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学案(精选8篇)
1、分析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2、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3、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及其变化;不达意
4、辨析同义词、近义词。
学习内容
【考点疏理】
中考试题对词语考查的情况来看,主要涉及到下述四个方面:①正确理解与运用课内外常见的词语和新生词语;②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表达效果;④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章中有关生词和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在学生所学教材中出现的常用词语和新词,试题载体则不限于学生所学教材,很大一部分是把所学词语移用于生活和时事中的鲜活材料。
【考试题型】
①选择题:选出所给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或解释不当的一项;选出依次填入句子或语段中的词语或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选出所给句子中加点词语或关联词语或熟语使用有误或不当的一项。
②简答题:结合具体语境解释指定词语的意思并用新词造句。
③填空题:从备选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或用序号按要求填空。如下面两题:
1、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1)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A缺水。
(2)罗布泊C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
(3)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涸后终于变成了B的“木乃伊”。
A、干旱B、干枯C、干涸
2、填入下面语段中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
也许我们今生今世不会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巨富,也不会拥有黛安娜那样的盛名,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的人。我们不放弃人生的追求,真诚地奉献,会成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A.因为既然就B.但只要就C.但只有就D.也许既使也
【解题技巧】
⑴要注意平时在生活中对词语的发现和积累,准确把握词义;⑵明确关联词的搭配及其特点; ⑶抓住整个句子,完整理解句意,准确把握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语境义;
⑷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辨析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实战演练】
一、选词填空
1、根据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2分)
南方的雨,像南方少女的爱,羞羞答答,多情,含蓄;北方的雨,像北方的小伙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南方的雨,使人想起(1)___,(2)___,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北方的雨,使人想起(3)___,(4)___,想起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以及犄角般的玉米火一样燃烧的红高粱!
A.龙吟虎啸B.洞箫牧歌C.春花秋月D.金戈铁马
2、根据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只要拥有一颗纯真的心,就可以___烦恼的枷锁,在欢乐的草坪上自由漫步;就可以___失败的阴影,在胜利的阳光下大步前行;就可以___冷漠的坚冰,在热情的海洋里扬帆远航。
A.驱散B.融化C.摆脱
3、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只填字母即可)。
备选词语:a.争芳斗艳b.灿若星辰c.驰名中外d.多姿多彩
词语复习学案第1页
泉州——这座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西双塔、崇武古城、洛阳石桥,名胜古迹___ ;
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明月,民俗风情_____;梨园、高甲、南音,艺苑奇葩_____;
安溪茶叶、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地方特产__ ___。
4、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出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我们没有山峰的峻峭,可以有峡谷的;我们没有大海的辽阔,可以有小溪的;我们没有蓝天的高远,可以有白云的;我们没有太阳的光耀,可以有星星的闪亮。
A.清澈B.幽深C.飘逸
5、选择恰当语句填在相应横线上
(1)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让那纯净的雨丝,;让那安闲的雨丝,;让那多情的雨
丝,;让那无声的雨丝。
①抹去你思维的俗②诉说你心中的爱③洗去你心灵的尘④拨动你心底的弦
(2)爱心是,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①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②沙漠中的一泓清泉③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④一片冬日的阳光
(3)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联系,黄河流千古,流
出了,流出了,流出了。
①黄皮肤人的群落②灿若明珠的黄河文化③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4)在生命的旅程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
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
以朝向;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①素不相识的陌生人②走了火的雷霆霹雳③悄无声息的一个暗示的眼神④不停的絮絮叨叨
二、选择题
6、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⑴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________他们。
⑵________诗歌,可以让我们唤起丰富的想像,体味自然的诗意和人生的情趣。
⑶今年5月在萨格勒布举行的第49届世乒赛上,我国运动员________,囊括了五项冠军。
A关爱观赏所向无敌B爱护观赏不可一世C关爱欣赏所向无敌D爱护欣赏不可一世
7、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说早期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历史局限,________近十多年来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
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污染日益严重,就是人类唯利是图的贪婪所致了。这不是哪个国
家能独自解决的,________国家间共同协调行动,________实现人类和自然的重新和谐。
A.如果所以只要就B.尽管那么只有才能
C.尽管所以只要就D.如果那么只有才能
8、依次填入下列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登上这气势恢宏的三峡大坝,触摸它伟岸的躯体,聆听它沉雷般的心跳,问苍茫大海,有哪一条江河_
__了如此深厚的文化?有哪一条大坝能___如此众多的智慧?有哪一座建筑能___如此壮观的崇
高?有哪一项工程能___如此伟大的传奇?
A.凝聚积淀写满见证B.积淀凝聚见证写满
C.写满见证凝聚积淀D.见证写满积淀凝聚
9、结合语境,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今年“五一”文化消费成为假日经济的黑马。(指出人意料的获胜者)..
B、“豆腐渣”工程往往是腐败的孪生兄弟。(形容质量差)...
C、民办高校争吃“教育蛋糕”。(指经济利益)..
D、小轿车的车价会不会高台跳水?(指一项水上体育运动项目)..
10、填入下列句中准确的一组是()
内江是一个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巴蜀腹心城市,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内江文化底蕴深厚,,以名人故里而倍受景仰。“”、“”的美誉几乎是内江的代名词。内江有“甜城”的称谓,还是川中水陆要冲。陆路为成渝必经之道,古驿道至今犹存,素有“”、“”之称。
A、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川中枢纽、川南咽喉;大千故里、书画之乡
B、川中枢纽、川南咽喉;大千故里、书画之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C、大千故里、书画之乡;川中枢纽、川南咽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D、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大千故里、书画之乡;川中枢纽、川南咽喉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区位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融入世界大市场。
(2)青少年要学会以合适的方式心中的烦恼。
(3下更加妩媚动人。
(4)依法个人所得税,是国家从宏观上调控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
A、依托排遣映衬征收B、依赖排放陪衬征收
C、依托排放陪衬征集D、依赖排遣映衬征集
12、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李贺与李商隐都是出身名门,都是唐代的杰出诗人,政治上都不得志,有些诗歌的风格也颇有相似之处,但从整体上说,这两位诗人是对政治,对诗歌创作的态度都是很不相
同的。
A、虽然而且甚至无论还是B、虽然因为所以不仅而且
C、因为所以因此无论还是D、因为而且甚至不仅而且
1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上的短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它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
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它回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
A.白练般的颜色不可测的深沉铜的韵味的声音B.不可测的深沉铜的韵味的声音白练般的颜色
C.铜的韵味的声音白练般的颜色不可测的深沉D.铜的韵味的声音不可测的深沉白练般的颜色
1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A.争先恐后地成长着数不清的杂草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
B.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等待着迫不及待的雨点
C.争先恐后地成长着数不清的杂草等待着迫不及待的雨点
D.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
15、下面句中“盛宴”的含义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5月1日至7日,一场汇集了民间绝技、传统工艺、传统戏曲、民歌民乐、巴渝小吃五
道大餐的民间文化盛宴,在古色古香的湖广会馆举行,给市民带来了节日的享受。
B.书市,是一次知识的盛宴。书市选择重庆,是重庆人民之福,更是送给重庆直辖十周年的一份珍贵贺礼。
C.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人选择到酒店吃年夜饭。许多酒店抓住商机,推出
口味各异、适合不同消费水准的除夕盛宴,以吸引顾客。
D.九寨沟之行,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这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感受的是眼睛,打动的是心灵。
三、按要求答题
16、用成语替代文中画线的句子,使语言更为简洁。淄博作为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历史文化非常的久远(A)。伴随着改革的大潮,淄博经济文化的发展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B),淄博人以其开放的心态,实干的精神使这座历史文化
名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A.B.17、请用相关成语替换文中划线句子,使文意表达更为简洁。
我对文学有极浓的兴趣,那些古今中外的小说使我如痴如醉……书我读得很快,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大有“五柳先生”好读书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地了解()的味道。
18、根据语境,在划线处填上与“马”有关的成语。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建功立业的战具,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与之有关的成语。如:比喻富有经
验,熟悉情况,称为;喻光阴迅速,谓;说年老雄心在,称为;祝事业有成,则言。
19、下面是一则关于某市中学篮球比赛的报道稿,文中选用五个“战胜”,行文显得单调。请根据不同的比
分,用四个“战胜”的同义词语,分别填入括号内,替代文中加点的“战胜”,使用词准确又富有变化。
今天进行的中学生男蓝预选赛,一中队以72比60战胜十五中队,十八中队以68比56战胜八
中队,十中队以98比42战胜十三中队,三中队以78比77战胜七中队,二十中队以86
比80战胜上届冠军五中队。
20、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便可发现,语言在悄然演变。比如,现在有人叫“粉丝”,说的就是“追星族”;现在有人叫“海选”,说的就是“初赛”。请写出下面时兴词语的通常说法(任选两个)。
①物流()②甩卖()③瘦身()④的士()
21、读下面这段话,把成语中错用的字用横线标出,并在横线上依次写出正确的成语。
商家厂家为钓人们的胃口,可谓煞费心机。东边是“有杯无患”,西边是“鸡不可失”。这儿是“钙世无
双”,那儿是“百礼挑一”。餐巾纸“爱不湿手”,赛车场“骑乐无穷”。今日“随心所浴”,明日“饮以为
荣”,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广告满天飞。、22、近年来,一些厂家商家为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商品广告宣传上可谓煞费苦心,于是大量的新编“成语广告”铺天盖地而来。下面就是一些厂家商家的“成语广告”词:
①某胃药广告:无所胃惧②某淋浴器广告:随心所浴
③某自行车广告:乐在骑中④某眼镜广告:一明惊人
(1)请你在上文的横线上,改正这些成语的错字。
(2)这些厂家商家利用其中的造成“成语广告”的大量出现。答:
(3)对这些“成语广告”,是赞成还是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
23、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
当我们面对困难面对无奈,是否泼悄悄地给自己一个笑脸呢?给自己一个笑脸,让自己拥有—分坦然;给自己一个笑脸,让自己勇敢地面对艰险。这是怎样的一种调节、怎样的一种豁达、怎样的一种鼓励啊!
笑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为了启发大家养成好习惯,班上准备开展一次辩论赛,论题为“养成好习惯是否主要靠自我约束”。
你是正方代表,你的观点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对方的观点则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准备的过程中,你收集到了以下材料,比赛中你能用上的材料有________________,对方可能用上的材料是____。(只填序号)
一、存在的问题
中考化学既是毕业考试,又是选拔人才的考试。化学中考总复习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做到掌握普通的知识规律,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以适应中考的需求。传统的初三复习教学,往往是教师按照章节进行复习,总结出一种方法后,学生随着套用,教师再讲,这种“讲—练—讲”的模式使学生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采用的是“题海战术”,训练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其主要的问题如下。
1. 教与学相脱节。
只有教师的“教案”,无学生的“学案”;在一堂课中教师把整章的内容梳理一遍,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是“炒冷饭”,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是“又是一团模模糊糊的浆糊”;只写教师要讲的,少写学生要练的,上课抄题或投影,一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二是不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当好“导演”,而是充当“演员”,学生则当“听众”,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无独立思考活动,没有生动的竞争学习和快乐的协作学习。
2. 题海战术。
一视同仁,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年级都做同样的题目。且所选习题量大、难度高,学生课后做题,教师课上只讲题,未能充分发挥所选例题的作用,进行总结知识,形成解题技能,开发学生能力的功能。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按照自己预先备好的教案和进度,一味地讲,把学生
当作盛放知识的容器,却不知道学生是否能承载下这些知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至于学生掌握如何心中更无数,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粉笔+黑板,未能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化学实验、投影、电脑、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课堂容量小,教学节奏慢,效率低下,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教师不能消除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不能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不能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
二、专题复习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1. 专题的划分。
初中化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如按课本章节顺序复习,学生做题往往是“看看很简单,做做就出错”。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考纲要求和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对复习内容进行重组,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我们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
(1)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根据这一原则,将初中化学知识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大专题,同时每个专题又可划为若干个小专题,一般一个小专题用1—2个课时进行复习。
(2)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选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难点、疑点、常考点和生长点的知识进行专题编排和设计。
2. 学案设计原则。
在设计学案时,要清楚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而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是为了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而编写的,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按照课时进行。
分课时安排复习内容,可以控制本课时的知识容量,加强内容的针对性、计划性,可有效地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或一个小专题的内容分成好几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个课时。能较好地实现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以问题形式进行。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究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创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课堂上通过学案激发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能力,提高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还课堂给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激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强化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准备学案时不容忽视的是学案导学,教师要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
[5]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
[6]蔡金亭.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中的作格动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02).
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4)要注意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有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同一课时都有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学案内容。
每个学案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2)学习目标;(3)学习重点、难点;(4)回顾知识要点;(5)例题;(6)课堂互动;(7)跟踪训练。这七点要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具体如下。
(1)课题。
本课时所讲内容的标题,简洁明了。
(2)学习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本课时的具体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时复习的要点和方向,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为动词。
(3)学习重点、难点。
提炼归纳考点知识网络,提示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4)回顾知识要点。
教师可以将每个课时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也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5)例题。
教师可精选近两年苏州市及全省十三市模拟题、中考题。例题选择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涉及本课时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2)多种题型合理搭配,由易到难编排题目。(3)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4)避免教师占过多讲解时间。只有题目,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达到解答的规范性,重在培养方法。练习中也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帮助学生自我检查。
(6)课堂互动。
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其设置体现“阶梯式”的原则,避免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摒弃过难、过大、过深。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7)跟踪训练。
学案的20%左右习题可作为课后习题,按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为3∶5∶2的比例来编写,同时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使他们“吃得饱”,同时可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水平。
4. 学案的使用。
(1)课前准备。
学案一般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起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质量。
(2)课前检查。
课前检查的目的是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该做的准备工作,使学生有效地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3)课堂学习。
(1)问题方式。基础知识的教学可通过问题方式进行。我利用每堂课开始的5分钟,让学生讲解和复习基本知识点。学生讲得不当之处,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然后我利用投影仪将本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放出,让学生明确疏漏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既巩固了基本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演说能力,并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共鸣。
(2)讨论。对于重点的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前后排4人)研究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使各点的教学目标得到落实,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点拨,以悟为果。
(3)精讲。学案中的例题,教师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解题中出现或教师预先备好的典型错例,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对解析思维、方法、技巧进行总结,达到真正把例题搞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某些例题展开,指导学生一题多变,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能力。
(4)精练。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4)课后反馈,再查。
对课堂效果的反馈,一是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这一点教师无法知道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二是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并完成跟踪练习且于当天上交。通过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审阅,教师就可发现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可进行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课集体讲解,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收到实效。
三、教学感悟
1. 教师分工合作,发挥集体智慧。
做好复习课的整个学案,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一项庞大的工作,且不免有想不到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分工合作。各人再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对学案进行二次备课。虽然这样投入的精力很多,但很值得。因为整个教学中所使用的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材料,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教师不需要在学生已经懂了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大多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毫无意义的板书上花时间,这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
2. 优化了“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性减少,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增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导演”,而学生是“演员”,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就“学案”提问,也可以离开“学案”提问,改变以往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无独立思考活动,无生动的竞争学习的状况。对于“学案”中的问题教师一般能作出肯定答复,而对于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涉及跨学科的问题,教师往往不能立刻作出回答,甚至以后也不一定能作出回答,但有些学生却可能作出回答,因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互动增强。因为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认知准备工作,使教师能提高45分钟的容量和教学质量。学生有准备地、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和听课的效率。学生能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施展。
3. 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增强。
“专题复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负担,但现代社会科技、信息发展迅速,教师如果不增强自我学习,会因为知识面的不宽,最新科技成果的了解甚少,在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的应用性、发散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实行“专题复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会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的适应力。
摘要:中考化学既是毕业考试,又是选拔人才的考试。传统的初三复习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运用学案导学模式,通过对专题的划分,根据学案设计原则,准备充分的学案内容,有效地使用学案,以使学生能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的适应力。
一、恰当取舍,保留主干
即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专题复习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恰当取舍,保留主干知识。历史专题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历史或是同一类型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比较,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现象的立体认识,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题复习课《美国史》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围绕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美国历史对世界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
1.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多角度构建专题史的知识体系。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中,首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大致总结出《美国史》的复习可以分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科技革命”、“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发展”等若干个专题,每一专题下又包含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主要有“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等,从而帮助学生强化专题意识,尤其要注意大专题下的小专题。其次,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归纳美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影响。例如: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的南北战争、第二次科技革命,二战前后(20世纪)的罗斯福新政、第三次科技革命等。
2.分组合作,交流展示。首先,笔者从教材中精选了几幅代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图片进行展示,图片中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华盛顿、林肯、罗斯福、杜鲁门、科索沃战争等。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交流图片中的人物、事件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贡献或重大影响,要求每个学生都把本组的交流结果写下来,然后派小组代表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在全班进行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总结更准确全面,让学生在交流中自己整合相关知识,同时也达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目的。
3.提高阅读和理解重要史料的能力。阅读和理解史料是历史中考考查的能力之一,在平时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认为对教材史料的复习是一种“炒冷饭”,兴趣不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连书本都懒得翻。在《美国史》的教学复习中,笔者将教材中与美国史有关的图片、文字等重要史料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多媒体上展示的史料进行知识抢答,说出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去的目的。
4.分析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复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现象,透过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及以史为鉴的能力。在本堂课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概括美国历史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美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提升对美国史的认识。
5.将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历史问题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是中考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复习课关注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美国史的复习绕不开中美关系这一重大热点问题,在这节课当中,笔者通过一个短片向学生简单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然后让学生讨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应如何发展中美关系?”“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的一些政客为何频频发声,纵容日本?”等问题。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
通过以上板块的复习,既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合作探究,开拓了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复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笔者设计这堂课的预期目的,复习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精选试题,巩固训练
一堂课的复习效果如何,最终还要通过学生的解题来体现。命制试题一方面要符合近年来中考试题的特点和要求,另一方面要避免出现偏题、怪题,打击学生复习的信心。在编制美国史这个专题的试题时,笔者一是注重考查反映美国史发展线索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如《独立宣言》的发表,华盛顿、林肯等重要历史人物;二是考查学生归纳历史现象的能力,如“19世纪中后期,对美国史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有哪些?”
通过这堂课,笔者充分认识到初三历史教师要上好专题复习课,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大胆取舍;同时也要认真钻研中考试题,把握中考的特点和趋势,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一、热点问题
1、中日关系问题
(1)列举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抗战中中国人民的斗争。
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B、国民党: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共产党:平型关大捷((4)如何才能发展健康的中日关系?(或:日本应怎么做?)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
(5)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什么? 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复活、抬头的危险。(6)你认为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或:日本政要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
发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8)日本古代学习中国进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近代学习西方进行的改革是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9)青少年应怎么做?
A、牢记历史,珍爱和平。B、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C、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
2、关于西藏问题
(1)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川藏、新藏、青藏公路(课本八下)。
(3)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西藏自治区(课本八下)。(4)1959年,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今天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5)山东援藏干部孔繁森,被藏族群众称为“活菩萨”。(6)我国对少数民族实现的两项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
(7)从西藏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结果;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藏族:《弦子舞曲》;现宗教首领:十一世**(经中央政府批准)。
3、关于台湾问题
(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③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解放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②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③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④有“一国两制”等正确的方针、政策。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3)历史上两次被割占及回归: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
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5)解放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 ①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
(9)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2年)。
4、中美关系
(1)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
((5)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6)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
现阶段美国对台军售、维护台湾“不统不独”等问题的实质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
5、改革问题
(1)资产阶级改革:戊戌变法;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2)社会主义改革: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
6、民生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②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结果: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富裕起来。
(2)其它涉及农村、农业或土地问题的知识点。
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解脱
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自足”。日本大化改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课本九上),日本明治维新关于土地问题规定(课本九上)。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弊端(课本九下P10弊端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农村政策、制度的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7、江泽民十五大报告中所讲的“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的三次飞跃”是指哪些事件?(三位走在时代前列的伟人)
(1)孙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毛泽东,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195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邓小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8、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1)毛泽东,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邓小平,建设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条道路的共同点(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
9、执政党建设(党的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共成立。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4)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感悟(结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技术——学政治制度——学思想文化。
11、列举中国和世界近代思想解放运动近代:
(1)新文化运动。(2)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3)欧洲启蒙运动(伏尔泰等)。
12、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历史旅游、考察活动
(1)重访丝绸之路(课本七上地图;课本七下甘肃:敦煌莫高窟,飞天)。
(2)重走长征路(课本八上地图)。
(3)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导游、北京(故宫、长城)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抗战精神: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
奥运精神:团结拼搏、为国争光。
抗震(灾)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拼搏、众志成城、共度时艰、自强不息、志在必胜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15、三次科技革命
(1)影响:①生产力: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②社会关系: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③国际格局:东西方经济联系密切,但差距进一步拉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美国独立战争的《独立宣言》。
(3)列举法西斯国家践踏人权的罪行:日本——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德国——反犹狂潮。(4)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大成果——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今还没有定型。
总之,20世纪至今,国际格局历经三次变化: ★①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二战后——苏联解体:苏美争霸的两极格局。
★③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18、列举世界史上的主要国际组织
政治:联合国(UN)(1945年,雅尔塔会议)。经济:欧盟(EN)(1993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世界贸易组织(WTO)。
对峙的集团:一战时(19世纪—20世纪初):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二战时: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的轴心国集团——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1991年苏联解体后华沙条约组织不复存在)。
19、为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颁布了哪些文献?
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战争——19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
法国:《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
《拿破仑法典》。南北战争——《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
20、美国历史上发生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其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是什么?两次革命途径和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1)解决问题: 8日,美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5)走向联合:1942年1月1日,华盛顿会议(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6)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7)开辟 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设计反战宣传标语,如: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二、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落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1、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1)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完整。(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3)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迅速发展。(4)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同世
界各国联系,提高国际影响等。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5、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6、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7、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活动的启示: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18、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
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9、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1、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科技是 进步,所有国家、民族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世界人民和平共处,谈判成为解决一切争端的唯一方法;人类不再有战争,让世界充满爱。
关于周恩来同志的贡献
1、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蒋介石任校长)。
2、周恩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1927年8月1日,周恩来与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今年是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4、1935年1月,作为**中央主要领导参加遵义会议,同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保证了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5、1936年12月,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参加了西安谈判,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6、1945年8月,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7、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当选为政务院总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8、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同印度总理、缅甸总理一起倡导,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9、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0、1971年,周恩来同毛泽东机智地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反革命政变,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同邓小平一起整顿恢复被文化大革命破坏的各项工作,扭转了经济的下滑。
学习周恩来
一、总体概述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沦丧,华北危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在中共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固长城,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二、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九一八事变及西安事变的经过;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2)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了解中国军民抵抗侵略的英勇事迹。
(3)掌握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历史意义;了解中共七大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
(1)分析总结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中共主张和平解决的原因。
(2)比较七七事变与九一八事变的异同;
(3)通过探究、讨论,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学习东北人民的抗日事迹,感受他们不畏强敌,顽强斗争的精神。
(2)讲述中国军民的抗日故事,体会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日军南京大屠杀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树立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的信念;认识到发展与强大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通过学习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目标。
三、中考热点链接:
1、抗日战争的内容在近几年历史中考中多少都有所涉及。
2、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事件也是与本专题内容相关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时它也是制约当今中日关系正常、良好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小泉自上任以来每年都去参拜靖国神社。2001年8月13日,2002年4月21日,2003年1月14日,2004年1月1日,2005年10月17日,至今已经进行了五次参拜。其行为严重伤害了我国以及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就是日本政府如何认识和对待过去的侵略历史。这既关系到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同时也关系到日本这个国家今后的走向。
3、修改历史教科书事件是又一热点问题。
日本的教科书由民间出版社组织编写和出版,由文部科学省组织专家学者审定,通常情况下每4年审定一次。教科书审定合格之后,私立学校由学校当局自行决定采用何种版本,公立学校的采用由地方教育委员会决定。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今,日本有4次审定放行的教科书因明显地篡改历史、肆无忌惮地美化侵略战争而引起亚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强烈愤慨与抗议。
1982年的审定: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审定的教科书对日本历次侵华战争的史实进行了多处篡改:把1894年日本海军突然袭击中国海军而发动的甲午战争篡改成“日清两国军舰之间发生海战”;把日军发动侵占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轻描淡写地写成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把“侵略华北”改成了“进出华北”;对日军犯下的南京大屠杀,竟然说“事件的起因是由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1986年的审定:1986年5月,日本文部省审定的由“保卫日本国民会议”编写的历史教科书《新编日本史》,只字不提日本曾经侵略过别的国家,多处记述歪曲史实,公开为侵略战争粉饰和翻案。该书把日本侵华战争描写成日军是被迫应战,掩饰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把日本进行“太平洋战争”的目的说成是要“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下解放亚洲,并在日本的领导下建设大东亚共荣圈”。
2001年的审定:2001年4月,日本文部科学省不顾国内舆论的反对和亚洲邻国的抗议,审定通过了由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该书宣扬皇国史观,从根本上否认了日本进行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的责任,将太平洋战争标榜成是为了“自存自卫”、“解放亚洲”、“建设大东亚共荣圈”而进行的一场“正义战争”。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进行残酷统治和掠夺,写成“满洲国”“以五族协和、建设王道乐土为口号”,赤裸裸地美化日本的殖民统治;关于国际上早有定论的南京大屠杀,该书妄称当时的情况存在很多疑点,至今仍有争论,企图否认侵华日军的野蛮暴行。
2005年的审定:日本文部科学省2005年4月5日下午公布了日本8家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公民等教科书的审定结果,由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严重歪曲历史的教科书竟然被文部科学省认定合格。新版历史教科书强调,日本参与的历次战争都是由对方的挑衅和攻击引起的,属于“忍无可忍”的防卫举动:关于“甲午战争”的起因,教科书称是由于清朝政府不断挤压日本在朝鲜的势力范围,日本不得不快速扩充军备,同清朝海军进行了决战;对于“九一八事变”,教科书大肆渲染中国当时“不断激化的反日运动”,称“破坏满洲铁路和迫害日本儿童的事件频发”,关东军为了保护日本国民的安全才发动了这次事变;教科书还宣扬,由于日本对满洲的占领,才使当地在“五族协和、建设王道乐土”的口号下大量引进日本的重工业,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关于“七七事变”,教科书将起因说成是因为“中国军队不断向日军开炮”;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原因则被描述为“两个日本官兵在上海被射杀,导致日中间的冲突扩大了”;对于南京大屠杀,前一版的右翼历史教科书正文里还用“南京事件”的字眼有所提及,这次在正文里则完全消失了,只在边注上用小字写道:“后来的远东审判认定日军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但这个事件在资料上的疑点很多,存在许多不同见解,至今仍在持续争论中。”此外,中国人永远铭记的那些悲惨的战争史实,如平顶山惨案、“三光”政策、731细菌部队、花冈惨案、慰安妇、强制劳工等都彻底地从这本教科书中销声匿迹了。
在删除了所有侵略史实的同时,教科书还极力美化了日本的形象。突出强调日本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发展。教科书把日军的铁蹄侵略美化成“日本在诸多战场的胜利,给了东南亚和印度人民通往独立的梦想和勇气”。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二战中对亚洲国家人民犯下的罪行铁证如山,是日本的一部分人篡改不了的。日本只有正确对待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赢得亚洲国家人民的信任。这样做,说到底对日本自身的发展也有利。
四、模拟实战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军队开始抵抗
B.国民政府正式宣战 C.日本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 D.引发了全民族的抗战
2、中共七大最主要的历史作用是
A.确立了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B.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集中全力解决了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D.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3、如果让你撰文批驳“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中国的历史”这一现象,你可以引用的论据有:①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30万人以上。②日本在中国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 ③在其全面侵华期间,致使中国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直接财产损失一千亿美元。④七七事变后侵占北平,烧毁了圆明园。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实行全民族抗战B.中共坚持敌后抗战 D.正确的战略战术 B.中共坚持敌后抗战 D.正确的战略战术 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 A.实行全民族抗战
4、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5、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接受国民政府的指挥。这充分说明了①国共两党实
现了军队合并。②共产党真正代表全民族利益。③国共两党的矛盾已经清除。④中国的军队已经摆脱了政党管理,实现了国家化。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
6、日本不仅侵略中国,还发动太平洋战争,侵略了亚洲许多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支援了他们的反侵略战争。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
B.抗日战争洗刷了中国近百年的民族耻辱
C.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D.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7、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事变后中国政府都进行了积极抵抗
C.都是日本制造借口然后发动的A.是否有外国支持
二、材料分析:
1、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在为其发动的侵略战争翻案,如“教科书事件”。在200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中对于“九一八事变”,大肆渲染中国当时“不断激化的反日运动”,称“破坏满洲铁路和迫害日本儿童的事件频发”,关东军为了保护日本国民的安全才发动了这次事变;关于“七七事变”,教科书将其起因说成是“中国军队不断向日军开炮”;对于南京大屠杀,前一版的右翼历史教科书正文里还用“南京事件”的字眼有所提及,这次在正文里则完全消失了,只在边注上用小字写道:“后来的远东审判认定日军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但这个事件在资料上的疑点很多,存在许多不同见解,至今仍在持续争论中。”;此外,中国人永远铭记的那些悲惨的战争史实,如平顶山惨案、“三光”政策、731细菌部队、花冈惨案、慰安妇、强制劳工等都彻底地从这本教科书中销声匿迹了。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几次参拜供奉着战争罪犯的靖国神社,2001年8月13日,2002年4月21日,2003年1月14日,2004年1月1日,2005年10月17日,至今已经进行了五次参拜。这些都引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强烈抗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日本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分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2)如果让你对日本右翼势力说几句话,你想说什么?
2、材料一:1937——1942年日本侵华陆军在其陆军总数中所占比例。
年代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日本陆军师团 24 34 41 49 51 58
侵华日军师团 21 32 34 39 36 37
所占百分比 90% 94% 83% 78% 70% 64%
材料二:罗斯福曾对他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并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埃利奥特•罗斯福:《罗斯福见闻录》
材料三:“(二战期间,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共歼灭日军一百五十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百分之七十,对其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内容评价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表述成文,字数200字左右)
三、简答题:结合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背景。B.日本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D.中国内部不统一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 B.武器是否先进 D.是否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8、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一胜一败的关键在于 C.政府与军队是否起到主要作用
五、[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8题:DDCADCAD
二、材料分析:
1、(1)甲午中日战争,1937年——1945年的全面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帝国注意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2)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二战中对亚洲国家人民犯下的罪行铁证如山,是日本的一部分人篡改不了的。日本只有正确对待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赢得亚洲国家人民的信任。这样做,说到底对日本自身的发展也有利。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最主要力量。1937年,侵华日军师团占日本陆军师团总数的90%,即使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2年,侵华日军仍占其陆军师团总数的64%。而且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百分之七十都在中国战场。我们迫使日军放弃北上计划,削弱了日军南进的实力,支援了太平洋战场美英盟军的作战。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了彪炳千古的历史贡献。
三、简答题:从国内看:百团大战后,日本侵略者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根据地军民在1941——1942年间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自1943年起,开始了局部反攻。抗日形势好转。
一、修改病句的原则
改时:保持原意,多就少改。改后:句子准确,力争简练。
二、辨析病句的方法
(一)语感审读法
语感,即在长期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凭眼看、口念、耳听,直接感受语句表述是否顺当,是否符合语言习惯。做题时要逐字逐句地读,调动语感,从感性上觉察出句子是否拗口、别扭,然后从语法、逻辑等方面作分析比较,辨明病因,进行修改。
(二)语法分析法
这是最主要而准确的方法。可用找主干的方法,检查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合理,主、谓、宾搭配是否恰当,然后依次检查附加成分的结构、搭配、语序、用语等方面是否恰当。
(三)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要从概念、判断、推理方面进行检查,看语句表达是否得当,句意关系是否合适。
(四)修辞检查法
修辞,指消极修辞,通过分析句子修饰成分使用是否得当加以判断。
(五)一般规律
复杂的定语要放在单纯的定语前面。所谓复杂的定语指有各类词组充任的定语。
三、常见的病句种类
(一)语序不当
例1:目前,电脑上网对人们还是陌生的,但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已是比较熟悉的了。(主宾倒置,应是“人们对电脑上网”。)
例2:通过检查,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发现”“讨论”“解决”之间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例3:1984年12月26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抵达南极洲。12月31日,南极洲上第一次飘起了五星红旗。(“首次”为状语,应修饰谓语动词。)
(二)搭配不当
例1: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场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主谓搭配不当,“消防车放弃休假”,搭配不当。)
例2:济南市公交系统广泛开展向李素丽学习的活动,大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使服务质量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动宾搭配不当,“推行服务忌语”搭配不当。)
例3:在世界教育史上,中国的文字和党校是最早出现的一个国家。(主宾搭配不当“文字、学校是国家”主宾搭配不正当。)
例4:小王很生气,连大家看都不看,连长给他敬烟,他只朝连长点点头,然后吸烟。(介宾搭配不当,介词“连”应改为“对”。)
例5: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强弱”是两方面,“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一方面,前后不对应。)
(三)成分残缺
例1:经过大家几天来的教育,终于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并决心加以改正。(句首的介词结构使得句子没有了主语,宜将“经过”删去。)
例2:发射试验通信卫星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已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成研制、发射、跟踪、测控地球同步定点卫星工程体系的能力。(缺少谓语,应在“独立自主”前加“具有”。)
例3:他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开发了具有预防及治疗胃肠病的药粥系列产品。(“具有”的宾语残缺,应在“胃肠病”后加“功效”。)
(四)句式杂糅
例1: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靠的是”“利用……来实现”句式杂糅。)
例2: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应该是“主要成分是……”或“是由……配制而成”,两种格式或选用一个)
(五)表意不明
例1:开刀的是他父亲。(“开刀”有歧义。)
例2:张指导员把我们几个连的干部叫到了团部。(几个/连的干部;几个连的/干部。)
(六)不合逻辑
例1: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冒着严寒酷暑,跑进小书房寻找。(动作与老人年龄不符。)
例2: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是“幸免”,就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七)重复累赘
例1:每天接待的顾客平均约在6000人次左右,最高时速可达100公里。(“约在6000人次左右”约数重复。)
例2: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瞬间,无论是参与登顶的勇士,还是全世界观看这一壮举的人们,无不毫无例外地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无不毫无例外”否定重复。)
(八)关联词使用不当
例1: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不管他的身体有多差,生活条件再不好,精神压力有多大,他都坚持创作。(“尽管”后须跟确实情况,如“非常用功”,“不管”后跟不确实情况,“再不好”应改成“多不好”。)
例2: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公民整体形象,而且也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前后两分句是同一主语,“不仅”应放到“诚信”后边。)
例3:即使你讲得再好,我们不听。(关联词残缺,缺少与“即使”配对的“也”。)
四、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
五、牢记病因顺口溜
1 “导学”科学实验
笔者认为,初中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中考复习首先应从实验入手,以科学内容为线索,以教材为依据,“引导”学生将实验分类罗列……,进而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复习.这些实验对形成概念和规律说服力强,易于理解.通过这样的“导学”复习,学生对整个初中物理实验耳目一新,居高临下;同时,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充分理解,永远不忘.例如:两个灯泡串联后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两灯发光,用一导线并联在某一灯泡两端(灯泡被短路),该灯不发光 ,对这一问题学生总是有疑问;再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灯泡断路时,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这一问题学生很难理解等.对类似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很容易就解决了.所以实验复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较好地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各种能力;再者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国际上物理教学正在进行深刻的改革,加强实验教学是国际领域中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落实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中考复习中改革实验复习也势在必行.
2 “导学”科学内容
《课程标准》将初中物理分为两部分:科学探究(即科学方法)和科学内容.而科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部分内容的呈现,在不同的教材中有不同的结构和顺序,对中考来说,无论结构如何,顺序怎样,学生都要以同样的标准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老师对学生“导学”复习时,以《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为依据分块复习,使学生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不会因使用教材不同而导致知识缺陷,思维空挡.
科学内容中的物质部分明确指出:各种物体,微粒和场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物质,而“物质”所涉及的科学内容,多数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新材料的发展前沿相联系.因此学生复习时要从三方面入手进行“导学”:一是对身边的物质有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二是对物质结构和物体尺寸的认识,让学生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三是与当前蓬勃发展的材料科学相联系,让学生注意体会STS的关系.复习方法采用相同的模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提高复习效率.在能力要求上有明确的目标,如:对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要求学生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的角度对物质分类;能评估某些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积极、消极的影响等.
在科学内容的第二部分:运动和相互作用中,深刻地阐述了各种运动规律,指出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各种物质都以不同的形式运动着,它们之间发生着相互作用,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现象,遵从着各自的规律.其内容包括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它们都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通过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学习,掌握了科学知识,学习了科学方法,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也有相同的模式:从现象出发——认识规律——应用于社会.通过这样的“导学”,使学生明确了复习的方法,即可按照这种模式将各部分内容系统整理,深刻理解,拓宽思维,完善应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各种运动形式的发生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伴随着各种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科学内容明确指出:能量的转换和守恒是自然科学的核心之一.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广泛渗透于各学科中,并和各种产业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其他部分知识有着内在的联系,又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同时还涉及生物能源的开发、环境保护问题等.因此,复习时采取如下方式“导学”:牢牢把握高层次,在前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体现层次的提高,使学生感到层次提高的具体所在,切忌出现前一部分的重现.例如: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水汽化成水蒸气,把橡胶塞弹出.首先肯定“水汽化成水蒸气,吸热发生了物态变化”,其次强调“橡胶塞弹出”橡胶塞获得了动能,再进一步深层次分析:能量转化问题,找出能量转化的原因,水蒸气做了功,内能减少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能的形式、能的改变、能的转化、做功等.再如:家庭电路中,导线连接处接触不好,往往会在那里发热过多出现危险.首先使学生明确电路的组成、连接及遵从的规律,其次强调“会在那里发热及发热过多”,指出“有热量产生、消耗电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及遵从的规律(焦耳定律)以及能量的转化对现实产生的后果”等.
通过这样的“导学”,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训练学生思维奠定了基础,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所帮助.
3 “导学”思维训练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学案】推荐阅读:
中考历史复习备考交流09-27
历史中考基础知识复习10-23
人教版中考复习资料历史10-24
怀化中考历史真题06-22
甘肃金昌中考历史07-03
中考历史质量分析07-16
历史中考材料题10-12
声现象中考复习学案06-24
初中历史中考易错字06-11
中考历史考前必看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