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2024-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通用8篇)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1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节

上课,都说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发现人教版的第一单元几乎都是与生活常识密切联系,难道是教材编写人员要用这贴近实际的短短的一单元让学生度过开学的缓冲期吗?可是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单元并不好上。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都是图画的课本很感兴趣,但预习时却抓不住重点,找不到明显的知识点进而匆匆过去。

2.新入学,学生心态上放松,家长也未能抓紧,认为这样的单元简单,可殊不知《长度单位》统一标准的思想影响深远,如果本单元大意了,小到影响高年级的千米等单位,大到以后接触的微观世界单位或是宇宙光年的长度单位等,而长度单位只是测量物体的一个物理量而已,生活总无论任何事情都需要统一的标准才能井井有序、规范制度。

3.对于教师来说,本单元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这需要教师示范、学生引领等课堂活动,对于经验不很丰富的我来说,课堂管理是个挑战,要从声音、动作、提问方式、奖励机制等多种课堂技巧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控制课堂,在稳住课堂的同时又要有效的生成,突出重点。

正因为这些,所以第一课要慎重。

本节课我采取重经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古代人庹、拃、脚长、步长等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工具,独立测量课桌的长度,通过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体现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接着很自然过渡到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呢?学生很整齐的回答直尺,这点让我非常意外。孩子们脑海中有直尺的印象,选择工具去解决问题,我非常开心,于是又问了一个有难度的问题:

我现在挑选了班级同学的几把直尺,这些直尺有的红色、有的透明、有20厘米、有15厘米、还有折叠的直尺,样子、长度都不一样,用它们来测量

数学书短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同吗?(出于这样的问题是由于一次听课测量的结果不同,孩子说是因为直尺不一样)

许多孩子被问住了,回答:不同。

于是,我放慢了节奏,让孩子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1.先猜一猜:不同直尺测量数学书的短边长度,测量结果相同吗?

2.实践活动:(1)独立完成进行测量,大约有多少厘米

(2)同桌讨论,看一看对方如何测量的3.成果展示:学生回答测量结果

4.得出结论

通过这次的简单尝试,我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已初具小组讨论的模样,能相互交流和帮助,状态非常好,而且几乎每位学生都愿意量一量,说一说。我想多让孩子自己去探讨,开始会慢些但对数学思维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深入人心。最后通过活动和呈现的结果上看,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所以确定了不同的直尺量物体长度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有了这样的共识,再规范1厘米就有了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统一标准的根本目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需要测量有工具就可以。我认为这也是大自然统一、守恒的规律吧。

本节课的疑惑是:要不要在没有课堂上建立厘米、米的表象是就估计黑板有多长?是否有实在的价值。但对我来说有一点,知道很多孩子对生活常识没概念,出现黑板长40米,以后在教学中更应该对部分孩子加强经验的关注和提问。

本学期也有感悟:对于新的教材,一定要每节课教授什么样的知识点、重点把握清楚,多看习题,做中学,学中做,展现课堂练习的多样性。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从学生喜欢的课本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

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曲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不轻松。而且,每次总

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不认真听操作要求,这也是个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3

今年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次教二年级,心里还是很忐忑的,尤其是上的第一节数学课,应更为甚重。都说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发现人教版的第一单元几乎都是与生活常识密切联系,难道是教材编写人员要用这贴近实际的短短的一单元让学生度过开学的缓冲期吗?可是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单元并不好上。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都是图画的课本很感兴趣,但预习时却抓不住重点,找不到明显的知识点进而匆匆过去。

2.新入学,学生心态上放松,家长也未能抓紧,认为这样的单元简单,可殊不知《长度单位》统一标准的思想影响深远,如果本单元大意了,小到影响高年级的千米等单位,大到以后接触的微观世界单位或是宇宙光年的长度单位等,而长度单位只是测量物体的一个物理量而已,生活

总无论任何事情都需要统一的标准才能井井有序、规范制度。

3.对于教师来说,本单元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这需要教师示范、学生引领等课堂活动,对于经验不很丰富的我来说,课堂管理是个挑战,要从声音、动作、提问方式、奖励机制等多种课堂技巧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控制课堂,在稳住课堂的同时又要有效的生成,突出重点。

正因为这些,所以第一课要慎重。

本节课我采取重经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古代人庹、拃、脚长、步长等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工具,独立测量课桌的长度,通过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体现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接着很自然过渡到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呢?学生很整齐的回答直尺,这点让我非常意外。孩子们脑海中有直尺的印象,选择工具去解决问题,我非常开心,于是又问了一个有难度的问题:

我现在挑选了班级同学的几把直尺,这些直尺有的红色、有的透明、有20厘米、有15厘米、还有折叠的直尺,样子、长度都不一样,用它们来测量数学书短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同吗?(出于这样的问题是由于一次听课测量的结果不同,孩子说是因为直尺不一样)

许多孩子被问住了,回答:不同。

于是,我放慢了节奏,让孩子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1.先猜一猜:不同直尺测量数学书的短边长度,测量结果相同吗?

2.实践活动:(1)独立完成进行测量,大约有多少厘米

(2)同桌讨论,看一看对方如何测量的3.成果展示:学生回答测量结果

4.得出结论

通过这次的简单尝试,我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已初具小组讨论的模样,能相互交流和帮助,状态非常好,而且几乎每位学生都愿意量一量,说一说。我想多让孩子自己去探讨,开始会慢些但对数学思维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深入人心。最后通过活动和呈现的结果上看,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所以确定了不同的直尺量物体长度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有了这样的共识,再规范1厘米就有了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统一标准的根本目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需要测量有工具就可以。我认为这也是大自然统一、守恒的规律吧。

本节课的疑惑是:要不要在没有课堂上建立厘米、米的表象是就估计黑板有多长?是否有实在的价值。但对我来说有一点,知道很多孩子对生活常识没概念,出现黑板长40米,以后在教学中更应该对部分孩子加强经验的关注和提问。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2

一、挖掘内涵,从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长度单位这一教学内容的在教材不断修订过程中,它的内涵也在不断的随之改变。原来的教材上更关注的是关于厘米和米的学习认知,要求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测量,认识一些常用的基本单位,追求数字上的精确化在长度单位上的体现,而涉及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策略上则表现了弱化的选择性。而多次改版后的教材,则注重生活中的长度单位的多样化,向学生们展示了,即使是一块橡皮、一本书的宽都可以使用,其反映出的应用之广令人咋舌,但弊端是交流中会有不便,需要统一处理。针对于此,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用不同方式来进行测量,得到有所差异的数据,接着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造成认知冲突,进而创造出统一的长度单位,建立起表象;然后据课本知识,让学生用尺测量,得到相对精确性的物体长度;最后,又用这精准的长度来估测其他事物的长度,达到“模糊———清晰———模糊”的循环,将数学世界和现实生活衔接起来,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起生活化数学意识。

二、多维建构,让认知与体验相得益彰

1. 抓住基点,在体验中建立概念的表象

长度单位的重心在哪里?答案一定是建立长度单位的现实表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紧紧抓住这一核心目标,让学生感受各个单位的现实长度,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1米、1毫米、1分米、1千米的表象。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单位长度的概念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去实现。例如在《认识厘米》的教学中,“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认知起点。下面是我在教学时的设计过程:

(1)引出长度单位“厘米”。看课件上的1厘米;了解1厘米有多长。

(2)感悟长度单位1厘米,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1)(出示小木条)小木片有多长,我们用什么单位来量它的长度?(2)以后测量物体长度时,都带很多1厘米,边摆边数,你觉得怎样?

(3)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1)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2)借助小棒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借食指的宽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4)现在你能用手直接比画出1厘米吗?你是怎么比画的?

(4)逐渐加深对厘米的认识。(1)先认识2厘米。(2)再认识几厘米。

小结: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5)用厘米为单位来测量物体,培养估测意识。(1)取出一根小棒,估算它的长度,并说一下你是怎么估的。(2)用直尺测量,看一看具体数值是多少。(3)用课件来展示另外一种测量的方法。(把小棒对准尺子的2~7)

(6)量实物。(1)选择你感兴趣的物体,测量一下它的长度。(2)学生自行活动,教师适时指导。

(7)回顾与总结。(1)1厘米到底有多长?请用你的手比画一下。(2)说一说,用尺子测量物体时哪些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2. 置身现实,在活动中积累数学经验。

长度单位的建立,离不开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既有上课时的一些感知、操作等活动,也包含学生生活中的活动经验。例如《认识千米》这一课,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画一画、量一量、找一找、比划等就是很好的活动经验,相对而言,千米的难度更大一些,因为厘米、毫米、分米都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触到的,实物直观较多,而拓展性的千米,则离学生直观的体悟和感受较远,它无法具体地展现在课堂中,学生的相关经验几乎没有。因此,积累、利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就成了这节课的关键之处。教学中,不妨采用以下环节:

(1)课前积累:走一走100米的距离、记一下从学校到家里的时间;沿操场走一圈,记一下时间,走四圈,记一下时间。

(2)课中边应用边积累:(1)应用经验:从学校门口到万达广场;从学校门口到塘岸街。(2)积累经验:a、推想所得的结果:从希信中心小学到晋江图书馆,从希信中心小学到大剧院。B、教师介绍的经验:晋江到泉州的长度,小轿车的时间;珠穆朗玛峰,高度约9千米;万里长城:6700米;晋江到厦门的动车速度及需要的时间;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路程:人、自行车、公共汽车、火车、飞机。

三、估测结合,在反差中走向认知深刻

作为长度单位领域的重要内容,我认为,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层次:

(1)先让学生用1个长度来估测物体的长度,然后用测量工具来实测,找到估测与实测的区别所在,修正之前的估测数值,有数学修正的意识,培养自己的数感。

(2)创设实际场景,让学生用已知物体的长度来估测未知物体。例如,在回答课本上“大约()支铅笔长1米”的问题时,先用尺子测量铅笔的实长,再以铅笔的长度推算1米有多少。

(3)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熟练运用长度单位。比如,面对“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的问题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判断旗杆高度,排除13厘米的选项。

在这样的估测活动中,有的学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并且也有很多学生发现估算与实际数值的差异,促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生活化里存在的问题,并可以据实践情况进行调整,由此建立起数学概念。学生只有在经历多次这样的对比、调整,其估计的意识、信心和能力才会不断增强。

关于长度单位教学的思与行 篇3

【关键词】长度单位已有经验实践操作媒体辅助

一、 问题——作业引发思考

(一) 一次让人迷茫的作业

我们学校教研组一老师在学生学完长度单位厘米、米、毫米后,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块橡皮厚25(),粉笔盒高15(),手掌宽60()

王老师发现学生的作业情况不太理想,为了解本班45名学生作业的具体情况,王老师对答题情况作了如下统计:一块橡皮厚25(),有16名学生填了厘米,其中有5名学生是因为做题粗心造成错误,正确率只有64%。粉笔盒高15(),有13名学生填了毫米,正确率只有71。1%。手掌宽60(),有2名学生填了厘米,正确率95.6%。45名学生,三题全部答对的只有13名学生,王老师感到非常困惑:教案都是精心设计的,当堂练习时,学生做的也是可以的,为什么一综合起来,学生答题情况就“惨不忍睹”了呢?这只是我们一个班的情况,还是学生的普遍情况?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我们在教学中出了问题?

(二) 学生对长度知识学习的情况现状分析

为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知识学习的掌握情况,我们决定对三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一次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检测:

(1) 设计测试题目:

① 单位换算

300厘米=()米,4米=()厘米,30毫米=()厘米

②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茶杯高10(),牙刷长16(),小蚂蚁身长6(),一步长5(),学生尺厚()毫米。(配上图片)

③ 判断对错

字典厚40毫米()毛巾长8厘米()黑板长20米()

(2 )分析测试情况

第①题正确率97。2%,8个孩子把厘米和米的进率想成了10。第②题正确率83%,错的比较多的题主要集中在牙刷的长度,蚂蚁的身长,一步的长度。第③题正确率72%,对第1题第3题判断不清。

通过测试发现:

第一,大部分学生对有关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掌握的较好,只有极个别孩子把厘米和米的进率想成了10。

第二,根据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确实都有点难度,做得不太好。

可见,在长度教学中我们在落实基础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估计、判断、验证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认识,形成良好的长度观念。

(三) 教材中对长度知识教学的编排情况

本套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积累,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将长度教学分为若干阶段。二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长度单位,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上,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理解长度单位,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地认识,为以后学习面积、体积、容积单位作准备。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一致认为长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1) 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有关长度的正确表象。

(3) 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4) 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那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们是否真正把握住这几点要求,是否真正地把目标落实下去呢?我们年级组打算从案例入手,来找寻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下面以 《毫米的认识》教学为例进行剖析,探讨长度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思考长度单位教学的共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实效

(一) 第一次磨课

几个片断

【片断1】复习铺垫,以旧引新

1. 复习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2. 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的长度。

3. 回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米=100厘米)

【片断2】测量长度,引入毫米

1. 测量。

(1) 请学生测量绳子,正好2米,感受测量长度时正好是整的,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2) 请学生测量铅笔的长度,铅笔的长度是17厘米多,18厘米不到,感受测量长度时有时不会恰好是整的。

(3) 测量数学书的厚度,书本厚度1厘米不到。

2.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书本厚度1厘米不到,铅笔的长度是17厘米多,18厘米不到。如果说我们要精确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长,这就需要认识一个新的朋友,你知道是什么吗?

3. 提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毫米的认识》,师:毫米也可以用字母(mm)表示。

【片断3】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 初步认识1毫米。

(1) 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2) 观察直尺,在尺子上找1毫米,认识1毫米就是“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

2. 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1) 在白纸上画1毫米,体验1毫米实际长度。

(2) 在生活中找1毫米。

(3) 找一找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长度的一些物体。

(4) 闭上眼睛记一记。

3. 认识1厘米=10毫米。

(1) 借助媒体,在大屏幕上放大1厘米,媒体演示几小格,思考:这是几毫米?你是怎么想的?

(2) 继续数其他的1厘米,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剖析课堂

1. 值得肯定的地方。课后大家展开了激烈地讨论,一致认为,本案例从理念上来看,是先进的,值的肯定的。

首先,“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平,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

其次,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学的方式。本案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最后,多媒体辅助长度单位的教学。由于1“毫米”比较短,所以在汇报交流的时候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

2. 存在的问题。看似很完美的课,是真的“完美”吗?重新审视本课,我们发现,在课堂实践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1) 多媒体辅助教学未能有效运用。本案例中教师直接让学生在媒体中观察,并且将厘米尺子放大,数学图的长度与实际长度实际上是相差很多的,建立长度表象也就无从可谈。

(2) 缺少估测能力的培养。在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中,教师也重视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学的方式,如通过测量绳子的长度、铅笔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引入毫米,并在认识毫米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量长度等,但是整个过程却鲜有长度估测的培养。

(3) 模糊的表象未能清晰化。在案例中,虽然老师让学生回忆了已学的长度单位,并且也用手势比画了一下长度,但是学生认识“厘米、米”是在二年级上册,离“毫米”的学习已经快一年了,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比画一下,学生还只是知道一个大致的长度,已有知识的表象还是比较模糊。

总的来说,本案例的感觉就是为了教“毫米”而教毫米,局限在知识点里的思考和备课,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 课堂改进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对原有案例的3个片断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片断1】复习铺垫,以旧引新

回忆已学长度: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的长度。并用白色纸条将实际长度贴在黑板上。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先前的知识往往是后续知识的基础,长度单位教学更是如此,所以在新认识每一个长度单位时,我们都应让已有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呈现,在让学生比画出1厘米、1米的长度后,及时将1厘米、1米的纸条贴在黑板上,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

【片断2】测量长度,引入毫米

测量:(1) 请学生先估计绳子长度,再测量验证,并把测量结果和验证结果作比较。(2) 请学生估测铅笔的长度,把测量值与估计值再次作比较。(3) 估测数学书的厚度。

估测是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长度单位应用的检测。对估测意识的培养和加强估算是长度单位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在这里补充了让学生先估一估绳子、铅笔的长度,书本的厚度,再去测量实际长度,通过不断的反馈,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估测的能力不能通过某次练习快速提高,应该始终融于各种类型的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相应测量活动中。

【片断3】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 初步认识1毫米:学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认识1毫米就是“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并请学生用手指指一指,在指的过程中,发现手指太粗,不好指,发现用笔尖指更好,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1毫米是很短的。

2. 进一步认识1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在生活中找1毫米。当学生说到这些物体时,可直接由学生去量一量,体验确认。借助媒体,在大屏幕上放大1厘米,数一数:你是怎么数的?

由于1“毫米”比较短,所以在汇报交流的时候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但是由于媒体对“1毫米”“1厘米”都进行了放大,却又影响了学生建立准确的长度观念和具体的单位表象,为了扬长避短,教学中不妨把“这是几毫米”的提问改为:“你是怎么数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会“看几毫米的方法”的探究上,而非让学生回答这是“几毫米”的这种定位错误的目标上。

三、 深思——沟通领悟,深化延展

小手术,大变化。关注细节设计,源于教者对教学本质的深刻理解。通过对教材的再次分析、思考,我们认为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在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知识体系,在操作中感悟数学方法,是学习长度单位的有效手段。通过本案例的分析与研讨,对长度单位的教学方法总结一下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三个方面:

(一) 立足生活,体会长度单位意义与作用

很久以前,人们认识到测量长度必须要有长度单位,而为了方便,人们往往选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测量长度,随着交往、交流的日益增多,人们又认识到长度单位必须统一,从而

建立了统一的长度单位。这个过程漫长、曲折。如何让小学低段的孩子体会长度单位的作用呢?这里我们老师不妨可以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引入 :“从前有一个小矮人,他做的衣服可好了。有一天,一位老爷爷带着他的孙子来做衣服,老爷爷告诉小矮人,他的孙子身长3拃。小矮人把尺寸记录下来,回家后开始做衣服,几天后,老爷爷来取衣服了,给孙子穿上,太小了,老爷爷很生气:告诉你3拃,你怎么做成了2拃呢?小矮人很委屈:我是做了3拃啊,怎么就那么小呢, 这是怎么回事?小朋友,你们知道吗?”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同样3拃,为什么做出来的衣服会小呢?让孩子们体会到标准不同,测量的结果就不同,这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困难,所以长度单位必须要统一起来,体会学习长度概念的作用和必要性。

(二) 重视估测,建构长度概念与理解

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估测不能依靠随意的猜想和臆断,而应根据相关的参照物进行合理的估计与推测。比如,判断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就可以引导孩子利用1厘米、1拃的长度估计、想象,比画出13厘米,进而推断出旗杆的高度肯定不是13厘米,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身高作单位,想象估测旗杆的高度,千万不能满足于因为孩子作了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即“13厘米”不对,那“13米”就是正确答案这样的回答,这是不利于学生建立长度观念的。

(三) 妙用媒体,辅助长度单位教学与演示

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形象的感性经验。比如:有一老师在教学《千米》一课的认识时,常规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对于“千米”观念的学习往往是一个难点,他借用媒体,有效利用电脑网络的虚拟空间,创设虚拟情境,又和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所体验的相结合,恰好能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课前学生分几个组体验了从学校出发,在自己熟悉的路上走1千米的经历。课上,笔者首先在“百度地图”找到了学校的位置,然后让学生汇报交流“你从学校出发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在学生的交流中,老师在地图上画出相应的路线和位置,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1千米转化到地图上来。根据学生的估计,教师在电子地图上进行验证,并再回想这段路和视频再现。虚拟的网络资源,增强了教学活动的密度和效果,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

对长度单位教学的认识,不仅是为了单位换算、精确测量以及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等,它对于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内涵的理解、对测量过程的体验以及估测能力的培养和进一步学习面积、体积的单位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作为一组最基本的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度量概念,不仅认识过程相似,而且教学结构也有相同之处,而长度单位教学又是起始课,学生掌握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俞晴.关注观念建立丰富体验过程\[J\].小学数学教育,2014(10).

《统一长度单位》课堂实录 篇4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的长度最好用相同的工具来量,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具:1角硬币回形针小方快小刀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二年级的小朋友,比身高。

一、激趣引入

师国庆节到了,聪聪和明明正在准备宣传板报,看多漂亮!(出示没有花边的板报)咦,好象还缺点什么。贴上美丽的花边吧。一会儿,他们就完成一大半了(出示贴了两种花边的板报),聪聪说:我的贴得快。明明说我的贴得快。同学们你们说谁的速度快?(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1:聪聪的速度最快。她贴的花边长些。

生2:明明的速度最快。他贴的花边长些。

生3:一样快。他们贴的花边一样长。

师:到底谁贴的花边长?我也看不出来。你们有什么办法比出花边的长短呢?

生:可以用铅笔来量一量

师:你的办法真好!当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物体的长短时,就可以找一个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的物品量相同的长度。

师:比如,我们要量着本数学书的宽,(出示数学书,老师带着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宽)也就是这条边有多长,我们可以找些什么物品来量呢?

生1:我找三角片

生2:尺子

师:不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来量呢?

生3:小刀

生4:橡皮

„„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物品,就放在你们桌子上的文具盒里。下面就两人一组,没个同学选取一种物品来量数学书的宽。开始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数学书的宽0 师:都量完了吗?请你上去量给大家看看。(点一生带回形针上展示台来量数学书的宽)

师:请大家仔细看看,他量怎么样?

师:你也是这样量的吗?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量的?数学书的宽有几个物品那么长?

生1:数学书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

生2:数学书的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数学书的宽有2把小刀那么长。

生4:数学书的宽有15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都是量的数学书的宽,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1:因为我们用的物品不一样有的是回形针、有的是硬币。

师;对呀,用不同的物品量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有的人量的结果又相同,这是为什么?

生:他们用的饿物品是一样的。

师:看来我们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要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2、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

师;好,我们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好吗?

(学生动手量,师巡视指导)

师:都量完了把谁来说一说你们组量的结果

生1:文具盒有3把小刀那么长

生2:文具盒有9个硬币那么长

生3: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4:文具盒有20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请观察并比较一下两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怎么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小组交流讨论)

生1:课本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师:为什么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生:因为两次用的物品不一样。

生:文具盒比课本的宽要长,正好7个回形针比5个回形针长。

师:你们听清楚他们说的吗?请你在说一遍。

师:你们真会观察,用同样的物品做单位来测量就能很快比出物体的长短。(板书)

师:刚才我们在量数学书的宽,文具盒的长的时候,正是用了不同的物品,也就是用了不同的长度单位(出示课题:长度单位),才使得我们量出的结果各不相同,还与事实不符。所以,我们在去量物体长度的时候,选择做标准的物品就应该

生1:相同

生2:同一物品

生3:一样的物品

„„

师:对,要用统一的物品,要有统一的标准,要把长度单位统一。(补充课题:统一)

师:我们把课题一起来读一遍。(学生读)谁来说一说统一长度单位是什么意识?

三、有趣的故事

师: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都知道统一长度单位非常重要,让我们一起回到古代看一看吧——(故事略)

他们为什么要打架?

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不打架?

四、标准的选择

师:我们现在明白了,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同学们认为选择什么物品做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1:小刀

生2:硬币

生3:小方块

师:量较长的物体,我们就用较长的物品做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我们就用较短的物品做单位。如果要量这张小贺卡的边,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小方块

师:好,我们就用小方块做单位来量贺卡的长边和短边

学生操作后汇报

师:贺卡的长边有——14个方块长,贺卡的短边有——10个方块长,长边比短边多几个方块长?(4个)

五、巩固练习

(1)师:先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几种蔬菜——(师演示课件:由凌乱到整齐。)

这里的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长呢?这到题是我们课本第2页“做一做”的第一题,请同学门在书上完成(2)同学们在看,这里有一些文具——

(师出示课件:)估一估,这些文具大约有多少个方块长?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5

《长度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全单元分4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尺、米尺

【设计理念】

因为长度单位的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提高。

【教学过程】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回顾梳理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进行练习。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 )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 )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 )厘米 30厘米+6厘米=( )厘米

100厘米 – 40厘米=( )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知识运用:

(1)抢答题:(出示练习)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黑板长约4( ) 我们的身高约130( )

旗杆高15( ) 橡皮擦长3( )

小红的手臂长约40( ) 床长2( )

爸爸的鞋子长25( ) 我们的房子高3( )

4、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设计意图】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篇6

今年我带的是二年级学生,是我去年从一年级带上来的,说实话很有感情了。我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只有一年时间的老师想着如何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我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技能,获得初步的数学学习方法和能力。课本第一单元是长度单位,这部分知识应用性极强,是在一年级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设置的。在一年级,学生通过比较实物的长短,初步掌握了简单的比较方法。这一单元学习的长度单位,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的目的,教材例题1首先通过用不同的物体来度量长度相同的实物,结果使用的度量物体有的用的数量多,有的用的数量少,这就产生了一些矛盾和混乱,从而得出统一长度单位是十分重要的,这将在生活中会减少一些麻烦。在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铅笔度、尺子、三角板、方块等量桌面的长度,学生学会了用食物测量物体的长度,紧接着又用这些物品测量了桌子的高度和黑板边的长度,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记载度量的数字,效果良好。通过以上的操作和演练,是学生明白了在实际生活中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就必须统一长度单位。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认识两个最常见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我用实物和举例的方法来完成此教学,我让学生伸开自己的双臂,使他们初步感知自己的两笔长度大约是一米,床的长度是两米,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一颗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举例感知,使学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和1米的感觉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进步是学生感知1米的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

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后,就要进行换算了,可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呢,教材上的例题是“用30厘米的尺子量一根1米的绳子,量了三次后,又量了10厘米,这根绳子由多少厘米长?”我教学时没有直接用此案例,但我改变了一下,我让两个学生分别用自己20厘米的尺子量出黑板边上1米的长度,让他们把每次量的做上记号,学生量了五次,然后我提问:一共有多少厘米?我知道这要把5个数字相加才能算出,可能有点麻烦,但是我还是看重了实践操作的过程,只有通过操作演练,学生才能更好的战功理解知识:1米=100厘米,者是实验得来的,而不是我们凭空想象、捏造的,更加让学生理解了数学的真实性和严密性。理解掌握了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长度单位加减联系和有关长度单位的应用问题,通过检测,反馈出的是学生对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对于部分细节问题做的不好,者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一个知识就是认识线段,新课标没有从概念直接去入手,而是通过构建简单表象让学生来认知线段的有关知识:直直的,两个端点。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可利用黑板边沿、桌棱等,在认识了线段之后,就需要学生动手画一画了,按照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先找准尺子的0刻度,再按要求画到应至的地方,必须把尺子放直,不能忘记还有两个端点,在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展一下所学知识,要在一些图形中数出有几条线段,为此,我从易到难画了几种不同的图形,指导学生仔细数,先数出长的线段条数,再数出短的线段条数,加起来就行了。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7

1. 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收支的会计操作目标与规则

1.1操作目标

第一, 收支标准是财政资金来源重要的尺度, 是财政资金花费之衡量标准, 需建立健全合理科学的收支标准, 为统一收支结算的财务管理模式成功施行奠定坚实基础。第二, 按照统一收支结算的财务管理原则, 需进行财源的统一控制和配置, 进行收支结算范围规定。因此, 需明确纳入到收支结算当中的结算单位, 并划定纳入到统一收支结算中的资金范围。第三, 统一收支结算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良好财务管理流程的支持, 应按照统一收支结算要求进行组织架构的合理设置, 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并强化部门人员配置, 规范核算审批的程序以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责任意识。

1.2管理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收支的财务管理原则作为统御其他的财务管理之要求, 体现对财源统一控制、统一配置的原则。第一, 应当强化财源之统一控制原则, 确保财务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对资金的收支结算实施统一控制, 取消各个单位之间各自为政进行收支结算办理之权利, 每一笔收支业务都由国库支付中心进行统一办理和统一控制, 以提升结算的效率, 方便国库支付中心及时有效地掌握各个单位的财务讯息。第二, 进行票据开具的统一管理控制。票据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收缴业务之证明, 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应当取消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单独开具票据的权利, 统一由国库支付中心管理;和票据相关的处罚协议书等附属的凭证由国库支付中心进行统一的印制和编码;依据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之要求, 由国库支付中心做好分类工作, 统一收费代码, 做好收入的划分。第三, 统一控制信息的收集和监管。统一收支结算的模式, 要求实施信息收集和监管的统一控制。作为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信息的收集、监管。

2. 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收支的会计管理策略

2.1会计岗位人员管理

其一, 应加强人力资本的开发和人力资源的配置, 进行岗位合适人员的选拔。国库支付中心需要吸纳、锻炼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员, 根据岗位的职责、能力要求进行人员配置, 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人员的人力资本效应, 促进统一收支结算的财务管理模式运行, 实现对于财源的统一控制盒配置。其二, 进行人力资本级别的划分, 打造科学合理的会计人员晋升渠道。国库支付中心统一收支结算的工作性质和运行模式使得人员晋升在采用传统上的职位等级划分外, 还需要进行人力资本级别的详细划分, 以确保会计人员有着良好的个人职业发展空间, 保证各个部门间的划分具备可比性, 便于岗位轮换。其三, 应建立完善岗位轮换的制度, 以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防范财务风险。作为确保国库支付中心内部的会计控制体系运行正常的一个重要手段, 岗位轮换制度能够确保内控制度落到实处, 最大限度地避免职务舞弊现象, 是国家的政策要求, 亦是单位发展的需要。从另一方面讲, 科学合理的岗位轮换制度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 为会计人员搭建持续学习和沟通的平台, 提升其综合素质, 为国库支付中心与会计人员带来双赢的效果。

2.2会计账目和会计档案的管理

其一, 需完善会计账目管理。统一收支结算方式对会计的账目提出更高要求, 要求会计账目能形成覆盖各事业单位全面的经济业务的完整体系, 要求会计账目能运用计算机进行汇总和运算以提升统一收支结算之运行效率。具体上, 应以政府的收支分类改革作为依据, 不断建立健全会计账目体系, 有效地解决分散管理模式下各个单位的会计账目分离、没有可比性的弊端, 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财务软件相关开发商良好合作, 实现会计账目体系的网络化、数字化、标准化, 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总体资源和协同计算能力, 有效地保护原有的硬件投资, 以财务软件作为依托提升统一收支结算的效率。其二, 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应当建立健全会计档案的的归档、立卷、查阅、保管、销毁等等管理制度, 确保会计档案有序存放、妥善保管、查阅便捷, 避免档案的毁损、泄密、散失;以原始凭证会计信息维度和电子账务等方面为切入点, 提升会计档案管理之内涵、外延, 以完善会计档案管理的制度, 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完整性、安全性。应从收入和支出这两个方面着手, 以不断添加原始凭证会计信息维度的方式提高原始凭证完整性。应加强对于电子账务的传输、加工、存储管理, 确保会计信息安全。

3. 结语

施行统一收支结算模式有助于解决现阶段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 有助于各个单位更好的履行政府职能, 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作为新型的管理模式, 统一收支的会计管理方式要求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从宏观上进行思路把握, 并注重微观细节, 避免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胡南.探讨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管理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0

[2]周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析[J].现代商业.2011

感受时间长度 掌握时间单位 篇8

【案例描述】

1. 认识秒针走动及体验感受一秒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1:(满怀自信的)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生2:秒针走一个大格就是五秒。

师:(恍然大悟状)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吗?(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咱们再来感受一下一秒,一起说出来。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师手势做一下)你能在1秒钟里做点什么呢?

生1:一秒钟可以打开电视机的开关。

生2:看电视时可以调一个台。

生3:可以呼吸一次。

生4:可以站起来。

生5:一秒钟脉搏跳2下。

生6:拍一下手。

师:同桌的孩子互相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示一秒。

师: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生1:一秒很短。生2:是太短了。

师:(佩服的!)一秒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大家调动了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通过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全方位地感受了1秒,在实际动作中体验了“1秒”的长短。太了不起了!

认识几秒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1秒的认识,大家知道了5秒就是5小格,12秒就是2大格又2小格,用以前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棒!

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电脑演示秒针走动一圈分针走动一小格的变化情况,总结出1分等于60秒。

活动体验 感受1分钟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生:30下。师:1分钟呢?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习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在老师地带领下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

生:(不由地发出感叹!)哇!能写这么多!

师: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学生思考一分钟要做的事情静静地体验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在一分钟时间里自由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一分钟。)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1:我写了35个字。

生2: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3: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生:……

师:一分钟虽然很短,可是同学们在刚才一分钟的活动时间里能做的事情有那么多。如果我们把很多个一分钟积累起来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看来我们连一分一秒也……

生1:(急切的)不能浪费。

生2:(不等举手)我们要珍惜时间。

(学生汇报后师给予评价: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认识和体驗了一分一秒的长短,还懂得了时间的宝贵。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愿同学们从现在起珍惜时间,把握好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反思】

我所教的学生正处于低段与高段的衔接处,其数学思维也正不断发展,但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秒”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1秒”和“1分”的实际意义。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听、说秒针走动的声音,说一说,1秒钟你会做些什么,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1分钟体验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次拍手、写字,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动作体验活动,活,但绝对不会乱;第二次安静地想一分钟要做的事情也是体验的过程,比拍手体验更准确,而且是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等于60秒的结论;第三次自由活动是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造性,经过前两次的体验,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习得的过程,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这节课中,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在体验中,不知不觉他们对秒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高潮,也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热爱生命的名言格言摘录下一篇:英语句子的法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