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数的认识》教学反思(共16篇)
第一课时 海鸥回来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76—79页“海鸥回来了”。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正确书写11—20各数,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数位“个位”、“十位”。
3、经历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以及11—20各数的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和应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结合现实活动学习认数,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朋友们,为了保护环境,青岛做出了挽留海鸥的行动,海边来了很多海鸥,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2、学生自由观察。
3、集体交流,观察情境图所获得的信息。
4、根据获得的信息自由提出问题。(如: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有多少位小朋友?……)
二、合作探索,建立模型
(一)探索11的组成,认识数位。
1、用喜欢的方法数一数。
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请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数,并介绍自己的方法,可提倡学生多种数法,只要数的正确就可以。
2、用小棒摆一摆,体会计数单位“一”和“十”。
(1)一根小棒表示一只海鸥,请学生用小方块表示沙滩上的海鸥。(2)出示摆成一堆的11根小棒,引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一眼看出根小棒的个数?引导学生想到把10个合成一捆。
看着摆的结果说一说: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探索11的组成,学习读、写11,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1)引导学生看小棒图思考:1组方块表示什么?1个表示什么?(2)这1组表示1个十,它对着的数位,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十位”。十位上是几就表示有几个十。
这1个表示1个一,它对应着的数位叫做“个位”。个位上是几就表示有几个一。
“11”这个数还可以用计数器表示。找一找计数器上的个位和十位。引导学生总结:从右边起第一位就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3)用计数器表示“11”。
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这1个珠子就表示1个十。还有1个一,该怎样拨珠表示?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11。
(4)“11”的写法。
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这个1表示1个十。有1个一,个位上写1,这个1表示1个一。
(5)“11”十位上和个位上都是“1”,这两个“1”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20的组成。
1、出示问题: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
2、请学生试着用小棒摆一摆。学生独立探索,交流想法,互相提出建议。
3、引导学生明白:两个十是20。
4、用计数器表示20。
引导学生总结:个位专门用来表示有几个一,如果够了10个,就必须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来表示它。
5、写出20。学生独立探索,交流写法。
(三)总结方法,自主探索。
1、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摆小棒——拨计数器——对准数位写数的学习方法,并用这样的方法自己解决剩下的问题。
2、自主探索。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学习成果。学生演示自己摆小棒、拨珠、写数的过程,介绍方法,并说出它们的组成。
4、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观察,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并交流:原来十几的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写的时候就要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是几就写几。
三、巩固应用 自主练习。
第2题,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写一写,画一画。第3题:按顺序写数。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做完后让学生练习各种形式的排序练习。第7题:猜数游戏。
老师先讲清游戏规则:一人出数(如10),另一学生也出一个数并告诉对方:“我的数比你的数大的多(或小的多、差不多等范围),让对方猜是一个什么数。
学生明白规则后,同桌两人合作进行,反复练习。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会了11—20这些数。出示课题: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海鸥是我们的好朋友,同学们要保护海鸥,让它们永远留在我们美丽的海边,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喂海鸥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80—84页,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口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口算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知道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3、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通过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一起到美丽的海边去看了看,今天一年级的小朋友在海边喂海鸥,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看在哪里能学到什么新的数学知识。
学生观察课本情景图,观察图上都有什么?你看到了哪些信息? 自由交流。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全班交流。
揭示课题: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口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算式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学生可能直接从书上的情景图中数;可能用一个小棒来代表一只海鸥,摆一摆,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海鸥;还有的学生可能用口算,把12分成10和2,先把2与3相加得5,再把5与10相加,合起来得15;还有的可能用2+13这个算式去想,不管哪种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告诉学生自己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教师小结:计算十几加几的加法算式时,先用十几的个位数与一位数相加,再把所得结果与10相加,即为最终结果。
2、探索减法算式
师:有了解决加法算式的经验,相信第二个问题的任务,你能圆满完成!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还剩多少桶饮料?”
引导学生先独立列出算式,再探索计算的方法,看谁的方法多。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算法:
法1:用数数的方法,因为是17-4,所以从17往后倒着数4个数,分别是16、15、14、13。因此,17-4=13。
法2:用摆小棒的方法,先摆出17个小方块,再从里面拿出4个,然后数一数剩下的个数是13个,所以17-4=13。
法3:用口算的方法,先从7里面去掉4,剩下3,3再与10合起来是13。所以17-4=13 教师板书:7-4=3 10+3=13
教师总结,优化算法:平时你在做题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先用十几中个位上的数减去一位数,再把所得结果与10合起来,即为最后结果。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十几加、减几的口算方法,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说法后,教师再总结:十几加、减几的口算方法是:先用个位上的数加、减一位数,把所得结果与10合起来,即为最后结果。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其实在加、减法每个式子里面的每一个数都有一个名称,你想知道吗?
3、探索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在加法算式12+3=15中,12是什么,3是什么,15又是什么?此时多找两个同学说一说,再板书: + 3 = 15 加数 加数 和
4、探索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已经了解的非常清楚了,那么减法算式中的这三个数分别叫什么?你能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吗?学生自由解决。
在学生说完自己的想法,教师说明:减法算式中,减号前边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减得的结果叫“差”。
根据刚才老师的表述,你认为在17-4=13,被减数是(),减数是(),差是()。
三、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现在我们学习了十几加、减几的口算方法,你认为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思考一:12+3=15,15-3=12,所以加法算式中的和可以变为减法算中的被减数,加法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在变为减法算式时,一个变以减数,另一个则变为差。
思考二:17-4=13,因为13+4=17,所以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可以变为加法算式中的和,那么差和减数,则可以变为两个加数。
思考三:加法和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深的奥秘都被你们发现了,对,加法和减法可以互相转化,它们互为逆运算。用式子表示为:被减数-减数=差,差+减数=被减数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2、自主练习第5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你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关键词:情境预设,真实有效,评价客观,理性思考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日渐被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和运用,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 在感受数学课堂一系列新变化的同时, 我发现, 也有部分教师对课改的新理念缺乏深入的了解, 对新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好的把握, 盲目“跟风”, 追求“时髦”, 致使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陷入“哗众取宠”的误区.现撷取一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同分析.
教学片断:《万以内数的认识》
师:生活中的大数用途可大了!同学们知道宇航员杨利伟吗?他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发射飞行过程中也用到了很多大数.同学们想不想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去看看呢?
生:“ (高兴地喊) 想.”
师: (激动地评价) 你们真棒!
师:“科学家知道同学们也是航天爱好者, 希望你们在参观过程中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将来长大后, 能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时多媒体出示:酒泉发射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出现10秒倒计时, 那壮观的场面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 火箭在上升、上升, 突然戛然而止, 火箭没了, 屏幕上闪出了一个由1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
师:这里有几个小正方体?可以怎样数?
生:感到很突然.
让学生数数, 引导学生说出:10个10个数, 10个十是一百, 有100个小正方体.
教师很兴奋地赞扬: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
接着, 教师继续播放课件, 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被高度集中在屏幕上, 不一会火箭又不在了, 屏幕上又闪出一个由10层长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
师:“现在有几个小正方体?可以怎样数?”
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10个一百是1000.”
师再次夸赞学生:棒极了!老师都不如你想得快!
随后, 教师仍播放飞船飞行画面, 同学们正津津有味地欣赏着, 突然又戛然而止, 屏幕上接连蹦出10个大正方体, 教师又引导学生认识大数八千、一万, 10个一千是一万……
学生就在断断续续的火箭发射场景和教师夸张的赞誉声中开始进入了学习的主题.
【反思】
一、这样生硬的情境设置真实、有效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 再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 追求情境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然而细细品味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在本教学案例中, 执教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了飞船发射的教学情境, 而此情境给我们的感受就是: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 不贴近学习内容, 让学生无法挖掘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数学问题, 纯粹为“情境”而“情境”.
大大小小的正方体为什么会从“神舟五号”飞船里跑出来呢?学生真的喜欢这些不速之客吗?教学内容与情境脱节, 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 吸引无意注意外, 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 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 开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毫无益处.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并力求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达到有机统一.于是在教学实践中, 广大教师挖空心思收集生活素材, 非得给“数学”创设一个“生活”的情境不可.儿童世界的生活情境对儿童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情境,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 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数学能力.“数学教学生活化”作为一种理念, 本身并没有错, 但我们也不应忽略了“数学源于生活, 但又高于生活”的事实, 数学有“自己的教学体系”, 把不相干的事物生硬地联系到一起, 实有牵强附会之嫌, 这种乱贴标签的做法只会误导学生.所以, 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 要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 同时又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事实, 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 从而为有效教学做很好的铺垫.
二、这样过分夸张的评价是否有作秀、偏颇之嫌呢
随着课程实验的全面展开, 评价问题成为影响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以积极的评价态度影响学生, 一方面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另一方面, 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 教师的观念也得到了发展, 而且通过积极的评价, 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由于教师的积极评价多了, 学生的信心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学习的兴趣更浓, 求知欲更旺.而案例中执教老师在课堂上的一番评价, 却并未使我们感到起了多大积极作用.在讲课过程中, 对学生过分赞誉, 左一个“你真聪明”, 右一个“你真棒”, 好端端的数学课搞得如此花哨, 是否有“作秀”之嫌呢?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 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 一味给予表扬, 对学生而言, 过多的表扬会让他们习以为常, 无动于衷, 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 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 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应付的学习态度, 所以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尤为重要.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10以内数和已经积累了一些认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数数、认数的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大小和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地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一个十”、“2个十是20”。
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教学难点:建立记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准备:小棒
设计思路:
11~20各数的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是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和认识多位数做准备的,学生对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精心选择学生喜欢的事物和情景,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素材,从学生喜欢的东西入手,观察老师演示、通过亲自动手摆一摆、捆一捆,来理解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说数的组成,利用直尺图,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今天茄子先生又来到了我们数学课中,(课件出示)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智慧星。这些智慧星里还藏着一些数呢!认识吗?一起读:0~10(生齐读)。
师:这些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其他智慧星中藏着哪些数呢?
师:这些数可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猜一猜,其他智慧星里藏着哪些数呢?(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猜得很对,后面的这些星里藏着比10大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师:你能读出后面的数吗?(指名读一读)(大家一起读一读)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已经会读了。
【设计意图:小朋友每天都会得到老师奖励的智慧星,用数数来获得五角星,创设从0数到10,再数下去就要用到比10大的数这样一个情境,既贴近学生,又真实自然。】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一)建立记数单位“十”地概念
1.摆。师:茄子先生不仅带来了智慧星,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数学问题.请听第一个问题:你能数出12根小棒,在桌子上排成一排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说。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摆法跟大家说一说?其他小朋友认真听一听!
(生说)
师:还有与他不同的摆法吗?(师根据学生的说,作好展示)
师:小朋友真不错,想了这么多摆法,咱们来评一评,谁的摆法最好?为什么?(生评)(奖励)
3.学。师:想知道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摆的吗?咱们一起看看!谁说说他是怎么的,你认为他这种做法好吗?为什么?对,我们一眼就能看很清楚,像商店里卖的羽毛球一盒就是10个,一袋火腿肠也是10根,一袋瓜子里面有10小袋……,这样我们数起来也方便。你们也能像刚才这小位朋友一样做吗?与同桌合作绑一绑!
(师顺手拿一捆)问:你们绑的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是几个十?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的经历中,让每个学生数10根小棒捆起来,虽很费时间,但能让学生体会"十"是一个计数单位,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
师:12根小棒,怎样摆就能看得很清楚?你现在能很快摆出来吗?
师:(指对1捆带2根)一捆小棒就是一个十,和旁边的2根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有12根小棒了。谁来说说几捆加几根合起来是12根?
现在老师来考考小朋友们的眼力,你能很快地看出老师摆了多少根小棒吗?
(出示15、17根小棒,说一说是几捆带几根,是多少根?)
(二)摆摆、说说,理解“2个十是20”
师:想一想怎样摆出11根小棒,再动手摆一摆。
(学生操作后进行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摆的。再依次摆出13根、18根。)
师:请小朋友们很快地摆出19根小棒。
师:19根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怎样摆就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请小朋友们与你的同桌商量商量,再合作摆一摆。
师:19根再添上一根就是20根了,这里是几捆带几根?单根的又满了10根又可以怎样了?现在有两捆小棒,是2个十,2个十就是20。(板书:2个十是20,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展现学生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里灵活运用已有知识理解了“2个十是20”】
(三)11-20的数序(想想做做第2题)
师:小朋友们这么地聪明,学得又这么地认真,顽皮的小猴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出示小猴)他看到茄子先生带来了这么多的智慧星,高兴得手舞足蹈,一不小心把摆放得整齐有序的智慧星打乱了。你能帮它把这些智慧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在尺的下面(出示尺)排放整齐吗?。
师:谁愿意来帮帮小猴?(指名)
师:这位小朋友排得对不对?(真聪明,表扬他)
师:小朋友,看着这尺子,我想到了许多问题:
(1)10的后面是几?15前面一个数是几?谁告诉我!
(2)13和15的中间是几?15和18的中间是哪两个数?
(3)18的邻居是谁?
师:谁也能看着尺子上的数提问给老师回答?(奖励)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直线下面的数越往右边越怎样?比10大的数有哪些?
谁能从7数到17?谁能从11数到20?
师:我们今天学过的数在你的文具盒里能找到吗?(尺上)看着自己尺上的数从0读到20。(生齐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帮助小猴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并获得11-20的排列顺序,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观察数轴上数的变化过程中,使数的顺序更加清晰。】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4题。
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很快就认识了11-20各数了,茄子先生还给你们带来了草莓和雨伞呢!
(1)出示草莓图。师:谁能估计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颗草莓?(生猜)
师:到底有多少呢?这么多草莓,要按照顺序数,才不会漏掉,可以从左往右,也可以从上往下。数一个就在这个草莓上做一个记号。(师示范)
师:这么多的草莓,数完以后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个了?(指导10个一圈)
(2)出示雨伞图。师:这里还有很多雨伞,用同样的方法,先猜一猜一共有多少把,告诉旁边的小朋友。现在开始数一数,圈一圈,看看数出的结果和你猜的差不多吗?
学生在书上数,汇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估计、数一数、圈一圈,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感受了十几的数,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及很快地数出物体的个数的能力。】
3.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活动)师:我们再来比赛翻书吧。我说一个页数,看谁最先找到。找到课本上的第8页,再找到第15页,最后找到第20页。
师:下面请小朋友在课本上先数出10页,看看有多厚。再数到20页,看看有多厚。
小结:20页书比10页厚多了。
4.想想做做第5题。(生活中的数)师:小朋友,你们已经认识了11-20各数,看看教室里的人和物,你喜欢什么,就去数一数,数到20个就回到自己的座位。
【设计意图: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结合身边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体验到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对数及数学的广泛兴趣。】
四、全课小结
教学“假分数的认识”一课前,我认真研读了相关的教学设计。假分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真分数的含义及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除了使学生知道真分数与假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外,还必须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同时可以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因此,假分数的意义学习非常重要。从本课开始,逐渐渗透单位“1”的相关知识,为将来学习分数应用题打好基础。
我在设计教学时,关注了学情的分析,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引导学生利用图形涂色时,先涂出喜欢的真分数,然后继续涂,知道出现等于1的假分数。使学生初步理解等于1的分数就是假分数,而且假分数比真分数相对要大。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发现,假分数有的时候还可以比1大,这样的设计,既分散了教学难点,又可以使模糊的概念在学生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假分数概念和特征,在接下来的练习环节里,学生反应非常积极,课堂参与度和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很高。尤其是学困生也能踊跃举手发言,因为他们也能够感觉到今天知识理解起来很容易,既能保护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也较好激发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老师:():40=()/8=()=()%
生独力完成张老师:除了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能互相转化外,还能和什么也能相互转化?
生:比
张老师:():40=()/8=()=(12.5)%
生独力完成张老师:刚才那道题是怎么做的?
生:从前往后做。
张老师:这个题呢?
生:从后往前做。
张老师:所以在复习中,“举一反三”很重要,不仅要学会“举一反三”,更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
案例片段二
练习:在71、+3/
5、0、—0.3、—1/
3、+6.8、—
1、+9中,正数有(),负数有(),自然数有()、整数有(),小数有(),分数有()。
学生在回答自然数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把+3/
5、+6.8也包括了进来,说明学生对正数和自然数的概念混淆不清。
张老师(板书)正数包括:
张老师:自己填空,在这些正数里面,哪部分是自然数?
生:正整数
张老师:再做这个题。
教学反思
我讲得是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数与代数》部分的《数的认识》,仔细回想这节课,觉得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教材的处理和运用方面
我在处理教材上,只注重表面,没有深度的挖掘教材,没有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的运用也太死板,只是讲教材,没有做到灵活地运用教材。因此使学生对知识的复习也不全面,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掌握地不够。例如:在复习负数时,只强调了负数的产生和应用,只说了高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陆地一般都高于海平面,因此陆地的海平面一般用正数表示。只说了一般,却没有强调还有特殊情况,吐鲁番也是陆地,但它的海平面应该用负数来表示,容易使学生造成错觉。
二、学生学习技能的训练方面
整堂课都是教师引着学生去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从整数到分数,再到小数,每种数对它的认识都是相同的,包括数的产生、意义、大小、读写、组成和分类。在引者学习完整数时,完全能放手让学生自己从这些方面去整理和归类其它两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应该怕这怕那,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整理和复习。
另外,就是在对练习题的讲解方面,只是就题论题,没有注重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学生解题技能的训练。比如:这个练习设计:3/5=()÷()=()%只是想到了这节课的内容,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转化,而没能把“比”也融合进来,这类题目在老师中是经常出现的,没有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忽视了对学生解题技能的训练。
三、教学的细节和灵活应用方面
我这节课对知识的复习,只是粗劣的过一过,认为学生会的就不说,或者一代而过,认为学生不会的才细细讲,却没有想到,我认为会的,往往是学生不会的。就像前面分类的哪个练习,我认为正数和自然数很好区分,因此在讲时,就没有具体地讲正数,结果就使学生发生了混淆。就像张老师说到的那样,如果在这个时候,让学生做两个判断题,把概念再区分一下,学生也就明白了。
上课之前,我先对孩子们的课前准备和坐姿进行了表扬,接着对孩子们说:“新的学期,新的开始,相信我们同学一定会更加出色,有信心吗?”孩子们自信被我调动了起来。著名特级教师李元功说:“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期望,并把这种期望付诸思想教育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不断进步。”相信孩子们会不辜负我的期望越来越出色。
二、精心设计课前小研究。
1、调查中国各个省份的占地面积。
2、说说这些数字和前面所学的有何不同?
3、找一找:“十万”个字、“十万”张纸、“十万”个人……
在小组合作时,孩子们准备得不错,大多数孩子搜集了,但缺少对搜集数据的思考,交流时用时间太多,以至于这节课的练习没有进行。学生交流和展示占用时间太多的问题一直是我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反思今后的教学还应继续加强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有效质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从身边或熟悉的事物中进行估计,感知十万是多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其数感,我利用多媒体形象演示了“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的变化过程,在情境中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存在问题
1、虽然万以上数的认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要真正感知其大小并非易事。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十万”个字、“十万”张纸、“十万”个人的活动只是让学生对大数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很多学生仍感知困难,今后还应继续引导学生从身边或熟悉的事物中寻找素材进行数感的训练和培养。
2、因为条件限制,只有一部分学生带来计数器,在数数感知万以上的数时,效果不好,如果每个学生能用计算器动手操作一下,效果可能会更好。
3、通过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于万以上数的认识,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数感的形成也需提高和加强。
我在让学生练习万以上数的读法时,不仅引导学生很好地概括一些规律和方法,还引导学生分解出每一个小的步骤,使其操作性更强,更容易学生去理解掌握。因此在练习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把万以上数的读法的方法总结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给数分级,第二步看看这个数一共有几级,第三步按个级数的读法读读每一级上的数是几,第四步完整地读出这个数。然后进行集中训练,通过练习,学生都能熟练地说出一画(分级)二看三说四读的读数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个方法来准确无误地读出每一个数。慢慢地学生在读数时养成了给数分级的习惯。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对大数的读法感觉就越来越强。
《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评析
设计理念数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物, 尤其是大数感的建立, 由于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 建立它的表象就尤为重要.教师能把培养学生的数感, 从室内扩展到室外, 从校内延伸到社会,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 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认识数, 让学生感觉数就在身边, 生活中充满了数, 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1. 重视与生活背景的联系
数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 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与数有关.每个学生并不是上学才接触数,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有关数的问题, 例如在跳绳游戏中, 跳了多少个;或妈妈买了几个苹果, 吃了几个, 等等, 虽然这些数学知识是不正规、不系统的, 但是, 是生动有趣的, 是学校数学知识的必要基础.因此, 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背景,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例如, 教学中, 让学生用数字来介绍自己、介绍家庭、描述现场.使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从而产生认识更大数的欲望.
2.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数的概念有很丰富的内涵, 是学习计算、其他知识及发展数感的重要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不可能的.所以要重视数概念的培养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 花了十几分钟数彩棒, 有的学生50根捆成一小捆, 2小捆捆成一大捆, 还有的学生10根捆成一小捆, 10小捆捆成了一大捆等, 使学生经历了1000的形成过程, 体会了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认识了计数单位千, 紧接着利用一个小组数出的10大捆小棒,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认识计数单位千, 知道一千是10个一百, 这样学生对1000以内数的有关概念掌握比较牢固.
3. 重视学习方式的转变
设计中注意贯彻课程标准关于转变学习方式的理念.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因此, 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系列链接起来的活动.“思考”是学生数学认识过程的本质特点, 是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所以, 数学活动主要是思维活动.因此, 课堂教学中创设了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把重视结果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活动, 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 对数学进行再创造.
4. 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个人一旦有了数感, 他便能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 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数感可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 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所以, 在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用数字介绍自己、介绍家庭, 再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的大数, 用数表述周围的事情并编成故事等.培养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就有结合现实情境进行估算的具体目标, 因此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估现场人数的活动.并探讨估数的方法, 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能进行估计, 当学生估计出现场大约几百人后, 让学生想象比现场人数还多的场面, 回想本校三千多学生上间操时的情景.使学生对几百、几千这样的大数有了真实、直观的感受.然后, 让学生想象每人每天节约一元钱, 全校学生就会节约大约3000元钱, 以一个失学儿童每年300元的学费计算, 它可以让1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不仅对大数有了具体的体会, 还对节约互助有了感受.
总之, 这节课是以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为指导思想,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为学生创设了数学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理解数的意义的同时,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合作意识都得到发展.
此课在2005年全国反馈大赛中获十佳一等奖。
[关键词]创设 探究 感知 理解 巩固 深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2-068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4页课题及练习十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学会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运用生活化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的知识点,并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感知10个一是1个十,认识计数单位“十”。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皮筋或细绳、一些数字卡片。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演示法。
学法:学具操作与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课件演示)
小叮当:大家好,我叫小叮当,今天我想跟你们一起学习,你们愿意吗?(学生表示愿意)
小叮当:太好了,我在学校里是一个好孩子。大家看,这是我得到的红花,你能数出有几朵吗?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叮当得到了多少朵小红花,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从1数到10)
(电脑演示10朵花,第11朵打问号)
师:再往下数就要用到比10更大的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更大的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再帮小叮当把小红花数完。
【设计意图:在课始出示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而让学生数小叮当所得小红花的数目,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很自然地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体验
1.初步感知计数单位“十”
师:刚才我们数了小叮当得的小红花,大家数得非常好,现在小叮当想知道你们能不能很快数出这15根小棒。这些小棒怎么放,我们才能够比较快地知道这里有15根呢?可以用皮筋或细绳来帮忙。
(展示不同的方法,并选出其中最好的方法)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把10根小棒捆在一起。我们来看一看,这时是怎样摆小棒的。(电脑显示过程,一根一根地数小棒,满十根后,捆成一捆)
师:这一捆小棒有几根?它表示几个十?1个十是多少?如果再打开的话,会有几根?那1个十就变成了几个一呢?(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师:现在谁能很快拿出1个十?请把这一个十摆在桌面上。
(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出15,一捆小棒是1个十,5根小棒是5个一,那么15就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学生边摆小棒边说出15的组成)
【设计意图:借助皮筋或细绳摆出15根小棒,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培养数感。课件演示让学生知道把10根捆成一捆是最方便数数的,并体会到10根捆成一捆这种数数方法的优越性,初步形成“1个十”的概念。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比较中自然优化知识,从而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形成数的正确概念。】
2.摆一摆,说一说,加深理解
小叮当:刚才没有难住大家,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摆小棒的闯关游戏。
第一关:我说你摆
师:你能快速摆出11根小棒吗?(板书:十一)(学生摆,教师巡视)你们怎么这么快就摆好了?你们是怎样摆的?
师(出示一捆小棒):这是几个十?(再出示一根小棒)这是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第二关:我摆你说
师(出示16根小棒):这堆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1个十、6个一合起来是十六。(板书:十六)
第三关:想想摆摆
师(板书:十二、十三、十四、十七、十八):想想你最喜欢哪一个数,悄悄告诉老师,你能用小棒摆出来吗?
师:摆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摆的小棒表示几,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第四关:比比赛赛
师:同学们比一比,看谁先摆出19根小棒。(学生操作)你们摆得太快了,同桌互相数一数,都摆对了吗?谁来说一说,你摆了几个十,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板书:十九)
师:请同学们给19根小棒再添上1根,这时是多少根?(板书:二十)那二十里面有几个十呢?这是一个十,这10根单根的小棒也可以怎样?对,捆起来!比比谁的动作快!现在有两捆小棒了,是几个十?(板书:2个十是二十)
【设计意图:借助小叮当邀请学生来闯关,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四个不同的闯关活动,动手、动脑、动嘴、动眼,不仅知道了11~20各数的组成,又进一步理解了计数单位“十”。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的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3.数的顺序和大小
小叮当:请小朋友们拿出尺子,把你认识的数小声地读一读。我这里也有一把尺子,我找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尺子上的数越往右就会怎么样?越往左呢?有什么规律?看着尺子上的数,小叮当有好多问题想考考大家!13后面的一个数是几?16前面的一个数是几?11比13大还是小?15和17中间的一个数是几?谁能学着小叮当的样子,也来当当小老师给大家提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数,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20以内各数。让学生像小叮当一样,从多种角度进行提问,从而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20以内各数的顺序有更深刻的认识,形成强烈的数感。】
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七的第5题
师:我们教室里这么热闹,还来了一位小叮当的好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只要你按顺序把从1到20各数连接起来,就能见到它了!(学生连完后,课件出示“小兔”)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七的第6题
师:瞧!可爱的小兔子一蹦一跳地跑来了,它跳到我们数学书的第8页,赶快翻到第8页找一找,翻到了吗?找到了吗?哎呀,它又跳到第12页了,大家快接着找。小兔子跳得真快呀,我们也快点追,现在它又跳到第20页了。翻到第20页的同学请举手!找到了吗?(课件出示“动物运动会”)原来小兔子这么急是要去参加运动会呀!
师:运动会上有哪些小动物呀?这些小动物身上都有一个数,表示号码,你认识这些数吗?我指几个请你们来读一读。小叮当喜欢一个小动物,但他想让小朋友们猜一猜是哪个。他喜欢的小动物身上的号码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大家猜一猜他喜欢谁?你喜欢哪个小动物呀?快把它像小叮当那样介绍给大家,让我们来猜一猜。
师:运动员马上就要参加100米赛跑了,我们来给它们按号码大小顺序排排队好吗?老师已经把这些号码发到你们的桌子上了,你准备怎样给它们排队?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些轻松愉悦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1~20各数的顺序画出图,引出一个新朋友(小兔),并巧妙地设计了两个找小兔的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认识,又帮助学生复习了数的顺序。】
四、联系生活实际
师:运动会结束了,小叮当和小兔子要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数。瞧,它们找到了这么多!(课件演示)同学们,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还见过或听到过哪些数?
师: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多观察,我们会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数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的真实存在,并内化知识,从而感受数学知识“1个十”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五、总结
小叮当: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数出我得了多少朵小红花吗?(十一)这节课你们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学生集体表示很开心,收获也很大)我也很高兴!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课堂上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数小叮当所得小红花的朵数,前后呼应,使课堂更完整。让学生在回答小叮当的提问中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从而有效地回顾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六、作业设计
1.告诉家长你今天所学到的数字。
2.和家长一起说出11~20这几个数的组成。
城厢镇中心小学:教师 蒙治红
这个内容是让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法和组成,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
一、珍视学生的原有基础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学2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所学的,并且对于100以内的数,学生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因此我非常珍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在学生充分展示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相机引导。如在课始我就请学生先说说20以内数的组成,让他们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一步一步深入探究。接着又从学生感兴趣的数小棒入手,先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着数100根小棒,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学生有自己数数的好方法时,再请学生上台展示数数的方法,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在展示数数的过程中,我不时的相机指导,肯定了他们10根10根数的方法后,要求他们每10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现了10个一是一十,10个百是一百。于是全班同学学着数小棒,再一次展现10捆小棒时,引导观察数好的小棒,说说看懂了什么?比较顺畅地理解了10个一是一十,10个百是一百。
二、知识来自共同的交流探究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目的。抱着这样的心态,整个课堂我都以同桌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发挥合作、交流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勇于发表意见的同时,给予了他们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数小棒时,第一次由一位同学数,另一位同学做评判;第二次就由另一位学生数,原来的那位做评判;数数时又有同桌对口令。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让学生学会估算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个内容中,我利用百羊图创设了一些培养学生估算的活动,如:猜猜这儿有多少羊?(100、95、80„)接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并亲身体验出它比以前数过的数20大得多。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体会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四、加入救死扶伤的小战士,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组织者就是帮助学生搜集和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营造行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在这节课上,我始终贯穿了小战士救小羊的故事情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紧张愉悦的氛围中探索到新知。如:在“小战士”勇夺“正”时,我告诉他们,“正”代表了正义、正气、勇敢!哪位“战士”可以为自己的小队勇夺“正”,他就是最勇敢,最有正气的。而这一切只要你能做到守纪律、会倾听、爱动脑、勤举手。孩子们的神情是多么得认真、态度是那么得神圣,惹人爱又惹人笑。整堂课都在兴奋、快乐、激昂中度过。
五、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整堂课虽然气氛活跃,但课堂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在学生第一次数100根小棒时,由于事先没有提示过学生如何才能有效快速地数,导致数数时费时较多,造成后面的学习过程较紧张,以至于抢100游戏、练习组成游戏、数“正”字笔画、新知弹跳都不得不放弃;学习数的组成时,虽然学生理解的很好,但是如果能有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摆摆小棒,而不是简单地看课件也许更能照顾到后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心情比较紧张,在知识的衔接点上遗忘较多、不够顺畅,调控能力较差
教授时,我让学生经历了数数的过程,体验了数的产生和作用,这为培养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了基础。我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重难点突破:让学生从实物转化成方块图,在学生的大脑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数的表象,从整百图一百一百慢慢增加到一千。从而对新学习的“千”更有立体感。注重“转折点”数的数法,如268、269、270、271及398、399、400、401,这也是学生易错的地方。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孩子们学会的知识也要能服务于日常生活。在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因此我有意识地加入了猜价格(如手机:599元)的环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游戏的快乐。
不足之处:培养学生的数感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过于注重数的组成和表达。对学生起点定的太高,以致于数数时常有出错,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层次的不同。练习过于注重数的组成。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在第一次备课时, 我的设计非常完整。首先, 复习旧知识, 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由此而引入本节课的例题, 新旧知识衔接自然, 利用了知识的迁移规律, 化解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使本来较难的知识变得简单, 学生自然学会了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再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新学的知识, 整节课非常流畅, 是我们集体备课的预设。但是在上课过程中, 学生学习无味, 整节课很压抑,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于是, 我重新设计, 新课内容以情境引入, 激发兴趣, 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设计闯关游戏等环节。刚上课时, 我以谈话导入的形式创设了一个情境:你知道谁是世界第一吗?直接出示中国的雅鲁臧布大峡谷长540千米, 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长90千米, 美国科罗拉大峡谷长370千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让课堂显得太沉闷, 我让学生比一比, 这样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体验, 很轻松地归纳出先比数位, 位数多的数就大。接着教师设疑提问:如果位数相同呢?接下来, 让学生再独立试一试, 学生通过万以内比较方法的迁移也很容易得出比较方法:如果位数相同, 先比较最高位的数, 最高位数大的数就大, 如果最高位相同, 再比较后面一位。为了迁移知识, 我问亿以内的数大小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吗, 让学生自己去体验验证。
在教学新知识时, 我利用了教材的比一比我们国家的六个比较大的省份的面积, 既复习了比较方法, 也进行了思想教育, 说明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学生比起来兴致非常高。比较之后, 我趁着学生的兴致, 及时总结, 问学生收获了什么?这时, 本节课的时间已经过半, 学生的兴致正在衰减, 我问:学生真的学会了吗?我们进行闯关游戏怎么样?看看你们能闯过几关?学生的兴致再一次被激发, 智力活动也发展到了极致, 于是, 所有的习题轻松地完成了。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上的六张图片,分别是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等城市的人口数量。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许多学生在读书的时候都感到很困难。然后我说:同学们想不想很快地读出这些数呢?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些大数的认识、大数的读和写。学生都想知道怎么才能很快读出来,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课本,小组汇报知识点。
让学生先自学课本第3页5分钟,然后小组交流学到的知识和不懂的问题。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去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打破枯燥的课堂模式,充分发挥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通过练习,发现问题。
在学生自学和交流完以后,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练习,通过练习,巩固和强化学习的知识,并在练习中发现学生掌握不足之处,教师再强调知识点,并强化。
在本课设计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本课要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设计教学,努力促进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
教学过程要重视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安排学生认、读、写生活中经常看到、听到的1000以内的数新课标指出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小学生能说出各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位数字的意义;结合显示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数的意义,能认、读、写数。
虽然很多小朋友都会1000以内的数,但是他们还不明白计数单位十、百、千这样抽象的概念。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千时,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数数,认识计数单位“千”,感知更大的数的组成,发现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的关系。教学时可利用“小精灵明明”引出问题“怎样数更大的数”,引导学生动手试一试。
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一个一个地数,10个小正方体是“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从而认识计数单位“千”,进而发现“十”“百”“千”等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在教学数数方法时,可放手由学生自主地数小正方体。为了让学生感悟到数数的方法很多,可以一个一个数、一十一十数、一百一百数,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情境,感悟到数较大的数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意识,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数数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环节:从生活中的数导入
师:老师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数, 看它们分别是谁?
【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数一数, 让教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已有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当重点辅导, 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二环节:从操作中探究新知
1.数数, 并理解10个1是一个十
(1) 猜小棒, 师出示一堆杂乱的小棒, 生猜有多少根?
(2) 要想知道你猜得准不准, 我们可以怎么做?指名数一数。
(3) 探索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
生动手操作摆小棒感知“十”并集体交流, 总结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或圈一圈的好方法。
……
【意图:通过猜测根数, 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 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 渗透对应思想。通过圈10, 数形结合, 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
(1) 师摆小棒, 学生说说是几个10和几个1, 它们合起来是几?
(2) 添上1根, 同桌互说后交流。
(3) 11~18各数任选一个, 用你喜欢的方法摆一摆, 跟同桌说一说。
(4) 摆19根, 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 是几根?
(5) 延伸:3捆是几个十, 是多少?4捆, 5捆呢?
【意图: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 在这里,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 激发学生寻找好方法,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最后的延伸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3.看直尺, 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
(1) 看直尺上的数, 说说这是谁的座位 (1~10)
(2) 猜一猜10的后面有哪些数?
(3) 指名数数, 从 () 数到 () 。
(4) 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7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什么?【意图:通过学生读数, 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 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同时渗透逆向思维的训练。】
第三环节:从练习反馈中强化新知
……
1.谁翻得快
找出数学书第8、17、20页。介绍好方法, 为什么?数出10张, 看看有多厚, 再数20张, 看看有多厚。
2.我们的礼物
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赶快按顺序连一连!
3.实际运用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自己得了几颗星星, 并圈一圈。 (2) 比一比谁的星星多?
【意图:通过翻书不仅能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而且能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他们学生的数感。通过让学生把1~20各数连起来, 学生既可以从大到小连, 也可以从小到大连, 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 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渗透了逆向思想。】
【反思及分析】:《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 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 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 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 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是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发展学生的数感。我从以下几方面对本堂课进行了反思:
1.从现实情境中引入学习内容, 尊重已有知识经验
数学与人的现实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数学教学的内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所以, 课始就设计了找生活中的数引出课题, 同时通过数主题图中的数量, 不仅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而且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基础, 即掌握了学生的已有水平。
2.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 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我特别注意将数学活动的开展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通过操作 (摆小棒) 提出问题:“怎样摆就可以一眼看出有12根呢?”使学生自然将已有的10以内的数的组成知识迁移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来。然后, 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摆、说等多种实际操作, 真正深刻认识11~20之间的数, 获得11~20之间的数的组成的知识, 初步认识单位“一”和“十”, 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 为将来学习100以内的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3.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 培养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为, 理解数的意义, 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估计运算结果, 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 我力求通过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 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 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 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4.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1、在整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小方块来帮助学生建立数的表象。
通过让学生来估计小方块的数量,到具体地数出,10个一列(10个一是10),100个一片(10个十是100),充分感知个、十、百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建立了形象的感性认识。指导学生动手拨计数器,读数,进行多样性的练习,突破了拐弯数的难点。
2、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抓住学生喜欢玩游戏这点,来以游戏的方式贯穿始终,从开始的“猜一猜,数一数,看谁猜得对”到最后的“填数游戏”,从新课的导入到最后的结课。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万以内较大的数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存在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关键在于让学生多数数,还有认识并且牢记数位顺序表。学生在数数的时候要攻克很多难关,例如相邻数位间的满十进一、中间或末尾有0时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和排序等。除此之外,学生的数感也能够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数位顺序表的教学、中间或末尾有0时的读法和写法、还有数数这三块内容上。通过不同形式的变式练习、操作计数器和巧设问题等方式突破重点和难点。
这节课在教学上还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对于数位、位数和计数单位三个知识的区别,在课堂上没有讲清楚。数位式没一个数字在数位表中所占的位置。位数是指一个自然数中含有数位的个数。而计数单位是每一个数位所对应的单位。我想在教学中,我可以用4177这个自然数引出三个问题(1)请问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2)两个7的意思一样吗?(3)请问这是一个几位数?让学生能对这三个知识点有个明确的认识。
2.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记录其它彩电的价格。这一题我选择让学生听着信息写出四位数,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有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引出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先尝试,在用数位顺序表写数,还是直接由我教他们这个方法。虽然我上课的时候学生没法呈现利用数位表来写数这个方法,但我仍然觉得还是让学生先尝试比较好。如果学生错误较多我在出示这种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好的方法。
【《11—20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优秀12-07
一年级数学上册《5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1-26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311-27
《万以内数的认识》数学教学设计07-22
二年级《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2-05
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2-20
《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9课时)10-08
认识面积教学反思06-24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