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李凭箜篌引》(共5篇)
一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诗, 对音乐的描写足见其手法之高妙, 可以看出他既不为前辈诗人的框框所束缚, 又不与同时代的诗人雷同。在诗中, 诗人用了多种手法写音乐, 如用比喻联想、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自成特色。
诗中, 诗人运用形象思维, 通过各种非常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极力摹写琴声的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如开始的“昵昵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把弹琴者初弹时的情景形容得真切而有情味, 琴声的轻柔细碎仿佛也飘进读者的耳中。接着, 琴声突然发生了变化“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那昂扬杂沓的声音骤然使听者紧张起来, 这两句不仅传神地写出了琴声的激昂, 而且融进了听者的神态, 真可谓一语胜千言。接着琴声忽然变得悠扬, 像柳絮在漫天飞扬, 像浮云在长空飘荡, 纵横变化, 使人捉摸不定, 听者的感情也随之悠忽飘荡。正当听者沉醉于悠扬的琴声时,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 忽然间, 琴声又随之变化, 使人觉得在百鸟和鸣中, 分明有一只凤凰在引吭高唱, 声音无比嘹亮。接下来琴声越来越高, 就像爬山人在一分一寸地艰难向着顶峰攀登。正在这琴声越尖越细、难以为继的时刻:“失势一落千丈强”, 仿佛有人从顶巅失足跌下万丈深渊 , 使听者的心情也随之猛然一振, 琴声越来越低, 直至悠然而止。这些描写, 作者用了贴切比喻, 运用具体可感的形象, 把琴声的变幻莫测展现在读者眼前, 并且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量, 使人产生了无穷联想, 同时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琴师高超的技艺。在描写中, 作者极尽抑扬顿挫、腾挪变化之能事, 为我们再现了美妙的琴声。
诗最后通过作者听了音乐的感受及产生的效果极力赞扬颖师技艺之高,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 作者表示自己感动得受不了, 而泪下沾衣。作者听他的演奏, 好像一会儿寒冰入肠, 一会儿火炭入肚, 一会儿浑身冰凉, 一会儿热血沸腾, 实在受不了。“无以冰炭置我肠”的比喻简直异想天开, 闻所未闻。在这里, 却显得形象而又贴切, 使人不免叹服作者表达上的技巧。这是作者通过深刻感受和强烈反应赞扬颖师的高超技艺, 比正面赞扬的效果好得多。
可以说, 这是一篇描写音乐的杰出诗篇。作者运用生动精练的语言及贴切生动的比喻为我们再现了美妙的音乐, 又用独特的表现手法赞扬了琴师技艺的高超, 同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使人无不叹服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主要是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描摹原声, 达到细致入微的程度。作者用以作为比喻和联想的材料, 如儿女私语、勇士赴敌等, 都还属于生活中的习见现象, 所以给人的感觉是精妙而非神奇。
二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然以意境的奇瑰取胜, 对这一点不容置疑。
诗中作者用了大量比喻、丰富联想和大胆夸张, 都超出于常情, 真正体现出了他的浪漫主义、想若天外的艺术风格。诗的前四句点明弹箜篌的事实, 而先用凝云不流、神女愁啼的特异景象作烘托, 然后引出“李凭中国弹箜篌”, 一句话就显得有千钧之力, 中国六句, 正面描写乐声, 同样运用比喻和联想, 却超出于常情之外, 玉碎凤叫, 谁曾听到?蓉泣兰笑, 谁曾见过?作者所用这些, 使音乐的清脆激越、曲调的幽咽与欢快自然呈现于读者面前, 而乐声融化了寒气, 感动了天地, 甚至震裂天空, 洒下淅淅沥沥的秋雨, 想象的飞跃让人有所思, 但诗人还不以此为满足, 最后四句将读者进一步带入幻觉的境界, 把“化凡为奇”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 联想夸张使之带有神奇不凡的意味诗中作者取材于神话传说, 如“女娲补天”、“吴质倚桂”, 以大胆、丰富的想象力, 构造出诡谲宏伟、迷离恍惚的艺术境界。
从意境上说, 作者的构思是曲折离奇的, 不仅反映于篇章结构, 而且体现在一词一句的锤炼和某些片段材料的加工上诗中诗人有一些创造性的诗句,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读时只觉得霍然破空而来, 令人目眩心惊而又神往构思上说, 诗人一是从乐声联想到秋雨洒落的声音;二是进一步想象为乐声把秋雨从天空逗引下来; 三是联想秋雨降落是由于天空为乐声所震裂;四是天空既然会震裂, 于是有了“石破天惊”的设想;五是联想到女娲补过而不太牢固之处。经过一层层的转折、构思, 终于提炼上面一联构思新颖、意境奇崛叫人惊叹不已的诗句。
其外, 该诗十四句中运用形象比拟竟有十六处之多, 基本上是前半写箜篌的声调, 后半写声调传神之妙, 在于生出一个新的境界, 比拟中, 江娥、素女、昆山、凤凰、女娲、神山等, 均非现实中的事物, 其他如芙蓉、香兰、十二门、二十三弦, 虽是现实事物, 但诗人予以拟人化, 或让其同超现实事物结合, 成为另外一种理想中的事物, 用暗示和象征手法, 集中反映所要描写的现实事物, 从而产生动人的艺术魅力。诗中, 诗人还把自己的精神意志微妙地贯注在诗行诗句的每一个形象化的比拟中, 近乎神秘的形态, 令人不可捉摸, 却能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玩味与补充, 留下广阔的回旋余地。
由此可见李贺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诗中, 他把曲调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感染力之强、构思之独特, 独树一帜。
三维目标:
1、感受音乐,把音乐和形象结合起来。
2、鉴赏诗歌是如何表现音乐之美的,了解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分析比较本诗和《琵琶行》描摹音乐的区别。
教学设计:
一、听音乐,谈感受。
1、播放《春江花月夜》、《运动员进行曲》、《二泉映月》,问:这几首曲子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让你以这几首音乐为背景音乐,你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讨论回答。
示例:
(1)、播放《运动员进行曲》,教师台词:“下面有请获奖者上台领奖”
(2)、播放《二泉映月》,教师台词:“小强,你死的好惨啊!”
2、总结明确:音乐和形象密切联系,而且互通,音乐和形象一致,则会和形象相得益彰。反之,会是什么情况呢?(将刚才的音乐和台词交叉搭配,产生令人捧腹的效果)
3、提问:如何将听觉的音乐转化为视觉的形象?我们以前在《琵琶行》中已经对此有了了解。
4、复习《琵琶行》中的相关语句。(学生集体背诵“忽闻水上琵琶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段)导入:今天我们要学的《李凭箜篌引》也是这样的一首诗歌。(板书诗题)
二、朗读,分析研讨。
1、释题
李凭: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善弹箜篌。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引:诗歌体裁
2、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3、思考讨论:诗歌是如何描绘声音的?
明确:
(1)、从描写角度看: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属正面描写,“吴丝蜀桐张高秋”和“李凭中国弹箜篌”两句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和乐器特点,其余均属侧面描写音乐。
(2)、从修辞角度看:通感和夸张
通感:“芙蓉泣露”(乐声惨淡)
夸张:“空山凝云颓不流”、“动紫皇”、“石破天惊”等。
(3)、从内容风格:浪漫主义,通过深神话表现音乐世界,听到音乐就如同恍到仙境,更显音乐之神奇和感染力。
4、难点讨论:“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为什么选取并不漂亮的物来入诗?
明确:老鱼、瘦蛟本已年迈体弱,应在水下静养,可听到乐音,竟跳出水面,翩翩起舞,音乐之感召力更加突出。
三、分析比较
比较本诗和《琵琶行》在表现音乐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从描写角度看,《琵琶行》多为对音乐的正面描写,而《李凭箜篌引》多为侧面描写。
从内容看,《李凭箜篌引》为纯描摹声音,而《琵琶行》在描摹声音时也在叙事和抒情,风格感伤。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3、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2、学习诗歌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养成对同题材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感悟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琵琶行》),韩退之颖琴师(《听颖师弹琴》),李长吉李凭箜篌(《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这首诗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二.知人论世
不少学者常用“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来形容唐朝的李白和李贺。李白人称诗仙,李贺人称诗鬼,这两个人能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同,都是浪漫主义,运用大量的夸张和想象营造一个神秘莫测,变幻诡谲的艺术境界。
李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能考进士,所以韩愈就非常生气,讽刺说如果一个人的父亲叫仁,那么儿子连人都不能做了吗?但是中国的小人想来很多,想方设法打击你,说如果一个人连父亲都不孝敬,他还会看重皇权吗?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贺特立独行,追求不落俗套,他的诗句很少用别人已经用过的词语,从“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就可以领略他天马行空般的思维了。虽然27岁就告别尘世,人生短暂,李贺却用自己最大的激情谱写了艺术领域里的一朵朵奇葩,完成了,就走了。诗风:新奇瑰丽、凄艳诡谲。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题解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引:文体,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四、朗读
五.课堂活动
1.我们先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
时间:高秋 地点:中国 乐器:箜篌(吴丝蜀桐)演奏者:李凭
2.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他们的身份?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
(2)素女,又称“素娥”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皎洁的面庞也起了愁容。(3)紫皇,天神紫皇,天上最尊贵的神。被音乐打动。(4)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
(5)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6)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作舞。(7)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8)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9)云,空山中凝聚着,低垂着,不肯流走。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
(10)十二门的百姓。十二门:借指长安,当时的京城长安四面,每面有三个门,所以说是十二门。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
六.文本解读
第一乐段音乐特点:清澈、明朗、缓慢、呜咽、凝重、低沉、凄凉、哀怨
吴丝蜀桐张高秋:高秋: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有秋高气爽之意,天空明亮透澈,自然看起来格外高远。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演奏的环境。张高秋:不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更易引起联想:音乐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霄——像礼花一样,起于弦上一点然后发散到长空去。
从乐器的精良入诗有什么作用?
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好马配好鞍。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言音乐之美,先说乐器之精。李白喝酒→金樽;屈原衣服→峨冠博带;文房四宝→湖笔、徽墨、端砚、宣纸;关羽兵器→青龙偃月刀;吕布→方天画戟;杨志→流星碎岩刀),写物亦即写人,侧面烘托,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空山凝云颓不流: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飘散在寂寞山间的闲云都为之动容,凄然停步仿佛在俯首谛听。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江娥啼竹素女愁:点出了音乐表情:“愁”。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对竹挥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泪尽,继之以血,将湘江之竹尽染绯红;两句从侧面写乐声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李凭中国弹箜篌:面对这样出神入化的音乐,人们不禁要问,这是谁呀? 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欲擒故纵。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别具一格。
第二乐段音乐特点:清脆、和缓、惨淡、轻快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乐声有密有疏,有悲有欢)
昆山玉碎:清脆而铿锵,唤起山崩地裂、压倒一切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激昂壮观。(昆山也叫“玉山”,山高则玉寒,玉寒则质坚,质坚则声灵。正面写乐声,以声写声。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短促激烈。)
凤凰叫:舒缓而悠扬,那箜篌时而又一弦独响,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嘹亮清脆。形容乐声的幽怨多变。(凤凰:其声若箫,凄厉婉转,似“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以形写声。
芙蓉泣露:惨淡,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悲抑。
香兰笑:乐声欢快清丽,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十二门前融冷光: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箜篌的乐声仿佛包容了整个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
二十三丝动紫皇:紫皇,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箜篌上的那二十三根丝弦弹奏出的妙音,连天上的玉皇大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感动。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侧面描写
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第三个乐段高亢激越、哀愁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那高亢的声响竟传到天上,震破了女娲所补的苍天(想象);结果五色石破天惊破,引秋雨倾泻。乐曲经过进一步铺垫,即要奇峰突起。不知何时,风云变幻。狂风、闪电、雷声一齐出现,排山倒海,哗啦啦,下起滂沱秋雨。“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一个“逗”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
第四个乐段:乐曲的终了,由快渐慢,由强转弱,断断续续,悠悠远远,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止。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就是誉之为仙乐了。“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何妙处?(妙处=手法+作用)
明确: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鱼之愈老,活动意识愈淡,蛟乃龙之健者,而今 瘦了,想见是大病之中或者之后,而今这沉稳的老鱼和不爱动的瘦蛟居然追风逐浪、翩然起舞,可见音乐己使之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舞蹈完成,乐曲结束。但是,月宫中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还倚着桂树,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寒露侵蚀,一直在倾听、倾听。曲已终而意犹未尽。是从侧面渲染(《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白居易《琵琶行》“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乐曲的美妙。同时想象丰富,动静结合。
曲终人寂,诗意本该完结,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第二课时
七.艺术技巧
(1)
5、6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描写乐声。(2)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3)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4)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节奏富于变化,说明演奏者驾驭乐曲的水平高超,速度时快时慢,感情要时而高兴时而忧伤。优秀的演员无一不是高手。
八、比较鉴赏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技法:《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风格: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九、音乐的无穷魅力:
孔夫子,有一次一不小心听到了韶地的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对食物很挑剔,不像弟子颜回,一碗看水泡饭就不亦快哉了,孔子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是一个美食家,并不是肉的滋味都忘记了,而是忘不了这种音乐,这是一种魔力。
尼采曾说过: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错误。音乐比文学更直接,比绘画更形象,直接可以和人的心灵相通。《二泉映月》多少人潸然泪下;《命运》多少人找到自我;《献给爱丽丝》明白了爱情的真谛。据说在舒缓的乐曲中,母鸡可以提高产量,病人可以康复,小孩可以安静。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发于器,入于耳,来无影,去无踪,很难进行描摹刻画。《明湖居听书》(刘鹗):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十.小结
课间时给学生放音乐《高山流水》放松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好听在哪里?如果要用语言具体形容出来应该怎么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描写音乐。
二、明确本堂课的任务目标
(PPT展示)
三、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听音朗诵:
2、自由诵读,诵读时注意
⑴注意诗句间的起承转合。
⑵注意音乐的情感基调和音乐表情的起伏变化:由强→弱,从悲戚→欢快→冷清
3、个人示范朗诵
4、全班齐读
四、品读探究,小组展示
1、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随机抽查一位同学起来回答)
演奏者李凭: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她精湛的技艺受到了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所以李贺才用他的如花妙笔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
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行”“引”都是歌行体的一种。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
2、你们认为李凭技艺怎样?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说说你们的理由,并有感情地朗诵出来。
提示:可从诗歌的语言、形象及表达技巧入手。
要求:各小组成员合作讨论交流3分钟,派一名代表总结发言。
品读过程中可自主设疑:例如:
⑴、诗的起句开门见山,用“吴丝蜀桐”写箜篌的构造精良,用“高秋”点明季节。除此之外是否有更深的含义?
⑵、“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此两句向得古人好评,认为“老”“瘦”二字,匪夷所思,极平常的字用的极生动,请指出它的妙处……
五、鉴赏技法,总结提升
1、鉴赏诗中正面描写音乐的句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⑴诗人是如何正面细致刻画音乐的呢?
昆山玉碎(壮其声之清脆)有时激越得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
凤凰叫(壮其声之和缓)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对舞唱和的声音,
芙蓉泣露(壮其声之惨淡)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荷花在哭泣
香兰笑(壮其声之冶丽)有时又明快欢乐,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
⑵在这句诗歌中,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昆山玉碎凤凰叫”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⑶举出所学习过的运用拟声手法描摹音乐的例子(白居易的《琵琶行》)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⑷举出所学习过的运用通感手法的例子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
③“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按时看日出的人》
2、鉴赏诗中侧面描写音乐的句子:这首诗歌描写了很多听众的感受,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
(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2)素女,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3)紫皇,“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被音乐打动。
(4)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
(5)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6)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翩翩起舞。
(7)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8)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9)云,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10)十二门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3、作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直接描摹音乐。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听众的感受来描绘绝美的乐声。你能举出一些我们学习过的侧面描写的例子吗?这种技法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优势?
(1)①“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②“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④“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汉乐府诗歌《陌上桑》
(2)①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②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
③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或事物特征。
六、小试牛刀:
听《高山流水》,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听这段音乐的感受描写出来。提示:注意演奏过程的旋律高低变化。
1、开始时声调较舒缓,音色很柔美,像白云飘过天际,留下些飘飘渺渺的痕迹,又似迎风微拂的柳枝。
2、后曲子渐渐转为优美、明快的格调,就像许多线条一样的流水,和着鸟儿的欢唱虫子的鸣叫而缓缓流下、圆润而细腻、让人陶醉。
3、然后一个清越似百灵鸟的啼叫声一样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像刚刚经过千山万水的阻隔终于汇集成一支跳跃的音符,有着冲破阻力的自豪。
4、尔后,流水渐深,如细丝般润物无声,似乳燕呢喃,如蟋蟀低吟,然后融会成一个旋涡,越游越远……直到偶尔听到一丝美的旋律。
七、检查背诵
1、个人示范背诵
2、男女生分开背诵
3、全班齐背
八、课后作业
一、“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二、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三、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灸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四、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五、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Q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拓展练习
见“中学教材全解”第121页
虞美人 答案
【李贺《李凭箜篌引》】推荐阅读:
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09-12
李凭箜篌引示范课11-23
李贺《示弟》赏析06-15
李贺《伤心行》11-11
李贺诗词12-02
李贺《梦天》的赏析09-20
李贺雁门太守行古诗06-29
李贺高轩过原文及赏析07-27
李贺《雁门太守行》鉴赏11-04
比喻在李贺诗歌中的妙用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