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导游词

2025-04-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游词(精选6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游词 篇1

《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编排在北京版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9册第5课中。文章是按游览顺序,先后写路上风光、外洞、孔隙和内洞,最后写出洞。另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溪流。文章段落分明,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凸显了游记的特点。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实真挚。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游记的写作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学习通过描写感受把一个意思说具体的方法。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分析:

学生可能读懂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来写,能够找出明线,但暗线(溪流的走向)可能找不出来。培养概括能力是五年级培养和训练的重点,但学生往往不能进行提炼、精简、概括。对此,我扎实的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景点的特点,在学习外洞特点时引导学生把多种不同的答案通过进一步读书,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到最精简的答案,再概括孔隙和内洞的特点时定会学以致用。真正的培养了学生概括的能力。学生不容易真正的理解孔隙的矮、窄,当人躺在小船中,到底距离岩石有多大的距离?内洞到底是怎样的奇特,这些都是学生很难理解的地方。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边读边想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感知,以及利用图文资料,从而真正体会到孔隙的矮、窄,感受到外洞的奇特。学生地处平原地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包含1个多音字:系)及新词,认读2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游记中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和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孔隙”的写法写一段话,从不同方面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情感。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理解“记”在题目中的含义,交流叶圣陶、溶洞(包括石钟乳和石笋)资料 二.读通课文,检查字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字词的学习情况

读音:盆栽 突兀森郁 额角 孔隙 蜿蜒 系着 孔隙 浙江 词句:进 孔隙 挤压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指明读,结合句子说说“明艳” 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中描写了几处景点?(路上、外洞、孔隙、内洞)

2.找出课文是用哪些语句把游览的景点连接起来的,用数字标在句首,连

3.用“~~~~~~~~”画出描写溪流的语句,读一读,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吗? 小结提升:文章按有这样的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叙述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游览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和角度都非常清晰。四.划分段落,体会沿途景物描写的作用 1.根据游览地点给课文划分段落。

2.自由读这一部分,想一想:叶老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①看到:

花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树——结合“花”一起理解。如果学生没有同时谈花和树,则引导:仅仅是山上的花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吗? 山——沙土粉红色,独具特色,一谈而过。

溪——“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学生可能从“宽、窄”“缓、急”、四个“时而”体会到溪流形状、声音的变化,可追问:为什么溪流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就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指导朗读:这“宽、窄、缓、急”的溪流多像一首欢快的乐曲,能读出溪流变换的调子?请你读出溪流的变化。

②感受到:“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导读:各色的映山红、粉色的山、深绿、淡绿的植被。作者用一句话把看到的画面全部展现在读者眼前,难怪“眼前一片明艳”。请你把想象的画面读出来。

整合:山中有数有花还有水,所以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自由,你读着有什么感受呢?(美)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会用两个段落来写沿途的见闻吗?(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很浓,心情舒畅,对景物的赞叹。)3.小结写法:作者就是这样不需华丽的词藻,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真实的叙述给读者,这也是叶老的写作特点。五.总结 六.作业: 1.书写生字新词。2.找来两篇游记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游览顺序写清楚的。第二课时(展示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情感。

2.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以及相关资料了解双龙洞各景点的特点。3.学习“孔隙”的写法写一段话,从不同方面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能学习“孔隙”的写法写一段话。教学难点:学习、体会孔隙的写法写一段话。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叶老的《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题。回忆他都介绍

了哪几个景点?(路上 外洞 孔隙 内洞)让我们跟随着叶老的脚步继续游览外洞、孔隙、内洞。二.读懂内容,体会写法

(一)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想一想,景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二)自学研讨,学伴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共享。要求:先说景点特点,再读句子谈对词句的理解。外洞——大 1.学生可能说“大”

①学生可能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带着感受读。

②引导归纳修改:外洞“大”,还有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如果学生用书中描写大的具体词语或句子填空,则引导归纳:你们觉得哪个同学归纳的更精炼、更准确?修改填写的表格。

【设计意图:指导概括的过程是培养概括能力的过程。】

2.带着想像品读。都来读读这句话,试着读出外洞是这么大。(自由读,指名读)小结:叶老就是用这样一句很平实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外洞的特点。过渡: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孔隙又是什么特点呢? 孔隙——狭窄、低矮

1.从“孔隙”词意感受“小”:“孔隙”是什么意思?(窟窿眼儿;缝儿)你们读了“孔隙”这一部分,有什么特点呢?

2.归纳特点:学生容易说“小”,或“矮、窄”。如果学生开始没有谈出后两点,师在学生体会小船进出和进洞感受时点拨。①学生可能从只有小船进出读出孔隙“小”,随机出示:

A学生能从只有小船才能进出、并排仰卧、用绳子拉进拉出等谈孔隙很小或低矮、狭窄。

B师画图配合演示小船进出方式进一步体会:师配合演示,边听边看,体会到了什么?大家都来练习读一读,看谁能把小船进出孔隙的过程读清楚。(自由读,指名读)

过渡:你们还从哪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②学生还可能从乘船进洞的感受谈孔隙“小(”或“低矮”):我怀者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A学生容易从“仰卧、自以为„„才„„可是还„„,从„„到„„到„„没有一处不贴,挤压、要是„„准会”等处”感受到孔隙的小或矮、窄。

B引导换词体会:随学生谈到“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补充出示并点击变

这里的“贴”字还能换成什么词?(如挨、触)读一读,你觉得哪个好?(体会到是紧紧地挨着,从而感受到孔隙的低矮)都读一读这句话,体会着必须紧紧的挨着船底的感觉。

【设计意图:品字品词是语言的感悟的重要训练内容。同时,也是学习准确运用语言的过程。】

③学生还可能从进洞感受体会到孔隙的“矮、窄”

A学生容易抓住“眼前昏暗、都朝我挤压、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体会到孔隙的低矮。读出你的感受。去掉最后一句话,你来对比着读一读,有什么体会吗?(叶老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的非常清楚。)你们都练一练,一边读一边想像着自己在乘船进洞。(自由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学习从不同方面描写景物特点是教学的难点,利用对比读体会作者的感受,同时了解写法——运用真实感受具体描写,为读后仿写做好铺垫。】 3.整合全段,感受写法。

①指名分工读,(前部分女生,后部分男生),大家认真听,边读边想像这情境,想想叶老是怎样写孔隙的特点的,我为什么请两位同学这样分工读?

②小结写法:叶老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真真实实的写了下来。

4.你们说孔隙的意思是“窟窿眼儿,缝儿”,那么这里为什么称为“孔隙”?(体会是与群山、内外洞相比较它的确是太小了。)【设计意图:在整合全段内容中梳理写法。】

过渡:我就是这样仰卧在小船里,穿过低矮狭窄的孔隙到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内洞——黑、大(宽广)、奇„„

1.学生容易谈到“黑、宽广(或大)”(板画)①学生可能从“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体会内洞“黑”。一读而过。②还可能从“内洞一团漆黑……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引导结合“在内洞走了一转……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联系在一起谈。谁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内洞的大?

齐读: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叶老是怎样写游记的。这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游览)这就是游记的特点!

【设计意图:整合全文;学习游记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三.体会写法,仿写“孔隙” 1.学生审题:课后4题。

2.回忆叶老描写“孔隙”用了什么方法。补充出示仿写内容: 3.执笔写话。

4.交流修改,适时评价。

【设计意图:把读写结合落实在课堂,突出实效。】 四.总结提升 叶老曾说:“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听到的,看到的,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今天从这一篇课文,我们有所领悟。五.课外阅读建议

读一读叶老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继续了解岩洞的奇异,感悟游记的写法。六.课后作业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游词 篇2

一、趣问导入, 激活课堂

如果我们老师从一上课就开始在课堂上进行滔滔不绝的理论知识讲习, 那么学生听后肯定会很难进入状态, 对课堂的感情投入处于不积极甚至于消极的状态, 最终会使得课堂越上越变越低迷。所以笔者建议, 我们教师如果能够做到抓住课前几分钟整合教学内容, 以契合学生认知情感的方式设置有趣的问题或教学内容, 这样便会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具体到《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学时, 我们可以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内这样设置出问题来, 牵引学生进行互动学习, 这样就奠定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我想问一下同学们, 大家有没有出去旅游的经历?你们会不会写出一篇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游记作文?”这样的设问方式既契合了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内容, 又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而且还会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学习本文, 要掌握对风景的描写, 让大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

二、细问启发, 诱导思考

语文知识的涵盖面比较广, 要想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全面提升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 我们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教材的每一个细节对学生进行启发训练和指导学习。只有做到这些, 我们才能够充分凸显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才能让学生旁征博引, 汲取到真正的知识和营养。

具体到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上, 在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之后的精讲环节, 我们还要能抓得住学生不容易察觉到或注意到的知识细节进行设问, 启发他们通过思考问题, 对问题仔细地揣摩, 语言上能够精练地表达和情感上能够欢畅地发挥,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以下的问题方式: (1) 本文以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 (2) 作者通过哪些角度来描物状景? (3) 比如第一自然段作者都进行了哪些交代……如果没有对这些细节问题进行启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不会注意到这些知识点。通过这样的问题启发, 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知识内容进行理解和认知, 然后结合老师的指导, 进而让学生能够掌握游记文的景物描写技巧和情感表达的衔接, 使学生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留白发问, 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除了在细节之处设问引导以外, 还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的留白来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便于激发学生发挥想象, 充分挖掘出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从而完成知识到思维的创造性升华。

本文教学中, 在精讲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 一边阅读一边寻找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的关键链接,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比较, 说一说作者自己看到了什么, 又想到了什么, 前前后后又有着怎样的不同感受?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认识到: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外洞的宽敞, 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 内洞的“黑、奇、大”, 进行对比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设问便于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巧设追问, 知识延伸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 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 还需要我们通过追问驱动学生查漏补缺, 完善认知。

在这节课精讲完之后我们要通过追问来查漏补缺: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洞中的感受的?作者怎样将景物描写和个人情感进行联系呢?这样追问层层递进, 让学生对文本有整体上的理解和把握, 提高认知速率。

概括地讲, 问题是牵引学生探索和思考的工具。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地设置问题, 启发他们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深入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掌握语文知识和情感表达的技巧。

摘要:小学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对字词句的背诵记忆上, 要能根据小学生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和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思考习惯, 并能通过思考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表达和交流能力。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问引思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设问,启发,思考,延伸

参考文献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片段品评 篇3

师: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用词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两名学生看了一眼课本,然后迅速举起了手,眼睛发亮)

师:李××和汪××的眼睛告诉老师“有情况”,没有发现的同学再轻声多读几遍。(紧接着,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举起)

生:我发现这个句子用了四个“时而”,说明溪流是在不停地变化的。

生:我发现这个句子写溪流的变化时,用到了两组反义词:“宽—窄”和“缓—急”。

生:我也发现了这两对反义词,但我比他说得更具体:“宽”和“窄”是写溪流的形状变化,“缓”和“急”是写溪流速度的变化。

生:我们老家的小溪就是这样的,那水好清好清。

生:我外婆家在苏州的周庄,她家门前也有这样的一条小溪。

师:那这些小溪在流动时有没有声音啊?

生:(齐)有。

生:有好多种声音,可好听了。

师:金华的小溪跟我们老家的小溪一样,声音都非常好听。听——(师轻而慢地描摹)它在随着溪流的变化“时时变换调子”。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用几个“时而”和几组反义词把你听到的小溪的声音描述一下呢?

(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在纸上写)

生1: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

生2: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大,时而小,时而远,时而近。

生3: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重,时而轻,时而快,时而慢。

生4:老师,可不可以用两个字的反义词?(老师赞许后)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洪亮,时而清脆,时而单纯,时而杂乱。

生5:老师,我写的话比较多一些,能不能读一读?

师:当然可以。

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石缝间跌落的溪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还有一些溪声忽高忽低,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溪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师:你让老师仿佛听到了不同的溪水在歌唱。让我们把叶圣陶爷爷的句子及刚才写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学生读得非常动情,读出了溪声的美妙动听。)

【评】此处所析句子,虽不是文章的第一重点,但不失为训练语文能力的优质资源。本节课上,教师抓住“溪声时时变换调子”这一文本资源,精心设计拓展练习,既是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体悟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遣词达意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的情感在“美妙动听的溪声”中得到升华。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篇4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龙身体,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形状?)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二)研读环节研,了解内容。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

不急,我们通过绘制游程图了解作者游览的景点。(师板绘双龙洞示意图)你能在文中把老师点下的地点名称圈出来吗?动笔找一找。2.谁来说?(师板书地点)

3要是能连起来说一说就更好了。我们对照课文内容,同桌互相说一说。

4、学生展示。

5、你说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金华、罗店、入山、洞口是去双龙洞的(途中),外洞、空隙、内洞是正在(游洞),出洞是按原路(返回)。

(三)品读环节,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通过游程图,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但游记文体不但要交代游程,还要写清在游览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你觉得在游洞过程中,哪一处的感受最为惊险呢?(孔隙)

(一)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理解“孔隙”词义,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2.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体现孔隙窄小的句子。

3、我们来交流你的体会,谁来读你划到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这一句写的是什么?(小船)有多小呢?(两个人)能坐着吗?为什么?这一句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还写出了什么? 请你读一读,读出小船的小,孔隙的窄小。

(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观察月字旁的字,有什么发现?有那些身体部位?凡是能挨着船底的部位都写出来了,正是这样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孔隙的(窄小)。请你读一读。全班读。

课件出示句群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作者的(感觉),有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读出作者的担心。

(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三、运用评价环节

创设情境引读:我们就随着叶圣陶坐小船,过孔隙,去感受感受。

游客们,我们来到孔隙,看见到这里只能坐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生读: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那该怎么躺呢?(生读: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游客们,你们都是怎样唐的呢?(生读: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行了,那就开船吧。

工人拉着绳子,船在孔隙中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你有什么感觉?(生读: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游客们,你能不能动?你敢不感动?因为我有感觉(生读: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儿,准会„„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儿,准会„.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准会„„

好了,游客们,出了孔隙了,刚才过孔隙的经历,你想说什么?生说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5、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四.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同学们,在咱们安康也有出名的香溪洞,我们去香溪洞,会经过哪些景点呢?请同学们仿照课文一边交代游程,一边写见闻和感受的写法,写写香溪洞。

六、板书设计

游 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 程

小船小 见 闻

孔 隙 : 窄 小

感 受

记金华的双龙洞词语 篇5

zhè jiāng yòu tòng é tòu wān yán shāo wēi

( )( )( )( )( )

二、读一读,给正确的读音打“√”。

系(xì jì)红领巾 好(hào hǎo)奇 转(zhuàn zhuǎn)圈

臀(tún diàn)部石笋(xǔn sǔn)一簇(cù chù)

三、比一比,再组词。

浙()罗()程()稍()

渐()萝()呈( )捎()

四、选字组成词语,用“√”表示。

水(原源愿)(查擦插)玻璃依(据居拒距)

船(低抵底)盘(区曲屈)而上石(壁碧璧)

五、查字典,写出加粗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内洞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没有钱进学校读书。

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花虽然多,但是没有奇花异草。

1.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金华→( )→( )→( )→( )→( )

2.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作者先写洞口,特点是;再写外洞,特点是;最能说明这个特点的句子是“”;最后写了。作者就是这样把看到的.景色写具体的。

3.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作者用哪些词语描写进入内洞是的动作和感觉,写出这样用词好在哪里。

4.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读了这段话后,我知道作者抓住内洞的、、

三个方面,描写了内洞景物的“奇”。一是“形奇”,表现为的石钟乳、石笋;二是“色奇”,表现颜色各

《记金华的双龙洞》(片段)教案 篇6

1.大家在写教案的时候可以简单一些,但是要能够体现自己试讲的思路,同时要注意对讲课内容细节的挖掘。

2.给大家的试讲内容往往是一个课文的中间部分,所以在导入的时候要注意自然的过渡。

3.教案不要写成师生对话的课堂教学实录。

面试样题:

1. 题目:小学中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片段教学

2. 内容: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ù)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3. 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3)指导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4)教学语言准确、有感情,板书规范、美观。

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突兀森郁、拥挤、聚集”等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3.掌握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了解溪流、外洞的特点。

(二)难点: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自然过渡

1.谈话:在我们浙江金华,有一处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以前叶圣陶爷爷曾经去过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节课,让我们随作者一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3.过渡:在前面的课文,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路上的山花烂漫,接下来我们继续随着叶圣陶爷爷向双龙洞行进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知道学生认读生词,要求学生注意正确的发音写法(板书:“突兀森郁、拥挤、聚集”)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溪流、外洞的特点)

(三)品读课文,深化理解

1.游览小溪,教学第一自然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课件出示句子:“一路迎着溪流„„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引导学生理解“时而”的意思,并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3)溪流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板书:溪流:多变)

2.游览洞口、外洞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洞口、外洞的特点,边读边想象。(洞口宽,洞内高、大。)(板书:洞口:宽;外洞:高、大)

(2)让学生画出体现外洞特点的词句(体现洞口宽的词句:“洞口像桥洞似的”;体现外洞大的词句:“在那里开会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相机理解“突兀森郁”。

(3)练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3.播放双龙洞的相关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形成对溪流和双龙洞的洞口、外洞的直观印象。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游览了蜿蜒的溪流、宽敞的外洞,那么双龙洞的内洞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叫“双龙洞”?同学们认真阅读一下课文后半部分,相信会找到答案的。此外,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双龙洞的内洞,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突兀森郁、拥挤、聚集

溪流:多变

洞口:宽

上一篇:保安工作人员聘用书下一篇:科学就医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