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研记录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理教研记录(共9篇)

地理教研记录 篇1

我们地理教研组四位新老教师团结协作,积极进取,苦练教学基本功,落实“教学五认真”,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成绩。同时,以科研为先导,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积极参加教改实践活动。

(一)教研活动的开展思路:

以备课组为核心,以教研组为平台,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缩短成长周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地理教研组的整体实力。

(二)主要工作:

一、狠抓“教学五认真”的落实:

1.备课环节:以教案为切入点,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在教案检查中,我组教师的教案有百分之六十都达到了优秀教案的标准,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加突出,体现了他们对备课的认真态度,为上好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课堂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向45分钟要效益,不断提高各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各备课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凭借教材,紧扣新的课程标准,精心设计,公开轮讲,认真听评,反复修改,提炼推敲出一个个独具年级特色的精彩课例。

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学期初组织各年段集备组制定教学活动计划并加以落实。通过检查教学记录、作业批改、下班辅导,通过不断的测验和考试,经常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收集、分析、反馈学科教学的改进意见。

二、加强备课组活动:

要求各备课组的活动要规范化,做到定主讲、定内容、定时间,集备组长要把好教学关,使集备活动成为加强教研的有力手段,保证地理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培养青年教师:

今年我组新增位一位青年教师,大家都很兢业爱岗,围绕备课组活动,新老教师互动,展开互相听课、评课活动,互相研究教材,互相交流管理学生的经验。

四、收集中考信息,注重试题质量:及时反馈了最新的教研信息,结合并延续了对各省中考试题的分析研究,使全组教师受益,业务水平大大提高。

五、课题研究:

现代社会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教研组的工作中还存在的欠缺或问题:

地理教研记录 篇2

在实际工作中, 教研组建设往往存在着虚化的现象, 认真分析有三个原因:一是教研组建设多是完成行政指令的过程, 研究主题没有遵从“从实际中来, 到实际中去”的原则, 所以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负担, 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 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教师认为教学质量重在完成备、教、辅、改、考等教学环节, 而搞教学研究是事倍功半。三是教研组考核流于常规工作的检查。针对这种现状, 我们学校在进行教研组建设时, 以教师、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 着重解决“研究什么, 怎么研究, 怎么持续地研究”等问题。在总结与反思、实践与调研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教研组建设的不成熟的意见, 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一、名副其实地抓好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

为了防止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学习制度, 规范和落实学习计划, 丰富学习内容, 注重讲究学习方式, 拓宽学习领域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 切实保证教研组学习的制度化、全员化和终身化。必须努力增强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和有效性, 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 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立足点, 以活动为载体, 以合作互动为抓手, 切实提高全面教育质量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搭建起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各种教研平台与教师专业化训练的舞台。

教研组建设不要建成“拉拉队”和“陪审团”,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努力争取“外援”的自立自强方针, 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要一切从实际和需要出发。教学与研究的实践是机制的源泉, 机制又能提升教学与研究水平,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尤其是对中学地理这门自然科学的教研而言, 课堂教学的研究无疑是教研机制的核心或焦点, 起着主导作用。

二、讲究实效的教研方式, 集体备课, 发挥群体智慧

集体备课是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 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 而且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良, 使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

1. 组织形式

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 备课组长在活动中发挥组织、指导、督促、检查的作用, 做好每次集体备课情况记录。

2. 实施原则

(1) 定时间、地点、内容、中心发言人, 每周一次, 每次两课时。

(2) 备课内容包括教材、教法, 还有学生、学法及教学手段。

(3) 重点是统一教学目标 (目标要具体、细化) 、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当堂检测习题的设计。

3. 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

提前一周确定课题、确定中心发言人 (形成学案初稿) 、个人备课 (每人都有) 、集体研讨 (学案定稿) 、个性化设计 (自己的个案) 、教学实践、课后反思交流、二次备课、资料保管。

在集体备课中要注意克服以下不良现象, 以提高集体备课效果。

(1) 集体备课时, 各干各的活或说闲话, 浪费时间。

(2) 集体备课成了中心发言人的一言堂。

(3) 虽然有一定的形式, 但不够深入, 质量不高。

(4) 尽管研讨比较充分, 形成了一体化教案, 但到了自己课上仍然用自己的一套。

三、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科研能力

教研组不仅要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知识, 为了使教师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还必须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 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防止发生“瓶颈”现象, 同时教研组还应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 多写论文, 多参与各种资料的编写工作。除此之外, 还应积极倡导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研究, 建立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经验与需要的课题研究系统, 切实能够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和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同时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科研素养。

四、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让教师的个体专业成长与教研氛围相辅相成

好的教研氛围和高质量的教研活动, 能加快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 同时,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也会更加激发良好教研氛围的形成, 所以, 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是教学研究的目标之一。每个学校地理教师队伍里, 都有一些优秀的年轻教师, 对我们地理教学研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为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教研活动安排上, 应该尽量多给他们提供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 同时, 也给他们加担子、派任务, 加速他们的专业成长, 比如让他们开一些个人专业成长的专题讲座、开设公开课、交流课, 分配给他们编写试题等任务, 尽快提升这些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精神是教研组建设与成长的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 在新课程背景下, 更具其现实的价值。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从备课到上课准备, 从资源整合到多媒体课件制作, 从试题选择到综合实践活动, 从教学反思到研讨共享, 都是群体性活动, 都必须在全组人员共同参与、能力协作下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较好效果。同时, 教研组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还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只有务实求实、实实在在, 同事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集体教研活动才能顺利发展。

六、合理安排时间, 避免增加负担

教研组活动不能以牺牲教师的业余时间和生活情趣为代价, 必须合理安排时间, 避免造成负担的增加;要保持教师的专业兴趣, 避免职业倦怠。工作时间内能完成是所有教研活动可持续的重要影响因素。

校本教研直面地理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倾听;反思;校本教研;地理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我县地理教学中不断涌现出新问题。为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们把目标转移到校本教研上。校本教研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们深入到地理课堂中,深入到教学一线中,和地理教师结成伴,分工协作,共同进行校本教研。

下面是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10月,在我县第一次地理教研活动会上,老师们坐在一起讨论如何使地理课堂高效。初中地理处在尴尬的地位,中考不考,学生不重视,想让地理课堂高效,必须出奇招才能制胜。我们在会前先做了个问卷调查:在教学中你最棘手、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结果百分之九十的老师都反映学生不认真听课的现象比较严重。由此,我们提出了校本教研课题:学生倾听成习惯,教师反思驻心间,——校本教研直面地理高效课堂。问题转化为课题,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正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所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教师形成反思习惯,对于教师成长,学生成长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制定实施方案

(一)健全组织完善制度

课题实施的时候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因为有一部分教师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还较淡薄,不能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缺乏反思的习惯。他们也曾在努力地做,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中改变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收获了什么,遗憾了什么。还有少数教师满足现状,自我发展意识欠缺,只爱按规定办事。为了搞好课题教研,让大家齐头并进,我们成立了以我为课题组组长,县直两位地理教师为课题组副组长,全体地理任课教师为组员的课题教研小组,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我们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1、学习制度: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全体人员必须参加。2、专业引领制度各位老师必须把大家的智慧结晶带进自己的课堂进行实践、论证。3、检查制度:每周推门听课1节,各位老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4、评比制度: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开展一次评比,鼓励先进,鞭策后进。5、教学反思制度:各位老师要做到课课有反思,课题教研组定期听取各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再把意见和建议梳理、汇总,重新走进实践,从而形成实践、论证、再实践、再论证的良性循环。

(二)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必须走进真实的课堂,进行真实的研究,促进真实的发展,成为永恒。所以课例是搞好校本教研的保障。付诸行动,让课堂因学生的认真倾听更加精彩,让课堂因为老师的不断反思更加高效。

(三)教师写反思促进教学,形成习惯提高教学质量。

每节地理课后,要求教师把教学反思写下来,这样一来可以和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成长自己;二来可以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写出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方法,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当反思逐渐成为一种行为习惯时,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会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增强。

三、实验过程

(一)总结经验,汇集方法。

我们各自回忆参加工作以来,培养学生倾听方面的一些好方法,然后汇总在—起,分享交流,提出培养倾听习惯的具体方法

1、准备。

课前做做深呼吸、听听轻音乐,使学生排除一切干扰,静心候课。教师备课要充分,课堂上要紧张有序,环环相扣,吸引学生。特别是在一节课中,哪一个点是最精彩的部分?哪一个点最容易给学生启发?哪一部分学生最不易理解?哪一部分最容易调动学生的情绪?老师都要做到心里有数,不然,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2、有效的示范。要让学生做到认真听老师讲,首先老师要做到认真听学生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事半功倍。

3、恰当的评价。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恰当的评价会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4、礼貌的倾听。手势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映一位学生是否在倾听。课堂上我们对学生听的姿势给予认真指导。如:同学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本或老师出示的教具,不看发言同学的脸,那样不仅不礼貌,而且易跑神,发言同学也不自在,容易被打断思路。同时还告诉学生,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如果不一样,皱皱眉头,老师一看,就得到了反馈信息,对师生双方都利处多多。

(二)初步尝试,产生困惑。

思路初步达成共识,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上尝试了,课题组领导推门听课,指出优点和不足。在尝试的课例中,积累成功的经验,并记录新的困惑。两个月后,我们相继开展了公开课评比活动,这也是检验倾听习惯培养的课例。课后,老师们畅所欲言,认为虽然上述四种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方法渗透到位,能收到好的效果,但是又产生了新的困惑:

1、无论教师的语言多富有诱惑力,教学环节设计得多巧妙,还是有少数学生没有注意听。

2、我们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仅限于课堂上,能让学生终生拥有这方面的习惯与能力吗?

3、怎样检测学生是否真正地倾听了呢?

(三)继续研究,螺旋上升。

针对上面产生的三个新问题,我们又组织老师进行讨论、请老师上网查资料、向资深的教师请教,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除了要做到上面提到了四种方法外,还要做到:

1、营造倾听氛围。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营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少数没有倾听的孩子对症下药,及时鼓励、表扬,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他自信,让他临时成为同学心中的榜样等等。氛围的营造很关键,成功地营造倾听氛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混乱为秩序。但这些都需要老师的驾驭能力,需要下一番功夫。

2、搞好家校联合。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共同努力。所以,我们要力争做到课上课下,家校联合。在生活中要求学生也要学会倾听别人,如果在课下、家中他认真倾听了别人,应及时给予鼓励,让倾听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

3、分类倾听检测。班上的学生有差异,对学生倾听的检测要分四个层次,听懂 复述 评价 建议。特差的学生,可以问他:你听懂了吗?学生心中明白即可。中等生不仅要听懂老师、同学、别人讲了什么,必要时还要会复述出来。良好的学生,不但听懂、会复述,还要会恰当地评价别人说的对不对?优秀的学生则要求听懂、会复述、会评价,而且还会提合理化的建议。

通过课例,我们又总结出了三种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方法。接着我们又到课堂上去实践,去检验。

校本教研主题记录 篇4

主题:“网络环境下的学生主题探究活动”的实践和研究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教育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网络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的坚实可靠的平台。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活动,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实现。网络环境下主题探究性活动的特点具有明确性、探究性、广泛性,主题的设计有其基本原则和目标定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重视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和指导策略的设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素质教育不断发展。

网络环境下主题探究性活动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某一主题来展开,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探索和发现提供机会与帮助。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主题探究性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性学习具有学习主题的明确性、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广泛性等特点。

1、学习主题的明确性。主题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的研究问题,它应贯穿于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学习的主题就是要使学生明确干什么。

2、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生主动地获取在网络上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只是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讨论,形成探究性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习方式的广泛性。在学习活动中,改变过去学习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学习、处理、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网络环境下主题探究性活动的主题设计

主题是探究的前题,是探究的灵魂。主题设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使学生和教师感到满意和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做好主题设计工作。

一、主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设计的主题必须符合科学,不能任意杜撰。

(2)生活性原则。设计的主题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探究性原则。设计的主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通过探究获得的一定成果。

(4)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不断探索。

二、主题设计的目标定位。

主题探究性活动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尤其突出情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史济汉老师执教的初二《探索火星》

情感目标:体验用电脑处理信息的快捷;感受宇宙的奥妙,陶治情操;体验灵活运用各种图片动画工具产生奇妙效果的成就感。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分析、概括和交流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像力、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化。

技能目标:学会使用在POWERPOINT中插入GIF动画和FLASH动画的操作,并了解

他们之间的区别。

三、网络环境下主题探究性活动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面着重在组织形式、基本步骤、方法策略等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教学设计的组织形式

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群体学习等几种。我们发现:小组学习要远远优于传统的个别学习和班级集体学习。采用学生自愿组合,每组3~5人。各合作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互帮互学、资源共享、合理分工、各司其责,在研讨交流阶段,充分发挥各人特长和意见,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2、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比如初一贺颖静老师执教的江南风情游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选定主题。

如:西湖三日游、扬州风情游等。

学生参与后,让其自行组织成各个活动小组,选定本组的研究主题、研究方向,推选出组长,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网络搜索。

(2)收集信息,围绕主题,研讨问题。

学生通过搜索到的信息,要进行检索与分类,并能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使他们感受到网上收集信息的乐趣,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可以在BBS上留言,发布自己的观点等形式。

(3)撰写计划报告。

确定主题报告的框架和所需资料。撰写完善的活动报告和活动体会,上传给老师请求指导。

(4)结题与总结评价。

报告展示,讨论评价,课件展示答辩,表彰推荐。

四、教师教学中的方法策略。

(1)以“主题”为任务的驱动模式,并对“主题”学习中作适当任务细化,使学生的学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2)以学习“主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方法策略的指导尤其显得重要。

(3)基于网络环境下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筛选、处理、传递学习资源更需要教师作为网络知识海洋的“导航者”。

(4)加强“异生”指导。“异生”指导是指教师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的个别指导。

五、网络化主题探究活动的模式初探

网络化的有效学习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解释和综合的过程,学习者能够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能够使网络学习环境适应自己的需求和目标,这些学习有一些相对稳定的过程形式,形成网络化的学习模式。

下面以初二王晓明老师的网站制作这一主题为例,具体讨论这一种网络化主题探究学习模式——“主题推进式”学习模式。

1、引入主题:要激发主体探究能动性,教师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情绪智力,创设一种具挑战意味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思维状态。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猎奇心、求知欲强烈,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他们对探究的主题参生强烈的兴趣和参与欲望,使他们“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在引入本例主题前,让学生说说近年来网络的变化,哪些网站很漂亮,哪些网站不合理。由此引出一个挑

战性话题,“如果让你建设一个大型网站,你能提出怎样合理的规划方案”。这一主题,有层次性,可大可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愿望。

2、落实主题:主题是要通过学生自我探究去完成的。中学生因自控能力差,兴趣保持比较短暂,可谓“三分钟热度”,如果教师放手不加组织,任由学生自行探究,则很难保证主题探究任务的完成。因此在组织上,应建立起合作学习小组。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坚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在组内,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以及相应的特殊职责。初期,教师具体分配每个组员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组织后,可重点抓小组长,由小组长去落实具体的任务,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主题探究中来。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职责,学生之间会相互监督,相互合作,为主题探究的成功提供保障。小组建立时,可设计分工表,保证任务落实到人。对于本例主题,学生需要收集大量“网站建设”等信息,一个人要完成整个主题,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来探究这一主题,显得十分必要。

3、探究主题:充分调动学生利用现有的各种网络资源进行合作探究,如利用网络教室的点对点对话功能,网络文件夹的共享功能,Internet搜索信息功能。利用学生创造灵感促使学生在灵感的驱动下去发现,同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学生因为感性认知占主导地位(如有的学生搜索信息时对图片、动画非常感兴趣,而对文字资料不感兴趣),要适时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合理探索和思考演绎,或动手操作实践,来进行理性的加工分析。这一环节,重要的是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求方式、方法的统一,但教师应给予适时指导和启发,以使学生的主题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本例主题在网络化探究时,需要通过本地因特网资源来进行,对于有关本主题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有的下载到本地合作小组的共享文件夹中供小组讨论交流,有的通过电子邮件交流,有的则在校园网的BBS中开辟栏目进行交流。

4、讨论主题:这一环节要把握好时机,待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已有所通、有所疑、有所言的时候,组织学生竞争发言,畅谈自己的看法、疑问和结论。此时教师不宜过早下结论,应待学生充分表现后,再作评价,也可先让学生相互评价解答。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对探究有成功的尝试,有自己的创意。同时,达到每个学生处于急欲得到认同的“愤悱”状态,为下一步铺垫出良好的情境。本例主题必须在学生的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后展开,让学生对网站建设现状作一个剖析,找出其利弊,使学生在讨论中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至理性认识。不仅组织学生在组内进一步交流讨论,而且组织全体学生对本主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加以调控,使讨论集中深刻,不跑题,不偏题。

5、评价主题:要求学生把自己制作的网站,发布到校园网上进行交流。中学生对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评价量化表。让他们的研究成果公开交流,既为学生铺设了语言交流的舞台,又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最后通过自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及师生共评等形式,使他们找到认同感,以利于科学的探究学习方法的养成。学生对“开发区规划”这一主题的研究情况,在这一环节集中体现。要给予充足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公开发言展示的机会,使交流充分,评价全面。

教研活动记录 篇5

活动内容:如何巧妙地设计问题,让音乐课堂更有效 会议主持:丁洁

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活动就是需要以问题为载体进行的。问题的设计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更是音乐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我们在音乐课上会有很多问题需要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所以巧妙地设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越来越不爱回答问题,尤其是中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的问题设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为了单独点拨一下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有时,除了回答问题的孩子,剩下的学生就很容易放弃自己的思考,甚至注意力开始不集中。这样,问题设计的目的和作用就不乐观了,也违背了我们设计问题的初衷。

邓哲川:

问题的巧妙设计确实是音乐课上颇为重要的一环,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音乐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该深入浅出。缺乏意义和深度的问题不要提,要设计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问题。尹慧:

提出问题要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空间。比如,如果问“这首歌曲好听吗”,学生就会机械的说好听或不好听。如果问“通过聆听,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就会调动自主性和主动性来思考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丁洁:

问题的设计应该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来提问,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请基础较好的孩子回答,简单的问题可以请胆小、基础欠佳的孩子回答。既能满足基础较好的同学,又能兼顾较差的孩子逐步赶上。李湘怡: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还要准确的把握住提问的时机。比如说老师问“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后,可以紧接着问“歌曲为什么好听,说说你的见解”,就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去向更深入的层次去考虑问题。

活动主题:怎样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 活动过程:

孩子们对他们心目中理想音乐课的描述,是在与我们敞开心扉地交流,笔端流露出对音乐的真情,渗透出对美好音乐课的渴望。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无愧于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对于明天的音乐课我们必须给予重新的思考,学生心中喜欢的音乐课应该具有下列基本特点:

1、教学民主

提倡教学民主,是形成师生宽松、和谐的伦理关系和健康而亲密的情感关系的前提。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才能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才能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和相互关爱,才能使学生在个体的解放中体会到“我能行”的自信;才能使学生敢想、敢学、敢说、善学。

2、强调审美

即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审美体验,体验音乐教师的仪表美、语言美;体验音乐艺术的形式美、情感美和内容美。

3、实事求是

音乐教学的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教学的实际条件出发,从教师的个人实际素质出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以求得教学过程设计的科学性、实施的可能性、结果的实效性。

4、情感积极

音乐教学过程离开了师生共同情感的积极参与,教学的审美价值就不存在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先有音乐之情,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打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用心去触摸音乐,用情去体验音乐,最后实现以音乐之情感感染人、塑造人。

5、回归生活 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和美化生活。立求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生活、表现生活、认识生活,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与生活共融,这样学生的音乐学习就会更有亲切自然之感,有亲近难舍之情。

6、师生互动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本质就是交往与互动,没有师生互动,教学就等于没有发生,即使发生了也是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对于一首歌曲如何去演唱等,都要通过师生有效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使之更深刻、更形象、更具艺术表现力。

7、坡度适宜

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存在着一个高度差,要讲究循序渐进,解决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桥”的问题,教学过程要做到坡度适宜,以保证全体学生顺利过“桥”。

8、角度全面

教师展开教学过程,必须从角度意识出发,从学生的音乐知识与能力素质到学生的音乐心理素质,从音乐的诸多方面到学生听、唱、视、记、奏、创、动的实践方式,以保证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生动有趣。

总而言之,要让学生喜欢你的音乐课,就必须做到有爱心、善解人意、贴近他们的生活兴趣,相互交流、相互勾通,让他们真正地走进音乐的实践中去,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亲身体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这样,你的音乐课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主题:如何上好高年级音乐课 活动过程:

在对高段学生关于对音乐学习的调查中,多数学生这样回答:老师教的那些歌太难听、太难学了;我们喜欢唱一些好听的歌曲,而老师讲了很多乐理,我们不喜欢;老师让我们听的那些曲子我们不喜欢;我们喜欢流行歌曲等等。总归一句话,音乐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有隔阂。按照目前的方式和教学内容去给学生上课,其实初衷是好的,是想让学生更好更系统地掌握一些技能。但是却没有和我们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达到很好的衔接,是脱离现实的教学,与课改相背离的。音乐教师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和教纲要求,在既符合教纲要求又要满足学生需求情况下来组织教学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课改后的音乐教育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视人的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了想上音乐课和更想唱歌的情感和欲望,特别是孩子愿学,乐学。因为有感才有受,有感才有智。否则再简单的技能技巧训练,也只能成为机械的操练,呆板的重复。例如:律动是一种技能,它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在传统教学中,律动教学以模仿为主,教师在讲台上示范,学生在座位上模仿,教师和学生都着眼于动作,学得会做得像就达到了要求。为了学会这一技能,使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做整齐,师生一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以至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2、结合实际根据学生需求,让“流行音乐”进课堂。

既然课上教的学生不爱唱,那么就把学生爱唱的在课上教;与其让流行歌曲成为学生课外热衷演唱的音乐品种,不如堂堂正正地引进课堂:音乐课的最后10分钟,安排一个教学环节,和同学们一起听一听、聊一聊流行音乐,进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并掌握一些相关知识。没想到第一节课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也没有同学心不在焉,这让我们感到既惊讶又感到高兴,惊讶的是学生怎么变化那么大。因周杰伦在08年到重庆来演唱过,学生比较喜欢他演唱过的歌曲,当时我们就可以准备周杰伦的《稻香》,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谈起了歌曲的作者、节奏、旋律和歌词,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有的同学还意犹未尽。于是我让同学们以后把想和大家分享的音乐事先告诉老师,让老师可以提前准备,也让我们的“流行音乐十分钟”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3、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过要激起学生的兴趣就必须要了解、关注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的备课,备好每一个环节!因为备课是一个教师上好音乐课的根本,只有备课了,才知道一节的重点难点进而去解决重难点;只有备课了才能找到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素材穿插到音乐教学和课堂里来,把枯燥的音乐课上得有趣生动!.学生的兴趣有时也很简单,激发学生兴趣还需要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可以把难懂的节奏练习变成好听的儿歌;可以把枯燥乐理知识变成有趣的游戏;把难唱的歌曲在律动舞蹈中学会;把难以理解的管弦乐曲在动画片中得到体会„„有了这些法宝,学生们的兴趣肯定会高起来。

音乐组教研11 时间:11月25日

地点:本部二楼音乐室 主持人:李伊莹

参加人员:肖文红、彭燕、劳心、李伊莹 主题:教学常规检查 活动过程:

1、互检教案

2、针对教案中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重难点要突出,如何突破重难点的环节要清晰、明确。

3、针对学生课堂演唱进行讨论,如何把握音准、节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歌曲,完整的演绎歌曲。

活动主题: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 参加老师:李伊莹 肖文红 赵莉 彭燕 劳心

活动过程:1.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施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学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还可引伸到中年级。⑤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2.小学的中、高年级及初中,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导入”包含复习及基本训练,如节奏游戏、听觉训练、识谱练习等。“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应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通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活动,逐步扩大培养学生的自学、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创作”是指在新授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去进行创作,包含二度创作及一度创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还应在“导入”及“活动”中得到体现。“表演”、“评议”是指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评价。3.由于高中的音乐课刚刚起步,还缺乏较深入的实践与思考,但基本模式的思路是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探索、讨论、创作、评价等,以进一步发挥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体现高中阶段的教育特征,具体的教学 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归纳与总结。

主题:课堂评价的艺术 教研过程:

近年来,美国著心理学家加德纳进一步揭示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青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督能、体态智能等,并且指出每个个体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方向及其发展水平都存在着差异。因此评价目标应设多种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反映出每个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才能使每个个体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因为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用宽容的心态去鼓励性评价。2 以发展为目的鼓励性评价。高年级音乐识谱教学的新尝试 活动过程 :

9月30日全体音乐教师在本部的音乐教室进行教研活动 本次的教研活动的主题是“高年级音乐识谱教学的新尝试” 我们就识谱教学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中高级的识谱难度较大,对此我摒弃了以往先识谱、后唱歌的学习,大担地实验,对于识谱中跨度大的音符演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部分歌曲采用先识谱、后唱歌,而对于较难的歌则采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通过实验,归纳出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况下,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通过让学生分析歌谱、识谱、填词唱歌等过程,使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歌曲的演唱更加准确,达到能淋漓尽致地表现音乐内涵的目的。

中班教研记录 篇6

此次展示分为大中小三个年级进行,流程为:

(一)队列队形。

(二)基本体操。

(三)团体游戏。

展示过程中,教师认真组织,幼儿进取参与,流畅的活动环节,欢乐的游戏互动,充分体现出我园幼儿良好的运动习惯和体能状态。展示活动结束后,参加观摩的领导和教师开始了团体游戏教研活动。

教研中,各班教师对游戏组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进行场地和器械利用上的调整,随后在教研的交流环节,大家对幼儿的参与情景、教师的精神状况等各方面发飙了看法和见解:大家一致认为:各班组织的团体游戏贴合《指南》精神,遵循各年龄段特点,幼儿进取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教师的精神面貌很好,具有感染力,能带动幼儿的进取性。

地理教研记录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研活动,问题,建议

面对新课改, 我们已有的教学思想、经验、工作方式都将受到巨大的冲击, 师生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 我们一线教师职业角色要转型, 要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 不断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借助教研的力量, 促进课改, 使自己的行为适应课改的要求。

一、地理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第一, 教研主题不明, 教研课题过大。由于“就问题论问题”, 教研活动是没有明确的主题, 例如, 把教研活动聚焦于某个非教研的话题上。有的教研课题过大, 如在一次活动中要解决“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之类的问题, 致使研讨浮在表面上, 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不能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第二, 布置任务多, 深入探讨少。

二、改进地理教研活动的建议

1. 找准问题, 启动校本教研。

提出有针对性、有启迪性的问题, 是校本教研成功的前提, 因此, 在规划学校教研活动之前, 应先确定一个需要追踪解决的实际问题。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 “找准问题”往往要经过一系列过程:“联系具体课堂现象罗列问题———通过同组老师交流筛选问题———通过研讨聚焦问题”等多次反复, 逐步逼近“真问题”的过程, 才能使具体现象和理论逐步得以结合。只有当问题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遍性, 并引起同组教师共鸣时, 才能进入真正的实践和追踪阶段。最后确定的问题, 应该是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实际需要解决的, 而且是教师能创造条件解决的核心问题。所谓“核心问题”, 是因为这类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促进、带动周边问题的解决。例如, 我校地理组聚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带动了师生关系的变化, 促进了合作学习的开展, 使地理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了许多, 新课程理念得以更好地落实在课堂中。在教研过程中, 源于真实问题的课例, 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共同探索、分享教学经验的平台, 同事间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态度、反应和感受, 提高了决策的质量, 也使教学活动更有效。

2. 任务驱动, 分工合作。

教研活动强调同组的合作和分享, 通过任务驱动, 让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来。要将问题分解成更加具体的操作设想。例如, 在设计“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的解决方法中, 教师各自回顾了自己的具体教学状态, 如提出某个问题、策划某个活动、采取某种组织形式、使用某种评价手段等等, 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效果好。大家还提出了一些大胆尝试的设想, 通过联系理论, 充分挖掘实践经验, 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操作性思路。

每次研讨, 参与教研的教师都应进行“负责任的准备”。积极的准备不但能消除压力, 增加自信, 而且是教研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围绕研究的问题, 每个人联系实践谈想法, 有助于触动其他人联系亲身的经历, 能利用具体的现象去阐释抽象的概念, 逐渐学会思考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参与教研的教师都只是想从别人哪儿获得点什么, 不做好自己“负责任的准备”, 那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 群策群力, 重视群体智慧。

要重视调动教研组每位参与者的积极性, 不要让讨论中的话语“控制权”掌握在教研组长或老教师的手中。因此, 教研尝试“让年轻老师先发言”的做法, 让每位教师的独立思考都成为一种资源, 而同事间的质疑、协商、支持, 则可促使每个人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进步。在教研活动过程中, 还要避免把反思活动变成检讨活动, 应该形成一个安全的、信任的氛围, 因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不应成为教师的压力, 而应作为教师进步的切入点。

4. 实化教研活动过程, 将教研组由“传声筒”, 变为“转化器”。

所谓“转化器”, 意味着教研组承担着实现五种转化的职能:一是将课程内容教学化。课程与教学始终有着各种各样的鸿沟, 教研组对新课程教材、教法的解读和分析, 实际上就是将纸上的课程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 转化为教师可理解、学生可接受的教学内容。二是将研究课题系列化。教研组有一到两项各备课组共同参与的大课题。各年级备课组都要有自己的研究校本小课题, 而且也要把同一个课题具体化到每一个备课组之中去。纵横交错的结果, 形成了教研组层面的课题网络结构。三是将研究活动日常化。日常化要求将研究的态度、意识和能力渗透进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实现研究性的备课、听课、上课、说课、评课等等。四是将研究行为制度化。作为教研组成员行事规则的制度, 其合理的设计能够有效地将教研组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可运作的实践策略。五是将教研工作生命化。将学生放在研究者的心里, 使对学生状态的深入细致研究, 成为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的基本依据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地追问和反思, 在日常化过程性研究活动中, 实现生命的主动发展与自我生命价值的创生。

加强教研, 它能使教师不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 而是升华自我, 完善自我, 有着丰富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职业。教师这一概念绝不应被平庸填塞, 而应与高尚、创造、探究为伍。相信通过长期的探索, 地理教研活动会在我校越来越富有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如何更好地开展初中地理校本教研 篇8

一、现行校本教研活动存在哪些问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对教研组工作有了许多新的要求,教研活动一度出现为完善管理任务而开展的现象。布置任务多,研究教学少,教师感到“穷于应付”的焦虑和疲惫,缺乏真正的合作交流和有效沟通。合作和共享是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原则。但在实际的教研过程中,由于教师的分工不明确以及缺乏必要的沟通,如老师缺少公开剖析自己的信心、缺少倾听和回应同行的耐心、缺少建构性反思教学过程的决心等,无法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的交流。

二、如何改进地理校本教研活动

教师之间就最为关注的教学问题进行研讨,可以不断地发展个人的教学思想和反思教学的能力,促进研究者在教研过程中,理性地回答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为此,面对新课程,教研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实效性:

每位参与教研的教师应该承担一项具体的任务。例如,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的专题教研中,研讨分解出:设置问题,活跃气氛,调控课堂纪律;利用学生的回答引导思考,改变教师语言习惯;把学生经验转化为地理教学资源;提高问题的探究性等多个方面。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學风格,侧重关注某个具体操作方法的实践效果,使讨论中的设想、建议和真实的课堂发生交互作用,每个人都有机会对所承担的任务进行多次的实践审视,这样就能使下一次的研讨以阶段性的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和反思为起点,有一个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因此,经历独立实践和反思阶段是教研活动的重要特征。

三、改进地理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研活动要切忌形式化、简单化,不要等同于研究几个课例,研讨几次问题,更重要的是每个参研者把思考、研讨的收获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思考和实践的轮回中,使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解决问题越来越有效,最终使课堂教学真正发生积极的变化。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教研的价值。

为了达到提升质量的目的,要充分考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老师、优秀教研组的引领作用,邀请同区或同县的地理老师前来听课或座谈,源于本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专家队伍,在引领校际互动研究、开拓合作研究项目方面,发挥了专业研究工作者所无法取代的积极作用。

地理教研记录 篇9

音乐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内容:制定计划 时间:第二周活动 地点:多功能室

参加人员:音乐教师、班主任 教研内容:

今天我们的教研活动主要是制定本学期的计划。大家经过认真的讨论制定了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按照学校的要求,在这学期教研活动做到基本上两周一次,并且确定了本学期的研究重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大家觉得本学期我们一定要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创新的精神和扎实的作风,开展音乐学科的各项工作,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结合我校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的信息化,认真学习教育方针、教改的新鲜经验,开展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素质教育。

宣孔小学

音乐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内容:音乐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时间:第四周活动 地点:多功能室

参加人员:音乐教师、班主任

教研内容:

本次活动我们围绕新课标,就音乐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展开了讨论。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儿童好奇心强,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色彩鲜明的事物很感兴趣,容易引起注意。为此我们认为低年级音乐教学可以用精美的教具、律动来激发学生兴趣,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并善于模仿,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也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边欣赏,这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竞争促进步,竞争促完善,竞争促发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竞争仍是实用的一种方法。所以中年级可以开展竞争激发学生兴趣。另外音乐课堂应该体现教育改革的精神,课改教师要创造性地驾驭教材,适当增选几首流行歌曲,让学生来学一学,唱一唱,以激发高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宣孔小学

音乐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内容:如何备好课,提高备课效率 时间:第六周活动 地点:多功能室

参加人员:音乐教师、班主任

教研内容:

今天,音乐组的第三次教研活动,就如何备好课、提高备课质量、提高备课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王蕾老师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并让老师们参考优秀的备课案例本进行学习。

二、王蕾老师对针对优秀个案与老师们进行专业方面的指导。

三、老师们提出在各自的备课实践中的一些良好建议。

宣孔小学

音乐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内容:评优课 时间:第十周活动 地点:多功能室

参加人员:音乐教师、班主任 教研内容:

上周,音乐组全体老师和部分科任教师听了姚老师在三年级上的一堂音乐课《小鼓响咚咚》。课上,孩子们相当投入,回答问题时思路清晰。视唱练习时声音饱满,响亮,整齐。本次音乐教研活动,音乐组全体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认真讨论,认为在几个方面要着重把握。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老师在课上教给学生音乐知识,演唱方法,更要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正确理解课堂上的知识,在以后碰到类似内容时,自己能很好的把握。平时注意积累:一些歌曲的演唱和练习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和训练。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来演唱和练习,要唱的正确,声音响亮。并且巩固下来。之后,音乐组全体教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认真,细致,客观的评课活动,现场气氛活跃。

音乐教研活动

(六)时间:6.10 地点:多功能室

参加人员:音乐教师、班主任 教研内容:

本次教研活动主要对李老师的《我们的田野》一课进行了说课、评课。活动中各位老师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并制定出修改方案。街道音乐教研员黄春群老师主持此次音乐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主要对李老师这堂课进行了说课、评课。活动中各位老师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并制定出修改方案。

音乐教研组活动记录

(七)时间:6.24 地点:多功能室

参加人员:音乐教师、班主任 教研内容:

上一篇:关于恭喜开业贺词30句下一篇:5月份教务处常规检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