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技术的哲学思考(精选8篇)
摘要:人性技术化和技术人性化是技术与人性关系的两极,也是技术双刃剑特性基于人性的重要表现。对其深层解读和哲学思考,以揭示人生技术化与技术人性化的本质,及其对人性的影响,进而探索由人性技术化的社会现实向技术人性化的理论构想进行转变的路径,对于技术的当代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性技术化;技术人性化;转变;人性化治理
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总体而言这种变化是积极的、前进的,人和人类社会在技术的推动下实现了整体的发展和提升。但是,在现实中,技术的应用又常常产生某些非人性的效应,以人类意想不到的方式从各个方面给人类带来威胁和灾祸。而这些威胁和灾难中最深刻也最危险的,就在于技术对人性的异化,即人性的技术化。要想让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必须充分认识和警惕人性技术化的严重后果,并积极寻找将技术赋予人性化功能,实现技术人性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融合,科学技术,哲学
1 信息融合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信息融合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加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推动了现代科技革命的浪潮。它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战争、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对现代信息融合技术加以理解和分析,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1.1 信息融合与战争
信息融合最早起源于战争,20世纪70年代,美国研究机构就在国防部的资助下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C3I战场检测系统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改变了现代战争的理念,它使信息技术以更高的姿态出现在现代战争中。海洋探测、卫星技术、预警雷达、单兵平台的出现,都为信息融合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信息融合与这些现代军事技术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下,未来的网络可以将所有的网络终端看成是信息获取的传感器,基于整个网络上的信息处理和融合将彻底改变人们应用网络的理念和模式。
1.2 信息融合与经济
信息融合技术出现后,很快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更多的非军事方面的应用研究日益广泛、层出不穷。在军事活动日益减少的现代社会,非军事的应用不但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给经济的发展和流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近年来,几乎各领域都有对信息融合技术的应用。信息融合与经济活动关系最直接的就是金融系统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公司或者金融企业以及国家经济管理系统都不再是单一的活动体,而是涵盖多源信息的日益庞大复杂的系统,因此这一领域也存在着将不同信息进行融合分析的需求。
2 信息融合是科技转向的必然
目前信息融合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学术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但是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框架已经向人们预示出科学技术向生态转向的新的发展过程,因此,从哲学的角度可以证明,信息融合是科学技术生态转向时期的历史必然。
2.1 对立统一的发展
信息融合技术的出现,正是科技变革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集中体现。信息融合技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组织和运算,将来自多个不同数据源的低级、简单、个别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它模拟人类对信息获取和分析的过程,并极大地扩大了这种信息提取分析综合的能力。最后输出的结果,将是高级的,能够被人类了解和认识的更为精确有效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处理甚至可对研究目标的未来状态和发展进行一定的预测。而高级信息的获取和对某一目标未来发展的正确估计和预测,是可以避免生态环境恶化或者出现灾害的。例如目前在天气学领域,利用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危险和灾害天气的预测和预警。为人类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地作用。在军事方面,信息融合的应用,不但可以降低我军的伤亡率,也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战争的胜利。
2.2 发展演化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遗传算法、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仿生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信息融合系统越来越向着类似于生态系统的方向发展,它逐渐开始成为一种具有类似人类智能和演化功能的系统,并且能够作用反作用于环境和研究的目标。自反馈神经网络的应用,使信息融合系统开始具备简单的自我学习能力。因此,现今应用的信息融合系统,将与传统技术的系统完全不同,它是具备一定智能的,可以自我学习演化的类似于生态系统的系统。将来的发展目标指出,未来的信息融合系统甚至具备将新的技术和功能自动融合到系统内部的特殊能力。为系统的演化提供更高级的应用。
2.3 归纳演绎的过程
信息融合的过程,本身就是归纳和演绎的过程,首先对多源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将对同一目标检测到的不同传感器的不同信息,进行归纳,区分出这些信息是否都是对观测目标的观测结果,其中观测目标分为单目标和多目标,而多目标将面临更多的困难,更为复杂。在归纳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目标信息进行分析提炼,然后对其进行演绎,以获得对未来态势未知的预测和估计,甚至更有效地提供使用者预使用的决策,演绎的过程可借助人工智能最新的研究方法,如遗传算法、语义分析、神经网络等,以达到系统智能的对未来态势和状况进行推测。通过归纳和演绎处理的信息,正是将低级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演绎推理获高级信息的过程,因此说它是科技转向的必然要求。
3 结论
本文从信息融合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和它与科学技术生态转向的关系两个方面,有力的论述了现代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和影响,从哲学的角度证明了,它是科技转向过程中的历史必然。信息融合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也给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活力,在人类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势必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当然,同时也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这一技术起源于军事领域并一直在军事发展中不断提高,那么将来它也势必会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一种技术力量,这是整个社会和人类所反对的。
参考文献
[1]方力.现代科技革命中信息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D].枣庄学院报,2006(12).
[2]何友.王国宏.彭应宁.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11).
[3]杨万海.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及其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
[4]刘西瑞,王汉琦译.人工智能哲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1).
[5]胡丹丹,肖书明,王燕青,高庆吉.基于多传感器的数据融合技术.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2).
[6]韩强,任应斌.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哲学思考[D].天中学刊,2009(2).
[7]Martin E.Liggins,David L.Hall,James Linas,Handbook of Multisensor Data Fusion Theory and Practice Second Edition.America:CRC Press,2009.
摘要:近年来,美欧等国政府以及航空制造商动作频频,以期促进3D打印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剖析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3D打印技术的本质、发展动因、先决条件、基本源泉和普遍规律等方面入手,探讨3D打印技术发展的哲学问题。
关键词:3D打印;技术;科技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论,是对科学技术的历史成果和科学技术活动的哲学反思。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我们对于技术的发展更多关注的是“其然”,而不是“其所以然”。目前,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酝酿之中,其中一些先进国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做法,比如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日本工业4.1J。为了可以在新的一轮工业革命中占得先机,我国也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部署,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拟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进入世界制造强国,提升我国对美、欧、日等先进工业国家的战略竞争力。实现数字化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有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3D打印技术等,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3D打印必然将迎来自己的蓬勃发展期,迫切需要从哲学层面思考和回答大量的“所以然”问题。
一、3D打印技术的本质
在科技哲学视野下研究3D打印技术,其技术本质是我们必须要探讨的最基本问题。“质”是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本质是决定物质体系发展的主要特征和趋向的一些深刻联系、关系以及内在规律的总和。”所以,只有真正理解3D打印技术本质,才能确切理解3D打印技术与人,技术与世界的本源关系,才能真正了解3D技术。
对于技术的本质,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从普遍联系、辨证发展的原理考察技术,把技术与生产密切结合起来,从生产力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两方面论述了技术的本质。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产物。它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是一种生产力。”技术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不仅使劳动工具和设备得以改进,扩大了劳动对象,而且还提高了劳动者素质,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从3D打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来看,3D打印技术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早些年该技术主要应用于专业化的工业设计与生产。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变更,其应用领域得到不断的扩展与深化,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3D打印技术开始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
事实上,3D打印技术是一种利用三维模型数据,通过材料的逐层累加,将数字化电脑模型变成固态物体的一系列技术,可以大幅降低工装模具需求,减少材料消耗,缩短制造时间,还可以成形常规方法无法实现的新颖零件和复杂结构。由此可见,3D打印技术的发展将会深刻影响先进制造业、工业设计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电子商务业及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当今,越来越多的产品可以不断被3D打印技术出来,背后隐藏着诸多社会规律、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从这个角度上看,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发展将会拓展人类视野,会是人类新的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
综上,3D打印技术是合目的性的自然物质运动规律发展的产物,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同时技术本身也经历了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体现了现代社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完全符合技术的基本属性。
二、3D打印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因
一般来说,制造技术的创新主要由材料、工艺装备、软件等基础技术的进步而推动。近年来,智能设备、高性能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向精益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的方向创新发展,在多个领域掀起了制造模式的变革。一直以来,先进装备的发展对制造技术影响最广泛的四个特征就是:系统结构日益复杂、先进材料日益增加、研制周期日益紧迫、成本要求日益严格。由于传统技术无法解决新的挑战,因而制造技术创新的原则非常明确,那就是在制造的三个核心环节——成形、加工、装配——中植入能够改变现有模式的新方法、新手段、新设备,形成突破传统的创新技术领域,为先进装备创新的实现提供保障。目前,这些新的领域主要包括3D打印技术、复合材料非热压罐成形技术、自适应加工技术、自主化装配技术、智能人工增强技术。在过去的20年中,3D打印的技术创新可以称之为利用最少量的因素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继而成为全球化体系的。在这个过程中,现实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一旦有了需求,技术能否发展以及如何发展,则取决于技术自身的发展状态,即技术能否满足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的现实需求。因此,可以说技术创新发展驱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事物自身内部的矛盾性。
(一)设计自由度与制造可行性之间的矛盾
高性能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个性化、新颖设计的自由度越来越高,传统减法式的制造工艺难以实现这些设计,对于设计与制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拓扑优化、薄壁轻质结构、复杂的三维形状、革命性的微结构、功能梯度材料结构等复杂的设计和制造问题都对传统制造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拓扑优化技术与3D打印技术联合,实现在结构形成过程中植入传感器和布线,或者接合部件以节省时间和金钱、减少节点或者其他可能导致失效的接头数目。为节约材料,自然界与工程界大量采用轻质薄壁的结构形式,作为发生冲击碰撞等突发事件时的缓冲吸能结构。同一产品由于服役环境不同,对于自身材料提出新的要求,可以沿某一维度呈现功能梯度变化,使材料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在空间上具有相应梯度变化。上述的种种设计和制造问题,都是新时期产品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新问题,与之相应的就是要求出现新的技术来解决这种矛盾。任何一種技术的发展与使用都是与其时代特征匹配,正是这种矛盾的冲突推动了新技术的创新发展。
(二)研制周期与市场先机之间的矛盾
借助CAD软件的数字化建模功能,3D打印技术可以直接将数字化模型利用3D打印机,制造出三维的部组件,极大缩短了研制周期,同时,这种数字化文档还可以借助网络传递,实现异地制造,快速占领有潜力市场。3D打印制造工艺流程短、全自动、可实现现场制造,无需工装模具,整体一次成型,直接制造更快速、更高效,设计生产周期往往可以提升一倍,复杂、个性化产品研制周期漫长,在技术趋同的形势下可以更快抢占市场先机。着眼于历史的发展,正是由于技术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能,从单一到体系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日臻完善。
(三)经济性盈亏的矛盾
结构设计中,3D打印技术可以优化产品设计,提升复杂结构设计的完整性,同时还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快速制作模型,检验是否满足用户需求,避免重大设计更改和技术状态变更;在制造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制造环节材料使用率,大幅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无论设计还是制造环节,材料利用率、研制周期、生产成本几个要素平衡发展,都是制造业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传统制造业可能在某一要素上可能具有相当大的经济优势,但就综合集成来讲,3D打印技术还是具有其显著经济特征的。
三、3D打印技术发展的条件
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一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大体应该包含物质条件、知识条件和人的条件,某种角度上说,这三方面因素缺一不可,3D打印技术概莫能外。现代3D打印发展这几十年,正是基于这些主客观条件,呈现出有目的性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关系到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
3D打印技术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为什么迸发期没有在过去,而是在现在发生?首先,3D打印技术不得不等待计算机处理能力、存储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改善,现在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制造、交换和使用3D打印的物品,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第一代3D打印机在市场上面世的时候,用于3D打印模型设计的个人计算机工作站造价十分昂贵,而且在互联网上交互大量数据的想法也不现实。然后到了今天,许多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足够强大到能够设计和存储复杂3D模型。高速互联网已经成为现实,意味着在线存储和交流3D模型不再是技术上的挑战。第二,2D打印的世界先进技术同样帮助建立了3D打印革命的基础。虽然3D打印不是以2D打印机为原型,但大部分还是类似于伺服电动机和送料机制——激光、喷墨打印头和电子控制器,硬件发展在过去20年里成为支持3D打印革命的必要条件。第三,3D打印的发展同样需要等待自身的发展以及知识的储备。一些低成本的3D打印机硬件要依靠那些使用早期3D打印机的爱好者通过创新模型的努力来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讲,从最基本的3D打印技术发展到后来确实花了些时间,这些都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第四,促进3D打印技术发展的原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数字化。十几年前,人类上网很少,拥有数字通讯和数码设备都很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数十亿人在使用互联网,并且拥有数字音乐、照片和视频,现在使用3D打印机在线数字资料制作成物理模型的热情比3D打印机刚被发明出来时要高涨的多。第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所申请的3D打印技术方面的一些专利已经或即将到期,因此现在那些阻碍3D打印的法律障碍已经越来越少了。
四、3D打印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对于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一)需要可能律,技术发展的外部条件
唯物辩证法关于“现实与可能”关系论述的具体运用,揭示了装备发展与其外部条件之间的客观联系,即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经济支撑。3D打印技术在短短十余年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发展,在医疗健康、汽车工业、国防军事、房屋建筑设计、其他消费品等领域有着傲人的成绩,在生物医药领域、医学牙科等领域的市场份额不断增长,同时在大众消费的食品加工、服装配饰、玩具制造等各领域也突飞猛进。
技术的发展需要其他技术的配合与支撑。3D打印技术对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精密机械以及材料科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依赖作用。历史表明,技术发展重大突破的时候,总是产生于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特别是出现了重大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之后。与此同时,先进技术的成长还需要投入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予以支持。
(二)否定完善律,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运用,揭示了技术发展与其内部矛盾的客观联系,即技术自身的不断否定与完善是推动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如前所述,这种矛盾性表现为技术与现实需求之间的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复杂设计与制造的矛盾、敏捷高效制造的矛盾、以及绿色经济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由不完善变得较为完善,并趋于更加完善。当然,制造业新的需求也是发展变化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产生,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了事物螺旋式上升,使其进入了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三)量变质变律,技术发展的演进规律
唯物辩证法“量变质变规律”的具体运用,揭示了装备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即技术发展是渐进式发展与创新性变革的辩证统一。技术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互动过程,表现为渐进性发展与创新性变革交替进行。渐进性发展是一种革新,是对技术的逐步改善,是量变的积累;创新性变革是彻底的革命,是技术的质变。量变是质变的条件,质变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最终结果。
美欧发展3D打印技术已经跳出了制造本身,开始考虑颠覆当前产品设计以及改变传统设计和材料开发流程上来,随着增材制造在大型、复杂航空结构件上应用的技术成熟度和制造成熟度不断提升,3D打印将成为航空领域主流制造技术,将航空产品设计理念带向更具颠覆性的未来。
3D打印技术应该说是当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计算机控制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发展的“自然延伸”,鉴于其独特的性质和优点,这项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也应受到高度重视。但是未来还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困难,只要我们更加自觉地站在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虽然不主张3D打印技术预示着新的工业革命的到來,但并不能因此忽视它的价值。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3D打印技术必将更加成熟,应用领域更为广阔。
【参考文献】
[1]乔瑞金.技术哲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胡迪利普森,梅尔芭库曼.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Christopher Barnatt.3D打印正在到来的工业革命[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4]刘亚威.3D打印技术将在航空领域得到更大发展[J].国际航空,2012(10).
多年来,某某煤矿党政始终把实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作为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强大动力加大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培养锻炼了一支较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明确目标,立足岗位成才
以创新创效活动为载体,引导职工把学习力、创新力转
化为现实生产力。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近年来,某煤矿开展了以职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主要内容,以“新、小、实、巧”和点题攻关、成果冠名为特色、以解决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点、难点为目标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增强了企业开发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所谓“新”就是发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进行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巧”就是发动职工开动脑筋想“点子”,挖“路子”,练“绝活”;“实”就是创新活动对促进安全生产、降本增效、加强管理有实效。激励职工学技术、练硬功、争当岗位明星、技术能手。在职工中倡导“拜师学艺”、“导师带徒”活动,300多名青工结成师徒对子。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某某,通过自己的、创新室等多种途径,组织工人进行技术推广交流活动,教绝招、传名技、带高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形式多样,营造学习氛围
创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某煤矿以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为基石,大力弘扬“团结勤奋、争创一流”的某某精神,把转变观念、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作为时代主旋律,赋予企业精神新的内涵。层层制定愿景目标和学习计划,使每一个职工都有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渠道、学习场所和学习组织,激励职工立足本职岗位,走自学成才之路。加快现代教育网络建设,调整教育布局和结构,营造立体化的学习环境氛围,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教育培训格局。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本矿学习型团队、知识型、创新型职工的先进事迹,营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这些措施都对加强技术工人培训发挥了导向、激励和推进作用。
三、完善机制,建立保障体系
看了这一章,似乎看到了大前研一先生给我们描绘了物联网的世界。他的M2M构想与现在的物联网可能只是名字的不同,核心含义其实是相同的。这样的一个世界确实会再一次改变整个世界人民的生活方式,绝对是革命式的变化。物联网,关键的部分是感应器,有了灵敏准确的感应器,再结合目前的网络技术,在构想中的世界就真的会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这个世界会让这个技术肆无忌惮的发展吗,我个人认为,阻力很大。因为这个技术会导致失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出现,。从大前研一先生的描述中,很多行业甚至是政府部门都不再被需要,这就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革命了。未来的世界会不会像今天反对全球化一样,反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呢?如果会,怎么解决那些失业人的就业问题,从而化解这种阻力呢?新经济,四大经济空间,实体经济,无国界经济,互联网经济,倍率经济。
实体经济,自然就是我们公司目前正处在一个经济空间里。
无国界经济,其实就是经济全球化,无非就是个强者给弱者的一个陷阱,但是这个陷阱其实是充满了机会和危机的。世界总是很神奇,本来想害人的人,说不定会被自己害了。这就要看对弈的各方的思考力到底谁更高一筹了。在全球化这个陷阱中,中国的领导者如果能避开危机,找到机会,我相信,那些设置陷阱的强者们一定会悔不当初,转而成为全球化的坚定抵制者。
互联网经济,最近的几年,这个经济空间可谓风生水起,一浪高过一浪,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的都存活下来,有的已经如日中天了。
倍率经济,我不知道可否认为是金融经济,用烟火缭乱的金融手段,把普通人都忽悠傻,然后用其实很简单的逻辑去赚钱。这个经济空间的人,关键就是能不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复杂到普通人都不想去过问,任由他们在那里胡搞。其实看似复杂到无法理解的手段,其实就是和街上买菜的大爷的手段一样而已。聪明人是什么,就是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给别人,而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给自己。让别人傻掉,自己不就聪明了。
[摘 要]通过对已有技术理论的“悬置”,伊德直接从技术与人和世界的相关性研究技术,认为不存在纯粹的技术本身,技术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技术既改变了人对宏观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人对微观世界的感知,使用技术的知觉与不使用技术的知觉具有本质的区别。
[关键词]伊德 人-技术-世界 相关性
Abstract: By the reduction to the old theories about technology, Don Ihde study technology from the relevance between“Human-instrument -World”. Don Ihde believes, there are not pure instruments,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lie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instrument-World.
Key words: Don Ihde,Human-instrument-World,Relevance.
作为当代知名的技术哲学家,唐伊德(Don Ihde1934-)的技术思想在国内已不陌生,我们主要研究伊德技术哲学的本体论基础。伊德的技术哲学研究建立在对以前的各种技术理论的“悬置”之上。通过现象学还原,伊德将各种赞成和反对技术的理论放入括号中存而不论,直接面向技术的实事,通过“人-技术-世界”的相关性研究技术。
一、技术的常项和技术对生活世界的影响
伊德技术哲学研究的是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起点是通过技术协调的经验与没有技术协调的经验之间的区别,是技术的使用对人类经验的影响——既包括技术所作用的对象,也包括技术使用者自身。伊德认为,技术的使用既改变了意向相关项,也改变了意向活动,技术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技术在改变人们意向活动和意向相关项的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常项。“工具既改变了意向相关项的某些特点,也改变了意向活动的某些特点,我将试图揭示在工具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结构或常项。”[1]69
以每天早晨为例。闹钟的铃声把我们吵醒,看看是几点,起床走进浴室,最先使用的技术产品是牙刷。早餐利用现代技术生产的电炉和咖啡壶,并把各种碟子放进微波炉。出门上班启动汽车,汽车是由各种零部件组成的整体。在办公室使用传真机、打字机、复印机,更不用说电话。与此同时,没有人注意到我们被荧光灯和机器发出的声音所包裹,机器的能量由看不见的管道提供。尽管这些人-技术关系只是我们一天之中所遇到的一小部分,但足以说明我们已生活在一个技术组成的世界之中。不过,伊德认为,虽然初步的反思可以揭示出技术存在的普遍性,但是对技术的熟知不能直接给予我们对技术的真知。技术哲学必须研究人-技术关系中常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东西背后隐藏着的东西,研究丰富和具体的技术现象描述性变量后面的不变的常项。
伊德用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说明技术如何改变了人对世界的感知。狐狸发现树上有葡萄,想吃,可树太高,不管它如跳跃,但就是够不着,于是狐狸得出结论:葡萄是酸的。人会不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呢?伊德认为,只要人类会使用工具就不会这样。人可能也够不着葡萄,而且跳起来仍然够不着,但是人可以拿起一根棍子把葡萄打下来,因而没有必要得出酸葡萄的结论。狐狸和人的微观知觉都把葡萄感知为能吃的,都渴望得到这种对象,但直接的或没有使用技术的知觉有可能把葡萄感知为酸的,使用技术的知觉则不会这样。即使是最原始的工具也会改变人们对被感知对象的知觉。随着技术在人类生活之中的不断积累,技术对人类知觉的改变越来越大。同一种自然、社会或文化现象,使用技术与没有使用技术,甚至使用不同技术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知觉:一个穿着厚厚羽绒服、望着雪花满天飞舞的人,觉得这是人间美景;相反,一个衣着单薄、在寒风中冻得发抖的人对此会发出难听的诅咒。
伊德认为所有技术都以某种方式扩展或改变了人对世界的知觉。通过对身体意向关系(完全不使用技术)与工具意向关系(以某种方式使用一定的技术)的对比,伊德寻求工具使用中不变的常项。比如,当牙医使用探针收集患者牙齿信息的时候,探针一方面扩展了牙医的感知,放大了牙齿的某些特征,让牙医对牙齿表面的硬度和柔软性有更好的感知;另一方面,探针减少了牙医对牙齿其他方面如牙齿湿度的感知。探针不仅改变了牙医的直接经验,而且这种改变呈现出一种不变的特征:“放大-简化”的结构——通过探针放大了的每一个感知都伴随着一个相应地简化或缩小的感知。
工具以自己的倾向性使我们对世界的知觉带有工具的意向特征。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技术协调的知觉与没有技术协调的知觉的区别,伊德设想一个完全没有使用技术的世界:伊甸园里的亚当。伊德认为,亚当与我们的差别是典型的技术协调的`知觉与没有技术协调的知觉之间的差别。然而,虽然我们的知觉与亚当的知觉之间是不连续的,但二者之间仍有交集。比如,当炎热的夏天走出家门来到海滩散步时,我们可以找一个四周无人的僻静地方脱掉衣服,坐下来,环顾四周。海面微风轻轻吹拂,沙滩热浪迎面袭来,波涛细浪的潺潺水声——所有这一切都呈现在我们没有技术协调的感觉面前。我们把这一切看作理所当然。这种直接的未协调的知觉伊德称之为“人-世界关系”。
当我们随意坐在沙滩时,我们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目光的指向,也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东西与背景之间的格式塔关系,但这种关系在反思中可以轻易地被我们捕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反身指向和确定我们自身的位置,指向一种具体的、身体的空间性的“此在”。这种身体的空间性不是单向的和明白无误的,相反,它是灵活和多面的。伊德认为,所有这一切是我们与亚当共有的,亚当没有与我们分享的是我们离开伊甸园之后所有的由技术协调和体现的知觉。比较一下亚当和现代人。亚当爬上伊甸园最高峰了望他的王国;现代人乘坐电梯来到摩天大楼的顶层观看城市的空中轮廓。亚当用肉眼观看他的王国;现代人隔着玻璃窗户观看下面的城市。亚当“人-世界”的关系变成了今日“人-窗户-世界”的关系。如果窗户一尘不染,显现给我们的是“(人-窗户)-世界”。但窗户在观察者的感觉中不可能完全消失,它或多或少改变了观察者对世界的感知。如果玻璃是有色的——玻璃一般都是有色的,它还会改变景象的颜色;如果玻璃有气泡,它将放大和扭曲被观察的对象。通过各式各样的“玻璃”,特别是各种光学仪器,我们的视觉改变了;不管这种变化多么轻微,它都会改变我们身体的空间知觉:远的变近了,模糊的变清楚了,看不见的看得见了。
技术不仅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空间知觉,而且改变人们对世界的时间知觉。时钟创造出一种与非时钟的生活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对自然计时的分析曾以‘原始的’此在作为根据;如果我们拿‘原始的’此在与‘现代的’此在相比较,就会显示出白日与阳光的在场对‘现代的’此在不再具有优先作用,因为这种此在具有化夜为昼的优点。”[2]60时钟的创造和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这种方便从根本上改变了技术聚集、反映生活世界的方式和内容。时钟的形成和运行,聚集和反映的是机械的和电子的运动规律,不再聚集和反映太阳、月亮和星空的运动,时钟的运行成了一种与天地运行无关的东西。时钟的世界没有给天地留下位置,人们从天地的大世界跌入了时钟的小世界。不再聚集天地的时钟一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不言而喻”,它就切断了人的活动与天地神人的联系,人的行动只需考虑无生命的机械或电子时间。如养鸡场可以通过人为的时间安排,借助灯光调节鸡的生理节奏,以便让母鸡多下蛋。
二、伊德技术哲学的启示
技术“不可能是一种纯粹中立的东西;它是在世存在的一种可能方式的选择。”【1】xxvi此在是在世的存在,这种存在并非动物式的纯粹自然的存在,而是一种借助于技术的在世。通过对人类技术在世方式的详细研究,伊德的结论是:伴随着技术对世界的每一次放大,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简化和缩小。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使用技术呢?伊德认为是为了追求对事物或世界的放大,但是任何对世界的放大必然伴随着相应的缩小和简化。伊德成功之处是指出了技术放大与缩小效应的相关性,不足是没有指出经验技术的放大-缩小与现代技术之间的区别。我们不仅要看到放大与缩小是技术结构性的特点,而且还要看到经验技术的放大与缩小与科学化、商业化技术的放大与缩小之间的区别。经验技术时期,技术对世界的放大不明显,没达到失真的程度,所伴随的减少也不明显,而且这些减少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或方法加以弥补,并不从根本上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现代技术的放大所伴随的减少不仅影响人们对世界整体的认识,而且塑造了我们生活的周围世界,塑造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技术如锤子、马车等,它们结构简单,但功能丰富,利用它们人们可以实现自己多元化的目的,它们可以让人从事丰富多彩的工作和生活。相反,现代技术主要是机器,机器结构虽然复杂,但功能却呈现出一种单一、固定和简化的趋势。随着机器功能的单一和固定,使用和操作机器的人的工作与生活也表现出一种单一、固定和简化的倾向。因此,尽管技术放大的一面在某些方面丰富和扩展了人类的工作与生活,但是技术缩小的一面却让我们轻视、忽视生活世界的其他方面。比如光学仪器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视觉上而忽视对世界其他方面的感知;人们的业余时间大部分花在电视上而忽视了读写、户外活动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锻炼。
伊德认为,在直接感知的意向相关项与技术协调感知的意向相关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1)直接感知的对象处于宽广的背景之中;在光学仪器协调的知觉中,对象所处的区域被改变了。如经过望远镜的放大,月亮不再悬挂在半空之中,而是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它的视域由望远镜的镜框决定。工具协调改变了对象的区域变量。(2)对象的深度变量也改变了。望远镜对月亮的感知是一种非真实的和抽象的感知:月亮似乎离我们更近,但我们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在月亮“那里”。技术协调的身体感知与没有技术协调的身体感知不一样,后者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工具使用虽然也有身体参与,但这种参与或多或少被工具替换掉了。“通过工具协调的对象可能显现为一种知觉上被减少了的对象。工具的能力在这里就是‘分析地’把一个知觉上丰富的对象简化为它的某一个单一的特征。”【1】76现代技术只是某些(个)方面的功能非常卓越,通过它们感知世界只会突出世界某些(个)方面的内容。直接身体感知的对象的丰富性被简化为被技术放大了的个别方面的特征。比如望远镜。望远镜最重要的不是对月亮位置、运动状态的改变(运动变为静止),而是对主体观察状态和主体知觉的简化。对月亮的全部知觉只剩下单一的视觉——一个没有声音、温度和气味,仅有视觉图像的“单向度”月亮。
伊德的启示是不能简单地看待技术对人类经验的改变。一方面,工具决定知觉的水平,“正是通过工具新的和未曾预料的知觉被发现并形成新的感知领域。”【3】93人们所拥有的技术决定他们的知觉水平,而知觉水平直接决定他们认识世界的范围和深度。如没有光学仪器我们就不可能跟宏观和微观宇宙打交道。另一方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揭示了世界的方方面面,这些认识是通过对世界的多种知觉获得的。现代技术给我们提供的主要是光学工具,或最后都通过光学工具体现出来。借助于现代技术,人类正在走向一条用完全单一的尺度建构世界的道路。伴随着现代科学对工具实在论日益强化的信仰,人们越来越相信只有通过工具(现代科学仪器)建构的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在越来越复杂和精致的仪器的帮助下,现代科学日益集中于对宏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探索,这导致先是科学家,随后是工程技术人员对日常世界的遗忘——更准确的说法是对日常生活世界其他因素的遗忘。科学家,不论是作为个人还是群体,相信工具协调的世界是更加真实的世界。大众日常生活之外的微观和宏观世界才是当今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现代技术对“人-世界”关系的改变在生活世界之中产生了不同于经验技术的影响。如果我们将技术的现实与电影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有一种颠倒的感觉:“不是电影像现实,而是现实像电影”【1】89。生活世界呈现出一种电影化的倾向,日常生活成为电影或电视镜头中的一个片断。但这不是生活世界的本来面目。不像电影和电视,生活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生活世界中的视域是不断变换的,是没有固定边界的。可是电影电视中的对象时间上有始终(片头片尾),空间上有边界(电视机的框架)。现代技术的对象缺乏活生生的视域:没有“更多”。电视中的距离与电视的准-现时有关:世界大事“发生”在起居室之中;电视中的他者不是我们对他有全部理解的他者,但是他与我们的“亲密性”,我们跟他接触的时间、我们对他命运的关注超过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的父母、配偶和子女。可这是一个我们不能跟他有现实交往的他者。电视反映的是他人的生活和世界,这一生活和世界不仅与我们自己本真的生活和世界有很大差异,而且也不是他人本真的生活和世界,只是他人生活的一个片断,一个被有意裁剪、挑选和包装了的失真世界。电视把经过精心修饰、包装了的他人生活和世界展现乃至展销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沉浸在他人的生活和世界之中,把画面上的世界当作真实的、值得自己向往和模仿的东西,结果必然是对我们自己本真生活和世界的遮蔽和遗忘。关心“他人”生活,关注“他人”命运,可是对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却心不在焉,这是电视文化——当今最流行的文化——最大的特点。
伊德的技术观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而且技术有着自己的“意向性”。在伊德看来,正是借助于技术的协调,人们才产生对世界的新的感知。在红外线图片中,通过从肉眼可以直接感知的图像转化为根据红外线所拍摄的图片,人类肉眼看不到的图像通过红外线的拍摄可以看见了。肉眼的可见性被工具意向性即通过工具的使用所产生的意向性代替了。工具所作用的对象是什么(意向相关项)是由所使用的工具(意向活动)决定的。现象学在胡塞尔那里是有什么样的意向活动就有什么样的意向相关项,在伊德这里是有什么样的技术就有什么样的对象——既包括“在手”的对象,也包括“上手”的对象,对象是什么与人们使用什么样的技术相关。比如,使用显微镜的人在一碗常人看来很干净的水中会发现许多细菌;用望远镜看月亮的人在月亮上会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环形山;在乡村小道和公园林荫道上的跑步与跑步机上的跑步所体现的对待生活世界的态度有着本质的差异。同一个世界,展现在使用技术的人与不使用技术的人眼中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伴随着现代技术的意向性越来越突出,技术放大和缩小的效应越来越明显,最后导致人的生活和人类所居住的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技术哲学,如果研究人类生活中更为宽广的问题域,必须实现一种转向:把它的重点转向日常生活问题,转向技术伦理上的影响……转向技术和生活世界界面的整个领域。”【3】140伊德技术哲学最大的贡献是把技术哲学从形而上的思辨转向了对日常生活中技术问题的研究,转向技术伦理上的影响。伊德是当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主要代表之一。不足的是,在“人-技术-世界”的相关性之中,伊德主要研究技术对人和世界的影响,至于人和世界对技术的影响伊德研究的不多。在我们看来,与技术对生活世界的影响相比,生活世界对技术的影响更为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把技术放在一个更加宽广的领域中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 Don Ihde 1979. Technics and Praxis [M].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Dordrecht, Holland.
[2] Don Ihde. 1991. Technology and Lifeworld: From Garden to Earth [M].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 and Indianapolis.
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创新为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潜伏的巨大危机也日益显现,其广泛应用造成了作物品种遗传背景日益狭窄化,农田遗传多样性的丰度和生态稳定性严重降低,病菌害虫产生抗药性,农产品健康受到威胁等一系列问题。人们对现代的育种科技、肥料科技和植保科技的发展普遍感到忧虑。由于地球上人口增加的趋势不会逆转,耕地减少的趋势不会逆转,人类未来的粮食安全和环境问题将面临严重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反思现代的农业科技创新,以求探讨一条现代农业科技健康发展道路。
1 农业技术创新中的理性与价值
1.1 技术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1.1 积极作用
农业科技创新的实质,就是人们通过对农业生产体系中各要素的考察发现更优越的组合规律,并引入生产体系。在这里,关键在于优化组合,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自身的组合规律。科技创新就在于找到组合成该事物各要素的基本运动规律,根据各要素的规律与特性,以一种新的、更科学的方式进行组合,使其事物发生变化,致使该事物克服原有状态的弱点,转变成一种新型的更优越的状态,这一转变过程就是创新过程[1]。
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一个农业技术持续进步的过程。从农业科技发展的角度看,现代农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而不断产生新的飞跃。19世纪30年代,细胞学说的提出,使农业科学实验进入了细胞水平,突破了传统农业单纯依赖人们经验与直观描述的阶段。40年代,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有力推动了化肥的广泛应用与化肥工业的蓬勃发展。50年代,生物进化论的问世,揭示了生物遗传变异、选择的规律,奠定了生物遗传学与育种学的理论基础。20世纪前半期,杂交优势理论的应用及动物人工授精等技术的突破,使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增产十分明显。二战期间,滴滴涕等杀虫剂的研制与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药的应用与农药工业的发展[2]。此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大拓宽了农业科研领域,提高了农业科研水平,加快了农业科技传播速度,而且创新出了更新的农业发展形态,如“精准农业”、”基因农业”和“计算机集成自适应生产”等模式[3]。从农业技术装备发展的角度看,其特点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如随着钢铁、机械、化工、能源和计算机集成等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高效农机具、化肥、农药以及农业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以机械动力替代人畜力、以化肥替代农家肥、以信息技术控制代替人工操作等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关键因素。
1.1.2 消极作用
技术创新在给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以下的消极作用:化学农药长期、大量和超常的不合理使用,严重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同时致使农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问题凸显,进一步引发生态安全危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严重威胁大众的身心健康;化肥的大量使用引发污染环境、破坏土壤以及大量使用单一化肥对生命活体的不利影响,化学肥料只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却无法补充土壤中枯竭的全部元素,因此影响食物的营养价值;现代育种科技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高产品种的广泛种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高产育种和高产品种的推广利用导致作物品种遗传背景单一化,为病虫害的暴发流行创造了条件,单一目的性状突出甚至畸形发育,现代品种的环境适应能力明显降低。
人对自然施加了过分的要求,迫使作物进入非自然状态的呈现,体现了一种柏拉图式的控制精神,而技术的控制是建立在大量外界投入的基础上,能源短缺、物质资源有限为这种技术生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埋下隐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说的“技术的每一件精致的作品都包含着一份奸诈的礼品”[4]。绿色革命引发了遗传背景单一化,不堪病虫害扰动,因此生产稳定性差。不管新技术有多少可以创造新能源和新物质的可能,在没有成为现实之前,适当限制技术的无限膨胀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自然则是被动的和消极的;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和制约性。对此,马克思有过精辟的论述:“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5]。这就意味着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时,自然界反过来也必然会对人类及人类社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因此,“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一旦违背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自然力就会对人类实施报复,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处于激烈对抗之中。对此,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郑重地告诫我们:“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6]。
农业科技手段的发达使人们对于饮食没有了节制,不受制约,完全凭欲望支配。由此,现代农业科技这种纵容人类的欲望的本质受到人文主义学者的批判。卢梭很早就警醒人们,技术容易滋生贪欲和奢侈。芒福德认为科技的唯利是图的单一向度,泯灭了其他诸如对家庭的眷恋、田园式的生活和健康等一切文明生活的正常快乐。
由此可见,现代农业科技这种对人类欲望的放纵,是其陷入危机的关键。有节制的、道德的健康生活方式是引导现代农业科技走向善的根本。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引发了关于技术创新的哲学思考。
1.2 关于对农业技术理性的认识
技术理性是一种特殊的实践理性,是指人类对自身改造自然和创造人工自然的技术实践活动,应该“做什么”、“用什么做”和“怎样做”的观念掌握与解答,是主体以人造物活动及其有效性为目的思维活动过程及所形成的技术知识的总和。在这一规定中体现了4层意思:技术理性属于理性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实践理性;技术理性以人类对自身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活动应该“做什么”、“用什么做”和“怎样做”的观念为其根本内容;技术理性是主体以人造物为目的思维活动过程;技术知识是技术理性的存在形态。技术理性作为一种追求能动性、创造性、可行性、价值性和效用最大化的人类智慧与能力,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不断推动人类农业技术的发展。
追溯农业技术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农业科学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一样,经历了一个从开始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到现在对技术的反思,甚至对技术莫名恐惧的艰难认识过程。由人类技术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表面上看起来秩序井然、理性繁荣的文明社会,已经驶入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风险社会。科学技术风险是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及其导致的恰当地运用产生的预期效果和实际结果的偏差。毋宁说科学技术发挥的力量已如此巨大,以致不可能有不包含人的因素的天灾。人类的力量影响竟已达到了能导致人类自我灭亡的程度。面对严峻的现实,人们不得不对科学与技术进步进行深刻的反思,而技术困惑似乎成了当代人类的主要困惑之—。人类不知该如何去把握技术,如何去认识技术给我们带来的诸多风险。人们在对其进行积极诊治的同时,也在采取有效的策略对技术风险进行防范与消解是技术发展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
在科学技术体系中,无论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应用,人类的功利目的都非常明显,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今天,每一项科学技术研究都包含研究者非常明确的目的,无论是科学以系统和逻辑的方式去认识世界,整理人类关于世界的零散的知识,还是技术去控制和改造世界的过程都带有非常明确的目的。这种目的渗透到科学技术的选题和研究过程之中。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生产过程结合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研究的功利性更加突出,科学技术服从和服务于生产的特点更加明显。
功利性的追求则使人类活动变得更加狭隘。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技术理性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成为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理性要素时,价值理性的意义逐渐被人们淡化,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产生了分离。
2 价值理性引导现代农业技术创新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并不应该为一切农业问题和危机负责,因为人才是一切行为的主体,在农业科技的应用中占主导地位,应负起主要的责任。时刻警醒有节制的道德意识,谨慎而及时地应对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有可能减少农业科技应用中的失误,并使危害控制在一定的程度。
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失去了价值理性的统领,就会偏离了人的根本目的,由此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表现为自然生态破坏、人对技术的依赖性被强化、人与自身关系的不协调以及人的主体性的丧失。
2.1 关于价值理性的本质
当理性与价值交融而凝成价值理性时,这种理性便获得了新的质的规定,便成了区别于技术理性的具有独特意义的理性,这种理性即价值理性。价值理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认知,是“人类所独有的用以调节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7]。
价值理性就其作为人的实践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向来说,是对人生存的终极关怀和对现实的超越。价值理性的本性就在于永远不以现实的一切为满足,通过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拷问而指向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是在对人的本然状态的超越和对人的应然状态的追求和创建这一实践活动中的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思维。价值理性是不同于技术理性的一种独特理性,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更新的价值智慧和价值良知,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支撑、规约和范导功能,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客体为中心的理性。其目的不在于求得对客体本质和属性的正确把握,尽管它不能脱离这种把握,而是遵循“人是万物的尺度”,关注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执著于人的幸福[8]。
通过对价值理性的本质和特点的透析,使人们认识到,价值理性是人类理性实践的一个最根本维度,表征着人之为人之所在,而价值理性对现实的批判性必然造成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冲突。价值理性正是在使人类保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必要张力的基础上推动着人在历史中前行。
2.2 技术理性需要价值理性的引导
对技术理性的片面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反思。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自然前提,在漫长的原始发展时期和农业文明时期,自然界一直是人们崇拜、依附和小规模改造的客观存在。在这漫长的时期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然而到了工业文明时期,对物质利益的盲目追求,对技术的片面推崇刺激了人们向自然开战。特别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提出,使得人类漠视自然存在的客观规律性,盲目地掠夺自然、破坏自然。在这种状况下,技术理性也被无限的加以扩展,但只是片面的发展了其工具理性的一面,仅仅将自然界作为被改造的客观对象和满足人类狄隘利益的工具,忽视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状态。
现代科技没有为人类提供价值理性,而只提供技术理性,它与实质合理性(即目的意义上的合理性)之间处于一种无法消解的紧张对立关系之中。这样一种绝对化的技术理性既没有了古典理性中的整体和谐,也失去了近代启蒙理性中的人性关爱,科学技术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度,技术的自由和满足构成了文明社会的发展目标,文明“本身则成了一种普遍的控制上具”。
产生危机的认识论根源在于技术理性缺乏价值理性的引导和二者之间缺乏沟通所致。解决的途径是通过对技术发展目的的探求,而在技术理性中植入一种新的价值观(即价值理性),旨在制约技术理性的膨胀和异化,以对抗非理性的后现代性。
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不同,技术理性以认知为主导,以事实判断为核心。价值理性的取向是人,是一种以人的价值为主导的理性。在价值理性的思维视角之下,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包含了他对行为目的的理解,以及对他在实现目的过程中成败得失的判断。因此,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具有价值判断的内蕴,都应该接受价值评判。价值理性虽然也强调价值目标的具体化,但主要不以具体性对象为目的,而是把握人的关系的一般原则。虽然也具有经验的基础,但主要不是以经验为前提,而是以领悟和体会为基石。价值理性以人的生命价值完善为向度,给人以思想和价值判断的尺度,并告诉人的生命意义,帮助发展人的和谐人格。
因此,农业技术创新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改造自然为我存在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维护自然本身的利益及内在价值,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平共处。
3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可持续农业是在替代农业运动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它是基于一种深刻的哲学观念,即人应该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和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像常规现代农业那样的对抗关系,同时兼顾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从总体系统观的角度出发,对集约化的农业生产进行重新设计[1,9]。
首先,生态技术中对度的把握是关键。高科技对农业科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是否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应用的度量和相应的具体环境条件。
其次,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特别强调“技术组装”,是典型的软硬技术的集成。生态农业技术是在充分发挥传统技术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与现代农业科技的各项技术和设施相配套解决低生产力问题。在推行现代常规农业技术时,注重其应用的度量以及与相应的环境的适宜条件,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将各单项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发挥整体功能。
最后,实现农业的生态合理就必须适应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所以农业技术体系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参考文献
[1]李华东.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2]黄祖辉,林坚,张冬平,等.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柳建平.现代农业发展:一个多层面的解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8):99-104.
[4]恩斯特.卡西尔.人类文化哲学导论[M].刘述先,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吴增基.理性精神的呼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李晓进.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统一[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关键词】交通运输;汽车检测诊断技术;思考
现代汽车状况检测诊断技术广泛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汽车安全提供了保障。尤其是我国检测诊断技术的研发,设备的规格,品种较为齐全,性能优良可靠,它促进了我国汽车检测技术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此本文将重点谈谈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应用。
1.汽车检测线测控系统整体设计
(1)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测控系统由一个数据处理网络系统,一个总控系统和四个工位系统组成,其中一个总控系统和四个工位系统称为现场总线网络系统,数据处理网络系统与总控系统通过一台NT服务器进行连接,数据处理网络系统采用星型网络拓扑结构,而现场总线网络系统均以CAN总线技术为核心,采用总线型网络拓扑结构。在现场总线网络检测系统中,设备之间都由CAN总线接口连接,测控计算机主要完成每个工位的初台人工作和对通信参数的设定,每个工位进行汽车性能检测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数据处理。
(2)数据处理网络中,每个工位机及车辆信息都可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完成任务打印报表,财务报表和数据统计等各项任务。
(3)每个工位中的检测仪通过自身的硬件条件来确定通信方式,因为汽车检测站的设备来自各个厂家,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通信标准,不可能对检测线的各个检测设备进行较大的改动,所以在建立CAN总线时把各个检测设备通过各个数据打印口或RS232。RS485接口连接到工位机上。
(4)每个工位由DSP或单片机组成的嵌入式控制器代替工控机,连接到CAN总线上,且带有CAN卡的设备用并联的方式挂接在总线上,而不需要每个下位机与工控机连接,具有节省成本,布线方式简单和抗干扰性强的优点。
2.检测线故障模式分析
(1)目前,国内的汽车有机化学大部分采用集散式控制方式。从功能上划分,各计算机节点划分为两大类:检测计算机和管理计算机,检测计算机包括主控机和各工位机,管理计算机包括登录,财务管理及打印报表计算机。
(2)该控制方式中,管理计算机主要完成检车工艺流程中的车辆信息录入,检测收费及数据结果输出,主控机的任务主要协调各个工位机的工作,通过网络向各工位机发出控制命令,并接收各工位机的检测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工位机仅接收主控机的调度与控制,各工位机间功能相对独立,工痊制信息及检测数据信息,控制检测设备协调,有序地动作,指导检测人员操作,完成检测信号的调理,放大及检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实现本工位的检测任务。
(3)除工位机外,其它各节点计算机结构及功能单一,主要完成数据处理管理方面的功能,一旦调试完毕,功能比较稳定,因此故障率比较低,工位机完成多种功能,应用了机械,电子,计算机硬件,软件等多种技术,是检测系统的技术功能核心,其故障发生的频率要远远高于其他的节点。
3.气缸漏气量的检测方法
(1)发动机预热至正常工作温度75-85度。
(2)用压缩空气吹净缸盖,特别要吹净火花塞孔上的灰尘,最后拧下所有火花塞,装上充气嘴。
(3)将仪器接上气源,在仪器出气口完全密封的情况下,用调压阀调节进行气压力,使测量表指针指示0.4MPA。
(4)卸下分电器盖,安装好活塞位置指示器,使分火头旋转至第一缸跳火位置,然后转动定位盘使刻盘刻度I对准分火头尖端。
(5)为防止压缩空气推动活塞使曲轴转动,变速器挂高速挡,拉紧手制动。
(6)在一缸充气嘴接上快换管接头,向一缸充气,此时测量表上的计数便反映了缸的密封性。在充气的同时,可以从化油器,排气消声器口中,散热器加水和润滑油口响彻云霄首,检查是否有漏气声,找出故障部位。
(7)摇摆曲轴,使指针对正活塞位盘上下一缸上止点的刻度线,按以上方法检测其气量。
4.检测标准与故障诊断
(1)在化油器处监听,如听到漏气声,是该缸进气门与座密封不良。
(2)在消声器处监听,如听到漏气声,则为该缸排气门与座密封不良。
(3)在正常水温下,散热器加水口为有气泡冒出,则为气缸盖有衬垫漏气。
(4)如果相邻缸火花塞处可听到漏气声,则为相邻两一定之规间的缸垫烧穿漏气。
(5)如果在曲轴箱国润滑油孔处监听到漏气声,通过把检测活塞从压缩上止点摇到下止点,根据漏气声的变化,可估计气缸的磨损情况。
5.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发展方向
(1)汽车检测技术基础规范化。随着汽车业和交通业的不断发展,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不断完善,将来应重点开展汽车检测技术的基础规范化,进一步完善与件相配套的检测技术软件,如制定和完善汽车检测项目的检测方法和限值标准,制定营运汽车技术状况检测评定细则,统一规范全车各地的检测要求和操作技术,制定用于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大型检测设备的形式认证规则,以保证综合性能检测站履行其职责。
(2)加快高新技术在汽车检测诊断上的应用步伐。1)光电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的运用。目前国外的汽车检测设备已大量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并采用计算机测控,能对汽车技术状况进行自动识别检测,并能诊断出汽车故障发生的部位和原因,引导维修人员迅速排除故障,因此我国应尽快将光电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运用于汽车检测诊断技术上,如将光电技术运用于前照灯的检测上,以提高光轴定位,光度测试的精度。2)汽车检测设备智能化。国外的有些汽车检测设备具有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功能,而且目前我国的汽车检测设备在采用专家系统和智能化诊断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四轮定位检测系统,电喷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等,还主要依靠进口,因此今后我们要在汽车检测设备智能化方面加快发展速度。3)显示技术,高精度传感器的应用。在汽车制动试验台的设计上,已完全淘汰了测力弹簧,而代之的是高精度的应变计,具有很高的现行精度,而这种高精度传感器,由于其通用化,标准化,清晰化程度大大提高,已成为检测设备显示方式今后的发展方向,随着显示技术的进一步计算机化,通过图形,数据来动态显示测量值的方式,将使得人们更为直观,清晰的理解检测数据。4)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为了节省汽车检测的费用,场地,人员和提高汽车的检测效率,当前汽车检测设备的功能正从单机向单功能向单机多功能的综合测试台方向发展。
(3)监控和汽车技术状况的预测。现在国外已经在汽车技术状况监控和预测方面进行研究,如预测汽车制动鼓,制动蹄的配合,汽缸活塞,活塞环的配合状态方面,不久将会有新的进展和突破,并将会进一步扩展到系统状态和元件状态的预测,因此当前我国也应向监控和汽车技术状况的预测方向发展,以提高汽车的综合性能,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
(4)汽车检测管理网络化。目前我国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系统检测,但由于各个站的计算机测控方式千差万别,尤其是数据接口吵统一,不符合全国检测行业大网络的要求,因此随着现代技术和管理的进步,汽车检测要利用好信息高速的平台,真正实现网络化,从而做到信息资源共享,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提高网络检测化管理效率。
6.结束语
由于汽车发动机检测的专业性较强,维修人员对宪法这一重要内容往往感觉难以深入。因此,汽车检测诊断技术是指在整车不解体情况下,通过对汽车进行检查、测试、分析,确定汽车的技术状况,查明故障原因和故障部位的汽车应用技术,包括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和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陈良清.浅析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向[J].实用汽车技术,2008(1).
[2]顾国瑞.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J].云南交通科技,2000,16(1).
[3]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
【核技术的哲学思考】推荐阅读:
科学技术哲学结课论文07-20
关于技术人性化的思考09-18
关于优秀技术员考核的思考11-10
人类基因研究及其技术应用的伦理思考06-26
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07-13
浅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结尾的思考论文05-31
信息技术应用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1-01
康德哲学的历史背景-康德哲学三题07-16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肖力)06-21
关于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