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食品安全管理(精选8篇)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根据《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的通知》(辽委发[2006]26号)精神,结合我系统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贯彻实施公务员法,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以《辽宁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为依据,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稳妥推进。使人员平稳入位,制度顺利入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为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二、实施范围
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各级行政机关列入公务员法实施范围。
三、实施方法和步骤
列入公务员法实施范围的机关,要按照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的规定,全面实施录用、考核、职务任免、职务升降、奖励、惩戒、培训、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等公务员各项管理制度。
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实施公务员法工作,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组织。
2006年年底之前要重点做好公务员登记、职务与级别确定和工资套改等项工作。
(一)公务员登记。公务员登记是实施公务员法的基础性工作。要按照《辽宁省公务员登记实施意见》及《辽宁省公务员登记工作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规定的对象、条件、程序和管理权限,自上而下、积极稳妥地进行。
1、登记的工作原则
公务员登记工作,要按照依法办事,从严掌握,实事求是、稳慎处理,层层把关、逐级负责的总体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严格标准条件,严肃工作纪律。
2、登记的范围
系统各级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列入公务员登记的范围。
3、登记的对象和条件(1)下列人员予以登记
①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且在编在职的工作人员(工勤人员除外);
②具备公务员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2)下列人员暂缓登记
①试用期内的新录用公务员暂缓登记,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予以登记;
②纪检、监察机关或者司法机关立案审查尚未结案的人员暂缓登记,结案后符合登记条件的予以登记。
(3)下列人员不予登记
①1997年公务员制度入轨以来,违反《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中央及省有关规定进入机关的人员;
②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在缓刑考验期限内或者正在被劳动教养的人员。
4、登记工作的程序和管理权限
登记工作采取由各市、县(市、区)局统一组织的形式,实行逐级负责制。由所在机关进行资格审查,领导班子集体确定登记对象,填写《公务员登记表》(附件1),填写“所在机关意见”栏,加盖机关公章,省局填写“审核机关意见”栏(县局机关由市局审核盖章),加盖机关公章,报省人事厅审批。《公务员登记表》作为确认公务员身份的依据装入公务员档案。
登记工作情况,要按规定填写《公务员登记备案表》(附件2), 《公务员登记备案表》由所在机关负责填写,机关主要领导签字并加盖公章,逐级上报。
在开展公务员登记工作的基础上,各市局要建立本系统公务员信息数据库,并于2006年12月20日前上报省局。
(二)确定职务与级别。确定职务与级别是实施公务员法的重要环节。要按照《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管理规定》、《综合管理类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管理办法》(中发[2006]9号文件附件3、4),在规定的编制和职数限额内合理设置职位,确定公务员的职务与级别。对原任命的非领导职务人员,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重新确认相应的非领导职务。对超出规定职数的,要采取措施,逐步消化。公务员职务不再使用公务员法规定之外的职务称谓。
各市、县(市、区)局要按照规定提出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具体方案,填写《综合管理类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审批表》(附件3),上报省局,经省局审核汇总后报省人事厅审批。
(三)进行工资套改。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是实施公务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根据有关文件精神,进行工资套改,兑现新增工资,进入新的工资制度。
四、组织领导
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工作要在各级党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省局成立由党组书记、局长于波同志为组长,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董景文同志为副组长,人事处同志参加的工作班子。各市、县(市、区)局要由主要领导同志负责,组成由人事部门参加的工作小组。负责实施公务员法的组织协调工作。
各市、县(市、区)局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解决,妥善处理。要严肃工作纪律,对在公务员登记和工资套改过程中违反工作纪律、弄虚作假的,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各市、县(市、区)局实施公务员法入轨工作结束后,要认真进行总结和自查。向省局报送书面总结。
附表:1.《公务员登记表》
2.《公务员登记备案表》
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完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 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现代化水平, 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其中, 食品安全执法体系建设和食品安全执法创新最为关键。
食品安全执法, 亦称食品安全法律执行。狭义的食品安全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 行使行政管理职权, 履行职责, 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广义的食品安全执法不仅指行政机关, 还包括司法机关以及所有公职人员。
辽宁食品安全执法创新, 就是在我国法制的大背景下, 针对辽宁食品安全执法的实际情况, 探索一条确保辽宁食品安全执法的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一、辽宁食品安全执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辽宁曾发生过多宝鱼、毒豆芽等多起食品安全事件, 对社会造成影响非常不好。一方面说明了食品安全工作的艰巨性;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辽宁食品从田园到餐桌, 整个产业链、流通链的安全执法存在的问题。
1. 食品安全多头执法。
辽宁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设有10个之多, 主要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畜牧兽医、出入境检验检疫、卫生、环境、农业、海洋与渔业等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规和规章, 存在责权不清, 多头执法、重复监管、重复执法等问题。由于分段监管, 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会有多个部门同时执法, 但是, 没有一个部门的执法能够落到实处, 对违规者有震慑作用。
2. 食品安全法出多门。
2009年以前,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多套国家级食品标准的国家, 法出多门, 致使执法混乱。就同一食品而言, 根据食品卫生法, 有食品卫生标准, 主管部门是卫生部;根据产品质量法, 有产品质量标准, 主管部门是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主管部门是农业部。这三套标准都具有国家强制性, 其间矛盾显而易见, 至今仍有后续影响, 关系仍未理顺。同一指标, 按这个标准合格, 按另一个标准也许就不合格了。由于食品安全法出多门, 自然会给监管和执法带来混乱, 执法标准也无法统一。
3. 食品安全法不健全。
虽然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有国家和地方性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 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制度。但是, 关于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还是不够健全。这是因为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环节太多、太复杂, 一个环节疏忽, 就会酿成大错。看似有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陈兵把守, 但条块分割、法不健全, 甚至相互矛盾。沈阳毒豆芽事件, 在追究监管执法责任时, 由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不连续, 出现执法空白地带, 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都推说不归本部门管, 找不到法律依据。
4. 食品安全执法薄弱。
辽宁有城乡人口4383万人 (2011) , 每天都要与食品打交道。每天上市肉类100多万公斤、蔬菜1000多万公斤、米面500多万公斤、食用油40多万公斤……这么大的市场, 现有的执法队伍仅从人数上看, 显然是不能胜任的。况且执法队伍良莠不齐, 执法效果可想而知。执法薄弱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缺乏监督和强化执法责任。《食品安全法》明确提出了食品安全的三个责任体系, 即地方政府必须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三重责任体系。但是, 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
5. 食品安全执法失度。
万事皆有度, 食品安全执法力度得当, 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还有利于问题的预防。但是, 在现实的执法中, 食品安全执法失度的情况时有出现。主要表现在执法不公和执法不力两个方面。最常见的执法不公就是在对待食品安全问题上, 同为食品安全事件, 对当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大企业和小企业、熟悉企业和陌生企业的惩处分别对待。执法不力主要表现就是雷声大、雨点小, 检查轰轰烈烈, 处罚从轻发落, 甚至息事宁人, 名曰不影响地方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实施地方保护不予处理。
二、辽宁食品安全执法创新的思考
1. 加强食品安全执法制度建设。
食品安全执法创新的目的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而食品安全执法制度建设是食品安全执法的关键。好的、规范的食品安全执法制度是食品安全执法的基础。加强食品安全制度建设, 对于规范执法行为, 改进执法工作, 确保食品安全的作用毋容赘述。建设严密的食品安全执法程序, 规范食品安全执法环节, 有效地发挥执法效应和防止执法人员滥用自由裁量权。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执法举报制度, 以保证加强食品安全执法制度的贯彻执行。
2. 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队伍建设。
食品安全执法创新需要依靠执法队伍中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 提高食品安全执法的效果, 执法人员的政策、技术、能力素质是关键。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工作, 并形成制度化, 通过培训交流, 提高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规范执法行为, 培养食品安全执法人员对法律忠诚的信念,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把道德建设纳入执法队伍建设的范畴。结合队伍管理和执法实际, 加强食品安全执法专业培训, 提高食品安全执法队伍的业务能力。
3. 转变食品安全执法观念。
食品安全执法不同于其他违法行为执法, 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 因为食品安全无小事。转变食品安全执法观念, 把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立足点和落脚点, 惩处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保护公民和消费者的基本权益。转变食品安全执法观念, 把执法重心“前移下沉”。“前移”就是把食品安全执法作为一项常态工作, 提前预判可能的隐患, 进行宣传教育, 使之杜绝;“下沉”就是执法工作深入到基层, 即食品生产经营一线。
4. 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执法责任。
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执法责任, 是减少随意、无序执法, 杜绝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的一个重要执法保障。食品安全, 人命关天;执法责任, 重于泰山。要按照职责分工, 合理划分执法权限, 逐步建立逐级负责的执法责任制, 尤其是要针对不同的执法部门和岗位, 明确执法责任, 对工作中出现的执法过错严格实行责任倒查, 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过失。要让执法人员认识到, 在打击食品安全犯罪时, 自己承担着对公众、对社会、对政府的责任和使命。
5. 食品安全执法从重从严。
实践表明, 加强抽查、测试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但由于食品安全涉及的环节较多, 收效大打折扣。因此, 要想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执法从重从严尤为重要。对于在食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涉及质量安全的行为予以重罚, 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罚至倾家荡产或令其永久退出市场。同时, 建立食品安全执法监督机制, 并借助信息化网络系统, 处罚结果上网公布, 接受网上监督和考评, 确保食品安全执法的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 扩大执法震慑力。
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 食品安全执法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加强食品安全执法任重而道远。辽宁食品安全执法创新既需要科研、管理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深入研究, 也需要执法部门的不懈努力, 同样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监督。
摘要: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辽宁食品安全执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食品安全多头执法、食品安全法出多门、食品安全法不健全、食品安全执法薄弱、食品安全执法失度。解决对策的关键是执法创新, 即加强食品安全执法制度建设、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队伍建设、转变食品安全执法观念、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执法责任、食品安全执法从重从严。
食品药品监管不仅要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还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和检验职责。为了让百姓满意、吃得放心,今年辽宁省在强化日常检查和监督抽检的食品安全监管基础上,将在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上重拳出击,开展六大食品安全重点工作。
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扫雷”行动。加强农村食品风险隐患排查力度,以食品加工小作坊、批发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农村中小学校园及其周边食品经营者和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农村集体聚餐等高风险业态为重点业态,以农村食品消费高风险时段和节日期间为重点时段,开展重点治理行动。
全面清理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资格,依法查处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的违法行为。重点取缔违法黑工厂、黑窝点和不符合卫生规范、生产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黑作坊。同时,打击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以及销售使用无合法来源食品和原料,使用劣质原料生产或加工制作食品、经营腐败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等违法行为。
提升大宗消费食品的質量。全省重点围绕肉制品、豆制品、水产加工品、白酒、调味品等食品种类,通过抓住企业主体责任、原料质量、出厂检验、监督抽检、追溯体系等制度措施,加强对大宗消费食品的监管。全省各级食药监部门将结合本地食品生产消费特点,选取本地区消费量大、百姓关心的食品种类集中监管,通过对食品生产小作坊的集中改造等措施,提高全省食品安全水平。
全省70%学校食堂改造成“明厨亮灶”。目前,辽宁省各类学校食堂开展明厨亮灶共2264家,占持证学校食堂总数的35.8%。今年,辽宁省各级食药监部门将通过严格落实学校食堂主体责任,严格规范学校食堂许可管理、承包经营管理,持续推进量化分级管理,强化日常监管和大宗商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等方法,切实保障广大师生饮食安全。并将明厨亮灶与行政许可、量化分级、示范创建、日常监管有机结合,确保2016年底实现全省70%以上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20%以上大型餐饮单位实施明厨亮灶的目标。
提升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通过落实市场开办者的义务和市场销售业主的遵守要求,以及加强辽宁省食药监部门监管责任,实现市场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市场食品检验检测设备更加完善健全,市场开办者的主体责任、销售者进货查验记录责任落实明显提高,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程度更加顺畅。
推动“三小”经营和监管双规范。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存在着较高的食品安全隐患,去年,省食药监局开展了小作坊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目前,全省2.58万家小作坊完成了亮厂名、亮公示牌、亮登记证,让小作坊在阳光下生产,接受社会监督。
今年,辽宁省将在去年小作坊集中治理的基础上,制定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管理措施和办法,落实“三小”业主的主体责任,推动“三小”经营和监管双规范。
安全制度体系范本
目录
1.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培训管理制度 2.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3.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 4.食品经营过程与控制制度
5.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 6.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 7.食品贮存管理制度 8.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
9.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10.食品添加剂使用公示制度
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制度体系范本
为方便各餐饮服务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我局制定了制度体系范本,供各有关单位参考。请各有关单位结合实际另行制定制度体系,不宜照搬。
1.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培训管理制度
第一条 凡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从业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第二条 凡患有霍乱,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三条 凡患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病症的人员,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原因并将有碍食品安全的病症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第四条 食品安全管理员要及时对在本单位从业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组织从业人员每年定期到指定查体机构进行健康检查。第五条 从业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遵守各项食品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工作帽,头发 不得外露,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佩带饰物。专间操作人员还应戴口罩。
第六条 从业人员操作前手部应洗净,操作时应保持清洁。接触直接入口食品时,手部还应进行消毒。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操作人员在有下列情形时应洗手:
1、处理食物前;
2、上厕所后;
3、处理生食物后;
4、处理弄污的设备或饮食用具后;
5、咳嗽、打喷嚏或擤鼻子后;
6、处理动物或废物后;
7、触摸耳朵、鼻子、头发、口腔或身体其他部位后;
8、从事任何可能会污染双手的活动(如处理货项、执行清洁任务)后。
第七条 专间操作人员进入专间时应再次更换专间内专用工作衣帽并佩戴口罩,操作前双手严格进行清洗消毒,操作中应适时地消毒双手。不得穿戴专间工作衣帽从事与专间内操作无关的工作。
第八条 从业人员包括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必须经过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方可从事食品经营工作。
第九条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制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参加各种上岗前及在职培训。
第十条 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应针对每个食品加工销售操作岗位分别进行,内容应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食品安全知识、各岗位加工操作规程等。第十一条 培训方式以集中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定期考核,不合格者待考试合格后再上岗。
第十二条 建立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等有关信息记录归档,以备查验。
2.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第一条 餐饮单位应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明确工作职责。第二条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通过培训、考核取得《培训合格证明》后,方能从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条
餐饮安全管理人员主要承担以下管理职责:
(一)餐饮服务单位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管理;
(二)餐饮服务单位场所环境卫生管理;
(三)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加工制作设施设备清洗消毒管理
(四)餐饮服务单位人员健康状况管理;
(五)餐饮服务单位加工制作食品管理;
(六)餐饮服务单位食品添加剂贮存、使用管理;
(七)餐饮服务单位餐厨垃圾处理管理;
(八)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确定的其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
第四条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每年应接受不得少于40小时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集中培训。培训情况(参加人员,培训内容、课时、时间,考试成绩,授课方式、授课人员等)要形成记录并存档。
3.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
第一条 餐饮单位应建立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制定、实施自查计划,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向负责日常监管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食品安全状况,并明确报告工作责任人。
第二条 食品安全自查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经营情况是否持续符合许可条件的检查;
(二)对许可信息、检查结果记录、量化等级等信息公示情况的检查;
(三)对建立并执行食品安全制度的检查;
(四)对食品安全管理员及从业人员履行法定义务的检查;
(五)对食品经营场所卫生环境的检查;
(六)对进货查验、原料贮存及清理、食品添加剂使用等原料控制要求的检查;
(七)对食品加工、留样、贮存、运输等加工制作过程的检查;
(八)对设施设备配备及维护的检查;
(九)对餐饮具清洗消毒情况的检查;
第三条 经营场所布局、制作工艺流程、内部管理流程等重 点管理项发生变化的,应当立即组织食品安全自查。
第四条 食品安全自查由负责人或食品安全管理员组织实施,并负责不合格项的整改工作。
第五条 食品安全自查不合格项应当查清原因、立即整改。有证据表明可能危害食品安全的食品,应当立即停止经营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待问题排查整改到位后方可重新经营。
第六条 餐饮单位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七条 自查情况、自查报告的书面材料应存入餐饮单位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4.食品经营过程与控制制度
第一条 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迹象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和使用。
第二条 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应洗净,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水产品应分池清洗,禽蛋在使用前应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消毒处理。
第三条 植物性食品原料要按“一择、二洗、三切”的顺序操作,彻底浸泡清洗干净,做到无泥沙、杂草、烂叶。
第四条 食品原料的加工和存放要在相应位置进行,不得混放和交叉使用,加工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水产品的操作台、用具和容器要有明显标志并分开使用。
第五条 切配好的半成品应避免污染,与原料分开存放,并应根据性质分类存放。已盛装食品的容器不得直接置于地上。
第六条 切配好的食品应在规定时间内使用。易腐烂变质食品应尽量缩短在常温下的存放时间,加工后应及时使用或冷藏。
第七条 加工结束及时拖清地面,水池、操作台、工用具、容器及所用机械设备清洗干净,定位存放,做到刀不锈、板不霉、整齐有序,及时清理垃圾,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第八条 在专用洗拖布池或洗拖布桶内涮洗拖布。不得在加工清洗食品原料的水池内清洗拖布。
第九条 用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第十条 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其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油炸食品要防止外焦里生,油炸食品时避免温度过高、时间过长;随时清除煎炸油中漂浮的食物碎屑和底部残渣,煎炸食用油不得连续反复煎炸使用。
第十一条 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应严格按照标识上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禁止超范围、超剂量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 完后,由专人专柜保存。
第十二条 烹调后至食用前需要较长时间(超过2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在清洁操作区凉透后及时冷藏,并标注加工时间等。
第十三条 隔餐隔夜熟制品、外购熟食品必须在食用前充分加热煮透。不得将回收后的食品经加工后再次销售。
第十四条 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各种工具、容器标识明显,分开使用,定位存放,保持清洁。加工后的直接入口食品要盛放在消毒后的容器或餐具内,不得使用未经消毒的餐具和容器。
第十五条 灶台、抹布要随时清洗,保持干净。不用抹布擦拭已消毒的碗碟,滴在碟边的汤汁用消毒布擦净。按规定处理废弃油脂,及时清理抽油烟机罩。
第十六条 工作结束后,调料品加盖,工具、用具洗刷干净,定位存放;灶上、灶下地面清洗冲刷干净,不留残渣、油污,不留卫生死角,及时清除垃圾。
第十七条 冷食类食品、生食类食品和裱花蛋糕加工应在专间内进行操作。糕点类食品和自制饮品应在专用场所进行操作。
第十八条 专间每餐(或每次)使用前应进行空气和操作台的消毒。使用紫外线灯消毒的,应在无人工作时开启30分钟以上,开启空调,使室内温度不超过25℃,并做好记录。
第十九条 供加工凉菜用的蔬菜、水果等食品原料,未经清洗处理的,不得带入专间。
第二十条 专间的设备、工具、容器必须专用,用前消毒,操作过程中注意清洗、消毒,防止交叉污染,用后应洗净并保持清洁。
第二十一条 加工结束后,做好设备、工具、容器的清洗消毒,清理室内卫生,打开紫外线灯30分钟进行空气消毒。
第二十二条 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餐饮具使用前应洗净并消毒,不得使用未经清洗、消毒的餐饮具。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餐饮具。
5.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 第一条 建立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明确清洗消毒和维修保养的对象、方法、频次和人员等内容,确保清洗、消毒效果。
第二条 配备与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设施。主要设施应易于维修和清洁。
第三条 有效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及其孳 生条件。加工与用餐场所(所有出入口),设置纱门、纱窗、门帘或空气幕,如木门下端设金属防鼠板,排水沟、排气、排油烟出入口应有网眼孔径小于6mm的防鼠金属隔栅或网罩;距地面2m高度可设置灭蝇设施。
第四条 配置方便使用的从业人员洗手设施,附近设有相应清洗、消毒用品、干手设施和洗手消毒方法标示。宜采用脚踏式、肘动式或感应式等非手动式开关或可自动关闭的开关。
第五条 食品处理区应采用机械排风、空调等设施,保持良好通风,及时排除潮湿和污浊空气。
第六条 用于加工、贮存食品的工用具、容器或包装材料和设备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无异味、耐腐蚀、不易发霉。食品接触面原则上不得使用木质材料(工艺要求必须使用除外),必须使用木质材料的工具,应保证不会对食品产生污染。
第七条 贮存、运输食品,应具有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要求的设备、设施,配备专用车辆和密闭容器,远程运输食品须使用符合要求的专用封闭式冷藏(保温)车。每次使用前应进行有效的清洗消毒,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第八条 应当定期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消毒、保洁、保温、冷藏、冷冻等设备与设施,校验计量器具,及时清理清洗,必要时消毒,确保正常运转和使用。
第九条 用于食品加工操作的设备、设施不得用作与食品加 工无关的用途。
第十条 贮存食品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无霉斑、鼠迹,无苍蝇、蟑螂;仓库应当通风良好,实行分类存放。
第十一条 设立独立的餐饮具洗刷消毒室或专用区域,消毒间内配备消毒、洗刷保洁设备。
第十二条 定期清扫室内环境、设备卫生、不留卫生死角,保持清洁。
6.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
第一条 指定经培训合格的专(兼)职人员负责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专(兼)职人员应当掌握食品安全法律知识、食品安全基本知识以及食品感官鉴别常识。
第二条 采购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到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或批发市场采购,并应当索取、留存有供货方盖章(或签字)的购物凭证。购物凭证应当包括供货方名称、产品名称、产品数量、送货或购买日期等内容。长期定点采购的,与供应商签订包括保证食品安全内容的采购供应合同。
第三条 从生产加工单位或生产基地直接采购时,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加盖有供货方公章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复印件;留存盖有供货方公章(或签字)的每笔购物凭证 或每笔送货单。
第四条 从流通经营单位(商场、超市、批发零售市场等)批量或长期采购时,应当查验并留存加盖有公章的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等复印件;留存盖有供货方公章(或签字)的每笔购物凭证或每笔送货单。
第五条 从流通经营单位(商场、超市、批发零售市场等)少量或临时采购时,应当确认其是否有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留存盖有供货方公章(或签字)的每笔购物凭证或每笔送货单。
第六条 从农贸市场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市场管理部门或经营户出具的加盖公章(或签字)的购物凭证;从个体工商户采购的,应当查验并留存供应者盖章(或签字)的许可证、营业执照或复印件、购物凭证和每笔供应清单。
第七条 从食品流通经营单位(商场、超市、批发零售市场等)和农贸市场采购畜禽肉类的,应当查验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原件;从屠宰企业直接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供货方盖章(或签字)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原件。
第八条 采购乳制品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方盖章(或签字)的许可证、营业执照、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复印件。
第九条 批量采购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应当索取口岸进口食品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与所购食品、食品添加剂相同批次 的食品检验合格证明的复印件。
第十条 采购集中消毒企业供应的餐饮具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集中消毒企业盖章(或签字)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盖章的批次出厂检验报告(或复印件)。
第十一条 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采购入库前,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查验所购产品外包装、包装标识是否符合规定,与购物凭证是否相符,并建立采购记录。采购记录应当如实记录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应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
第十二条 按产品类别或供应商、进货时间顺序整理、妥善保管索取的相关证照、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和进货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7.食品贮存管理制度
第一条 贮存场所、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设置纱窗、防鼠网、挡鼠板等有效防鼠、防虫、防蝇、防蟑螂设施,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用品。
第二条 食品和非食品(不会导致食品污染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工具等物品除外)库房应分开设置。同一库房内贮存不同性质食品和物品的应区分存放区域,不同区域应有明显的标识。第三条 食品应当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以上,并定期检查,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变质和过期食品应及时清除。
第四条 冷藏、冷冻柜(库)应有明显区分标识,设可正确指示温度的温度计,定期除霜(不得超过1cm)、清洁和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转,符合相应的温度范围要求。
第五条 冷藏、冷冻贮存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
第六条 散装食品应盛装于容器内,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第七条 除冷库外的库房应有良好的通风、防潮设施。
8.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
第一条 食品销售经营者应当建立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加强废弃物的处置管理,确保废弃物不非法流入食品市场。
第二条 应当配备专门的容器或场所存放废弃物,并使用醒目标识加以区分。液体废弃物、具有挥发性气味的废弃物等应当存在密闭容器中,做到日产日清。
第三条 废弃物的处置应当交由具备合法资质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处置,索取其经营资质证明文件复印件,并签署合作协议。第四条 不得乱倒乱堆废弃物,不得将废弃物直接排放到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公共厕所、公共水域或交给未经相关部门许可或者备案的单位或个人处理。
第五条 应建立废弃物处置台帐,如实记录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去向、用途以及处置单位等情况,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9.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为规范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及时高效、合理有序地处理食品安全事故,把损失减少到最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领导小组
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应急处置程序(一)及时报告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有关人员应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
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报告内容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主要临床表现,科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并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采取控制措施。
(二)立即抢救
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立即将中毒者送医院抢救。(三)保护现场
发生食物中毒后,在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要保护好现场和可疑食物,病人吃剩的食物不要急于倒掉,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要急于冲洗,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大便)要保留,提供留样食物。
(四)配合调查
负责人及有关工作人员,要配合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如实反映食品安全事故情况。将病人所吃的食物,病人中毒的主要特点,可疑食物的来源、质量、存放条件、加工烹调的方法和加热的温度、时间等情况如实向调查部门反映。
三、事故责任追究
对事故延报、谎报、瞒报、漏报或处置不当的,要追究当事人责任;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要组织力量做好中毒人员的安抚工作,确保不让事态扩大,任何个人不得自行散布事故情况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10.食品添加剂使用公示制度
第一条 采购食品添加剂,应当到证照齐全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单位或市场采购,实行专店购买,并应当与供应商签订包括保证食品添加剂安全内容的采购供应合同。对采购的食品添加剂应当索取并留存许可证、营业执照、检验合格报告(或复印件)以及购物凭证。购物凭证应当包括供应者名称、供应日期和产品名称、数量、金额等内容。采购进口食品添加剂的,应当索取口岸进口食品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与所购食品添加剂相同批次的食品检验合格证明的复印件。
第二条 建立食品添加剂专用采购台账。食品添加剂入库应当如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单位、生产批号、保质期、供应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
第三条 建立食品添加剂专用使用台账。食品添加剂出库使用应当如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名称、数量、用途、称量方式、时间等,使用人应当签字确认。食品添加剂的购进、使用、库存,应当账实相符。
第四条 设立专区(或专柜)贮存食品添加剂,并注明“食品添加剂专区(或专柜)字样”。
第五条 配备专用天平或勺杯等称量器具,严格按照包装标识标明的用途用量或国家规定的用途用量称量后使用,杜绝滥用和超量使用。
第六条 由专(兼)职人员负责食品添加剂采购。采购人员应当掌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法律和相关食品添加剂安全相关知识以及食品感官鉴别常识。餐饮服务单位主要负责人与负责食品添加剂采购和餐饮加工配料的人员分别签订责任书。
第七条 食品安全管理员、厨师长定期检查食品添加剂采购、索证索票、台账记录、贮存及使用等情况。
第八条 食品添加剂专用采购台账、使用台账以及索取的相关证照、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等要妥善保管,不得涂改、伪造,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的组织和行为,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其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以其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民事责任。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项权利,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小额贷款公司应执行国家的金融方针和政策,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原则开展经营活动,其合法的经营活动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第四条 省政府成立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动全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资格审查委员会,负责对市、县(市、涉农区)试点申报方案进行审核,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资格审查并出具意见。
省政府金融办(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宣传、指导、解释工作;负责组织资格审查委员会、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审查、审议;负责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审核、变更、终止工作;对小额贷款公司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审查小额贷款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统计小额贷款公司数据、报表。
第二章 公司的设立
第五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形式,其名称应当符合国家关于企业名称管理的有关规定,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其中行政区划是指县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或地名。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条件:
(一)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章程。
(二)小额贷款公司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2000万元;组织形式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0万元。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上限不得超过2亿元。
(三)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和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及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
(四)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业务操作规则和风险控制制度。
(五)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其他必要设施。
(六)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六条 申请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及高级管理人员,其任职资格除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外,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拟任人应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犯罪和不良信用记录。
(二)拟任人或其配偶无数额较大的到期未偿还的负债,或正在从事的高风险投资不能明显超过其家庭财产承受能力。
(三)拟任董事长、副董事长的,应具有大专(含大专)以上学历,从事金融工作3年以上,或从事相关经济工作5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2年以上);能够运用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判断公司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状况;了解拟任职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章程以及董事会职责。
(四)拟任高级管理人员的,应具有大专(含大专)以上学历,从事金融工作3年以上,或从事相关经济工作5年以上(其中从事金融工作2年以上);拟任人应当了解拟任职务的职责,熟悉拟任职机构的管理框架、盈利模式,熟知拟任职机构的内控制度,具备与拟任职务相适应的风险管理能力。
第七条 申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首先向县(市、涉农区)政府提交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包括:
(一)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申请书。内容包括:当地经济、金融发展情况及小额贷款的需求分析,主发起人的经营发展情况,拟任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简历。
(二)出资人承诺书。出资人应承诺自觉遵守国家、省有关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规定,遵守公司章程,参与管理并承担风险,不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保证入股资金来源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三)出资人协议书。股东之间关于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协议。
(四)小额贷款公司基本情况。包括机构名称、住所、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方面的情况。小额贷款公司股东名册,内容包括法人股东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注册地址、出资额、股份比例等,自然人股东的姓名、住所、身份证号码、出资额、股份比例等。企业法人股东附经工商年检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自然人股东的简历和身份证复印件。
(五)除自然人以外的出资人,须提供经审计的上两财务会计报告。
(六)小额贷款公司的章程草案,包括合规经营和风险防范的相关内容。
(七)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
(八)律师中介机构出具小额贷款公司出资人关联情况的法律意见书。
(九)拟任职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申请书。
(十)住所使用证明,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十一)其他相关材料。
第八条 县(市、涉农区)政府对小额贷款公司申请材料应认真初审,拟定申报方案:
(一)县(市、涉农区)政府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申请书。
(二)县(市、涉农区)政府对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承担防范与处置责任的承诺书。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申请材料。
第九条 小额贷款公司申报方案由所在县(市、涉农区)政府报请市政府审核,出具审核意见后,报省政府金融办。
省政府金融办组织资格审查委员会对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申请进行资格审查,经审查同意后,提交领导小组票决审议。审议通过后,由省政府金融办将票决意见报省政府,根据省政府意见,由省政府金融办出具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筹建的相关文件。
第十条 小额贷款公司设立须经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
第十一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筹建。省政府金融办应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60日内做出批复意见。
第十二条 筹建期为省政府金融办批复意见签发之日起6个月。未按期完成筹建的,应在筹建期限届满前30日内,向省政府金融办提交延期申请,省政府金融办应自接到延期申请之日起20日内做出答复。筹建延期最长为90日。
筹建人应在筹建期届满前将开业申请提交至省政府金融办;逾期未提交的,筹建批复失效,由省政府金融办收回。
第十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开业。省政府金融办自收到筹备组开业申请之日起60日内,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筹建情况进行审查,并做出批复意见。
第十四条 筹备组应自省政府金融办批准开业之日起60日内,凭批复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逾期未办理登记的,应报省政府金融办确认原文件的效力。
第十五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90日内完成开业。未能按期开业的,可在开业期限届满前30日内,向省政府金融办提交延期申请,省政府金融办自接到延期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答复。未在规定期限内开业的,由省政府金融办收回批复文件,通知工商部门依法注销或吊销营业执照,并予以公告。开业延长期限不得超过90日。
小额贷款公司应向注册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申领贷款卡。
小额贷款公司登记事项发生改变的,应依法到工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其中变更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公司住所、经营期限的,由县(市、涉农区)政府审核并经市政府同意后,报省政府金融办批准。
小额贷款公司开业后5日内,应向当地公安机关、中国银监会派出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相关资料,并报告省政府金融办。
第三章 股东资格和股权设置
第十六条 企业法人、自然人、其他经济组织可以向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入股,入股资金必须是自有资金。主发起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20%,其他出资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10%,不得低于注册资本总额的5‰,且只能出资一家小额贷款公司。
第十七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发起人必须是企业法人。主发起人应当是管理规范、信用优良、实力雄厚、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按合并会计报表口径计算,净资产3000万元以上;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近2年连续赢利,且2年累计净利润总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
第十八条 自然人为出资人的,应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且无任何犯罪和不良信用记录。
第十九条 其他社会组织为出资人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我省相关规定。
第二十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全部为实收货币资本,由出资人一次足额缴纳;自设立之日起连续2年无重大违规违法经营记录的,可以增资扩股;增资扩股方案由县(市、涉农区)政府审核并经市政府同意后,报省政府金融办批准。
第二十一条 股东持有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份,自取得之日起2年内不得转让;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的股份,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股东转让股份或外部投资者购入小额贷款公司股份,由县(市、涉农区)政府审核并经市政府同意后,报省政府金融办批准。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二十二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范围是办理各项小额贷款。
第二十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不得向内部或外部集资、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第二十四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在坚持为“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下,自主选择贷款对象。鼓励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农户和中小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着力扩大客户数量和服务覆盖面。
第二十五条 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公司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20%。贷款发放和回收主要通过转账或银行卡等结算渠道,减少现金交易。
第二十六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要求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制定稳健有效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第二十七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健全贷款管理制度,明确贷款流程和操作规范。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股东及其关联方发放贷款。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跨区域经营业务。
第二十八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严格按照《会计法》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其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
第二十九条 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的上限放开,但不得超过司法部门规定的上限,下限为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
第三十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参照金融企业有关制度规定,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拨备制度,准确划分资产质量,充分计提呆账准备金,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00%以上。
第三十一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定期向省、市金融办、股东及有关部门披露公司的经营情况、重大事项及经审计后的财务报告书。省、市金融办有随时掌握公司经营管理及财务信息的权利。
第五章 监管变更终止和风险防范
第三十二条 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督促各级政府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动态监测系统,及时识别、预警和防范风险,指导市、县(市、涉农区)政府处置和防范风险。
市、县(市、涉农区)政府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管理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各市要指定一个部门(金融办或相关部门)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监督和检查工作,防范本地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各有关部门依据本部门职能和相关法律规定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管理,确保合规经营。
第三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测,并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信贷征信系统。小额贷款公司应定期向信贷征信系统提供借款人、贷款金额、贷款担保和贷款偿还等业务信息。
第三十四条 银监部门负责指导、协助省、市金融办对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进行现场和非现场检查。
第三十五条 工商管理部门根据工商管理相关法律规定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管理,确保合规经营。
第三十六条 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应接受社会监督,不得吸收公众存款,一经发现,省政府金融办取消其经营资格,工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第三十七条 小额贷款公司法人资格的终止包括解散和破产两种情况。小额贷款公司可因下列原因解散:
(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
(二)股东大会决议解散。
(三)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四)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
(五)人民法院依法宣布公司解散。
小额贷款公司解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进行清算。清算结束后,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小额贷款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的,依照有关企业破产的法律实施破产清算。
第三十八条 省政府金融办会同工商、银监、人民银行等部门,每年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分类评价,对依法合规经营、无不良信用记录且经营效益好的小额贷款公司,向银监部门推荐改制为村镇银行。
第三十九条 各有关部门依据职能,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做出处罚的,应书面告知省政府金融办。
对于违反本办法及有关规定的小额贷款公司,省政府金融办将视情节给予提示、警告、责令停办业务、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等处罚,督促其整改;情节特别严重的,省政府金融办取消其经营资格,并通知工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十条 对存在风险隐患和违规经营的小额贷款公司,经督促整改后拒不改正的,可以委托、指定的外部审计机构进行独立审计,审计结果作为取消经营资格的依据。
第四十一条 省政府金融办会同省工商局、辽宁银监局、大连银监局、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负责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业务创新、合规经营、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第六章 附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港口管理,促进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港口管理活动。
第三条
港口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体现港口的发展和规划要求,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港口资源。
第四条
政府引导、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和个人依法投资建设、经营港口,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办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第五条
省交通主管部门主管全省的港口工作,其所属的港航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对全省港口的管理工作。
港口所在地的市、县(含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具体实施对本地区港口的行政管理。
第六条
全省港口布局规划,由省交通主管部门根据全国港口布局规划组织编制,经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求____交通主管部门意见后公布实施。
第七条
主要港口总体规划,由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省交通主管部门审查提出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依法由____交通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重要港口总体规划,由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省交通主管部门审查提出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由省人民政府征求____交通主管部门意见后批准,并公布实施。
前两款规定以外的港口总体规划,由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
理部门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八条
编制港口布局规划和港口总体规划,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事机关的意见,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条
在港口总体规划区内建设港口设施,使用港口深水岸线,应当向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提出意见后,经省交通主管部门报____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条
在港口总体规划区内建设港口设施,使用港口非深水岸线的,由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报省交通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申请使用港口非深水岸线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使用港口非深水岸线申请书;
(二)港口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选址意见书;
(四)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
取得港口非深水岸线使用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自取得港口非深水岸线使用许可之日起___年内投资建设或者使用。逾期未投资建设或者使用的,由批准的部门注销港口非深水岸线使用许可。
第十三条
取得港口非深水岸线使用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港口岸线;确需变更的,依法重新办理许可手续。
第十四条
____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港口设施建设项目,在上报前,省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应当征求省交通主管部门的意见。
地方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港口设施建设项目,由地方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行业主管部门核准。
第十五条
加强对规划港区内土地使用的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建设永久性非港口设施。
第十六条
申请建设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场所、实施卫生除害处理的专用场所,必须向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设申请书;
(二)作业场所或者专用场所的建设位置、规模、功能等说明材料;
(三)符合安全、消防、检验检疫和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部门要求的证明材料。
第十七条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本区域内港口公用基础设施进行界定,经本级人民政府确认后向社会公布。
港口公用基础设施由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建设、维护和管理,也可以由国内外经济组织和个人依法投资建设、经营和维护。
第十八条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的港口行政规费,缴费人应当按时足额缴纳。港口行政规费全额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九条
遇有旅客滞留、货物积压阻塞港口的情况,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统一调配港口内运输工具、码头、库场、装卸设备和人员,进行疏港;阻塞港口情况严重,调配港口内资源无法解决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报告港口所在地人民政府,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政府调配社会资源,进行疏港。
第二十条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发布国内外港口信息,及时为港口经营人、船东、货主等提供登录、查询、信息交换等信息咨询服务。
第二十一条
省交通主管部门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设立举报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箱,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举报的事项。举报经调查核实后,依法予以处理。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限期改正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违法建设的设施;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在规划港区内建设永久性非港口设施的;
(二)未经依法批准,使用港口岸线的。
第二十三条
渔业港口的管理按照____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为解决我国食品安全多头监管、分段监管的现状,国家于2013年大部制改革中组建正部级直属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整合原质监局生产环节、工商局流通环节、食药局(卫生部下属副部级国家局)餐饮环节的监管职能,并加挂食安办牌子。
各省级政府深入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将工商、质监系统由原来的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改为属地管理,并在2013年年底前将各市工商局、质监局划归各地级市政府,各县区局划归县区政府。管理体制调整后,随即启动职能划转工作,由各省市级政府率先启动,将工商、质监、食品相关处室(科室)、卫生局下属食安办职能及人员划入食药局。各市工作于2014年上半年均大致进展到位。由此中央、省、市三级食药监管体制基本形成。
县区层面,辽宁省政府于2014年上旬出台了关于县区级食药监管部门进一步整合的方案,要求县区级工商局、质监局、食药局整合为市场监督管理局,加挂食安办牌子,要求于4月底前完成。因受到进一步消化管理体制调整障碍及一系列其他工作影响,实际推进过程较为缓慢。但最终于2014年底前基本完成了机构组建,三定方案下发,正式宣告辽宁省食品监管体制改革顺利完成。
二、辽宁省县区级机构整合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辽宁省各级食品安全规制机构改革中,县区级机构改革力度最大。辽宁省在充分吸收深圳、西安等地市场监管机构整合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了县区级的食品安全市场监督管理局(个别省份单独成立了政府直属的食药局、个别省份成立了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属食药分局)。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不少县区改革工作存在滞后的情况。比如,部分县区在2014年底仅仅完成单位挂牌和下发三定方案等工作;有的县区由副县长兼任市场监管局局长,原三局局长任副局长;有的县区虽然任命了领导,但三局依然分散办公、独立作业,这些问题直到2015年下半年才基本得以解决。但就抚顺清原局来讲,截至2014年底,就已经完成了机关及事业单位三定方案下发、领导任命等工作,并组建了20个内设科室,实现了科室间人员较大幅度流动,保障了2015年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在兄弟县区中属于改革步伐较快的。
三、辽宁省县区级食品安全规制的困境
1、监管人员结构不合理
就县区级整合现状来看,各县区局监管人员数量约在80-130之间,其中原质监局人员占10%左右,食药局人员占10%左右,其余均为原工商局人员。而原质监局、食药局中具备食品监管工作经验的人员数量只有其总数一半,因此为数不多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质监)、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食药)工作人员基本担任县区级机关对应科室职务。而街道、乡镇市场监管管理分局基本由原工商分局(所)翻牌成立,其工作人员对生产环节、餐饮环节专业知识极度缺乏,在监管和执法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更有甚者,部分县区原不存在质监局、药监局等部门、辖区业务由市局直接管理,本次改革中直接由原工商局翻牌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其工作人员面对陌生业务可谓一筹莫展。
同时,在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基层政府老龄化问题尤为凸显。特别是目前公务员逢进必考的体制,使得近十年来进入基层政府的年轻公务员数量占整体比例较低。以XX局为例,45周岁以下公务员占比不到两成,35周岁以下仅接近一成。监管队伍中60后占绝大多数比例,这部分人员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老化,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新修法条等掌握程度较低,学历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年轻的食品、生物、化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检验能力低下
(1)检验机构不完善。辽宁省县区级食品检验机构大多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实际开展工作中往往带有创收的工作性质,因此其检验结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就难以保证。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很多县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民企数量较少,导致县区级检验机构业务量无法保证,从而形成资金缺乏、设备陈旧、人员老化的恶性循环。据了解,大多县级检验机构都存在检验水平低、人员严重老化、业务量小的问题,个别严重的还存在检验资质到期后达不到新资质验收标准、拖欠职工工资等情况。
(2)快速检验能力缺乏。执法人员检查手段较为单一,在检查过程中因缺乏常用快速检验设备往往只能眼看手摸,对于一些肉眼无法识别的食品加工原料、辅料只能带回本级检验机构或者上级部门所属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实际操作费时费力,缺乏普遍适用性。
3、执法工作面临问题复杂多样
(1)监管对象多且复杂。县区级市场监督管理局整合原三局全部职能,食品安全虽是重要领域,但却不是唯一领域,其他诸如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化妆品、医疗器械、商标广告、企业登记等等领域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在食品安全领域又分为生产单位(酒厂、面包厂等)、流通经营单位(商城、小卖部等)、餐饮服务单位(饭店、食堂等)及小作坊(蛋糕店、烤鸭店等现做现卖单位),监管对象往往数以千计。因此无论从县区局全局、街道乡镇分局还是食品监管科室来看都存在着工作量较大的问题,即使能掌握监管对象底数,也难以时刻洞察违法行为。特别是小作坊方面,其业主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经营形式上存在散乱差、流动性强的特点,是监管的难点。
(2)上级部门不统一。县区级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为市级工商、质监、食药三局,市级三主管部门之间互不隶属。在布置业务工作,组织开展培训或者考核时各行一套,使得下级疲于应对。食品监管工作方面,虽然市级层面已经统一划归市食药局,县区局也存在相应科室,但在街道、乡镇分局层面因人员数量问题往往需要一人身兼数职,比如某执法人员既要负责食品安全、又涉及特种设备安全和药品安全,可能在同一时期要接受食药局的培训任务、质监局的检查任务,工商局的考核任务等。上级主管部门不统一使得县区级食品安全监管存在困境。
四、辽宁省县区级食品安全规制的对策
针对县区级食品安全规制困境,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调整队伍结构
调整食品安全规制机构人员结构,并加大在职培训力度。针对机构改革过程中县区级食品安全规制人员结构调整过程中所存在的具备食品监管工作经验人员数量少的问题,通过调整人员岗位的方式困难重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大在职培训力度,重视对全体监测员工的食品安全监测技能教育。可以采取现场培训、网络培训、经验讲堂等相结合的方式。现场培训不仅可以请食品安全方面相关专家进行培训,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好县区局内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讲解。而网络培训则需要省市级食药监机构定期进行。同时,为避免网络培训虚设,可采用培训之后进行考试的形式来巩固和强化对网络培训知识的理解。建立经验讲堂,将体验式学习与市场抽检相结合,定期邀请食品安全专家或者有经验的老员工带领经验较少的员工现场检测并传授经验,鼓励检测员工在日常抽检工作中总结提出新式检测方法,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此提高检测人员对食品安全关注程度和工作积极性。
同时,吸纳年轻力量加入到食品安全规制队伍中来,设计对外具有竞争性的机制,吸引和留住具有专业知识的食品、生物、化学方面的优秀人才。在编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录用公务员和事业编,充实监管队伍和检验队伍,打造专业化队伍。
2、提高检验能力
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检验设备,为执法人员配备常用的快速检验设备。坚持食品安全监测设备定期更新,根据国家规定的指标严格核定。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发电子档案数据库,做到辖区监管对象及时更新,联网管理,信息共享。
3、细化执法工作
首先,培养执法人员主人翁意识。“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对执法人员进行检测技能培训时还要加大力度对其主人翁意识进行培训,培养执法人员主动意识。与此同时完善评估机制,可以通过增加奖金或者晋升来验证评估的效果,防止规制俘获的出现。
其次,将监管对象具体化。对生产单位(酒厂、面包厂等)、流通经营单位(商城、小卖部等)、餐饮服务单位(饭店、食堂等)及小作坊(蛋糕店、烤鸭店等现做现卖单位)加强普法宣传。积极开展各类监管对象培训工作,提高安全主体责任人主观意识。还要拓宽群众投诉举报渠道(特别是网络举报和新媒体举报),提高案源发掘能力。
最后,根据县区级食品安全规制机构设置的现实情况,建立与县区级机构所完全对应的省市级机构的做法有些不切实际,那么,积极开展省市级的监督抽检,特别是市级以上抽检就非常重要。通过自上而下的监管与推动,督促县区级食品安全规制部门的工作。
摘要:基于食品安全规制体制改革,对辽宁省县区级食品安全规制机构整合存在的问题、规制过程中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所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认为应适度调整辽宁省县区级食品安全执法队伍的年龄结构并加强培训,提高检验检测能力,细化执法工作。
关键词:食品安全,规制,县区级,检验检测能力,机构整合
参考文献
[1]徐飞.日本食品安全规制治理评析——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J].现代日本经济,2016(03):26-37.
[2]龚强,张一林,余建宇.激励、信息与食品安全规制[J].经济研究,2013(03):135-147.
[3]龚强,雷丽衡,袁燕.政策性负担、规制俘获与食品安全[J].经济研究,2015(08):4-15.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证;标准;风险应急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1-0081-02
在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形势下,2009年,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成立。该局作为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内设机构,全面负责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农产品检验检测管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地方标准制定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继省农委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之后,全省地级市、农业县区均陆续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机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大队,并以四类机构为基础,全面完善和加强五大体系工作。
1 监管体系
自2009年组建辽宁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以来,全省14个地级市均已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监管处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并陆续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截至目前,省内各地级市及农业县区均已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沈阳、大连、鞍山、丹东、锦州和辽阳6个市以及30个县组建了农业综合执法队伍,1 072个农业乡镇全部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挂牌工作。全省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牵头协调种子、土肥、植保、农机等部门共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2 检测体系
近年来,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渐健全,14个地级市和少数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陆续通过计量认证和农产品检测机构考核。凡通过“双认证”的检测机构均可合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截至目前,受省农委委托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省部级检测机构有3家,分别为辽宁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农产品安全与环境检测中心,这3个单位全部通过计量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全省14个地级市均已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并已全部通过计量认证,其中,大连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为部级检测中心,沈阳市农业监测总站、鞍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盘锦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朝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已经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全省57个县区均已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其中,瓦房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彰武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海城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法库县农业监测站和朝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5家检测中心已经通过计量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考核。
3 认证体系
1997年,辽宁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由辽宁省农垦局划归到辽宁省农业厅,负责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工作;2003年,在辽宁省绿色食品中心基础上加挂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牌子,全面负责“三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管理工作;2009年,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成立,与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合署办公,全面负责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管理以及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原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和管理工作。截至2013年底,全省农业部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累计达到32个,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达到
2 422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304.2万hm2,占全省耕地果园总面积的64%;绿色食品695个,生产企业303家;有机食品58个,生产企业22家。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的稳步提高,为保障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标准体系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保障。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全面负责辽宁省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和推广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农业地方标准总数达305项,覆盖粮食、蔬菜、水果、农机等农业领域。特别是针对新的食品安全职能分工,为改变农产品收储运环节相关技术标准空白的现状,与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储藏运输类标准2项,下达标准计划4项。新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10个。通过项目建设,对各地执法监管、检验检测、“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农业标准化生产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全省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累计达到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累计达到20个。
5 风险应急体系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逐步完善,除各级农业部门均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外,辽宁省农委还建立了隐患排查、省际协作机制,设立了24 h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辽宁省农委不断加大风险监测、监督抽查等工作力度,定期召开风险评估及形势会商会,通过舆情监测、强化监测及评估结果全面、动态的掌握风险隐患,并迅速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推动全省风险评估及应急机制逐步走向规范化。2011年,省农委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监管部门作出决策提供依据来源,为顺利实现应急响应提供保障。辽宁省农委定期在报纸、电视台和网站上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信息,并于2012年开通了网站和官方微博,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从正面回应广大农民、市民所关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2012年3月1日又正式开通了12316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农资打假投诉举报电话,制定了投诉举报流程和举报奖励办法,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有奖举报。
【辽宁食品安全管理】推荐阅读:
辽宁工商行政管理局09-30
辽宁人力资源管理考试10-04
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管理办法06-04
辽宁省节能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材料管理办法07-14
辽宁公司发言材料05-30
辽宁导游词07-08
辽宁民办教育09-26
辽宁大学真题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