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制度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制度(精选14篇)

“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制度 篇1

近年来,单亲家庭、留守学生,品德缺陷或学习困难、患有身体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构成了一个不能忽视的特殊群体。近年来我校通过“爱心妈妈”、“大手牵小手”等帮扶助学活动的开展,帮助了部分特殊学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本学期,为了进一步健全帮扶助学活动体系,健全学生完美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我校根据《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教育条例》,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建立了相应的帮扶制度。具体措施如下:

一、帮扶对象:

因身体疾病、心理与情绪原因、道德品质、学习或家庭经济方面等原因导致的在社会处境上、心理与情绪控制上、学习程度上出现适应困难的特殊学生群体。

二、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特点:

1、因身体疾病原因导致的特殊学生(需要有专业医院或特教专家认定):

(1)视力障碍学生:

视力障碍儿童简称视障儿童。他们由于视力损伤或缺陷,影响着正常的学习,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2)听力障碍学生:

听力障碍儿童简称听障儿童。由于他们听力损伤或缺陷,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需要我们帮助解决一些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智力障碍学生:

智力障碍儿童简称智障学生。他们由于智力损伤或智力发展缓慢,影响着正常的学习生活,需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遇到的一些困难。

(4)脑瘫(肢体残疾)学生:

脑瘫(肢体残疾)儿童简称脑瘫学生和肢残学生。他们由于大脑神经损伤或肢体残疾,影响着正常的行走和学习生活。

(5)自闭症学生:

孤独症学生也称自闭症学生。他们由于大脑神经损伤,严重存在社会交往、语言交流障碍。这类儿童的确认要有专业医院或心理测量技术专业人员认定。

(6)多动症学生:

多动症学生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或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症或注意缺陷障碍学生。这类学生的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以致影响学习成绩。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使家长和老师感到困难。

2、因品德、心理、学习等方面原因导致的特殊学生: 此类特殊学生又称问题学生,这部分学生拥有正常的智商,但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在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一般的问题学生不仅仅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

(1)纪律问题学生。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是不守纪律,严重小说小动,易和老师发生冲突,对集体影响较大。学习成绩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也没有大问题。

(2)品德问题学生。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如打架骂人,欺负同学,劫钱,小偷小摸,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有联系,离家出走,不孝敬父母等。他们多数学习成绩不好,不守纪律。这类学生多是“边缘生”,往往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在社会。

(3)心理问题学生。

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心理方面。如自闭,忧郁,退缩,躁动,有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多疑,无法与他人沟通,等等。外向的有纪律问题,内向的不违反纪律。学习成绩多数不好。品德方面并无劣迹,有些问题貌似品德问题,仔细分析不是。

(4)学习问题学生。

此类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差、接受能力较慢,因此在学习上逐渐散失信心,对学习没有兴趣,考试成绩低下。有的学生便因此迷恋网络等其他游戏,课堂上不听讲、回家后不写作业等。但这部分学生品德方面并无大问题。“只要不谈学习,就是好孩子。

(5)“好学生”型问题学生。

此类学生在学校一般是公认的好学生,各方面都不错,问题处于隐蔽状态,常见问题有:双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虚荣心,抗挫折能力极差。

3、因家庭或经济原因导致的特殊学生:

(1)单亲家庭学生:

此类学生因家庭成员不完整,不能得到父母完整的爱,因此性格大多孤僻、敏感多疑,缺乏自尊与自信,有的学习行为上比较散漫,攻击性比较强。

(2)留守学生:

此类学生因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照顾。据调查统计,此类学生的共性如下:情感冷淡,缺乏爱心;生活铺张,不懂节俭;我行我素,不受管束;性格偏激,容易激动;有挫折感,自信心弱;行为乖僻,不计后果。

(3)生活困难学生:

“生活困难生”是指家庭收入在本区域经济收入处于下游,其家庭收入难以支付正常的低消费支出,特别体现在平时解决基本生活开支中的困难程度。

三、帮扶措施

1、确定“特殊学生”人选

由各班班主任确定本班学生的基本人选,特别要准确把握“心理问题”、“品德问题”和“学习问题”学生的定位,不能把一般性、偶发性“心理问题”或“品德问题”“学习问题”倾向的学生扩大化。“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学生一般从4—6年级学生中确定。各班一定要控制人数,实事求是,如班级内无特殊学生,可不上报,德育处要对上报的特殊学生要进行进一步的调研审核。

2、成立帮扶小组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组员:XX

3、组建“一对一”帮扶小组:

学校根据各班上报的特殊学生情况,由德育处把关审核后,向校务会议提请批准,然后由党支部和团支部牵头,组织学校党团员老师和积极分子组建帮扶教师队伍,并根据老师们所任教的学科及年级与各班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帮教小组。“身体疾病类学生”和“学习问题学生”帮教小组由教导处阳艳萍主任任组长;“生活困难生”帮教小组由总务主任刘红丹主任任组长;“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学生帮教小组由工会主席龙晓宇主席任组长;“纪律问题”、“心理问题”、“品德问题”学生帮教小组由德育处任慧主任任组长。

4、班主任进行“特殊学生成长”跟踪记录。为了时刻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习惯,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校制作了“特殊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每天对这部分特殊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等常规表现情况进行记录,以便掌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轨迹,褒长抑短,获取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帮扶具体要求:

1、因身体疾病原因导致的特殊学生:

(1)安排适当的座位。此类学生必须安排在光线比较充足,有利于教师辅导、学生帮助的合适座位(脑瘫或肢残儿童必须安排在有利于出行和教师辅导的合适座位,配置必要的康复运动器材)。

(2)要求家长为孩子配备相应的辅助设备,如:眼镜、人工耳蜗等并要求家长带领孩子做继续治疗。

(3)开展伙伴助学。在班级,要选择两位以上优秀同学进行伙伴助学活动,并明确帮扶学科。

(4)作业要求。根据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业尽量做到当面批改。

(5)进行个别辅导教育。根据特殊学生个性特点,组织个别化教育和个别辅导,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6)争取家长的支持。为争取特殊学生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定期对家长进行交流、访问,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7)明显与正常学生存在学习、生活上的差距,需要家长或志愿者进行陪读。

2、因品德、心理、学习等方面原因导致的特殊学生:

(1)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学期初建立班级、年级组、德育处校内三级帮扶网络。以党支部和团支部牵头,由德育处组织安排党团员老师与各班的特殊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帮教小组。

(2)帮扶老师经常找帮扶学生个别谈话,每月至少要与帮教学生进行两次心理辅导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动态,有效地帮助其转变。学习方面的帮扶访谈每两周安排一次,时间安排一般在早晨、中午或下午放学后。为规范师德,保证学生安全,一律不将辅导学生带出校园,或收取学生家长任何馈赠。

(3)班主任老师每天及时如实地填写好“特殊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根据跟踪记录的情况,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家、校表现情况,争取家长的支持。并且每周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一次小结评价。

(4)加强这部分学生的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信任,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在生活中、学习中充分注重他们,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在关注他们,认识到他们不是孤立的。另外要进行赏识教育,增强问题学生的自信心。

(5)持之以恒地去转化问题学生。班主任和帮教老师不能满足于一时的成功,应该有反复抓的思想准备。并且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分析孩子自身的问题,促其行为及思想有所进步,让优秀的行为去感化他,使他能有更好的表现。

(6)年级组、德育处及时了解帮扶情况,对个别班级帮扶效果不好,比较顽劣的学生,及时介入,共同做好帮扶工作。

(7)德育处要每学期举办一次“特殊学生”班主任(或帮扶小组成员)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的建议与意见,调整下阶段德育工作,讲究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与此同时,德育处要将各地帮扶教育相关信息与经验,以学习资料的形式分发给各班主任与帮扶小组成员,提高他们的帮扶能力。

(8)及时与家长保持联系,经常进行家访活动。利用家长学校召集问题学生家长进行家教辅导方面的学习,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取得进步。

3、因家庭或经济原因导致的特殊学生:

(1)在思想上、生活、学习上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爱和照顾。针对被帮扶者的不同情况,在学习上、生活上和经济上给予适当的帮助、关心和爱护。

(2)班主任要对这部分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做好跟踪记录,经常与孩子的监护人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

(3)“生活困难生”的帮扶由总务处落实,建立“生活困难生”档案。进一步加强并健全捐款及落实帮扶经费的工作,对学校低保家庭子女全额减免其课本费与作业本等费用。

(4)发动班子成员与党员教师带头,号召全校教师(包括退休教师)为特困学生踊跃捐款,开展帮扶助学活动。

(5)每学期要召开“特困生”座谈会,听取他们的要求与建议,将我们的善举更有效地贯彻与落实。

“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制度 篇2

所谓特殊群体学生, 是指在经济状况、权益维护与实现、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享受、就业机会选择和身心健康、竞争能力与自身素质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情况, 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一类大学生。[1]

结合调查结果, 根据成因和外在表现, 可将特殊群体学生分为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行为困难学生和就业困难学生。

(一) 经济困难学生

各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均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但是不是所有的贫困生都是特殊群体学生, 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学校认定的贫困生;二是存在学习困难;三是自卑心理、自我封闭心理严重, 为人处事过于谨慎。第一个条件是基础, 必须满足;第二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只满足其一即可。

(二) 学习困难学生

从学习结果看, 挂科学生、留级学生均是学习困难学生。从主客观方面来看, 客观学习差、主观不努力的学生;客观学习差、主观努力的学生;客观学习一般、主观不努力的学生可为学习困难学生。

(三) 心理困难学生

心理困难学生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 新生中心理不良者约为15%, 其中约3%需要干预。调查结果同时表明,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引起重视。除此之外, 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心理问题, 均应给予积极疏导和干预。

(四) 行为困难学生

行为困难学生包括:一是身体残疾学生。这些学生除了要克服自己身残带来的不便外, 还要接受他人异样眼光, 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二是人际交往行为存在困难的学生。他们不愿意去接触别人, 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三是自控能力缺失的学生。他们意志力薄弱, 甚至沉溺于网络。四是有经常性危险言论的学生。这些学生经常扬言他残和自残, 营造恐怖气氛或者对宗教文化过分崇拜, 极力排斥传统文化, 散播宗教言论。

(五) 就业困难学生

有强烈就业愿望, 但因为各种原因限制,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无能为力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 结业生、不擅与人交往的毕业生、来自农村无家庭背景的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

以上是对特殊困难学生的粗略分类, 在实践中仍需具体分析。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大学生之所以“特殊”, 是因为他们不仅是符合上述分类中的某一种, 更多的情况是交叉重合。

二、特殊群体学生的共性分析

(一) 压力大

经调查, 无论属于特殊群体学生中的哪一种, 特殊困难群体学生都表示自己压力大。这些压力有来自经济的、学习的、就业的、人际交往方面的等等。总之, 他们比之普通学生, 更加容易感到压力大, 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会达到自己受压临界值。

(二) 戒心重

比如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学生, 他们敏感多疑, 见不得别人在其面前说悄悄话, 否则会产生不好的联想。这种戒备心理会对他们的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三) 易自卑

自卑心理在特殊群体学生中也比较常见。来自农村的无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就业中遇到困难, 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让他们对于自己的家庭背景感到自卑。又比如身体残疾的学生, 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 容易自卑。经济困难的学生更是, 女生表现更加明显。

三、解决措施和方案

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帮扶工作, 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完善制度, 细化管理

1. 建立台帐制度。

以班级为单位, 做好记载工作, 实行动态管理。对于重点关注学生, 要求填写信息卡, 尽可能全面掌握学生信息。每学期末整理汇总后, 分类入档。

2. 建立约谈制度。

各院系负责心理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一对一约谈, 建立专门约谈档案, 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切感。

3.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建立以宿舍为单元的包干应急机制, 从特殊群体学生到其宿舍舍长, 到负责学生干部, 再到主管该年级的辅导员老师, 最后到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副书记。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联系方式, 确保出现问题, 第一时间发现, 第一时间处理。

(二) 加强交流, 情感管理

针对经济困难学生, 可通过典型人物教育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并培养其责任感和感恩之心;对学习困难学生,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成功动机等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并促使学生主动内化教育要求, 形成和启动大学学困生自身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2];对心理困难学生, 要通过谈心等方法, 帮助其疏导心理困惑和问题, 如已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精神疾病, 要及时转介心理咨询中心、医院精神科;对行为困难学生, 要通过谈心找出该行为的主要原因, 引导其改正;对就业困难学生, 帮助其增强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提高自信, 勇敢就业。

(三) 积极总结, 完善管理

积极总结工作经验, 不断完善心理帮扶体系。定期开展特殊学生群体转化交流会, 及时掌握帮扶对象的动态, 研究帮扶方法, 做细帮扶工作, 实行跟踪反馈, 建立特殊群体学生转化情况登记表。在此基础上, 不断调整帮扶计划, 不断总结帮扶经验。

参考文献

[1]章志图.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维稳工作探析[J].青年教育, 2011, (1) :93.

高校特殊群体就业帮扶研究 篇3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研的结果,我们作出以下定义:特殊群体,是指具有比较鲜明的群体特征,容易区分于其他组织,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面临类似的困惑的群体。高校学生特殊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由于自身或外在客观原因,在经济条件、权力维护与实现、教育资源占有与享受、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者处于劣势境况的大学生群体,从更小的范围来讲,特指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境地,不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大学毕业生群体。

根据此类学生群体的形成原因及结果的不同,本文把他们分为以下几大类别:

经济困难群体:主要指因家庭经济基础差而难以承担在校期间学杂费和生活费的大学生群体。

学业困难群体:主要指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及适应能力不足、个人主观不上进等主客观原因导致个人能力及专业素养过低,最终影响就业情况的大学生群体。

生理缺陷群体:主要指身体某一方面或患有某种传染病的特殊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引起其自卑、敏感的性格而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与人交流的大学生群体。

心理困难群体:容易产生焦虑紧张、自卑等消极情绪,抗挫能力低下、缺乏自我调节机制,难以适应正常的就业工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从而造成就业能力欠缺,难获用人单位认可的困难群体。

其他特殊群体:主要有由于专业、性别(主要为女生)以及民族差异等造成的特殊就业困难群体。

二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困境分析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困难学生大都来自城市的低保、五保家庭或是农村的边远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基础薄弱,这种群体的特殊性是造成他们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首先,求学期间相对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已经使他们和家庭不堪重负,虽然国家通过发放“奖助贷”从多方面多渠道减轻他们的求学负担,仍有不少贫困学子需要通过打工、兼职来筹措所需资金。物质上的贫乏,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容易使他们更加内向、沉郁,自我封闭,很难开展人际交往;空余时间的缺乏很可能导致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无法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无形之中错失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其次,求职期间的住宿费,交通费、服装包装费、简历印刷费以及其他一些杂费让不少贫困学生在求职路上力不从心,部分学生甚至没有资金购买一套合适的正装。由于高昂的求职成本,有些学生不得已放弃了薪资条件较好的地区,转而选择成本较低的偏远地区。再次,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近年来有不少企业通过网络等发布招聘信息,信息的获取是求职者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贫困家庭经济地位低下,难以给他们提供正常大学生群体所拥有的信息支持。而缺乏人脉、开展人情交往的资本等种种原因又加重了他们信息匮乏的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求职步伐。最后,由于客观和主观因素的作用,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较之于正常学生群体,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都较低,表现在职场上的综合能力不强。且由于资金的不足,他们难以选择考研深造等途径来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二)学业功底影响就业情况

高校学生特殊群体中,学业困难型的学生人数不可小觑。学业困难群体从成因上大致可分为两类。自从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教育改革以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也圆了一些落榜学生的求学梦,给了他们一次改变自身际遇的机会。但由于政府监管机制存在漏洞,监管措施没有及时到位,一些高校不顾现实条件,盲目扩招成风。招生数量猛增的同时,相关的师资力量、基础教学设施等一系列资源却没有配套落实。这些原因催生了学业困难群体中的第一类学生。他们基础差,学习能力弱,主观悟性不强,在学习上总是比正常学生吃力。不及格、补考、重修现象屡见不鲜,严重者可能拿不到学位证书。这种现象在理工科专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即便最终得以勉强过关,他们过低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也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极易遭受就业挫折。第二类学生表现为学习能力正常,但主观上不思进取,浑浑噩噩,把精力放在与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无关的地方,不务正业,自甘堕落。常见于因沉迷网络虚拟世界、沉溺于恋爱经历而耽误学业的学生当中。这类学生虚掷了大学四年的学习时光,等步入社会才觉知自己难以在职场上立足。专业涵养低,技能匮乏,综合素质欠缺,让他们在求职路上举步维艰。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学习困难群体两种类型的交叉体,就业境况更加恶劣,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加以充分重视。

(三)自身缺陷加剧就业危机

生理缺陷群体和心理困难群体是因自身缺陷这一外在因素加剧就业危机的显著表现群体。

生理缺陷群体,从广义上包含身体机能方面有明显缺陷和外貌长相上存在不足的学生,从狭义上仅指前一类学生。这类群体因生理方面的缺陷饱受他人的歧视与嘲笑,因此内心极度敏感、自卑,有很强的悲观定势思维。他们担心被别人看不起,又极度渴望通过认真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教育改革的实施使他们享受到更为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他们也憧憬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立足。但不成熟的企业用人机制却使他们的求职路充满艰辛。很多残疾和相貌不佳的学生经常在面试中被轻易淘汰,即便能够赢得岗位,也在日后的工作中遭受不平等的对待。

心理困难群体。此类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不健全的人格特质,多属于抑质型气质。一方面,他们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缺乏自信和勇气,不敢参与竞争,经常出现“我争不过别人”的消极心理暗示,害怕失败,不能很好地展示和推销自己,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因而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另一方面,他们无法正确看待求职路上的成败,在一两次求职失败后,就产生落寞、沮丧,挫败感,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等诸多负面情绪反应。虽然这种情绪在当下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具有一定代表性,但此类群体更容易由于现实状况与理想状况的落差而导致种种焦虑紧张情绪。适应性及抗压、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使他们在职业发展中屡屡碰壁。

(四)高校教育及就业市场体制缺陷

因高校教育及就业市场体制缺陷导致就业困难的群体在高校学生特殊群体中也占有一定比重,需要引起高校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如性别歧视群体。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高,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还有部分学生因专业较为冷僻,难以觅得对口的岗位,从而处于长期的待业、失业状态。

三对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思路与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在深入分析和探讨高校特殊群体就业新问题、科学把握新变化的基础上,建立由国家政策、高校、社会援助机构、用人单位、家庭和个人共同发挥作用的新型就业帮扶机制,是改善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现状、促进他们顺利就业的必要之举。

(一)国家:强化政策支持,改善就业环境

在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就业问题上,国家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但相关政策对高校特殊群体的倾斜程度和扶持力度还不尽如人意。对此,国家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强化对高校特殊群体的政策支持,改善就业环境,吸纳扶持困难群体就业,具体如下:

第一,完善贫困生群体救助机制。据统计,今年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占高校毕业生人数的16%,而办理助学贷款学生占毕业生人数的19%。贫困生群体数量如此庞大,因此对于改善此类学生的就业情况,物质层面的帮扶显得尤为重要。在“奖助贷”贫困生救助机制的基础上,加大优惠政策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倾斜程度,如开通更多的绿色通道,延长助学贷款的偿还期限,给予“零就业家庭”学生以一定的失业待业补贴等政策将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促进他们的顺利就业,

第二,鼓励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对吸收安置高校特殊群体的用人单位,国家将给予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资金,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高企业招聘特殊群体的积极性。

第三,增设公共就业岗位,实施转移就业。由政府出资在各专业领域新增岗位,专门招聘高校特殊群体,形成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相连接的就业服务模式;提高公益性岗位对特殊群体的开放程度,提供更多的基层就业机会,使其成为吸纳安置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重要渠道。

第四,完善就业援助体系,开展专项帮扶活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将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体系,重点为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开展求职登记,并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围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全面信息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为高校特殊群体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

第五,自主创业。通过放宽大学生市场准入条件、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植、税费减免优惠、提供创业培训指导服务等政策,鼓励高校学生特殊群体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我就业。

第六,制定就业反歧视法律法规,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就业环境。针对就业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生理歧视等现象,国家应当通过制定一系列反歧视法律法规,督促、引导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受歧视群体的权益,有利于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

(二)高校:系统规划就业指导,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无论在传统还是新型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体系中,高校的内部援助均作为这一制度实施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足见高校帮扶对特殊群体就业的巨大促进作用。在新形势下,各高校应当立足现实情况,系统规划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其对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

第一,采取帮扶工作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的方式。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等主客观原因,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还在摸索阶段,就业指导体系对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强。针对现实情况,各高校要坚持以就业指导为载体,使帮扶工作尽可能契合受帮扶对象的实际需要。具体如下:(1)发挥班主任积极性,壮大辅导员队伍,聘请具有职业咨询能力的专业人员,将他们纳入就业指导队伍中去,增强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2)建立完善毕业生求职档案,包括所学专业,兴趣以及求职意愿等等,尤其要致力于对特殊群体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3)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社团对特殊群体的帮扶作用,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场景模拟训练等一系列职场化训练,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素养。(4)采取多种途径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特殊群体的心理动向,坚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强调从积极的层面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定位,挖掘他们的潜力,提升他们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开设一对一辅导、职场心理剖析、抗挫训练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5)有目标、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利用合理的课程设置,结合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帮助学生通过正确的自我认知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进而对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选择,是促进高校特殊群体顺利就业的有效方法。

第二,立足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贯彻实施教育产业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对不合理的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引起充分的重视。各高校应当立足于当前的社会需求,调整学科设置,始终秉持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宗旨;针对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设置一系列特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特殊学生群体的专业实践能力,最大限度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与企业联合开拓建立实习基地,优先为学校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就业实习岗位,加强实习与就业挂钩的就业措施,缩短他们与就业岗位的磨合期,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三)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就业氛围

我们应当注意到,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企业作为人才的接收端,对吸纳安置高校特殊群体就业、解决特殊群体就业难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各级用人单位应加快完善内部用人机制,消除对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在性别、地区、户籍、生理等方面的歧视现象,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就业帮扶,承担好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努力为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阳光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应当扮演好在人才培养链“学生—高校—企业”中的角色,通过“高校”这个纽带,及时将用人需求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反馈给学生,使他们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用人单位从多渠道多角度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一定的帮扶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传统帮扶机制的缺陷,使新型援助体制焕发生机。

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难问题,在我国经济放缓、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人才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因此研究好、解决好此类特殊群体的就业困境也尤为紧迫。我们将致力于以高校为中心,政府、社会、机构、家庭、个人共同参与的支持系统的构建,制定落实有效的帮扶措施,使其对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的就业产生影响面更广、影响力更大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楠楠.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问题研究[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学报,2010,7(2):44—46.

[2]王珏.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群体及对策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24(3):120—122.

[3]孙玉平.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问题探论[J].安顺学院学报,2013.15(3):53—55.

[4]周巧云.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就业竞争力培养分析[J].全国商情,2013(10):75—77.

特殊学生的帮扶转化总结 篇4

吴长域

时间飞速,转眼间一学期的工作既将结束了,回顾过去,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一年来,我们对特殊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学初,认真制定了转化特殊生工作计划,然后按计划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因此,全面提高了特殊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现对特殊学生转化帮扶工作做出如下总结。

一、围绕学校的工作要点,真抓实干,全面提高.1、开学初认真分析了特殊学生的基本情况,他们主要都缺乏学习上的灵活性与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我还发现这几名学生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淘气。但这些同学除了学习上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外,思想都很积极,都愿意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

2、针对以上情况,首先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求之以效,因人制宜,因事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在与同学建立感情的基础,经常主动亲近他们,并定期主动找他们谈心,鼓励他们尽快向好的方面转化,全方位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的感情。

3、以鼓励为主,善于捕捉特殊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一点进步,一次好事,都进行激励,使之发现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4、一年来,我特别尊重这些特殊生的人格、生活上特别关心理解他们,学习上更是倍加关怀,不仅自己关注他们,还号召优秀学生主动帮助他们,已经形成一个帮一个,两个帮一个的良好学习氛围。并利用课余时间多给这几个孩子辅导,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让他们尽力跟上其他学生的水平。

二、存在的成绩与不足

1、成绩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年来,特殊生进步都很大,从思想上有了极大的转变,他们真正认识到了不学习的危害,不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危机,所以本学期可以说他们都很努力,学习上每天都主动留下让老师辅导,成绩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看到他们的进步,看到他们的成绩,我们老师从心底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坚信他们一定会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2、不足

“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制度 篇5

本,对特殊体质学生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他们健康快乐成长。一

是全面调查摸底。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建立特殊体质学生电子档

案。对档案实行保密管理,免除家长后顾之忧。二是科学制定施

教措施。为特殊体质学生制定一对一帮扶措施,多一份细心,多

一份爱心,多一份关心,密切关注特殊体质学生的健康动态,发

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三是注重家校联系。签订安全

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特殊体质学生安全管理中家庭与学校教

职工的义务与责任,杜绝管理的漏洞和盲点。四是加强健康教育。

构建和完善学生心理问题学生预警机制,为特殊学生提供有效的帮教,为他们筑牢健康成长的屏障。五是构建管理长效机制。依

照国家相关法律和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出台《庆坪中学特殊体质

学生管理办法》,努力使学校教职工依法对特殊体质学生进行教

c7困难学生帮扶制度 篇6

一、指导思想:

为构建和谐校园,切实保证贫困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全力营造关爱贫困学生的社会氛围,解除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不断加大“贫困家庭”关爱力度,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我校“扶贫帮困”工作制度。

二、帮困助学条件:

在校各方面表现良好,无不良行为或处分记录、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并属以下情况之一的:

1、本校家庭困难的在校学生;

2、进入低保线的或有农村贫困证家庭就学的子女;

3、因特殊情况导致家庭困难的学生;

4、父母(双方或一方)丧失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

5、其它因特殊原因(如家庭成员因重大疾患、意外事故等)造成经济困难的。

6、没有享受其他类似的助学金资助(享受政策性减免除外),但家庭特别困难的可以推荐。

1、热爱祖国,热爱党;

2、遵纪守法,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353、勤奋学习,积极上进;诚实守信,品质优良;

4、家境比较贫困或有特殊困难;

三、帮困助学实施办法:

扶贫帮困活动要针对困难家庭的学生实际情况,以帮助困难学生安心入学,解除他们学习的后顾之忧,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为目标。要求如下:

1、学校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员工大力支持。为了抓好扶贫工作,学校成立扶贫济困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校长亲自挂帅,教育运行处主任、德育主任、各班主任负责具体落实,各年级对贫困生进行摸底,摸清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好贫困生建档工作,明确助学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2、工作落实到人,温暖送进家庭。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部门、各责任人,必须做到每个贫困生都要有人关爱,每个贫困家庭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发动广大师生积极献爱心,为贫困学生送去学习用品、书籍等,其次组织老师、同学到贫困学生家庭进行慰问走访,鼓励他们振奋精神,刻苦学习,报答社会和父母关爱。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对策研究 篇7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帮扶主体不健全。在现阶段实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的主体很大程度上只有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是指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梳理大学生的就业思路。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就业的帮扶主要是在大学生毕业离校后实施政府职能,对毕业大学生进行相关的就业服务,落实政府的帮扶政策。现阶段的帮扶工作很多时候只能让大学生对就业形成一定了解,对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没有太大实质性的帮助。事实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帮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帮扶主体应该包括社会社会、企业、家庭等,只有各个主体在帮扶工作中积极参与、协调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提高帮助,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2.帮扶措施不合理。目前,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主要有两个途径:经济帮扶和政策帮扶,在帮扶过程中存在单一性和零散性的问题。帮扶的单一性是指帮扶的主体狭隘,很多时候仅仅对一部分申请帮扶的毕业生给予帮助,对于那些没有申请的毕业生即使他们存在就业困难也不管不问,仍然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也不在帮扶的范围之内。帮扶的单一性还包括帮扶方式的单一,对于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很多时候仅仅给予经济帮扶,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帮扶的零散性主要指各帮扶主体之间不能紧密联合,很多时候大学生在接到预先的帮扶之后不能及时接受后续帮扶,导致大学生的帮扶工作不能圆满完成。而且学校在落实大学生帮扶工作的时候还存在着敷衍的现象,只要见到大学生的就业证明,就认定大学生实现了就业,造成很多大学生存在假就业的现象。

3.大学生素质偏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自身素质难以满足企业要求,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帮扶的时候,要注意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让大学生在就业中实现自助。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包括两个方面: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素质是综合素质,因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在就业之后跟着工作的需求慢慢培养,而心理素质缺失就会使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无业可就的现象,所以在对大学生提供就业帮扶的时候,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关键。

二、实现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的对策

1.社会各界形成联动帮扶。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中,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力量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中面临的问题。企业在帮扶中应端正认识,为大学生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不在招工过程中歧视大学生,也不任人为亲。政府应完善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改革供贷方式,减轻贷款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加大对基层服务项目的帮扶力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更好地帮助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实现就业,政府还应建立困难学生的救助机制,为离校后不能及时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提供基础的生活补助,减轻毕业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但是这个救助应当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否则大学生会对政府的救助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就业的实现。

2.加强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学校在大学生毕业之前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意识,使大学生在求职时能够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对于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学校应该根据情况对之进行专业的心理测评和心理咨询,使他们消除求职障碍心理,树立求职信心。对于因为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和心理困难而出现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学校应采取相应措施,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激发他们求职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够主动解决工作问题。

三、结语

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帮扶中形成以大学生自身为核心,以外在帮助为辅助的帮扶体系,帮助大学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多。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式,高校和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进行帮扶就业。政府和学校的帮扶对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但是在实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难以对帮扶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在帮扶下形成正确的就业理念、完成就业。基于此,分析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帮扶就业困难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帮扶,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郑晓涛.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24):113-115.

[2]黄一岚,吴剑.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J].教育评论,2013(2):69-71.

“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制度 篇8

日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说:“今年将重点加快四项立法,即《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和《社会保险法》,积极推动立法进程,做好法律实施的准备工作。”据他介绍,今年在就业再就业方面,将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着力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加强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工作,特别是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上见到成效。

在农民工工作方面,要全面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推动各类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完善就业服务培训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解放军报》)

婚姻登记联网遏制重婚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日前透露,民政部正与有关部门着手推动婚姻登记全国联网工作,旨在实现婚姻登记信息化,避免一些人填报虚假信息、重婚等情况发生。

(《京华时报》)

消费者对手机投诉有五条渠道

《2007年度手机客户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手机电池待机时间过短成为本年度消费者最不满意的手机质量问题。此外,手机三包规定不合理条款也成为消费者关注热点。如在所受理投诉中,有19.26%的消费者认为“整机退换条件”不合理。

中消协投诉部负责人戴崴说,消费者目前对手机等产品投诉的渠道主要有五条:一是与销售经营者沟通和解,二是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三是向工商等行政机关提出申诉,四是根据仲裁协议,申请仲裁,最后,消费者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北京娱乐信报》)

大学收费不再提高

我国正在核算高校学生人均培养成本,并将以此为依据,加大高等教育投入,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表示:核算后的成本会比目前高,因为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但是不会让老百姓再加负担,大学收费不再提高。

我国高校现行收费标准是2000年制定的。从2001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每年都专门发出通知,强调高校的学费和住宿费标准要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上,不得提高。“今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将成倍增长。”周济说,“目前的投入水平,还不能适应办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要求。”

(《文汇报》)

珠三角仍是

农民工出省打工的首选

国家劳动保障部最新调查显示:珠三角仍是农民工出省打工的首选,去年选择到珠三角打工的农民工比例高出长三角近10个百分点。调查还显示,去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达1226元/月,比2005年增长了17.3%。

根据调查,省内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是国内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地区。

今年打算继续外出务工人员,对工资的平均预期达到了1374元/月,比去年增长了15.6%。

(《深圳特区报》)

B超成出生性别比失调直接原因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力在1月18日撰文称,出生性别比失调的深层原因是父系继承和女儿外嫁的隐性制度,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直接原因是B超的普及。按目前增长速度,2020年20~45岁的男性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将带来极大的社会问题。

文章分析称,出生性别比失调将导致婚姻市场的挤压,农村和贫困地区成重灾区,低收入人群成为最终受害者。

特殊群体帮扶工作总结 篇9

在这个学期里,我通过帮扶,努力使问题生 “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现对这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善待问题生

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燥,切忌使用训斥,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切忌向家长及班主任告状。这些学困生在班级中常被学生鄙视,有些教师也指定他们是班级的“败类”,“包袱”。在社会上受到冷眼,在家也受到家长的训斥。心里有一种压抑感,在厌学情绪,自信心不强,我主动采取适当的形式去栽培他们。使他们提高了自信心,认识到了自我价值。我通过活动找出了每个学生的优点、缺点、潜在的优点、缺点,新的生长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积极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施以恰如其分的鼓励性评价。

二、争取家长的配合

学困生的家长对于此次帮扶活动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监督学生在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及时反馈给老师学生的学习态度。一些家长还通过此次帮扶活动对孩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于怎样在家教育孩子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三、指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一定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学困生之所以差,没有奋斗目标是一重要原因,我在对每位学困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制定了短期学习目标长期学习目标(一学期),而且经常检查这一目标,及时修改目标,一旦发现给他们订得过高或过低,就逐一帮助他们修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帮扶学困生的活动暂时告一段落,但这项活动还要总结优缺,持之以恒。

“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制度 篇10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推进素质教育,践行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特殊学生帮扶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不让一名学生失学、辍学,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共沐阳光雨露,让他们身心快乐、健康成长,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现制定关爱特殊群体工作方案。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关爱特殊群体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关爱特殊群体”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副组长:高承杰(副校长)

杨德聪(副校长)王丽君(校办主任)陈芳(德育中心主任)刘婷、黄兴标、周游(年级组长)

小组成员:各班主任

三、具体措施

(一)、调查摸底,建立档案

认真组织开展自查工作,完善特殊群体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学校认真组织开展特殊群体学生,特别是留守少年教育关爱情况的自查工作,形成自查报告。通过调查问卷、家访等多种渠道摸清特殊群体学生情况,按照“一生一档”的原则建立专门的成长档案,全面了解和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收入、个人状态以及学生思想品德、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加强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定期对学生成长档案进行更新,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和尊严。

(二)、多方联动,全员救助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必助”制度。全面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救助政策,做好充足预算,设立专项资金,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失学。不断扩大资助救助范围和项目,在学生在校就餐、住宿、校车、校服等方面提供更多减免或资助政策。进一步加大学生资助救助政策宣传力度,做到资助政策人人知晓。

(三)、全程育人,特殊关爱

1.完善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全面落实教职工岗位安全责任制和学生安全全员目标责任制,定期对学生进行食宿、学习、交通、人身、财产、网络、心理、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尤其要重视学生防范暴力伤害和社会交往安全等方面的教育,确保不发生校内学生伤害等安全责任事故。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心理辅导室管理、学生心理辅导等规章制度,科学指导和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全纳、平等、友好的校园氛围,在学科教学、各类育人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密切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心理需要;建立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充分利用学校心理辅导室及社会公益组织等专业力量,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做好心理辅导,进行心理援助和心理干预,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

3.完善家校联合育人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教师与家长经常沟通制度,强化家校双向联系,学校与家庭亲情接力、密切配合、有机联动、合力育人。在全面落实常规家长课程的基础上,学校每学期至少要组织一次针对特殊群体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特别家长课程。

(四)、对特殊群体学生实行三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特殊群体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学生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特殊群体学生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要指导儿童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特殊群体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五)、分门别类、措施机动,以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展开不同类别的学生工作。

学困生: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恰当认识并处理于学习与其它各事务间的关系,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其学科学习的不足或漏洞,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科补救行动,关注其学习行为成长过程,不断提醒,强化引导,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单亲或父母双亡生:全面关怀学生生活、关注其身心健康、关心其心灵世界,给予他们生活和心灵的爱,在孩子们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以教师的关爱、教育的关怀给他们太阳一样的温暖,感受教育、社会的亲情,及时与其监护人进行联系,密切关注其成长状态,相互努力、共同育人,使其健康、幸福、快乐成长。同时,积极给予他们学业指导,加强其学业学习,以学习的方式恰当的融合于学生的群体之中。

家困生或家优生:引导他们确立科学的人生追求,以正确的人生理想明确今天的任务和行动,及时关注他们日常成长过程,加强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疏导,及时纠正和处理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疑惑,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与同学、家庭、社会的关系,自强自励、刻苦上进,与同学们共同成长;

留守少年:加强与其监护人的联系,密切关注其成长状态,在校园内外全面关注其学习、生活、心理等,注意其异常情形,及时进行教育和疏导,以教师无微不至的关爱来给予他们同样的成长于父母爱的需要,使其健康、幸福、快乐成长。同时,积极给予他们学业指导,加强其学业学习。

“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制度 篇11

关键词:普通高校,信息时代,特殊学校,帮扶机制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 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是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殊教育理念的提出, 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我国特殊教育儿童数量的逐渐增多, 特殊学校数量也逐渐扩大, 如何依据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 探求特殊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需要, 提高特殊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成为我们共同研究的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 一所大学成了一个地方的产业集中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的进步和职能正在不断凸显, 高校不再单纯成为人才培育基地, 不断发展其多元化, 增强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普通高校与特殊学校点对点帮扶, 是在21世纪为响应国家政策而推出的社会福利保障新政策, 如何通过利用高校社会资源、人才资源和智慧资源, 集中整合, 协助特殊学校发展, 从而更好地为特殊群体服务。

一把握当前特殊学校发展的新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日益重视, 社会各界纷纷支持, 使特殊教育事业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然而, 特殊教育有其独特性, 教育效果难以量化, 教育工作艰辛、成本高导致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特殊学校社区福利化, 制度标准难以完善

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 国家福利支出年年增加, 社区福利经费充足, 再加上特殊教育通常不带有营利性, 于是就出现了举步维艰的特殊学校被社区接管, 校址建在社区内, 平常由社区出资运行, 社区协调管理。然而, 社区和学校的联合培养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社区主导, 还是学校主导?不可否认, 公益对于人性有极强的塑造作用。但公益在组织结构中有可能扮演的比重过大。实际上, 特殊学校的协调运转, 必然需要各部分的共同努力, 而其中不竭的动力, 必然需要人力和物力的协调运作。

2. 教师水平偏低, 教学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组织之间协调运作必然需要细致的分工以及一个基准的协调规则, 但问题在于, 规则由谁制定?对谁有利?由谁执行?在此问题上, 学校选择的方式是传统的资历制度, 社区领导和校领导带头, 通过对负责人经验的考量, 来安排人员次序, 制定规则。

事实上, 教学资历和政治素养在根本上无法代表人员能力的全貌。特殊教育中, 虽然包含着很多规矩和要求经验和能力, 但仍然有很多专业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深入的理论学习, 而这一方面实际上可以通过教导培训完全掌握, 并非需要常年积累或沉淀。因此, 人员安排应更加着眼于教师本身的技术水平和行为素质, 而不是其教育年限的长短。同时, 组织建设应避免过度等级化的运作, 应该根据个人各方面的能力, 来有效地协同进行。

因特殊学校的特殊状况, 当值主教老师往往都是因为在普通学校没有找到合适工作, 或是教育能力不足才会来到特殊学校任职, 而且普通学校的扩招, 使特殊学校教师会选择跳槽, 导致特殊学校缺少专业教师, 阻碍了教育资源的循环发展。同时, 校领导在规划项目发展战略时, 没有意识到特殊教育应该是整体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若想系统发展特殊教育, 必先组织专业教师培训, 才能从多角度对学生生活和学习进行指导, 还应增设心理或政治教育科室。

3. 特殊学校信息闭塞, 无法联通世界发展

由于特殊学校生源的特殊性, 导致特殊学校之间很少出现竞争关系, 家长往往希望孩子可以就近读书, 因此特殊学校大多数不注重宣传, 导致民众可能无法注意到特殊教育事业, 特殊教育也很难得到社会各界的更多支持与关怀。

4. 机制与政策不完善

考虑到大多数特殊学生家庭贫困的实际情况, 特殊学校的建设理念是大部分学生免费, 少部分收费。然而, 这种免费机制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导致了收费学生和不收费学生之间的不平等。

二找准当前特殊教育问题的成因

对特殊教育建设造成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影响, 也有学校原因。

1. 社会大环境对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 随着社会文化层次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人们开始正视特殊教育对社会生活所带来的贡献, 国家不断加快扶持资金、技术的投入, 培养专业人才。高校对口支援, 定点扶持, 并对其发展方向提出专业意见。社会各界也纷纷捐款捐物, 为特殊学校提供资源支持。但这种情况, 却造成了一种不平衡。一方面, 特殊学校的物资短缺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另一方面, 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造成特殊学校仍然无法得到稳定的生源和教学人才资源, 这一切导致特殊学校的发展遭遇到瓶颈。

2. 学校管理对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 学校管理是高等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对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规范校园秩序、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 由于生源集中问题, 有相当数量的特殊学校被迫挂靠社区招生, 导致教育本身受到管理问题的限制, 社区管理和学校管理无法确定权重, 导致了管理乱象。

3. 家庭教育对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来自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教育方法和自身行为, 以及家庭经济、心理、文化等方面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自农村的部分学生家长对子女一般采取不闻不问或很少过问的方式, 更谈不上采用很好的教育方法, 而来自城市的学生家长大多只是关心子女能够获得文凭、找份好工作, 对其思想表现、学习情况也是不大关心或很少关心。特殊教育在这一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部分残疾、智障儿童的家长对学生关怀不够, 甚至存在歧视。大多数家长对学生要求不够高, 导致了特殊教育无法克服局限。

4. 网络对学风的影响

在无“网”不在的时代, 网络对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挡不住诱惑的新奇世界。科学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尤其是对那些自制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影响极大, 若沉迷于网上聊天或玩游戏, 可能使其坠入无底深渊, 现在许多学生学习成绩差或退学都与上网有关。

三新形势下创新普通高校扶持特殊学校建设工作的措施

1. 遵循科学发展观, 突出以人为本, 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对于特殊学校的建设, 要深入联系特殊教育的实际, 深刻了解学生需求, 根据学生状况对症下药, 在社会现状中抓住发展命脉, 不断建设特殊学校的学风, 形成不自卑、不自弃的学术氛围。选派心理学专业老师或学生长期对特殊学校老师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选派宣传专员, 在特殊学校兴办报纸、网站等媒体, 在为外界提供特殊学校最新信息的同时, 可以让特殊学校更好地了解发展趋势。

2. 健全教师队伍体系, 加强引导, 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普通高校扶持特殊学校, 就要全面审视普通高校和特殊学校之间的不同点, 然后集中力量发挥普通高校的优点。普通高校拥有大量师范人才, 应按照特殊学校对教师的实际需要, 制定出一套完整严谨的特殊学校教师入职培训方案, 让更多教师可以了解到特殊教育的实质, 掌握特殊教育的具体技能。同时, 应建立普通高校领导指导挂职机制, 让中层干部到特殊学校挂职锻炼, 为特殊学校发展建言献策。高校还应在特殊学校建立实习基地, 鼓励师范类学生走进特殊学校, 为特殊学校的发展服务, 鼓励师范类学生留在特殊学校, 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3. 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从严管理, 创建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

当今社会, 基于社区—特殊学校共建的现状, 学校和社区之间必须确定管理权重, 普通高校也需要对其管理进行详细指导, 不断提出修改意见, 以普通高校管理的优良经验来带动特殊学校发展且对点扶持特殊学校, 这不仅是普通高校的特色工作, 也是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工作;学风建设不仅是以学生为对象的工作, 也是和教风、校风建设整合在一起的工作;特殊教育工作建设不仅要抓学风, 还要抓教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 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 以人为本, 社会、高校、家庭齐抓共管、一以贯之、标本兼治, 才能从根本上使特殊学校的学风得到好转, 才能真正取得普通高校对点扶持特殊学校建设的实效。

参考文献

五年级特殊儿童帮扶工作计划 篇12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贫困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这些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特殊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将目标落到实处。

二、主要措施

1、成立学生帮扶小组

班级成立由班长、班级委员和学员组成的关爱特殊儿童小组。

2、教师要确保“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特殊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特殊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特殊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3、开展帮扶活动

班级针对“特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一对一”帮助机制,每一位“特殊儿童”都有一名优秀的学生来帮助;积极开展“特殊儿童手牵手”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班主任每期开学的时候制定出本班“特殊儿童”的帮扶计划,平时作好记录、期末写好总结,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4、注重心理辅导

特殊学生关爱工作制度 篇13

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工作的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 “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和教育工作,根据遵义市教育局的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龙坪小学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

落实“快乐教育,全效教育”思想,依据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实施教育和教学,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平等对待特殊群体学生,以崇高的师德和深深地关爱促进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时化解学校“特殊学生”可能引发的各种矛盾,达到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二、领导小组: 组 长:陈万松

副组长:毕大华 王于章 陈寿江 成 员: 廖中义 罗晓涛 朱正钬 王瑜 三、八类“特殊群体学生”的界定:

(1)家庭贫困学生;(2)学习困难学生;(3)单亲及孤儿学生;(4)外来务工人员子女;(5)留守儿童;(6)随班就读残疾儿童;(7)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学生;(8)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

四、工作要求:

1.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每学期初,各班班主任老师对自己班级全体学生摸底排查,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求班主任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完成,并汇总上报德育处。

2.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经常找特殊学生个别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和心理动态,了解他们的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做好每次的谈心记录。

3.每月通过观察、家访、与学生谈话等方法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爱和跟踪教育,并将教育策略、教育效果、经验与教训及时记载到《班主任工作手册》上,学校将定期组织相关的“班主任交流会”。

4.班主任要经常向任课教师、学生了解特殊学生在课上、课后以及作业完成等各方面的情况,征求任课教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形成共同关注、教育特殊学生的氛围。

5.班主任要经常与特殊群体学生的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家、在校表现情况,争取监护人的支持。

6.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要唤起班级全体学生的爱心,让这类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平等的力量,并有计划地帮助残疾学生进行康复训练。

7.实施个性化教育。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在学习方面的特殊要求,通过选课走班制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促进他们的成才和成长。

8.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集体心理辅导,心理课,或者个别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心理,构建体现包容、平等、关爱等全纳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用学校的容雅文化感染和塑造学生。

9.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特殊学生家长(监护人)座谈会”,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方法交流,家校共同寻找有效策略。

10.每学期结束时,班主任要对一学期以来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写出详实的教育典型材料。

五、完善保障机制:

1.加强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指导特殊群体学生的能力。

2.完善评价措施。对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在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班主任和教师优先评优并进行表彰。若出现对特殊学生的歧视、偏见或者不当教育方式造成不良后果的班主任和教师,取消评优资格。

“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制度 篇14

(2015——2016学第一学期)

一个学期时间匆匆走过,在本学期初,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初步拟定了一份学困生工作计划,现已接近期末,为了更好地巩固转化成果,为下个学期的三生帮扶和转化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现特将本学期的三生帮扶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深入细致了解三生的特点:

本学期,我新接班的六年级,知情的老师都会说这个班不好接,因为学困生多。期初,我到班级上了几节课就发现存在的毛病多多: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思想分散;上课规矩很差,做小动作,偷吃零食,伏在桌上乱七八糟;听说读写欠规范;作业拖拖拉拉,上交不及时,书写杂乱等。我开始深入了解原因,走近学生,从交谈起步,让学生有话敢向老师说;走近低年级教师,了解本班的发展经过;走近家庭访问,听听家长的声音。经了解发现存在以下三个特点:

(1)父母外出打工,监控不到,爷爷奶奶无能为力。

(2)子女少,从小父母过分溺爱,任其所以,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

(3)教师一年一变动,没有持之以恒的养成教育,缺乏上进心。

二、适时教育

学困生有一个契机问题,这就是要抓住其心理发生矛盾的转折点以适时教育。在学困生烦恼时,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尉籍,班主任要用师爱和集体的温暖,去帮助他;在学困生困难时,班主任应及时鼓励并给以具体援助;在学困生悲观时,班主任应引导学生看到光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学困生激动时,班主任要抓住这种情感泼动,把他从行为过错中转化过来。

于是,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多方面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积极独立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地采取措施:掌握学困生的思想特点,用爱心和耐心来做好思想鼓动工作。

1、与学困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关心和爱护后进的学生。这是做好学困生思想工作的重要的前提,爱护学困生是打开后生的心扉的金钥匙。学困生需要温暖,更需要信任和关爱,所以教育

要讲究艺术,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耐心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不能把他们当作无药可治的病人,任何一个后进生都可以找到闪光点,对他们的缺点,要树立本性可移的信念,用炽热的爱,去点燃他们心灵中的火把: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

2、用爱的心与学困生的情感交流。

平时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疏导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如好动好玩者,课间跟他们一起玩,在玩中讲道理,规范课堂秩序;爱偷吃零食者,有备请吃糖果,说说吃零食应注意时间、空间、数量等,让其意识到课上吃零食是很坏的影响;对作业不按时交和书写潦草的,先减少作业量,要求及时完成,书写工整,以示老师的扶贫关爱,按老师要求做到的,及时表扬鼓励,使其树立信心慢慢与其他同学齐步前进。

3、提高课堂艺术,激发兴趣。

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学中乐,学中仿,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习能动性培养起来,建立起主动性,效率自然得以提高。差生由于心理上怕说不好而不敢开口,我尽量将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这样学困生开口的习惯就会慢慢的养成。时间长了,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习惯成自然,消除了畏惧心理,就能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4、帮助三生列计划定目标。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得帮助他们列出学习计划。由于他们基础较差,课后还应及时的督促,鼓励他们进行复习和巩固。学困生主要是没有奋斗目标才对学习产生厌倦,我在对每位学困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制定了阶段性学习目标和长期性的学习目标,让他们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如果有一点点成功,老师给予肯定,分享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5、增进家校配合,共同督促。

对于学困生来说,要想较快进步自然要付出的更多,多利用家访、电访、信访等手段,经常与家长联系,多找些学生的进步方面和家长共勉,增进家长与学生的信心。提出在校期间由老师督促,在家庭的学习作业靠家长督促。只有学校与家长能够配合紧密,共同的努力,三生的帮扶、转化工作才能取得很好效果。

6、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学困生提高。

让学习好的同学与学困生结成对子,互相帮助促进,既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又密切了同学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予养成差生的良好的心态。

四、捕捉闪光点

能不能看到学困生的闪光点,这是班主任能否积极主动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做学困生转化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要细心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以此为起点,不断激励。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如我班一位学生成绩较差,但他很喜欢乱发言,我就抓住这一点,上课经常提问他,回答错了,也从不批评他帮他及时纠正,要他说完整话。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他的成绩大大提高了。

五、抓反复,反复抓

三生转化要温水泡茶慢慢浓。尽管后进生转化中有进步,但由于其思想品德素质学业基础的提高还要有一个过程,有时在转化中因外界因素干扰和心理情绪泼动而出现反复,也不应心灰意冷,要及时找到复病原因。这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转化工作才有成效。

三生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所以,转化工作并非一次就可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反复点,促进其飞跃。如我班金孟源同学,喜欢欺负同学,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有“霸王”习气,通过教育本来已经好转,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故态复萌。我抓住他的这一次反复,多次跟他谈心,鼓励他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以使他的精神集中到有益的活动上来,减少他调皮捣蛋的机会。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中,我有意重用他,发挥他的特长。在比赛中,他为班级赢得了荣誉,为班级争了光,我对他大加赞赏,同学们对他也产生了好感,他也乐滋滋的。从此,他慢慢地把那些坏行为改正了。正是由于抓住了他的这一次反复,采取心理功战为他寻找回自信,令他赶上了先进。

总而言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长期而又复杂的。作为教师必须看清这一点,并坚信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即使我们的转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孩子也一定会在我们的转化过程中有所进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我会把学困生的转化过工作坚持下去,并努力做好它。篇二:2015-2016学第一学期个人工作总结 2015-2016学第一学期个人工作总结

本人担任高三年(6)(8)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主动与班主任团结合作,结合本班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以下总结: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指导思想。

教材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应用技能。

二、认真备好课,突出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三、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

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认真批改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2016-1-18篇三:2015-2016学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繁阳镇马坝小学2015-2016学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本学期,学校围绕抓好安全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美化校园的工作目标,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各项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学校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师德教育,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1、加强德育领导力量。成立以副校长万小俊为组长,副校长杨万龙为副组长,学校教务处、总务处、少先队负责人及班主任为组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各方面教育力量,使学校德育工作既分工负责,又统一协调。

2、坚持依法治教,修订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大学校工作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学校工作的实效。

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①加强师德教育。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关于转发教育部《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礼品等行为的规定》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严禁有偿家教、体罚等违规行为。

③完善考核评比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优的重要条件。

二、规范学校管理,保障学校健康发展。

1、规范民主管理。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完善议事程序,学校一切工作做到公开透明,主动接受教师的监督,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学校工作。

2、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接受家长的监督。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宣传教育政策和法规,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共同搞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3、加强安全卫生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安全教育和卫生防疫教育,增强全体师生的安全、卫生意识。加强常规管理和食堂管理,定期检查校舍及教学设施的安全,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以活动为舞台,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1、加强少先队基础建设。加强学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和少先队小干部队伍建设。组织班队干部培训,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卫生等常规检查。

2、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①进一步规范升旗仪式,利用好每一次的国旗下讲话,丰富讲话内容和形式,规范学生行为。

②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进行文明用语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在校园里吃零食,不乱花钱。

3、加强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实践活动的快乐。

4、继续开展节日文化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5、利用旗下讲话、晨会、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良好品德教育,养成良好的品行。

6、加强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四、狠抓班级管理,强化学校德育工作

班主任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果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班级管理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德育工作。

1、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在学校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各班级制订了符合班级情况的班级管理制度。

2、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教务主任、各班班干部为成员的考评和检查小组,每日做到“九查”,即查教师到堂、查红领巾佩戴、查早操、查就餐、查出勤、查卫生、查路队、查眼保健操等;所查结果做到每周公布一次,每学期汇总公布,并把考核结果纳入班级量化考评之中。

3、加强德育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及少先队活动基地等德育基地建设,开发德育资源,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主要是以马坝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德育教育基地,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体验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生活能力,增强组织纪律性,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班主任会议。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周召开一次班干部会议,班干部把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班主任教师。

5、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五、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打造实效课堂。

1、全体教师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坚持按课表上课,保质保量上好每节课,杜绝私自调课、旷课、迟到、早退、中途离堂等现象,学校将加强巡课与随堂听课的力度,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

2、全面落实教学工作。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考核要“严”,辅导要“勤”,质量要“高”。

3、教务处坚持每日考课制度,对在考课中发现的问题或老师们在教学中有推广价值的做法,都在全校教师会上进行介绍或通报。教务处还要求全体教师提前一周备课,认真上课、作业适量、精心辅导、全面考查,以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电子备课工作扎实有效,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电子备课实验工作,参与率达100%。

4、加强毕业班教学管理。以抓班风、学风为抓点,在全面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尖子生的培养力度,尽职尽力提高毕业班的教学质量,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对毕业班进行教学过程监控,着重抓好提优补差工作。

5、加强教师外出培训,促进教师能力提升。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安排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本学期分期分批安排鲁良武、吴保铭、陈美香老师参加了2015年芜湖市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鲁良武、汤祥进老师赴南京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办公室主任、总务主任培训、王敏老师参加教务主任培训、张兆文老师参加少先队辅导员培训、汪守萍老师参加教科室主任培训,安排骆正菊、马菊文老师参加华师大“农村教师访名校”活动。

六、学校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是保护学校财产的安全,保护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和生命安全,保障正常教学秩序的需要。把安全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学校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为师

生营造一个安全祥和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1、学校将实行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每天值日的行政领导和教师都要加强对校门口、校园等地方的巡逻,节假日都要安排教师值班巡逻,做好防盗、防火等工作,每天上放学学校保安人员要维持好校门口的交通秩序,严禁校外车辆未经同意私自进校。

2、学期开始再对学校每个角落进行地毯式的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特别是教室的门窗、学校围墙、供电等更要定期检查,对较旧的电气设备、电线、灭火设施等进行更换,杜绝隐患。

3、教育学生安全乘车,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不坐三无车辆,超载超员车辆。

4、本学期继续开展安全疏散逃生演练,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逃生能力。

六、总务后勤工作

1、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本学年总务处将进一步深入落实各室财产的配置情况,并全面地对固定资产的帐物进行核对和清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资产的管理力度。

上一篇:写追寻的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国有资产管理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