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文化博物馆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参观中国文化博物馆(精选11篇)

参观中国文化博物馆 篇1

星期五下午,我们兴致勃勃地去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参观。

中国水乡文化博物馆位于余杭区南苑街道人民广场北侧。建筑外观仿良渚文化玉琮,具有鲜明的造型特点。进入博物馆,宽敞的大厅,精美的装饰,把我们带入历史的空间。这是一座既反映余杭历史,又以闻名于世的良渚文化为切入点展示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博物馆。是人们了解良渚文化和余杭历史,解读余杭和整个江南水乡文化现象及其成因的重要窗口。

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井然有序地进行了参观。馆内设7个展厅,4个单元展览。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余杭历史文化展”,重点反映自7000多年前马家浜文化开始至现代余杭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各地名胜、自然资源等;第二单元“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精品陈列馆”,展示良渚遗址出土的`各种精美玉器,以及黑陶器和石器;第三单元“江南水乡文化展览”,主要介绍江南水乡的形成和发展、地理景观特征、对文化形成的意义及在中国文明史中的地位;第四单元为临时展厅。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还从“江南的文化历史”、“江南古镇”、“水乡风情”三个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面而立体的江南。

参观中国文化博物馆 篇2

1“中国篮球博物馆”的筹建意义

“2008年6月13日,中国篮球协会与中国沃天体育管理集团于天津市少年宫举行‘中国篮球博物馆天津主题日’活动。中国篮球协会在活动现场正式发布了《中国篮球文化建设纲要》。《文化建设纲要》的颁布实施,将成为各级篮球工作者的行动指南。中国篮协希望借此纲要的推出,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将篮球文化的建设提到新的历史高度,为推进中国篮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1]这个纲要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有关篮球文化建设的纲要,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篮球协会把这样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篮球文化建设纲要选择在天津少年宫(原我国最早的篮球室内篮球馆)举行,组建这所历史建筑物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彭晋涛认为:“博物馆不仅是陈列文物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为文化和历史提供了一个传播的平台,而且是一个城市和国家文化积淀和文明程度的标志。”[2]作为以篮球为中心的博物馆,将不仅为人们讲述有关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历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国篮球文化精神,发展中国篮球体育事业,培养我国优秀篮球后备人才,提升我国篮球运动水平。

2“中国篮球博物馆”建馆的理论基础

2.1 篮球传入我国的历史背景

“1895年9月,美国人来会里博士(Dr.Lyon,中国名叫李昂),受北美青年会的派遣来中国天津筹建城市青年会。同年的12月8号,在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成立时进行了篮球游戏的表演。”[3]这是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篮球这项运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初期,篮球运动是青年会争取教友的媒介,他们常常借着篮球比赛推展自己的教务工作,因此,随着教堂、教会成立,篮球运动也跟着传播开来”。[4]篮球运动从初期的游戏表演,再演变成一项运动被国人所接受,这里面包含了国人对外来事物的接收与淘汰过程。“在旧中国废科举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中,篮球运动传入我国。过去认为篮球运动的传入是随着帝国主义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而传入的简单结论是片面的。作为西方体育——篮球运动,由于具有明确和具体的竞赛规则,以及趣味性和可接受性,这是很自然的。”[5]从这些资料当中可以看到国人选择篮球的原因,正是因为国人对当时新鲜事物规则的明确,简单易接受特点的认可,以及在中国人对西方先进文明的学习过程中,对新鲜事物的认同下的一种选择。篮球传入天津也许是历史的一次偶然的巧合,也许是在不断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烈恢复中国强大的历史使命的驱使下,国人选择了篮球,并在天津扎下了点燃了国人强国梦的激情。这份激情,伴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篮球带来诸多的荣誉与辉煌。天津队作为中国华北地区的一支劲旅多次在当时旧中国举行的全国性比赛中夺得冠军。最值得当时国人骄傲的事情是:“1921年5月,华北篮球队代表中国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篮球赛,在这次比赛中在教练王石卿教授的指导下,战胜了前四届远东运动会冠军菲律宾队和日本队。这是我国篮球队第一次在国际性比赛中获得的冠军,也是旧中国篮球史上唯一获得的荣誉。”[6]从当时的影响力来看华北地区可堪称为中国篮球运动的中心,对我国篮球运动的普及、推广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历史的机缘赋予了天津这座城市伟大的使命,它为我国篮球运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2 深厚的篮球文化底蕴

“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参数。社会和文化虽然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但他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名族文化精神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运动等,又不断构筑着民族文化精神,创造着新的文化。”[6]中国的篮球文化就是在社会不断发展变革中传入天津的。当时的中国处于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内忧外患。外国侵略者通过侵略战争赢得自己的市场,外来教会在这种形式下来到中国。在影响中国人的同时,带来西方体育运动。篮球作为一项运动,本身没有什么。可它承载的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智慧结晶。篮球的发明正是在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发达下的历史产物。篮球这项运动被国人接受显然也是受西方强大的社会背景影响,向西方学习的结果。篮球文化的价值也伴随着国人的接受逐步体现。来会里博士将西方高度发展的产物带到中国,无疑是优秀体育文化传播的结果。天津在其发展历程中,占有先机种下了篮球文化的种子。并在以后的发展中率先建有我国第一个室内篮球馆,这足以证明当时篮球在天津的重视与发展程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闻名全国的南开五虎,这与浓厚的天津篮球文化底蕴城市是远远分不开的。“篮球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人和社会对篮球的需要是篮球文化价值确立的前提。”[7]篮球文化的传播是在其特定的背景下,伴随有自己该民族的特色来到中国的,作为一项容易大家接受的运动,正好符合了当时国人对新事物的兴趣,同时也抱着一种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倾向。文化的传播需要人、物作为载体,以各种形式去传播。而篮球正好作为西方体育文化的载体,通过人们的表演,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释放出来。“篮球文化的呈现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通过它本身规则的不断完善,技术战术的不断丰富,以及篮球运动规律的把握认识。”[8]篮球本身的文化价值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的,不同的时代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文化形式。在其经济背景下也催生出不同的文化形式。“1920年原天津南开中学教师孙润生创办了天津利生体育用品厂,并在国内首次制造篮球,打破了我国不能生产篮球,而一直靠外国进口篮球的局面。”[6]这说明篮球在中国的传播,随着它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一些新的产物伴随着篮球这项运动而诞生,这种文化形式对中国篮球事业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天津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使命下开始了自己篮球文化产品的研发。不断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断打破垄断,不断促进国内体育经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天津在中国篮球文化传播与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3“中国篮球博物馆”文化价值

从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的关于“(二十六)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切入点,推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到关于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关于大力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可以看到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对运动员的文化给予了重视。说明文化在对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运动员不仅要在运动成绩上有突出贡献,更需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实现自我价值。一个重视运动员文化的国家,是一个明智的国家。培养的运动员如果缺少文化教育背景,文化素质低,即使获得冠军,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也会因为文化教育的不足,在其后期发展当中受到影响。先天的素质可以帮一名运动员暂时领先他人,而文化的教育给运动员往往是终生的利益,是给运动员提供一种自我超越的力量。因为随着他知识的积累,文化水平的提高,他的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他能不断在比赛中针对不同的选手做出相应转变,在复杂环境下不断选择不同的策略去战胜对手。他们拥有的能力更多是一种在知识储备下所运用而生的技能。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载体,不仅可以传播历史文化,启发运动员奋发拼搏的精神,而且可以对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弘扬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价值。通过对中国篮球文化遗产的挖掘,不断开创属于自己的文化市场,不断满足国人体育文化需求。

3 结语

篮球从传入我国至今已有百年的悠久历史,在百年的历史中,经历国人选择、认可与发展,不断发展成国人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组建篮球自身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作为体育文化的一个分支,篮球文化在培养运动员的素质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人类的体育文化遗产,篮球文化遗产需要不断挖掘与保护,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博物馆作为文化的载体,不断弘扬一种文化内涵,不断使人们在文化的环境下去学习与交流。天津作为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历史背景,浓厚人文气息的地区建立一座中国特色的篮球博物馆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它的建成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篮球文化遗产是一种保护,能够不断促进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弘扬中华体育文化精神,满足国内篮球者的体育文化需求,并对中国篮球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篮球文化建设纲要发布仪式[EB/OL].http://sports.sina.com.cn,2008-06-14.

[2]彭晋涛.关于构建山西武术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5(11):27-28.

[3]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23.

[4]崔景波.中国篮球运动的故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54.

[5]高卫,姜建新,申玲.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史[M].西安: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1989:33.

[6]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7]许奋奋.篮球文化价值的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34-35.

参观中国文化博物馆 篇3

中国航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中海博”)作为国家级的航海博物馆应该成为青少年学习休闲、进行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关注青少年实践教育,探索提高青少年学习博物馆知识的效率和创新型参观模式是中海博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

作为国家推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文化平台,中海博在肩负重要社会责任的同时,如何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需求?如何创新?聚焦“青少年航海教育和参观模式探索”这一命题,博物馆必须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直面挑战,与时俱进。本课题立足海博馆实际,对青少年航海教育和参观模式进行探索并提出对策建议。为了更好地聚焦受众,本课题重点以中小学生青少年(以下简称“青少年”)。

一、我国青少年航海教育的开展现状

(一)海洋教育与航海教育的关系

伴随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教育和航海教育愈发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在青少年教育中海洋教育与航海教育的区别、各自的侧重点及相互的关系、两者对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有着怎样的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探究。

应该说,航海教育与海洋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但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各有其主攻的方向和目标。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大环境中,海洋教育的重点在于海洋资源环境和国土权益教育,以激发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爱国热情;而航海教育因其兼哲学性、文化性和科普性于一身,所涉及到的内容要广很多,包括人类涉海活动的人文、历史、科技、文化、政策、国内外形势及军事力量状况等,是世界各大强国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更为贴切,对于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更为直接和全面。

(二)青少年开展航海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青少年航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缺乏航海入门教育

关于航海文化的研究主要仍局限于航海类高校内,专业性过强,学校的基础教育中又未涉及,因此不具备普适性。而航海文化和海洋文化之、航海教育与海洋教育这些概念的异同也没有明确的界定,教育界没有形成主体学科,缺乏研究力度。可见,目前的航海教育正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

2、航海教育范围较小,教育活动形式较少

据统计,大部分青少年所接受有关航海的教育基本都源自地理课。但事实上,地理课本上的航海或海洋教育偏向于自然科学范畴,几乎不涉及文化科技或科普类,内容十分有限。换言之,目前大部分青少年几乎无法在校园内、课堂上接触到有关航海教育的课程内容。

3、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教育部门力度不强

航海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国家走向“海洋强国”之际,作为海洋强国的思想动力,要抓住契机推广文化,必须进一步寻求上级部门的支持。只有真正进校园、进课堂、进课本,才能逐步推广“入门级”的航海文化,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海洋意识和航海精神。

二、博物馆开展青少年航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多地被关注,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必然的趋势。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与航海教育相关的内容还有所缺失。因此,中海博也肩负着加强青少年航海教育的责任,其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爱国情怀,提升思想内涵。作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海博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向青少年展示中国航海文化的精髓,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用展品诉说航海历史和文明,启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和平的情感,为他们精神世界的成长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

(二)拓宽学习空间,增加知识积累。有人将博物馆比喻成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由此可见,传递知识,增加青少年的知识积累与文化底蕴,无疑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物之于书本更便于理解所传递的内容,在博物馆还可以亲自触摸、亲身体验,这些都易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是其他教育机构所无法比拟的。

(三)锻炼综合能力,提升整体素质。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个人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受到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周围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博物馆也为他们提供了精彩的第二课堂,充分调动青少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和启发青少年通过观察、自主学习、思考、实践来增强责任意识,提升个人整体素养。

三、中海博对青少年航海教育和参观模式的探索思路

中海博将从有别于传统课堂的角度,以更直观更生动更真实的形式来为青少年授业解惑。

(一)了解受众需求,整合资源加强合作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种单向性的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往往收效甚微,航海教育的开展同样需要了解青少年受众和学校教育的需求,从对象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方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1、加强合作,整合教育机构与资源。要想从本质上加强青少年的航海教育必须联合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共同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机制。以学生缺什么,感兴趣什么为出发点,利用场馆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和体验式掌握,切实实现博物馆和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

2、了解需求,建立展品与课本知识索引。要想真正成为学生和学校的第二课堂,博物馆必须要了解课外实践的真正含义,要立足学科教材,结合馆内展品和知识点,建立展品与课本知识的索引,系统有序地和教材对接并配套开发主题式的教育活动系列项目。

nlc202309041203

3、明确目标,构建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博物馆青少年航海教育活动评价机制,并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评价标准。标准可体现活动过程中青少年的思考能力、交流能力、拓展探究能力及学习态度等,同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校,作为评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现综合素质的依据。

(二)敢于创新突破,拓展教育方式方法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应该积极打破传统博物馆被动、沉默的宣教方式,主动为参观展馆和参与活动的青少年提供由专业的社教工作者带领,可就任务和问题进行合作、对话及共同探索学习的平台。

1、互动式参观,满足基本的观博需求。

一是“逛”即流动式参观,不强求所见即所得,但要采取不同年龄段梯度讲解的方式,注重展区与展区、展品与展品间的衔接。二是 “练”即互动,让青少年充分参与互动项目,很多知识可能学过说过但未必经历过,通过对互动项目的操作能了解校园外的世界,学电焊、学吊装、学拍电报等。这不仅让青少年接触到了不同的技术工种,也体会到了许多与航海理论密不可分的实操项目,明白航海的意义大到天文地理,小到一根绳子一个集装箱。在互动中产生“眼、耳、手”等多种感官的协同刺激,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便会更加深刻。

2、开展具象化表现,丰富重点的表现形式

所谓博物馆的具象化是将展馆和展品所要展示的内涵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具体表达出来。一是情景式讲解。博物馆的展品本身不会说话,而通过特定的服饰、特定的故事讲述恰好缓解了展览的局限性,让展品和故事富有生命力。二是情景剧演出。Cosplay的起源与发展虽然起于西方,但博物馆在突破传统束缚的同时已经逐渐认同并欣赏情景剧的表现手法。复杂的人物故事和关系,晦涩的科学原理和数据,都需要通过一个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如中海博推出的“博物馆奇妙夜”科普情景剧,通过特定角色的郑和、法显、哥伦布、麦哲伦进行交替式的对话,不仅让孩子们清楚地了解了四位航海家的经历,也理清了先后顺序及对航海事业的贡献,它远比讲解员对着航海家的画像去讲故事要有趣多了。三是科普化课堂。在展览知识点到即止或较为零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和延伸拓展,形成主题式的科普小课堂,巩固所看所学。形式可以多样,视频介绍、多媒体小课堂等。

3、拓展性体验,增加开放探索的空间

拓展性的体验必须要在满足青少年浏览式观博的基础上,给予更多开放探索的空间和形式。可以有如下表现形式:一是“大家议”,核心是“元认知与感官冲击的对话”。要更多的侧重于学生的兴趣点、本身的元认知与在博物馆中所见所闻以及亲手操作的情况存在什么样的区别。通过设定一些开放式的主题讨论,对自以为了解的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内在原理,体验以后发觉其差异而产生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二是 “动手做”。这是对一连串观博活动的总结和深化,不论是侧重外形结构的模型制作,还是重点在文化体验的角色扮演,不论是“个人动手做”,还是“团队协作做”,都要求博物馆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调动和激发青少年本能的探索欲望和能力。

4、外巡式服务,提供多元化科普教育

据了解,青少年每年去博物馆的次数并不多,来了之后不走马观花而是认真地去参观参与的则更少。所以青少年的航海教育除了请进来之外还要积极走出去。通过展览进学校的方式将博物馆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理念和科普知识等通过实物、展板、讲座、活动的形式予以表现。这样的方式往往受众明确、目标清晰、过程和效果也易于掌控。

(三)利用多方资源,搭建教育信息平台

博物馆的教育并非即时性的,青少年的航海教育更加不可能通过一次参观、一次体验、一次授课便算是完成了使命。这是一项需要博物馆积极明确目标、调整思路,采取有效形式,合理规划和部署的长期任务。

1、运用平台优势,发挥航海高校作用

中海博作为国家航海教育的文化载体应及时将高校系统、专业、前沿的航海知识融入到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学术研究中,并通过社会教育的手段传递给青少年,实现资源的汇总整理、消化转化、快速传递的目的。

2、积极融入社会,推进航海文化建设

中海博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配套的文化部分,应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航运中心整体建设进程中,配合国家提出的“航海日”、“海员年”和“海洋文化节”等活动,逐渐推进航海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推动航海文化的宣扬与积淀。

3、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线上线下互动

一是利用网络快速传播航海教育信息。运用独立的网站、微博和微信,并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开发手机导览系统,更快速广泛地传递航海教育信息。二是利用网络全面展示航海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为青少年所共享。三是利用网络广泛开展航海教育活动。如网上答题、网上征文、网上主题班会,网上寻宝及游戏等。

中海博将不断努力探索青少年航海教育的方式方法,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然而现今的教育体系决定了作为校外实践场馆的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只能处于辅助性的地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航海教育问题还需要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的积极重视和有效推进。逐步形成教育机构、学校、家庭、博物馆共同努力的教育体系方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刑静.博物馆学习助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群文天地,2011年第一期

[2] 杨丹丹.论博物馆教育活动可持续发展[J].中国博物馆,2010(1):71

[3] 穆建伟.浅谈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4] 单霁翔.博物馆和青少年德育

中国铁路博物馆参观有感 篇4

借着做近代史报告的机会,我与铁路博物馆相遇了,若不是这门课程,估计我与他永远无缘吧,但是机缘巧合,我有幸步入其中,领略其跨越历史的芬芳。

它是一个欧式建筑,据说前身是北京铁路正阳门东车站(这点从大门上方的字就可看出)。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幅有关中国铁路发展的壁画。我想,这三幅壁画或许就是博物馆所要介绍的东西了吧。

“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由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俗称前门火车站)改建而成,该车站始建于清光绪29年(1903年),1959年北京站建成通车后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2001年该车站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建筑面积达9485平方米,馆内集收藏、陈列、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分为“蹒跚起步”、“步履维艰”、“奋发图强”、“长足进步”和“科学发展”五大部分,向人们展示了自清朝末年(1876年)至今我国134余年的铁路发展史。

远观博物馆,这座灰白相间的老式西洋建筑在繁华的前门外显得宁静而庄重。走进博物馆大厅,老铁路车站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一层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中国自己制造的“龙号”蒸汽机火车头的复制品,车头虽为复制品,但其停放的铁轨却是真的。这段铁轨取材自京郊延庆的康庄,是从由詹天佑设计监修的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京张铁路上整体截下的一段。展厅另一处的一台有80余年历史的铁路客票印刷机也十分惹眼,至今它仍可以印刷出像豆腐干形状的硬板车票。据展厅讲解员介绍,在我国铁路史上这种硬板车票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停止使用。

在二层展区中,现代化的火车模型及铁路设施与一层老式的装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特别为参观者准备的“和谐号”动车组仿真模拟舱内,参观者可以直接坐在火车司机的后方体验时速350公里列车带来的急速享受。除此之外,展区还以沙盘、模型和多媒体演示等多种现代化方式向参观者介绍了青藏铁路、京津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等的整体情况。

博物馆三层的多功能放映厅每隔20分钟就会播放精彩的3D铁路宣传片。参观者只需戴上专用眼镜,便可在影院里享受全方位立体式的影音震撼。影片中对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便利做了详细的介绍,使观众对我国科技的进步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中国铁路最早可追溯到清朝。1865年,英国人在北京宣武门外建造了一条1公路长的铁路,试营小火车,纯属展出性质,企图让中国人接受它。然而根据展馆里的油画来看,人们见到火车的表情都是惊慌失措,场面狼狈不堪,都仿佛认为它是怪物。后来,清政府赎回并拆掉了这条铁路。

这是中国铁路的起始。随着几次战争的结束,外国列强强迫撬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并大建铁路。当人们逐渐意识到铁路的方便时,也便慢慢接受了它。后来,经过一群工程师的努力,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1909年10月,中国建成了第一条“国产”客运专线——京张铁路。你不得不感慨詹天佑的智慧,因为“之”字形路线完美地解决了当时没有大功率机车的难题。

为了孙中山先生规划的16万公里的中国最终铁路总长的“理想”,中国开始了大规模铁路的自主设计和建造。在地下一层,我见到了整个博物馆最大的沙盘——青藏铁路沙盘。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于1984年建成通车投入运营,因此这段不必烦叙。我记得当我还小的时候,我爸爸经常出差去上高原,参加青藏铁路格尔木到拉萨的1142公里的建设。我总是不能够理解,为什么爸爸每次从工地给我打电话的时候都会气喘吁吁,后来才知道,高海拔地区高寒缺氧,人连生活都是问题,更不别说修铁路了。到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之时,我并没有多么激动,但是那天在博物馆,看到巨大的沙盘,想象着工程师和工人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去铺铁路,我心脏跳得很快。我不仅为我爸爸骄傲,更为中国铁路事业而骄傲。我爸爸参与过多少条铁路的修建我已记不清,但我印象中最深的,除了青藏铁路,就是京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了。那时我初到北京,高铁才是刚刚开始发展。当我听说要建设一条时速350公里每小时的铁路时,我毫无概念,只是觉得它很快,很快。这条全世界最高水平的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伴随着我,目睹着我从一米四长到一米七五的全过程。我一生中最遗憾的事之一就是没能在京沪高铁通车的那一天坐上首发车,原因是考试临近。我并不伤心,因为当爸爸妈妈回来将北京开往上海的G1次高铁的车票给我时,我就已经很满足了。时任总理温家宝当天也在这趟列车上,事后他对这个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参观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有感 篇5

会计(2)班 乔博儒 12030100

3今天我怀着期待与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这次的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妇女儿童历史发展的机会。博物馆坐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大楼之后,长安街沿街,从地理位置上体现出了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妇联对于妇女儿童发展历史和未来的重视。此次参观活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女性学的角度出发,对于我国妇女儿童的发展进程与社会现状,我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对于历史和未来有一个经典的论断,“我能看到多远的历史,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很普遍的,一个群体,拥有的历史积淀,决定了它未来的走向和前进的路程。妇女这一群体的过往,从史前时期到今天,从屈指可数的几件文物到大量的文字和实体资料;从石质的纺锤和“精美”的贞操带到西路军女战士战斗过的痕迹;从班昭《女戒》、七出三从,到能顶半边天;从十里红妆、札扎机杼,到婚姻自主、拿枪抗炮……这些的背后,是一个性别群体的抗争和解放,当然,也象征着女性和男性一样平等的现实和未来。

历史博物馆通常的意义是让后人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妇女儿童博物馆同样具有如此的意义。但同中华民族从辉煌到压迫,再到崛起的大背景下的历史不同,妇女的历史除去短暂的母系社会,几乎是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开始就已经开始遭受压迫和奴役。总说我们现在的史观是“男性史观”,为统治者服务的历史对于女性之记载,多则成句,少则一语带过,几乎是无迹可寻的。

从博物馆内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前的文物和文字资料来看,相比较其它的博物馆,的确是少之又少,而且很多只是“情景再现”,已经没有了原始文物。而从那些残存的,少量的文物资料来看,戊戌变法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妇女所扮演的角色无非只属于几个限定的场所:婚前的家庭、婚后的家庭、儿子的家庭,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从“是如此相配。甚至武则天,也摆脱不了她的”前夫“,她的丈夫,她的儿子的王朝,也没有把那个”武周“政权延续下去。这说明,在奴隶或者封建社会下给予女性的活动范围是毫无自由的,她们在特定场所下进行男权历史所规定的活动——纺织、持家、生儿育女、厅堂厨房。她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甚至要为那个她们根本不了解不喜欢的男人戴上耻辱的”贞操带“;她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事业,甚至她们要为男人自己的空间和事业付出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她们甚至都不能自己左右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了符合当时男性的审美,她们用三寸金莲摧残着自己肉体和精神。她们一生几乎都在为别人服务,没有自我。我想她们其中的很多人也许怀疑过、不满过、甚至抗争过,但很明显的是,她们不得不屈从于不可改变的历史和现实。

当然,女性不是从没有出头之日。凤毛麟角的女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词人,曲艺家、史学家等等。其实从自身情绪出发,班婕妤本人和她所书《女诫》,究竟是给予此后的女性一个确定的行为规范,还是给予她们一个永远跳不出的牢笼。但凤毛麟角仍旧是凤毛麟角的,和庞大的男性群体所构成的社会和政治体系相比,女性所占的比例,可以说是少的可怜。不论戊戌变法的人出于何种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他们仍然是打开了号召妇女解放的新篇章。后来的辛亥革命、兴办女学等,可以说是迎来了妇女等待了几千年的春天。我们不否认封建残余的顽固势力仍旧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但我们坚信平等和谐的社会终究是有所发展的。

此后,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女性得到更大的解放和长足的发展。她们的身影穿梭在新中国诞生前那片混沌黑暗、等待曙光的大地上。不论是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与男人无异一样高寒缺氧雪山草地的女战士们,还是十里洋场上海滩里以美貌智慧周旋其中的地下党们;无论是在国外港澳奔走呼吁新中国的民主人士,还是在淮海战场上缝军衣纳军鞋的妇女们……她们无疑不是贡献了青春汗泪、甚至宝贵的生命。所以宋庆龄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副主席,无人异议,因为所有人都看到了女性在解放全中国的道路上那些卓绝的风险和无私的牺牲。

当新中国比《宪法》出台都早的《婚姻法》保障了一夫一妻制的准确实行时,当毛泽东同志斩钉截铁地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时,当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第一位女飞行员、第一位女火车司机……她们驰骋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时,当妇女职业学校培养第一批职业女性时,世界也清楚地看到中国女性地位质的飞跃和女性自身人格尊严的崛起。

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作文400字 篇6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到了博物馆门前,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光闪烁的字坊,它雄伟壮观地矗立在大门口。绕过字坊,穿过28片甲骨青铜器组成的碑林,就来到了主题馆。首先我们看到“一片甲骨惊天下”的字样,想到古代汉字是人们的血汗凝结成的,随后我们看到甲骨坑里那一片片的甲骨,大家都是更深入的体会到古人的用心良苦。

抱着对甲骨神秘探究的心情我们来到了二楼的第三展厅,首先看到甲骨的取代品——纸。

走进去,我们看到造纸术的发明者的头像,大家一定猜到了是“蔡伦”,跟着老师的引导我们看到了造纸术的过程和场景,看到造纸术需要那么多程序,特别麻烦,我认识到我们要爱惜纸张,节约用纸。

最后大家步入第三展厅,大步奔跑到电脑室,这可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我一会描红,一会玩印刷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文字的应用越来越方便。

参观中国文化博物馆 篇7

针对这一现象, 世界上有许多博物馆采取了应对措施, 例如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因它的地下厅无法容纳越来越多慕名前来的观众, 卢浮宫博物馆不得不再次邀请美籍华裔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为其扩充空间提出解决方案, 最终建成了地上和地下对称的玻璃的卢浮宫金字塔·卢浮宫内倒金字塔。

但是也有许多比较著名的博物馆由于参观人数骤增对博物馆造成很大压力的现象却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笔者在2015年4月份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时候, 就看到了博物馆人满为患的状况。

一博物馆参观人数不断上升的原因

造成博物馆参观人数骤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各类博物馆又层出不穷, 有的博物馆还在进行扩建或是重新布展, 博物馆的种类花样越来越多地吸引观众前去观看;其次,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响应国家的号召实行免费开放政策, 这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再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百姓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民的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使得人们有追求更高精神的需求, 而经济能力的提高也使他们有实力出去旅游参观。最后, 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做得好。近年来, 以重庆歌乐山烈士纪念馆为突出代表的一批博物馆, 之所以能摆脱“门庭冷落”的困境, 在社会上红火起来, 其最主要的原因正是顺应了时代要求, 把宣传教育职能摆到了主导地位, 开展了丰富多彩、贴近时代精神和大众心声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博物馆参观人数过多带来的影响

博物馆参观人数过多, 对文物以及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 这主要体现在博物馆的人员以及服务设施跟不上的方面, 现场的治安人员忙不过来, 便会有不自觉的参观者使用相机或手机闪光灯甚至抽烟、洒水等不良行为, 危害文物安全, 或大声喧哗推搡等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人数太多, 造成观众的参观质量下降, 使博物馆公益性形象受到影响, 这样一些观众就会对博物馆的展览感到失望, 没有得到理想中的效果使他们再不愿意到博物馆中来, 不利于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参观者数量的暴增, 博物馆所需的空间、人员以及维护费用等越来越高, 加上许多博物馆专业人才短缺, 免费开放后只靠政府补贴来度日, 没有找到有效的博物馆营销之路来实现自给自足, 博物馆运营成本的不断增多对其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

面对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问题, 很多博物馆工作人员就抱怨免费政策实施得过早, 认为现阶段的博物馆事业与体制还未达到免费开放的相关要求, 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素质也较低, 这些都影响了博物馆利民作用的发挥, 许多人对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提出了质疑。

三针对这些现象博物馆应采取的发展对策分析

1. 博物馆应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

有许多人将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归结于参观者的素质不高,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其主要的原因是博物馆的运营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博物馆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淡季、旺季开放时间, 参观人数上限, 合理安排人员等。制定政策一定要在充分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并不失博物馆的公益性。还可以设定博物馆参观预定制度, 针对旅游团人员数目进行详细的设定, 使博物馆内部管理井井有条, 防止民众不满现象的产生;在博物馆硬件设施检修方面, 博物馆相关单位需制定的管理制度,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 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当然, 这与博物馆管理理论研究得不够成熟也有一定关系。

2. 引进博物馆专业人才, 提高服务质量

一个成功的博物馆, 应该拥有一个从上到下的人才管理体制, 在馆长负责下, 各部门紧密合作, 井井有条, 才能保证馆内工作的正常运营。博物馆不仅要引进博物馆方面的专业人才, 包括博物馆研究人员、有管理经验的人员、有市场营销经验的人员、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促进馆内软件建设、文物保护方面的人才, 还要引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 为满足越来越多参观者的要求, 还要适当地增加服务人员, 如保洁人员、安检人员等。

3. 做好博物馆营销, 扩大资金来源, 改善服务设施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已开始自发地关注博物馆营销的理论和方法, 并将之运用于具体业务活动中。可以预见, 博物馆营销将对提升博物馆社会形象和社会教育活动效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要更广泛地进入博物馆管理过程, 成为博物馆业务的常态化环节。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以来, 主要收入是靠政府补贴, 博物馆应加强自己的造血功能实现自给自足, 其中博物馆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吸引赞助、发售纪念品以及博物馆商店等营销手段来扩大资金来源。充足的资金是博物馆提高服务质量, 改进如洗手间、休息椅、存包柜等服务设施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4. 加快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并进行流动展览

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试想如果我国13亿人口都要走进博物馆可能吗?肯定不行。那怎么解决似乎可以依赖现在先进的科技手段——数字化博物馆。随着网络的风靡, 我们已能够实现不出家门就可以参观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展示了活灵活现的文物, 使我们一饱眼福还免了舟车劳顿、节省了开支, 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这有赖于博物馆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建设, 使其技术更加成熟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观众需求, 并可以解决很多由此而带来的现实问题。

年龄似乎是影响参观博物馆频率最重要的因素, 社会地位低下的年迈公众最不可能来博物馆。又因博物馆一般是建立在城市地区的, 参观者多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 而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条件不好且没有机会出去旅游参观的, 便失去了参观博物馆的机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博物馆怎样做到使民众精神上“共同富裕”呢?使用“大篷车”或者是流动展览便是不错的选择, 或者对于那些坐落于县城的相对较小的博物馆可做好宣传之后, 有组织地用大巴车等免费接送观众进城参观, 但要注意做好文保工作。

四结束语

博物馆真的是参观者越多越好吗?不是的。但是观众越少也不能达到它最大程度的教育职能, 重要的是观众能否真正达到参观的目的, 能够实现精神收获。博物馆实行免票以来, 确实出现了人满为患的情况, 甚至发生文物被损坏的现象, 这除了与我国人口多的国情有关外, 还因为我国的博物馆先前一直都没有实行免票, 而且都偏贵, 才会导致人们蜂拥而来。随着免票的博物馆越来越多, 大众的选择越来越多, 这样的状况肯定会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持怀疑态度甚至要废止免费开放政策肯定是不妥当的, 而且实践已经证明, 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能够大力拉动城市经济的增长。总之, 只有使博物馆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及评估体系, 实行有效的博物馆营销手段, 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 才能使其在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福利.博物馆宣传教育职能刍议[J].中原文物, 1998 (1)

[2]张慧.博物馆管理工作初探[J].黑龙江史志, 2015 (4)

参观中国文化博物馆 篇8

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矗立于北京市东长安街黄金地段——建国门内贡院西街6号,2007年8月22日正式开馆,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持建设的国家级“行业龙头博物馆”。

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拥有7500平方米的展览大厅、6000平方米的文物库房和近万件邮政文物、数亿枚中外邮资票品等馆藏品。博物馆设有“原始通信”、“古代邮驿”、“近代邮政”、“当代邮政”、“邮票展厅”、“特展厅”以及“珍宝馆”等7个主要展区。

当又一轮朝阳照亮北京城的时候,位于建国门内长安街旁现代化楼群中的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也沐浴在早春和煦的阳光里,显得宁静而安详。自去年8月22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像北京众多的博物馆一样,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给首都的文化建设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邮驿文化源远流长

在博物馆的门前,两尊矗立着的骏马飞驰仿铜雕塑首先映入记者的眼帘:左边是古代驿兵身穿盔甲、跨马疾弛传递军情;右边是现代邮递员肩挎邮包、策马扬鞭递送邮件。在两尊雕塑上,古今两位骑手凝神贯注、目视前方,两匹骏马凌云奋蹄、栩栩如生。

沿着展线的脉络,记者仿佛走进了历史,体验到了邮驿历史大道上的风云变幻。古老的驿站门口似乎传来了清脆的驼铃声,飞驰的骏马仿佛在传递着边关的军情。丰富的文字图片资料、模型和历史文物,讲述的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邮驿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缩影,通过邮驿这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社会变迁。

时代变迁记录百年兴衰

“近代邮政”展区真实地再现了清末中国邮政从创新萌芽到主权旁落的全过程。丧权辱国的“客邮”入侵、清代海关试办邮政、光绪皇帝朱批开办国家邮政、收回邮权运动等,无不诠释着洋人在中国土地上的骄横跋扈和中国邮政主权的旁落,以及中国近代邮政的起伏跌宕。一方面,在洋人的把持下,客观上使西方新式邮政制度得以在中国确立和广泛推行,使近代邮政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洋务运动和国人自强不息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开始了自己开办邮政的创新。古色古香的大清邮政分局景观,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影视片段,为观众讲述了近代邮政鲜为人知的故事。

方寸之地展现万千气象

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全方位展示中国邮政发展历史的博物馆,更是一个展示邮票藏品的博物馆——中国邮票博物馆。中外珍贵邮票和封片构成了这里数量最多、受社会民众关注的展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邮票博物馆展出的各种邮票,无论它们充满稚气还是流光溢彩,无论它们灰头土脸还是清新典雅,无论它们是“闺房佳丽”还是“异邦友宾”,它们都有各自的故事和经历。邮票虽小,方寸之地展现万千气象;展馆之大,宽敞展厅演绎古今中外。邮票,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记录和见证了中国近代邮政的风云变幻。

博物馆副馆长杨江告诉记者,邮票是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将馆藏邮票与社会共享,让公众在五彩缤纷的方寸之地,获取知识、接受教育,为集邮爱好者搭建一个研究、交流的平台,是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不变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这里每天展出的藏品尤其是邮票及其原图展品,只是众多藏品中很少的一部分,尚未展出的珍贵藏品还有很多。考虑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博物馆将会有计划、有步骤、适时地把馆内的珍贵藏品向公众展示。

记者手记:作为一家国家级的行业龙头博物馆,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文物、独特的藏品、较高的展览设计水平以及高科技的库存环境,填补了北京博物馆业的空白。2008年是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开馆后迎来的第一个新年,也是奥运之年,它的适时开放,既是中国邮政对北京奥运工程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贡献,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份厚重的精神享受。对全国邮政职工以及有志于邮政事业的后来者而言,它也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历史大学。

参观北中医中国医学史博物馆有感 篇9

和想象中的博物馆一样,整齐的展柜,反光的玻璃,严肃的讲解员,沉闷如外面绵绵不绝的春雨,避开跟随讲解员伸长脖子的人群,独自在灯光黯淡的角落徘徊,眼光随意一扫,有一件东西吸引住了我,使我久久驻立的东西不是那遥远年代的砭石骨针,也不是恢弘时代的青铜酒具,更不是近代那奇形怪状的手术器具,它甚至算不上是一件有价值的藏品,它只是一张简单的表格——《清代太医院人员设置表》。

细读这张表格,发现清代太医院内有好多名目,有院使一名居五品,左、右院判各一名居六品,然后还有品级更低的吏目、御医、医士等等,不由得思想飘逸了一下,《甄嬛传》里那个风度翩翩的温太医该是什么品级呢?

从清代的展示柜起一直逆行到周代,其间只有宋、金元、唐代、和周代展柜有相似的表格,这是偶然,还是博物馆设计者的匠心独具?历史上的周、唐、金元、宋、清正是中医学兴起,发展,辉煌,继承和总结的时期,这些时期的名家大师又多与政府皇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代医官为天子所属,唐代皇帝视孙思邈为帝师,金元时压制文人,但医者的地位极高,甚至干预政治,宋清的名医担任宫廷御医,为皇家效劳的也不在少数。

中医的辉煌有来自于皇族和政府的力量,而它的衰落更是与政府的意志息息相关,尤其鸦片战争以来,中西医的摩擦交锋中,政府的力量就尤为突显。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1929年国民党政府审议《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1950年新中国原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提出废止“封建医”。

尽管这三场声势浩大的斗争中,除1912年的医药救亡请愿团失败外,都是以胜利而告终,1929年的那次斗争还留下了一个值得庆祝和深思的节日——3·17国医节。1950年的斗争更是刮起了“西学中”的风潮。

但我们却不能感激这样的斗争,很长一段时间内学者们的精力投注于论证中医存在的合理性,“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样的论证未免有些多余。

参观中国文化博物馆 篇10

一、活动简介

1.活动内容:

A:组织班级同学参观温州博物馆,在温州博物馆中学习、领悟、感受温州的历史、书画、陶瓷以及工艺等。

B:组织班级同学在温州博物馆附近、温州大学城展开对温州传统文化的调查,了解温州人以及来温求学的学子们对温州传统文化的认知,此外,希望在调查过程中同样加深对其他地域文化的了解。

C:组织班级同学开展总结,谈谈对本次团日活动的收获。

2.活动意义:

以弘扬“五四”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班级“温传——走进温州 面向传统文化”团日活动,继承“五四”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大力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洗礼,在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提升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努力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贡献。

3.活动主题:“温传”——走进温州 面向传统文化

4.活动时间:XX年5月6日

5.活动地点:温州博物馆

简介:温州博物馆是一所综合性地方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原址在江心屿。XX年,位于世纪广场西侧的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总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展区总面积1XX平方米。设历史馆、书画馆、陶瓷馆、自然馆、工艺馆、临展馆、王维新铜版画馆七个专题陈列。其中王维新铜版画馆展出著名铜版画家王维新先生捐赠的个人作品及其收藏的铜版画珍品共百余件。

二、活动流程

1.活动准备阶段

①通过班级微信平台、微博展开对本次活动的宣传,调动同学参与活动的热情,加深同学们对本次团日活动目的的了解。

②将班级同学分组,并选举产生队长,每组同学分配具体工作,为最后班级讨论做准备。

③准备“温传”调查问卷,分配摄影工作,调查去温州博物馆的公交路线。

2.活动举办阶段

①参观温州博物馆

②调查民众、学生对温州传统文化的认知

参观州博物馆有感 篇11

星期一下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坐车到伊犁州博物馆参观。那里的展品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参观以后真是让我回味无穷。

从学校乘车到博物馆的途中大家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到了博物馆。我们走进博物馆,不禁惊呆了,在展览柜前,我们看到了许多文物,这些文物中有不少草原文物精品,比如大型的草原青铜器、鹿石,以及草原石人、铜币等。听馆内讲解员介绍,这里的一些文物珍品还参加过国外展览。

跟着讲解员阿姨我们又看见了展示有旧石器、细石器、青铜器、骨器、陶器以及锄耕农具等珍贵文物,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见识了伊犁州的地貌沙盘。在讲解员阿姨的讲解下我们还了解到了哈萨克族的娱乐活动、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的手工艺品、哈萨克族的饮食、哈萨克族的服饰、哈萨克族的毡房等。

最后,属于自由活动,我们来到博物馆三楼,发现了一个四周铸着八条龙,每条龙口里含着一个小铜球的地震仪。大家还做了测试,震动哪个方向的龙头,哪一条龙口中的铜球就会吐出来。通过大屏幕中讲的防震知识,我知道了,如果其中一个方向的龙口中吐珠,就预示着那个方向会发生地震了,这应该就是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震仪,太神奇了!

最后活动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我们收获了很多知识,希望下次还能来这里参观。

新疆伊宁市第二十四小学四(5)班

指导教师:廖书新

上一篇:中国古典名著赏析下一篇:函授会计毕业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