人们引用,你知道是那两句吗”,显然很多同学不知道其中的名句,但一两个知道也足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常用在什么情况下?这里,纵然学生不知道或没说过,但通过联想诗意,也能悟到是身处其中,看不到事物的全部或者本质,正如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依此理解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
教材版本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设计理念
激情方能启思, 入情才能入理。哲理诗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从诗句中领略诗的理趣、情趣。此案的设计通过引入故事、模拟表演、情境对话、古今诗文对比、拓展延伸等多种方法, 激励学生主动地融入文本, 品词析句, 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过程中, 披文入理, 深刻领会诗的内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能借助图画, 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导, 揭示题意
1. 大家想听故事吗?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纸上谈兵》这个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 听了这个故事, 你一定有许多感受, 你想说些什么?
3. 我国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的儿子应该怎样读书。
(板书课题:冬夜读书示子聿。通过与“律”比较, 强调“聿”的写法。理解“示”的意思)
4. 简介陆游。
【设计意图:以听故事、说感受的方式导入新课,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为学生理解诗的内涵作了巧妙铺垫。】
二、初步诵读, 感知诗境美
1. 自读。
陆游究竟要告诫儿子应该怎样读书呢?让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 与陆游进行一番心灵的对白。先请大家仔仔细细地把诗读上几遍。有两个要求:
(1) 把字音读准, 把诗句读通顺。
(2) 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 可以和同桌讨论解决。
2. 交流。
(1) 指名读, 重在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2) 陆游想要告诉儿子的是什么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重点理解“无遗力”“绝知”“躬行”。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懂古诗, 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 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成这一基本的学习目标。】
三、互动品读, 感知诗情美
1. 研读“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1) 你听说过哪些古人求学“无遗力”的事例呢? (引导学生列举事例)
(2) (课件演示动画:囊萤映雪、凿壁借光、悬梁刺股) 观看画面, 感受“古人学问无遗力”。
2. 研读“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1) 联系《纸上谈兵》的故事, 说说赵括带兵作战, 为什么大败呢?
(2) 引读:赵括熟读兵书, 可谓勤奋刻苦, 但他没有联系实际啊!这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引读:诗人是多么希望他的儿子子聿能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3. 诗人会以怎样的心情来训示他的儿子呢?
能来表演一下吗?为了演得传神, 请你再把诗句读一读, 品一品。
(学生表演、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难的就是引导学生品诗, 但这里的品读设计却充满情趣。几个有内在联系的故事让学生领会了诗的主旨, 最后的表演, 又促使学生再次走进文本, 深入诗人的内心, 体悟诗的内涵。】
四、联系生活, 拓展诗韵美
1. 如果时光倒流, 面对赵括,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 生活中“两耳不闻窗外
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少, 这样的人, 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3. 此时此刻, 你们已经走进
了诗人的内心, 和诗人有共同的感受, 让我们牢牢记住诗人的谆谆教诲吧!
(学生自由背诵、个别背诵、齐背)
【设计意图:课尾部分联系现实生活设计说话练习,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积累, 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观书有感。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2.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朱熹的资料。
二、初步诵读
1.教师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 齐读。 (指导“鉴”、“徘徊”、“为”的读音)
三、对比品读
1.读了这首诗, 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对一些词语进行质疑:如“鉴”、“徘徊”、“清如许”、“渠”)
2.品读“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1) 自由读。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2) 指导观察。 (投影出示小池塘图片) 仔细看看这小小的池塘,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清澈见底、水平如镜、碧波荡漾) 这水塘就像是什么? (引导学生用比喻的方式感受水之清, 进行语言训练, 感受“鉴”的意思。)
(3) 你从这水面上看到了什么? (天上的云在缓缓飘动。引导学生用拟人的方式进行说话训练, 随机理解“共徘徊”)
(4) 自由读, 个别读, 想象读。 (在朗读中感受水塘的清澈之美)
3.品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 出示闻一多的《死水》。
(2) 自由读诗, 谈谈这里面的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浑浊, 又臭又脏)
(3) 为什么这两个水塘的水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交流:因为前者不断有源头活水的注入, 所以才会非常清澈。
【设计意图:品词析句是披文入理的基础, 是学习古诗词的关键。这部分的教学学生在“死水”与“活水”的对比品读中, 深刻领会了“清如许”与“活水来”的关系, 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意义, 为领会读书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四、设疑明理
1.引导学生讨论:题目叫《观书有感》, 是不是改成《观塘有感》才对呢?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诗人把方塘比作人的心智, 把源源不断的活水比作新鲜的知识, 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清澈;同样, 只有不断读书, 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 才能使人的心智更聪明)
2.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观书有感》, 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五、拓展延伸
1. 欣赏朱熹的第二首《观书有感》, 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 想一想, 这首诗表面上写什么意思, 实际讲的又是怎样的读书道理呢?
2. 引导学生说出古诗大意。
3. 引导学生说说从古诗中懂得的道理:读书多了, 知识丰富了, 原来遇到的无法解决的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7-16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5-25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9-12
《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06-10
1古诗两首106-26
3古诗两首209-21
12古诗两首—《小池》11-17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06-02
3古诗两首教案06-07
17、古诗两首(2课时)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