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案设计
1、全班均能正确读准“戴、价”等13个生字,并积累相关的词语;95%的学生能正确书写“价钱”等生字,写工整、写美观。
2、全班均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90的学生能读得有感情。
3、会运用“……一……,就……”和“……一会儿……一会儿……”两个句式说话。
4、能联系课文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惭愧”等词语的意思。
5、能通过读文,感悟到戴嵩和牧童两个人物形象身上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有感情。
3、学习戴嵩虚心、乐于接受别人指正的品质和牧童大胆、勇敢、敢于指出别人错误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人物身上的良好品质。
四、课时安排:
2——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问导思,激发兴趣。
1、写课题“画家”写得大一些,“牧童”写得小一些。谁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课题?
2、小组讨论汇报。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画出生字词。
3、读懂什么,不懂什么记下来。
4、汇报。
(1)、自己读懂的问题。
(2)、不懂的问题。预设:
不懂的词语:绝妙之作、浓墨涂抹、轻描细笔
不懂的问题:牧童为什么说戴嵩的斗牛图画错了?
戴嵩挨了批评为什么还要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三、学习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把字音读准、读正确。
2、去拼音,巩固字音。
3、根据每个字的特点,识记字形,并进行扩词等训练。
4、多种形式读生字,巩固。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观察字形。
2、辨认字形、掌握笔划要点。
3、重点指导“挤”和“商”
4、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5、展示、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词语。
2、读生字,检查巩固情况。
二、品读第一段。
1、指名读。
2、找出本段中概括性的句子。
3、汇报??第一句。并画出中心词“著名”。
4、接下来是怎样描写戴嵩的有名的???学习本段。
5、说话训练:……一……,就……。
6、理解“没有不”。
7、齐读全段。
三、品读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
2、戴嵩是怎么画《斗牛图》的?找出相应的句子,读。
3、利用p99徐悲鸿画是马进行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
4、再读句子。
5、男女声赛读。
四、赞画
1、我们一起来看看旁人是如何称赞的。
2、读商人和教书先生的话。
3、拓宽思维:还会怎么称赞?
五、牧童指错
1、自由读这段。
2、指名分角色读。
3、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说。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牧童和画家身上的优秀品质。
4、抓住文中“挤”,体会牧童的大胆、勇敢、自信等。
5、文中还会一个词语也充分体现了牧童的这些精神,你能找到吗???喊。
6、戴嵩的谦虚体现在哪里???戴嵩的话,以及戴嵩的“和蔼”
7、你还在课文的哪个地方再次感受到戴嵩的谦虚???最后一段。
8、理解“惭愧”和“连连拱手”
六、回到全文
1、分角色读全文。
2、你想对牧童或戴嵩说什么?
3、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画家和牧童
虚心 勇敢
设计思路:《画家和牧童》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 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故事。文章寓优秀的思想品质于生动的故事中, 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描写, 又有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因此, 教学应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读中认识生字, 在读中理解内容, 在读中积累语言, 学习画家戴嵩在牧童面前表现出的“一画之师”的谦虚品质, 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 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 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通过朗读, 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 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流程:
一、赏画激趣, 导入新课
师: (出示三幅戴嵩的画, 配乐缓缓展示) 看了这三幅画, 你想说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著名画画家家的的画画是是否否都都是是完完美美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和牧童》的故事。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主识字
1.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中的每一句话。
2.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倾听读音是否准确, 读完由学生简短评价。
三、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在小组内把自己读得最棒的段落读给组员听一听, 同学之间互评, 自己觉得读得不够好的段落请同学帮一帮。
师:读了课文之后, 你觉得画家和牧童各是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交流。)
口头填空:戴嵩是一个_______。牧童是一个_________。
四、朗读感悟, 品味语言
师:课文用很美的语言给我们讲故事, 无论是写人的对话, 还是描写人的动作, 都很生动。请小朋友们再轻声读课文, 想一想:你喜欢课文中的一家还是牧童, 为什么?请在课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 用“———”画下来。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见, 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并读一读勾画的句子。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预设答案, 在学生交流时适时引导。)
喜欢戴嵩———
1. 戴嵩擅长画画, 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课件出示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 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谁能用自己的感受, 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全班带着佩服戴嵩的感受来读这个句子。)
师:用“一……就……”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 一会儿轻笔细描, 很快就画好了。
师 (在学生读句子后) :什么是浓墨涂抹?什么是轻笔细描?观看录像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
用“一会儿……一会儿……”说一句话。
2. 戴嵩的画画得这么快, 这么好!围观的人都一致夸赞戴嵩。
师: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夸赞戴嵩的句子, 学着他们的语气, 夸一夸戴嵩。
师 (出示《斗牛图》) :看着这幅画, 谁来学着商人的语气夸一夸, 再学着教书先生的语气夸一夸?还有哪些围观的人, 他们会怎样夸赞戴嵩?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夸一夸, 推荐几位同学在全班交流。)
师:戴嵩还是一位虚心的画家。我们可以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
(学生讨论并勾画相关句子。)
喜欢小牧童——
1.因为他很勇敢。
(学生交流: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2.因为小牧童观察得非常仔细, 勇于指出画家的错误。
(学生交流: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师:你想对戴嵩和小牧童各说一句什么话?
(课件出示) 我想对戴嵩说:。我想对小牧童说:。
五、感情朗读, 总结课文
1. 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示:可以分角色朗读, 也可以一人朗读一段。)
2. 想一想:著名画家画的画是否都是完美的?从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 教师归纳:无论什么样的人, 都会出现失误。我们要留心观察生活, 实事求是, 既要勇于指出别人的错误, 又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六、拓展延伸, 升华认识
1. 除了唐朝画家戴嵩画的牛, 我国还有许多以画动物闻名的大画家,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他们的作品。
2. 课件出示:齐白石画的虾, 徐悲鸿画的马, 李苦禅画的鹰。
3. 请在三幅图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作品, 为它配上你想说的话,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七、课后作业
二、学情分析。乐曲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同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吹奏笛子的基础,对钢琴音乐作品也已有所接触。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听辨乐曲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区分段落,并初步感受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意在让学生积累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他们的音乐分析力、鉴赏力与想象力;2.技能目标: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了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音乐记忆力,扩大音乐视野,确定了两个主题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3.情感目标:为了使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得以真正的统一,确定了“学会劳动”的主题,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听辨乐曲的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为了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积极状态,根据教学要求的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确定了本课的难点为初步了解体会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
六、课前准备。课件、笛子。
七、教法、学法及过程。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了“总分总”的欣赏步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感官欣赏到感情欣赏,再过渡到初步的理性欣赏。
(一)简介钢琴
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乐器之王”来到了我们的教室,你知道它是谁吗?你听!(范奏《乌苏里船歌》引子部分)。呀,钢琴的声音多优美啊!我请三位同学上来摸一摸、敲一敲钢琴键儿。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从而顺利地向新课推进。
(二)欣赏
1.初听、自由想象
先不告诉学生曲名,让他们闭上眼睛,随优美的音乐遐想。
2.复听,启发想象
板书曲名及作者。
(1)故事激趣。讲述《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的小故事。指导学生了解并朗诵诗歌:“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以了解乐曲背景,激发兴趣。
(2)启发提问。出示问题:乐曲速度有什么变化?可分几段?情绪如何?通过聆听,你联想到什么?听后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
3.细听,深入欣赏
(1)分析欣赏第一部分
先出示课件,教师再富有表情地讲解:在山清水秀的田野上,小河边,小牧童们骑在牛背上,吹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相互应和着,看,连老牛也被陶醉了。(出示主题一)视听结合,听后师生讨论,最后,教师范唱、范奏,指导学生初步哼唱、吹奏第一部分主题。
(2)分析欣赏第二部分
师:“那么,第二段音乐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跟第一段比一比。(范奏)哦,第二段原来是活泼、跳跃的!(板书)(出示课件)你瞧,小牧童们手拉手儿,唱啊、跳啊,他们还下水打起水仗来,连老牛也跟大家一起玩耍呢,多么快活,多么高兴啊!”(出示主题二)对于第二乐段主题,十六分音符和上波音较难,教师通过范唱、范奏指导学生初步进行哼唱吹奏。
(3)分析欣赏第三部分
在欣赏第三部分音乐时,教师先提问:“第三段音乐你觉得耳熟吗?跟前面哪一部分重复,但又有什么变化呢?(出示课件)大家听!”(范奏)学生对于“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感到有困难,教师再通过对比范奏,引导同学们找出一、三两段旋律的细微差别(加花),学生们也很快就说出了第三段音乐比第一段音乐更流畅、更欢快。
通过以上步骤,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比较鉴赏、感受复调
《牧童短笛》属于典型的二声部复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主要采用对比范奏来分散难点、化整为零,从而让学生容易接受。可分三步进行:请大家感受主调音乐,把第一乐段第二声部改作和声伴奏型;再单独感受复调音乐第二声部;然后,请大家仔细听听音乐中的两个声部的配合,并适时富有感情地解说:“大家听,音乐中两个声部好像红花绿叶,相互映衬,一疏一密,好像小牧童们在青山绿水间吹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你一句,我一句,忽高忽低,忽远忽近,配合得多么巧妙动听呀!
(5)终止赏析,体会意境
对于“初步了解体会作品的意境美”这个难点,已贯穿于重点的解决过程中,最后利用终止赏析加以突破。乐曲的结尾处是渐慢、渐弱,在高音区结束(范奏),小牧童干什么去了呢?我引导学生们再次展开自由想象……虽然乐曲结束了,但学生们还沉浸在乐曲优美的意境中。
4.再听,加深印象
教师简介作者及作品获奖情况,结合学校省级课题渗透思想教育,然后复听全曲,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5.总结,感情升华
在课堂结束前,告诉学生:“贺绿汀爷爷已于1999年4月27日长逝了,我们要永远怀念他,牢记他的作品,我们要向贺爷爷学习,用音乐的眼光、音乐的耳朵去感知生活,学到更多、更美的音乐。”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积极、饱满的情绪,娓娓动听的讲解,优美动人的范唱、范奏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进行积极的思维想象,最终融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去,让音乐真正净化孩子的心灵。(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方 玉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小小的牧童,竟然对着著名的大画家戴嵩的画大喊:“画错啦,画错啦!”这胆量令人佩服。这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齐学习21课《画家和牧童》。
2.相机出示课题。画家和牧童(“画家”写的大些,“牧童”写的小些)(齐读课题)
3.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4.教师设疑,引导读书,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说:“多谢你的指教。”这是怎么回事呢?快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 朗读感悟
1. 初读整体感悟。
(1)自已小声读课文。要求不指读,不读错字,不加字添字,边读边想,把使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
(2)小组中展示,同桌或小组中互相读读,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情况。
(3)小组中交流一下,故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 看图重点朗读感悟
(1)出字课文插图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的人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2)图上的哪一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图中的故事。
(4)对比,感悟人物品质。
戴嵩---牧童
年龄不一样: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
地位不一样;一个是画家,一个是牧童。
生活不一样:一个画画,一个放牛。
品质不一样:一个谦虚,一个勇敢、实事求是。
(5)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的。练习用赞美的语气读人们的评价。
如果你是戴嵩你会感到怎样?可他却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用诚恳和蔼的语气读戴嵩此时说的话。用对话的速度,天真质朴的语气读牧童说的话。
(教师可适时范读,引导评读、仿读、赛读、表演读等)
(6)四人小组,合作练读。在分角色读时,力争通过表情和动作把叙述部分的内容表现出来。
(7)请组内朗读好的学生在全班表演朗读。从表情动作语气三方面引导评议,检查学生对“称赞赞扬和蔼惭愧拱手”等词语的理解情况)
3. 领悟内容诵读全文。
(1)想象当时的情况,人们听了会说些什么?
(2)学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什么?
(如:我想对戴嵩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多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您又是那样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
我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也很会观察,斗牛的情形你记得清清楚楚。)
(1)带着各自对课文的体会,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牧童短笛》教案
《牧童短笛》教案 教学目标
1.听辨不同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2.联想乐曲的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听辨乐曲的结构,了解乐曲的背景。2.听辨乐曲不同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牧牛图》水墨画图片。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幅画上画了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小牧童正在放牛……
二、欣赏乐曲
1.初听乐曲《牧童短笛》。
教师:有一首乐曲就表现了这幅图画上的情景。
提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请你给这首乐曲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学生聆听后回答。2.听辨乐段。
教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做《牧童短笛》,是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再次聆听乐曲,同学们听听这首乐曲可以分成几个乐段?
教师指导:听辨以后请学生说出是怎么分成三个乐段的。3.听辨乐段,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要素回答,如根据速度的变化听辨出来的,根据节奏的变化听辨出来的等。分乐段欣赏乐曲。第一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一乐段。
② 提问:这个乐段让你联想到什么情景?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第一乐段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
③ 教师用琴带学生慢唱第一乐段旋律。
④ 再次播放第一乐段,学生跟随音乐哼唱旋律进行记忆。⑤ 学生自己总结第一乐段速度中速、旋律优美、节奏舒展、情绪抒情等。第二乐段。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二乐段。
② 提问:这个乐段与第一乐段相比速度和情绪有什么变化?让你联想到什么情景? 学生自由回答。
③ 教师用琴带学生慢唱第二乐段旋律。
④ 再次播放第二乐段。教师指导:指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跟节拍轻轻的用右手指尖点左手掌心,不出声音。学生自己总结第二乐段速度稍快、旋律跳跃、节奏紧凑、情绪欢快等。第三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三乐段。
② 提问:这一乐段与前面的哪一乐段相似?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学生回答:与第一乐段相似,但节奏有变化,节奏紧凑了。教师总结:第三乐段采用了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加花的方法,使乐曲的曲调更加的流畅。所以这首乐曲的结构是ABA’。
教师分别弹奏书上谱例,学生完成书上练习。教师提示:提示学生三个谱例的节拍不同。4.完整的欣赏乐曲。
教师提示: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听到A和A’的时候,跟随音乐旋律用手划4/4拍指挥图式。
三、介绍乐曲背景 1.贺绿汀简介。2.介绍乐曲背景。
四、知识拓展
教师:这首钢琴独奏曲由于受到众多音乐家的喜爱,被改编成了不同演奏形式的乐曲,我们来听一听。
教师:贺绿汀一生创作了许多的音乐作品,其中著名的还有《游击队歌》。播放《游击队歌》音频。再欣赏一首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森吉德玛》。播放《森吉德玛》音频。
五、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牧童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童年趣事分享导入(童年故事汇)同学们说一些关于自己的童年故事
教师总结:童年是首动听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更是一首诗
(板书课题:牧童)
大家看一看课本,这首诗是哪位是人写的?(出示吕岩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
1、大声的 自由朗读。请学同学朗读
2、强调读诗要注意韵律、节奏。要学生画出节奏 在黑板上展示正确的节奏,再次朗读。(再次大声朗读)
3、教师作朗读示范。
(要求:请同学们闭上双眼,静静地听老师朗读,并说说你从朗读中看了怎样的画面)
三、理解课文
(1)当有同学说到广阔的草原时,ppt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的诗句,题问从哪里看出草原的广阔。(找准诗眼)
(2)六七里真的只有六七里吗?(六七里是虚指,强调草原的广阔)(3)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牧童会做些什么呢?(引出下一句)牧童的笛声课调皮了,大家把“笛弄晚风三四声”再读一读,哪个字最能体现着风的调皮。(“弄”字)
三四(虚指笛声时断时续),说到虚指,还有那一句是和这一句也是同样的 出示两句诗,体会两个虚指的词(两次互换位置)
(4)总结前两句诗的学习方法
(5)自己分析下面两句诗,说一说你的理解(6)重点解读卧,为什么用“卧”
(7)诗人正在经历着战争、诗人笔下的牧童啊蓑衣也没有脱,就卧在广阔的草原上,这说明什么?总结本首诗的中心思想(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8)、再读一遍这首诗,要读出牧童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作业:
背诵这首,收集我们学过的有关牧童的诗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纷纷夸赞”等词语的意思,会写“抹、挤、拱”3个形近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的有名。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为画家的谦虚,牧童的直率作铺垫,懂得要认真观察,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意识,理解课文内容,能仿照课文练习写话。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的有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分别出三组词语,指名读。找特点。
出句子指名读,理解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再读句子,读出语气的不同。这是国画中的两种画画技巧,老师这儿有一幅《斗牛图》,你们说哪儿是浓墨涂抹,哪儿是轻笔细描?
再读句子,体会画家的著名,板书:著名
二、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谁读得好?从哪些语句看出戴嵩是著名画家?
2、指名评价,回答问题。
三、自主探究,深入研读。
1、出句子,齐读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说明了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说明戴嵩画的画非常好,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
戴嵩的画多么受人欢迎啊!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2、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1)没有不点头称赞的,就是说——看画的人都点头称赞的,谁来读一读。
(2)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小朋友,大价钱是什么意思?
(3)你也能用上“一„„就„„”说一说吗?
(4)朗读指导。你觉得怎么读才能读好这段话?
是啊,戴嵩的画技实在是高超,咱们再去感受一下吧。——齐读句子。
4、哦!那你听到了谁的夸赞声?
(1)商人;
他是怎么称赞的?(出示句子)
“绝妙之作”什么意思?出字的意思,学生选正确的注解。
妙-好。绝-最,表示独一无二,没有人能赶的上。绝妙-最好,作-作品,指这幅画。商人的话让你知道了什么?
(在商人眼中,这是最美的画,没有比这画得更好,更像的了)那你学着这位商人来夸夸戴嵩。
让我们一起来做做这位商人,来夸赞一下。男生集体学着夸戴嵩。
5、还听到了谁的夸赞?
(2)教书先生;
学着他的样来夸一夸(出示句子)同桌自由练一练。如果你在场,你会怎样夸奖呢?
老师找了几个赞美他的词,你帮我来读读好吗?
词语加油站:
绝妙之作
上乘之作
出神入化
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
你能用上其中的词来夸夸戴嵩吗?
6、商人、教书先生在夸赞,在那么多围观的人中还会有其他人在夸赞戴嵩吗?从哪个词看出?(纷纷夸赞)
7、出句子(师:同样表示赞美,这里却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表达的意思却是相近的,这就是近义词。)齐读句子
这时忽然有一个不同的声音。(出句子)指名读你觉得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善于观察、勇敢
(三)、学习5、6自然段。
1、指导读牧童的话。牧童在哪里(出示牧童的话:画错了!画错了!)
师:他读得怎么样?我觉得他的声音还不够响亮,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课文中说这声音像炸雷一样,大家都呆住了,所以应该读得响亮一些。)师:你真棒!懂得联系上下文读书!你来读!
师:围观的人都在夸赞,牧童却发现这个人画错了,就拼命往里面挤,这时他一定——(很着急,迫不及待!)谁来读读? 师:那么大的画家戴嵩听到有人说自己画错了,有没有生气?他是怎么说的? 这说明他很(和蔼)(出示:戴嵩把牧童叫道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或错啦?”)
师:现在我是牧童,谁来读戴嵩的话?
师:很温和,也很诚恳!大家一起当一回画家吧?(全班齐读画家的话)
师:那我就说说你的错误吧!(出示牧童的话)老师范读。
2、理解牧童的话。
师:谁读牧童的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戴嵩错在哪里?(一生读牧童的话)师:谁来汇报?
师:很有道理!再给你们一个难一点的题目,想挑战吗? 生:想!师:牧童为什么能发现牛尾巴画错了?请大家再次默读牧童的话,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生默读牧童的话)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谁来说?(相机板书:善于观察)
师:听到了牧童的解释,画家听了感到很惭愧,并且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3、从这个简单的动作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家?(男女生分角色读)(相机板书:虚心)
师:是呀!大画家多谦虚啊!他接受了牧童的建议,重新画了一幅《斗牛图》!这幅画现在珍藏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这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最著名的《斗牛图》。看到这幅画,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四、拓展延伸、练习写话
师:戴嵩给我们留下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斗牛图》,不仅仅是因为画的好,还因为有这样一个故事,更因为他的人品,其实许多著名画家也给我们留下了绝妙之作。画家和牧童都很了不起。板书:了不起。请你来夸夸他们吧!
同桌讨论,自己书写,写后交流。
五、板书设计:
著名
善于观察
画家和牧童
虚心
勇敢
年级: 五年级第二学期 执教:席恒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牧童》以及欣赏《牧场上的家》与《吉祥三宝》,感受这些作品的音乐形象与情感,体验作品所表现的牧场生活的温馨和睦、吉祥快乐。2.在歌曲唱奏、讨论探究、拓展欣赏等音乐活动中,复习巩固并运用齐唱、轮唱、合唱、重唱等歌曲形式。
3.能以均衡的速度轮唱歌曲,以和谐的声部合唱歌曲,并体验各种演唱形式的音乐表现力。教学重难点:
能用轮唱与合唱的形式演唱歌曲,并体验、探究、了解多种演唱形式的音乐表现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牧童》 1.唱、奏歌曲《牧童》
用口琴吹奏并演唱歌曲第三段,说一说歌曲表现了怎样的牧童形象?
2.复习歌曲的演唱形式
设问(1):刚才我们是用了什么演唱形式歌唱《牧童》的? 设问(2):我们学过的集体演唱歌曲的形式还有哪些? 设问(3):什么是轮唱,什么是合唱? 媒体出示:轮唱、合唱的概念
轮唱——把多人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演唱同一旋律。
合唱——把多人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同时演唱不同的旋律。
二、用轮唱形式唱唱《牧童》 1.讨论轮唱的多种方
设问:在组长的带领下,先分别用各种轮唱方法试着唱唱、吹吹歌曲,然后讨论一下,哪些轮唱方法可以用,哪些不能用或者效果不好?请重点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练习轮唱。
2.分组,尝试各种轮唱方式,并选择一种练习轮唱 3.各组反馈
(1)说一说,哪些轮唱方式可用,哪些不可用,并再次体验其效果
(2)各组用自己选择的轮唱方式唱一唱
设问:边唱边互相听一听,体验一下,不同的轮唱方式,在表现歌曲的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 4.选择喜欢的轮唱形式
三、用合唱形式唱唱《牧童》并完整演唱歌曲
(一)合唱练习
1.出示合唱谱,提出学习要求
设问:请几个人围成一个小小组,先视唱低声部的曲调,再用口琴吹吹低声部旋律,在唱唱、吹吹曲调的过程中想一想,你认为低声部曲调中哪些地方学习起来比较难?
2.自学——视唱、视奏低声部旋律 3.难点分析与指导:
预计学生提出:低声部中的#4音,比较难唱准。
要求:在老师指导下听、唱 “2 #4 5 — ” 这2小节,并用较慢的速度唱唱低声部曲调。4.尝试合唱(1)分组,按兴趣与能力选择演唱的声部(2)提示两声部合唱要点(3)合唱练习
高声部大部分学生用Lu哼唱旋律,个别吹奏口琴; 低声部唱唱曲调,老师用手风琴帮助低声部奏出旋律
高声部用Lu哼唱+口琴奏旋律,低声部唱唱第三段歌词,老师手风琴帮助低声部(提示:要注意这一段里“反复跳跃”记号的正确演唱)
两声部轻声高位置合唱第三段歌词
要求:互相倾听,注意声部协和(老师钢琴同时弹奏两个声部)5.跟电子琴录音伴奏,有感情地合唱歌曲第3段歌词
(二)探究、体验不同演唱形式对表现音乐的作用 1.提出探究要求,选择歌唱形式(1)设问:
分成3组,每组选择“齐、轮、合唱”3种形式中的一种,跟录音伴奏唱唱、听听、想想,体验一下所选的演唱形式,刻画了怎样的音乐形象,表达了怎样的音乐情感?
(2)学生按组选择演唱形式(3)提出探究、体验的要求
提示:请听歌曲录音或伴奏,先用自己小组选择的歌唱形式唱唱歌曲,然后讨论这种歌唱形式所表达的情感和刻画的音乐形象,最后把你们的意见告诉组长,请组长向大家汇报。2.分组,唱唱歌曲,体验、讨论 3.各组汇报各自的体验
4.用多种歌唱形式完整演唱《牧童》
例如:I、齐唱; II、轮唱(按前面表决的轮唱方式唱); III、合唱
老师指挥并即兴地用打击乐器伴奏
5.小结
四、歌曲演唱形式的拓展欣赏
1.师生合作演唱《牧场上的家》
要求:想一想,歌声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牧场之家?演唱形式是什么?
2.拓展欣赏《吉祥三宝》
设问:同样是表现牧场家庭的歌曲,老师请大家欣赏一首非常受欢迎的蒙古族歌曲《吉祥三宝》,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受这一家人的温馨和睦、快乐吉祥,并且再次判断,这首歌曲运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
欣赏 反馈:
4.总结(再次播放《吉祥三宝》,在歌声中总结)
1、会认生字:戴价购墨抹。会写生字:商抹决价钱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的著名。
3、积累称赞画技高超的词句。
【重点难点】
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的著名。
【流程预设】
一、情境导入
课前谈话:小朋友,你喜欢画画吗?上课前,咱们先来欣赏一幅非常有名的国画。
简介:这是一幅《斗牛图》,画的是两头牛搏斗的惊险场面。这幅《斗牛图》被视为绝世佳作,珍藏在中国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画这幅画的就是唐朝著名大画家戴嵩。你听懂了什么?
二、通读,了解大意
1、课前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现在请大家再大声地读读课文,看谁把生字宝宝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了。(自由读)
2、谁愿意把书读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要仔细听,会听才会学习。
3、他们哪儿值得你学习?
4、咱们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5、引专题:这节课,咱们就先去感受这个画家的著名。
三、专题研读:著名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的第1-4小节,边读边想: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2、出示:
⑴ 他的画一……观赏。
自由读,(抽)说说理由。(吸引人,让人很欣赏,给人美的享受)──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⑵ 看画的人没有……购买。
抽读,为什么这么读?──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齐读──谁再来读?
(我听到你花了大价钱去购买戴嵩的画)谁还想花更大的.价钱去购买?抽读──花了大价钱就一定买得到吗?你是从哪体会到的?──太奇怪了,为什么这些人要这样争着去购买?
(珍贵,受人喜爱,很多人……)
3、把自己的这些感受读出来!配乐齐读1~4小节。
4、你还从哪看出戴嵩是很著名的画家?
5、出示:一会儿……一会儿……夸赞。抽读──点拨: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出示国画图理解词义──现在我们再来读好句话。(齐读)──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快、熟练、高超)──你看到了怎样的斗牛图(栩栩如生、活灵活现)?──3次引读。
6、你听到了谁的夸赞?
⑴赶紧当当商人和教书先生称赞称赞这幅画吧!(自由读)
⑵哪位小朋友先来称赞?(你是?)──谁还想来称赞?(你是?)──我们也来学着他的样子来称赞称赞。
7、拓展: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看戴嵩画画,你会怎么称赞?(准备:站起来,我们也来纷纷夸赞。)
8、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读1~4自然段,再去感受这位大画家的著名吧。
四、拓展训练
有许多画家以画动物而闻名,齐白石画的虾,徐悲鸿画的马,李苦禅画的鹰,课后大家可以去收集这些画家的画欣赏欣赏。
五、复习字词 规范写字
1、1~4自然段中的生字宝宝迫不及待地走出课文,带着新伙伴一起想考考你们呢。
2、你们看,这节课要我们写的生字宝宝和我们见面了,打招呼
3、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4、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二、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寓意
三、教学过程:
1、《狼来了》这个故事原本的题目是《牧童和狼》,故事的原文是这样的。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
师出示《牧童和狼》的原文。
2、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3、牧童两次大叫,他的情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听听看,哪一次是狼真的来了?
师区别读。“狼来了!狼来了!” 你觉得哪一次? 为什么?
4、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出示: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请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谁来试?指名读,学生评价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师引读,并提醒要注意恐惧的神色。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说谎)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真话)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5、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指名说
6、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画家和牧童的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自主评价人物形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优秀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既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也要谦虚谨慎地做人。
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画家和牧童的好品质。突破方法:抓重点词句品读,在自主评价中感受人物优秀品质。难点:学习课文如何准确地运用词、句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生动。
突破方法:在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时,师相机引导学生品味词句,并通过朗读加深感悟,通过说话训练学习运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点拨法、演示法。学法:评价法、读议结合法。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小黑板,笔,墨。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戴嵩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词语。
二、精读,感悟人物品质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课文,大家知道戴嵩是个什么人?文中是怎样描述的?
PPT出示“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相机点拨“著名”。
2、师: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戴嵩的画技高超?请同学们快速的找出来。
生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答案并汇报。
PPT展示: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练习用“一„„就„„”造句。
(2)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重点指导“点头称赞”、“争着”体会他的画技高超。
(3)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直观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并用“一会儿„„一会儿„„”口头造句。
(4)“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体会商人和教书先生的话,感受戴嵩的画技高超。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找出文中三个意思相近的词:夸赞、称赞、赞扬。
3、交流汇报,抓住描写牧童语言、动作的语段体会其优秀品质。
(1)“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体会牧童的率真,不迷信权威)
(2)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议一议,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
4、体会戴嵩的优质品质。
(1)“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从“和蔼地”“很愿意”体会戴嵩的虚心。
(2)“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从“非常惭愧”、“连连拱手”体会戴嵩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三、总结
戴嵩作为一名有名的大画家,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小牧童虽小,却敢于向大画家提出意见,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四、拓展
1、我想对戴嵩说„„
2、我想对牧童说„„
板书设计
21、画家和
牧童
著名
善于观察
虚心
勇敢
敢于承认错误
设计思路:
《纲要、艺术》的“内容与要求”里说的,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音乐欣赏《牧童短笛》是《我是中国人》主题中的一次集体活动。幼儿对中华民族音乐有初浅的认识,通过音乐律动《牧童之歌》直接把孩子带入音乐主题。活动前幼儿欣赏过水墨动画片《牧笛》,感受田园风味的牧童生活。活动中选用同样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水墨画与《牧童短笛》音乐组合,视觉上直观感受水墨画和具有中国风味的旋律的完美统一给人带来的美感。体验音乐要素变化所带来的音乐情绪和形象的变化,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幼儿在“静听细看”中感受中国式的美,在师幼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创编各种牧童和小牛在田边嬉戏的动作,想象各种有趣的游戏表现音乐的欢快情绪。
活动目标:
1、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情节,用语言与肢体动作分辨不同的音乐情绪。
2、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增加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活动重点:
跟着音乐节奏创编牧童和小牛游戏的动作。
活动难点:
用语言与肢体动作分辨不同的音乐情绪。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幼儿观看过《牧笛》的.动画片,对小牧童的田园生活有初步了解。
环境准备:
1、由牧童及田园风味的水墨画制作成的PPT。
2、牛角头饰和自制短笛,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进入音乐情景(音乐律动《牧童之歌》)
“今天,我们一起到田野里去玩,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完整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
(一)完整欣赏音乐,展开想象
重点提问:
1、田野到了,你们瞧远处来了一位小客人,猜猜他是谁?
2、瞧瞧,今天他带谁来了?
(幼儿欣赏音乐,老师用表情提示)
(二)配乐讲牧童和小牛的故事(配上由水墨画制作成的PPT)
重点提问:
牧童和小牛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三、分段欣赏
(一)AB段对比分辨
重点提问:
1、哪段音乐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
(模仿跟着音乐吹笛子的动作,教师捕捉孩子的亮点)
2、哪段音乐牧童和小牛在做游戏?
小结:A段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悠闲地吹着短笛。
B段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玩耍。
(二)重点欣赏B段
1、幼儿和老师合作游戏
重点提问:牧童和小牛会做些什么有趣的游戏?
2、两位幼儿合作
重点提问:请大家猜猜他们在做什么游戏?
(孩子们把平日玩过的游戏都迁移到活动中来,教师提示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游戏。大家猜上来的两个孩子玩的游戏,起到上下互动的作用。)
3、弟弟朋友和妹妹朋友合作游戏
请妹妹朋友做牧童,弟弟朋友做小牛,一起合作跟着音乐做游戏。
(找出亮点:节奏、表情、动作。请几对小朋友做示范,大家一起学一学。)
(三)欣赏A‘段
重点提问:游戏做累了,牧童会干些什么呀?
小结: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四、完整表演
提供牛角和短笛,分角色进行完整表演。
(提供道具,进一步让幼儿融入音乐情景,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天真的牧童和淘气的小牛,完整感受音乐中的情绪变化,大胆用肢体动作表达表现。)
活动评析:
(一)活动的选材具有艺术性、趣味性,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幼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选用同样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水墨画与《牧童短笛》音乐组合,视觉上直观感受水墨画和具有中国风味的旋律的完美统一给人带来的美感。幼儿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获得美的感受,从而大胆的表达表现。
(二)根据乐曲内容,以角色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幼儿有情感地参与其中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以牧童的角色身份参与活动,以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
(三)善于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
【牧童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牧童教案10-17
《画家与牧童》的教案09-13
画家与牧童优秀教案05-28
《画家与牧童》教案反思说课07-06
三年级音乐牧童之歌教案11-15
小学音乐 牧童 教学设计02-22
《牧童》说课稿06-20
《牧童》教学反思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