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

2025-03-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精选10篇)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 篇1

[关键词] 马克·吐温;哈克;吉姆;蓄奴制

A commentary on the wr iting fea tures and character iza tion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Abstract: Mark Twain is a famousAmerican realisticwriter.Hismasterpiece“The Adventures of Huck leberry Finn” published in 1884 p resents a vivid p icture of American society in the 19th century.In th is novel, he described the journey of a w h ite boy w ho helped a renaw ay slave to gain freedom.The story, narrated in first person and w ritten in colloquial style, reflectsM ark Tw ain’s critical attitude tow ard the slavery.Key words: Mark Twain;Huck;Jim;slavery

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先后于1876 年和1884 年发表了他最成功的两部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两部小说是了解马克·吐温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成熟过程的主要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自1876 年出版后一直是儿童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马克·吐温维妙维肖地再现了密西西比河上一个小镇生活的各个侧面, 把生机勃勃的儿童心理同陈腐刻板的生活加以对照, 成功地塑造了汤姆这个热爱自由, 追求生活乐趣的真实的儿童形象。小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饶有趣味。这是马克·吐温创作的一个新发展。然而与它的姊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相比《,汤姆·索亚历险记》无论是在艺术手法还是思想深度上都略逊一筹。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 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作品, 如今已成为现代美国小说中的经典作品。海明威曾这样评价这本书“所有现代美国文学, 都起自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中间最好的一本书”。海明威之所以给予这本书如此高的评价, 是因为小说从语言文体, 描写对象到主题内容都显示了马克·吐温艺术写作水平和思想发展的新高度。

与《汤姆·索亚历险记》相比, 本书最明显的变化是叙述角度的改变。《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 是作者以其成年人的口吻来讲述的儿童故事。而哈克的故事却是他自己讲的。在小说的第一段中, 哈克就像跟读者谈话一样说道: “你要是没有看过《汤姆·索亚历险记》那本书, 就不知道我是什么人;不过那也不要紧。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作的, 他基本上说的都是真事。也有些事情是他胡扯的, 可是基本上他说的还是真事。”[1]作者用第一人称, 让哈克贝利说着当地的方言土语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使他的经历更加真实可信, 入木三分, 也使这部小说在语言上冲破了欧洲文化的束缚, 使美国英语以其鲜明的特点登上了文学舞台,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比《汤姆·索亚历险记》更胜一筹, 不仅仅在于口语体语言的应用, 而且在于马克·吐温使小说摆脱了一位14 岁少年有限的词汇所带来的感受和观察深度上的局限, 在反映事物的广度和深度上大大前进了一步。这便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超过《汤姆·索亚历险记》最明显的地方。

首先选择哈克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本身就是一种突破, 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说汤姆快快活活, 爱捣蛋, 然而总是一个显得可爱的平常的孩子, 那么哈克就是个天生的无法无天的家伙。哈克从小没有受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 是真正的放荡不羁的角色: 肮脏, 缺乏管教, 几乎

不识字, 语言粗鲁。他整天东游西逛, 对长辈的说教不屑一顾, 总是渴望跑到无人管束的地方去, 总是想摆脱文明社会的束缚。在小说的第一章, 哈克讲道:“道格拉斯寡妇拿我当她的儿子, 说是要给我受点教化。可是因为那寡妇一举一动都很讲究规矩和体面, 实在太闷气, 在她家里过日子可真是一天到晚活受罪;所以我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偷着溜掉了。”[1]好心的道格拉斯寡妇和沃森小姐出于同情收养了可怜的小哈克。她们费尽心思, 企图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模式改造哈克。她们迫使他学文识字, 信奉上帝, 努力成为一个能被社会接 受的体面人。但这种所谓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却束缚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的思想和活力, 压制了他自由的天性。哈克无法忍受这种生活, 最后只能弃而远之。同样, 小说结束时斐尔普斯太太想收哈克做干儿子, 让他受教化。但是哈克受不了那种所谓的文明生活, 决定再次出走, 周游各地。如果说汤姆的出走是反对溺受, 那么哈克的出逃则表明了他与文明社会的对立。马克·吐温在小说中所描绘的这个小镇上, 人们有着小地方主义的保守和偏狭。一切现行的价值观都是不容置疑的;社会等级、蓄奴制等既然是存在的, 也都是合理的;信奉上帝、温雅体面的都是有教养的好人, 反之则无法被社会接受。而哈克则恰恰是这样一个与现行准则完全相悖的孩子。他比汤姆更复杂。由于他是个彻底没有教养的孩子, 他与表面上温文而雅的上流社会的对立更明显。马克·吐温以他作为小说的主人公, 赞扬他内心的善, 无疑是对当时美国乡镇社会的有力批判。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反映的社会背景, 是这部小说发表时的30 年前。马克·吐温创作这部小说时, 虽然蓄奴制已从法律上被废除, 但黑人的地位仍然极其低下, 种族歧视严重存在, 广大黑人仍处在被奴役、被迫害的地位。而这部小说却以帮助黑奴逃跑为主线, 大量描写了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之间同舟共济结下的友谊。其中哈克在帮助黑人吉姆逃跑的问题上同自己良心的斗争以及他反对蓄奴制度认识的不断提高是本书最动人的部分。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 哈克讨厌资产阶级虚伪、刻板的生活方式, 同汤姆一起追求浪漫的冒险 生活。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哈克已远远超过这样的要求。他不仅自己渴望自由, 还积极帮助黑奴吉姆获得自由。然而由于哈克毕竟只有13 岁, 也由于他潜移默化中或多或少接受着社会的影响, 他一方面仍然从旧的道德标准出发评判好坏善恶, 另一方面又希望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 遵从自己的道德感觉而不是社会的道德标准。因此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对吉姆态度的变化, 也是一个充满斗争的矛盾过程。一开始, 哈克就像当时一般白人那样对待吉姆。他时常戏弄吉姆。后来他发现吉姆诚挚无私, 是个“挺好的黑人”。他在思想认识上迈出了一大步。所以在捉弄吉姆之后,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哈克终于越过了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种族界限;“打定主意去向一个黑人低头认罪”, 而且“后来一辈子也没有为这件事情后悔过。”[1]从此他和吉姆成了知心朋友。

哈克认识冲突的高潮发生在写信向华森小姐告发吉姆行踪的前后。虽然哈克和吉姆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但是社会、家庭的种族偏见对他深有影响。帮助黑奴的内心愿望和压迫黑奴的社会势力在小哈克的头脑中形成冲突, 搅得他无法安宁。从世俗的眼光来看, 帮助一个被追捕的黑奴逃跑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吉姆越接近自由, 哈克的内心越觉得不安。他决定写信告发吉姆的行踪。但当他想起他们共同逃亡的经历, 想起他们在患难中结下的友谊, 他感到“左右为难”。最后他“琢磨了一会儿, 好象连气也不敢出似的”, 随后才对自己说:“好吧, 下地狱就下地狱吧, ”[ 1 ]接着就一下子把信扯了。哈克的思想斗争取得了胜利。用马克·吐温的话说:“健全的心灵与畸形的意识发生了冲突, 畸形的意识吃了败仗。”在这里,“畸形的意识”是奴隶制的反动宣传对儿童的影响, 而“健全的心灵”正是马克·吐温不论种族、肤色,人人平等的理想。很明显马克·吐温在这部小说中对有争论的黑人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马克·吐温非常同情处于奴隶地位的黑人。他笔下的黑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理想, 他们没有奴隶相, 而是独立的人, 有许多优秀品质。本书中的黑奴吉姆就是马克·吐温塑造的这样一个成功形象。吉姆勇敢坚强, 忠诚无私, 是向往自由的黑人形象。虽然他是奴隶, 但他并不因为自

己是奴隶就卑躬屈膝, 逆来顺受, 听凭命运摆布。他始终保持独立的思想, 向往自由的生活。他不承认奴隶制是天经地义的, 他想逃到自由州去工作, 以便将来赎出老婆孩子, 过上自由的生活。作者借哈克的口说道:“我相信他惦记着家里人也是跟白种人一样的。”[1]不分种族、肤色, 人人都有享受自由幸福生活的权利是马克·吐温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吉姆向往自由, 在“逃往自由”这个共同目标上, 他与哈克同舟共济。在逃亡途中, 哈克掩护他, 他也百般照顾哈克。他甚至冒着牺牲自由的危险留下来服侍哈克。他对哈克的关怀体贴绝不是奴隶对主子的侍奉, 而是朋友之间的互助, 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他们在患难中冲破种族和社会地位的森严界限, 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吉姆虽算不上英雄, 却表现了一种英雄主义。马克·吐温把一个被人追捕的黑人逃奴塑造成一个品格高尚的高大形象包含了对社会的的尖锐讽刺和批判。

从表面上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写了一次充满危险的旅行。实际上这部小说已远非单纯的少年冒险故事。它触及了美国当时最敏感的种族制度, 迫使读者去思考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 在宣传种族平等方面有了新的意境和深度。

[参考文献]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 篇2

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里程碑, 普遍被认为是美国成长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成长小说最初源于十八世纪的德国, 以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1796) 为代表。这类小说是指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时期再到成年时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 主人公所经历的一系列复杂的对其自身身份的探寻, 并且在此过程中主人公最终从思想到心理都成长、成熟的经历。在美国文学史上, 许多著名的小说都属于这类文学体裁, 例如, 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英雄勋章》 (1895) 、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1916)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等等。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部小说中, 主人公哈克的成长经历主要是:为了逃脱社会的约束, 他从寡妇和他亲爹那里逃离出来;为了帮助杰姆成为一个自由人, 他们开始了冒险的旅程。同时, 在他们逃跑的过程中, 杰姆经常保护和教育哈克。他们一起战胜了所有的困难, 哈克逐渐认识了自己和世界, 并且通过这些认识走入成人世界。最终, 哈克成为了一名成熟而有理性的男孩。另外, 哈克在冒险历程中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 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美利坚民族的精神:拒绝被“教化”、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环境、经常渴望逃离约束等等。最重要的是主人公哈克能够根据兴趣原则来处理各种问题。他知道什么是值得做的, 什么是不值得做的。哈克所有这些特点都符合一个成功美国人的性格特点。所以,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为了美国乃至全世界近百年来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

二、小说人物的分析

通常来说, 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其道德的成长过程中通常会受到一些人的影响。他们从多方面教育和指导他或她的成长。毫无疑问, 在本部小说中, 哈克也得到了一些人的指引, 这些人在哈克的成长过程中充当着“父亲”、“母亲”的角色作用。因此,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哈克的道德成长过程, 就应该对主人公哈克及哈克成长过程中影响其成长的人物进行分析。

(一) 主人公:哈克的分析

在美国成长小说中, 哈克贝利·费恩被认为是一个经典的人物。他不守寡妇的规矩, 厌恶所谓“正确”的事情, 拒绝寡妇的“教化”。但他渴望自由, 想要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于是他从陶格拉斯寡妇和他醉醺醺的“爹”处逃离出来, 遇到了一个逃跑的黑奴———杰姆。在他们共同逃跑的过程中, 哈克帮助杰姆摆脱白人的追捕, 渐渐地改变了对黑人的偏见, 最终接受杰姆并把他作为自己的朋友和“父亲”。对于哈克这样一个来自白人世界的男孩来说, 他的道德成长经历了巨大的飞跃。而后, 在哈克的成长旅途中, 他又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对他成长产生影响的人物, 他们不断地帮助哈克成长和成熟起来。在某种意义上说, 哈克是美利坚民族的经典代表人物, 他的成长过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 父亲角色的分析

1. 爹

“爹”是哈克生理上的父亲也是本部小说中唯一与哈克有血缘关系的人。在哈克的逃跑旅程中, 哈克几次提到“爹”, 都是为了支撑他“偷”的家庭哲学。可以说, 爹在哈克整个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尽管有限但对于哈克的成长只具有消极作用。

2. 杰姆

在小说中杰姆是哈克的朋友, 但他更像是哈克真正的“父亲”。他不仅照顾和保护哈克, 而且在如何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成人方面, 他更教授了哈克许多规矩。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说, 杰姆在哈克的成长历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 杰姆是哈克的朋友。在小说第十四章中, 作者提到“整个下午, 我们在树林子里聊天, 我念书给杰姆听, 过了半天通常说的好时德克萨斯以后, 他怎样爬回去, 想上木排, 却发现木排漂走了, 他差点儿死了过去。” (成时81) 通过哈克所说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 哈克没有把杰姆当成一个大人。尽管他们有年龄的距离, 但哈克始终认为杰姆是他的一个好朋友, 哈克喜欢和杰姆聊天, 愿意和他待在一起。对于哈克来说, 杰姆是他最亲密的朋友甚至超过了汤姆。

第二, 杰姆又是哈克的保护者。在小说第九章的结尾, 哈克和杰姆发现了“一所木头房子从西边流下来。”杰姆在房子里面看到了一个死人, 他对哈克说:“布过别去看他的脸——那脸太帕 (怕) 人了。”然后“杰姆拿了些破旧衣服罩住了他。” (成时54-55) 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保护哈克, 不让他伤心, 杰姆告诉哈克别看那个人, 因为他认出那个死人是哈克的爹。

第三, 杰姆通过一些例子而不是规则去感动和教育哈克思想道德的成长和成熟。在小说第十五章中, 哈克作弄杰姆, 但杰姆只说在大雾中的分离是一场梦。杰姆庄重而令人感动的训斥, 这更加增进了他与哈克之间关系。使哈克感到羞愧而向杰姆道歉。同时, 这也是杰姆帮助哈克道德成长的突出证据。因此, 尽管杰姆不是哈克真正的父亲, 但他却深深地影响着哈克的成长, 对哈克的成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公爵”与“国王”

在小说中, “公爵”与“国王”的出现把哈克和杰姆的逃跑方式从竹筏带到了岸上。起初“公爵”与“国王”来到竹筏上时, 哈克只是充当一个观察者, 后来哈克也参与到了他们之中去欺骗别人。渐渐地, 哈克对他的行为有了罪恶感, 他把“公爵”与“国王”欺骗来的钱巧妙地还给了曼丽姐妹, 并且揭露了“公爵”与“国王”的罪行。因此, 尽管“公爵”与“国王”是两个骗子, 但他们却以一种反面的方式教育了哈克, 他们的行为让哈克更加清楚地认识了一些社会现象。

(三) 母亲角色的分析

1.华珍小姐与陶格拉斯寡妇

在小说中哈克认为华珍小姐是一个严格且严厉的“母亲”。尽管她出于好心, 但是方法不对。她总是说:“‘别把你的一双脚放在那上头, 哈克贝利’;或者‘别那样弓着背———哈克贝利——坐直了’过不了一会, 她又说, ‘别这样四棱八叉的, 哈克贝利———你为什么不学的规矩些?’” (成时6) 因此, 哈克拒绝华珍小姐的教导, 他认为华珍小姐的行为和教导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粗鲁的、虚伪的。以至, 在加入“汤姆索亚帮”时, 男孩们提出必须杀死一个“家庭”成员才能加入时, 毫不犹豫地说, 杀死华珍小姐。总之, 尽管华珍小姐“母亲”的形象是清晰的, 但是由于她教导严格, 哈克最终还是选择逃离她的管束, 去寻找自由。在哈克的成长过程中华珍小姐所起的作用是消极的。

陶格拉斯寡妇———一个有代表性的“母亲”角色, 她被认为是哈克的好“母亲”。在小说第一章中, 哈克就已经认为寡妇是一个好心的母亲。例如, “寡妇冲着我哭, 说我是一只可怜的迷途的羔羊, 还叫我好多别的名称, 不过她对我没有一丁点儿恶意”。 (成时5) 当哈克和其他男孩在外面整夜未归时“寡妇没有责骂我, 只是把衣服上的油渍和土刷干净。我看她一脸难过的样子, 不由得想:只要我做得到, 我要安分一阵子才对。” (成时17) 在小说中, 哈克对寡妇因感到惭愧而想安分一阵, 说明寡妇通过表扬和博得同情心来教化哈克成为一名绅士的教育方法对哈克的成长是积极的, 事实也证明寡妇的行为和言语成功地教导了哈克。因此, 她在哈克的成长过程中起的是积极的指导作用。

2. 赛莉姨妈

赛莉姨妈是小说中的第三位“母亲”角色, 她热情、爱交际、经常唠唠叨叨但没有恶意。当哈克第一次遇到她时, 哈克假扮成汤姆索亚, 但是赛莉姨妈并不知道, 她对哈克的到来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激动, 并且热情地招待了他。在小说的结尾包莉姨妈告诉了她事实———哈克假扮汤姆, 然而她并没有为哈克的欺骗而感到生气, 她说:“嗐, 还叫我赛莉姨妈好啦, 我现在已经听惯啦, 用不着改口。” (成时290) 这反映出赛莉姨妈更能理解孩子们的作弄把戏。因此, 她是一位善良的“母亲”。之后, 为了从小屋里营救杰姆, 汤姆和哈克在赛莉姨妈的家里偷了一些勺子, 她虽然训斥了他们, 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可以说她的管束对男孩们来说是松散的。因此, 赛莉姨妈这一“母亲”角色, 在哈克的成长历程中, 并没有产生深远的影响。

3. 洛夫提斯太太

洛夫提斯太太这一角色是在小说第十一章中出现的, 当哈克和杰姆正在竹筏上前行的时候, 哈克想要了解一些关于他们的消息, 所以哈克上了划子, 逆水向伊利诺伊州划去, 在那儿他遇到了洛夫提斯太太———一个精明、善谈、好心的太太, 她从哈克的一系列动作中, 看出哈克是假扮的女孩。她及时地指出了哈克在假扮女孩中的错误动作, 并告诉他男孩应该怎样去做。洛夫提斯太太的建议对哈克在成年之初确认自己的男性身份具有重要意义。从那以后, 哈克再也没有假扮过女孩, 甚至他刚一离开洛夫提斯太太家就摘下了遮阳帽。因此, 在哈克的成长过程中, 洛夫提斯太太起的是积极的“母亲“作用, 她帮助哈克尽早地确认了自己男孩的身份。

综上所述, 本文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放在成长小说这一领域来研究, 从哈克在和杰姆逃亡旅途中不断成熟长大的角度出发, 对哈克成长过程中对其成长产生影响的人物分析, 可以看出哈克在和杰姆逃跑的旅途中, 这些人物帮助和影响了哈克的成熟和成长, 对哈克思想道德的成熟和人格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作为马克·吐温的传世之作,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典型的少年成长小说。旨在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放在成长小说这一领域来研究, 从哈克在和杰姆逃亡旅途中不断成熟长大的角度出发, 对哈克以及在其成长过程中影响其成长的人物进行分析。通过对哈克成长过程中影响其成长的人物分析, 反映了哈克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成长小说,哈克,成长,成熟

参考文献

[1]“Bildungsroman.”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1st ed.1996.

[2]成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3]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孙胜忠.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解读, 见虞建华主编《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第三辑)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 篇3

关键字:哈克 人物成长 艺术主题

引言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部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哈克十几天的流浪经历,表现了哈克不愿受到社会束缚,逃离现实社会的行为和态度。

为了使得吉姆能够获得自由,哈克和吉姆开始了冒险旅行。在哈克和吉姆的逃离过程中,两个人相互照顾,相互帮助。书中的很多情节都在描述吉姆是如何照顾和保护哈克的。通过努力,哈克和吉姆战胜了冒险途中的各种困难,主人公哈克在和吉姆的相处之中认识到自己真正的内心,逐渐走向成熟。

在整篇小说中,哈克在遇到困难和危险时表现出的勇敢值得很多人学习,在一定程度体现了美国的民族精神,体现着美利坚民族拒绝被教化、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足、想要逃离束缚的民族特点。在整个小说情节中,主人公哈克都在依据自己的兴趣解决很多问题。小说中的哈克非常清楚自己的形象,知道自己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这些人物特点都体现了哈克作为一个美国人的性格特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直是美国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小说。

小说通篇描写了哈克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通过一些困难之后的心理变化。在小说的结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哈克变成了一名成熟有思想的少年。哈克在经历磨难后,对于社会环境以及人生体验都重新认识了。主人公哈克的成长是通过他的旅程来一步步表现出来的。沿河而下的冒险经历对于哈克是一个扩展认识,提高觉悟的旅行,更是性格完善的过程,他通过这次旅行变成了一名心灵美好和民主理想的少年。

一、哈克出走的起因

小说主人公哈克自幼丧母,他在母爱方面是缺失的,哈克的父亲不务正业,整天就知道喝酒,哈克没有得到过家庭的温暖,家对于哈克就像是想要逃离的地狱,没有值得留恋的地方。心地善良的道格拉斯寡妇以及华森小姐觉得小哈克非常可怜,她们收养了年幼的哈克。但是在他们收养了哈克之后,她们都想要让哈克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以自己的道德思想来教育哈克,生性向往自由的哈克无法接受这样的生活,觉得太闷气。他开始逃学,目的就是为了想要到外边去透透气。

哈克的父亲曾经将哈克抓起来,使哈克丧失了人身自由,道格拉斯寡妇虽然收养了哈克,但这些所谓的文明人对哈克的教育也严重束缚了哈克的精神自由。使哈克根本无法忍受。最后他选择逃离,离开社会,投向大自然的怀抱。故事中的哈克有着少年人的梦想和纯真,天性喜欢自由和独立的生活,排斥文明的教化及思想道德教育。他想要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受到社会规矩的约束。小哈克的出逃展现了哈克对于自由的向往,这种向往正好与社会文明以及社会准则格格不入。

二、哈克冒险旅行经历的苦难以及成长

小说主要讲述了哈克与吉姆在逃离之后的相识以及哈克的道德成长过程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哈克出生在蓄奴制盛行的社会里,他是一个白人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哈克的意识中完全接受了黑人奴隶制的观点,认为黑人奴隶没有自由权利,一切都应该由白人主人来进行支配。这样的思想意识在小哈克的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小说的前段,哈克根本没有将吉姆当作朋友,没有任何尊重,经常戏弄吉姆。不过在之后经历的各种历险中,吉姆身上表现出的勤劳朴实以及很多无私的品质感动着哈克,吉姆对于自由强烈的向往也震动着哈克的内心,让哈克的心理不断发生变化。哈克越来越相信吉姆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更是一位值得相信的朋友,在小说的最后,哈克和吉姆变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三、哈克在冒险旅行中的自我认识

在哈克和吉姆的冒险旅途中,吉姆帮助和照顾哈克,使得哈克逐渐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完成了哈克人生价值以及思想观念的自我实现。在逃离之前,哈克唯一的想法就是逃跑,离开这个所谓的文明社会,尽可能地躲避父亲的视线。经历了冒险之后,在与吉姆的相处过程中,哈克逐渐明白了自我价值应该如何实现,为了尽快帮助吉姆获得自由。小哈克不断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成长,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思想意愿,选择勇敢地到西部去,和传统的道德观念作斗争。他选择为了自己关心的人们去抗争,去挽救,在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哈克茁壮成长。小说的最后,哈克拒绝了姨妈的收养,就是由于哈克长大了,他有着自己的理想,将要去开始自己的生活。

四、吉姆成为哈克成长经历中的引路人

在一般的成长经历题材小说中,作者都会设立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引路人在小说中非常重要,地位仅次于主人公。小说的“引路人”角色通过各种方式来影响和教育主人公,更好地完善主人公的思想和人生经历,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环境的认识。在这篇小说中,陪伴在哈克左右的是吉姆。吉姆是一个非常勇敢的朋友,对哈克非常忠诚,是一个向往自由的、反抗传统蓄奴体制的黑人。吉姆是哈克的伙伴,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对哈克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整个冒险经历中,吉姆就像是一个父亲一样照顾着哈克。哈克和吉姆建立了真诚的友谊,这样的朋友是哈克没有的,这样的爱也是哈克以前没有体会的,可以说吉姆对哈克的照顾已经超越了朋友的感情,变成了父亲一样的情感。在相互帮助的日子里,两个人的聊天以及争论都是吉姆对哈克的教导和影响,使得哈克的心灵不断得到完善。吉姆教会哈克要珍惜朋友,珍惜两个人的情感。在两个人的生活里,哈克不断地成熟起来。

五、哈克对吉姆的情感转折点

所谓的国王为了一点金钱出卖了吉姆,在吉姆被人带走之后,哈克在小木筏上没有看见吉姆的时候,哈克十分着急。当时的哈克自己也身处困境,在他的思想意识中,偷出黑奴是无法原谅的罪过,因此他还受到了自己良心的谴责,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担心自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他还向上帝祈祷,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变成一个好孩子。良心使得哈克写了一封信给沃森小姐,在写完之后哈克如释重负。但也就是在那一刻,哈克忽然想起了吉姆对自己的好,想起了吉姆和自己相处以来的共同经历,吉姆对自己的照顾和帮助,眼前浮现出了吉姆看见自己从大雾中走出来时开心的模样,耳边响起了吉姆亲切呼唤他的声音,他们是最好的朋友。回想到这里,哈克改变了主意,撕毁了信件,毅然决定冒着危险去救吉姆。从此以后,哈克从内心开始接受吉姆,真正地尊重吉姆,把吉姆当作朋友来看待。

六、传神的人物形象塑造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一大特点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整篇小说处处都是点睛之笔。小说一开始就对道格拉斯寡妇进行着墨描写,道格拉斯寡妇心地善良但又古板,但当哈克弄脏了新衣服时,道格拉斯寡妇对他十分严厉,在她的生活中,任何方面都有规矩,不可改变,道格拉斯寡妇会给哈克讲圣经、教育哈克不可以抽烟、吃饭之前必须祷告,她认为任何事情都必须按部就班,即使到了吃饭时间也不可以立即吃饭,必须先低下头祷告后才可以进餐。

哈克父亲的形象和举止都塑造得比较恐怖。哈克的父亲没有受过教育,所以他不允许哈克接受教育。知道哈克有了钱之后,哈克的父亲竭尽办法地争夺哈克的抚养权。哈克的父亲将哈克关在了密林深处的房子内,打骂哈克,弄得哈克身上都是鞭痕。作为哈克的父亲,他没有对哈克履行父亲的责任,没有给哈克父爱,还对哈克的生命造成了危害。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黑奴吉姆,他是一个非常善良、品质优秀的人。小吉姆有着“一副无私的好心肠”,非常注重感情和友谊,有着勇于对抗传统制度的精神。他向往自由,从主人家逃跑,希望可以到废奴州去,过上自由的生活。吉姆勇敢、忠诚、渴望自由的形象带给无数人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无数人。

结语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经典的成长小说,有美国文学特色,展现出人类成长的共性。该小说描写和反映了青少年哈克的成长经历,对于研究青少年成长过程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语

参考文献

[1]白逸欣.《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

[2]覃承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种族观的一面镜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

[3]崔莉.认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人物形象[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4]秋枫,王军.《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魅力[J].大家,2010.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习题 篇4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填空题。

1.《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 国 著。

2.马克·吐温是幽默大师、小说家,也是著名。主要作品有:、等。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要描写主人公 和 的流浪故事。

4.德克萨斯大学英文教授雪莉·费舍尔·费什金撰文指出,马克·吐温曾被誉为“美国的塞万提斯”、、、、“美国的拉伯雷”。

5.2006年,英、美、澳文学界、出版界及著名媒体,通过不同方式评选出最受作家、文学家与广大读者喜爱的“世界十大名著”,美国仅有一本入选,即,理由是这本书是“ ”。

6.这部书里使用了好几种方言:密苏里州的 ;西南部边缘地区极端 ;派克郡的 ;还有最末这一种方言的四个变种。7.汤姆把强盗团伙定名为。

8.哈克贝利逃到杰克逊岛避难,在岛上他无意中遇见了。9.哈克贝利和吉姆掉到河里后,哈克被 救起。

10.哈克贝利收留了狡猾的骗子 和。

二、选择题。

1.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塑造了一个追求自由的黑奴形象,他的名字是()。

A 汤姆 B 吉姆 C 哈克 D 安娜 2.在强盗团伙中()当了队长。

A 汤姆·索耶 B裘·哈泼 C本·罗杰斯 D小托米·巴恩斯 3.哈克贝利·费恩被()收养做儿子。

A沃森 B玛丽 C道格拉斯

4.汤姆和“我”把盗贼藏在洞里的钱财寻摸到了,我们各得()块钱。A 3000 B 4000 C 6000 D 5000 5.汤姆·索耶管那些猪仔叫做“大块头”,管萝卜青菜叫做()。A珠宝疙瘩 B萝卜青菜 C蔬菜大王

6.有一回,汤姆派一个孩子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棍,在城里到处转悠,他管这火棍叫做()。

A火炬 B广而告之 C燃烧的火棍 7.哈克贝利冒充()设计救出吉姆。

A国王 B公爵 C汤姆

8.哈克贝利决定要到()(地方)去过漂泊不定的生活。

A蓄奴区 B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 C费尔普斯农场 9.()热情的提出要收养哈克贝利,但被拒绝。

A华森小姐 B道格拉斯 C费尔普斯太太 10.《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所描写的时代,最迫切最严重的问题是()。A蓄奴制和种族歧视 B逃难 C反抗压迫

11.本书是最优秀的“世界儿童惊险小说”之一,它曾被美国电影界()次搬上银幕,达到了马克·吐温现实主义艺术技巧的高峰。

A 三 B 五 C 六 D七 12.这本书采用第()人称的叙述方式去刻画人物形象的。

A 一 B 二 C 三

13.本书以儿童冒险经历为线索,透过()的眼睛描写资产阶级生活方式。A汤姆 B吉姆 C哈克贝利 D华森小姐

14.美国小说家()称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本书。

A堂吉诃德 B浮士德 C哈姆雷特 D海明威 15.哈克要逃离()社会的虚伪与腐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A文明 B黑暗 C上流

三、简答题。

1.《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他出身寒微,心系下层民众,受到敬重,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请说说你喜欢的故事情节,并说说理由。

2.说说哈克贝利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

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美国 马克·吐温

2.演说家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

3.哈克 吉姆

4.美国的荷马 美国的托尔斯泰 美国的莎士比亚 5.《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美国最伟大的小说 6.黑人方言 俚俗方言 普通方言 7.汤姆索耶帮 8.黑人吉姆 9.商人

10.国王 公爵

二、选择题

1-5 B A C C A 6-10 B C B B A 11-15 D A C D A

三、简答题

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后有感 篇5

摘要:儿童形象在文学形象中属于较为特殊的形象,人们往往以成人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对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阅读,可以让我们通过儿童的声音来听取儿童真实的内心,看到一个鲜明的真实的儿童形象------探索、反抗、逃避、绝望。

关键词:无声反抗探索逃避绝望儿童形象

Abstract: The image of childrenbelongs to be the comparatively special image among the image in literature.People usually treat children’s thought and behavior with themsleves eyes.Pass to read the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which can let us pass the voice of the children’s heart to hear the children’s reality, see a fresh and clear reality of children’s image-----exploration, resistance, escapeism, desperate.Key words: silentresistance, escapeism ,desperate, the image of children

在美国19世纪中期,霍桑的《红字》就具有了儿童形象作品的雏形,但到了二三十年后,在马克·吐温的两本历险记《汤姆·伊索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儿童才第一次在美国文学中以主人公的形象出现。它以儿童冒险经历为线索,透过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眼睛,描写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朽和奴隶制度的罪恶。小说中生动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和诙谐幽默的言语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不同凡响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创造性使小说成为一部杰作。因此,海明威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以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

综观整部作品,发现其中的儿童形象有很突兀的特点。在文本的宣读过程中,不难发现,那就是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哈克,有异于以外传统文学中成人形象的特殊文学形象,有着成人的眼光无法诠释的特性---就是他的童性。他用他那双童话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当他睁开清澈的双眼看到的世界和他从幼儿时代就深烙的童话世界相差如此大时,他会用他童话里的心去分辨是是非非,去思考„„直到他发现世界是如此的混沌不堪,于是他的探索逐渐的转变为逃避,通常他会以拒绝成人世界的文明、向往没有开发的自然来作为逃避的方向,他的这种反抗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一条界线,就很微妙的转变成他对于成人世界的反抗,他也很希望能通过他的反抗来改变这个世界的混沌和黑暗,这种试图常常在成人世界的重重压力之下,瓦解,要么被同化,要么被吞噬。但是这种探索和反抗从来没有断过,在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身上重续,也许有一天,他会改变这个世界的色彩,让世界折射出属于太阳的光彩„„文章中哈克正处于青春期结束(1~21),这一年龄段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按照传统,人们并不把儿童看成社会群体的正式成员,认为他们是一类没有个人身份的雏形成人,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其实在呀呀学语时他们就喜欢用不同的表情和音调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想法。在每一处、每一刻,儿童都有他们的声音。

(一)童话里的声音

首先一直伴随着儿童的是童话里的声音,那是一种追崇真善,向往自然的生声音,直到儿童被成人世界同化,那么童话才将被同化,成为现实的演绎。清脆的童声才将被糟哑的声音掩盖„„哈克也不例外,他崇尚自然,他觉得在树林里听这自然的声音,睡得才是最安稳的,“穿上我原来的破衣烂衫,重新躲到我那只装糖的大木桶里,自在逍遥、心满意足。”这就是他潜在意识里喜欢的声音,这才是童话里的声音,这才是真实与自然的声音。

(二)、内心的声音

其次,在执着的童话声音的内心又是怎么样一个心境,又发出怎样的一个声音,这个内心的声音就是儿童本身面对社会的一个理解态度和对于社会的渴望。哈克是个酒鬼的儿子,经常遭受酒鬼父亲的毒打,他习惯在自然中睡觉,“天气不太冷的时候,我经常溜出去睡在林子里,那样我才睡得轻松些。”喜欢吃泔水桶里的饭,“在泔水桶里就不一样了,所有的东西都混在一起,汤汤水水一搅和,那味道才会更好。”在寡妇收养了他后,虽然他开始接受正常生活的一些方式,但是他接受的很勉强,那种处处讲规矩的生活,对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受罪,在哈克的眼里“一举一动都要讲规矩,那日子叫人没发过。”等他实在受不了那份罪的时候,他就溜走,换上原先的那件破衣服,又钻回到那个盛糖用的大木桶去住了。哈克向往自然的生活方式,喜欢探险。在哈克设置了自己被杀的假象之后,他开始寻找自己的空间,在路途间遇见黑人杰姆,在当时的法律和正统教育下发现逃跑的黑人不举报主人家是一种罪过,哈克在不断的受着内心的煎熬的过程中,几次几乎举报杰姆逃跑的事,但是在历险的过程中他发现杰姆的善良和友好,同时发现所谓文明世界和上流世界的肮脏、虚伪、罪恶。在这个过程中,哈克逐渐走向成熟。哈克的冒险历程权势一种无意识的探

索,也是他内心的声音指引所向。他的探险其实就是一种在内心声音指引下追求自由,接近自然,摆脱文明的束缚的一种探索过程。

(三)、试图发出声音

然后,当内心的声音积压到一定程度,总想能发这个内心的声音发出声来,这就是从探索走向反抗的一个过程。哈克在历险的过程中看到两岸形形色色的所谓文明人的生活,大河上经常漂浮着尸体;到处是“公爵”“国王”式的骗子;贵族出身的南方旧派格蓝奇福德家族与谢泼德森家族因一件小事就大打出手,两家几乎全部死在野蛮的相互厮杀中„„这一切都是哈克在游历中亲身经历的。他看着人类社会的种种罪恶,对比黑人逃奴杰姆的忠厚、善良与真诚的关心。杰姆在和哈克走散后,焦急的寻找哈克,以为哈克被水冲走了而嚎啕大哭;为了三百美金试图抓住杰姆的女人,虽然因为那笔金钱的诱人而试图抓住节目,但是她还带着温柔的光芒,对于哈克男扮女装的包容;这些都让哈克感觉到了人类社会“善”的微光。他的试图帮助黑人杰姆逃跑的想法正是他通过对社会的一种思索得出一个决定,也是由探索走向反抗的一个决定的过程。这正是哈克试图发出他内心的真实的声音的一个表现。

(四)、无声的抗议

最后,儿童的无意识的逃避行为,在某一个层面上来讲,其实是他们反抗的一种方式。在他们试图去发出内心的声音的情况下,面对着周围世界到处遍布着嘈杂的成人声音,他们的声音显得十分的微弱,他们在潜意识里就会以逃避这样的无声的抗议作为他们反抗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在无声的过程中,希冀可以走出这个嘈杂的成人世界,到一个属于他们,没有干扰的世界去发出属于他们本身的声音,那个地方就是没有成人世界存在的自然。在这个反抗的途中,儿童往往采用各式各样的逃避方式来以示他们的抗议,无论他们的方式是怎么样的,由于他们在社会中的姿势太微弱,都只能是无声的抗议。

哈克在寡妇的教导下,也能每天都读圣经,虽然他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他甚至弄不清为什么要去天堂,只要能和好朋友汤姆在一起就好;也在餐前餐后都祷告,虽然他不相信上帝真的能实现人们的愿望,起码上帝就没有实现他一直想要有杆钓鱼杆的愿望;也能读懂华盛顿将军和战争的故事;也能去学校上学,认识几个字,并因为学习好而得了一张用蓝黄两色画着个牧童赶着几头牛的图片。但是哈克觉得穿着新衣服他象是被绑住手脚一样,在他那个酒鬼父亲把他带走,住到一个岛上以后,他反倒很快的适应了那个地方,喜欢上了那里的生活,除了鞭子那部分。“每天舒服地躺在那儿抽烟、钓鱼、不必读书,不用做功课,就那么懒懒地、痛痛快快地过日子。两个多月过去了,我的衣服已经烂得不成样子,„„我再也不想回去了。„„总的说来,在林子里过的真是一段美好时光。”哈克的这种意识其实就是逃避成人社会的文明教育,逃避教育,虽然是在他那个酒鬼老爸的逼迫下逃学的,但是他却怡然自得。哈克对于文明的教育是简单的逃避了,但是他依然没能逃脱成人的喧杂,他那酒鬼老爸的叫骂声、鞭打声也是成人声音的一类,仍然掩盖着哈克内心真实的声音,所以他在周密的计划后,不引发正面的冲突,诈死逃离了那个小木屋。这也是哈克无声的抗议的一面。哈克想通过拯救来实现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理想,哈克要拯救的黑奴杰姆,是和文明世界所不同的纯真的人,是当时所谓文明的白人世界所坚决否认的阶层;这是他对于所谓的文明的成人世界的一种反抗表现。但是最终,哈克拯救杰姆之后才发现,杰姆已经不是逃跑黑奴,是个自由人了。

小说结尾哈克又回到了这个“文明”社会,但却一心向往美国西部的生活,但想象中的西部并不存在了,无形中这个西部相当于“绝望”,那个连孩子幻想的自然的地方都被成人开化了。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 篇6

我觉得我们都要做善良的人,虽然有时候做的善事很小,但因为你的善良可以给别人带去帮助,就会感到很快乐!可谓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就在这个寒假里,我就和同学们做了善良而有意义的事情。

正月初六上午,我们在萧山区志愿者协会义工阿姨的带领下怀着激动的心情去看望朝鲜志愿兵——楼爷爷。我和同学们拿了几桶油和一些米去爷爷家慰问,爷爷的家在半山上,要经过一个很陡的斜坡,大家铆足了劲,拎着慰问品向爷爷家冲去。我们很快就来到了爷爷的家里,眼前出现的是一幢矮矮的两层楼平房,外面看起来有些陈旧,走进一看,里面的基本上没有装修,卫生情况也是非常的糟糕,我们把慰问品放在了桌子上。爷爷看见我们进去,吃力地从床上爬了起来,可是他自己已经不能下床了,是一个妈妈把她搀扶到轮椅上的。

我们的到来让爷爷欣喜不已。开口第一句话就是用朝鲜语和我们说新年好,在场的同学们都被逗乐了。爷爷还和分享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经历,讲述了自己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等保家卫国的从军经历,说着说着,爷爷的眼睛已经湿润了,俞哲瀚马上为爷爷递上餐巾纸,在场的人都被爷爷感动了!爷爷还教育我们要热爱和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为建设祖国多做贡献。

最后,我们争先恐后地为爷爷打扫了房间,使得老人的房间焕然一新,还打来热水给爷爷洗脸,喂爷爷吃面包。爷爷的脸上一直挂着微笑,我们的心里也好满足!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作文 篇7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汉尼伯镇和密西西比河沿岸,那是马克·吐温生活了的地方,那里富有生命气息的河流、岸边的自然景色、童年的伙伴、镇里各种的人以及发生的事,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本带有很强自传性的小说。这部小说耗时八年,由此可见作者马克·吐温这本书的执着,对写作的执着。所以这本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方面都相当成熟,可以说是马克·吐温的最优秀作品。

马克·吐温不仅是美国的著作家,还是有名的幽默家,这点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也有体现。书中在哈克逃亡的路上遇到了自称“国王”、“公爵”的两个骗子,虽然两人的骗术并不高明,但是黑人吉姆还是上当了,可是哈克确心知肚明,一路上通过几人夸张的表演骗了不少的钱。我没有像马克·吐温那样的文笔,所以并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也曾经被书中所描绘的生活深深吸引过,那种自由放荡的生活仿佛成了我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可那是不可能的,那只是像书中哈克和汤姆那样的孩童的幻想罢了。在看到书中导读时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在市面上读的都并不是原稿,都只是马克·吐温手稿的后五分之三,这使我相当惊讶,因为当你读书的时候并不觉得少了什么,这也使我相当好奇那五分之二的内容是什么,希望什么时候有幸能读一读那五分之二的内容。

说句老实话,我看了哈克的种种历险却并不觉得有多么的精彩,感觉比《鲁宾逊漂流记》差远了。《鲁宾逊漂流记》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都要离我们的生活更远的多,作者能够更加天马行空的构思很多有趣的东西,反正我看的是很有趣的。也许因为我并不了解哈克所处的环境,对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并不了解得很深入,难以领略作者隐含在文字之下的东西,也许还要再读几遍?

有人认为该小说是一部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品,但马克·吐温本人并不承认,他在前言中提到“这本书根本不是写给孩子看的,只有成年人才能看得懂它,它是专门未成年人写的。”这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的马克·吐温,一个带领着大家在文学上打了一场南北战争的伟人,他的作品竟然被评为儿童文学作品。我自认文学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旨还是稍有领悟:反种族歧视、批判罪恶的蓄奴制是小说的基本思想。

当然这部小说也存在明显的局限。如将一个反蓄制的英雄放在一个14岁的孩子身上,将以叶扁舟作为避风港,将吉姆的解放寄托在沃森小姐的一纸赦免令……凡此种种,表现了马克·吐温不满现实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 篇8

这本书是作者—马克•吐温结合《汤姆•索亚历险记》里面的两个好朋友,围绕他们一次次“离家出走”后的经历描述的。听朋友们说,它们两本书就是举世闻名的“姐妹篇”呢!

它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哈克贝利•费恩的美国男孩和伙伴汤姆•索亚一起经过的种.种艰难的冒险。虽然他们生性顽皮,喜欢搞恶作剧,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敢作敢当。他们口才好,善于鼓舞和说服别人,他们乐观向上,胆大心细。这些让我佩服得心服口服,下定决心向他们好好学习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像书中提到的种.种困难,可能我们会在学习中,因为遇到挫折而放弃。但这两个好伙伴并没有放弃,不断的鼓励对方,不断努力思考着。最后总是想出独一无二的主意,在思考中成长。我想:如果他们没有乐观向上的精神,或许他们就不会带着朋友们走出绝境吧?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两个好朋友无数次想起了自己的亲人和家。于是他们结束了冒险,各自回到了家中。而无家可归的哈克贝利•费恩也得到了一名寡妇的守养。他们一起过上了好日子。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读书笔记 篇9

一个家伙有七十来岁,或者年纪更大,秃头,长着花白的络腮胡子。他戴一顶破旧的磨坏了的垂边帽,穿一件沾满油渍的蓝色羊毛衫,一条破旧的蓝色斜纹棉布裤,裤腿塞进靴子筒里,吊一副手工编织的背带——不对,他只剩一条背带了。他带着一件就燕尾服,蓝斜纹布做的,钉着光滑的铜扣子,打在胳膊上。这两人都带着又大又脏鼓鼓囊囔的毯制手提旅行包。

另一个家伙大约三十来岁,穿着也差不多一样差。早饭过后,我们一起聊天休息,头一件露地的事儿就是这两个家伙相互并不认识。

这两段详细描写了七十来岁的老头和和三十来岁的男人的外貌。花白的、破旧的、磨坏了的、沾满油渍的、手工编织的、光滑的、鼓鼓囊囊的,马克·吐温用这些形容词生动的描写了物品的样子,让我们简单的、轻松的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马克·吐温写的真棒!

衣服顺墙挂着,前面挡着一层花布帘子,一直垂到地面。有一只旧箱子放在墙的一角,另一个墙角放着个吉他盒,到处都摆着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儿、小摆设,像女孩子通常装饰房间那样。

这一段描写了玛丽·简漂亮的房间。顺墙、一层、花布、垂到地面、到处,这些词自然而又不失可爱,描写得很详细。

读《哈克贝利・费思历险记》有感 篇10

昨天,我读了《哈克贝利・费思历险记》这本书,它是由美国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写的一个小故事。

该故事讲述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思在历险中不断成长的故事。哈克为了躲避酒鬼父亲的虐待,逃到了一座小岛上,巧遇见了害怕被女主人卖掉而逃跑的黑奴吉姆。两个人结伴而行,想逃往北方的自由州。他们一路上历经艰险,遭遇搜捕队的重重抓捕,以及骗子的虐待以及各种恶劣环境的挑战。在两个人的同心协力下,所有危险都被化解。最终,哈克在好朋友汤姆的帮助下救出了被骗子卖掉的吉姆,并得知女主人的遗嘱中宣布解除吉姆的奴隶身份。这部小说也是一部反对奴隶制度、歌颂勇敢和自由的赞歌。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推荐阅读:

哈克贝利分历险记10-24

哈克费恩历险记读后感06-28

球王贝利的读后感07-17

28球王贝利 教案12-16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06-05

上一篇:第一次做年糕作文下一篇:中国矿业大学单独考试招生简章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