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人民政府令72号(推荐7篇)
(第72号)
《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珠海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有关条款的决定》已经七届131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公布。
市 长 钟世坚
二○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珠海市建设工程
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有关条款的决定
珠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对《珠海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三十条第一款作出如下修改:
第三十条第一款修改为:招标人可以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保证金。投标保证金数额一般为投标报价上限的百分之二,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施工、设备及材料采购招标不得超过五百万元,其他招标不得超过一百万元。采用最低价评标办法的土石方工程,投标保证金数额最高可以为投标报价上限的百分之五,且不受上述五百万元最高数额的限制。投标保证金的有效期限至少应当超过投标有效期限三十日。
《珠海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改,现重新公布。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珠海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附件
珠海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按照本办法应当进行招标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以及相关的附属设施、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
本办法所称建设工程招标是指各类建设工程的项目总承包、勘察、设计、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监理、施工、设备及材料采购以及与建设工程相关的其他项目的招标。
第三条
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全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指导、协调。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督部门,负责全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及招标代理机构的管理。
市交通、水利、电力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协助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相关行业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监督管理,协调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负责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库的组建、管理以及评标专家的培训、考核。
市行政监察部门依法对参与招标投标活动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监察,对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检查,调查处理违法违纪行为。
第四条
按照本办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应当在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进行。
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负责为招标投标活动提供场所、信息及咨询服务。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应当收集、保管招标投标活动的相关资料。
第五条
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及诚实信用原则,反对恶意低价竞争。
按照本办法规定应当招标的建设工程,招标人应当将建设工程的概算、预算、招标投标、建设过程当中的重大变化、竣工验收、结算支付等情况,在相关工作发生或完成之日起十个工作日之内通过政府指定的网站进行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按照本办法规定应当招标的建设工程,招标人、中标人以及招标人、中标人的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按照各自责任范围对建设工程质量承担终身责任。
第六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干涉招标投标活动。
第二章 招标方式及范围
第七条
招标方式分为公开招标及邀请招标。
第八条
使用国有、集体资金或国家融资的建设工程以及列入国家、广东省计划的大中型或重点基本建设项目,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招标:
(一)单项承包合同金额一百万元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及施工;
(二)单项服务合同金额十五万元以上的造价咨询、招标代理;
(三)单项合同金额五十万元以上的建设工程设备及材料采购,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监理及与建设工程相关的其他项目。
各区(含经济功能区)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应当进行招标的范围按照以上合同金额的50%执行,各镇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应当进行招标的范围按照以上合同金额的20%执行,造价咨询、招标代理除外;多级政府共同投资的,按照项目实施主体进行认定。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属于指定的强制审查、检验、测绘等服务项目可以不进行招标。
第九条 应当招标的建设工程全部使用国有、集体资金或国有、集体资金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以及列入国家、广东省计划的大中型或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应当进行公开招标。
第十条
应当招标的建设工程,经市发展改革部门审核确认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发展改革部门按照规定报请批准后可以邀请招标:
(一)技术复杂或有特殊专业技术要求,只有少量几个潜在投标人可供选择的;
(二)国家安全部门、保密部门认定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适宜招标但不适宜公开招标的;
(三)受自然资源或环境条件限制的;
(四)部分使用国有、集体资金并且国有、集体资金不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第十一条 应当招标的建设工程,经市发展改革部门审核确认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发展改革部门报市政府批准后可以不进行招标:
(一)市国家安全部门认定涉及国家安全或市保密部门认定涉及国家秘密不适宜招标的;
(二)停建或缓建之后恢复建设,并且中标人未发生变更的;
(三)企业或单位自建自用,并且企业或单位或者其全资下属企业或单位资质等级符合自建要求的;
(四)采用特定专利或专有技术的;
(五)在建工程追加的与主体工程不可分割的附属小型工程或主体加层工程,并且原中标人仍然具有承包能力的;
(六)按照规定程序经过两次招标失败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
第十二条 可以不进行招标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依法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自行择优选择承包人。
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自签订承包合同之日起十五日内将发包情况以及承包合同报送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及财政部门备案。
签订合同之后随意扩大承包范围、增加费用或造价的,发展改革部门及财政部门应当暂停项目执行或暂停资金拨付。
第十三条 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依法对建设工程的招标组织形式、招标范围、招标方式进行核准。
需要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应当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阶段核准;无需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之前必须开展招标工作的,可以单独核准。单独核准的,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在十个工作日之内完成核准工作。
核准之后需要改变招标组织形式、招标范围、招标方式的,招标人应当重新办理核准手续。
发展改革部门应当自核准之日起三个工作日之内将核准文件抄送市行政监察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将必须招标的建设工程化整为零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
任何单位或个人将必须招标的建设工程分解成为招标范围之外的若干标段或若干单项合同进行直接发包的行为均可视为规避招标。
第三章 招标
第十五条
招标人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自行组织招标:
(一)具有项目法人资格或法人资格;
(二)具有与招标项目规模及复杂程度相适应的经济、技术、财务及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力量;
(三)具有专门的招标机构或三名以上熟悉招标工作的人员;
(四)具有编制招标文件、组织评标的能力;
(五)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招标人不能满足以上条件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招标代理机构代理招标。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强迫招标人委托指定的招标代理机构。
第十六条 招标代理机构是具有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招标代理资质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除了特别注明之外,本办法关于招标人的规定同样适用于招标代理机构。第十七条 招标人应当与招标代理机构签订书面委托合同,按照规定及双方的约定支付服务费。
招标代理机构应当在资质许可及招标人委托范围之内代理招标事项,不得无权代理、越权代理,不得明知委托事项违反相关规定进行代理,不得接受代理招标项目的投标代理及投标咨询业务,不得转让招标代理业务。
第十八条 招标人应当按照规定编制资格预审文件及招标文件、发布招标公告或发出投标邀请、接受投标报名、组织投标资格审查、确定开标时间及地点、组织开标、评标、确定中标人。
第十九条
建设工程招标应当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规定的先后顺序进行。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以及勘察、设计、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监理招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应当办理项目批准文件的已经按照规定取得发展改革部门的项目批准文件;
(二)已经取得招标方式、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的核准文件;
(三)相应资金来源已经落实。
建设工程施工以及与建设工程相关的设备、材料采购招标,除了符合以上条件之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应当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已经按照规定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二)具有符合规定同时满足招标需要的设计文件及技术资料。
第二十条
招标应当使用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资格预审文件示范文本及招标文件示范文本。
资格预审文件及招标文件示范文本当中允许根据招标需要进行设定的相关内容,应当符合本办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
第二十一条
招标人应当在发布招标公告之前,将资格预审文件及招标文件报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三个工作日之内完成备案。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资格预审文件及招标文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审核,发现资格预审文件或招标文件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向招标人指出,招标人应当在资格预审文件或招标文件发出之前予以纠正。
按照规定重新招标的,招标人应当重新办理资格预审文件及招标文件备案。第二十二条
资格预审文件或招标文件经备案之后需要修改的,招标人应当提出书面申请,重新备案。
资格预审文件或招标文件已经发出的,招标人应当在资格预审申请截止之前至少提前五日或在投标截止之前至少提前十五日将修改内容或修改之后的资格预审文件或招标文件发放给所有投标人。
第二十三条 公开招标的,招标人应当按照规定发布招标公告。招标公告至少应当在珠海市建设工程信息网上进行发布,公告时间不得少于五个工作日。
邀请招标的,招标人应当向三个以上具有承担招标项目能力、信誉良好的投标人发出书面邀请。
招标人不得随意终止招标。特殊情况需要终止招标的,招标人应当书面说明理由,报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发布终止招标公告,通知所有已经参加投标的投标人停止投标,并且承担由于终止招标产生的责任。
第二十四条 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招标项目的名称、地址、内容、规模、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
(二)招标项目的招标方式、评标办法、概算或预算价格、报价要求、完成时间、质量要求;
(三)投标人资格、投标保证金数额及方式;
(四)投标报名时间、地址、方式;
(五)获取资格预审文件或招标文件的时间、地址、费用;
(六)招标人及招标代理机构的名称、联系方式。
第二十五条
招标人应当按照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规定的时间、地点发放资格预审文件或招标文件,发放时间不得少于五个工作日。
招标人可以通过珠海市建设工程信息网发放资格预审文件及招标文件,投标人应当自行下载。
第二十六条
投标人需要招标人解答的疑问应当在资格预审申请截止之前至少提前三日或在投标截止之前至少提前十日向招标人提出。
招标人对投标人阅读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及现场踏勘提出的疑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进行答疑。答疑发出之前应当报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备案。
答疑应当在资格预审申请截止之前至少提前二日或在投标截止之前至少提前七日发放给所有已经获取资格预审文件或招标文件的投标人。
招标人可以通过珠海市建设工程信息网发放答疑,投标人应当自行下载。答疑的范围应当包括投标人提出的所有相关疑问。
答疑作为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不得违背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的实质内容。
投标人根据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现场踏勘及答疑作出判断及决定产生的责任全部由投标人自行承担。
投标人关于资格预审文件或招标文件的异议,应当在资格预审申请截止之前至少提前一个工作日或在投标截止之前至少提前五个工作日提出。超过规定期限之后,除了资格预审文件或招标文件存在违法行为的情形之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受理任何关于资格预审文件或招标文件的异议。
第二十七条 招标人应当保证招标过程的公平、公正,不得违反相关规定向他人透露已经获取资格预审文件或招标文件的投标人名称及数量以及影响公平竞争的其他情况,不得单独或分别组织投标人踏勘现场。
第二十八条 招标人应当合理确定投标有效期限,投标有效期限自投标截止之日起开始计算。
需要延长投标有效期限的,招标人应当在原投标有效期限终止之前书面通知所有投标人。
投标人同意延长的,应当相应延长投标保证金的有效期限;投标人拒绝延长的,投标失效,投标人可以收回投标保证金。
第二十九条 招标人应当合理确定投标人编制资格预审申请及投标文件需要的时间:
(一)编制资格预审申请的时间自资格预审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七日;
(二)编制投标文件的时间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二十日。
技术简单或特殊情况需要适当缩短时间的应当征得所有已经获取资格预审文件或招标文件的投标人书面同意。
第三十条 招标人可以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保证金。投标保证金数额一般为投标报价上限的百分之二,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施工、设备及材料采购招标不得超过五百万元,其他招标不得超过一百万元。采用最低价评标办法的土石方工程,投标保证金数额最高可以为投标报价上限的百分之五,且不受上述五百万元最高数额的限制。投标保证金的有效期限至少应当超过投标有效期限三十日。
招标人可以要求中标人提交履约担保,数额一般不得低于投标报价上限的百分之十。
招标人可以要求中标人提交中标价格与投标报价上限之间的差额作为履约担保,差额少于中标价格百分之十的按照百分之十计算。
除了差额履约担保之外,招标人要求中标人提供履约担保的,应当同时向中标人提供方式相同、数额相等的支付担保。
代建服务招标,招标人可以要求中标人按照代建项目投资总额的百分之十提交履约担保。
第三十一条
招标人可以要求投标人采用现金或不可撤销银行保函的方式提供担保。
第三十二条
招标应当采用下列四种评标办法之一:
(一)最低价评标办法,适用于所有招标。
最低价评标办法是指确定有效投标报价最低的投标人为中标人。填挖土方等技术简单的工程应当使用最低价评标办法。
(二)合理低价评标办法,适用于所有招标。
合理低价评标办法是指确定低于并且最接近全部有效投标报价平均值的投标人为中标人。首次有效投标报价平均值以下的有效投标报价为五个以上的,应当将首次有效投标报价平均值以下的有效投标报价进行二次平均,确定低于并且最接近二次有效投标报价平均值的投标人为中标人。
(三)两阶段评标办法,适用于项目总承包、施工总承包招标、施工专业承包招标。
两阶段评标办法是指第一阶段通过技术、业绩、信誉标书评审确定得分最高的三名投标人进入第二阶段经济标书评审,确定有效投标报价最低的投标人为中标人。
(四)综合评标办法,仅适用于勘察、设计、造价咨询、监理、设备及材料采购以及与建设工程相关的其他项目招标。
综合评标办法是指通过技术、业绩、信誉、经济标书评审确定综合评审得分最高的投标人为中标人。
两阶段评标办法及综合评标办法的技术标书一般为暗标,标书内容不得出现与判断投标人身份相关的标识或暗示。
投标报价可以是指经过评审的投标报价,具体评审办法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另行制定技术简单或特殊情况适用的其他评标办法。
第三十三条 可以预见经常发生的市政、交通、水利等维修抢修,应当每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预选三个以上的合格承包人,需要进行维修抢修的再采用随机方式确定具体承包人。
第三十四条
应当编制概算及预算的建设工程,招标人应当公开概算及预算价格。
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的编制应当执行设计文件,遵循安全、美观、环保、节能、实用、经济的基本建设原则,充分考虑建设周期各种因素的影响。
建立各个行业主管部门政府投资建设工程概算编制、概算评审和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制度。
第三十五条 施工招标应当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
勘察、设计、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监理、设备及材料采购以及与建设工程相关的其他项目招标采用的计价方法应当符合相关规定。
需要设定投标报价上限、下限的,设定的投标报价上限不得超过预算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的,投标报价上限、下限的设定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招标人关于投标报价当中预留资金的设定和使用应当符合相关规定,预留资金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预算价格上限的百分之五。
第三十六条
招标文件应当明确合同价款支付及结算方式。
施工一般应当按照施工进度每月支付合同价款,其他应当按照服务完成或货物交付的进度定期支付合同价款,支付比例应当为已经完成合同工作任务的百分之八十。
结算应当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或者服务或货物全部交付验收完毕之日起九十日之内完成,结算的支付比例不得低于结算价格的百分之九十五。
第三十七条 招标人可以采用资格预审或资格后审方式对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资格预审采用评审择优的方式,资格后审采用符合审查的方式。
政府投资建设工程招标可以采用资格预审,具体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除了特别注明之外,本办法关于招标投标的相关规定同样适用于资格预审及资格后审。
第三十八条
资格预审文件应当根据招标需要,合理设定必要合格条件及附加择优条件。
资格预审评审应当在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进行。
资格预审评审委员会人数应当是三人以上的单数,除了一名招标人代表之外,其他成员应当在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库内采取随机方式确定。
第三十九条 资格预审采用下列方法:
资格预审评审委员会根据资格预审文件规定的必要合格条件及附加择优条件的评审标准,首先就投标人是否满足必要合格条件进行评审。
满足必要合格条件的投标人少于六个的应当重新招标;六个以上十二个以下的,满足必要合格条件的投标人均为合格投标人;超过十二个的,招标人可以按照附加择优条件得分由高至低排列顺序,依次选取不少于十二个投标人作为合格投标人。
投标人提交的业绩、信誉文件,应当同时附上可以提供查询的行政主管部门的有效联系方式。投标人未有按照规定附上有效联系方式的,有关业绩、信誉文件将被拒绝。
第四十条 资格预审完成之后,招标人应当将资格预审评审委员会全体成员签名的评审报告提交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存档,评审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提交资格预审申请的投标人名单;
(二)各项原始评审记录;
(三)合格投标人名单。
第四十一条
资格预审完成之后,招标人应当在三个工作日之内向投标人发出资格预审是否合格的通知。
投标人关于资格预审结果的异议,应当在投标截止之前至少提前五个工作日提出。超过规定期限之后,除了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人存在违反本办法第五十条规定或资格预审活动存在违法行为的情形之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受理任何关于资格预审结果的异议。
第四十二条 资格预审的评审意见仅限于资格预审阶段作为选取合格投标人的依据,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资格预审的评审意见引导评标委员会进行评标。
第四十三条
资格预审完成之后,招标人不得再对投标人进行业绩及信誉方面的评审。
资格预审完成之后,由于投标人违法行为被取消投标资格的数量超过合格投标人总数二分之一的,应当重新招标。
由于违法行为被取消投标资格的投标人不得再参加该招标项目的投标。第四十四条 招标人不得以行业或地区限制、提高资质等级或以总承包资质附加专业承包资质等方式排斥或限制潜在投标人,要求投标人同时具有两项以上资质的,应当允许联合体投标人进行投标。
除了投标人依法必须符合的条件之外,投标报名条件的设定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勘察、设计、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监理以及与建设工程相关的其他项目招标,设定的投标报名条件只能限于企业或单位资质类别及等级、项目负责人执业资格及专业技术职称的类别及等级方面的内容;
(二)施工招标设定的投标报名条件只能限于企业或单位资质类别及等级、项目负责人执业资格及专业技术职称的类别及等级、安全生产许可、生产安装许可方面的内容;
(三)设备及材料采购设定的投标报名条件只能限于安全生产许可、生产安装许可方面的内容。招标人可以拒绝存在串通投标、以行贿手段谋取中标、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等严重违法行为的投标人参加建设工程投标,有效时间可以为招标之前的五年之内,有效时间自招标公告发出之日起的当月开始计算。
第四十五条 招标人可以设定有关投标人的业绩、信誉、项目组织机构、技术方案、设施设备数量及参数、材料供应及运输距离、本市常设分支机构以及有关个人的执业资格、专业技术职称、业绩、信誉等内容作为评审事项。
招标人设定的业绩、信誉等评审事项应当与投标人完成招标项目有密切联系,个人业绩、信誉的有效时间为招标之前的五年,企业或单位业绩、信誉的有效时间为招标之前的三年,有效时间自招标公告发出之日起的当月开始计算。
业绩、信誉的评审标准应当与招标项目的性质及规模对应,但由于招标项目的性质特殊或规模较大可能造成投标人数量偏少,导致无法有效充分竞争的除外。
招标人设定的设施设备数量及参数、材料供应及运输距离、本市常设分支机构以及个人执业资格、专业技术职称等评审事项,只能作为符合与否的评审事项,不得作为优选比较的评审事项。
招标人设定有关设施设备数量及参数或材料供应及运输距离作为评审事项的,应当提供设定的依据。
招标人设定有关投标人在本市、本省的业绩、信誉、常设机构作为有利评审事项的,应当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分值比例不得对确定中标人构成重大影响。
同等条件下,投标人在本市、本省的业绩、信誉、常设机构可以作为依次选择中标人的优先选择条件。
第四十六条 招标人不得指定特定的设备、材料、技术。特殊情况必须指定特定的设备、材料、技术的,应当提供三个以上具有相似标准的设备、材料、技术允许投标人选择。
招标人指定国家、广东省、珠海市推广使用的具有专利的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当事先征得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书面批准。
第四十七条 招标人设定的投标报名条件、投标保证金、履约担保、合同价款支付方式、评标办法等导致投标人少于六个的,视为排斥或限制潜在投标人,但符合相关规定的潜在投标人少于六个的除外。
第四十八条 招标人对编制的资格预审文件及招标文件承担全部法律责任。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招标人发出的资格预审文件或招标文件违反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相关规定的,无论是否已经确定中标人,均可依法责令改正。
第四十九条
招标人可以按照规定向投标人收取制作资格预审文件或招标文件的合理费用及资料押金,资料押金应当在投标人退还资料的同时予以退还。
第四章 投标
第五十条
投标人是响应招标、参加投标竞争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投标人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投标资格条件;
(二)没有处于取消投标资格处罚的有效期限之内;
(三)没有处于停产停业或破产的状态;
(四)没有处于法律法规许可的正当行为受到限制的状态。
招标人的任何附属机构,或向该建设工程提供了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造价咨询、监理等服务的任何法人及其附属机构,不得参加该建设工程的施工投标。
监理单位及其监理工程师与该建设工程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设备及材料供应单位具有隶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的,不得参加该建设工程的监理投标。
禁止具有隶属关系的投标人同时参加同一建设工程的投标。
禁止同一项目负责人或相关技术负责人同时参加两个以上建设工程施工投标。
第五十一条
两个以上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组成联合体投标人,以一个投标人的身份共同投标。
招标人不得强迫投标人组成联合体投标人进行投标。
第五十二条 联合体投标人各方均应当具有承担招标项目的相应能力。国家相关规定或招标文件对投标人资格条件有规定的,联合体各方均应当具有规定的相应资格条件。
同一专业或类别的投标人组成的联合体投标人,按照资质等级较低的单位确定资质等级。
第五十三条
联合体投标人各方应当签订由联合体投标人所有成员的法定代表人或被授权委托人签名的共同投标协议,明确约定各方拟承担的工作任务及责任。
联合体投标人应当将共同投标协议提交招标人,未提交共同投标协议的,招标人应当拒绝联合体投标人参加投标。联合体投标人中标的,联合体投标人各方应当共同与招标人签订合同,就中标项目向招标人承担连带责任。
联合体投标人各方签订共同投标协议之后,不得再单独或参加其他联合体投标人进行同一招标项目的投标。
第五十四条 联合体投标人参加资格审查获得通过之后,联合体投标人组成的任何变化均应当在投标截止之前征得招标人书面同意。
变化之后的联合体投标人竞争能力降低或含有事先未经过资格审查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招标人可以拒绝联合体投标人参加投标。
第五十五条 联合体投标人各方应当指定一名主办人,授权主办人代表联合体投标人各方负责投标及合同实施阶段的主办、协调工作。主办人应当向招标人提交由联合体投标人所有成员的法定代表人或被授权委托人签名的授权文件。
第五十六条 联合体投标人应当以主办人名义提交投标保证金。
第五十七条
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应当符合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要求及条件。投标人在投标文件当中提交的业绩、信誉文件,应当同时附上可以提供查询的有效联系方式。投标人未有按照规定附上有效联系方式的,有关业绩、信誉文件将被拒绝。
第五十八条 投标人应当在投标截止时间之前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数额、方式提交投标保证金。
采用现金方式提交投标保证金的必须通过银行转账,必须来源于投标人账户。
投标人未按照要求提交投标保证金的,作为无效投标文件处理,不得参与投标活动。
第五十九条
投标人应当在投标截止时间之前,按照招标文件规定将投标文件密封送达至指定地点、人员。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开标之前开启投标文件。
招标人应当拒绝接受投标人在投标截止时间之后送达的投标文件,但招标文件规定可以在投标截止时间之后提交的文件除外。
第六十条
投标人在投标截止时间之前,可以补充、修改、替代或撤回已经提交的投标文件,补充、修改的内容是投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投标人在投标截止时间之后,不得补充、修改、替代或撤回投标文件,但招标文件规定可以在投标截止时间之后提交的部分文件、招标人及评标委员会要求投标人作出的承诺或细微偏差补正除外。第六十一条 投标人不得相互串通投标或与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评标委员会成员串通投标,不得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以投标人名义投标,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
第六十二条
下列行为均属投标人之间串通投标:
(一)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投标报价;
(二)投标人之间确定中标人之后再参加投标;
(三)采用现金方式提交投标保证金的,不同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来源于同一投标人或同一账户;
(四)不同投标人委托同一机构或同一人员编制资格预审申请或投标文件;
(五)不同投标人的资格预审申请或投标文件除了规定格式及内容之外的其他格式、内容相同或大量雷同;
(六)不同投标人的资格预审申请或投标文件的错漏之处不合理地一致;
(七)不同投标人投标报价的市场报价部分呈规律变化;
(八)不同投标人的资格预审申请或投标文件载明的项目管理班子或其他成员存在相同人员;
(九)其他串通投标行为。
第六十三条 下列行为均属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投标:
(一)招标人所属人员及其近亲属操纵投标或代表投标人参与投标;
(二)招标人所属人员及其近亲属违反相关规定参与编制资格预审申请或投标文件;
(三)招标人在资格预审评审或开标之前违反规定开启资格预审申请或投标文件,违反规定将资格预审申请或投标文件情形告知其他投标人,违反规定协助投标人撤换、修改资格预审申请或投标文件;
(四)招标人与投标人约定投标报价;
(五)招标人预先确定中标人;
(六)其他串通投标行为。
第五章 评标委员会
第六十四条 需要进行技术、业绩、信誉或经济标书等评审的建设工程招标,招标人应当按照规定组织成立评标委员会。
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应当在开标之前确定,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及联系办法应当在中标结果确定之前保密。第六十五条
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代表及相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评标委员会成员人数应当是五人以上的单数,应当在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库之内采取随机方式确定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招标人代表不得超过二人。政府投资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招标人只能委派一名代表参加评标委员会。
招标人代表应当具有与招标项目同一类型或相近专业的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八年以上,招标人应当在评标会议召开之前将招标人代表的资格证明提交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备案。
对技术特别复杂或具有特殊专业要求的建设工程,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库无法提供相应专家的特殊工程招标项目,可以由招标人自行推荐专家,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审核批准后组成评标委员会进行评标。
第六十六条 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库内符合要求的专家少于五十人或招标项目合同金额五千万元以上的,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可以安排异地抽取专家。具体办法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另行制定。
第六十七条 下列人员不得担任评标委员会成员:
(一)除了招标人代表之外的招标人所属人员及其近亲属;
(二)投标人所属人员及其近亲属;
(三)项目主管部门或相关行政监督部门所属人员;
(四)受过与招标投标活动有关处罚的人员;
(五)其他依法应当回避的人员。评标委员会成员应当主动申请回避。
第六十八条
招标人或评标委员会可以推荐或选举一名评标委员会成员作为评标委员会负责人,负责有关评标事项的组织协调。
第六十九条 评标委员会成员应当严格遵守评标工作纪律,各自独立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审标准、方法对每一投标文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标委员会成员对各自作出的评审意见承担个人责任。
第七十条 评标委员会成员不得与任何投标人或与招标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私下接触,不得接受投标人、中介人、其他利害关系人的财物或其他利益。
第七十一条
评标过程当中需要就评审标准、方法等可能影响对投标文件评价的事项进行讨论的,应当由评标委员会负责人组织评标委员会全体成员进行集体讨论。第七十二条 评标委员会全体成员各自独立量化计分的评审事项,评标委员会成员为七人以上的,应当去掉一个最高分及一个最低分之后再进行算术平均或汇总。
评标委员会成员的评审明显背离多数成员意见,幅度超过去掉一个最高分及一个最低分之后的算术平均值正负百分之三十的,应当作出书面说明,陈述理由。
第七十三条 评标委员会认为需要招标人对招标文件条款进行澄清的,招标人应当进行澄清,但澄清不得背离招标文件的实质内容。
评标委员会可以要求投标人对投标文件中含义不明确或表述不一致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澄清、说明或补正,但澄清、说明或补正不得超出投标文件的范围或改变投标文件的实质内容。
第七十四条 需要评标委员会全体成员共同确认的重大评审事项应当进行表决,形成书面决议。
决议经过评标委员会全体成员超过二分之一以上同意视为通过,决议不得违背法律、法规、规章及招标文件规定的基本原则,决议应当经过评标委员会全体成员签名确认。
第七十五条 评标委员会成员对书面决议或评标结果持有异议的,应当书面阐述不同意见。拒绝在书面决议或评标报告上签名并且拒绝书面阐述不同意见的,视为同意书面决议或评标结论。评标委员会应当在评标报告中作出说明。
除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情形之外,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推翻评标委员会作出的书面决议及评标结果。
第六章 开标、评标、中标
第七十六条
开标应当在招标文件预先确定的时间及地点公开进行,开标时间应当为投标截止时间。
第七十七条 开标由招标人主持,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
投标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被授权委托人以及相关负责人必须按照规定参加开标,具体办法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七十八条 评标活动应当封闭进行。
评标结果公布之前,参与评标活动的单位或个人不得私下接触投标人,不得私下向投标人透露评标活动的任何信息。
第七十九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派出工作人员,监督开标、评标活动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及时纠正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但不得就评审涉及的实质内容发表意见或参与评标委员会的讨论。
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应当协助招标人按照规定程序开标、评标,提供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文件,及时指出违反程序及纪律的行为,但不得就评审涉及的实质内容发表意见或参与评标委员会的讨论。
特殊情况导致开标或评标无法继续进行的、相关人员存在违反程序及纪律的行为被指出之后仍然拒绝纠正的、发现招标投标活动存在其他违反相关规定行为的,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应当及时报告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八十条 招标人在投标截止之前收到的所有投标文件,均应当当众检查密封情况,除了规定为暗标的技术标书之外,均应当当众拆封、宣读投标文件名称及招标文件要求宣读的相关内容。
投标人可以要求检查属于自己的投标文件密封情况。
投标文件密封情况检查完毕之后,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再对投标文件密封情况提出异议。
技术标书编号及编号还原应当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第八十一条 招标人应当向评标委员会提供及说明评标涉及的重要信息、数据,解答评标委员会提出的疑问。评标委员会应当认真研究招标文件,熟悉下列内容:
(一)招标的目标、范围、性质;
(二)招标文件规定的基本要求、标准;
(三)招标文件规定的评审标准、方法及相关因素;
(四)评审使用的相关表格。
第八十二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为无效投标文件处理:
(一)投标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被授权委托人、相关负责人未按照规定参加开标,但招标文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投标文件未按照招标文件规定递交至指定地点及人员;
(三)投标文件未按照招标文件规定进行密封;
(四)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内容、数据大量雷同,具有明显的串通投标行为;
(五)投标人拒绝对细微偏差作出补正;
(六)投标报价明显低于成本或超过政府指导价范围;
(七)投标人存在违反本办法第五十条规定的情形;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八十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重大偏差,作为无效投标文件处理:
(一)投标人未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保证金;
(二)投标文件未加盖投标人公章或未有法定代表人或被授权委托人签名,但规定为暗标的技术标书除外;
(三)投标文件未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格式编制,主要内容不够完整或关键字迹无法辨认;
(四)规定为暗标的技术标书未按照招标文件规定隐去投标人名称、相关人员姓名以及除了招标项目之外的其他项目名称等与判断投标人身份相关的标识或暗示;
(五)投标文件不符合招标文件规定的报价、工期、质量、技术规格、技术标准等实质要求;
(六)投标文件存在招标人不能接受的条件或虚假的文件;
(七)法律、法规、规章或招标文件规定的其他重大偏差。
第八十四条 细微偏差是指投标文件在实质上响应招标文件要求,但在次要内容存在细微计算误差或提供的技术信息、数据不够完整等情况,补正之后不会对其他投标人造成不公平的结果。
招标人或评标委员会应当书面要求投标人在评标结束之前补正细微偏差,投标人书面同意作出补正之后,应当视为有效投标文件。
第八十五条 有效投标文件少于三个的,应当重新招标。
采用两阶段评标办法,第二阶段评审确认的有效投标文件少于三个的,可以在第一阶段评审的有效投标文件之内按照招标文件规定及评标委员会确定的得分由高至低排列顺序,依次选择替补。
第八十六条 开标、评标结束之后,除了下列情形之外,不得再对开标、评标期间已经确认有效的投标文件作为无效投标文件处理,不得推翻评标委员会作出的书面决议及评标结果:
(一)中标人存在违反本办法第五十条规定的情形;
(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属于无效投标文件;
(三)存在招标、评标、中标无效的情形。
第八十七条
评标委员会应当在完成评标之后向招标人提交书面评标报告,明确推荐的中标候选人名单及排列顺序,推荐的中标候选人应当限定在三个以内。
招标人应当按照招标文件规定及评标委员会确定的排列顺序,确定排名第一的投标人为中标人。
招标人不得在确定中标人之前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内容进行谈判。设计方案招标,招标人可以在确定中标人之前要求投标人按照招标人意见对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招标人可以对中标候选人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考察仅限于检查投标文件已经载明的内容,招标人决定对中标候选人进行实地考察的,应当事先在招标文件中载明实地考察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实地考察报告应当包括实地考察的组织机构,实地考察的评价标准及方法,实地考察的结果。
第八十八条 招标人应当将中标结果在珠海市建设工程信息网上公示至少二个工作日。公示期满无异议的,应当在三个工作日之内向中标人发出经过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确认的中标通知书,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
第八十九条
中标通知书发出之后,中标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放弃中标,但招标人提出招标文件之外中标人不能接受的合同条件的除外:
(一)明确表示放弃中标;
(二)提出招标人不能接受的附加条件;
(三)提出招标人不能接受的有关投标文件或合同实质内容的更改要求;
(四)未按照招标文件规定与招标人签订合同;
(五)未按照招标文件规定向招标人提交履约担保。
中标人放弃中标的,招标人可以按照招标文件规定及评标委员会确定的排列顺序,依次选择排名第二、第三的中标候选人作为中标人。
选择排名第二、第三的中标候选人作为中标人可能导致中标结果明显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利或利益的,应当重新招标。
重新招标的,放弃中标的投标人不得再参加该建设工程的所有投标。第九十条 招标人与中标人应当在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之内,按照招标文件、中标人的投标文件、中标价格签订书面合同,违反招标文件、中标人的投标文件、中标价格等实质内容的合同条款或其他协议均属无效。
中标人在投标文件当中承诺的建设工程的项目负责人或相关技术负责人除了不可抗力因素之外不得随意更换,但招标人或相关监督管理部门认为相关人员存在怠于履行职务等失职行为要求中标人进行更换的除外。更换之后的相关人员的业绩、信誉、资格不得劣于原有人员。
第九十一条 招标人与中标人应当严格履行合同,不得随意扩大承包范围、增加费用或造价。需要扩大承包范围、增加费用或造价的,应当依法办理批准手续。
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合同范围之内的所有合格支付必须严格执行中标价格,由于不可预见原因需要扩大承包范围、增加费用或造价但仍然在概算范围之内的,按照下列方式处理:
(一)单项金额在一百万元或中标价格百分之五以下的,应当由招标人提出申请,报送同级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书面批准之后方可实施;
(二)单项金额超过一百万元或中标价格百分之五的,应当由招标人提出申请,征得同级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同意之后,报送同级发展改革部门书面批准之后方可实施。
扩大、增加部分符合招标条件的,应当进行招标。
招标人应当同时将扩大承包范围、增加费用或造价的申请抄送同级行政监察部门备案。
第九十二条 中标人应当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数额及方式向招标人提交履约担保。
第九十三条 招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五个工作日之内向未列为中标候选人的投标人退还投标保证金,中标候选人的投标保证金应当自招标人与中标人签订合同之日起五个工作日之内退还。
采用现金方式提交投标保证金的,投标保证金必须退回投标人账户。第九十四条
下列情形,招标人应当在五个工作日之内退还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
(一)招标终止;
(二)招标失败需要重新招标;
(三)投标人拒绝在投标有效期限终止之后延长投标有效期限。
第九十五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中标公示期间应当妥善保存所有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公示期满之后,除了按照规定应当由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保存的资料之外应当全部移交招标人。
招标人应当自签订合同之日起五个工作日之内向未中标的投标人退还投标文件。
第九十六条
招标人需要全部或部分使用未中标的投标人的技术成果或技术方案的,应当征得投标人书面同意,予以经济补偿。
设计方案招标,招标人对于达到招标文件要求但未中标的投标人可以给予不同程度的经济补偿,用于补偿的费用总额一般不得超过设计合同金额的10%,招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补偿范围及补偿标准。
第七章 投诉处理
第九十七条 投标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招标投标活动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规定的,可以依法向相关行政监督部门投诉。
涉及招标人或投标人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规定的,应当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投诉。
涉及评标委员会成员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规定的,应当向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诉。
涉及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规定的,应当向市行政监察部门投诉。
涉及招标人、投标人、评标委员会成员、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规定,可能涉嫌行贿、受贿或职务犯罪行为的,应当向市检察机关投诉或举报。
其他利害关系人是指除了投标人之外,与招标项目或招标投标活动具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
第九十八条 投诉人不得以投诉为名排挤竞争对手,不得进行虚假、恶意投诉,阻碍招标投标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九十九条 投诉人应当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或利益受到侵害之日起的十日之内提出书面投诉。
第一百条 书面投诉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投诉人的名称、地点及有效联系方式;
(二)投诉事项的基本事实;
(三)相关请求及主张;
(四)有效线索及相关证明材料。
投诉人是法人的,必须由法定代表人或被授权委托人签名,加盖投诉人公章;投诉人是其他组织或个人的,必须由负责人或投诉人本人签名,附上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
第一百零一条 下列情形,投诉不予受理:
(一)投诉人与投诉的招标投标活动无任何利害关系的;
(二)投诉事项不具体,未提供有效线索,难以查证的;
(三)投诉未签署投诉人真实姓名及有效联系方式,或以法人名义投诉,投诉未有法定代表人或被授权委托人签名及未加盖公章的;
(四)超过投诉时限的;
(五)已经作出处理决定,投诉人没有提出新的证据的;
(六)投诉事项已经进入行政复议或诉讼程序的。
第一百零二条 行政监督部门收到投诉之后,应当在三个工作日之内进行审查,视不同情形分别作出下列决定:
(一)投诉时限、形式、内容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受理,行政监督部门应当将不予受理的理由告知投诉人;
(二)投诉时限、形式、内容符合规定,但不属于本部门受理的,应当告知投诉人向其他行政监督部门提出投诉;
(三)投诉时限、形式、内容符合规定的,予以正式受理。
行政监督部门决定正式受理的,可以自正式受理之日起三个工作日之内书面通知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及招标人暂停招标投标活动或暂缓签订合同。
第一百零三条 行政监督部门依法进行的调查,投诉人、被投诉人以及评标委员会成员等与投诉事项相关的当事人应当配合,如实提供相关资料及情况。
第一百零四条 投诉处理决定作出之前,投诉人要求撤回投诉的,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说明理由。行政监督部门可以视下列不同情形,决定是否准予撤回:
(一)已经查实存在明显违法行为的,应当不准撤回,行政监督部门应当继续调查直至作出处理决定;
(二)撤回投诉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其他当事人合法权利或利益的,应当准予撤回,投诉处理终止。投诉人不得以同一事实及理由再提出投诉。
第一百零五条 行政监督部门应当根据调查及取证情况,对投诉事项进行审查,按照下列规定作出处理决定:
(一)投诉缺乏事实根据或法律根据的,驳回投诉;
(二)投诉情形属实,招标投标活动确实存在违法行为的,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规定作出处理。第一百零六条 负责受理投诉的行政监督部门应当自受理投诉之日起二十日之内,对投诉事项作出处理决定。
情况复杂,无法在规定期限之内作出处理决定的,经过行政监督部门负责人批准之后可以适当延长。行政监督部门应当将延长的决定告知投诉人及被投诉人。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零七条
招标人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违法所得,按照规定予以处罚:
(一)应当招标的项目未招标的,将招标项目化整为零或采用其他方式规避招标的,处以招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二)应当公开招标未公开招标的,应当履行核准或批准手续未履行的,未按照发展改革部门核准或批准的内容进行招标的,未按照规定发布招标公告的,在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之后接收投标文件的,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招标无效;
(三)违反相关规定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内容进行谈判的,予以警告;以上行为影响中标结果的,中标无效;
(四)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使用招标文件规定之外的其他评标标准及方法的,确定的评标标准及方法含有倾向或排斥投标人的内容妨碍或限制了投标人之间的竞争并且影响评标结果的,评标委员会的组建及人员组成不符合要求的,评标无效,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泄露应当保密的招标投标事项的,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以上行为影响中标结果的,中标无效;
(七)与投标人串通投标的,处以招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中标人是串通投标参与人的,中标无效;
(八)未按照规定确定中标人或在所有投标被评标委员会否决之后自行确定中标人的,中标无效,处以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九)未按照招标文件及中标人的投标文件、中标价格签订合同的,签订背离合同实质内容的协议的,擅自提高履约担保或强迫中标人垫付建设资金的,处以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十)未按照规定将建设工程的概算、预算、招标投标、建设过程当中的重大变化、竣工验收、结算支付等情况通过政府指定的网站进行公布的,未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规定的先后顺序进行建设工程招标的,未取得行业主管部门或发展改革部门批准文件随意扩大承包范围、增加费用或造价的,责令改正;
(十一)由于明显工作失误造成错误扩大承包范围、增加费用或造价的,根据直接损失大小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招标人存在以上行为之一的,予以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撤销行政职务,三年之内不得负责建设工程管理工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招标人存在以上行为之一的,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及财政部门可以暂停项目执行或暂停资金拨付。
第一百零八条
招标人拒绝与中标人签订合同的,应当双倍返还中标人的投标保证金;没有要求提交投标保证金或造成投标人的损失超过投标保证金数额的,招标人应当赔偿损失。
由于延长投标有效期限给投标人造成损失的,招标人应当予以补偿,但由于不可抗力延长投标有效期限的除外。
第一百零九条
招标代理机构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违法所得,按照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取得招标代理资质从事招标代理业务的,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超越资质等级承接招标代理业务的,处以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转让招标代理业务或从事代理招标项目的投标代理、投标咨询的,处以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取消6个月招标代理资格;
(四)泄露应当保密的招标投标事项的,与招标人、投标人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利或利益的,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取消一年招标代理资格;以上行为影响中标结果的,中标无效;造成他人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除了以上行为之外,招标代理机构具有本办法第一百零七条所列行为的,处以与招标人相同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并处取消一年招标代理资格,提请资质审批机关降低或吊销招标代理资质。第一百一十条 投标人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违法所得,按照规定予以处罚:
(一)相互串通投标或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以行贿手段谋取中标的,处以招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取消一年以上二年以下投标资格,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造成他人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中标人是以上行为参与人的,中标无效;串通投标行为影响中标结果的,应当重新评标或重新招标;
(二)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以投标人名义投标或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进行投标的,处以招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取消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投标资格,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其他单位或个人以投标人名义投标的,处以与投标人相同的处罚;中标人是以上行为参与人的,中标无效;
(三)投标人参加同一建设工程的不同标段投标,投标人在其中任何一个标段投标存在以上第(一)及第(二)项所列行为的,其他标段的投标资格将一并被取消,投标人不得再参加该建设工程的所有投标;
(四)未按照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以及中标价格签订合同的,签订背离合同实质内容的协议的,处以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五)将中标项目整体或部分转让的,转让无效,处以转让的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六)未履行与招标人签订的合同的,履约担保不予退还,没有提交履约担保或造成的损失超过履约担保数额的,中标人应当赔偿损失;未按照与招标人签订的合同履行义务,情节严重的,处以取消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投标资格,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由于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不适用以上规定。
第一百一十一条 投标人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招标人应当取消投标人的投标资格或中标资格,没收投标保证金;投标人没有提交投标保证金或造成的损失超过投标保证金数额的,投标人应当赔偿损失:
(一)无正当理由放弃中标的;
(二)投标截止之后至投标有效期限终止期间撤回投标文件的;
(三)由于违法行为被取消投标资格或中标无效的,但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除外。
第一百一十二条 评标委员会及其成员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违法所得,按照规定予以处罚:
(一)评标委员会成员擅离职守,影响评标程序正常进行,或不能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的,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处取消评标专家资格,禁止参加任何招标项目的评标;
(二)评标委员会成员接受投标人、其他利害关系人的财物或其他利益的、泄露应当保密的招标投标事项的,处以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处取消评标专家资格,禁止参加任何招标项目的评标;
(三)使用招标文件规定之外的其他评标标准及方法的,确定的评标标准及方法含有倾向或排斥投标人的内容妨碍或限制了投标人之间的竞争影响评标结果的,应当回避未回避的,评标期间存在违法行为影响评标结果的,评标无效,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取消评标专家资格,禁止参加任何招标项目的评标;
(四)评标委员会成员参与串通投标的,处以五万元的罚款,并处取消评标专家资格,禁止参加任何招标项目的评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百一十三条 投诉人故意捏造事实、伪造证明材料进行虚假恶意投诉的,应当驳回投诉,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一十四条 投诉人、被投诉人以及评标委员会成员等与投诉事项相关的当事人拒绝配合调查的,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并处取消一年以上三年以下参与招标投标活动的相应资格。
投诉人、被投诉人以及评标委员会成员等与投诉事项相关的当事人对于自己作出的行为无法作出合理解释的,予以通报。
第一百一十五条 按照规定予以单位罚款处罚的,可以对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以及直接责任人分别处以单位被罚款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一百一十六条 参与招标投标活动的国家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参与招标投标活动的其他单位或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未构成犯罪的,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百一十七条 行政处罚由相关行政监督部门按照职责权限作出。第一百一十八条
按照本办法规定应当进行招标的建设工程,招标无效的,应当依法重新招标;评标无效的,应当依法重新评标或重新招标;中标无效的,应当依法重新评标或重新招标;由于串通投标等违法行为导致中标结果明显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利或利益的,应当重新招标。
招标、评标、中标无效的,发出的中标通知书及签订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效力,但不影响合同之内解决争议的有关条款的效力。
由于违法行为被处以取消参与招标投标活动相应资格的,或被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处以停产停业处罚的,自处罚决定生效之日起禁止进行一切招标投标活动,包括正在进行的招标投标活动。
第九章 附则
第一百一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9年4月1日起施行。
本办法颁布之前本市制定的有关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本市范围内涉及重大政治、外事活动以及抢险救灾的应急工程的审查、认定、发包、承包、结算、支付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公开本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相关信息,建立招标投标诚信档案,具体办法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采用网络进行的建设工程招标应当同时符合网络招标的相关规定,具体办法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一条为加强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 保证生鲜乳质量安全, 促进奶业健康发展, 根据《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生鲜乳, 是指未经加工的奶畜原奶。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生鲜乳生产、收购、贮存、运输、出售活动, 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奶畜养殖者、生鲜乳收购者、生鲜乳运输者对其生产、收购、运输和销售的生鲜乳质量安全负责, 是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者。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奶畜饲养以及生鲜乳生产环节、收购环节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其他工作。
第六条生产、收购、贮存、运输、销售的生鲜乳, 应当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
禁止在生鲜乳生产、收购、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添加任何物质。
第七条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商务部门, 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奶业发展规划,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 鼓励和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 完善服务体系, 促进奶业健康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全国和省级奶业发展规划, 合理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奶畜养殖规模, 科学安排生鲜乳的生产、收购布局。
第八条奶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 推动行业诚信建设, 引导、规范奶畜养殖者、生鲜乳收购者依法生产经营。
第二章生鲜乳生产
第九条地方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 应当结合当地奶畜发展需要, 向奶畜养殖者提供奶畜品种登记、奶牛生产性能测定、青粗饲料生产与利用、标准化养殖、奶畜疫病防治、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技术服务, 并开展相关技术培训。
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乳制品生产企业及其他相关生产经营者为养殖者提供所需的服务。
第十条奶畜养殖场、养殖小区, 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 并向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备案, 获得奶畜养殖代码。
鼓励乳制品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 按照良好规范要求实施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第十一条奶畜养殖场应当按照《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建立养殖档案, 准确填写有关信息, 做好档案保存工作。奶畜养殖小区应当逐步建立养殖档案。
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和指导奶畜养殖场、奶畜养殖小区依法建立科学、规范的养殖档案。
第十二条从事奶畜养殖, 不得在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中添加动物源性成分 (乳及乳制品除外) , 不得添加对动物和人体具有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
第十三条奶畜养殖者应当遵守农业部制定的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直接从事挤奶工作的人员应当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
奶畜养殖者对挤奶设施、生鲜乳贮存设施等应当在使用前后及时进行清洗、消毒, 避免对生鲜乳造成污染, 并建立清洗、消毒记录。
第十四条挤奶完成后, 生鲜乳应当储存在密封的容器中, 并及时做降温处理, 使其温度保持在0~4℃之间。超过2小时未冷藏的, 不得销售。
第十五条奶畜养殖者可以向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生鲜乳收购站出售自养奶畜产的生鲜乳。
第十六条禁止出售下列生鲜乳。
(一) 经检测不符合健康标准或者未经检疫合格的奶畜产的;
(二) 奶畜产犊7日内的初乳, 但以初乳为原料从事乳制品生产的除外;
(三) 在规定用药期和休药期内的奶畜产的;
(四) 添加其他物质和其他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
第三章生鲜乳收购
第十七条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奶源分布情况, 按照方便奶畜养殖者、促进规模化养殖的原则, 制定生鲜乳收购站建设规划, 对生鲜乳收购站进行科学合理布局。
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省的生鲜乳收购站建设规划, 结合本地区奶畜存栏量、日产奶量、运输半径等因素, 确定生鲜乳收购站的建设数量和规模, 并报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八条取得工商登记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开办生鲜乳收购站, 应当符合法定条件, 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 开办生鲜乳收购站申请;
(二) 生鲜乳收购站平面图和周围环境示意图;
(三) 冷却、冷藏、保鲜设施和低温运输设备清单;
(四) 化验、计量、检测仪器设备清单;
(五) 开办者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六) 从业人员的培训证明和有效的健康证明;
(七) 卫生管理和质量安全保障制度。
第十九条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内, 完成申请材料的审核和对生鲜乳收购站的现场核查。符合规定条件的, 向申请人颁发生鲜乳收购许可证, 并报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不符合条件的, 书面通知当事人, 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条生鲜乳收购许可证有效期2年。有效期满后, 需要继续从事生鲜乳收购的, 应当在生鲜乳收购许可证有效期满30日前, 持原证重新申请。重新申请的程序与原申请程序相同。
生鲜乳收购站的名称或者负责人变更的, 应当向原发证机关申请换发生鲜乳收购许可证, 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第二十一条生鲜乳收购站的挤奶设施和生鲜乳贮存设施使用前应当消毒并晾干, 使用后1小时内应当清洗、消毒并晾干;不用时, 用防止污染的方法存放好, 避免对生鲜乳造成污染。
生鲜乳收购站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杀虫剂和其他控制害虫的产品应当确保不对生鲜乳造成污染。
第二十二条生鲜乳收购站应当按照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对收购的生鲜乳进行感官、酸度、密度、含碱等常规检测。检测费用由生鲜乳收购站自行承担, 不得向奶畜养殖者收取, 或者变相转嫁给奶畜养殖者。
第二十三条生鲜乳收购站应当建立生鲜乳收购、销售和检测记录, 并保存2年。
生鲜乳收购记录应当载明生鲜乳收购站名称及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编号、畜主姓名、单次收购量、收购日期和时点。
生鲜乳销售记录应当载明生鲜乳装载量、装运地、运输车辆牌照、承运人姓名、装运时间、装运时生鲜乳温度等内容。
生鲜乳检测记录应当载明检测人员、检测项目、检测结果、检测时间。
第二十四条生鲜乳收购站收购的生鲜乳应当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生鲜乳, 经检测无误后, 应当在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监督下销毁或者采取其他无害化处理措施。
第二十五条贮存生鲜乳的容器, 应当符合散装乳冷藏罐国家标准。
第四章生鲜乳运输
第二十六条运输生鲜乳的车辆应当取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核发的生鲜乳准运证明。无生鲜乳准运证明的车辆, 不得从事生鲜乳运输。
生鲜乳运输车辆只能用于运送生鲜乳和饮用水, 不得运输其他物品。
生鲜乳运输车辆使用前后应当及时清洗消毒。
第二十七条生鲜乳运输车辆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 奶罐隔热、保温, 内壁由防腐蚀材料制造, 对生鲜乳质量安全没有影响;
(二) 奶罐外壁用坚硬光滑、防腐、可冲洗的防水材料制造;
(三) 奶罐设有奶样存放舱和装备隔离箱, 保持清洁卫生, 避免尘土污染;
(四) 奶罐密封材料耐脂肪、无毒, 在温度正常的情况下具有耐清洗剂的能力;
(五) 奶车顶盖装置、通气和防尘罩设计合理, 防止奶罐和生鲜乳受到污染。
第二十八条生鲜乳运输车辆的所有者, 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生鲜乳运输申请。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日内, 对车辆进行检查, 符合规定条件的, 核发生鲜乳准运证明。不符合条件的, 书面通知当事人, 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九条从事生鲜乳运输的驾驶员、押运员应当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 并具有保持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基本知识。
第三十条生鲜乳运输车辆应当随车携带生鲜乳交接单。生鲜乳交接单应当载明生鲜乳收购站名称、运输车辆牌照、装运数量、装运时间、装运时生鲜乳温度等内容, 并由生鲜乳收购站经手人、押运员、驾驶员、收奶员签字。
第三十一条生鲜乳交接单一式两份, 分别由生鲜乳收购站和乳品生产者保存, 保存时间2年。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奶畜饲养以及生鲜乳生产、收购环节的监督检查, 定期开展生鲜乳质量检测抽查, 并记录监督抽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需要对生鲜乳进行抽样检查的, 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在进行监督检查时, 行使下列职权:
(一) 对奶畜养殖场所、生鲜乳收购站、生鲜乳运输车辆实施现场检查;
(二) 向有关人员调查、了解有关情况;
(三) 查阅、复制养殖档案、生鲜乳收购记录、购销合同、检验报告、生鲜乳交接单等资料;
(四) 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乳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生鲜乳;
(五) 查封涉嫌违法从事生鲜乳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扣押用于违法生产、收购、贮存、运输生鲜乳的车辆、工具、设备;
(六)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三十四条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生鲜乳生产者、收购者、运输者违法行为记录, 及时提供给中国人民银行, 由中国人民银行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第三十五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公布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 并及时向同级卫生主管部门通报生鲜乳质量安全事故信息。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发现奶畜养殖者和生鲜乳收购者、运输者、销售者涉嫌犯罪的, 应当及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第三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举报生鲜乳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公布本单位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举报电话;对接到的举报, 应当完整地记录、保存。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收到举报的, 对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 应当及时依法查处, 对于实名举报, 应当及时答复;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 应当及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
第三十八条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生鲜乳运输车辆不符合规定条件的, 应当收回生鲜乳准运证明, 或者通报核发生鲜乳准运证明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收回, 同时通报有关乳制品加工企业。
第三十九条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依照《畜牧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六章附则
特征特性
树势强健,生长旺盛,枝条直立,节间密,树皮棕黄色,冬芽红褐色、长三角形,芽体大,副芽少,叶长18.6厘米、叶幅14.4厘米。桑葚长条形,大而多,呈紫褐色。开花期3月中下旬,成熟期5月中下旬,果长4.1厘米、横径2.0厘米,平均单果重4.8克,最大8.1克。成熟的桑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2.1%,维生素C含量为9.96毫克/100克,pH值4.7,口感酸甜,出汁率76.7%。
该品种单芽着果数3~7个,米条长(指1米长的枝条)产果量为408.5克,4年生树平均单株产量26.77公斤。自然条件下,一年结果两次;人工控制条件下,可分期调节产期,一年中8个月有鲜果上市。
栽培要点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216号
《北京市供热采暖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11月10日市人民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市长 郭金龙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二日
北京市供热采暖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保障本市城乡居民冬季采暖,规范供热采暖行为,合理利用资源,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供热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供热采暖以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冬季采暖是本市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供热事业是直接关系公众利益的基础性公共事业。本市供热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属地管理、保障安全、规范服务、促进节能环保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
本市建立并完善供热能源保障、采暖救助、应急处置等安全供热保障体系。
第四条 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主管本市供热采暖管理工作。
区县市政管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供热采暖管理工作。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本办法和各自的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做好本辖区内的供热采暖管理工作。
第五条 鼓励、支持相关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参与供热行业管理和技术服务、宣传培训等工作。
鼓励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节能、高效、环保、安全的供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节能效率高和环境效益好的供热技术和项目给予支持,对在供热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予以表彰或者奖励。
第六条 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程序编制本市供热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涉及供热事业发展的,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涉及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的,纳入本市城乡规划。
区县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市供热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供热规划,经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备案。
经批准的供热规划未经法定程序调整,不得擅自变更。
第七条 本市新建、改建、扩建供热设施,应当符合供热规划。列入规划的供热设施建设用地,未经法定程序调整规划,不得改变用途。
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对建设项目提出规划条件时,涉及热源设施建设的,应当征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的意见。
居住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当组织供热单位参加,供热单位应当查验是否具备供热条件。在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应当向供热单位提供有关工程档案资料。
第八条 本市应当优化配置热源设施,在城市管网、区域锅炉供热管网供热能力范围内,不再新建热源设施;既有分散热源设施,应当按照合理配置的原则,逐步纳入城市管网、区域锅炉供热管网,应用新能源、新技术的除外。供热单位有条件供热的,应当向接入其管网的用户提供普遍服务。
第九条 本市应当加强供热节能管理,逐步实行按照用热量计量收费。
新建建筑物应当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具备热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不符合现行国家住宅设计规范温度要求的住宅,应当逐步进行建筑节能改造和供热系统改造。
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的,应当与热计量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同步实施。
第十条 供热单位应当到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备案,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单位基本情况;
(二)供热区域及规模、用户类别及数量;
(三)供热设施及其折旧管理基本情况;
(四)运营管理制度及人员基本情况;
(五)供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供热单位应当保证提交的备案材料真实准确,在备案内容发生改变时,应当及时办理变更手续。
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应当将备案的有关情况向社会公示。
第十一条 供热单位与用户订立供热采暖合同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未签订书面供热采暖合同,供热单位已经向用户供热一个或者一个以上采暖期的,用户与供热单位之间视为存在事实供热采暖合同关系。
第十二条 本市采暖期为当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气象等实际情况调整采暖期时间。
采暖期内,对符合现行国家住宅设计规范要求的住宅,供热单位应当保证住宅用户卧室、起居室(厅)的室温符合现行国家住宅设计规范的温度要求,但因突发事件或者用户责任影响正常供热采暖的除外。
用户对采暖期时间、采暖温度有特殊要求的,可以与供热单位另行约定。
第十三条 供热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相关标准、规范,向用户提供安全、稳定、质量合格的供热服务,建立健全供热运营管理制度、服务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供热设施巡检制度,对管理范围内的供热设施进行检查,并作好记录。发现共用供热设施存在隐患的,应当及时消除;发现用户自用采暖设施存在隐患的,应当书面告知用户及时消除。
(二)供热前应当进行供热系统充水、试压、排气、试运行等工作,并提前在供热范围内进行公告。
(三)建立用户采暖温度抽测制度,定期对用户室温进行检测,测温记录应当有用户或者其他证明人签字。
(四)采暖期内实行24小时服务,并及时处理和回复用户反映的问题。
第十四条 供热单位和用户对室温是否达标存在争议的,可以委托具备室温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室温检测具体办法由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发生供热纠纷的,可以由市政管理行政部门或者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依法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第十五条 采暖期内,供热单位不得推迟、中止供热或者提前结束供热,不得退出或者部分退出供热经营活动;向供热单位供应水、电力、燃气、燃油、煤炭和热能的单位,应当保障供应,不得擅自中断。
非采暖期内,供热单位确需退出或者部分退出供热经营活动的,应当对供热范围内相关用户、设施管护以及采暖费等事宜作出妥善安排,并在当年7月15日之前,与承接的供热单位完成供热设施及技术档案、用户资料、采暖费等事项的交接工作,同时书面告知原备案机关。用户的采暖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时,供热单位不得退出或者部分退出供热经营活动。
第十六条 供热单位应当直接向用户收取采暖费。供热单位委托金融机构或者其它服务单位代收采暖费的,应当向用户公告受委托的收费单位,受委托单位不得向用户收取任何额外费用;未经供热单位委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用户收取采暖费。
收取采暖费应当提供本市国税机关统一印制的发票。
第十七条 用户与供热单位签订合同的,由合同约定的交费人支付采暖费。未签订合同的,由房屋所有权人或者承租政府规定租金标准公有住房的承租人按照规定支付采暖费。
采暖费由用户所在单位负担的,单位应当负担。
第十八条 具备分户独立采暖系统型式的用户,在不影响其他用户正常采暖及共用供热设施安全的前提下,经与供热单位协商,就暂停供热时间、交纳基本费用等事项达成一致后,可以由供热单位暂停供热。
第十九条 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对供热采暖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时,供热单位、用户以及相关单位应当积极配合。
供热单位进行供热设施维护、抢修作业以及室温检测、查表及收费等工作时,用户和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条 供热单位应当对供热范围内住宅用户的室外供热设施和室内共用供热设施承担管理、维护、抢修和更新改造的责任,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部门提供社会供热服务的,可以按照规定委托专业企业承担。
住宅用户发现室内供热采暖设施异常、泄漏等情况时,应当及时向供热单位报修,并承担室内自用采暖设施维修、更新的相关费用。
非住宅用户供热采暖设施的维护、管理以及更新改造,由供热单位与用户在合同中约定。
建设单位应当依法承担供热采暖设施保修期内的保修责任。
第二十一条 用户不得拆改室内共用供热设施、扩大采暖面积或者增加散热设备。用户装饰装修房屋不得影响供热效果或者妨碍对设施进行正常维修养护。
用户拆改室内自用采暖设施的,应当经供热单位确认不影响其他用户正常采暖和不妨碍设施维修养护。
用户因拆改室内供热采暖设施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二条 供热单位应当保证管理范围内供热设施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完好,并按照规定计提供热设施折旧费,按期对供热设施进行更新改造。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迁移、改建、变卖热源设施。
拆除、迁移、改建、变卖热源设施,影响用户采暖的,应当提前向市政管理行政部门书面报告,提供替代热源设施,保障用户的采暖权益。
第二十四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供热安全的行为:
(一)在规定的地下热力管道安全间距范围内修筑建筑物、构筑物;
(二)在规定的地下热力管道安全间距范围内堆放物品,或者进行挖掘、取土、钻探、打桩、埋杆、栽植深根性植物和爆破作业;
(三)向供热管沟内排放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堵塞物品及雨水、污水、工业废液、垃圾;
(四)擅自接入供热管网;
(五)擅自在室内采暖系统上安装危害系统安全的设备;
(六)擅自排放或者取用管道内热水或蒸汽;
(七)擅自拆除、毁损警示标志;
(八)擅自操作、拆除共用供热阀门,损坏共用阀门的铅封,改动或者损坏供热计量仪表及其附件等;
(九)其他危害、损坏供热设施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市和区县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供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设置应对供热突发事件专项准备资金,保障供热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供热单位应当建立与保障供热安全相适应的应急抢修队伍,配备应急抢修设备、物资、车辆以及通讯设备,在采暖期内实行24小时应急备勤。
第二十六条 供热设施发生突发性故障,应当立即抢修的,供热单位可以先行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进行抢修,相关单位和用户应当予以配合。
发生供热设施泄漏等紧急情况时,供热单位必须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实施入户抢险、抢修作业的,当地公安机关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七条 供热单位无法保障安全稳定供热,严重影响公共利益,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协调、督促后仍无效的,经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市或者区县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供热单位对该供热单位的供热设施实施应急接管。
对供热单位的供热设施实施应急接管的,应当听取被接管单位的陈述申辩,并在供热范围内公告。当地公安机关、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物业服务企业等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八条 接管运营期间,接管单位应当向用户提供安全稳定的供热服务,对接管项目的收支情况单独记账,独立核算,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接管单位为保障基本供热服务所产生的运行费用,由接管单位临时垫付,被接管单位负责足额偿还。接管单位接管期间临时垫付资金经审核后发生的净损失,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市、区两级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具体办法由市财政部门和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九条 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依法对供热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市市政管理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组织制定有关供热公共安全、服务的标准。
第三十条 供热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未办理备案或者备案变更手续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3万元罚款;提交的备案材料失实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供热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项规定,未实施供热设施安全巡检制度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予以警告,警告两次的,处2万元罚款。
供热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二)项规定,未提前在供热范围内进行公告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改正,并处1000元罚款。
第三十二条 供热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在采暖期内,推迟、中止供热或者提前结束供热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供热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在采暖期内退出或者部分退出供热经营活动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改正,并对供热单位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供热单位法定代表人处1万元罚款。
供热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在非采暖期内擅自退出或者部分退出供热经营活动,影响用户采暖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供热单位处3万元罚款,对供热单位法定代表人处5000元罚款。
第三十三条 用户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拆改室内共用供热设施、扩大采暖面积、增加散热设备或者装饰装修房屋妨碍对设施进行正常维修养护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以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擅自拆除、迁移、改建、变卖热源设施,未提供替代热源设施,影响用户采暖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处理。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三)、(四)、(五)、(六)、(九)项规定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改正,严重影响供热设施安全的,可以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七)、(八)项规定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中有关用语的含义:
(一)供热是指供热单位依靠稳定热源,通过管道系统有偿为用户提供采暖用热以及相关服务的行为。
(二)用户是指有偿使用供热单位提供的热能用于采暖的单位和个人。
(三)室内自用采暖设施是指室内支管、散热器及其附属设备。
(四)热源设施是指用于生产、交换热能的设施,包括各类锅炉房、热交换站等。
(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53号)
信息来源: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信息提供日期:2013-08-16
《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已经市政府五届八十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3年8月20日起施行。
市长 许勤
2013年7月19日
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推动城市建设转型升级,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条例》等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绿色建筑的规划、建设、运营、改造、评价标识以及监督管理。
本办法所称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建筑。
第三条 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
(二)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
(三)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推行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绿色建筑发展的重大问题,监督考核各相关部门的贯彻落实情况。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主管部门),负责制订全市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绿色建筑等级比例要求;组织编制绿色建筑技术规范;发布绿色建筑造价标准和相关价格信息;负责对全市绿色建筑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财政、科技创新、人居环境、城管、水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绿色建筑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 各区人民政府(含新区管理机构,下同)按照市人民政府提出的绿色建筑发展任务和要求,制定本辖区年度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
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区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管理权限,负责辖区范围内绿色建筑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遵守国家和我市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至少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国家一星级或者深圳市铜级的要求。
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国家二星级以上或者深圳市金级以上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
鼓励其他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情况列为综合考核评价指标,纳入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和绩效评估与管理指标体系,按年度对相关部门和各区人民政府进行考核与评估。
第二章 立项、规划和建设
第八条 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编制绿色建筑专篇,对拟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投入和节能减排效果等进行分析,并报发展改革部门审核。
第九条 市规划国土部门应当将生态环保、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用电标准等绿色建筑相关指标要求纳入《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及建设项目规划管理中予以落实。
规划国土部门在办理土地出让或者划拨时,应当在出让用地的规划条件或者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根据用地功能和全市绿色建筑年度实施计划,明确该用地上建筑物的绿色建筑等级和相关指标要求。
第十条 市主管部门和市规划国土部门共同制定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审查要点,作为规划国土部门进行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核查、主管部门对建筑设计文件进行监督检查的依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遵守设计方案审查要点的要求。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在进行建设项目设计招标或者委托时,应当明确绿色建筑等级以及绿色建筑相关指标要求。
建筑设计的各个阶段应当编制相应深度的绿色建筑专篇。
第十二条 规划国土部门在对方案设计进行核查时,应当对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核查。方案设计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不予通过方案设计核查,不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规划国土部门应当将方案设计以及核查意见抄送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对施工图设计文件是否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审查,未经审查或者经审查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出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意见。
主管部门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抽查时,发现施工图设计文件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不予颁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十四条 施工单位应当根据绿色建筑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绿色施工方案,并组织实施。
监理单位应当根据绿色建筑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结合绿色施工方案,编制绿色建筑监理方案,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
第十五条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应当对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绿色施工方案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主管部门进行建筑节能专项验收时,对未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绿色施工方案进行建设的项目,不予通过建筑节能专项验收,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第三章 运营和改造
第十七条 市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耗公示和建筑碳排放核查制度,为建筑用能管理、节能改造和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依据。
建筑物所有权人、使用人和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为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建筑碳排放量核查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第十八条 大型公共建筑和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建筑应当安装用电等能耗分项计量装置和建筑能耗实时监测设备,并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深圳市建筑能耗数据中心。
大型公共建筑和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建筑的所有权人和使用人应当加强用能管理,执行大型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
第十九条 用能水平在市主管部门发布能耗限额标准以上的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和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建筑,应当进行节能改造。鼓励优先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节能改造。
鼓励对既有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的同时进行绿色改造。
第二十条 新建民用建筑建成后应当实行绿色物业管理。
鼓励既有建筑实行绿色物业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改造,降低运行能耗,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第二十一条 市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以及各区人民政府制定并实施旧住宅区的绿色改造计划。
鼓励对旧城区进行综合整治的同时进行绿色改造。
第四章 技术措施
第二十二条 绿色建筑应当选用适宜于本市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包括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外遮阳、太阳能、雨水渗透与收集、中水处理回用及规模化利用、透水地面、建筑工业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隔音、智能控制等技术,选用本土植物、普及高能效设备及节水型产品。
第二十三条 鼓励具备太阳能系统安装和使用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按照技术经济合理原则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
鼓励公共区域采用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
鼓励在既有建筑的外立面和屋面安装太阳能光热系统或者光伏系统。
第二十四条 绿色建筑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新型墙材,推广使用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鼓励开发利用本地建材资源。
建筑物的基础垫层、围墙、管井、管沟、挡土坡以及市政道路的路基垫层等指定工程部位,应当使用绿色再生建材。新建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地面停车场等应当铺设透水性绿色再生建材。
第二十五条 鼓励绿色建筑按照建筑工业化模式建设,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推广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
新建保障性住房应当一次性装修,鼓励新建住宅一次性装修或者菜单式装修。
第二十六条 绿色建筑应当选用节水型器具,采用雨污分流技术。
绿色建筑应当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景观用水、绿化用水、道路冲洗应当采用雨水、中水、市政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使用非传统水源应当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
第二十七条 鼓励在绿色建筑的外立面、结构层、屋面和地下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化和美化,改善局部气候和生态服务功能。
鼓励建筑物设置架空层,拓展公共开放空间。
第二十八条 绿色建筑的居住和办公空间应当符合采光、通风、隔音降噪、隔热保温及污染防治的要求。
绿色建筑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按照相关标准对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在房屋买卖合同、房屋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中载明。
第二十九条 鼓励采用绿色建筑创新技术,鼓励采用信息化手段预测绿色建筑节能效益和节水效益。
鼓励绿色建筑设计采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数字化模拟施工全过程,建立全过程可追溯的信息记录。
第五章 技术规范和评价标识
第三十条 市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并发布以下符合深圳地区特点的绿色建筑技术规范:
(一)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物业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规范;
(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筑工业化、智慧建筑等各专项领域的技术规范;
(三)绿色建筑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测算评价规范。
第三十一条 市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并发布绿色建筑工程定额和造价标准,发布绿色建材价格信息。
第三十二条 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由申请单位依据相关规定向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其他等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由申请单位依据相关规定向市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对于国家一星级或者深圳市铜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市主管部门应当简化评价流程,减轻申请单位负担。
通过评价的绿色建筑,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相应等级的绿色建筑标识证书并向社会公布。
鼓励获得评价标识的绿色建筑将评价标识通过建筑物外挂或者其他方式向社会展示。
第三十三条 市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绿色园区、绿色建材、绿色施工、绿色装修、绿色物业管理、建筑工业化和智慧建筑等专项评价标识的评价规范。
鼓励相关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依照专项评价规范,自主开展上述专项评价标识的评价活动。
第三十四条 绿色建筑应当进行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评估。
市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将建筑碳排放纳入全市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第六章 激励措施
第三十五条 市财政部门每年从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中安排相应资金用于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对绿色建筑发展的支持措施依照本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管理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申请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并获得三星级的绿色建筑,其按规定支出的评价标识费用从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中予以全额资助。
其他由市主管部门组织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不向申请单位收取费用。
第三十七条 通过评价标识的绿色建筑,依照国家和本市的相关规定,可以获得国家和本市的财政补贴。同时通过国家二星级以上、深圳市金级以上评价标识的绿色建筑,可以同时申请国家和本市的财政补贴。
第三十八条 市规划国土部门应当探索制订高星级绿色建筑在土地供应、容积率奖励方面的政策,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九条 对绿色改造成效显著的旧住宅区予以适当补贴,补贴经费从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中列支。
具体实施办法由市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制定。
第四十条 节能服务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本市建筑物提供节能改造的,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向市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申请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支持。
第四十一条 市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技术和产品目录。
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应当将上述目录中的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推荐目录。
第四十二条 市科技创新部门应当设立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促进绿色建筑共性、关键和重点技术的开发,支持绿色建筑技术平台建设,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示范。
已申请并列入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的建设项目,不得在市建筑节能专项资金中重复申请。
第四十三条 设立深圳市绿色建筑和建设科技创新奖,支持本市绿色建筑发展和绿色建筑科技创新。
市主管部门每三年组织评选一次深圳市绿色建筑和建设科技创新奖,奖金从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中列支。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相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绿色建筑促进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违法进行行政审批或者行政处罚的;
(二)不依法编制绿色建筑技术规范的;
(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建设工程未能达到绿色建筑相应标准和等级要求,属于建设单位责任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30万元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建设工程竣工后未对室内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或者未将检测结果在相关文书中载明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2万元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相关单位未履行绿色建筑促进责任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设计单位未按照有关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设计的,处20万元罚款;
(二)施工图审查机构未对建设项目有关绿色建筑部分进行审查,或者经审查不符合绿色建筑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仍出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意见的,处10万元罚款;
(三)施工单位未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绿色施工方案要求施工的,处20万元罚款;
(四)监理单位未根据绿色建筑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的,处5万元罚款。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建筑物所有权人、使用人和物业服务企业无正当理由拒绝为建筑能耗统计、能效审计和建筑碳排放核查工作提供条件,或者未执行大型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3万元罚款。
第四十九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给予单位罚款处罚的,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单位罚款额10%的罚款。
第五十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受到处罚的单位和个人,主管部门应当将其处罚情况作为不良行为予以记录,并向社会公示。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民用建筑,是指居住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商业、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旅游等公共建筑。
本办法所称新建民用建筑,是指本办法施行后新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民用建筑。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包含本级在内。
【发布文号】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53号 【发布日期】2006-06-05 【生效日期】2006-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深圳市
深圳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
(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53号)
《深圳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四届二十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市长许宗衡
二○○六年六月五日
深圳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土地管理,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市范围内土地储备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是指市土地储备机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将政府依法通过征收、转地、收回、收购、置换等方式取得的土地予以储存,并进行必要的整理和日常管理,再按照土地供应计划交付供地的行为。
第四条第四条 本市储备土地实行统一储备、统一管理。
土地储备管理应遵循守土有责、合理利用、规范公开的原则。
第五条第五条 市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是市土地储备工作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
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及土地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拟订土地储备计划及中长期土地储备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土地储备计划及中长期土地储备计划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的,应当报市政府批准。
第六条第六条 市土地储备机构是市土地储备的承办机构,履行以下职责:
(一)根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组织对全市土地供需状况的调查,为政府职能部门编制土地储备计划提供服务;
(二)根据土地储备计划制定土地收购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负责对政府依法通过征收、转地、收回、收购、置换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储备管理,按照土地供应计划交付供地;
(四)负责筹集并按规定使用土地储备资金;
(五)其他与土地储备相关的工作。
第二章 土地储备
第七条第七条 下列国有土地应当纳入土地储备:
(一)政府统一征收后尚未出让的;
(二)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转为国有的可建设用地;
(三)政府依法收回的;
(四)政府以收购方式取得的;
(五)政府以置换方式取得的;
(六)挖山、填海形成尚未出让的;
(七)其他需要储备的。
规划已确定为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水库、水源保护区、河道及海堤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并已确定移交给政府相关部门管理的,不纳入土地储备。
第八条第八条 政府收购的土地包括:
(一)因城市规划的调整,非经营性用地,包括工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等,改为商业、住宅、办公、酒店等经营性用途需要收购的;
(二)因实施城市规划需要收购的;
(三)根据土地使用权人申请收购的;
(四)土地使用权转让中政府行使优先购买权收购的;
(五)国有企业改制需要收购的;
(六)旧城区改造需要收购的;
(七)其他需要收购的。
第九条第九条 土地收购由市土地储备机构统一实施。
采取收购方式储备土地时,市土地储备机构应当根据土地储备计划拟订具体地块的收购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市政府批准执行。
第十条第十条 收购方案被批准后,市土地储备机构应与原土地使用权人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合同。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低于同期公告基准地价的,市政府可以优先购买,由市土地储备机构按照转让价格与该土地使用权人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合同。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合同生效后一个工作日内,市土地储备机构书面通知土地登记机构注销被收购土地的原房地产权利登记。
第三章 储备土地的管理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土地储备机构对储备土地的位置、面积、来源、土地用途、地上建(构)筑物和其他附着物情况等进行调查,建立储备土地档案和台帐,严格实行储备土地入出库制度,进行动态管理。
市土地储备机构应当定期将储备土地档案和台帐报送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全市土地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并与相关部门实现资源共享。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市土地储备机构可以自行负责储备土地的整理和日常管理,也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委托管理单位。
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招投标规则并对招投标实行监督管理。
储备土地委托管理合同应当使用经市政府法制部门审定的统一的合同文本。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市储备土地的整治和日常管理包括:
(一)设立界桩、标志牌、围网,进行必要的简易绿化;
(二)开展日常巡逻,及时发现并制止非法侵占、破坏储备土地的行为;
(三)管理和保护储备土地上的市政设施、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已补偿的经济作物、构筑物等;
(四)对危险地块采取安全防护措施,设置警示牌;
(五)其他与储备土地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在保障城市规划、土地供应计划顺利实施的前提下,经主管部门批准,市土地储备机构可以对储备土地进行短期合理利用(以下简称短期利用)。储备土地短期利用不需办理储备土地出库手续。
储备土地短期利用只能用于公共运动场地、社会车辆停放等用途,期限不得超过一年。短期利用期间,不得兴建永久性建筑物。
临时用地和临时建筑占用储备土地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办理手续。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市土地储备机构应当根据土地供应计划做好供地工作。
第四章 土地储备资金及经费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市政府安排土地储备资金,专项用于土地收购及土地储备管理。
土地储备资金在财政设立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接受市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市审计部门依法对土地储备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土地储备资金的来源主要有:
(一)财政拨付的土地储备资本金;
(二)财政(含国土基金)拨付的土地储备专项资金;
(三)通过银行贷款或其他融资方式筹措的资金;
(四)土地储备运作过程中的收益;
(五)储备土地短期利用收益。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转地的各项收入应当全额上缴“市政府―宝安区转地资金”帐户和“市政府―龙岗区转地资金”帐户。转地资金帐户的资金优先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剩余资金可以安排用于转地储备管理工作。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市土地储备机构可以根据土地储备计划实施的需要,提出向金融机构筹措土地储备资金的方案,经主管部门同意并报市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土地储备运作收益和短期利用收入实行委托银行代收制度,所收款项直接进入财政专户。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市土地储备机构日常办公经费及业务经费来源于市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中安排的经费。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储备土地管理、运作、短期利用所发生的必需资金和相关管理费用,报市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可以从土地储备资金列支。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市土地储备机构及委托管理单位发现储备土地上存在违法用地、违法建筑、乱砍滥伐林木、超过规定标准排放污染物、乱倒余泥渣土、垃圾等行为,应当及时予以阻止并报告辖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
辖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并依法进行处理。采取措施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主管部门应切实履行对储备土地的管理监督职能,因监管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市土地储备机构依法对储备土地实施管理,保证土地供应计划的顺利实施,因市土地储备机构工作人员的过错造成重大影响与经济损失的,应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主管部门及市土地储备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利用职务便利,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土地储备资金,对在使用土地储备资金过程中违反规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储备土地管理及土地收购的具体实施细则,并会同市财政部门制定土地储备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6年8月1日起实施。
第一条 为规范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维护国家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保障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人员(以下简称考生)、从事和参与国家教育考试工作的人员(以下简称考试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教育考试是指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实施,由经批准的教育考试机构承办,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举行的教育考试。
第三条 对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考生以及考试工作人员、其他相关人员,违反考试管理规定和考场纪律,影响考试公平、公正行为的认定与处理,适用本办法。
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应当公开公平、合法适当。
第四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或者本地区国家教育考试组织工作的管理与监督。
承办国家教育考试的各级教育考试机构负责有关考试的具体实施,依据本办法,负责对考试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
第二章 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
第五条 考生不遵守考场纪律,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的安排与要求,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违纪:
(一)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或者未放在指定位置的;
(二)未在规定的座位参加考试的;
(三)考试开始信号发出前答题或者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继续答题的;
(四)在考试过程中旁窥、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者手势的;
(五)在考场或者教育考试机构禁止的范围内,喧哗、吸烟或者实施其他影响考场秩序的行为的;
(六)未经考试工作人员同意在考试过程中擅自离开考场的;
(七)将试卷、答卷(含答题卡、答题纸等,下同)、草稿纸等考试用纸带出考场的;
(八)用规定以外的笔或者纸答题或者在试卷规定以外的地方书写姓名、考号或者以其他方式在答卷上标记信息的;
(九)其他违反考场规则但尚未构成作弊的行为。
第六条 考生违背考试公平、公正原则,以不正当手段获得或者试图获得试题答案、考试成绩,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
(一)携带与考试内容相关的文字材料或者存储有与考试内容相关资料的电子设备参加考试的;
(二)抄袭或者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或者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资料的;
(三)抢夺、窃取他人试卷、答卷或者强迫他人为自己抄袭提供方便的;
(四)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
(五)由他人冒名代替参加考试的;
(六)故意销毁试卷、答卷或者考试材料的;
(七)在答卷上填写与本人身份不符的姓名、考号等信息的;
(八)传、接物品或者交换试卷、答卷、草稿纸的;
(九)其它作弊行为。
第七条 教育考试机构、考试工作人员在考试过程中或者在考试结束后发现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相关的考生实施了考试作弊行为:
(一)通过伪造证件、证明、档案及其他材料获得考试资格和考试成绩的;
(二)评卷过程中被发现同一科目同一考场有两份以上(含两份)答卷答案雷同的;
(三)考场纪律混乱、考试秩序失控,出现大面积考试作弊现象的;
(四)考试工作人员协助实施作弊行为,事后查实的;
(五)其它应认定为作弊的行为。
第八条 考生及其它人员应当自觉维护考试工作场所的秩序,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得有下列扰乱考场及考试工作场所秩序的行为:
(一)故意扰乱考点、考场、评卷场所等考试工作场所秩序;
(二)拒绝、妨碍考试工作人员履行管理职责;
(三)威胁、侮辱、诽谤、诬陷考试工作人员或其它考生;
(四)其它扰乱考试管理秩序的行为。
第九条 考生有第五条所列考试违纪行为之一的,取消该科目的考试成绩。
考生有第六条、第七条所列考试作弊行为之一的,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视情节轻重,可同时给予停考一至三年,或者延迟毕业时间一至三年的处理,停考期间考试成绩无效。
第十条 考生有第八条所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终止其继续参加本科目考试,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考生及其他人员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 考生以作弊行为获得的考试成绩并由此取得相应的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资格资质证书或者入学资格的,由证书颁发机关宣布证书无效,责令收回证书或者予以没收;已经被录取或者入学的,由录取学校取消录取资格或者其学籍。
第十二条 代替他人或由他人代替参加国家教育考试,是在校生的,由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学籍;其它人员,由教育考试机构建议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直至开除或解聘,教育考试机构按照作弊行为记录并向有关单位公开其个人基本信息。
第十三条 考试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在考试管理、组织及评卷等工作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停止其参加当年及下一年度的国家教育考试工作,并由教育考试机构或者建议其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一)应回避考试工作却隐瞒不报的;
(二)擅自变更考试时间、地点或者考试安排的;
(三)提示或暗示考生答题的;
(四)擅自将试题、答卷或者有关内容带出考场或者传递给他人的;
(五)在评卷、统分中严重失职,造成明显的错评、漏评或者积分误差的;
(六)在评卷中擅自更改评分细则或者不按评分细则进行评卷的;
(七)因未认真履行职责,造成所负责考场出现雷同卷的;
(八)擅自泄露评卷、统分等应予保密的情况的;
(九)其它违反监考、评卷等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十四条 考试工作人员有下列作弊行为之一的,应当停止其参加国家教育考试工作,由教育考试机构或者其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并调离考试工作岗位;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为不具备参加国家教育考试条件的人员提供假证明、证件、档案,使其取得考试资格或者考试工作人员资格的;
(二)因玩忽职守,致使考生未能如期参加考试的或者使考试工作遭受重大损失的;
(三)利用监考或者从事考试工作之便,为考生作弊提供条件的;
(四)伪造、变造考生档案(含电子档案)的;
(五)在场外组织答卷、为考生提供答案的;
(六)指使、纵容或者伙同他人作弊的;
(七)偷换、涂改考生答卷、考试成绩或者考场原始记录材料的;
(八)擅自更改或者编造、虚报考试数据、信息的;
(九)利用考试工作便利,索贿、受贿、以权徇私的;
(十)诬陷、打击报复考生的。
第十五条 因教育考试机构管理混乱、考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考点或者考场纪律混乱,作弊现象严重;或者同一考点同一时间的考试有五分之一(含五分之一)以上考场存在雷同卷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取消该考点当年及下一年度承办国家教育考试的资格;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区内一个或者一个以上专业考试纪律混乱,作弊现象严重,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机构给予该考区警告或者停考该考区相应专业一至三年的处理。
对出现大规模作弊情况的考场、考点的相关责任人、负责人及所属考区的负责人,有关部门应当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违反保密规定,造成国家教育考试的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包括副题及其答案及评分参考,下同)丢失、泄密,或者使考生答卷在保密期限内发生重大事故的,由有关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责任人和有关负责人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盗窃、损毁、传播在保密期限内的国家教育考试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考生答卷、考试成绩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在职人员及其它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教育考试机构建议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由有关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指使、纵容、授意考试工作人员放松考试纪律,致使考场秩序混乱、作弊严重的;
(二)代替他人或者由他人代替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
(三)参与或者组织他人进行考试作弊的;
(四)利用职权,包庇、掩盖作弊行为或者胁迫他人作弊的;
(五)以打击、报复、诬陷、威胁等手段侵犯考试工作人员、考生人身权利的;
(六)向考试工作人员行贿的;
(七)故意损坏考试设施的;
(八)扰乱、妨碍考场、评卷点及有关考试工作场所秩序后果严重的。
第三章 违规行为认定与处理程序
第十八条 考试工作人员在考试过程中发现考生实施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所列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并如实记录;对考生用于作弊的材料、工具等,应予暂扣。
考生违规记录作为认定考生违规事实的依据,应当由两名以上(含两名)监考员或者考场巡视员、督考员签字确认。
考试工作人员应当向违纪考生告知违规记录的内容,对暂扣的考生物品应填写收据。
第十九条 教育考试机构发现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所列行为的,应当由两名以上(含两名)工作人员进行事实调查,收集、保存相应的证据材料,并在调查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对所涉及考生的违规行为进行认定。
第二十条 考点汇总考生违规记录,汇总情况经考点主考签字认定后,报送上级教育考试机构依据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一条考生在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出现第五条所列考试违纪行为的,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或者地(市)级教育考试机构做出处理决定,由地(市)级教育考试机构做出的处理决定应报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备案;出现第六条、第七条所列考试作弊行为的,由地(市)级教育考试机构签署意见,报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处理,省级教育考试机构也可以要求地(市)级教育考试机构报送材料及证据,直接进行处理;出现本办法第八条所列扰乱考试秩序行为的,由地(市)级教育考试机构签署意见,报省级教育考试机构按照前款规定处理,对考生及其他人员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由当地公安部门处理;评卷过程中发现考生有本办法第七条所列考试作弊行为的,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做出处理决定,并通知地(市)级教育考试机构。
参加其它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违规行为的处理由承办有关国家教育考试的考试机构参照前款规定具体确定。
第二十二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考点、考场出现大面积作弊情况或者需要对教育考试机构实施监督的情况下,应当直接介入调查和处理。
发生第十四、十五、十六条所列案件,情节严重的,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处理,并及时报告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必要时,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参与或者直接进行处理。
第二十三条考试工作人员在考场、考点及评卷过程中有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的,考点主考、评卷点负责人应当暂停其工作,并报相应的教育考试机构处理。
第二十四条在其它与考试相关的场所违反有关规定的考生,由地(市)级教育考试机构或者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做出处理决定;地(市)级教育考试机构做出的处理决定应报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备案。
在其他与考试相关的场所违反有关规定的考试工作人员,由所在单位根据地(市)级教育考试机构或者省级教育考试机构提出的处理意见,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应当向提出处理的教育考试机构通报。
第二十五条 教育考试机构在对考试违规的个人或者单位做出处理决定前,应当复核违规事实和相关证据,告知被处理人或者单位做出处理决定的理由和依据;被处理人或者单位对所认定的违规事实认定存在异议的,应当给予其陈述和申辩的机会。
被处理人受到停考处理的,可以要求举行听证。
第二十六条 教育考试机构做出处理决定应制作考试违规处理决定书,载明被处理人的姓名或者单位名称、处理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处理决定的内容、救济途径以及做出处理决定的机构名称和做出处理决定的时间。
考试违规处理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被处理人。
第二十七条 考生或者考试工作人员对教育考试机构做出的违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其上一级教育考试机构提出复核申请;对省级教育考试机构或者承办国家教育考试的机构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也可以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授权承担国家教育考试的主管部门提出复核申请。
第二十八条 受理复核申请的教育考试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处理决定所认定的违规事实和适用的依据等进行审查,并在受理后三十日内,按照下列规定作出复核决定:
(一)处理决定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的,决定维持;
(二)处理决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决定撤销或者变更:
1.违规事实认定不清、证据不足的;
2.适用依据错误的;
3.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处理程序的。
做出决定的教育考试机构对因错误的处理决定给考生造成的损失,应当予以补救。
第二十九条 申请人对复核决定或者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据《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第三十条 教育考试机构应当建立考生诚信档案,记录、保留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考生的相关信息。
教育考试机构应当接受社会有关方面对考生诚信档案的查询,并及时向招生机构提供相关信息。
第三十一条 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应当及时汇总本地区违反规定的考生及考试工作人员的处理情况,并向国家教育考试机构报告。
第四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考场是指实施考试的封闭空间;所称考点是指设置若干考场独立进行考务活动的特定场所;所称考区是指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设置,由若干考点组成,进行国家教育考试实施工作的特定地区。
第三十三条 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考试、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其它各级各类教育考试的违规处理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珠海市人民政府令72号】推荐阅读:
珠海市职业病规划07-06
珠海产业发展05-31
珠海教育局11-30
珠海市公安局邓文07-01
珠海市政务服务管理局10-12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10-08
珠海语文中考阅读题12-09
珠海旅游心得感悟总结700字06-01
广东珠海:发展海洋经济 大有可为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