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2024-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究活动教学设计(共9篇)

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篇1

一、实验课题: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

二、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学习用单分子膜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胶头滴管、量筒(10mL)、圆形水槽(直径30cm)、直尺、硬脂酸苯溶液。

四、实验探索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实验是高一化学中的选做实验,难度不特别大,但准确度不高,在做本实验之前我们经过了多方面的探索发掘后认为有两种方法值得一试。第一种是电解法测阿伏加德罗常数,第二种是单分子油膜法测阿伏加德罗常数。第一种方法的难点在于本实验是课堂演示实验,所以对时间的要求比较严格,但本方法实验时间比较长,此外本实验电解的是稀H2SO4溶液,有腐蚀性,这是本方法需要克服的又一难点。第二种方法操作比较简单,花费时间不长,是测阿伏加德罗常数比较完善的课堂演示方法,但本方法可变因素颇多,例如水槽中水的波动,水槽直径的测量,滴管的校正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这是本方法需要克服的一大难点。

五、实验探索的过程:

由于实验室的设备有限,我们并未针对第一种方法作可行性的实验探究,我们已经提供了实验方法,如果将来有条件可以一试。

我们重点针对第二种方法的那些问题进行了探究。

1实验开始前针对水槽要做甚末准备工作?

答:在开始实验前,一定要刷洗干净水槽方可开始实验。

2水槽中的水的波动如何解决?

答:水槽中的水的波动会影响到硬脂酸苯的扩散,我们在实验前保持水槽不被移动,使水面保持稳定。

3如何使滴管的校正比较准确?

答:校正滴管的时候应选择一个性能比较完好的滴管,在校正的时候要保持实验动作规范,这样校正的结果才能比较准确。4如何准确测量水槽的直径?

答:在测量水槽的直径的时候本来应该选择内卡尺,条件所限只好改用直尺,在测量的时候要选择水槽直径,但目测会有误差,最好的方法是使用手固定直尺一端后,将直尺的另一端左右晃动一下选择最大处,然后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5如何准确测定滴入水槽的硬脂酸苯的滴数?

答:在滴定的时候开始时扩散的速度会比较快,然后速度会逐渐减慢,这时一定要耐心等待一会,直至滴到液面上的液滴不再扩散且呈透镜状方可记下滴数。最后带入公式的滴数应为(d-1)。

六、结论与讨论:

1带入公式中的滴数时为甚末要减去1?

答:因为当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这滴溶液呈透镜状,说明这滴溶液并没有扩散,所以要减去1。

2在洗水槽的时候选择甚摸溶液效果会更好?

答:用10%氢氧化钠溶液或热纯碱溶液洗涤效果更好.(但要注意洗涤后要用清水冲洗干净,否则会造成滴数偏高,使计算结果偏低。)

3分析造成实验结果误差的原因?

答:水槽的清洁程度,滴管的校正,水槽的直径,都是造成误差的因素。

七、预期的结果及问题、对策:

本实验预期的结果就是会与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有一定的误差,经过多次的实验发现级数基本不会出问题,就是6.02会有一定的偏差,如果实验操作正确,把可能造成误差的因素尽可能减小到最少,结果会和6.02×1023非常接近。

八: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法》 李嘉音 范杰 张伟敏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学化学实验》

张文朴 孟宗五

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篇2

一、问题缘起

《一元一次方程 (1) 》是七年级第三章的起始课, 教材编排的第一个问题情景是:“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所给图示, 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 距青山50千米, 距秀水70千米, 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

教材以此问题为教学情景, 意图是通过解题,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列方程是解应用题的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 再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进行新知的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一提出这一问题后, 学生感到很畏难, 不知从何入手, 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 学生花了差不多20分钟的时间交流, 才勉强地列出相应的方程。学生解完这道题目大脑已相当疲惫了, 在这种疲劳的状态下, 对待下一步的学习, 学生就容易反应越来越迟钝, 不能主动地去构建新知, 学习的效果自然就较差。

课本编排这道题的意图是:用实际问题引出课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学习中的难点, 课前老师精心准备了素材, 在课堂中呈现后, 相应的学习氛围不能产生, 学生的反应很平淡, 甚至有无动于衷的感觉。这时老师会抱怨, 现在的学生不好教, 学生的学习态度差, 好似英雄无用武之地。事实上这种情形是由教师创设的不合理情景引起的,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当创设的情景脱离学生的学情, 他们感到枯燥、乏味时, 难以引起学习兴趣, 导致学习热情不高, 缺乏探究的欲望。其次, 当创设的情景学生难以理解、问题太难, “跳起来也够不着”时, 学生望而生畏, 导致学习热情不高。最后, 当创设的情景太简单、问题太浅显而缺乏挑战性时, 学生缺乏探究的欲望, 也会导致学习热情不高。

因此, 课堂探究务必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景, 设计好问题难度, 这才能切实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如何设计好数学课堂探究活动

1. 在概念的教学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进行探究式学习。

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到抽象的过程, 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 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对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 更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 让学生体验一些熟知的实例, 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初中数学的很多概念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比如函数概念, 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给出的定义, 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 也不应只关注能否去解题, 探讨表达式、定义域、值域等有关内容, 而应选取具体事例, 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如先让学生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变量, 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 例如: (1) 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 在t小时内行过的路程是s千米; (2) 用表格给出的某水库的存水量与水深; (3)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 (4) 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让学生去反复比较, 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 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惟一确定一个值。再让学生自己举出类似的例子, 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关于函数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 还可以继续探究图象, 形成知识系统,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 在定理、法则的发现中进行探究式学习。

前人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 学习应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 揭示知识背景, 从数学家的废纸篓里寻找探究痕迹, 让学生体验数学家们对一个新问题是如何去研究创造的, 暴露思维过程, 体验探索的真谛。教师在定理、法则的教学中, 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 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学生在尝试中去体验去创新, 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时, 若从传统的感知教材为出发点, 先由具体的材料:103×102= (10×10×10) × (10×10) =105, 然后给出字母底数a3·a2= (a·a·a) (a·a) =a5, 最后得出结论am·an=am+n, 这样归纳的实质就是就法则论法则缺乏启发性, 难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法则背后蕴涵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没有得到体现, 学生往往会感到意犹未尽;如果把问题作为出发点, 可以重组教材先提出探究的问题如让学生计算2x3·3x2=?学生会有两种结果:“6x5或6x6谁是谁非?”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唤醒, 纷纷计算、猜测、实验、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使课堂教学转变为探究的阵地。既明确了探究方向, 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并且又能与以后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构成整个内容的探究脉络。

3.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一些现代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进行探究。如市场销售问题、企业赢亏测算、股票风险投资、贷款利息计算、道路交通状况、环境资源调查、有奖销售讨论、体育比赛研究等等。去丰富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学习内容, 如学习了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计算有关经济问题。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实践活动;教学方式;中学地理

目前在国内,已经把授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当做重要的环节去推广实施,不过因为传统教育的影响,还是有很多的教师将其忽略,他们大多只是关注课本上基础内容的传授,其实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很难将知识全部的了解和吸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将实践活动及时的与教学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而地理作为中学的一科基础学科,在结合的过程中必然会促成学生多方面智力的开发,最终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吸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其实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重中之重还是?“实践活动”的运用,它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经过传统教育优化和发展的教学方式。其中书本上的知识是基础,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则为教学方式,其意在培养学生在学习时的主动性和深究性,深层的促进学生开发自己隐藏的无限能力,最终完成对学生全方位能力以及品质的培养。其实实践活动的推广并不是完全的脱离课本知识,更不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课下活动上,而是依靠学生学习的目标以及课本规定的教学内容,将实践活动正确的穿插进去,这样不但可以推进学生全面的了解和吸收课本上的基础内容,还可以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身提出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中学地理作为一个典型的学科,它的活动开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地理实践的能力。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合理的穿插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比如知识竞赛、地理演说、地图构制、地理普查和博物馆参观等,这些实践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主动学习的同时真实的了解地理知识,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现状

教授陶行知先生之前说过?“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就是教育”,他这句话本质的意思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要把教育事业束缚在原有的条条框框中,要勇敢地把实践和教育结合起来。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终达到世界先进的教学水平,国内以增强学生能力为目标全面的开展了素质教学。所以地理实践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它的开展需要所有学生的参与,不过国内还是有很多老师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影响到了地理实践教学发展的脚步,这些老师由于过多的注重知识的讲授,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养成。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开展几点思考

1、加强师资力量。老师在整个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但需要正确的筹备活动,还要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督促,这就要求老师要具备良好的水平。他们要时刻谨记“增强地理实践活动”这一目标,通过活动的顺利开展来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2、实践活动的内容确定。正确合理的实践活动内容可以使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而我们在内容选择时可以考虑到以下两方面:(1)难点内容与重点内容。比如在遇到知识重点或者难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带领学生开展研究讨论的活动。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准备,然后在课上对问题难点及准备的结果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还可以锻炼他们思考的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果。(2)学习状况。依照学生不同的阶段以及水平来制定活动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一些学习的内容,通过资料查找、选择、确立、思考这几个环节完成学习。这样可以练习他们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选择的能力,还能够形成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学习模式,在展示和讨论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交流与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增长见识与培养兴趣的双重效果。

3、活动选择与开展。要想要保证实践活动的最优化,就应该在活动的选择上多下些功夫。其中地理实践活动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包括总体、目标、地点时间、方法、用物筹备及评价标准这些方面。我们在对地理实践活动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到活动开展的顺序以及方式,其目的是可以使得學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培养自己在地理实践方面的想法和能力。所以老师在活动的选择上要能保证它的开展可以接近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现状,而且还要以课本上的基础内容为前提,合理的对活动进行优化和改善,最终达到吸引学生的效果;在活动进行的时候,要时刻注意调整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增加学生参加活动的比例;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表现自己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及时的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最终完成整个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结语

学生素质教学中提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作为中学教学中实践性科目的典型代表,其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更加要注意实践和能力的结合,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学习。而地理实践活动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不一定很多,只需要合理有效的穿插即可。有时它能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环节,有时也可以作为学习结果进行课上展示,不过重点都是在养成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海鹰.人文地理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1:197-200.

[2] 郑敬刚.探究性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2016,01:331-332.

[3] 王萃.探索适合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探究教学的策略研究与实践[J].中国民族教育,2011,Z1:46-48.

[4] 张海鹰.人文地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探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07:227-229.

[5] 陶力越.基于主题情景式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初探——以“城市(City)·绿色(Green)·工业(Industry)”一课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S1:48-50.

《启蒙运动》探究活动课教学设计 篇4

本节为探究活动,安排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单元新授结束后。

学情分析:

互联网时代同学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已经非常便利,中学生中出现了对于教师、教材、权威的某种质疑倾向,但是这种质疑常常是情绪化的,缺乏充分依据或逻辑分析,而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很多学生如果没有现成的知识或权威的观点作为依托就不敢、不能在新的史料面前提出有悖于既有观点的看法。

另一方面高二的学生又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在性格上又是最容易质疑权威的时期。但是这种叛逆在现实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简单地与老师或家长或社会的观点相冲突的看法,而没有转化为在思想学术上的质疑精神和批判能力。本节就是希望在将学生叛逆期的性格适时转化为思想批判精神上做些尝试。

基本思路

引导学生以理性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方式来学习一节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活动探究。在此中实现历史逻辑、学生认知逻辑和标、教材逻辑的有机统一。三个逻辑的统一的出发点是针对学生成长中所面临的认知和情意发展需求(这种需求在学情分析中已经陈述),整合的目的在于增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促进学生的情意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从史料出发,通过对于史料的分析归纳,交流研讨,对启蒙运动中三权分立思想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以此一点为切入进一步理解启蒙运动的内容、原因和意义,激发学生运用自己理智的自信,引导学生体验理性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品质。

教学重点

深入探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于阐述同一历史现象的不同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其间的差异,进而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影响,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批判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入、从南开中学的校训切入,挖掘校训所蕴藏的启蒙精神,从而导入启蒙运动。

2、呈现启蒙运动中的一个沙龙场景,和学生一起简单回顾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3、引导同学们讨论启蒙思想中哪个思想最重要。

、学生谈自己对于校训的理解。

2、学生依据新授中所学,回顾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基本观点。

3、学生讨论启蒙思想中最重要的思想。、从校训切入,引发学生对于南开精神思考和传承的热情,同时挖掘南开精神与启蒙精神的的内在关联,导入启蒙运动。

2、呈现三位主要启蒙思想家和沙龙的形式。为接下来的探究创设沙龙式的情景。

3、学生深入理解启蒙思想,并引出本重点: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1、提供先行组织者:三权分立思想的实践,使用第一组材料。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比必修1和必修3对于英国政治制度的描述。使用第二组材料。

3、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

4、提供史料,合理论证:

必修3误读了孟德斯鸠?使

用第三组材料。

两者描述的英国政治制度

是不是同一时期的?

孟德斯鸠误读了英国?教

师提供新史料。、引导同学们总结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

6、以总结出的步骤和方法研究新的问题:从“孟德斯鸠”误读英国出发。提供第四组材料。

7、由“误读”思考时代特征对于人们思想认识的影响,进一步引申到时代对于历史研究的影响。

1、学生阅读回答。

2、同学们对第二组材料进行分析对比,发现差异。

3、学生讨论回答,提出种种假设和解释。

4、学生说出需要什么样的史料,并对史料进行分析。

同学们解读史料,论证假

设是否合理。

同学们结合教材和学案内

容,进行论证。

在排除法得出孟德斯鸠误

读英国基础上,以新史料进一步论证。

、同学们总结。

6、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分析、论证。得出一种解释:孟德斯鸠误读英国可能与时代特征有关。

7、同学们思考、讨论。

整体意图:对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探究,在探究中引导同学们体悟历史研究的步骤与方法。、首先证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实践是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为下面的探究提供条。

2、引导学生在常识面前大胆怀疑,以一个具体实践为例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独立思考的涵义,认识独立思考的力量。

3、培养同学的分析推理能

力。

4、培养同学们论从史出的意

识和历史论证能力。

培养同学们的辩证思维。

培养同学们的时序思维。

培养同学们对于现实的关

注,同时认识到新史料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

究能力。

6、进一步认识孟德斯鸠的三

权分立,并巩固已总结出的研究方法。

7、帮助同学们形成一定的历史认识。

教师指出今天所学习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形成的历史认识,还只是一种初步探究,仍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学生思考。

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篇5

【摘 要】幼儿作为祖国的花朵,更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学前教育是开发幼儿智力和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领域中也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幼儿的教育中,手工课是一门必修课程,手工活动教学在幼儿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幼儿手工课程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并就手工教学活动在幼儿教学中的开展展开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手工活动;幼儿教学;应用

幼儿时期是开发儿童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手工活动是具有一定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也是在幼儿教学中开发幼儿思维活动的重要教学方式。因此,加强手工活动教学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了学前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幼儿手工课程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师应明确教学重点,选择素材时明确目标

在幼儿手工教学活动中,教学素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选择素材时首先应明确教学的重点方向和内容,这样才能明确选择素材的目标,尽可能的选择适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素材,以便于更好的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由于手工课程的材料多种多样,教师在选择素材时首先应对幼儿的接受能力进行评估,然后选择合适的素材,并向幼儿介绍其形态和用途,由简到难,逐步推进手工课的进程。然而在幼儿的手工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教师让幼儿完全模仿的现象,导致客观条件稍微出现一些差别时,幼儿便不知如何是好。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一味让学生模仿制作过程,会导致幼儿在手工课程中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开发,甚至容易扼杀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手工教学课程中应正视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手工活动制作方法的传授者。在教学时,教师应把握好教学的范围,教授幼儿手工制作的手段和方法,让其自由的发挥想象、进行创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手工教学的目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幼儿在手工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制作作品的引导,能培养其审美能力并提高其动手能力。幼儿将所观察到的景象经过感受和理解,在进一步的分析中通过手工制作表现出来,能强化其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因此,在手工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需要鼓励幼儿主动去观察和发现身边的事物,还要引导其将他们所观察到的事物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在手工教学活动中,幼儿想要通过手工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前,需要在脑内进行设计和构思,例如剪纸、折星星、拼图等活动,在各种手工制作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设计构思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开展多元化的幼儿手工教学活动

教师在进行幼儿手工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定活动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其中。因为手工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剪纸、装饰、插画、捏泥巴等,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除了教导幼儿手工操作的方法,还应锻炼其动手能力。教师在进行手工制作活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分组竞赛等形式,以此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增强课堂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组织各类手工教学活动时,只有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让幼儿获得相关经验,树立自信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剪纸活动中,幼儿更喜欢形象夸张、色彩鲜艳、装饰效果明显的剪纸作品,因此,教师可引导幼儿去欣赏更多丰富多彩的剪纸作品,从而使幼儿在进行剪纸创作时发挥更多的想象。幼儿在欣赏剪纸艺术作品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在我园的手工室里,挂满了老师精心制作的剪纸作品,有神态各异的小动物,有不同风格的窗花作品,让人目不暇接,这些作品引来了孩子们关注的目光,纸能剪出这么多漂亮的东西啊!“我也想学剪纸”、“我能剪出什么呢”、“让我试一试吧”,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加强了幼儿之间的交流,还营造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幼儿学习兴趣,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此外,还可开展“变废为宝”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家里的旧塑料袋、吸管、易拉罐、毛绒线、饮料瓶、小布头、丝袜、旧报纸等,这些看似没用的废弃物品,其实是很丰富的手工材料。教师可以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利用这些废弃材料开展各种各样的手工活动,如:“服装发布会”、“ 青花瓷”、“纸盒机器人”、“纸杯娃娃”、“创意玩具”等,让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为此产生了成就感、满足感。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让家长也走进了幼儿园的课程中,更增强了手工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三、结束语

手工教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创造性、培养其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幼儿学前教育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合理的选择教学素材,不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使手工教学活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篇6

纪》教学设计

一、活动内容分析

西欧从5世纪末至9世纪历经四个世纪完成了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西欧中世纪即西欧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特点。理解这些特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西欧在世界上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

尽管神学世界观笼罩了西方中世纪,是黑暗的,但是应看到,自古代流传下来的政治思想传统如平等、自由、民主、法制等思想史都以不同的形式保存下来。欧洲的中世纪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阴森森的一千年(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但实际上确实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时期。

从探究活动的内容上看与第二单元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及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明确相关,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活动重点设计

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正确认识基督教文明

三、学习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学生了解西欧重要封建国家的基本线索能归纳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渊源,能说明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背景材料,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概况,学生逐步学会从有关西欧的历史素材中,且从不同角度思考归纳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提高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教师补充的资料,论从史出,人士在封建社会已产生了近代的政治制度的土壤。通过对比方法、多角度探究,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以探究活动形式进行历史学习,探究学生科学的态度,对中世纪西欧政治的了解,学生能从人类文明演出的历程中认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四、学生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学生《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问卷调查和教学访谈的形式了解学情。

五、活动难点设计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于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特点的认识及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理解有困难。

六、活动形式设计

材料阅读、历史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七、活动资源设计

.背景材料:

人教版教材中的材料:西欧封建国家形成与发展、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政教冲突、城市的兴起、封建等级代议制出现

2.补充材料

材料一:日耳曼人灭亡罗马入主西欧大陆,成为欧洲进入中世纪的主要标志。欧洲的封建制是以封土为基础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两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一是封君与封臣的关系,继而发展为贵族的等级制;二是贵族与其农奴之间的关系。前者彼此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政治关系,后者则主要是经济关系。

———《世界文明史》曹顺仙

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中世纪后期西欧商业的巨大发展却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市作为地区贸易和地方行政中心开始慢慢形成。意大利在这方面居于领先位置,它拥有威尼斯、阿马尔菲和那不勒斯这样的商业中心。在这些商业中心的居民与内地的联系被伦巴第侵略者切断后,商人们就开始出海谋生。后来,在西欧内地商路沿岸相继出现了一些城市。另外,沿内地商路发展起来的大集市对商品流通也很重要,其中尤以香槟地区的那些集市最为著名,香槟离佛兰德、意大利和德意志的距离相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全球通史》(上)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材料三:西欧城市:大部分城市都是新生的,但愿俄有的是从旧城市复兴而来。一般说来,城市在政治上隶属农村,但在经济上剥削农村。当然,城市的基础是手工业,但也带有农业的痕迹。中古西欧的城市远不是我们脑中的现代化城市,甚至也没有古代中国的京城整齐繁荣。接到大部分是弯弯曲曲的,又很狭窄。路一般是石子路或干脆是烂泥路。街道的两边都是木头房屋,住房有的是三层的有的是四层,也有少数是五层楼。房子一般很暗,夜间点蜡烛。房子既是商店,又是住房,工匠、店主和他们的家族,都住在这些房

———《世界文明史(上)》马克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材料四:中世纪历史长达1000多年,内容丰富,情况复杂,头绪纷繁。这时期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基督教会在欧洲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它使欧洲封建社会各方面都染上宗教色彩。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无不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和支配。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会为适应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了相应的思想体系和组织形式,成为维护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它不仅是一个宗教组织,而且是最大的封建政治的统治力量。

————《世界文化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五:在西欧的封建化过程中,一方面是日耳曼农村公社的瓦解与依附农民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步建立。这是西欧封建化过程中,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构成早期西欧封建社会确立的主要线索。和东方一些文明国家相比较,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相当落后,因为从古代世界遗留下来的是基督教和一些破烂不堪的城市。生产不发达,商品流通微弱,闭塞的农奴庄园是当时主要的经济细胞和基层的政治组织。

八、活动过程设计(教学策略设计)

课前调查

.划分探究小组

2.确定探究主题

3.制定探究计划

4.搜集、分析材料

5.写出探究报告

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观点(略)

6.课堂交流,成果共享

教师的一些基本看法:

欧洲的封建社会的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继而发展为贵族的等级制;小国林立,没有统一的大帝国,当各民族国家形成时,议会与王权的对立;促使欧洲,特别是欧洲西部,成为民族国家的欧洲;基督教的政治化,神性与俗性在欧洲封建主义下并行;中世纪封建制度中代议政治

西欧封建社会分裂的原因:

欧洲的封建社会长期以来没有强有力的、能完全的代表国家主权和公共利益的中央政府;欧洲的封建制度在结构上实际上只是一种领主和服用建的私人关系,难以体现作为政治核心所必需的具有的公共权威在欧洲的封建制度下,物质资源没有归属于政权的核心,而是被大小领主私下瓜分,导致国家根本没有力量来建立必须的机构;欧洲的封建制度不具备数量充分的官僚,因此往往是因人而治,无法实现制度上的保障;在欧洲缺乏文化上的凝聚力,各种机构如教会、王权、贵族和城市都各自为政,相互争斗。

城市的兴起对西欧政治的发展的影响:

首先,西欧城市是主权的重要支持力量。第二,城市培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中的手工业有可能向工厂手工业发展。最早在意大利,出现了分散和集中的手工工厂,手工劳动。意大利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发源地,那里的资本主义势力最为集中,所以文艺复兴运动从意大利开始。第三,城市的兴起对农村的自然经济是一种破坏,它是城乡间的联系加强,商品流入农村,农村开始出现货币地租年。货币地租使劳动力的自由程度增加,农村出现雇佣制,劳动力也自然流向城市。这样在农村便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制度。第四,城市政府基本上是由各阶层的代表来决定大事,城市里有市民大会,法庭有陪审团,个人决定一切的成分少了。所以西欧后来出现的那些自由民主的空气,应该说有城市功劳。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明:

这时期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基督教会在欧洲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它使欧洲封建社会各方面都染上宗教色彩。基督教的政治化和基督教的理论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无不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和支配。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会为适应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了相应的思想体系和组织形式,成为维护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它不仅是一个宗教组织,而且是最大的封建政治的统治力量。

作为一种文明,基督教是人心的凝聚力,在西方历史上曾经是理性的代表,直到理性回归与个人的文艺复兴时代。

九、活动评价设计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探究报告评价表

合 格

资料的选择与引用

.资料选择建立在广泛的基础上,但引用全面精确。2.引用正确无误,并能详细注明出处与资料的性质。

.能引用三项以上的资料,2.引用正确,出处说明详细,资料性质正确。

.能引用二至三则资料,引用两项准确

2.能注明出处,资料的性质判断不够准确。

.能引一则资料,引用准确2.注明出处,但未写出具体作者与资料的性质。

问题的论证与解决

.论证推理合乎逻辑,论据有力,较充分

2.对问题本身分析准确、全面、细致,结论合理,表达充分恰当。

.论证推理基本合乎逻辑,但不充分。

2.对问题本身分析准确,但不够全面、细致表达恰当,但不充分。

.有论证,有论据,有比较

2.对问题本身分析基本正确,但不全面、不细致,表达不够恰当。

.有论证,有论据但没有注意比较

2.对问题本身有分析,有结论。

报告的结构与特色

.报告结构清晰,主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 2.能恰当运用图片说明问题,报告设计有个性。

.报告结构基本清晰,主题明确,能恰当运用史料2.能运用图片说明问题,报告设计有特点。

.主题明确,但结构不够清晰,运用史料不够恰当。

2.运用图片说明问题,报告涉及符合规范。

.报告主题明确,但结构不够清晰

2.能运用图片,但作用不够明确,设计基本符合规范。

合作与交流

.合作目标与责任明确,效率高。2.讨论充分,相互尊重与分析对方的观点,并能妥善处理矛盾。

.合作目标明确,有分工,效率较高2.讨论充分,有时能尊重不同观点,矛盾也能得到解决。

.合作有目标应有分工,但不够明确,效率一般2.能进行讨论与协商,能认可合作中的矛盾,但不会主动处理。

.能够合作,但无分工与责任,效率不高2.能进行讨论与协商,但不会处理矛盾。

十、学习延伸:

每位同学写出有关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小论文。

附录:西欧封建社会大事年表

476

西罗马帝国灭亡

496

克洛维皈依罗马正教

7-9世纪

盎格鲁萨克森人和朱特人在不列颠建立7个王国

715-741

查理•马特任墨洛温宫相封君封臣制开始

751

矮子丕平加冕称王加洛林王朝开始

768-814

查理曼(查理大帝)在位

843

《凡尔登条约》签订查理曼帝国解体,形成德国、法国和意大利

962

日尔曼王奥托一世加冕称帝神圣罗马帝国开始

054

基督教会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

1世纪

城市的兴起

066

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

077

德国皇帝亨利四世在卡诺沙向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悔罪

086

英国进行土地赋役调查《末日审判书》编成 o96-1099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108-1128

法国琅城争取自治的斗争

152-1190

德国皇帝巴巴罗沙(即红胡子)绯特烈一世在位

180-1223

法国菲力普二世(奥古斯都)在位王权逐渐加强

204

第四次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国

209-1244

讨伐法国南部阿尔比异端的战争

215

英国无地王约翰颁布《大宪章》

265-1321

著名诗人但丁在世,著有《神曲》

265

英国贵族西门•德•孟福尔召开等级会议,是为英国议会的开始

302

法国召开三级会议

337-1453

英法百年战争

4世纪中叶

文艺复兴开始

356

德国皇帝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

455-1485

英国玫瑰战争发明

461-1485

英国约克王朝时期

485-1603

数学探究活动的有效设计 篇7

1. 数学概念教学中探究性活动的设计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简明、概括的反映,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归纳, 理解其本质属性.

如学习“轴对称”概念时, 可要求学生完成如下操作:

第一步:在白纸上滴少许墨水, 并将其涂成你感兴趣的线条或简单图形 (注意速度要快, 不能让墨水发干) ;

第二步:沿一直线 (离墨迹3~5 cm) 将白纸折叠并压平, 想一想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第三步:展开白纸, 观察折痕两侧的图形, 请大家讨论一下, 它们有何特征?

评析:学生一定会对这样的活动感兴趣, 在课堂上让学生这样去“玩”, 不仅能从直观感觉上了解轴对称的概念, 而且能将轴对称的本质特征和性质都找出来, 这不是比我们去反复强调“轴对称”概念的效果更好吗?

又如, 学习“方程的解”的概念时, 要求学生做以下的游戏:

第一步:请你想好一个数, 并用这个数列出一个等式 (比如关于3的等式:2×3-4×3-1=-7) ;

第二步:用未知数x或y代替等式中你事先想好的那个数, 再将替换后的等式写出来.想一想, 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呢?

第三步:在练习本上写出你所列出的含未知数的等式和四个数 (包含你事先想好的数) , 让周围的同学猜一猜, 你所想好的数是哪一个.

评析:让学生自己出题去考一考别人, 这是每名学生都想去做的一件事情.完成第一、二步后就可掌握方程的概念, 完成第三步后, 不仅掌握了方程的解的概念, 而且学会了如何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说不定有些学生还学会了解方程.若这时老师再加以适当引导, 那么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就在“测试别人与被别人测试”的游戏中完成了.

2. 数学定理、公式与法则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

数学定理和法则是数学知识的主体, 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及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方法和结论, 这样抽象概括的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因此, 在数学定理与法则的教学中, 要尽可能体现定理的发现过程, 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去体验“发现”定理的快乐,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双重目标.

如学习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时, 可让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探究:

第一步:请在纸上画出任意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各两个, 并在每个顶点处作一个外角, 在同一多边形的外角内标上相同的记号;

第二步:用剪刀剪下你所画的多边形和外角, 用量角器量出每个多边形所有内角的度数, 并求出它们的和;

第三步:将同一多边形中剪下的外角纸片拼在一起, 使它们的顶点互相重合, 各边也依次重合, 你可以发现什么结论?

第四步:请将第二、三步中所得的结果填在下表中;

第五步: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 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与其他同学讨论一下.你的结论正确吗?你能讲出其中的道理吗?

评析:让学生自己动手剪纸片, 再动手测量、拼图, 学生对自己总结出的结论也就深信不疑, 然后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交流, 既可掌握关于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的知识, 培养了与他人协助的精神, 又可激发学生探索、验证结论的兴趣.

3. 解题教学中数学探究活动的设计

解题是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 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提高数学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必要途径.而教材中的例、习题大多重在运算技巧的巩固和推理论证的训练.因此, 我们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操作类的作业, 而对学生在解题中使用的非形式化的手段更要充分肯定和赞扬.

如求在下午三点半时, 钟表分针与时针的夹角是多少度?

在解这个题目时, 可以将教室中的石英钟取下进行演示, 帮助学生理解三点半时时针不是正好指向3的事实.

又如, 如图, 矩形纸片ABCD中, BC=10, CD=8, E为AB边上一点, 将这个矩形纸片沿直线CE折叠, 使B点落在AD边上的B′位置, 求的BE长.

我们应允许学生动手操作来对此题进行求解, 首先剪下长10 cm, 宽8 cm的长方形纸片, 按要求折叠, 再用刻度尺量出BE的长度 (结果为5 cm) .

评析:习题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往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和计算, 动手去具体操作, 虽然不一定能得到精确的结果, 但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同时, 也应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探索和猜想等思维活动去揭示问题的本质, 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式 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60010

探究式教学的优点在于通过活动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活动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所在,但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来看,活动设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数学教学实际,就活动设计的一些要点作简要分析.

一、活动要利于兴趣的激发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一些教师认为,探究就是教师不再讲授,而是以问题方式来让学生活动,结果,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就让学生展开交流活动,至于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可让学生主动参与,考虑得并不是很周全.探究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而要让学生参与,那就必须考虑问题、活动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活动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要能让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并主动参与.

以“反比例函数”为例,学生之前学过了一次函数,要让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一般表达式,教学中可先以复习的方式提问什么是一次函数,接着以教材中的案例而引导学生填表,用含v的代数式表示t,即t=300/v.追问:随着v的变化,t会怎样变化,时间t是不是速度v的函数,是一次函数吗?是不是正比例函数?如此,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产生了思维冲突,对问题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讨论中会更加积极.

二、活动要利于目标的达成

在以往数学教学中,教学是服务于教师的,但新课改下的数学则提倡要为了让学生能获得数学知识的构建而组织活动,但凡教学活动,必定是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的.如“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两个三角形对比、折叠,目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全等的概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活动就必须围绕目标展开,否则,一旦活动脱离了目标,虽然学生也在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但最终不知道要达到什么目标,活动效度自然就降低.

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边边”教学中的活动设计为例,该课时的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而掌握边边边的判断定理,那么,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了全等三角形,知道了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和三个对应角是相等的,如此,要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是不是要六个条件都能满足呢?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开始探究、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三角形、剪三角形进行对比,教师借助几何画板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得到定理.

三、活动要利于步骤的安排

教学总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展开的,如导入新课后组织学生讨论新的知识点,对新的知识点学习后进行练习,每个步骤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相连的.活动的设计要利于教学步骤的组织和开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向目标靠近,最终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以“正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为例,导入新课后第一个活动是安排学生画y=2x和y=1/2x,y=-2x和y=-x的图像,列表后描点,画出图像后,第二个活动是观察图像并根据图像回答问题.问题设计可如:图像的形状是什么?函数y=kx中,当x=0时,y等于多少,函数过哪个点?同样,当x=1时呢?当k>0和k<0时,直线y=kx经过哪些象限?在函数y=2x上,当x=-1,x=0,x=1时,y的值分别是多少,当x增大时,y会怎样变化?通过上述问题的交流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正函数的图像特点进行总结归纳.

四、活动要利于知识的巩固

练习活动是以往数学教学中较为忽视的环节,因为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教师习惯了把练习放到课后进行.探究式教学则提倡要加强课堂练习量,这样才能让学生及时巩固.在练习环节中,活动定要丰富多样,利于学生对新知的巩固.如概念的巩固,若直接采用书面练习方式进行,较为枯燥,而若在课堂中以小组成员相互提问的方式进行,学生就较为感兴趣.

练习环节中的活动安排,一是要注重趣味性,要利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如公式的应用,练习中可采用纠错的方式进行,即教师出示一些案例,案例中公式计算有错误,由学生来纠错.二是要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的新知.如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后,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设计全等图形,如有理数学习后对正负数的巩固,可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正负数的例子(如家庭收支).如此,以活动方式组织学生练习,摒弃纯书面的练习方式,学生积极性较高,效果也更好.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随之发展了较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能固守传统,而要积极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尝试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要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需要来设计活动,否则,一旦探究式教学缺少了活动的支撑,就只能是形式上的探究,而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构建.

探究活动教学设计 篇9

摘要:探究性学习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重在“做”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探讨了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进行不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努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同时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探究活动

探究过程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因此,现行各种版本的初中生物教材都是以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加大了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比例,教材中呈现出探究活动数量多,探究类型丰富,重视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综合训练等特点。

1.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活动更应注重探究的过程

在生物教学中,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因为提供给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是早有的,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和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是探究性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因此,组织好探究过程富有教育意义。

探究性学习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以下是一节课的片断: [案例]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提纲提示的问题,边观察鱼缸中五颜六色、活泼游动的鱼,边填写实验报告。观察完毕,师生共同总结,找出鱼的哪些特点是和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师适时引导学生:“当鱼在水中游泳时,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各种鱼鳍的摆动情况吗”。学生们认真观察,各抒己见。

师:看来,同学们的观点不一致。在鱼游泳时,各种鳍是如何协调摆动的仅靠观察远远不够。就让我们共同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那么,围绕今天的实验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

学生分别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1)鱼失去鳍后,还能游泳吗,会不会死掉?(2)鱼鳍和鱼保持平衡有关系吗?鱼失去尾鳍,会不会影响鱼的游泳速度?……

师在肯定学生的同时,请各小组分别围绕某一种鱼鳍在游泳时的作用,作出相应的假设,并说明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探究实验的小组,可以尝试做鱼尾鳍作用的模拟实验。(小组成员通过协商,确定问题并作出假设。)

课前,学生已有实验方案的雏形。教师鼓励学生将各组的实验方案表达出来,共同交流,相互借鉴,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科学。教师考虑到学生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课前录下“实验注意事项”,制成课件提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时间为12一15分钟。(实施方案)操作结束后,师以问题“正常的鱼在水中是什么姿态?”、“当把鱼鳍分别固定后,它和 正常的鱼一样吗?”引导学生清楚一个问题:鱼鳍在鱼游泳时发挥不同的作用。然后,请各小组根据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实验结论向全班同学作汇报,大家共同交流。(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师生共同用课件对鱼五种鳍的作用进行总结,并且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虚拟实验,说明:在没有鳍的状态下,鱼虽然失去了方向性和平衡性,但还可以游泳……

笔者认为上述案例比较完整地揭示了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基本过程,基本实现了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记录、实验、描述、讨论、深入思考、发现新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还是资料分析探究等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大体上也都包含着这样的基本过程或程序,只是侧重点和难点不尽相同。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地设计与组织探究活动过程 2.1 确定切合实际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探究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生物教学中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探究活动目标是包含在三维目标之中的,但它更突出了学习知识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得到的感悟。在设计探究目标时,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从点滴做起,只有目标具体而明确,才能有效达成,从而逐步获得学生在科学的技能、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发展。

2.2 设计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引导形成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指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教师通过与学生观察或谈话、交流以发现问题,并在一系列问题中寻找到最为关键的教学问题,以此为思维导向,激发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问题意识,从而在学生心里产生一种求知的状态和求知的渴望,进一步开展探究活动。

2.3 引导学生缜密思考,学会科学地假设

提出假设是探究问题的关键。因为学生生活经验的差异,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假设和预测,教师要鼓励标新立异观点的充分阐述,并积极地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地搜集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确保多种假设的积极碰撞,最终形成科学的假设。例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中,针对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提出光、水、空气、温度、食物、其他动物、声音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鼠妇分布的假设。这时,教师就应从捕捉鼠妇的环节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回忆捕捉的场景和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细致的观察、缜密的思考,使之作出的假设更合理科学。

2.4 科学地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

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是学生动手、动脑的主要环节,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变量的控制、对照实验的确定、实验装置的合理设置、实验数据收集等各方面的设计和操作。对于学生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巧妙引导其保留个性的合理因素,又要使其向科学、完善方向发展。从原则上说,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线路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避免学生盲目的猜测和无效的活动,但引导不能过“度”,不能包办代替,应该给学生留有自主探 2 究的空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汉森指出,探究学习的学生“必须有足够的主动性去不断地追求各种答案,”“必须动用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对学生动脑、动手也应该设计出足够的“度”,要激发他们聪明才智和创新思维。

2.5 得出结论与汇报交流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搜集的资料信息和实验操作收集到的现象、数据可能非常多,教师应引导学生分类整理、综合归纳、科学分析,从而得出有理有据的结论。在分析资料、现象和数据时应坚持客观性和科学性,这是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培养的很好契机。促进学生间积极地交流,认真地听取同学的探究结论,客观地反思自己的探究结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辩证的思维,科学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引出一些新发现和新问题,成为新探究活动的起点。汇报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口头的、文字的、图表等不同形式。组织探究活动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强调探究的过程,但不能让探究的过程模式化、固定化。探究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交流汇报,是科学探究过程的要素,而不是固定的规范。它们之间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不能硬性规定哪一个步骤在先,哪一个步骤在后,不必强求探究过程的完整性。

3.2 确定探究课题的时候,要注意避免课题的成人化。有的课题学术性很强,如“环境对遗传病的影响”这一课题,是专家们正在攻克的难题,如果让学生去做,他们的知识和基础都不够,很难完成。

3.3 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的差异性,注重学习能力的互补性。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是被经常采用的方式,可以设2-4人或4-6人为一个小组,组长与组员之间承担的角色轮流互换。

上一篇: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自评管理制度下一篇:2024大班上学期班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