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方案目标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理咨询方案目标(精选8篇)

心理咨询方案目标 篇1

生活有时候是一尘不变的,很多保守派不喜欢改变,因为一旦改变就有两个后果,更坏或者更糟,悲观一点的人就不情愿去改变原有的规律了。可是,很多人不是这么想的,因为不变也意味着压抑,很多人愿意去改变自己从而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渐渐的,成为了一种目标,年少的时候说是梦想也没错,长大了之后那种梦想变得更加现实可行了点。有人说,漫无目的的人生像是行尸走肉般,每天那么辛苦的工作却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工作,为了更富足的生活,我们又不得不寻找更好的工作。友人曾和我谈起另一位友人的故事,简单来说,在可能更接近自己梦想的工作与工资更高点的工作之间的选择,那位友人似乎更倾向于前者,他似乎很不赞同,我告诉了他我的答案,我也更倾向于前者,因为这本来就是每个人的想法,我觉得没有谁对谁错。每个人对钱的欲望是不同的,有时候普通的工资就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了(如果不是买些昂贵的东西且节俭的话),有了家庭之后,开销自然也要大了。但对于生活中本来就没有什么太多支出要求的人而说,物质以外的部分更吸引他们。

这个目标,这个目的,未必是和金钱挂钩的,那是体现他们人生价值的东西,每个人都大相径庭,就算是寻找更好的工作追求更好的生活也是一份可以让人前进的动力,就看它是不是你现在的重心了。我只是这么认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未必需要功成名就,有时候发觉很多东西和别人是没得比的,权利、地位以及各种要素,那么何必非要和他人去争呢?那个目标是自己的,而它也是超越自己的时刻。所以,对生活迷茫人,可能是根本没有那样的目标,或者说因为某些原因失去了那个目标抑或是迷失了,但我们仍要重新建立起人生的风向标,因为它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动力。

最后写句自己的话,人生或许就是这样——实现自己的目标且无怨无悔。

——定国

心理咨询方案目标 篇2

1 心理护理的原则

心理护理, 一般指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行为或人际关系的影响, 从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促使患者康复的方法。心理护理旨在对术后患者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它能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作用, 具有重要的预防价值。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心理护理的配合应贯彻其始终, 若能发挥心理护理的积极作用, 可望大大缩短疗程。因此在心理护理中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1.1 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整体性

心身一元论告诉我们, 身体与心理是分不开的, 两者是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特别是术后患者心理因素已成为伤口愈合快慢的主要原因, 而伤口愈合的快慢又可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链。只有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缓解患者痛苦, 阻止恶性循环链的产生, 患者才能主动接受治疗从而得到早日康复。

1.2 心理护理的个体化

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 后天环境和教育条件经济状况不同, 故心理活动又千差万别。文化水平的差异给疾病及治疗态度带来一定的差异;不同气质性格的患者, 对疾病的承受能力、反应方式以及在病房里的表现又各不一样;另外社会角色和社会经历不同, 对待疾病的心理活动规律也有较大的差异。护士的心理护理工作在于把握了一般心理活动规律后, 对这种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 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心理护理。

1.3 重视患者家属和亲友对患者心理的作用

患者住院后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熟悉的家庭环境, 放弃了他的日常生活习惯, 进入了一个一切都陌生的新环境, 还要忍受患处痛苦的折磨。因此, 患者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既可能来自对疾病本身的担心, 也可能由于因家庭、经济、事业问题而加重, 过度的心理反应可破坏心理平衡, 加重病情。因此,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和需要, 注意观察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对住院的反应, 对病友的态度, 对家属亲友探访的态度以及与发病有关的社会心理因素等, 详细观察和了解患者的情况, 可有的放矢地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环境, 配合医疗护理过程, 从而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早日康复。

2 心理护理的目标

心理护理的目标包括: (1) 满足患者的需要; (2) 调节患者的情绪; (3) 缓解患者的心理社会应激; (4) 帮助患者增强适应应对能力; (5) 处理患者的心理反应。

2.1 满足患者的需要

人类有生理的、安全的、心理的、社会的、精神的五个方面的需求, 从某种角度来看, 康复的过程就是有关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心理护理的目的就在于察知患者与疾病有关的需求内容和程度, 以及需求不被满足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 以协助患者获得这些需要或正确对待失望和困难。如果患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就会有以下行为异常的表现, 即焦虑、疼痛、感觉剥夺、应激、无能为力、丧失、绝望、敌意、愤怒、孤独、躯体形象改变以及对环境适应不良等。因此, 满足患者的需要便成为生理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2.2 调节患者的情绪

2.2.1 发展积极情绪

(1) 创造能改善情绪的环境, 如与挚友畅谈; (2) 发展积极的自我感觉, 从情境中去体验积极的感受, 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渴望; (3) 学会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会感到心情愉快。

2.2.2 防止或应付消极情绪

(1) 学会面对危险情境不畏惧、不回避, 积极应对, 合理解决; (2) 遇到无法应对的焦虑情境时, 应暂时做战略性撤离, 增强应对能力后再去面对; (3) 在做好充分准备后, 要立即应对危险情境, 不要让消极情绪长期存在下去; (4) 疏泄和平定情绪, 找合适的场所和替身充分发泄出不满情绪, 有助于平定情绪和解除敌意。

2.3 缓解患者的心理社会应激

2.3.1 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要塑造良好的个性, 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 对预计发生的事件, 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防止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而击败。

2.3.2 要有自知和自信

只有自知, 才能扬长避短, 树立自信心, 充分发挥自己的绝对优势, 达到预定目标。

2.3.3 创造良好的环境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获得社会支持, 能缓解心理应激, 抵消生活事件带来的消极作用。

2.3.4 增强患者的适应和应对能力

适应是指机体在遇到环境急剧变化时, 则会产生相应的行为, 以使个体在变化的环境中继续生活下去。适应反应是以Freud的防卫反应理论为基础, 而防卫是由一定动机所躯使, 目的在于回避精神上的自我防卫反应: (1) 否认; (2) 幻想; (3) 补偿; (4) 同一化; (5) 摄入; (6) 投射; (7) 合理化; (8) 潜抑; (9) 反向作用; (10) 转弱; (11) 情绪分离; (12) 孤立; (13) 退化; (14) 升华; (15) 抵消等。应对过程一是用来说明人类对环境改变的行为。心理护理应对这些有害健康的适应、应对机制进行心理干预;二是降低对机体危害的行为, 采取自我保存的行为来对付困境, 如预先了解了所要发生的问题的性质而主动地寻求帮助等。心理护理要帮助患者合理地使用其适应、应对行为, 使之向有利于机体康复的方向转化。

2.4 处理患者的心身反应

疼痛是常见的心理反应。处理疼痛除了使用止痛药和镇静药外, 最有效的办法是心理暗示止痛和采用抚摸、与患者交谈、欣赏音乐、看电视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疼痛常常导致行为退缩, 处理的最核心的问题莫过于提高认知能力。孤寂是一种意识到与某些必要的人或物体分离的体验, 它不同于孤独, 处理的办法是扩大患者与客观世界的接触。由于疾病带来的功能或解剖结构的丧失而导致身体的变化, 心理护理的目标在于协助患者接受身体的改变, 鼓励患者参与治疗, 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争取社会支持和亲属的配合。

心理目标、愿景感召与领导力 篇3

寻找中国本土领导方式会误导企业

目前人们对本土领导这个话题的看法是有分歧的。一种观点是,中国文化和西方的文化是不一样的,所以中国的领导方式、领导实践与西方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国文化背景之下,我们要有中国式的本土领导(理论和实践)以更好地领导中国人。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差异,领导实践也不尽相同,这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领导实践都是好的实践,都值得传承。我的观点倾向于后者,我们不能简单地看本土领导的实践,还要看这种实践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效果。柳传志先生与张瑞敏先生都曾先后表示,企业中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管理影响,还不如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大。

本土领导的方式与中国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比如家长式领导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台湾学者对于大量华人家族企业的观察。华人家族企业的管理呈现出“泛家族主义”色彩,其内部领导方式也明显地表现出强烈的纪律性和权威,以及父亲般的仁慈和德行。但从领导方式上来讲,除了家长式领导,中国本土领导方式还有多种形态,包括变革型领导、交易型领导,等等。有国内学者曾研究刘永好的领导风格的演变,在研究的时间跨度之内,刘永好的家长式领导风格逐渐减弱,交易型领导风格变化不大,变革型领导风格则不断增强。所以,我们不可以认为就一定存在一种适用于中国本土企业的单一的领导方式,更不能简单地进行普遍性地“推广”。

我们不能在任何事情上都追求中国特色。我们经常会忽略这样一个基本的逻辑:闭关锁国、封建专制年代的中国领导特色一定是最多的;而只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领导实践,才有传承下去的价值。所以,我们在评价本土领导实践时,需要有价值判断。那些违背人性自由发展和阻碍社会进步的领导方式,即便能短暂地提高员工和组织的绩效,也要勇敢地摈弃。

基于价值观和共同愿景的领导

企业中的领导,与历史上取得成功的中国本土领导以及现今其他组织中的领导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当今企业具有很高的开放性,为了提高效率,授权激励成为普遍的选择。可见,企业中的领导者权力相对较小,被领导者的自由度更大。企业中的员工,择业的空间和自主性都很大,这就意味着在企业中比政府机关对领导力的要求要高。说到这里,我们必须要对领导力和权力进行区分,这涉及到影响力这个基本概念。领导者通过领导力和权力来发挥影响力。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于下属对其所拥有资源的依赖,领导者使用权力越多,下属对其依赖性也就越高。这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很容易观察到。孩子越小越依赖父母,父母的权力也越大。权力带有强制性,可以让下属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领导力则是让员工心甘情愿地去做事情。因此,领导力更多地基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愿望的一致性。这就是企业中的共同愿景,其更深层次的背后,是共同价值观。

从历史看,中国具有悠久的领导文化,中国历史伟人所表现出来的领导力,并不比同时代的西方领袖差。但在企业领域,我们却落后了。我觉得这很可能是由于信念的差别。在西方资本主义早期,资本具有很强的掠夺性,也最先发展出市场经济。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具有“理性自利人”的信念,自利行为和资本追逐利润在西方具有很高的合法性。人人谋求自利,构建了亚当·斯密所描述的市场逻辑。中国古人的信念则是士不言商和重义轻利,导致了高文化素质的中国人羞于公开追求经济利益,不愿意以经商为生。可以说,从文化传统上来看,市场经济就天然地与中国传统文化不那么合拍,这可能是中国过去不重视通过科技进步来提高效率的原因。

我个人认为,我们研究中国的本土领导,不是要找出中国特色的领导方式,而是要更多地发现中国本土领导实践背后的正确思想和良好价值观念。这种思想和价值观,不是研究出来的,而是去“发现”和“揭示”。

《领导者》一书的作者本尼斯,在研究了大量的领导个案之后发现,很难从实践层面来总结领导者及其领导行为的共同点,即使总结出来也是很勉强的,所以,他就探究领导实践背后的共同性,发现了愿景这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愿景为什么如此重要?本尼斯自己的解释很有限,我在新出版的著作《目标动力学》中构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人的动机从哪里来?”这样的基本问题,对理解愿景与领导力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

动机的自组织目标理论及其对领导的启示

人是有目标的,这个目标不仅仅是具体的任务目标,更是对自己未来状态的心理期许。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由内心目标驱动的、自主寻求意义的观念性生命。心理目标是人格的核心成分。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不断形成新的目标,并体验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人的心理需要产生于心理目标的自我实现本性及心理目标之间的协同与竞争。心理目标并非完全是天生的或本能的,人的心理系统是一种自组织的开放系统,个体心理目标的形成是一种内生和建构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心理目标具有文化制约性,其内容不可能脱离环境文化的影响。但是,人在文化面前不是被动的,人主动地选择、适应和创造着文化。

根据动机的自组织目标理论,个体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心理目标为生活提供意义的来源。因此,组织管理的关键是构建共同目标,使组织成为成员的大家庭,形成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

有效的领导应该鼓励下属培养愿景,帮助下属实现自己的心理目标,或超越原有的目标,形成更有价值、更有吸引力的目标。一个成功的愿景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组织的未来状态,从而有利于明确企业的奋斗方向,为企业制定战略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手段提供依据。历史上,优秀的政治家和企业领导人都表现出强烈的愿景意识,并且献身于愿景。

nlc202309051124

对组织而言,愿景是人们(尤其是组织的领导者)设想的组织变化的未来可能性和所渴望的将来,它表示了乐观主义和所期待的未来状态。但如果组织愿景仅仅存在于领导者心中,而不能为员工所认同、分享,那么,它对组织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甚至是有害的。如果组织愿景深入员工心中就会形成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中全体成员共同发自内心的愿望与想象中的组织的未来景象。彼得 · 圣吉认为,它是在人们心中一股深受感召的力量。而且,在人类群体活动中,很少有像共同愿景这样能激发人们强大的力量。

领导者是那些可以清楚告诉人们如何做得更好,并且能够描绘出愿景来激发人们努力的那种人。GE公司前CEO杰克 · 韦尔奇说,领导者与他们的员工交谈,使他们脑海中充满美好的景象,使他们在自己都认为不可能的地位层次上行事。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 · 科特在区分管理与领导的差异时,认为领导者通过开发未来前景而确定前进的方向,然后,他们把这种前景与他人进行交流,并激励他人克服障碍达到这一目标。魅力型领导者有理想的目标,并能够进行明确的陈述,使其他人都能明白,而且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和能力充满信心,并对目标具有坚定的信念,被认为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

个体可以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选择性地接受一定的文化影响,并形成相应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目标,自主地追求人格的发展;领导者可以通过变革和塑造组织文化积极影响员工的个体文化和个体心理目标的建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工作动机,使被领导者主动与领导者的愿望保持一致。人的本性决定了人并不能被随意雕塑,文化也并非都能影响人,人选择那些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与意义、让人感受到有尊严的文化。

领导成功的关键是积极有效地影响人的行为,以达到群体或组织目标。如何积极有效地影响和塑造人的行为?动机的自组织目标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总是与当前占优势的心理目标保持一致,优势目标的形成与情境因素有关。这意味着,改变个体的行为背景不仅可以改变影响行为的环境变量,而且可以激活不同的优势动机,从而改变人的行为。行为背景的改变是领导者所能控制和支配的,比较容易实现,而员工的个性变量相对稳定,试图直接改变往往阻力很大,难以控制。因此,在组织管理中,影响和塑造员工行为的更有效的途径是改变其行为背景,而不是通过教育塑造新的个性。也就是说,对于领导者来说,塑造员工行为的直接途径是通过制度创新改变行为背景,从而带动管理创新。

领导与管理有何差异?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 · 科特认为,管理主要处理复杂问题,优秀的管理通过制定正式的计划、设计规范的组织结构以及监督计划实施的结果而达到有序而一致的状态;领导主要处理变化的问题,领导者通过开发未来前景而确定前进的方向,然后,他们把这种前景与他人进行交流,并激励他人克服障碍达到这一目标。要达到组织的最佳绩效,领导和管理缺一不可,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大多数组织总是过于强调管理而忽视了领导的重要性。

领导中的愿景感召与魅力型人格

在领导力的形成机制中,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领导者魅力反映了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关系,是优秀领导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提高领导和组织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现有对领导者魅力的探讨主要聚焦于领导者个性特征和领导者行为表现这两个方面。从理论上讲,个体的个性特征与行为风格是两种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因素,行为风格反映并塑造个性特征,个性特征直接影响行为风格,而且二者都是人格的体现。笔者构建的心理目标体系是人格这一动力系统的核心:目标形成动机,驱动行为;目标结构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和塑造了内隐的和外显的行为特征,以及个体的认知风格和自我调节方式。因此,我们更倾向于从魅力型人格这一整合的理论视角来认识领导者的魅力。

与领导者魅力有关的具体领导行为中,愿景与沟通尤为突出。领导者构建和提出关于组织的美好愿景,并通过积极的沟通与广大员工分享这一愿景,是魅力型领导者表现出的重要行为之一。一方面,愿景的内容会影响到员工对于领导者魅力的感知。多数魅力型领导理论都强调了描绘一个吸引人心的愿景和为下属提供一个未来美好图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愿景的表达方式有助于激发员工感知到领导者的魅力。强有力的表达方式(表现为非语言、情绪化的沟通)是员工感知到领导者魅力的一个关键性影响因素。

领导者的魅力型人格可以预测下属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工作投入度。首先,对于领导者魅力的已有研究表明,魅力型领导者通过分享有意义的愿景和目标、展现出示范行为和向下属授权等方式,能够提高下属对于领导者和组织的满意度水平。其次,魅力型领导者往往强调整个组织的利益和集体愿景,从而强化下属对于组织的集体认同;同时,魅力型领导者对下属的情感和需求予以关怀,也会增强下属对于组织的承诺感。最后,魅力型领导者会鼓励和授权下属参与到组织的发展过程之中,并给予员工以支持;同时,魅力型领导者还会通过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帮助下属认识到他们的本职工作对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自身成长的希望,从而帮助员工产生参与工作的意识,并促使他们高效、快速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领导者的魅力型人格包含仁爱情怀、领袖才智和公德世范三个维度,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德、才、情”的三要素模型。这与“德才兼备”的领导选拔标准相比,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对“仁爱情怀”的发现,同时魅力型领导者之德并非仅仅是私德,更重要的是公德世范。

仁爱情怀主要反映了领导者在处理与下属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的过程中所持有的一种仁爱的态度。人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高级生命体。在组织活动中,领导者要善于通过情感上的关怀和维系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这样更符合人的情感特征,也会实现更好的领导效能。领导者经常表现出积极的情感,有助于下属将其感知为有魅力的领导者。仁爱情怀不仅仅指代领导者调动情感力量与下属进行一对一的、积极的互动,更是一种一对多的情感关怀和影响,表现的是一种“博爱”的胸怀。仁爱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下的产物。倡导和崇尚仁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之一。张岱年认为:“仁是关于人我关系的准则,其出发点在于承认别人也是人,是与自己一样的人。承认人人都有独立的人格,这是孔子仁说的核心涵义。”彭富春认为仁爱的本质在于人性。我们发现仁爱是构成领导者魅力型人格的维度之一,说明以尊重、关爱、仁义的态度对待下属,积极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对魅力的形成与感知至关重要。从仁爱情怀的测量项目“亲切友善”“有爱心,关心别人”“倾听大家心声”等可以看出,这一维度预示着领导者魅力在本质上是指向构建领导者与追随者的魅力型关系,也就是说,魅力形成于领导者与下属的互动关系,而非仅仅是领导者个人的某些特质与行为。

nlc202309051124

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是开放的、动态的,是以组织和员工的生存发展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领导者仅仅有仁爱情怀还不能完全赢得下属的拥戴。德才兼备就自然而然成为员工对领导者的期望和要求。

从领导者之德这方面来讲,我们以往所强调的道德成分,更多地是对于领导者个体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关注,而没有很好地重视领导者在组织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这也正是我们将领导者魅力型人格的道德维度命名为“公德世范”的初衷。梁漱溟在分析中国文化时,就提出中国人缺乏团体生活、缺少公德。在组织生活中,领导者对整个组织的存续和发展能够起到较大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出于对领导者特殊角色的考虑,从组织共同体的构建来看,我们更加关注的是领导者的“公德”。魅力型领导者必须重视下属对于领导者的道德角色期待,努力使自己成为组织中的道德楷模和示范,从而引导员工追随、学习,并进一步保护和提升组织集体利益和员工利益。

为什么中国社会比西方更加重视领导者的“德”?这可能源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从组织治理方式来看。在中国的组织治理中,人治特色仍然十分明显。多数组织对各级领导者的监督机制还很不完善,因而领导者在界定和运用自己的权力时享有较大的自由度。同时,领导者的选拔与任用也往往带有长官意志。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内的员工只能更多地寄希望于领导者的“德”,希望领导者通过良好德行来进行内在的自我约束,以弥补外部监督的不足。其次,从文化传统与社会心理来看,国人往往希望领导者厚德载物。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自律、公心,员工对领导者往往产生“道德楷模”形象的社会期许。最后,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领导者德行不佳往往受到下属诟病。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领导者的道德因素成为中国情境下领导者和下属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

从领导者需要具备的“才”来看,“有胆识和魄力”“描绘鼓舞人心的未来”“高瞻远瞩”“有思想和智慧”“善于沟通”等领袖才智能大大提高领导者带领下属确立和实现正确目标的可能性,因此也成为领导者魅力型人格的构成要素之一。在下属看来,魅力型领导者应该是杰出的、出众的领导者,他们往往都拥有过人的才智(认知能力)、高超的专业能力、果断的魄力和强大的社会沟通能力等。他们能够提出一个宏伟的组织愿景,并通过自身的行动,带领员工为实现这一愿景而共同奋斗。

然而,愿景为什么能够如此神奇和有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驱使人们为追求愿景而做出超乎寻常的努力?我们发现,强调理性和个人利益的西方动机理论以及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社会认知理论和需要本能论在遭遇新魅力型领导理论所描述的领导实践时都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从现实世界的领导实践来讲,新魅力型领导理论描述的现象是客观的,在强大的愿景的感召下,追随者确实在动机与人格上发生了显著的质的转变与超越(例如宗教信徒、革命战士等);另一方面,当代动机与人格心理学理论没有为这样一种影响提供理论支持与路径。目标动力学关于个人目标与动机、情感、人格、人性关系的分析,指向未来的心理目标具有动力性、相对稳定性、价值性、观念性(文化选择性)和活性(自我生长、寻求自我实现),目标体系以一定的层级和动力性结构存在于人格世界中,它们赋予人们行为以动力,赋予生命以意义,目标结构变化是情绪、情感的来源。个体渴望实现的未来目标(愿景)是最容易打动人、激励人、改变人的动力性因素。正像《东方红》歌词所写的,作为人民领袖毛泽东为什么有如此超强的魅力,根本原因在于“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因此赢得了人民的拥戴。由此,我们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传播愿景或愿景激励是员工感知到领导者魅力的一个关键性影响因素。因此,领导者魅力形成的核心是领导者运用鼓舞人心的组织愿景感召受众,提升目标融合,从而自觉地成为鼓舞人心地愿景的追随者。

以人性的光辉引领中国本土领导实践

一个好的的领导实践,一定会使得组织或企业的发展达到一个好的效果和状态,一定有着建立在共同愿景上的好的企业文化,并配合有效的激励和沟通,形成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和谐关系,将每个员工自己的心理目标与组织目标紧紧结合在一起。现今的中国领导实践存在着如下一些不足之处,不能帮助员工实现其想要的未来,更不用说驱动员工的心理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达成理想的领导实践。

第一,权力距离过高。权力距离高导致权力特别好用,而当领导者用权力影响下属的时候,就会发现下属很听话,听话就意味着不需要领导力,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社会领导力一直不太被重视的原因。领导力强调主动的追随,而权力则是依赖一定的资源分配能力而产生的强制力。由此可见,领导力对领导个人的魅力等有着更高的要求,而权力则仅仅需要一定的资源。于是,权力距离过高,则领导者就更倾向于用权力来命令下属,弱化了领导力的作用与培养。

第二,领导者与员工的沟通鸿沟。领导者与员工的心总隔得很远,在领导者心中下属就是干活的传统思想还占有很大比例。即使有所沟通,也往往是领导对下属的单向沟通,而不注重倾听员工内心的想法。

第三,圈子主义的盛行。关系背后的圈子带来了不公平,下属总想和领导搞私交,以为搞好关系就可以得到更多,犯错误也会得到关照,在同事中更有影响力,这种情况自然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本我主义,即以自我为中心的领导心态。领导者往往会忽略自我克制,总以为自己是对的,难以走出自己的局限。

面对中国领导实践中的不足之处,我们要觉知员工的心理目标并进行引导,关心员工需求,关注其所渴望实现的未来。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关注人性、解放人性,回归人性的本质,以人性的光辉来引领中国本土领导实践。

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目标协同,目标一致。目标协同和目标一致,首先要求企业要合理的设立自己的目标,如果你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以这个为基础来选择对待员工的方式,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麻烦。在权力距离比较高的中国,领导者需要对下属的需求更加敏感。领导者不太在意下属的想法,往往是员工离开公司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们要重新定位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我们以前都认为企业是一个经济性组织,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利,其实这个定位是片面的。当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不取决于企业自身,而取决于全体利益相关者。德鲁克就这个问题阐述得十分清楚,企业是什么与它的目的有关。巴纳德就提出企业是一个协作型组织。企业的所有者出货币资本,管理层出心理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员工出人力资本,发明创造者出技术资本,所以企业是不同形态的资本在一起共同创造价值的一种社会单位。在这样的分工下,企业所有者、领导和下属是一种协作关系,是一个共同体。

领导者要用企业文化来引导企业的变革。什么样的文化能够引导企业的变革?首先,领导者要有公德、有能力去建设这个文化,领导者要做对社会、对企业未来发展、对员工有益的事。其次,文化需要有先进性,而不是落后于时代的文化。比如面对“80后”、“90后”这些职场主力军和新生力量,放弃传统以服从为主的管理方式而选择更为自主的管理方式。再次,文化要跟行业发展结合起来,用文化来引导企业战略发展。最后,文化要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其所塑造的目标愿景能够引导企业发展,文化引导的激励机制能够把大家凝聚起来,共同促进企业发展。(本文基于采访整理而成,经作者本人审阅)

复读生心理调试树立目标会减压 篇4

很多复读生将自己复读的那一学年称为高四,认为这是高三生活的继续。一些老师分析,“高四”学生的心理压力要远远大于高三,对于他们来说,做好心理调节,十分必要。

“高四”心理状态

石家庄二中李玉金老师认为,很多复读生在心理上突出的表现是:低自卑、高焦虑、淡漠,低分复读表现更为突出。

低自卑

自卑的感觉很多人都有,但是复读生由于经历了高考失败的打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精力都产生了怀疑:在家庭中,他们感觉无法面对家长;在周围邻居眼中,感觉低人一等;在同学中间,觉得技不如人。

除了高考打击之外,起点低,基础差是部分低分考生自卑的另一个原因。实事求是地说,部分低分考生和其他同学并不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这部分同学学习底子薄、基础差,自卑在所难免。在这方面,高分复读生相对好一些,因为他们虽然没有进入高校,但手里有一个比较好的高考成绩,感觉底气十足。高焦虑

这几乎是所有复读生的“通病”。最大的表现是考试中的患得患失:复读期间,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考试,他们都非常敏感,一旦成绩不好,就会非常着急,而这种情况在普通高三班,并不是特别明显。

师大附中傅涿生老师分析,复读班学生这种普遍的高焦虑,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比普通高三学生更加明确:考个好学校,这几乎成了他们的惟一信念。越是这样,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而焦虑情绪也越重。

此外,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压力,也加剧了复读生的焦虑。在复读班报名现场,家长问得比较多的是:一年能提高多少分?能不能保证明年上重点线?家长的心态,无形中就给复读生增加了压力:明年要比今年强,一年要长多少分。在这样心态下学习,对成绩患得患失,高度焦虑也就不奇怪了。

冷漠

复读班的整体气氛与普通班相比有很大不同。在入学后的前3个月,这里的人际关系非常冷淡,同学之间缺乏交流,同学们普遍缺乏集体观念,很难形成一个融洽的集体,几乎是“你干你的,我学我的”;在和老师的关系上,很多同学对老师缺乏信任,不主动与老师沟通。

另一个明显的表现是,部分复读班的学生轻视老师、对个别老师有抵触情绪,老师的建议根本听不进去。

据老师分析,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属正常,毕竟复读班不同于普通高三,这里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学校,不知道各自的水平与背景,老师也是新面孔。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同学们缺乏安全感,对谁都不信任,表现就会比较淡漠、自闭。复读生的心理调试

针对复读生的几大心理特点,老师们给同学开出了调节的药方: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释放压力。

树立合适的目标

复读生要清楚自己的起点,明白不同层次的复读生高考提升的空间也是不同的,根据这些给自己树立目标。这个目标一定要适合自己,不要过分苛求自己,否则整个“高四”过程,会一直处于低落与失败的状态。

学会减压

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经常压得复读生抬不起头来,这时就要学会自我减压,具体说,就是要学会宣泄和转移情绪以及自我安慰。

首先复读生应该认识到,刚刚结束的高考不管成绩如何,都已经过去了,要尽快走出以前的阴影。

师大附中闫老师介绍,几乎每年都有复读生,本身素质不错,学习成绩也很好,但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影响了考试发挥,无缘理想的院校。但也有部分同学因为心理压力小,平时不很出色,高考却让人刮目相看。

第二,复读过程中,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会接踵而来,每一次考试都有进步是不可能的,复读生要学会正确看待平时的考试,要通过考试检查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自从上了高四,很多复读生就远离了操场,其实在这时,更要学会转移情绪,用打球、听音乐等娱乐形式,来转移自己的心理焦虑。

第三、很多复读生在复读过程中,常常怀疑自己的复读是否有必要,担心复

读一年,高考分数反而下降,浪费青春和精力。这时,就要学会自我安慰:任何一种选择都会有风险,只要自己奋斗过,就不必计较结果,要表现出一种大气与洒脱。

考生增强信心7种方法(2009-04-16 09:04:40)

转载

标签:

杂谈

增强学习实力

考生信心是建立在学习实力的基础上的。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充分调动考生的积极性,保证考试充分发挥。高考前,查漏补缺,建立知识的体系和网络,抓紧抓好课堂45分钟,掌握高考的要求,来强化自己的学习实力,这都有助于强化高考的信心。

不打疲劳战术

据调查,不少考生都在挑灯夜战。相当多的人夜里12点以后睡觉,搞得筋疲力尽。有些考生上午第二节课就无精打采,甚至趴在桌子上睡觉。疲劳战术使他们陷入心情烦躁的状态之中,从而影响高考的信心。有的打疲劳战术的考生叹息到:高考与我无缘。考生学会打效率战,不打时间战,有节奏有规律地起居与复习,有利于精力充沛,有利于增强信心。

高考目标适当

每个考生相对自己而言都有相对优势的学科与相对弱势的学科。考生要强化优势学科,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并靠它拿高分。弥补弱势学科,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小步子前进,一步一步来提高弱势学科的实力,从而强化自己考试的信心。考生可根据自己一模二模的成绩(正常发挥的条件下)来确定自己高考的期待值。考生把高考目标定位过高,就会增加考试焦虑,降低信心,考生若把考试目标定位过低,影响潜能的发挥。

学会自我微笑

人在充满信心时,满面春风,面带微笑。笑是人充满信心的表现,是人快乐的表现,笑和自信的体验是一致的,是和人的自信相互促进,充满信心使人微笑,微笑使人信心增强。考生经常微笑,内心就会自然滋长自信的体验。

不要封建迷信

这几年高考前,我都接到一些考生的电话,说什么早晨听见乌鸦叫是不祥之兆之类的迷信话。高考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它是由考生的心态和学习实力而决定的。世界上不存在超自然的力量控制考生的命运,迷信只能降低考生的信心。因此考生千万不要去算命、拜佛、求神。

积极自我暗示

暗示能改变自己的信心。积极暗示能提高人的信心,消极暗示能降低人的信心。考生在高考前应尽量避免消极暗示的影响。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积极暗示强化信心,例如,在考试前与考试中默念:“我一定能高考成功!”“我有实力”,“我能行”。

走路挺胸抬头

人的姿势与步伐是和人内心体验有密切关系的。人在充满信心时,挺胸抬头,走起路来步伐坚定有力。考生经常挺胸抬头,走路步伐有力,速度稍快,有助于增强信心。

复读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策略(2009-04-16 09:01:20)

转载

标签:

杂谈

近年来高考复读的人数逐年递增,他们或是在高考补习班或是直接插班就读。他们都有高考失败的痛苦经历,希望通过再次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他们却很少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多数学校并不把他们列入正常的在籍学生之列,还有不少复读生不能像其他学生那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由于许多不利的外界因素及他们自身的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容易陷入心理困境。如何指导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呢?

策略一:树立信心,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时,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和潜力,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同时,要帮助他们为自己确立切合实际的生活和学习目标。策略二:进行理性情绪辅导,改变不合理的信念。

让他们对自己所持的关于自己、他人以及他们周围世界的不合理的信念进行反思和置疑,培养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品质,优化他们的人格结构。

策略三:加强学习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复读生高考之所以失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科学以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又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诱发出一些心理上的困境。因此,还要注意加强对其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智能等与学习有关的问题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策略四:进行必要的集体生涯辅导与升学和就业辅导。

相对于普通毕业班的学生而言,复读生对于自己将来的生涯定向、生涯安置、生涯进展等一些问题有更高水平的焦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妨对他们采取集体生涯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择业观等,提高他们升学与就业的决策能力。

心理咨询方案目标 篇5

从九月份开学到考研开始,除去填报志愿、毕业论文开题、实习等因素,最多只有四个月的时间。心理学统考要考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工作量还是很大的,不管你是否早已经开始了复习,从现在到考前这最后的几个月能对考研成败起决定作用,而能否完成这四个月的任务取决于对时间的规划和实施。

第一个月:完成第一轮复习

心理学专业的考试,重点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察上,前面的单选、多选,还有简答题,基本上都是考基础的知识,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牢固,这样就可以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自由发挥了。

以复习普通心理学为例,谈谈如何设立具体的小目标:

在这一月之内要全部复习完普心的十四章,并且做系统、详细的笔记,那我可以把这十四章分给四个周,每周看三到四章的内容,其实这样的复习量不小,在具体每天看几节,就视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能超额完成任务,就可以在下一个周稍微放松一下,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任务,就可以适当加大复习力度,比如周末再加班加点学习,争取把这每周的任务完成,最后才能实现完成这个月的目标。

如果你看到眼前的一摞参考书发愁的话,赶快化整为零,把他们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各个击破吧。

第二个月:开始第二轮复习,加深各门课程的理解

在这里涉及到一个进度的问题。因为有的同学会问到底要复习几轮才可以算复习好?具体要复习几轮要视具体个人而定,有很多同学可能在暑假之前就已经复习完一遍了,有的同学可能从暑假开始,也有从暑假后开始的,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复习,都要有一定的目标和计划。

第三个月:第三轮复习

注重课程之间横向和纵向联系,对仍然不明白的重点问题一定要重点攻克。如果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这个题目我不会,一般也不会考,而放弃深入钻研,往往到最后可能就栽在这上面。考研复习要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不要整天就看几页书,要保持一定的速度,但要保证自己能够看懂、吃透,所谓贪多嚼不烂。质量最重要,一定要把知识经过思考变为自己的东西,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考研要有自己的节奏,确定好自己的各个目标,然后按照目标和计划一步步进行,没有必要攀比!不要比参考书看了多少变、题作了多少套,早上起的多早,晚上睡得多晚,或者中午都不午休,拼时间、拼体力。其实这样很不好,往往没有效率、没有质量,最终导致考研的失败。

第四个月:重点放在综合题的应用和分析上,可以做一些真题和模拟题,进行一些强化训练,总结答题技巧。在复习专业课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英语和政治的复习。

在复习期间,时间宽裕的同学可以浏览一些心理学的期刊杂志,如《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对综合题的回答有好处。综合题就要求学生不但要了解这些基本的理论,更要善于分析、比较这些理论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他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最终要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综合题要求学生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发展脉络,洞察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非不是仅仅局限与就是论事。因此就要求大家在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加强应用与知识间的联系。

这四个目标不是孤立和僵硬的,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你也可以有更好的确定小目标的方法。但要注意有了目标和计划后还要定期评估,哪些已经做到了,哪些还没有做到,为什么没有做到,如果目标不现实可以适当修改目标,如果个人因素那就需要个人努力弥补了。完成好一个目标,就是对自己的激励,然后再向下一个目标挺进。

确定分目标看似简单,也都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认真去做的.。事实上做起来很简单:先确立目标,根据自己的情况把复习分为几轮进行,每一轮给自己一个目标,并有一个宏观计划和详细步骤。等达成目标后,给自己一个激励,这样就会不断增强成就感,加强自信心,再整装待发,气势昂扬的向下一个目标挺进。

动手做吧,考研路上的兄弟姐妹们!将时间安排好,把每个目标具体列出来,然后各个击破,你会发现原来时间这么宽裕,考研这么容易。

小贴士:心理学专业课的特点分析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基础课,在整个心理学的复习备考过程中,普心的核心内容应该说都是贯穿其中的,所以,分值也最高,占到整个心理学考试总分的1/3,普通心理学包含了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是心理学的基础,建议把普通心理学的复习放在最前面,这对理解其他科目的知识非常有用。这门课的复习原则可以用两个字说明:细和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主要考察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对教育工作的启示;认知、语言、社会性等领域发展的年龄特征、相关理论及其经典实验研究;运用这些知识认识和分析个体发展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与相关问题的能力。考生要熟记一些知识点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这样在考试时才不容易丢分。

《实验心理学》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些技术和方法等,理论性相对比较强。别看分值不是很高,但纵观这几年的考试情况,该门学科的丢分率是比较高的。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花多一点时间在实验心理学上,对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过程有清晰的概念,并了解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对实验设计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综合目标考核方案 篇6

请下列10所学校校长于2月14日上午9时,到教育局2楼会议室参加综合目标考核座谈会,对2012年学校综合目标考核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中、乌沙中学、实验小学、城西小学、墩上初中、晏塘初中、观前初中、高坦中心学校、殷汇中心学校、阮桥中心学校。

贵池区中小学2012年综合目标考核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常规管理,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职教招生和标准化建设力度,特制定《贵池区中小学2012年综合目标考核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切实推动贵池教育的新发展、新跨越。

二、考核内容

(一)常规管理(权重0.12,满分120分)

1.制定学校工作计划。

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各部门工作有计划,有过程,有总结。

2.提升行政管理能力。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和后备干部培养,成立教代会,学校重大工作交由教代会决定,实行校务公开。建立行政值班制度,班子成员外出按规定程序办理请假手续。

3.加强学校常规检查。

切实开展期中、期末教育教学工作的定期检查和日常巡查工作,并及时反馈整改,主要领导参加检查工作。

4.优化教学教研工作。

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加强教研骨干力量培养,教研组织机构健全,教研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三级教研”工作成效明显,校领导和中层干部能经常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指导工作,教研成果丰富。

对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总结,教学常规中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布臵与批改、实验操作、考试命题与试卷分析等教学过程都有明确的“质量”与“时效”要求,对教学过程有检查、分析、调控、改进措施。对后进学科有具体的改进和整改措施。

5.开展德育工作。

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培养德育教育骨干,建立德育实践基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扎实开展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专题活动。党、团组织、少先队和班主任工作有力,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和班主任例会。学生熟悉并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好,精神风貌积极向上。

6.规范办学行为。

严格执行《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控制班额,逐步消除“大班额”,城区起始年级的班额应控制在标准以内;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落实高中“三限”政策;严禁违规补课,严禁有偿补课。严格学籍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课程方案,按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按规定控制作业数量。不得组织学生集体征订教学辅助资料。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二)师德师风(权重0.06,满分60分)

1.构建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机制,签订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书,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学校的综合考评,并与教师的晋职晋级、评先评优、绩效工资等挂钩。

2.开展主题教育。

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师德主题教育,进一步落实《教师“十不准”》和《教师违规违纪行政处分办法》,举行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评选表彰、学习活动。

3.凸显建设成效。

积极做好辖区内教师来信来访和到上级部门上访的劝访工作,辖区内未发生群体上访等影响安全稳定的恶性事件。无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无有偿家教或其他违规行为,无师德问题等投诉,无群体性或影响恶劣事件的发生,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

(三)校园文化(权重0.05,满分50分)

1.注重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适合本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校长)考核管理、绩效工资考核等学校核心制度,相关管理制度有效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成为师生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2.重视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切实开展“三风”建设,领导班子团结,教师队伍和谐,师生关系平等,定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艺术节、中小型体育运动会、读书活动、廉政文化进校园、班级每月主题教育等),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先进班集体”、“文明寝室”、“优秀学生”等创建评比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办校史馆(展室)、校报校刊、校园网等,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

3.推进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有方案,有投入,能够按照《贵池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逐年提高建设水平。重视学校的绿化、美化、硬化和净化工作,办公室、教室、卫生区、生活区环境整洁,设备摆放有序,管理到位,无卫生死角;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文化长廊、黑板报等及时更新,墙壁、教室、走廊以及食堂、宿舍等布臵都能体现育人功能。学生课桌椅及时维修,定期更换,教师(尤其是完小、教学点)办公条件得到改善。

(四)平安校园(权重0.12,满分120分)

1.落实平安建设责任制。

认真落实《贵池区教育系统2012安全工作意见》,制定创建平安校园方案,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和个人,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全面落实安全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一岗双责”和责任追究制,有专人负责学校安全工作,定期研究学校安全工作;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和《致学生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尽到学校的安全告知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及时更换和配齐配足消防、安保等安全器材设备,完善安全基础设施。

2.重视安全教育演练工作。

加强防交通事故、防溺水、防火灾、防踩踏、防食物中毒、防暴力伤害、用电用水用气等方面的安全教育,严防意外事故发生。学校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认真上好安全教育课,有课时,有备课笔记。开学初上好“春季(秋季)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放假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平时开展好“一月一主题”安全教育,并通过班会、年级会、校会等平台开展安全教育,学校和班主任有详细的、原始的安全教育记录(班主任工作手册等),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事故预防演练。学校和班级设有安全宣传栏和安全警示栏。坚持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学生事故伤害处理办法》的专题学习。

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学校安全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安全应急预案、小学低年级学

生和幼儿园儿童家长接送制度、学生日常安全教育制度、门卫管理制度、值班护校制度、寄宿学生管理制度、安全工作督查制度、消防安全制度、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集体活动安全管理制度、防意外伤害制度等,并有效落实。坚持学生上、放学经过路口(渡口)值班护送制度。强化学生课间看护和住宿生的安全管理。定期开展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检查。

4.开展隐患排查报告活动。

依据教育局有关要求,定期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并进行整改,有详细的排查记录和整改结果(销案报告),及时报送安全隐患和安全信息,重大的安全隐患及时专题报告当地政府、教育局和相关职能部门。

5.加强接送车辆的安全管理。

严格落实《贵池区中小学幼儿园2012年交通安全工作责任书》和《关于建立对接送学生车辆实行常态安全管理的通知》(贵教基

[2011]33号文件)的规定,切实落实中小学、幼儿园接送车辆的“月查、月报、不定期通报”制度,强化安全管理。学校幼儿园自购车辆必须校车许可证、驾驶证、行驶证齐全,符合安全技术标准,参加正常年审,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和乘客责任险,不属于非法拼装、改装车等;学校幼儿园租用车辆必须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部门核准,来自有资质的营运公司,并签订租赁合同和安全责任书。车辆驾驶员必须具备校车驾驶资质条件。学校幼儿园必须建立接送车辆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管理档案和台账,学校幼儿园负责人必须与接送车辆管理人员、驾驶人员、随车照管人员和学生家长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职责,跟车验车记录必须完善。

6.做好食品卫生安全和健康教育工作。

切实建立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常规性管理机制,落实“旬报、月查、不定期通报”制度,加强对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管理力度。学校食堂必须有卫生许可证,食堂人员必须有健康证,无食物中毒发生。有食品卫生安全防范制度及措施。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专题讲座),落实专兼职教师,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初(高)三等毕业班学生、留守儿童以及特殊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开展卫生和健康教育。学校有预防流行性疾病组织机构,经常性开展预防流行性疾病教育活动,全年未发生群体性流行疾病。

7.实行校园封闭管理。

设立警务室,24小时值班,实行来人登记制度。城区学校(幼儿园)属中学和有条件的小学、幼儿园建成视频监控系统与110联网;电脑教室、多媒体和农远“三级”网络教室均要安装红外线监控系统。

8.加强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执行信访工作责任制,做好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期间“包保”和信息报告工作。做好学校内部矛盾纠纷调处和维稳工作。严防集体访

和越级访,初信初访一次办结率不低于90%。

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配备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教育和“六五”普法活动;推进“问题学生”“一帮一”和“特别关爱行动”,在校学生参与刑事犯罪活动的人数控制在作案成员总数的4%以内,并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学校全年不发生重大治安、刑事案件。

(五)民生工程(权重0.10,满分100分)

1.做好镇街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工作。加强镇街公办幼儿园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利用中小学闲臵校舍改扩建公办幼儿园,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确保及时开园。

2.做好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按照《贵池区2012年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施方案》和有关文件规定,按质按量完成建设和管理任务,使全区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有去处,课外有关爱。

3.做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学校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规范化管理,严禁设立“小金库”和账外账,严禁挤占、挪用公用经费,公用经费的支出比例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必须主要用于教育教学。严格执行“两免一补”和收费公示制度,严格执行教育局、物价局的收费规定。

4.做好中职、普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认真落实和完善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5.做好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建设工作。按照《贵池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及加固维修改造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贵池区中小学建设工程安全工作管理办法》,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含学校在建工程),按时、保质完成建设任务,确保建设施工安全万无一失,《贵池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后期维护办法》要求搞好后期维护管理工作。

(六)标准化建设(权重0.05满分50分)

依据《安徽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验收办法》和《安徽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验收细则》的有关要求,完成2012年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顺利通过验收。

(七)职高招生(权重0.10满分100分)

提高中学领导、教师的积极性,积极完成2012年职高招生计划数,低于招生计划数的按比例扣分。

(八)教育质量(权重0.40,满分400分)

对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情况的考核,体现在学生学业成绩中,考核对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在校学生分别进行。

小学:

从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数学、品德、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学科中随机抽测一至二个学科。(权重0.4,满分400分)

初中:

中考考核(权重0.4满分400分)

省示范高中达线考核满分为240分。全区省示范高中达线人数百分率最高的学校考核分为240分,达线率每低1个百分点,考核分减2分,扣至90分为止。

市示范高中达线考核满分为160分。全区市示范高中达线人数百分率最高的学校考核为160分,达线率每低1个百分点,考核分减2分,扣至70分为止。

普通高中:

见《贵池区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考核与奖励办法》

以高三毕业班应届生高考达本科线人数为主要依据进行考核、奖励。

职业高中:

见《贵池区职业高中教育教学专项考核与奖励办法》

以“完成招生任务”、“学生就业”、“职业培训”为主要依据进行考核、奖励。

三、考核结果的运用

(一)全区分城区小学、中心学校(小)、中心学校(大)、初级中学、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六个考核系列。

(二)综合目标考核结果依据考核总成绩,考核结果按25%优秀、65%良好、10%合格(因一票否决确定为不合格的学校有一个算一个)。考核结果用于奖励制和通报制。优秀学校奖励20000元(校长占奖励金额的10%)。

贵池区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的运用见《贵池区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考核与奖励办法》。

贵池区职业高中教育教学专项考核结果的运用见《贵池区职业高中教育教学专项考核与奖励办法》。

(三)按六个考核系列分别设立师德师风、校园文化、平安校园、民生工程、标准化建设、职高招生、教育质量七个单项奖,依据综合目标考核A级指标的得分高低设奖,设奖面为25%。

四、考核时间与方法

不定期由区教育局、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人员进行明查暗访和相关内容的单项考核,平时考核和单项考核的结果直接作为综合目标考核成绩。具体考核办法另文通知。

五、其他

(一)考核对象当年没有相关的考核内容(如标准化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等)的,该项考核成绩依据余下实测成绩的得分率折算汇总。

心理咨询方案目标 篇7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摆脱消极的情绪, 端正学习态度, 就需要针对当代中学生出现的一些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解析, 由此制定目标, 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支持。目前, 中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性机能逐渐成熟, 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心与爱慕的心理, 但初中生无法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问题, 假如此时家长与教师采用极端的教育方法, 学生就会产生叛逆心理。此外, 还有一些学生面对课业负担会产生厌学情绪, 加上网络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学生很容易产生扭曲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 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学生, 在学校里, 一些教师过分干预学生, 学生得不到家长与教师的理解与支持, 从而出现叛逆心理。在分析了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后, 教师就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并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确定教育目标。 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 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社会特点。明确的目标以及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非常关键。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促使学生不断地完善人格、情感等心理机能, 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提高综合素质。因为,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挖掘学生的潜能, 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 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践性方法

1.改变教学观念, 优化心理素质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就应当改变教学观念, 改进评价方法。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 教师需要将学生当作教学主体, 鼓励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信。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地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调整自身的状态。此外, 还需要改善评价观。由于初中生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还不够了解, 但又无法主动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 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评价学生,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解答,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开展心理疏导活动,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 教师应当按照现有的教学条件开展一些交流活动, 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劝诫。例如班级上有一位学生因父母离异, 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由于从小缺乏父爱与母爱, 该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影响, 主要表现为不爱说话, 不参加集体活动, 学习成绩下降等。此时教师就应当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使家长正确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此外, 家长还需要适当地对孩子进行引导, 促使孩子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 保持积极的态度。

3.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学科

在日常教学中, 通过不同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 同时也是各个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中学各个科目都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心理教育元素, 在日常教学中, 只需要考虑学生的需求, 调动学生的兴趣, 深入发掘教材内容, 就能够将一些课本知识变为精神财富, 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等, 由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 还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 例如团结友爱的校风就能够促使学生相互帮助,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 增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应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制定合理的目标,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教育目标,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摘要:想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就需要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教学目标, 通过目标进行定位。针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进行分析, 提出改变教学观念、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学科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践

参考文献

[1]常永才.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访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 (上) [J].中国民族教育, 2013 (2) .

[2]丁敏.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创造‘三多’, 发展右脑, 挖掘潜能”实验报告[J].江西教育科研, 2014 (12) .

心理咨询方案目标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目标定位;实践策略

初中生处在承前启后的人生重要成长阶段,应作为目标定位和实践策略开展工作思考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定位应以学生为本,在开展具体的教育工作时应注重人文心理关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流于形式,切实能够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帮助和指导,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

对全体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于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形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和引导,辅助以一定的心理咨询辅导,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压力、对环境的适应力,以及涉及他们的学习、择业、交友等方面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和应对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

1.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例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失败,提高抗压力、责任感等心理素质。

2.心理健康教育者要深入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了解困扰他们的心理问题,加强心与心的交流,实现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3.对于中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共同关注,正确看待,不轻视、不忽略,解决矫正方法应结合现实生活和长远发展考虑,做到刚柔并济,科学有效,受益终生。

4.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结合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举办分年级的主题周活动,注重活动效果和活动反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常态化,努力营造“和谐、有爱、奋进、阳光”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问题的复杂性,而且在如今文化多元、信息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社会环境也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要求教育实践开展的方式方法要紧密联系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加以改进,在今后的教育中积累经验,我们做这些方面的探讨,希望能够做好初中生身心发展的指引者和领路人。

参考文献:

卢传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及实践[J].成功:教育,2013(02).

上一篇: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下一篇:见习老师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