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规则制度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办公室规则制度(精选8篇)

办公室规则制度 篇1

领导组办公室工作规则及制度

为切实加强中国共产党云龙县委实施“云岭先锋”工程领导组办公室自身建设,按照“五好五带头”的总体目标要求,努力把县委“先锋”工程办公室建设成为学习型班子、实干型集体、服务型队伍,积极营造严谨、认真、务实高效、团结协作、紧张、活泼的工作氛围,为“云岭先锋”工程在全县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制定本工作规则及制度。

一、工作职责

㈠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党委关于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大力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议、决定和各级党委关于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㈡拟定云龙县实施“云岭先锋”工程试点工作意见、方案及工程全面推开的实施意见、方案等。

㈢采取编制工作简报、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云岭先锋”工程工作,营造良好的政治舆论氛围。

㈣负责对全县实施“云岭先锋”工程的单位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工作。

㈤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基层党支部,开展实施“云岭先锋”工程调研工作,抓典型,树形象,积极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新经验、新做法。

㈥对在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向县委实施“云岭先锋”工程领导组提供决策依据。

㈦收集管理好“云岭先锋”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方面档案、信息资料,确保文件资料的完整。

㈧承办中国共产党云龙县委实施“云岭先锋”工作领导组和县委交办的其它党建工作任务。

二、工作规则

㈠联系个人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贯彻执行新时期党建工作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㈡自觉认真地学习和领会各级党委关于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及相关党建工作方针政策、业务知识,努力提高政策业务水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挥好每位同志的聪明能智和主观能力性,好学上进,勤于思考,为组织实施好“云岭先锋”工程献计献策。

㈣团结友爱,通力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树立敬业爱岗,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思想意识,真正形成团结一致的战斗集体。

㈤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敢于负责,不回避问题及矛盾,对工作做到不推、不滑、不拖,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任务。

三、会议、议事制度

㈠会议制度

县委实施“云岭先锋”工程领导组办公室的会议主要有:学习会议和工作会议两种。学习会议由办公室领导或其指定的专人主持,全体办公室人员参加;工作会议由办公室领导主持,由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必要时可邀请其他办公室人员参加。

㈡会议时间

学习会议时间为每周一上午(8:30分至10:00钟);工作会议根据各阶段的工作需要召开。

㈢议事制度

⒈议事规则

在认真贯彻执行好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的同时,充分发挥好每位办公室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积极主动为“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建言献策。实行一般事务性工作分头抓,重大事情共同抓,凡涉及“云岭先锋”工程办公室的重大问题须经办公室会议集体研究讨论,形成一致意见。

⒉议事项目

根据各个阶段的工作需要,讨论有关工作规划、方案、意见及计划和办公室其它有关工作事项。

⒊议事程序

需要会议集体讨论商定的工作事项,先由相关工作人员提请办公室领导审定是否交会议讨论议定,并由办公室在会前通知参加会议人员,把相关资料送达参会同志,做到会前有准备、会中有记录、会后有落实,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临时动意开会。

⒋办理方式

经办公室集体讨论议定的工作事项,须指定专人进行落实,并把落实情况及时向办公室领导反馈,办公室对落实情况进行登记。

四、学习制度

㈠学习方式主要采取个人自学为主和办公室集体学习为辅相结合进行。每周一上午为集体学习时间,若有特殊情况需要学习的可临时通知学习。通过学习,提高每位同志的党建工作政策理论水平及业务工作能力。

㈡学习的内容主要针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省州各级关于实施“云岭先锋”工程的系列政策理论及中央、省州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方针政策等来开展。

㈢在学习过程中,每位办公室工作人员要积极做好学习笔记,并结合平时的工作实际,根据各个阶段的工作进展情况,每个月写出一篇学习心得体会,在每个季度末进行一次学习心得交流。

㈣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使每位办公室工作人员都能系统地掌握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政策理论及基层党建知识,增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真正做到带头学习讲政治。

五、信息、调研工作制度

㈠根据“云岭先锋”工程各阶段的工作进展情况,撰写好“云岭先锋”工程工作简报,简报在由专人负责的同时,每位办公室人员要积极主动采写稿子,每人每月至少编写两篇工作简报。

办公室规则制度 篇2

我国法律最早没有对意见证据作出明确的规定, 只能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找到“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证人为盲聋哑人的, 可以其他表达方式作证。证人作证时, 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评论性语气”。但是, 对于意见证据的例外情形却并未提及。而2010年颁布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政法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特别是死刑案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 对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 提高执法办案水平,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在证据制度方面, 《规定》弥补了证据制度中的部分不足。其中第12条规定, 证人的猜测性、评论性、推断性的证言, 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但根据一般生活经验判断符合事实的除外。这条对证人的意见证据排除及其例外进行了规定, 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并运用此类意见证据呢?笔者将先对普通证人的意见证据发表一些粗浅的意见。

一、意见证据的含义

意见证据是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中特有的概念。英美法系国家将证人区分为行为证人 (也有人称外行证人或普通证人) 与专家证人。并规定证人必须以口头方式出庭作证, 并且所陈述的证言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实为准。关于意见证据的定义, 现列举英美法系国家学者的观点。约翰·杰伊·麦克威 (John Jay Mcke1ey) 认为, 证人在其直接感受到的事实的基础上, 推论争议事实是否存在, 法律上称为意见, 证人以此推论所作的陈述, 称为意见证据。韦格摩尔 (John Henry Wigmore) 则认为, 意见在证据法上的意义, 是从观察到的事实所作的推论。同样, 鲁伯特·克罗斯 (Rupert Cross) 也认为, 证据法上的意见, 是“从观察事实所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 意见证据是基于证人所感知到的事实而做出的猜测性、评论性、推断性的言论。

二、事实与意见的区别

要判断证人所言是否是意见, 关键就是要区分意见与事实。从字面上理解, “意见”主要是一种见解、主张, 而“事实”则是事情的真实情况, 不添加任何感情色彩, 似乎很容易区分。但在实践中, 证人所陈述的事实都是经过证人的大脑之后形成的印象, 必然带有人的判断、推理。其实, 许多英美学者对这一点早已关注。如Learned·Hand法官在1926年的一个案例中就指出:“程度上的差别是意见与事实之间的分界线, 应该只取决于事实上的理由……每一个经验丰富的法官都会发现, 如果坚持强人所难, 要求证人以他无法做到的方式作证, 会歪曲整个事实。证人与大多数普通人一样, 他并不能事先察觉到推理结论进入其感觉的程度。他只能用他所能掌控的惟一方式来阐述事实……”

由此可见, 意见与事实实际上很难区分, 但是为了审判案件的需要, 我们还是要通过某种方法加以区别。首先, 我们看到事实与意见难以区分只是个别情况, 有些意见证据是很明显的, 比如有些意见根本就不是从事实中得出的, 只不过是证人的猜测或臆想, 有些证言我们通过交叉询问从证人的表达中就可以判断出, 对于这些证据即使没有制定标准裁判者也能容易地判断出来, 因此实际上我们主要是针对那些意见与事实难以区分的证言设定标准。由上文可知, 意见与事实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那如何把握这个程度呢?这次《规定》中谈到“根据一般生活经验判断符合事实的”可以被作为事实采纳,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一方面, 通过把证人的证言与其所掌握的知识或经验范围进行比较, 如果二者达到了较高的相符度, 则我们一般认为他说的就是事实。另一方面, 一般生活经验应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人所认可的, 否则工程师觉得这是常识, 而普通人则对此一概不知, 所以法官在审判案件时,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合理审慎的基础上, 对证人证言加以采纳。

三、两大法系对意见证据的排除及其例外的规定

意见证据在英美法系一般都不被采纳, 主要由于两点原因:一是证人的意见证据对所证明的事实不具有关联性。证人在法庭上, 只能对自己所亲眼看见、亲耳听见的事实加以陈述, 不能主观臆断, 即不能有推测、想象等语言, 这样会造成法官无法公正地判决。如果需要证明的是一个专业性的问题, 则由专家证人来回答即可, 普通证人的意见证据没有实际的意义, 若需要证明的不是一个专业性问题, 那么普通证人的意见证据与所要证明的问题没有相关性。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证人的意见证据会影响到法官或陪审团的裁判职能。裁判职能可以采纳意见证据, 但是证人则不可以采纳意见证据的。证人惟一需要做的, 就是通过自己亲身经历, 将所看所闻如实地陈述给法官, 以便法官可以通过推理和判断得出公正的结论。法官或陪审团的裁判职能就是对证人所陈述的事实进行推理和判断, 若允许其采纳这类意见证据会造成裁判者简单地不经推理地得出裁判结论, 证人的意见证据会侵害到原属于裁判者的职能。

但目前英美法系国家并没有一味地排除意见证据, 还是会有例外的规定:英国判例中最常见的可采纳的意见证据: (1) 个人的印象及其叙述。即在如果证人无法用其他方式很好地表达证人的印象或其他叙述时, 证人的意见可以被采纳。 (2) 证人的自身情况。证人的自身情况包括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 还有做某事的动机。美国的一个判例也列举了最常被采纳的意见证据, 包括个人的心理和生理、个人的品德与声誉、行为所显示的情绪、移动物体的速度、体积、高度、气味、味道、颜色和热度。但最后都是由法官来自由裁量是否采纳。此外, 美国证据法中在意见证据采纳方面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例外就是所谓的“集体事实原则 (Collective Facts Doctrine) ”。依据这一原则, 当证人就日常事件作证时, 法庭允许证人在根据自己看到的一系列关联事实后就此发表意见。例如, 证人可能在察觉被告人神情慌张、手脚发抖、说话吞吐后得出被告人非常紧张的结论, 证人可以直接作证说被告人非常紧张, 而不必逐一描述上述事实。美国学者则将可以采纳的普通证人意见证据概括为不能用其他方式表达的“速记”证据, 包括: (1) 尝和闻的问题; (2) 另一个人的感情; (3) 车辆的速度; (4) 声音的认定; (5) 证人自己的意图; (6) 笔迹的认定; (7) 一种不正常的行动; (8) 酒类饮料。

可见, 英美法系国家对意见证据排除的列举虽然各有不同, 但是这些总结对目前我国意见证据方面的不足是很有启示的。在大陆法系国家, 例如日本, 在其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证人对其亲身经历的事情的叙述认定为事实, 而对证人所说的推测类证词则为意见, 意见证据则不被采纳, 不具有证明效力。但是, 同时日本刑事诉讼法也规定, 证人根据其亲身经历的事情再进行推测性的陈述也可以被采纳。不过, 此类证言到底有多少证明力, 其在案件中是否足够有效, 法律上尚未给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综上, 目前看来, 两大法系对证人意见证据规定的把握, 既有宽松的可采性制度, 又有严格排除的制度, 但无论是宽松的制度还是严格排除的制度, 都无疑有渐渐弹性化的趋势, 既有原则性的规定, 又有例外情况的列举, 这样的立法形式对我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四、普通证人意见证据对我国证据制度的启示

从英美法系开始, 意见证据规则得以重视。目前有关普通证人的意见陈述作为证据的可采性, 两大法系无论是在放宽可采性的趋势上, 还是依照严格的排除法则, 都逐渐趋于弹性的规定, 既规定原则, 同时又规定了例外情形。

我国目前的规定还不是很完善, 不健全, 在普通证人意见证据的采信方面, 可以参照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关于普通证人对合理建立在其感觉之上和对清楚理解该证人的证词, 或确定争议中的事实有益的意见证据都可以采纳。这样有助于更准确, 更快速地认定案件事实, 提高诉讼效率。而对于普通证人意见证据的例外规定, 我国目前并没有详细列举出来, 增加了司法审判的难度, 所以, 同样可以参照英美法系国家所总结的几点, 结合实际情况, 加以采信。

摘要:证人证言, 一直以来都是诉讼中举足轻重的证据种类。但是, 证人证言同样存在着不稳定性、可靠性差的问题, 便需要合理地分辨可以采纳采信的证人证言, 意见证据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英美法系国家对此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探讨英美法系国家对普通证人的意见证据的详细规定, 以期对我国的证据制度带来启示。

关键词:意见证据,普通证人,证据规则

参考文献

[1]吴丹红.论英美法的意见证据[J].江苏普官学院学报, 2003, 第1期.

[2]华尔兹 (著) , 何家弘 (译) .刑事证据大全[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427-428页.

[3]王进喜.刑事证人证言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版, 第306页.

办公室规则制度 篇3

Part1:对于办公室,你还抱有这些“纯良幻想”?

明明已经在办公室的潜规则下不断触礁吃了亏,却还是无视这些职场暗礁?来,自我检测—下。如有以下想法,请快快扔掉它!

友情幻想:我对办公室政治没兴趣,和同事相处好就行。

公平幻想:我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应该被领导赏识。

升职幻想:我这么努力,老板应该主动为我升职加薪。

上司幻想:我和老板一见如故,任性—点没关系。

业绩幻想:我业绩突出,同事对我有意见,肯定是嫉妒!

领导力幻想:我和团队打成—片,是非常有亲和力的领导。

人格魅力幻想:我是女人,残酷的职场会对我手下留情。

如果以上皆是对办公室规则的错误解读,那么办公室真正的规则又潜伏在何处?现在,我们就一个个把它们拎出水面,让你看个清楚。

Part2:摸着“潜规则"过河我们教你逐个击破!

·友情潜规则——职场必须有队友,但不需要朋友

在职场,大家总是在强调一个词——“团队合作”。但仔细回想,是不是从来没有人告诉你,要和你的同事成为好朋友?作为职场女性,我们虽然不建议你单打独斗,但也绝不赞成你把同事发展为无话不谈的闺蜜好友。对于办公室的友谊,究竟应该怎样拿捏才好?

[切忌交浅言深]

初入职场时,我们会在办公室内遇到一类特别热心肠的同事,带你认识各个部门、熟悉工作流程,甚至约你一起吃工作餐。你若以为这是一种友情,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真的只是一种迎接新人的职场礼仪。请一定要真诚相待。尽量不要去打探对方的隐私,更不可向对方抱怨上一份工作,或是情绪化表达对工作的看法。原则是多听,多问,少说。对于对方透露出的办公室情况,请一定要保持头脑冷静,客观理性地分析,不要让对方的好恶影响你的情绪与判断力。

[永远不要抱怨]

别人听到的恶言恶语,也许最初只是你口中无心的牢骚。男人可以粗线条,一些牢骚随口说说骂骂,隔天就忘,但从女人口中讲出的话,总是更加容易被人深度解读,很容易形成职场上的交恶。人在职场,遇到沟通问题时,千万别去抱怨同事的性格、做事方式等。你大可直接发邮件给对方,拿出“我只想有速度、有质量地解决问题”的态度,这也是一个职员的基本工作素养。因为和朋友之间才需要磨合习惯、投缘性格,可是在办公室里,你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队友,所以先学会冷静地处理自己的情绪。

[隐私?一问三不知]

工作圈,其实也是你的一个重要交际圈。有“圈”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隐私和八卦,有女人的地方,更是任何一条小隐私都能被传得神乎其神、天花乱坠。必须要压制住体内的八卦基因。当别人找你倾诉时,默默听着就好,而别人找你打探时,你只需装傻,一问三不知。一个从不八卦的办公室女人,听起来就非常有前途。

·公平潜规则——办公室里没有百分百的公平

“我为什么要接受这种不公平的对待?”你表面上是在伸张正义,但其实,你只是在问“为什么我没有享受到某某那样的待遇?”在这个深不见底的职场江湖,我们听说过职位有高低之分、资历有深浅之说,但“公平”二字,基本上只是一个传说。

[你的功劳,不全是你的功劳]

职场上有个奇怪的现象,付出最多的人,永远不是最终站在舞台上领奖的那位。很多职场女性曾经做过自己直属领导“背后的女人”,自己加班苦逼,结果为他们做了升职的嫁衣。

一般女人受不了这种委屈,但我相信你可以。因为你直属上司的工作内容,就是带领手下做出成绩,当你做出了成绩,也就是他的成绩。虽然你没有直接受到大老板的赞扬,但比起口头表扬来说,未来等着你的职位晋升,可能更有意义。

[做事越多,受气越大]

怪事!职场上,做事最多的人,反而是受伤最深的人。过分热情,总是让你看起来另有所图。勤快,也是这类人的“通病”!

遇上平级的同事加班,就算关系再好,就算你的能力再强,此时也万万不可上前操心协助,你以为这是共患难,但是第二天这事就会变成:某某做事非常拖拉,还要某某某帮他擦屁股。

上司潜规则——永远不要和老板谈交情

霸道总裁爱上我?和老板志同道合、一见如故?醒醒吧,上司跟你谈钱是因为他空有理想,跟你谈理想是因为他真的没钱。跟老板谈交情?真的是你太矫情!

[千万不要把事情做到完美!]

你的上司是不是不会轻易对你的工作说perfect?这和不专业的客户永远不会对专业的设计师给出的初稿感到满意,其实是一个道理。

高高兴兴捧着工作成果去邀功,每次都被修改得面目全非?还是先不要追求那种虚无缥缈的成就感,也不要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失去信心,其实上司要你改的不是工作,而是他的存在感。下次交差,把作品预留下来一定的修改空间,让上司尽情发挥吧!

[一仆可侍二主,千万别当炮灰]

很多女性在职场中都会遇到一种混甜情况——同一件工作,你需要跟两个领导汇报。最让人郁闷的是,这二位领导志不同,道不合,暗中较量。无论按谁的想法完成工作,都有一方不会满意,除非你有三头六臂,否则只能在中间苦苦夹板受气。

女性在工作时,往往倾向于听从上司的指导。遇上这样的尴尬局面,与其盲目投靠—方,不如清醒一下头脑,把注意力放在手头的工作上,拿出一个自己的态度和想法,需要表态时,也应“帮理不帮亲”,用理性判断应该听从哪一方。在这个过程中,相信你也能挑选到一个气度非凡的上司,心甘情愿地投靠,为自己争取到更舒心的工作环境。

[除非不想混,否则不要越级报告]

越级报告?如此大胆直白忽视你的直属领导,真的会让与你朝夕相处的他们心情非常不好!但俗话说“阎王不说话,小鬼缠死人’,越级汇报,后果自负。

很多人都觉得通过直属领导往上汇报是一件多此一举的事情,麻烦跳出你自己的小世界,站在大老板的角度上思考一下好吗?他们真的有时间有精力跟每个人沟通工作细节吗?再站在你的直属领导的角度上思考—下好吗?心眼大到无视他们的存在,你到底是缺心眼,还是急于邀功逞能?

·业绩潜规则——有时候,人际关系比业绩更重要

办公室是一个既要做事,又要做人的地方。虽说办公室里没有友情,但有时候,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却又直接影响你的工作业绩。

[明哲保身,奠卷入同事间的是非]

办公室这地方,从来不像看起来那样静悄悄。对很多职场人士来说,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场场事关生计大事的战争,可最高境界却是事不关己。

当身陷一场由别人主宰的办公室斗争时,你根本不需要有立场。无论别人再怎么鼓吹煽动,对你来说,此时明哲保身才是正道。也许其中一方与你同一团队,或是和你私交甚好,但请公私分明,你要做的不是常常参军打仗,而是养精蓄锐,明哲保身,等待属于自己的那场战争,再打一场漂亮仗。

[千万别忽视职场“小人物”]

假如有机会在办公室混得风生水起,得到上司的赏识,就真的容易趾高气扬,但千万不要与那些看似平庸的同事过不去,尤其是在公司待了很久的老人,你智商再高,可能都高不过人家的情商。

办公室里总有一些默默无闻的人,他们稳稳地坐在这间办公室。他们看过英雄落败,也看过小丑跳梁,不说不做时看上去也许像一个软柿子,你若忍不住气捏一捏,咬一口,说不定就咯掉了自己的大牙。相反,如果以礼相待,在关键时刻,他们若肯出手帮你,一定马到成功。

[给别人留面子,就是给自己留余地]

冤家宜解不宜结,办公室的矛盾,说来说去也就是工作上的权利和金钱上的利益。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痛快,结下人情上的恩怨。

并不要求你以德报怨,但当对手落到低谷时,不要冷嘲热讽,赶尽杀绝。对方既然能作为你的竞争对手出现,也说明与你实力旗鼓相当。办公室的风水也会轮番流转,当你落到不如意时,宁愿多一个冷漠的人,也不要多一个置你于死地的强劲敌人。

·升职潜规则——高薪要“挣”还要“谈”

就算你是千里马,却不能保证你的所有老板都是识货的伯乐。升职加薪不是等来的,而是斗智斗勇争取来的。

[留个心眼,积累工作数据]

提出加薪升职,是一件不成功便成仁的事,其潜规则就是“要加就加,不加我就走”。既然要背水一战了,一定要做好万全准备。这是个用数据说话的时代。坐在谈判桌上为自己争取机会时,你不能空口无凭。

“在我接手这个工作之前,数据是这样的,我接手之后,数据上升了多少多少。”“我觉得自己非常适合、并且能够胜任这个工作,之后的工作计划是数据保持攀升。”一定要强势地告诉对方,从前别人没有做到的,你做到了,而且你能做到的,后面也不一定有人可以做到像你这么好。

[平时可以低调,这时必须高调!]

所有办公室潜规则都告诉你要低调,避免招惹是非。但是在升职加薪的关键时刻,你一定要跳出来做只出头鸟。

最近办公室中传出了有升职的机会,或是自己准备提出加薪的要求,都要高调些做出一点成绩来,亮出自己的能力,让同事们心服口服。毕竟女人们在办公室默默上位,又怎能服众?

·领导力潜规则——老好人=没前途

在职场上,女性会比男性更关注人际关系,可是花太多精力求得上下一团和气,对工作来说,这真的有必要吗?

[一手皮鞭,一手糖果]

女性的柔软,很容易令整个团队的工作态度变得松散,不妨先建立起来赏罚分明的规章制度,来助自己一臂之力。板起脸来树立威信,才会让你的夸奖更具温柔的力量,对下属来说,这也是一种监督和激励的措施,在这种刺激之下,工作也会更有干劲。

[给上司和下属他们最想要的]

办公室的终极规则,说到底,只是一场有需有求的结合,上司想要的无非就是工作成绩,下属的需求也很直白——高薪与升职,你若知己知彼,便会百战不殆。

上司要的,你一定要拼尽全力去满足;如果短时间内不能给下属做出升职加薪的承诺,就一定要最大限度上给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不要压制下属的想法,在方案上也可能给你带来新的惊喜。

·人格魅力潜规则——巧用女性魅力助力职场

千万不要利用女性身份在工作中获取帮助,而在工作中过于逞强,也容易让自己受伤。撒娇说软话,可能得到一时的方便,也许你不在乎流言蜚语,但在职场中,真的很少有人会为你的柔弱买单。一些职场女性则是过于逞强,其实男人女人能力互补,不必事事都分强弱。

[别瞧不起团队活动]

很多人觉得公司组织的团队拓展、集体旅游毫无意义,实际上,这种活动很少涉及隐私,又没有工作那么严肃,且不直接影响各方的利益,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色,将成为你职场生活的润滑剂。

也许你并非这场活动的组织者,但仍要在过程中时时照顾他人,百分百提升别人对你的好感度。当其他同事对某件事情僵持不下时,你需要做的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耐心分析所有人的想法,再把它们整合在一起,拿出一个让所有人心服口服的方案。

[当事情彻底搞砸的时候,做整个团队的强心剂]

工作久了,什么事情都会遇到:无法沟通的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情况已经糟到无法更糟了,你应该主动站出来解除别人的精神危机。

职场女性如何远离办公室潜规则 篇4

1:不轻易接受特殊关照

经常送你一些出差或旅游带来的小礼品,如:小吃,纪念品,特色工艺品等等;调整工作时,把你安排在清闲的工作岗位上;在分配单位宿舍时,与你职位差不多的同事都是几人一间的标准,而唯独你住了单间;在奖金发放时也给了你特殊的优待等等。

遇见这类关照时,多考虑一下:这些照顾是因为你的工作表现吗?上司为什么给你这种照顾?没有原因,绝不要轻易接受。轻易接受他的照顾,既容易引起其他同事的疑心,使自己处于绯闻的中心;另一方面,一旦上司有不良之图,你就会嘴短手软,失去抵抗的勇气。

2:别向上司提特殊要求

在工作中有经过自己努力仍克服不了的困难,可通过正常途径向上司提出,以求得解决。但在个人事情上不要经常提出违反常规的要求,如一般职工每周加班一天,你又没有特殊的理由,却要求不加班;通常工龄满多久,且又没有特殊的贡献,却硬要上司给你破格升职……。这类非分的要求,往往给不良上司的非分图谋以可乘之机。

3:向上司倾吐孤独

到一个新的工作单位,人生地不熟,难免产生一种孤独感,这是在所难免的。假如你将孤独和忧闷向上司倾吐,并用一种多愁善感的情态,想求得理解和同情,这其实是很不妥当的。

对于一般领导来说,会给予适当的同情和宽慰;对于不正派的领导,这无疑于自投罗网,往往会诱发他的邪念,以为你需要他的特殊关照,因为孤独就意味着需要关怀、需要陪伴。把工作中的烦恼适当地向领导诉说,这是可以的。但个人情感方面和私生活方面的事,在不完全了解领导人品的情况下,千万不宜随便倾吐,以免造成误解。

4:不随意向上司表现温柔体贴

对领导要尊重,对他正确的意见要支持,对他合理的工作安排要尽量不折不扣地完成,但不要随意表现你的温柔体贴之处,千万不要对领导的个人生活上表现得过于热心和细致。

即使你的领导,家属在外地,他一人在单位;即使你的领导,夫妻关系不是那么和谐;你是你的领导工作繁忙很少回家,对此,作为他的下属,给予适当的帮助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掌握分寸,要有所选择、要公开,不能背着他人偷偷地做。对上司的个人生活和健康状况表现出过分的体贴,既容易使旁人产生误解,引来流言蜚语,又会使上司误以为你暗恋他,同时也易于激发上司对你产生超越一般上下级之间的情感,以致使双方都步入危险的境地。

5:避免单独和上司喝酒

应避免下班后单独和领导喝酒。如果你很想跟男性领导打交道、更快地熟落起来,可以借此较充裕的时间,向他们打听一下公司的动向,交换工作心得。如果非要喝酒,请注意:最好是一群人一起去,不要豪气干云地显示酒量,猛喝酒。因为酒酣耳热之际,容易丧失理性,甚至出现行为不检。

6:和上司的太太交朋友

许多拥有一定权力的男领导,虽然家中已有贤妻,仍会利用自己手中权力,讨好年轻漂亮的女下属。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些女士会选择辞职,一走了之,但此举消极被动,更何况,如果在公司里工作了多年,有了一定的职位和成就,一下子全部放弃,很不值得。

7:避免单独陪上司出差

完全属于自己工作范围的事需要和上司一道出差的,那是无可推脱的责任。有些出差的内容虽也是自己的工作范围,但可供选择的人有许多,而上司偏偏要和你一道去,那就要在头脑中多一根弦了。

有些出差,与你完全无关,是上司借别的理由而要你陪他一道去,那就要设法推脱。还有个别上司,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往往会事先进行周密的设计,如把你调到直接受他控制并经常需要外出的部门,然后名正言顺地和你一道外出。对此,必须特别谨慎。一般说来,当天来回的短途外出,不必存多少戒备之意;而时间较长,需要住宿的那种出差或会议,应该提防一下为好。

总之,职场骚扰作为目前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提起大家的重视,如何拿捏好作为下属和领导的关系,绝不是书本上可以学到的,本文希望通过表象引起大家的重视,从而尽量避免这种惨剧的发生。

1.职场女性如何远离办公室潜规则

2.备战职场_女性职场潜规则

3.女性如何应对职场潜规则

4.职场女性的爱情“潜规则”

5.职场潜规则之女性职场的黑色地带

6.职场新人如何读懂职场潜规则

7.女性职场潜规则:三成女性被女上司穿小鞋

8.职场潜规则如何避免“常加班”

9.职场女性如何保护自己

办公室规则制度 篇5

大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工作规则

大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简称市编委)是市委、市政府授权具体负责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主要任务是调整职能配置、理顺职责关系、合理设置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及配备领导职数,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的党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供保障。

市编委成员由市人民政府市长、市委分管党群的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市委组织部长、市委秘书长、市政府秘书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市财政局局长和市编委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组成。

一、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编委及省委、省政府和省编委以及白城市委、市政府和白城市编委关于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及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法规;研究起草全市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草案;统一管理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各人民团体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工作。

(二)根据中央、省和白城市的部署,研究拟订全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总体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审核市直机

关、乡(镇)机关和街道办事处机关机构改革方案;指导协调全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三)协调市委、市政府各部门的职能配置及其调整;协调市委、市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乡(镇)之间的职责分工;参与、协调相关部门涉及机构编制有关专项改革事宜。

(四)审核市直党政各部门、市人大、市政协、市法院、市检察院、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机关的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审核经济开发区的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审核各乡(镇、街)机关的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五)研究拟订全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审核副乡(科)级以上事业单位的机构规格和领导职数并上报白城市编办审批;审核和审批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市直机关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和乡(镇)机关直属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与调整、人员编制、领导职数、人员结构和经费管理形式等事项。

(六)负责对全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问题进行查处。

(七)负责全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依法对全市事业单位进行登记管理;监督检查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的情况,查处违规行为。

(八)承担机构编制的依法管理和对重要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及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应配套协调工作。

(九)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会议制度

(一)大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实行委员会制与主任负责制相结合的制度,重大问题由委员会讨论决定,特别重大的问题,经委员会讨论后,提请市委、市政府决定。委员会会议,由委员会主任或受主任委托的副主任召集并主持。委员会会议,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

(二)委员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编委及市委、市政府有关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审议全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方案;审议各部门的“三定”规定(方案);审议事业单位设立和撤并;讨论有关机构编制管理的措施、办法和规章制度;讨论主任、副主任或编委办公室提请审议和决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三、办事程序和文件审批

(一)办事程序

机构编制委员会审议决定的有关事项,由委员会办公室研究提出初步意见或方案,列出议题,经委员会主任审定后,提请委员会会议研究决定。因情况特殊,也可书面分送委员会成员阅审,由委员会办公室汇总委员会成员阅审的意见,报委员会主任或其委托的副主任审定。

(二)文件审批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会议决定事项和重要文件,由委员会主任或其委托的副主任签发。需要以编委会文件下发的有关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的批复及职能调整等方面的文件,经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审核,由委员会主任签发。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处理日常工作的一般文件,由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签发。

大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规则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是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在市机构编制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全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工作。

一、主要职责

(一)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授权行使其职权

(二)组织筹备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会议,草拟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会议纪要和有关文件,组织实施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会议的决定。

(三)承办市委、市政府、市编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请示报告制度

(一)市编办实行市编委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主任领导全面工作,对市委、市政府和市编委负责。副主任协助主任处理日常工作,对主任负责。科(局)长对主任和副主任负责。

(二)主任或副主任对工作上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编委领导请示汇报。副主任处理工作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主任报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各科(局)长处理工作上的重大问题,应事先请示主管主任。遇有特殊情况可直接向主任请示报告。

(三)市编办各科(局)要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独立解决自己职权范围内的问题,不得超出职权范围答复或处理各部门请示事宜。

三、会议制度

(一)筹备市编委会议。

1、市编委会议的筹备工作,由综合科负责。会议议题由综合科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经市编办主任审核后,报编委主任确定。

2、提请市编委会议审议的文字材料,由机关或事业编制科负责起草。全部会议材料报编办主任审定后,由综合科负责统一打印分发。

3、市编委会议议定的事项,整理成会议纪要,按程序审批后分送有关领导和部门。需要催办的事项由综合科负责,并及时向编办副主任、主任报告情况。需要以市编委或市编办名义下发的文件,由机关或事业编制科草拟文稿,按发文程序办理。需请示市委、市政府审定或上级编办审批的事项,由机关或事业编制科起草文字材料,报编办主任审定。

(二)市编办办公会议。

市编办办公会议主要是主任办公会议,由市编办主任、副主任组成。主要内容是贯彻上级有关机构编制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研究提出具体落实意见;研究制定编办的工作计划,阶段性工作安排,及其、阶段的工作总结;讨论审议需提请编委会议审定的有关事项;讨论审议机关、事业单位报请的增设

机构、调整机构规格、变更机构名称、增减人员编制等事宜;需要办公会议讨论审定的其它事项。

四、文件处理制度

(一)收文。市编委、编办的收文,统一由综合科专人签收、登记,并送市编办主任阅批。

(二)发文。以市编委、编办名义的发文,由机关或事业编制科负责起草,送市编办、编委领导审批签发。

(三)会签文件。起草的文件需与有关部门会签的,经编办领导审签后,送有关部门会签。外单位与编办会签的文件,先由有关科(局)提出意见送编办领导审核签发。

(四)传阅文件。由综合科负责传递文件,严格登记手续,随时掌握文件去向,避免漏传、横传、误传和延误。

(五)文件承办。各科(局)按照编办领导的批示办理文件。对各部门、各单位报送的“请示”,各科(局)应认真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提出拟办意见。

五、印章使用管理制度

(一)“大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印章主要用于以市编委名义发文和审批业务。“大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印章主要用于以市编办名义发文和对外联络一般性行政事项的函件。

(二)印章由综合科保管和启用。经编办主任批准后方可使用。非经主任批准,不准将印章擅自委托他人代管,不得私自带印章外出。

办公室规则制度 篇6

第一章 总则

一、根据双拥工作有关规定和政府工作规则,结合我校双拥工作实际,制订本规则。

二、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为重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抓好我校双拥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校双拥办是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工作机构,在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实行合署办公制度。

四、校双拥办工作人员从有关单位选调配置,办公机构设在校总务处。

第二章 工作职责

五、贯彻执行国家、校关于双拥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组织实施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决议,协调落实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

六、拟定全校双拥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起草以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发送的公文,筹备组织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的会议。

七、负责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日常联系和协调工作。

八、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工作建议和对策,为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提供依据。

九、了解掌握各部门和部队系统的双拥工作动态,向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反映情况,编印《双拥工作简报》、《双拥情况反映》等信息资料。

十、定期分析全校双拥工作形势,及时总结推广双拥工作先进经验,宣传双拥工作先进典型。

十一、协调、指导各部门、各镇和驻校部队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督促检查双拥政策落实情况。

十二、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安排校重要拥军慰问、拥军优属和军地联欢活动。

十三、妥善处理军民的来信来访,协助军地有关单位调查处理军警民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

十四、承办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和上级双拥办交办的其他事项。做好双拥工作文书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第三章 会议制度

十五、校双拥办负责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组长办公会议的组织工作。

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由组长或组长委托副组长召集和主持,由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参加,主要任务是:

(一)部署全校双拥工作;

(二)讨论决定双拥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三)通报全校双拥工作情况,分析双拥工作形势,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工作;

(四)讨论其他需要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讨论事项。全体会议一般每年召开一次,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

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办公会议由组长或副组长召集并主持,主要任务是研究、协调和处理双拥工作中的一些专门问题。组长办公会议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

十六、提请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的议题和组长办公会议研究的事项,由校双拥办主任协调审核后提出,报组长或副组长确定,会议文件由组长或副组长签发。文件和议题由校双拥办于会前送达与会同志。

十七、校双拥办实行主任办公会议制度。主任办公会议由校双拥办主任或副主任召集并主持,主要任务是:

(一)讨论协调提请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和组长办公会议审议、研究的重要事项;

(二)研究制定校双拥办工作计划,安排部署校双拥办工作;

(三)协调贯彻执行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决议和工作、部署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四)讨论决定校双拥办工作中的其他事项。主任办公会议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

第四章 公文审批

十八、校双拥办报送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公文,应当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规定。向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报送公文,必须经校双拥办主任、副主任审核。校双拥办报送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请示性公文,若有关部门间有分歧意见,双拥办应主动协调,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列出各方理据,提出办理建议。

十九、校双拥办报送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的公文,要按规定程序呈批。重大问题,应报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二十、以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发文,由组长或组长授权副组长签发。二

十一、以校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发文,由校双拥办主任或主任授权副主任签发。校双拥办与有关部门联合发文的,由校双拥办主任或主任授权副主任与联合发文单位领导共同签发。

二十二、校双拥办负责同志审批公文应提出明确的办理意见。对于一般报告性公文,圈阅表示“已阅知”。对于具体请示事项的公文,主任、副主任应提出明确的“同意”、“不同意”或其他具体意见,并写上姓名和时间。如主呈人已签署明确意见,其他呈报人随后圈阅,视为同意主呈人意见。

第五章 作风纪律

二十三、校双拥办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自觉执行国家的法旨、法规和行政规章,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工作规则,依法办事,廉洁自律,勤政为民。二

十四、要善于读书学习,积极钻研业务,不断充实新知识,丰富新经验,创新工作思路,提高政策、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十五、注重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和处理问题。二

十六、办事要认真、负责、准确、及时,注重质量,讲求效率。分工职责内的事项或上级交办的事项,要按规定的时限完成,紧急事项要迅速报告处理。二

十七、服从组织领导,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倾听基层群众和军地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办公室规则制度 篇7

商标是具有法律属性的概念, 可分为注册商标和未注册商标, 经过注册的商标能够得到法律保护, 其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商标专用权的确立、续展、转让、争议、仲裁等法律程序, 保护商标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未经注册的商标, 除个别驰名商标外, 不具有商标专用权, 也就不能成为商标权价值评估的对象。我国的商标权价值评估相关法规制定起步较晚, 2001年, 我国资产评估准则制定工作开始启动, 2001年7月, 财政部发布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 这是我国第一部资产评估准则;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必须将商标权纳入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评估范围;2007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印发了《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程序》和《企业商标管理若干规定》;2008年, 依据《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 我国修订和发布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和《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2011年中评协发布《关于对<资产评估准则———企业价值>等准则征求意见的通知》, 其中包括了《商标资产评估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至此基本形成了我国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 由中评协发布的于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商标资产评估指导意见》, 是国际上第一个关于商标资产的评估准则, 它的颁布实施, 意味着我国商标权价值评估管理的立法开始进入逐步完善的实质阶段。

对国际评估准则、美国、英国、欧洲等国家或组织的无形资产评估准则的发展和实施过程进行观察, 基本上没有针对专利资产、商标资产和著作权资产制定专门化的评估准则, 美国也仅仅将其作为企业价值评估准则的组成部分。国外无形资产中针对商标权价值评估准则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原则导向而非规则导向, 是简化而不是详细或具体。但是, 我国有专门针对商标权价值的评估准则, 其具体内容包括对商标相关概念的界定, 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商标资产评估业务行为的基本要求、操作准则、报告准则和职业责任。这些具体规定在形式上使得我国的商标权价值评估制度体系更加规范化、格式化、固定化, 制定过程逐步向规则导向靠拢, 但是由于具体内容过于简练, 不够细化, 可操作性并不强。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针对国外商标权价值评估准则发展的主流趋势———原则导向, 我国评估准则的制定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规则导向与原则导向对我国商标权价值评估制度的发展有何影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今后应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商标权价值评估制度?

二、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两种商标权价值评估制度制定思路

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开始、起源、基础”, 是规则之外的概括性的准则, 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准则。规则是规定具体权利和具体后果的准则。两者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原则是规则的规则, 是进行规则推理的权威出发点;规则是原则针对不同情况的具体化。借鉴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思路 (目前会计学界对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研究有明确的界定, 包括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两种, 两种方法的定义、特点、适用范围等概念得到会计学界和实务界的普遍认可和应用) , 我们可以将其借鉴推广于商标权价值评估准则制定过程中。原则导向评估准则与规则导向评估准则, 是原则和规则关系在商标权价值评估准则制定中的具体应用。

(一) 原则导向评估准则

原则导向评估准则主要由若干基本原则组成, 以原则为基础并附有较少的解释、例外和执行指南;更多地注重资产评估时的实际情况, 较少对适用范围做出限制, 给予评估人员更大的评估方法选择空间, 适用性更广。然而, 原则导向的评估准则虽然确立了基本原则但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应用指南, 这给评估人员的专业判断留下的空间较大, 在缺少外部有效的监管环境下, 评估信息的可比性可能会有所降低。

(二) 规则导向评估准则

规则导向评估准则由详细具体的规则组成, 包含具体的标准、例外和操作指南;除了给出某一评估对象评估方法、评估程序、披露要求等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外, 还力图考虑原则适用的所有可能情况, 并将这些情况下对原则的运用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规则, 较多地对适用范围做出限制。具体来说, 在评估准则中可以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 评估准则的解释和应用指南。由评估准则制定机构 (如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和相关监管机构 (如证券交易委员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 通过颁布详细的评估准则解释和应用指南, 保证评估准则能够得到充分执行, 使评估信息具有可比性。

第二, 适用范围的界限检验。界限检验一般是指用明确的数量界线来划定不同的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在商标权价值评估方法中, 虽然没有明确的数量界限, 但是可以将商标权评估的价值类型与评估方法对应起来, 如在市场价值、在用价值、投资价值、质押价值、清算价值下, 交易双方考虑的是商标权能给企业带来的收益, 因此收益法和市场法适合这些价值类型下的评估;而成本法是从成本构成的角度评估商标权的价值, 适合于会计价值类型下的评估。

第三, 准则的例外。主要用于帮助解决在资产评估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和特殊问题, 可以包含折现现金流分析、追溯性价值意见、未来价值意见、不动产和动产市场价值意见中的合理展示期、报告和电子传递等, 体现一定的参考性。

三、我国商标权价值评估制度的现实选择

(一) 评估环境

20世纪80年代末, 美国联合资产评估公司的高级专家来华访问讲学后, 人们才明白产权交易或变动时, 必须经过资产评估这一国际惯例。90年代初在我国开始了商标权价值评估, 其兴起的大背景是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最初的目标是服务于国有企业改制、私有化和产权交易。90年代末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无形资产的评估比例大幅增加, 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估准则,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无形资产的虚假评估事件, 为此, 2001年7月我国颁布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

近十年来, 国内的企业才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认识, 即商标权和专利等一样, 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有时其价值甚至超过有形资产。为此, 有些大型企业还专门设置商标内部管理机构, 负责日常管理、报告资产状况、关注价值变化及编写发展方案等工作, 商标权价值与品牌营销相互照应;但是大部分国内企业对商标权的关注仅仅停留在防范侵权行为和利用媒体宣传、促销等扩大影响力的活动上, 很少使用价值评估的方法, 通过掌握自身状况而制定合理的商标培育计划。可以说, 商标权价值评估的理念并没有在我国市场和企业中得到培育、发展并成熟起来, 这种状况下盲目实施以原则导向的商标权价值评估制度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实务界的理解错位、执行混乱等问题, 甚至引起法律纠纷, 所以, 以原则为导向的商标权价值评估法规并不适合我国评估业的实际发展状况。

(二) 评估机构和人员

本世纪初, 随着我国有关无形资产评估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 国内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已有的资产评估机构也纷纷设立无形资产评估系统, 一时间鱼龙混杂, 造成各评估机构资质、权威性等参差不齐。由于资产评估业务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 目前很少有独立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 大多内嵌于有形资产评估机构中。

近些年, 随着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不断发展, 评估从业人员和注册资产评估师也逐渐增加, 据统计, 截至2012年底, 我国有资产评估机构2 900余家, 资产评估从业人员8万多人, 执业注册资产评估师约3万人。但是资产评估行业人才匮乏、执业能力及水平参差不齐, 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短缺的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在这一现状下, 依靠行业自律、评估人员职业判断来进行商标权价值评估活动势必会影响评估结果的质量, 不利于资产评估行业发展, 也不利于推行原则导向的评估制度。

(三) 相关法规体系

我国资产评估相关法规和准则的出台具有单一性和非连续性的特点, 目前我国有关商标权价值评估的相关规定散落在《无形资产评估准则》、《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商标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等法规中, 而且这些规定只是解决商标权价值评估问题的间接途径, 专门针对商标权价值评估的法律规范仍处于空白状态。

比较世界各国的评估制度体系, 美国评估准则从颁布起, 就成为世界各国评估行业的重要参考标准和模仿对象 (张卓群, 2012) , 而且美国的无形资产评估规范是以原则导向为主, 这是由于美国资产评估行业有着上百年的发展和历史积淀, 一方面其准则制定程序发展成熟, 《美国价值评估行业统一执业标准 (USPAP) 》, 由美国价值评估基金会 (The Appraisal Foundation) 所属评估标准委员会 (Appraisal Standards Board, ASB) 通过并实施, 每年修订一次, 生效日是当年的1月1日, 有效期为12个月。自2008版的USPAP起, USPAP将以两年为一个修订周期进行颁布 (即有效期为24个月) , 准则内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另一方面, 美国评估业在上百年的发展中, 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商标权价值评估制度体系, 如在无形资产评估方面, 《美国价值评估行业统一执业标准 (USPAP) 》虽然在结构上没有专门的无形资产评估准则, 但是在《准则9———企业价值评估》、《准则10———企业价值评估报告》中, 具体规范了企业权益和无形资产 (包括商标权) 两个方面的评估业务, 从操作和披露两个角度规范企业价值和无形资产评估程序;在评估人员要求方面, 美国有《职业道德规则》、《专业胜任能力规则》、《工作范围规则》、《管辖除外规则》等对无形资产评估人员的行为、专业胜任能力、工作范围等进行细化规定;除此之外, 像《兰哈姆法》、《美国统一商法典》、《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等虽然没有针对资产评估的具体规定, 但是也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产评估业务与日俱增, 其种类也是日新月异, 目前现有规定难以对新业务进行操作指导。因此, 出台一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可操作性强的资产评估准则乃当务之急。

四、完善我国商标权价值评估制度的构想

(一) 确立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商标权价值评估方法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13) 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卖出一项资产收到的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支付的价格。这里的有序交易是假设交易发生于主要市场 (principal market) 或者最优市场 (当主要市场不存在时) , 其中主要市场是指资产或负债具有最大交易量或活跃水平的市场, 最优市场即能最大化出售资产收到的金额或者最小化转移负债支付金额的市场。该定义体现了公允价值的如下观点: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是有序交易市场;公允价值计量应以市场价格主要参数的估计价格为依据。随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不断深入发展, 公允价值问题已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我国新会计准则在坚持历史成本基础上已经适度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在38项具体准则中有17项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应用 (刘玉廷, 2007) 。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 会计报表虽然强调可靠性特征, 坚持历史成本的计量基础, 但是会计信息相关性特征不可缺少, 商标权价值的合理评估正是相关性的具体体现之一, 商标权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 在知识经济时代, 以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占比不断上升, 如果按照历史成本计价, 知识资本的价值难以得到真实的反映。那么, 应该如何合理评价商标权价值呢?事实证明, 能够得到市场检验的公允价值是商标权评估价值的基准 (李兰萍、宋彪, 2010) , 可见, 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基础评估商标权价值是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2007年11月由中国资产评估协会颁布的《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 (试行) 》中也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思想, 这将成为我国资产评估服务于公允价值计量要求的一个标志性文件。

(二) 制定规则导向下的《商标权价值评估准则》

由于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起步较晚, 受评估人员专业素质和评估机构水平、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 笔者认为, 我国商标权价值评估制度建设的现实选择是建立以规则为导向的《商标权价值评估准则》。具体可以由资产评估协会牵头, 联合相关管理机构制定, 同时, 加强与会计界的合作, 加快以为会计计量提供支持为目的的资产评估准则的建设。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强化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这也是商标权价值评估中十分强调的计量方式, 由于商标权资产评估所具有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如果能够准确、恰当地在会计报表上反映商标权价值, 将极大地促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特征, 使得资产评估和会计信息质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商标权的价值评估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因素就是公允价值计量, 因此在《商标权价值评估准则》制定中应充分发挥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优势, 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体现统一规范与分别规范相结合原则, 统一规范是指首先对资产评估人员的执业资格、执业质量、职业道德有统一的规定, 分别规范是指评估准则对各种商标权资产评估方法具体规定适用范围、评估程序、操作指南、例外事项等。

(三) 加强与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协调

评估准则与会计准则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国际评估准则、欧盟国家十分重视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国际会计准则允许以无形资产的重估金额减去相关摊销和损失作为账面金额, 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无形资产评估业务需要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指导。这为我国协调商标权价值评估准则乃至其他评估准则与相关会计准则的关系提供了参照模式。基于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及其监管的考虑, 为促进评估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应当协调好商标权价值评估准则与会计准则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之间的关系, 避免相互之间出现不一致而给评估行业及企业带来不当影响。

(四) 建立商标权价值评估信息平台

数据和资料的收集是商标权价值评估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目前, 我国商标权价值评估的数据大多是由委托方提供, 加上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往往从可靠性、谨慎性的原则出发, 商标权的现时价值一直未能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予以单独列示和反映, 造成企业的很多会计信息资料和统计数据对商标权评估工作并无参考价值, 在缺乏相关行业统计资料的情况上, 评估结果必然缺乏公允性。因此, 行业组织应加强对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交易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 建立商标权信息数据库, 实时发布有效的商标权价值信息, 搭建统一、标准化的商标权信息平台, 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商标权交易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交易成本, 有利于建立规范、公开、公平、有序的商标权交易市场;企业要注重有关商标权资料的归集和保管, 确保提供有价值的商标权数据信息;政府也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从而促进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评估数据信息平台的建立, 为有效评估商标权价值做好监管工作。

(五) 完善商标权价值评估运行管理制度

美国和加拿大的多家资产评估协会联合组建了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特别委员会, 并于1987年制定了统一的评估准则———《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 这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 提高了资产评估行业的公信力 (张卓群, 2012) 。我国目前专门规范资产评估行业的行政法规仅有国务院发布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 评估行业存在行政多头管理、市场人为分割的局面, 比如, 商标等知识产权评估归属财政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管理, 房地产估价归属建设部, 土地估价归属国土资源部。由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 也使得评估机构执业时无所适从, 不同评估机构对同一评估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估程序和评判标准, 也直接或者间接地造成了资产评估结果的差异 (刘玉平, 2012) 。因此, 需要建立评估运行法律制度, 从根本上解决评估多头管理问题, 促使评估行业由分散管理走向集中统一管理, 并充分体现其专业化特征。

摘要:我国无形资产评估业务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至今已走过三十多个年头, 商标权资产评估准则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然而目前商标权评估理论研究上存在着评估方法隔离、评估准则操作性差、评估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本文以评估制度的制定方法作为切入点, 讨论了我国在现有经济、技术和法律环境下, 应建立以规则导向为基础的商标权价值评估制度体系。

关键词:商标权,评估制度,规则导向,原则导向

参考文献

[1] .付继存.商标法的价值构造研究——以商标权的价值与形式为中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

[2] .来小鹏.影响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因素[J].中国资产评估, 2008, (3) .

[3] .刘红霞.完善我国商标权价值评估方法及其制度体系的理论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3, (4) .

[4] .吴继兴.中外无形资产评估准则比较研究[J].商业会计, 2013, (8) .

反特权腐败的制度与规则审视 篇8

关键词:特权腐败;制度;规则;治本

中图分类号:DF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3-0090-006

一、问题的缘起

自从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后,学术界制度一词迅速窜红。“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句话已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取得了广泛共识。确实,尽管各种不同的反对特权腐败手段各有其效用,但毫无疑义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还是制度,而且其充分意义程度,与制度的科学公平性成正比,这意味着不仅要增加制度的“量”,更要提高制度的“质”。孙中山说过“行易知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只有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才能体现出权力运行的客观规律,才会名副其实。当前,关于以制度反对特权腐败的研究卷牍浩繁,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制度基本概念没有进行科学厘清,众所周知,反对特权腐败有两种基本的手段方式,即制度与规则。相比较而言,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语)。制度区分为狭义的制度和广义的制度两类。狭义的制度(也可特称宏观制度或基本制度,下同)必须具有这种特征。如经济领域的生产资料全民制、生产资料集体制、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政治领域的权力委任制、权力考任制、权力选任制、君主制、民主制等。而相对应,非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广义制度,则特称具体规则(或微观规则,下同)。如人们熟知的历史上的宫廷太监制度,就是宏观制度君主制的一种具体规则;又如现实中的党风廉政建设条例,也属于党和国家制度中的具体规则。可目前我们对这两者的差异及各自的功能认识不清,对其别异之处缺少清晰的界定,不同政治家和学者之间的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分歧,并且很多情况下对两个概念不加区分,经常发生概念上的混淆。在我们看来,政界和学术界对于制度概念的滥用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严重乃至误导的地步,致使我们对制度缺乏深刻科学的理解,因此在反对特权腐败实践中未能着手建设真正治本性的宏观制度。我们以为这正是我国特权腐败现象得不到根本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规则等同于制度助长了特权腐败

检视一下国内研究特权腐败问题的成果,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一命题上,政界和学界的确存在着认识偏差。有人提出,为了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第一,要坚持权力的“有限论”,对公共权力进行依法“确权”,划定权力的范围和边界;第二,要坚持权力的“下放论”,对公共权力进行充分的“放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第三,要坚持权力的“阳光论”,对公共权力进行公开的“晒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第四,要坚持权力的“责任论”,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责权”,实现权力和责任的对等;第五,要坚持权力的“热炉论”,对公共权力进行严厉的“制权”,提高制度的公信力和执行效率。[1] 还有人认为:美国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其代表性的制度有如下几个方面:《文官制度法》颁布于1883年。该法的基本宗旨是要确立任人唯贤的政府官员选任制度。《预算和会计法》颁布于1921年。《有组织的勒索、贿赂和贪污法》最初是于1962年在联邦立法机关中部分提出的,后来在1970年由国会通过。《对外行贿行为法》颁布于1977年,后来在1988年进行了修订。《政府道德法》颁布于1978年,并于1989年进行过修订。《监察长法》颁布于1978年。以及《美国法典刨刑事法卷》第201条至209条规定了与政府官员贪污贿赂行为有关的各种罪名和处罚:包括贿赂公务员罪、贿赂证人罪、公务员受贿罪、证人受贿罪、国会议员及其他政府官员非法收受报酬罪、国会议员及其他政府官员从事有损政府事务罪、政府官员假公济私罪、政府官员收取来自非政府报酬罪等。[2]再有,发表在《求是》2014年第2期上《夯实党执政治国和自身建设的制度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法规局负责人答记者问》一文中也说:现行党内法规包括:1部党章、2部准则、24部条例等,这是党内法规体系的主干;还有几千件规则、规定、办法、细则,这是党内法规体系的枝叶。应该说,经过这些年努力,党内法规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为我们党管党治党、执政治国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

从以上可以看到,若按照前述之界定,他们都是将具体规则等同于宏观制度,而且这类大同小异的观点在学术界十分普遍,举不胜举。基于这类观点,反对特权腐败的实践操作中,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往往满足于具体规则层次的所谓制度,诸如在廉政建设中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方朝晖先生早就质疑过这种制度(实际上是规则)决定论,认为其不可能取得预期成效,还可能走向自身愿望的反面,但他却别开生面地提出了“正人心反腐说”。他认为:中国文化中的制度向来因人事而立,也因人事而废(笔者注:这也是台湾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早有的观点)。凡是在中国文化中建立制度的人,都必须从人事出发。只有整合人心、移风易俗、任贤使能,才能在中国文化中牢固确立制度。真正建立一种好制度,需要依赖好的、有魄力的领导,需要制定好的政策,还需要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去遵守,等等。中国文化中有效的制度建立在人心整合的基础上。但是,等到它已经建立起来,也会反过来对人心构成约束。如果把制度比作冰山的话,人心和社会风气则好比汪洋大海,它们深刻地决定、影响着制度的运作,脱离了这一点,总是要受到现实的无情教训。[3]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就高举反特权腐败大旗,出台了“八项规定”,并强调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过去“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董仲舒语)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扭转。如几十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之吃风锐减,并且其他许多方面的措施也大都出现立竿见影之效,这是我们社会已很久所见不到的现象。然而在成效面前,还需冷静分析。因为仅仅依靠具体规则很难从根本上遏制特权腐败蔓延的势头。古今中外的反特权腐败经验教训早告诉我们,单凭事在人为之具体规则惩罚措施来禁止特权腐败的方式虽可能短期效果令人振奋,但难以消除特权腐败的系统根基。任何反特权腐败具体规则都是在一定宏观制度环境条件下发挥作用的,一个或几个有效的反特权腐败具体规则,就恰似海洋中的孤岛。若缺少科学公平的宏观制度环境条件,则会出现孤岛效应的窘迫,使原本很好的具体规则有可能被扭曲,或至少是事倍功半,多因交易成本极大而难以持久。总之,方朝晖先生所言的那些制度只不过是规则而已,规则的功效必须与宏观制度结合起来才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如果局限于事在人为的规则,不仅难收什么正人心之功效,反而会因规则的易变,规则制定者则可利用规则的改变而谋取私利。于是,易变的规则不仅不能有效遏制特权腐败,反而可能成为特权腐败的渊薮。对此,下文将从制度与规则的本质区别来展开阐述。endprint

三、制度与规则的本质区别

制度是利益的代表,是利益的“物化”形式,凡制度都会具有某种利益激励机制。讨论制度时我们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曾有学者将规则混同于制度,而由此论证出“制度”与机制相割裂:“无论人们如何称呼(人们往往将相互谅解而建立起来的一些共同承认和遵守的规则称作机制,如协商机制等等),但只要是人们主动建立起来的规则都只能是制度或规则而不是机制。”[4]但这在学术逻辑上肯定是不周全的。因为,如果是真正的制度就一定会为人的行为构造了一种利益激励机制,并通过形塑与影响行动者的动机及其对环境的辨识能力来影响行为选择的社会结果;利益激励机制限制了人的行为选择,从而使其合乎制度的规范。而人的行为根据制度规范作出最优反应,目的为达到最小化交易成本和最大化增加行为福利的结果。无论是通过积极主动的行为正向激励(自然诱惑,下同),还是消极被动的行为反向激励(强制禁止,下同),制度的约束功能在实际发生的行为选择中,都会表现为趋向得到合乎于制度规范要求的行为结果。但宏观制度与具体规则有着本质区别,其在于是否具有积极主动的利益激励机制。宏观制度具有积极、主动的利益激励机制,解决了动力机制问题,因而可自动运行。宏观制度完全不是写在纸面上的规章、条文。从存在决定意识上讲,宏观制度确认和型构的利益激励机制决定人的行为模式:宏观制度怎样,人就怎样行为,怎样相互交往。如权力委任制是权力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权力服从于来源,利益驱动之下,人们必然千方百计地去想方设法眼睛向上谋取权力,从而享有权力优越(这就是特权)。因此,其具有积极、主动的利益激励机制,必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所以属于宏观制度。具体规则只有消极、被动的利益因素,即是行为反向激励,没有解决动力机制问题,需要外力操作运行。宏观制度是具体规则实施中行为选择的既定环境背景,就具体规则对人的行为约束而言,它存在着以下自身无法克服与避免的一些局限,从而不能将具体规则作为预防和消除特权腐败的长效机制。

首先,具体规则具有易变性。具体规则的实施要靠人来操作,其效用与操作者的能力、作风、品质强弱优劣密切相关。然而,活动变化着的操作者任期有限、生命有限、精力有限、动力有限、条件有限、意志有限、思考有限、智力有限、道德有限等等,这些极其错综复杂的种种有限性,便决定着具体规则实施的效用容易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变。具体规则实施中可能存在“一阵风”现象,只不过是相对而言有时间长短、风力大小之不同而已。唯有当“一阵风”(具体规则实施)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或更低形态的社会风气,下同),被人们所自觉认同时,才习惯成自然不会再轻易变化。但具体规则实施影响人们的风俗习惯(浅层文化)之过程是十分缓慢的,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外力因素持之以恒。而宏观制度则能积极主动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层文化),呈自动必然性,绝不会“一阵风”,是自然而然地持之以恒“滴水穿石”。西方自近代以来,就有制度创新是个选择或成长的问题之争。如密尔便认为“制度和政府形式是个选择问题”[5],而托克维尔则强调“法制比自然环境更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民情比法制的贡献更大”[6]。这种争论是由于将宏观制度与具体规则混淆起来引起的,正确答案是二者要区别开来。即由于宏观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它的形成是历史的,有一个渐进的利益博弈过程。因此,宏观制度首要的是个选择问题,选择即是创制。当然,选择宏观制度后,自动运行中还需要有具体规则来配套,以在操作技术上使之尽善尽美。而具体规则的选择决定是即时的比较容易,它基本上是个成长问题。成长即是操作,其难在落实。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操作者的能力、作风、品质及民族习性、社会风气等的作用才功不可没。但这些因素却往往缺乏长期性、稳定性,容易沦为“雨过地皮湿”的尴尬,幻想通过“正人心”而使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可能是水月镜花。与此不同,稳定的宏观制度则属纳什均衡。所谓纳什均衡,是指所有参与人的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略组合上,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或换言之,如果在一种策略组合上,当所有其他人都不改变策略时,没有人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则该策略组合就是一种纳什均衡。所以,若一种宏观制度属纳什均衡从而让所有参与者为了自身利益而遵守其,就可以做到自动被执行。这里要注意:不论好的或坏的宏观制度都有可能是纳什均衡。如果一种坏的权力资源配置宏观制度形成了纳什均衡,那么参与者一般就没有动力去把它转型为好的权力资源配置宏观制度,需要有对长远、根本利益的科学认知来引导,有序扩大政治参与打破旧的纳什均衡建立新的纳什均衡。

其次,具体规则具有可操作性。不仅具体规则的实施要靠活动变化着的人来操作,而且各种具体规则本身的可操作性强弱难易也天然大不相同。各种特权腐败行为可分为浅层暴露性的与深层隐蔽性的两类。前者如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摆在公众眼前的特权腐败,后者如贪污受贿、买官卖官、循私枉法等藏匿在地下的特权腐败。对于浅层暴露性的特权腐败行为,由于其发现取证相对比较简单容易,可谓“一目了然”,有关具体规则实施的可操作性强、易;只须具体规则的制定科学实际不大而化之,同时具备有程序性、保障性与惩戒性,并执行主体明确和监督惩戒机制完善,保证刚性执行,对违规行为敢于较真、碰硬,一般就大致能管用。但对于深层隐蔽性的特权腐败行为,则由于其发现取证十分复杂烦琐困难,再加上特权腐败既得利益者集团官官相护,甚至联手起来百般反抗、抵抗,所以有关具体规则实施的可操作性弱、难;除非遇到“千载难逢”的特殊偶然情形,否则查处时的交易成本极大,甚至有时办案经费超过了案子金额。具体规则只有消极、被动利益因素的行为反向激励方式,其动力不足效率不高,往往对深层隐蔽性的特权腐败行为无动于衷或无能为力,操作者的能力或精力以及道德性等稍有差欠便可能“功亏一篑”。何况规则反腐存在以下悖论。亨廷顿曾指出在一个腐败成风的社会里,采用严厉的反腐败举措反而可能增加腐败的机会,因为反腐败机构强化了的权力会加大被滥用、收买的风险。而且反对特权腐败,浅层暴露性的与深层隐蔽性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着,必须两者的治理都整体同时有效才真正可行。否则,必然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从长远根本看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如全国开展反“四风”活动后,尽管公众看得见的特权腐败行为得到某些遏制,但既有权力运行宏观制度从整体上说具有负能量的积极、主动利益激励机制,只要这种造成以往浅层暴露性的与深层隐蔽性的特权腐败行为的权力运行宏观制度环境不变,权力者特权腐败行为就还是会转向天知地知见不得人的方面去。相反,一种科学公平的权力运行宏观制度,具有正能量的积极、主动利益激励机制,即使在现有社会风气下面临阻力与困难,甚至有风险,但只要一旦建立起来,就必然对浅层暴露性的与深层隐蔽性的特权腐败两者的治理都整体同时有效,并最终也一定能因此而改变社会风气。endprint

再次,具体规则具有消极被动性。反特权腐败具体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权力者行为的“负面清单”。其正如人们常说法律(正式规则)所不禁止的就是自由的,只受道德(非正式规则)的软约束。这种权力者行为“负面清单”,不仅存在对深层隐蔽性的特权腐败行为难以奏效的问题,对不勤政不作为之类消极腐败以及“合法伤害权”(吴思语)之类积极特权(权力优越越位)则更是鞭长莫及。且与积极腐败和消极特权相比,其在现实中更为普遍常见,对社会的危害也更为恶劣严重。如权力缺位不作为,即是黑社会或黑恶势力产生的重要原因。消极腐败还与积极腐败密切联系,正是它制造了权力寻租的社会环境气候,进而极易滋生公权力私用的各种特权腐败行为。因为若公众处处时时得不到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则时时处处都埋下了权力寻租的种子与诱惑,令权力者和非权力者都“无可奈何”。笔者不久前实地考察了中部省份的某县,发现十八大已经过去一年多时间后,除开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现象有所明显改变外,在其他方面,如民生保障、市场秩序、生态环境、医疗卫生、三农问题、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等上,一切都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党政机关公务人员仍普遍“游手好闲”,工作轻松惬意,甚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部分领导及干部还开始暗地里私下产生某些不满。权力天然优越和必须制约与必然竞争都是合理正常的,强力抑制而不与宏观制度建设结合,结果会适得其反。宏观制度作为一种既定的客观环境条件,或可以促进公权力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或会成为公权力者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障碍。下一步若非改革地方权力运行的宏观制度——领导干部委任制,形成一种科学公平的利益激励机制,即使一直能按目前的高压态势保持下去,恐怕十年八年以后地方政治生态不良状况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从过去反对特权腐败的实践经验教训来看,很多时候反对特权腐败的具体规则我们都有,但是却事倍功半甚至失效,个中原因正是因为权力运行的宏观制度设计存在缺陷,有待通过深化改革加以完善。宏观制度与具体规则相比为本为体,具体规则属末属用。若宏观制度不科学公平,再理想的反特权腐败具体规则也会落空,都有可能形同虚设,或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反特权腐败功能。反过来,虽然科学公平的宏观制度确立了,如果具体规则建设没有跟上,失去了优良的具体规则配套,也会影响到宏观制度的具体实现,再美好的宏观制度也只能徒有其名;那么特权腐败也会照样泛滥盛行,进而又腐蚀宏观制度。不过,宏观制度具有对全局定性的功能,在一种好的宏观制度下,具体规则“事半功倍”,只能使它好得多一点或少一点;反之,一种坏的宏观制度下,具体规则“事倍功半”,只能使它坏得少一点或多一点。因此,中国目前反特权腐败正面临权力运行宏观制度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既要用具体规则对特权腐败迎头痛击,更必须进一步推进宏观制度建设,对特权腐败釜底抽薪。如果宏观制度为反特权腐败创造了一个科学公平的环境基础,再加上及时推进反特权腐败具体规则建设,具体规则与宏观制度之间就会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巩固与完善有效的反特权腐败制度体系。

四、改革宏观制度:遏制特权腐败的治本之策

改革是最大红利,欲从根本上遏制特权腐败还得靠深化改革。在改革开放经历了30多年风雨历程并获得广泛共识的政治和社会情景下,完全可以及时启动宏观政治制度的改革,大可不必担心宏观制度改革会带来满盘皆输的结局。多少年来,总有那么些人危言耸听地提出政治制度改革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启动便不可逆转。其实,不但具体规则层次的政治体制改革完全可逆,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改革”和“戊戌变法”,是具体规则层次的政治制度改革可逆家喻户晓之实证;即使是宏观制度层次的政治制度改革,尝试在正式上升成为宏观制度能自动运行之前,就仍完全是可以进退自如地掌控。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尝试,至今已开展近30多年了,由于实践中不断暴露出种种局限以至弊端,如高分低能现象、难以激励实干型人才等,所以一直停留在具体规则层次,没能跟古代时的科举制一样,上升正式成为与权力委任制平行的宏观制度。

这现实的活例证明宏观制度的政治改革也完全是可控的,决策者能根据实践反馈的信息作出选择。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一种宏观制度也当如此。权力委任制、权力考任制、权力选任制,这三种权力资源配置基本方式都各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关键是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我们认为于提升到宏观制度层次上而言,三者中权力选任制最急待通过改革完善使之名副其实,权力考任制次之,因为权力委任制则最为落实到位却容易产生弊端。我们以为权力资源配置基本方式架构应以权力选任制为主,权力委任制和权力考任制为辅。即借鉴许多国家已有的成功范例,政务官实行选任制,根据信息对称原则直接或间接选举。而具体的事务班子实行彻底的委任制(即组阁制),以对政务官负责。其他业务官实行改进的考任制,使之能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并分文官、法官、检察官、警官、军官各自的考试内容与方式不同;其中对军官而言,战场就是考场,平时演习则是考试。若此,便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科学公平的权力资源配置宏观制度基础。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并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是一全新的历史事物,中共执政6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就为通过改革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从根本上有效遏制特权腐败现象指明了正确方向与路径。本文的上述讨论,完全契合这一正确方向与路径。应该说,理论上已经清晰了,剩下的问题是实践。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特权腐败先治标立信,已初步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信赖,威望提升速度超乎人们预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下一步,应一鼓作气,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再接再厉进行宏观制度改革来治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前面业已说过宏观制度其实是个选择问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利益博弈,选择的时机条件完全成熟,可以考虑选择几个地方县(市)和几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几所国有大中专院校进行权力选任制的改革试点,及时从宏观制度的层面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在权力来源上遏制住特权腐败的高发和多发势头,进而从根本上有效遏制特权腐败现象。

参考文献:

[1]顾杰.如何把公共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

[2]北顾.美国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N].学习时报,2013-7-29.

[3]方朝晖.如何为中国立制度[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5)上.

[4]李景鹏.论制度与机制[J].天津社会科学,2010,(3).

[5][英] 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

[6][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54.

上一篇:校领导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氧气、乙炔的安全使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