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的教学课件(共11篇)
小学
三
年级
美术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课型造型
表现设计应用课题美术的节奏课时2课时执笔人教学目标设计
1、观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感。
2、通过绘画或剪纸等方式表现美术的节奏感。教学方法设计情景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学生欣赏并回忆自己的经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生讨论交流值日情形2.交流执勤员的行为规范
3、生上台演示值日动作。
4、欣赏作品,展开想象教学重点难点:
1、对美术节奏的理解。
2、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图形,表现美术的节奏。
(一)课前准备教具学具:彩纸、剪刀、双面胶、油画棒等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1、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通过欣赏这些重叠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
师归纳:通过把大小、形状相同或不同的图案运用多种排列方式进行重叠排列,能产生不同的美感。
2、发展阶段
2、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你们在生活中看见什么物体重叠排列,具有什么美感?
3、师示范步骤:先构思设计好图形后画出或剪出图形再进行重叠排列。
4、启发学生进行创作设计。
5、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感受节奏
、听——音乐
2、看——两幅绘画作品
(1)绘画作品中建筑物上窗户、柱子的有规律的排列、园林别墅中花草的间隔栽培。
(2)二方连续纹样作品中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曲线的重复配置,冷暖色、明暗色的反复调和。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2、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你们在生活中看见什么物体重叠排列,具有什么美感?
3、师示范步骤:先构思设计好图形后画出或剪出图形再进行重叠排列。
4、启发学生进行创作设计。
5、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5、设计构图
三、学习体验学生作业,老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成果,交流评价
五、课堂小结
1、谈收获
2、课后拓展教学参考资料:所谓四方连续纹样,就是以一个基单元纹样向四周重复排列、连贯延伸并可向外无限扩展的纹样。四方连续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整个四方连续图案呈波浪形连缀,并在波浪形的骨架内所形成的四方连续图案。
三、学生作业、老师指导画出或剪刀动物、人物重叠排列。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四、展示作品,交流评价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师:请你谈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课后拓展:为商品设计四方连续纹样。板书设计美术的节奏
1、设计单独纹样四方连续
2、重复复印
3、涂色
一、美术与语文
在低年级的美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欣赏了大师的作品后,谈谈自己的感受;看过同龄人的作品后,用自己的话来评价;创作了一幅想象画后,编一个故事说给同学听;通过教材上的儿歌来感受作品等等。语文的协同在美术课中是潜移默化的,是隐隐约约,是不知不觉的。
在一年级的语文课《家》中注重家庭中有几个成员及成员的属相,另外又提到家中的宠物,体现了全家和睦的氛围。那么美术课就分成两个内容,第一课时要求小朋友在作业中画一个大房子的轮廓,再把家庭成员的头像画进去,如果家中有宠物也可以画,因为它们也是家庭成员之一。每个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特征都要求小朋友要尽量表现出来。大多数小朋友都画了一大家子人齐乐融融的景象。第二课时安排在校亲子开放之前,请每个小朋友在一颗爱心底版纸上画上自己和爸爸妈妈。要求画出爸爸妈妈的面貌体态特征和职业特点画出来,并在亲子开放时,亲手送给爸爸妈妈。
二、美术与数学
数学中许多知识与美术是交叉关联的。比如:数学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但同时数学又是比较抽象概括,所以可以在美术课程中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并且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那么美术课,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各种方法来表现家里的电话号码,也就是数字美术字,可以用绘画,剪贴,泥塑,那些原来看上去没有生命的数字,一下子就变得活泼可爱,富有个性了。
三、美术与英语
双语课就是最好的美术与英语的协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教会学生彩虹“rainbow”说到彩虹的色彩时,就可以复习巩固一下学到的“red”红色、“orange”橙色、“yellow”黄色、“green”绿色、“blue”蓝色、“purple”紫色、“white”白色、“black”黑色……学习这些单词可在外语课学习的基础上起到巩固加深的作用,还可以教会学生一首英语歌曲《red yellow andblue》,让学生在歌声中不知不觉地爱上英语。还有在《各种形状的组合》一课中可以把美术课的技能“draw”画、“cut”剪、“fold”折、“stick”贴……这些词汇教会学生,形状“square”正方形、“circle”圆形、“train-gle”三角形……以上这些新的词汇是在慢慢的,不经意间传授给学生的,让学生在没有学习的压力下学得更多更轻松。
四、美术与音乐
德国美学家费歇尔说过:“人的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感官的分枝,多少能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是共鸣。”许多抽象派画家都力图将音乐注入画面。
在《我们玩得真开心》课中,教师为学生播放了《哆哆哆买糖粥》、《猜冬里猜》、《小皮球》等传统歌曲,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看一看,感受玩时快乐,想象歌词描绘的场景,欣赏与歌曲匹配的画面,激活感觉联通,让学生明白对音乐的感觉可以用美术的各种方式来表现。在《我的好朋友》一课上创作好朋友形象时用《找朋友》、《成长的烦恼》等歌曲,让学生进行绘画表现,鼓励学生大胆、自由自在听听画画。保持学习迁移环节中可以出示一些绘画作品,让学生联想到一些歌曲;出可以出示一些画家的作品,让学生看看画家是怎样表达对音乐和美术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水果娃娃》一课上,教师运用了流行歌曲《水果拳》作为学生游戏时的背景音乐,课堂气氛热烈而生动,学生思维的火花,创作的灵感在音乐的律动中不断迸发出来,这样避免了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激发学生的激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解除学生的学习疲劳。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习兴趣:生活化教学
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是需要兴趣做助力器的。兴趣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要把美术教学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所以,小学美术教学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所以,本人重点探讨一下怎样将生活和美术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
新课改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所有学科都追求以生为本,以学生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课改后的小学美术教材添加了许多优美的文字和新颖的图画,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其美术教材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美术教学更加生活化,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其表现出来。
二、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是极强的,教师要致力于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成学生的特长,要尽可能将学生的这些能力发掘出来。一个好的教学办法就是将美术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新时期新要求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还要采取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教学形式,并注意在自身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积极创造美。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拉近美术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术气息,加深学生认识生活与感受生活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曲曲直直”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为学生展示丰富的生活图片,如,植物图片、建筑图片或者针织物图片等,让学生在图片中找出各种各样的线,生活情境的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线的特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需要遵循几点要求,一是所创设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要尽可能地贴近所有学生的实际生活,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美术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能够保持课堂气氛的愉悦轻松,要具有新奇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所创设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要围绕教学内容,不能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就创设没有价值的情境;四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与年龄特征相符。
四、美术教学生活化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美术创作素材
生活是教育的基础,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美术教育资源。美术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学科,相对于生活经验较少的小学生来讲,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加强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美术创作素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我爱树木”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几种树木的树叶并带到课上展示给其他同学,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到校园里观察一下校园内的树木,并给学生讲解一些各种树木的名称和树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树皮、树叶、树枝和树冠等树木的细节特点。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会发现树皮大部分都是褐色的,而且有的比较粗糙,有的比较光滑;树叶有多种颜色,有黄色、红色、绿色等,形状也各种各样,有长条形的、椭圆形的,也有扇形的,不同的树木树叶稀疏程度也不一样;树枝有直有弯,有粗有细;树冠有多边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多种形状。在学生实地观察之后,就会对树木有更真实和深刻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爱的树木,这时学生的脑海中有之前观察的各种树木,绘画的兴趣极高,不用教师多讲,学生就会熟悉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平时多留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为以后的美术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美术教师要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拉近学生与美术之间的关系,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林彩凤.兴趣是成功之源: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5(95).
[2]赵新颖.美术教学的生活化:谈教学中美术与生活的联系[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9).
随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想象的空间:1、展开的想象,怎样能让自己在空中“飞”起来?2、闭上眼睛,表现一下自己在空中飞舞的样子。此时教师适时放上一段轻松飘渺的音乐,与学生一起体验飞的感觉,大家好象都已经真的飞上了天空,此时教师放空中俯视大地的图片,及飞入太空中看到什么,师生之间可以进行谈话交流:你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下面的风景美吗?在这个自由活动空间中,儿童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他们无所顾忌,无拘无束,各种新的想法、新的点子蜂拥而出。在学生进行自由尝试时,鼓励学生就手头已有的材料创造新的表现方式。如,想表现夜晚在空中飞的景象,可在深色纸上作业。拼贴时还可巧妙运用照片等。
这一过程教师对表现形式没提出过多要求,而是为孩子提供了可选择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处于积极自然、无所羁绊的创作状态之中,真正成为美术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反思
在日常的美术教学工作中,我常想这样一个问题:怎么能让每一节美术课既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中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教师下功夫来思考并付诸实践。从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来看。德国巴伐利亚州(1985年颁布)小学美术教育目的任务是,为儿童提供自由绘画的机会,激发他们丰 富的想象力;使儿童在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得到快乐,发展他们多方面的创造能力;教师应指导儿童有意识地注 意和观察,在熟悉制作的工具、材料和技能基础上,发挥他们的表现能力(绘画语言和表达方式);参观教堂 和博物馆,使儿童有机会看到真正的艺术品;使儿童在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装饰布置和多种形式的游戏 表演。日本文部省(1980年实施)新订的小学美术学习指导精神(目的任务):①培养具有完美人性的孩子 ;②培养儿童热爱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情操;③努力发掘每一个儿童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智能和技能;④造就轻松、活泼、充实的校园生活气氛;⑤在尊重普遍道德原则的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合其个性和能力的教育;⑥精选 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时间;⑦各校谋求更加具有弹性的教育,即根据各地区儿童的不同情况,制定贴切可行、各具创意的教育方式。我国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強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強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改变传统教法和学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
姓
名: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曾 英
保靖县毛沟小学
摘要
通过对湘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回顾和对民俗艺术的实地考察,认识到湘西民族民间美术是经过历史文化的积淀而确立的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学校教育宝贵的文化资源,应该成为湘西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目前在湘西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并未得到重视和运用。美术教育中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美术教学中对当地地域资源也没有很好利用。基于上述认识,以期引起大家对民族民间美术教育重视,从而加强民间美术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
文章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价值及种类、湘西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及创新构想、民族民间美术运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为达成研究目的,解决其中的问题,该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湘西;小学;美术教育;民间美术
I
湘西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一、引言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现代学校教育既要顺应社会发展,还要适应本民族发展的需要。运用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中民间美术资源进行教育已成为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地区不仅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也具有底蕴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这既构成了湘西不同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环境,又拓展了湘西美术教育的新领域,为湘西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湘西民族民间美术是经过历史文化的积淀而确立的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是湘西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使受教育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认同,也能促进民族融合和相互之间的民族团结,唤起人们的自觉保护意识,使之自发地参与对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因此,民间美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的,民族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有效运用,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应该受到教育界的重视。非物质文化保护法第二十八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
二、民族民间美术的概念、文化内涵及种类
(一)民间美术的概念
在中国历史上,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自己形态各异的灿烂文化,人们习惯于把表现各种文化的造型艺术,称之为“民间美术”或“民间工艺”和“民俗艺术”。民间美术是指劳动人民创造的生活文化,它与老百姓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多数直接被它的创造者用来美化自身、美化物品和美化生活环境。民间美术以其简洁的造型、完美的功能,在精神和物质上满足了劳动者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其通俗的形式受到劳动者的欢迎,并为劳动者所掌握和运用。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蕴涵着各民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其质朴的审美观念。民间美术是艺术的源流,它的
湘西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图3 木雕窗花)
(图4 根雕老头儿)(图1 剪纸作品)
(图2 纸扎狮子头)
(图5 棕榈编的公鸡)
(图6 竹编背篓)
湘西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2.竹编、棕榈编织
湘西土家苗家的竹编代代相传,记忆高超的竹编艺人可以编织出各种精美实用的器具,如背篓、箩筐、饭篓、簸箕、凉席等;也可以编织各种玩具、装饰品。棕榈编织也是特别好看的,可以编织实用美观的扇子、草鞋;技艺高超的艺人几分钟的功夫就能编出栩栩如生的蜻蜓、蚂蚱、鸟、公鸡、蛇等等。老人经常编织一些小动物来逗小孩儿。3.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制型,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图7 苗族儿童服饰
图8 苗族儿童服饰
湘西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4.土家织锦
土家织锦就是土家姑娘用一种古老的木腰机以棉纱为经,以五彩线或面线为伟,完全用手织成的工艺品。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品种已达1000多种,表现山水、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除原有的西兰卡普(被面花)以外,根据时代的变化织出了各种图案的壁挂、服饰、香袋、坐垫、桌布等工艺品。目前湘西还有许多古镇还继承这这种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制作。
图9 土家织锦
图10 土家人正在织锦
三、湘西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及创新构想
(一)湘西民族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1.自力更生,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
民间艺人娴熟的技艺、丰富的民间艺术积淀以及淳朴的艺术风格,可直接为美术教育提供参照。由民间艺人所创造的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大众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视觉形象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可以带上学生去拜访当地那些纯朴的老艺人,走进他们的家中,与老艺人一起织布、编织竹具、编织小动物、摆弄根雕,亲身去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我们还可以把当地的民间艺人请进课堂,让他们来给学生上一堂真正的民间美术课。我想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孩子们一定是兴趣十足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主动的走进民间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真善美,同时拉近了孩子们与民间美术的距离,增加对家乡民间艺术的了解和热爱,激对民间美术学习及创作的热情。
湘西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能是历代艺人穷其一生精力研究的结果。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难度很大的,而且现在的小孩对民间美术了解甚少。我们小时候会编织的各种玩具现在的小孩很少有人会了。
(图12 民间娃娃)
(图13 民间娃娃)
(图13 纸仿陶艺)
(图13 纸仿陶艺)
1.材料上的创新
民间美术大多用的是普通的竹、纸、木、泥、石等,这些都是湘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改变课本上的一贯要求使用的材料,笔、纸、橡皮泥等,而是把原生态的资源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兴趣倍增,而且能节约教育成本。如把芭茅、松果、棕榈、玉米棒子、风化石„„。孩子们在学习民间美术时,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会更好。2.内容上的创新
在传统的民间美术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往往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如“连年有余”,“福寿双全”,“鹤寿延年”“龙凤呈祥”等等。然而生活在现代的儿童对理想生活有自己的不一样的理解,所以在了解认识传统民间美术的同时,选择表现儿童自己身边感兴趣的题材和内容,注入自己对理想生活和审美价
湘西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值的取向,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的是一派生机和活力。3.表现形式上的创新
湘西美术种类繁多有的做工复杂,工具材料要求高。在此类美术教学中,可以在欣赏和了解的同时,改用其他形式进行制作和学习。如木雕面具改用撕纸、泥塑、陶艺制作。银饰、服饰、刺绣等改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蜡染、扎染、印染可以改有水彩颜料或者墨水和纸学习。在张老师关于民间美术的讲座中讲到一些实用的例子如:用纸、墨、和笔芯颜料做的仿古面具和一些器具;用纸、笔芯颜料、锡箔纸 做的银饰,银光闪闪,难辨真假;用超轻泥和纸做的“瓷娃娃”等等。
图14 锡箔纸仿制的苗族头饰
图15 锡箔纸仿制的苗族头饰
图17纸制仿古器具
图17纸制仿古器具
图18纸制仿银饰
湘西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美术的教学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使学生的美术创作体现出较强的生活性,既具艺术性,又富有生命力。
(四)民间美术的适用能够弥补教科书的局限。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学中,由于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教具学具少。大多数的美术课都变成了简单的简笔画课,单调乏味;有些甚至就上了自习课。但在调查的过程中惊喜的发现有几个老师已经开始把民间美术带进课堂了,李老师在美术课上教学生用芭茅编枪,王老师在美术课上教学生用棕榈编蜂窝、蟋蟀、蜻蜓、栩栩如生。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幸福的,甚至有些自豪。他们看来把随处可见的材料变成各种动物、玩具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我从中受到启发,在马王小学也上了一堂美术课,用棕榈编玫瑰花,全班18个学生,学的特别认真,连男孩子都编的很漂亮。在下课前,我把所有的玫瑰花扎成一束带走的时候,学生对我说:“老师,别把花弄坏了啊”那一刻我觉得好幸福。我确信,孩子们是非常喜欢、乐于接受和学习民间美术的。可一把农村美术教学条件由劣势转化成优势。民间美术在农村基础美术教育中的利用有了充分的地域资源,如将其用于农村基础美术教育的课堂,使之一方面弥补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的不足,另一方面更好地丰富学校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从而保证基础美术教育的质量。
湘西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http://tese.hnvc.net.cn/Article/xiaoxue/135.html [2] 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 [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2 [3] 陈兆复.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M].中原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2):27 [4] 李鼎.试论乡土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11(05)[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http://wq.zfwlxt.com/blog/blogshow.aspx?user=155328&itemid=57b44066-b699-46aa-847c-9e9501808cca [6] 徐静秋.倾听传统艺术的声音——浅谈民间美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和应用 [J].大众文艺.2011(17)
[7] 陈启鹃.谈谈黔东南民族民间美术走进美育课堂[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6)[8]谢 雱.小学美术教学论[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131)
[9] 彭瑶.民族地区小学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以石林彝族自治县为研究个案[D].云南: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 董春雷.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J].文艺研究,2005 [11] 李勇.高等艺术教育中本土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应用——以新疆少数民族民
间美术为例[J].大众文艺,2010 [1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26
湘西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致 谢
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欣赏作品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随着课件的展示, 老师从时代背景、画家生平、作品的形式等角度全面分析作品。学生只有听与看的权利, 不敢对作品有丝毫微词。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美术欣赏课特别需要营造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 因为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个性不同, 所以每个学生对作品的感悟也是不同的。因此, 教师要调整课堂教学模式,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 绝不能板着面孔把美术欣赏教学变成道德训诫, 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熏陶。开始时教师应避免对欣赏作品结论的评价倾向, 多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机会, 创设个性化的讨论氛围, 着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情感来对待大师的优秀作品, 鼓励学生研究美、探索美。善于结合艺术品产生的不同国度、历史背景、文化环境、人文精神等, 采用联系、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交流心得。在欣赏《美丽的园林》时, 我让学生欣赏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 学生感受到了自然景观的宏伟、壮观和神奇, 恍若人间仙境, 让学生们心旷神怡, 进而对神秘的自然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想在自己的画面中表现这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色,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特性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美术技能。
二、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再创造力
美术欣赏课不仅要教会孩子如何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和艺术主张, 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巩固和运用,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学有所用。在欣赏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质和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能力。学生对生活、对艺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 这些感受正是课堂教学中的有待开发的宝贵资源。艺术欣赏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 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再创造、从中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真正的艺术欣赏是激发艺术再创造的源泉, 小学生同样可通过参与艺术欣赏活动, 激发和表现丰富的创造性。现代教育技术, 通过利用多媒体中图片、声音、影视、动画等功能, 为美术欣赏教学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和心理体验, 充分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的单纯、真诚, 能随感而发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对画画非常喜欢。这些因素, 正是培养学生欣赏兴趣的好时机, 更是激发艺术再创造的源泉。
三、在临摹中深化学生的欣赏体验
美术欣赏教学可分为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在绘画欣赏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全方位地体验作品。欣赏课如果不让学生动手效果就不会太好。临摹是学习美术快速入门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通过临摹欣赏的作品, 丰富审美经验, 增强对美术作品表现方法和绘画意图的体验, 从中发出自己的感想,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新形象。如欣赏凡·高的《星月夜》时, 我采用了比较—临摹—创作相结合的欣赏方法, 变换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临摹, 这种创造性临摹的欣赏方法, 让学生直接与作品对话, 不但能从中尝到新的表现技巧, 而且能获得鲜明、深刻的美感体验。
四、在欣赏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美术教学, 是形象思维的教学, 它对挖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有着其自身的特殊作用。美术欣赏既是一种艺术享受, 又能让学生产生多种多样的遐想, 每个人的想象又各不相同。如何让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人?只有让学生活动自由地开展, 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首先, 在备课时, 明确学习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的观念。其次, 根据欣赏内容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如《卡通大亮相》一课的学习中, 组织学生欣赏、讨论、质疑、思考, 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卡通玩具, 理解卡通画的含义及夸张、变形、拟人等手法, 明确卡通画是一门给人带来快乐的艺术。在轻松的气氛中, 向学生介绍了美国迪士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白雪公主、唐老鸭、米老鼠, 中国的孙悟空、沉香、蓝猫, 日本的皮卡丘、灌篮高手、美少女, 韩国的流氓兔、法国的蓝精灵等等。然后让学生自己来创作一个可爱有趣的卡通形象,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快乐的节日》时, 我让学生欣赏我国各族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民族, 热爱生活,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育学生的团结意识, 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五、在欣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 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如在《中国画欣赏》一课中, 有的学生认为水墨画没色彩少创意, 还不如自己的想象画, 有的学生认为很有水准。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对画的认识, 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写意特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乐学精神, 让其进行创造性的欣赏, 让其学到欣赏的方法, 使其欣赏能力得到锻炼, 审美素质得到提升。
美术欣赏只是美术教育中的一小部分, 但是我们从培养儿童综合艺术素质的意义上来看, 比起艺术创造能力, 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更为重要。小学美术教师一定要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美术欣赏教学, 深刻理解欣赏的过程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
[2]德国美术教育.
【关键词】高段小学 美术教学 兴趣爱好
【基金项目】大连教育学院“十二五”教育优秀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07-01
一、激发高段小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性及原因
(一)激发高段小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倾的态度,是人做好一件事物的最初动力。在我国《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1]。因此,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培养小学生,尤其是高段小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爱好,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本课题的主要原因
在参照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在日常教学中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既是中低段小学生对美术学科都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而高段小学生随着知识领域的拓展,主课课程不断加大学习量,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并不高,使得我们在对高段小学生进行美术教学时,很难发挥美术学科的作用,严重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而高段小学生不喜欢美术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随着小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大,其所承受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也有了相应的增加,许多学生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美术。其次,由于美术学科属于非笔试科目,而许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是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使得很多学生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常常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需要考试的科目上。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心理学理论
从信息论、控制论、神经生理学等方面分析,人类无论从事何种活动,都必须要有一种积极参与的心态,才能有效的提高处事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大脑中与学习科目有关的神经细胞就会表现的格外兴奋,与学习科目无关的神经细胞则处于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这样一来,相关知识信息的传输就会保持一种最佳的传输状态,继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关键因素。
(二)学习心理学理论
高段小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了一定的发育,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了贪玩好动、记忆力强、好奇心重以及求知欲旺盛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形成。
(三)快乐教育理论
要想使学生长期处于快乐之中,就必须要做到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快乐作为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最主要因素,常常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被满足程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生产生钻研、探索以及创新等愿望的主要动力。
三、研究本课题的目标
(一)探讨高段小学生学习兴趣和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提高小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并依此为参考依据,对教学方案做出及时调整,为后期高段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研究高段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征和规律
众所周知,就自然界而言,任何一件事物都有着其相应的特征和规律,所以,一旦我们掌握激发高段小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特征和规律,就会在教学工作中制定高效合理的教学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教育转型阶段,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和灌输式教学方法逐渐被淘汰,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也逐渐被提出。然而,我们在响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同时,却面临教师教学技能和教育观念跟不上的现状,老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其教学思想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所以,研究本课题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四、结束语
从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用人单位人才标准逐渐转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小学美术学科已成为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学科,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青燕.浅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03).
[2]肖维新.如何利用远教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05)
作者简介:
摘要:由于多种因素造成小学美术教学课堂的诸多弊端,本文从多角度全方位深度剖析了小学美术课堂所存在的问题,并从切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了几点可行性的策略。关键词:小学美术 教学现状 对策
一、小学美术的教学现状
1、教学缺乏正规性
由于小学教学中对于美术课堂的忽视,造成了很多“主要科目”的老师占用美术课堂的现象。即使不占用美术课堂,很多美术老师也不会严格按照美术课程的标准要求,对于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培养。很多小学美术老师只是让学生拿出图画本,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模板,让学生们“照葫芦画瓢”,学生们也只能是盲目机械式的模仿,不能对美术或者美学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甚至有些学生因为厌倦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而产生对于美术的反感,当然,这种没有教学计划的随意教学自然不能起到对学生画画方面的启蒙作用
2、评价标准僵硬化
由于小学美术教师对于美术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很多老师对于美术教学的理解过于刻板化,造成对于学生评价的僵硬化。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异常丰富,但是教师的流水线式的统一的评价标注标准恰恰扼杀了小学生在正方面的天分。比如,有的老师让学生画一只鱼,一个孩子给自己画的小鱼涂上了绿色,兴高采烈地找到老师去评分,结果老师给了一个不及格,还批评他不切实际,哪里会有绿色的鱼?收到批评的孩子以后自然会中规中矩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可是在心底里那份想象力的翅膀却消失了。其实美术里哪有那么统一的评价标准呢?正应为画中倾注了作者独一无二的创作情感,才能够是画作成为一门艺术,老师这种做法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孩子自身的心理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3、教学内容单一化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一些美术老师只让学生进行绘画练习,将美术课变成了绘画课。其实小学美术的教学课本内容很丰富。包含了画家、画派、美术史、雕塑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美术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美感与艺术细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但是许多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避重就轻”,将这些丰富的教学内容视为“糟粕”,造成学生们对于美术方面的理论的缺失和应有的感性的理解。很多老师在学习印象派的画作时,仅仅是一句带过,甚至连梵高的《向日葵》也未能幸免,印象派的抽象画法难以理解,小学生对于美术本身就没有什么认识基础,何谈对于印象派的抽象画法的深刻理解呢?最终造成了学生对于名家画作不甚了解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对于美术美感的体会,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对策
针对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存在诸多问题,结合我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中,提出了几点自身的体会。
1、课堂教学正规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要求美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有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于美术的教学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才能使美术课堂正规化。例如在学习画画时,美术教师要按照点、线、面、体的大致顺序逐步在画画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从练习画直线、曲线,到练习画圆形、长方形等各种平面图形,再到最后教学生们如何画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通过一系列有序的、渐进的教学过程为学生以后学习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要要求老师定期对于课堂的教学成果做出报告,对上一时期教学情况进行详细总结,并对下一阶段教学提出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将美术教学过程重视起来,同时对于美术老师的教学起到即时的监督作用,便于对于美术教学提出及时的调整。
2、评价标准灵活化
为了避免美术教师对于学生的统一化的僵硬的评价,要将评价标准灵活化。要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作品,要从学生的色彩、布局、构思、创意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另外还可以举行绘画大赛,雕塑大赛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热情。例如,我校就举行了“小手牵大手”的以父母与孩子的手掌心为作画素材的绘画创作大赛,既促进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互动,也促进了学生对于画画的创作热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教学内容丰富化
教学内容要避免单一的绘画过程,老师要对学生不断渗透关于美术的各方面知识,以便于学生对于美术知识有一个详细的系统的了解。例如,在学习“牛鬼蛇神”这幅画时,除了要给同学们介绍整幅画的布局,色彩、构思的巧妙之处,还要透过这幅抽象派画作的背后给学生们介绍这幅画背后的历史背景,给同学们讲述每一个意象在显示中映射的真实事实。从而通过一幅画,让同学们了解这幅画能够将美术课堂背后的对于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控诉。这样的讲解不仅让同学们对于这幅画的了解更为深刻的了解,比起枯燥的讲解绘画的专业知识,这样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另外我会让同学们自己理解一下各个画家的名作中的含义,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他们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力,和对于作品本身含义的感悟力,一举多得。
在本活动前,我先让家长带幼儿去水果店认识一下常见的水果,在活动时,我开始设计了和水果宝宝做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去摸一摸,猜一猜,但再这我将水果放入箱子让幼儿摸不合理,幼儿不会像成人一样将手伸进箱子里摸还不偷看,因要将水果放入黑袋中让幼儿摸;接下去的环节是幼儿猜过后把水果拿出来看一看和自己猜得是否一样,再观察水果的颜色、外形、软硬,在这环节,我的每个层次很乱,不清晰,把这环节和上环节合在一起讲了,导致幼儿不理解我的问题,从而没有幼儿回应我;再往下一个环节是品尝水果的味道并说一说,老师做总结告诉幼儿水果品种多,有营养,吃不同的水果可以补充不同的维生素。在这该做总结而我忘了。最后在边吃水果边交谈中结束了。
科学活动虽然是幼儿在前,老师在后。但教师也要提点或用动作来启发幼儿,我再这点上做得很不好,我只是自己嘴巴说,让幼儿动手,自己却没有去摸一摸,看一看,导致幼儿无法理解就呆呆的做在那里。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创新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
一、教学个性设计为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可能
一份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学设计必须关照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个性认知的充分结合。这样的个性化设计在教学目标上必须明确想象力培养要求,如在空间想象力上的要求、形象思维上的要求,并加以机制干预,以期达到较好的“创造”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一般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获得更为感性的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儿童的表象;(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充分给予时空关照,尊重个体感知,以打开个体想象的大门;(3)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材料丰富认识,以发展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4)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合作,充分体验生活,积极实践,不断丰富生活经验,为发展良好的想象力创设条件;(5)不刻意追求图画的完整与美观,重点关注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二、情境控制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在表现上往往是静态的呈示,然而我们关注到它所表现的内容又往往是动态的。由动态向静态的转变自身就是一种创造,如画疾驰的汽车、飞翔的小鸟、流动的溪水等。用静态作品来表现动态美也是美术的一种表现手段,重在创造的美术创作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尤为关注在提供素材、指导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示素材的情境空间创设,这是呼唤学生与素材产生共鸣的主要手段。这里讲到的情境空间包括了观察素材、空间背景等,当然更包括了学生。我们希望的情境就是学生能够走入的空间,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擦出火花。通过图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情境空间教学效果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观察素材、空间背景、学生。这几个方面中所展示的几个要素有许多是可以控制的,如素材的呈示方式、时间、展示过程等;还有空间背景的素材选择与展示方式,都是可控的内容。在学生方面,我们可加以影响的可能是对素材的认知,至于技能、审美等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方面,以期对其他的控制展示达到情境空间创设的最大效益。
三、语言交流为创新精神培养保驾护航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学语言的功能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教学中的主要交流手段,语言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是平等公开的,只要坚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倾听对方的意见,往往是孩子乐于“交流”的现象。但是教师在美术创新活动中的角色如何却直接影响了创新的效果。我们常说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倾听者、指导者,关怀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开展学习;但是对于创新来说,我们更多的应该是谅解、支持与鼓励。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做一个宽容的激励者更为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在一个方面的重视,只有关注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投入情况,才能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其外在表现,可以是语言表达下的创新思维,可以是技能表现下的绘画技术革新,可以是创造性的品评,当然创新性的绘画表现是最为直接的,但是我们要明确创新精神是在整体激发下的一种情绪表现。教学中,如果着力关注交流语言的运用,想必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一定能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保障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美术教学中创作的个体行为与小组合作的团体行为似乎存在着较大差异与矛盾。其实不然,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的,美术创作的个体行为是对个性认识与想象的体现,而小组合作可以有许多好处:认知共享、感受交流、方法创造等。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不仅会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提升,更能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创造,再结合自身的创造性认识,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在小组合作的空间里孩子的交流还是相对畅通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小组合作中对创新的保护。因此,小组合作的运行规则非常重要,主要有几个方面:观察素材,各抒己见,聆听尊重;探讨方法,共通有无,优选劣汰;表述见解,独立共享,采纳有效;美术创作,尊重他人,表达自我;交流品评,人人平等,共享所获。只有这样在美术教学小组活动中贯彻下去,才能使个性得到表现、优秀得到彰显、创新得到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一个创新的工程,教师必须明确站在时代教学前沿的责任与使命,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创新精神培养的内部机制,更好地为孩子服务。美术创作的个体独创行为决定了美术创作的“创新性”存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个体参与,才能呈现出个体的创新能力,孩子求新、求异的思想在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必然升华为美术创作的不竭动力,那时孩子会回到画中的。
【参考文献】
[1]赵金盛.美术教学的创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5.
[2]金丽.小学美术教学的探讨研究[J].美术观察,2009(04):12.
【小学美术的教学课件】推荐阅读:
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总结07-16
小学美术线描教学的总结11-08
小学美术教学的评价11-24
小学美术《好吃的水果》教学反思07-01
小学美术《龙》的教学设计11-04
小学美术课件我心中的太阳11-25
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校外资源的利用06-29
小学美术教学课件07-05
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的探索06-15
中小学美术教师美术教学知识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