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矛盾化解调研报告(精选8篇)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积极做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公安机关的首要职责。近年来,我局始终把强化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作为重点之重,主要领导主动了解民意,掌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分析社会动态和潜在矛盾,在加强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体系建设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列为“一把手”工程。要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就必须要建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机制。我局制定出台了《南丰县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方案》,成立了县委常委、公安局长任组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责任制,主要领导负总责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亲自抓,单位部门领导各负其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落实到点、到人。
(二)整合有效力量,加强责任落实。一是整合有效资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应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与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的联系协作,特别是与各乡镇的信息维稳员、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联系,深入了解矛盾纠纷的源头并积极应对分类处置。二是实行领导包片责任制。明确“一个片、一名领导,一个村、一名民警”的工作机制,并建立“四包责任机制”,即包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包较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包无群体性上访事件,包无重大恶性事件发生。三是建立公安内部的指挥体系。对于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要实现快速有效,就必须要建立统一指挥、各司其职、步调一致、运转高效的处置机制。由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及时调集各部门、各警种,形成分工负责、密切协作的机制。
(三)实行绩效考核,落实责任倒查。根据每年每个阶段的不同情况,调研思考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一个目标管理方案。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稳任务列为硬指标,同其他公安业务工作一起量化核分,定期考核,褒优贬劣,对因工作不到位,发生到市、赴省或进京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等重点现象的实行一票否决。并建立严格的维稳责任追究机制,由督察大队对每起事件的起因、经过、处置情况、责任划分等写出专题报告,会同纪检监察、政工、信访等科室提出处理意见,按照“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未追究不放过,追究不到位不放过”的原则,追究有关单位、部门领导以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二、超前防范,深化排查,为掌握社会矛盾纠纷奠定坚实的动态基础
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舒晓琴曾指出,矛盾纠纷能否超前处置,首先取决于能否超前发现和超前排查,要在第一时间掌握各种矛盾纠纷的详细情况和动态,做到未动预知,异动先知。只有及时掌握矛盾纠纷的案情和进度,做到底数清楚,才能为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处置突发事件和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动态基础。
(一)构筑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网络。一是建立以民声为主导的排查网络。积极开辟“民声通道”,利用日常管理、服务、调研摸排以及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手段,广泛搜集社会信息,敏锐观察和分析社会热点焦点难点,及时掌握全县社会治安动态,有效摸排各种纠纷、矛盾,及时捕捉和把握群众的呼声需求、心理情绪以及各种负面的苗头倾向,获取民众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对整个社会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建立以企事业单位主导的排查网络。大力推进县、乡两级调处服务实体化建设,推动向事业单位方向发展,建立企事业单位和公安部门等实行联动机制,针对企事业单位改制中出现的复杂矛盾纠纷、或群访群诉案件,及时与所在地的派出所、劳动保障和救助服务所等单位取得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三是建立村组基层排查网络。以村为主体,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领导小组职责,同时吸收三老(即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加入,发挥村“平安协会”作用,以各村民小组信息员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进行分类排队,理出轻重缓急,按照“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解决老问题,化解新矛盾”,达到“人不出村,事要解决”的目标。
(二)创新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方式。一是会议座谈排查。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热点问题,列如,土地征用、城镇拆迁、重点项目建设、企业改制等,主动邀请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包村领导、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离任老干部、群众代表及法庭负责人等召开座谈会,全面了解掌握辖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为进一步排查了解矛盾纠纷的细节情况提供线索。二是当面交流排查。把平时有矛盾纠纷的人和事作为排查重点,采取“面对面谈心、心贴心交流”的方式,当面解疑释惑,耐心听取当事人的陈述,深入了解他们心中的怨愤和不满,及时掌握发生矛盾纠纷的过程,真正打消群众顾虑,使他们道出矛盾纠纷的前因后果,道出期望解决矛盾纠纷的具体要求,增强了排查矛盾纠纷的针对性。三是侧面走访排查。采取换位排查的方式,主动走访不涉及矛盾纠纷双方利益关系的第三方,从侧面了解矛盾纠纷发生的诱因和涉及范围,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和症结,使一些比较复杂的矛盾纠纷通过走访知情人得以系统彻底的了解,进一步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了证据。四是接待来访排查。进一步完善来访接待制度,确定专人负责来访接待和信息传递。要求民警认真接待来访群众,详细询问发生矛盾纠纷的过程,并如实进行记载,及时上报,研究解决。
(三)理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机制。一是建立民情报告制度。在明确各村组民情联络员的基础上,各村民情联络员须于每日将本村当天发生的大小各类矛盾纠纷及其调处情况、民情民意情况、信访苗头情况通过电话方式的上报辖区民警,以便及时发现、撑握信息,做到不失察、不失控、心中有数。二是实行建档立卡制度。对有矛盾纠纷苗头的社区、村、户逐一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对排查出来的重大矛盾纠纷,逐案、逐人、逐项建立工作台账,及时掌握案情和进度,做到底数清楚。三是建立回访制度。为了巩固工作成效,确保集中排查调处活动有序推进,及时掌握当事人的思想动态,对已经调处结束的矛盾纠纷,各派出所应指派专人跟踪回访,倾听群众的声音,对群众不满意的要重新制定调处方案,以防事态的反弹。
(四)做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大会战。一是结合“地毯式”和“亮剑式”开展排查“会战”。开展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大排查攻坚战,进行全面重点排查,切实把各种不安全、不稳定的矛盾和问题排查彻底,同时对可能越级上访,集体上访情况进行集中排查,把问题的症结搞清楚,形成全面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不断促进和优化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二是结合“敏感期”开展排查“会战”。每到敏感期和两节、两会期间,都要集中进行排查“会战”,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集中解决重点疑难纠纷,突出排查长期困扰基层,群体性、易激化、易上访的纠纷,特别是城建拆迁、土地征用、企业改制等社会难点、热点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三是结合“严打”“创安”进行专项排查“会战”。不断强化各警种的作用,开展“命案专项整治”、“两抢专项整治”、“破案会战”、“追逃”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犯罪活动,形成对不稳定因素的严加防控,结合以“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平安家园、平安家庭”为重点的“创安”活动,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排查。
三、掌握动态,分析研判,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工作经验证明:扎实做好警情民意的分析和研判工作,就能打造预警灵敏、指挥有力、运转高效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也就能有效地提高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和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
(一)建立社会矛盾纠纷研判网络体系。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研判网络体系,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及三调联动的综合研判网络。一是横向上,建立以县公安局为主导,各基层派出所、各业务科室为主体,人民调解员、信息员和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为基础的民情研判网络体系。二是纵向上,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组四级网络,同时在工业园区、企业、集市贸易区、行业协会、外来工聚居区建立调解研判组织,扩大基础矛盾纠纷研判网络体系。三是联动上,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牵扯到基层人民政府、行政、司法、企事业单位及民间组织等,要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者研判的沟通联系,及时分析矛盾。
(二)建立社会矛盾纠纷信息研判平台。一是依托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在全县实现治安稳定信息共享,提取平台中的情报信息,对辖区各不稳定因素特征进行综合研判,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策略。二是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整合社会信息开展战略研判,积极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进行搜集、过滤,寻找情报信息与人员踪迹,从中对社会治安和维稳等信息进行分析,为领导的科学决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严格实行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不稳定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和评估,制定应对预案,以便在问题发生后可以更及时、更科学地加以处理。
(三)开展社会矛盾纠纷研判分析会。对全县的矛盾纠纷发生,要采取“总体分析、分类分析、隐患分析、个案分析、研判分析”的方法,逐一定期分析梳理。一要安排专人每周对民情进行收集整理,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分类梳理,及时编写社情动态,每月进行系统分析研判,对重大民情信息提出建议和意见,形成高质量的书面材料,及时上报有关领导参阅,为领导及时了解工作动态,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二要完善警务室在社会维稳中的第一道分析研判机制,充分发挥警务室警民恳谈制度,积极参与信访、接访、下访等亲民活动,做到不漏村,不漏组,不漏户、不漏人,确保对带有苗头性的问题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研判。三要完善对重点不稳定因素综合研判,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重点问题分析研判好,真正对当地不安定因素尤其是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事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稳控措施落实在基层,不断提高研判工作的成效。
四、强化措施,分级预警,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供参考方案
按照“预防在先、警示在前”的原则,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完善预警工作体系。
(一)要建立社会矛盾纠纷预警信息平台。要紧紧围绕“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主题活动,深化平安建设,提高预防化解矛盾能力,建立矛盾纠纷预警信息平台,针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敏感问题的提前预警,确保“主要敌情全覆盖、主要社情全掌握、主要危害全预警”。同时建立矛盾纠纷信息“零报告”制度,保持矛盾纠纷报送电话畅通,遇到节假日必须有人值班,发现重大纠纷隐患(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越级集体上访)应当及时报告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
(二)要建立完善矛盾纠纷四级预警机制。根据矛盾纠纷排查结果及研判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运用预警的形式确定为四个级别,并明确不同级别预警的责任。一级预警:矛盾纠纷事项尚未激化,在事发地能够化解,保持稳定的,发布为一级预警警报,责任人立即到位,靠上做工作,确保把矛盾化解在本地。二级预警:矛盾纠纷能在事发地解决,但需请上级相关业务部门指导的,发布二级预警警报。事发单位要及时与上级分管业务部门联系,在上级指导下进行化解处理;上级业务部门做好专业知识、政策依据、处理方法等方面解答和指导。三级预警:当事人已有不信任感或矛盾纠纷有激化的趋势,准备赴县级有关机关部门上访,在上级有关业务部门参与下,可在本辖区、本单位化解的,发布三级预警警报。事发地要在制定化解稳控措施和整改方案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参与,共同承诺办理。工作情况随时报上县级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处置信访应急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四级预警:矛盾纠纷涉及多名群众且有越级上访苗头的,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或非正常上访事件的,已赴县以上机关部门上访的以及对一至三级预警警报处置不力的,发布四级预警警报。事发地立即向本单位主要领导和县委政府汇报,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处置状态,接到命令后应急全体成员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现场,疏导群众,稳定情绪,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实行领导包案,限期解决。
(三)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快速反应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超前性预警网络。充分发挥“110”、治安巡逻和基层治保组织的作用,把预警触角延伸到城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区域,强化对社会治安面的控制,真正做到早预警、早防控、早主动,掌握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权,准确、及时、快速地反馈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信息。二是规范矛盾纠纷预警调处快速反应的运行程序。严格规定了纠纷信息报告时限,一般性矛盾纠纷信息员要在20分钟内报派出所责任区民警,并在30分钟内实施调解,重大、疑难、群众性矛盾纠纷,要在40分钟内报告派出所,派出所接到报告后,立即向乡镇党委、政府报告,并迅速赶到纠纷现场,联同村调解员依法迅速进行调解处理。三是健全矛盾纠纷预警调处快速反应的责任机制。完善了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推行了一月一次督办、一季度一次检查、半年一次汇报、一一考核的“四个一”制度。同时拓展了信访举报渠道,设立了调解投诉电话,落实了矛盾纠纷预警调处快速反应的工作责任。
五、以人为本,应急处置,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政治治安环境
面对当前矛盾纠纷类型的复杂化、纠纷主体的多元化等新情况,应建立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应急处置机制,推进应急处置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制度化,确保第一时间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第一现场,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切实维护全县的社会稳定。
(一)切实掌握情报,做到耳聪目明。实践证明,只有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未雨绸缪、见事早、反应快,才能掌握主动,才能确保社会政治稳定。一是要掌握准确的情报信息。各有关业务部门牢固树立“情报主导警务”理念,针对辖区可能引发群体性矛盾纠纷乃至突发事件的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通过物建治安耳目和信息员等方式,强化阵地控制力度,确保公安机关在辖区维稳工作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二是单位主要领导必须及时掌握全局情况。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级公安机关在第一时间到达指挥位置,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根据事态发展阶段,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力争在事发初期迅速、果断处置好第一现场。同时迅速、稳妥地应对涉警舆情危机,善于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协调媒体,正确引导舆论。三是要掌握事发现场的情报信息。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要迅速组织警力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防止因出警缓慢而扩大事态,并认真收集情报信息,准确了解事件的起因、焦点、参与人数、年龄、文化层次和其他情况,上报上级领导后认真制定处置方案。
(二)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工作预案。一是加强领导,制定应急预案。为切实做好社会治安工作,妥善处理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避免和减轻因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确保社会稳定,应制定《突发性事件处置应急预案》,明确突发性事件处置流程、处置办法和原则。同时成立了突发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公安局局长担任组长,其他党委成员为副组长,各科所队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形成“管理有序、指挥协调、灵敏畅通、安全高效、充满活力”的处置工作体系。二是强化责任分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和“一岗双责”的要求,下发矛盾纠纷处置责任分解文件,将矛盾纠纷落实到具体的分管领导、责任科所队,涉及到多个单位的指定牵头领导或单位,做到职责明晰。
(三)实行人性化,创新处置机制。一是建立律师参与。积极引导律师参与重大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充分发挥法律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律师的介入更能体现中间人的角色,当事人更加信服,让律师从个案入手,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案件的平稳处置,达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二是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各类行业组织和群体的协商解决纠纷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力争将各类矛盾纠纷控制在前,处置在前,切实维护全县社会稳定大局。
(四)完善处置战术,注重方法得当。一是分类处置。在参与群体性事件处置过程中,要严格区分对象性质,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处置效果的最优化。要把事件的组织者、策划者、骨干分子与一般参与群众区分开来,对那些煽风造谣、聚众滋事等严重危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的破坏分子,要果断采取相关措施依法予以处置,决不姑息手软,纵容违法犯罪事件发生;对合理表达自身诉求的一般参与群众,要有礼有节的开展教育处置工作,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事件的危害性、违法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对个别人员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甚至是挑衅事件,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国家法律、政策,现场予以驳斥或训诫教育,及时打压不法分子的滋事势头。二是做到快速处置。处置群体性事件信息搜集要快,情况报告要准,处置工作的部署和指挥要迅速,力量集结、出击、第一反应要快捷,采取的措施要果断,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防止事件升级。三是善后处理。在事态基本平息后,抓住有利战机,迅速将当事人双方代表召集在一起,找准问题的“症结”和争议的焦点,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力促双方互谅互解,尽快达成协议,从而化解矛盾。现场疏散后,继续由责任单位做好群众思想稳定工作,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必要时由公安机关对挑头闹事、组织策划、幕后操纵的为首人员,给予依法打击处理。
(五)做到因势利导,巩固即得成效。群体性事件处置过程中,一些单位或者个人基于思想意识上的偏差,往往满足于现场局势的控制、得意于对峙场面的消除,而对于问题是否解决、成效是否巩固不管不问,导致了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源性问题出现多次反复,给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工作造成了很大被动,我们认为,现场处置工作结束以后,公安机关应当对事件处置的结果跟踪问效,及时了解承诺措施是否落实,当事人情绪是否出现反复,是否存在引发其他不稳定因素的苗头性问题,特别是在某一群体性事件处置完毕后,更应该组织民警认真进行总结反思,及时发现本单位在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据此对本单位处置突发性事件预案进行修改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基层民警的现场处置能力和工作水平。
一、“和雨东”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室简介
“和雨东”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室是由天水市综治办主管, 麦积区综治办协管, 在天水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工作室发起人霍金满同志, 网名“和雨东”。该工作室自成立以来, 通过各种方式成功化解矛盾纠纷77件, 为推动天水市在联系政府与人民群众方面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3]
“和雨东”工作室现有律师2人, 心理咨询师4人, 各类中高级专业顾问12人, 调解志愿者50人, 网络信息员200多名, 开展社会专项调查、网络舆情引导、法律服务、青少年帮教等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2013年7月29日, 麦积区纠风办确定和雨东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室为麦积区政风行风社会民意调查机构, 同时聘任霍金满同志为麦积区政风行风监督员。[4]
二、“和雨东”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室主要服务项目介绍
“为群众代言解困、为政府建言献策”, 和雨东工作室以此为服务宗旨, 在麦积区纠风办、麦积区卫生局、麦积区妇联等单位的支持下, 开展的品牌服务项目有:官民矛盾化解;医患纠纷化解;物业纠纷化解;涉法涉诉矛盾化解;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关护;网络舆情引导,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一) 在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关护方面
该工作室开展了“和雨东阳光行动——青少年帮教活动”: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等成长中的诸多问题, 侧重保障问题青少年、留守儿童平等接受教育义务, 该活动的项目包括:
1.帮扶失学孩子返校项目;2.青少年法律关护项目;3.家庭教育公益讲座项目;4.青少年心理疾病、大病贫困学生救助项目;5.平安校园建设项目;6.问题儿童少年成长帮教项目;7.关护留守儿童及家庭帮扶项目;8.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项目。
在与和雨东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室座谈中, 霍金满先生谈到未成年人辍学的危害, 主要包括三点:1.未成年人身心无法健康发展2.加重了家庭的负担3.对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
为了加强未成年人的再教育, 预防再次犯罪, 通过走访、接受委托等途径, 和雨东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室主动为由各种原因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提供人文关怀、情绪疏导、法律服务等方面的公益服务。2014年5月1日8时许, “和雨东阳光行动, 关注留守儿童”志愿者向麦积区甘泉镇花阳、庙沟边远农村行进, 为当地的部分留守儿童送去一些学习用品, 送去关怀。
与此同时, 该工作室开设了心理咨询室, 为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救助。在座谈时, 我们了解到天水市麦积区龙园中学倪翠坤老师曾于2014年4月24--27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学习沙盘游戏疗法 (2级心理学) , 更好地去做心理咨询, 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二) 在调节各类纠纷、化解矛盾方面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权益, 为政府分忧解难, 和雨东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室以第三方身份参与社会矛盾化解, 主要涉及官民、医患、物业和涉法涉诉矛盾化解, 现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7件, 逐渐建立起了社会公信力。
三、“和雨东”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如今, 民间组织发展迅速, 逐渐壮大。但是, 机制不够健全, 政府监督体系不完备等问题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它的发展。
(一) 发展经费不足
根据霍金满先生所言, 该工作室的办公设备以及日常经费主要由当地纪委纠风办、政法委等部门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保障。据了解, “和雨东”工作室目前在从事相关工作过程中, 并没有盈利行为。[5]经费不足是限制民间组织发展的严重问题, 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按照“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加强管理、健康发展”的方针, 改革和完善现行民间组织登记注册和管理制度, 研究制定有利于民间组织发展的公众参与、公益捐助等规定以扶持民间组织的发展。
(二) 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较差
在天水市为期6天的调研中, 我们了解到, 当地的天水市第一中学开设了正规的心理咨询室, 其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相比之下, “和雨东”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室甚至天水市其他类似的民间组织的心理咨询师的质量相对较差, 天水市人民政府被期待以培训和优化民间心里咨询师的方式来扶持其发展。
(三) 寻求来自高校的帮助
据倪翠坤老师介绍, 心理咨询室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案例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与此同时, 现今高校学生存在局限于课本知识, 不能将所学专业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这就为高校学生和民间组织的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和雨东”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室做为天水市民间组织的典范, 是在全国性政府职能下放的大背景下的较为成功的例子, 给全社会带来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摘要:近年来, 群众通过网络反映诉求的现象越发普遍, 群众遇到的困难与纠纷能否有效解决在萌芽状态, 成为社会管理的新问题, 这就涉及到政府职能的细化、转变。民间组织就是要起到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和融合作用;起到宣传群众、引导群众参与各种活动以及咨询和服务等作用。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市“和雨东”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室为例, 对其职能做了详细介绍, 探究民间组织发展情况, 并提出不足之处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政府支持,民间组织,不足之处,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3-11-08.
[2]杨君民.天水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的实践与探索.天水市民间组织管理局, 2013-08-15.
[3]司庆元.“和雨东”悄然试水民间调解.天天天水网.2013-07-05.
[4]麦纠办发 (2013) 3号文件关于确定和雨东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室为麦积区政风行风社会民意调查机构暨聘任霍金满、王亚和同志为麦积区政风行风监督员的通知2013-07-29.
关键词:化解社会矛盾;服务;保障民生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6—0146—02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必须在维护法律公平正义工作中服务于党的领导。服务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服务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成为当前检察工作服务改革开放大局的重要任务。
一、分析矛盾特征,强化化解矛盾的责任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蓬勃发展,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都发生了深刻变迁,对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影响重大,必然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价值取向、利益分配在这种全新的历史环境下产生了激烈碰撞,同时伴随公民权利意识的唤醒和强化,各种社会社会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势必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现阶段社会矛盾的诱因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矛盾呈现出社会关系的多层次、矛盾主体的多样化、利益冲突的多领域等特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个别单位和部门对社会矛盾化解不力,随之产生的一些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凸现,导致非正常上访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社会矛盾激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上访。应该说,社会矛盾是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所出现的阵痛,从本质上说,这些社会矛盾和我国的国家政治体制没有根本的冲突,属于人民内部利益的不均衡,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认清这些特性有利于我们争取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动权。
化解社会矛盾是检察机关的历史责任,没有稳定和谐的秩序、统一安定的国家,民主与法治就是空谈。作为执法部门的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所赋予的职责时,必然也必须以大局工作为重,紧紧结合党的大政方针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检察机关直接面对社会和群众,承办的每一起案件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可以说,检察机关办案的过程,就是处理社会矛盾的过程。同时,在这个处理的过程中,检察机关所面对的利益冲突关系又是具体的,所解决的社会矛盾也是具体的,因而所维护的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而合理、合法地处理化解这些社会矛盾,毫无疑问将赢得群众的尊重与信任,树立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因此,检察机关应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其政治使命,以促进社会的民主法治进程为其出发点,以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其着眼点。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历史责任感,才能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更新司法观念,完善社会矛盾的应对机制
新时期、新阶段的社会矛盾有其鲜明的时代特性和它的复杂、多样性。检察机关要将社会矛盾的化解贯穿于检察职能的各个环节,完善调处化解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体制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
1.将化解社会矛盾工作贯穿检察执法的始终。从受理举报、申诉到职务犯罪侦查、刑事案件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以及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执行监督等检察业务的各个环节都融入了群众的利益,包含着此利益与彼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现实情形对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检察机关必须将化解社会矛盾的司法理念贯穿到每一个检察环节。只有合理合法地配置司法资源,运用政策、法律等手段,充分发挥公正的检察权能,切实承担起法律监督的职责,认真对待本环节群众的诉求,化解社会矛盾,才能让群众对检察机关产生真正的信任,防止社会矛盾的升级和激化。另一方面,在检察工作中,处理群众的诉求,必须对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给予高度的重视关注,并将这种对群众权益的重视融入具体的检察工作中去,认真做好释法说理、心理疏导工作。只有将这两个方面同时做好、做实,才能承担好化解社会矛盾的政治责任。
2.完善内部化解社会矛盾的应对机制。严格落实社会矛盾首问首办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要求,在规定的案件办理时限内结案,明确质量标准和化解调处办法,使每一起案件都能首次办理成功,不留后遗症,把涉检的社会矛盾问题解决在首办环节。对办案干警不负责任,案件办理质量不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重视,办案效果不好,造成越级上访的,必须进行责任追究。(1)建立良好的内部协调互动机制。各业务部门之间以及业务部门与控申部门之间要建立、完善良好的社会矛盾处理互动机制,相互之间及时地沟通、配合和协作,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交流沟通,对同一社会矛盾明确各自职责,通力合作。(2)建立公开听证质询制度。对于涉及重大、疑难案件的社会矛盾,特别是该社会矛盾已经激化,上访人无理取闹、缠访缠诉的案件,应由检察机关组织采取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社会各界人士和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参加公开的听证和质询的措施,依靠社会力量和群众舆论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以达到息访息诉的效果。(3)建立承诺答复制度。对于涉检的社会矛盾,在自愿的基础上,检察机关可以与当事人签订书面协议,检察机关承诺在规定时间内对当事人提出的事项进行调查处理,并依照程序给予答复;当事人则承诺在检察机关调查处理期限内,不就同一问题重复或越级上访。以签订责任书为载体,规范检察机关、当事人各自的行为和责任,促使双方全力配合,互相信任,共同解决问题。(4)建立社会矛盾化解调处的培训机制。在检察机关内部建立社会矛盾调处领导机构,明确各个部门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社会矛盾岗位职责。同时,加强社会矛盾调处的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通过教育培训,坚持"为民执法,为民服务"的理念,坚持以真心、诚心、爱心对待每一起社会矛盾,协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好社会矛盾的化解工作。
3.完善外部配合化解社会矛盾的应对体制。检察机关的化解调处工作仅仅是全社会化解社会矛盾的一个组成部分,检察机关服务党委的统一安排,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及社会公信力等优势,积极参与到调处群体性、综合性事件中去,协调社会综合力量,切实加强与信访、纪委、政法委等相关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建立经常性的协作网络。一方面,检察机关工作环节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制度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理解和帮助,不断提高当事人的息诉满意率,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工作效果,使化解调处工作逐步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另一方面,在一些突发性的群体事件中,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调动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有关部门的力量,共同处理以平息事端。当事群众求检察机关出面调查,检察机关从中可能发现渎职案件线索。检察机关应从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多重角度出发,以积极的态度介入,以公正的立场处理,协助党委、政府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抑制群体性事件扩大化。因此,检察机关必须完善和健全与党委、政府以及职能部门的配合协调、信息通报、联合调处等相关机制,这将直接影响着检察机关维护稳定、服务大局的作用和水平。
三、讲究调处方法,提升化解社会矛盾的综合能力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应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稳定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是要立足本职,正确地行使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的职责,合理运用法律和政策手段,不断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寻求化解社会矛盾的最佳方式和效果。
1.提升法律运用能力,善于监督。社会矛盾必然涉及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必然需要法律、法规和政策来解决。法律监督要充分考虑案件特定的背景及当时的综合社会因素,防止简单地从执法的角度出发處理案件。要准确把握和充分用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防止片面强调从严和片面强调从宽倾向。既要集中力量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又要坚持区别对待尽量减少社会对抗,对具备从宽情节的要依法从轻减轻处罚,给犯罪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更要在处理案件中检讨法律政策的执行是否到位,及时纠正执法偏差,防止矛盾事态扩大,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强化法律说理能力,善于疏导。检察机关调处社会矛盾,不仅要准确执行法律,严格依法办案,还要积极主动做好释法说理,通过法制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权、有序维权、依法合理表达诉求。对缠诉闹访、阻碍执法等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增强群众履义务的意识,消除“法不责众”的错误认识,养成尊重司法的习惯。要走出单纯依靠司法手段解决社会矛盾的误区,在可能的情况下综合运用政治、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实现说服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对当事人及其亲属对案件处理有疑问的,要认真听取意见,耐心做好法律宣传、政策解释、思想疏导等工作,解除他们对司法机关、司法人员的误会。特别要注意做好被害人一方的释法说理工作,着力推行不批捕、不起诉答疑说理制度,针对疑问和异议耐心说明理由,把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融入执法办案的全过程。
3.提高亲民爱民意识,善于把握。解决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关键在于尊重人们的平等地位,承认其合法权益。在把握这个关键的基础上着力畅通司法诉求渠道,坚持文明接待、热情服务,提高亲和能力,以和谐平等的气氛促使社会矛盾的当事人理顺情绪,接受检察执法,进而同意罢访息诉。同时,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着力提高阐析能力,通过检察执法尽可能地引导社会大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以最佳方式处理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对立面,从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总之,维护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的重要任务,检察机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检察工作职责,创新检察工作机制,不断探索研究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方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编者的话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的任务更为艰巨繁重。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怎样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进而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围绕这一问题,本期“本周话题”栏目刊发3篇文章进行分析探讨。
构建综合联动的多元调解机制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针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交叉性、复合性、相关性不断增强的特点,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强、权威性高、公信力大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手段。
调解机制具有独特优势
近年来的司法实践表明,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矛盾纠纷有其局限性,高昂的诉讼费用和较长的时间耗费会使许多当事人望而却步。当前,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使得新形势下的矛盾纠纷具有复杂性、群体性、综合性和敏感性,极易引发群众上访事件。这些新情况,只靠诉讼手段显然是不能应对的。调解机制在解决群体性矛盾、化解群体性纠纷方面具有成本低廉、操作易行、案结事了等优势。当前,需要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通过构建综合联动的多元调解机制来化解矛盾纠纷。
综合联动的多元调解机制为解决矛盾纠纷提供了多种路径,“整合资源、整体联动”是这一调解机制最显著的特征。在组织架构上,建立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调处中心具体负责、司法部门业务指导、职能单位共同参与、社会各方整体联动的矛盾纠纷调解格局;在内涵建设上,融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于一体,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在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上,努力实现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这样,通过加强各种民间性非诉讼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与法院诉讼程序之间的衔接,加强专门性、行业性及行政性非诉讼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与行政复议、诉讼程序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衔接,整合有关职能部门资源,达到真正化解矛盾纠纷的效果。
完善调解机制的途径
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妥善解决基层调解组织人员报酬、工作经费等实际困难,增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活力。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逐步形成“全方位覆盖、多功能调处”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为此,一方面应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各级财政应拨出专项资金作为调解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以保证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方力量,从办公场所、通讯、交通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努力构建全方位的人民调解社会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应解决好人员报酬问题。可以按照招聘社区干部的方式招纳贤才,把懂法律、懂政策、有文化、有道德且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的年富力强者选聘到人民调解队伍中来,给予社区干部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调解队伍活力。
完善调解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完善排查防范机制。针对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大多发生在基层的特点,将调解工作前移,由事后处置变为事前预防,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健全矛盾隐患通报、纠纷信息反馈、重大情况报告等制度,做到上下联动、快速解决。二是完善调处联动机制。基层司法所应在县区司法局和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联合各方力量,重点加强与基层派出所、人民法庭的联调联动,化解辖区内的矛盾纠纷,特别是对排查出来的重大疑难、久拖不决的矛盾纠纷和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突发性事件,重点进行化解。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用表彰奖励先进、总结推广典型的方法,激励广大调解员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在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解决好司法所的管理体制、立户列编、经费保障等实际问题,增强司法所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工作能力和办案水平。
加大对调解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调解员具有较高素质是确保公正调解的关键。应积极培养专家型人民调解员,建立一支机动性地调处某一类型、某一领域、某一地区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队伍。在人员构成上,探索实行专职调解员与兼职调解员相结合、调解人员与调解志愿者相结合。同时,通过示范带动、岗位培训、庭审观摩等形式,加大对调解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政策、法律知识水平和调解技能,使他们成为懂法律、懂政策、懂心理、懂人情以及会预防、会调查、会调解、会制作调解协议的专门人才。
(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王克群)
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让人民群众在更广领域、更深层面上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参与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各级党委、政府应因势利导,满足人民群众的民主需要,善于运用民主的手段、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发展基层民主,可以丰富民主实践、健全民主机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推动全社会的民主法治进程,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应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引导和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使人民群众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践中实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做好群众工作。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群众团结奋斗的作用,始终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分散化、矛盾纠纷的复杂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短期内很难根本解决,在人民内部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大量的各种具体利益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针对各个阶层群众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讲道理,又要办实事;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去,不断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通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不断凝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
注重利用舆论宣传手段做好群众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必须注重把握舆论导向,加强宣传引导。应大力宣传党的政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的实惠,积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丰富和提升群众文化生活,牢固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宣传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确保处理问题有法必依、有政策必执行。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和集中民智的重要方式。应充分利用好网络,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在具体工作中,既要积极鼓励网民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实施监督,并及时回应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又要主动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杜绝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防止因网络炒作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通过不断提高舆论传播力,占领舆论制高点,把握舆论话语权,打造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阵地。
通过满足群众合理要求和愿望做好群众工作。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在注意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同时,还必须认真贯彻实施这些路线方针政策,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增进群众的信任感上下功夫,研究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把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作为第一信号,把关心和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职责,努力满足群众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李江源 方健)
调整社会结构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大量的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原因,也有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原因;既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原因,也有发展水平不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这些矛盾都与社会结构问题紧密关联。
结构是事物内部各主要要素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结构问题直接关系事物内部的稳定与发展。社会结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就会加剧社会运行的紧张状态。因此,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离不开对各项社会结构进行调整,包括经济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决策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等。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已经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中等工业化社会,现代社会结构基本形成。但也要看到,目前在社会结构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依然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趋势;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难度加大;等等。这些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当前,应以新的思路寻找优化我国社会结构的途径,切实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结构性问题的特点。一是覆盖面广。结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改革越深入,结构问题暴露得越充分。二是联带性强。社会问题具有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系统内部或结构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如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就业结构、分配结构、阶层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三是不平衡性。某些社会结构转变快、动力大,超过了其他社会结构的变化,造成了各社会结构之间不相适应的情况。四是转换慢,持续时间长。结构的稳固性和惯性决定了其调整、转换的难度大。完善一种社会结构,既要考虑其自身状况,又要与相关系统、相关结构调整相适应。
明确社会结构优化的主要标准。首先是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比较好地控制来自外部的影响,当遇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外部力量时又能主动地调整自己,始终与环境保持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有效率的平衡。二是有良好的平衡性能和支撑能力。这是对一个结构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事物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三是有良好的功能输出。按照灵活、高效、平衡的要求,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把自己调整到与社会需要、与系统要求相适应的最佳状态,实现理想的功能输出。
创新管理化解社会矛盾力促平安和谐
近年来,我县围绕“强化宣传,围绕民生,化解矛盾,创新管理”的工作思路,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为重点,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当前,我县因农村低保、征地拆迁、违法占地清理、杭瑞高速公路建设征地、旧城改造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引发的纠纷不断凸现。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我县以基层司法机关、调解组织为基础,采取集中排查、化解与长期深入调解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矛盾纠纷和信访突出问题排查化解工作。为有效解决基层调解工作力量薄弱的问题,我县积极组织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工作者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之中,集中力量配合司法所、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参与并成功处置了县内多起重大疑难复杂纠纷,有效避免和阻止了多起群体性事件发生,其中典型的有:缠溪镇“3.10”交通事故、卫生系统发生的医患纠纷、中坝乡堰塘村社会治安综合整治、杭瑞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引发的多起劳资和工伤事故纠纷等。通过具体事件的介入处理,及时提供法律咨询意见,依法处理相关问题,成功化解多起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我县切实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两类社会特殊人群的管理,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2011年以来,全县共接纳刑释解教人员389人,均认真进行帮教和安置,无重新违法犯罪情况,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和谐因素。对全县被判处管制、被裁定假释、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等五种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法院、公安、司法等部门认真做好衔接,建立健全了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管理、考核、解矫等环节的工作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社区矫正工作制度的规定,加大监管力度,认真落实考核奖惩,与社区矫正对象签订社区矫正保证书,一人一档立卷,认真扎实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切实保证教育矫正质量。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接受社区矫正对象147人,解除矫正32人,现有
在矫人员115人,均无重新违法犯罪情况。通过切实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管理来履行社会管理创新职责,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和谐因素。
“社会矛盾化解”先进事迹材料
中央、全省法院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南阳中院党组对三项重点工作十分重视,纳入“一把手”工程,由主管涉诉信访工作的副院长牵头,各业务部门庭长为成员,成立“社会矛盾化解”办公室,细化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目标,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抓手,以公正廉洁司法为保障,以社会矛盾化解为目的,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一、以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为抓手,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一是修订对基层法院和对中院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办法,突出法院工作导向和重点;二是针对司法瑕疵突出问题,制定《立案工作指导意见》和《关于规范审判和执行工作的意见》,细化立案、审判、送达、执行、归档等环节的工作标准。制定《个案流转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各工作环节后手对前手的监督职责及奖惩规定,及时纠防司法差错和瑕疵,实现了案件结案率同比大幅度上升、发还改判率同比大幅度下降的良性循环;三是针对涉诉信访突出问题,制定《来访秩序管理》、《信访事项首问负责》、《信访案件流程管理细则》、《信访责任倒查办法》及《信访工作长效机
制实施意见》,对来信来访、信访案件的办理、督查、考核、问责进行全程规制;四是健全队伍及综合工作管理机制,修订《法官个人绩效考核规定》,出台《受理法官投诉工作制度》,并就《强化中层干部权责的指导意见》、《中层干部引咎辞职制度》、《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待岗制度》等制度进行研讨;五是加强法官与社会的联系,制定《法官结对联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制度》、《关于建立人民法院与社会群众沟通联系机制的指导意见》,确保各级代表委员有专人定期联系,每一名法官都有一个基层联系点。中院154名法官与282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结上了对子,当面征询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经常性地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医院、企业,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的司法需求,宣传法院工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群众安全感和司法满意度;六是联合市司法局出台《关于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有效规范法官与律师关系,促进良性互动。
二、以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为保障,全面加强法院队伍建设
一是扎实开展“纠正执法问题,促进公正执法”专题教育活动、“总结赵作海案件教训大讨论”活动和“三查一评”活动,对查出存在执法问题的5案5人进行了责任追究,树立好尹应哲、王建亚等先进典型,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为谁
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等根本性问题;二是出台《法院工作标兵评选办法》,推选出15名法院工作标兵,发挥资深优秀法官的传帮带作用,利用视频网络系统安排侵权责任法、合同效力若干实务问题以及刑事证据认定等专题业务培训,邀请返乡探亲的专家教授来院举办专题讲座四次,更新观念、强化理论、开拓视野,推动学习型法院建设;三是坚持从严治院,充分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和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坚持不懈地抓好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三、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为目的,实现办案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一是坚持能动司法,制定并落实《服务企业十项措施》和《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安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出台《强化审判职能服务全市“四个带动”十项措施》,为南阳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强化刑事审判职能,充分发挥法院、公安、检察“三长”联席会议和案件会商制度,强化工作上的协作、配合和制约,严格遵守案件质量联组把关制度,全力打造刑事“铁案”工程。切实加大刑附民案件的调解力度,确保实现案件事了,刑事附带民事调解率达到80%以上,较去年有大幅提高;三是强化民事审判职能,首创立案预登记委托调解制度,委托调解成功率63%。认真组织开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和“集中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活动,积极向有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20余条。大力开展巡回审判工作,中院派出9个驻县巡
回合议庭,基层法院广泛设立巡回办案点,走村串户、深入田间,以巡回审判方式结案12086件,把法庭开到老百姓身边,方便群众诉讼,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化在萌芽状态;四是强化行政审判工作,制作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报告呈送市四大家主要领导,市委书记黄兴维对此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进一步发挥好协调委员会作用,巡回审判,延伸司法服务,实行“阳光审判”,协调和解率达35%以上,促进“官民”和谐;五是着力解决涉诉信访难题,建立健全涉诉信访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明确信访责任。实行全员参与、首问负责,坚持院长天天接待和周一“四长”集中接访,澄清底子,完善台帐,相继组织开展了“集中清理涉诉信访积案”、“万名法官回访万名当事人”、“社会矛盾百日化解”和平安建设“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已化解信访积案331件,占357件积案总数的92.2%,解决了一大批长期困扰两级法院的信访老案,进一步实现了信访工作在全省法院的位次前移,切实打赢涉诉信访攻坚战。
富裕安宁、和谐美满、国泰民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迫切要求。目前,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 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同时, 国际经验表明, 当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至3, 000美元时, 该国家进入矛盾凸显期, 由于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 处理得好, 政策把握得当, 经济发展就能上一个新台阶, 反之, 就会出现社会发展脱节, 社会差距扩大, 社会矛盾加剧, 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 甚至出现动荡。现在, 我国已经进入人均GDP1, 000美元阶段, 为了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 避免社会矛盾加剧, 推进经济持续发展,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保持社会的稳定, 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 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 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 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多种多样的状况, 关键是要正视矛盾, 深刻分析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 找到化解矛盾的方法。
一、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 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
大致分为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方面的矛盾, 二是社会管理方面的矛盾, 三是政治、文化方面的矛盾。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行政命令是利益分配的主要手段, 利益分配也相对比较平均, 所以, 各地区、行业、职业、单位、个人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矛盾并不突出, 主要的内部矛盾集中在政治领域。
30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更重视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实际利益, 从而使得经济利益矛盾和物质利益冲突成为矛盾纠纷的核心内容。并且而这种矛盾不仅是个体性利益矛盾, 还是群体性利益矛盾, 如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医疗养老、最低社会保障、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等等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 涉及到很多人切身利益, 易造成群体性事件。改革开放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 拉开了差距, 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但在打破“大锅饭”的同时, 又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别持续拉大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分工的细化, 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别、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不断拉大, 贫富差距和社会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这种利益主体实际收入的差距, 引发了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人民内部富裕者与贫困者、合法致富者与非法致富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同一阶层内部存在的社会经济收入差距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深层表现, 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存在不和谐因素的深层原因。
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例, 1978年的城乡收入比为2.5∶1, 1984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收入提高了, 城乡收入比降为1.7∶1,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城乡差距持续拉大2005年达到3.22∶1, 2008年更达到了3.61∶1, 但考虑到社会福利, 生产成本支出等因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已达到6~8倍。城镇居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2007年增长12.2%, 2008年增长8.4%, 农民实际收入2007年增长9.5%, 2008年增长8%, 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农村和落后地区, 可以看到农民收入增加额和实际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城镇居民, 一些地区农民负担过重, 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别扩大趋势还没有完全扭转。
除了城乡居民收入拉大以外, 不同劳动性质劳动者, 不同行业员工, 不同所有制员工, 不同地区居民的收入分配差别也在明显拉大, 政治、文化、社会地位等社会待遇也不相同:一部分职工收入低或失业下岗, 一些企业职工工资和医疗费严重拖欠, 劳保制度和合同制度得不到落实, 少数垄断行业员工收入过高, 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也在拉大。同工不同酬, 多劳少得, 少劳多得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基尼系数是衡量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国的基尼基数从1988年的0.34扩大到2006年的0.47, 2007年达到0.48, 2008年达到0.5, 远超过0.4这一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目前国际公认的标准是基尼基数0.3以下为好, 0.3到0.4之间为正常, 超过0.4为“警戒”, 一旦超过0.6表明该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
就业率是直接检验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一个重要标准。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极大, 农村耕地逐渐减少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 全国约有2亿富余劳动力要转移, 其中很多劳动力的转移是通过进城打工实现的, 这样又会进一步拉低城市工资水平。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对企业的深度影响, 高校毕业生成为一个较为特殊的失业人群。2009年的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为68%, 同时也意味着有近三百万的大学生处于失业或自由职业状态。很多大学生的工资已经低于“三校生”和农民工的工资, 甚至是“零工资”, 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再次兴起。可以说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现今中国首要问题, 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问题。
住房难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作为人类最基本生活资料的房子, 是一种特殊商品。中国自古就有“安居乐业”, “居者有其屋”的朴素要求, 在福利分房改革以前, 政府解决了60%的城镇住房问题, 在当房地产彻底市场化之后, 房屋价格一路追涨, 在经历了2008年短期低迷, 现阶段又进入一个新的暴涨阶段。可以说现在的商品房甚至是保障性住房的价格已经远远超出普通职业者的承受能力。这样在社会上出现一种对立, 一面是绝大多数有住房需求却无力购买或是把三代人养老、发展、教育资金都提前透支的普通民众, 一面是极少数房地产商和房地产投资人。从市场经济和法律层面上讲后者没有任何可受指责的地方, 但从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公平角度而言, 住房难已经成为现阶段最广泛最受争议的社会问题。
尽管这几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医疗、教育改革以平衡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差距, 但利益资源的分配仍未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在各种媒体上几乎每天都有农民家庭因病返贫, 无钱治疗的报道, 在城市居民特别是公务人员享受社保、医保, 医药能大部分甚至全部国家报销时, 同样享有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在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上难以得到同等水准的待遇。只有国家财政支出向农村, 欠发达地区, 社会弱势群体倾斜, 不断深化改革力度, 保证利益调节的合理性、公正性, 这样才不会出现能看起病的有保障, 看不起病的没保障这种不和谐现象。
与党和政府相比, 人民群众处于弱势地位。居于弱势的社会群体, 如果不是自身利益受到严重伤害, 是不会与党和政府冲突的。去年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陕西府谷县事件、云南孟连县事件, 这些群体性事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群众利益申诉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一些地方干部作风简单粗暴, 最后导致矛盾激化。近几年, 越级上访、群体上访、非法集会、示威游行、阻塞交通等情绪性行为增多, 参加人员多是普通群众, 也有不同利益诉求人员。冲击政府机关, 殴击放火等暴力行为也时有发生。虽然所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但如果处理不当, 就会将矛盾激化, 使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的敌我矛盾。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日益错综复杂, 处理难度加大;群众要求解决的一些问题, 或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或者是缺乏政策、法律依据的问题, 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有些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跨地区、跨部门, 协调难度大。
一般来说,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领导, 人民群众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甚至受到损害, 领导干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些干部的官僚主义严重, 不作为甚至违法乱纪, 无视群众的实际困难, 引起群众不满。一些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 对群众正常反映推诿不理, 使得很多合理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部分干部存在执法不公, 行政不廉, “吃拿卡要”, 以权谋私, 加重了干群矛盾, 甚至引起了群众严重对立和不满情绪, 影响了政府的信誉度。
我国的政治体制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 是在大规模群众运动和计划命令中发展起来的,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在市场经济中形成的各种观念也会同长期形成的保守思想、平均主义发生尖锐冲突。由于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侵蚀, 各种新时期的丑陋现象也在人民内部反映出来,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社会上越来越有市场。这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矛盾在人民内部将长期存在,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的斗争也将长期存在。新疆7.5事件就是一件政治色彩浓烈的群体性事件, 出于民族团结的考虑, 我们不能把所有参与者都划归为敌我矛盾,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使用的方法, 是民主的即说服的方法, 而不是强迫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的方法, 具体化为一个公式, 叫做团结——批评——团结, 讲详细一点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来, 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 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现在境内外反共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同“东突”“藏独”“台独”“法轮功”等敌对势力进一步勾结合流, 欺骗蒙蔽群众, 策划、挑动群众性事件。这些群体性事件, 往往是多数人的过激行为或一般违法行为, 与少数人的严重违法行为, 与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相纠缠, 所以我们一定要分清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团结教育大多数, 争取中间派, 打击少数顽固分子。积极预防, 妥善处理此类群体性事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严峻问题,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际声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当前急需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 真正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民生为本, 运用经济措施调节矛盾。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主要集中在诸如社保、医保、住房、就业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上, 也是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一直努力对利益分配进行调整和完善, 但贫富差距依然在扩大。我们要在坚持效率的前提下, 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要重视社会保障, 贯彻按劳和按要素分配原则, 让激励性和效率性收入分配落实到位, 控制垄断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健全再次分配体制, 通过立法、行政、税收等调节干预手段, 防止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中聚集, 增加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公共支出, 推行工业反哺农业, 着力解决城乡居民生活困难, 采取各项措施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和农民工就业。国家进一步扩大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选聘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就业项目及高校毕业生入伍、三年百万就业见习生项目实施已见成效。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好保障性分配问题, 政府要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公益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一批民政业务项目纳入了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改革发展规划, 2009年城乡低保中央补助资金达到80亿元, 同比增幅58.7%。全国城市低保对象2, 336千万人, 全国农村低保对象4, 456万人, 比去年增加150多万人。国务院要求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今年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要达到3.9亿人, 比2008年新增7, 200万人, 全年解决607万关闭破产国企退休者参保问题。在全国彻底实施义务教育, 实施农民和城市失业人员免费技能培训。
认识执政规律, 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增强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本领, 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节等方法, 依法及时合理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解决利益矛盾。三十年来, 我国政治体制领域的改革明显滞后, 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与改革旧的政治体制是密切相联的, 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 使人民群众正确对待市场经济规律和现实, 并对党和政府一定能够改善现状抱有信心;强化民事调解工作和信访工作, 对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采取一系列紧急干预措施, 对一些经常性纠纷要机动灵活地协调处理, 使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干部队伍培训, 提高其施政能力和执法水平, 减少干群矛盾的发生。慎重出台涉及各种利益调整的改革措施, 积极推进户籍、就业、升学等制度的改革, 逐步消除社会流动中的壁垒, 使各阶层社会成员尽可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关键词:社会矛盾;调处化解;民生保障;民意表达;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63-03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增长,相伴产生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也日渐增多,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做好矛盾调处化解工作,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个基本要求。人民是主体,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才能体现出来,利益诉求才能够得到充分表达与确认,人民的愿望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首要选择,把群众权益作为优先考虑,切实保障民生,不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健全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的科学机制,才能实现社会矛盾调处化解的及时、合法、高效,确保社会环境的安定有序。
一、健全民生保障体系,减少矛盾堵“源头”
民生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既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高度关注民生,切实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好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让人民群众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一)扎实做好“基本民生”
做好“基本民生”就是要加快建立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让其更放心地就业创业,发挥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为发展经济增添新动力。一是积极扩大就业,坚持把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作为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的重大措施来抓。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无事就会生非”。将就业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作为工作重点,制定扶持政策、设立创业基金、支持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二是缓解就医难题。要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为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建设资金,实现“看病不远行”——15分钟健康圈,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诊。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注重改善民生的物质层面,更注重改善民生的精神文化层面。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水平。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影视制作、动漫游戏、会展等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农村数字电视工程建设,开拓农村文化市场,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新建一批示范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推进农家书屋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文化水平提高了,城市品位提升了,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才能增强,社会和谐程度才能增强。
(二)大力保障“底线民生”
保障“底线民生”,就是要更加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保障底线民生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底线民生保障到不到位、及不及时关乎固本强基,关乎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关乎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关乎社会环境的安定有序。要形成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救灾救济、医疗救助为基础,以慈善和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城乡低保“应保尽保”,逐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于粮油等基本生活物品价格上涨,为保证低保对象生活不受影响,要启动物价临时补贴联动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体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二是大力实施包括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等多个专项救助制度,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对因自然灾害、患有重大疾病、突发意外等造成严重后果的家庭和其他困难人员给予临时救助,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
(三)高度关注“热点民生”
关注“热点民生”就是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这是最大的民生。实施收入倍增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得到更多实惠,过上幸福生活。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盘活土地,走出一条新型农业发展之路,也让更多的农民看到希望。二是稳物价保民生。稳物价是头等大事,保民生是根本任务。商品房销售严禁价外计费,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进入所有基层医疗机构,价格调节基金支撑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油罐子”……整顿规范教育收费、整顿规范物业管理收费、规范殡葬服务价格行为,办好实事,为民服务。三是加强住房保障。安居乐业是百姓的基本需求和最大期盼,发展成果应百姓共享。要构建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农村安居房等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努力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通过廉租房、公租房等一系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提高城区住房保障率,让低收入家庭离“蜗居”,别“蚁族”,搬进宜居“安乐窝”。
二、畅通民意表达及回应民意渠道,预防矛盾在“前头”
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在于矛盾出现后能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如不能及时化解,就可能形成危险的“堰塞湖”,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民意表达渠道的畅通,是减少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胡锦涛同志曾郑重指出:“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能够扩大管理主体范围,建立民意表达及回应民意的渠道,形成社会矛盾的协调机制,化解社会矛盾[1]。
(一)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
党的十八大及时提出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2013年5月9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联系群众长效机制,加强服务群众效果。一是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的工作机制。党员干部要定期地、常规化地深入基层面对面访贫问苦和开门纳谏,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全面准确掌握第一手材料,在作决策、定政策上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从而为基层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二是完善民意表达制度。群众意见是民情民心民怨的集中反映,民情是最大的国情,民心关系执政根基,民怨反映突出矛盾。建立起畅通群众意见表达渠道的各项制度,让群众有反映问题的地方,有敢说话的制度保证,有愿意反映问题的措施保证,确保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群众反映最强烈、矛盾最突出、当前最紧迫的问题,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抓整改落实、抓制度执行,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三是建立直接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党员干部走群众路线,老百姓最怕的是“走走停停”、“走走又不走”,最盼“常走”、“长走”[2]。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能只是“一阵风”,要经常性地进村入户,切实把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透,把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化、常态化,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
(二)健全维护群众利益决策机制
怎样做决策,做什么决策,为谁做决策,体现着一个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价值取向与行政能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群众利益至上,以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决策的依据,把制定决策、执行决策与关注民生、维护民利密切联系起来。一是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审批、重大工程立项、重大举措出台实施的前置程序和必备条件,建立严格评估程序,充分评估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环境影响及各类不稳定因素,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进一步推进科学决策,促进源头治理,夯实社会稳定基础,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二是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对话机制,健全重大政策专家咨询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制度,有效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进一步保障决策程序的民主性。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民主权利,对群众抵触情绪大的事项不能或暂缓进入决策程序。规范决策议事规则和程序,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未经广泛听取民意、充分调研、专家咨询论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不得列入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文件,出台前应报上一级党委、政府法制机构备案审查通过后,方可实施。三是建立健全权责明确、高效畅通的决策落实机制。实行决策落实责任制,对重大决策事项要明确责任主体、任务分解、工作目标和进度要求,形成权责明晰的决策落实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决策落实效率,及时了解掌握重大决策执行情况,协调解决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完善落实决策的措施。
(三)改进传统的信访制度
信访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是国家机关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的“将信访工作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内容”要求,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实行“信访一票否决”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截访,减少乃至杜绝越级上访,以防本地上访者越级上访影响本地的政绩。“一票否决”指挥棒堵塞了利益表达的渠道,不利于化解基层矛盾[3]。要改进传统的信访制度,通过人民建议征集、市长专线电话、“网上信访”等多种渠道,确保民情、民意、民智顺畅上达。一是抓好常规受理业务。加强办信、接访、市长专线电话和人民建议征集等常规业务工作,加强人民来访接待室的硬件建设,扩充对外服务电话通道,多渠道引导和鼓励群众更多地以电话、书信、建议、电子邮件等形式表达诉求。二是完善“网上信访”工作网络。按照国家信访局“网上信访”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网上信访”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市长专线工作,建立健全横向联通各职能部门,纵向贯通各区、街(镇)、村(居)的“网上信访”网络。三是适时调整工作重点,拓展工作领域。为积极帮助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各级信访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因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的各类经济、社会矛盾纠纷和隐患进行重点预防和处置。既为企业排忧解难,保障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又维护了社会的安定稳定。
三、构建矛盾调处联动机制,调处矛盾靠“多头”
社会矛盾调处化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发挥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和思想等各种手段方法,实现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的无缝对接。要构筑“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调处中心具体运作、司法部门业务指导、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方整体联动”的大调解格局,坚持源头预防、苗头化解,努力把社会矛盾调处化解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一)创新调处对接机制
以调解优先理念为指引,以实体化运作为关键,坚持政法综治部门联动。一是县、乡、村各级分别建立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综治维稳中心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并由党政直接推动,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调解组织的实体化、规范化建设。在工作运行上,实行上下联动、部门联调,特别是对重大疑难和跨地区、跨部门的矛盾纠纷,由调处中心统一组织,多部门参与,使政治优势与政策调节、依法调解和以德化解有机结合,不断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综合力量、综合手段,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重大纠纷不出区县”的目标。二是大力创新诉调对接、检调对接、警调对接机制。基层法院均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和“诉前调解工作中心”,由工会、妇联、司法所、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中熟悉风俗民情、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民调解员每天“坐诊”,人民法院在司法所、医院、交警等部门设立调解工作室,将一批纠纷解决在起诉之前。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轻微犯罪依法从宽处理。注重化解案中案外的矛盾,着力解决“案结事不了”的问题。通过刑事和解、检调对接,不批捕说理、不起诉答疑、被害人救助等方式,使当事人消除疑惑,化解积怨。在警调对接上,县调处中心与县公安局、乡镇综治维稳中心与派出所、警务站与村居调解室三个层面有机对接。公安机关对接报的职责范围以内的矛盾纠纷及时受理调处,对非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通过相关程序、手续,及时分流移交到专门机构进行调处,确保矛盾纠纷调处活动的及时性、合法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建立健全专业调处机制
各级政法综治部门要从区域、行业实际出发,积极构建医患、劳资、征地拆迁、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消费、物业管理等专业调处新机制。哪一个区域、哪一个行业矛盾纠纷突出,专业调处机制就延伸到哪一个区域、行业,基本实现矛盾纠纷调处的全覆盖。如为有效化解因道路交通事故产生的民事纠纷和社会矛盾,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室,从政法系统退休或退居二线的老交警、老司法行政人员、老法官等群体和法律专业大学毕业生中选聘2~5名调解员,调处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纠纷。针对医疗纠纷难处理这一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积极创新医疗纠纷人民调处机制,专门设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医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法学专家咨询委员会组成,作为中立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独立的第三方调解组织,正式聘请调解员,独立开展调解工作。遵循人民调解法的规定,坚持当事人自愿原则,依法依规,依理依情,采取说服、教育、疏导等方式,促成当事人达成协议,解决矛盾纠纷,使医疗纠纷在“医”与“法”两个方面、权威性较高的人员以第三方身份及时介入和指导下进行调解,增强医疗纠纷调解工作的公信度,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强化社会矛盾调处责任考核
要保障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有序运行,必须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责任机制,进一步规范工作责任,通过制度的约束,促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一是明确领导责任,健全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机制。强化领导责任,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是成功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保证。严格实行维护稳定一把手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领导干部“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和意识,提高维护稳定、调处矛盾、处理突发事件、共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落实地区和行业责任,强化挂牌督办制度。挂牌督办制度就是对在排查中发现的基层解决不了的重大矛盾纠纷和排查出的治安混乱地区,经梳理归类,下发重大矛盾纠纷督办卡,责成所在县区或主管单位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有关部门协助,组成工作组进驻矛盾纠纷发生单位和治安乱点,限期解决,如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彻底有关责任人要承担责任。三是推进激励工程,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年度工作目标、领导班子和干部“三位一体”考核制度,将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作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半年督查和年度综合考核,进行重奖重罚。对能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稳定、共建和谐的领导班子和个人,进行总结表彰;对调处不及时、无效果,导致矛盾纠纷升级的单位和领导及有关责任人员,实行年度评奖一票否决。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形成预防和调处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才能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营造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沈国明.城市问题拷问执政者智慧问计于民消弭社会矛盾[N].人民日报,2011-08-11.
[2]姜春媛,陈元.【网络对话】如何构建走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05
/c_116422009.htm.
[3]陈秀梅.维护社会稳定与提高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性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1).
【社会矛盾化解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汇报材料11-22
如何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10-01
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07-10
化解矛盾纠纷动真情07-21
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方案07-24
化解矛盾纠纷,稳定劳动关系10-15
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05-27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全稳定07-28
永兴五星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工作方案07-09
2008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实施方案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