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授权(精选8篇)
品牌授权使用协议书
品牌使用人(甲方): 品牌使用被许可人(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有关规定,双方遵循自愿和诚信的原则,经过友好协商,就乙方获得甲方品牌使用权,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将注册登记的第类商标(注册号:)许可乙方在其销售终端形象、促销活动、宣传资料等方面使用甲方品牌商标。
二、品牌标识:(另附页)
三、许可使用的期限自
****年**月**日起至
****年**月**日止。合同期满,如需延长使用时间,由甲、乙双方另行续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
四、甲方许可乙方使用品牌的地域范围:
五、乙方不得任意改变甲方注册商标的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不得超越许可的产品范围使用甲方的注册商标。
六、甲方对乙方的品牌授权使用,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仅为提高乙方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所进行的企业形象和产品活动。是在法律许可下的合法授权并受到法律保护。乙方在享受甲方提供品牌授权的同时,需优先购销甲方品牌旗下的商品进行销售,在口水娃已有的商品情况下,原则上不允许经营其他品牌的同类别的商品。如果出现损害品牌形象、不能够配合品牌方的管控的,公司有权提前终止品牌授权使用。
七、双方都是独立法人,各自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甲、乙各方的债权、债务,以及与本合同无关的法律责任均不得涉及对方;甲、乙各方的债权、债务,以及与本合同无关的其他法律纠纷和责任,也均不能构成对各方的法律连带责任。
八、甲、乙方应在品牌授权使用到期前一个月,就是否继续授权使用品牌进行协商,到期继续使用重新签订《品牌授权使用协议书》,不续签合同则自行终止。
许可人(甲方):
被许可人(乙方):
年 月 日
对于企业来说, 不断提升其品牌形象, 增加其品牌价值, 培养认可其品牌的忠诚的客户群, 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手段。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品牌进入中国, 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品牌国际化;同时中国政府对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在这种大背景下, 品牌授权这一现代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已愈来愈得到中国中小企业的热切关注。
中小企业是最具创新能力的实体, 通过品牌授权、专利许可、管理模式的引进, 有利于企业创新, 将会很大程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比如在全美经济不景气时, 有一家已向法院申请破产的制造电动玩具火车的企业赖恩公司, 由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 获得迪斯尼公司授权后生产米老鼠造型的火车玩具, 投入市场4个月就卖了25万部, 这家公司也因此奇迹般地起死回生, 这是品牌授权的一个经典案例。
由于中国市场巨大而分散, 再加上法律制约手段的欠缺, 授权在国内存在一定的误区, 不规范授权、仿冒授权、授权纠纷等问题比较突出。在国内很多城市的商业街上不乏“华伦天奴”、“老人头”、“老爷车”、“登喜路”、“梦特娇”、“鳄鱼”这样的似曾相识的国际品牌, 然而, 实际销售的产品却往往价格低廉, 款式陈旧, 做工粗糙, 但是他们多数都有所谓的国际品牌授权的牌匾, 于是消费者也搞不清楚此国际名牌到底是不是彼国际名牌。这些假授权品牌常以真授权的名义进入市场, 严重扰乱了市场, 让一个国际知名品牌由于假授权品牌的过度泛滥而导致在国内市场上无法生存。因为在消费者心目中, 真品牌已经被大量假货湮没了, 谁还敢买所谓的真品牌呢?
中小企业走自有品牌之路的瓶颈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要走品牌之路并非易事, 这需要多年的品牌运作经验以及极为巨大的投入。尤其是对实力稍弱的中小企业来说, 借由授权业务在较短时间内积累品牌运作经验, 意味着极佳的提升机会。
当前内地企业对贴牌已经有了多年的经验积累, 但对品牌操作大都处于懵懂阶段, 很多企业认为就是注册一个品牌、大打广告、设立专卖店如此简单。但实际上, 这其中一环扣一环需要多年的积累, 仅仅是资金方面的投入就非常大。同时, 人才也是很大的挑战, 懂得将一个品牌培养起来的人才在国内很稀缺, “很可能是即使有钱, 招来的也只能是无所作为的人”。
在借由品牌自有资源的基础上, 要使之为一个市场所熟知, 至少需要投入一千万元, 更不用提自创品牌了。无论如何, 对于希望走“品牌之路”却缺乏实力的中小企业来说, 先行通过授权业务积累自有人才、经验、文化资源, 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中小企业通过品牌授权得到实惠
而品牌授权就是将自己所拥有的品牌或形象以合同形式授予被授权者使用;被授权者按合同规定从事经营活动 (通常是生产、销售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 , 并向授权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同时, 授权者给予人员培训、组织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与协助以及必要的监督以维护品牌形象。如香港和记黄埔旗下的港陆国际联合代理公司, 就是一家与华纳兄弟合作的授权代理商, 代理形象包括宾尼兔、汤姆和杰瑞、蝙蝠侠、哈利·波特等等。企业多年来一直在内地从事玩具生产业务, 当时主要是做贴牌生产, 期间积累的经验是其被华纳兄弟选中作为其在内地、香港、澳门地区的授权总代理的主要原因。
对于被授权的中小企业而言, 通过专业化的品牌授权途径, 购买一个被消费者所认知的知名品牌, 凭借该品牌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品牌形象、经营理念, 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较低的风险, 使自身产品进入市场并被市场接受, 从而可以使企业及产品快速地走向成功。具体有以下利益点: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品牌授权使企业的产品即时获得消费者认知;结合著名的品牌可以带来比原来高的价格和高的销售额, 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由品牌授权者的巨型推广活动直接得益;获得零售商 (销售渠道) 即时的兴趣及接纳;可以最有效地学习知名品牌的经营模式来带动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在产品营销方面, 搭配知名品牌授权还可以获得专业的业务团队辅导通路业务的拓展和经营;专业的行销团队规划全国性的品牌推广和广告宣传策略等。
品牌授权如何在中小企业良性演绎
对于缺乏品牌的中国一些中小企业, 采用品牌授权的经营模式, 获得高知名度的国际品牌授权, 增强自身产品的竞争实力, 运用知名品牌授权带动自创品牌的发展, 是一条品牌运作的捷径。
历葆荟业是一家在东莞有着二十几年投资历史的港资服装生产厂家。在仍然为一些知名品牌做贴牌生产的同时, 由于看好授权业务在内地的可观发展前景, 该企业从2000年开始选择了一些有授权业务的品牌, 成为这些品牌的被授权厂商。历葆荟业的老总已经意识到在内地生产成本不断提升的情况下, 贴牌生产模式总有一天会被转移出去。但是作为一个中型企业, 要真正做出来一个自己的品牌是非常难的, 恰好现在品牌授权又在内地刚刚兴起, 所以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先行积累一些。该企业选择了丹麦CCDK品牌的女装部分, 以及英国剑桥的男装部分在内地经营, 使该企业声名鹊起, 不仅得到丰厚利润, 而且企业的品牌也有了长足稳固的发展。
中小企业选择品牌授权模式过程中, 尤其是服装行业一定要注意:要做到使顾客忠诚度较高、更看重质量和品位、本身有较突出风格的品牌, 寿命相对较长, 可以做较大的投入, 并从较长期的角度考虑现金流。相对应的, 更多追随潮流, 忠诚度较低的品牌 (如女装) , 对其短期内现金流的要求就需要严格很多。除去现金流, 不同寿命阶段的品牌, 其卖场选择、广告宣传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要提醒中小企业的是, 品牌授权在选择品牌时, 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的品牌, 授权商对被授权商的要求 (如费用的收取额度) 会较低, 竞争者、仿冒者会相对较少, 作为被授权商的企业在一些运营环节上的发挥空间也会大大放宽。在借由知名品牌的资源优势基础上, 在内地市场从头做起, 非常有利于企业日后品牌操作的经验积累。
品牌授权不仅仅是生产, 以及一般所想环节的简单加总, 那样不会有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如上所说, 中小企业在品牌授权模式中首先要考虑到品牌的寿命、市场接受程度、投放目标, 尤其是内地市场太大, 各个地区有自己不同的消费习惯。另外, 如果同时进行不同品牌的授权生产, 也要完全独立开来, 不能混淆。
年轻而快速发展的品牌授权模式
TAweekly:品牌授权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认可的商业模式,您认为这种商业模式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Feldman:相对于其他商业模式,品牌授权是一个年轻而又发展很快的模式。29年前,当LMCA刚开始这类业务时,全球授权产品的销售不过30亿美元。如今这一数据已达260亿美元。它之所以成长很快,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这种模式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总的来说,通过品牌授权商与被授权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品牌授权商可以理论上不用投入任何资金而获得收益;而被授权商可以借助授权商的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可以售出更高的价格。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被授权商设计与制作的每款产品都需要得到授权商的审核与检验,以确保授权商的品牌形象与品质得到保证。
TAweekly:请介绍两个时尚与服装零售消费领域品牌授权成功的案例,并阐述他们能够成功的原因。
Feldman:品牌授权模式在时尚界运用其实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奢侈品类。比如,两大奢侈品集团(LVMH与开云集团)旗下的许多品牌的化妆品、香水、眼镜都是通过品牌授权合作的。这类模式也常运用在娱乐明星的品牌上。公众看到的一些娱乐明星设计或者发布自己的品牌,其实他们大多数的运作是通过品牌授权模式来合作的。许多美国流行的服饰品牌,比如Calvin Klein、 Tommy Hilfiger除了一部分主线自己运营外,其它副线品牌其实都是通过品牌授权方式运营的。
中国服装业正在更清晰地认识品牌授权
TAweekly:对中国人而言,品牌授权模式还是比较陌生的概念,您认为用什么样的方式,能让中国企业家准确地理解并认可授权商业模式?
Feldman:中国的服装业对品牌授权比较陌生,不过在动漫领域还是比较普遍的。我们10年前在上海设立了公司,那时确实有很多人还不太了解什么是品牌授权。但是现在这些情况已有所改变。我们最近和中国一家专注于时尚产业的咨询公司建立了合资公司,专门服务中国的企业,通过品牌授权方式拓展他们在海内外的业务。特别是在中国服装业,我们看好两个机会。一个是针对制造商的品牌拓展,因为贸易生意越来越难做,这些制造商开始想做自己的品牌,但是从工厂转型做品牌是很艰难的,而做品牌商就相对容易些;另一个机会是,中国本土的服装品牌成长很快,在某些领域已经可与国际品牌抗衡,我们未来看好这一类品牌,它们值得使用品牌拓展模式来拓展海内外市场。
TAweekly:从中国服装企业和服装品牌的发展历史看,“品牌授权”和“形象授权”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划分,对很多企业家而言,甚至认为两者本身就是一个概念,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Feldman:两者概念很相似,但是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劳力士手表和一家在印度加德里制作的某某品牌的手表有什么区别呢?也许它们的外形很相似,但是一块手表可以令你一生都准时,另外一块手表可能无法准确工作多久。你说消费者会要哪一块呢?品牌意味着保障与舒适。
完善版权保护让品牌授权模式落地中国
TAweekly:如果要把品牌授权商业模式真正嫁接到中国的服装行业中来,您认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Feldman:主要是版权保护问题。只有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才能保障品牌授权商与被授权商的利益。在我看来,中国企业家擅长制造多过营销。而在营销方面,他们似乎更想建立自己的品牌,而非通过借用他人的品牌来盈利。品牌授权在中国的服装业还比较新,我们需要给本土企业更多的时间来成长。
TAweekly:您是否有解决上述困难的策略?
Feldman:首先是知识产权保护法的问题,这是最基本的。另外,需要通过实际案例让中国企业家认识到,通过品牌授权模式可以降低自己建设品牌的风险,因为自己建立品牌的时间与代价都是巨大的。
TAweekly:您认为在中国本土的服装品牌或时尚品牌中,是否已经诞生了可以开展品牌授权商业模式的品牌?
Feldman: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一定会有。近10年中国的服装品牌成长迅速,特别是在女装中高端市场,我听说它们在中国已经可以与欧美国际品牌抗衡。不过,作为授权品牌的首要条件是,品牌必须具备相当大的市场影响力,比如像全球品牌飞利浦、惠普,或者像时装界的古琦、路易威登等。这些品牌依靠的不仅是产品,而是优秀的品牌价值。我认为目前中国暂时还没有具备这样影响力的品牌,但我们挺看好例外、吉芬这类品牌的未来。还有一些很有自己设计个性的品牌,比如中国本土的潮品牌Hi Panda,听说很受年轻人喜欢。它的熊猫设计很有特点,是我们看好的一类品牌。
TAweekly:对中国的服装品牌而言,需要满足哪些要求才可以成功嫁接品牌授权模式?
Feldman:最主要是品牌影响力,这个已经足以说明它们的行业影响力、公司财力和运营能力。比如耐克、可口可乐、飞利浦这样的品牌,即使它们有朝一日什么产品也不生产,它们的品牌名字依然是宝贵的财富。
一、商 标
1.1甲方独家拥有并受到法律保护的商标、商业名称和其它一切标志,包括广告宣传中所使用之商号、标识。
1.2 乙方在本合同生效期内,以甲方许可的形式,在销售过程中使用。
二、经营范围
2.1专卖店经营范围:甲方所投资、转投资、控股公司生产的产品及指定产品。
2.2在合同有效期内,乙方在“远光专卖店”内不得经销任何非甲方指定的产品。
三、专卖店
3.1乙方声明符合加盟申请条件,并在了解公司相关事项的情况下,甲方同意乙方在省 市筹备专卖店(所选地址需先经甲方审批同意)。在筹备期间即可享受专卖店的所有待遇。在前述销售区域内,甲方可视情况另行授权其它经销商。
3.2乙方专卖店开业前应在当地申办所需经营手续,双方合作期内,乙方专卖店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
四、双方的权力和义务
4.0甲方的权力
4.0.1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甲方可以适当调整产品价格并以书面或公司网站公告形式通知。
4.0.2因乙方的原因致使甲方遭受损失,甲方可向乙方追索赔偿或收回乙方的经营权。
4.1甲方的义务
4.1.1甲方作为品牌及商标的合法拥有者,在本合同生效后的同时,给乙方出具商标使用及经营《授权书》。
4.1.2甲方在乙方开业前,无偿提供乙方开店所需的甲方具有的相关证件复印件。
4.1.3甲方须按双方约定的产品规格、价格和日期,向乙方供货,并保证产品质量。
4.1.4协助乙方培训店内相关人员,不定期对乙方的经营进行规范性协助。
4.1.5及时给乙方提供新的市场信息,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丰富专卖店经营项目或品种,并协助乙方提高专卖店的经济效益。
4.1.6在双方合同有效期内,若出现发货错误或者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专卖店可以按照公司的有关规定办理换货手续。
4.2 乙方的权力
4.2.1在本合同有效期内,乙方有权在销售过程中使用甲方授权的商标及标识,进行合法的商业活动。
4.2.2在本合同有效期内,为提高专卖店的形象其内外装修、布置等,乙方享有甲方统一规范的形象设计使用权。
4.2.3乙方有权以约定的价格、规格及日期从甲方进货,但须履行甲方统一规定的市场销售价格,不得擅自提价、降价销售。
4.2.4乙方有权要求甲方在经营管理、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给予帮助并对其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产生的费用可以按照公司的有关规定执行。
4.3乙方的义务
4.3.1乙方有义务维护甲方企业形象的统一性和商业信誉。
4.3.2乙方应在国家法律、法规等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正当的经营活动,不得违规经营,否则后果自负。
4.3.3乙方在变更通讯方式及店址时,有义务立刻通知甲方。如未通知,甲方将按乙方登记的通讯地址及发货地址发给(出)的所有通知、货物或资料,视同乙方收到。
五、付款及提货
5.1乙方每次购买产品,须先将款项汇入甲方指定的账户。
5.2乙方购买产品,进入甲方网站订购。有关产品购货的总价、数量、规格、颜色等均以乙方订单上填写的为准。
5.3甲方收到乙方全额货款后三个工作日内,按乙方指定收货地点和收货人,发出所定的产品,乙方收到货物后应立即检查货物的数量,如有问题在收到货物后5日内向甲方提出书面异议。
六、其他约定
6.1本合同有效期为一年,合同期满双方无一方提出异议,视为续约。
6.2本合同期满后如双方不再续签,乙方应拆除专卖店内所有与甲方有关的招牌、招贴等,并将甲方颁发的授权书及有关证件退还给甲方。
6.3甲乙双方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若发生争议,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合同签约地的法院诉讼。
6.4乙方如销售或自行生产、委托他人生产甲方同类型产品及假冒产品,甲方将终止本合同及乙方的经营权。
6.5甲方网站所公示的《经销商须知》,做为合同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6.6本合同履行期间若发生不可抗力因素,甲乙双方互相免除发生不可抗力期间的违约责任。
6.7本合同及其相关附件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签字后生效。
甲方(盖章): 乙方(签字):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签字:
甲方:××××××有限公司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 公司(以下简称乙方)经友好协商,在平等、自愿、信任、互利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和《中国直投品牌授权管理办法实施细
则》,就乙方获得甲方“中国直投授权使用”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甲、乙双方各自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相互之间无归属关系。
甲方按《中国直投品牌授权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向乙方提供相关直投相关资料与培训。
甲方同意乙方使用“××××××”、“××××××”、“××××××”品牌。
乙方在开展中国直投网的电子商务收入归乙方所有。
甲方在为乙方提供相关培训管理、ISO9001投递资料、品牌使用后要占有乙方赢利后的30%股份。
甲方有权参与乙方的投递管理工作指导。
乙方在每年12月向甲方提供财务报表,并结算利润分配。
甲、乙双方如有争议时,应以协商形式予以解决。协商不成时,双方可以在对甲方有管
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本品牌授权使用协议期限为______年,自 年 月 日起至_____年 月 日终止。本协议终止后,乙方不得以任何形式继续使用“中国直投”品牌,否则应承担侵权责任。协议期满后,甲、乙双方如愿继续合作,可延长合作期,由甲、乙双方另签协议确定。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由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中国直投品牌授权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作为本协议书附件,是本协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同等约束力
和法律效力。
其它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牌授权企业:(盖章)被授权企业:(盖章)
地 址:×××市×××区×××大厦×××室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 编:________________邮 编:________________
电 话:________________电 话:________________
传 真:________________传 真:________________
纵观一系列的并购案例,卓跃咨询发现,除了斯威特收购小天鹅集团及其下属所有子公司,进而拥有“小天鹅”商标及其外延的品牌资产外,其他的并购都不拥有商标的所有权,品牌资产绝大部分是控制在各自集团公司所有。
那么,当企业最核心、最具竞争力的业务被新东家带走的时候,对于像美菱集团、荣事达集团、科龙集团、长岭集团等,其实已经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因为这些公司长期一来形成了“父弱子强”的局面,更多的是依赖上市公司,集团公司除了拥有土地和为核心的上市公司进行业务的配套功能外,其他几乎没有直接面对市场、面对消费者并且叫得响的拳头产品,也没有经营团队,自己无力独支撑起品牌发展大计。而收购方却无意去培育并不拥有所有权的品牌。比如美的之所以收购荣事达集团最核心资产中美合资公司,其看中的是荣事达洗衣机、冰箱生产线所产生的生产资源、以及销售系统所积累的白色家电渠道资源,通过业务收购可以将此资源逐步过度和嫁接到“美的”品牌上去。
当失去“儿子”的“父亲”度过痛苦期之后,如何重新培养一批市场潜力大、运作能力强、能够匹配和提升品牌的项目,使各个家电集团公司走出相对被动局面,则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品牌有偿授权经营在家电业大肆流行。
卓跃咨询也观察到,美菱集团全面进入小家电领域、整体橱柜领域,而荣事达集团则一鼓作气以品牌授权的方式进入空调、彩电、数码音响、水净化处理器具、厨电产品等领域。卓跃咨询更发现,多数企业所采取的品牌授权呈现出“无节制性”,即只要认为项目有市场,只要有投资方,就可以拍板上马。当这些企业采取毫无节制的大肆授权经营的时候,其实已经进入了一个潜在的“陷阱”。要知道品牌是不能够随意授权的,品牌授权是有其自身的规律要遵循的。
首先,在考虑品牌授权之前,要给品牌一个明确的定位。这里的定位重点需要考察两方面的内容:一、企业原核心业务被收购前的品牌定位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参考量,因为这些核心业务多在市场上经营多年,已经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资源,反过来消费者也给此品牌赋予了固有的位置,比如美菱,其品牌核心联想就是低档的冰箱,荣事达则是价廉物美的洗衣机代名词。基于此,企业若要进行品牌建设和提升而采取品牌授权延伸时,则必须考虑与原有核心业务所形成的品牌定位相适应、相关性发展,不能跨越太大。二、要给企业品牌的未来发展定下一个纲领性的规范,朝哪个方向发展,高、中、低三个路线要走哪一条?这需要参考内外部因素,并基于对外来经济发展和消费形势判断的基础上做出,一但此纲领确定,那么所有的授权就有了标准,
符合的才能纳入授权考察的范围,不符合坚决不授权。
其次,品牌授权要坚持相关多元化方向发展。当收购方收购被收购方的核心业务时,往往会提出不允许母公司再生产类似的产品,比如格林柯尔不允许美菱集团再涉足冰箱领域,美的集团也不允许荣事达集团再涉足洗衣机和冰箱领域。小鸭、长岭亦同。那么,这些母公司就必须考虑品牌延伸的问题。而进行品牌延伸的最佳途径要遵循相关多元化授权经营,在相类似行业中寻求发展的机会,万不可跨度太大。假如涉足医药、化工等领域绝非是上策。
比如美菱集团,如果其授权平板电视生产的话,一是跨度大二是美菱中低端品牌形象根本支撑不起来高端产品的附加价值,更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三,慎重考察合作伙伴,即被授权方。市场经济是一个投机与投资并存的多元经济形态。毕竟像长岭、小鸭、小天鹅、美菱、科龙、荣事达等品牌的影响力还是存在的,上门合作要求品牌授权者会比较多。这些合作者中就会存在着看好原有品牌并期望与该品牌一起发展创造二次辉煌者,也会有看着品牌价值还在,通过品牌授权合作而在短期内“捞一把”的。那么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就很现实地摆在了品牌拥有者的面前。
如下几点值得品牌授权者参考借鉴:
(一)考查合作者的资金实力。其实说白了,品牌拥有者之所以选择品牌授权而不是自我经营,主要基于两点,一是缺乏资金,而是缺乏人才。那么,潜在的合作者资金实力将是至关重要的考察因素。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那么它就不可能承担起对品牌的建设和提升之重任,而只会从品牌原有价值中分享利益。当一个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投资方进入的时候,说明他是认可此品牌并已经选准一个未来有较大回报的投资方向,那么它就会全力以赴推广该品牌,使企业品牌增值,而不是减值。
(二)是否拥有经营团队。除了品牌之外,经营团队则是企业的灵魂。即使投资者拥有资金,如果其没有操作过实业(如张海收购健力宝),或者不拥有一支精干的经营团队,指望雇佣职业经理人是很难以成功的。毕竟,中国职业经理人生存和发展环境都还不成熟,更不要说职业经理人团队。
(三)对所选项目的操作方式。具体的操作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合作者会要求控股新公司,那么授权方要提前设定商标授权的使用范围和退出机制,否则会留下后患。有的投资方会选择以OEM的方式介入新的延伸业务,那么就要考察合作者的真诚度,要知道OEM是被授权方轻易进入的一种方式,此种操作方式产品质量、发货流程是很难以控制的,对品牌价值的提升度也是有限的。但另一方面,投资方的退出成本却非常的低,一旦合作方经营不善或者认为合作利益消失而选择退出,残局就只有授权方承担了。更多的时候,授权方应该要求被授权方投资建厂,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只有这样,双方才能真正的走到一起,合作也才能够长久,而合作越长久,对品牌的积累和提升越有益处。
随着今年第一季度微软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相关条款对于诺基亚品牌的解禁 (即诺基亚可以推出自己品牌的手机) , 日前诺基亚宣布以授权品牌及相关专利给一家芬兰手机制造商HMD公司 (未来主要生产诺基亚品牌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的方式, 重返智能手机市场。此举一出引来业内高度关注。那么诺基亚此次以品牌授权方式重返智能手机市场, 究竟会给HMD和诺基亚带来何种影响?
在此, 我们不妨先看看诺基亚对于此次品牌授权的官方解释, 即诺基亚CEO拉吉夫·苏立 (Rajeev Suri) 称:这一授权协议将给诺基亚带来“低风险”的收入, 同时确保诺基亚的品牌继续得到发展。不知道业内看到这个解释作何感想?
首先从诺基亚自身看, 其很清楚目前智能手机产业竞争的惨烈, 以及亲自操刀智能手机业务可能带来的“高风险”。
从目前智能手机产业看, 在增速减缓的同时, 竞争也是异常惨烈, 惨烈到连智能手机产业的老大苹果都出现了出货量、营收和利润的下滑, 且因此引发了股价的8连跌。至于Android阵营 (未来HMD生产诺基亚智能手机采用的生态系统) 更是如此, 且竞争特点和格局形成了三星依然高高在上, 中国厂商明确划分为以华为、OPPO和vivo为代表的“质价比”和以小米、乐视、360等为代表的“性价比”两大阵营。这使得HMD的诺基亚品牌智能手机无论定位在哪个市场段, 均会面临对手强劲的阻击。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其采用Android生态系统, 几乎不可能在上述众多对手中形成自己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那么到此, HMD似乎惟一可以借鉴的优势就是诺基亚积累的在手机设计和制造以及供应链和渠道方面的优势。这里先不说由于诺基亚这几年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折腾” (与微软合作, 出售给微软等) 其上述能力是否早已损失殆尽, 就算尚存, 由于此次诺基亚对于HMD仅限于品牌授权的合作, HMD除了品牌外, 在智能手机产业中的诸多方面与“重新打鼓另开张”的“零起步”无异。
值得注意的是, HMD公司的背景是一家由诺基亚前员工组成的芬兰公司, 担任CEO的Arto Nummela曾在1994年加入诺基亚任职, 目前任微软亚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移动设备业务主管, 并负责微软全球功能手机业务。而出任HMD公司总裁的Florian Seiche目前是微软在欧洲市场负责移动业务部门销售和市场的高级副总裁, 此前也在诺基亚、HTC出任高管。
“诺基亚、HTC、微软, 这些名字无不让业内将其与智能手机产业的失败、没落和边缘化联系在一起。由于这些人员的背景, 其组成的HMD公司的DNA中可能更多还是‘失败的教训’而几乎没有‘成功’的经验。但鉴于上述智能手机产业的趋势和竞争程度, HMD公司恐怕最需要的是‘成功’的经验来组成企业的DNA。”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如果说上述是诺基亚品牌授权给HMD公司, 其在智能手机业务“务实”部分不济的话, 那么在“务虚”品牌方面又如何呢?
前述苏立对于诺基亚品牌的信心并非全无道理, 但苏立惟一忽略的就是诺基亚品牌影响力的黄金时期是在功能手机时代。而进入到以苹果i 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时代, 诺基亚品牌的影响力已大幅缩水。
据品牌价值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的统计, 自2008年以来, 诺基亚的品牌价值一路走低, 分别从2008年的第九位下滑到了2009年的第十四位, 直至2014年被踢出全球最有价值企业500强的榜单, 随之价值缩水到仅为32亿美元。
到了微软并购诺基亚之后, 其品牌影响力更是一路下滑, 甚至不及被并购前与微软合推的Lumia品牌。
例如在微软并购诺基亚后试图用Lumia替换诺基亚品牌的相关调查中, 竟然有多达73%的受访者希望在未来终端设备上使用Lumia取代诺基亚品牌, 而这种品牌价值的缩水最终以微软对于诺基亚资产76亿美元的减记而达到高潮。由此可见, 在品牌上, HMD拿到的也是一副不济的“废牌”。
之后便发现媒体上有相关的报道,《中国好声音》火了。之后便 看到一些分析文章,原来《中国好声音》也是海外引进版,是品牌授权制造,而非中国媒体的原创。
近年来,中国电视媒体业似乎也在走许多福建、广东商人的路,纷纷寻找海外品牌授权进行本土制造。OEM在制造业早已风靡,原本是为了外销,后来随着中国市场的崛起,一些商人开始购买牌子的内销权,为了中国消费者的胃口。因此,原本在改革中排在后面的媒体产业踏上这条道路也无可厚非,只要赚钱就行了嘛!
但依然不是滋味。
先说说被直接停办的《超级女声》。一个超女是倒下去了,今年无数个歌唱比赛的节目又推起来,而且几乎都雷同!政府部门有形的手拍倒了一个数年打造的品牌 ,致使中国媒体不得不花大价钱向海外购买版权,这样做的意义究竟如何呢?
文化产业的繁荣不是仅靠撒钱,不是仅靠领导重视与政策扶持,而是有市场化的意识,鼓励中国媒体人的创造性,保护其业已成熟的模式与栏目,而不因为其办得太好(让孩子们睡不好觉)就管这管那(要是这样,世界杯足球赛或奥运会我们就不要转播了)
再说说浙江卫视,授权方要求浙江卫视为此档节目制作和推广费用不少于8000万(版权购买费用未透露, 但可想而知不会少于千万)。这样下来上亿的费用对于一个电视台而言相当于“大制作”了,相当于拍一部顶级电影大片的预算和几部电视连续剧的成本。这样的费用能批下来,当然是浙江卫视的魄力。但仔细想一下,这种购买的前提是三个要素:海外的节目已经很火;有一个品牌管理手册,而不是采用“逆向工程”研发;8000万的制作与推广费用保证(有这些费用,足以让一个节目火了)。而这三个要素中,如果节目是国内某家电视台的我们肯定不会购买的,不管市场如何,首先是没面子,其次拷贝就行了,干嘛还要花大价钱买呢?!也就是说版权意识提高了,但只限于外购部分。
再说说品牌管理手册。这是许多成熟企业都拥有的,但对中国传媒业而言还相当新鲜。我在想,中国众多的优秀电视栏目拥有这样的手册吗?一旦骨干人员离开还能否保证节目持续好看?并有不断的自我创新?估计没有。中国的电视媒体业还没有学会聘请专业的公司制作这个东西,甚至连内部的品牌管理部门都没有(原来有广告部,现在多了个市场部)。一个优秀节目往往最后做死,轻易地放弃。
有许多优秀的栏目,一经社会叫好就有诸多仿制者冒出来。有关部门应该管管这种现象,如何保护创新者的权利?不被仿冒的权利?如果这点没有保证,他们只能花大价钱买海外产品也似乎无可挑剔了。
最后再说说费用。中国的媒体产业决策者们对海外产品给予推崇,迅速拍板决策,但如果内部的创新节目方案,可否给予同等的预算?俗 话说打仗打的是粮草,许多电视台不是缺钱, 但面对内部或社会上的合作提案往往要求对方解决钱的问题,把自己退步成一个媒体播出商,而不是节目联合运营方,基本的制作预算都不愿支付,如何能制作出与海外节目同类型相竞争的创新产品?中国的传媒业如果用品牌的思维运作优秀节目,这些节目如何
可以永葆青春?如何可以保护自身权利并向海外成功输出?
无数个中国企业发展的事实证明,企业的发展不能仅靠外部,或仅靠一两款别人的产品,媒体产业的品牌更是如此。中国的电视业者应当警醒,现在这一两档节目的火爆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它令内部的创新停滞,令优秀的人才自我矮化,令人觉得外来的和尚才可以念经,令中国的文化产业走不出低水平的循环,令其营销和品牌运营能力并未得到实质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