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篇1

2013-07-22 来源:戚继敏

--胡进庆、吴云初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著作权权属纠纷案

□戚继敏

【裁判要旨】

80年代中期职工为单位创作了“葫芦娃”角色造型美术作品,其创作成果的归属,应根据创作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双方当事人的行为综合判定作品的性质为特殊职务作品,作者仅享有署名权,而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享有。所谓历史背景包括经济体制、法律制度、社会现实和约定俗成的普遍认知。当事人的行为则可以从单位的规章制度、明令禁止、获得报酬、双方的言行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此外,从对其形象的整体性和知名度所作贡献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判定著作权归属于法人,亦体现了民法的公平原则。【案情】

原告(上诉人)胡进庆

原告(上诉人)吴云初

被告(被上诉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美影厂)

原告胡进庆又名进庆。1953年、1964年原告胡进庆、吴云初分别进入被告处工作,1988年3月、1996年10月两原告分别晋升为一级导演和一级美术设计师。1985年11月被告向文化部电影局上报1986年题材计划中包含剪纸片《七兄弟》八本。1986年3月上海电影总公司向下属各单位发文《一九八六年各项任务指标安排》,下达制片生产、拷贝洗印、发行放映、利润计划、劳动人事等各项指标任务,并明确改进奖金发放办法,创作人员实行酬金制。1987年1月上海电影总公司向上海市人民政府报告《上海电影总公司一九八六年工作概况》时称,我局今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计划,新尝试的《葫芦兄弟》等五个系列影片试映后获得好评。证人沈如东、龚金福、沈寿林(均为涉案影片的工作人员)均证实:1986年左右创作人员均需完成美影厂下达的任务指标,导演每年需完成一部长片或二部短片,其他创作人员跟随导演完成相应工作量,主要由被告指派任务,创作成果归属于单位。就涉案影片除工资、福利外,均取得了相应的酬金和获奖奖励分配。1984年被告方的杨玉良创作了《七兄弟》文学剧本大纲。1985年底被告成立《七兄弟》影片摄制组,指派两原告担任造型设计。两原告绘制了“葫芦娃”角色造型稿,葫芦七兄弟的造型一致,其共同特征是:四方的脸型、粗短的眉毛、明亮的大眼、敦实的身体、头顶葫芦冠、颈戴葫芦叶项圈、身穿坎肩短裤、腰围葫芦叶围裙,葫芦七兄弟的服饰颜色分别为赤、橙、黄、绿、青、蓝、紫。胡进庆绘制了《葫芦兄弟》十三集分镜头台本。经比对,分镜头台本中的“葫芦娃”角色造型与影片中的“葫芦娃”外形基本一致。1988年胡进庆绘制《葫芦小金刚》六集分镜头台本,“金刚葫芦娃”的造型与“葫芦娃”基本一致,仅改为身穿白衣、颈戴金光闪闪的葫芦挂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以下简称广电部电影局)编印的影片目录显示,《葫芦兄弟》、《葫芦小金刚》每集的美术设计均署名吴云初、进庆等。《葫芦兄弟》、《葫芦小金刚》每集完成台本和葫芦兄弟系列VCD光盘的每集片尾均显示造型设计:吴云初、进庆。影片目录同时显示自1986年至1991年先后完成《葫芦兄弟》十三集和《葫芦小金刚》六集。涉案影片先在电视台播出,后在电影院公映。1996年被告将涉案影片制作成六盒VCD交由上海电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被告将《葫芦兄弟》十三集合成制作成一部电影公开放映。涉案影片的投资拍摄、拷贝洗印、出版发行、播映等费用均由被告出资。1986年8月广电部电影局向下属各厂发函“关于颁发一九八五年优秀影片奖金事”时表示,奖金的分发仍按我局规定办理,即奖金全额发给获奖影片的摄制组,其中60%发给主要创作人员。为鼓励导演努力拍摄出更多的优秀影片,从今年开始分给导演的奖金应适当提高数额。1988年8月被告向该片创作人员发放1986年优秀影片奖的奖金7,000元。此外,该片还荣获1987年儿童电影“童牛奖”。

二审时,证人严定宪(时任美影厂厂长)、蒋友毅(时任美影厂创作办公室主任)证实:1984年杨玉良创作的《七兄弟》文学剧本梗概被厂方认可后,胡进庆独立创作了《葫芦兄弟》若干台本及造型初稿,后经吴云初补充修改“葫芦娃”造型,报美影厂创作办公室审核,再报厂长审批。其时,美影厂并无关于作品权利归属的规定,双方均缺乏著作权的概念,谈论权利是“很不光彩的事情”。《葫芦兄弟》拍摄时,蒋友毅曾明确要求创作人员不得在影片拍摄期间将连环画对外投稿,但制片完成之后是否投稿,则厂方不干涉。【审判】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葫芦娃”造型设计的作者首次以线条勾勒出“葫芦娃”的基本造型,塑造出炯炯有神、孔武有力的“葫芦娃”角色造型,符合美术作品的特征,应受著作权法保护,根据我国著作权法有关署名原则的规定,本院认定两原告共同创作了“葫芦娃”角色造型美术作品。涉案影片创作的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两原告作为被告方的造型设计人员完成被告交付的工作任务正是其职责所在,其创作的成果归属于单位是毋庸置疑的行业惯例。其时,我国著作权法尚未出台,相关法律对于电影作品中哪些作品可以单独使用并由作者单独行使著作权均未作出规定,认定两原告对其作品于创作的当时享有著作财产权缺乏法律依据。而且,当时单位的规章制度亦规定导演及其他创作人员需完成厂创作办下达的任务指标,可见,完成法人交付的工作指标任务,取得工资、奖金及相关的医疗、分房等福利待遇,创作成果则归属于法人,符合当时社会人们的普遍认知。两原告就系争作品的创作已取得远高于工资性奖金的酬金和奖励,二十四年来亦从未就酬金及著作权提出过异议,故可认定“葫芦娃”角色造型美术作品的著作权由美影厂享有,两原告仅享有署名权。当系争造型美术作品进入影片以后,经其他创作人员的创造性劳动,逐渐形成了“葫芦娃”具有个性特征的完整形象,因此,从民法的公平原则角度出发,对于“葫芦娃”形象的整体性和知名度所作的贡献应归功于美影厂。综上,一审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第(四)项、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二款、第四款、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二款第(二)项、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四条第(八)项、第(十一)项、第十一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的规定,判决对原告胡进庆、吴云初要求确认《葫芦兄弟》、《葫芦小金刚》系列剪纸动画电影中“葫芦娃”(即葫芦兄弟和金刚葫芦娃)角色形象造型原创美术作品的著作权归两原告所有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宣判后,胡进庆、吴云初不服,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在《葫芦兄弟》拍摄过程中,上诉人对于时任厂创作办主任蒋友毅提出的创作人员不得对外投稿的要求,并未提出异议,也即上诉人以实际行为遵守了美影厂的规定。该事实表明,双方当事人均认可美影厂可对包括上诉人在内的创作人员提出上述要求,即美影厂有权对动画电影的角色形象造型进行支配。因此,从诚信的角度出发,上诉人不得在事后作出相反的意思表示,主张系争角色造型美术作品的著作权。虽然,美影厂在涉案影片拍摄完成后,对上诉人将《葫芦兄弟》连环画对外投稿并出版的行为未加干涉,但并不表明其放弃了权利,而只是放弃行使权利,即放弃利用作品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本案中,系争造型美术作品确由胡进庆、吴云初创作,体现的是两人的个人意志,故对上诉人作为作者的人格应予尊重。综上,系争造型属于我国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的“特殊职务作品”,由美影厂享有除署名权以外的其他著作权,遂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评析】

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较多因动画形象而提起的著作权或商标权侵权纠纷,起诉的主体既有角色造型的作者,也有动画电影的制片方或者著作权受让人、被授权许可使用人,并涉及“三毛”、“阿凡提”、“葫芦娃”、“黑猫警长”、“蓝猫淘气”等众多知名动画形象,但各地法院在此类案件中,对于动画形象著作权归属的判断却存在明显分歧,有的判定归属于影视作品的制片人,有的则判定归属于创作动画形象的个人作者。[1]为此,如何界定此类作品的性质,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创作的动画角色造型,并进而对其著作权的归属作出准确判断,是知识产权审判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该案作为一起全国首例计划经济时期创作的动画角色造型形象著作权确权纠纷案,在当时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该案的判决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并期望对此类纠纷的解决有所裨益。

一、“葫芦娃”角色造型是否构成作品及由谁创作

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2]“葫芦娃”造型设计的作者首次以线条勾勒出“葫芦娃”的基本造型,其巧妙地将葫芦与中国男童形象相融合,塑造出炯炯有神、孔武有力、天真可爱的“葫芦娃”角色造型,并以七色区分七兄弟,既表明兄弟的身份又以示区别,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与绘画技巧,其通过手工绘制而形成的视觉图像,结合线条、轮廓、服饰以及颜色的运用形成特定化、固定化的“葫芦娃”角色造型,已不再停留于抽象的概念或者思想,其所具有的审美意义、艺术性、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符合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的构成要件,应当受到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至于“金刚葫芦娃”,因其与“葫芦娃”的基本造型并无二致,故不构成新的作品,可归结为一个“葫芦娃”角色造型。虽然,两原告既未提供定稿的“葫芦娃”角色造型美术作品,也从未就该作品进行版权登记,但是,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根据片尾署名结合证人证言,可以认定两原告共同创作了“葫芦娃”角色造型美术作品。

二、“葫芦娃”角色造型美术作品的性质

法律制度通常反映了一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和时代特征,对系争权属的判定,同样不能脱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法律制度。其一,从宏观的社会现实角度来看,在涉案影片创作的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被告作为全民所有制单位,影片的创作需严格遵循行政审批程序,影片的发行放映需严格遵循国家的计划安排,如根据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上报创作题材规划,组织安排人员落实,创作成果归属于单位,再将成果交由相关单位统一出版发行,年底向上级单位、政府部门汇报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等。两原告作为被告方的造型设计人员完成被告交付的工作任务,正是其职责所在,其创作的成果归属于单位是毋庸置疑的行业惯例,也是整个社会的一种约定俗成。其二,从当时的法律制度来看,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四条仅作了原则性规定,对于电影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及电影作品中哪些作品可以单独使用并由作者单独行使著作权均未作出规定。可供参照的1985年1月1日起生效,现已失效的《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也仅规定,用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名义或其他集体名义发表的作品,版权归单位或集体所有。我们更无法要求本案当事人在系争作品创作的当时,能够预先按照于1991年6月1日起施行的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就职务作品著作权的归属以合同的形式进行明确约定。因此,认定两原告对其创作的作品于创作的当时享有著作财产权缺乏法律依据。其三,从微观的规章制度来看,被告提供的证人证言均证实涉案影片创作的当时导演等均需完成美影厂创作办每年下达的任务指标,其他创作人员跟随导演完成相应工作量。原、被告均认可被告指派两原告任造型设计。可见,完成法人交付的工作指标任务,取得工资、奖金及相关的医疗、分房等福利待遇,创作成果则归属于法人,符合当时社会人们的普遍认知,也是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其

四、从取得的奖励来看,根据有关规定,美影厂自1986年1月1日起对创作人员实行酬金制,奖金全额发给获奖影片的摄制组,并对分给导演的奖金适当提高数额,其制度本身亦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对影片主创人员创造性劳动的鼓励、尊重和其价值的认可。两原告就系争作品的创作,已取得远高于工资性奖金的酬金和奖励,自涉案影片最初播映的1986年起至2010年两原告起诉之日前的24年间也没有证据表明两原告曾就酬金和著作权归属向被告提出过异议。综上,根据系争作品创作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双方当事人的上述行为,可以认定“葫芦娃”角色造型美术作品的著作权由被告享有,两原告仅享有表明其作者身份的权利。

至于被告关于系争造型系法人作品的辩称意见,我们认为,虽然系争造型是在单位主持下,为了完成单位的工作任务而进行的创作,责任亦由单位承担,但是,我们不能将法人意志简单地等同于单位指派任务、就创作提出原则性要求或修改完善意见等,反之,所有的职务作品均可被视为法人作品,作为自然人的创作者将丧失作者地位,这与我国大陆法系国家关于著作权是一种作者因创作而自然享有的权利的理论亦相违背。[3]系争美术作品的创作无须高度借助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的过程也并不反映单位的意志,而是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意志和人格。无论是葫芦娃造型的线条、轮廓、色彩还是服饰、颈饰、腰饰、葫芦冠等的选择都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构思、选择和表达。虽然,被告陈述摄制组其他成员和被告的部门负责人提出过修改意见,但这并不影响对葫芦娃造型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仍然是作者个人。而且,从片尾的署名看,造型设计也是署名两原告个人,因此,葫芦娃角色造型美术作品并不是代表法人的意志创作,不应认定为法人作品。

三、“葫芦娃”角色造型能否作为单独使用的作品并由作者单独行使其著作权

著作权法第十五条规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中的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这是判断影视作品动画形象著作权归属不可回避的重要规则,实践中,动画形象是否属于可单独使用的作品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就像摄影师不能主张电影中任何一帧画面是其摄影作品一样,动画形象是影视画面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整体影视作品不可分割,因此,动画形象不属于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4]我们认为,该条款的适用前提有三个,一是身份系作者,其意义在于进一步保护电影作品中合作作者的单独的著作权,如果不是作品的作者,也就丧失了获得单独保护的前提条件;本案中,根据片尾署名即是承认两原告系涉案影片角色造型美术作品的作者;二是著作财产权归属于该位作者,即只有在作者已获得著作财产权的前提下,才能够独立地行使著作权,反之,如著作财产权归属于法人或其他组织,则即使系作品的作者也无权行使该作品的著作财产权,更谈不上独立行使其著作权,即只有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和第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著作财产权属于作者时,才能适用本条的规定;本案中,系争作品的著作权应属被告所有,两原告仅享有署名权,故两原告也就丧失了适用本条的前提;三是作品可以单独使用,所谓单独使用,并非是指截取影片中的任何一幅截图进行使用,电影截图是电影整体表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并不具有独立于电影的表达,它仍然是在电影设定的背景和场景之下,表达着电影中的人物或故事内容,该等使用仍是对电影的使用,而不是一种对电影中其他作品的单独使用;本法条虽然仅列举剧本、音乐两类作品,但由于系争角色造型可以从电影中抽离出来,并独立地使用在其他的商品或服务标识之上,事实上,多年来原、被告分别起诉的众多著作权侵权案件,也从侧面印证了系争作品已被他人进行独立于影片的单独使用,故“葫芦娃”角色造型美术作品属于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上述三个前提条件只有在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适用本条,由于两原告并不享有系争作品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故两原告不得援引该条款获得法律的保护。

四、“葫芦娃”形象的著作权归属

形象是表现特定对象之个性特征的一个整体,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有关文件将形象分为“虚构角色”形象与“真实人物”形象两种[5]。现代社会商业高度发达,将人所周知倍受喜爱的形象、名称乃至某些特征用于商品或服务上,往往会唤起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望,获得商业成功,从而使形象具有了商业化的价值。[6]这种权利人利用自身或虚拟形象,或授权许可他人使用该形象的权利,在美国法上被称之为有别于人格权与知识产权的一项新型的无形财产权—形象权,学理上也有的称为形象的商品化权。作为形象权客体的形象应当具有整体性、知名度、商品化三个法律特征。[7]当系争作品进入影片以后,经动作设计、背景设计、编剧、导演、摄影、配音等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形成了“葫芦娃”具有个性特征的完整形象,该形象由包含姓名、身份、造型、声音、性格等个性特征、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经历和故事等情节以及人物的反应等组成,上述形象确认因素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葫芦娃”形象,当人们看到静态的“葫芦娃”形象时,它已不是单纯的一幅美术作品,而是包含个性特征、情节、反应等要素的生动形象,因此,本院认定被告对于“葫芦娃”形象的整体性作出了贡献。此外,“葫芦娃”形象之所以能够成为家喻户晓、深受观众朋友喜爱的动画形象,其知名度的形成有赖于:一是被告于1986年作出的投资拍摄《葫芦兄弟》系列剪纸动画电影的决定;二是自1986年至1991年被告连续不断地推出《葫芦兄弟》、《葫芦小金刚》共十九集系列剪纸动画电影;三是二十多年来被告通过电视台播映、电影院放映、发行VCD等载体形式,公开、广泛、持续地传播涉案影片及所涉的“葫芦娃”形象,使之成为具有机智、勇敢、正义、协作等精神品质的可爱中国男童的代表,在广大的少年儿童乃至成人社会中产生良好的公众效应,在社会公众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从民法的公平原则角度出发,对于“葫芦娃”形象的整体性和知名度所作的贡献均应归功于被告,故两原告关于影片中“葫芦娃”形象的著作权归其所有的主张,法院不予支持。(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责任编辑:顾 全)

[1] 参考: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动画形象著作权权属问题研讨会会议综述》,2009年10月28日。

[2] 2002年9月15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3] 参考王迁:《论“法人作品”规定的重构》,载《法学论坛》2007年11 月第6期,第30页。

[4] 参考: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动画形象著作权权属问题研讨会会议综述》,2009年10月28日。

[5] 参见WIPO:Character Merchandising,WC/INF/10847998/IPLD,P9。[6] 参考:林雅娜、宋静:《美国保护虚拟角色的法律模式及其借鉴》,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73页。

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篇2

一、我国不同层级的法律对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规定情况

我国职务作品、法人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主要规定在《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之中。

职务作品分为一般职务作品和特殊职务作品。“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于作者, 但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作品完成两年内, 未经单位同意, 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2) 也就是说, 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都归属于作者, 但是单位享有优先使用权以及两年内的许可使用同意权。对于特殊职务作品, 作者只享有署名权, 著作权的其他人身权利如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以及著作财产权归属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法人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于法人单位, 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13条规定了法人作品存在的情形。 (3) 这条规定将本该是职务作品的作品法定为法人作品, 扩大了法人作品的范围。

综上可以看出, 我国立法对于职务作品和法人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中,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过大, 创作者的权利弱小, 同时在实践中大多数情况创作者为单位职工, 创作者与单位地位不平等, 创作者处于劣势的地位, 无法与单位抗衡, 造成创作者难于保护自己的利益, 造成利益失衡的局面。

二、利益平衡原则在职务作品中的贯彻

(一) 利益平衡原则在职务作品中贯彻的具体内涵

职务作品著作权涉及创作人、用人单位、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这些利益主体之间不断地进行博弈, 以达到利益的平衡。通过法律的调整, 使得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在共存和相容的基础上达到合理的优化状态。而这种优化的状态, 要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吴汉东教授认为:“利益平衡是指当事人之间、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应当符合公平的价值理念。” (4)

在创作人与单位的利益冲突中, 既要提高创作人的创作热情, 也要提高单位给予创作人提供一切创作条件的热情;既要保护创作人的利益, 又要保护单位的利益。但是, 保护单位的利益并不是法律要赋予单位著作权, 特别是著作人身权, 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保护单位的利益就是让单位去享有著作权。单位追求的是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的实现不一定要通过享有著作权来实现。法人是人类创造的一个拟制主体, 笔者并不认同法人享有作者的权利。单位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 因为单位并不能像自然人一样在乎人格利益, 而是更注重经济利益。

职务作品创做出来以后, 在权利本位的基础上保护著作权人的相对垄断权利, 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作品的社会共享。法律确定权利归属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到保护创作人的权利, 而且能够促进社会进步, 在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之间达到平衡。

(二) 利益平衡原则不同于“利益兼顾原则”, 应以优先原则和对价原则实现利益平衡原则

1.利益平衡原则不同于“利益兼顾原则”。我国著作权法体系关于职务作品的立法既不同于英美法系又不同于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国家将雇员作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归于雇主, 大陆法系国家作品的著作权归于创作人, 我国吸收两大法系的精华, 将创作者权利和单位的权利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此称为“利益兼顾原则”。但利益兼顾原则并不等同于利益平衡原则, 因为利益兼顾原则并不一定是公平正义的, 是违反利益平衡中的优先原则的, 并不一定是符合对价原则的。

2.以优先原则和对价原则来实现利益平衡原则。优先原则是指为达到利益平衡状态, 以法律法规赋予权利主体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权利, 并通过对价, 最终实现利益平衡的激励机制。对价原则原本是英美合同法上的效力原则, 合同无对价无效。而这里的对价原则遵循等价有偿, 主体获得利益要付出一定的对价是, 这种对价可能是金钱, 也可能是履行一定的义务。从这里可以看出, 对价原则是最能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 也能够达到利益主体的利益平衡。

三、以利益平衡为视角审视职务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一) 著作人身权的权利归属

1.著作人身权归于创作作品的自然人。笔者的观点是创作作品的人只能是自然人, 而不能是法人。因为创作作品需要付出智力劳动, 必须由活生生的自然人来完成。而且这种智力劳动必须是产生了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科学作品等作品, 而不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而作为虚拟的人——法人, 并不能去完成, 而是由法人的工作人员——自然人去完成, 如果由工作人员——自然人完成的创作通过法律规定赋予法人享有人身权, 显然是不公平的。所以作者只能由自然人担任, 我国法律规定的法人作为拟制的作者, 笔者并不能赞同。

关于法人能否成为作者的问题, 目前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否认, 即法人不能成为作者, 第二种观点是赞成, 即法人能够成为作者。法人是社会上承认的民事主体, 在促进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法人比自然人力量更强大, 能够集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进行职务作品的创作, 完成自然人个人不能完成的作品。我国立法和国外某些国家立法中规定法人能够成为作者。

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 作者不能由法律拟制的法人来担任。作者所享有的四项人身权利, 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不能分离开来由不同的主体享有。

2.著作人身权归于作者符合利益平衡原则。首先, 在作品产生的过程中, 决定作品的质量和创造性的是自然人的智慧性劳动, 自然人的抽象的思维活动、能动的创造力、智慧性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比而言, 法人所提供的物质技术、所下达的创作任务、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作品的产生起到的是非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 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及利益平衡原则, 作品著作权的人身权应归于创作作品的自然人。其次, 一般职务作品中, 单位只是下达工作任务指令, 特殊职务作品中, 单位为职工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并承担法律责任, 以这种“对价”换取职务作品的著作人身权, 显然是不符合对价原则的。最后, 著作人身权具有不可转让性, 如果授予法人组织, 由于法人作者是拟制的, 而一个法人可以继承另一个法人的文化与发展模式, 不同法人之间的内部文化与制度, 即法人的“主观思想感情”, 是完全可能融合的, 不像自然人之间一样有着巨大的排斥性, 所以法人作者的所有权利都可以转让, 法人组织的营利性特点也使这种转让更加频繁。这与著作人身权的专属性显然是矛盾的。

(二) 著作财产权的权利归属

1.一般职务作品著作财产权的归属。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财产权归属于创作者是毋庸置疑的,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此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 考虑到单位所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所下达的工作任务指令等因素, 对创作者行使著作权予以了限制。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单位的优先使用权是永久的, 并没有时间的限制。在作品完成两年内, 许可他人使用, 应征得单位的同意, 并与单位进行报酬比例的分配。但是对于转让权, 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从著作权人享有著作权方面来说, 转让使用方式的某种或某几种是无可厚非的, 关键是单位应享有部分的利益。对单位来讲, 获得利益是其追求的, 授予单位的同意转让权, 不如授予单位获得利益分配的权利, 这样既维护了作者与单位之间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也使单位与创作人之间利益归于平衡。

2.特殊职务作品著作财产权的归属。在双方没有事先约定的情况下, 特殊职务作品的著作财产权应归属于单位, 即法人或其他组织。法人是拟制的主体, 法人的意志由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行使, 这里的组织机构是由一部分人来组成。所以法人最终代表这部分人的利益。而非是某个人的意志和利益。法人在特殊职务作品中的付出及所起的作用, 从利益平衡的角度来看, 以法人得到某种对价来实现。为此, 法人和其他组织虽不能有个人的意志, 不能获得著作人身权, 但是却可以获得著作财产权。这也是和法人参与特殊职务作品中的目的, 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得到了满足, 同时也符合利益平衡的原则。

3.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在这里, 笔者要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 职务作品财产权归属应遵循约定优先的原则。民法以意思自治原则作为其首要原则, 在职务作品的归属中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人身权是不可转让的权让, 所以不能以约定的形式来确定。第二, 特殊职务作品法律应采取列举的方式。特殊职务作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范围的一类作品形式, 它更看重单位在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它是在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产生的, 范围也不断变化的。因此, 法律应采取列举的方式确定其范围。第三, 应在立法中取消法人作品的规定。前文所述, 笔者的观点是不能认同法人享有著作人身权, 拟制的主体并不能享有必须由自然人享有的权利, 因此, 单独归定法人作品就没有意义了。从实践看, 法人作品与特殊职务作品区分上的难操作性, 使得取消法人作品更是理所应当的选择。

摘要:探讨我国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立法完善。以利益平衡原则为指导, 重新构建我国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体系, 以优先原则和对价原则来实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 否定利益兼顾原则的指引, 在我国立法中删除法人作品, 使得实践中法人作品与职务作品的权利之争能够得以避免。

关键词:利益平衡,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对价

参考文献

[1]王伟亮.从“一般职务作品”到“特殊职务作品”——利益平衡视角下的新闻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分析[J].青年记者, 2014 (31) .

[2]刘睿.辨识职务作品, 合理避免著作权纠纷——兼析2013年“中级基础”科目简答题[J].科技与出版, 2014 (4) .

[3]薛月恒.浅析我国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保护[J].法制与经济旬刊, 2014 (2) .

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篇3

关键词:影视作品;归属制度 ;著作权

一、我国《著作权法》关于影视作品著作权归属的立法规定

1.我国《著作权法》关于作品著作权归属的一般规定

根据著作权自动产生的原则,完成创作文学艺术作品这一法律事实一经出现,相应的著作权法律关系也应运而生,作者依法成为著作权人。著作权属于作者,是著作权归属的一般原则。对于著作权归属的一般原则,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规定著作权属于完成创作作品的自然人,这种方法主要为大陆法系国家采用。另一种是规定著作权归属于完成创作作品的自然人为一般原则,但在在一定情况下考虑到投资者或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起组织作用,提供物质技术并承担责任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利益,如我国。

我国著作权法采用了著作权归属一般原则的第二种模式,即在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著作权属于作品的原始作者。因为作者因创作行为而赋予了作品独创性,因此其有权享有因完成创作而享有的著作权。我国《著作权法》第11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但是我国为保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付出,鼓励投资者,在《著作权法》第11条第2款规定:由法人或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有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2.我国著作权法关于影视作品著作权归属的规定

我国著作权法第15条规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并有权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从法律条文看,著作权法并没有明确影视作品的作者。但根据著作权法第11条第4款的规定: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作者。我们可以得出,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为影视作品的作者。同时著作权法明文规定影视作品的著作权归制片者所有,而且这种取得方式是法律强制规定的,并不是由作者通过合同約定转让的。所以说,我国著作权法对影视作品归属的立法规定类似于上述的著作权一般归属原则的第二种模式。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制片人著作权取得方式是原始取得而非继受取得,这突破了作者原则的限制。

二、我国影视作品著作权归属的立法不足

1.制片者含义和范围模糊不清

我国著作权法第15条明确规定影视作品的著作权归制片者所有,但《著作权法》,《著作权法事实条例》和相关司法解释都没有对制片者做出明确的界定,导致在实践中出现很多不规范现象。如很多影视作品在字幕上会打出出品单位、制片者、总制片人等。很多不是投资单位或投资个人,而是在影片拍摄中起组织、协调、指挥作用的人被当作制片者

2.对相关创作主体的保护不足

对作者的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保护不够充分。由于我国影视作品作品著作权归属突破了作者原则,制片者根据立法规定可以对作品享有原始取得权,而非通过作者依法转让取得。且根据著作权法规定,作者只享有署名权和按照合同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这就剥夺了作者的相关权利。一是作者的其他著作人身权问题,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作品一旦完成,著作权财产权和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人身权都归制片人,且可以任意使用,而根据著作权法的一般理论,著作人身权是不可转让的。二是影视作品往往获利丰厚,如果只赋予作者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的权利,而不规定作者可以获得在作品传播过程中分红的权利,必然导致作者创作积极性的降低。

三、完善我国著作权归属的建议

1.明确界定制片者的范围

我国电影管理条例第15条规定:电影制片单位对其摄制的影片,依法享有著作权。由此可见只有电影制片公司才能成为制片者。但在现实中,很多很多法人企业或者个人也会投资于影视作品,在这种情况下,要看投资者和制片者,有没有约定,有约定,著作权归属从其约定;如果没有约定,著作权属于制片公司和投资者共同享有。当两者出现纠纷时,就要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方式。当然并非只要是制片者或投资者都可以成为著作权的主体,还要看其在影视作品中所负的职责和作用。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只有制片者或资者在影视作品中成为投资主体并且承担责任时,才有可能享有影视作品的著作权。

2.加强对影视作品作者权利的保护

根据著作权一般归属原则,作品完成后即享有著作权,且著作权属于创作完成的作者。但我国在影视作品著作权归属方面突破了作者原则。即制片者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直接取得著作权,这种著作权不是作者通过合同方式转让的。作品完成后作者只享有署名权和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的权利。

这种立法模式使得作品一旦完成,作者对作品就不再享有除署名权以外的其他人身权利。影视作品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导演、摄影、编剧、作词、作曲等分工协作,他们在作品创作的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并赋予了作品独创性。而且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作者极具个性的构思与想象力。比如,我们看到一部影片,就知道是哪位导演拍摄的、主题曲是谁演唱会的。每位影视作品的作者都想把作品打造的独一无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如果不赋予作者著作人身权,任由制片者使用,必然会损害作者的权利。因为制片者是影视作品的继受主体,其行使权力必定会受到作者的制约,更有利于平衡双方的权益。

作者简介:

邹海杰,男,汉族,安徽阜阳市,安徽大学法学院11级本科生,法学专业。

著作权归属说明书 篇4

致:(以下简称贵公司)

鉴于,本人(身份证号码:)系贵公司员工。本人现就在贵公司任职期间,所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作出如下确认。

本人在工作期间,本人创作的一切音乐作品包括词曲创作、编排、策划方案等,均因上述作品是完成贵公司的工作任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该作品系职务作品,本人确认上述作品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归贵公司所有,本人同意以不具名方式行使署名权。

本确认书内容自本人在贵公司工作之日起至本人从贵公司离职之日止的期间内均有效。

本人完全理解上述内容的法律含义,自愿出具本确认书,并愿意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本确认书自本人签字并按手印后即行生效。

特具本确认书,以资遵守。

文字作品著作权转让的合同 篇5

文字作品著作权转让合同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

签订日期:

****年**月**日

转让人:

(以下简称甲方)

住所:

邮政编码:

法定代表人:

开户金融机构:

账号:

电话:

传真:

受让人:

(以下简称乙方)

住所:

邮政编码:

法定代表人:

开户金融机构:

账号:

电话:

传真:

作者:

(以下简称丙方)

住所:

邮政编码:

居民身份证号码:

开户金融机构:

账号:

电话:

传真:

鉴于:

1.丙方于

****年**月**日创作完成文字作品《

》,为《

》作者。截至本合同签订日,丙方依法享有《

》之著作权的全部人身权益。

2.本合同三方于

****年**月**日签署《著作权转让合同(合同编号:

》,该合同已依法生效。依据该合同约定,乙方将其合法持有《

》之著作权的全部财产权益转让给甲方,甲方为《

》著作权人,依法享有《

》之著作权的全部财产权益。

3.甲方愿意以本合同约定的条件和方式向乙方转让其合法持有的《

》之著作权的全部财产权益。

4.乙方愿意以本合同约定的条件和方式依法受让甲方合法持有的《

》之著作权的全部财产权益。

本合同三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本着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就甲方依法持有的《

》之著作权的全部财产权益转让及相关事项达成一致,并签订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第一条

定义

就本合同而言,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下列词语应具有如下规定的含义:

【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工作,均不视为创作。

【著作权人】是指作者或其他依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和本合同的约定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人身权益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财产权益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和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财产权益。

【发表权】是指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前款所称“公之于众”是指著作权人自行或者经著作权人许可将作品向不特定的人公开,但不以公众知晓为构成条件

【署名权】是指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修改权】是指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保护作品完整权】是指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复制权】是指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

在各种介质和媒体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图书出版、报刊杂志连载。

【发行权】是指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

【表演权】是指公开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公开朗诵。

【广播权】是指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

式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者其他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类似

工具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摄制权】是指以摄制电影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将作品固定在载体上的权利。摄制权视为作者已同意对其作品进行必要的改动,但是这种改动不得歪曲篡

改原作品。

前款所称“摄制电影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是指摄制在一定介质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无伴音的画面组成,并且借助适当装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作品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摄制电影、电视剧。

【改编权】是指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该等新作品包括各种文学、艺术和科学形式的作品。

前款所称“各种文学、艺术和科学形式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曲艺作品、舞蹈作品、杂技艺术作品、美术作品、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图形作品、模型作品。

前款所称“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将作品改编成的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等。

【翻译权】是指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

【汇编权】是指将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者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的权

利。

【文字作品】是指小说、诗词、散文、论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作品。

【口述作品】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

【音乐作品】是指歌曲、交响乐等能够演唱或者演奏的带词或者不带词的作品。

【戏剧作品】是指话剧、歌剧、地方戏等供舞台演出的作品。

【曲艺作品】是指相声、快书、大鼓、评书等以说唱为主要形式表演的作品。

【舞蹈作品】是指通过连续的动作、姿势、表情等表现思想情感的作品。

【杂技艺术作品】是指杂技、魔术、马戏等通过形体动作和技巧表现的作品。

【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

【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形式表现的有审美意义的作品。

【摄影作品】是指借助器械在感光材料或者其他介质上记录客观物体形象的艺术作品。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是指摄制在一定介质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无伴音的画面组成,并且借助适当装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电影、电视剧。

【图形作品】是指为施工、生产绘制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以及反映地理现象、说明事物原理或者结构的地图、示意图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

【模型作品】是指为展示、试验或者观测等用途,根据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按照一定比例制成的立体作品。

第二条

标的作品

第2.1条

本合同所称标的作品系指由丙方创作并依法享有著作权之全部人身

权益及甲方依法享有著作权之全部财产权益的文字作品《

》。

第2.2条

丙方确认,标的作品于

****年**月**日由其本人创作完成。

甲方丙方确认,标的作品主要内容为《

》,字数

万字,页数

页,作品类型为文字作品()。

第2.3条

甲方确认,标的作品底稿形式为手书版,目前存放于银行。

第2.4条

甲方丙方确认,截至本合同签订日,甲方和/或丙方未授权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发表、出版或发行标的作品。

第三条

标的作品著作权之财产权益的转让

第3.1条

本合同所称标的作品著作权转让系指标的作品著作权之财产权益的转

让,并不包括其人身权益。

前款所称标的作品著作权之财产权益系指甲方享有标的作品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益,包括复制权、发行权、表演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和其他应当由甲方享有的财产权益。截至本合同签订日,该等财产权益由甲方依法享有。

本条第一款所称标的作品著作权之人身权益系指甲方享有标的作品著作权中的人身权益,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截至本合同签订日,该等人身权益由丙方依法享有。

丙方同意,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授权乙方在必要的时候对标的作品进行非实质性的修改。

第3.2条

甲方同意以本合同约定的方式依法将其合法持有的标的作品之著作权的全部财产权益完整的转让给乙方。

乙方同意以本合同约定的方式依法受让甲方合法持有的标的作品之著作权的全部财产权益。

第3.3条

本次标的著作权之财产权益转让完成后,乙方为标的作品著作权人,依法享有标的作品著作权的全部财产权益,包括该等财产权益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丙方为标的作品作者,依法享有标的作品著作权的全部人身权益。

甲方不再为标的作品著作权人,不享有标的作品著作权的任何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

本合同第3.1条第四款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3.4条

甲乙双方同意,本合同项下标的作品之著作权的全部财产权益的转让的地域范围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及境外。

前款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前款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外的国家或地区。

第3.5条

甲乙双方同意,本合同项下标的作品之著作权的全部财产权益的转让期间为标的著作权的法定保护期间。

第四条

标的著作权转让的登记

第4.1条

甲方已于

****年**月**日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办理作品著作权登记,取得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核发的《著作权登记证书(登记号为:)》(见本合同附件一),自

****年**月**日起永久取得了文字作品《

》在中国(香港、台湾除外)和境外的著作权的财产权。

第4.2条

本合同生效之日起90日内,本合同各方应相互配合准备相关资料向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办理本合同涉及的“著作权转让合同备案登记”事项,最终取得的《著作权转让合同备案登记证明》由乙方持有。由此发生的登记费用由乙方承担。

因任何一方怠于履行前款约定的义务和/或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未核发《著作权转让合同备案登记证明》不影响本合同及本合同项下著作权之财产权益转让的效力。

本合同各方同意在依法取得本条第一款约定的《著作权转让合同备案登记证明》后,将该等登记证明作为本合同附件。

第五条

转让价款及其支付方式

第5.1条

本合同项下标的著作权之财产权益转让总价款为

万元,其支付方式由本合同三方另行约定确定。

第六条

标的作品底稿的交付

第6.1条

甲乙双方同意,于本合同生效之日起7日内,由甲方向乙方交付标的作品底稿。

前款约定的标的作品底稿交付行为应聘请公证机关予以公证,并出具公证书。由此发生的公证费用由乙方承担。

鉴于标的作品底稿仍由丙方占有,甲方无需向乙方履行标的底稿交付义务。

第七条

税费负担

第7.1条

甲乙双方同意,本合同项下标的作品著作权转让产生的纳税义务和扣缴义务,如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有明确规定,按照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执行;如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没有明确规定,纳税义务由甲乙双方各承担一并,并各自履行纳税义务。

第7.2条

本合同各方因本合同项下标的作品著作权转让发生的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差旅费用和中介机构聘用费用),由各方自行承担。本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八条

特别约定事项

第8.1条

本合同三方确认,本合同生效后,本合同三方于

****年**月**日签订的《著作权转让合同》第五条“后续衍生产品开发”的所有条款即行终止。

第九条

甲方的陈述和保证

甲方向乙方和丙方做出以下的陈述和保证,下述各项陈述和保证的所有重要方面在本合同签订之日均属真实、准确和完整:

第9.1条

主体资格

甲方系一依据中国法律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并合法存续。

第9.2条

批准与授权

甲方对本合同的签署、交付和履行,以及甲方作为当事人一方对与本合同有关的其他合同、协议、承诺及文件的签署、交付和履行,是在其权利范围内的,得到了必要的批准与授权,并不会导致其违反对其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和合同、协议等契约性文件规定的其对第三方所负的义务。

无论是本合同的签署还是对本合同项下义务的履行,均不会抵触、违反或违背其章程或其他治理文件、内部控制制度或规章制度以及营业许可范围或任何法律和任何有权行政机关的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或要求。

第9.3条

标的作品著作权无法律瑕疵和权属争议

甲方保证合法拥有标的作品著作权之全部财产权利,并拥有完全处置的权利。标的作品著作权的任一、部分或全部财产权利未设定质押、信托、许可使用(无论系有偿或无偿)或其他任何形式的第三方权利,亦未任何监管、查封、扣押、冻结、拍卖或其他任何司法或行政强制性措施。

甲方保证标的作品著作权之任一、部分或全部财产权利无权利共有人。

第9.4条

信息披露

甲方向乙方提供的其自身身份证明及标的作品和标的作品著作权相关的所有文件资料均属真实、准确和完整,且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第十条

乙方的陈述和保证

乙方向甲方和丙方做出以下的陈述和保证,下述各项陈述和保证的所有重要方面在本合同签订之日均属真实、准确和完整:

第10.1条

主体资格

乙方系一依据中国法律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并合法存续。

第10.2条

批准与授权

乙方对本合同的签署、交付和履行,以及乙方作为当事人一方对与本合同有关的其他合同、协议、承诺及文件的签署、交付和履行,是在其权利范围内的,得到了必要的批准与授权,并不会导致其违反对其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和合同、协议等契约性文件规定的其对第三方所负的义务。

无论是本合同的签署还是对本合同项下义务的履行,均不会抵触、违反或违背其章程或其他治理文件、内部控制制度或规章制度以及营业许可范围或任何法律和任何有权行政机关的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或要求。

第10.3条

信息披露

乙方向甲方提供的所有法律、财务会计和商务文件资料均属真实、准确和完整,且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第十一条

丙方的陈述和保证

丙方向甲方和乙方做出以下的陈述和保证,下述各项陈述和保证的所有重要方面在本合同签订之日均属真实、准确和完整:

第11.1条

主体资格

甲方保证其自身具有法定民事权利能力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本合同项下交易。

第11.2条

法定责任和约定义务不冲突

丙方对本合同的签署、交付和履行,以及丙方作为当事人一方对与本合同有关的其他合同、协议、承诺及文件的签署、交付和履行,并不会导致其违反对其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和合同、协议等契约性文件规定的其对第三方所负的义务。

无论是本合同的签署还是对本合同项下义务的履行,均不会抵触、违反或违背任何法律和任何有权行政机关的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或要求。

第11.3条

信息披露

丙方向甲方和乙方提供的其自身身份证明及标的作品和标的作品著作权相关的所有文件资料均属真实、准确和完整,且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第十二条

违约责任

第12.1条

任何一方不履行本合同项下的任何义务或者履行本合同项下的任何义务不符合本合同约定的,即构成违约。违约方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合同各方都违约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三条

不可抗力

第13.1条

任何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本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任何一方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

前款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或者战争、**、突发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等社会原因。

第13.2条

任何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本合同的,应当于不可抗力发生之日起三日内书面通知其他方,以减轻可能给其他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不可抗力发生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供不可抗力发生的有效证明文件。

未能按照前款约定履行通知义务或提供有效证明文件的,不适用第13.1条的约定。

众所周知的不可抗力事件,豁免履行本条约定的通知和提供有效证明文件的义务。

第十四条

保密义务

本合同各方同意,对其中一方或其代表提供给其他方的有关本合同及各方签署的本合同项下交易的所有重要方面的信息及/或本合同所含信息(包括有关定价的信息,但不包括有证据证明是经正当授权的第三方收到、披露或公开的信息)予以保密,并且同意,未经其他方书面同意,不向任何第三方披露此类信息(不包括与本合同拟议之交易有关而需要获知以上信息的披露方的雇员、高级职员和董事),但以下情况除外:

(1)为进行本合同拟议之交易而向投资者披露;

(2)向与本交易有关而需要获知以上信息并受保密协议约束的律师、会计师、顾问和咨询人员披露;

(3)根据适用的法律的要求,向有关政府部门或者管理机构披露;

(4)依据本合同的约定办理著作权转让备案登记和标的著作权交付公证以及因支付转让价款的需要向著作权登记机关、公证机构和划款银行披露;

(5)根据适用的法律的要求所做的披露;但是,进行上述披露之前,披露方应通知另一方其拟进行披露及拟披露的内容。未经其他方的事先书面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将本合同拟议之交易向新闻媒体予以公开披露或者发表声明。

第十五条

法律适用与争议的解决

第15.1条

本合同的订立、生效、履行、效力、解释、修改、终止和争议解决等事项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第15.2条

凡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由争议方协商解决。如争议方在争议发生后30日内协商未成,任何一方可就有关争议向甲方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第15.3条

除争议方发生争议的事项外,各方仍应当本着善意的原则按照本合同的约定继续履行各自义务。

第十六条

生效、效力及其他

第16.1条

通知

第16.1.1条

除非本合同对电话指令或通知另有规定,本合同项下要求的或允许的向任何一方作出的所有通知、要求、指令和其他通讯应以书面形式做出并且应由发出通知的一方或其代表签署。通知应采用传真方式、或专人递送方式,或邮资预付的挂号信方式或特种快递方式递送至第16.1.2条中所列的地址或传真号码(或按照本条的规定正式通知的其他地址或传真号码)。以专人递送、传真或邮寄方式发送的通知应视为已在以下事件有效送达:

(1)通过专人递送的,在送达时;

(2)通过传真发送,如果已经发送,或者传真机生成了发送成功的确认的,在相关传真发送时;

(3)以邮资预付的挂号信或登记邮件形式(要求有查收回执)发送的,于投邮后第5个工作日下午五时;

(4)特种快递方式发送的,于投邮后第3个工作日上午九时。

第16.1.2条

各方用于第16.1.1条所述通知用途的地址和传真号码如下:

如发送给甲方,地址: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邮政编码:

如发送给乙方:

地址: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邮政编码:

如发送给丙方,地址: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邮政编码:

第16.1.3条

本合同项下要求的任何通知的发送可由有权接收通知的一方以书面形式予以放弃。在任何公司或单位内部未能或延迟向指定收信人递送任何通知、要求、请求、同意、批准、声明或其他通讯,并不影响相关通知、要求、请求、同意、批准、声明或其他通讯的效力。

第16.2条

生效

本合同自本合同各方签章之日起生效。

前款所称签章,如系自然人系指自然人签字并加盖指模,如系法人,系指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签字且单位加盖公章。

第16.3条

可分割性

本合同的各部分应是可分割的。如果本合同中任何条款、承诺、条件或规定由于无论何种原因成为不合法的、无效的或不可申请执行的,该等不合法、无效或不可申请执行并不影响本合同的其他部分,本合同所有其他部分仍应是有效的、可申请执行的,并具有充分效力,如同并未包含任何不合法的、无效的或不可申请执行的内容一样。

第16.4条

修改

对本合同的任何修改须以书面形式并经每一方或其代表正式签署始得生效。修改应包括任何修改、补充、删减或取代。本合同的任何修改构成本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16.5条

弃权

除非经明确的书面弃权或更改,本合同项下各方的权利不能被放弃或更改。任何一方未能或延迟行使任何权利,都不应视为对该权利或任何其他权利的放弃和更改。行使任何权利时有瑕疵或对任何权利的部分行使并不妨碍对该权利以及任何其他权利的行使或进一步行使。任何一方的行为、实施过程或谈判都不会以任何形式妨碍该方行使任何此等权利,亦不构成该等权利的中断或变更。

第16.6条

标题

本合同中的标题及附件之标题仅为方便而设,并不影响本合同中任何规定的含义和解释。

第16.7条

附件

本合同附件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合同附件包括:

(1)《著作权登记证书(登记号:)》;

(2)本合同各方一致同意作为或增加为本合同附件的其他法律文件。

第16.8条

文本

本合同一式肆份,甲方执壹份,乙方执壹份,丙方执壹份,办理第4.2条约定的著作权转让合同备案登记事项使用壹份(由乙方执有)。各份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16.9条

效力

本合同效力及于本合同各方的继承人和权利义务承继人。

(以下无正文)

(此页无正文,为《关于文字作品<

>著作权转让的合同》的签章页)

甲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签字):

****年**月**日

乙方:(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签字):

****年**月**日

丙方:(签字并加盖指模)

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篇6

——湖北高院判决上海华创公司诉湖北新一佳公司侵害著作权纠纷案

裁判要旨 影视作品角色形象可以从影视作品中分离出来,属于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影视作品制片人及其授权许可人仅取得传播影视作品所必须的复制、放映等权利,当然无权截取影视作品中的一帧画面作为权利载体主张他人侵权。案情

1996年4月,日本·圆谷制作株式会社摄制完成《迪迦奥特曼》影视作品,该影片塑造了“迪迦奥特曼”角色形象,特征为:头部为头盔形,眼睛突起呈椭圆形,两眼中间延至头顶部有突出物,两耳呈长方形,无眉,无发。2009年2月,日本·圆谷制作株式会社签署著作权授权证明,授权上海世纪华创文化形象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华创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占性行使该影视作品的发行权、放映权、上映权以及使用该作品的商品化权等。2010年7月,原告上海华创公司发现被告湖北新一佳超市有限公司(简称湖北新一佳公司)擅自将“迪迦奥特曼”角色形象在其销售的玩具包装盒上作为商品包装装潢予以复制使用,原告认为,被告上述行为侵犯其“迪迦奥特曼”角色形象权,遂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被告立即停止销售侵犯原告“迪迦奥特曼”角色形象权的“百变超人”玩具并立即销毁涉案尚未售出的侵权样品、半成品、产成品及相关标识;被告赔偿原告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并公开赔礼道歉;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被告辩称:《迪迦奥特曼》影视作品制片人仅享有整体著作权,并不当然享有“迪迦奥特曼”角色形象的著作权,原告通过受让方式取得的是影视作品的发行、放映等权利,因此,其以截取影视作品中一帧画面作为权利基础,指控被告构成复制权侵权,于法无据。

裁判

本案争议焦点是“迪迦奥特曼”角色形象权利归属,而界定权利归属的关键在于该角色形象是否属于独立于影视作品整体的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

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迪迦奥特曼》影视作品与其塑造的“迪迦奥特曼”角色形象属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角色形象可以从影视作品中分离出来,属于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迪迦奥特曼”角色形象本质上属于利用线条、色彩等构成的具有一定审美意义的艺术造型,属于美术作品范畴。按照影视作品一般创作规律,制片人通常事先根据剧情的需要,与在先著作权人签订明示或默示的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由在先著作权人授权制片人将其作品拍摄为影视作品,通常来说,在先著作权人仅将与电影摄制、放映等传播影视作品必需的著作权非排他性授予制片人行使,并没有将所有著作权转让或排他许可给制片人。因此,在先著作权人自然能够单独行使其著作权。本案中,原告认为“迪迦奥特曼”角色形象属于《迪迦奥特曼》影视作品组成部分,该角色形象的完整著作权应该归影视作品的制片人,作为受让人,原告根据授权证明享有该角色形象的完整著作权。法院认为,“迪迦奥特曼”角色形象可以从影视作品中分离出来,属于可以单独使用的美术作品,原告并未提供证据证明其获得相应美术作品的权利类型、区域、期限等,仅以截取影视作品画面中的一帧作为权利基础,指控被告涉嫌侵权行为,属于权利证据不足。法院判令: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原告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著作权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中的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该条明确了剧本、音乐作为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地位,但没有规定小说、戏剧、美术作品等在先著作权人与影视作品制片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导致司法实务中遇到类似本案纠纷,难以找到适用法律的依据,造成司法裁判尺度不一。

1.“迪迦奥特曼”角色形象属于“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

原告认为,日本·圆谷制作株式会社作为制片人享有影视作品《迪迦奥特曼》整体著作权,“迪迦奥特曼”角色形象作为影视作品的组成部分,其著作权当然属于制片人享有。原告通过受让取得影视作品《迪迦奥特曼》复制、放映等权利,亦当然取得“迪迦奥特曼”角色形象复制、放映等权利。对此,法院认为,影视作品《迪迦奥特曼》采用虚拟夸张的创作手法塑造了一个为儿童喜爱的“迪迦奥特曼”角色形象,该角色形象伴随剧情、音乐、场景、动作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表情、神态,但该角色形象的性格内涵及外部表现具备一些明确而固定的基本特征——眼睛突起呈椭圆形,两耳呈长方形,无眉,无发等,究其本质仍属于利用线条、色彩等勾勒的富有美感且具有独创性表达方式的美术作品。依托美术作品富有美感的艺术造型,结合类似摄制电影的技术方式,摄制而成的影视作品与在先美术作品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表达方式上均是可以分离的,且依赖美术作品塑造的动态的角色形象缺乏独创性的表达方式,并不能构成新的作品。因此,“迪迦奥特曼”角色形象属于著作权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可以单独使用的美术作品。

2.“迪迦奥特曼”角色形象的行使规则

影视作品角色形象权利行使规则取决于原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法律关系,目前,调整原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法律关系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德国、西班牙模式,即认定影视作品系原作品的演绎作品;其二,法国、意大利模式,即认定原作品著作权人系影视作品的合作作者。尽管两种模式在界定原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法律关系上存在不同,但为了保障影视作品的传播利用,都赋予制片人一个合法化推定的权利,即在先著作权人必须将传播影视作品必须的复制、发行、公开表演、公开有线传播、播放等权利法定转移给制片人,除此之外的原作品的著作权利通常仍由原作品著作权人保留。我国著作权法第十五条第二款也概括性地规定了影视作品中剧本、音乐作品的作者可以单独行使其著作权。本案中,原告依托影视作品《迪迦奥特曼》及授权协议享有的仅仅是传播利用该影视作品所必须的权利。原告主张截取影视作品中的一帧画面作为权利载体指控被告侵权。因“迪迦奥特曼”角色形象属于可以单独使用的美术作品,著作权人只是许可制片人将其摄制成影视作品并加以传播利用,原告并没有提交证据证明制片人享有除此之外的任何权利,原告通过受让并截取其中一帧画面主张被告侵权缺乏权利基础,因此,原告诉讼请求因缺乏证据支持而不能得到保护。

教案所有权及著作权的法律归属 篇7

(一) 教案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

目前, 由于法律、法规、规章没有对教案的法律性质作出规定, 暂时还没有对教案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义。笔者认为,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状况, 经过教师的思维活动、为完成教学任务经教师撰写、绘制、电脑录入等操作而形成的智力成果, 它属于科学 (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领域创作的一种。教案一般是以语言文字、图形、表格、电子文本等有形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案可以复制、观看、多次利用。

(二) 有关作品的法律规定

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的规定:“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 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 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因此, 在我国, 构成作品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 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智力成果; (2) 具有独创性; (3) 能够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

(三) 笔者认为, 教师备课完成的教案具备作品的构成要件, 教案是作品的一种

教案是教师为进行教学活动所撰写的, 它属于科学领域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时教案一般是以语言文字、图形、表格、电子文本等有形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它也是能够有形复制的, 所以教案符合作品的第 (1) 、 (3) 构成要件应不存在太大的争议, 因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案是否作品的第 (2) 个构成要件, 即教案是否具有独创性。

认定“独创性”的标准是什么我国理论界尚有争议, 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独立完成”标准, 所谓独创性就是指作者独立的创作活动赋予其作品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的表达。作品只要是作者独立完成的, 而不是抄袭、剽窃他人的, 即使与他人的已有作品相同或类似, 也具有独创性。另一种观点是“创造性程度”标准, 作品的独创性必须达到一定的“创造性程度”或“创作高度”, 只有达到一定“创作高度”的创作才能构成作品[1]。

有关“独创性”的认定, 笔者赞同上述的第一种观点, 教案是一种作品。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 因为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作者具有各体特性的表达形式和思想观点, 虽然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平庸, 如果是作者独立完成的、具有特定的表达形式, 即使它的“创造性程度” (即“创作高度”) 不高, 它也是作品并且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这种认定标准已被TRIPS协议、伯尔尼公约所肯定的, 而对于“创作高度”的要求实际上是把工业产权中的“创造性”标准引入了著作权法, 不合理地提高了著作权的保护标准, 有违著作权法的立法精神。当作品没有抄袭其他作品并且是其所有者所创作时, 该作品即可以被认为具有独创性;只要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涉及到脑力工作和相关技巧, 这种表达形式即可被认为具有独创性[2]。因此, 教师撰写的教案只要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而不是剽窃、抄袭他人的现有成果, 不是照抄教材内容, 就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更何况, 某些教师撰写的教案不仅具有独创性, 而且可能具有很高的创造性。

其次, 在实践中我们都会感到, 不同教师对同一门课的讲授内容多少、讲授风格、讲授次序、讲授深浅程度等, 往往不同。而老师授课则主要是依据其课前准备好的教案进行的, 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4条之 (二) 规定:“口述作品, 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在我国司法判例中, 已经明确肯定了教师授课是口述作品。授课是作品, 教案是将口头授课的内容写在了纸面上或记载在其他载体上, 授课的作品属性并不会因为教师的撰写行为而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不论是从法理上看, 从教案形成过程来看, 还是从我国的法律法规来看, 教案具备作品构成要件, 教案应该是作品的一种。

二、教案所有权的法律分析:教案的所有权人是谁

(一) 教案所有权归属的几种观点

教案虽然可以成为作品, 但是教案的所有权属于谁, 不仅学校与教师之间有不同的认识, 法律人士同样也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教案所有权归教师。另一种观点认为, 教案所有权归学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教案所有权不应该单纯归属于某一方, 应该由校方和老师共同享有或进行事先约定。

(二) 笔者认为, 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所有权归属没有约定的情况下, 教案所有权应该归教师拥有

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 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所有权归属没有约定的情况下, 无论从教案形成和保管的常规做法来看, 从教案在教师工作的价值体现来看, 还是从教案的物权归属来看, 教案所有权都应该归教师拥有。至于学校教学管理和教案的有效利用问题, 可以通过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来保证, 从法律上讲, 与教案的所有权问题无关。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 从教案形成和保管的常规做法来看, 学校一般都在放寒暑假前布置教师写教案, 在开学前夕检查教案情况, 然后返还给教师, 教学中途还会随时检查教案执行情况。学校例行检查后, 教案一般保存在教师手中, 并且, 与教案有关的责任也是由教师本人承担, 教案所有权理所应当归教师拥有。

其次, 从教案对教师工作价值的体现来看, 教案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 真正写好教案不是那么容易的, 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教案都是教师多年的心血凝聚而成的;教案包含着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参考资料的筛选、认定, 是教师智慧的结晶;从教案上可以看出不同时代教材的变化、教学改革的痕迹;教案真实地记载着教师一生的教学成绩、各阶段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积累的过程;教师不同于科研工作者, 许多教师或许一生都没有发表过论文, 而体现他们多年价值的或许只有教案了, 老师应该享有教案所有权。

再次, 从教案的物权归属来看, 教案所有权归教师。《教师法》第9条规定:“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 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二) 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三) 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四) 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由此可见, 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学校向教师提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及必需的图书、资料和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包括作为低值易耗品的空白教案纸) , 是学校应尽的义务。学校提供给教师的是空白教案纸, 从法律上讲, 空白教案本是属于种类物, 可以被替代。学校对空白教案纸享有所有权, 但是, 当学校将其发给教师的时候, 就意味着学校已将其所有权转让给教师, 教师取得所有权的方式在法律上为继受取得。教师在空白教案纸上写上教案后, 已附上自己的脑力劳动成果, 这一情况下, 此教案已非教案纸, 此时的教案在法律上已成为不可替代的特定物, 教师对附载有教学方案的教案应享有所有权。另外, 部分教师已改用电脑备课, 教师不一定需要学校提供相关用品, 教师可以制作各种电子教案, 教案所有权理所应当归教师拥有。

三、教案著作权的法律分析:学校与教师各享有哪些权益

(一) 作品著作权的相关法律规定

1.著作权的一般规定

《著作权法》第11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 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持, 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 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 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如无相反证明, 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为作者。”可见, 一般的创作作品应归作者个人所有, 只有由单位主持下, 代表单位意志进行的创作, 其著作权才归单位所有。

著作权的内容包括作品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许可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等17项权利。

2.职务著作的权属规定

《著作权法》第16条“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 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 著作权由作者享有, 但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 未经单位同意, 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 作者享有署名权, 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 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可以给予作者奖励: (一) 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 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 (二)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显然, 职务作品著作权虽归作者个人所有, 但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 未经单位同意, 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作者使用外) 。另外一种情况, 作者只享有署名权, 而其他权利则归属于单位所有了。

(二) 学校、教师可享有的权益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 教案著作权的归属取决于该作品的性质。

首先, 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 法人对其法人作品享有除作品署名权以外的全部的著作权。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撰写的一种作品, 是教师思想的结晶和人格的体现, 它不是在学校的主持下完成的, 而是教师根据个人对教材及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往的教学经验, 以个人思维方式形成的, 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

其次, 教案应属于职务作品。《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1条第1款规定:“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工作任务’, 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应当履行的职责”。教师撰写教案是其本职工作之一, 所以教案是职务作品。但是按照《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 职务作品的著作权的归属依然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由合同约定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但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尚没有明确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一般情况下, 学校和教师之间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事先也没有合同约定, 事后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 教案的作者即教师享有著作权。

第二种情况: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 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 作者除了享有署名权外, 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法人所有。法律之所以将上述作品的著作权归法人所有, 按照当时的立法意图, 主要是因为上述条件下产生的上述作品不适宜由公民个人享有著作权。教师仅仅是使用了学校发放的空白教案纸, 显然并非“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 故教案不属于这类作品, 教案的著作权不属于学校。

第三种情况:其余情况下的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都归个人所有。由于教案属于普通作品, 不能归入上述两种情况, 不属于《著作权法》第十六条“但书”规定的两种情形。因此,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 教案的著作权只能归教师本人所有。

因此, 笔者认为, 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 教案的著作权应归撰写该教案的教师所有, 根据《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 学校在其实施教育教学范围内有优先使用该教案的权利, 并且, 在教案完成两年内, 未经学校同意, 教师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其学校相同的方式使用该教案。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教师经备课完成的教案具备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构成要件, 教案是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所有权归属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 无论从教案形成和保管的常规做法来看, 从教案在教师工作的价值体现来看, 还是从教案的物权归属来看, 教案所有权都应该归教师拥有;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没有约定的情况下, 教案的著作权应归撰写该教案的教师所有, 相应地, 教师享有教案著作权中的全部权利, 同时, 学校在其实施教育教学范围内也有优先使用该教案的权利。

摘要:本文论述了教案是一种作品, 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所有权归属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 教师享有教案所有权和著作权。

关键词:教案,著作权法,作品,教案所有权,教案著作权

参考文献

[1]谭雨.解读高丽娅的“教案官司”[EB/OL].顺德容桂中学网, 2004.6.21.

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篇8

炒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得出的结论偏向于,在电影当中,导演被承认为第一作者,而在电视剧中编剧是第一作者。而对此,早就存在于导演跟编剧之间的矛盾,编剧抱怨导演总改剧本,导演抱怨编剧写不出好剧本,再一次被拿上桌面,并且继续升级。

就二者之间的著作权之争,中国导演协会的几位知名导演谈了些自己的看法,他们中间绝大多数人,都经历了参与剧本、改写剧本甚至自己完成剧本的经历,那么,对于中国的电影电视作品来说,这条线划到哪里才是对作者的尊重,而谁又是真正的作者呢?

导演是影视作品的第一作者

赵宁宇:导演究竟是不是电影、电视剧的作者?可能导演们都认为是。但有很多人认为不是,比如编剧同志认为不是。我这几个月做了一个量化研究,我们电视剧导演委员会350个导演里边,编剧出身的占100以上,以陈延明、郑小龙、冯小刚这样为代表真正是以编剧出身走到导演行列是一百位以上,占三分之一。然后导演有剧作能力和实际干了编剧活的占了三分之二以上。我本人就是改剧本改到编剧协会去了。电影协会那边是二百多个导演里边,编剧出身的比例比电视剧还高,因为大批青年导演都是连编带导,自己当作者。十个项目里有两三个是授权书过来的,七八个是导演自己做编剧,自己给自己写授权书的。导演当了编剧的量非常高。

金韬:新的电影导演如果想得到好的剧本,可能性几乎为零。他就给自己写,他写出来的剧本让投资方看到我是会写剧本的,当然我就会做导演了,所以得自己种菜,自己炒菜。凡是学院派导演出来的都有一门很重要的课,或者叫文学课,或叫编剧课,这是我们学导演的主课。我在电影学院读本科上四年课,学四年剧作课。我不认为中国的大部分电视编剧学过导演课。这就证明起码中国学院派的导演百分之百具有编剧的能力,因为我们在入学考试的时候就曾经有过这方面的考试,你得有文学考试,你得拿出文学作品我才要你。

楼健:实际上这一批年轻导演都是以剧作占领所谓的市场。拍了电视剧之后,我也拍了好多戏,但是基本上都是我重新写剧本,包括我刚拍完的《说书人》,那就是一堆废纸,老板拿了240万买了一堆废纸回来,而且还跟你说没办法,砸了,怎么办,帮兄弟一把。重新写剧本,但是编剧名字还是原作者杨洁。

汪海林我也合作过,《地下地上》就是。当时我拿了15集的剧本开的机,汪海林是写情感剧的,他不会写谍战剧。我告诉他怎么写,他还算聪明,他写会了。写完了之后紧接着开始骂人了。骂什么呢?说我从08年之后就开始不写大纲了。这个骂架没有必要,只是大家为了共同完成一个事情来做这么一件事,名誉的东西看怎么去看。现在很多编剧带着很多枪手,很多电影学院毕业的、中戏毕业的跟着那些大腕们才有饭吃,他们拿很低的钱。他们唯一的缺点是架构能力很差,但是写单场戏问题不大。经过几年的培养,有心人就会掌握编剧这一块。

洪宝生:为什么现在轻视导演,我也做过一些小的研究,因为现在都市剧占主流,占60%的播出量。这些戏一说起来都是剧本艺术,演员艺术,一个剧本拿来以后说白了几乎没有导演的概念,这种导演实际就是一个剧本领班。拿一个剧本别念错了,演员别演错了,也就是这个意思,造成现在导演的概念和导演的职能被轻视。可实际上你会发现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真的都是非常好的导演在做,当然也有非常好的编剧在做。

车径行:当时汪海在微博上说我们编剧都改导演吧,改导演很容易。当时我才写的影视艺术是一个集体的艺术。号召所有的编剧全部改导演,正是因为这样才有现在很多非职业化导演的出现。我说的这个影视文化生态不平衡是两方面,一方面是觉悟了的投资人,有情怀的投资人,有家国情怀的投资人,他们知道整个中国影视的方向该怎么走。这是一部分投资人。

还有一部分投资人是没有情怀的投资人,是一些傻二的投资人,他们专门去找编剧问你能不能当导演。我现在知道我周围有很多二三流的编剧全部转导演了,包括美术、摄影,全部是非职业化的导演,包括跟我干摄影的现在已经来北京接戏了。我说干什么?他说干导演。我说你能干导演。说实话是没有文化的。为什么能干导演?因为导演的费用高一点,所以他就当导演了。

影视文化生态不平衡,导致了种种问题。包括个人私欲的膨胀到底这些问题,特别是有些提出来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实际上电影、电视剧都是导演的艺术,只不过电影是艺术,而电视剧是艺术生产。导演永远是艺术生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所以他永远是中心。

首先是搞好创作

立法是消声争论的前提

金韬:到目前为止中国影视文化、影响创作所从属的文化产业所有的从业者,目前我们还没有资格、没有资本来进行这样的分家和分野。今天中国电影和电视剧尽管已经被繁荣的景象列入了关于产业的系列,但是根据全世界的电影和电视艺术发展的规律和规则来看,一个没有经过立法的行业毫无疑问不能算是成熟的。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探讨各种可能性,不排除任何一种可能性,不是以和为贵为解决问题的指针,而是以未来对整个产业健康发展。我们发挥有效的积极作用,而不是发泄情绪,有效的积极作用就是我们现在很务实的解决问题的方针。

楼健:目前编剧和导演打架真是没有必要。当年我记得赵部长曾经说过要团结,电影要团结。电视剧圈也要团结。编剧写不好,工作推到导演这,实际是编剧的失职。但是导演也是没办法,有的导演为挣这笔钱,有的导演是朋友的面子,有的导演看这个题材比较好来做这个工作。说谁是第一作者,谁是第二作者,谁是收益权人,一个项目卖给老板,这个公司就应该把作者的版权、创作权或者这个作品未来的收益权全部收走。不管它在电视台怎么播,除非咱们国家法律明确、著作权法、版权法明确是多次获益的,但是现在没有。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立法。

洪宝生:还是应该各司其职,编剧有编剧的作用,导演有导演的作用,导演的作用编剧是做不到的,编剧的作用导演也是做不到。我们假如参与了编剧,包括我也是一样,每个剧都是自己去抓一个题材,然后参与剧本创作、策划,也不上名。但是今年的作品下边肯定要上一个名,而且现在要求有授权,我两个项目都是我去授权。我觉得要是怕有纠纷和什么的话,咱们就去挂这个编剧,因为也是参与嘛。

王茜:编导编导是血肉相同的关系,唇齿相依的关系,我们很多导演都是编剧出身或者导演最后没办法自己改剧本。至于说到以后的前景,二次获酬权,当我们国家在各种法律不断健全的情况下,我认为这不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像徐向东多年前给哪儿写了一个歌剧《岳飞》,现在每年演一场他就有几十美金的收入。他有一个电视剧叫《梁山奇情》在新加坡播出,新加坡要给他版权费。在法律健全的国度里这是可执行的。

上一篇:民俗的整理--生活的变迁下一篇:创业与就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