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精选11篇)

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素质教育必然要求我们关注有效教学,做到花时少,收获大,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有效教学也成了先进教育重要的话题,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课堂教学效益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就是获取了最大教学效益,由于误区的存在而导致了学生负担的加重,导致了政治课枯燥无味的灌输,成了死记硬背的教条。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以为,要改变此状,就必须彻底更新观念,积极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准备充分 教学目标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但目标一定要准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空洞的口号。课前准备必须充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总体把握课程中心,但我并不主张追求规范化、标准化的教案。因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是多变的,因此我们应掌握大量信息充实自己,以求驾驭课堂时达到游刃有余,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体现灵活性和有效性。

二、塑造人格魅力,注重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走出榜样和示范。思想品德课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及行为习惯,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而且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人格特征优秀的教师对学生具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政治教师要十分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不教而教的效果。

热情和善解人意的教师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充满感情,那么会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变得生气盎然,形成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这恰恰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制约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内容因素。

三、积累有效、新颖、适度的信息,提高知识有效性 课堂教学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信息量,并要形成序列刺激,激活学生的接受能力,保持活跃情绪和积极进取心理。课堂信息量过少则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益低下,也是浪费时间。而大多数政治教师拥有的信息量都很大,在课堂上也多半会一个劲地灌输。因此,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保持单位时间内适度的信息量。此外,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

要尽可能有效。以防止教学中的无用知识导致无效劳动。如果无效知识多了也会导致学生的思维缺乏方向和深度,造成学生能力贫乏,智力低下。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提高学生的有效知识量。

四、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停留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上,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现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当多的个案显示,因为课题研究的需要,学生“用然后知不足”,常常自觉地或是加深或是拓宽了对与课题相关的学科知识的学习;有的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加深了对相关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因此,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会学、乐学。使课堂中的主体积极性大为增强,教学效益不断增长。

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的融合

随着中考制度的改革,“课堂”的外延不断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也得以不断拓展。只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的融合,才能够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研究,将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显露出来的各种问题,有机地引入课堂学习中来提高教学有效性。如在《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教学时,要求学生主

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 篇2

关键词: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

一、活动化教学模式是适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 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的德育学习, 从这一点来看, 思想品德课必须运用活动化教学, 在活动中, 学生有了实践道德知识的机会。

新课程理念的创新推动了教材改革。新教材真正体现了“内容活动化, 活动内容化”。因此, 教学中, 我们要“吃透”、领悟这些活动并充分利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验, 在体验中明理, 通过明理达到践行。

二、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程式

1. 创设情境──导入。

导入新课无论采用哪种形式, 都应把学生的情绪调到“优势兴奋中心区”, 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

2. 合作探究──体验。

这是活动化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活动,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灵活解开学生的“盲点”, 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 小结梳理──明理。

这是对活动中产生的知识进行梳理, 对教材的回归。新教材每个活动后面都阐述了一定的观念。观点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 可以提升学生的体验, 帮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观念、提高行为动机。

4. 迁移拓展──践行。

“践行”环节要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给予学生再次体验的机会, 使学生学习的道德知识、情感真正内化, 上升为道德行为。

三、对活动化教学模式的反思

1. 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对于教材中活动我们要精选巧用, 选准切入点, 灵活处理这些活动, 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 学生自己能做的一律让学生自己去做, 学生自己能想的一律让学生自己去想。

3.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下, 教师应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建民主的氛围和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帮助他们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24-02

去年,笔者所在学校参加了有效教育教学实验,笔者有幸成为第一批实验教师。一年来,笔者在实践中积极探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主要按照以下步骤组织课堂教学。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笔者认为,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应能够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而创设情境是非常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情境具有形象、鲜明、情切、意远等特点,因此,情境非常容易吸引和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讲述故事、播放音乐、播放短片、展示图片、角色表演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创设情境。例如,教学《透视“追星”》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了改编歌曲《小芳》(改编歌词,歌词主要内容为杨丽娟追刘德华导致家破人亡),原本还有些嘈杂的课堂顿时安静了下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上。

导入课题后紧接着就是呈现课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笔者认为,把握教学目标是有一定难度的,过去,笔者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经常犯“空而不准,乱而不细,大而不实”的错误,备课时经常用“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培养自我保护的各种能力”“懂得法律的基本知识”等空泛的表述来描述教学目标,而这实质上正是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的表现。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学活动的组织就会带有随意性,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就无从谈起。笔者认为,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要认真研读课标,不能脱离课标备课;二要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的意图;三要认真研究学生,要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四要善于提炼,表述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数与质相结合,表与本相结合,程与法相结合。

二、问题导引,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必须建立在有效的平台之上,否则就会形式化,收效甚微。笔者这里所说的“有效平台”主要是指学习材料和问题导向。对留白很多的思想品德教材来说,学习材料的补充和问题的导引显得尤为重要。每上一节新课,笔者都要精选学习材料(包括文本、音像、实物等)和精心设计问题,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习材料的选取要注意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紧扣三维目标,有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地设计问题。

例如,教学“珍爱生命”的主题时,笔者选取了以下材料:巴尼·罗伯格是美国缅因州的一个伐木工人。一天早晨,他照常去森林里伐木,就在他用电锯将一棵粗大的松树锯倒时,树干反弹回来重重地压在他的右腿上。剧烈的疼痛使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他努力地保持着清醒,并试图把腿抽回来,可树太重了,抽不回来。于是,他拿起身边的斧子,狠命地朝树干砍去,砍了三四下后,斧柄断了。他又拿起电锯开始锯树,但他很快发现一个很糟糕的情况:倒下的松树呈现45度角,巨大的压力随时会把锯条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这里又人迹罕至,时间一长,就没有生还的希望了。要保全性命,只剩下唯一可行的办法——自行截肢。呈现材料后,笔者要求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思考以下问题:(1)你最佩服这位伐木工人的什么?(2)你觉得这位伐木工人用电锯锯掉右腿,值吗?(3)如果你是巴尼,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为什么?

三、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学生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学法指导。笔者是这样组建学习小组的:第一,协同班主任把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叉搭配编排座位,按教室课桌椅排列顺序把全班分为4个大组,每个月调整1次;第二,前、后两桌4个同学为一小组,有时以前、中、后三桌6个同学为一小组;第三,明确组员角色及职责,小组设组长、书记员、计时员、发言人,要求每个成员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第四,明确小组组织纪律,提出合作要求。在学法指导上,笔者的做法是:第一,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第二,参与小组交流活动,重点扶助学困小组,尤其要扶助组织松散的小组和边缘化的学生;第三,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

四、展示点拨,总结升华

学习成果展示能够满足学生表现自己、评价自己、提高自己的需要,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当小组合作学习环节结束后,紧接着应进入展示点拨环节。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主要有讲解、板卡呈现、板书、表演等。讲解是由小组代表(发言人)向全班口述本组完成任务的情况,重点阐述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观点、疑难问题,这是最常用的方式。板卡呈现是通过小组合作,把问题的答案、观点写在板卡上,然后在教室里展示,这种方式主要运用于对知识、基本观点的整理,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对综合性问题的探究等。板书是由小组代表在黑板上书写问题的答案。表演是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通过演出的方式展现本组的学习成果,这种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实物演示、主题辩论、生活小品等。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适当的成果展示方式。

由于受个体差异、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事物(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会存在诸多差异,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成果展示”进行点拨。在点拨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非原则性问题、大是大非问题,教师不该妄加指点,只要学生的说法、做法是合情合理的,都应给予尊重和鼓励;第二,学生若有明显背离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观点、行为方式等,教师必须给予正确引导和纠正;第三,要尊重学生,不应因学生出现某些“意外”(如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而逃避或者妄加指责,要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

总结是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教师应通过总结,使学生领会知识要点、重点,形成知识网络,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学习技能。视具体情况,有时笔者让学生进行总结,有时笔者自己进行总结。

五、应用巩固,拓展提高

课堂练习既是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锻炼能力的重要手段。每节课快结束时,笔者都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做练习题。笔者设计的练习题主要有三类:选择题、简答题、实践探究题。选择题、简答题主要是针对知识的记忆、运用,实践探究题主要是针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展。选择题设5~6小题,简答题设1~2小题,实践探究题设1小题。笔者要求学生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当堂完成这些习题,当堂讲评。笔者尤其重视实践探究题,设法把社会生活引入课堂,以文本、音像、实物等形式呈现相关资料,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例如,学习“规则与秩序”这一主题,笔者设计了以下实践探究题:有一位孕妇快要生产了,家人急忙打了一辆出租车送孕妇上医院。为了抢时间,司机开车连闯红灯。(1)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是“是”还是“非”?(2)你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为什么要这样做?对这样的问题,笔者侧重于引导学生从多元结构、关联结构、拓展结构去思考和解答。

在教学中,笔者摸索和总结了上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按照该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4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唐永喜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品课必须回归生活,思品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所以,必须要善于联系社会热点。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将教材激活,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转变成为鲜活的和永不枯竭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及时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例,结合教材,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切入点,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点。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接着由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教学的其他活动,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达到巩固理解自主学习成果,等于是对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进一步内化,在这个过正中教师主要采用了活动教学法,在活动中进行问题的拓展和探究。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5

过去,政治课教学沿用旧的模式,呆板陈旧的教学方法或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或只能使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死条条,“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这种教学的被动局面,使得政治教师的劳动难以得到学生的承认,政治学科的地位急剧下降,政治课的教学投入多,而产出少。

如何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呢?我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是为了学。教师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为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和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多思”。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校、抽象、概括。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法律常识》中“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当讲到“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师进行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巩固、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如讲到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时,联系党的十五大的精神,结合顺德股份制经济的发展,讨论和领会“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的理论含义;讲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可进行“权利和义务是否可以放弃”的课堂讨论等。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多做”。即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写预习提纲,编制试题,动手解答,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所谓“不动墨笔不读书”。教师要在课前安排预习,课堂督促笔记,课后布置适当的练习,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当然,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的方法还很多,我的做法仅仅是抛砖引玉。

二、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生活是活生生的。脱离了生活,尤其是远离学生的生活,可能会使教师处在一种被动甚至尴尬的境地。教师呈现的教育资源应贴近学生的需要,点到学生的兴趣点。思想品德课重在德育教育,有时说教性较强,而十三四岁的中学生又处于人生第二个叛逆期,如果教师不注意方式方法,一味说教,不但激不起学生兴趣,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思品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性很强,时代气息浓。但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理论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升华的事实中去,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因此,恰当的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学以致用”;组织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事报告会,专题讨论会;平时组织学生参加时事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矿企业、机关参观,进行社会调查,请企业家、人大代表、模范人物讲课等,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可以感觉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既深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敏感能力,使政治学科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地结合。当然,联系实际要恰当,不能生拉硬扯,机械对号,而且练习实际时,要做好理论方面的分析、论述和归纳。

三、活泼课堂,加强教学的情趣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政治理论本身抽象性、逻辑性很强,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艺术。

第一、语言表达要生动幽默。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风平浪静”,而应有抑扬顿挫,要生动形象。教师可选择幽默故事和绘画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政治观点。如讲到“宗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时,选用恩格斯的名言:“假如牛能绘画的话,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理论分析可借助例证名言。教师讲授理论观点时,可从有趣的例证讲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汉语中的许多成语、谚语、格言、诗词名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活生生的事例等。都包含着或直接表现着精深的哲理。像“守株待兔”有力地揭示了形而上学的弊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为恶小而为之”,包含了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物以稀为贵”,反映了价格与价值、供求的关系等,通过这些例证名言的分析,能将学生带入到一种理论情境之中。

第三、教学手段应多种多样。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还可以通过看图解意,图表分析、实物实验、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多种器官的并用中,学懂、记牢、运用政治知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随笔 篇6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来说,就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爱学生

爱学生,用心爱他们,他们都是和我们一样平等的人。不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和老师的心灵差距很大,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不好。所以作为老师来讲,就应该真正的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观察他们的言行,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老师也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要善于以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说话,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等待学生。

二、贴近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学设计,应该把那些枯燥的语言变化为古老动人传说典故、发人深思的名言警句、带有新鲜和乡土气息的新闻资讯和时事、在身边常见的生活事例„„作为载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更形象,让学生感到很亲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入课堂。例如我在讲为什么要讲礼仪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个小品,小品讲的就是学生中发生的一件小事,A同学进班时碰掉了B同学的书,该同学没事似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B同学生气,A就和他吵了起来。而后来,不巧这个同学的书又被碰掉,但立即被捡起来放回去并得到了道歉。我让学生分析这两个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学生从事例中结合生活实际肯定会得出要讲礼仪,然后去分析不可取的理由,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会诊生活中的片断,在课上充分让学生参与,并且让学生对情绪控制有自己的感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充分地挖掘就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说,让学生评,让学生想,这节课的价值才真正的体现出来。

三、经常变换教法

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最讨厌、最反感,觉得没意思。只有经常变换教法,采用不同的形式上课,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觉得每堂课都有它的味道,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学生才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

为此,要经常采用演讲、讲故事、辩论、情景剧表演、趣味小测试、学生提出问题等形式进行教学。比如,学习“珍爱生命”这一内容之前,先布置学生以框为题目写一片讲稿。上课时由学生来演讲,比一比,看谁讲得最好。最后由教师和同学们共同点评,表扬讲得好的同学,鼓励其他的同学下次努力。

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形象的展示以便吸引学生是注意力。

以上就是我这几年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我知道,要真正的教好这门课程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去探索更多的方式。

思想品德课教学随笔

王通中学 胡国斌

思想品德课是教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品德课就是教育、启发、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老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灵活的教育技巧。思想品德课的改革与素质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与教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思想政治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查漏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

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效教学模式应用 篇7

首先, 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

无数事例证明,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有着浓厚兴趣, 那么, 他就会对这件事情格外上心、格外关注, 反之,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毫无兴趣可言, 那么, 这件事情对他来讲就是乏味的。 对于教学来讲, 要提高教学效率, 讲求教学实效, 就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 说古时候有一个地主, 家有万贯, 但是三房媳妇只生下一个儿子, 并且是老来得子, 这个地主十分喜欢, 细想一下, 如何把自己的家业传承下去呢?最终地主认为让儿子读书才是最保险的办法。 用今天的话来讲, 这个地主是个十分开明的地主, 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于是遍寻教书先生教自己的儿子。 但是自己的这个宝贝儿子生性顽皮好动, 对读书写字一点兴趣都没有。 换了无数先生, 地主的宝贝儿子还是大字不识一个, 这可急坏了地主。 恰好此时有一个翰林院的编修告老还乡, 和地主是一个村的乡邻, 于是地主有意聘请这位老翰林担任儿子的教书先生。 先生看了看这个虎头虎脑的小淘气包, 当着众多乡邻的面还真答应下来。 不过先生提出条件, 让地主不要干涉他对他儿子的教育教学。 地主满口答应下来, 乡邻则十分惊讶, 不知这个老先生有什么教学高招。 接下来, 先生不慌不忙, 开始用水和泥捏起泥人来, 地主的儿子一看, 十分感兴趣, 于是要和先生捏泥人, 先生于是教他捏了很多泥人, 如何区分这些泥人呢? 先生说:“不如我们给他们起个名字吧。 这样也好记。 ”孩子十分愿意, 于是先生和孩子一起给这些泥人起了名字, 这个叫张多, 那个就李少, 这个叫钱高, 那个叫王低。 孩子十分感兴趣, 在先生的引导下, 将这些名字刻在泥人的后背上, 于是孩子自愿跟先生把这些名字刻下来。 后来泥人越来越多, 怎么办呢? 于是先生说:“我们给这些泥人取三个字的名字吧。 这个叫人之初, 那个叫性本善……”几年过去, 百家姓、三字经等孩子都学会了, 又过了十几年孩子考取了举人。 同样是一个孩子, 前后有无数先生, 为什么独有老翰林成功了呢? 实际上没有什么秘诀, 老翰林从孩子的兴趣入手, 首先通过游戏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 然后在游戏中不断学习, 逐步长进。 可见有无兴趣是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性因素。 因此, 我们要构建的高效教学模式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 否则, 一切免谈。

其次, 高效的教学模式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之所以遭人诟病, 就在于以教师为中心, 课堂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 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提问问题, 学生则坐在下面听和记, 跟着老师的提问思考。 所有流程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 所有问题都是老师课前准备好的。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处于从属地位。 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失去兴趣, 从而失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效率自然十分低下。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危害, 开始思考如何构建高效教学模式。 一些开明的教师认识到学习的主人应该是学生, 学生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如果课堂学习的主人不主动、不积极, 那么, 课堂效果就不会理想。 那么, 怎么办? 教师开始尝试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中间, 将课堂还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催生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 但实质都是传统师生关系发生变化, 过去教师是权威, 学生是遵从者, 改变后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者。 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极大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举个例子, 过去总是先留下作业, 然后学生完成后交给教师, 教师在批改后进行讲评。 新的教学模式下, 我大胆引导学生自批作业或者互批作业, 在学生完成作业后, 我不再让课代表将大家的作业集中收上来, 而是利用课堂将答案给大家讲清楚, 把一些试题答案的要点告诉大家, 让同桌互评作业或者自评作业。 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作业的问题所在,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既做到知己, 又做到知彼。 让学生在相互批改作业中产生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和热情, 同时这种做法大大提高批改作业效率, 为教学科研留下充足时间。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8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无异于纸上谈兵。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要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沟通学生与教师心灵桥梁的要求。对待学生,我们要做到“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最后把百分之一的希望变成百分之百的结果。”这要求我们常与学生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需,呵护他们稚嫩的心灵,用爱心放飞希望。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2.要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提高教师的自身魅力

教师要为人师表,就要在思想品质、学识能力上起表率作用,让学生信服。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学习专业知识,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使自己成为品质优秀、专业精通、言行一致的教育者。思想品德课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思品教师的人格魅力提升了,师生关系和谐了,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大提高。

3.尊重学生

学生尊重老师天经地义,但老师也应尊重学生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不能总是一厢情愿替学生“着想”,认为自己是为学生好,忽略学生感受。如经常上课拖堂、随便挪用学生活动课、作业没完没了,久而久之学生难免厌倦、反感。我想只有师生相互尊重,换位思考,才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4.保持快乐心态

快乐的老师创造快乐的学生,只有老师轻松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但老师也是人,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烦恼和不如意,要保持快乐心态好难。作為教师,我们要以学生为重,学会忘我工作,在面对学生时努力摒弃懊恼,调节情绪,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带给学生。

5.勇于反思

老师要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还需勇于反思,敢于面对和改进自己的偏差、错误,才能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课教学的好方法,有效推行素质教育。

二、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1.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手段之一;同时,教学情境的设置也是一种教学刺激,比如导入新课、重难点突破等。当然,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案例,也可以是非案例;既可以是教师事先创设的,也可以是教师根据课堂实情即兴创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本身,引发学生与教学互动,促成有效教学。

2.重视学生的课堂需求

课堂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关注课堂上的学生,既要重视他们的认知需求,更要重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行为需求,以每位学生获得知识、产生新体验为目标。所以,教师应从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出发,清晰地阐述内容,使学生能按照逻辑顺序逐步理解;要利用班级的独特性和学生的差异性,促成课堂的生成性,使课堂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实在具体的,也可以是某种期待;总之要体现真诚和个性特色;同时,评价要有策略性和鼓励性。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其主要方式就是学到相关知识时,让学生结合调查采访,联系自身和同学实际,联系社会问题来谈看法,谈感受。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品德课是既有用又有趣的。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对策 篇9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目前教改看,反映出一个重要问题:不是大家不愿改革,而是不知如何因校而宜、联系教学、结合学生、围绕学科、根据实际来进行探索改革。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深入实践、不断反思、提高素质,钻研教学,成功扮演好自己作为先进教育理论的实践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改科研的开拓者,学生学习的领导者的四种角色。为此,笔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总结出六大对策。

一、先入为主,激发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首先应当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其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建议,巧妙利用课内课外两种教学资源,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一炮打响,争取“开门红”。对思想品德课而言,教师必须主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大胆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新建构。第一、故事导入,激起学生兴趣;第二、时事导入,唤起学生爱国热情;第三、问题导入,启发学生生成疑问,自主解决问题;第四、名言警句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多种形式适时导入新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合乎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

二、目标明晰,展示具体

我们选用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案例典型,以及不时点缀发人深省的格言警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面对纷繁复杂、体裁多样的课本,教师务必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课文的本质,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明确目标。众所周知,新课程要求的三位一体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教师应首先从形象生动的课文中提炼其精要和实质,确定每节课的三位一体目标;二是教师应把抽象、概括的教学目标描述语言具体化、明确化、清晰化,简洁、具体、最好概括为“„„是„„”、“为什么„„”、“我们学习„„,将会„„”;三是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具体为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预习,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围绕问题进行训练,围绕问题进行复习作业,如此,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由表层了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应用,问题解决了,目标也就随之水到渠成,顺利实现了。

三、自觉主动,事半功倍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培 1

养这种新型人才而进行的一种研究和探索。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在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对中学生而言,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一要在上课前,学生应预习课文,划出所谓的知识点,找出自己的不理解的、不懂的,这一过程十分关键,因为教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学生又是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在课堂上集中精力,解决疑难问题;二是要在课堂上,对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中遇到的问题,要自觉主动提出,将问题当堂解决,不留死角;三要在上课后,教师要学生明确本节教学目标基础上,留置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四要在解决所有疑难后,为增加理解,提高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有必要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思考,找出自己认识上、知识上、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纠偏补错,及时复习,融会贯通。

四、教后反思,完善纠偏

常言道,计划没有变化快。计划得再周详,教案写得再完善,课堂教学中往往也会遇到这样那样各种意料不到的问题,导致我们不能完整地实现教学计划,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深入进行反思,思考其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问题的产生和出现主要表现在教和学两个方面。第一、教学理念是否先进。不能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持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教学目标是否合理,要考虑教材、学生、教师、课标等因素,制定出具体、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并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教有目标,学有方向;第三、教学方法是否科学。要结合传统的教授法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教师轻松地教,学生快乐地学,教学相得益彰;第四、教学内容是否适当。俗话说:一口吃不成大胖子,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剪裁得当,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共长,能力与情感同进;第五、教学效果是否体现。知识性内容,学生不但能够理解,还能掌握,举一反三;能力性问题,学生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在实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能够自主分析、自己解决。

五、课堂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思想品德课教学案教学的误区 篇10

关键词:教学案教学;误区;思想品德课

教学案教学改革创新在信阳已全面扎实地推行了一年多,作为一线教师,我感觉到既有收获成功的喜悦,也有难以处理问题的困惑和迷茫,甚至出现了事倍功半的教学误区。希望通过以下几个使用教学案教学中思考的介绍,能得到广大同仁的指导与帮助。

误区一:强调态度、价值观、能力的重要性,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的中招试题,越来越突显能力的立意,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总与基础知识的储备成正比。而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案预习导学和课内探讨环节的编制和使用中,片面强调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课内讨论1~2个重要性的内容,而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例如,在羊山新区2013年下半年思想品德期中测试有一道简答题,问题是:思想道德建设中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什么?竟然有大部分学生没有回答。因此,我们在编制和使用教学案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把基础知识、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等有机结合起来。

误区二:依赖教辅资料,忽视对教材知识的把握

最初认为,练习题的编制与使用应该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把提高学生成绩的“法宝”押在教辅资料上面。教学生怎样针对问题查阅资料,然后作答。这样的确很容易提高学生答题的理论水平、政治言语水平,见效快,教师感到心里舒畅。殊不知,长此以往学生只要见到问题,就翻阅资料,根本不动脑筋思考,往往是答非所问。例如有一道反映新农村建设成就的观察与思考题,问题是:请你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出几个“金点子”。大部分学生回答为:(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落实科学发展观;(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等等。其实应这样回答:(1)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2)实行科技兴农政策,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3)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学生扣不住当地农村,光扣大帽子。所以,我认为在预习导学环节、课内探讨环节和课内训练环节,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特点“题在书中”“理在书中”,并且要认真做好教材内容的整理、归纳和总结。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必须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放在第一位,把使用资料作为巩固教材知识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误区三: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我认认真真针对学生设计好教学案,然后及时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探讨、巩固训练,这样就把整个课堂都完全交给了学生。这样的确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但是我体会到这其实是本末倒置。

我们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思路,都是我们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我们应把自己这些方法、资源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渔”都说明了这个问题。“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误区四:重视热点、课外实践,忽视课堂教学

近几年思想品德中考试题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践探讨类试题增多。因此,部分教师认为应该多了解课外知识,在课外拓展延伸环节中,过分重视热点问题处理,好设计一些中考试题。殊不知,学生此时的能力根本解决不了此类问题,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其实,中考试题越重视实践探究,越注重综合素质考查,就越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知识迁移和整合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就要坚守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切实通过教学案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后通过课内所学的知识扩展到课外实践之中。这就需要学生既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又能将热点问题与之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探讨能力。

误区五:把教学案当成传统教案

教学编制、使用应该说是为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方案,考虑的班情、生情因素较少。而教学案则不同,在教学案中,落脚点在“学”上,“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的地位完全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案中,学案是学生学习、研究的方向、目标和依据,教学案的设计必须把学生的学习需要放在第一位。教学案从编制到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学生的实践活动都体现得非常明显,学案的编制可以师生共同参与,甚至可以放手让学生去编制;教学案的使用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实践、自我升华的一个过程。而传统的教案根本就是一潭死水,没有“源头活水”,又哪来“如许清水”。

总之,在教学案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立足教材,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课内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走出误区,争取提高学生的多项能力,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五让”: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教师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作者单位 河南省信阳市羊山中学)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运用 篇11

一、思想品德课中案例教学的作用

1. 能加深学生记忆理解所学知识。

思想品德课的一些基本知识学生必须记忆理解, 如果学生死记一些基本知识, 这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单一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 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 获得的收获会很大,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更深刻, 达到理性认识的目的。如:在学习“中国的声音很响亮”时, 分别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和香港澳门回归的案例, 让学生分析比较, 找出原因。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 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

2. 培能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 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在学习“人之根本”时, 介绍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由石家庄市牛奶厂工人成长为中国牛奶大王再到毒奶大王、中国乳业的罪人。然后向同学们提出问题:第一,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第二, 这个案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第三, 你认为怎样才能营造诚信社会?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教学实效性。

3. 能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 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 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 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 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 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 但却在短期内接触, 并处理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 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如在讲“民可以告官”时, 讲解了全国告“父母官”第一案案例, 这样更具有说明力。

4.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 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 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 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 加深感性认识。另外, 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 学生大胆交流, 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 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 容易产生学习兴趣。选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 会变学生苦学为乐学, 变厌学为愿学, 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二、案例教学的原则

1. 注重方向性, 体现德育功能性。

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 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 而应慎应、少用。如果教师上课时大谈特谈的都是一些消极的东西;而学生判断是非, 分析问题的能力尚有欠缺, 学生容易产生错觉, 以为党和政府已丧失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会使学生思想上产生迷惑和动摇, 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树立,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运用事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 唱响主旋律, 多弘扬正气, 讴歌正义, 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

2. 注重时效性, 尽量本地性。

引用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 而应紧跟形势, 是发生不久的。引用的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 与己有关的, 而不是遥不可及、关系不大的。通过这些身边看得见的事例, 使学生感到榜样就在身边, 这样, 才能使学生感兴趣, 有新鲜感。

3. 注重准确性选择趣味性。

引用的案例应尽量真实具体, 不宜胡编乱造, 做到真实可信, 现实感强。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 让他们真正接受, 反之, 则会使学生对教师所教所讲的知识产生怀疑, 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举案例应生动有趣, 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 是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 让学生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 其实也亲切有趣, 易于理解。这样, 才能引发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案例教学的方法

1. 穿插案例, 讲清原理, 例证观点。

案例的引用是证明一定的观点、辅助分析一定的问题。因此, 教师在实施案例前, 应设计好案例呈现的时机和方法, 可用案例引出本课知识;可用案例化难为易;可用案例总结提高。千万不可为了说案例而说案例, 没有一定的问题是达不到目标的。案例提出后, 要让学生去思考, 让学生去总结结论, 提出观点。

2. 讨论案例、师生互动、合作研究。

案例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教师要让学生围绕问题讨论, 做好组织、引导, 对有些问题允许学生提不同的看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能达到合作中学, 合作中提高,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目的。

3. 创设情境、课堂演练、分析点评。

情境教学能使学生在既定环境下将自身投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去, 让学生增强真实感。而课堂演练就是一种较好的情境, 可让学生在演练中领悟道理, 增加感性认识。但老师要及时从学生的演练及对案例分析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当然, 这种点评不是标准答案, 也不是学生分析的简单罗列, 而是师生共同讨论下的分析后对问题认识的升华、创新。

总之, 用好案例, 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改变传统教学的方法, 适应新课程的教改要求, 展示学生个性、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益。

摘要: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案例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属于研究性学习, 能变被动为主动, 变注入式为启发式,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案例教学应有一定的原则和使用方法。

上一篇:xx年环境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三月份班主任工作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