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税(推荐8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构建
社会保障的相关机构按照国家及会计行业的标准和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和审核是社保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通过完善的财务会计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会计核算的效率,明确各个机构之间的工作权限,恰当处理征缴费用和实际资金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社会保障成效的提高。
一、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现状分析
1、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取得的进展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管理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社保基金管理财政性的提高。目前社会保障基金已经作为财政专项业务进行处理,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支出已经基本实现了区别管理。相关的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无法从中提取管理费,而是由财政支出来进行解决;二是单一会计管理主体的建立。目前社会保障财务会计通过归口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传统的社保基金管理工作中无序的状态进行了彻底的变革,单一的管理主体提高了管理的集中性。我国在成立了专门的劳动社会保障部专门负责社会保障工作,还设立了相应的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以此作为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的管理主体,并在各个行政区域内设置地方性的社保基金经办机构;三是社保基金管理模式的优化。在现行的社会保障财务管理体系中,社会保险费用已经开始实行个人基金账户和社会统筹资金分别管理的模式,并将两者的公祖进行结合,一方面提高了个人社会保障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充分大会了社会互济和统筹的功能,促进了社会保障基金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移。四是多渠道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的发展,主要包括福利彩票发行筹集、企业和个人缴费筹集、财政补贴渠道筹集等等。除此之外社会保障基金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以及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社会监督体系都得相应的发展.
2、社会保障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
现阶段我国经济开始进入稳步增长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改革持续深化,在此背景之下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确立明确财务会计工作要求,规范财务会计工作内容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会计管理基础工作的不完善、会计核算内容的不规范以及会计职能发挥的欠缺等等。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包括社保基金收缴、支出以及储存中的核算、基金的流向管理记录等等,但是现阶段会计管理的方式较为单一,财务会计管理的规章制度也较为缺乏,导致基础工作的存在很多的不足。除此之外会计核算内容的不规范还导致了会计报表的混乱,科目设置无法准确反映社保基金的使用状况。
二、我国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中的不足
1、会计理论体系存在缺陷
理论体系是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构建的基础,但是目前结合我国国情以及社会保障特点所做的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较少,基础理论的欠缺使得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改革中的养老金发放途径、社会保障税的征收、社会保障基金筹资以及投资运营都缺乏相应的科学指导,改革的效率大大降低。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会计制度之下,社会保障基金的会计主体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经办机构,由其负责相关资金的管理工作,但是会计报告的主体却是各类的社会保障基金,这种会计主体和报告主体的不一致导致会计工作的功能大大被削弱。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保障基金会计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资产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传统以收付实现制作的财务会计要素确认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保障会计工作的发展。
2、会计管理制度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的会计管理制度依然是依据财政基金管理模式设置的,但是多渠道筹资已经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中得到了实践,这种制度与实践的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此外按基金分类的会计科目设置模式在当前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中仍然沿用,但是该制度容易导致科目设置的不完整和混乱,会计核算部门无法对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金、运营业务、生育保险基金以及低保基金等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存在诸多的漏洞。除此之外目前会计报告主体仍然采用编制复杂的基金说,但是这无法将社保基金的整体运行和管理状况集中反映出来,社保会计信息的公开性不足,质量不高,社会保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的获取。
3、会计核算体系存在欠缺
目前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中仍然存在诸多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包括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筹集主体、转制成本等等。目前理论界关于社保基金的筹集方式有“税论”和“费论”两种观点,其中前者认为社会保障基金应当以国家税务部门按照社会保障税征收的方式向公众征收,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要求相关主体必须纳税,保障征收率降低征收成本。而费论的征收效率较低,但是相较于税收更为温和。除此之外目前社会保险费的具体的征收机构在理论上没有定论,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依据。当前的社会保障由于资金缺口较大,覆盖面也比较小,占我国人口比例一半以上的农民很多无法享受到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等保障。会计核算工作制度的不足也导致社保基金的流向无法查询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4、财务管理体系的不合理
不合理的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对社保基金运营的促进作用。在现行的财务制度之下社会保障基金的余额可以放在银行进行存放或者是用来购买国家债券,不可以将基金的结余用来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和相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国债的利率远远低于市场的利率,加之近些年来我国对于银行存款的利率进行不断的下调,社保基金存放银行的收益远远赶不上物价增长的速度,社保基金无法达到增值保值的目的,长此以往将造成更大的资金漏洞,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社会保障基金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效果也得不到体现,为此必须要加快社会保障财务管理体系的创新与调整,提高财务管理的成效,促进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效率的提高。
三、构建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的策略
1、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完善
完善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需要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为了提高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的首先必须要对财务会计的理论层次思路进行整理。社会保障从业人员需要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现状来进行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研究,具体应包含社会保障会计制度、会计法规、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工作四个方面,其中社会保障会计理论的研究是整个研究体系的基础,分为实用性理论、假设性理论和概念性理论。社会保障的实用性理论为社会保障会计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指导,会计制度对相关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限制。会计法规则是社会保障概念性理论的延伸,而会计工作则是整个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管理的核心。其次还需要对社会保障的会计经营主体和提出主体进行明确,要确保经营主体及提出主体的统一性,从而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流程进行控制,明确社会保障基金相关组织的经济和法律责任。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运作以及保值增值金分配和发放都应当是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的范畴之内。为了确保社会及有关部门对社会保障会计主体的监督,需要编制相应的财务会计报告并予以公示。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包括会计信息与目标理论的建立、会计政策的制定和会计环境的改善等。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理论的内容涉及较广,包括系统构造、主体理论和使用者分类三个方面。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目标应当与相应的会计工作内容相适应,向社会保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科学的、准确的会计信息,以促进运作利益、基金管理和基金征收成效的提高是进行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因而必须要加强国家经济政策、资本市场、政府行为等环境的理论研究。
2、社会保障会计管理的加强
会计管理的加强是构建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建立、会计主体职能的明确、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制度的调整优化以及社会保障会计机构的设立四个方面。需要理顺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机构之间的关系,构建起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要将社会保障基金的行政管理与经营管理分离开来,协调好好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监督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和会计关系。其次要对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相关主体的职能进行明确,为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管理制度、审计制度、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将资金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甚至是个人,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必须以国家相关的法律和行业标准为基础。为了提高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管理的成效还需要对现行的制度进行修订,对其中存在欠缺的不足的地方进行调整,财务会计经营管理部门的核心地位,并根据资金的数额和其他特点对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范围进行划定,推动社会保障会计改革的进程。最后明确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机构的设立原则,并以此为指导设立专业的财务会计管理部门,通过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的提升促进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3、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创新
原有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财务会计工作的需求,因而需要对社会保障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提高其在现代社会保障会计工作环境下的适用性。目前大多采用五要素论,在全新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中要根据社会保障工作的新的特点采取收入、费用、负债、利润、资产以及净资财的六要素论,对会计核算的一级科目进行重新的设置。还要对根据基金分类设置会计科目的方法进行创新,通过二级科目的设置提高基金核算的准确性。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社会保障的范围也日趋广泛,因而社保基金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工作范围也应当作出调整,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作为社会保障会计确认的基础。最后为了提高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开程度可以让相关的会计主体作为信息的披露主体,通过会计报告的编制和公示加强社会公众对于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监督。对于传统的社会保障才会计报告体系应当进行调整,在财务报表中加入利润表、社保基金收支明细表、现金流量表以及资产负债表等内容。
4、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的加强
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的狭窄大大限制了社保基金效用的发挥,针对于此首先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渠道的拓宽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包括财政支出比例的扩大、社会福利彩票的发行、国有股数量的减少以及社会保障特种债券的发行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私有经济实体和民间资金的融入促进社会保障基金筹资的多元化发展。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也是加强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另一重要手段,可以督促社会公众践行社会保障责任,环节社会保障会计主体资金筹集的压力。此外还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基金运营试点的开办提高其运营的力度,扩展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范围,开始向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证券市场等领域进行延伸,监管部门要尽可以减少对于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限制和约束。还可以通过社会保障金发放的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以及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收益的确认和计量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斌.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J].会计研究,(1)
[2]包全磊.企业智能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及构建思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31)
[3]黄申.高级财务会计内容构成探究———中级、高级财务会计的区分标准视角[J].财会月刊,(3)
1. 提高社会保障资金法律保障的需要。
目前, 中国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 主要是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形式进入社会保障基金。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法多以部门规章、行业规章的形式出现, 法律保障层次低, 有的明显缺乏法律依据。由于制度分割, 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缴费标准各异, 费率差别悬殊, 负担不均, 不利于公正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这种状况严重影响政策的执法效果, 也无法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 影响社会保障目标的实现。而开征社会保障税, 比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方法更具有强制约束力, 可以利用税务机关已具备的健全的税收征管监控体系、规范的税收征管秩序和严明的税收法规来筹集资金, 保证社会保障基金有稳定的来源, 改变目前不少企业拖欠、拒缴社会保险费的状况, 实现真正稳定的社会保障。
2. 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统筹层次和缩小地区差异的需要。
目前, 中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统筹层次较低。如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等属于县 (市) 统筹。养老保险基金中, 除一部分城镇养老保险基金实现省级统筹外, 大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也属于县 (市) 统筹。社会保障基金统筹层次较低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成各地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异。富裕发达的县 (市) 社会保障水平较高, 不发达的贫困的县 (市) 社会保障水平低;二是造成人员异地流动困难。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社保资金的筹集和发放标准也各有不同, 人员异地流动很难核算其社会保障缴费, 办理手续繁杂。而如果社保资金筹集由“费”变“税”, 则意味着社会保障资金征收实行全国统一标准, 社会保障支出也同步纳入财政支出范畴, 将打破各省的“各自为政”形成全国统筹。因而开征社会保障税, 将有效解决各地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异大的问题, 有利于人员流动。
3.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在中国已经呈现一个加速的态势。随着多年来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 未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将急速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重度老龄化。人口老龄化, 带来养老金负担的增长过快、过猛。这就要求做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工作。由于历史和制度因素, 目前我国社保基金存在巨大的历史欠账。以养老保险为例, 除广东、上海等少数地区有节余外, 几乎2/3以上省区市收不抵支, 形成巨额的养老金赤字。2002年我国养老基金缺口为187亿元, 2007年上升为357亿元。因此, 总体上看,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窄, 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收支矛盾加剧, 基金缺口大。社会保障体系能否正常运行, 资金是后盾, 必须切实抓好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管理、运营、监督工作。开征社会保障税后,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建立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 征纳双方都受到法律的约束, 抗税不缴或者挤占挪用, 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样就有力地保证了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及时性、可靠性。
二、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税制设计思路
1. 征收范围和纳税人。
为保证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广覆盖性, 在基本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社会保障税征税范围应以宽口径为宜。考虑到我国社会保障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差距、城镇与乡村的差距, 社会保障税应采用先企业、再机关、后农村的分步推进思路, 逐步扩大征税范围。首先对城镇企及职工征收, 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外国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部分乡镇企业;其次, 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社会保障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最后, 随着农民收入的稳定提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到了大部分中国农民, 就可以把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税的征税范围。
2. 税目。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开征社会保障税应重点解决劳动者基本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障需要。社会保障税应设置五个税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3. 税率。
如果社会保障税设计五个税目, 从理论上推理, 社保税税率应该是养老、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五个税目的负担之和。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差异性较大, 社会保障税应采用浮动比例税率。各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 在国家规定的税率幅度内进行差别浮动, 但幅度不宜过大。
4. 减免税。
基于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性以及专款专用的性质, 对社会保障税的减免一定要严格控制。可以考虑免税的项目主要有两项:一是工伤社会保险中, 个人缴纳部分免税。二是生育社会保险中, 个人缴纳部分免税。这两个免税项目的确定, 一是基于社会保障人道主义的思考, 二是向国际惯例靠拢。
5. 征收管理。
我国目前采用“分税制”的管理体制, 将现有税种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为调动中央、地方的征收管理的积极性, 社会保障税应划分为中央地方共享税系列, 税款征收后, 中央地方财政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分配办法可参照增值税的模式, 实行“七五、二五”分成。因为国家要对社会保障实行宏观调控, 同时国家财政是社会保障的主要财源, 因此社会保障税收的75%应划归中央财政。为发挥地方财政的作用, 调动地方政府社会保障工作的积极性, 社会保障税收的25%应划归地方财政。考虑到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要实现全国统筹, 社会保障税应当由国税局征收, 以便中央掌握资金, 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
摘要:基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法律保障层次过低、社会保障基金统筹层次过低、社会保障水平地方差距较大的现状, 在人口老龄化加快的压力下, 我国应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 应采用先企业、再机关、后农村的分步推进思路, 设置浮动比例税率。社会保障税应划分为中央地方共享税系列, 由国税局征收。
关键词: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基金,税制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完善建议.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6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税;开征;问题;必要性;框架
一、我国现行社会保障费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相关制度安排仍存在缺位的现象,尤其是以"费"的形式而不是以"税"的形式征集社会保障资金的做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筹资方法多样化,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的社保资金的筹集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由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自行制定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比率。这种多元化的筹资方式必然导致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不协调,很难形成全国规范统一的制度。关于社会保障的筹资办法大多以部门规章、行业规章的形式出现,显然缺乏法律依据。
2.社保基金多头管理。
参与社会保障费的征收主要由税务部门、劳动、人事、卫生等部门参与,其中,劳动、人事、卫生等部门负责缴费登记以及核定缴费基数。这样不同部门的分割导致社会保障费的征缴困难重重。
3.社会保障资金出现严重缺口。
目前在社会保障费征收中频繁出现拖欠、偷逃、拒缴的现象。社会保障的突出功能就是实现收入再分配,降低社会风险。然而,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必然降低社会保障的这一功能。如今,养老金出现缺口是不争的事实,曾有媒体报道养老金的缺口到2013年达到18.3万亿。由于征缴的社会保障资金并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体系,很容易出现某些部门监守自盗的行为,造成资金不安全。[1]
4.统筹层次低,共济性差。
目前,我国各地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导致了各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不同,而且各地区的社会保障资金分散管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保障不能达到省级以上的统筹。然而,较低的统筹层次不仅降低了社会保障基金的共济性,还会引起欠发达地区缺乏人才,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造成社会不公平。
5.社会保障资金监督制度缺位。
目前,我国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都设立了基金监管机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上而下的监管体系。然而大多数地方社保基金是被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征缴和发放的,同时监管体系又不是垂直管理,这就使得社保基金的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二、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分析
1.开征社会保障税是构建现代公共财政的重要课题。
对社会保障资金以税收的形式征收,实质上是将社会保障资金纳入了基金预算收入的范畴,即赋予社会保障资金法制性,使之更加安全、有效、透明。显然,开征社会保障税体现了我国现代公共财政的重要课题。
2.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社会保障税能发挥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的特点,使得社会保障资金及时、足额的征缴,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分散风险的攻击性功能,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符合国际惯例,促进我国与世界交流。
关于社会保障资金征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社会保障税的形式。我国同样使用这种方法,对我国与其他国之间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抵免和社会保障支出的负担的关系的协调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2]
4.缓解贫富差距,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近些年,虽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占GDP的比重、人均收入都不断上升,然而代表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却增大了,因此缩短贫富差距迫在眉睫。具有共济性的社会保障税能够为此做出贡献。众所周知,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发挥社会保障税功能可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老龄化问题。
三、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总体框架
1.税目的确定
社会保障税要设立几个税目,具体是什么税目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所涵盖的保障项目。社会保障税的税目可以按照现行的社会保障项目设立,即分别设立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个税目。可以考虑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设置为具体税种,统一税基,分别征收。
2.税种归属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实际保障能力也有很大不同,为了保持社会保障税能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持续进行,社会保障可以实行省级统筹。因此,在现阶段社会保障税可以设置为中央地方共享税。
3.纳税人
由于社会保险符合"大数法则",也就是参保的人越多,共济性越强。因此,社会上的所有劳动力都应纳入社会保障税纳税人的范畴。[3]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纳税人应该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成员。社会保障税的开征也要顾及农民。
4.计税依据
社会保障税的计税依据应包括工资薪金、生产经营收入。其中,雇员纳税依据是全部实际工薪收入总额,包括奖金和各种补贴。雇主纳税依据为全部雇员应税工薪之和。个体经营者和农民的纳税依据为生产、经营利润。
5.税率
税率作为社会保障税这项制度的核心,应注重其合理性,否则将影响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运行。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会根据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设计不同的税率,也就是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拥有自己的税率。关于税率的种类也有很多种,如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累退税率等。与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适合累退税率。
参考文献:
[1]王羚.人社部称社保基金缺口达18亿被痛批[EB/OL].http://roll.sohu.com/20120615/n345742986.shtml
[2]侯晓燕.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及制度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7):74-85
[3]赵文平.浅议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必要性和可行性[J].财会研究,2010(8):23-25
德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研究
摘要:德国从社会福利的意义上去诠释社会保障法,其社会保障法的建立正是为了完善对基本法中对社会福利政策实施的保障。作为世界上最早制定社会保障法的国家,德国在20世纪初已建立了当时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德国社会保障法是一部覆盖面极其广泛、内容十分细致的法典。德国社会保障法典发展至今共有十二卷。德国拥有种类丰富、涵盖面广、体系完备、法律健全、运行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其法律传统与中国相似,故其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及立法技术对中国的社会保障立法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德国;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制度
一、德国社会保障法的立法意义
德国是从社会福利的意义上诠释社会保障法,其社会保障法的建立正是为了完善基本法中对社会福利政策的保障要求。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表现在其细致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上,同时也包括了社会补偿、社会促进和社会救济。而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如疾病、意外事故、赡养人的死亡等)以及职业带来的危险(如失业、工伤等)不知何时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损失,防不慎防,因此就需要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这些危险带来的问题。但社会保险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最基本的保障。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政策逐一出台,使德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社会保障法典的意义除了使社会保障的获得者从国家、社会团体等机构获得社会福利之外。还在整个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中承担降低获得社会福利门槛的任务。因此,社会保障法典有着解释、说明以及指导社会福利发展的义务。其中解释义务是指让公民知晓社会保障法典赋予其的权利和义务。
二、德国社会保障法的发展历史
社会保障法这一概念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第一次出现于德国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的历史中曾经一度把社会保障法体系区分为三大法律范畴:预防措施(vorsorlge),照护措施(Versorgun),以及救济措施(Fuersorge)。这三个方面的区别首先体现为筹集资金和给付前提的不同。预防措施也就是社会保险,是由投保人自身筹集保险费用,而照护措施和救济措施则是通过国家来资助的。在社会保险中,给付需求必须遵循社会保险比例。照护措施的给付是针对某些特定情况。救济措施的给付是为了消除具体的困境或一旦有需要而第三方的帮助又不能长期持续时的情况下实施。而现代的新型社会给付,例如教育资助,住房补助和子女补助,不属于当时的社会保障法体系。而另外一种由德国法学家Zacher提出的体系划分的方法是将社会保障法范围划分为预防措施(soziale Vorsirge),社会补偿(soziale Entschaedigung),社会资助(sozialeFoMenm曲,和社会救济(80ziale Hife)。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出现在19世纪工业化浪潮及缺乏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之下,当时一种针对疾病、意外事故、老年人的生活劣势等问题的有效制度被推出。因为当时这个制度只被一小部分人接受。所以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当时德意志“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指示,在1881年11月17日威廉一世国王颁布了一项政策。根据这个政策。一项针对劳动者的医疗保险建立了。这项政策的公布标志着德意志社会保险的建立。从此。劳动者对其可能遭受的疾病、意外事故、人身安全、老年困境等危险享有受到国家保障的权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方面,医疗保险于1883年6月15日正式在德意志推行。这种保险制度的核心在于受国家强制力的保护并由社会自治管理。接下来,各种保险制度逐一推行开来,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初见雏形。二战之后。德国的迅速崛起使其经济实力处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随着其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德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最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之一。
三、德国社会保障法典的内容
在社会保障法法典中,社会保险制度占了大多数的篇幅。但社会保险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最基本的保障。德国社会保障法是一部覆盖面极其广泛、内容十分细致的法典。社会保障法的制定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平等和保护社会安全。德国社会保障法典发展至今共有十二卷的内容。
(一)第一卷:总论
第一卷总论是德国社会保障法典的前言部分,规定了社会福利所涵盖的范围,指明了社会保障法的立法目的,对社会保障法典中所涉及的政策原则进行了阐释,并对德国杜会保障法的历史做了简要介绍。
总则中指出了社会补偿与社会救济的区别,明确社会保障政策的目的。社会补偿是指国家对健康受到特殊损害的人给予补偿或者出于其他原因按照供养法的基本原则承担责任。“而社会救济是指“对不能以自己的力量为自己提供生活费或者在特殊生活状况下不能自理、也不能从其他方面获得充分救济的人,有权利获得与他的特殊需要相适应的人身和经济帮助的,使他有能力自理,能够参与社会生活。使他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二)第二卷:求职者基本保障法(Grtmdsicherung fuerArbeitsuchende)
随着劳动市场的低迷和失业率的上升,德国失业救济政策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物价的上涨。德国政府又对提高生活补助做出了承诺,导致失业者对德国政府不断地施加压力。求职者基本保障法于2004年生效。求职者基本保障法的新政措施的目的在于使长期处于失业状态的人重新具有竞争力,求职者基本保障法仅适用于无法凭借个人力量保障生活自理。需要国家支持的失业者。这一制度更加强调个人责任的重要性:根据社会保障法典第二卷的规定,这类人有就业能力但需要救济,使其有能力承担其生活所需。这个目的在社会保障法典第二卷中被定义为首要原则。只有在用尽其他办法,也无法解决生活困难时,才适用这一政策。
(三)第三卷:就业促进法
早在1969年德国就通过了就业促进法。并将失业保险作为就业促进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下滑,失业人口的增加,2003年至2005年,德国对其劳动力市场进行了重大改革,对从前的失业保险业也进行了改革。用就业促进法来代替“失业保险法”,并将其包含在内。就业促进法成为了国家规制劳动力市场的核心部分。其原因是,失业保险主要强调的是对雇员失业后的生活保障。通过对失业人员发放一定的失业金,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而就业促进法则更加广泛,除了维持生计,还有让工人拥有重新就业的能力。就业促进法的目的就是:避免失业,即使失业,也要尽早实现再就业。
德国社会体系中将没有工作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待业人员——被迫失业,正在寻找工作的人;一种是失业人员,不打算找工作的人。前者不用交保险费。由国家进行救助,并帮助他们就业。后者享受失业保险。要交保险费。就业促进法主要是对那些寻找工作的人员进行救助,不在失业保险的人群中进行。
(四)第四卷:社会保险法总章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表现在其细致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上,同时也包括了社会补
偿、社会促进和社会救济,凡在本国提供劳动,或履行了社会保险义务的公民都将得到社会保险的保障。生活中带来的危机(如疾病、意外事故费用、赡养人的死亡等)以及职业带来的危险(如失业、工伤等)总让人防不慎防,因此就需要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这些危险带来的问题。法定社会保险是一种强制保险制度,凡是符合要求的公民都应缴法定保险费,与全体公民分担风险。
社会保障法典第四卷是作为第一卷——总则的补充规章于1975年被纳入社会保障法典中。这一卷中所涉及的是所有社会保险的一般规定,是后面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及第十一卷的具体社会保险的总章程。而这几个社会保险皆属于法定强制保险。这一卷中对社会保险做出了定义,指明了社会福利范畴内的社会保险的特点及原则;确定了社会保险的目的和义务;并对后面具体社会保险中所涉及到的共同概念进行了界定,统一了标准。
(五)第五卷:法定医疗保险法
1883年,德国颁布了《医疗保险法》,是世界最早实行社会医疗保障的国家。其法定医疗保险体系的中心原则是田结互助、社会共济,以法定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医疗保险为辅的保险制度。法定医疗保险的受保险人分为义务保险人和少数的自愿保险人,义务保险人是法律强制参加保险的人。没有工作的公民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义务,他们通常作为家庭成员参加家庭共同保险,这也就是法定医疗保险中的“一人参保保全家”的医保制度。这与商业医疗保险中的一人投保一人受益、多子女的职员投保就要多付费用的保障方式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六)第六卷:法定养老保险法
德国养老保险主要有三种形式: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及个人养老储蓄,而法定养老保险所占的份额是三者中最大的。养老保险的立法采取的是共同承担模式,由雇主、雇员和政府共同承担。
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由年轻一代养活年老一代。年轻一代劳动力向社会支付养老保险金。年老一代领取养老金,依次循环下去。近年来,由于出生率的持续低迷。德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导致养老金支出相应攀升,另一方面,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失业加剧使养老保险的缴费支持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种状况给德国养老保险基金带来巨大的支付压力。
(七)第七卷:法定工伤事故保险法
德国于1884年制定了《工伤保险法》,确定了工伤保险制度,受德国的启示,欧洲各国也纷纷制定了本国的工伤保险制度。1997年1月1日工伤事故保险以法律规章的形式正式被纳入德国社会保障法典中,成为法定保险之一。
在法定工伤事故保险中享有保险义务的主体包括:劳动者、与公众有职业关系的人(如义工)、参加职业培训的人、在校生(包括有幼儿园儿童)等。属于法定工伤事故保险中的可保事故包括:工作时间发生的事故(包括上下班直接国家或去单位的路上发生地)和职业病。在遭受可保事故后,法定工伤事故保险所提供的社会保障形式被分为现金补偿和职业康复两种。若法定工伤事故至死亡的,其遗属还将获得死亡补偿金。
(八)第八卷:儿童、青少年救助法
这一卷的立法目的在于促进青少年的发展、明确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并扶持青少年的成长。支持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抚养任务并完善相关制度,即促进出台各种救助方式来支持青年
和其家庭的生活状况和教育状况。其任务不同于社会保障法典第一卷第11条中的获取社会福利,而是涉及到非通常意义上社会福利的另一种任务。儿童、青少年救助卷一方面是起到法律规章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一种不同于法律部门的官方专家式救助。这种救助涉及青少年的生活状况、教育状况、成长环境等方面。德国社会保障法中对青少年儿童的救助采取的合作式,即政府与社会福利组织联手负责青少年儿童救助事业。对青少年儿童救助是保护青少年儿童避免不健康的成长的特殊义务。
(九)第九卷:残疾人康复与参与法
康复是指残疾人或者受到残疾威胁的人参与到社会,尤其是工作或职业中去的一种待遇或措施。社会保障法典第一卷第10条最早把康复作为社会保障法上的概念确定下来,在社会保障法的意义上使残疾人参与的措施都属于是康复措施,它们是社会保障法所提供给残疾人核心待遇。康复的目的是:(1)防止、消除、改善残疾,防止残疾恶化,减轻残疾后果;(2)为残疾人在社会中,尤其是在劳动生活中有一个与他的爱好和能力相适应的机会提供保障。
残疾人康复包括医疗康复、职业促进康复和社会康复三方面内容。社会保障法第九卷中规定政府有义务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并提供就业咨询。社会保障法典第九卷中所涉及的对残疾人的救助包括对其职业生涯的救助,对重度残疾人、残疾妇女儿童的特殊救助,以及对其基本生活的救助。
(十)第十卷:监督机制、争议调解机制
社会保障法典第十卷将社会福利事业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以及争议调解机制的原则、管理范畴以法规的形式编进法典。
德国目前已建立了立法、决策、管理、预算编制和具体执行的各负其责又互相制约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联邦议会负责社会保险的立法,政府部门监督执行,各自的社会保险公司(均为自治性的公共团体)具体负责管理和提供服务。社会保险的具体运作是由各个社会保险公司负责。按照社会保险制度的市场运转机制进行运作。而政府各部门则专职于宏观决策,如社会保险的政策、预算的制定、社会保险制度运转的预测和监督,以确保参保人的权利不受侵犯。实现社会公平。
公民通过社会保障法典的指导,在明确自己权利的情况下,向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待遇机构)提出申请。行政机关有可能决定驳回他的申请或者行政机关作出的决定不能令申请者满意,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法典第十卷为公民进行自卫的救济手段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些手段可以概括为两种:即非正式法律救济(申诉、向有权机关申请)和正式法律救济(复议、诉讼)。
(十一)第十一卷:社会护理保险
德国的护理保险是新增加的一项社会保险项目。该保险于1994年7月29日通过,1995年1月正式实施生效。成为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四大险种之后的第五大支柱险种。这是德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目的是对严重护理需要者按照共同承担援助义务的社会保险原则提供护理救济。
(十二)第十二卷: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在德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社会福利框架最基层的位置。社会保障法典第一卷第九条中对社会救助下了定义,即“对不能以自己的力量为自己提供生活费或者在特殊生活状况下不能自助,也不能从其他方面获得充分救济的人,有获得与他的特殊需要相适应的人身和经济帮助的资格,使他有能力自助,能够参与社会生活,使他合乎人道的生活得到保障。”因此意味着在用尽其他一切社会福利手段后,仍不能达到救助目的时,才能申请社会救济。根据德国基本法的规定,社会救助属于政府对公民的义务,每个联邦洲政府可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物价等制定救济标准。
四、小结
可溯贷互联网金融平台是由国务院参事室直属的由中国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参与指导,由国鼎文化科技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搭设的针对国学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网贷P2P金融服务平台,是一个自主研发的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追溯系统于一体的创新型三合一网络可溯平台。该平台主要为解决传统农业产业资金短缺问题,帮助传统农业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在减轻农业企业负担的情况下为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收益。
作为一个专业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可溯贷为了能够为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注入更多的资金,为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收益,制定了保障资金安全的五大保障体系。这五大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价值保障体系、法律保障体系、风控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以及网站安全等。
可溯贷通过将资金交由被银监会监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托管的方式,所有资金交易必须在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到投资者确认短信之后才能够完成,能够有效的避免投资资金被挪用、自融等现象的发生,有效的保障了投资资金的安全。
我代表xx镇人民政府向各位领导汇报xx社区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情况,请各位给予提出意见和建议。
xx社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居民人口2539人,882户,社区常驻企事业单位30个,企业退休人员达1000余人,涉及30多个企事业单位。
在安宁市社会劳动保障局、xx镇政府的领导下,在全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镇紧紧围绕贯彻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做好劳动社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各项要求,按照昆明市人民政府昆政发[2003]10号文《关于认真做好我市劳动社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昆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昆明市财政局发[2004]19号文《关于对公益性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安宁市社会劳动保障局发[2003]62号文《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社区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安宁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文件发安社保[2004]3号文《关于对参统企业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的通知》、安宁市劳动社会保障局文件发安劳社[2004]15号文《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社区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以“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劳动保障体系为目标,结合五化实际,统一思想,更新观念,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紧紧抓住“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制度”的落实,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于2003年11月率先在全市启动了社会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2004年5月,又率先在全市启动了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实施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思想明确
我们认识到,在社区设立劳动社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平台,将劳动保障社会和最低生活保障职能向社区延伸,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重要的政府职责。必须高度重视,真正管好政府应该管好的事。同时,我镇从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劳动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高度出发,采取完全独立的运作方式,认真抓好劳动社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机构、人员、经费、场地的落实工作,这充分体现了xx镇党委、镇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二、建设措施有力,重点突出的工作机制
工作启动之初,我们成立了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镇劳动社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协调领导小组,重点抓好我镇社区服务站劳动社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平台建设。按照“市级指导、镇级管理”的原则,充分调动xx社区居委会的积极性,上下协同配合,有力地推进了xx镇劳动社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社区平台的建设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机构落实到位。按照市政府的要求,2003年9月底,在xx镇成立了劳动社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事务所。2003年10月依托xx社区居委会成立了xx镇xx社区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服务站。
(二)人员落实到位。按照“公开、公平、竟争”的原则,参照国家公务员招考办法,经过笔试、面试等环节,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3人,均是中专以上学历,3人之中既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企业下岗失业职工,有刚刚毕业的中专生,其中年龄最小的才20岁。可以说这是一支具有一定文化专业素质的年轻队伍。
为带好这支队伍,根据社区服务站的工作特点,安宁市社会劳动保障局对进入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于2003年11月24日至26日集中在安宁进行了上岗前培训,制定了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建立了责任考核制度,并以签定《劳动协议》和发放聘书的形式来完善对这支队伍的管理。做到既严格管理,又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我们为服务站工作人员办理了养老、医疗、失业三项社会保险,为稳定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场地落实到位。为切实解决社区服务站办公场地的问题,经政府研究,划拨政府内的办公室一间(40个平方)作为社区服务站的办公用房。
一、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
(一) 社会保障制度整体被分割, 各自为政, 形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潜在危机
社会保险政出多门, 形成多头管理格局。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由劳动部门主管;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由人事与卫生部门主管造成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和制度的不统一, 以及监督管理不统一等问题, 严重肢解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整体系。在社会保障资金方面, 谁征收谁使用, 造成资金用途的单一化, 使社会保障资金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开征社会保障税有助于打破地区、部门行业间的条块分割, 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二) 社会保障制度靠高成本维持, 潜在风险高, 已成为其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资金谁征谁用, 每个部门都必须养活一支征管和营运队伍, 增加了大量的保障费用支出;各种保险资金之间相互独立, 不能调剂使用, 资金使用权的分割, 造成利用效率不高, 整个社会保障效率降低, 开征社会保障税后, 可利用现有税务部门的组织机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效率。同时可以对税收所得进行统一运用, 提高资金利用率。
(三) 社会保障资金缺乏统一管理监督, 形成了巨大的财政风险
社会保障的管理运做分散在各部门, 这些部门不仅管钱、花钱, 还负责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 造成部门自立规章, 政出多门。资金的分散管理, 使社会保障资金分配失去有效监督。开征社会保障税有利于社会保障资金实行收支两条钱预算管理, 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机制, 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性。
(四) 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收入无保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原有权限和制约关系的逐步解体, 使社会保障资金征收越来越困难。以劳动部门征收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为例, 开征之初, 两项基金达到了90%以上, 但近年来由于无法可依, 征收遇到巨大困难, 比例逐年降低, 资金已难以保证日益发展的社会保障事业的需要。
(五) 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低, 覆盖范围小, 保障力度不够
参加社会保险的企业以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为主, 而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却没有加入其中。不仅广大农村地区缺乏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而且一部分城镇地区的居民因为企业亏损, 失业下岗, 家庭成员大病而得不到相应的社会救助。
二、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基本内容框架构想
(一) 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的确定
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应当是全社会成员, 不应分城市和农村, 不应分部门和行业, 也不应分企事业单位的所有制性质。但是由于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 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普遍的社会保障, 只能逐步进行。
根据国外社会保障税由雇主和雇员分担的通行做法, 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行政 (包括社会团体) 事业单位的职工, 外资企业的中方人员, 自由职业者 (包括个体工商户) 均为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在农村, 可从经济发达地区的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和个体工商户开始。
(二) 社会保障税的税基确定
企事业单位按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计征;外商投资企业可按支付给中方职工的工资收入计征。个体工商户原则上可按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缴纳的平均水平核定。“工资总额”应包括津贴、补贴、奖金及实物发放。目前, 由于我国工资制度改革还不彻底, 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实际工资支出和个人工资性支出收入以实物收入和灰色收入存在。根据国外经验, 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税的税基要宽于个人所得税的税基, 但是对达到一定收入水平以上的社会成员不征收社会保障税 (自已有能力保障, 不享受社会保险) 。而且他们在计算个人应税收入时, 不仅计算货币工资, 还要计算附加“福利”如雇主为雇员提供的汽车、住宿、休闲工具等。鉴于我国目前管理水平有限, 我国应使“工资收入”发放的渠道进一步规范化, 参加社会保障的个人应建立实名制的“工资收入”银行账户, 法律应规定缴纳社会保障税的义务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
(三) 社会保障税税目、税率的确定
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出发, 结合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的统筹项目, 我国的社会保障税应当涵盖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 尤其作为新社会保障体系支柱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 其他如工伤、生育、住房等保障项目可待条件成熟后开征。我国的社会保障税一旦开征, 将成为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筹资手段。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则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所以先设定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三个税目, 以后视情况再增加其他必需的税目。当然, 也可以立法时规定得较为完全, 如预留一个“其他”税目等。
关于税率的设计分项比例, 应综合考虑社会保障支出的需要与纳税人负担能力两方面因素。为了便于管理, 可以考虑实行税率, 不同税目设计不同税率, 哪个保障项目需要支出多, 哪个税目的税率就定得高一些, 反之, 则低一些。全国税率大体一致, 允许各省市有5%左右的浮动幅度。同时注意与原制度的衔接。考虑到我国近年来养老金占工资总额的比例一般在14%~20%之间以及人员工资、物价等增长因素, 可将综合税率定为20%, 企业负担16%, 个人负担4%, 以后视情况最终达到企业负担10%, 个人负担10%。医疗保障需要进行试点, 待取得成功后再推广。
(四) 起征点、减免税规定和处理
企业和单位不设起征点。同时, 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应视同工资成本计入管理费用, 计入企业产品成本;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允许从个人应税所得额中扣除以免重复征税。在坚持需要与可能, 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下, 可考虑下列项目免税:第一, 企业由于精简机构所裁减下来的人员在离岗期间所取得的不完全性工薪收入;第二, 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自由职业者的法定扣除项目。为照顾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 可设起征点。
参考文献
[1]李海飞, 谢颖.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相关问题研究[J].理论前沿, 2002 (16) .
圆桌观点:小面积房不等于低档房开彦
所谓的政策房,一般大家概念中就是小面积、投入少、成本要降低,当然设施配套要尽量简单,能够满足基本要求,环境说得过去就行了,地块可能也是比较边远的地区。总的来讲,对政策房,特别是廉租房和经适房,把它归为低档次、低成本、低造价的这种认识,我认为是个误区,是个比较大的缺陷。小面积房屋并不是属于低档房屋,品质是要讲究的。
对于小面积政策房,第一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它、认识它——需要有明确的配套标准。解决标准的制定,标准的控制需要明确。第二要配备有足够能力的人去做。从设计角度上看,我认为目前这种小面积的东西要用灵活设计的方法,要用大开间的方式来做。从组织上来讲,由政府牵头,组织一些专家专门来研讨这些小面积住宅,质量具体控制到什么程度,配套具体控制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有最低标准来控制。从建造方式方面,更多要用新的设备、技术和新的科技理念去完善它,才能使得小套型小面积的房子做得更好。总的来讲,我们不能把它做成一个垃圾房,一个看不上眼的房、变成社会都谴责的一个房子,应该做成一个虽然面积小,品质度却不低的一个房子。
谢远骥:对不同的房应有不同的政策
现在特别是政策性住房都讲究面积标准要受限制。我认为受限制的标谁不应该是每户的总面积,而应该是每户使用面积要受到限制。我曾经看过开发商做得房子,独居做非常好,很多东西都是用灵活隔断做的,价格一点都不低,功能还挺全。所以用现代住宅设计规范来讲,廉租房和公租房是不行的,必须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像做轮船空间那样做,像做飞机空间那样做。飞机上的厕所空间也很小,但很方便。日本有些小房子,做得非常好,洗衣机上面就是小壁橱,空间利用得非常充分,越是小住宅,空间越是要利用得充分。用现代的规范来对待目前政策性住房是不合理的,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改,就是我们的
圆桌语录
李小宁:垃圾政策房产生的原因就是建筑费用标准低,这是设计院普遍的感觉。且很多设计院是挂靠的,自然就不会做出太好的产品,再加上没有市场压力,好不好都能卖,就造就了这么多垃圾的政策房套型和建筑样式。开彦:工薪阶层住的房是将来政策调整的最大的一块。对政策房特别是廉租房和经适房,把它归为低档次、低成本、低造价的这种认识是个误区,是个比较大的缺陷。越是小的房子越要重视它,越要把它当做一个事来做。
谢远骥:不管是哪种政策房,建了以后都是永久性的,不是建了二三十年就要拆的,它一定要用上一百年。根据这样的情况,房子第一要考虑它的永久性,另外还要考虑到它的功能性和舒适性。
杨乐渝:保障房这个资源是属于全社会的,这个资源如果成了垃圾,意味着社会上每个人都在受损失,要用可续建筑的观点来看待保障房。其中立法是最基本的,强烈建议在住房保障法里面,我们一定要把工业化、产业化写进去。卫东:不是说保障性住房就没有人管了,应该实用、合理、灵活。现在的保障性住房能不能根据居住者需求来设计很重要。不是简单给他们—个面积就可以了,其实房子的功能性应该是多样的。
姜炜:政府要把保障房的要求越来越细化,包括建筑条件怎么细化,监管怎么细化,只有这样才能让保障房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舒不舒服可以让用户来体验。
翟炬:现在保障性住房和政策性住房,都是由开发建设单位来主导的,他们为了节省成本,可能会找一些相对廉价的设计单位,政府应考虑承担其中的一部分费用。
规范要修改,要适应政策,包括居住区设计规范,比如停车究竟怎么停。如果同样一万平方米,小户型可能几百户,大户型就几千户,那停车按照百分之多少停。所以我认为,规范应该适应政策不断地在变化。政策性住房比如廉租房和公租房应该做几套标准图,因为它占整个商品房比例中一个很小的部分。做几套标准图,建起来,立面稍微变化一下,平面基本不变就可以,这样政府也省钱,建起来的速度也快。几套标准图完全可以解决问题。其他的比如两限房、经适房,就放在市场上让它做。现在政策性住房太复杂了,也不应该用一个政策来对待。
杨乐渝:住房保障必须要立法
首先要用可续建筑的观点来看待保障房。要想好哪些是保障房和政策房。现在就是一锅粥,规范本身已经不符合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需要。比如廉租房,是保证年收入3万块钱以下的家庭,公租房保障了很多今后是夹心层的。这个标准和廉租房标准就不应该一样,和经适房标准也不应该一样。首先应该制定分类标准。保障性人群是什么?哪些是纳入到保障性人群的?然后标准要调整,这是下一步的工作,要不断调整标准,调整标准以后,怎么可行?怎么把这个保障房建起来,最后一点,还要立法,立法从部委来讲是最重要的事。尤其在住房保障法这块,立法是最基本的,各个地方政府有哪些职权,实际上每个地方的差异化非常大,今后保障房要根据地方不同制定相应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标准,但是部委一定要立法,即住房保障法。我强烈建议,在住房保障法里面一定要把工业化、产业化写进去。现在如果完全是商品房市场,今后在推产业化方面还是很困难的。现在是有一个压力摆在这里的,希望各方人士都在推这个事,都应该给政府一个呼吁,不管是从民生还是从整个国家资源角度来讲,要推动保障房的建设。
李小宁
垃圾政策房产生有三大原因:第一,就是建筑费用标准低,这是设计院普遍的感觉。因为本身政策房的费用就不高,再划到设计费里面就更低了,因为设计院有几种方式,一种就是把这些设计交给了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去完成,有经验的设计师就不会接这种活。第二,很多设计院是挂靠的,设计院把这个设计领来之后分包给他们的挂靠单位,自然就不会做出太好的产品。还有一点,比如开发单位是由区政府指定的开发商,这些开发商在做这些项目的时候,本身费用就不高;有些开发商的资质也不是很高,对图纸的审核又不像市场上开发商那么严。作为设计师也有很多问题,但是他们觉得既然甲方接受了,何必较真。他们第一是不懂,另外也没有市场压力,好不好都能出去,他们自然在这方面下的工夫就受到了限制。这也是为什么政策房会出现这么多垃圾的套型和建筑样式的原因。保障房的套型设计第一应该有一个政策性的指导,第二要有技术性
的实施。政策性的指导要细化而不是简单给你50平方米,你去建一个房子就行了。50平米怎么建,要有几个方案。另外,要加强监管,不是说标准出来了就可以没有监管。要真正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包括怎么去改。怎么把它改好,目前监管不利,造成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卫东:盖政策房要先有灵活的规划
为什么这几年的房地产市场比较混乱,因为概念不清。一直处在一个摸石头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没有严格的监管机制。此外,实用、合理、灵活对保障房来说很重要。对于保障房来说,里子和面子都非常重要,之前要找相关人士如建筑专家、民俗专家、民居专家、消费者一起反复论证,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设计、论证。如果做出来之后不符合消费者的要求,就是面子工程。还有保障房的居住人群也应该灵活应用一些。有的是托家带口的人,有的是小两口,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不同类型的房子:比如一种是大开间,可以给它设计成多隔断的形式。低收入人群也有他们的人口结构,工作性质也不—样,应该划分得更细一些。从消费者角度来讲,这个房子要实用、合理、灵活,这个灵活—个是规划的灵活,—个是针对住房人群做一些灵活的设计。我们现在的保障性住房,能不能根据居住者需求来设计,这很重要。不是简单给他们—个面积就可以了,房子的功能性应该是多样的。
姜炜:应有样板间让住户体验
政策性住房的户型标准降下来了,降下来以后,比如公共区域的配套问题,包括住宅设计规范有一个不匹配的问题。实际一梯十户的住宅想做好比一梯两户的住宅难得多。这个矛盾是没有经验的人最难做的事情。政府要把保障房的要求越来越细化,比如公租房、廉租房,里面什么是基本必备的功能,不是说属于舒适化的东西就可以精简,包括建筑条件、监管怎么细化,只有这样才能让保障房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舒不舒服,可以让用户来体验,但是这种体验要有实际的样板间。如果政府有很细化的要求,有很明确的标准,开发企业以及设计单位自然而然为了对应这些标准会重视起来。另外,比如像产业化住宅都是可以提高保障房产品质量、规划程度的一些方式。政府一直在推住宅产业化、低碳,现在有这么大的一个资源,至少已经有上千万平方米,为什么不把它投入进去做,这本身也是带动我们社会发展的一个好事。
翟垣:保障房存在速度和质量的矛盾
【保障税】推荐阅读:
社会保障税:国际比较与借鉴05-31
建立社区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下载10-12
激励保障机制07-27
洪涝保障方案10-19
生命保障工程10-21
安全保障制度11-05
法院经费保障建议05-24
活动医疗保障方案05-28
培训与保障协议06-25
中国养老保障研究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