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精选14篇)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 篇1

人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志气。

这里的志气并不是家人多次提醒的努力学习,得到好成绩,找高新并且伴有很多其他好处的职位。作者多次强调这是让人陷入老鼠赛跑死循环的落后思想。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富人与穷人关于金钱与财富的不同看法与认识,对富人与穷人如何教育孩子做了详细的比较分析,传达了一种不同于我们平常对学习、工作、金钱的认识。

我们在学校里学些什么?这是我们现在正在思考且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命题,从小被灌输要好好学习,将来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观念,可是当我们意识到书本上的知识很大一部分是我们现实生活所不需要的,学校里的好成绩与生活中的好工作也没有多大关系时,这个问题就开始困扰并阻碍我们。穷爸爸是这样说的,努力学习能去好的公司工作,他希望他的孩子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找个挣钱多的好工作。而富爸爸说:努力学习能发现并收购好公司,他鼓励学习挣钱并让这种规律为我们所用。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但在这些年我们学到了写什么没人说得清楚,很多知识,很多技能,其实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我们在学校学习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与积极的生活态度,努力学习能去好的公司工作。穷爸爸强调掌握工作的知识与技能。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些唯心主义,但态度却是影响着你做一件事情的效果以及你整个人生的发展,当穷爸爸说我可付不起时,富爸爸说我怎样才能付得起?这两句话代表两种态度,一个陈述,一个疑问,一个让你消极放弃,另一个则促使你去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这也是为什么两个爸爸一个穷一个富的重要原因。

富爸爸说:生活推着我们每个人,有些人放弃了有些人在抗争,如果你是那种没有毅力的人,你将放弃生活对你的每一次推动。这样的话你的一生会过的稳稳当当,不做错事,随时准备着当永远不会发生的事情发生时解救自己,然后在无聊中老死。你会有许多像你一样的朋友,希望生活稳定,处事无误。但事实是,你对生活屈服了,不敢担当风险,你的确想赢但失去的恐惧超过了成功的兴奋,事实是从你内心身处,你就始终认为你不可能,所以你选择稳定。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注定我们不可能安安稳稳的过,跟在生活的后面跑的人一生都会为生活摆布,领先计划安排生活的人,才能创造出理想人生。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学会投资和创造财富,转变传统观念,学好投资理财,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丰富。

由于穷爸爸和富爸爸的思维方式不同,导致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穷爸爸默默地为政府部门工作,虽然工资很高,但是却依然入不敷出,而富爸爸却游刃有余。不可否认,该书中的富爸爸、穷爸爸都是聪明能干的人,但两人对金钱、职务、职业、事业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最终决定了一个终生为财务问题所困扰,而另一个身后留下了数千万美元巨额财产。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 篇2

受命于危难之际

当《财富的创造》的作者R·M·塔塔拉拉将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书递到拉丹面前时, 拉丹激动得几乎从座椅上弹起来, 并如获至宝地将书抢到自己手中。那天晚上, 孟买大厦第10层主席办公室的灯亮了个通宵, 而当拉丹将最后一个字收入眼帘时, 已经是第二天凌晨6点多钟。从此, 无论是在办公台还是家里床头柜上, 或者是在海滨别墅和上班的私轿中, 只要是拉丹日常出入的场所, 人们总能见到《财富的创造》一书。拉丹也说不请自己在最近四年多的时间将这本记载着塔塔集团创业历程的“史卷”读了几遍, 以致许多章节他都能够倒背如流。

塔塔集团由贾姆谢特吉在140年前创建。这位印度拜火教家庭出身的小伙子从13岁开始就跟着父亲经商闯荡, 20岁时就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贸易公司。由于贾姆谢特吉早先为英军供给军需品, 交易后总习惯地道声“TaTa” (再见) , 久而久之这就成了家族姓氏。塔塔掌门人位置传到Dorab塔塔手中时, 这位贾姆谢特吉的长子没有辜负父亲的遗愿, 很快将事业扩张到了钢铁、水电、教育等若干领域, 并成为百年前印度国家的家族首富。到了第三代传人J.R.D塔塔接过管理权杖时, 塔塔已经膨胀成为一个拥有近50亿美元总资产的“印度大象”。

拉丹将自己进入塔塔集团看做是一种偶然。由于父母的离异, 15岁时拉丹就去了美国, 25岁时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 之后一头扎进了哈佛大学学习M BA, 那时的拉丹只想毕业之后开设一家属于自己的建筑设计公司。可天有不测风云。祖母的病重将拉丹快速地招回了国内, 在祖母的建议下, 拉丹进入了塔塔集团工作。“如果不考虑姓氏, 我就做建筑师了。”拉丹后来这样评价当初的选择。

阴差阳错的结果也许不全是坏事。当时担任集团主席的J.R.D塔塔得知怀揣M BA文凭的拉丹来塔塔工作后, 特地将拉丹叫到了自己办公室, 并先后钦点了两家“问题公司”让他直接管理。初生之犊不畏虎。在第一家干了三年后, 拉丹解决了该公司发不出工资的老大难问题;然后是纺织公司, 也用了5年时间将其扭亏为盈。工作二十年后, 拉丹被任命为塔塔工业公司主席, 并把这家公司改造成了集团的智库。1991年, 在拉丹56岁时, 已是86岁高龄的J.R.D.塔塔才将母公司——“塔塔之子”的最高权位交给了远亲的拉丹。

然而, 等待拉丹的更多的是考验。

在塔塔就任后2个月, 印度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之中:蒙受耻辱的新德里财政官员不得不怀揣金条飞往伦敦, 并希望以这些金条作为延期偿还借款的抵押品。印度的外汇储备也萎缩到了只有两周进口品的价值。承受着外来压力的印度政府不得不实行以取消保护性税收和制度限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改革, 兀地而起的全球化浪潮开始无情地侵蚀着以内销为主的印度企业。而此时的塔塔集团也正处于多年的停滞和衰退之中, 用拉丹后来的话说就是当时家族生意的状况“糟糕得令人恐惧”。

化腐朽为神奇

一幅幅印度绘画作品, 裱装在红、白、黑三色的极具抽象主义风格的画框里, 并分别挂在四面的墙上——走进拉丹的办公室, 来访者仿佛置身于画室之中, 这是拉丹上任的亲自设计。早年学过建筑的拉丹如此匠心独运, 用他自己的解释就是, “当我走进办公室时, 我要找到一种感觉——为企业设计的感觉”。

感觉强烈迸发期就在拉丹上任的初期。一天, 拉丹让人事部调来了公司管理层的花名册, 稍做浏览, 一种未曾想到过的事实呈现在眼前:塔塔集团的300多家企业全都掌握在一批70岁以上、最高龄者达90岁的领导者手中, 他们思维僵化但是位高权重, 拒不执行集团主席的指令。而塔塔集团的控股公司在这些企业中只握有微不足道的股权。重症需用猛药。一个月之内, 拉丹通过“塔塔之子” (集团控股公司) 买下了所有主要企业的控股权, 并规定了企业领导人的退休年龄不得超过65岁。这种“削藩”战术导致了塔塔控股的大部分企业领导人被撤换, 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精英走到了前台。

然而, 走出办公室的拉丹进一步感觉到了公司问题的严重性——当时塔塔300多个公司都在市场上使用着各自的名字和品牌。“我创造了同样一个LO G O、同一个品牌, 还写了行为准则, 让每个员工签名。我的职责就是让员工体验到公司是个整体。”拉丹后来回忆道。“一体化”至今虽然还算不上大功告成, 但至少30多家上市公司都在使用“塔塔”品牌。

对塔塔集团当时最重要的板块——塔塔钢铁的重组可以看作是拉丹走马上任后最为精彩的一笔。工艺流程太差、冗员太多、营销不力是麦肯锡当时开给拉丹关于塔塔钢铁的诊断报告。不过, 拉丹并没有采用麦肯锡卖掉钢铁业务的建议, 而是下达了一道让公司管理层削减8%成本的命令, 这一被几乎所有的高管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圆满收官。塔塔钢铁在裁员3.8万人后起死回生, 三年多的时间钢铁产量从78吨/每人, 飙升到264吨, 税后利润达3.8亿美元, 塔塔钢铁也成为了当时集团获利最丰的公司。

打通了集团的主要经脉之后, 拉丹开始了对公司肢体的修剪。在将集团300多家公司合并成90家大企业的基础上, 拉丹又将财团经营的11个领域瘦身成7个领域, 并以塔塔钢铁和塔塔汽车作为集团的旗舰公司。与此同时, 拉丹策引着塔塔大规模地向外扩身, 从能源到化工, 从通讯到IT, 塔塔几乎无所不能。让同行侧目的是, 塔塔身躯在拉丹手中魔方般变大的同时, 其市场的号召能力也与日俱增——最大的钢铁企业, 最大的电力公司, 最大的豪华饭店连锁网, 最大的茶叶生产商, 最大的民族轿车生产商……, 塔塔所及之处无不高人一筹。

将塔塔送上快车道的拉丹自己恐怕也很难停下来, “我要把塔塔控股作为一家投资公司来上市, 它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不会有什么区别。”塔塔说。目前, 塔塔控股掌控着30家上市公司, 总市值达763亿美元。如果按照拉丹上任时公司仅有50亿美元资产总额计算, 16年中拉丹让塔塔财团的资产净增14倍。不仅如此, 塔塔集团2007财年的营业收入突破了500亿美元, 约占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3.2%。塔塔站在印度第一财团的位置上至今无人撼动。

掌声也潮水般涌向拉丹。在多年获得《福布斯》亚洲商业人物的殊荣之后, 《商业周刊》日前也将2007全球最具影响力的C E O、《财富》将2007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的桂冠双双加戴到了拉丹的头上。

全球性超级买家

当2001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授予拉丹荣誉博士头衔时, 该校学位委员会给出的评价是:拉丹是“极具国际化商业眼光, 在印度商业社会扮演领导者角色”的企业家。与此同时, 站在授奖台上的拉丹也听到了来自国际经济学界的一种强烈声音:全球化进程会使家族企业起家的塔塔走向灭亡。不过, 拉丹最终赢了这场预言大赛。

从贾姆谢特吉到J.R.D塔塔, 三代掌门人尽管将塔塔不断地带大, 但却从来没有离开过印度本土, 国际化市场对于他们来说如同天外星球。因此, 当接受过西方管理思维教化与熏陶的拉丹执掌帅印之后, 人们不由自主地在塔塔身上产生一种丰富的联想——塔塔将走出印度。事实也正是如此, 最近6年多的时间来, 塔塔矫健的身影频繁穿梭于全球85个国家, 向世界范围内目标企业成功发动了30多场资本并购。

看一看拉丹的主要购物清单吧。

茶叶:塔塔出资4.35亿美元收购了英国泰特利茶叶公司, 成为印度首次大规模的跨国并购。在此基础上, 塔塔出资6.77亿美元收购了美国Glaceau, 并通过子公司Tetley买下南非Joekels33%的股份。

汽车:塔塔以1.0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韩国第二大重型卡车制造商大宇商务汽车公司, 之后收购了西班牙巴士制造和设计公司Hispano S.A, 兼并了德国汽车零件公司WundschWeidinger。

电信:塔塔全资收购了美国的Ty c o电缆业务后悉数将加拿大的Teleglobe陆上电缆揽入怀中。

酒店:塔塔收购了曼哈顿T h e Pierre酒店和波士顿Ritz Carlton酒店。

软件:塔塔出资1.05亿瑞士法郎收购了瑞士软件服务公司T KS-Teknsoft。

钢铁:塔塔以3亿美元收购了新加坡大众钢铁公司, 以137亿美元收购了欧洲第二大钢铁企业、也是英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商哥鲁氏。

当然, 在迄今为止所有的跨国收购案中, 2007年吃进哥鲁氏对于塔塔而言无疑最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桩资本并购不仅创下了印度企业海外收购金额的最高记录, 而且使塔塔摇身变成了年产2350万吨的全球钢铁行业老五, 塔塔的国际业务收入占比从35%跃升至65%, 成为名符其实的大型跨国公司。

然而, 就像印度宝莱坞刚刚打入国际影视界而饱受他人争议和嘲讽那样, 2007年12月两封来自美国公司的“拒绝信”让拉丹强烈地感受到了塔塔国际化过程中无形的屏障与压力。

集酒店、火车和游轮为一体的纽约Orient-Express由于经营不佳意欲对外出售, 塔塔通过泰姬酒店向对方提出了合并的提议, 并在印度酒店将所持Orient-Express股权扩大至11.5%。但是, 塔塔的一腔热忱却遭到对方公开性拒绝。理由是, 不能把“奢侈品牌和地产品牌扯上关系, 令名品牌业务贬值”。而在此之前, 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挂牌出售的捷豹和路虎也同样拒绝了塔塔汽车“成为该奢侈品牌的潜在所有者”。

走出国门的拉丹·塔塔会缩身而退吗?

在塔塔的历史上, 化轻视为动力已经成为了经久的美谈。当贾姆谢特吉在欧洲旅行期间因肤色之故被一些高级宾馆拒之门外后, 感到愤懑的贾姆谢特吉发誓要在印度建一个世界顶级的宾馆, 让傲慢的西方人对印度人刮目相看。1898年, 气势雄伟的泰姬饭店在孟买问世。无独有偶, 当贾姆谢特吉在将近一个世纪前雄心万丈地想在詹谢普尔建立钢铁基地时, 不仅遭到了英国人的嘲笑, 而且伦敦几家银行陆续从塔塔撤走资金。然而, 塔塔的继承人R·D·塔塔却仍然建成了亚洲第一个钢铁厂。如今, 塔塔第四代传人又将英国哥鲁氏一口吃掉。谁能说这不是贾姆谢特吉故事的继续呢?

印度汽车狂人

无论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 还是在孟买和其他城市, 只要参观者稍加留意, 就会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轻松发现塔塔集团制造的汽车。塔塔卡车、塔塔公交车和塔塔轿车几乎构成了印度市民工作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今, 汽车行业已经成为拉丹押中的最大赌注。按照外界看来不可思议的计划, 拉丹要在2008年向市场推出一款价格在10万卢比 (约合2200美元) 的便宜小汽车。这被看成是塔塔10年前进入轿车领域推出印地卡之后的又一次惊人之举。

不过, 拉丹几乎天方夜谭式的构想却遭到同行的广泛质疑。印度最大的乘用汽车制造商Maruti Suzuki公司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在印度市场不可能有这样的产品存在。现代汽车印度公司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指出像塔塔小汽车这样的产品在利润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极大的风险和挑战。

的确, 没有上路的塔塔小汽车存在着许多悬念。其中最令人担心的是, 在10万卢比价格的要求下, 塔塔的这款小汽车不得不使用更多的塑料零部件, 它能否提供良好的安全性是一个问题。“我需要挑战。我看到了汽车生意增长的巨大可能性。”拉丹说, “而且要有点民族自豪感, 也许我们能造自己的车, 尽管别人都说你不行。”15年前, 塔塔曾与奔驰合作生产双品牌的“奔驰-塔塔”卡车, 但无奈技术都掌握在别人手里, 合作期间塔塔几乎颗粒无收, 最后只能“有尊严地分手”。这种尴尬的结局从此也坚定了拉丹决定做自主品牌的信念。

当然, 不是拉丹没有在汽车业务中经历过挫折。印地卡问世的那年, 由于质量问题惨遭失败——首款印地卡市场份额还不到塔塔集团预期值的一半。问讯后的拉丹立即将500名工程师推向市场, 让他们用3个月时间去和消费者面对面地交流沟通。公司还邀请顾客参观工厂, 将他们的经验同技术人员分享。正是在充分接触顾客的基础上, 塔塔汽车开始有能力正视和改正汽车上的问题。当第二款印地卡轿车投放市场时, 立即被抢购一空并一度脱销。如今印地卡占据了印度小型车市场约25%的份额。

其实, 拉丹手中还掌握着最有力量的王牌。已经有着63年历史的塔塔汽车如今成长为了印度最大的综合性汽车公司, 也是迄今为止印度最大的商用车生产商, 占有印度市场59%的份额。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市场号召能力都无人比肩。而更让拉丹受到激励的是, 印度汽车工业协会等机构日前称, 塔塔汽车开发的小型汽车将是印度汽车的入门级产品, 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民车。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价格, 重要的是它为印度汽车的发展寻找到了新的空间。

按照拉丹的设想, 塔塔小汽车主要是针对从驾驶摩托车和三轮车过渡到汽车的目标客户群, 2200美元的汽车比1400美元的摩托车和1900美元的三轮车贵不了多少。更为重要的是, 只要在印度转一圈, 人们就会发现并不挑剔的印度人能够接受这个设想——他们并不在乎轿车是否有空调。对于他们来说, 轿车就是一个工具, 一个有四个轮子、快速行驶的家伙。既然经销商可以组装机动三轮车, 那么, 为什么轿车不可以呢?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世界, 或许拉丹的“疯狂”想法真能变成现实。

商业伦理的教父

从孟买大厦驱车不到半个小时就来到了拉丹的“家”。出乎任何一个来访者意料之外, 这位印度赫赫有名的商业大亨竟然居住在不到60平米的房子中, 屋里除了许多绘画作品和各种模型飞机外, 几乎看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当然, 为了不使来访者感到失望, 拉丹会主动讲出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至今没有结过婚, 曾经恋爱和失恋过, 有一次甚至在订婚请柬印刷前分了手。

但是, 对个人生活并无过高要求的拉丹却对社会事业投去了极大的热情。“我自己也经常问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感到不应仅仅追求更富有、更成功, 而是必须为印度底层的民众作些事。”他曾经表示, “除了集团的业务, 我也在思考有没有办法把沙漠变成农田、增加印度的供水, 或者用新药扫除流行性疾病。”目前, 拉丹是印度最大的两家私人慈善机构主席, 除了每年从个人的收入中拿出相当一部分捐献给这些机构外, 而只要时间允许, 拉丹就会参加慈善机构所举办的各种义举活动, 甚至还在电视上为他们充当“形象代言人”。

企业老板的社会价值观往往可以折射出其商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式。在印度, 塔塔被称为是“最受尊重的企业”。早在百年前, 塔塔就在公司建立了公共卫生系统。当时的领导者还为公司修建了学校、教堂、公园、医院以及职工宿舍。此外塔塔在印度最早结束了八小时工作制, 并为职工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即使在后来的经济困难时期, 塔塔也依然如故。

优秀的管理操守在拉丹手中得到了完美的传承和光大。在塔塔, 拉丹创造了一个著名的裁员方案:只要被辞退的员工愿意立刻辞职, 可以按现有工资水平领取工资直到退休;在塔塔, 拉丹开设了职工子弟学校和一个拥有1000张床位的医院, 所有塔塔集团工厂里的工人都能享受到免费宿舍和交通。印度媒体评论指出, 自从拉丹上任以来, 塔塔从来没有出现过工人罢工事件, 塔塔成为了印度历史上劳资关系最好的企业。

与印度许多企业家同政要保持着那种说不清的交易关系不同, 拉丹始终保持着自己应有的独立与超脱。“今天有很多不规范的商业操作, 但我要把正直、诚实的传统坚持下去。”他反复宣称不搞“灰色交易”。“有些事情做比不做更容易。塔塔是数百亿美元的集团, 但从来没有行贿过政治家。”不过, 在远离是非地带的同时, 塔塔却同各种社会公益机构打得异常火热。目前, “塔塔之子”股份的三分之二由两个非赢利性的托管机构所拥有, 赢利的66%投向了教育、医药等。

《富爸爸 穷爸爸》何以畅销日本 篇3

2000年11月15日,《富爸爸 穷爸爸》初版首印2万册,到了2001年5月28日,已经是21次印刷,达到104.5万册了。本书的读者群体非常广泛,从13岁到87岁的读者都有。

筑摩书房编辑部的矶部知子,担任《富爸爸 穷爸爸》的编辑。据她介绍,她和《富爸爸穷爸爸》的译者白根美保子,过去以关心孩子为主题,作过两本“自助自立书”。两个人在接下来的选题探讨中,觉得有一个东西应该正确地传达给孩子们,那就是“金钱”这个主题。

一、在书店、封面设计上下功夫

在决定书名的会议上,多数意见认为,要使书名更加浅显易懂地传达内容,就应当添加说明性的副标题。“这一点,不能马虎。《Rich Dad, Poor Dad》的书名,在美国获得了众多读者认可,但不等于在日本就能获得很多读者。应当接受作者的建议,让书名活起来。”

设计封面,充分考虑了日本人“喜欢符号形象”的特点,要使“富爸爸”、“穷爸爸”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封面上。矶部知子从几个插图画家的作品中精挑细选,最后选中长崎训子的具有讽刺意味但又有分寸感的作品。“富爸爸”、“穷爸爸”的人物形象渲染出故事性,比预想的效果好得多,等于是圆满地完成了图书的“颜面”设计工作。

《富爸爸 穷爸爸》向书店配书开始于2000年11月9日,当天,在东京都内主要大型书店每店配书5~6册,到了周末,就出现火爆行情。11月13日,出版社决定重印3万册。

二、经过电视介绍,反响越来越大,每周平均重印10万册

《富爸爸 穷爸爸》的广告,以《朝日新闻》、《日经新闻》为开端,从全国性报纸做到大众化报纸和地方性报纸。在最初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在杂志上做广告,但经过电视上“畅销书栏目”的介绍,《富爸爸 穷爸爸》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出版社觉得没有把握的许多杂志,也纷纷介绍了这本书。

2001年1月,共同通信社以“话题之书”写出的综合性文章,在各地方报纸刊登以后,《富爸爸 穷爸爸》的影响向日本全国扩散。到了2月上旬,差不多进入每周平均重印10万册的时期。

媒体宣传到位,店堂行情骤起,让出版社感到了众多反应敏捷的读者的存在。即使这样,矶部知子还谦虚地说:“那些做惯初印册数多的图书的人,也许要笑话我们。我们把多数不确定的读者作为‘核心目标读者’,初版第一次印刷就是2万册,这不能不使我们既紧张又难受。”

为读者着想,追求浅显易懂。《富爸爸 穷爸爸》的专业术语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书中出现的汉字尽量加注音和注释。

三、《富爸爸 穷爸爸》的续编因生活方式不同带来价值观不同

对《富爸爸 穷爸爸》的反映,20岁的读者认为这本书“成为生活方式的指针”;许多30岁~35岁的读者则认为“考虑调换工作时很迷茫,这本书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年轻的人们确实被《富爸爸 穷爸爸》抓住了眼球。

当然,也有读者对《富爸爸 穷爸爸》提出批评,说即使按照作者的方案操作也不能成功。矶部知子认为:“以求得赚钱的基本知识来阅读,肯定会产生那样的疑问。本书不仅是技巧书、知识书,而且也是思维方式书。像这样把金钱哲学说得如此明确的人,以前还不曾有过。”

2001年6月25日,《富爸爸的流动资金·四个小矮人》出版。这本书从一般从业人员、自主营业者、经理、投资家等4种人的角度出发,明确解说了由于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各自的价值观就不同,即“生活方式靠自己选择”。6月5~6日,经过矶部知子的策划,本书的作者也来到日本,为《富爸爸的流动资金·四个小矮人》出版造势。

《富爸爸 穷爸爸》读后感 篇4

大学时曾有位将“省一块钱就等于赚一块钱”当口头禅的老师推荐我们去读《富爸爸穷爸爸》,当时不屑一顾:那时这书正在热销,不想跟风。

出来工作近一年,拿着微薄的工资,虽非月光一族,但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考虑到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以及自己极有可能成为骨灰级剩女的现实,于是不得不硬着头皮进行理财规划,作为长远之计。然后习惯性地百度搜索资料,然后搜到了《富爸爸穷爸爸》,再然后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最后得出了以下心得:

1、最忙的人往往是最懒的人。

坦白地说,读了这一系列的书,我最大的收获不是理财的知识,而是几下警棍,其中最狠的一棍就是“最忙的人往往是最懒的人”。

一直很忙,生活上的就不说了,工作以来,全办公室我是最忙的一个。因为忙,我以一个入职半个月的新人的身份接手公认物控组最繁琐的包装物料而忽略了为什么接手的人是我而非别人;因为忙,在入职4个月后接下了飞利浦组几个最难跟的型号而忽视了自己拿一个人工资做三个人工作的事实;因为忙,在全部门其他人都悠哉闲哉的时候天天加班,陷入了智猪博弈的困境不可自拔……

终于静下心来,发现其实问题早已存在,而我也不是完全没意识到,只是不愿意面对事实,也懒得改变,于是以前以忙为借口一而再再而三地逃避事实。

最忙的人往往是最懒的人!这一棍,很猛,很痛,也很有效……

2、穷人为钱工作,钱为富人工作。

其实这一点一直都很清楚,只是不肯正视。穷人为钱而工作,钱为富人工作,所以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真正白手起家的人因稀少而成为传奇。

3、用“我怎样才能付得起呢?”代替“我可付不起”。

这两句话,一个是陈述句,另一个是疑问句,一个让你放弃,而另一个则促使你去想办法。说“我付不起”这种话会阻止你去开动脑筋想办法;而问“怎样才能付得起”则开动了你的大脑。实际上人的大脑是世界上最棒的“计算机”。“脑袋越用越活,脑袋越活,挣钱就越多”。轻易就说“我负担不起”这类话是一种精神上的懒惰。

我很大程度上是悲观主义者,所以更多时候我会说“我可付不起”这样的话。不愿意承认却不得不承认:正如上面所说,我是个懒人,不仅仅是金钱上,对待其他事情我也总是轻易地用“我做不到”、“我不会成功”和“结局一定不好”一类的话来搪塞。相应的也就不战而败反正那是不可能成功的,不是吗?再然后真的……

从现在开始,禁止自己轻易说这类话。

4、分散风险也意味着分散收获。

来自贫穷的家庭,我所受到一直是“穷爸爸”式的教育,包括“努力学习能去好公司工作”、“挣钱的时候要小心,别去冒险”和“你以为我会印钱”。而我对钱有一种难以摆脱的狂热,却又看多了赌徒投机失败的教训,所以投资的时候总是想着分散风险,虽然明白富贵险中求的道理却从不曾越线。可以说今后依然会会考虑分散风险但也会平静地接受收获减低的事实。

5、网。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 篇5

比较认真的看了富人不为钱工作这一章节。标题让我的脑子里现出几个大问号。在我的认知范围内,富人都是为钱工作的。不过又仔细想想世界五百强们应该就不是为钱工作了吧,

恩,只能说我认识的富人还不能介定为真正意义上的富人了。一章读完证明确实如此。原来认为的开着大公司开好车有好几套房子的富人们,他们一样因为恐惧和贪婪为钱而工作,身心都不能自由和快乐。因为可能他们不知道关于钱的知识;不知道什么是资产和负债;(资产就是能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负债是把钱从你口袋里取走的东西)而只是害怕没有钱的生活,让这种害怕的情绪控制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象一头驴一样的周而复始的老鼠赛跑。而不是用脑子想一个能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学习财务知识,用钱来为自己工作。就是这样,我觉得这本书的宗旨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反过来我们又是那么愚蠢,因为98%的我们都是驴子。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自己不当驴子?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 篇6

《富爸爸,穷爸爸》是一本十分畅销但也很“另类”的书,我是在一个听书软件上被这本书吸引的。《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第一次通俗地说明了富人的秘密,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印证了走向财务自由的首要观念:穷人和中产阶级让自己为了钱工作;富人则让钱为自己工作.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阐明了资产与负债的定义和关系.作者认为只有能不断地为自己挣钱的财产才叫资产,而凡是让自己不断花钱的都叫负债,这种定义尽管看上去很简单,但实质上却充满了人生智慧.在如何处理负债和资产的关系方面,作者用财商的观念解释了每一个人在面对金钱游戏规则时都应该知道的理财技巧和知识。

富爸爸与穷爸爸是思维的不同 篇7

苏建诚:从小我就是一个纨绔子弟,18岁之前,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7岁和高年级同学发生了冲突,就放火烧了人家的房子。第二天那家人向我父亲告知了这件事,后来我父亲给他们重盖了一座二层的小洋房,而他们原来住的是木质房子。我至今还记得那家人走出门时,还不忘回头对我父亲说,苏先生,你的小孩真有胆识。小时候的我和现在很多富孩子一样,是非不明,黑白不分。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我真正的价值观在哪里。

《沪港经济》记者:作为一个富家子弟,你那时最大的苦恼是什么?

苏建诚: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别人吃我的、用我的,然后背叛我的环境下,一个人在那种情况下是很可悲的,这是穷人家的孩子所没有办法感悟到的。那时一群小孩做小坏事,最后背黑锅的也一定是我,因为你是有钱人家的小孩,别人会认为你没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长大以后,出了什么事情,别人也会说,苏先生,你来扛吧,我们知道你扛得住的。所以,我对被骗这种事很释然。

《沪港经济》记者:长大后,你怎么会产生独自打拼的想法?

苏建诚:在四、五十年代的台湾,信息是相当闭塞的,我身边的那帮朋友,他们从来都认为我的一切成就都来自于我背后的家族。于是他们视我为鱼肉,认为从我身上得到任何好处都是应该的,我连最起码的尊重都得不到。我一直混混沌沌地活到18岁,忽然有一天就如梦初醒了。我离开家,25岁去了美国。35岁时我赚够了下半辈子要赚的钱,从美商bonnieinternational公司退休了。我从18岁以后,就没有再用过家族的钱。

《沪港经济》记者:从美商公司退休后,你都做了些什么呢?

苏建诚:3 5岁那年,我衣锦还乡,回到了台湾岛,我想告诉大家,今天的苏建诚不一样了。可是我很快又感觉到失望,因为他们看着我每天吃饭、打球,过着很悠闲的生活,仍然会说,不过是你们祖上有几个钱,就炫耀成这个样子了。当时的心境很难形容,情绪很低落,这时正好有朋友提议去大陆发展,1992年我就来到了上海。我感觉上海是一个让人很温馨的地方,在这里我是个全新的人,大家都能看见我的努力,不像在台湾要生活在家族的影子里。

从1 9 9 2年开始做适合自己的企业,我一直以一种很轻松的态度去面对,对待我的客户、我的经销商,都是一种朋友的态度。我告诉自己,50岁的时候我要再次退休,去从事教育事业。现在我51岁了,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开始做慧泉(中国)国际教育集团的培训。现在回头看,以前那些总裁的名号,对我来说没有多大的意义,我最珍惜的是交大、北大和清华大学给我的客座教授的名片。

《沪港经济》记者:许多著名的企业家都把孩子送到你这里学习,据说年纪最大的29岁,最小的才13岁。你希望他们今后会怎么样?

苏建诚:我希望他们能够把父辈的产业顺利接下来,我现在教好一个富人家的孩子,就相当于救了几百个甚至几千个穷人家庭,因为倒掉一个富人家庭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这些富家子弟的未来关系到很多人。

《沪港经济》记者:如果给富家子弟一个忠告,你会说什么?

《穷爸爸富爸爸》读后感 篇8

作为一名准毕业生虽然现在手里还没有任何可以流动的资金,但我觉得这本书已经成功的引起了我对理财的欲望,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在理财方面的欠缺或者可以说是财商教育的空白。

这本书是在《小狗钱钱》后看的第三本关于理财方面的书,如果说小狗钱钱中的很多内容自己在生活中根本没有意识到,那么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可以说与自己脑海中之前固有存在的东西截然不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文章提到了要以自己为先,而我之前一直认为一些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先考虑别人;当然还有贯穿全文的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我发现原来自己身上,身边的很多朋友身上存在很多的穷人思维,本来我认为我这么想就是理所应当的,应该其他人也会这么想的吧,但在看了这本书后,发现自己思维的很多地方掉进了漏洞里;第三个点就是全文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关于资本和负债,从口袋里出去的钱是负债,而能进来的钱才是资本,穷人买入负债,而富人购买资产!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有点枯燥,特别是当你有一部分看不懂的时候,但后来这本书实实在在的改变了我自己脑海中对一些事物固有的认知,同时给我在金融方面的入门有很多的启发,我开始迷上了作者讲的东西,并且有一种很想继续听下去的欲望。很不错的一本书,推荐推荐!

★ 《穷爸爸富爸爸》的读书笔记

★ 《穷爸爸富爸爸》阅读心得

★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有感

★ 富爸爸穷爸爸游戏心得

★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1000字多篇

★ 读完富爸爸穷爸爸后的感悟心得

★ 《我们没有富爸爸富妈妈》读后感作文

★ 贫穷富爸爸观后感心得体会

★ 父子电影贫穷富爸爸观后感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500字 篇9

“穷爸爸”总是习惯说“我可付不起”;“富爸爸”则会坚持说“我怎样才会付得起?”。两种不同的回答:一个是陈述句,当我们下意识的说“我付不起”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停止工作了,主动放弃了;而当我们自问“我怎么样才能付得起?”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在积极的思考,从而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穷爸爸”劝我:“努力学习吧,那样你就能去好公司工作”,“富爸爸”则会说:“努力学习吧,那样你就能发现一家好公司并收购它。”

“穷爸爸”说:“我不富有,因为我有孩子。”;“富爸爸”则说:“我必须富有,因为我有孩子。”

“穷爸爸”努力存钱,“富爸爸”不断投资。

“穷爸爸”说:“我永远不会成为富人。”于是这句话就成了事实;“富爸爸”恰恰相反,他总是会说:“我是一个富人,富人不会这么做。”“富爸爸”破产时,他会安慰自己:“贫穷和破产的区别是:破产时暂时的,贫穷是永久的。”

看了这些对比,您觉得自己是哪种爸爸呢,“穷爸爸”的心态是不是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 篇10

不仅在小说和投资世界,金钱与艺术的纠葛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如何“即不要做金钱的奴隶,要让金钱为我们工作”恐怕也已经成了很多艺术家给人们的印象。而如果说到“最穷”和“最富”艺术家的代表,对比最明显的,恐怕就要非雅尼斯·库奈里斯和达明·赫斯特莫属了。

在现代艺术史上,雅尼斯·库奈里斯被认为是与博伊斯同时代的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这位“最穷”艺术家,不仅作品的材料显得十分“寒酸”,创作生活上的深居简出,也令人印象深刻。在2011年时,库奈里斯在中国北京的今日美术馆举办了自己名为“演译中国”的个展。

也许,“贫穷”这一相同基因,在特定区域中,使库奈里斯成了中国艺术家最熟悉的陌生人。在那次展览上,集中展示了艺术家旅居中国创作两年来的作品,人们也可以清晰地看见很多例如军大衣和瓷器碎片、花盘等常见的与中国有关的媒介与符号。库奈里斯对中国的考察所得,深入并丝丝入扣的分析、思考,得到了充分呈现。事实上,早在2010年3月,73岁的库奈里斯就在中国开展生活创作,当时他在北京天通苑的一处破旧工厂中,觅得了一个简陋的“办公室”,供他和夫人朝九晚五的起居、创作兼会客。

“贫穷艺术”简单来说,其表现形式就是特指艺术家利用极其常见的生活媒介作为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相比库奈里斯的“艰苦朴素”,代表着“财富艺术”的达明·赫斯特,恐怕已经算得上是每个毛孔都冒着金油的超级土豪艺术家了。赫斯特曾用价值约800万-1000万英镑的8500颗钻石装饰一个骷髅头,经分析确认,所用的头颅属于一名大约35岁的欧洲人,生活在18或19世纪初。这件作品中最名贵的当属一枚摆在前额、重约50克拉的钻石。这件白金钻石骷髅头作品名为《给上帝的爱》,最终,《给上帝的爱》产生了1亿美元成交价,并创下在世艺术家作品售价最高纪录。虽然饱受争议,但赫斯特在媒介使用成本的“昂贵”上,在当代艺术中基本已经无出其右者,而其身价,也一度达到2.15亿英镑(合人民币20亿余元),生活奢华。作为世界最富有的艺术家,人们对赫斯特的商业天赋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其作品本身。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1000字 篇11

对于钱,虽然我们很多人不再传统地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但绝大多人对钱缺乏激情,有的只是恐惧。恐惧失败,恐惧亏损,恐惧麻烦。罗伯特告诉我们,没有人不怕亏损,富人也一样。唯一没有亏损的,是从没做过投资的人。但是这样的人也永远不会变得富有。对他们来说,亏损所带来的痛苦远远大于致富带来的喜悦。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知道我们该做什么,但是没有勇气去付诸行动。这就好比去健身房,最痛苦的时候其实是你纠结要不要去的时候,一旦你去了,你会发现你很享受这一过程,而且你还会为自己的选择暗自高兴。理财也一样,最艰难的时刻是刚开始的阶段,我们要想办法唤醒我们的理财天赋。首先,我们要给自己一个理由,你为什么要变得有钱。这个问题,我仔细地想了一下,我的答案如下:1. 我希望面对我喜欢的东西时,我不用太多地考虑钱这个问题(这一点其实很抽象,因为再有钱的人也有买不起的东西。但是如果你只有1万块,你不会把所有的钱用来购买一样1万块的东西,而如果你有100万,你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这样东西买下来);2. 一年一次长途旅行(跨省或出国);3. 我希望家庭出现危机时,如生病或失业,我的生活品质不会下降太多(除了理财,保险也很重要);4. 我希望我的家人需要帮助时,我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记得几年前,我在QQ空间写下的一段话,说是希望我的朋友都过得好,比我还好。姐姐留言说,她也希望我过得好,比她还好,但是她怎么能让我过得更好呢。只有当自己足够强大时,才能帮助自己爱的人);5. 我希望我的女儿衣食无忧,将来能够出国留学(当然,我会尊重她的选择,但我要给她提供选择权)。其次,明确好自己的目标之后,我们就要进行一系列的选择和取舍,当你每花一笔钱时,你要想一想,这笔钱是否花得值的。当你想要偷懒,想要放纵时,请再想想你想要变得富有的理由!除此之外,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和理财能力。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看书,跟有经验的人交谈,参加培训班等,不管选择哪一种,行动是第一步。只有当你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你做的事情才可以算得上投资,如果你做完后只会祈祷,那你就是在赌博。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 篇12

九岁的罗伯特和他儿时的伙伴迈克被拒绝受邀到同学家的海滨别墅度假,因为他们是富人学校里的“穷孩子”。在听了穷爸爸---他的父亲,是一位老师,生活不错但勉强维持着收支平衡---“去挣钱”的劝告后,他和他的朋友迈克照做了:他们收集废弃的牙膏皮(在那时的牙膏皮是用铅制造的),反它溶化,然后使用熟石灰模型仿造硬币。很快,他们就被罗伯特的父亲教训了一通,建议他们和迈克的父亲谈谈,迈克的父亲是一个八年级都没有读完但成功经营着多家公司的人。

迈克的父亲是,书名里的“富爸爸”,答应教他们挣钱,但是按照他的条件来,要求他们每周六早上在他的一家便利店工作3小时,每小时10美分的酬劳,罗伯特常常用这钱买10美分一本的连环画。很快,罗伯特便对这枯燥的工作和少得可怜的薪水感到厌倦,当他告诉迈克准备放弃的时候,迈克告诉他,父亲早已料到他会退出,并且建议他去见见他的父亲。

”富爸爸”是个少言寡语的人,他的教育方法也和别人不一样,这是罗伯特想要去了解的。第二个周六的早上,罗件特去见了”富爸爸“,却被迫在一个又脏又暗的客厅等了一个小时,等到他可以向“富爸爸”抱怨时,他已经变得非常厌烦和情绪化,他说迈克的父亲是一个贪婪而且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当他提到迈克的父亲没有遵照约定给他东西时,这位老板很平静但并不赞同他的说法。富爸爸向罗件特解释道,生活是一门课程,但门课程并不会用语文来教你,它只是推着你转,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会变得愤怒并反这些气发泄到他的老板或者他爱的人身上,而有些人却从中学会了很多东西,并欢迎生活来推动他们。富爸爸告诉罗伯特,他和迈克是最先向他请教如何挣钱的人,他手下150多名员工,他们都只是要求一份工作,而从来没有像他们一样问过他关于挣钱的知识。于是富爸爸决定设计一门真实生活相近的课程来推动他们。罗伯特不解,问,除了富爸爸的卑鄙和对员工的剥削,他还能从这门课程中学到什么?富爸爸反驳道,大部分人在责怪别人有问题时,实际上是他们态度有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富爸爸告诉罗伯特,要学会用好自己的头脑,他想让罗伯特知道钱的运动规律,好让钱为他工作,能看到罗伯特生气他很开心,因为愤怒和热爱可以激发激情---一个学习的关键因素。

他继续说道,钱并不能解决人们的问题,很多人有着高收入的工作他们还是为钱所困---比罗伯特的穷爸爸---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让钱为他们工作。他说如果罗伯特现在不学习这门课程,这种对于每小时10美分的酬劳的情绪---失望以及钱不够花---将会伴随他的一生。他向罗伯特介绍了税收的概念,解释穷人和中产阶级允许政府收他们的税,而富人则不是原因。问罗伯特是否还有学习的激情,听到罗伯特肯定的答复后,富爸爸告诉他,他将停止支付他在便利店的薪水,并且让罗伯特用自己的头脑来想清楚是否还要继续下去。

三周之后,富爸爸出现,问他们是否学到什么东西,他们说还没有,富爸爸告诉他们如果学不会这一课,他们将会像大部分人一样,一辈子为了一点点钱而卖命工作,他决定给他们用每小时25美分的薪水,一直涨到每小时5美元一小时(在当时这是个不小的数目),但倔强的罗伯特并不买账。富爸爸说你们没有被钱收买,这是好事,大部分人却做不到这样,因为他们的人生被恐惧和贪婪控制,没钱的恐惧促使他们工作,得到酬劳后,贪婪又让他们想拥有所有用钱能买到的薄,这使他们需要更多的钱,也让他们花更多的钱,这就是富爸爸所说的“老鼠赛跑”。

他告诉孩子们第一步就是承认自己的想法,人们常常跟随自己的情绪做出反应,而不是跟随自己的思想,他们害怕承认金钱在支配、控制着他们的生活,不仅仅是穷人会面对恐惧,富人也会面对着恐惧,他想教会孩子,不要只是变得富有,因为钱不能解决问题,对于孩子们来说最主要的还是要学会用感情来思考,而不是带着感情去思考,他们必须学会选择他们的想法,学样教育固然重要,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悲的是离开学校是学习的终点,而不是起点。富爸爸告诉他们要留意可以挣钱的途径:“如果你们能看到一个机会,就注定你们会在一生中不断地发现机会。”

孩子们照做了,很快他们便发现一个创办阅览室的机会,只要小孩子买张票就能在阅览室看两个小时的连环画---那些卖不出去,本该被便利店扔掉的连环画。他们挣了一大笔钱,连续三个月的生活都不错,直到一场争斗阅览室关门。但他们学到了让金钱为他们工作的第一课,即使他们不在那儿,钱也会为他们工作,他们打算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富爸爸也打算继续教他们。

富爸爸穷爸爸简介 篇13

内容简介

清崎有两个爸爸:“穷爸爸”是他的亲生父亲,一个高学历的教育官员;“富爸爸”是他好朋友的父亲,一个高中没毕业却善于投资理财的企业家。清崎遵从“穷爸爸”为他设计的人生道路:上大学,服兵役,参加越战,走过了平凡的人生初期。直到1977年,清崎亲眼目睹一生辛劳的“穷爸爸”失了业,“富爸爸”则成了夏威夷富有的人之一。清崎毅然追寻“富爸爸”的脚步,踏入商界,从此登上了致富快车。

清崎以亲身经历的财富故事展示了“穷爸爸”和“富爸爸”截然不同的金钱观和财富观:穷人为钱工作,富人让钱为自己工作!

“富爸爸”系列已发行109个国家和地区,总销量超过3500万册!

作者简介

罗伯特・清崎,是世界畅销理财书《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被誉为“百万富翁的教父”和“金钱教练”,他出生在夏威夷一个教师家庭,大学毕业后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作为军官和舰载武装直升机飞行员,被派往越南战场。

1977年,罗伯特・清崎创建了一家生产尼龙钱包的公司,开始自己的商业生涯,大获成功。他经历了三次商海沉浮。1985年,第三次成为百万富翁后,他离开商界,与人创建了一家生意投资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教授生意和投资课程。他常年主持理财和投资教育的课程,还开发了一种教育玩具――《富爸爸现金流》游戏,帮助人们学会原来只有富人才懂得的金钱游戏。

富爸爸穷爸爸读书心得 篇14

本书从一开始就强调要想成为富人,先改变金钱观:造钱,而非赚钱。让钱生钱就能积累源源不断的财富,即资产。

明确资产,负债,现金流之间的关系。富人所做的就是让现金流经过日常开销循环后依旧流向资产。资产就是能让钱进入口袋的东西,负债则是让钱从口袋流出的东西。富人的事业是资产,而不是工作,工作只是维持生计的途径,并非累积财富的途径。

富裕的人具备一定的财商:

会计,对财务知识的了解。

投资,钱生钱的方式。

市场,了解供求关系。

法律,税收和诉讼,即在缴税前合理的把钱用在自己的投资或者其它获得资产的方式上。在这方面,依靠自己的公司是很好的避税方式。(当然,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捂脸])

除了财商外还有三个技能:

寻找他人都忽视的机会。

如何增加资金。

让聪明的人为你服务。

这就是以上课程的所有内容,然鹅,往后面读,发现举的例子都是炒房。低迷时买房,坐等经济回转,先租后卖,养肥了再吃,反正就是累积原始资本的开端。我想说在我国出台的限购令上,你赚一个瞅瞅[皱眉]

上一篇:父亲去世悼词范文下一篇:统计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