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教学设计策略(推荐8篇)
一、从培养信息素养出发,基于问题解决,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培养其获取、管理、存储、加工、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教学情境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关键,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并经历信息处理的过程,还可以学习总结一些技术技巧和方法,加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图像处理的“制作个人电子相册”,信息获取的“自助游计划”等教学情境,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兴趣浓厚,学用得心应手。
二、针对内容恰当选择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自主探究、游戏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等等。且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正确使用。例如: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设置一些具体的任务,规定一定样式的墙纸、屏幕保护程序、机器日期等让学生设置;又如在学习PowerPoint多媒体幻灯片软件时,可以给出一个大的主题。每节课教师按一个或多个小任务组织教学。每个不同主题的幻灯片出来了,PowerPoint软件也就学会了。这无形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
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信息素养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当然,我们可以让学生上因特网去查找,但教师仍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主题性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学习资源,如我们在校园内部网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给出详细的学习指导
对于学生接触较少的一些知识与技能,教师还应该以范例的形式给出较详细的学习指导。例如,在教Word时,可以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在进行页面边框修饰,用上艺术型时,让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功课表,让他们对功课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同学们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五、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支持
新课标基础模块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不以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主线,而是在它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学生如何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上,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信息素养是在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中养成的,而学习活动中又时时刻刻在应用信息技术,这样一来,如何处理技术与工具的学习就成为新课标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实践中的解决方案是,将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的技术操作和工具的使用写成“技术支持”(如上面第一、二周教学活动中有关电子邮件的内容),供学生查阅使用。在我的教学网站的每节课里都提供了技术支持。
六、设计难易适中、开放的实践内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内容只有在亲手实践后才能理解与掌握。每次课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每次课要布置难易适中的实践。如在完成Word编辑处理后,教师可以对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结合学校的特色,利用word制作一张电子小报。当学生经过努力完成自己的作品后,会产生一种让所有人“看一看”的心情。教师这时要把握学生的“成就感”,积极组织学生作品的展示。让学生讲述收获、交流经验,以及演讲等形式来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积极心态的形成。
七、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案
针对不同的作业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案,如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评价量规等。
应试教育是中华民族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形式, 千年科举的影响不容低估。我们当前的经济不富裕, 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给青少年和家长造成一种压力, 再加上我们选拔人才的体制、招生制度把应试教育变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很难改。在这种情况下, 温家宝总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应该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目前这种教育形势下, 教师要转变观念,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体验式教育和创新教育。只有这样, 才能使每个学生成为“志向高尚、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有用人才”[1]9。
一、素质教育
(一) 素质教育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能动性,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是一项全新而又持久的工程, 只有多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完成。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 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 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二) 我们对素质教育的期望
在性质上, 我们期望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以社会为基础的教育。创立一个美好的社会是重要的, 塑造完美的人自身是同等重要的。我们的教育既要最佳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教育学生以国家、以社会为重, 又要充分尊重与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人, 教育全社会关心、爱护、培养学生。
从目标上看, 我们期望素质教育是一种培养多种人才的复合性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 重心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 这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必须将教育重心落在全体学生身上, 旨在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 我们决不能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名, 以素质教育为名, 轻视尖子学生的培养。我们既要强调素质的现实功能, 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又要强调它的理想功能与价值理性, 为人类的未来作贡献。我们的素质教育要有两种方向:一是向下突破, 培养返归世俗, 在农田里打滚的高素质的人, 一是向上突破, 培养在学术天空自由翱翔的理想主义价值取向的人。
我们的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普及义务教育, 既要向社会输送成批合格的劳动者, 又要培养出科学领域的杰出的高、精、尖人才。
(三) 素质教育对基础教育者的要求
面对21世纪, 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 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已刻不容缓。现在的中小学生, 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素质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和决定我国国民素质的高低, 甚至将决定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应试教育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必须由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其中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首要任务。学会了做人, 就会从根本上学会了求知、办事、健体。要实现这个目标, 就要进行多方面的建设, 加强德育工作, 提高教师素质, 改革课堂教学, 完善办学条件, 建立新的评估体制……创造一种适合于儿童的教育, 真正肩负起让所有智力健全的学生都得到成才机会的重任。
实施素质教育, 要转变办学观念, 端正办学思想, 彻底摒弃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办学好坏和以是否考上高一级学校为衡量学生是否成才的观念, 放远眼光, 以全新的观念, 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 评价教育的优劣, 真正认识素质教育的意义。
二、研究体验式教学法
(一) 研究体验式教学法的含义和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 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 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思想不承认学生的认识也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在力的能动反映, 从而抹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而研究体验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 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 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教师的学习同样是一种高级学习, 是一种自主的学习, 是反思自我教学实践、把教与学结合起来的学习, 也是一种研究体验式的学习。”[2]
(二) 进行研究式学习和体验式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的根本途径
体验式学习是学生通过亲身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感受与体验, 从而牢固地记忆知识、理解原理、感悟道理, 提高自身相应素质的学习。有如下特点:1) 采取亲身行动;2) 有一个体验的情景和过程;3) 全身心投入;4) 重视自己, 独自验证规律、感悟道理;5) 注重反思和小结;6) 留体验性作业;7) 尊重鼓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中的个性与创造性。这就是所谓的“我听见了, 就忘记了;我看过了, 就领会了;我做过了, 就理解了。”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在基础教育中, 教材和教具是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材料和工具, 教师是主体操作者。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 要使教师队伍真正达到体验式教学所需要的水准。高素质的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 创设积极的问题情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1]99。我们的教育必须努力把“创新”两个字注入到学生的学习中, 让他们拥有创造的欲望, 学会有选择地吸收。
研究体验式教学法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合作学习、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身体力行、自主学习, 不仅追求一个结论, 更重视一种经历。在探究的过程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使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 个性得到张扬, 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得到肯定, 其求知欲和创造力被激发出来, 从而有利于他们摆脱厌学情绪。
教师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究活动时, 必定经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其间由探究、尝试、挫折到豁然开朗, 对于学生以知、情、意为基础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具有重要意义。
(三) 课堂教学过程中加深体验的技术
加深学生的体验, 就是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真正地动心动情, 经久不忘, 刻骨铭心。在课堂教学中加深体验尤为重要。
1.加强研读, 增加体验的技术
这里的研读是指在熟读的基础上带着“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原理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进一步研究教学内容的过程。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意自见。”
2.以说促思, 增加体验的技术
过去的课堂教学中, 对“听”强调得太多, “注意听”已经成了教师的口头禅。研究体验式教学倡导“少听多说”, 能让学生说时, 就尽量让学生说。
3.以写促思, 增加体验的技术
研究体验式教学要求巧妙地运用“写”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
4.以画促想, 增加体验的技术
主要是用简笔画和简笔画的形式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加工, 以加深理解和体验的技术。通过画, 可以发现学生在理解中的偏差或独特之处,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 教育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必须训练再造想象, 激发创造想象”[3]。
5.通过模拟表演, 增加体验的技术
模拟表演就是要利用教材内容, 请学生按书本中的角色, 模仿书中的语言、动作、声音、情景等, 加深学生的体验的方式。
英国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插入一些小游戏, 在讲到职业类别的时候, 他们就会选出四名学生充当警察, 并把他们隔离, 再在班级选出一名学生充当杀人凶手, 然后在不告知“警察”谁是凶手的情况下, 让四名“警察”分成两组比赛, 通过询问、笔录等方式来迅速判断谁是“凶手”。
6.通过查询互联网, 增加体验的技术
在中国的语文基础教育中, 能利用互联网增加体验式教学法的地方很多。比如在学习戏剧“威尼斯商人”的时候,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预习时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材料, 了解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 了解他的创作意图, 通过课堂上教师的穿针引线把多个学生的多种理解联系起来, 再通过学生听朗读磁带, 有感情阅读, 分角色朗读, 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到班级汇演, 也可以在适当情况下改编戏剧演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从多个方面欣赏这个作品, 而且也充分参与了从学生到观众再到演员、剧务、导演和制作的多角色的工作。这一教学环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及创新素质。
7.故事感染, 增加体验的技术
故事感染增加体验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根据内容特点, 为学生讲述一个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生动故事, 或者讲述一个能打动学生情感的事实, 以增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验的方法。
例如:讲爱国主义时, 可以为学生讲解祖国历史上仁人志士为祖国捐躯或终身奋斗的动人故事。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 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 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 主动去提出问题, 主动去思考问题, 主动去发现问题, 主动去探索问题。启发式教育的核心, 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 提高创新的能力, 只有这样, 他们才可以离开教师, 才可以超过教师, 才可以成为人才, 才能促进学生将来在各自的生存领域中创造性地作出贡献, 提高其生命质量。
三、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是对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转变观念,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研究体验式教学法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研究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能够积极地推进课程改革, 更好地完成课程改革目标;研究体验式教学法能够帮助教师确立起先进的教学理念, 尽快掌握先进有效的现代教学技术, 成为创新型教师, 赢得事业成功;研究体验式教学法能够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提下,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每个学生的幸福与成功作出重大贡献。
摘要:应试教育是中华民族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形式, 招生的制度把应试教育变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而要想成为新时期的全方位的人才, 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体验式教育和创新教育。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创新, 只有切实更新教育观念, 才能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新的教育思想, 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策略, 应当在教育教学试验的探索之中, 逐步升华和完善。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体验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艳华.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 2002.
[2]徐英俊.教学设计基础[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1999:3.
[3]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375.
一、运用提问策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适时提问,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提问时要注意时机,问在学生“欲发而未发”之前,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反之。如果提问时机把握不好,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于启迪学生思维,影响课堂效果。
(二)陷阱设问,巩固知识及技能,提高思维品质
由于受年龄等条件限制,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不全面、不深刻,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在不断重复着“接受新知识一出现错误一改正错误一完善知识系统”这一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充实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因此,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所谓“错误”在所难免,预设陷阱就是根据教学中学生易错的知识内容、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等知识点设置错误陷阱,让学生体验错误。加深对错误的认识,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走过的弯路,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相应的知识及技能。
(三)多方位提问,培养学生纵联横拓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问题,可以运用条件及结论变化,多方位、多角度提出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纵联横拓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如在Frontpage建立网页的超级链接操作时,在学生学会了利用菜单栏中插入“超链接”方法后,教师可以提出: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吗?如果原来所建立的超链接错了。怎么办?除了文本以外,图片能建立超链接吗?若能怎么建立呢?能与当前网页建立超链接吗?要如何建立,要先做什么?能与不存在的网页建立超链接吗?除了与网页建立超链接外,能与其他的文件建立超链接吗?这些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不仅使学生对超链接的建立认识变得更为全面、深刻,同时也启迪学生:遇到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认识。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方法,又能帮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贯穿起来,形成了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任务要明确。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较好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但若任务不明确,他们就认为没有任务。显得无所事事。如在学习word《在文本中插入图片》这一课时,设置了以下具体任务:规定了图片来源的位置、图片的大小、图片版式,这样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后,也就初步掌握了设置图片格式的方法,通过以后制作电子小报的比赛,学生就能熟悉掌握图片格式设置。且在比赛过程中,学生根据电子小报内容、图片的不同,按自己的喜好及内容不同的电子小报的制作,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其次,任务要有层次性。由于各种各样原因。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我们在设置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如:运用Powerpoint制作《福州与三坊七巷》系列幻灯片时。教师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了有关三坊七巷部分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素材),且根据这些资料制作了部分样张。这节课中将这个任务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仿照教师样张。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完成制作幻灯片的任务。第二层次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行查找素材,增加幻灯片数量;设置背景、自定义动画、幻灯片切换效果等。当第二层次的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后。其作品比教师所提供的样张更美观、更丰富。具有很好的观赏性。这样既能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使他们掌握了相应知识和技能;又挖掘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互相竞争中力争做得更好,进一步培养了他们自信心,提高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
再次。任务要真实、合理。学生完成任务后,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完成任务后的作品,应与实际情况相一致,且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否则。学生完成任务后虽能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但会觉得枯燥乏味,被动应付。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动力。
三、运用课外延伸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特别注重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即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重要。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时间是短暂的。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的机会,结合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对课堂延伸,模糊课内课外界限。让学生创造并创新出好的作品。
四、运用学科渗透教学策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得信息技术知识传授贯穿于学校所学科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使用CIA或因特网等学习其他课程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也有利于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科的整合,学习《数据整理与统计》知识点时,经数据收集,利用powerpoint绘制柱形图。与语文学科整合学习《古诗词诵读》时。要求学生通过网上查找相应诗、词的作者等背景资料,这样不仅拓展学生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五、运用研究性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推行研究性的教学策略,更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复杂的问题,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因为研究性教学是学生自由支配自己的学习,并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参与发现新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认知欲望得到满足,通过探究,发现有关信息技术的概念及规律。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较强的新知记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一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去完成特定任务的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操作、发现并总结经验的本领。
唐河县实验高级中学 黄书艳
摘要............................................................2 关键词..........................................................2 正文............................................................2 1.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3 1.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3 1.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 1.3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4 1.4.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5 1.5.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完善课堂教学结构......................6 1.6.运用信息技术,关注个体差异,及时进行反馈讲评.............6 2.信息技术应用与高效课堂之间的矛盾...........................7 参考文献........................................................9
教学的状况,来概括阐述信息技术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1 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多媒体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把语言、音乐、文字、图象、动画等各种信息融合在一起表达的技术。它集声、像、图、文于一体,以丰富而直观,生动而形象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它打破了传统教学单
一、固定、课容小的特点,促进了语文课堂现代化的进程,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新鲜气息,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学《荷塘月色》,重点赏析四、五段的画面美、语言美时,先配乐动画朗读第四段(贝多芬的《月光》钢琴曲),再配乐动画朗读第五段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则小声跟读,随文入境!使同学们在体会美、欣赏美之后,畅所欲言谈自己所感受到的美,最后用ppt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用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使学生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这样,视觉上的愉悦,听觉上的快感,产生了语言无法直观表现的良好效果,充分地让学生感知作者的心情变化:由颇不宁静――寻求宁静――求得片刻宁静――重回不宁静。因此,更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调动了同学们的兴趣。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开拓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创造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如此典型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不仅增加了教学的魅力,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优化了语文
生在审美中获得情趣,获得知识,在美的熏陶中提高驾驭语言能力。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与手段的制约,语文课堂总给人死气沉沉、寡然无味的感觉,而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其超强的媒体功能、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对提高语文审美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例如学习《石钟山记》一课,石钟山“山形如钟”的形象学生很难想像,难以获得审美愉悦。教师可利用3Dmax制作一个石钟山三维动画立体图形的演示软件,把作品中的意境之美、精神之美有力地烘托出来,给学生带来美的熏陶。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以俯视、平视、仰视等不同角度,从立体的空间位置感受石钟山“山形如钟”的特殊地形地貌,获得一种视觉享受。同时,还可以利用Flash制作苏轼游览的路线图,在字体、字型的搭配,图像、动画等方面进行艺术处理,学生可一边阅读课文,一边体悟苏轼的游览,在审美享受中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如果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反而比多媒体教学要低效得多,多媒体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一斑。
1.4 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胡锦涛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也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热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世纪的客观要求,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正是适应这样的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鲜感与过程的趣味性,促进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德国学者伽达默尔曾说过:“凡有理解,就有不同。”新课程改变了教学和评价传统的一元化为多元化,取得了教学思维上的巨大突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体验,对同样的事物存在不同的理解和想象,正是这种独特的个性体验,才是语文课堂真正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才构成了语文课堂中的美的艺术世界。一位教师在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巧妙地借助于投影创设课文情景,在课文结尾部分,她根据小说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扩展练习:先在投影上打出了浓妆艳抹、悲痛欲绝的杜十娘怀抱百宝箱的场景,提出问题,假设杜十娘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她会这样做吗?要求续写人物未来的生活和命运,反映人物性格,塑造鲜
标准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运用信息技术设置个性化作业,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不同数量的作业,才能体现出个性、体现出实效。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设计一些难度不同的习题,如:一星题、二星题、三星题、挑战题、„„。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给后进生布置做一星题和二星题,给中等生做二星题和三星题,给优等生做三星题和挑战题等。而这样的作业布置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实施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以至于许多教师望而却步。然而在信息技术平台下实施起来又是如此的轻松自如,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发送”一下就可布置下去了。
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于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在活动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主体参与不断深化和参与步骤不断升级的重要保障,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起点。而多媒体技术功能之一是信息传播快,反馈及时,它能对学生所做的练习及时地反馈和评价。如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投影仪进行反馈讲评,既能让学生本人清清楚楚地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答题的优、缺点,同时教师又能通过这些题,让其他同学也能清楚、明白地了解到答题的缺点所在,以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运用投影仪进行及时评价,既便于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同时又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得以更好的巩固掌握。信息技术应用与高效课堂之间的矛盾
成功课堂的标志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我们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目的就是建构高效率的课堂。本来二者之间是相互统一的,不应存在矛盾。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由于人为的原因,使得信息技术教学却成了高效课堂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由“人灌”变成了“机灌”或“电灌”。
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才具有广阔的创作天地。如果教师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只进行简单的媒体替换,穿新鞋走老路或新瓶装老酒,是难以摆脱低层次低水平的。这样只能人随“机”转,大部分时间里教师不顾学生的“学情”,机械地点击,不停地放映,彻底由“人灌”变成了“机灌”。落入“灌”的老套,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
2、过分依赖课件,喧宾夺主。
叹!同时感到可悲,他准备这么内容有什么用呀?一节课只是点呀,点呀。教师不停地点击,课件不停地翻页,教学的内容在点击与翻页中散逸了。整个一节课,教师手忙脚乱,到下课铃声响起时,自己一脸汗水,课却没有进行完,剩余很多。这是滥用多媒体课件比较典型的例子,他忽略了关键性的一点是“适度”这一教学的原则。
总之,信息技术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灵活多样的方式,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师生,突出了师生、生生互动,它把抽象的知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激荡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热爱学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同时,也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形成了自由、自主、主动的课堂学习氛围,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包办替代语文课堂,应该为语文教学服务,诚如案例中技术先行的语文课,不如封杀。而是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一定要把握好运用的“度”。多媒体运用得当,可以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运用不当则如画蛇添足。因此,我们要灵活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教学效果为准绳,以教学需要为出发点,努力寻求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现代性与优越性,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最优化、最佳化。
参考文献:
内科护理学教学应注重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分析课程教学特点及目标,确定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核心.在具体方法上,结合学生实际和章节内容,灵活运用.主要方法有:案例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模拟法.
作 者:朱海燕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卫生学校,河南驻马店,463000刊 名:医学信息(中旬刊)英文刊名:MEDICAL INFORMATION年,卷(期):5(6)分类号:关键词:内科护理学 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
作者:广西柳州羊角山小学… 文章来源:都乐网 2004年10月27日 点击数:
“字理”简单说是构字的原理。就是依据汉字组构的本身规律,抓住汉字的形与音义的关系,特别注重对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构形理据的分析,主要运用于识字教学。字理既符合汉字构形规律,又符合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再加上字能构成词,词能连成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也能灵活运用,如用字理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词义,还可以对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说它有强大的生命力。
568 更新时间:2004-11-20 如何使字理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如,恰如其分呢?在3年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一些自己的经验。
一、充分利用字理,揭示课题。
课题揭示得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想要学习课文的欲望。还有些课题是文章的文眼,如果在适当的时候对运用字理对课题进行阐释,能抓住课文的主线,理解课文。
上《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认真的看我写“自豪”一词,大声读这个词。接着,分析“豪”字是“豕”字底,指豪猪身上坚硬的毛,所以这个字给人刚硬、气魄的感觉,有齐读这个词,从而理解“自豪”的意思,而不是生硬的讲解。最后齐读课题时,学生们很有感受的自信满满的朗读了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立即抓住学生的情绪,提出疑问,课文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大家大声的朗读课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进入了中高年级,我们更多的进入到理解、阅读、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的阶段。由此看来,字理好象没有了发挥的余地,其实不然。中高年级的课文有些往往是一词带全文,领全篇的形式。而字理就是抓住这个时机,以显示它的功效。
如《趵突泉》一课的课题“趵”字,是足字旁,与“走、跳”有关,“趵突泉”可以引申为“跳跃的,有生命活力的泉。于是抓住关键词“生命活力”对全文进行理解分析,理解哪些词句、段看出,写出“趵突泉”是一口有生命活力的泉。
二、初读生字时,讲解一部分。
字理的运用,我觉得并不是在最后识记书写时,集中的讲解。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并且发挥它的作用。同时也避免了集中讲解的单一和枯燥。下面主要以《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为例,进行阐述。《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里的课文。是一篇很有童趣的儿歌,从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亲近大自然的快乐。课文中一共有7个生字,分别是“游、穿、蝈、眨、伞、柄、戏。”
在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习惯的要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在读到“眨眼”一词时,我想,这个词在并不抽象,离开课文也能理解,于是,我就说:“看看这个词中的两个字的偏旁,你想到什么?”学生很快的就说出“眨眼”和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在读到“蝈蝈”一词时,我指着“蝈”说:“„蝈蝈‟是一种小昆虫,所以是„虫‟字旁。在读到“伞柄”一词时,我那出一把伞,指着伞柄对学生讲解伞柄的位置和作用,还提出“为什么„柄‟字是„木‟字旁呢?”学生说,古时候的人一定是用木头做伞柄的。我说:“对呀,所以„柄‟字是„木‟字旁,但由于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用金属代替了木头。”
在第一次读生字的时候,我就把一些和课文结合得不是那么紧密的,独立性比较强的字、词利用偏旁理解了、识记了。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三、讲读课文时,理解一部分。
在讲读课文时,一些老师的顾虑是,在其中穿插字理知识的讲解,会影响学生思路。我认为,这时的字理知识,是为课文服务的,不应该成为上课的一种负担,而应该比较巧妙的在课文中讲解,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在讲读《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讲到“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一句时,我是这样上的:
师:你还想变什么?
生:我想变一条小鱼在小河里游。
师:这就是“游”字,请同学们读一读。
师:同学们看“游”字,是什么旁?和什么有关?
生:和水有关,偏旁是三点水。
师:对,在这样有水的地“方”,特别是河流、游泳场,一定要 大人带着小孩子去。所以,“游”字右边上面是卧人旁,下面是孩子的“子”字。
师:但小鱼不一样,它可以在水里自由的游,它在水里游会想什么呢?
……
在教“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一句时,我这样进行:
师:变成了蝴蝶在花丛里穿梭,“穿”字是穴宝盖,一般是说穿过一些孔洞、洞穴、缝隙。在这里,是什么有缝隙呀? 生:是花丛。
师:对,蝴蝶就像小梭子,在花丛中穿过来,穿过去。它多快乐呀!
……
对“游”字、“穿”字的教学,我就把它们穿插在讲解课文中,过渡得也比较巧妙,既不影响破坏课文思路的完整性,也不觉得阻碍了学生思维。反而对理解课文有帮助,让学生记住了“游”字的字形,还和字义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同时还走入了生活,教育学生要注意在游泳时的安全。对“穿梭”一词的分析,解释了比较抽象的含义。所以说字理运用得好,才能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而且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可以通过分析字理渗透思想教育。
在渗透思想教育是字理也能用上吗?我认为是可能的。还是以《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为例。
师:小鱼在荷叶下嬉戏,同学们看这个词中的“戏”字,„又‟表示?„戈‟表示?
生:又字表示手,戈字表示刀枪。
师:手拿刀枪是在真打吗?
生:不是的,是在演戏。
师:是呀,古时候的女子就喜欢在台上舞刀弄枪,欢欢喜喜,所以“嬉”字,左边是?(女字旁)右边是(欢喜的„喜‟字)
师:那么“嬉戏”一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就是指高兴。
师:小鱼和雨点都感到高兴,是因为有了这把大荷叶为它们遮荫。帮助了别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难怪课文的小朋友想来想去,最后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想去帮助别人。
…… ……
在以上教学中,以字理为切入点,根据构字的规律和原理,分析偏旁和字形的联系,理解了“嬉戏”一词的意思,并且以此为契机,告诉学生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渗透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生活理念。
五、在指导书写时,识记一部分。
在知道学生书写时,我先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这些字的,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中,因为只有“伞”字没有进行过分析,我就把“伞”在单独拿出来讲解。我出示了古象形字到楷书的演变图和实物“伞”,让学生观察,“伞”在的哪笔和伞的什么地方接近。经过仔细观察,学生发现“伞”字的撇、捺就像伞布,点、撇、横就像伞架,竖就像伞柄。我抓住时机,马上让学生进行了描红和临贴。
“伞”的字理在这时用,我觉得是最合适的,把分析字形、理解字义、书写紧紧的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我想学生一定会牢牢的记住了这个字。这样充分发挥了字理作用,体现了它的优势。
你看,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课中,我把所有的生字在不同是教学环节,一一用上了,用得还是自然的、恰当的。体现了字理不仅能够起到分析字形,识记字形的作用,也能起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我在“积累与运用”课的教法上力求有新的突破, 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积累与运用”的教学, 其中有个“语海拾贝”是要求背一些古诗文中的名句。如果仅仅是按照参考书的要求, 让学生大致理解、背会, 或者把这些句子的出处也让学生记下来, 再做一些课外的延伸, 那么结果很可能是学生背下来了, 但又很快淡忘了, 而课外查找诗句的出处等则会成为他们的额外负担。如此学习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兴趣, 其教学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中, 不仅能积累词语句, 还应掌握方法, 产生兴趣。对于本题来说, 让学生积累这些诗句并掌握日常学习的“积累”与“运用”的方法, 这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总结方法, 再依照方法当堂学习, 这是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欣赏与创作感受文字美, 使其产生对“积累”与“运用”的兴趣, 这是情感目标。
三维目标确立了, 我开始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经过反复琢磨,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流程:
第一步:回忆平时学习, 总结积累方法
一上课, 我先让学生进行平时学习的自我总结, 想想自己平时是怎样积累的。学生根据平时的学习经验和平时教师给予他们的指导, 很快便总结出了“积累”的常用方法。这时, 教师板书——积累妙法三招“多读多背多摘抄”。并肯定了他们的总结。在我的鼓励之下, 学生发现学习的方法就是来源于自己的发现和总结, 更明白了学习其实就是“实践——发现——总结——再实践”的这么一个系统的过程, 只要善于东脑筋琢磨, 掌握学习方法其实并不难。这体现了“积累要和日常学习相联系”的原则。
第二步:运用方法积累, 完成知能目标
方法有了, 积累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我让学生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进行当堂积累, 学生当然知道要怎么做, 而且兴趣颇高。一会儿功夫, 学生就记下了语海拾贝中的句子。有的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把这些古诗文的出处也查到了, 我也把这些古诗文制作成了课件, 让学生课上读, 赏, 记。部分学生精彩的感情朗读使许多学生也跃跃欲试。当我检查背诵时学生纷纷举手, 都想试一试自己积累的功夫。这样, 不到半节课的时间, 学生已经完成了课本上的积累任务, 一部分学生还做了课外积累。
我平时很注重学生的课外古诗文的积累与理解, 学生的每日学习都有“摘抄”这项任务。但这些好词佳句怎么去用, 有的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这类课不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吗?备课时, 我制作了一些课件, 把学生平时背诵和积累的名句邓以各种题的形式加进课堂以充实教学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 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让那些因平时不太下工夫积累的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看到自己平时积累的这些看似无用的古诗文现在派上了用场时, 他们会争先恐后地抓住机会表现自己。这时, 他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积累”的意义。
第三步:总结“运用”窍门, 参考运用实例
有了前面对积累方法的总结, 当我提出归纳“运用”窍门的要求时, 学生们踊跃举手。我和学生一齐总结出“运用”窍门两式:“理解了再用, 用到恰当处”。此时, 这些东西怎么用, 学生一目了然。不过, 考虑到有的学生只知道理论还缺乏实践的情况, 我在设计教学时又加上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上提供用词用句的典型范例, 让他们先感受语言文字的准确优美, 再让他们进行仿写。我还为学生提供了好多课外的名句。例如:“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此时无声胜有声。”“春茶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等等。我让他们选择积累, 选择运用, 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积累, 明白把积累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于表达, 就相当于逐步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就能越来越会说, 越来越会写。
第四步:激发创作兴趣, 当堂实践“运用”
看到了把这些名句运用的十分精彩的范例, 学生在读赏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到了“运用”的方法。有了具体的例子, 多数学生都觉得自己能提笔写了。于是, 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 他们写出了好多精彩片段, 有个学生还把我给出的六个不相关联的课外名句用在了一段话当中。他是这样写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真好, 院子里的梨花都开了, 老师不是让我们写一篇关于写景的文章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现在在“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了。我大笔一挥写起来, “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着写着, 我想到了为我们辛勤工作的老师们,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他们不正像这装点春天的梨花在默默的奉献自己吗?“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老师经常这样对我们说。我在心里默默的想:老师, 我不会辜负您对我的希望的!
关键词:课堂常规 实施教学 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 激发兴趣
中国分类号:G424.421
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如何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和手段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制定的。如何组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初浅的理解和做法,仅供参考。
一、抓住课堂常规,实施教学过程
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认真抓好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精心组织教学。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堂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常规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也可为三个部分),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
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這样做”、“高人矮人”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
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容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二、抓住教学内容,认真组织教学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三年级投掷教材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动型”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面举的投掷一例,随着课时的变化,教师可采用“打靶”一类趣味性游戏或竞赛等,达到激趣的目的。
不同教材的组织教学,小学体育包括田径、球类、技巧、武术、体操等多种教材,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特点。挖掘教材潜力,将组织教学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改变传统中单一的千篇一律的组织教学形式,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如田径教材的“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跑的特点,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三、抓住学生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最佳,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最强,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最好。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竞争性、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做好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要抓住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灵活运用组织方法。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出“新、奇、活、实”的原则,采用形式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一节课中,把准备部分(热身)设计为:“开放式”教学,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合作、交流等。克服传统的慢跑、集队、做操。把基本部分(传授知识、技能)教学设计为:“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情境中体育魅力,感悟活动的乐趣,陶冶美的情操。把结束部分设计为:舞蹈放松(随音乐)、意念放松(智力拼图)。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即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组织方法。“手势、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具有其它组织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力分散开小差时,教师用眼神暗示,就会集中学生注意力等,教师的语言激励要以表扬性、勉励性的语言为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运用教学设计策略】推荐阅读:
《加法与乘法运算定律灵活应用》的教学反思10-24
灵活就业填写说明06-13
听说读写整合策略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06-1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11-05
灵活参保政策问答12-30
探析自主学习策略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12-25
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程序12-23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费缴费指引09-13
“4050”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申请问答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