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节日吃什么(精选8篇)
1、艾叶糍粑
清明节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俗话说,“年年艾叶绿,岁岁馃泛香,当天,艾叶糍粑遍布南宁街头巷尾,得到很多人喜爱和追捧,艾叶糍粑也有清凉香甜,味道鲜美,有消除腻意,增进食欲的作用。
2、蕉叶糍
蕉叶糍是壮家民间风味小食,南宁街头巷尾随处可以买到,也是南宁人的家常早餐的选择,磨好的米浆加糖搓匀,用蕉叶包成长条状,放到蒸笼上蒸,蒸好的蕉叶糍有股淡淡的清香味儿,一口就能咬到陷,一般的蕉叶糍有花生馅或者芝麻馅的,也根据各人口味,有咸和甜两种。
3、鸡屎藤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我们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4、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与传统习俗有关。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民间又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朴实憨厚的乡民们认为,必须吃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儿“粑”(粘)住,不为邪恶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这种美好心愿代代相传,使这种千年旧俗延续至今,演变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风俗。
三月三文案
1、三月三,祝你元气满满,幸福满满,生活一切都美满!
2、三月三,上巳节,花正娇,你正好!
3、三月三,愿所得皆所期,所失亦无碍。
4、三月三的记忆,愿能温暖你。
5、今日祝福三月三,鲜花蜂蝶扮春天!
6、三月三,上巳节,风微起,春正长。
7、愿你像春天一样更加自豪,快乐地陪伴你。
8、三月三,一世情缘相伴永远。
12、春日里,愿幸福尽情浏览,好运时刻萦绕身边。
13、愿你年年春花灿烂,月月平安如意,天天好歌相伴!
14、三月三,咬一口春天的味道。
15、又是一年三月三,一江春水暖,一世爱相伴。
16、三月,愿所有美好都如期而至。
17、花开三月三,春光暖人心。
18、美在冬天之后,飞来春天,暖在沉默之后,融化时间,梦在昨天之后,走到今天,我的祝福经过岁月送到你的身边,春的季节,愿你健康快乐。
19、也许你知道,也许你不知道,也许你真的知道装作不知道,也许你情愿不知道,但是我不得不让你知道,我真的很想你过得很好。祝福你每天都会笑笑笑!
20、春风和气和风春,福寿双全双寿福;清风轻雨轻风清,延年益寿益年延;财气旺旺旺气财,名就功成功就名。祝福朋友事业蒸蒸日上,财运亨通,健康长寿!
21、快乐如风,天天吹来吹去;幸福如雨,每次痛快淋漓;好运如月,高悬天际透亮美丽;健康如阳,红红火火,充满力量!祝你天天开心,天天快乐!
22、阳春白雪情意纯,炎炎夏日信笺展,桂花飘香把酒饮,结庐夜话冬日暖。朋友是轮回的季节美,朋友是匆匆的岁月痕,不是天天联系,但会常常关心。愿万事如意吉祥顺心。
23、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春天的气息浓浓地包围着我们;草长莺飞,百花吐蕊,春天的灿烂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愿你幸福,平安!
24、喜鹊在枝头。春风杨柳燕影斜。风如酥,花似火。十里桃花相映红。雨后春笋,争相破土而出。小麦青青,一片粉花翠浪,远处近处的田畴里,春风泛起涟漪。阳春三月,微风和煦,绿柳含烟。漫天飞着软绵绵的柳絮。
25、春天里,花是香的,草是绿的,你是幸福的,我是知足的。春天里,风是暖的,天是朗的,你是健康的,我是快乐的。祝你春天过的健康幸福!
三月三日记
又是一年三月三。缠绵了一周的雨雪天气终于远去,大地回春。蓝湛湛的天空水洗过一般,几朵飘飘悠悠的流云,远方的山峦泛出淡淡的绿色。阳光照耀着大地,微风轻抚着河堤,沐浴在这温润的三月里,如同小时候妈妈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脸庞。
河水淙淙的流淌,如同一支生活的赞歌。一河两岸的柳枝已抽出新芽,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嫩绿。长堤上,户外运动者,缓慢地奔跑着,脸上挂满了春天里的晶莹的`汗珠。
行人迈着闲适的步伐,徜徉在洁净的公园里。不时舒展一下身姿,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嗅一嗅春天的味道。打两下太极,扭一扭自己的腰肢,领略沿途的风景,拿出手机记录下春天的模样!
年轻的夫妻带着孩子,趁着东风,放飞孩子哭闹了一个冬天的风筝,牵着长长的丝线,奔跑者,跳跃着。
(一)客家“二月二”节概述
“二月二”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流传演变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现在具有鲜明特色和多种内涵的“二月二”节。
桂东客家地区,是指今天以贺州市、梧州市为中心的广西东部客家人居住的地区。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其先人原居我国北方,后从北向南不停地迁徙,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广西客家人多数是明末清初由闽西、广东梅州、江西赣州——中国客家人共同的摇篮(闽粤赣三边地区)迁来,居住在桂东的客家人,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风俗。贺州客家人以二月初二这天为“二月二”,亦称“春龙节”、“开春节”。这天客家人备好祭品,祭土拜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在贺州的“二月二”是既保留有北方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又结合当地祭社习俗的具有新特色的客家“二月二”习俗。
(二)习俗解读
“二月二”是贺州黄田客家人的传统节日。现在这个节日有两大特点:一是过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备足猪肉,杀鸡杀鸭,制作糍粑、糕点,热情款待亲戚朋友;二是节日期间开展以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多种节庆活动。
1.女儿回门、吃社。
在黄田镇,人们早在“二月二”前几天就开始准备猪肉,杀鸡杀鸭,做好各式糍粑、糕点,以热情款待回门的女儿及来吃“二月二”的客人。客人既可以是主人的亲朋好友,也可以是主人不认识的但由亲朋好友带来的人,只要是“朋友之朋,亲人之亲”,都是客人。在黄田人看来,谁家来吃饭的宾客越多,就证明谁家的亲戚朋友越多,而朋友越多就显示这家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声望越高,越富有、越兴旺。这天主人要破费不少,但花钱也高兴,并且以此来驱邪,祈求开春大吉大利,五谷丰登。
2.舞龙、迎神赛会 。
贺州黄田镇在“二月二”这一天热闹非凡,遇上三年一次的“大庆”则更甚,有舞龙、舞狮、唱戏、抢炮及进文武庙烧香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并有瑶族人表演的上刀山、过刀梯、香火烧身、火炼等民间绝技。有乡民让过刀梯的作法者手触摸一下额头,并由作法者手牵其赤足走过刀梯,之后作法者就口念法咒,双手在该乡民的上身周围来回比划,认为此举可以消灾祛病。民俗作为人们生活方式的直接反映,隐含着非常丰富的象征符号意义。上述上刀山、过刀梯的仪式正是人们祈福消灾的深层心理的象征表现。
3.游街、唱戏。
在贺州黄田,“二月二”这天进庙烧香许愿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抬着文武帝的神位及祭祀物品,敲着锣鼓舞着狮子,在黄田各大街小巷游行,各代表队后面还跟着腰鼓队前来助兴,黄田一派热闹景象,文武庙前人山人海。每年“二月二”前后几天,都会上演有当地特色的戏,如:桂戏、客家戏、彩调(俗称“调子”)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俗特色。
4.食俗。
是日在吃社中可以品尝到贺州客家人的美味佳肴。如贺州客家人多有“二月二”食糍粑之俗,做糍粑吃并且要放棠梨叶,传说是吃了不怕雷公叫。再如“白切鸡”,又名“白斩鸡”,其中又以信都白切鸡尤为著名,将熟鸡切成块状置于盘中,吃时蘸上佐料,其特点是鲜、嫩、软、脆。最有特色的菜非黄田双扣肉莫属,它味道鲜美,滑软而不腻,实为佳肴中的上品。此外,客家的各种“酿”也是久负盛名,有豆腐酿、竹笋酿、蒜酿、瓜花酿、萝卜酿、茄子酿、马蹄酿等等。
5.炮期。
贺州各地庙宇都定有会期,抢花炮活动在会期期间举行,客家人称之为炮期。[1]抢花炮前有烧香、磕头、请神保佑仪式。在黄田,客家人在“二月二”祭文武庙的文昌和关帝,还在抢炮坪进行抢炮活动。抢炮者奋勇当先,当仁不让,以抢到花炮为荣;抢到花炮的队伍,得到花炮和花炮盒,还可以得到奖品。等到来年花炮节会期,优胜者必须向筹备会提供比今年所得奖品更加丰厚的物资,叫做“还炮”,以表示本队五谷丰收,生活富庶,人丁兴旺。
二、壮族“三月三”节日文化解读
(一)“三月三”节的原始意义及其发展演变
三月三歌节又叫“歌圩”,壮族的传统节日,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的场所,多在春秋两季农闲时举行。一般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都盛装赶来参加。歌圩上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此唱彼和,还有抛绣球、碰红蛋、演壮戏等活动,非常热闹。歌圩活动由来已久,一千多年前就有记载。“三月三”是与祭祀、酬神等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巫术信仰为载体进行的、以祈求和娱乐为主题的习俗节日。在本质和内涵上表现出与贺州客家“二月二”节很大程度的相似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逐渐提高,壮族 “三月三”祈婚配求生育的意味也日趋淡化,许多地方的“歌圩”不仅保持了传统的民族特色,而且增添了物资交流会、赛球演戏和放电影等活动,赋予社会主义的新内容,因而更加丰富多采。其娱乐性、竞技性和经济性日益增强,逐渐成为一种组织性越来越强、功能越来越繁杂的活动,这正体现了民俗的变异性特点。民俗一旦形成大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的因素。“社会生活变化了,许多新的内容必然要补充到旧的传统民俗之中,以适应新的生活的需要”,“使它在内容和形式上产生变化。”[2]民俗的变异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三月三”节日内容
1.对唱山歌,聚众畅饮,联络感情。
青年男女对唱山歌是壮族“三月三”活动的主题。在《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四册就记载道:“大新三月初三,各地都祭拜祖坟。节日到来,各家准备酒肉各数十斤,糯饭成担,上山祭祖拜神,下午宴会亲友,酒饭后,男女对歌。”这段记载明显看出,对歌是祭拜完毕后最重要的活动。以唱歌为媒介开展社交活动,通过唱歌来交朋结友,寻求配偶。歌圩期间,除对唱山歌外,还有抛绣球、碰蛋、打扁担,唱师公戏、壮戏、采茶戏等传统活动。
2.进行抢花炮活动。
壮族的“三月三”还进行“抢花炮”活动。抢到花炮,就足以代表该村该寨的力量和能力,象征全村的团结协作、人丁兴旺。现在的抢花炮已不再是单纯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它还成了民族交往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盛会。抢花炮的功能意义体现人们“消灾祈福”的民俗心理。
3.经济贸易交流活动。
壮族“三月三”节日期间,随着前来参加的人数增多,随之就出现了为这些人服务的商贩,进而发展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资交流和商品交易盛会,促进了壮族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在“三月三”前后几天里,各种小商小贩满载商品纷至沓来,大到家具、小到各种生活用品,还有各民族特有的饰品、食品,各种商品货物应有尽有。
总之,壮族“三月三”已经变成了一种歌舞娱乐聚会和社交活动。它既是原始文化的积淀和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体现了古代各少数民族特有的心理和传统信念,同时又融入了现代人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趣味。它与贺州客家“二月二”的发展表现出内在一致性。
三、客家“二月二”与壮族“三月三”节日文化比较
(一)异同性比较
关于贺州客家“二月二”和壮族“三月三”的异同性,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格显示出来。
1.习俗内容上的异同。
客家“二月二”与壮族“三月三”的习俗内容大致相仿,都是以祈求和娱乐为主题的节日,只是在具体的呈现方式上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在求育习俗中,客家“二月二”与壮族“三月三”中的祈福都是以祭拜的形式实现的,只是祭拜的对象不同,但目的都是祈求人丁兴旺。以抢花炮的相同形式表现,内涵却是一致的,都源于原初的祭祀酬神活动,目的是求育求兴旺。
2.本质、功能和信仰上的一致。
综观客家“二月二”与壮族“三月三”,都是以祭祀为信仰依托、以祈求娱乐为主题的节日,是同一种性质的礼俗。两个节日都是民间的一种消灾祈福的祭祀活动,主要通过祭祀土地或花婆等习俗,达到除灾避邪、祈求人丁兴旺的目的。客家“二月二”与壮族“三月三”在信仰、本质和功能上,都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二)相似性产生的原因
1.共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三个主要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各个时代,又根据生活资料和生产的进步,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的不同阶段。与之相适应的婚姻家庭状态,依次有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即族外婚)家庭、对偶婚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婚家庭。”[3]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都具有这些时代及各个发展阶段的共同特征,而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人们往往有着相似的心理信仰,所以各民族可以产生习俗相似、性质一致的文化现象。
2.时间选择上的原因。
时间上都选择春天,反映出农业社会中节日文化的普遍规律和人们共同的信仰观念。这大致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从季节变化上说,春天是“新生”的象征;二是从生产活动来说,节日的起源往往同人的四季节律活动有关。“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气选择本身,便是农业社会生产、生活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4]151客家“二月二”和壮族“三月三”正是农忙前夕,此时不仅要为农耕做好准备,也要重视求偶、祈求人丁兴旺。
3.文化传播论。
文化传播论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扩布性,也称传播性。“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种新的民俗在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形成,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完善之后,它的功能和价值被充分显现出来,它不仅为该民族、该地区的民众所接受,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且开始向其他民族地区渗透。民俗文化的这种传递方式随处可见。”[4]15历史上南北民族的交往源远流长,伴随文化上的交流,客家“二月二”和壮族“三月三”必定产生相互的交流和影响。
(三)不同性产生的原因
客家“二月二”与壮族“三月三”具体习俗表现方式上的不同,是在本质一致的前提下产生的正常现象。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的不同区域,即使是相同性质的民俗节日和出于同样动机的风俗,各民族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也会千差万别。这也正是民俗节日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所在。
四、结语
通过对客家“二月二”与壮族“三月三”的比较研究,可以了解这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统节日习俗文化发展的脉络,从中发现人类文化的相似和共同之处。客家“二月二”和 “三月三”的传承就显示出其更重要的文化史价值和意义。二者作为相同社会发展阶段上存在的性质相同、本质一致的民俗节日,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习俗内容上,都存在着众多的相似性。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历史的途径,显示出重要的文化史价值。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如何在开发利用节日文化旅游的同时,保护好具有多民族交融性、独特风韵的客家“二月二”节及壮族“三月三”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小春,丁战.桂东客家文化风俗述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2]陶立?.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4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7.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和由来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一、活动主题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发展”。
二、活动时间
__年4月1日-4月30日。
三、主要内容
(一)组织“壮族三月三”宣传活动。市委宣传部牵头,市直各相关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积极配合,举行“壮族三月三”活动新闻发布会,适时公布全市节庆活动日程安排信息,组织各级主流媒体、网站对“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专门集中报道宣传,提高“壮族三月三”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二)组织“壮族三月三”进校园活动。市教育局牵头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配合,以“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集中开展历史文化和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拓展民族文化视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丰富校园民族文化生活,激发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提升师生民族文化素养,促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
(三)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市民宗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开展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研讨会,举办各民族人士座谈会。开展走访慰问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知名人士、知识分子活动。各县(市、区)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果。
(四)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市文化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开展体现“壮族三月三”文化特色的原创文艺节目。市级开展“三月三”歌节,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开展专题活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山歌对唱,原生态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演出等大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促进“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蓬勃发展。
(五)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市旅发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在江山半岛白浪滩景区举办以歌舞表演、民族风情表演、民族特色美食、土特产展销等内容的“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活动,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发展,创建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文化主流的原则开展好各项活动。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__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做好统筹安排,根据当地特点和各族群众需要,进一步细化活动安排,尽早启动各项筹备工作。
(二)落实责任,周密安排。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紧扣活动内容,精心谋划、周密部署、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积极创新,认真做好__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各项工作,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质量、办出效果,努力打造“壮族三月三”活动品牌。
(三)做好防范,确保安全。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对规模大、参加人员多的大型群众性活动,要根据国务院《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认真细致做好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对可能产生问题的环节要仔细排查,做好应急机制和预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确保__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安全有序进行,营造欢乐祥和、团结和谐的节日气氛。
(四)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确保节日风清气正。各地各部门要主动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实施意见、自治区政府实施办法以及市委实施办法,守纪律、讲规矩,始终保持防范和惩治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防止出现违反纪律的现象。
五、有关事项
(一)各牵头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要围绕活动内容,研究制定有关活动实施方案(含活动项目表)于__年3月10日前报市民宗委(电话:__,传真:__;邮箱:_______)汇总,以便集中上报。
乌米饭的来由,传说是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畲军反抗官府,被朝庭军队围困在大山里,失去外援,粮草断绝,畲家军只得在大山里寻找食物。时值深秋,山里大部分树木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叶虽落了,枝条上却挂着串串象珍珠一样的甜果,大家采来一把带回营地,雷万兴也尝了尝,感到香甜可口,于是传令大量采集野果充饥,军粮解决了,抗击官军取得了胜利。
过后有一年三月初三,雷万兴突然忆起大山里食过的甜果,便又想吃乌稔果,可是这时正是春天,乌稔树刚刚抽出绿叶,那有甜果呢?乡民只好采下乌稔树叶子加工后和着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也呈现出同乌稔果一样的.蓝黑色,香味很浓,雷万兴吃了,食欲大增,异常高兴,下令畲军每年这一天都煮乌米饭。
今天是三月三,各地都有自己的风俗吧。但是广西的三月三是不一样的。
在我的记忆里,这一天是壮族的节日。果然,我的舅妈是壮族的,今天就会老家去了。我记得最深的,就是五色糯米饭。这一天会吃五色糯米饭。有五种颜色:黑、红。、黄、紫、白。是用采来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草,浸泡出液,分别拌着糯米,然后合而蒸之,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味道香纯,象征生活美好。一年之中总会在清明节左右吃到这糯米饭。糯米饭色彩鲜艳,糯米晶莹剔透,摆成一朵五色花的形状,刚出锅的糯米饭冒着白气,散发着大自然的清香。坐在一旁看着、嗅着也是一件惬意的事儿。这糯米饭不仅可以让人大饱口福,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呢!
我记得糯米饭是淡淡的咸,嚼啊嚼,还有一种甜味儿。这糯米饭就是要慢慢地嚼碎,这样才会有味道。吃这糯米饭,有时我吃了几勺就不想吃了,但是过了一会儿还想吃,于是就忍不住吃完了。这就是五色糯米饭的魅力。
一、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二、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三、腊八粥
腊八节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
腊八节节日起源
自上古时代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吃腊八粥由来
释迦牟尼原本是王子,他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二十九岁时,毅然舍弃了王族生活,去探求解救人生痛苦的方法。相传,一天释迦牟尼来到一片茫茫无际的荒漠,又饥又渴,终于不支倒地。这时,恰巧有个善良的牧羊姑娘路过,忙将随身所带的杂饭与泉水调煮成粥,喂给释迦牟尼吃。释迦牟尼醒来后,谢过牧女,继续前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修行了六年,终于在十二月初八那天得道成佛。从此以后,凡逢十二月初八,各佛寺均效法牧女献粥,取香谷、果实煮粥,供于佛像前。
远古时期,人们往往在冬季用猎获的禽兽祭祀天地、祖先,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古代“猎”、“腊”是同一个字。沿袭下来,就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十二月称做“腊月”。据古书记载,在南北朝时,就流传着“腊鼓鸣、春草生”的民谚。说的是在腊月,农民为了喜庆一年的丰收,敲打腊鼓,跳起各种舞蹈,预祝来年再有一个好收成。
小村边,孩子们清脆纯真的笑声唤醒了我尘封许久的情怀,一种温暖的感觉悄悄爬上了心头,深深的,我开始怀念儿时的伙伴。这样的季节,我们也曾经这样任风筝满天,把我们最初的梦想放逐在天边。这样的季节,我们放开长长的线,让风筝带着我们天真的笑,去和白云做伴。
记忆里,还有那只我们费尽心思设计制作却怎么也飞不起来的风筝,那个时候的我们,还是那么认真的跑着,还是那么不甘心的试了一次又一次,那个时候我们的笑声传遍了小村边,那个时候我们的快乐渲染着整个春天。今天,我把思念和梦幻镶嵌在满天的风筝里,追----忆----童----年----!
常常在这样风筝满天的季节,怀念我们的童年,怀念我们一起走过的那一段清纯时光。你俏皮的小辫子,真挚的笑脸常常会出现在我的梦里。岁月无情,改变了我们曾经纯真的笑脸。无奈的我们,用童年的快乐,少年的纯情,换来了今日而立之年的隐忍。
【三月三节日吃什么】推荐阅读:
三月三作文450字11-20
小学生三月三作文06-20
广西三月三作文500字10-24
三月三的风俗作文11-09
广西三月三放假几天20207-26
广西壮族“三月三”相关的文化习俗09-17
3月1是什么节日09-20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11-23
“三月三”线上直播课堂中小学生观后感07-24
3月12日是什么节日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